大学生量化考核细则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量化考核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量化考核细则

篇1

【关键词】量化考核 设计原则 KPI考核 制度支持

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对学生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生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1-2]。精细量化评价要求对评价奖励指标精细量化,由粗放定性转换为精细定量,提高群体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尝试将精细量化评价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追求以精确、定量、客观为目标的管理评价方法,提高管理效率,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1.大学生综合素质精细量化评价的内涵

精细量化评价以规范化、责任化为前提,通过科学有效考核和激励导向机制,以规范的规章制度为保障,将学生发展指标明确量化,调动学生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大学生精细量化考核是指以具体量化指标为依据,借助一定计量方法对学生发展情况进行比较、衡量与评价。从学生层面,量化评价是个人获得认可的实现方式,关注点在于考核结果所决定的个人利益[3-4];从高校管理角度,量化考核可提升学校学生发展实力,激励学生多元发展,关注点在于考核的有效性和导向性。

2.大学生综合素质精细量化评价设计原则

考核的设计原则应遵根据学生自身发展规律,学生考核评价设计应该具备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是指学生评价量化考核过程(包括考核指标确定、赋分权重、考核方法选择和实施)各个环节都符合科学要求。贯彻这个原则应做到:遵循学生发展客观规律,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数值量化指标;科学选择考核主体及实施途径;客观性原则要求量化考核标准、考核程序和考核责任都应当有明确规定、完全公开,尽量避免掺入主观性和感彩,做到用事实说话; 可行性原则是指考核方案实施得通,考核指标和标准符合实际,并能被理解接受。考核方案的确定要考虑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等各种因素,应做到在实践中具有可行性。

3.大学生综合素质精细量化评价设计内容

高校学生精细量化评价应包括考核对象、考核原则、考核指标、考核实施方法、管理支持制度等内容的综合有机体,并相互作用形成完整体系[5]。

3.1考核对象与管理制度

量化考核主体是指具体实施量化考核评价的组织群体,是高校管理基层工作者牵头、学生本身为主的群体;对象是受考核评价的客观主体,是全部高校学生,分为学生干部、普通学生等。考核主体接受考核对象监督,秉公办事,严格按照细则操作,坚持联评审议、及时公开、大事上报制度,确保实施细节公平合理;考核对象具有申诉权利;考核目标坚持纲领基础不大改、细节可调整,保证制度稳定性。

3.2考核方法与程序

量化考核实施方法采用KPI考核方法,通过对学生发展关键指标设置、赋分、分析,一般过程是将学生发展成果量化,然后根据得分值与目标比对,确定考核结果与评价。实施中成立专门学生考核小组,以班级为单位,由班内选举产生的考核委员负责每天记录、每周总结、每月上报,年级考核小组对考核档案月月更新总结,逐级上报;月报结果公示、统计、存档;保障学生申诉权利,保证结果易查阅、难修改;考核结果双向交流,考核主体(考核小组及学生工作管理者)就考核方法、结果向考核对象(全体学生)公布;考核对象对于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或建议向主体反馈,经过双向交流、沟通及时修正考核制度,使绩效考核体系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

3.3考核评价框架内容

学生考核评价以综合素质为原则,体现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科学素质、文体素质、拓展素质等部分,具体包括:思想素质、学习情况、自我管理、科技实践、自我服务、新闻宣传、创业培训、文体发展及其他等模块,打破学生评价考核单一的局面。各模块具体细化,设有基础分、加减分项目,各指标赋分以均衡为主、重点突出为原则,例如科技创新与文体发展相等,让不同类型学生得到公平相等评价,对于高校学生发展薄弱项或重点推动素质,赋分有所侧重,真正做到精细量化管理。

3.4考核评价意义

考核结果不仅仅是一个表格或者一个分数,应为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将考核结果与个人奖励挂钩是必然选择。通过规范化与导向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并通过相关鼓励措施,营造积极环境促进学生自身完善。具体来说, 1)量化考核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身表现得到积极认可,真正实现学生自我自觉自信管理;2)量化考核评价是高校审视认可学生的有力来源,观察学生细微有形,及时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和工作纰漏,因材施教,用“数据”说话,避免“靠直觉办事”,更加科学合理。

4.小结

高校学生评价考核体系应该注重考核对象与考核原则的确定、考核指标确定、考核实施方法、管理制度支持等内容在内的一个综合有机体,并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高校学生评价考核精细量化管理,积极推进学生工作的规范科学化,更进一步落实了素质教育,充分积累学生多元发展土壤,实现学生自我科学管理,自觉成长为有责任、综合素质高、创业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月娥,孔繁繁,张天晓,苏文. 以学生评价量化管理的尝试谈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J].中国成人教育,2012(9),21-24

[2]徐秀秀. 我国高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个案研究―基于学生评价的视角[D].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

[3]邱祖民,胡萍,陶秉莹,万金宝. 学生量化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其模型化初探[J]. 化工高等教育,2007(1),38-40

[4]陈少华. 大学生综合素质量化管理的理论探讨[J]. 交通教育管理,2001(2),32-35

篇2

关键词:“基础”课;模块化教学;德育学分;教学改革

2013版“基础”课教材包含七章内容,理论丰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使学生“知行统一”,真正达到思想政治课育人的目的。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基础”课模块化教学与德育学分对接的实践研究,有利于使“基础”课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以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从2011年来,我院对“基础”课进行了改革,实行“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与德育学分对接,取得了一些成绩。每个学期由德育学分核算小组(由系书记、辅导员老师、学生干部和“基础”课教师组成)核算学生的德育学分,对于每学期达不到合格标准的学生要求其进行重修,及至完成规定的义工学时才能重新获得相应的德育学分。到第5学期末,德育学分总分不足300分的学生,由公共基础教研部统一组织进行德育答辩。但在实践教学中,思想政治课老师没有积极地参与,对学生实训项目缺乏指导和监督,仅仅依托学院和系里的学生教育和学生活动获奖情况来对学生进行德育学分的考核,实践性教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没有真正建立。

