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的重点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的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教育的重点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图分类号】G623.2

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正确阅读方式,使学生能在小学阶段就能进行广泛的文字阅读,从而积累大量文字阅读经验。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以后的教育经历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小学生语文教育工作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国家教育局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要求各地区的小学教育应该基于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本地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本文主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现实的实践经验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

从现今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很少,很多时候都是教师在“自顾自”的照本宣科,学生则机械性地在下面听。虽然新课标已经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但是很多教师依旧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中难以进行转变,不仅如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积极性不高,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不愿意或者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回答,使很多教师无法知晓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这样让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二)教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认识不足

教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缺乏足够透彻的理解和投入,大多数教师单纯凭借自身多年的经验来认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及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对于课本和新课标的研读不重视,对教材课文的理解不透彻,对课文深层次的情感挖掘不充足,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技巧不懂得完美运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小学生的识字能力以及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能进行基础性广泛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则在于如何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全面熟悉课本大纲,抓住课本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教好一门课的前提是必须要熟悉透彻的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并对教学大纲进行详细和全面的解读。因此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在课本下足够功夫,分析课本阅读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形成详细的教学方案,通过实践中有趣的教学途径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学会语文阅读的技巧。

(二)结合新课标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改革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一,重视学生的学习阅读兴趣;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三,加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合作交流。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现状,根据新课标改革后的具体明确要求,明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方式,牢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有步骤和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从而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在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班级的语文阅读学习状况,采取适合高效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在教学手段上应该摒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合理的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方法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丰富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使课堂内容不再单一,使小学语文内容重点和难点变得更加鲜明,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也得到提高。

(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对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有积极的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不应该是教师,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地位,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非常有必要,这样不仅使学生有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积极性,而且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与学生换位思考,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状态,了解课文中哪些地方容易理解,哪些地方不容易理解,从而具体改进教学内容、方式和教学侧重点,这样对于教学的改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语文阅读教学是我国义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础和重点内容。如何结合当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熟悉掌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把握小学语文教学方式重点和难点,是决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通过本文分析可以得出,教师首先要全面透彻地分析教材,结合新课改要求,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参与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海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把握[J]. 求知导刊,2014(12).

[2]刘宁琪.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析[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

篇2

[关键词] 瑞典;德育;民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4-0033-04

瑞典是一个要求将民主的精髓和真谛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国家,因此,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是推行社会理想的重要系统。瑞典很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在推进学校德育中,始终将民主教育放在中心位置,学校不仅要以民主原则来构建教育基础,使每位学生不论其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等方面有何不同,均可以享有公正而平等的教育,而且还必须担负“民主教育”的重任,即向学生传递、灌输,并使其头脑中形成瑞典社会的基本民主价值观念,并据此形成相应的民主行为或民主技能。本文就瑞典中小学民主教育的内容、实施方式等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为我国中小学开展民主教育提供可鉴之处。

一、民主教育的内容及其在中小学的体现

1.民主教育的内容

瑞典中小学民主教育的内容比较广泛,从其官方文件的叙述来看,差不多涵盖了其他国家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但其重点大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晓之以理,形成民主意识

民主意识主要是指瑞典在针对学校教育制定的法律文件中所明文规定的“基本民主价值观念”。如瑞典官方于1994年颁布的《义务学校的课程指南》和《非义务学校的课程指南》中均指出,“不可侵犯人的生命、自由和尊严,维护人人价值平等和男女平等,同情保护弱小等都是学校必须表达和传递的价值观念。根据基督教的传统和西方的人文主义所提倡的伦理学观点,要实现上述的价值观念就应该在每一个人身上养成富有正义、乐于助人、宽容谦让、敢于负责的品质。”

具体说来,向学生传授的民主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理解和同情别人;支持对人或事的独特立场;包容不同的思想和经验;保障每个人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关心和照顾弱小;尊重学习上的个人选择;维护男女平等和共同的权利和义务;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采用和平而非暴力的手段解决争端或分歧。

(2)导之以行,体现民主技能

民主技能主要指的是学生能够按照基本民主价值观念对己、待人、处事的能力。对此,《义务学校的课程指南》和《非义务学校的课程指南》也都指出,“瑞典社会的国际化和跨国流动现象的日益突出,更加要求人们具有共同生活的能力和理解文化多样性的能力。一个人对自己文化本源和文化遗产的认识会形成一种牢靠的自我身份感,每个人在发展这种自我身份感的同时,很重要的是还要具有与他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境况产生共鸣的能力”;“应该主动抵制任何欺侮人和迫害人的倾向,必须以真知灼见、公开讨论和有效手段主动应对排外和偏狭的观点和行为”。

民主技能主要表现为特定的民主生活能力。在瑞典人看来,只要在行为上表现出是按照基本民主价值观念行事的方式和方法,都可以称作民主技能,如宽人严己、扶危济困等。民主技能不仅是民主教育的内容,同时也是民主教育中由“知”化“行”的重要手段,正如两份《课程指南》所阐述的那样:“在教育中只传授基本民主价值观念的知识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使用民主的工作方法去落实这些价值观念,从而使学生为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学生通过参与计划和评价自己的日常教育,对学校的课程、学科、主题、活动进行选择,从而发展其对教育施加影响和担负责任的能力。”

2.民主教育在中小学的体现

根据瑞典教育委员会的相关文件,中小学教育中应在如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民主教育的特质。

