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表彰奖励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表彰奖励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xx年最新上海居住证积分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保障境内来沪人员的合法权益,规范人口服务和管理,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促进本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对象)
在本市工作、居住,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以下简称《居住证》),并参加本市职工社会保险的境内来沪人员,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居住证》积分制度)
《居住证》积分制度是通过设置积分指标体系,对在本市合法稳定居住和合法稳定就业的《居住证》持有人(以下简称持证人)进行积分,将其个人情况和实际贡献转化为相应的分值。积分达到标准分值的,可以享受相应的公共服务待遇。
第四条(职责分工)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居住证》积分管理工作。
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本办法在其行政区域内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公安、教育、卫生计生、工商、税务、住房保障房屋管理、民政、经济信息化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做好与本办法相关的服务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积分指标及分值
第五条(积分指标体系)
《居住证》积分指标体系由基础指标、加分指标、减分指标和一票否决指标组成。
第六条(基础指标及分值)
基础指标包含年龄、教育背景、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在本市工作及缴纳职工社会保险年限等指标。
(一)年龄
年龄指标最高分值30分。本项具体积分标准如下:
持证人年龄在56-60周岁,积5分;年龄每减少1岁,积分增加2分。
(二)教育背景
教育背景指标最高分值110分,持证人按照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取得的被国家认可的国内外学历学位,可获得积分。本项具体积分标准如下:
1.持证人取得大专(高职)学历,积50分。
2.持证人取得大学本科学历,积60分。
3.持证人取得大学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积90分。
4.持证人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积100分。
5.持证人取得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积110分。
(三)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
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指标最高分值140分,持证人在本市工作期间取得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类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且专业、工种与所聘岗位相符,可获得积分。本项具体积分标准如下:
1.持证人取得技能类国家职业资格五级,积15分。
2.持证人取得技能类国家职业资格四级,积30分。
3.持证人取得技能类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积60分。
4.持证人取得技能类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相当于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积100分。
5.持证人取得技能类国家职业资格一级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积140分。
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注册的,注册后给予加分。
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目录、技能类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统一向社会公布。
(四)在本市工作及缴纳职工社会保险年限
持证人在本市工作并按照国家和本市相关规定按月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每满1年积3分。
持证人因未正常缴纳本市职工社会保险费而补缴的、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单位与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单位不一致的,不作为计算在本市工作及缴纳职工社会保险年限的依据。
第七条(加分指标及分值)
加分指标包括紧缺急需专业、投资纳税或带动本地就业、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基数、特定的公共服务领域、远郊重点区域、全日制应届毕业生、表彰奖励、配偶为本市户籍人员等指标。
(一)紧缺急需专业
持证人所学专业属于本市紧缺急需专业目录且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一致的,积30分。
本市紧缺急需专业目录,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后向社会公布。
(二)投资纳税或带动本地就业
持证人在本市投资创办的企业,按照个人的投资份额计算,最近连续3年平均每年纳税额在1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或平均每年聘用本市户籍人员在10人及以上,每纳税10万元人民币或每聘用本市户籍人员10人积10分,最高100分。
(三)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基数
持证人在本市工作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基数指标最高分值100分。本项具体积分标准如下:
1.持证人最近连续3年在本市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基数等于以及高于本市上年度职工社会平均工资80%低于1倍的,积25分。
2.持证人最近连续3年在本市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基数等于以及高于本市上年度职工社会平均工资1倍低于2倍的,积50分。
3.持证人最近连续3年在本市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基数等于以及高于本市上年度职工社会平均工资2倍的,积100分。
持证人因未正常缴纳本市职工社会保险费而补缴的、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与个人所得税缴费基数不能合理对应的、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单位与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单位不一致的,不作为本项的积分依据。
(四)特定的公共服务领域
持证人在本市特定的公共服务领域就业,每满1年积4分,满5年后开始计入总积分。
(五)远郊重点区域
持证人在本市重点发展的远郊区域工作并居住,每满1年积2分,满5年后开始计入总积分,最高分值20分。
(六)全日制应届毕业生
持证人为全日制应届高校大学毕业生,积10分。
(七)表彰奖励
持证人在本市工作期间获得的表彰奖励可积分,最高分值110分。本项具体积分标准如下:
1.持证人获得本市部、委、办、局等市级机关专项性表彰奖励,积30分。
2.持证人获得本市部、委、办、局等市级机关综合性表彰奖励,积60分。
3.持证人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政府表彰奖励,积110分。
本市部、委、办、局等市级机关政府表彰奖励项目目录,按照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的表彰奖励目录执行。
(八)配偶为本市户籍人员
持证人配偶为本市户籍人员,结婚每满1年积4分,最高分值40分。
第八条(减分指标及分值)
减分指标包括提供虚假材料、行政拘留记录和一般刑事犯罪记录等指标。
(一)申请积分时提供虚假材料
持证人3年内有提供身份、学历、就业、职称职业资格、婚姻、表彰奖励等方面虚假材料的,每次扣减150分。
(二)行政拘留记录
持证人5年内有行政拘留记录的,每条扣减50分。
(三)一般刑事犯罪记录
持证人5年内有一般刑事犯罪记录的,每条扣减150分。
第九条(一票否决指标)
持证人有违反国家及本市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行为记录或严重刑事犯罪记录的,取消申请积分资格。
第三章积分规则及标准分值
第十条(单项指标积分规则)
基础指标和加分指标中,同一单项指标的积分不重复计算,取该单项指标的最高分。
减分指标中单项指标的扣减积分,按照扣减项目进行累计扣减。
第十一条(总分积分规则)
持证人的总积分等于基础指标与加分指标积分之和减去减分指标的累计扣减积分,总积分的最低分值为0分。基础指标中的教育背景、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两项指标,选择其中一项进行积分。加分指标中的投资纳税、投资带动本地就业两项指标,选择其中一项进行积分。
第十二条(总积分标准分值)
《居住证》总积分标准分值为120分。
第四章积分申办流程及管理
第十三条(积分申请)
持证人需要申请积分的,可通过互联网登录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上模拟估分。达到标准分值的,向用人单位提出申请,委托用人单位向注册地区(县)人才服务中心申请积分。
第十四条(积分申请材料)
持证人和受委托的用人单位须提交的积分申请基本材料包括:
1.持证人有效期内的《居住证》;
2.《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申请表》;
3.劳动(聘用)合同;
4.无违反国家和本市计划生育政策的证明材料;
5.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材料;
6.单位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社团法人或民办非企业法人证书等)及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和磁卡。
