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评价问题及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绩效评价问题及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起步较晚,基本处于绩效评价试点和推广初期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绩效评价法制建设、评价指标和标准设计、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还存在缺陷。主要有:
(一)绩效评价法制建设不完善。虽然我国财政法制化建设进程逐步加快,但迄今还没有出台全国性的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财政部虽然制定了一些具体财政支出领域的绩效评价办法,但在法律约束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各个绩效评价办法的要求不尽相同,造成了一些地方财政部门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中无法可依,工作开展不普遍、不规范。目前,我国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主要依靠的是各级财政部门制定的各类具体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办法。但是这些办法和方案对绩效评价的内容、指标和标准设计、绩效评价的操作规程、评价结果的应用等方面规定得不详细,还存在很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指标和标准设计不规范、评价方法单一。地方财政部门在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采用的评价指标,一部分来源于中央、省财政部门制定的绩效评价办法,另一方面是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书籍中研究制定的。由于财政支出的类别多,使用绩效的表现形式多样,现有的绩效评价指标不能有效地评价财政支出的使用绩效。此外,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绩效评价数据库,积累的每类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数据不丰富,造成设计的绩效评价标准对实践的指导性不足,需要经过绩效评价实践进行完善。地方政府部门在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采用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是从现有年度财政支出报表中提取需要的数据,运用设计好的指标和公式,计算出绩效评价的结果。当然,这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之一,但还有一些好的方法如:专家评议法、调查问卷法和因素分析法等,没有被充分运用。
(三)评价层次不全,评价机构不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包括政府、部门、单位和项目四个层次。但是我国一些地方在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践中,多数只是开展其中某一个或两个层次的绩效评价。而且,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实施主体上还不规范。财政部门对政府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进行评价,造成了财政部门自己监督自己的逻辑错误。而本应由部门自己开展的部门、单位和项目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却由财政部门实施,存在“越位”之嫌。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多数财政部门撤消了统计评价专职机构,造成了财政部门内部各业务主管机构分头负责绩效评价的局面,缺乏统一的管理。
(四)评价结果的应用不到位。一些地方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做得不够,往往是绩效评价工作完成后束之高阁,或者即使交给被评价对象,部门和单位对绩效评价结果不重视,主要原因在于绩效评价结果的约束力不强,责任追究机制不到位。财政部门在分配财政资金中很少参考绩效评价结果调整各部门的预算,绩效高与低的政府部门或单位在获得财政资源配置上没有大的差别,使用绩效低的单位与责任人很少为此承担责任。
二、加强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的思路和建议
通过分析当前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如下有针对性的完善思路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中央及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从国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情况看,多数西方国家在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都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保障了绩效评价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加拿大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1977年《绩效评价政策》、1981年《绩效评价指南》、1989年《联邦政府和部门绩效评价的工作标准》、1994年《绩效检查条例》、2000年《对绩效评价的研究》、2001年《加拿大政府绩效评价政策和标准》、《部门战备规划与预期结果》。
在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建设上,首先中央政府应该积极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出台一部全国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律法规。如果出台专门的法律存在一定困难,可以在完善和制定相关财政法规中,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进行规范。省、市等地方政府要在地方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建设上,要尽快实现“零的突破”。
同时,还要制定地方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规章办法,推进绩效评价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目前,财政部和一些地方财政部门已经制定了一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具体办法。如财政部先后制定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方案》、《北京市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和《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意见》等,但这些办法主要是针对一些具体支出领域和某个区域性的,这些地方性绩效评价办法内容不统一,不具有广泛适用性。因此要抓紧制定全国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办法,对绩效评价的范围、操作程序、实施主体、指标设置、评价结果应用等做出具体规定,再制定一些具体财政支出领域的绩效评价办法予以细化,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二)健全绩效评价实施机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层次分为:财政部门、预算部门、单位、支出项目,每个层次的绩效评价实施机构又不尽相同。西方四国在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层次和绩效评价的实施机构方面做得比较规范,美国评价实施机构由国会领导,国会会计总署直接进行考评,总统预算与管理办公室协助,各部门也设立专门评价办公室,要求联邦各部门必须制定长期战备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收支计划,由国会会计总署或由其委托中介机构对各政府部门进行绩效评价,向国会提交评价报告。在加拿大由财政与管理部负责组织领导,各部门分别实施评价,各政府部门的部长每年都向财政与管理部上报《部长预算陈述》,简述部门目标与预计完成情况;财政年度结束后,要提交部门《年度绩效报告》,进行绩效的评价。
财政支出总体绩效评价,主要是对政府财政部门配置财政资源绩效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反映的是财政支出整体使用绩效情况。因此,实施财政支出总体绩效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各级人大、政府审计部门、财政政策研究部门,而不应该是财政部门自身,否则就形成了财政部门身兼“裁判员”和“运动员”两种身份。从国外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由国会审计署或内阁财政委员会秘书处领导进行,这相当人大财经委员会和审计部门。作为过渡性措施,当前财政总体支出绩效评价可以由财政部门实施,但评价结果要向人大等监督部门反馈。
从西方四国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情况看,对预算部门、单位和项目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由各部门负责履行。部门的具体职责是提交年度绩效计划和年度绩效报告;收集、整理绩效评价的信息,制定或修改政策或提出政策建议;受国会审计署的委托,评价本部门的计划项目。财政部门主要负责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导工作,选择一些典型财政支出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因此,我国在开展部门、单位和财政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上,应形成以部门和单位自身为主的评价模式,由各部门和单位每年向人大和政府提交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报告。财政部门主要对各单位开展绩效评价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督促各部门和单位按时、保质保量地进行绩效评价,并对各部门提交的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审查,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对下一财政年度的部门预算进行调整,促进财政资源向使用绩效高的行业和部门倾斜。预算部门和财政部门在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中,可以根据需要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
(三)逐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西方国家设计财政支出绩效指标的情况主要是:美国主要包括过程评价指标(即立项决算评价)、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综合影响评价指标、持续性和长期评价指标;英国主要包括立项决策的效果评价指标、技术方案效果评价指标、经济性和有效性评价指标、社会影响评价指标;加拿大主要包括重要性和相关性评价指标、效果性评价指标、成本效益评价指标、管理有效性评价指标等。
因此,在设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上,要围绕财政支出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进行设计,评价指标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复合性评价指标,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指标;二是单一性指标,包括投入类、过程类、产出类和成果类指标。从四项单一性评价指标上不能直接判断一项财政支出活动的绩效高低,但是这些单一性指标是复合性指标产生的基础,通过单一性指标评价的结果可以计算出复合性指标,才能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进行评价。
