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心理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小学生心理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三成多中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中小学生出走、自杀、杀亲等事件频见报端,引发了社会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关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对中小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有重要影响。
一、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从个体成长阶段来看,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高速发展阶段。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身体急剧变化,骨骼肌肉快速生长,第二性征逐渐显露,他们要逐步适应自身的这种变化,接受一个全新的自我。
身体成长的同时也为中小学生创造了更大的活动空间,他们接触到更多人、事,建立更复杂的关系,接受老师、同学、社会带给他们的诸多影响。中小学生在认识自我、探索环境、建立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道德观念和价值意识。
但是,不同于身体的快速成长,中小学生的心理成长速度相对缓慢,身心发展不平衡带给他们更多成长压力,也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个阶段,人的自我意识逐步觉醒,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开始质疑以父母为代表的权威,希望摆脱各种来自成年人的束缚,即进入我们常说的叛逆期。
对于尚处成长期的中小学生,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社会发展外在环境变化都将对其心理发展造成深远影响,而纵观现阶段教育实际,学校、家庭、社会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二、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因素
1.课业压力大。中小学生每天都要参加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等多门课程的学习,学业压力较大。虽然近年来,不少地区进行了课程改革,正逐步调整和完善升学评价体系,但中考、高考“指挥棒”效应仍然较大,学校、家长、社会对于学生个体评价还是分数占大头,这对很多学生都造成了较大心理压力。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在双休日、假期等时段为孩子报名参加种类繁多的兴趣培训班,让孩子们直呼无暇喘息。
2.外部信息环境复杂。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媒体技术和信息传播手段越来越发达,在开拓中小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让他们过早接触到了不良信息。中小学生心理不成熟,是非标准、处事原则都未完全形成,极易受影响。尤其是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些颓废、消极、负面的信息不断流入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严重影响了孩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中小学生因为这些不良示范走上歧途的例子屡见不鲜。
3.生活范围小。不少中小学生的生活轨迹是学校、家庭、兴趣班三点一线,少有其他活动及与真实社会接触的机会。生活环境单一,导致中小学生心理成长缓慢,抗挫折能力弱、承受能力弱、易偏激、遇事冷漠、自我封闭。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有心理问题、性格缺陷,难以塑造健全人格。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没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心理教师缺乏工作经验。无定期开展的心理辅导活动,未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虽然越来越多的学校正着手从软硬件两方面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但就现阶段而言,有很大部分的学校心理引导不够有力。
5.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引导。部分家长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往往等事发后才知觉。因为是独生子女,部分家长宠溺太过,无原则地放纵孩子,造成家庭教育缺位。还有许多家长想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但是苦于没有科学手段,教育形式单一,没有实际效果。
6.人际交往带来压力。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相对孤单,进入学校学习或接触社会时,会遇到各种人际交往问题产生不适应现象。青春期的懵懂、自我的重新认知和定位、与师生、他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都会给中小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容易产生渴望独立又害怕挫折、敏感脆弱又缺乏抗挫折能力等矛盾心态。
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很多人容易将心理健康问题与“精神疾病”混淆,认为有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件羞耻的事情,这种习惯意识并不科学。多数人虽然心理相对健康,但是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心理卫生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个体成长、发展及人际交往,因此需要时时关注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疏导,保持心理相对健康状况,让自己能有更好地状态参加学习、工作,享受更好的生活。学校、家庭或其他对象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明确区分“心理健康问题”和“精神疾病”,不要等到问题发展为疾病才采取行动。
建设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立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站,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管理和活动组织。有条件的学校可自主建立或联合建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多种心理辅导器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摸底,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重点关注特殊家庭或困难学生,进行跟踪辅导。定期开展心理辅导专题活动,抓好新生、毕业生及其他特定时段的心理健康辅导,做好重点突破。加强心育队伍建设。举办心理教师沙龙活动,邀请专家对专兼职心理教师进行专业辅导,互相交流经验,解决教师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贯彻全员育人理念,组织以班主任为代表的非专业教师参加心理辅导培训活动,鼓励教师考取心理辅导资格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渗透。轮流设立班级心理委员,设计班内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记录表,由心理委员记录近期办学学生行为表现的变化情况,定期上交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站或咨询中心,进行专业分析,相关结果记入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对发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辅导。探索“学生发展顾问制度”。不同于传统的心理健康辅导,学生发展顾问制度将为学生带去心理、学业、生活等综合性咨询辅导,学生发展顾问可由教师和有经验的学生担任,一些担任顾问的学生现身说法式的经验将给辅导对象提供更切实的帮助,取得更好心理辅导效果。
开展多项体艺实践活动。学校应推动学生社团发展,组织种类繁多的“阳光体育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和社会,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强健学生体魄,引导其关注周围的生活环境,提升其融入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塑造积极乐观、耐挫折的阳光心态。学校可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开发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和经验阅历。