(1)克服偏狭的地域观念,培养全球认同感

学校鼓励学生理解和同情他人,使其积极主动地抵制任何欺侮他人和迫害他人的倾向,以理性知识、公开讨论及有效措施来制止仇外排外的偏狭观念和不良行径。学校是一个社会和文化交汇的场所,因此既有机会也有义务来增强所有学校成员的这种能力。通过多门学科的教学,学校不断加强学生对瑞典语言、文化和历史的深刻认识,而对自己独特文化遗产的认同意识也会增强理解和同情别人及其他价值体系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一种既同瑞典价值观念有联系,又包容欧洲乃至全球各地价值观念的认同感。

(2)实行多样化的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瑞典《教育法》规定,任何地方的任何学校都必须提供有着同等价值的教育。但同等价值的教育并不是为每个学生提供同样的教育,也不是为每所学校提供同样的教育资源,而是考虑到每个学生各自不同的情况、需要、知识等因素而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应其发展的教育。瑞典中小学特别关注出于各种理由而身处学习困境的学生,对各种有身心障碍的学生负有特别的责任。积极、自觉地促进男女平等权利,鼓励学生养成不带性别歧视或性别偏见的正确意识和行为。

(3)学生的民利和义务相统一

“瑞典的民主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之上:所有人都有权自由地保留观点和表达他们的见解”。因此,学校不但保证每位学生的民利,容纳不同的思想并鼓励学生公开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且还强调形成个人立场的重要性,并向学生提供申明自己立场的各种机会。同时也督促每位学生履行应尽的义务,使其恪守在《教育法》和《课程指南》中明确规定的基本民主价值观念,培养学生使用民主的方法和自我承担责任的能力和意志,为他们提供对自己的学习和社会活动承担责任的机会。

二、实施民主教育的具体措施

为了真正落实民主教育的任务,瑞典中小学努力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来实施民主教育。

1.为民主“对话”创设条件和氛围

民主教育的方式并无一定之规。瑞典教育部门非常强调将“对话”作为民主教育的基本方式。根据官方规定,瑞典学校要完成的民主教育任务需要学校所有教师共同负责,这样,为对话创设条件就成了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瑞典中小学教师在教学环境中,为涉及价值和规范的对话创设条件的办法就是将民主价值观念和学科的知识教学目标结合起来,或者将价值观念与学科知识相联系,并把这种结合、联系的职责委托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按照多元文化主义的理念来营造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到并认可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类似。任何学科的教学,无论传授什么样的知识,任课教师都把课堂讨论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让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使其熟悉和掌握讨论或对话这种民主方式或民主技能。

2.将民主教育的原则和内容具体化

瑞典教育主管部门要求中小学担负起知识教学和民主教育的双重任务。瑞典中小学对于知识教学,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早就有了一套章法,为了使民主教育也具有清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相应的具体程序和规程,瑞典各地教育部门和各学校按照《课程指南》中确立的框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进行了一些便于实际操作的工作。如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制定的当地教育或学校发展计划中会指出某一时期民主教育的重点;有些学校将基本民主价值观念转化为可以进行测评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等。

3.将传递基本民主价值观念的行为日常化

要想使基本民主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就不能脱离学校的日常工作,民主教育就要渗透到学校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虽说“民主教育”在瑞典的许多学校不像知识教学那样作为正式的教学内容,但在学校这个特殊的地方,日常生活中实际上存在着许多不拘场合、不拘形式地传递和体现基本民主价值观念的机会。因此,瑞典中小学的教师和领导总是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民主教育,将传递基本民主价值观念的行为“日常化”。

4.将学校的民主教育可测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主教育之所以被认为是“虚”,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如何对它进行测评,此外在对民主教育进行测评时也会遇到不同与学业测评的难题,如“学生不敢表现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行为,因为担心这会对自己的评分不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瑞典教育学者建议,测评对象不应该是学生个人,而应是学校本身,要测评的是学校的各种活动是否遵行了基本民主价值观念。为了测评学校民主教育的成效,瑞典研制了相应的测评工具,通过这些测评工具考察全校学生掌握了多少关于民主的知识,具备了怎么样的分辨和解释道德问题的能力、什么样的参与民主决策的技能,以及什么样的民主式的沟通或交往能力。

三、对我国中小学开展民主教育的启示

自20世纪90年代起,日益受到重视的瑞典中小学民主教育已初见成效,中小学由此得到了公众的赞誉和好评。民主教育也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时代主题,而目前我们对民主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全面,中小学还缺乏对民主教育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对瑞典中小学实施的民主教育的考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我国的民主教育。

1.引导中小学生树立全面的民主观念

由于瑞典长期以来在社会中强调民主原则,中小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如现在中小学生的民主素养主要是在校外活动中发展起来。尽管我国中小学也赞成民主教育,并具有了一定的民主观念,但往往流于形式,失于肤浅,遇到具体的民主问题时,往往缺乏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履行和捍卫民主原则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进行民主教育时,要引导中小学生树立全面的民主观念和正确的民主行为,把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自我立场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学生的个人经验结合起来,使民主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观念在学生心中真正扎下根来。

2.创建适合民主教育的校园大环境

适合民主教育的校园大环境包括精神和物质这两个层面。从精神层面讲,首先要求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具有基本的民主价值观念,并能按民主价值观念进行教学和管理,成为学生的模范或榜样;其次,要求学校各类成员之间形成足以开诚布公地进行交流与沟通的人际关系,不仅师生之间要有这种关系,教师之间也要有这样的关系,如要经常讨论民主价值观念的含义,采用平等和反思的方式交流对民主问题的个人见解和解释,介绍如何将民主教育落实到日常学校生活之中的经验等。而学校的物质环境也会影响到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因此从物质层面上讲,学校应该提供齐全的设施,宽敞的活动场所,通风、采光良好的教室,合理有序的校用建筑布局等。