除上述积分申请基本材料外,持证人还应当提供与《居住证》积分指标项目对应的材料。
第十五条(材料受理)
人才服务中心收到积分申请材料后,对材料齐全的,应当出具收件凭证;对材料不齐全的,应当当场告知补齐材料。
持证人和用人单位应当对积分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六条(材料审核)
人才服务中心受理积分申请材料后,按照流动人员档案管理有关规定,调阅持证人的人事档案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审核。
对持证人提交的学历学位证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类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奖励证书、结婚证、户口簿、验资报告、纳税明细和聘用本市户籍人员证明等积分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材料,可以提请主管部门或专门机构进行核实。
第十七条(积分核定)
积分申请材料审核属实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20个工作日内按照《居住证》积分指标体系进行积分核定,并告知持证人积分情况。
第十八条(积分查询)
持证人可通过互联网或者持《居住证》到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人才服务中心查询本人的积分。
第十九条(积分确认与调整)
在《居住证》签注时,对持证人积分予以确认。
持证人情况发生变化需要调整积分的,应当委托用人单位向注册地区(县)人才服务中心提交相关材料。
持证人积分项目发生变化导致积分下降或出现减分项目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其积分进行扣减,并告知持证人。
第二十条(积分失效)
持证人《居住证》被注销时,积分自动失效。
第二十一条(监督与复核)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对全市积分申办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违规材料取得的积分予以纠正。
持证人和用人单位对《居住证》积分存在异议的,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请复核。
第二十二条(提供虚假材料的法律责任)
个人在申请积分过程中,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申请材料的,由公安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处罚;情节严重的,3年内不得申请积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单位在代办积分申请过程中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申请材料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3年内不得代办积分申请。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公安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动态调整)
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会同市发展改革、教育、卫生计生、公安、工商、税务、住房保障房屋管理、经济信息化等部门对《居住证》积分管理指标体系和标准分值提出调整方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篇2
打破身份限制
让村干部能者有出路
2007年11月底,经过严格的测评考核,正安县首次从民选村干部中招考的10名成绩优异、能力较强、工作成绩突出、干部群众满意的民选村干部从118名报考人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国家事业单位干部。
村干部是农民眼中最小的“官”,主要对象是农民,工作面广、量大、事杂,他们的官职虽然最小,却天天处在政策和农民利益矛盾的焦点上。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的联系,就是靠着这些千千万万的“芝麻官”在维系着。然而,由于村干部工作量大、待遇低、几乎没有发展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影响到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干部的待遇和出路问题如不妥善解决,队伍难稳定,素质难提高,作用难发挥。为此,正安县委经过近半年的调查,广泛收集乡镇党委、村干部、群众和县直相关部门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后,决定从具有高中以上学历、40周岁以下、业绩突出、德才兼备、群众认可的民选在职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村(居、社区)主任、副主任中招考10名事业单位干部。招考信息一经县政府公众信息网、县电视台等媒体公布,在广大基层干部特别是民选村干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118名符合条件的在职民选村干部全部报了名。
正安县安场镇一名村干部说,这次县里从在职村干部中招考国家事业干部,大家都觉得有了盼头,看到了希望。
建立保障机制
让村干部干得更有劲
为有效解决村干部待遇问题,正安县积极探索建立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先后出台了《农村工作十步法》《民选村(居、社区)干部管理办法》,对村干部的民主管理、选拔任用、教育培训、工作职责、考核奖励、养老保障等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做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工作。
提高经济待遇,建立村干部补贴正常晋升机制。村干部报酬提高到正职每月500元、副职每月480元,换届连选连任的每月还可增加50元,支书、主任“一肩挑”的增加幅度达100元。
落实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按政府、个人4:1的比例为村干部缴纳养老保险;按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要求为村干部办理医疗保险;对年满60周岁的离任村干部实行定期补助,把特别困难的纳入低保对象。
建立村干部奖励基金。每年由县财政拿出10万元建立村干部专项奖励基金,对100名优秀民选村干部进行表彰奖励。
落实村级办公阵地。新建村办公楼10栋、维修村办公楼22间,完成“三室”配套建设村33个,基本实现了村村有380平方米以上办公楼的目标。
篇3
一、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情况
在市委组织部门的大力支持下,Xx局目前已将大学生村干部纳入全市气象信息员管理范畴。与Xx市移动公司开展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和信息化建设合作,由移动通信部门为气象信息员开辟气象信息发送专用端口,利用农信通、畜牧通及移动大喇叭等服务平台向农民朋友发送预报、预警、科普等气象信息,充分发挥基层气象信息员协助做好气象服务作用。
加强对气象信息员队伍管理。每季度对气象信息员信息进行抽查核实,确保气象信息员信息真实、可靠。将中国局、省局印制的《气象信息员工作手册》、《气象信息员培训教材》等书籍、材料发放到信息员手中,近期将编制印发《气象信息员工作日志》、《气象信息员工作责任卡》和《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发放至每位气象信息员。
二、制度制订及落实情况
完善气象信息员气象预警信息和气象灾害信息上报制度。气象部门预报未来有气象灾害时,要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发送至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和应急联系人;气象信息员接到预警信息后,要及时通过短信、广播、电话、大喇叭、上门等方式,尽快将预警信息传递到辖区内公众手中。当信息员确认有气象灾害发生时,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尽快赶往灾害发生地开展灾情调查,并在2小时内将灾情信息上报至气象部门。
三、培训情况
]象信息员的整体素质。其他县(市)局也于6月份先后组织开展对气象信息员的培训。通过学习培训,使气象信息员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掌握气象灾害防御应急处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获取与传递、气象灾情调查上报等工作方法,了解气象仪器设施管理办法等,为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切实发挥作用。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气象信息员人员变化较大,对信息收集、更新存在一定难度。
2.气象信息员工作大多属于义务工作,财政补贴支持经费少。
篇4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学校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还要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中职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世界观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最佳时期。创新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是创新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保证
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素质普遍下降,学校要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对学生制定并完善“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违纪处理办法”、“学生班级考核办法”、“学生品德评定办法”等,对教师、班主任和其他员工制定并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班主任任用考核条例”、“中层干部考核办法”以及“教职员工奖励和处分办法”、“学校卫生工作考核办法”、“学校公物管理办法”、“学校校园环境管理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基本涵盖了学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要注意制度约束,坚持“对事不对人,以制度约束人”的基本原则,充分运用公共道德和校规来约束学生在学校的行为,保证学校德育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加上能真正地落实。长年累月坚持下来,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育效果就会显现出来。
