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机制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股权激励机制优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股权激励;股权激励会计;内在价值法;公允价值法;股权激励费用化
Abstract:As an long-term incentive mechanism that soluted the entrustion and agent of enterprise effectively, equity incentives had been widely implemented in the western enterprise and achieved a great successin the 1980s.1990s as a planned-economy to market-economy in transition,in china the listed company ,just as vance ,mang li began it’s equity incentive ,and achieves the great success In China's domestic development,as in the recent joint-stock reform of listed companies,it also sets off a burst of incentive equity boom. So in the end stake is how to stimulate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origin,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is the accounting treatment of incentive stock rights in the country and the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hat is The article on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accounting treatment, the latest development trends at home and abroad with the latest academic achieve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to discuss this, first of all on the definition of equity incentives and positive role, followed by the latest academic achieve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equity incentive accounting method (intrinsic value method, the fair value method)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Then equity incentive is in the course of a new issue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sponse method, which is part of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end of the domestic development of the actual make appropriate comments that China's equity incentive accounting development are still a long way to go, and the equity incentive will improve very well in the future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Equity incentives stock; Incentive accounting; The method of intrinsic value;the method of fair value; Cost of equity incentive
[F235.19]
引 言
激励机制是否合理有效对于公司治理的效率高低及目标是否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公司治理是源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由此产生的委托关系,理论告诉我们,只要存在着委托关系就要求有激励机制,因为问题不能通过完备的契约来解决。股份支付,是指企业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务或商品而授予权益工具或者承担以权益工具为基础确定的负债交易。股份企业支付分为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现金结算得股份支付。我国目前的新会计准则,尚未对某一种股权激励方式做出任何约束,但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我国上市公司采取的股权激励方式也将发展为与国际趋同。
1 股权激励会计的起源和发展
1.1 股权激励的定义
股权激励是指在经营者员工与公司之间建立一种基于股权为基础的激励约束机制,经营者员工以其持有的股权与公司形成以产权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分享公司的经营成果并承担公司的经营风险。这样就可以把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经营业绩联系在一起,以提高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积极性,延长其为企业服务的年限,推动企业的发展。
1.2股权激励会计在国内的发展
股权激励在我国的发展起源于1984年企业股份制改造时出现的内部职工股。2000年之后,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重点向激励性转移,注重对经营者和核心技术管理人员的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的首要问题,就是激励的上限难以确定。如何把握股权激励的“度”、选择什么样的股权激励方式称为实施股权激励机制的企业重点研究的问题。股权激励的另一个问题是接受激励的人员的业绩评价存在困难,缺乏定量标准。因为企业的经营业绩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很难量化个人绩效,要想发挥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还必须要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价标准。
1.3国内外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
2005年2月8日,欧盟委员会也批准通过了在欧洲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2号-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IFRS2),并将其生效日追溯至2005年1月1日。该准则要求公司将所有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包括雇员股票期权)作为费用处理。这就意味着欧美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的认识并实施行动。