在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上,要根据项目的性质选择成本-效益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因素分析法、专家评议法、查问询证法等。特别是在评价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总体绩效和一些社会事业项目绩效上,更要注重运用非公式化的绩效评价方法。比如,在评价教育项目的绩效时,不仅要计算毕业率、升学率、巩固率、辍学率、专业对口率等指标,还要对教育会带来的生产力发展、改变人的精神面貌、文化观念和创造力等因素进行评价。因此,在开展政府、部门、单位和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时,要更多地运用非量化、实地抽样调查、倾听专家意见等方法来进行绩效评价。
(四)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是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评价的准绳。制定评价标准要依据同行业、同地区、同性质的数据资料做基础,按照财政支出性质、地区和行业类别、项目规模,采用历史经验、政策标准、数理统计分析、专家评估、公众印象等方法取得。每一类项目的绩效评价标准,要根据项目的所属政府层次和地域间差异,制定相应的评价参照标准。要依托长期积累形成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数据库,通过对各类数据汇总分析,为制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确保制定的评价标准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这样对绩效评价数据进行考核得出的结果才更加科学、合理。
(五)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信息数据库。西方发达国家在开展绩效评价中,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逐步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公共支出评价数据库,为评价各类支出项目的投入水平、效益情况和影响状况,开展历史的、横向的分析比较提供了技术支持,保证了评价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由于我国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时间短,在绩效评价数据库的建设上尚是空白,造成了在设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等方面困难重重。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较快,特别是“金财”工程实施以来,财政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绩效评价数据库已经具有现实条件。在绩效评价数据库的建设上,要选定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财政支出项目,作为绩效评价数据库的数据源,同时要做好数据信息的分类管理,尽可能扩大数据库在财政资金类别和支出项目上的覆盖面。数据库要涵盖政府财政支出总绩效评价、部门和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项目绩效评价等四个层次;在财政支出的类别上,要涵盖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建设、社会保障、农业和农村、政府管理等各个领域。各级财政部门建立的绩效评价数据库要依托财政信息网实现信息共享,最后形成以财政部为中心,各省、市、县互联的共享数据库,使各级财政部门都能使用数据库,服务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工作。
(六)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最终目的,一是通过运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发现绩效评价对象在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制定解决措施和方案,提高部门理财水平;二是由财政部门根据绩效评价的结果,与部门预算的编制相结合,对使用财政资金绩效好的部门,在编制下年度预算上增加预算额度;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差的,而且没有客观的原因,给予调减预算额度。西方国家非常重视财政支出绩效的应用,例如英国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政府长期经济目标和经济计划的依据;作为财政部对各政府部门制定以后年度预算的依据;作为落实政府责任制的依据;公共和国会对政府监督的依据。
此外,英国政府在应用绩效评价结果中还非常重视运用激励机制,规定只要能实现《公共服务协议》要求的绩效目标,部门可按自己的计划安排预算资金,并在三年计划期内,将预算资金在不同年度内自由调度,三年计划期结束后节余资金可以转入下一期继续使用。这种制度能够激励部门按绩效要求的标准来完成自己的任务,鼓励部门节约资金。
篇2
关键词:广东省 环保项目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1.问题的提出
随着环保投入逐年递增,评价环保投入与环境保护所取得的成果正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已有部分省市在开展绩效评价实践,如山西省2004年颁布实施了《山西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及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办法》,河北省2008年了《河北省省级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实施暂行办法》。另外,我国也有部分学者开展了有关环保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如李国君[1]就如何构建环境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进行了研究,程亮等[2]提出从投入、措施、产出、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设计绩效评价指标,王如燕[3]选择北京作为切入点研究政府环境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在绩效评价工作中,绩效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权重不仅关系到绩效评价工作的具体开展,也关系到评价对象下一阶段绩效的改进和提高,而且其所具有的强烈的价值取向引导着评价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4]。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格外重要[5]。
本文以广东省环保专项资金项目为研究对象,拟通过总结广东省近年来开展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的经验,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我国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2.广东省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回顾
从2005年开始至今,广东省已连续十年开展了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
2005年,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只要求项目承担单位根据项目支出明细表报送项目执行情况报告,绩效评价工作基本按照资金类型进行绩效评价,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
2006年绩效评价工作在2005年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调整,按项目类型分为五类,针对各项目类型设定特定的绩效评价指标,按项目类型编写绩效自评报告。
2007年评价指标采用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提出了定量指标包括通用指标和个性指标的概念。同时,为了强化项目资金使用单位的绩效观念和责任意识,开始组织开展绩效审核工作,对项目绩效进行审核评级。
2008年仍将项目分为五类,最大的变化就是对项目(用款)单位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自评报告表进行了调整,由以前统一表格改为每一项目类型一类表格,每类表格针对具体类型项目特点设定相应的绩效目标及评价指标,项目(用款)单位进行自评时根据不同项目类型选用不同的自评报告表。
2009年仍采用五种项目类型进行自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选用基本和2008年一致。
2010年绩效自评工作作出了较大调整,绩效评价首先由项目单位自评,在此基础上县级(市级)对本地区所有项目进行一个总体性的绩效自评。评价指标表按项目类型分为六类,绩效评价指标表突出了评价指标体系在绩效评价工作中的重要程度。评价指标包括一、二、三级指标及权重,各类项目的一级评价指标为固定指标,不得调整; “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及其权重可根据项目特点适当调整,但“二级指标”不可删减原有指标。在设置指标时,重点是需要根据评价项目特点选用个性化的“经济性指标”、“效率性指标”、“有效性指标”和“可持续性指标”。2010年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的量化使得无论自评工作还是审核工作都较往年更易于开展,可操作性更强。
2011年至今,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基本延续了2010年的方式,但每年仍会根据实际纳入绩效评价的项目作出调整,近几年来尤其是在完善基础信息表、评价指标表及突出佐证材料作用等方面作出了较大改变。
3.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尽管我省绩效评价工作在全国来看开展得较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目前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针对单一类型环保项目,对于同一地区,多个不同类型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多个同类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少,建议如下:(1)对于同一地区,多个不同类型的环保专项资金项目,可选用不同类型项目的共性指标,加大项目绩效情况的比重。(2)对于多个同类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议在单个同类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之上建立,具体每项指标的评价标准、指标内容、数据来源于单个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随着项目类型的不断增加,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仍需不断更新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国君.环境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2):142-143.
[2]程亮,吴舜泽,孙宁,等.论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11):189-194.
[3]王如燕.北京市政府环境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3):78-80.