抓住家庭教育这个重点。最近几年,在学校的带动下,不少家长学校已经有意识地融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以引导家长有效观察分析孩子的行为表现,进行科学的心理教育。但是仅有这样的知识渗透是不能满足家长和孩子的需求,家长还应不断进行充电和调整,在学习专业心理辅导知识的同时要建立多元化教育目标。家长的评价对孩子发展尤其是起步阶段的发展至关重要,以成绩为主的单一教育目标势必导致孩子单一追求成绩的不平衡发展。因此,家庭教育目标的设定应包含道德品质、人文素养、交际能力、实践水平、行为习惯等多个维度,从而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发展导向。在进行家庭教育的同时,应设置有效的奖惩措施,杜绝单纯的物质奖励或极端的打骂教育,以免造成孩子的心理阴影和错误的价值导向。家长应积极参与学校开放日等亲子互动活动,多与孩子接触,多观察孩子的表现,敏锐捕捉细微变化,及时肯定进步,指出并引导改正不足。
【参考文献】
[1]范明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和对策[J].文学教育,2012(6).
[2]韦丽珍.学生心理疏导策略浅谈[J].广西教育,2004(24).
[3]张晓杰.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5).
[4]陈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成才之路,2012(3).
篇2
一 提供面向全体学生的集体教育
(一)开设心理健康课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
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之中,并根据心理素质发展的目标体系,运用教材和指导用书,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操作性,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为师生所实践,从而开创素质教育,教育整体改革的新局面。
(二)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学科教师要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意志性格等。教师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巧妙地利用提问,论证,小组学习等形式,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另外,还可以在体音美课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欣赏他人。学会人际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等。
(三)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的日常教育活动包括每天早晨正式上课前,课间休息时,午休与下午上课前,放学后的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往等。这些都可以转化为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机。
(四)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学生容易接受,学生积极参与,同时他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局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易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有助于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学到得知识内化,并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如开展各种班会,队会活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班级活动的目的是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营造和谐的班级气氛,是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个性,培养高尚的品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科学兴趣小组,书法组,舞蹈组,合唱组等,不仅对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兴趣,活跃思维有明显的作用,同时,在这些活动中,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培养,如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懂得欣赏和创造美,提高独立能力,抑制不良心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 开展个别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个别差异,以及个别学生中已经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个别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途径,是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例如组织学习小组,交友小组等自助互助方式改善心理状况。及时通过门诊咨询予以当面辅导,或者设立热线电话进行心理辅导。
三 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一)创造积极严整的校园风气
(二)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团结友爱同学关系
四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心理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加上我们一个时期以来,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现在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合时宜了;甚至还有人认为,既然要搞现代化,就必须彻底割断与传统的联系,丢掉传统。于是,作为中国革命成功经验的重要组成――思想政治教育就被很多人置于脑后。上述错误的认识给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带来了误导,并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地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他们正确的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
一、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学生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产生了错误的消费心理
1.追求时髦,消费表现为盲目性。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喜欢猎奇,追求代表潮流和富于时代精神的商品。但他们又没有完全成熟,缺乏全面的理财能力,乱花钱和盲目消费的现象较为严重,经费开支处于无计划的状态,校园里经常戏称为“月光一族”。
2.追逐名牌,消费表现为超前性。大学生接触信息广,社交活动多,总希望在群体活动中提升自身的形象价值。因而,大学生比较注重商品的式样与档次,特别是知名品牌成为大家趋之若鹜的对象。脱离自己实际,任意挥霍浪费的现象较为严重。
3.消费缺乏个性,其行为表现为极强从众效应。手机、mp3、电脑、品牌休闲运动商品成为各个阶段大学生共同的所爱。
二、造成大学生上述消费心理的原因
1.社会上高消费示范效应的影响。近年社会上存在着以骄奢逸为荣的不良风气。受这种风气的影响,加上资产阶级进行和平演变所推崇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的侵袭,一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偏离,认为只要有钱,吃喝玩乐乃是天经地义的,任何理想信念说教都是苍白无力的。
2.家长对子女的溺爱。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也不断得到改善,这就在客观上为学生消费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爱全集中在经济的一味满足上,经济宽裕家庭和经济困难家庭都是如此。有些父母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千方百计满足子女的要求,生怕自己的子女因经济拮据而受委屈。家长的这种溺爱心态和做法在客观上助长了一部分学生花钱无度的恶习。
3.政治教育的力度不够。近些年来,学校对提倡艰苦奋斗精神的思想教育越来越少了,特别是对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解失之偏颇。使很多人一提到艰苦奋斗,就认为在生活上要一味地节欲,做苦行僧,这就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有人甚至认为,艰苦奋斗是小农经济的弊端,属于特别需要消灭的传统思想,结果使关于艰苦奋斗的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这种教育力度的不足和教育效果的苍白,使大学生们很难真正将艰苦奋斗的精神付诸于行动上。
