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德育教育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德育教育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抓好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使他们从小知法、守法、用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努力实践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普法教育要按照科教兴国、依法治国的要求,坚持持之以恒,坚持校内外结合,坚持课内外结合,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
二、主要内容和做法:
1、教育内容:
《宪法》、《国旗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环境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禁毒法》、《卫生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本校自编的《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常规教育管理要求》。
2、师资力量:
学校所有教师为普法工作基本师资。学校主任、班主任都要成为学校“法律明白人”。×××老师为我校兼职安全教育员,负责全校的法制安全教育,再聘请荫子派出所的×××同志为治安副校长,负责对全校的法制教育进行指导;选送骨干教师参与法律培训;举办班主任法律学习班,使他们具有初级法律知识,逐步养成依法管理班级习惯,能解答一些简单法理。从而形成校级——班级——外聘三级师资力量。
3、教育时段:
⑴每学期,邀请治安副校长作一次社会及学校周边治安情况报告,教给学生自我保护的应对策略。
⑵每年的四月份和十一月份,邀请综治副校长分别与教师、学生进行一次有关法律法规的互动式对话。
⑶周一升旗仪式,结合上级要求或学校实际,安排有关校领导讲话。每学期不少于五次。
⑷每学期教导处要安排两个课时,由任课老师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
⑸晚点和少先队活动课,班主任结合学校相关要求,对本班学生进行简单的法规教育。
⑹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五班队活动课,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法律法规教育。
4、教育阵地:
(1)互联网。根据法制教育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上网学习。
(2)红领巾广播站。每星期二、四下午1:30~2:00由各班选派的小播音员轮流播出,内容由各班小记者采编,并经由学校德育负责人审核。
(3)学校宣传栏。由校宣传组负责,定期张贴法律法规资料,学校相关活动照片等。
(4)班级板(墙)报。由班级宣传委员和学习委员负责,配合上级、学校要求,在“法制”专栏上登载相关的活动要求、案例、警言等。
5、教育形式:
⑴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普法教育尤为重要,要通过学习、培训、测试,使教师学法守法,并能依法施教,做遵纪守法的带头人。
⑵开展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坚持开展争戴雏鹰奖章活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争戴环保章、小回收章、清洁章、消防章、法律知识章等,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中受到法律熏陶。
⑶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如:配合环保部门,开展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的“小雏鹰活动”;配合消防部门,开展“11·9”少年消防警校活动;配合工商管理部门,开展“3·15”消费者维权行动日活动等。
⑷家长会。利用每学期各年级分别召开家长会之机,邀请法制教育工作者做专题报告,向家长发送宣传教育材料,并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以动态管理形式监控学生的校外活动。
三、态度与决心: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我们将站在科教兴国、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从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出发,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做好少年儿童法制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合理安排,长年坚持,定期研究和落实,不断探索新思路,拿出新措施,使法制教育工作连年上台阶。
××完小校园综合治理领导小组
2005.3
附:
××完小
校园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荫子派出所副所长)
××(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
成员:×××(政教处主任)
×××(教导主任)
篇2
关键词:平安校园 大学生 犯罪预防 法制教育 心理教育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237-01
平安校园建设验收是对大学校园安全稳定的检验与考核,而大学生犯罪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平安校园的建设工作。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高校的规模日以扩大,大学生犯罪的数量也日益上升,严重的影响了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构建大学生犯罪预防体系对大学平安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当前大学生犯罪现状分析
1.1 大学生犯罪数量增多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的数量和高校校园的发案率居高不下,男生仍然占据大学生犯罪的大多数,但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变化,女生因为财产和恋爱纠纷涉足犯罪的案件也不断发生,出现了上升趋势,大学生犯罪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由以前的的大专生、本科生到目前研究生高智商犯罪逐年增多。大学生犯罪数量的上升和主体的多样化,为具体的预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1.2 大学生犯罪区域高智商化