“德育学分”制是根据我国对大学生的德育要求和大学生活的实际特点,把学生应具备的德育素质与日常表现有机地结合成一体,通过“集体评议”,并且以学分评价为手段贯穿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是高校德育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基本制度。笔者所指的德育学分依据的是我院学生教育管理部出台的《学生德育学分的实施和操作办法》,此办法明确规定了德育学分分为基础分和奖励分,并且在基础分、奖励分扣分的每个方面制定了若干细则,以便于日常考核操作。其中基础分是根据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给定,及格分为60分,由个人记录、班级考评打分;奖励分是根据本人参加的活动和大赛的申请,由学生工作人员德育学分核算小组核实认定。德育学分中明确规定扣分细则,从上课表现到日常卫生和寝室管理,涉及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每一方面。每学期的德育学分=基础分+奖励分-扣分。德育学分考核贯穿高职学生在校的5个学期,是一种全程教育和全方位考核,德育学分合格者会被认定为获得“基础”课实践课程的相应学分。德育学分把学生日常行为的表现通过学分制的形式进行考核并与“基础”课相挂钩,把学生隐性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日常行为通过量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高职院校“基础”课模块化教学与德育学分对接的教学改革意义主要有:

(1)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该教学改革不仅对高职学生道德素质和道德表现有量化的评价,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校内外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课堂出勤率明显增加,同时,学生也都为争取奖励学分积极参加各项学生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活动的参与率,还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有利于实现理论课教学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优势互补。通过该教学改革把学生的日常行为和表现通过量化的形式以学分的方式展现在“基础”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者面前,既使“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也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抓手。“基础”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训项目和参与学生活动的指导策划考评的过程中,更能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学生工作人员通过德育学分的量化考评,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容易有的放矢地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3)有利于拓展“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内容,达到育人全程化。该教学改革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模块紧密结合。结合理论教学模块的具体内容,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在实践中运用,通过从第1学期到第5学期各专题的实训项目,实践深化理解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转化、提炼,再用知识指导实践,真正达到“基础”课的全程化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诚信教育;校企双赢;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03-01

诚信是个人社会化的"初始原则",党的十提出"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将"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明晰了诚信的重要性。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诚信素养的短缺会严重限制大学生日后的发展和其所在企业的发展。

1.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的影响

"诚者,真实无妄之谓;信,言和于意也"。诚信即为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美德。前段时间三星Galaxy Note7事件引起热议,三星公司经历手机电池爆炸后在全球强行更换新机,却仍发生电池燃烧事件,事实了三星的狡辩。该事件埋葬了三星的信誉,其被航空公司封杀,被运营商停售,源于失信。所谓"立业先立德,失信必失业",做事做人应以诚信为根本。

1.1诚信管理模式不可缺失。诚信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孕育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大学生在青少年时期便应树立正确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诚实守信为荣。然而校园内,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有时过于注重功利性目标的追逐,如竞争评奖评优名额,竞争入党名额,竞争留校保研名额等,往往忽视了自我品德的修养,甚至为追逐功利性目标而触碰道德底线,例如考试作弊、论文剽窃。这种行为丢失了主导价值,没有了明确准则,冲破了道德底线,即使拥有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1.2实行诚信管理模式的预期效果。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习社会交往的规则。其中,遵循不说谎、说话算数等诚信规则,则是每个人最早接受的规则教育之一。在诚信管理模式下,大学生需达到对诚信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认同。

1.2.1首先是身份认同。对于自己公民身份中诚信所占的部分有基本认识,明确道德底线。始终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学习科学知识与形成正常是非观捆绑在一起,做一民人格素质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1.2.2其次是价值认同。诚实守信是每个公民的基本准则,倡导大学生诚实做人、诚信做事,提高 "诚乃立身之本,信为道德之基"的意识,弘扬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守信为荣,以失信为耻。

1.2.3最后是情感认同。尽可能培养大学生对诚信文化的依恋,达到信仰层面。对诚信这一美德信奉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

2.大学生诚信教育管理体系的建立

社会学认为社会的形成是由人与人的群体构成的,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纽带,人群与社会化境相互作用的,相互影响的。社会环境在人的素质发展中起到宏观作用。建立诚信管理体系,从而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提倡学生遵循自身目标和规范,完成客观到主观,从定性到定量的变化。

2.1量化评比系统体系的建立;量化评比系统体系的建立需要考量是否具备操作性,同时设计评价框架,综合权衡评价模式的激励作用。各二级学院每月进行一次量化评比考核,评比内容细化为上课出勤率,作业上交情况,日常学习情况,考试风气等。对照制订的奖惩实施细则,各学院每月评出诚信之星进行奖励,同时公示量化评比考核较差的人员名单。

2.2网宣平台的建立。高校大学生是网络上最活跃的一大群体,在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止至2014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了6.49亿,学生群体占比仍为最高,为23.8%。建立健全新媒体学生工作平台的管理制度,利用网络平台,发挥新媒体在学生中积极作用。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利用现有公众平台,以政治类和历史类网络新闻为依托,借助微信微博等载体传达。以线上线下结合为方式,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加强对平台内容的审核,利用点对点,点对面模式,进行"跟帖、回帖、私信"等新媒体交流模式,强化教育内容,进行价值导向教育。

2.3学生干部队伍的建立。思想道德素质是选拔学生干部队伍的基本标准,学生干部从学习、工作、生活三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学生干部进行诚信方面的教育为重点,严谨,端正的态度使他们能够起到引导作用。在诚信教育管理模式中,学生干部的队伍可以依据管理层制订的规定,监督学生思想行为,以身作则示范正确思想道德和日常行为。

2.4校园文化氛围:进行全校性宣誓大会、组织学校社团活动、举办知识竞赛、组织宣讲活动等;在校园内增设中国古代名人塑像;在教室楼梯处悬挂关于诚实守信的古代诗词、名言警句;在校园井盖以及圆形石墩上绘画有关诚信的小故事。