3.充分利用中小学的各种教育资源

民主教育是瑞典所有中小学的教育基础,是所有学校成员的工作指南,是一项贯穿于整个中小学时段的任务。因此我们在开展民主教育时,应该将其放在中小学教育的整体上进行全盘考虑,合理分配和调用各种教育资源。比如教师往往感到没有时间在课堂上讨论民主问题,那不妨开展课后讨论;教师没有时间,不妨利用学生助手制,以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些对话不便用于正式学习场所,不妨在餐厅、操场等地进行;有些学科的性质不便和民主教育挂钩,但不少学科本身就和民主教育直接有关,不妨施行互补,各尽其责。只要将中小学教育及其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就能发现许多民主教育的新机会,也能找出实施民主教育的新方法。

4.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民主教育

瑞典官方要求中小学校的每个成员都要为民主教育尽力尽责,学校的任何时空环境都要进行民主教育,从而使现行的学校民主教育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在学校范围内形成一股民主教育的合力。为了避免我国出现民主教育的“真空”状况,使民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可以在中小学里按照年龄、年级、学科等类别组建各种组织形式,吸收全校所有成员的参与,使他们之间进行更为密切的交往、沟通、合作、对话等。如可以将教师组建成面向某一组学生的各种工作小组,加强各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学业和品行负责;也可以将学生人数较少的班级组编在一起,提高教师的比例,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相处、交流、对话等。这些组织形式既是学校落实民主教育的体现,也是为民主教育创造有利条件的工具。

参考文献

[1]Curriculum for the compulaory school system, the pre-school class and the leisure-time(Lpo94). skoleverket.se, 2001.

[2]Curriculum for the non-compulaory school system(Lpf94). skoleverket.se, 2001.

[3]方彤.瑞典基础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乔长森等编著.瑞典风情录[M].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1996.

[5]A thematic presentation of basic values-democracy in swedish education. skoleverket.se, 2001.

篇3

【关键词】农村 中小学 教育 信息化 建设思考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就是在偏远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改革息息相关,它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的教育体系,因而学校的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这一新理念已初见成效并蓬勃地发展着,然而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却不容乐观。

一、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体现

尽管农村的中小学远离城市,消息比较滞后,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有了一定的起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配置了多媒体教室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当今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要进行多媒体教学,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和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置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建成了校园网

在偏远的农村,很多学校的电脑都实现了宽带接入,建成了校园网,还有的学校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网站,为学校的介绍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农村中小学校园网的建立,让外界的信息变得触手可及,同时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优秀的网络资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注入了一股强有力的新鲜血液。

(三)实现了网络办公

校园网的建立让学校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利用网络办公,不仅有效地节约了纸张,还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利用网络来进行学籍管理,利用网络来召开视频会议,这些都是网络在学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改变传统的办公方式的催化剂。

(四)配置了电子备课室和网络教室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融汇,提高了学校信息技术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学校电子备课室和网络教室的配置不仅提高了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还促进了教师教学手段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加快了学校教育化步伐,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配置了远程教育设备

在农村,很多学校都配置了远程教育的模式一、模式二,有的学校还配置了模式三。这些远程教育设备的配置不但给农村中小学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山区的学生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到更优越、更全面的教育。同时,对学校的教学方式产生了更深的影响,对学校领导和教师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领导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育信息素养,同时为教师创造培训的机会,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课程整合能力,从而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比较淡薄,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尚浅

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领导头脑中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观念,对学校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对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有很大的关联。在农村中小学里,有部分领导的信息素养还严重不足,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认识尚浅,因而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没有起到引领的作用。以致在部分农村中小学里,出现了以下不和谐的画面:没有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也没有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建设制度,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设备投入甚少,对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够重视等等。

(二)学校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学校的发展是离不开全校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离不开全校教师的努力。教师是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是与教育信息化设备接触最多的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推广与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密切相关。但由于是农村的中小学,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尚浅,对学校的信息化教育设备的使用,很多时候都感到力不从心。这一点在教师对课程的整合,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就能很明显地体现出来。农村中小学里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导致了部分教学设备的空闲、浪费

在农村中小学里存在一个比较普通的问题,那就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专业的计算机教师甚少。在大多数的学校里,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任,比如:多媒体设备管理、网络教室管理、校园网管理,甚至学校的科研课题研究等等。究其原因,专业的计算机教师一般都具有比较扎实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电脑操作能力,在对学校教学设备的管理上也能得心应手。但在农村的中小学里,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由教其它学科的教师兼任。在这些兼任的教师中,大多数又是"半路出家"的,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不是很熟练,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上也存在很大问题。因而,在管理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设备上显得力不从心,导致了部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空闲、教学资源的浪费,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三、解决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学校教育信息化是当今这个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为了使农村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稳步发展,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一)重,即重视。

一是领导重视。学校的发展方向与领导的决策息息相关。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引起领导的重视。只有领导重视了,才会制定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才会舍得投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设备,也才会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二是教师重视。教师作为投身教学改革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学校教育信息化起到推动作用。如果把学校教育信息化比作前进的车,那么,司机就是学校的领导,车轮就是教师,只有方向统一,步调一致,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稳步向前。

(二)培,即培训。

一是培训领导。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学校领导是起关键作用的。但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教育信息化的素养,并不是每个领导天生就有的,何况这些理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历史的前进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只有将这些新鲜且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注入到学校领导的头脑中,才能让领导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作出与这些教学理念、方式相适应的决策,才能让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迈上正轨。二是培训教师。对教师的培训,除了着重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培训外,还应着重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资源开发能力。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