有的大学生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手段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例如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学生,盗走同学的银行卡和身份证之后,利用电脑破译软件破译银行卡密码,盗取卡上的金额;有的同学利用大学生喜欢网上购物的心理,诱骗受害人到不法网站进行购物,套取购物者的银行卡密码和手机验证码,从而转走卡内的现金;有的和同学关系熟悉之后,乘其不备盗取受害人家长电话,趁上课之际与家长联系,谎称受害人在学校发生意外,现正在医院抢救,急需用钱,让家长马上向指定卡内打钱,这些无疑体现出了大学生犯罪的高智商化。
1.3 共同犯罪案件逐年增多
共同犯罪又叫团伙犯罪,是指犯罪人有组织、有目的的纠结在一起,共同实施犯罪的行为,是比单独犯罪更为复杂、社会危害性更大的犯罪形态。例如江苏某高校内两名大三的学生,利用一人放风,一人撬锁的方法在校园内疯狂盗窃自行车,截至被抓获在大学城各高校内连续盗窃自行车60多辆。有的学生在校园内游手好闲,与社会闲杂人员勾结在一起,寻衅滋事,敲诈校内家庭条件好的同学的钱财,盗窃同学宿舍内笔记本电脑等贵重物品。
1.4 因一时冲动引起引发的案件有所增加
大学生犯罪行为的冲动性和突发性,是因为大学生的身心发育还不够成熟,还不能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自我约束能力差,激情犯罪较多,没有深刻的认识到行为后果,给被害人带来重大人生伤亡或者死亡,社会危害性大。2013年4月16日,上海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黄洋因急性肝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警方通报在宿舍饮水机残留中检测出二甲基亚硝胺,后查明为同宿舍同学林森浩向饮水机内投毒,林森浩在法庭上对受害人家属表示了歉意,对自己的行为追悔莫及。以上两起案件都反映除了了大学生因琐事积怨,内心冲动导致的杀人结果。
2 大学生犯罪预防对策和建议
2.1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
当前,多数高校均开有法制教育课程,但从教育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法制教育并未落到实处,没能起到传授法律知识、预防违法犯罪,保护自身权利的目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法制教育浮躁,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没有好的师资力量,更没有好的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法律教师在教学中容易片面追求传授法律知识的广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实用的法律知识体系,上课内容大,形式枯燥。大学生犯罪,源于他们的法制观念淡薄、不知法,不懂法、有的甚至是法盲,因此高校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通过法制教育课、司法工作人员法制报告培训、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参与法律实践、参观监狱、看守所等实景的手段来开展法制教育,使得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从而不去触及法律的红线。
2.2 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学校在对大学生的管理与教育方面往往注重知识和技术层次的要求,而忽视了更深层次道德和心理的教育引导。高校应继续加强普及大学生心理知识教育,不仅在课堂上讲授,同时也要采用多种形式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掌握一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懂得用正确的方式缓解不良情绪和心理困惑。学校心理咨询部门应该切实发挥好作用,配足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并安排相应的值班任务,及时干预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现象,疏散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等心理问题。
2.3 加强教育引导,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人的行为总是在其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正确的观念往往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为,相反,必然是错误的行为。大学生犯罪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他们的思想观念有问题,价值观念有偏差,以我为上、不顾他人利益和忽视生命价值等等。所以要从根本上预防大学生犯罪,高校要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以及情感、交往、经济、家庭、就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使得他们切身感受到学校、老师、同学的温暖与帮助,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培养自尊自爱以及相互关爱品德,能够正确的看待和处理社会问题,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2.4 加强破案力度,形成舆论氛围
绝大多数大学生犯罪发生在校园之内,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例如校园内部的盗窃案件没有得到公安机关的重视,学生宿舍发生案件,学校或者学生报警之后,出警民警到场后做简单询问记录便草草收兵,并未做深入的调查和走访,除非遇到杀人投毒等恶性事件才会引起重视,这从某些程度上来讲纵容了大学生犯罪。而高校保卫部门没有执法权限,侦查人员匮乏,技术手段落后,导致破案存在难度。因此,大学生犯罪应该引起社会尤其是公安机关的重视,公安机关切实负起社会责任,加强对大学生犯罪的侦破力度,高校更应该加强内部保卫人员的培训,提高保卫人员专业技能,形成警校合力,齐抓共管,形成打击大学生犯罪的高压态势,在高校内形成违法必究的舆论氛围,这样才能有效的遏制大学生犯罪的发生,为高校创建平安校园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颜小冬.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M].中国监察出版社,2004.
[2] 戴国勇.试析青少年犯罪原因与预防[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版,2004(4).