3.大学生诚信教育管理的意义

3.1促进对学生人格素质全面发展。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谈到:"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定。在我国传统美德中,学生诚信被视为"立人之本"、"育人之本"。 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大学生只有养成诚信实用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大学生只有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讲诚信,自觉端正态度,坚守道德规范,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大学生只有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高素质人才,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篇4

一、自身思想道德和自律建设工作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时刻提醒自己做为年轻干部要戒骄戒躁、谦虚谨慎、抓紧学习。全勤出席学校和部门的各类学习和会议,并努力学习和贯彻上级的文件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时刻提醒自己严格遵守学院各项规章制度,虚心向学院优秀同志和老同志学习。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生处思政科制订了一系列的思想教育活动安排,由学生处思政科牵头,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工作理念,以“重树目标,迈好大学生活第一步”为主题,重点围绕学风建设和基础文明建设等开展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使大学生尽快适应生活环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校意识和专业意识,明确大学学习目标,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合理规划人生,以积极向上的面貌迈好大学生活的第一步。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积极开展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教育,贴近学生实际,积极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熏陶、校规校纪教育、学习习惯养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团队训练、团队意识培养、党团知识学习及未来职涯规划等方面内容, 逐步形成了具有经外特色的入学教育模式。推动我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性发展。 

    三、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

    为了能更好的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提高辅导员的素质,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在张副书记和朱处长的指导下,学生处加强了对辅导员进行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一是严格选聘程序,合理配备队伍,尤其是今年优化了辅导员队伍的学历结构。二是加强专业培训,优化工作条件。建立了辅导员上岗培训、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我们的学工系统人员培训)。三是严格日常管理,完善考核体系。重新细化制定了《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大专辅导员工作(非毕业班)月度量化考核细则》等文件。四是推动职业化发展,拓宽工作平台。一方面鼓励有志于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另一方面,动员学管和行管人员兼带教学,尤其是在万院长和王百木院长的鼓励和支持下,有兼课能力的辅导员均已申请代课,畅通了辅导员的发展出口。

    四、不足之处

    1.由于个人的经验不足和学习不够,造成工作中创新不够等情况。

    2. 偏重务实,多忙于大量的事务性,缺乏足够的理论研究。

篇5

Abstract: National scholarship as the highest honor award is established for full-time national outstanding undergraduate. The school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national scholarship, and combined with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through the evaluation rules improvement of the national scholarships,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guidance and incentive, so as to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s.

关键词:辅导员;国家奖学金;育人功能

Key words: counselor;national scholarship;educational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1-0244-02

0 引言

国家奖学金是国家面向全日制优秀本科生设立的最高荣誉奖项,奖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国家实行的权威性最强、影响力最大、奖励额度最高的奖学金,其评选受到广大学生的普遍关注,大部分学生都以获得国家奖学金为自己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国家奖学金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对学生潜能的挖掘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上各种思潮对大学校园的冲击,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如何更好地对发挥国家奖学金的育人功能,将国家奖学金的评选与高校的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需要我们更好地探讨。

1 国家奖学金的德育功能

国家奖学金的奖励对象是品学兼优的大学生,通过国家奖学金评选,可以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观念以及行为规范进行培养、引导和教育,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与高校的德育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国家奖学金在德育教育方面起着以下的作用。

1.1 培育导向功能

国家奖学金在评定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成绩、社会活动、科研训练等各方面,学生要得到国家奖学金必须要以奖学金的评定标准为依据来进行自我完善,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会更加注意思想品德,加强学习,更加积极参加学生活动和科研训练。因此,能够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综合素质普遍比较高。

1.2 激励和榜样功能

作为国家实行的额度最高、荣誉最强的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对于学生群体而言是一种能够激发激励作用的外部诱因,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对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完善和学习的动机。同时,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会成为同年级学生追逐和效仿的榜样,充分利用学生群体之间的朋辈效应,发挥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榜样作用,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 国家奖学金育人功能现状

2.1 获奖学生功利性强

国家奖学金的评选历经十多年,学生对国家奖学金的评选流程、评选细则已经非常熟悉,部分学生为了得到国家奖学金有针对性地按照奖学金的评定标准来进行准备。过于重视国家奖学金并刻意针对相关标准来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导致部分获奖学生功利性过强。学生参加学生活动并不是为了完善自身或者为集体奉献,而是通过参加某项活动在评选奖学金中得到加分,这导致学生很难从学生活动中得到乐趣,而且参加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2.2 获奖学生榜样作用不明显

获奖学生由于功利性思想的影响,仅参加对自己评奖有帮助的活动,专注于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对于班级活动、志愿服务等公益性的活动参与较少,与班级同学交流不多,在班级的影响力不够,很难发挥榜样作用。学校、学院对获奖学生的约束和再培育不够,奖学金评选结束后学校宣传力度不够,未能充分满足获奖学生的成就需要,因此很难发挥获奖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较难激发广大学生的获奖需要,难以发挥奖学金的强化激励作用。

3 强化国家奖学金育人功能的策略

3.1 完善国家奖学金评选细则,增加与德育教育相关的内容

国家奖学金评选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之一,但在评测过程中评测指标比较简单、单一,很难让学生获得的评价产生差距,对于大学生品德素质培养的导向作用不强。为了增强国家奖学金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导向作用,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家奖学金对学生品德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细化思想品德评测指标,将同学评价、公益服务、志愿活动时间、教师评价等作为评测指标之一,从而发挥出奖学金制度的激励作用,让国家奖学金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得到凸显。

3.2 加强国家奖学金的评定过程管理

公平、公正与公开是高校奖学金评定工作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同时更是确保奖学金制度发挥出推动德育教育工作作用的前提条件。在国家奖学金评选的过程中加强过程管理,根据评定细则,引导学生根据思想政治素质评测指标自我评测,班级进行互评。阶段性公开量化结果,让学生对奖学金评选的每一个步骤都足够了解,增强奖学金评选的公信力,更好地让学生群体信服,让学生通过与评测结果的对比来寻找自己的不足,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以及对自身进行完善的方向,并不断进行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

