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篇1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要循序渐进

从“早”抓起,从“小”抓起,注重反复,强化训练。我班学生来自于各地的学校,好习惯、坏习惯基本上已经养成,这就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在培养学生物品摆放习惯方面,我首先教给学生:座位里的东西大书放在下面,小的放在上面依次摞好,刚讲完后检查,每一个人做得都很好,我心里也美滋滋的。心想:学生比我想象中的要好一些。但是在还没到午饭时间之前,我又检查了一番,全班只有三四个学生的座位里勉强合格,其余的座位里有的书横七竖八地躺着,有的书一半在座位里,一半在外边,稍微碰一下,便会稀里哗啦地掉下来,还有的座位里好像一个不规矩的杂货店一样,橡皮渣、废纸、奶袋、小食品袋、铅笔、毛笔、小刀、课外书等应有尽有,糟糕极了!小老鼠肆虐横行的场景也不过如此吧。经过观察,我发现学生在做下节课前准备时,随手就把用过的书本往座位里一塞,用过的手纸和废纸也是如此。这让我意识到我的指导还应该再细致一些。于是我又跟学生说明整理好物品的重要性,告诉学生怎样摆放使用过的书本和及时处理废纸,对于那些状况特别糟糕的学生,我则亲自给他们做示范,同时全班宣布老师要时不时地检查你们的座位整理,保持好的要在行为习惯评比中加分。

要求提出后,我就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反复强化过程。在多次的检查中,大力表扬做得好的学生和有进步的学生,在全班树立典型,号召其他学生学习,这样越来越多的学生整理好座位物品的意识不断增强,剩下的就是令人头疼的一小部分顽固生了。此时我调动了小组的力量,让小组成员注意他的物品摆放,稍有不合格的状况就立即提醒他,为了避免小组成员的懈怠和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我又决定对物品摆放合格的小组加分,并把这项内容写在快乐备忘单上,引起学生的重视。

尽管我做出了以上的努力,但在学生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反复的情况。像叶同学这方面就特别突出,每隔两三天不是本找不到了,就是铅笔、橡皮找不到了,这天她的铅笔、橡皮又不见了,虽然我很生气,但转念一想这也许是个教育她的好机会。我没有让班里任何一个学生借给她铅笔、橡皮,课照常上,各科作业照常布置,这个孩子并不是不完成作业的学生,再加上我虚张声势地强调:作业完不成的晚自习后留下来写,结果还没到中午的时候她就急了,缠着我直嘟囔:“老师,我铅笔、橡皮不知道哪去了”,看着她眉头紧锁,无可奈何的样子,我觉得时机到了,我领着她走到她的座位,如我所想的一样,她的座位里乱极了,我一边帮她把所有的书全拿到桌面上,一边生气地说:“你的座位里这么乱,别说铅笔、橡皮不长腿,就算蚂蚁爬进去了,恐怕也会在里面迷路找不到出口”。她听后,不好意思地笑了,还好她很幸运,我也很幸运,在座位的紧里边找到了她的铅笔、橡皮,接着我便问她:“你知道你为什么会找不到铅笔、橡皮吗?”她点点头说:“我座位里太乱了”,“对呀,这也就是老师为什么总强调要整理好物品摆放的原因,你懂了吧?”她没有多说,只是“嗯”了一声。从此,这个学生做得很好。

所以,养成教育要要循序渐进、着眼细节,做到持之以恒、全员参与。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宜采取榜样示范法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要比我们想象大得多!尤其是小学生,在孩子心目中,教师是神圣、高大的,而且孩子的模仿力很强,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有意无意地模仿老师的行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乃至气质、性格等,都对学生起着熏陶感染的作用。我平时特别注意加强个人的修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必须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时时、处处、事事为学生树立榜样。比如,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我的用语里必须文明、规范;要求学生不乱丢垃圾,我见到校园里的垃圾就自动拾;要求学生物品整齐有序,我的讲桌、办公桌就不能乱摊子一堆等等。

篇2

一、习惯及习惯养成

在最新版的《新华词典》中,对于习惯是这样释义的:“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事实上,广义的习惯不仅仅是动作性的、生活方式性的或社会风尚性的,还包括人类所有的优点。

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想改正某种不良习惯,也常常需要一段时间。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习惯的形成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头1~7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去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第二个阶段是7~21天左右,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改变。第三阶段是21~90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一旦跨入这个阶段,你就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