二、强化德育教科研工作,是创新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基础
一般来讲,“登记入学”的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动力等方面都有欠缺,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自觉性有待形成。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特点,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和社会变革的实际需要,加强正面引导,端正学生的思想,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激励、赏识、构建情境化德育模式、开展创新教育等方法,大力开展德育教科研工作,自主创新德育模式。
可以以一月一主题的形式搞好主题班会的建设,学校领导、中层领导定期听课、评课,从中选出优秀的主题班会在学校示讲,学校给予表彰奖励。例如:三月春招生刚开学,我们的班会主题可定为“养成良好的习惯”,上好主题班会的同时,要求学生在上课前的一段时间到校,不但要自觉清扫教室和校园的卫生,还要早读。通过这一活动既促进了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自觉性和文明修养,又是对教师劳动的尊重与配合。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创新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载体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富有活力、充满朝气,学校要根据当前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以及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彻底改变概念化的空洞理论说教和运动式的一阵风的做法,代之以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的德育教育体系,增强其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信念,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从而实现职业理想。要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校举办大量的丰富多彩的适应学生生理、心理和接受能力的各种教育活动,能培养、发展和张扬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例如学校抽出下午一个小时的时间成立音乐、美术、书法、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网球等兴趣小组,定期举办文体项目的竞赛,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能有效地遏制学生一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发挥家庭社会教育功能,是创新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保障
德育教育要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和良性互动。学校每学期应组织对家长进行培训,主要内容有:爱父母的教育,孝敬长辈的教育,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和养成教育,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教育等。通过环境氛围的熏陶可以内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优良的校风、学风和班风,才能弘扬正气,顺利地实施德育教育。
总之,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应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确定德育目标,取舍德育内容,选择德育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才能有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知识学习体系”和“人格培养体系”的实施,两者各有侧重,互为依存,互为促进,共同构成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格强调自信、问责、敬业、诚信等要素的独立人格,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追求真理、追求真知。只有这样,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其基本任务,培养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才能具有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的品质,才能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赵凯 ;著《班主任工作艺术论》.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秦娟 ;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方法的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7,(35)。
篇5
一、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情况
截至目前,市共建立乡(镇)、村两级气象信息员1536人,其中市546人、市214人,县370人、县406人,分别由各行政村、社区中的大学生村干部、水库管理员及炮手等兼任。全市气象部门通过决策服务短信平台、手机大喇叭预警信息平台等,把预报、预警信息传达到气象信息员,通过气象信息员传达到广大人民群众,以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在市委组织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局目前已将大学生村干部纳入全市气象信息员管理范畴。与市移动公司开展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和信息化建设合作,由移动通信部门为气象信息员开辟气象信息发送专用端口,利用农信通、畜牧通及移动大喇叭等服务平台向农民朋友发送预报、预警、科普等气象信息,充分发挥基层气象信息员协助做好气象服务作用。
加强对气象信息员队伍管理。每季度对气象信息员信息进行抽查核实,确保气象信息员信息真实、可靠。将中国局、省局印制的《气象信息员工作手册》、《气象信息员培训教材》等书籍、材料发放到信息员手中,近期将编制印发《气象信息员工作日志》、《气象信息员工作责任卡》和《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发放至每位气象信息员。
二、制度制订及落实情况
各县(市)局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协调以地方政府名义下发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相关文件。5月20日,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的通知》,明确各乡(镇)、办事处分管农业或应急管理的副乡(镇)长、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兼任气象协理员;各行政村、社区中的大学生村干部兼任气象信息员;林业、农业、学校、水库及其它重要部门要指定1名工作人员兼任气象灾害应急联络员。明确协理员、信息员及应急联络员责任义务。要求气象信息员24小时保证手机畅通,调离工作岗位或通讯方式变更须及时上报市气象局,市气象局按上报信息更改信息平台个人档案资料。其他县(市)局也向地方政府报送关于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相关文件,近期将加大协调力度,力争以地方政府名义下发。
完善气象信息员气象预警信息和气象灾害信息上报制度。气象部门预报未来有气象灾害时,要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发送至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和应急联系人;气象信息员接到预警信息后,要及时通过短信、广播、电话、大喇叭、上门等方式,尽快将预警信息传递到辖区内公众手中。当信息员确认有气象灾害发生时,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尽快赶往灾害发生地开展灾情调查,并在2小时内将灾情信息上报至气象部门。
三、培训情况
气象信息员工作在气象防灾减灾的最基层,任务重、责任大,因此加强气象信息员管理和培训至为重要。5月21日,局在市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全市气象信息员进行了为期3天的气象知识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识别与防御、气象灾害调查方法及其它相关知识。使每个气象信息员明确工作任务,切实提高气象信息员的整体素质。其他县(市)局也于6月份先后组织开展对气象信息员的培训。通过学习培训,使气象信息员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掌握气象灾害防御应急处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获取与传递、气象灾情调查上报等工作方法,了解气象仪器设施管理办法等,为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切实发挥作用。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气象信息员人员变化较大,对信息收集、更新存在一定难度。
2.气象信息员工作大多属于义务工作,财政补贴支持经费少。
篇6
一、重点工作
(一)实施管理层领导岗位轮训。通过对管理层领导的轮训,一是提高他们的政治和职业道德素养,以及领导力、决策力的培养;二是掌握和运用现代管理知识和手段,增强企业管理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执行力;三是了解和掌握现代企业制度及法人治理结构的运作实施。