篇3
关键词:小组工作方法;女大学生;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6-0061-02
一、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
2014年8月,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全国就报道了多起有关女大学生失联的新闻。这些女大学生失联甚至遇害的新闻引发了全社会和媒体对女大学生群体安全问题的关注。女大学生受到侵害的事件不仅反映出社会大环境的问题,更反映了高校对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缺乏,导致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缺失以及社会生存能力的不足。目前大多数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安全教育,但有些高校的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都比较低,部分高校针对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如生命教育、防范教育等基本没有。
二、小组工作方法在介入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优势
小组工作是指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通过小组游戏、角色扮演、问题解决及讨论分享等活动,促进小组组员与组员之间进行有目的的互动,使参加小组的组员认知以及行为得以改变。安全教育小组的这种参与式的方式可以激发女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传统型的说教式的安全教育完全不同。教育性小组的目的就是帮助组员了解一些新信息,学习新的技能,通过小组讨论以推动全体组员的学习。高校拥有大量的教育资源,比如活动场地、活动物资、师资等等来开展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小组。在小组安全的环境中,女大学生可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理清和反思传统文化对自身成长的影响和限制,促进女大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提升自身的生存技能。
三、小组工作方法在开展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一)小组形成过程
首先利用海报在全校大一学生中进行宣传,然后以自愿报名的方式选择第一批招募对象。招募人数为12人,小组活动次数为8次,每周两次,每次2个小时。第一组小组活动完成后,评估活动效果,修改活动方案,各个院系的辅导员可以针对本院系的具体情况分别开展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小组。
(二)小组总目标
使女大学生利用自身学习能力的优势,认识到生命安全第一,学会情绪管理,掌握识别危险、学会女子防身术等可以保护自身生命安全的能力。提升女大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有效地预防意外人身伤害。
(三)小组的实施过程
根据目前学校的安全教育资源以及女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开展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小组,制定如下活动方案。小组初期主要目标:制定小组规范,订立小组契约;促进成员彼此了解,建立良好的关系。小组初期主要热身活动:你说我,我说你、成长五部曲;小组初期主题活动:生命价值观探索、我的五样、求生抉择;最后组员进行分享讨论。小组初期设计每次活动时间为2个小时,共2次活动。小组中期的主要目标:让组员了解情绪的发生过程、不良情绪的各种表现以及对自身的危害,分辨出各种危险情境的特点。促使组员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理性的解决问题,提高组员应对危险的能力。此阶段的主要热身活动:指手画脚、解扣;突出重围;随机应变;主题活动:各种情绪角色扮演、释放情绪、危险情境辨别、学习女子防身术;如何控制不良的情绪大讨论;最后组员进行分享讨论。小组中期每次活动时间为2个小时,共4次小组活动。小组末期的主要目标:让组员明确自己是自己生命的负责人,面对危险学会该如何求助与自救、评估小组活动效果。主题讨论是:我的生命我负责;我的安全我守护(讨论如何行动)、最后组员分享。小组末期共2次活动,每次2个小时。
四、开展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小组一些建议
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小组可以根据全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具体情况开展。女大学生在校内、校外遇到的安全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如果有针对性地组建不同类型的安全教育小组,例如:“女大学生情绪疏导小组”、“女大学生生命教育小组”等等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女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另外,也应该加强对班主任、年级辅导员等学生工作人员进行开展小组活动的培训。很多辅导员都有带领大型团体辅导的经验,但对小组工作方法知之甚少,较之大型团体辅导,开展小组活动不但可以节省部分人力和时间,更重要的是小组活动可以集中深入地解决女大学生共同的和比较迫切的安全问题。总之,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小组是对女大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一种有效的形式,但也存在着例如受益面不够广泛、效果追踪等各方面的问题,作为学校安全教育的一种形式应该进一步探索开展女大学生安全教育辅导的新形式,更好的提升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钟一彪.从社会工作视角看大学生突发事件防控[J].思想教育研究,2014(02).
[2]梁洁.高校女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5(21).
篇4
1.研究对象:高年级少数民族聋生。
2.研究周期:自2013年11月起,至2015年12月止。
3.研究范围:该课题将围绕《汉语教学大纲》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研究,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在于注重提高汉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而我校高年级聋生使用的是普校中段教材,因此套用中段要求进行,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养成读书的习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全面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因此培养和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能力是民语系学校汉语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要通过汉语教学使学生掌握汉语并具有进行语言实践的能力。我在新疆喀什市特殊教育学校承担的是民语班汉语课教学,少数民族聋人学汉语,仿佛是外国聋人学中文,是第三语言的学习,他们在学习时出现的一些错误,理解运用汉语言的能力之弱,常常是健全学校教师所料想不到的。少数民族听障学生由于生理的缺陷,造成学习语言的途径受阻,课堂教学就成为聋生获取汉语知识、发展语言能力最为重要的渠道。汉语教学中聋生常表现出被动、进程缓慢、学不致用、厌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汉语阅读能力,对于提高聋校整体汉语教学水平至关重要。加强聋校汉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提高聋校汉语课堂教学实效,对形成和发展少数民族聋生的汉语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什么是“有效”、如何衡量“有效”、“有效教学”有些什么策略和方法,是大家关注的问题。阅读教学是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教学方法”常常是“阅读教学方法”的代名词。既然阅读教学是聋校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汉语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纵观我校(包括全区普校)汉语阅读教学,虚化现象比较普遍,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难认的字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因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三、研究目标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汉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少数民族聋生的汉语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阅读目标:对汉语学习者来说,阅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阅读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拓宽知识视野,掌握语言文化知识及语用技能,培养汉语语感,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也是一个非常重又相当艰苦的学习过程。那么怎样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呢?