二、习惯的重要性

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

三、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这样回答记者:“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如何培养小孩的良好习惯?本人结合教育理论及自身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生活中培养

2、在实践中培养

3、要抓住教育的关键期

4、纠正坏习惯

5、纠正坏习惯要坚持

四、小学生要养成哪些习惯

小学生从小需要养成的习惯有很多,诸如:乐观,坚强,谦虚,宽容,理财,自信等等,本人挑选五个较为重要的加以说明。

1、诚信: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老师应该加强对孩子进行诚信品质的教育,从小就教育孩子守信用。告诉孩子,一个言而无信的人,是没有人愿意和他合作的。为保证使诚信成为孩子的一种优良习惯,可以读一些强调诚信重要性的书籍,给孩子讲一些名人诚信正直的故事。

2、礼貌:孩子们有时会做一些不尊重别人的行为。老师先要平静地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孩子这样做的坏处。老师要让孩子设身处地体会到不受别人尊重时的感觉,要让孩子知道,有教养的孩子应该同情别人,帮助别人,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受到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3、爱心:爱心是人的非常重要的素质,它是人性的基础。一个没有爱心的人,就是一个冷漠的人,一个与社会脱节的人。爱心的产生,是基于个体的社会性情感需要,它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熏陶下逐渐形成的习惯性心理倾向。

篇3

【关键词】养成教育;榜样;鼓励;配合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的养成教育也不容忽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习惯都必需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可塑性强。教师如果能在平时的工作中重视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以后甚至将来的学习、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觉得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养成教育要以榜样作引导从点滴抓起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老师和自己的班主任。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语言引导。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如:老师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要发之于内心,出之于真诚,避免流于形式或应付。家长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迁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记得有一次,我班的一位学生没有尺子,她就上来跟我说了一声。我听了,就随手拿了讲台上的一把尺子递给了她,还跟她说下次要记着带。过了一会儿,她用完了,就上来还给了我,没想到她还轻轻地说了一声:“谢谢老师。”我听了,愣了一下,突然觉得心里很温暖。

(二)行为示范。

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地面有纸时,我总是赶紧捡起,教室桌凳歪斜时,我总是整理齐,讲桌不整洁时,我总是清理干净……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教室的卫生工具摆放不整齐时,总有学生去摆放好,教室地面有纸,学生会马上捡起,而且他们还学会开窗、开门时轻轻的。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 。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

二、养成教育要表扬鼓励,激励学生的行为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因此,我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抓典型,树榜样,在班级中开展评比激励机制,形成互争互赛的竞争氛围,让学生通过竞赛看到自己的闪光之处,明白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本学期,我们班继续开展“雏鹰争章”的活动,每位学生平时在学习、纪律、劳动、习惯等方面表现好的就能得到老师的五角星,得到十颗的话就可以到我这儿来换一个大苹果,然后贴到墙上自己的绿苹果上,一个月到了,就进行评比,比出得到苹果最多的五位学生再进行奖励,到学期结束的时候看谁的苹果贴得最多,就最红,可以跟学期的评比挂起勾来。当然,如果有学生进步特别大,或表现特别好的话,我就会直接奖励她一个大苹果,作为最高的奖励。如:在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在期中考试中取得优秀的成绩或者进步快的学生等,都获得了大苹果的奖励。这样,学生竞赛的劲头也就更足了,取得的效果也比较好。

三、养成教育要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要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使学生形成习惯,但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所以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其次严而有爱,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不见实效不收兵。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如:我班有一名特别调皮的学生叫“罗海”,他很聪明,却总是时不时的犯一些小毛病,调皮捣蛋,而且总是屡教不改。因此我总是需要时刻的提醒他,教育他,要遵守纪律,团结同学,一年多来,他身上的小毛病已经改好了不少,但有时还会出现。习惯养成固然要严,但也要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如在训练学生坐端正时,我说“一、二、三”刚数到“三”时,学生就会一边坐端正,一边说着“坐坐好。”反反复复,学生们便在活动中得以训练,在训练中养成习惯。

四、养成教育要注意和家长的共同配合

篇4

【关键词】小学教育 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26-01

一个小小的习惯,有时候就能够决定局面的得失。拥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的人,他能够安然愉快的过着干净整洁的生活;有着优秀学习习惯的人,他能够学一知十、无往不利;有礼的人,他必然有着不错的人缘。所以说,习惯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而言,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在小学时期,就应该多多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奠定他们未来长大的良好基础。因此,学生进入小学时,是进行三观打造的重要时期,养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维护他们心理的健康,是我们教师所要致力的。