篇3
【关键词】预算绩效管理;重要性;建议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结果要求,其根本目的是改进预算支出管理、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质量,强化公共部门支出责任,建设高效、廉洁、责任政府。特别是党的十报告进一步提出“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的新要求,为我们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制度支撑。我们一定以此为契机,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牢固树立“讲绩效、重绩效、用绩效”、“用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理念,增强部门支出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1.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体现在预算工作中就是要落实财政预算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预算绩效管理是在当前条件下对于有限财政资金的科学配置与利用,使其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通过预算绩效管理,能够破除长期以来财政工作中的“重分配、轻效益”的错误认识,提高公共资金使用的效益,提高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最终受益者始终是广大民众,这也与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
2.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的迫切需要
财政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和掌握财政工作规律,健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责任制度和评价机制,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切实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从绩效管理的角度来看,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预算编制粗放、编制与执行部门相脱节、预算没有真正的结果导向、资金使用效果不明显等。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配合严密的财政管理体制,客观评价财政支出的经济以及社会效果,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下年度预算工作。这样能从根本上提升各级部门关于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认知水平,实现“奖优罚劣”的目的,为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提供制度保障。
3.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建设高效、透明政府的迫切需要
一方面,随着社会民主化程度的提升,民众对于政府的资金使用效率情况日益关心,纳税人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预算绩效管理对于政府部门行为进行量化尺度衡量,也有利于民众改变其在公共委托中的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中央已经明确要建立责任型、阳光型政府,要在执政过程中全方位关注民生,这一点,从近些年来的财政民生支出大幅增长可见一斑。目前,我国政府还存在着机构臃肿、职能重叠、权责脱节、效率不高等问题,与建设高效、透明的政府的要求相去甚远。通过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引入绩效理念,将过去的注重投入的老观念逐步转向注重结果的新观念上来,这也与建设责任型、阳光型政府的要求相一致。
二、新郑市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做法
1.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价制度
2013年,新郑市财政局先后下发了《新郑市财政局关于印发的通知》、《关于转发的通知》和《关于转发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2014年,新郑市财政局出台了《新郑市财政局关于开展2014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这些文件明确了预算绩效管理各参与主体的职责,规范了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和操作流程。
2.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对绩效管理工作的管理,新郑市财政局成立了“新郑市财政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财政局领导班子成员任组长、副组长,小组成员包括预算科、财政监督检查办公室及行政政法科、社保科等业务科室的工作人员。
3.开展项目绩效评价试点
2013年,以部门项目支出绩效为突破口,从社会各界关注、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民生支出中选择了10个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开展绩效目标管理的部门涉及10个,占全部市级部门的13%,涉及项目金额达到3.5亿元,占市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为8.7%,占市级财政项目支出的比重为12.5%。
2014年,为进一步扩大市本级预算绩效管理范围,确保完成省下达绩效管理目标任务(省财政厅要求,到2015年各级部门开展绩效评价的资金总量占本部门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力争达到10%,财政部门开展绩效评价的资金总量占本级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力争达到20%),财政部门从重点民生项目、“十大实事”等专项资金中选择项目作为财政绩效管理项目,各预算单位在本年的支出项目中选择一项金额大于30万元的项目作为项目绩效目标,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探索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三、新郑市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取得的成效
1.初步树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各预算单位开始重视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了解并初步树立了财政支出绩效理念。
2.增强预算单位的责任意识
通过设定绩效目标,使预算单位较清晰的认识到财政资金使用所要取得的结果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单位职能和目标得到了进一步明确,自我约束意识及责任意识有所提高。
3.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通过实施绩效评价,发现预算单位资金使用中的问题,将评价结果反馈给预算单位,促使财政和预算单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率。
四、新郑市开展预算绩效管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绩效管理理念还需进一步树立
虽然现在各预算单位对绩效管理有一定的认识,但总体而言,长期形成的“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观念没有根除。一些单位工作积极性不高,被动应付的情况难以消除。
2.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没有一套完整统一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面偏小、范围偏窄、资金量不大。评价指标设置不完善,指标设置也较为粗放,指标权重的确定、定性指标的计分等也缺乏科学的方法。评价结果应用效果不明显,评价结果往往停留在反映情况、找出问题、完善制度等方面,还不能真正运用到财政预算编制上来。
3.缺乏专业的绩效管理人才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含量比较高,在实践别缺乏技术操作型的复合型人才,由于人员素质问题,在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中处于被动的位置,尤其表现在绩效评价指标的设定上。
4.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评价结果的运用,是保障绩效评价工作持续深入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动力,对评价结果的运用要增加约束力和驱动力。目前,绩效评价结果在预算管理的应用中是一个难点,如果不能将绩效评价结果与财政预算安排挂钩,预算绩效管理就形同虚设,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五、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1.强化绩效理念
预算绩效并不单单是财政部门一家之事,而是要求各个具有财政资金支出诉求的部门所必须共同注重的工作。同样的,讲绩效、重结果的意识不应当只存在财政部门内部,而是需要在整个政府层面来讲。要充分利用文件、理论研讨、各种新闻媒体、政府网络平台以及深入部门讨论等多种方式,积极宣传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增强预算绩效管理意识,尽快让预算绩效理念深入人心,形成讲绩效、重绩效的良好社会风气。
2.成立预算绩效管理办公室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及长期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及时间。新郑市财政部门虽然成立了“新郑市财政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但组员平时的工作量就极大,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到绩效管理工作中。
3.建立专家库
绩效指标设计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问题,整个绩效评价的过程是围绕评价指标的构建来进行的,确定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合理的评价标准,对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至关重要。由于财政支出目标的多样性、复杂性,使绩效评价指标和体系的建立成为难点。由于新郑市缺乏这种专业型人才,建议郑州市能够成立专门的专家库,为县市区提供指导。
4.加大培训力度
新郑市在2013年开始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今年是推进工作的第二年。由于实践时间短,财政干部和部门干部的专业知识薄弱,建议通过多种方式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培训,增强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
5.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有机结合
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逐步将绩效评价融入部门预算编制中,将事后的绩效评价向事前管理延伸,把绩效目标管理作为绩效管理的源头来抓。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绩效评价 公共财政 绩效预算 财政监督
中图分类号:F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048-02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改革是政府公共服务机制的实践创新,开始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例如美国于1993年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实现了绩效立法的突破,而其他如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基本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绩效评价制度和体系。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改革是地方政府试点早于中央政府,从2000年湖北省率先在恩施市小规模试点开始到2003年财政部对中央科教文部门7个项目资金进行支出绩效评价,形成我国一场自下而上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的绩效化运动。而正确地认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必要性、作用意义,以及评价体系如何构建是搞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前提与基础。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内涵的界定
长期以来,在财政支出管理中存在最突出的问题是“重投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管理”,更忽视财政资金运行的效益问题。2008年2月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而推行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一步即是开展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质是把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成本、费用、效率、效益等理念融入财政支出管理中,其内涵的核心是对“绩效”含义的理解,从文字面分析,绩效是将“绩”和“效”组合起来使用,而所谓“绩”是指否按期实现了预先设定的目标,主要任务是否完成,侧重反映量的成果;所谓“效”是指效率、效益,指完成任务的效率、资金使用的效益、预算支出的节约等,侧重反映质的成果,因此,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即从财政支出完成目标的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进行考核,以提高财政支出的运行效益。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产生于内外两种诉求。