(二)继续强化项目经理(建造师)培训。今年集团公司将下大力气组织对在职和后备项目经理进行轮训,培训面力争达到50%以上,重点是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业务能力。同时要求集团公司各单位要选拔具有符合建造师报考条件,且有专业发展能力的员工,组织强化培训,参加社会建造师考试,年净增人数力争达到人以上。
(三)重点做好客运专线施工技术和管理及操作技能人员的前期培训。客运专线铁路建设对我们是一项新的技术,是今年集团公司员工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各单位要围绕客运专线铁路施工技术及管理,选择优秀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委外学习培训,通过学习,吸收和掌握客运专线铁路施工技术标准和工艺,成为施工技术、管理的骨干和普及推广的师资;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牵头会同工程管理中心及成员各单位,积极组织客运专线铁路施工所需的各类管理、技术、操作人员内部的普及推广培训工作;确保施工所需的员工数量和能力满足要求。
(四)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职业技能鉴定步伐。今年,集团公司将选择部分主业工种进行轮训,并在兰州技校适时组织符合技师、高级技师条件的员工进行强化培训、考核,力争新增技师、高级技师达人以上。使其结构和总量趋于合理,逐步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职业技能鉴定要使35岁以下的技术工人在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完成初次鉴定取证工作。
(五)做好新员工岗前培训。对新接收的复退军人在兰州技校进行一年的岗前技能培训,通过培训考核,取得相应工种“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新招录的大中专毕业生,由各单位组织培训,重点进行职业道德素养和基本技能,企业概况、文化、经营理念,安全与事故预防,员工规范与行为守则等内容的培训。同时要注重个人价值取向的引导,实现个人与企业价值观的统一。培训率达100%。
(六)加强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训。各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员工自学和参加各类组织培训,实现个人发展与企业培训需求相统一。使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向不同管理职业方向拓展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向相关专业和管理领域拓展和提高;使施工作业人员掌握2种以上的技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
(七)继续“三位一体”标准的宣贯培训。集团公司在建项目经理部及分公司要利用各种机会,采取不同形式对员工进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标准的宣贯普及培训,并按照贯标要求做好培训记录。
(八)抓好在建工程施工人员的培训。
1、做好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取证和复证培训工作,严格执行持证上岗的规定。
2、在建工程项目经理部,要按照“三位一体”管理体系标准要求,扎实有效地做好施工生产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操作人员的培训,以及施工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安全的应急预案的演练培训,确保人力资源满足施工生产要求。
3、要把外协队伍人员的培训监管纳入管理视野,实行指导和有效的干预,消除隐患,切实维护企业信誉。
(九)开展职业技能比武,促进年轻优秀人才的成长。集团公司今年将选择3-5个主要职业进行技能比武,同时选择适当的职业与兄弟单位进行技能对抗赛,并通过专业比武的形式,选拔培养年轻优秀高技能人才。
二、措施及要求
(一)各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业务部门要积极参与配合,制定切实有效的培训实施计划,实行指导性与指令性相结合的办法,坚持在开发员工整体素质上,树立长远观念和大局观念,积极构建“大培训格局”确保培训计划开班率达90%以上,全员培训率达25%以上。
(二)培训的原则和形式。按照“谁管人、谁培训”的分级管理、分级培训原则组织培训。集团公司重点抓管理层领导、项目经理、总工、高技能人才及“四新”推广培训;各单位要重点做好新员工和在职员工轮训及复合型人才培训工作。在培训形式上,要结合企业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外送与内训相结合,基地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采取技能演练、技术比武、鉴定考试等灵活多样形式;在培训方法上要把授课、角色扮演、案例、研讨、现场观摩等方法相互结合。选择最佳的方法和形式,组织开展培训。
(三)加强培训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开发。一是充分发挥职工大学和技工学校培训资源和专业特长,积极整合,合理开发,使它们在集团公司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中发挥骨干作用;二是各单位要根据各自专业特长,发挥自有的培训基地、职校功能。选择专业或课题,组织编写适合企业特点的培训教材或讲义;三是要加强企业专兼职培训师队伍建设,实行资源的有偿服务。
(四)确保培训经费投入的落实。各单位要按国家现行规定,即按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职教经费,由培训主管部门掌握使用,财务部门监督,其中0.5%上缴集团公司统一协调使用,严禁将培训经费挪作他用。
(五)确保培训效果的真实有效。一是加大检查指导力度,完善制度。集团公司将对职工大学、技工学校及各单位和在建工程项目培训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与指导;二是建立表彰和通报制度。对培训工作成绩显著,扎实有效的单位和培训机构给予表彰奖励,并在培训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倾斜;对培训计划落实不到位,员工培训工作滞后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三是建立员工培训写实反馈制度,坚持将培训过程的考核情况及结果与本人培训期间的培训经费及工资、奖金挂钩。实现员工自我培训意识的提高。
篇7
1、实施步骤。把软件产业作为服务外包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优先发展。在发展模式上,重点培植信息技术外包(ITO),适时开展中、低端商务外包(BPO);在起步方式上,先从境内外包开始,通过积累经验、培养人才,尽快开展离岸外包服务;在目标步骤上,可首先接受基地城市辐射,通过联盟、合作等方式,承接来自主要基地城市转包、发包、分包业务,逐步培育起具有自主开拓国际市场能力的企业群体。
2、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自主创新为主线,以扩大开放为动力,以人才建设为支撑,以优化环境为保障,促进全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3、目标定位。20*年,全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亿元,2009年达到3亿元,2010年达到10亿元。力争到2010年,引进1-2家员工超过500人的大型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培育3-5家员工超过200人的本地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全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不少于300家,其中从事离岸外包企业不少于5家。积极争取省里在规划、布点、政策等方面的重点倾斜,将*建成苏北软件和服务外包的重要基地之一。
4、基地建设。将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建设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公共服务技术平台、网络系统建设,提供稳定的供电系统和足够带宽的国际数据通信端口;优先为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建设生活、居住、交通、金融、教育、医疗、商业、体育、娱乐等配套设施,保障企业发展和员工工作、生活需要,把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打造成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绿色生态园,争取建设成为国家级、省级软件和服务外包示范基地。
二、构筑产业发展载体,形成集聚效应
5、加快园区建设。由市政府牵头,以*经济开发区、市湖滨新城开发区为母体,创建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园区,以“区中园”形式规划建设“软件园”、“创意园”、“服务外包产业园”。市湖滨新城开发区着眼长远发展,规划建设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通过“民办公助”的园区开发体制,采用企业化运作方式建设软件园和服务外包基地。
6、大力培育和引进企业。按照“鼓励创新,扶持创业,宽容失败,倡导协作”的总体要求,大力扶持本地初创企业和微小企业发展,鼓励创办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市财政投入200万元启动资金,整合*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大楼、湖滨新城开发区创业中心、市科技局孵化器、*学院人才技术等现有资源,在*经济开发区和湖滨新城开发区分别成立软件孵化器有限公司,为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平台建设、投资融资等服务。对投资创办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的人员,按照《*市全民创业发展基金使用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政办发[20*]41号)所列有关项目提高10个百分点予以支持。把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招商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对外推介、宣传和招商力度,吸引一批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来*投资。
三、建立人才培训促进体系,提供智力支持