四、培养少数民族聋生汉语阅读能力方法的研究主要措施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方案;渗透细节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时刻彰显出审美、情感、形象化等特征,对于学生智力、审美和道德意识完善,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效用,因此一直以来被广大教学人员重视。但是因为诸多实际状况影响,使得当前我国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工作上始终不够理想。为了尽快使小学生树立起可靠的审美意识和标准的价值、人生、发展观念,必须要求指导教师透过不同角度探索德育方案的渗透要点。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理念的可靠性渗透
语文课程在小学教育体系之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主要因为其有助于逐步激发学生社会公德理念,并培养起健康积极的学习习惯。但现实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盲目地沿用传统的灌输模式,学生长期被动接纳之后开始滋生厌倦心态。因此日后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教师有必要引入一些有趣的课题内容,借此调整学生学习语文课程和进行道德素质改造的积极主动性,并且保证在不同阶段中获得德育方面的良好启发。如朗读对于小学生来讲属于初始阶段的阅读行为,但是其绝非督促学生机械式地阅读教材内容,而是希望在促进他们细致化感受原文中心思想基础上,为今后该类群体道德素质改造,积累丰富的指导性素材。在此类理念作用下,作为现代专业化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考虑在课堂之中实时性设置一些悟情明理和以读为本类的创新型课题,力求让小学生在学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接受教师更高水平的德育改造。换句话说,就是促进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投入充分感情精确化阅读文章的同时,推动教师预设德育方案的贯彻执行进程。
二、小学语文多元化课外实践活动内部德育知识的灵活性融入
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已然挣脱传统的知识圈子式传播模式束缚,开始主张结合课堂和课外等丰富实践途径,进行德育知识渗透并强化学生个体道德修养的改造实效。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要灵活地沿用实践这类德育工具,进一步将小学生群体的一切真实行动予以清晰化映射。如在进行语文知识点解析和教授期间,在针对学生智能体系架构加以激活延展的基础上,还有全面挖掘教材之中蕴藏的一切德育要素,保证在合理时机条件下予以渗透。长此以往,让小学生可以及时树立起合理等级层次的理想和夙愿,并且保证至此矢志不渝地培养起教师要求的科学化世界、人生和发展观念,为日后理想化的语文修养养成奠定基础。
三、持续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整体德育方案的高效性贯彻落实
须知小学语文课堂之中想要更加高效率地推广执行德育方案,不单单需要教师实时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加以引导,同时更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机释放,如此一来,才能尽快地构建起所需的综合素质框架。小学生作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主体,尤其是在德育教育方面来讲,其主体性将集中锁定在道德自我养成和教育两个细节上。而当代对于小学生德育的主要规范要求,便是在妥善化规范该类群体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前提下,督促他们全方位贯彻校方制定的各类守则。不过小学德育方案的渗透工作,同样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并且涵盖两类层面的內容。
第一,小学德育方案的渗透工作,要注重整体性,即保证结合小学生普遍和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德育重点内容有动机、针对性的凸显,尽量保证将日常教育中触碰到的各类难题一一解决。
第二,小学德育教育的工作中心同样需要分段开展,就是要求教师在迎合小学生总体共性的过程中,仍应该关注到他们个性的差异迹象。归根结底,高中低年级德育教育的内容有着本质性差异,所以语文教师理当结合教材内部凸显的德育内容在合理阶段之中予以渗透处理,就是说保证不同阶段实施富有针对性的德育方案,切勿在三类阶段之中长期沿用一类德育模式。如面对低年级小学生,则要求其掌握国徽、国歌、国家首都等基础性知识,并将作为中国人视为一种骄傲;对于中年级小学生,则有必要使当地讲授一些民族和国家知识,令学生懂得如今安逸的生活,是先辈们努力革命换取的;而高年级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则偏重于党政方针的贯彻,即要求这部分学生掌握国家基础国情和最新社会动向基础上,强化个体的责任和使命感,为今后德育综合品质的成功塑造,提供不竭的支持服务动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务必要时刻注意进行德育方案灵活性渗透,毕竟语文这类学科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余知识学习和现实生活状况有着缜密性关联。作为现代专业化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实时性改良既有的德育理念和模式,即能够定期组织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引导不同年级小学生同步养成合格的语文与道德素养,为他们今后更加理想化的发展前景绽放,提供应有的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陈昂昂.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考试周刊,2014(51).