一、养成教育需要规范

至于如何养成?其关键是进行重复的、正向的规范训练。小学生的理性思维尚且稚嫩,且不曾有过遵守规范的习惯与思维,想要形成学生这种遵守规范的习惯,就需要多多强化,每天耳提面命,遵守者进行激励,违反者进行纠正,久而久之,学生便能养成这种遵守规范的习惯。在每个学期开学之间,就要制定出一套行为规范准则来,告诉学生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学生有了一个准确明白的规范之后,照做的可能性就变大了。多次进行规范的学习,在所有学生之间,在整个集体中,形成一种遵守规范的氛围,使学生之间互相提醒互相促进。如果教师制定的规范,与家长的观念不同,学生在面对两种说法之后,便会迷茫,不利于习惯的养成,因此双方的沟通很必要。毕竟对小学生的养成方面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无死角的,这样才能有效。毕竟所谓规范,就必须是明确的不打折扣的东西。

二、以身作则,设立榜样

教师成为范本,更能让他们学习并仿照。教师平时在上课时的精神面貌、处事方法,要做到每天乐观积极,言而有信,公平公正,乐于助人,乐于学习等等品质,这样学生一方面能够对教师的品格产生一种崇敬感,最终模仿教师的做法,进而养成良好习惯。此外,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名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们,这些名人的事例,可以让他们向这些成功者学习到成功的经验。如在进行数学课程的教学时,可以引出数学家高斯的事迹,进而让学生对他们良好习惯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习。另外,要注意激励做得好的学生,鼓励不是很成功的学生,可以给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一些褒奖;对有不足的学生进行亲切指引与鼓励。小学生都是渴望认同与夸奖的,在这种的氛围下,他们就能够积极踊跃的投入养成教育。

三、关照内心,做良师益友

小学生对于大人的态度感觉较敏锐,心理随力也比较脆弱,稍不注意,学生可以就会伤害到了心灵,所以教师要注意关照每一位学生,要注意观察,建立交流关系,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从而调整教学方针。教师要放下架子来,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才能把内心世界展示给老师看。在讲台上面讲课,出错时要勇于承认,让学生了解到每个人都会犯错,有错改即可;教师通过切实行为,让学生学会沟通的方法等等。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等的位置,学生就会更喜欢教师并对他进行更多的模仿学习,无论在课程教学与养成教育方面,都有极大的助益。

四、养成教育融入教学方式

养成的教育要渗透到生活与学习中的每一个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言传身教,激励他们,只能传递正向的价值观;教师应设置真实境况,使学生从实践中习惯成自然。这就需要教师教学中,设计一些精心设置的教学的活动,把所有目的都渗透在其中,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变孩子。举例而言,就是现在比较普遍利用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课程的时候,同时也履行着行为规范,最终养成习惯。

美好品质的养成是终身的事情,若想要让孩子可拥有优良的各种习惯,那么,必须从孩子的时候就努力培养。教师在上课时,更要注重这个方面,惟有把这项任务重视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五、总结

小学生各方面观念未成形,就如一张白纸,单纯也容易被影响,这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另外如果不注意也会造成学生学坏的不良后果。也就是说,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会是终生的,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这说明了小学教育的重要性,我们教师的责任任重而道远。我相信,祖国的下一代只有拥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基础,将来才能成长为祖国栋梁,成为新世纪建设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勤.有效开展幼儿养成教育的路径探析[J]. 考试周刊. 2010(43)

篇5

一、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不少学生对《守则》、《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及社区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养成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

二、养成教育要从关键期抓起

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锁,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他们的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他们在生动形像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养成教育要与家长共同抓起

篇6

关键词:小学;养成教育;研究思维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的教育。它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效果能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碰到学生无心向学,消极对待课业,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待人习惯。一方面,经常给学生讲解古代贤者刻苦研读的故事,比如,童第周苦读、匡衡凿壁偷光、伤仲永等故事,给学生树立榜样的作用;另一方面,经常组织学生朗读、学习《弟子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另外,要求学生晚上十点之前休息,午休时间不少于半小时。

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的培养贵在坚持,不断剔除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才能培养出举止文明、态度端正的学生。