1.从公共财政理论来看, 公共财政支出领域应该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领域,公共财政支出安排要严格限定在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内。而从公众的角度希望的政府应该是所做的事情必须符合社会公众的需要,并且以较少的税收花费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强调好政府应该是讲效率的能为老百姓带来福利的,而要实现投入与产出的高效益满足社会公众的愿望就必须开展公共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即把事情做好,创造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2.从政府内部来看面对公共财政资金的收支压力,特别是入不敷出,更需要强调资金的节约使用以及使用的效益问题。以2010年全国财政收支情况为例: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83080.32亿元,加上预算安排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00亿元,使用的收入总量为83180.32亿元,同年全国财政支出89575.38亿元,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248亿元和地方财政结转下年支出1356.94亿元,支出总量为93180.32亿元,2010年全国财政收支总量相抵,差额1万亿元人民币。
因此,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内在要求:首先,强调财政资金的安排必须符合政府公共管理的要求,必须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其次,政府部门将大量财政资金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各个方面,这些资金到底使用情况如何,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客观上需要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来衡量与评价。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意义
1.贯彻科学化、精细化的财政管理理念的重要体现。谢旭仁部长在2009年7月23日全国财政会上强调:着力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所谓科学化即抬头看路,讲求实事求是,精细化即埋头拉车,讲求精耕细作。科学化、精细化的财政管理理念包括的六大基本要求之一即是加强绩效考核,因此,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正是财政绩效管理的重要方面,是贯彻科学化、精细化的财政管理理念的重要体现。
2.构建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从1998年12月李岚清同志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提出建立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思路,到2000年中央政府部门预算改革开始拉开了我国公共财政框架建立的大幕。公共财政框架是:以部门预算为龙头的预算编制体系+以国库集中支付为龙头的预算执行体系+以绩效评价为龙头的监督体系。
首先,在政府预算编制上绩效预算已成为世界性的财政预算改革潮流,所谓绩效预算,简单地说即是“干多少事拨多少钱”的政府预算。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从质和量两方面去描述财政资金支出的使用状况,是对财政资金跟踪问效,衡量是否“物有所值”,能够科学客观地运用指标体系评价完成目标与投入费用的关系,其信息反馈有利于提高预算决策效率,因此,绩效预算的核心和关键在于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效果。如果没有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绩效预算则与传统预算无本质区别。
其次,从财政监督的方式来看我国构建的是适应全过程控制要求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的“三位一体”监督工作方式,其中财政事后监督是指对财政资金最后的使用情况、绩效等要有一个权威的结论,而这项工作恰恰正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作为财政监督的一个重要环节,就能避免过去我们的财政监督重点仅仅放在财政资金的合规性和安全性上面,忽视对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中经济、效率、效益的考核问题。因此,加强财政监督方式与内容的转变以符合社会公众的呼声打造高效廉洁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1.确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我国政府部门预算由一般预算与项目预算构成,前者主要反映部门一般公共经费开支与人员开支,后者主要反映部门重大项目开支。从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实际情况来看,其评价的内容主要在项目预算支出上即对各个具体项目的支出绩效进行评价;当然随着政府职能不断完善与绩效评价工作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后应该将一般预算纳入评价范围,开展对资源配置绩效管理,政务信息管理,公务员业绩管理,预算质量管理等方面的评价,全面反映政府机构的运作效率。
2.制定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指标及标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应该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而要定量分析就必须要有一整套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针对目前项目预算的绩效评价来看,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主要围绕项目决策、项目管理与项目绩效三个方面,其每一方面都要将指标再进行分级与具体化包括设计某一具体指标的分值、指标解释与评价标准,通过对项目决策的项目目标、立项决策程序、依据以及资金安排等方面的评价来判断项目决策的可行性、科学性;而项目管理主要是对资金到位情况、资金的财务管理和项目的组织机构设置是否完善及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的评价,从而加强对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以保障项目的顺利完成;最后是评价的核心即项目绩效,第一对项目的产出:数量、质量、成本、时间等,第二对项目的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能否可持续发展、项目受益对象的满意度等,通过对上述两方面的评价来判断该项目支出是否到达了预期效果与目标,是否实现财政支出对绩效的要求。
3.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首先,是要求撰写评价报告与建立工作档案。通过评价组织机构对项目实施的各个方面的进行分析、打分,开展对问题与建议进行审查并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报告的撰写,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项目基本情况、绩效评价工作情况、评价指标分析情况、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议、主要经验及做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要求其内容真实完整、层次分明。评价报告撰写后会同有关资料一并报送报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并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建立评价工作档案并归档,以备存查。
其次,开展财政支持绩效评价结果的具体运用。评价结果一是可用于政府预算决算的编制,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开展项目管理,不断提高政府部门项目实施管理水平;三是有利于公众监督:即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进行不同方式的公开披露,使公众了解有关公共项目的实施情况,通过公众舆论压力促进政府部门改善财政资金使用状况;四是实施政府问责: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对政府有关部门问责的重要依据,并可将评价结果与政府工作人员的业绩考核相联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是财政支出评价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保证,也是确保该项工作持续、深入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随着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其评价结果应该有其更广范的运用,这样又会促使绩效评价工作不断上的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巨炎.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J].中国财政,2009(17)
2.徐倩.绩效评价[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3.朱衍强,郑方辉.公共项目绩效评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篇5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概念
财政部将其定义为: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现有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中融入绩效理念,实现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它强调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要求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
高等学校虽然是非营利组织,但仍然需要将有限的教育经费发挥最大效用,注重产出和结果。因此可将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定义为:预算绩效管理是在财务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以及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报告中,树立以绩效为目标的思想,实现预算和绩效的匹配,改善高校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预算绩效管理相关文献综述
美国对高校的绩效评价主要由民间机构检查和监督,评价的结果将作为政府教育拨款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英国高校绩效评价主要是高校进行自评。《英国大学管理统计和绩效指标体系》由输入指标、过程指标和输出指标三部分组成。
陆媛(2006)从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和体系设计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借鉴英国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校的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提出了建议。
戴晓燕(2007)借鉴国外高校预算管理的经验,从前期预算绩效编制、中期预算执行绩效控制、后期预算绩效考核、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信息反馈四个方面探讨了高校财务预算实施绩效管理的具体途径。
王立会(2012)在研究绩效预算的理论基础上,引出绩效预算的内涵特征,指明了高校预算绩效改革的方向,提出了完善高校绩效预算管理配套制度的建议。
王倩倩(2014)介绍了相关的制度文献、国外高校的预算管理情况和国内学者对高校预算管理研究的现状,针对 S 大学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侧重从预算管理信息化和预算绩效评价两方面提出优化措施。
三、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以绩效目标为导向、以绩效监控为保障、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评价结果应用为关键的全过程预算管理模式。以下从预算绩效目标、绩效评价体系、绩效监控和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四个方面结合湖北省省属高校Y大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Y大学近年来逐步从“投入型”预算向“绩效型”预算转变,但依然存在下列问题。
1.绩效目标编制逐渐科学合理,但项目整合后的绩效指标难定。
Y大学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用款单位编制项目支出绩效目标,设定绩效目标时经过调查研究,绩效目标从数量、质量、成本、效益等方面尽量细化量化。高校绩效目标按大项编制,例如,其中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专项,包括人才培养项、学科建设等四个小项,每个小项下面还涉及多个子项目,学校预算执行落实到校内各业务处室,使得大项目绩效目标不能完全覆盖各子项目,执行后对子项目的考核难以衡量。
2.预算管理制度尚在健全中,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Y大学目前的绩效考评工作主要是针对财政专项的绩效考评,每年向省财政厅报送上一年度财政专项的绩效自评报告,包括项目基本情况、绩效评价工作情况、绩效分析及评价结论。缺乏对学校部门的整体评价。预算管理部门没有对归口部门绩效自评结果的准确性做进一步的审核。
3.绩效监控每月开展,但监控运行仍有困难。
通过每月对项目执行情况的通报,控制项目用款进度,促进项目按进度执行,保证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避免出现年终突击使用、集中用钱的情况。但由于时间紧,项目多,且科研等项目的运行都有一定的周期,部分项目的绩效目标不便于量化考核,导致相关职能部门对项目运行情况的监控不够及时、全面和具体。
四、相关建议
1.完善与预算绩效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
参照省财政厅关于预算绩效管理的系列制度,包括年度绩效目标编报、省级财政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及评价操作指南以及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制定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制度。