我国在实际国情的基础上,颁布了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其中引入了内在价值法、公允价值法、期权激励费用化等国际最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国内在股权激励方面长期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会计处理方法问题。股份支付,是指企业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务或商品而授予权益工具或者承担以权益工具为基础确定的负债交易。股份企业支付分为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现金结算得股份支付。
2 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
2.1股权激励的主要形式和计量方法
股票期权:是指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的股票的权利。优点是激励对象权利选择范围大,提前确定股票价格,激励管理者改善业绩,提高股价,以获得更高差价收益。缺点是在管理者选择其他权利放弃股票期权时,则没有激励作用。
股票增值权:即虚拟股票,是由公司根据行权时股票市场价格与授权时订阅的行权价格的差额,通过现金的形式支付给被授权人,被激励者不需要出资。这种形式的优点是把公司的股价同管理者的薪酬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股价,提高股东的股票价值。缺点是管理者有可能为自身收益,人为地提高或降低公司的股价。
另外还有业绩股票、强制持股和“期股+期权的组合模式。
目前股票期权的计量方法主要有:历史成本法、内在价值法、最小价值法、或有报酬法、公允价值法。这一系列的计量方法是建立在国家经济环境和会计实务处理水平的基础上的,国外目前已经完全实现了公允价值法的计量方法,是世界的主流会计处理方法。
2.2 国外对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
内在价值法是指企业股票市价超过行权价的差额,差额越大,股票期权的内在价值越高;反之,其内在价值就越低。在这种方法下,企业与经理人签订股票期权协议的日期(授予日)是股票期权的计量日,会计按照当日内在价值借记:递延报酬成本贷记:股票期权以后在固定的服务期内逐渐摊销转为费用,待经理人行权后再将期权转为股本。由于股票市价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相应的内在价值也在随之变动,所以在每个会计期末要对报酬成本进行调整,直到经理人服务期满为止。
公允价值法是在期权的授予日,以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确认公司的递延报酬成本,并将递延报酬成本在服务期内进行摊销。该法的关键是公允价值的确认,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算的金额。一般清款下,公允价值往往采用“布莱克-司考赖斯期权定价模型(B-S模型)来计算,这个模型考虑的因素有:期权授予日的股票市价、预计股票价格的波动幅度、预计授予日到股票期权行权日的时间、行权价格和风险利润等。由于公允价值一经确定就不再改变,所以在公允价值法下不存在期末调整问题。
2.3 我国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现状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适时出台,为我国上市公司大规模的开展股权激励创造了好的、有条件的法规和实施环境。新的股份支付共有四个环节:授予日、可行权日、行权日、出售日,且囊括了我国主要的股份支付的结算方式:权益方式和现金方式。
(一)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指的是:企业为获得服务而以股份或其他权益工具作为对价进行结算的交易方式。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最常用的工具有两种: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前者指的是:专门为了某一特定计划而设计的激励机制。所谓限制性股票是指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出售这种股票的权利受到限制,亦即经营者对于股票的拥有权是受到一定条件限制的(比如说,限制期为三年)。
股票期权是一种不同于职工股的崭新激励机制,它能有效地把企业高级人才与其自身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
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其会计原理与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一样,区别在于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不需实际授予股票和持有股票。
3 股权激励会计在国内外发展中呈现的优势和不足
3.1 股权激励的优缺点
现代科学管理模式下的股权激励有着诸多优势:(1)将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的长期利益“捆绑”在一起,实现了经营者与资产所有者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并使二者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2)可以锁定期权人的风险,股票期权持有人不行权就没有任何额外的损失。 (3)股票期权是企业赋予经营者的一种选择权,是在不确定的市场中实现的预期收入,企业没有任何现金支出,有利于企业降低激励成本.这也是企业以较低成本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方法。(4)股票期权根据二级市场股价波动实现收益,因此激励力度比较大。另外,股票期权受证券市场的自动监督,具有相对的公平性。
股票期权激励模式的缺点是:(1)来自股票市场的风险。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和不确定性。 (2)可能带来经营者的短期行为 (3)国内现行法律对实施期权的股票来源问题还存在障碍,因此,尚有待于相关的政策法律出台。
3.2 股权激励会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股权激励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期权费用化、期权核算范围、披露规则、会计处理法规、期权会计监督和管理上。
3.2.1 期权费用化
期权费用化指的是:将向公司高层管理者所支付的股权额度进行会计计量、处理,并将其进行费用化处理,直接计入公司的利润表中。完善和发展期权的费用化处理,必须立足于实际,在权益和先进结算的模式下,以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为基础,进行费用的正确化处理。
3.2.2 期权核算范围
期权核算范围应当将经理人股票期权纳入表内行核算。经理人股票期权作为公司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它具有激励员工、留住优秀人才的作用,是为解决委托—中人激励不足或是短期行为严重、长期激励不足等问题,降低成本而出现的一种管理创新产物。首先,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不但应包括现有的内容,还应包括非股东所有者权益的内容。企业的经理人员虽然不是企业的股东,但根据经理人股票期权的实践过程,经理人员很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之一。只有这样做才能把经理人股票期权作为一项或有权益加以确认。
3.2.3 披露规则