(三)导。一是学校加强领导。

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想要实现以教育信息化为重点的转移,就要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学校应该把教育信息化列入学校教育的工作目标,制定长远规划,加强管理和监督,健全组织,建立学校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让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学校的领导就像火车头,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这趟火车就是在领导的引领下向前行驶的。二是上级加强督导。实现教育信息化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以此作为凭仗来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效益。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上级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指导、注重引导,力求重在运用、讲究实效。举个很实在的例子: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已经有几年了,但有很多学校都没有充分利用,有的甚至让设备闲置、浪费。上级有关部门就应该对这些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就应该及时帮助解决,让每所学校的教育设备都能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做到"边建设、便发展"的目标。

(四)变。一是思想改变。

有的领导把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起来的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室、远程教育设备和很多优秀的教学资源闲置在一边,仅作为供检查、参观、炫耀的摆设和进行招生的招牌,对学校一线的教学改革起不了多大的实质性作用。作为领导,就应转变这种思想,应让这些教学设备物有所值、物尽所值、物超所值。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思想也应有一定的转变,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很多教师仍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而对新形式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不甚重视,不注重自身信息素养的培养,也不注重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对新课程的改革漠然视之,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对学校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五)促。一是促应用。

篇4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优良品格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经典教育的价值取向能够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素养,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升华。

【关键词】

经典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实施

经典教育就是在儿童记忆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让儿童接触中国国学经典,例如三字经、儒家的四书五经精选、唐诗三百首、宋词等等。通过接触中国的经典文化,提高儿童智力和形成优良的世界观。为孩子今后的成长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经典是经过历史与时间的检验存留下来的人类的宝贵财富,本身就代表人类思维的高度。其中凝结了先贤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能够开阔人的眼界,启迪人的心灵。让人更正确的认识自身与世界。培根在随笔《论求知》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句话充分诠释了经典教育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经典教育的必要性

我们的祖先在历史和文明的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了这些不朽的经典,它也是我们民族特性的体现。经典原著语言深刻简练,思想厚重磅礴,璀璨而深刻。在大脑发展的黄金时期学习经典,熟记于心,在他们今后慢慢成长的过程中,这些文化养分会从心灵里慢慢浸润出来,让人的智慧和情感得到滋润和升华。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代,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快。而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浪潮中,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民族经典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文化经典不仅是提高儿童素质的必由之路,还能提高民族自豪感,为今后在应对外部压力时更具自信。语文教育不应止于识字,更应该育人识人。从小学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小时候懂得如何做事,长大后懂得如何做人。小学阶段是人生学习的初始阶段,这个时候的学生犹如一张洁白的宣纸,等待教师们去挥洒。如果这时候把人类最精华的文明传授给他们。将对他们的一生言行都产生积极的影响。用经典文化强壮其生命的骨架,让中华智慧成为其生长的养分。

二、经典教育的培养方向

经典教育应从经典文化中选择适合儿童年龄阶段接受的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德、智、美全面发展。我国五千年的民族文化中,涌现无数品德高尚的人,如繁星般点缀天空。如屈原写离骚,并不惜以死明志;岳飞精忠报国,至死不悔;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论自强。唐太宗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终成明君。这些都能为儿童健康成长做很好的启迪。并且,在阅读经典时,咀嚼品味先贤的思想,等于是从先贤的角度看时间,感悟作者的思想,站在高度看世界,一目了然。经常从先贤的角度看时间,能够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踏上更高的人生道路。而用经典中的名言警示自己,以书为镜,审视自己,更能够发现自己的缺点,一一改正。总之,经典就是让儿童获得智慧的最佳途径。儿童心智发育不全,对这个世界也是懵懵懂懂的。而经常阅读经典,阅读美文,能够陶冶情操,丰富情感。经典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用美的元素去启发学生的美丽心灵的种子,让其生根发芽,吸取世界真情温暖的阳光,健康茁壮成长。

三、经典教育教学措施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教育水平逐步提高,人民对幼儿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随之经典教育的重要性被人们重新认识。但是传统语文教育只是识字和语言学习的过程,经典教育目前还在初步探索阶段。本文例举集中经典教育教学的措施。

1)经典书籍背诵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背诵书籍虽然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但是流传千年之广,必有其可取之处。熟读百遍,其义自现。专心朗诵背记,调动学生心、口、眼并用,这样读者才能深入作者的思想世界。通过反复阅读,细细品味,感受到经典名著字句之美,意境之深。熟读背诵是理解和感悟经典的前提,不可因为枯燥就弃之不用。教学时可以展开多种形式的诵读之法。例如早晨一个人在美丽的校园一角诵读,或者课间以小组形式轮流诵读,或者是晚间伴随音乐或名家朗读诵读。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经典环境陶冶。在儿童成长中时刻营造经典文化环境,对儿童学习经典文化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学校和家庭是营造经典文化环境最适宜也是最重要的场所。在学校里,课堂上经常组织朗诵比赛,经典知识问答。校园的墙上画上经典故事图,配上经典名句。教室版报上绘着精美的文章,每天学生们都可以摩读。学校可以组织起兴趣小组,并专门规划校园一角,作为经典学习交流的地方。在家里时,家长应鼓励赞扬孩子学习经典文化的行为,主动与孩子交流分享经典文化的内容。把孩子精心手抄的文章贴在墙上。并且在外出散步时,可以随口朗诵经典名句。或在学生读书时,一起学习,或给孩子讲解,或听孩子分享。这样,寓教于乐,不仅学习了经典文化,陶冶情操,更增进了与孩子的感情。