7、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积极吸引软件和服务外包高端人才来*创业、就业或为本地企业提供服务,建立高端人才柔性引进机制。经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高端人才,享受“*市急需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补助,其子女入学、医疗保健、出入境管理等由所在地政府及公安部门优先安排,在参与学术交流、招商推荐等重大活动时由引智项目单位负责提供后勤保障服务。
8、建立健全人才培训体系。制订人才培训规划,进一步优化人才培训体系,构建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多元化、多层次软件和服务外包人才教育培养体系。鼓励境内外高等院校、教育机构、著名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合作办学或建立软件和服务外包职业培训机构,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学院、*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师、*电大等大中专院校要努力扩大软件和服务外包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加大软件和服务外包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和知识讲授的比重,允许在校学生转向软件和服务外包相关专业,允许在校学生到企业从事软件开发和勤工俭学,对成绩突出者,可给予学分,积极引导大学生本地就业。举办软件和服务外包人才高研班,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建立软件和服务外包人才信息库,提供人才储备服务,搭建就业创业平台。
9、成立人才实训基地。积极引导和支持职业学校与在*外商投资企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的人才需求对接,搭建人才实训就业服务平台。依托市职教园区和公共实训基地,大力发展“企业订单式”、“计算机+外语”特色培训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培训,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批软件和服务外包适用人才。鼓励企业建立高校学生实训基地。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
10、设立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年起,市、县(区)都要设立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20*年安排1000万元,以后按一定比例逐年递增,用于引导、扶持、奖励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专项资金由市财政局和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办公室负责管理,由企业落户园区管委会负责集中申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培训补贴。对在定点培训机构参加软件和服务外包技能培训的人员,经培训合格并在本地就业的,培训费用给予50%补贴。对中、高层次软件和服务外包技术人员出国培训、进修或聘请外国专家、留学人员来我市讲学和工作给予重点资助。
——办公用房补贴。入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5年内按人均10平方米左右零租金配套办公用房,免费使用部分办公设备。经市政府批准的未入园企业,房屋租金3年内按人均1000元/年给予补贴,由市财政与企业所在县(区)或园区管委会各承担50%。
——生活用房补贴。为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的主要创业人员提供免房租公寓或按人均6000元/年补贴房屋租金,优惠期为2年;为其他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提供廉租公寓,房屋租金给予50%补贴,或按人均1500元/年补贴房屋租金,优惠期为2年。补贴费用由市财政与企业所在县(区)或园区管委会各承担50%。
——市场开拓补贴。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参加国际招商推介会、专业展会、国际市场宣传,在国家、省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给予相关费用50%支持的基础上,再给予国家、省扶持资金50%的配套补贴。对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经市政府同意的人才招聘、展览促销等活动给予场租费用定额补贴。
——认证补贴。推动软件企业进行“双软认证”,通过软件企业认定的,给予1万元补贴;通过软件产品认定的,给予每个产品5000元补贴。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通过CMMI二级、三级、四级、五级认证后,分别给予20万元、30万元、40万元、60万元的认证补贴。
——原创奖励。原创影视动画作品,在副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电视台播出,按二维动画片每分钟500元、三维动画片每分钟1000元标准,给予原创企业一次性奖励,但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按照每分钟二维1000元、三维2000元标准,给予原创企业一次性奖励,但不超过200万元;在多个台播出的按从高不重复原则给予奖励。
——出口奖励。连续三年,以海关出口统计或外包业务合同、出口合同备案证书和银行结收汇单为依据,企业当年出口额与上年度相比(首期出口规模以30万美元为基数),每增加5万美元,给予1万元人民币奖励,最高不超过30万元。奖励资金由市政府与企业所在县(区)政府或园区管委会各承担50%。
——表彰奖励。对我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年度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不包括市外母、子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首次超过500万元、1000万元和3000万元以上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由专项资金一次性分别给予30万元、40万元和50万元的奖励。每年对我市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或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11、新设企业补助。在本市新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的国内外知名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建筑容积率达到3.0以上的,由同级财政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其中,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达到2000人,补助500万元;达到2000人以下1000人以上的,补助300万元;达到1000人以下500人以上的,补助100万元;达到500人以下200人以上的,补助50万元。入区企业,其接入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的上网通信使用费,第一年可按国家规定资费标准的50%交纳,差额部分同级财政和电信部门各负担25%。
12、推动企业品牌建设。鼓励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加强品牌建设,对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申报国内外专利、科学技术奖,争创知名品牌给予一定的补助。
13、税收奖励。落户我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依法享受国家、省规定的各项税收优惠扶持政策,同时:
——由同级财政部门给予企业营业税、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5免5减半奖励。
——从事管理、技术工作的人员和为本市企业提供服务的外地高端人才,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5免5减半奖励。
——推动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符合条件的,经认定后,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同等税收政策。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为承接外包服务项目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含软件)及配套件、备件,可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申请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14、建设用地优惠。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世界500强企业、国内外上市企业及行业前50名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在*投资兴办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或兴建软件园。符合《划拨供地目录》的项目可以划拨供地;属于物流(仓储为主)、研发、工业设计等生产型服务外包项目可以参照工业类性质项目以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挂牌出让供应土地;属于划拨用地如改变性质应按有关规定补交土地出让金。
15、给予融资支持。要建立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等多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注重完善以民间资本为主,政府引导扶持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制,鼓励对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风险投资,逐步建立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风险投资体制。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市担保中心设立500万元风险担保资金,引导金融、担保机构针对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的特殊性开创新的信贷方式,支持有前景的软件和服务外包项目。市政府每年与有关金融机构签订服务外包信贷框架协议,确定每年金融机构向本市服务外包企业信贷投放总额。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对符合条件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鼓励我市有实力的单位和个人通过参股、控股或兼并等方式进入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为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创造条件。有关部门积极帮助企业完成上市前的培育、改制等程序,推荐符合条件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上市,并提供便捷的服务。