为此我们要特别注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针对大学生的错误消费心理,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应该表现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而艰苦奋斗教育的实质既是指崇尚节俭的生活作风,又是指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思想品格,包括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等。因此大学生不仅学会在艰苦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更应该有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
三、大学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1.个人的价值实现必须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露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和发展机遇。在这个特定的阶段,我国对建设人才的需要,就是大学生确定自我发展的目标的客观社会基础。任何一个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的大学生,都应该毫不例外地根据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目标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奋斗方向。把个人奋斗目标与我国现阶段发展紧密结合,自觉认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要求,并把这个需要和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是当代大学生首先应该做到的。
2.个人的理想目标必须和自身的实际条件相结合。每个人的基础素质和已经形成的能力是有差别的,兴趣、爱好、特长也各有差异,每人都有发展自己的优势。这些特色和特长,往往影响自己的发展前途,决定着个人发展的命运。如果在社会岗位上能避其短而用其长,事业成功的几率就大一些,反之亦然。所以对具有一定分析问题能力的大学生来说,认真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特长,客观地认识评价一下自我,是十分必要的,对自己的主客观条件有一个清醒的、准确的、客观的评价,选择能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奋斗目标,乃是十分重要的。在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上,人云亦云,盲目从众,随波逐流,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3.个人的奋斗目标要和现实可能性相结合。奋斗目标的实现,不是个人孤立的行为,它是社会行为的一部分,因而带有明显的社会性。就是说,奋斗目标的实现除了个人的主观努力之外,还受到社会环境、单位条件、机遇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自己选择的目标,与自己所处的学校与所学的专业有关,与所处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等条件有关。这些目标就是奋斗目标实现的现实可能性。离开了现实目标的现实可能性,只能是盲目的自我设计。
篇4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健康的范畴在扩大,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不仅要求人们有着健康的身体,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
一、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中小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电视、网络、电子游戏等也在慢慢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家庭方面: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很多农村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这些都给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些小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或心理方面的问题。从我校的情况来看,现在农村中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许多农村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教师的观念中,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它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无关,可做可不做。甚至有很多老师认为对心理健康的学生没有必要搞心理辅导。学校也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议事日程,落到实处。即使有的学校开了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它也只能解决少部分学生身上发生的心理问题,如要解决所有孩子的心理问题,精力也有限。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许多农村学校教师包括心理辅导教师,缺乏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在实际的心理辅导过程中不能正确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去引导孩子,而是采取品德教育的方式,以批评教育、惩罚教育为主,这样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可能导致学生又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还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学生的心理,简单地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因于品行问题,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措施,从而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有部分教师不能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其本身都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更别说教育学生,这样的教师往往也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再者,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农村中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成就动机与耐挫力、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的矛盾。他们面对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环境,其心理压力不仅来自学校,也来自家庭和社会,对这些压力,许多学生深感力不从心,无法适应,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此外,还有家庭方面的原因,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知识,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留守儿童”精神上对父爱、母爱的需求。
二、如何实施好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关注“留守儿童”
长期的留守,得不到父爱、母爱,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在农村看到小孩子由祖辈带、儿童满地爬、接受不到应有的教育、孩子心理健康没有人关怀等种种现象,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留守孩子对父母呵护的心理需求。这也需要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给予广泛关注,除了从物质上对他们帮助,精神上还应给他们更多关爱,建议平时应与留守儿童多沟通,多一些精神上的鼓励,心理上的开导。
2、整合资源,积极开辟未成年人心灵沟通的多种渠道