四、经典教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经典教育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应半途而废。要注意长期系统地开展经典教育。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把经典教育融进整个现代语文教学学科中,只有把两者融在一起,经典教育才能不会偏废,有支撑的长久生存。作为教师,在经典教育中担当重要角色,首先自己要熟悉经典文化,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并且教师要注意多样化教学,更注意让学生能体会到经典文化的内涵,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

【结 语】

小学语文教学肩负启蒙作用,而经典教育传承中华民族智慧与精髓。把经典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素质,还能把中华文明融入血液。所以,小学语文教育开展经典教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姚霞辉.经典诵读开路,夯实读写基础【J】.师道,2011(06)

篇5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 朗读

阅读以了解所读的文篇书籍为起码标准。所谓了解,就是明白作者的意思情感,不误会,不缺漏,作者表达些什么,就完全领会他那什么。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喜欢读书的兴趣

现代的教育观,要求教师把民主带进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使学生打消怕读错的顾虑,消除紧张的情绪,变得敢于读书,乐于读书。所以,学生开始读书时,教师可以微笑着,亲切地说,“请小朋友把这一句(段)读一读,看谁读得最认真”。学生读的时候,不督促不打断,耐心听。学生读得不好,加字丢字或读错字时,不批评,而是用肯定加建议的方式说,“你读得真棒。能不能再看清楚一点,把这句话(这个字)再读一遍,好吗?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如教材《识字1》“百鸟争鸣”中“争”(zheng)这个字不容易读准,朗读时,有的学生把“争”读成“zeng”,有的读成“zen ”,还有的读成“zhen”。面对读错音的学生,我不斥责,而是不厌其烦的鼓励学生一遍又一便地纠正,学生呢,则一个个大胆地读,直到读正确为止。

二、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课文里的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使语文阅读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教《桂林山水》(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一课),教师先要掌握作者的思路:文章先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述桂林水和山的特点,后总结桂林山水特点和游人感慨。明确教学内容和文章脉络,就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明确教学重点,理清教学思路。本文两教时,第一教时应先认真观察插图、通读全文、熟悉课文内容,再按总分总的构篇方式分好段。教学方法是:充分利用插图、灯片、录音等多种教学媒体,指导学生看、听、读,然后进行口头表达训练――描绘桂林美景。形态逼真的图片,优美动听的录音朗读,能激发兴趣,引人入境,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畅所欲言。第二教时,在熟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漓江水的“静、清、绿”三大特点,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抓住“翡翠”等词语来突出这一特点的写法。接着让学生根据上述分析方法,去分析桂林山的“奇、秀、险”三大特点,并仿照老师的板书找出板书的词语。最后区别总起段和总结段:即总起段是总赞桂林山水美,总结段在进一步赞美桂林山水特点时,融进了游人的情感和感慨。其教法采取精讲多练,以读为主,读写结合。比如:为突出漓江水的特点,可采用师生连读。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师:“漓江的水真清啊!”生:“清得……”。师:“漓江的水真绿啊!”生:“绿得……”。师:“漓江的水三大特点是――”生:“静、清、绿”。这样,反复多读几次,学生对漓江水的特点,作者的表达方法就能心领神会。又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作者怎样用排比句抓住事物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然后举一二例练习。像写“商店新貌”可抓住“商店货多、服务热情、文明经商”等特点写具体。如“水池”可从“假山别致、喷泉活泼、池水清澈”等方面具体描述。这样,熔听说读写为一炉,既完成了阅读教学,又提高了写作能力。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师生情感交融,定会喜学乐教。

三、让学生在阅读中融入情感

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所以,我们在文本中所关注的情感宣泄处,教师首先要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还要通过语言的描绘,促发学生情不自禁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其次,更要

引导学生把敏锐的心灵和内心的经验情感调动起来,激荡起来,通过朗读充分地宣泄出来。

四、加强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联系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指导学生如何去选择课外读物及阅读的形式,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及时接受学生课外阅读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对课外阅读材料进行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认真探索阅读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建构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既能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又能培养学生运用语文技能技巧,适应社会交际交流能力成长的阅读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阅读教学三步曲.[J].2008-11.

2.朗读爱读会读趣读.[J].2008-10.

篇6

体育游戏是以身体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游戏为形式,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团队精神和规则意识为目的特殊的体育活动形式。[5] 体育游戏是进行体育活动的一种手段,是体育教学和训练的重要内容,通过游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中对基本技术建立正确的形象概念,帮助学生巩固已掌握动作,改进错误动作,对体力增强、智力发展和陶冶情操都有积极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体育课态度(没兴趣、逃避体育课、带着任务观上课)有所改变。但是当前,部分体育工作者对体育游戏的作用认识还不够,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占的比例不大,以致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2.体育游戏的特点

2.1趣味性的特点[4]

趣味性是体育游戏的显著特点,在游戏时人们可以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是一种参加者自由选择的活动,没有任何外来的压制,所以参加者能轻松、自由、平等地参加活动,使其将活跃起来的心理功能得到发挥,获得自由表现的机会,把注意力集中于活动过程的乐趣上,使参加者拥有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

2.2科学性的特点

创编的体育游戏符合人体自然身体规律及健康的需要,要适宜各年龄段人群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职业特点、身体现状,合理创编体育动作与游戏情节。

2.3教育性的特点[1]

体育游戏是一项有组织有纪律的集体活动,不少游戏还有一定的情节和主题,按一定的规范进行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机智、勇敢、忠诚老实、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的精神。体育游戏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使德育教育、智育教育、体育教育融为一体,使参加者的身心素质寓体育游戏之中。

3.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体育游戏

3.1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与体育游戏教学

小学生的骨骼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质柔软,软骨较多,骨的弹性和韧性较好,但骨的坚固性差。因此,在进行体育游戏教学中,应注意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姿势,全面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骨骼的生长。避免长时间单纯进行非对称性的练习和静止用力练习,避免过量负重练习,做到适量、适度。