为充分体现信息公开的原则,必须改革现行的财务报表体系,加强对期权等衍生性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
(1)表内揭示。由于期权在签约时会计上已经加以确认和计量,因此期权应在资产负债表中加以披露,这就需要对原有资产负债表进行适当改造。
(2)表外披露。期权内涵丰富且交易复杂,仅在表内揭示远远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还必须充分利用报表附注和补充资料进行表外披露。
总之,在进行期权信息披露时应将表内揭示和表外披露有机的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加强表外披露的规范化,杜绝主观随意性,不断完善会计信息系统,以便及时向投资者提供完整的、对其决策有用的相关信息,减少投资风险和财务风险。
3.2.4期权会计监督和管理
长期以来股票期权的会计监督和管理一直都比较随意,证监会对此缺乏有效的会计监督和管理机制。己经在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企业,在方案的制订、决策程序、信息披露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激励效果不明显,或者违规运作,更有甚者进行暗箱操作,侵害到广大中小股东的权益。
因此,应尽快出台相关规范,对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审批、披露、有效期、行权时间、激励主体的资格、法人治理结构的科学性等股权激励关键环节等做出详细的操作性规定。我国在实施股票期权中,证监会特别要防止利用股票期权操纵会计信息,加强对股票期权的确认、计量及信息披露的监督管理。
4 股权激励在中国的未来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正在借鉴国外的经验,正在与国际相趋同。但是虽然如此,我门股权激励在我国仍然任重道远,这主要是因为:
一、我国资本市场是弱有效性市场,发育不成熟,投机色彩过于浓厚。上市公司的股价与业绩和发展前景几乎没有相关性,同时由于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非上市公司的价值发现机制 和交易机制也非常不健全。
二、我国尚没有任何一部类似于美国《国内税务法则》的国家法律涉及到股票期权制度的基本构架与实施细则,也缺乏类似于美国证券交易法中关于股票期权行权与交易的法律条款,因此在法律上处于真空状态。
三、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受到许多政策因素的影响,有时候经理人虽努力工作,但其经营绩效未必就好。
但是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国际化的加快,大量的适时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定将促使中国股权激励在曲折中前进、完善、发展。
5 结论
综上所述,股权激励作为管理界新颖的激励方式,越来越受到国内公司管理高层的重视。在实践方面,大批的国有股份制企业顺应经营管理的发展潮流实行了股权激励方案,管理高层的薪酬结构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理论方面,学术界和会计界针对股权激励也取得了很大的在学术和会计实务处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证券市场和国内财经法规发展不够健全的大背景下,股权激励的中国路径折射出一种新型激励模式的艰难成长历程,为广大民众所熟悉并接受还需要一段时间。
我国的股权激励从无到有,从探索试行、发展、完善到深入推广阶段,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尽管收获硕果的秋天还很遥远 。可以预计,随着国内各种要素市场的不断成熟和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改善,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上市公司将实施股权激励,必将迎来我国股权激励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于晓镭,徐兴恩.新企业会计准则使用手册.机械工业,2006(5)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国工商,2006(2)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7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2007(4)
[4]段亚林.股权激励制度、模式和实务操作[M].经济管理,2004(3)
[5]支晓强,蒋顺才.企业激励制度.人民大学,2005(4)
[6]黄国安.国有企业股权激励机制研究:基于统计量化分析[M].经济管理,2004(12)
[7]谢作渺.最优薪酬结构安排和股权激励-如何让管理者获得工作动力[M].清华大学 2007(6)
[8]王培荣.经营管理层收购与经营者持股/企业改制系列丛书[M].中国经济,2005(5)
[9]周玉梅,宋真真.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2006(10)
[10]霍毅芳.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扭曲与股票期权会计处理问题探讨[J]. 财会通讯,2005(2)
[11]原红旗,钱怡.股权激励的会计确认与计量[J].财经研究,2003(10)
[12]余伟贵.实施股票期权制的制度障碍与对策研究[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2(7)
篇2
(一)理论
1.产权理论。产权是指对既定财产享有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在产权理论下,投资者是被投资单位的股东,享有被投资单位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有权选择管理者、派出代表参与被投资单位的重大事项决策、要求分配利润、参与“三会”表决,并有权对经营者进行监督。而被投资单位则享有法人财产权,可以独立自主支配股东投入到被投资单位的资产,但收益归股东所有。
2.委托理论。委托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又称信息经济学。委托理论通常用来解释为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由于委托人(股东)和人(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防止人背离集团的目标,集团需要借助一系列内部和外部措施、制度等方法来对人进行监督和激励,使其尽可能按股东的意志来行动。
3.公司治理理论。公司治理结构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的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公司治理没有统一的解释,但总体来说,公司治理结构是投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的基础上,企业内外部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制衡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及市场机制的一种制度安排。
4.企业财务理论。企业财务理论认为,从公司治理结构来看,财务不再局限于单一财务部门,而是在治理结构安排下的财务分层管理。具体来说,包括投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各自都有其明确的责任、财权和利益。财务分层管理旨在解决企业内部、外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协调,即以管理制度方式来规范或监督财务行为主体的责权利关系。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投资者应建立完善的投资者管理制度。