充分发挥心理学专业师资的优势和心理协会的作用,建立心理咨询专家库,组建心理咨询服务志愿者队伍,成立 “未成年人心理咨询网站系统”、“未成年人心理咨询热线”,由心理专家和心理服务志愿者为未成年人提供专业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定期组织心理专家到中小学校举办心理讲座,开展公益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3、加大投入,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要优先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核定并增加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项编制。完全中学和中等职校应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项编制,初级中学和小学也应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项编制。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人事部门应给予设置中小学心理健康专业职称评定机机制,制定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评价标准和教师职称评定的依据。
4、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调查表明,学生80%的不良情绪来自于身边的长者,当然也包括教师。因此,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任课老师的专业培训。使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把师源性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使教师在工作、生活中应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帮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5、家校互动,不断提高家教水平
进一步完善现有家长学校(委员会)的管理机制,使家长学校(委员会)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家长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家长进行较为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家教方法的学习,引导家长改变传统思想观念,重视子女心理问题,加强与子女交流沟通,努力形成家、构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促进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篇5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知识传递”的价值趋向,导致了学校仅仅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产生了负面效应。
由于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与此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重视,下面就具体来分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含义
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也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我们从小就要在各种表格中填写健康说明,我们也认同“拥有财富远不如拥有健康”这一道理,这说明健康是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以至于人们在见面时一般要相互问候彼此的健康,表达自己对朋友健康的祝愿。人们认为,为了其他的幸福如利益、提升、财富而牺牲健康是不明智的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含义: 指在学校中,教育工作者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应用心理学揭示的原理和方法,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许多农村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教师的观念中。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德育工作者或心理辅导员的事。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无关,可做可不做;即使搞心理健康教育精力也有限。仅仅解决少部分学生身上发生的心理问题。认为对心理健康的学生没有必要搞心理辅导。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议事日程。落到实处。
(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许多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包括心理辅导教师。缺乏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在实际的心理辅导过程中常常采用品德教育的方式,以批评教育、惩罚教育为主要教育方法,在客观上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还有教师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地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因于品行问题,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措施。
(三)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
农村中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的矛盾。他们面对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环境,其心理压力不仅来自学习、认知方面,也来自社交、情感等方面,不仅来自学校,也来自家庭和社会,对这些压力,许多学生深感力不从心,无法适应,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1)认知上的问题。主要是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方面的问题。(2)情感上的问题。很多中小学生在情感调节上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喜怒无常,一会儿兴高采烈,一会儿悲观失望。情感调节有问题的学生。
三、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原因
(一)中小学阶段是个体一生中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关键时期,是学生的心理从不成熟走向基本成熟,人格逐步形成、完善和稳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每个学生都会遇到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常见的危机问题,心理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有的因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而影响个体心理顺利成长,导致心理障碍的形成。
(二)时展迅猛剧烈,各种文化纷至沓来,社会文化心理日趋复杂,成人在竞争社会中带来的变异约束与烦恼,及青少年自身的耳濡目染,也给正处于身心发育正待成熟的少年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带来一些障碍和失常。
(三)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增加,带来了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或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领养,或寄居亲戚朋友,而老人和亲朋主要关心的是孩子吃饱了没有,睡好了没有,穿暖了没有,很少关心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在学习中有什么困难,心理上有什么压力……这些问题如得不到重视和及时解决,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四)农村家长知识水平,文化品味,道德水准参差不齐,较之城市居民而言有较多不尽人意之处。诸如有的小富即安,富不思进;有的封建迷信思想严重;有的整日浸泡在麻将扑克中,对子女管教方法简单,或粗暴加压,或放任自流,或娇宠惯养,或恨铁不成钢,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五)地方经济的差异,种种条件制约下的不均衡,使农村健康娱乐设施匮乏,文化氛围不浓,活动不多,青少年学生课余生活枯燥、单调,游戏机房和网吧成了孩子经常光顾的地方,有的上网成瘾,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六)地域环境、文化底蕴的不同,学校教育条件、师资力量与城市的差异,农村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料的缺乏,都导致了农村中小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的不同和差异。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曹海静\王玲《中小学心理教育课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8.