2.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我国高校绩效指标体系可以使用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和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并借鉴《英国高校管理统计和绩效指标体系》的做法,建立全面丰富、科学合理、可行可控的绩效评价体系。
篇6
关键词:国际金融组织 财政支出项目 绩效评价模式
一、比较分析两种绩效评价模式
(一)实施背景和实施目的不同
1、实施背景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绩效评价不仅有利于推动财政管理改革,还使得财政部门承担着比以往更加重要的管理责任。中国财政部门在有效利用较大外国贷款项目规模的背景下,展开一系列的绩效评价工作,能够进一步提高项目绩效评价水平,吸引更多的国外投资,获取来自国外的大量贷款;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是建立在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之上,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伴随着我国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不同财政预算绩效评价要求,财政部门在努力完善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模式的基础上,也在不断汲取国外绩效评价的优秀经验。
2、实施目的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绩效评价侧重于项目管理本身,其目的是提高项目的绩效,为财政部门及相关的部门决策提供相应的依据;相比较而言,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则侧重于整个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目的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体系。
(二)实施主体、覆盖范围不同
1、实施主体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绩效评价的实施主体主要集中于财政部及其相关部门;不同的是,财政部门以及相关部门的预算单位是开展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主体。
2、覆盖范围
基于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数量比较少,其覆盖范围较广,涉及到所有的贷款项目,甚至是那些尚未实施的贷款项目;相反,由于财政支出项目数量较多,不能实现所有项目的绩效评价,所以只能有选择性的进行项目绩效评价。
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绩效评价模式的特点
(一)绩效评价工作准备充分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进行绩效评价之前,会从财政部门及相关部门中选择一部分领导来组成领导小组,进入门槛较高,有助于绩效评价工作领导与协调能力的加强。同时,该模式为了有效降低绩效评价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合理的设计了评价的过程和细节。
(二)结合项目的差异合理设计评价结构
领导小组中的各考评者考虑到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的实施范围很广,涉及到教育、卫生、医疗、城市建设、农业等多个方面的领域,大多都会结合不同贷款项目的特点,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定不同的指标,进而使得绩效评价工作落实到位,体现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绩效评价的差异性。
(三)坚持可持续性发展
国际金融组织为了加强贷款项目后续的影响效果和发展空间,在项目绩效评价的初始就十分重视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设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贷款项目所占比例很大。相比较而言,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在设定指标方面更侧重于财政支出的投入使用以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等内容。
三、改进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模式的建议
(一)增加绩效评价的公开透明度,使项目受益者积极参与绩效评价工作
由于财政支出项目的影响广泛,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如多媒体、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介,公开向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征集意见,提高民众参与绩效评价的积极性。另外财政支出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公益性质,项目受益者没有引起现阶段评价模式的高度重视,因此评价过程中没有参考这部分受众的意见。对此,要尽量避免专家考评模式下造成评价结果不全面的弊端,对项目受益者展开有针对性的评价工作。
(二)在完善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加强统一领导
上述我们知道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主体所涉及到的部门很多,各部门对绩效理念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差异。对此,应该在完善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绩效评价模式的优秀管理经验,加强统一领导,提高绩效考评人的能力和水平,进而使得各部门对绩效理念的认R趋同。
(三)重视对绩效评价结果的经验总结,同时加强其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的应用
及时对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的问题建立相应的处理处罚机制,在评价过程中,面对项目单位或有关部门为了谋取一己私利设法造假、挪用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按照出台的法律法规给出一定的处罚措施;另外,为了满足公众获知社会信息的权利,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建立公开的评价信息披露制度。财政部门即相关的部门要将项目绩效评价的结果和问题以报告的形式反馈给政府机构,以便及时披露,自愿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
四、结束语
本文在对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模式研究的过程中,充分的比较了它与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评价模式之间的差异,了解到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评价模式存在先天的优势。最后根据其主要特点,对改进和完善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模式给出一些科学性的建议。虽然本文对此课题研究的方向不够全面,但也指出了现阶段该模式存在的问题,给其他学者或领域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陈静.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主体及评价模式浅析[J].中国资产评估,2013,04:43-45
篇7
关键词:水利;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是国家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组成部分,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效率的重要措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12年,根据财政部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最新形势和水利预算管理的实际需要,水利部“将水利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研究”列为年度重大研究课题,委托财政部财科所等权威机构承担,开展建水利绩效管理体制和制度的研究工作,立足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实际通过分析,推进改革的主要措施,查找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难点,提出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措施建议关键词水利预算绩效管理,稳步推进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改革。
一、完善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预算绩效是指预算资金所达到的产出和结果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其根本目的就是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通过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它是国家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组成部分,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效率的重要措施。
二、我国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成就与问题
1、取得的成就
我国的水利绩效管理工作,始于20 世纪80年代初期,通过近十年的试点实践,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树立了重产出和结果的绩效理念,增强了预算单位的“成本――效益”观念,各部门各单位支出责任意识逐步加强,增强了资金分配及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了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2、存在的问题
目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绩效评价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西方发达国家也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无成熟经验可借鉴,从总体看,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整体上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思想认识 制度建设组织实施等环节还存在一定问题。
(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面偏小,范围偏窄,资金量较少
目前,水管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基本上尚未开展试点项目缺乏事前绩效目标的设定,大多是事后评价,评价质量有待提高,部分试点流于形式。
(2)绩效评价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技术工作,需要参与者具备很高的专业素质而目前参与者很少参与有关的专业系统培训,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规程掌握不足,对绩效评价指标绩效目标的理解也有差异,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3)思想观念陈旧,绩效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绩效”的思想尚未根本改变,重产出 重结果的绩效管理理念尚未完全深入人心。
(4)绩效评价指标设立及体系建设不完善
水利预算项目既有经常性专项业务费支出,也有建设和购置类支出房屋维修类支出政策研究类和管理类支出,同一类支出中的不同项目也有很大的差异,很难找到一套统一的指标体系覆盖所有水利预算项目,而现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相对单一,侧重于合规性评价,忽视效益性评价;注重支出项目本身的评价,缺乏项目内外因素的综合评价;评价指标中定性指标多,定量指标少,投入指标多,产出指标少;加上水利预算项目缺乏应有的基础数据,评价结果难以和同行业同类型项目平均水平相比较,导致水利预算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
(5)绩效管理制度建设滞后
中国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背景与西方国家不同,相应的理论研究以借鉴国外经验居多,适合中国国情和水利事业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较少,制度建设滞后,覆盖面还不够广,缺乏长效机制和统一规划,相应制度和规范化程序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三、完善水利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1、加强理论研究
探索建立普遍适用于水利行业管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比较完整和规范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完善水利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建设,定期在相关部门间展开理论培训和学习工作,夯实理论基础,使从业人员拥有高度的理论修养水准,从而加强自身素质,力争使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合理的轨道。2.继续开展理论研究工作要认真研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关于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的经验和做法,重点关注这些国家在社会公益事业投入财政支出、水利管理财政资金支出等方而的绩效管理做法,为处于起步阶段的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改革经验。要认真系统研究总结国内部分省在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方而的实践探索,为推动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操作层而的方式方法。要细致深入地研究水利财政资金支出的特点特性,逐类逐项地总结提炼出每一类资金支出后的产出和效益指标,并明确绩效评价的标准,逐步解决绩效日标不明确,绩效指标不细化、不量化,绩效评价标准不明确、不科学等现实问题,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绩效指标库。