3.2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体育游戏教学[9]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为活泼、好动。好模仿,但注意力较难集中,情绪易于变化。自我控制能力差,形象思维占优势,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在体育游戏教学中,要不断地培养他们自觉遵守纪律,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在安排游戏的内容时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在教材的搭配上要得当,全身都要得到相应锻炼。

4.体育游戏贯穿于小学体育课中的优点

4.1学生喜爱,兴趣性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1]

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他们的体育学习动机概括起来就是对“玩”与“乐”的孜孜追求。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4.2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兴奋性

学习一个动作,对于一般学生来说需要多次重复,往往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加之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较难集中的心理特点,不仅影响了整堂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而且也最终达不到预定要求。此时如果穿插一些体育游戏,把一些运动技术寓于游戏中,即刺激了学生的神经系统,又提高了学生的兴奋性,一定程度上也调整了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游戏既避免了学生厌倦情绪的出现,同时又有利于运动技术的掌握。

4.3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我表现能力[7]

小学生有较强的依赖性,喜欢集体活动,而且很喜欢在同学面前自我表现,通过表现自己来获得自我满足感。小学生在自我表现过程中,既巩固了自己在同学中的地位,也使同学们在体育课中培养了胆量和表现力。体育游戏能贯穿教学的始终,为完成课的教学任务起到重要作用。

在体育活动中,小学生歌舞相间,动静交替,视、听、想、练有机结合,各种体育知识、技能和经验综合运用,从而在大脑皮层相应的运动区和言语区建立起频繁的多种复杂的、神经通路,使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得到改善和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因而促进小学生大脑皮层的成熟和潜在能力的开发,使他们变的更加聪明灵馨。

5.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选择与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5.1游戏的选择[2]

游戏的选择应与教学计划相吻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在内容选择上,应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选择的游戏内容也应多样化。选择游戏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与训练任务,还应该考虑到通过游戏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培养游戏者的意志品质,并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游戏时,要考虑游戏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及训练水平,注意参加游戏的人数、场地、器材、设备和游戏时间的长短等情况,组织方法要尽可能简便,要做到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效果。

5.2安全问题的考虑[2]

使用的器材,特别是投掷器材,要放在没有障碍物的地方,确保小学生的安全,要加强安全教育,学生必须在教师的统一口令下投出和回收器材,要避免一些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认真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工作,是提高游戏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一。场地离建筑物应有一定的距离,所划界线应分明,场地的大小,所用器材的种类,器材应放的地方,都应根据游戏的性质,游戏者的水平,人数的多少以及场地、器材条件的许可来决定,有些准备工作,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游戏者去完成,如事先规划场地,自制游戏所用的小道具(如小沙包、竹圈、钓鱼杆等),关键注意安全问题。

5.3游戏方法和规则的讲解

在讲解时,教师应注意自己与游戏者站立的位置,教师应站在游戏者都能看得见和听得清的地方,讲解要简明扼要,并注意“三背”的原则。讲解游戏的顺序为:游戏的名称――场地、器材布置――游戏者的队形及站位――游戏的方法――游戏的规则与要求――游戏的结束。讲解的要求:为了让学生掌握游戏的过程和方法,应采用讲解,示范以及图示的方式;既要讲解,示范游戏的方法,规则和要求,又要讲解,示范动作的结构和要领,通过图示的方法帮助游戏者掌握正确动作和清楚场地规划。此外,在讲解游戏内容时,还要对游戏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自然常识的教育。

5.4游戏的总结与教学建议

提前或延迟结束游戏,其效果都不好,应在规定的时间或规定的次数后结束,或当学生较满足,还有余兴,但又不太累的情况下结束游戏,在游戏结束前,教师应预先提出结束的时间。游戏结束后,应对游戏进行总结。

6、小结

体育游戏以其鲜明的特点和特殊的功能,在学校体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根据各项内容的主要任务,有选择地将体育游戏穿插在各项活动中,有利于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避免枯燥无味。通过体育游戏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可以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提高素质、增强体质的效果。体育游戏对于心理、机体的放松具有独特的功效。在整理活动中,游戏要突出趣味性的特点,内容和形式上做到新颖,轻松活泼,精彩幽默,使小学生摆脱体育活动造成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态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部)

参考文献:

[1] 赵敏 体育游戏―全民健身的主要形式和手段[J]体育学刊 2000年

篇7

一、运用电教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且好奇心强的思维特点,笔者在教学设计中想方设法运用电教媒体进行直观教学,以形象、生动、有趣且色彩艳丽的有声画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例如,外研版五年级英语Mudule1 Unit1 We lived in a small house描述的中国许多年前和现在发生的变化,则可以通过制作课件,让学生通过图片,来深刻地感受到过去生活的艰难,进而懂得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努力读书,爱长辈,并能理解、孝敬长辈。而这在不知不觉中也运用了第二种语言,让学生感受到和自己身边的生活很贴近,可谓学有所用。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上课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活跃,有主动积极的情感反映,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达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电教媒体的优越性充分体现了出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用英语进行表达的欲望。