篇6
【关键词】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加快,寄宿制学校越来越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主流。毫无疑问,目前,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重要办学模式。
在寄宿制小学里,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儿童作为我国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中的主要弱势人群,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寄宿学生的费用会大量增加;孩子太小,生活不能自理,但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生活、物质的困难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由于寄宿的孩子们情感需求的缺乏,长期的“寄宿”将给孩子们带来学习、生活、心灵上不可弥补的永久伤害。因此,加强寄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要细心观察了解寄宿小学生的内心思想
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很多,而且由于环境、性格、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对于这一切,老师一方面要给予他们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了解他们的内心思想,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绪表现和行为举止窥测其内心深处的变化;另一方面要通过谈心活动,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学生无所顾忌,愿意向教师倾诉真情。并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对症下药”,进行个别心理指导,让他们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使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二、在课堂教学中以激励为手段培养寄宿小学生的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运用激励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尽可能满足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给学生以更多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机会。例如课堂提问中,当学生回答正确而精彩时,我们就带头鼓掌,给予鼓励和表扬;当学生回答的不准确甚至错误时,我们总是给予“高一格”的评价,或者给予一定的引导、启发,给学生提供能回答正确的机会。当学生遇到困难,犹豫、徘徊时,用“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鼓励学生树立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抓住闪光点,正面引导、鼓励,用语言、动作、手势或眼神向学生传递赞许的信息。例如经常用“你很棒”“非常精彩”“太好了”等语言,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正面强化,满足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让每个学生每天都得到一定的成功,在成功中体验欢乐,提高自信心和成功的勇气,从而获得更进一步的动力。
三、做好寄宿小学生课后的心理辅导
课后心理辅导是针对个别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一时无法在课堂中消除时,教师应及时地在课后予以化解。例如经常在作业本上或试卷上给学生写上鼓励的话语,及时与学生交流。如对于有创意的解答,在其作业本上注上一个“妙”字,以激发该学生在以后的解答中有更多的创新。对于有错误的,不要一味地打“×”,因为学生一般不愿看到“×”,我们应帮他找出出错的关键,并打上“?”或在旁边注上启示以利其心理的接受能力。对有自卑倾向的学生经常写上:“你最近已有进步,加油!相信你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对一些成绩差的学生更应该尊重他们,可以用:“别着急,你成绩不好是因为你过去没学好,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相信你能取得进步!”来鼓励,这对学生化解学习中的心理困扰很有帮助。
四、用心辅导寄宿小学生的问题行为
寄宿生的问题行为是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或困难,通常表现为爱打架、不守纪律、逃课、迟到等。虽然不能轻易确定为品德问题,但也需要及时辅导。
基于问题行为辅导的复杂性,我们首先要建立好辅导关系。接纳、理解的关系是辅导过程的动力和基础。良好关系本身就在起辅导作用。当当事人没有感受到辅导老师的真诚尊重和信任时,老师纵然有再多的技能技巧,也难有奏效。在充分接纳和关注的关系建立的前提下,我们认为在行为矫正的同时,还需要配合认知层面的调节。在情、理、意行的整合辅导中转化学生行为。
例如对于爱打架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认识到,每个同学都是集体的一员,自始至终生活在群体中,所以必须学会与人相处,大家和睦相处。待人友善,有容人之量,可以增进感情,化解矛盾,避免冲突。
五、以自身为榜样给寄宿小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首先,小学生的人格正在形成时期,社会环境,特别是教师的人格对其有重要的影响。“身教胜于言教”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教师的心理健康为基础,教师是学生认同与模仿的主要对象,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以自身为榜样,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在课堂上,表现出愉快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民主平等、宽容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用自己合理的需要、正确的动机、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个性、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其次,平时闲暇时间我们尽量多与学生接触,以平易之心与他们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诉说,分享他们的喜悦,帮他们解决一些心理上的困惑,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一来,那怕是很调皮的孩子,在课堂上,他们也会给足你这个“朋友”的面子。
总之,在寄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做一个“传道授业”的师长,而且应当扮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卫士”这个角色,科学、及时地解决、疏导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和打动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来参与学习的过程,用爱心为他们支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让他们的心灵在充满阳光的寄宿学校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生本教育;信息技术;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76-001
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大都是由老师讲解并演示操作步骤,或者由学生操作演示,然后学生仿照着进行练习,一切尽在老师的掌控之下,老师教得机械,学生学得辛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教师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体现,并且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极为不利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虽然尝试了其他的教学方式,但更多采用的还是这种模式。同时也在思考:利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知识与技能兼顾,素养与素质并举。
在学校推行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我注意到了一个词语一生本,抱着好奇的心态,我对“生本”进行了学习,逐渐对“生本”产生了兴趣,并有了一定的认识,不久前参加了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暨扬中市生本教育推进会,令我对生本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其根本出发点在于,把学习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深层意义就是以生命为本,回归生命本体的教育,是一种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提升生命的教育。“生本教育”的教育理念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眼界,与此同时,也让我自己静下心来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反思。我认为把“生本教育”的理念运用到信息技术教学当中来,能够很好地改变目前的教学生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我就“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家庭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电脑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家庭都拥有了电脑,许多学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电脑,因而电脑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很大的,这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也有着极强的兴趣。因此,在上课的时候,我们就应充分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另外,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对未掌握的知识都会有一种潜在的欲望,我们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充分挖掘和激发这种欲望。例如在学习《自定义动画》一课时,我并没有直接演示操作给学生看,而是创设了在不同模式下使用简单数学课件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马上就被激发了出来,他们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在不知不觉中自主学习能力被发挥出来,并得到强化,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将逐渐得到培养。