3.3 加强对获奖学生的宣传,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朋辈效应

能够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同学不论从学习、学生活动、科研方面都是比较优秀的一个群体,选择这么一个群体作为普通学生的学习榜样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对于获得奖学金的同学是一个督促,要求这些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行为与成绩都要一如既往地表现突出,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加强了对获奖学生的培育;另一方面激发周围普通学生不断追求、不断上进的愿望和信心,让普通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一个学习的标杆,产生具体学习的行为,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

国家奖学金的评选过程已经比较完善,前期充分动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后期应该更加充分满足获奖学生的成就需要,激发和提高学生在公众面前展现自我的能力。组织隆重的颁奖仪式,组织获奖学生深入同学中进行交流,组织优秀学生座谈会,让更多老师、同学关注获奖学生,给家长发获奖信息,这些安排更能发挥获奖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努力对学生给予持续、有效的强化,激励学生继续刻苦学习、奋发自强。

4 结语

奖学金评选和高校德育教育相辅相成,学生本身的思想品德素质是衡量能否得到奖学金的重要指标,而推动学生提高思想品德素质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直接目的。国家奖学金作为学生最重视的奖学金,奖学金的评选细则、评选过程、评选结果及产生的效果能够直接体现高校德育教育的成果。完善国家奖学金的评选细则,加强对获奖学生的宣传,发挥获奖学生朋辈效应,加强评选过程管理,保证奖学金公开公平公正,强化国家奖学金的育人功能,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自觉规范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调动学生参加德育教育的e极性,和高校德育教育有效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由馨媛.从育人角度探讨高校奖学金制度[J].统计与管理,2014(1):148-149.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测评;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68-0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的战略任务,也是高校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现实选择,而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与综合素质测评

大学生素质教育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指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活动。素质教育强调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修养,也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根据《决定》精神在大学校园中全面展开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考核。它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指导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对高等院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现实意义。首先,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素质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是素质教育科学化的根本要求。其次,通过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科学、系统地对学生的素质情况进行评价,从而更好地规范学校开展全面素质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情况。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测评体系不合理 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内容,某些高校还偏重于传统的学习成绩等易于测评的内容,而忽视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测评。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也不符合对高职学生实践能力要求更强,对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德育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要求更高的现实。各高校应根据企业及社会的要求,制定出符合专业岗位需求的综合素质测评内容。另外,某些高校综合素质测评内容虽然涵盖了素质要求的各项内容,但设定的加权比例不合适,仍然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框框。

测评程序简单化 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学生后续的奖、助贷、减补有很大的关系,如程序太简单显得这项工作太草率,不能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还会带来一些矛盾。

评价主体单一化 现在许多高校综合素质评价由辅导员和班长来完成,这样测评出来的结果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注重横向测评,忽视纵向测评 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会根据测评内容进行分数的加权计算,然后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分数进行排名,根据分数和一定的比例排出等级,这是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让某些基础和能力较弱的学生产生消极的或自暴自弃的想法。

注重结果测评,忽视过程测评 许多高校测评均设基础分,然后设加分项或减分项,三者之和为综合素质的最后得分,加分项和减分项一般为学生获奖或被处分的分数,只重视结果得分,而没有将学生过程参与或改正错误的过程考虑到测评中去,这样,打击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某些高校规定只要受到记过以上处分的学生综合素质成绩就是不及格,这样的规定没有考虑学生改错的过程,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

注重校内学生素质评价,忽视校外学生素质评价 随着高职教学改革,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厂中校”等办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实施,但对学生校外综合素质的评价还是空白,多数学校到第三学年就不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了,这对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是缺失。

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有效途径

测评体系合理化 人才素质目标及社会、企业用人要求是不断变化的,学校要不断调研,构建科学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现提供一种测评体系,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

测评程序严格化 为了保证综合素质测评的参与性、公平性、公开化,可以采用如下页表2所示的完整的程序进行。

测评主体多元化 在测评过程中,可采用学生自评(占10%)、班级互评(占30%)、考核小组评定(占30%)、班委成员评定(占10%)、班主任评定(占10%)、辅导员评定(占10%)方式进行,然后将各项测评成绩加权得出综合素质评定分,以减少主观性和片面性。

兼顾横向测评和纵向测评 横向测评各高校均执行得较好,纵向测评建议采用档案袋法,即从每个学生入校起就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不仅收集学生的作品和荣誉,更重要的是记录学生发展的历程,根据学生个人发展情况可设立单项奖,如学习进步奖、体育之星、实践之星、思想进步奖等。

兼顾结果测评和过程测评 在综合素质测评细则中应加入对学生参与过程的考虑,而不仅仅是对获奖等各种结果的考核,这样可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兼顾校内和校外学生测评 各高职院校办学情况不同,可分别制定《校内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条例》和《校外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条例》。这样,不仅有利于对校内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培养,也有利于对校外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培养。校外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对学生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兼顾素质测评和素质培养 素质测评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效果的检测手段。各高职院校一定要根据素质测评的各项内容努力创造和提供各种机会及条件进行学生素质培养。另外,素质测评体系一定要充分体现素质培养的各项内容。

各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探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一整套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条例,才能切实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谢长旺,赵彦,范丽远.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

[2]杨海斌,徐慧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问题及措施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

[3]李俊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探索及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

[4]贺泽群,李方遒,倪东辉.以科学发展观创新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新模式[J].高教论坛,2010(3).

[5]刘国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的探讨[J].科技创业,2010(11).