二、电教媒体的运用能够增大课堂容量,节省时间

电教媒体的运用,加大了课堂的输入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电教媒体的运用能提高信息强度,增加可见度和可闻性;在课堂上只有运用了电教媒体,教学教程才可能进行多方面兼顾。如教学过程中,经常先播放一些原版的英文歌曲或本课的英文歌曲,英文歌的特点是旋律活泼优美,唱词简单,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感和学习兴趣。再如,外研版英语教材中I went there last year一课篇幅较长,单靠教师一张嘴和几幅挂图很难把课文讲透,也不能同时兼顾听、说、读、写几方面的训练,学生的兴趣也不高。如果利用电教媒体组合,就能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参与面广,且课堂容量加大,使课堂教学收到满意的效果。例如,在呈现时,让学生合上书,边看投影画面,边听课文磁带,理解课文。再配以相关的文字说明、动画、音乐、形象地展示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最后再加上相应的练习进行课堂操练、讨论,较好地完成了以往要一至二节课才能解决的内容和问题。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总体目标,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电教媒体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记忆效果

篇8

一、情感交流

“教育首先是情感的交流。”教学艺术的魅力在于感情,有了感情,学生才会乐于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感情的基础。积极的情感交流,能促使课堂气氛和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们爱学生越深,学生也爱老师越深。外语教学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通过师生交往而达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调查表明: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与教师的关系。因此我们应重视师生共同进入“外语教学社会”,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一纽带将教师的热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从而使他们主动参与解决教学重难点的过程。

二、动态演示

多媒体技术信息量大、节奏快、交互性强,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进英语课堂,能使抽象变为具体,理性化为感性,营造轻松、和谐、舒畅、愉快的课堂教学情景,产生积极、乐观的教学扭转,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单调的教学模式,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重难点的解决。比如我们的一位老师在教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I like the ...with the ….”时,应用PowerPoint媒体手段做课件处理得相当巧妙。这位老师在教授新课前复习了所学的衣物名称,加上了颜色等形容词。然后她用一张画面在上半部出示了不同颜色的衣服,下半部则出示了不同颜色的下装。在引导学生理解with的含义时,老师一边说句型“I like the ...with the ….”,一边用鼠标拉动一件选中的下装向上移,连接住一件之前所讲的衣服。这样就刚刚好搭配成了一套漂亮的服饰。学生也在这一瞬间就将with抽象的含义转化成形象的理解记忆了。千言万语的效果也没有这一巧妙的动态演示来得精彩。学生的观察、思维的表达都进入了最佳状态,他们用眼、用耳、用心来真正理解这个句型,为整堂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例子中,给画面配以动作、再加上老师的声音,在这样的环境下,抽象的句子变具体了、形象了,减轻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保证了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巧用教具

小学生好奇心大,模仿力强。英语教学中可以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运用形象思维,借助实物、图片、形体语言等多种直观性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直接地感知对象的信息,吸引他们不自觉地参与学习,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此巧用教具他们不仅仅可以降低非语言因素造成的理解难度,更可以让学生去直接感知,从而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在教学“old/young,long/short,fat/thin,big/small, tall/short”等几组反义词时,我先出示五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感受;然后学做一个老人蹒跚走路的样子,说:“old”又学小孩蹦跳娃娃步的姿势,说:“young”,老师无需更多的解释,其义自现,学生很快就会理解出“old”“young”两个单词的意思,并在积极乐意地模仿这两种姿态的同时边做边念:“old/ young”。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这两个单词,并领会了这两个单词的意思。这样,我通过同样的方式,很快地教学生学会其它几个单词并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活用错误

一般情况下,错误是不受人欢迎的。但有时候在英语教学中在某些特定的时候和特定的内容中反其道而行,利用错误进行新知识的传授,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所犯的错误,虽不能让他们刻骨铭心,只要让他们“见了伤疤,不忘疼”就行了。比如在教授There be句型的时候,让学生把There is a map on the wall.改成疑问句,并作肯定回答。很多学生就按照以前学过的知识很快完成了。Is there a map on the wall? Yes, it is. 正当学生得意洋洋时,老师这时可以泼冷水了。在学生不解时,老师可以给出正确答案。在There be的一般疑问句中,回答还是用There be.通过犯错、不解、明白这一过程,学生加深了对There be句型的了解,下次不会犯这种类似的错误了,因为有了前车之鉴。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语言知识点中的特例的教学。

五、拓展课外

篇9

        一、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特殊性

        中学和小学的衔接是各个学科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中小学英语课程的衔接与其它学科相比更有难度,因为目前小学英语课程存在以下几个特殊性。

        许多小学英语教师没有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育部明确规定: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其形成初步的英语语音、语调和语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但是,一些小学英语教师没有很好地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设定的教学目标或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

        小学英语教材的使用没有统一的规范。在本区使用过的小学英语教材先后就有《人教版pep教材》、《闽教版英语》、《新标准英语》等,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点,因此学生掌握的英语知识也有所差异。

        小学英语普及程度不均。我区共有97名英语任课教师,但专职教师只有38名,其余教师均是转岗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后任教的,大部分英语教师还要承担其它学科的教学。造成有的学校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有的则从五年级起开设英语,造成初一新生程度的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

        二、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难点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与中学英语教学存在严重的相互脱节的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的发展。中小学英语衔接问题的难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的脱节

        开设小学英语的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其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学习一些常见的词汇和简单的句子。到了初中,英语学习从语言的积累阶段进入到语言的扩展和使用阶段,内容变得复杂,难度也随之增大,教学要求听说为主逐渐向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阶段过渡和转移。教学目标的差异带来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脱节。

        2.教学内容脱节

        教学内容的脱节一方面体现为教学内容的重复。例如,大多数初一教材中出现的单词,学生在小学阶段都学过。另一方面体现在跨度上。小学英语教学比较重视句型操练及机械模仿;而中学英语教学的句型多而复杂,语法知识繁多,学生很难准确把握和理解,所以会令许多初一新生在学习英语时感觉负担重、压力大。