二、任务驱动,先做后学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操作性和工具性,《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于让学生通过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体验,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将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操作练习。而生本教育中提倡“先做后学”,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思想与指导纲要中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也是一致的。围绕教学目标,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把要学习掌握的知识隐含在一个一个的任务主题中,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学习资源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寓教于乐,玩中学习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尊重孩子的这一天性,通过新颖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都玩起来,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了学生的内在需要。例如在教学《认识计算机》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拆装电脑,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又如在教学鼠标器的操作时,我设计了玩七巧板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了解并掌握实际操作。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十分喜欢。
四、引导探究,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理念中,无论是先做后学,还是先学后教,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即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学会自主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内化学习信息技术的思维方法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真正使学生的素质和素养并举。例如在教学《插入超级链接》一课时,我没有进行示范操作,而是让学生对照书本上的操作步聚,自己一步一步地进行研究操作。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练习,去实践,在遇到各种各样问题时,学会自己去探究解决。
五、展示评价,快乐学习
篇8
【关键词】小学生;创新能力;体育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我国国家总理同志曾经在全国的教育会议上说过,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跟中华民族的兴衰有这一定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创新的重要性,而孩子又是我们国家的未来,那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刻不容缓的一件事。在教育小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就要突出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每一个孩子都是有这创新的潜力的,只是要看在教学中教师有没有方法秃⒆拥那绷Ω激发出来,所以在教学的也要跟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改变。那就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师改变教学的旧观念
教师的教学不仅仅只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那教师在教导学生的时候就要更新旧的思想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尊重学生的思想,在开阔的教学环境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散发的能力。将传统的体育课的教学变的不止有运动的教学和运动技术的分析指导,将体育课变成一个充满乐趣的课堂,让小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当今的21世纪也是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那就要从小开始培养的。教师也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中更新自己的教学模式。见学习培养成一个富有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
二、创造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国外的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纳曾经提出过:学习最重要的是兴趣;我国古代的教育学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比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古至今很多的名言都说明了兴趣是学生的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最重要的动力。而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在小学生的体育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创造的能力。比如说在体育课的掷铅球的课程教学中,在教授技术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自己就是一张弓,一张即将让箭射出的弓,然后迅速的射出去。让学生自己去慢慢的体会,当然由于铅球的重量的原因可能会存在着安全隐患,在开始的练习中学生可以用其他的东西代替比如可以用空心的球,塑料球来代替,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创造出更多不同的代替品。比如说让学生用一些不要的废纸,怎么在体育课中发挥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自己动手去创造。让学生在这种轻松、欢快的环境中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喜欢上学生,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才会让学生的创新动力更好的激发出来。学生也不可能是都喜欢体育的课程的,当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时,我们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性格和特点,设计适合学生的运动,带动学生的思想,让他可以很融洽的融入到学习中去。
三、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只是一味的只传授知识,将学生当作只会学习的机器,强行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感,这样的简单枯燥的重复式的学生方法让学生没有积极性,不感兴趣那就不会有创新的能力。随着现在的教育政策的改革,教育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主动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的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学习中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参与,主动的思考,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去看,不去思考。那这就要教师的授课要创新,要让学生对学生产生兴趣。可以在课堂上讲传授知识的时间减少一点,让学生和老师之间多点沟通,多点交流,让课堂变成一个和谐的沟通环境,而不是以前的那种只有教师在说而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更多的交流中产生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有效的方法。
四、结束语
教育学生不仅是要传授学生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促而就的事情,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的过程。而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不一样的,那教育的方法就要存在着不同的,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在教育的方法也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进步,更好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参考文献:
[1]程黎明.浅谈幼师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2,01:114-117.
[2]王浩.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3:49+51.