篇7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7―0032―01

高校学生公寓不仅是学生生活、休息的重要场所,更是学校育人的重要场地。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所带来的学校管理模式的变化,也使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学生公寓管理面临的问题

1. 基础设施投入仍显不足。基础设施是公寓服务的硬件和保障,其好坏直接影响服务层次的高低。许多高校学生公寓由于是旧建筑,存在房间面积不一、上下水管网老化、水房渗漏等问题。近些年,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住宿人数急剧增长,住宿标准部分超标,尽管各校都在不间断投入,但存在的问题也使投入仍显不足。

2. 公寓的职能急需转变。作为校内服务部门,本身就缺乏竞争和紧迫感,加之工作人员普遍年龄偏大,观念落后,缺乏专业和系统的现代管理知识,所以权威式的粗放管理仍占主导地位。但住宿大学生们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他们更多的需求是 “被服务”。所以二者间的矛盾已经开始制约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发展。

3.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困难。随着后勤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网络影响及学生的消费心理也越来越强,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公寓度过,所以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也需做相应改变。多数高校学生公寓住宿主要以性别、年级为分配原则。一些学校的多校区办学使得学院对学生在公寓内的行为规范和约束相对弱化,在违纪违规现象发生时,公寓中心受权限限制,而学生管理部门和各学院又难以在第一时间处理,有时会错过及时教育与管理的良机,直接增加公寓管理的难度。

二、 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公寓管理的新途径

1. 积极构建新型的大学生公寓管理模式。后勤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追求一定的经济利益,但又不能单纯为追求利益而忽视对学生的教育和服务,所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有偿与规范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加强同部门的沟通,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做好各项服务。

2. 健全各项制度,提高公寓管理水平。要使工作做到规范有序同时又起到管理和服务育人的目的,就必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许多高校都在不断完善值班、保洁、门禁等制度,涵盖服务、管理等众多环节,囊括员工教育和内部奖惩、考核等内容,推动制度化管理和量化考核。

3. 更新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和管理理念。由于大学生都有各自独立的个性,迫切需要得到理解、尊重及各种需要的满足,而现实生活难免会有不尽人意之处,所以公寓有时就成了不满的发泄点。这无形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以学生为出发点和主体,积极推进人性化服务。

4. 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 建立强有力的学生自管队伍。在很多时候学生既是公寓“脏、乱、差”的制造者,又是受害人。所以充分发挥学生自管作用,不但能使公寓管理贴近学生,又能取得最佳服务育人效果。多数高校很早就成立了公寓协管小组,组织涉及宿舍文明督查、公寓文化建设等内容的各类活动。实践证明,学生自律组织是公寓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是联系学生、交流情感、增进友谊的桥梁和纽带,是做好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分制;主动性;PU平台

培养自主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社会人才是高校的共同目标,素质教育深刻融入高等教育的理念中是大势所趋,我国已加大对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力度,实行素质教育学分制,也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但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途径和对发展模式的深入思考还相对缺乏。当前,以互联网、手机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日益成为青年学习生活的重要方式、聚集联络的重要空间、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校园新媒体也突出重围,在校园传统媒体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引领青年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新媒体素养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媒体环境也为高校素质教育改革提供了新途径。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实施措施

1.素质教育实施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开展素质教育,既要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又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又要根据高校的办学性质、办学特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实施的总体目标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创新创业素质、专业职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2.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措施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为首位,树立素质教育全面化的理念。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向素质教育倾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高质量、多覆盖的素质教育网络;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富有高等教育特点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素质教育平台,充分发挥社会大舞台的作用;健全制度,形成合理的素质教育考核与评价体系。

二、素质教育学分认证现状及存在问题

1.国内外素质教育学分认证现状

国外高校素质教育地位重要、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方式灵活。如美国高校,学分制及选修制十分成熟,一般每个学校每学期要安排1000门左右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其中包括各类素质教育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已经实行了素质教育学分制。国内高校,目前素质教育工作主要由团委等学生工作、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负责,武汉科技大学等较多本科院校已经实行素质拓展学分制,高职院校方面,淄博职业学院护理学院实行“社团活动学分制”、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行“德育学分制”、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大学生文明修身学分制”等,都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学分制某一方面的积极探索。

2.素质教育学分认证存在的问题

(1)素质教育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是共青团的两大战略性课题。团委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多年来,基层团支部的建设、第二课堂活动如何宣传、如何认证等问题,是一直存在的工作难题和重点。如一些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主旋律的思想性活动,主动参与的学生寥寥无几,团委也时常为“组织观众”而苦恼。各级团组织也通过贴海报、拉横幅、发传单及QQ群、微信、微博去消息,但是效果一般。

(2)素质教育学分认证困难

虽然素质教育已是大势所趋,素质教育学分制也体现出了其实效性,但学生素质学分如何认定,仍是目前各高校工作的一个难点,因为高校类型和办学实际情况不同、学生生源不同、培养目标不同,互相之间很难原原本本复制,教育部门也无法出台统一标准,量化考核更难以实现。目前大多高校采用的是“自订办法、证书记录”的模式,素质学分认定程序复杂、工作量大,无法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以笔者所在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2012年学院下发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方案》,规定了第二课堂学分的考核办法,学生参加活动需携带《素质拓展证书》,参加一次活动盖一个章,但是很快发现,仅仅依靠团委工作人员、基层团组织书记和学生干部来完成数据审核和数据汇总,工作量巨大,及时率和准确率都比较低。

三、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学生素质学分认证探索

素质教育学分认证的瓶颈,归根到底,是在服务青年学生中没有新载体,素质教育宣传是一套系统,认证是另外一套系统。如何让更多的学生知道第二课堂活动?如何在“新媒体”“大数据”环境下的素质学分量化认证中体现科学性、便捷性?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之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PU平台的开发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载体、智能手机和电脑(PC)为终端的各类新媒体发展迅猛,手机报、人人、QQ群、飞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日益成为大学生的重要交流工具和生活方式。高校共青团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才能引领青年。2013年9月,江苏团省委依托社会专业力量,启动建设了“PocketUniversity――江苏省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以下简称“PU平台”),近三年来,分三批在91所高校进行了试点运行。PU平台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PC端和智能手机端均可操作,是一个集信息、活动发起、工作展示、沟通交流、考核记录,并最终完成大学生实践学分考评发放的团学工作平台,依托平台的素质教育活动发起、审核、签到、完结、考核评价等功能完备,平台根据每名学生参与活动情况自动结算并记录参与学生的素质教育学分。