[2]代富贵.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4(7).
篇6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反思;实效性
当代中小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不断发挥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还在规范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身心和饱满的学习激情。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后备力量。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关系到学生个人成长,也关系到祖国和民族的发展。而中小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所以教师必须要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完善德育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辨别善恶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目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了德育工作的效果,需要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中小学生养成健康的德育观,成为了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德育教育方面的教学经验及反思,提出有效的德育教育策略,以提高学校德育教育水平。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德育与各学科衔接不紧密,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德育教育应该是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启迪。但是,当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却并非如此,许多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只关注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使德育工作进展缓慢,无法发挥德育教育的真正作用,导致德育缺乏完整性。甚至有的教师把自己的情绪带入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发号施令,不顾学生的感受,使学生构建的道德底线瞬间被冲破,从而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也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要想切实改变德育教育的现状,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能够给德育教育留出时间和空间。
(二)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规定
从目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进展情况分析,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德育教育受挫的主要原因。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德育是可有可无的,完全靠学生自己的约束能力,即使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导,也不见得能够发挥作用,这样错误的想法使德育陷入僵局。同时,有些学生不重视德育,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认为只有取得好成绩才是最重要的,自己的思想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就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中小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上缺乏有效的规定和指导方案,使德育工作完全被扭曲,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德育方式不科学,只注重对学生的严格管理
目前,很多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都是在集体活动中进行的,因为这样便于教师管理和总结,也容易让领导和家长看到德育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只是表面的现象,无法真正引导学生掌握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无法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地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真正的德育教育需要教师的监督和检查,需要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也需要教师的情感感化。现在有一些学校依旧认为德育就是严格管理学生,约束学生的行为,限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发展,这样不但没有发挥作用,还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中小学生需要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才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提高中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策略
(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为德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具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一所学校“活的灵魂”。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集体意识,让校园文化感染学生,从而促进学生行为健康地发展。中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学校可以在教室、教学楼、校园等醒目的位置张贴名人名言或者道德故事等,以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在学校的食堂里摆放珍惜粮食和节约用水的警示牌,告诫学生要从自身做起,珍惜身边的资源;还可以在学校的草坪上做出禁止践踏的提示,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地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德育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德育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德育与各学科的联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德育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不断完善德育教育理念,加强德育与各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德育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比如在语文课堂,教师可以用“孔融让梨”“铁杵磨针”等故事教育学生重视中华传统美德,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在音乐课堂,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节奏和音符等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让学生学会团结友爱、尊重师长。在体育课堂,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同时,在德育教育上还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德育情况记入学生的个人档案,用心呵护每一名学生,不放过每一名德育上的“差生”。
(三)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活动,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不利于中小学生的成长。在新时期,教师要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鼓励中小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将德育与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比如,在国庆节、建军节等重要纪念日,教师可以组织中小学生到纪念馆或者博物馆参观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不屈的精神。还可以号召学生到敬老院去帮忙打扫卫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还让学生学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通过多种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为学生走入社会铺平道路。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必须不断创新和探索,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做出调整,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