16、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市科技局设立市级“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研究制订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安全的政策措施和行业规范。
17、放宽市场准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对从事信息技术服务、软件研发和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给予工商登记便利,放宽注册资本限制和登记冠名条件。新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允许实行分期到位,首期实收资本可按申请注册资本额的20%给予注册。注册资本达到200万元的企业,可申请冠省名。取消冠市名的一切限制条件。凡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并拥有3家以上的控股子公司,集团合并注册资本2000万元以上的,可办理集团登记。软件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经评估验资后,可作为无形资产追加本企业的注册资本金。
18、支持本地采购。机关、企事业单位委托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实施外包业务时,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选择本市范围内的外包企业。
19、建立行业协会。更好地发挥行业内信息交流、中介协调、标准制订、规范自律、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作用,加强行业自律与协同,规范行业竞争秩序,努力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
五、健全领导机制,强化目标考核
20、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由市长任组长,分管信息产业和开放型经济的副市长任副组长,*经济开发区、市湖滨新城开发区、市委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经贸(外经贸)、发改(信息产业)、公安、科技、教育、文化、规划、建设、财政、税务、人事、劳动、统计、国土、电信、供电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在市外经局设立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办公室。
21、纳入目标管理。将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情况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细化分解服务外包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明确目标责任,加强检查考评。今年底要设计建立一套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并试行软件和服务外包统计制度,客观反映全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我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统计信息和决策依据。
篇8
【导语】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局工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供您查阅。
20xx年,我局工会在市总工会、市局工会和桥北林业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局行政的大力支持下,根据年初工作安排及开展“交友帮扶”活动的通知要求,深入基层摸实情,结合实际定措施,真情帮扶促和谐,全心全意抓民生,将扶贫帮困、扶贫帮医、扶贫帮学活动搞的有声有色,开创了我局扶贫帮困工作的新局面。
一、帮扶方式
1、“一对一“”包扶:一名科级领导干部包扶一名困难职工。
2、项目帮扶:对有必须劳动技能申请创办第二产业的困难职工,发放必须数额的扶贫帮困周转金。
3、一次性救助:对因天灾人祸、子女上大学等特殊原因致困的特困职工给予扶贫帮困基金一次性救助。
二、主要帮扶措施
1、制定了我局扶贫帮困工作制度,建立了帮扶长效机制。
2、设立了桥北林业局扶贫帮困基金,成立了扶贫帮困基金领导小组,出台了帮扶基金审批、使用、管理办法。
3、深入调研,摸清底数。对全局分流职工基本状况、职工子女待业状况、困难职工子女入学状况、特困职工致困原因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摸底调查,建立了困难职工、职工待业子女、职工子女就学状况电子档案,做到了困难职工人数清、致困原因清、困难程度清;技能特长清、就业需求清。
4、认真分析,理清思路。透过对全局困难职工致困原因、困难程度、技能特长、就业需求等的分析研究,分别制定出了不一样的帮扶方案,因人制宜采取不一样方式进行帮扶。
5、实行“交友帮扶”活动奖惩制度。对“交友帮扶”活动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凡“交友帮扶”活动整体工作开展状况良好,能够在全局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的单位,奖给班子成员正职现金1000元,副职现金各500元。凡被包扶对象率先脱贫,年自营纯收入达万元以上的奖励帮扶人现金1000元。反之,进行通报批评。包扶困难职工工作两年不见成效,包扶领导不得被评为先进,应继续帮扶直至收到明显成效或彻底脱贫。
6.加大了扶贫帮困信息反馈工作,要求各级工会随时掌握和上报困难职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真实上报年度困难职工脱贫状况。
三、帮扶资料
1、帮思想。即真心与困难职工交朋友,倾真情了解困难职工的思想状况,帮忙困难职工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树立搞好本职工作、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2、帮创收。即帮忙困难职工在圆满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利用林区的有利条件搞产业开发,或者透过其它合法途径增加自营收入,走勤劳致富之路。
3、帮信息和技术。用心热情主动地向困难职工带给脱贫致富的信息和技术帮忙,竭诚为他们排扰解难。
4、帮资金。当困难职工在产业开发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伸出热情之手,千方百计帮忙他们解决资金难题,使其渡过难关。
5、帮子女入学与就业。在困难职工子女入学遇到困难时,要想法设法帮忙其解决子女入学上的困难,保证困难职工子女能按时入学。同时要及时收集就业信息,多方寻找就业门路用心帮忙困难职工解决子女就业问题。
6、帮就医。即在困难职工及其家庭成员就医遇到突出困难时,要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忙,以便使其病有所医。
四、帮扶成效
1、拓宽了帮扶渠道,建立了我局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使100名困难职工及其亲属年享受低保金额达28万多元,解决了大部分困难职工的温饱问题,使我局困难职工到达了应保尽保。
2、多方筹措资金,使各项帮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市总工会为杨志清、郭晓芹等7名特困职工争取到一次性救助金7000元,为李万军,温建强等三名困难职工发放扶贫帮困金2500元,为张志才、王佐东、刘亚莉等6名大病职工发放大病慰问金5500元。从市总工会为雷百林,曹改花等10名困难职工子女上大学争取到助学金XX0元,又从市民政局为赵霞云,雷百林,刘定海三名低保户子女上大学争取到助学金6000元,奖励考上大学本科以上的职工家庭8900元,为减少女职工妇科病多发的风险,减轻女职工肩负工作与家庭双重压力,在“三八”期间为女工进行了妇女病普查。
3、制定了“三必访”制度,即遇婚丧嫁娶必访、职工生病住院必访、家庭出现矛盾纠纷必访。半年来看望生病职工20多人、解决家,庭纷争5起,成立婚丧事理事会12个,帮忙职工解决婚丧嫁娶中的具体事宜。使职工切实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增强了工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为全局914名在册职工(包括离退休职工)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健康体检,建立了全局职工健康状况电子档案。
5、广泛开展了“送招工信息、送专业技能、送就业岗位”等活动,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42对,为困难职工过“双节”捐款1518元。春节期间走访、慰问困难职工50多人,发放慰问金17500元,寄发慰问信200多份。选送了一名困难职工子女进行了驾驶技能培训。为263名职工兴办了职工互助合作保险,筑起了抵御风险的第二防线。
篇9
[关键词] 体育院校 本科教学改革 实践与思考
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推进器,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实践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改活动开展的效果如何,会直接影响教学实践的开展水平,从长远来看会促进或制约高校的发展。多年来,西安体育学院本着“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始终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把教改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其目的是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实践,使教学和教学研究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
近几年教改建设取得的成就