(二)意义
现代企业集团的快速扩张,错综复杂的股权关系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风险,对企业集团对外投资的股权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股权管理进行研究是规范被投资单位股东行为、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可确保股权管理的活动正常开展和有序进行,有利于提高企业集团的综合管理水平;便于解决股权管理中存在的非程序化和人为干扰因素,规范股权管理行为,促进股权管理制度与办法的完善,使股权管理行为能够“有制可依”;有利于及发现股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早发现早解决,使股权管理保持顺畅、使股权安全、完整,维护出资人利益,使股权所有者利益不受损失;也是为了适应当前国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进一步化解民族企业股权投资风险的需要。
二、股权管理的发展及现状
股权管理与被投资单位公司治理结构、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密不可分。企业集团所属被投资单位的股权结构不同决定了被投资单位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被投资单位公司治理结构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企业集团采取何种对策去进行股权管理。
(一)我国的公司法人治理现状
1.学习借鉴东亚公司实行的监事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主要是完善三会制度,即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改进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更广意义上还要建立诸如投资决策委员会、薪酬管理委员会、董事会各专业委员会等委员会,为三会提供决策和管理依据。目前,我国企业集团普遍设立了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
2.学习借鉴西方公司实行的独立董事制度。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已经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另外一些大型中央企业特别引进了集团外部董事。
3.推广实行股权激励机制。股权激励机制主要表现为股权期权、股票期权、职工或管理层持股。我国公司实行了一定的股权激励机制,大多集中于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中。
(二)我国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2004年,美国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出台后,我国于2008年6月出台了自己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构建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内部控制模式,设立了“企业为主、政府监督、中介机构审计”的内部控制机制,并强调内部控制是由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意在实现目标控制的过程。虽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全面阐述,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国的许多公司内部控制发展仍然滞后,主要是风险意识不强、认识具有片面性、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三)我国公司股权管理发展趋势
我国企业集团股权管理理论性总结较少,从股权管理的研究意义和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来考虑,股权管理必须跳出以前的思维定势,走股权管理创新之路。把股权管理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与资本运营的整体进行思考,加强立体的全方位监控是股权管理的发展趋势。
三、股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集团的前期投资和后续的股权管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绝不能顾此失彼。在现实的企业管理中,因经济环境复杂或者投资监管中存在某些漏洞,一些企业集团存在以外延式发展为主,重前期投资、轻后续股权管理,或者重对外扩张、轻风险防范的管理误区;一些企业集团虽然重视股权管理,但是缺乏成熟完善的股权管理机制。因为股权管理的弱化,最终导致企业出现危机事例不胜枚举。例如:澳柯玛集团危机事件,2006年4月14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关于青岛澳柯玛集团公司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处置事项的决定》。事件的原因是澳柯玛集团利用大股东优势,占用上市子公司金额高达19亿元的资金,用于非关联性多元化投资,包括家用房地产、电器、海洋生物等,频频发生投资失败和管理不善,造成了巨大损失,导致该危机事件发生。
四、股权管理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
我国企业集团对被投资单位的管理主要有三种管控模式,财务管理型、战略管理型和操作管理型,这三种模式各具特点:财务管理型和操作管理型是分权和集权的两个极端,战略管理型则处于中间状态,各有优缺点,现实中,企业集团的内部管控应当是以一种模式为主导的多种模式的综合。
(二)股权投资阶段建议
1.制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加强投资项目管理,要使投资决策科学化、系统化、程序化。
2.严格按照投资管理流程处理各项事宜。股权投资包括项目立项、初步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核准、实施等阶段。每一步应当规范程序,以严控投资风险。
3.在投资过程中要关注人的因素。股权投资和管理属于前后连续性的业务,股权投资人员和股权管理人员应作为一个整体,在目标一致的原则下,互通有无。
(三)股权事中管理建议
1.督促被投资单位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主要是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办公会制度及相关议事规则。
2.试行专业董事和专职监事制度,设立董(监)事管理办公室,加强董(监)事业务管理,对重点被投资单位应推荐专业董事和专职监事参与管理。
3.对重点被投资单位委派关键岗位人员,如经营副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应尽可能委派人员参与日常经营活动。
4.确立重大事项以及重大事项业务处理流程,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材料的审核责任部门和人员。
5.加强股权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企业集团股权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满足企业集团内部管理和外部检查需要。