作者:李庆勇 单位:河北省辛集市华北油田十五处学校
参考文献:
篇7
一、我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德育工作是各大院校教育培训的核心内容,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改革开放依赖随着国家传媒技术的不断变革,导致学生思潮涌动,不良信息的传播使得学生的思想与品德受到冲击,这种现象在小学生群体内尤为明显,因小学生思想意识仍不成熟,没有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如何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水平至关重要。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教育力度薄弱、教学资源匮乏、教育内容单一等问题,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小学德育工作者需尽快解决的重大课题。
笔者认为德育教学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工作,学生思想的发展乃至形成均与其生活的家庭氛围、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封闭式学校德育授课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德育发展趋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注重开放性,重视教育手段及方法的细化,增强双向适应性及互动性,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德育原理规范的认识,不断内化、自省、升华、训练,使其形成稳固的行为规范。教师设计教育活动时必须根据社会现象及学生生长需求,遵循人类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及年龄的前提下设计教育意义浓厚的实践活动,力求实现教育目标的多远整合,使活动的开展更具多样性及弹性,营造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其不仅可以破除传统德育教育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弊端,以主题活动方式将填鸭式教学法转化为学生乐于参与的有趣活动。针对我校教师教学现状,对德育活动设计及组织仍浮于形式的现状,探讨如何开展切实可行的德育教学活动已经成为我校德育教师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因此,学校领导及教育人员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工作,特提出该课题,以期提高我校德育教学工作水平。
二、解决小学德育教育问题的方法
笔者认为,要想解决现阶段我国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三大问题,首先应将德育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基础课业教学体系中,并对其进行整合规划。将各项德育活动与重大文化课教育活动相结合,并立足于制约学生思想品德树立的问题加以分析,努力开拓适用于小学生的教育途径,促使德育工作走向活动化、生活化、生本化及校本化的教育道路。在实施过程中德育教育应突显教育主题,使教育工作体现活动性及动态性,将教师的传统说教式授业方式转化为学生直接参与的各项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及深刻性的目的。
1.提高校领导重视程度,积极革新德育教育体系
学校领导应提高认识,德智体美劳以德为首,德育教育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与基础,同时也是宣扬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校领导应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深度,积极深化德育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应了解到德育教育是一项关系国家根本性建设的重要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在具体教育形式及教育方针的制定方面,校领导应结合学校德育教学的不足之处制定教育方针与教育体系,且不可使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应将德育工作视作硬性教育指标,不仅应看重学生考试分数,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的品德素养,应有针对性及目的性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将学生德育教育当成重点教学内容对待,并鼓励德育教师开展各项专题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学生思想的解放与升华。
2.提高教师育德水平,努力建设高素质育德团队
德育教师应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为切入点开展育德工作,努力改变现有德育教育活动过于形式的现状,使德育教师始终参与指导学生的活动中,促使其教育观念的转变及革新。为此,笔者结合德育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及理论知识分析教师指导及培训工作,例如关于德育讲学纲要的理解与宣扬、教育方案的规划及设计、德育活动与文化课程的互溶性问题等,使德育教师对育德活动有一个全新认识,使德育教师能够在观念上提高重视程度,关注育德活动的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养分层培训结合的体系开展自我学习与授课活动,优化教师教育素养。并应以点带面,组建高素质的德育团队,端正德育工作者的教学态度,在教学方式上革新陈旧的育德方法,比如:学生犯错对其体罚等育德方法。这种教育方法不仅起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还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德育工作者应明确了解,在育德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学生思想品德培育的师父,同时也应该是一名慈善的长者。教学时,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真正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将说教转化为言传身教,使学生能够感觉到德育教师的榜样作用,以自我的情操及素养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对德育课程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笔者总结自身德育教学经验发现,一个教师的个人素养会影响一群学生,因此,学校在开展育德工作时不仅应考虑到学生因素,同时也应关注德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德育教育团队的综合素养,定期培训并考核,促使学校德育教师团队综合素养的快速提升。
3.改变德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首先应将德育教育融入各科教学内容中,文化课教师应通过角色互换或分享生活经验等方式宣扬美德,促使学生主动挖掘各文化课中的育德案例,其次,学校在开展各项团体活动时应积极融入育德内容,将育德工作的开展渗透于学校的各项团队活动中。例如:校运动会、社会实践大赛、文化娱乐大赛及各项社团活动等,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比如使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及学雷锋活动等,以全校弘扬先进事迹或好人好事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在举办校运动会时,学校应积极宣讲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活动原则,对在比赛中互帮互助的个人及团体进行嘉奖。或利用学校学习板报、广播等传媒媒介宣讲育德的重要性,弘扬中华五千年来的德育小故事,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
4.加强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紧密联系,扩展育德模式及方法
部分学校因在开展育德活动时过分规范学生的自我行为及天性,使教育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抵触德育课,这对育德教育目标而言较为不利。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改变这一现象,学校就应善用校外资源,注重挖掘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的结合点,利用校外相关育德资源展开德育工作,注重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积极主动的探知学生的生长环境及家庭背景,努力构建家庭与学校相结合的育德渠道,充分发挥外部资源育德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爱校及爱人情节。除此之外,学校应充分发挥外部资源教育的影响力优势,使学生育德空间及育德时间得以有效扩展,进而全面促使小学德育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例如,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应号召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各抒己见,提出学生在生活中的不良思想问题,从而使德育教师能够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设置德育活动,提高活动的可行性及育德效果。
篇8
关键词: 英语教学;道德品质;爱国情操