1.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西安体育学院遵循“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相结合”原则,坚持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依托优势学科拓展专业内涵,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专业,强化特色,推行了特色专业建设带动专业总体水平提高的战略。2011年,两个本科专业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继续加大课程建设力度,组织好各级精品课程的申报,2011年度获评省级精品课程3门。建设院级精品课程10门,建设院级优质课程15门,学院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课程体系建设日益完善,课程建设质量不断提高。
同时,为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与共享,推进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学院决定开展“优质课程上网工程”建设工作,计划用三年时间,使全院院级以上精品课程实现网络辅助教学,建设融教学研究与教学过程为一体的教学资源丰富、师生可以互动交流的网络辅助教学综合平台,提高我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材建设方面,学院一方面抓好教材编写的规范工作,近三年共主编出版教材12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行业规划教材3部。另一方面抓好精品教材建设,组织我院教师申报国家和行业出版社精品教材建设项目,《运动人体机能实验学》、《 篮球运动教程》喜获2011年“省级优秀教材”二等奖。
2.以高水平教改立项推动教学改革
学院坚持以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断创新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为使教学改革有序进行并深入开展,我院组织进行了对已获批的3个省级教学研究改革项目的开题工作,并顺利通过省专家组的验收。组织开展了在研的45个院级教改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和结题验收工作。2011年我院评选出院级教学成果1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新修订了《西安体育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西安体育学院教学成果奖评审办法》等系列管理文件,落实经费支持与表彰奖励。
各级教改立项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我院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推动了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推动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从而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3.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新任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外聘教师管理。认真审核和聘任课程主讲教师,严格教师开新课和新开课的试讲制度,严把教师教学关。资助青年教师在国内同类高校进修等;学院实施和“百名博士人才计划”,截至2011年9月,学院有专任教师565人,生师比为12.48:1;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的比例为58%,“腾飞人才”计划目前已资助49名教师进行科学研究。
4.重视实践教学,为实践创新提供优质资源
加强实验室建设,已建成由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院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院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所构成的多层次实验教学平台。2011年获批一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高度重视广大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2011年实施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择优资助本科生创新实验项目,通过组织本科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突出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其学术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创新意识与能力、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5.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院已形成以教务处、教学督导专家组、各系为主要机构,各教学单位、教师、专家和学生共同参与,多渠道反馈的质量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了院领导参加的每学期初教学秩序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考风考纪检查等教学检查制度。积极开展学生网上评教、同行评教、管理者评教的多元化评教工作。继续开展“教学规范月”活动,重点做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的培养与提高工作。
在全院多媒体教学课程检查工作中,共检查326门次的课程,其中术科51门次,学科275门次,学生问卷调查基本满意率高达86.9%。
教学改革措施及成效分析、经验总结
由于思想重视、思路正确、措施得力,近年来, 学院以“本科教学工程”为核心,深抓教育教学改革,学院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基本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更加紧密;学院管理制度更加健全。
篇10
1、提出动因
高等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如何参加科技创新;如何搭建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如何利用科技创平台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工科学院,我们提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要做到:“四个结合”即把科技创新与课堂教学、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业就业相结合。“四个紧扣”即紧扣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紧扣教学科研,突出人才培养功效,紧扣社会热点,加强科学精神培养;紧扣传统活动,焕发科技创新活力。“四个注重”即注重学生特点,丰富活动形式内容;注重学生层次,扩大活动的参与面;注重社会资源,加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注重建立保障服务体系,探索培养模式。
2、建设目标
形成具有特色的“11336” 工科类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即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 1条主线;“科学精神培养”为1个主要目标;“基础科技创新、专业科技创新、综合科技创新” 3个服务体系,“学校学院、实践基地、团队组织”3个保障体系;采用不同时间、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空间、不同组织体系6个创新模块,工科类学生从大一开始进入科技创新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到课堂、实验室再到科技创新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11336”工科类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实践第一,理论第二的方法,即先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其后对活动提炼总结,发现问题与不足,形成新的适合工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再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检验并完善新模式,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工科类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特色做法
1、形成师生创新意识的良性循环,是搞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催化剂。将科技创新纳入学院教育体系,实现不同科技创新形式与不同专业教学互相促进。加强学生创新知识教学和创新活动指导,鼓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逐步成为自我开发创造的主体。励师生互动,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素质,形成创新意识的良好循环。
2、积极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是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从保障体系、服务体系、活动体系等方面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努力拓展创新能力培养途径,通过加强创新团队建设,使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舞台逐步变大,团队逐步增多。进入科技创新的“四种境界”:团队开始时觉得“行”;研究展开后觉得“难”;深入研究时觉得学的知识“浅”;项目完成后觉得收获较“大”。
3、完善制度是保障,学生科学精神培养是目的。应制定规章制度,对建议立项的项目进行管理与服务,建立激励机制与第二课堂学分、科技创新单项奖、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等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将学生的科学精神与道德养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