篇9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该说,每个孩子都有客观存在或多或少创新精神,作为教师,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创新精神,发现并鼓励孩子们创新精神,绝对不可以因为孩子“出格”而受到指责,如果那样聪明淘气的孩子的头脑中蕴藏着一个强烈的希望,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这是一种宝贵的生命火花,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给他们指明道路,鼓励他们。使他们看到成绩,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儿童在初步学习集合排队时,会左右相推挤,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因为着急而乱说乱叫,教师若单凭枯燥乏味的说教,指责,命令,压制,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针对这种现象,把学生分成四个队,分别编成“小鸭子队”、“小鸡队”、“小白兔队”和“小花猫队”,并给每个学生编成号。例如第一队的第三个就是“小鸭子队”的老三。这样以来,学生从心理上乐意接受,再集合的时候老师就说“看那一队的小动物最先找到家。”再加上一些表情,语言提示,可使儿童进入角色。逐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很快就会想出许多方法。例如,有一队学生当鸡妈妈,把他的小鸡编成老大,老二、老三依次往下排成队,同学们站的会非常迅速,快儿不乱,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由不愿学变为主动学,通过这样的常试,学生们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发挥,同时也培养了她们创造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的重要性已达到是创新的先导和基础的地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
如在教学“投掷小沙包”时,用“投时身体似弯弓,沙包空中如彩虹”的形象语言描述,同时再用优美的动作示范,通过直观观察的语言启发,使学生初步感知动作表象,建立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由于直观感知、记忆,头脑中储存有多种多样的表象,便于展开联想的想象。
(2)利用原型启发,诱导思考,促进学生想象
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和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证明:应用原型启发解决问题,是引发创造、发明的主要思维方法。比如在教学投掷小沙包出手动作的身体姿势,可比作一张拉弦待发的弓,说明满弓的道理。我们可用一根小竹片比作身体,在它的一端放一小石子,将竹片弯成“满弓”,然后放开有小石子的一端,这时小石子在竹片弹力的作用下飞了出去,而在没有弯成“满弓”的情况下,小石子根本就飞不起来。让学生从事物的相似属性中悟出动作的本质,探求动作的科学规律。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3)中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处在儿童充满幻想的时期,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幻想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有一句名言:“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想象为出发点的。”我们教育也一样,如果没有丰富的幻想能力,学生就不可能实现创新与成功。
三、巧妙利用想像,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创造
想像是创新的基础,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创新起端于想象”。想象,就是充分运用头脑的想象力来构想、设计、创新新事物。想象不仅是创新的方法,同时也是创新的一种动力。如我利用废旧报纸进行教学:提问:旧报纸在体育课中有什么作用?你可以有什么玩法?学生在充分的想象后想出了很多玩法:撕、拍、抛、吹、卷、折……。然后经过我的因势利导,学生积极地展开活动:1.顶报纸;(头顶报纸,边跑边做各种各样的动作,培养平衡能力。)2.拉报纸跑;(边拉报纸边跑去兜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协调能力)3.贴报纸跑;(利用报纸往同学的背上粘贴,培养奔跑能力)4.利用报纸做成纸团做下冰雹;(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各种各样的抛接练习)。5.利用报纸做成纸棒、纸球、纸飞机等做投掷练习,(培养正确的投掷姿势)。
篇10
论文关键词:高职 焦虑 英语学习 英语教学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人文心理学的发展,学习者中心理论越来越受到广大英语教学专家、学者们的关注。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研究他们的态度和动机,研究态度和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关系到英语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本文力图研究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情绪,分析其成因,探讨应对措施,从而帮助学生在轻松的心态和氛围中,收到最佳的英语学习效果。
一、高职学生的特点
从生源结构、英语基础等方面来看,高职生源与普通本科院校生源相比要复杂得多。高职生源主要来自中职、中专、技校和高中。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年限等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英语教学的开展,基础较差学生的成绩逐渐后退,厌学情绪渐浓;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往往会随着学习氛围的改变出现成绩下滑的现象。
二、英语学习焦虑的定义
英语学习中产生的焦虑心理是一种变态情绪,伴随着心理的异常。这种焦虑的产生是由于个体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者克服不了眼前的障碍或者威胁,导致该个体的自尊心受挫,并且这种失败感会不断增加,最终导致焦躁紧张。再次遇到相同困难时,会产生恐惧感。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焦虑心理,是由于学习者需要用英语进行表达的时候产生的恐惧或者不安的心理。由于英语学习过程中充满了自我挑战,更容易引起学习者产生焦虑。比如:在进行口语交际练习时,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表达能力完全展示在他人面前,此时,学习者会担心得到别人不好的评价或者嘲笑,焦虑心理从此产生。这种焦虑心理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造成英语学习的恶性循环,最终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
三、英语学习焦虑的成因
英语学习焦虑的成因归结起来有三种,分别是学生个性,学生的不安心理以及竞争天性和好胜心。
1.学生个性问题。由自身个性问题引发焦虑心理的这部分英语学习者,通常都是性格比较怯懦并且缺乏自信心。这类英语学习者在课堂上的常态是不爱抬头,尽量不和老师发生目光交流,被提问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手心出汗,话语断断续续。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这种焦虑表现的属于气质型焦虑,并且持续时间会很久。