二、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研究思维

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它要求数学结论的叙述必须精练准确,对论证过程要严密有据。小学生受生活、学习经验的制约,对数学的严谨性不重视,经常出错。

1.加强对常见术语的理解

比如,至多和至少、不少于和不多于、增加了和增加到、除和除以等数学术语,很多学生理解模糊,思考不周,结论不全甚至错误。

比如,5的倍数都( )5。备选答案有:A.大于B.等于C.不小于。很多学生选择A选项,且学生已经熟记教材中的结论表述语: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经过调查,很多学生把“不小于”的意思误解为“大于”。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遇到关键字,都会让学生查清、理解词义,使学生领悟常见的术语之含义。

2.训练、拓展思维

小学生研究、思考问题具有局限性。例如,有这么一道判断题:“圆的半径都相等”。学生的错误率很高,究其原因,学生思考方向没有得到有效扩展,只考虑在同一个圆的情况下。

笔者认为,数学离开思维就没有方向。因此,需要教师多开展思维训练,利用身边经常见的例子对学生加以训练。比如,一棵树上有10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了1只,请问树上还有几只鸟?或者:渔翁坐船在海上钓鱼,放出的线是3米,涨潮30厘米,那么渔翁应把线增加多少米?这些都是训练思维的好例子,需要教师不断发掘,坚持训练。

3.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对学生计算思维和逻辑思维有很大的影响。概念理解不到位会造成审题失误,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基本性质。很多学生把小数的末尾理解成小数点的后面,出现严重的概念失误。

三、主动引导学生探索

在农村小学课堂中,很多老师顾虑、怀疑学生的自学能力,过多地牵着学生鼻子走,导致课堂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一方面,教师过早揭示结论,学生缺少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满堂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

笔者建议,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索,形式可以是独立探索、生生探讨、师生探讨,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或其他同学做必要的引导后交给学生自主探究。把有问题的学生培养成问题更多的学生,这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

前段时间,笔者有幸参加广西区组织的“名师八桂行”学习活动,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城里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探索能力。甚至在师生探索得出结论之后,还有学生质疑结论。相比乡村学校,很值得我们每位农村教师反思。

四、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

材料的[蔽性和可读性是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如果学生不注意审题,很容易出现错误。

比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十六第6题:有8支足球队参加比赛,比赛以单场淘汰制(即每场比赛淘汰1支球队)进行。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才能产生冠军?在这道练习题中,题目给出了图示,学生由此很容易得出答案。但是,题目最后还提出两个问题:如果有16支球队参加比赛,产生冠军要比赛多少场?32支球队呢?当数据越大,学生的出错率越高。笔者认为,在这道练习题中,让学生模仿题目画图示很不现实,唯有让学生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提取“每场比赛淘汰1支球队”这个有效信息,加以分析、整理很容易得出答案,且出错率会大幅度减少。

笔者观察发现,“老印象”答题法和模仿法,是学生常用的方法之一。很多学生没有注意审题甚至没有看完题目,就开始书写答案,导致答题效果不佳、思考不周。因此,培养学生审题意识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养成教育需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结合学科特点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实施养成教育不会立竿见影,贵在长期坚持。养成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研究方式和探索能力,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陈颜颜.浅谈小学生的养成教育[J].教育艺术,2011(7):15.

篇7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一、影响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

1.家庭原因

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的氛围、环境以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等都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家庭不和谐、父母经常吵架、行为举止不文明等,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举止,长此以往,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1]相比学校,家庭是小学生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而父母是小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他们的行为习惯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并且一旦形成很难改变。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2.小学生自身的原因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事物的好奇心强,而且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比较差,外界事物的缺乏判断,对于自己好奇、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模仿,所以很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还有一些学生天生顽皮,会做各种破坏性的事情,而他们自己也不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考虑后果,长此以往也会逐渐成为一种坏的行为习惯,甚至对自己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对策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家长和教师是小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家长和教师的言行对于小学生来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为家长和教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范本。家长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使其自觉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行为举止。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学生做榜样,身先士卒,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先做到,给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典范,促使学生认真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强化学生榜样的作用

在班级中,教师也可以利用优秀的学生做榜样,要求其他学生效仿。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认真观察和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秀行为,并让他们在班级里讲述自己的文明、健康的行为,为其他同学做表率,促使全班学生共同进步。教师在班会上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身上的优点和不足,看到其他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努力学习,认真改正自己的不足,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转变自己。