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游戏教学法等实现学生由会学到乐学的转变。但部分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德育教育,这与当今新课改是相悖的,英语教学必须将德育教育与完成语言任务相结合起来完成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的提高。
作为新时代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知识,更要有良好道德素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更要加强道德修养。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所以教师要时刻为学生做出榜样,用高尚道德情操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从小就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设计中挖掘德育教育。
我们使用的英语教材,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学生现实生活比较贴近,为课堂德育教育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
1.从教材中找到德育教育的切入点
教师要吃透教材,理解编写意图,找出德育素材,达到使德育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自我生成、自我教育的效果。这样的教育自然会落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例如在教四年级第一单元My Classroom一课时,引导学生说出:The students clean the classroom. The classroom is very clean.培养学生爱清洁、讲卫生、保持整洁的环境卫生和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本单元Part C部分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图片,教师介绍其内容:(1)、Zhang Ping和Sarah都想出去,Zhang Ping请Sarah先走,说:After you.表示谦让。(2)、Wu Yi fan按住教室的门,跟在后面的Mike表示感谢说:Thank you!(3)、Chen Je挡住了Anny的路,Anny有礼貌地说:Excuse me.这是请别人让路的客气说法,还可以表示打扰了某人而致歉。同时介绍英美国家的一些日常礼仪,熏陶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教学设计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培养健康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渗透德育教育。
例如在设计五年级第五单元My New Room一课时,采用学生喜欢的猜谜游戏活动,了解方位词(in front of 、on、over、in、under、behind)的不同用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境的教学理念。
3.培养学生兴趣时渗透德育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英语教学只有通过饶有兴趣的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三年级We Love Animals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动物身体的一小部分、用课件呈现狗叫的声音、教师通过做动物手影、出示图片等多种活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学习。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关爱动物、保护动物、尊重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育。
4.布置课后作业时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后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成长的积极人生价值观。每堂课后安排听说读写的作业外,还应布置德育教育的课外延伸作业。
三、科学合理评价,为学生发展奠基。
1.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小组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个性特征、学习能力差异等因素,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尽量给每位学生提供学习、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在合作中发挥各自的长处,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体验收获的成功感,真诚的肯定和赞扬学生的每次进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知识带来的满足感,为他们建立初步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观察的习惯
篇9
小学体育涉及内容广泛,这些都是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契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相机渗透德育教育。1.抓课堂常规促养成教育。我们要制订一套完善而科学的规章制度,保证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规范言行的重要契机。在具体的教学中我着重从课堂纪律、考核制度、考勤制度、器材的摆放与使用、场地的布置等方面来制订,使得学生的学习与活动可以顺利开展,让学生接受严格的锻炼与高标准的要求,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现在的小学生物质生活优越,是家里的小公主与小皇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所最缺的就是独立能力与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体育多以室外活动为主,尤其是炎热的夏天与寒冷的冬天,对于一些训练强度大的活动,如耐久跑等,学生以各种理由来逃避。此时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吃苦、学会承受,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力。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敢竞争会协作的人才。我们要充分利用一些竞技游戏,在学生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让学生学会竞争,敢于竞争,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对于一些集体合作类运动项目,我们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努力、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代表小组的成功,要想取得小组的成功,小组成员必须团结一致,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能力。4.提升学生心理素养。心理素质在人才素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现在的学生受学校、家庭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或多或少都存在焦虑、浮躁、攀比等消极心理与情绪,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负面作用。在体育学科中我们同样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要让学生热爱生活,正面应对困难,勇往直前。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处理好课堂突发事件进行德育教育
新课程提出教学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动态而开放的过程,我们不能机械地执行预定的教学方案,将学生限定,而是要顺应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尽情地展现个性,使课堂教学拥有更多的动态资源,我们要运用教学机智处理好这些突发事件,使之成为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契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在课前精心备课,为课上教学与活动作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要用动态的眼光来审视教学,针对学生在训练中出现的各种偶发事件灵活处理,既要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动作,同时又要将其进行延伸,使之成为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契机。如学生在集体项目中失败时互相埋怨,我们要让学生客观看待,看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要认识到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取得集体项目的成功。学生在竞争中所表出来的互助友爱、关心同学,我们要趁机加强渗透,要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班集体。当学生遇到困难想退缩时,我们要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帮助他们重树自信,让学生勇敢地面对,勇于克服困难等等。如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拔河比赛中,我们班所对的班级学生个个强壮,他们理应获胜的,但是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我们班居然赢了。我意识到这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好时机。因而活动结束后,我让全体学生一起来回忆,来分析这次比赛他们失利我们获胜可能存在的因素。许多学生都认识到他们虽然强壮,但是他们没有很好地合作,也就是说劲没有往一处使,另外他们放松警惕,认为一定能赢我们。这样使得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团结合作的力量。这些动态的生成都可以成为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契机。我们要用心引导,用心发现,将德育教育无形地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篇10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德育教育 现状 工作方法和途径