2、进一步强化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宣传
要定期开展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绩效管理培和经验交流,增强单位预算绩效意识,提高广大预算绩效管理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要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研究,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等不同方式,积极宣传预算绩效文化,宣传预算绩效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变“要我评价”为“我要评价”,让预算绩效理念深入人心,形成讲绩效、重绩效的良好社会风气。要大力宣传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在水利财政资金支出领域涉及范围内广泛宣传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理念、基本要求、典型做法、经验效益等,要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将财务管理人员,水利财政资金支出责任人,参与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纳入培训范围,不断提高水利预算绩效管理人员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绩效管理的工作质量。
3、加强水利事业发展计划的制订,逐步建立预算项目规划制度
各级水利部门要根据单位职责在深入研究、详细论证、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遵循科学发展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重要水利专业和专项规划、水利发展与改革重大基础性研究、水利业务工作需求等为依据,编制预算项目规划,逐步建立预算项目规划制度。
4、完善管理机构,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组织领导
经过协调.水利部初步构建起了预算绩效组织管理体系,管理体制从单一的财务部门管理向财务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齐抓共管转变。对于“防汛”“水质监测”等涉及单位较多的经常性专项,水利部明确由业务分管副部民作为单位负责人,相关业务卞管司局的负责人作为项日负责人的管理体制,由财务司会同业务卞管司局,对各项日单位提出的绩效日标和评价指标进行汇总审查,并共同开展绩效评价工作,评价报告经部领导审定后再正式上报财政部。单位主要负责人负总责,财务部门牵头,纪检监察、审计、人事、规划计划等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以及相关专家共同参与。有条件的单位要设置专门办事机构,负责绩效管理。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责任和效率意识,逐步形成财务部门居中,各级水利部门要成立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委员会,负责本级及所属单位预算绩协调、业务部门分工负责、具体部门分头实施的齐抓共管的预算绩效管理新格局。
5、多方参与,努力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水利部在推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既坚持由财务管理部门牵头,做到责任明确,又坚持邀请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参与,借助行业专家和社会中介的力量,不断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在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水利财务管理部门负责确定年度绩效管理试点范围和绩效日标管理工作,组织绩效评价工作,并对预
算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业务部门参与项日绩效日标、指标值的审核、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价工作。财务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不仅进一步推动了预算管理与业务工作的结合,而且有利于业务部门进一步理清各项日单位职责落实和业务开展情况。为进一步提高预算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水利部还积极探索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智库,在水利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环竹引进专家和中介机构参与。对于一些支出规模人、专业性较强或复杂程度较高的项日,聘请专家或中介机构介入绩效评价全过程。从绩效日标的设定、实施过程
的中期监控到绩效评价的各个环节均有专家或中介机构进行专业参与评定和指导,不断提高水利预算绩效评价的专业化程度。
6、建立和完善绩效问责机制
把预算绩效问责作为行政问责的核心,建立结果信息公开机制,逐步将结果纳入人大监督程序,并依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关规定对外。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是国家公共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效率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一门新型的财政工作,我国的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所以深化改革是必由之路,我们既要立足于自身的不懈探索,也要紧密关注国外的科学成果,努力借鉴外国的先进成果和经验,力争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的水利预算绩效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于振善.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年
篇8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体系构建
效评价是政府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强调预算支出的结果导向,注重支出的责任和效率,重视预算支出成本的节约和单位效率的提高,要求政府部门在预算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过程中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本文基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现状,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
一、研究意义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指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综合反映财政支出绩效总体现象的特定概念,是衡量和评价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载体”,《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综述及建议》将其进一步细化为“是开展预算绩效评价的关键环节,也是有效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是反映预算执行总体效果的特定概念和具体数值,是衡量、监测和评价预算管理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揭示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手段。”
(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效益和效果的工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直接目标是衡量和评价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由于资金使用的效率效益效果涉及多方面,因此需要将评价对象的绩效内容具体化为可以计量的一系列指耍即根据各类财政支出项目的绩效内容及特点,相应设置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评价主体的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设置的指标,体现了绩效评价主体对绩效的理解和追求。评价主体对绩效的理解不同,对绩效目标的追求不同,设置的绩效评价指标也不同。
(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绩效评价的最终目标是实施有效的预算绩效管理,应努力做到客观公正,但由于目前绩效评价工作仍然主要是人评人,评价主体的态度、能力、经验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因此,亟需研发一套成熟完善的通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评价主体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削弱至最低。
(四)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发挥充分的引导作用。绩效评价对象总是追求最大“绩效值”,结合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利用机制,可以通过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方式引导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树立正确导向、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
综上而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关系到绩效评价活动的实质性开展,也关系到评价对象下一周期绩效的改进和提高,而且其所具有的强烈的价值取向引导着评价对象的未来走向,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难点分析
(一)评价指标的设计。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绩效评价的关键环节,就总体情况看,目前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绩效评价工作缺乏一套建立在严密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科学、统一、完整的指标体系,直接影响了财政绩效评价结果的科学合理性。
1.评价指标框架不统一。目前江苏省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绩效评价指标框架体系:(1)投入、项目管理、产出与效果、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综合评价五维度指标框架体系,该理论由省级绩效管理部门提出,以逻辑分析法为主,关注资金及对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实践过程中经过一定的改良优化,能够较为完整地反映项目总体实施成效。(2)决策、管理、绩效三维度框架指标体系,由财政部在总结各省市绩效评价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从资金到位情况、资金管理情况、组织实施情况等考察专项资金管理情况,一是过于笼统,无法清晰反映不同类型、不同部门专项资金的特点及个性化管理需求;二是未充分反映项目的整体预算及完成情况,对专项资金面上情况关注较低;三是绩效类指标主要关注项目产出情况,较少涉及项目效益情况。(3)投入、产出与效果、发展能力、社会评价四维度框架指标体系,认为政府绩效管理应由过程管理完全转变为目标-结果导向管理,因而摈弃了有关过程管理的指标。但笔者认为,预算绩效管理是管理学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应用,根本目的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及效益,第三方中介机构在承担绩效评价任务时应承担以下责任:一是全方位地向项目委托方反映项目资金的总体效率效益效果情况,二是在保持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对项目总体效率效益效果情况进行量化评分,三是向项目委托方(监管方)揭示项目实施中的问题或不足,四是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或优化建议,从此观点出发,完全抛弃过程管理这一评价理念尚有待商榷。
2.指标质量难以控制。绩效评价的核心是全面反映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按照结果导向原则引导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这要求设计的评价指标在遵循目标管理的SMART原则之外,还应符合相关性、重要性、完备性、独立性、分类性、导向性、可行性、可比性等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原则,以尽可能完整地将项目成效进行量化反映。在具体绩效评价过程中,由于一方面是现有的省级或市级评价指标库建设不足,缺少高质量的可借鉴指标,另外一方面,现行的绩效目标管理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无法综合反映项目的总体成效,这要求针对专项资金(项目)特点专门研发相应的评价指标,但受设计者的业务素质、知识结构以及主观认识等影响,通过此种设计方式形成的评价指标质量存在很大差异。
(二)评价标准体系的确定。绩效评价标准体系包括指标权重、评价标准值及评分标准,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主要环节,也是评价工作中的重要工作步骤,选择的恰当与否将对绩效评价结论产生重要的影响。
1.指标权重不统一。就总体情况看,目前江苏省三类绩效评价指标框架体系均无确定的评价指标权重标准,实际设计中主要取决于评价委托方、被评价方、评价人三方的博弈结果,直接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公正性。就国外绩效评价开展情况看,一般是采用Delphi法以及AHP法,但需要复杂的数学建模,一方面是提高了评价成本,另一方面也影响了评价效率。但是作为一项长期开展的工作,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可应用性,有必要利用外部专家工作进行科学建模,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权重标准值。