3.营造良好的环境

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学校、家庭都要为学生营造健康、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对于学校来说,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在学校的走廊墙壁上贴上标语,例如:脚步轻轻、说话小声等,在校园的草坪、花坛里放置标语“我很怕羞,请别碰我”、“小草招招手,请你绕道走”等,用人性化的标语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在班级内部,设置班训,创作板报等,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自觉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其次对于家庭来说,家长也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恩爱和谐,在孩子面前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给孩子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环境,努力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积极评价小学生,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是十分重视的,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教师应积极评价、鼓励学生,使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气,促进整个班级、校园的和谐发展。在学校中,对于行为举止文明,具有良好道德风气的学生,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使学生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更好的改正和加强自己的行为习惯。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教师不能挖苦、刺激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客观的评价学生行为,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让学生在关爱、尊重中不断培养自己的行为习惯。

5.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

要切实加强和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的双重作用,合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有些学生在学校和家庭和表现不一致,为了更全面、更好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和教师就要加强联系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根据不同的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学生能够逐渐形成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监督和改正小学生的错误行为,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秀梅.浅议从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入手 抓好养成教育的意义[J].中国农村教育,2010(11)

篇8

摘要: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小学生的行为指导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生的行为发展趋势,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 行为规范 教育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又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俗话又说:“嫩枝容易弯也容易直。”因此可见良好的习惯培养,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背景。我认为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有侧重地进行重点突破,尤其要注重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心态及健康的体魄。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六、七岁正是他们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纪,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好动、好玩的年纪,加之现在多是独生子女的诸多个性。表现出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不会与人交往、行为习惯不稳定等年龄特征。特别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这些问题更是让家长和老师感到挠头。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把学生在校良好习惯的养成上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总结了一些心得,在这里和大家交流。

一、教学儿歌,规范行为

一年级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课堂纪律,很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兴奋点反复的练习。为此我就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如:上课铃声响后,学生会在班长的带动下边拍边唱: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上课守纪律,坐正看前方。”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平时站队时,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我是守纪小标兵,站起队来,快!齐!静!”。如此这样把对学生行为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不但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又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适时的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在运动中巩固,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中使学生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二、针对主要矛盾,设计教育活动

为更好地完成知、情、意、行的整合,教育中我们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了不同的活动方式。

1.用讨论式解决“知”的问题。如“面对‘擂肥’怎么办”,学生由于“知”的环节认识不清,在面对“勇于斗争”与“花钱买平安”的问题前显得很茫然。老师围绕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通过交流,归纳出既不能莽撞硬拼、受伤流血,又不要胆小怕事、滋长恶势力,解决了学生认知问题。

2.用情境式解决“情”的问题。有一位老师为了解决不少孩子娇气重,体谅父母少的问题,以生活的真实场景或具有生活气息的情境将父母亲在工作中、生活中繁忙的情景在课中再现,学生看到父母艰辛地哺养孩子的场景,帮隗疚地低下了头。

3.用体验式解决“经验缺乏”中的问题。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虽然人人皆知应遵守交通规则,但由于侥幸心理作祟,常常控制不住自己,违反交通规则。针对这一现象,细心的老师除了为学生播放“小球王在公路上踢球,因侥幸心理而痛失一条腿的悲剧录像,让学生体验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外÷课中还设计了具体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参与、体验,通过摸拟表演加深了学生交通安全防范意识强化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在实践中我们切身地感受到,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课堂破除了过去学校行规训导课中的“表演式”,深受师生欢迎,走出实效性差的困境。

三、反复训练, 养成行为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的那样:“心知道该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当我在新学年接手了一个新班级时,我会在开学初就带领同学们学守则、提要求、订常规。制定好习惯养成的班级计划:(1)早晨到校时要和老师同学相互问好;(2)自觉上好早自习,珍惜时间;(3)认真做好两操,老师在和不在一个样;(4)课桌里的学习用品排放整齐,不在教室上课时桌面应保持干净,没有书本、文具用品等物;(5)课间文明休息,走路轻声,不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6)保持教室地面整洁,课桌里无废纸屑。

以此同时又作了具体分解。如书本文具课桌里的摆放;个人及环境卫生……每周都提出明确可行的要求。并坚持做到:一、反复强调、训练,随时检查,经常讲评,直至形成良好习惯;二、认真执行,持之以恒,环环相扣地紧抓下去,有一种不厌其烦、不达目的誓不罢体的精神;三、注意抓好典型,反复强化。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