2.PU平台的主要特点

PU平台能为广大学生提供看得见、摸得着、个人可打印的素质成绩单。依托PU平台建立的学分认证系统,在“发起活动―活动开展―活动完结―考核评价”素质教育活动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各级团组织或学生组织、社团组织作为活动发起者,都可以实时监督并进行过程管理。每一名学生通过PU平台,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已经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情况、获取奖项情况、获得各类证书情况,并可在学期末、学年末、毕业前打印出自己的素质成绩单。

PU平台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拥有网络版和手机客户端,集活动参与、校园部落、课件分享、娱乐互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时尚性、便捷性、交互性的特点,因其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可以极大地提升素质学分认证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和覆盖率,搭建学生社团建设风采展示新平台,更能够实现基层团支部、学生组织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成为基层团支部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

3.PU平台的使用现状

目前,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已将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学分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指标,纳入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并全部通过PU平台进行认证,其中苏州大学要求每位学生完成6个素质拓展学分,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明确了具体时间;南京工业大学专门发文规定本科期间必须修满第二课堂的3个素质拓展学分方可毕业;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专门成立了第二课堂学分认证领导小组,规定了在校期间必须完成20个第二课堂活动素质拓展学分方可毕业;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了第二课堂学分为12分,其中必修6分、选修6分。

4.PU平台的使用实践

PU平台作为一款开放式平台,其板块、功能、界面等并非一成不变,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拓展定制资源共享、信息交互等功能,这就为高校根据自身学生生源、培养目标等办学实际情况进行量身订制提供了可能。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对其功能开发进行了有效探索。

(1)一个建设目标。实现通过PU平成学生素质学分考评体系的建设,是PU建设的最终目标。使用PU平台记录大学生的实践成长过程,并以此为依据赋予学生以素质学分可以有效解决以往学生素质教育学分认定难的问题。同时,完善“积分商城”“校内通知”“问卷”“课件”等特色项目,细化成职来职往、失物招领、讲座来啦、安全讲堂等学生关注度较高的版块,融学习、运动、休闲、娱乐于一体,线上线下紧密结合,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引领学校“朋友圈”。

(2)两项考核评优。修订《二级院系团总支考核细则》和关于推进PU平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相关补充规定,使PU建设与相关考核评优实现挂钩。团委通过PU平台直接掌握各团总支以及基层团支部的基本建设情况,对各基层团支部发起的活动,经初审和终审及时影响和干预活动的策划和开展,从而提高基层团支部举办活动的水平,同时通过在PU平台上的相关表现情况,作为团学系统评优的重要依据,一项是五四红旗团总支、支部、优秀团员和团干等“五四评优”,一项是星级社团、十佳女大学生、校园之星等各类先进评选。通过这两项考核评优,调动二级院系、社团等学生组织和学生开展素质拓展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三种校园部落。即院系学生会、社团、团支部。根据相应学生组织的性质和层次,分别开展相应的素质教育活动,在PU平台建设上的着重点也略有不同。校级学生组织作为校团委承担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助手,在PU平台上以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为主,吸引广大学生的参与。社团作为具备某种共同兴趣的成员聚集体,既有向更广阔范围宣传各社团工作的需要,也有社团成员聚集交流的需要。团支部作为高校共青团最基层的团组织,具备直接组织、引导和服务广大团员青年的重任,对团支部在PU平台上的活动发起、主题选择、活动完结等工作加以规范。三种校园部落的建设,极大地拓展了PU平台在广大学生中的覆盖面。

(4)四级管理层面。学院PU平台采用院团委、二级院系团总支、部落、学生四级管理层面。团委负责全院团学工作的PU平台整体的管理工作,并对团总支、部落和学生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团总支负责各自院系的相应团学活动以及院系下辖部落的管理和监督,同时负责指导本院系学生PU平台的使用。各部落则负责自身的管理。学生则根据赋予权限的不同,有参与活动的权限,部分具备发起活动的权限。团委利用PU平台及时了解基层团支部的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并通过PU的校内通知功能,及时将校团委的各项工作安排直接点对点地告之每个团支部。通过加强对基层团支部的垂直管理和促进二级院系团总支以及团支部之间横向联合的运作,形成纵向直通流,横向扁平化互动的组织体系,实现把工作覆盖到每一个学生的工作目标。

(5)具体推进措施。一是着眼于第二课堂活动项目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就业见习、社团管理等重要品牌与PU平台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活动和项目体系。二是突出素质学分认证这一重点,通过召开推进会、培训会、交流会,推动素质学分认证工作,并努力提升学分认证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三是集成省内大学教育资源,通过信息交互、资源共享,完善PU平台在素质教育体系建设方面的功能,科学设计平台栏目和页面,全面服务大学生第二课堂和日常生活,切实增强PU平台的客户黏性。四是依托PU平台的实名制优势和全院学生的实时活动数据,发挥“学生活动数据分析中心”功能,按需形成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分析报告,为学院人才培养提供分析报告和决策依据。

运用新媒体做好高校学生工作是服务和满足大学生群体多样化需求的便捷通道,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学生素质学分认证体系,作为专门针对高校团学工作开发的信息交互平台,把握了新一代青年学生喜欢的沟通、交流、联络和聚集方式的新特点,一方面,作为高校素质教育活动信息的平台、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网络平台、第二成绩单科学化考量的认证平台,能为广大学生提供“看得见、摸得着、个人可打印”的素质教育成绩单,丰富和完善了素质教育实践体系,可以满足团学工作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集合新媒体的各项功能,实现相互绑定和有效集合,最大限度地覆盖全体学生,成为继微博、微信平台之后,学生组织活动新阵地和学校特色服务的新阵地。通过将基层团支部和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建设与平台部落相结合,打造成为交流、展示工作的新阵地,各级团组织、学生组织通过发起的活动,展示其工作内容与思想动态,促进良性竞争,在网络时代逐步构建快速、有效组织动员大学生的渠道,将日益成为大学生新的聚集地。

参考文献:

篇9

优秀班级规章制度细则一第一条: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为了使全班同学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习、生活的自觉性,自觉遵守班级纪律,积极参加班级各类文体活动,为班级争荣誉,以期通过全班同学共同努力,塑造优良的班级风貌;

第二条:作为班级一员,必须无条件遵守班级规章制度;

第三条:本规章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开始执行。

一、纪律

(一)考勤纪律

第一条:所有同学必须按照学校的规定,准时进班参加早自习、晚自习、上课等;

第二条:班长对全班同学每天的出勤情况进行汇总,并提交班主任;

(二)上课纪律

第一条:课上不得交头接耳讲话,不得看课外书,不得睡觉及其他与学习不相关的事情;

第二条:班长要对自己周围同学的纪律负责,如有同学违反班级纪律,而班干不及时予以制止,将追究班干的责任以及违反纪律的同学的责任;学校将安排老师不定时在教室外巡查。

第三条:如若课中有突发事件,各同学应保持镇定,应听从老师的安排,不能擅自行动。同时班长要及时给予全班同学提醒,使班级纪律恢复,对于不服从管理的同学,班干要及时耐心说服;

(三)上课前纪律

第一条:上课铃响后,全体同学要立即进入班级,做到、静、齐,做好上课前的准备;

第二条:如因特殊情况班级纪律混乱,班长要及时提醒大家保持安静,等待任课老师上课;

二、文明礼貌

第一条:上课时,班长喊起立、敬礼,全体同学说老师好,当老师说请坐下后,方可坐下;

第二条:下课时,班长喊起立、敬礼。全体同学说老师再见,当老师离开教室后,全体同学方可离开教室;

第三条:进入办公室,或者上课时迟到,要喊报告,经老师批准后方可进入;

第四条:全班同学在路上遇见老师时要问好,同学间碰面也要相互问好;

三、学习

第一条:全体同学要自觉遵守班级学习纪律,并注意优良学习氛围的形成与保持;

第二条:同学间可以就学习难题进行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请教,但不得相互间抄袭作业,如任课老师反映班级同学作业有抄袭现象,或在考试中作弊,以及成绩下降较快的同学,班主任要找该同学谈话,并督促该同学尽快改正错误或不足;

第三条: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如自己知道如何做,要积极发言;

班级规章制度细则(二)---量化标准

一、学习方面:

1、上课不准睡觉、说话、倒水、吃东西、听mp3、打手机、作小动作、随处走动、看课外书、不认真听讲。违者每项扣2分。

2、按时完成作业,上交作业。违者每项扣2分。

3、不准抄袭他人作业,不准借作业给他人抄袭。违者每项扣2分,若在他人不知晓的情况下抄袭他人作业者扣4分。

4、学习明显进步者,班级每进步十名加5分。班级前五名加105分。

二、纪律方面:

1、上课不迟到、早退。违者每项扣2分。无故旷课者扣10分。迟到三次以上以旷课一节计算。

2、下课不在教室追逐、打闹。违者每项扣2分。

优秀班级规章制度细则二班级实行60分制进行量化考核,每位同学开始均为60分,按照以下细则进行加分、扣分。

①迟到、早退三次以缺勤一小节课计算;

②缺勤一小节课扣除2分,连续缺勤四小节,多扣除1分(9分);连续缺勤六小节,多扣除2分(14分);

③早读、早操、晚自习缺勤扣除3分,当天早晚自习都缺勤扣除7分;

④无故不参加班级、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扣除10分;

⑤放假前(五一、国庆等小长假)不经请假提前离校扣除10分;非特殊情况,不允许事后请假补假条,一律视缺勤处理,任何班委、任课老师都无权批假,请假必须通过班主任审批。

⑥请假每周每人最多请四小节,请假不计入扣分

连续一周无迟到、早退、旷课;或出勤率达到96%,加5分;

⑦学生日常考勤工作由班长负责记录,班主任掌握,每周通报一次,每月汇总一次,每学期统计一次,且记录大学生学籍档案。

⑧本制度若有纰漏之处,经班主任同意,班委有权增删。

优秀班级规章制度细则三为加强班级管理,进一步促进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的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特制定本办法。

一、评比项目(满分100分)

计划总结(5分)、组织建设(6分)、班级文化(10分)、班队活动(12分)、财产管理(10分)、安全纪律(11分)、清洁卫生(5分)、集会两操(5分)、好人好事(2分)、班级综合成绩(34分)

二、评比细则

1、计划总结:开学一周内制订切实可行的班队工作计划,按时上交。(2、5分)期末按时上交班级工作实录、工作总结等有关材料。(2、5分)不交无分,迟交一周减1 分。(看资料)

2、组织建设:班(队)委会配置完整(2分),定期召开班(队)干部会议,每学期不少于4次且有记录(4分)。班(队)委配备不全减0、5分,每学期少于4次班(队)干部会议减0、5分。(看资料)

3、班级文化:教室布置整洁大方、有特色(10分)。教室美化上除黑板报外基本无布置减5分。(检查)

4、班队活动:按计划组织开展班队活动(5分),主题班(队)会每月不少于一次且有资料可查(5分),按学校要求及时开展活动(2)。没按计划开展班(队)活动,少一次减1 分,主题班(队)会少一次减1分,对学校组织开展的应当参与的活动,少参加一次减1分。(查资料与访问)

5、安全纪律:经常开展安全教育、纪律教育且有记录(3分)。养成教育常抓不懈且有资料可查(2分)。在教室、走廊、操场上无疯跑追逐现象(2分),无爬栏杆、围墙、树木、门窗现象(2分),上课期间无私自出校园现象(2分)。在教室、走廊追逐每人次减0.5分,在操场上疯跑追打每人次减0.5分,攀爬栏杆、树木、雕塑、围墙每人次减0.5分,校园内骂人每人次减0.5分,上课期间私自跑出校门每人次减0.5分,放学时队伍混乱或不站队每次减0.5分。(查检查记录)