2.评价标准值难以把握。目前通用的绩效评价标准值主要采用计划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和通过标准,其中:计划标准指计划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要达成的目标;行业标准指受到行业内部公众认可的水平;历史标准是在参考以往年度或期间表现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变动规律确定的计划标准;通过标准一般用于定性指标,主要采用“是”“否”方式。u价实践中发现,大部分评价指标,尤其是产出类指标,可运用多种标准设定评价标准值,如销售增长率指标,若采用计划标准,既可以选用行业发展规划中确定的标准,也可选用绩效目标申报书中确定的标准,其中规划标准相对科学合理,而绩效目标标准则由于编报、评审等多方面的原因,往往出现大幅度偏离实际表现的情况;若采用行业标准,既可选用国家层面的数据,也可采用省级层面的数据;在经评价委托方、被评价方批准的前提下,还可以采用历史标准,专门设计销售增长率评价标准值。
3.评分标准缺少统一尺度。在实际评价工作中,往往是按照确定的评价指标,根据取得的数据资料,在参考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评分,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同一项目不同评价者评价,可能会得出一个不同的结论。以销售增长率为例,假设目标值为X%,一是可采用百分比评分法,即每降低X1个百分点扣减权重分的Y1个百分点,二是可采用阶段式评分法,即X1%―X2%区间内得Y12分,X2%―X3%区间内得Y23分,具体评分结果存在一定的可操作空间,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允性。
(三)功能的确定。评价实践中发现,包括财政部门在内,相当数量单位对绩效评价工作存在误解,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曲解功能。绩效评价的主要功能是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形成具备社会公信力的评价结论,这要求评价人立足第三方立场,客观公正地反映财政支出的成效得失,但实践过程中部分单位将其等同于财政检查工作,要求以问题导向原则开展绩效评价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绩效评价的本意产生了冲突,尽管两者同属财政监督范畴,均以审阅、现场勘查等作为主要工作手段,但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无法相互替代。二是范围不明。为了实现客观、公允的绩效评价,评价人需要对评价对象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了解,从时序上看包括项目设立、实施、监管、产出以及效果等流程,从类别上看涉及项目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在对财政支出的内涵及外延作出合理判断后,在统筹考虑绩效评价任务目标实现程度以及经济性的基础上最终确定总体的绩效评价思路、范围以及切入点,评价实践中部分单位或是抛开财政资金的设立目标以及实际支出方向,盲目拓展评价范围,或是将绩效评价等同于审计等业务,要求将评价范围局限于财务数据内,这些都影响了绩效评价结论的客观公正性。
三、解决思路及目标
参考借鉴国内外绩效评价理论及实践经验,按照我国建立“五有”和贯穿财政管理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新机制要求,结合前期绩效评价工作经验,建议在进一步加强绩效评价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按照结果和公民的价值取向,以及建立预算绩效制度目的,以提高预算执行和项目实施能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运行效率、反映项目与资金总体得失为根本研发思路,按照目标导向、科学性与实用性、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构建通用性和个性化有机结合,覆盖专项资金全过程,充分反映专项资金实际整体面貌的综合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和同类项目(对象)评价结果的公信力及可比性。X
参考文献:
[1]胡伟,胡梅.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的困境及其出路[J].管理现代化,2016,36(1).
篇9
文章系统阐述了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方法,及其存在的评价系统缺乏针对性、评估时各部门条块分割、指标及权重难以确定等问题,并对完善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提出了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类型为区块、以科研考核为主线、以定量方法为主导等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4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13403
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是对科技项目在执行过程和完成后,在成果、资金效益以及成果转化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最后给出项目产出情况总体结果的行为。所谓绩效也就是包含着“成绩”和“效益”两个方面[1]。“成绩”主要是在成果方面,如研究报告、著作、高水平的论文等;而“效益”主要是指成果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发展效益等。科技项目绩效评价作为科技项目管理的组成部分,在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科技项目进行绩效评价不仅有利于确保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益,有利于科研项目的有效执行,也有利于为项目主管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
一、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方法及存在问题
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指出:高校是中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中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性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3-4]。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更是各类科技项目执行的主力战场。因此,如何科学地衡量科研项目的产出,恰当地评价科研项目的成果以及研究绩效是高校科研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方法
随着高校管理的不断完善,各高校也纷纷建立了科技项目绩效评估体系。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
1.定性评估系统
主要有理论分析法、专家评议法和成果完成法。比如有些学校对校内项目的评估主要是针对其后续是否获得更高级别的项目,以及完成的论文数量和论文级别等。
2.定量评估体系
主要有问卷调查法和多指标综合评议法。这种评估体系用得比较多,常常采用先由项目负责人自评,再由主管部门评议,最后根据比例综合评议的方式进行。
3.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体系
这个方法综合了以上两种方法的优点,仅用定性的方法或者仅用定量的方法都有失偏颇。这种评估体系一般是先进行定量评估,计算分值,再采用专家评议法进行评议[5]。
(二)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评价系统针对性不强
科技项目一般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人文社科类等,三者具有明显的差异。基础研究一般是对基础性、自然性的物质演变规律进行研究,成果一般表现为论文、专著以及由此而获得的各类奖项等;应用研究类主要是针对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提出科技支持进行的研究,成果一般表现为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新产品以及各种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人文社科类主要研究各种人类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产生能够对人类社会发展给予指导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精神产品,成果一般表现为学术报告、论文以及可以送交有关部门采用的政策性导向的成果。由此看来,不同类型的项目其研究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成果形式都相差甚远,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项目,研究的领域和阶段都不同,往往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这也造成了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的困难。
2.评估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缺点
现在高校职能部门繁多,对于项目绩效的评估都有自己的系统,比如人事部门提出根据人才选拔的需要建立体系,针对项目组成员获得的人才项目或者人才奖励对科技项目进行评价;设备部门则要求项目经费在用于购买试验和科研设备方面的成本和比例较高,该设备在国内的地位如何,能够给教学和科研带来怎样的效益等方面;财务部门根据经费使用情况也建立评估体系,考查项目经费使用是否合理,各类使用方式有无违规现象等;而科技管理部门则综合考查项目执行情况、成果情况、经济效益情况等。这样一来,势必造成学校各部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项目负责人则疲于应付各个职能部门的考核而怨声载道。这种绩效评估的方式不仅效率极低,不能达到绩效评估的目的,而且打击了项目负责人的积极性[6]。
3.投入和产出的边际效益难以界定
一般科研项目在申请之前必定已先做了一部分的研究,有了前期的研究成果更有利于项目的申报立项。而前期包括资金、设备等资源的投入作为当期费用已列支,项目经费到账后,这部分费用按照要求是不能再列入这个项目的经费使用的。这一要求显然不符合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理论,因为这部分的投入和项目的产出是分不开的。因此对这个项目真正投入多少也很难界定。
4.评价未体现项目产出的“滞后性”
科技项目的研究是一个创新性研究的过程。项目的结果有些能够马上从论文、实验数据结果中体现,有些却不能完全体现,或者说要等到转化时才能体现其真正的项目成果效益。如果局限于在项目结束时或者还没有结束时就开始绩效评价,必定会造成评价结果不准确或有偏差。
5.评价中的指标数量和权重难以确定
中国国内针对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不少,指标数量从五个到二三十个不等,其权重也各有不同,这样必然导致指标体系的排他性和唯一性,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由于缺乏标准指标库的借鉴,因此使得绩效评价中很多指标设计较为随意,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缺乏科学的方法和依据。同时,还存在很多指标获取难度大、设立不切实际等问题,致使评价结果失真和缺乏可信度。
二、 完善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科学、客观、公正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是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的基础和核心,只有不断完善和建立适应科技发展的绩效评级体系,才能对科研项目做出正确的绩效评估。针对以上所列问题,并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 以目标为导向,使绩效评价落到实处
以项目目标为导向,其目的就是给项目以确定的目标,使项目负责人能够有的放矢,管理部门也可以有据可依,使最初的目标设置落到实处,绩效考核不落虚名,同时也保证绩效评价的系统连贯性。
(二)以项目类型为区块,使绩效评价集共性和个性于一体
高校中科研项目种类繁多,各种类别的项目其成果表现方式都不一样,因此在设计绩效考核指标时要充分考虑项目的性质,进行分类评价。同时,也要考虑到各类项目的共性,指标体系的设立要基本涵盖项目评价的各个方面,保证不是一类一个标准,而是一个标准体系上的部分细化,增强绩效考核指标的可操作性。
(三)以科研考核为主线,兼顾其他管理目标
目前高校都存在着科研项目评估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情况,往往一个项目要面对好几个职能部门的审核检查,绩效评估,令人不胜其烦。高校科研项目首要责任应该是完成科研任务,其次才能兼顾其他目标任务。因此,高校应该破除这种局面,立足于学校的战略发展方向,建立以科研考核为主线,涵盖人才培养、成果管理、设备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评价体系,做到有层次、有定位、有目标地进行科技项目的绩效评价。
(四)以定量方法为主导,辅之以定性方法
量化考核在绩效考核中应用较多,既能直观表现,又能够客观说明问题。但是科研项目的成果有其特殊性、滞后性和无法预测性,针对目标进行的科学研究往往得出其他不同的却有创新性的结果,或者有些成果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能马上体现,这时仅看定量考核的成绩并不能全面客观地说明项目的绩效,因此必须引入定性分析考核,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办法才能够客观、公正地做好绩效评价。
(五)建立通用指标库,规范权重设计
解决目前各类指标繁多、权重不一情况的有效方法就是研究建立科研项目通用的指标体系和指标库,设立一定的指标设定原则,建立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框架,规范通用指标的权重和细化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科研项目评价体系走上规范化、持续化的发展道路。
三、结语
高校是科学研究的主力,肩负着国家科技创新的重任。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不仅有利于评价科技的投入产出效果,而且更为高校科技项目发展指引了方向。目前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存在评价系统针对性不强、评估时各部门条块分割、指标及权重难以确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立足于学校战略发展,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类型为区块,以科研考核为主线,以定量方法为主导,建立适应高校自身发展的综合性、多层次、操作性强的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新荣.高校科研项目绩效管理:产出与评估 [J].科技管理研究,2009(8):230-233.