一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日益拉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特别是青壮年都进城务工,将孩子留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代为照管,久而久之,隔代教育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隔代亲的教育造成了长辈对孩子的溺爱、宠爱,从而致使孩子们的“畸形心理”日益呈现。
另外,部分家长文化素质较低,又加之久居在外,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极少,使得亲情疏远:一方面,父母、子女之间无亲情可言;另一方面,子女不懂得感恩,更有甚者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稍有不如意就又哭又闹,有的甚至走上了自杀之路。而且这部分家长不懂也不会指导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配合学校加强对孩子的管理,甚至无暇顾及孩子的发展,认为只要能给孩子提供不愁吃穿的物质生活就足够了,认为孩子交给了学校,学校和老师就得负责学生的一切,对孩子的学习、日常生活习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因此养成了孩子们不听从管教、自由散漫、无拘无束、唯我独尊、目无尊长、不懂文明礼貌等不良习惯。
还有,大多数家长、部分农村老师认为:考上大学是孩子们走出农村、摆脱贫困的唯一途径,因此只看到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品德不是很重视,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孩子某些坏习惯的养成。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心理、身心发展不成熟,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或他人唆使,而产生偷摸、打架、耍流氓等行为。往往好的不易学,坏的模仿快。如果家长和老师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来自外界环境里的不良习气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将是毁灭性的。
二
针对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各农村小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重塑学生美好心灵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如何使思想教育入情、入礼、入心,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小学生的心坎上?这是当前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示范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不只要教给学生丰富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优良的思想品德,进而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微薄力量。
学校领导定期和教育工作者一起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并对教育工作者提出要求: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生眼里教师是完美的,也是学生的榜样。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更是学生的楷模。因此,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你要教育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加强个人的素质修养、不断完善自己,以高尚的师德为人师表,即使在最细微处也要彰显“为人师表”的风范。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每一个学生。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做到:谈吐文雅、庄重含蓄、幽默风趣、彬彬有礼、文明礼仪常伴左右,一言一行都为学生做表率、起示范作用。教学生学会做人:不管将来自己将会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懂得尊重人、关心人、善待人、谦让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诚实守信,把这些美德一一培植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转化成学生的信念,使其成为学生一笔真正的精神财富。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修身养德,泽被后人。”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接受教育,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
其次,在加强教师德育建设的同时要兼顾对家长和监护人的教育,加强家庭德育教育,家庭、学校携手共同守护孩子的美好的心灵。
孩子的父母、家庭成员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父母对子女的期望颇高,但自己却不读书、不学习,不能率先垂范;缺乏合理的约束,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不是“放纵型”就是“专制型”。家长要以身作则,当好孩子的表率。真实的德育应该是“静悄悄”的,它融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家庭劳动、学习和家人共同活动之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就体现在这样一种不声不响的言行之中。所以家长们的心理素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在提高家长和监护人的素质的同时,无疑也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因此学校专门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邀请一些资深的教育专家,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倾听,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使家长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提醒家长还应主动与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再次,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
巴尔博士曾说:“孩子的心是一块奇特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帮助小同学拎水,帮助同学学习,拾金不昧,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都要记在本子上。学校每月都对各班的记录进行评比,在校会上进行表扬。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的最好体现。
针对农村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德育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德育教育列入学校日常管理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对于一些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地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孩子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举行各种活动,举办红歌赛“党在我心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爱国教育;利用节假日,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更好地发扬尊敬、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组织学生为孤寡老人做一件好事,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等。
教育工作者应给予那些留守学生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孩子们,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这些孩子们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给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