6、财产管理:门、窗、桌椅无人为损坏现象(5分),放学后关好门、窗、电灯(5分)。门、窗、桌椅人为损坏,不及时报告且找不到损坏者,视情况减15分,放学后不关门每次减0.5分,不关窗每次减0.5分,不关灯每次减0.5分。(看检查记录)

7、清洁卫生:每天少先队检查卫生,95%得分为满分者(3分),卫生防病教育抓得实且有资料可查(2分)。教室不干净每次减0.25分,卫生区不干净每次减0.25分, 卫生防病教育不落实, 视情况减0、51分。(看检查记录)

8、集会两操:升旗、集会秩序好,纪律严,声音整齐洪亮(2分),出操及时,做操规范(2分),眼保健操做得及时规范(1分)。升旗与集会队伍秩序混乱每次减1 分,做操懒散每次减0.5分。(看检查记录)

9、好人好事:一般情况下有记载,可酌情加分,累计加分不超过2分,有较大影响的好人好事,学校专项表彰并加1分。(看记录)

10、班级综合成绩按名次计分,此项36分。

加分项:

1.得奖情况加分,旗级一、二、三等奖每人次分别记2、1.8、1.6分,总校级1.5、1.3、1.1分,学校级1分。

取最高奖,不重复加分。(满分2分)

2.文体、科技活动的评比每一次分年级计算,获年级团体第一名加2分、第二名加1.8分、第三名加1.5分。

否决项:(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取消当年先进班级评选资格)

1.违犯学校纪律,造成极坏影响的。

2.出现较大安全责任事故的。

3.无故不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不服从学校工作安排的。

三、考核评比组织机构

班级考核评比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紧密配合组长进行评比活动。

四、评比办法:

篇10

【关键词】竞争 合作 激励 成功

新时代需要的人才是既要有竞争能力又要有合作意识的新型人才。作为新世纪的人才,大学生更是竞争的主体,他们只有拥有了竞争能力,才能适应社会而生存;只有拥有竞争合作的心态,才能成为健康、自信、勤奋的一代,才能担当起历史的重任。但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今天,每个人很难“独闯天下”。作为一个高素质的人才,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从现代意义上说,竞争和合作是一对综合体。如何通过构建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热情,形成学生全员激励、全程激励格局,笔者在大学生班级管理中尝试了“竞争合作”班级管理模式。

一、“竞争合作”模式概述

“竞争合作”班级管理模式是指在班级管理中,根据学生个体特质进行同质分层、异质分组,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组与组之间进行同层同质的竞争,并在小组内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一方面,“竞争合作”模式提倡“以人为本”,也就是要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谐的素质和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另一方面,“竞争合作”模式认为学生的发展来自于合作,同伴间的积极主动交往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平等、互帮、互助、合作的同伴关系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形成独立自主、团结友爱的精神,激发强烈的社会积极性、竞争互补性,有效地促进个人与集体的同步发展。

二、“竞争合作”模式应用

“竞争合作”模式的应用方法很多,但不同的班情应选取不同的竞争合作的内容,采用不同的竞争合作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摸清班情,分组分层

大学班主任通过查看档案、个别谈心等渠道,分析了解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学习、品德、个性、特长、行为习惯等情况。根据学生的个体特质,全班分成若干个同质组,各组民主推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负责互助互补学习,并与其他同质组竞争,实行“异质分组,小组竞争”。同时,全班分出若干不同层次的同质竞赛层,各竞赛层之间相对独立,互相竞争,实行“同质分层,个体竞争”。在分组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预测到各组各方面的得分可能,以保证竞争的可比性和持续性。由于是同质分层,好中差成绩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所以竞争目标明确,实现赶超的现实性强,有利于营造和谐、公平的竞争合作氛围。

(二)制定规则,量化考核

规则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班主任引导学生共同制订竞争合作机制的量化细则,明确比赛项目、加分项目和减分项目。比如竞赛分纪律、卫生、成绩三个部分,其中纪律包括出勤、上课、自修课、集会纪律等;成绩包括作业情况、独立作业、考试及各种竞赛活动成绩等;每周得分情况由小组长上报,学习委员、纪律委员、卫生委员核实后由值日班干部统计,每月汇总一次。

(三)及时反馈,查漏补缺

如果只竞赛不反馈,久而久之,比赛只会流于形式,不了了之。竞赛对学生的反馈形式主要有:上台汇报,每月值日班长在读写课上反馈竞赛结果;上墙公布,每月结果用小红旗的形式及时在宿舍区公布;组内公开,小组长向班委提出申请,利用课余时间召开小组会,分析比赛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集体寻找对策;班上奖励,期末班委汇总个人、小组得分情况,评出优胜组、优秀组长及各种单项奖。有竞争就会有压力,在竞争中,不同个性的学生会产生不同情绪,有的因连连获胜而沾沾自喜,有的则因屡屡挫败而灰心丧气,此时班主任应及时了解情况,做好思想疏导工作,以保证竞争的良性循环。

三、“竞争合作”模式成效

笔者将“竞争合作”模式应用于班级中,经过一年的实践以及对比分析,“竞争合作”模式在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着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效果也非常明显。

(一)实现了全员激励

“竞争合作”模式激发了大学生高昂的斗志,培养了大学生主人翁的意识。“竞争合作”模式承认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不管是同层竞争还是异组竞争,每位学生都在为个人或小组荣誉而努力学习、工作,竞争促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愿意与同学交往、合作,乐意为小组、班级服务。

(二) 形成了相互帮扶的氛围

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竞争合作机制很自然地使小组成员为了共同利益而产生荣辱与共的互赖关系,有人把竞争组称为“共生圈”。组员除了教育好自己外,还与组内的其他成员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相互监督,各自从异于己优于己中不断完善,为实现共同目标,获得共同荣誉而奋斗努力。因此,每到课间或放学,总能看见同学们讨论问题或相互帮扶的情景。

(三)促进了合作意识

“竞争合作”模式促进了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有利于营造和谐、文明、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学生学会了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负责,学会了对同学、班级、学校负责,学会了协调自己与他人、自己与集体的关系,增强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