四、提供选择的时空与方式

训导中我们注意到行为的指导不能模式化,不能抽象化,要有鲜明的个性化、多样化,才能使学生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我们注意为学生设计提供选择的时空,如:在《面对“擂肥”怎么办>一课中,老师指导学生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时,设置了多个环节,有的是几个同学在一起如何面对“擂肥”者;有的是在偏僻的地方遇到“擂肥”者如何处理;有的是在比较热闹和熟悉的地方如何应付“擂肥”者……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情境,让他们知道在可给可不给的情况下,坚决不给;在不能不给的情况下,给后报警;在可多给可少给的情况下少给;在不给的情况下坚决不给。这样的不同行为方式,克服了千人一面模式化的解决问题办法,有利于学生更好操作。

多年的小学班主任工作,多年的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告诉我,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持之以恒,如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小学生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实践策略

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社会不良风气,新旧观念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因而,在基础教育阶段,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此过程中,广大教师应及时总结经验,采取有效方法。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才标准的更新,是否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素质水平的高低,而且已成为社会选人用才的重要标准。一个人一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整个人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对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学会一些具体的知识更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可见,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地方,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现状来看,这已成为一项新的课题。因为它关系到学生的为人和处事,关系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幸福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把抓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当做一项教育立人的奠基工程,在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

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教育机构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有些学校还将此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即使如此,我们仍然发现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我们应重视这些问题。

第一,教育观念的落后,习惯养成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在家长的眼中,始终将孩子的学习放在第一位。经调查,有9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将来就会有出息,其他方面都不重要。

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心态,导致某些学校为了满足家长的愿望,将所有精力集中在知识的教育上,彻底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例如在某市的一所实验小学,由于学生每天都要乘坐公交车上下学,每天早晨7:30至8:00和下午4:00至5:00公交车上很拥挤,即使在拥挤的环境中,学生还经常在公交车上嬉戏打闹、大声喧哗,他们丝毫没有顾及周围乘客的感受,而且这部分学生还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出现此类现象,除了家庭教育原因以外,与教育者认识上的偏差有很大关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一直将学生的成绩视为教育的生命,导致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成为空谈。

第二,教育方法的陈旧,习惯养成教育缺乏一定的实效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教育市场的需求。以往,我们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方面,方法陈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表现在具体的方法上,主要以理论灌输为主。

同样我们还以某市的实验小学为例,进入学校的教学楼时,我们发现教学楼走廊两侧挂着许多宣传文明礼仪的宣传画,这是一种环境布置,目的是为了时刻提醒学生们要注意讲文明,懂礼貌。然而我们走访时发现,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我们随机抽取了四年级200名学生进行交流,有135名学生表示不怎么关注这些宣传画,65名学生则干脆表示平时课程太多,没有精力去关注礼貌问题。他们认为思想政治课不是主课,只要学好数学、语文和外语就行。

在走访学校的老师时,数学、语文和外语老师几乎一致认为,让学生掌握数学公式、理解语文古诗词、打好英语基础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也认为学校对学生的品行教育没有足够重视,单靠课堂上粗略的讲解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有时讲得多了,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带来负面效果,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策略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手段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实际效果。在进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时,学校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在道理的接受方面远远不如高年级的学生,但是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并且好动,因此,我们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尽可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通过游戏节目,表演课本剧,参与公益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互助意识和合作精神,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比如,在植树节开展有关保护地球的活动,在母亲节开展“我为妈妈做好事”的活动等,让教育活动生活化和实践化。此外,我们还可以跟社区、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践教育平台,让学生在活动的体验中,感动自己,感动他人,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明确教育的重点,对学生实施分层教育。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应明确教育的重点,并围绕重点展开教育活动。由于学生成长各阶段都具有鲜明的特点,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在设计教育方案时,我们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分解教育目标,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和不同阶段的学生分层要求,使之更具有合理性和层次性。如低年级学生,侧重点放在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年级学生,侧重点放在不当行为的调整上,这样效果会更好。

综上所述,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占据重要的位置,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将养成教育定位成一般意义上的教育,而应该将其提升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去认识,从而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使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落到实处,使素质教育的内涵不断深化,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永钰.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J].广西教育,2011(10).

[2]李宏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浅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1(05).