        3. 教学方法脱节

        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好玩。为了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经常利用游戏、唱歌或者表演等形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当学生升入中学后,英语课上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基本没有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转化为以分析和讲解为主。因此,习惯了小学英语“热闹”课堂氛围的学生在刚进入中学时会觉得英语课枯燥、乏味,逐渐失去了兴趣。 

        4. 学习方法脱节

        小学英语教师基本采用直观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小学生通过感知语言材料即可完成学习任务。而到了初中之后,语言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学生除了感知语言材料外,还必须理解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理性思维的方法。一旦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吻合,英语的教与学就会互相脱离。教学方法的差异使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很难适应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化。

        5. 学习技能脱节

        小学生普遍缺乏分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依赖教师。他们的学习技能基本上只是机械模仿,是一种被动的技能培养。进入初中后,学习技能开始从机械模仿转换为有意义的操练和在真实情景中的交流,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如果学生无法很快适应这种转换,就难以顺利开展英语学习。

        三、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

        小学和中学英语教学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小学英语是初中英语的基础,初中英语是小学英语的延续。因此,如何使小学英语向初中英语自然过渡是防止两极分化、提高基础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着重从小学英语教师的角度探讨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

       转变观念

        很多小学英语教师误以为小学开设英语只是一种兴趣课的性质,而且目前也没有考试的压力,所以放松了对教学的要求。这种态度是非常不可取的。小学阶段是打好英语基础的关键时期,小学英语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也不能将完成小学阶段教学任务作为英语教学工作的终点,而应着眼于学生整个英语学习阶段和过程。

        提高素质

        在小学英语开设初期,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很多非英语专业教师承担了小学英语教学工作。他们自身存在英语发音不准、语调不正确和语法知识不扎实等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遗传”给了学生。学生带着这样的“遗传病”进入中学,难怪中学教师会埋怨。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循序渐进

        小学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有目的、有步骤地增加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有意识地逐渐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进入中学前就有一段衔接适应期,对中学的学习情况有基本的了解,从而不会在真正进入中学后产生很难适应的感觉。这种循序渐进的转变应当着重体现在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上,如进入五六年级后,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说一说,唱一唱”的层面,而应逐步转入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一些英语的语音和时态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适当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等,尽量缩小中小学教材的跨度。

        4. 科学评价

        目前小学英语还没有统一的评价考试,但是不少小学英语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评价体系。但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手段或方式,教师都应把握和发挥评价的监督和调节作用,客观、全面和正确地进行评价。同时,在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中,应逐渐加大笔试的力度,适当增加诸如字母、音标、单词拼写以及简单语法等测试内容。

        5. 加强沟通

        中小学英语教师应加强沟通与联系,小学英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尤其是初一教材,了解中学英语的教学情况,从而在教学中适当调整和改进。在与中学教师的交流中,小学英语教师要及时反馈小学的教学情况,与中学教师携手合作,才有利于中小学教学的顺利衔接。

篇10

关键词:小学英语;团队合作;问题;措施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及新课程的实施,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必须以创新的教学形式来提高教学效率。近年来,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了许多英语教师的广泛应用和尊重,这一方式作为一个新的教学策略可以满足新的教学需求,它有利于提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以及相互沟通的能力,最后达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目的。如何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值得每一个英语教师仔细琢磨。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

1.课堂气氛过于活跃,重氛围,轻质量,知识得不到有效的传承

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气氛活跃。但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带来了更多的噪音,过于注重课堂气氛,却忽视了学生实际接受课堂知识的效果。这是很多小学英语课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英语课上,有时可以看到教师还没有分配好合作事项和内容,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脑力激荡,根本接受不到知识,也妨碍了其他学生接受知识。

2.分组缺乏科学性,达不到预期的合作效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一般都会让学生进行就近分组,比如,前后两排、左右两列这样简单的分组,很节省时间,可以让浪费的时间降到最低。但这个群组,有一个隐藏的问题:教师忽略了该团体成员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某些群体的学生相同的水平,非常方便,提前完成任务,而一些团体却沉默了,没有地方可以达到协同效应。

二、有效实施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

1.适当调整和优化分组的人员

教师对于这些新兴的科学组缺乏一个全面的认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团队的重中之重就是合作,每一个团队成员都必须有他的位置,同时合作学习组成员之间必须建立一个“团结与合作”的荣誉关系,并且要让他们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能力、作用和重要性。教师必须对学生强调团体之间的稳定性,从而使学生专注于小组的工作,而不是推卸责任。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赢得的团队给予一定的额外奖励,这将继续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没有完成的团队给予相应的惩罚,但惩罚必须是积极向上的、能凝聚团队精神的、能提高团队合作效果的。

2.把握原则

(1)任务难度适中。如果任务太简单了,可以由学生自己解决,他们失去了小组合作相互学习的必要性。任务太复杂了,超过了学生的基础和认知,即使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也不可能被解决或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它不仅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设计任务难度适中能满足学生的最近发展需求,是指那些个别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通过学习组,大家各取所长,共同探讨,最后将知识融会贯通以完成任务。

(2)科学性的任务。设计必要的任务,以满足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认知规律,同时也考虑到学生的生活接触。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只有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和需要出发设计相应的任务,才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从而积极推动学生交流。

(3)演示任务的多样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的兴趣是最活跃的非智力因素。长期单一任务演示将让学生产生疲劳感,会抑制学生的大脑皮层兴奋。因此,我们要注意任务的多样性、任务介绍的图片、模拟的生活情境,如,呈现多媒体任务,增强直观的任务和形象,让学生参与学习,充分调动积极性。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全体教师明确地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他们看到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合作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满足新课程英语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符合教育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王玲.关于小学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考试周刊,20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