6.实行政策风险应对措施。首先要对股权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政策风险应及时、准确的进行观察和研究,充分掌握政策风险防范的主动权;其次要在风险预测的基础上,做好对被投资单位的管理,提出有利于股权管理的最佳方案。
7.实行战略风险应对措施。一是企业集团控股公司应符合企业集团发展战略;二是关注企业集团参股公司的控股方战略变化,建立战略发生转变时的股权适时退出机制。
8.实行市场风险应对措施。关注上市的被投资单位股票价格及相关影响因素,关注被投资单位产品价格及相关影响因素,运用波特五力法分析各方面力量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
9.实行关联交易风险应对措施。防范控股股东转移经济利益行为是股权管理的重点,即使被投资单位股东协议和公司章程中对关联交易行为进行了限制,但也应高度关注其发生的可能性。
10.与国外接轨,真正保护小股东权益,必须从法律和制度上予以明确,在公司法中添加保护小股东权益条款,在制度上约定好股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四)股权事后管理建议
1.建立后评价制度。在项目完工投产或股权投资完成后一定时间内,必须编制《项目总结报告》和对股权项目进行后评价。总结报告和后评价成果(经验、教训和政策建议)作为企业集团编制规划和投资决策的参考和依据,以及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2.正确处置股权。股权管理人员定期对股权项目进行经济运行分析,就股权处置提出意见和建议,从根本上体现企业集团战略意图和资本运营目的。
篇3
一、证券公司风险来源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国证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学术界也有许多针对证券公司的风险来源进行探讨的文献,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文献如,毕秋香、何荣天(2002)按照证券公司风险来源的特征将证券公司面临的全部风险划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五大类,并对每一风险的具体成因进行了归纳。曾嵘(2006)根据证券公司的不同业务类型将风险主要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证券经纪业务风险、承销业务风险、自营业务风险和其他业务风险,同时具体研究了每项业务具体面临的各种风险,如对于证券经纪业务风险,其又分为经营风险、操作风险、业务拓展风险和IT技术风险等。肖新华、刘冬荣(2009)以证券公司自营业务为着眼点,分析得出由于宏观经济环境、政府的制度政策及证券公司自身的经营状况等各方面因素使该项业务面临着政策法律风险、证券市场风险、经营管理风险、操作风险、交易方式风险、投资决策风险等六大类风险,并提出了审时度势、确立全局观,完善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管理流程,规范操作风险等风险防范措施和建议。此外,谢胜强等(2009)以2002年8月至2006年12月间南方证券等39家券商违规事实为样本,运用因子模型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证券公司真实发展历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量化成历史因子、人物因子、监管因子、投资风险因子、治理缺失因子、盈利缺失因子和融资路径因子等七大因子,并得出历史因子和投资风险因子是主要影响因素的结论,由此得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可供券商和监管部门在当今和日后进行参考。
二、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与治理的相关研究
中国学术界对证券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及实证分析,尤以2004年至2007年我国对高风险证券公司处置期间有较多研究文献发表为特征,实证分析类文献主要以被处置证券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及其各项数据进行深入研究。较早期对证券公司内部控制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如曾欣(2000)曾对中国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风险及改进问题进行研究,其提出证券公司风险生成的体制性原因并运用委托—理论分析了证券公司的内部和外部治理结构缺陷,认为在内部风险控制方面除建立法人所有权、股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三权分离的运作机制外,还应在激励机制方面引入经理层预期报酬激励机制。刘增学、张欣(2002)认为证券公司应建立股权激励模式以有效解决内部控制问题,由于股票期权在授予时需与企业经验及个人表现结合起来,且行权在远期,故可将短期与长期业绩相结合从而避免短视行为,使激励效果长期有效。祝雪茄,崔新园(2003)通过研究发现由于我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建设起步较晚,在制度建设上还存在着管理理念未立足于公司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上等问题,亟待加强和完善,并提出了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等建议。陈共炎(2004)通过分析我国证券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内部控制现状,提出证券公司存在经营管理重点错位、内部控制意识薄弱、无视政策及市场风险违法违规操作等问题,并提出了应培育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和加快公司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若干建议。孟焰、孙丽虹(2004)则认为证券公司的业务的复杂性决定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复杂性,其结合我国证券公司在经营上暴露出的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不健全、缺乏现代企业三权分立的管理监督机制、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应有的遵守、公司高管层违规经营普遍、缺乏有效的资金管理措施、风险控制意识薄弱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与控制力度弱化等问题,提出了应加强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树立内控优先的理念,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强化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内控组织等对策建议。同时,其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是解决企业内部控制弱化、治理腐败以及管理松散的一项重要制度,应给予重视。王学峰(2007)从证券公司特点出发,结合内部控制的国际惯例和中国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从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要素及控制目标、控制主体及层级、控制客体与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我国证券公司构建了较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