[2] 杨道建,赵喜仓,陈海波.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89-92.
[3] 戴国庆,李丽亚.国外科技项目绩效考评研究与借鉴 [J].中国科技论坛, 2005 (5):45-48.
[4] 吴伟.绩效评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10(3):114-118.
[5] 严会超,邵玉昆,欧阳俊.绩效评价在高校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作用探析 [J].科技管理研究, 2009(4):119-121
[6] 姬郁林,彭晓菊,潘燕玲,等.科研项目绩效评估的现状及分析[J].重型机械科技,2002(2):49-51.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study 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high school research project
YI Lili1, LI Ke1, LIU Jinying1, ZENG Jinping2
(1.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 Architecture ,Hangzhou 310018, P.R. China;
2. Jiangxi Donghua Institute of Metrology and Testing, Nanchang 330000, P. R. China)
Abstract:
篇10
第一条为规范财政农业专项资金使用,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的"问效制"和"问责制",切实改变"重分配、轻监督、轻绩效"的现状。建立完善公共财政农业支出框架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区本级财政性资金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绩效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对项目绩效目标的综合评价,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支出结构,规范预算资金分配,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
第三条绩效评价的范围:包括财政预算内、预算外资金,上级部门项目配套资金和镇(街道)、经济组织、自然人自筹资金等投入的农业项目资金。
第四条绩效评价的原则
(一)科学规范性原则。绩效评价工作应采用规范的程序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客观、公正的评价农业专项资金支出的绩效情况。
(二)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原则。通过对项目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和项目计划编制等进行评价,促进建立规范选项、立项机制,提高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三)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管理规范的原则。通过对项目资金分配、筹集、拨付以及使用管理和会计核算等评价,促进项目实施单位严格按农业专项资金和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规范使用资金、实施项目建设。
(四)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高效原则。通过农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提高农业专项资金和项目管理水平,促进项目资金配置效益和使用效益的提高。
第五条绩效评价的基本依据
(一)国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
(二)上级部门项目批复文件。
(三)项目立项批复和财政预算批复文件。
(四)项目竣工的决算和项目资金的审价报告。
(五)其他相关资料
第二章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第六条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
(一)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
(二)项目组织实施、建设、工程质量情况等。
(三)资金筹集、使用和财务管理状况。
(四)为完成绩效目标采取的加强管理的制度、措施等。
(五)项目建设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指标完成情况。
第七条绩效评价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第八条绩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目标预定与实施效果比较法、公众评价法、成本效益分析法。
(一)目标预定与实施效果比较法。通过比较农业专项资金支出所产生的实际结果与预定的目标,分析完成(或未完成)目标的因素,从而评价财政支出绩效。
(二)公众评价法。是指对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果的支出,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对各项绩效评价内容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并根据分值评价绩效目标完成的情况。
(三)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来评价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第三章绩效评价指标
第九条绩效评价指标分资金管理、项目实施和项目效益三个方面进行设定(详见附件)。
(一)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资金筹集、投资完成、财务制度执行、财务监督等四个方面的指标。
(二)项目实施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项目立项、项目实施、项目建设任务、项目竣工验收、工程管护等五个方面的指标。
(三)项目效益绩效评价指标。主要突出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的指标。
第四章绩效评价工作程序
第十条农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必须遵循严格、规范、公正的工作程序,一般的工作程序为前期准备、实施、撰写绩效评价报告。
第十一条绩效评价的前期准备
(一)绩效目标申报。项目建设单位必须申报单位基本情况、项目概况、项目必要性、项目要达到的预期绩效目标、前景预测、条件论证、规模、资金来源渠道及比例、资金使用进度、相关经济社会效益。
(二)确定评价对象,下达评价通知书。根据专项资金管理的要求,有针对性确定评价目标和对象,评价通知书应载明评价任务、目的、依据、评价人员、时间和有关要求。
(三)成立评价组织机构。确定评价目标后,农委应根据目标的具体情况,成立评价组织机构(可由农委、财政及相关机构组织的人员组成)负责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制订评价实施方案,组织评价小组(有条件的可以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考评)实施评价工作,审核评价结果报告。
(四)制订评价实施方案。评价组织机构根据评价工作规范,针对评价对象,拟订评价工作具体方案,选定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标准和方法。
第十二条绩效评价的实施阶段
(一)收集基础数据和资料。对评价对象采取勘察、问卷、复核等方式收集,整理基础数据和资料,包括基本情况、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评价指标体系需要的相关资料。
(二)核实、分析基础数据。评价实施机构根据被评价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核实基础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以及指标口径的一致性。
第十三条绩效评价的报告撰写
(一)撰写报告。评价的具体实施者按照规定的文本格式和要求撰写绩效评价报告。绩效评价报告应依据充分,内容完整,数据准确,分析透彻,逻辑清晰。
(二)总结归档。评价工作完成后,应进行工作总结,将评价有关问题和建议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并将评价项目建立工作档案备查。
第五章绩效评价保障措施
第十四条绩效评价保障措施
(一)资金保障措施。农业项目经审价、验收、决算完工后,预留项目资金5%,待《绩效评价报告》形成、审核后,再依据评价审核的意见,作出全额拨付或不预拨付的决定。
(二)考核奖惩措施。项目完成情况良好,《绩效评价报告》审核通过,预留项目资金5%全额拨付。同时,对该实施单位今后申报的各类农业项目予以优先审核、立项的优惠。
项目完成情况不理想,《绩效评价报告》未能审核通过,预留项目资金5%暂缓拨付。并对《绩效评价报告》提出的有关问题和建议,发出《整改通知书》。
- 上一篇:大学表彰奖励管理办法
- 下一篇:国企青年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