工科类创新性人才培养运作模式
1、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保障体系
构建完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保障体系(如图2):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聘请专家为顾问,专职辅导员具体协调。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办法,制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规定》、《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请考核表》等制度。对科技创新活动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有计划的开展挑战杯等课外科技创新系列活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方法与思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竞赛(挑战杯、力学大赛、结构设计竞赛、技能竞赛等),并在培养计划中规定学生必须取得课外科技实践相关学分。
形成了领导小组、团委、学生会科技创新部,科技创新社团,学生班级团支部、学创委员,社团成员多位一体的组织体系。依托该体系日常性的开展小创意、小论文、小创新、小研制、小发明“五小活动”。领导小组对学生作品严格考核,筛选优秀作品进行立项。
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基地,使之具有创新教育的内涵与功能,调动专业优势不断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发挥校内外资源,实现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外基地获得人才的双赢目标。基地建设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级管理,学生签订《大学生科技创新协议书》,促进科学行为养成。基地重视科技创新动态,及时为学生出谋划策,如学院在国家“863”计划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新泰市风龙王设备有限公司”建立了科技创新基地,并成功完成了大学生风力提水项目的实施,让更多学生亲身目睹科技创新实例,增强了学生利用科技创新基地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
2、强化措施、加强指导,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服务体系
构建完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服务体系,如图3。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规划计划、项目培育、立项资助、培训指导、活动实施、交流总结、考核评比、表彰奖励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重视宣传发动,努力搭建舞台与组建团队。为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学院重视“面”上的宣传,召开不同层次的动员大会,突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意义,进行广泛发动。同时重视“点”上选拔、扶持、培养工作。通过宣传橱窗、学院简报等多种媒体,介绍以往成绩,激发学生的热情,选拔优秀团队,在师生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严格要求,悉心指导,工作到位。科创活动开始前期,指导教师为学生科技创新指点迷津,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在科技创新项目中融会贯通。在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选题、调研、运用文献等;指导学生研究选题,开列参考文献;带领学生外出调查;认真审核学生作品、提出修改意见。教师的严格要求、悉心指导向学生传递了科学严谨的态度。实验室全面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每年有几十个科技小组活动在实验室。
3、突出特点、注重实效,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活动体系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活动体系,如图4、图5。科学规划活动内容与方式。活动内容主要有:科技竞赛、科学实验、科研考察、科技服务、科普宣传、科技扶贫、科研攻关等。活动形式主要有个人和团队两种,个人活动灵活多样,引导学生多渠道、不同方式开展科技创新。团队方式主要在寒暑期、学期内课余或节假日。人员一般在五人以上,有具体的科研项目、固定的实践场所、明确的指导教师、预期的成果、集中性开展活动,活动时间在一周以上,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跨学历组队(团支部团队、学院团队、校级团队)。
工科类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成效
通过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2009年水院学生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立项3项,获得9万元资助,其中一项在考核中名列第一。校级大学生SRT研究计划立项24项。在全国科技创新类竞赛获得奖励14项;在山东省科技创新类竞赛获奖11项。获学校科技创新类竞赛获奖30余项。成功举办了山东农业大学“路达杯”首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校院投入2万余元完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风力提水喷泉的实施。科技创新社团“行知学社”表现突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科技创新社团,山东省“三下乡”优秀服务团队。
2010年,大学生国家创新实验计划立项5项,获15万元资助;校SRT立项26项。获“中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第十八届全国人工环境工程学科奖”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奖励29项;获“第三届山东省结构设计大赛”等省级奖励38项;校级奖励40余项。成功举办了山东农业大学第七届“挑战杯”大赛、“路达杯”第二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校园赛事。
2011年,大学生国家创新实验计划立项5项,获15万元资助;校SRT立项26项。获“第二届全国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第十八届全国人工环境工程学科奖”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奖励49项;等省级奖励61项;成功举办了山东农业大学第二届“仪兴杯”艺术设计大赛、“路达杯”第三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校园赛事。
1、提高了综合素质,增加了科技创新实践经验。通过科技创新过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显著增强;独立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加强了思想修养,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2、激发了专业情感,提高了学习热情。参加科技创新的学生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检验,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专业学习更加努力。科技创新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动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在实践中动脑有收获,动手有感受、结束后有感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求实精神。
3、通过科技创新,扩大了校院影响,促进了学生就业。今年华昌集团专门来学院招聘,就是因为我院在山东大学“华昌杯”第二届结构设计大赛一次获得了7个奖项,华昌集团负责人说:没想到农大教学质量如此之高,农大学子如此优秀,使其对我校学生水平有了充分了解。近几年通过挑战杯及其他科技活动,有数百名学生在东营水利设计院等创新基地就业。
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经验启示
1、提出并实施了农业高校工科工程类专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形成了“11336” 工科类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提高了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初步探索出一条扩大农业高校工科工程类专业影响,促进学生就业,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道路。
3、把科技创新纳入教育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把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到教师职称评定中,调动了教师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广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探析[J] .2005(3)
[2] 王祚桥等.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 .党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
[3] 黄婕.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 . 化工高等教育, 2006(2)
[4] 杨琳. 大工程观背景下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工程素质的培养[J] . 江苏高教, 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