2.学生的不安心理。当英语学习者对于刚刚学习的英语知识没有完全掌握,但是老师突然请他回答问题的时候,学习者紧张不安的心理会产生。这种不安的心理常常会影响其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使之不能正确思考。具体的表现是语言表达断断续续、结巴,并且伴随一些口头语。这种焦虑持续的时间很短,带来的消极影响较小。
3.竞争天性和好胜心导致焦虑感。即使是学习最差的学生也有学好英语的愿望,也希望自己的表现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但是,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英语学习成果与其他同学或者自己心中的预期成绩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的时候,或者自己的表现没有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他们的心里就会焦虑不安。
四、有效对策
通过实践教学和反复验证,如下英语教学方法对于改善学生英语学习中产生的焦虑有明显效果。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的课堂气氛。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降低英语学习的焦虑。研究表明,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与学习效果有很高的正相关。古谚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会把他们对英语教师的好感转化成对英语的热爱和兴趣。师生关系好了,距离接近了,课堂环境才能轻松愉快,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才能畅通无阻。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自信的学生往往是英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培养自信心一方面靠学生自己,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提供相应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特别要求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回答问题,不管学生的回答情况如何,都应给予鼓励。并且教师应当提示学生,只要对自己充满自信,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当缺乏自信的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要面带微笑认真聆听,这种态度可以给他们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当他们给出正确答案的时候,教师要积极表扬,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但是,当他们给出的答案不令人满意的时候,教师决不能全面否定,应该找出答案的正确部分,大到一个句子,小到一个单词或者短语。并且尽量启发他们自己改正错误答案。当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或者出现心理障碍的时候,教师要积极予以帮助。如果采用此种方法,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的自信心一定会慢慢增长,原来因为不自信而产生的焦虑心理也会逐渐缓解,最后消失。英语学习效果会逐步提高。
3.不纠错或少纠错,帮助学生建立模糊容忍度。人很难不犯错误,应予容忍,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自然会得以更正。英语学习正是一种“模糊情境”。绝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没有在英语国家长期生活的经历,所以英语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完全不熟悉的语言体系和文化。在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时候,学习者会遇到大量没有固定模式、随机应变的语言因素。随着环境、话题、会话参与者的不同,交际中会出现大量非结构和难以确切把握的信息暗示,这种模糊情境常被视为威胁并引起心理不适。英语学习的目标是学以致用。作为教育者,应该帮助学生把英语学习的中心放到英语的交际功能上,注重学生心态的调整,克服害怕出错误,羞于开口表达的心理,降低否定评价的消极影响。
4.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减少英语学习者的焦虑感。合作学习是学习英语的一种学习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一种归属感,并且每个小组成员受到的关注以及受到的评价不会集中到个别人的身上,所以害怕得到不好评价的焦虑感会降低。由于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口语输出能力,所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需要学习者积极发言,以达到锻炼的目的。但是有些学习者在发言前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或者是担心得到较差的评价,所以会产生焦虑心理。合作学习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在合作学习中,学习者在向公众发言之前,已经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并且在相互讨论环节,已经倾听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获得小组其他成员的反馈和必要的纠正,犯错误的几率由此降低。在学习者用英语进行交际时,会遇到不能流畅表达自己思想的时候,情急之下会用汉语代替。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当仔细聆听,这样思路不会由于焦虑而打断。老师可以在学生说完之后给出适当的英语表达,并且纠正表达过程中的语法和时态错误,全班都会记住在这个生动的情景下学到的英语表达方式。并且学生会逐渐地大胆开口讲英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英语水平才能得到不断提高。
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英语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过程。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可以读和写,更要能听和说。这种学习的特殊性造成了学习者会在公众面前犯错误的可能性,加之来自家长、老师的压力以及学习者急于求成的心态,都会造成英语学习者产生焦虑的情绪。如果压力过大,就会对英语学习起到消极作用,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规定学生能够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并且从积极方面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英语学习的循序渐进性,放弃急于求成,害怕出错的心理。从而减轻弱化甚至消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产生的焦虑心理,达到最佳的学校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