[3]郭明阳.浅析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2011(01).

[4]王坤.浅析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J].群文天地,2011(16).

篇10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65-02

教育家孔子曾说:“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将伴随人的一生,对人一生具有深远的影响,是终身受用的财富。然而,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教育要求空泛、飘渺,导致小学生行为习惯普遍较差。“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所以,我们应探索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路径和策略。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学科渗透”润育行为习惯

教育学认为,德育与智育的融合与互动是课堂教学的规律,德育与智育血肉相连,相互促进。教师要抓好教材和教学中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因素和时机,随机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

1、深挖教材,渗透于教材使用之中。小学开设的课程,都包含着各项行为习惯的素材和要求,教师备课应充分发掘。教学设计应渗透行为习惯的教育与引导。如在音乐课中,实践体验表演、学习模仿行为规范;在体育课中,实践体验行为规范、习惯要求;在信息课中,明确和遵守网络行为习惯要求。

2、关注过程,渗透于课堂活动之中。教学过程是孩子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孩子们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渗行为习惯常识和规范要求,让孩子们进行自我教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时,引导学生养成与人合作的行为习惯;课堂教学进行讨论和大温室,引导学生学会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等。

二、“榜样示范”引导行为习惯

英国著名教育思想家洛克曾指出,在各种教育方法中,榜样是“最简明、最容易和最有效的办法”,“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么能够温和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

1、强化教师行为规范。一是加强教师职业规范,塑造自身良好德行;二是把握行为习惯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注重自身细节,规范自己言行。用自己的言行感染、熏陶学生,做到“以身动其心,以言导其行”。比如,在批改作业时,老师精心书写评语可以深化行为习惯的引导,以“情”激其心,以“理”沛其腑。

2、深化教师爱生情怀。高尚的师德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教师对学生一往情深的爱,这种爱使教师着眼学生的终生发展,关注学生的人格和素养,而行为习惯正是一个人人格素养的重要内容。所以,教师的爱生情怀,会使教师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诱导,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情境熏陶”内化行为习惯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所以,以情动情,无声熏陶、有声激励是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策略。

1、无声熏陶。即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如一走进校门,墙壁上有醒目的校风、学风,教学楼走廊悬挂了名人画像、名人格言、学生作品等。让学生天天看,逐步侵润学生心灵。文明的氛围,优美的环境,无声地渗透着行为习惯教育训练,形成了一本立体的、无声的“教科书”。

2、有声激励。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系统,做到有目的性、系统性并各有侧重点的宣讲激励。播放行为习惯主题队会、行为习惯示范表演、良好行为习惯个人和集体宣传展示;宣讲行为习惯具体要求及名人案例、学生典范等。通过广播电视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四、“践行体验”养成行为习惯

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拥有知识并不一定具有教养,关键在于践行和实践。通过多元的实践体验来实现和强化行为习惯的养成。

1、主题活动培养行为习惯。

学校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有益的主题班队会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行为。力求“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从最基本的做起。首先抓“年段实验点”,在点上实验的经验再在面上推广。其次,广泛开展多元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2、竞赛活动促成行为习惯养成。

学校以评“行为习惯示范教师”、“行为习惯示范学生”等评比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师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督导检查,积极鼓励师生共造良好行为习惯竞赛和监督的机制和氛围。定期举行行为习惯手抄报比赛、行为习惯演讲比赛、行为习惯征文比赛、行为习惯书画比赛等竞赛活动,把强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推向深入。

五、“多向监督”调适行为习惯

学生的行为习惯通过教育实践和训练学生易接受、能养成,但又容易出现反复和反弹。再加上复杂的现实社会环境,学生容易受倒不良因素的影响。所以,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多方面督促和约束,并随时调控和纠偏。

1、完善制度,岗位监督。

除了将《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行动准绳,在校园最醒目的地方张贴行为习惯提示语等,努力营造学习规范的浓厚氛围,制订并实施了本校行为习惯规范具体要求。如,《学生在校一日行为规范》、《学生行为规范细则》等,明确学生言行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把它们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要求,引导和规范着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设立“校园行为习惯监督岗”和“班级行为习惯监督岗”。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和监督,唤起学生强烈的行为习惯意识。全校学生从一进校园开始,所有的言行举止在自觉履行规范的同时,也在接受着监督岗的监督。实践证明,使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是实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有效手段。

2、家校携手,双向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