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

篇1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 理解与尝试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清楚的认识到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本文所介绍的是我对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理解与尝试。

1.学习新理念,领悟新课标

教学中,首先,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要了解、相信、尊重和友爱每一位学生,教好每一位学生。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再次,通过知识技能学习,从“知识中心”转变为“能力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反思教学,转变教学观念

以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每天只忙碌于备课、上课和作业批改,很少学习研究教学理论、研究了解学生;不重视教学反思,不讲究技巧,不注重革新,总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很少与同事交流、切磋教学心得,每天只是机械地重复往日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教学效果总是事倍功半。今天的教学,要善于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每节课后积极反思: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喜欢回答?哪一部分教学效率高?哪个环节做得不好?下节课如何改进等等, 主动把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落实到教育教学中。

3. 在教学实践中,认真落实新理念

小学数学教学要实现新的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情境,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3.1 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富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具体教学方法是:(1)看情境图;(2)说情境图;(3)提出数学问题。例如,“买电器”一课,首先出示主题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然后说一说情境图意思,即这些图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最后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在具体情境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可能提出很多离奇古怪的问题。无论是什么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众多问题中筛选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然后再从有关的数学问题中找出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内容。

3.2 建立模型。

建立摸型是指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立数学模型。具体教学方法是:

(1)自主探索。即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算法或尝试计算。

(2)小组合作。就是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猜测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动手实践的详细步骤及方法,若需要分工合作的应给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

(3)小组讨论。学生经过自主探索,有了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对探索结果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由表达各自的想法。教师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然后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评价,逐步得出大体一致的结论,建立起数学模型。

(4)组织汇报。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时对各小组提出的观点加以引导。

(5)集体归纳。各小组汇报后,进行综合性归纳结论或方法,学生各抒己见,有必要时教师适当引导归纳。

例如,“买电器”一课,学生提出:爸爸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共花了多少元?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独自动手列出算式:500+800=?针对算式小组合作,利用学具摆一摆、拨一拨,交流、讨论算法。然后组织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后组织全班归纳:方法一,通过摆人民币,发现5张一百元加上8张一百元,是13张一百元,13个100元是1300元;方法二,先想5+8=13,再在得数后面添两个0,得数是1300;方法三,也可以这样想:5个百加上8个百是13个百,即1300;方法四,在计数器上拨珠子得到1300.

3.3 解释应用。

教学后,选取课后练习或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练习,采用多种练习形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例如,“买电器”一课,学生建立起数学模型后,让学生完成课本第53页的“试一试” (1)(2)(3)题和54页“练一练”1、2、3题。

3.4 课堂小结。

篇2

论文摘要: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学习方式的转变显现出一定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数学课堂中的被动接受式可能导致的学习结果是,学生拥有大量机械性知识,却不理解所学的数学,更不会在现实情境中将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加以运用。因此,文章以此为中心论点,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与学生接受能力间相互关系进行论证分析。 

 

数学历来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和学习成绩低下情况较为严重的学科之一。目前,由于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数学成绩普遍抱有较高的期望,不管教师的教学如何枯燥,学生也只能被迫硬着头皮学下去,而且,许多高分的学生,同样具有非投入倾向,他们对数学学习活动无任何兴趣可言,数学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参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数学知识呢?这已经成为了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注重学生接受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daniel goleman 在上世纪末的观点,让人们意识到学习接受能力这个概念——人的成材只有20%是靠传统智力,其余80%是来自学习接受能力和其它的。而学习接受能力就是培养人类传统智力以外的一种智力,学习接受能力的目的就是学会认识、管理、自我激励个人的接受能力。藉此提高心理的任知度,从而迈进更高层次,达致以健全的心理素质为完成学习生活。 

 

 二、探索性教学方式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关系 

1.探索性数学教学方式内容概括 

探索性学习作为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方式变革的成功尝试,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个体在探究中的体验与实践,强调学生是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决定者,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征。 

2.与学生接受能力间的关系 

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他们乐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本文根据小学生的探究特点,结合班级学生的实例运用科学理论、实验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出如何激发、保持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从而培养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让他们以探究者的意识和态度去观察、思考、分析、检测问题,由此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养成时时有发现、时时有探究的认知习惯,在学习中能不依赖于课本,自己主动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尽管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从实施过程来看,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所以,探索性数学教学方式是我国教学改革成果中的一大亮点。 

 

 三、情感参与数学教学方式与学生接受能力间的关系 

1.情感参与数学教学方式内容概括 

在小学情感参与数学教学方式中通常认为学生参与本质上是对一个活动情感上的参与。在这里,情感参与实质上是与其他人和现象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某种社会和情境的产物。而有的教育学者认为学生参与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伴随着的积极情感(当学生高度参与时,学生是积极的并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当学生不参与的时候,学生表现出被动且负面的情感)。他们把学生的情感参与看作是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2.与学生接受能力间的关系 

通过3.1中各专家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情感参与数学教学方式体现了把一些心理变量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趋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投入无疑涉及了许多心里变量,如信念、兴趣等。而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孔企平先生则认为,学生的情感参与是指学生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把学生的参与分为程序化参与和实质性参与。前者指单纯的行为参与,后者包括了合理的心理投入,并认为只有实质的参与才和学生的高层次思维发展有关。因此如果从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方面来考虑,我们更希望在数学课堂中能让学生达到实质性参与。 

 

 四、只有整合协调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 

关于整合协调的教学方式,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会更清楚: 

师:同学们你们能把其他几个算式也写成乘法的形式吗? 

生:3+3=6 3×2=6,1+1+1+1+1+1=6 1×6=6 

师:怎样的算式可以用乘法来表示呢? 

生:必须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生:只要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就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师:谁还能说出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呢? 

生:4+4+4=12 

生:5+5+5+5=20 

师:谁能把5+5+5+5=20这个算式写得更长一些呢? 

生:再加5,再加5...... 

师:那么到底什么是乘法呢? 

学生通过大量的例子,已经形成表象,小学生不能很好进行表述,这并不要紧,只要学生知道相同加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表示就已足够了,实际上概念已经形成了(例题选自《小学数学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中的例题)。 

 

参考文献: 

篇3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每个学生对不同的老师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因为他们凭主观对老师都有自己的印象,这个就在于他是否喜欢这个老师,只有喜欢老师才喜欢她讲的课。那么学生会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哪?他们喜欢具幽默、有亲和力、平易近人的老师。随着课改的发展,在学生面前老师不再是一位严厉的教者,而是要做学生的朋友,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尊重、对待每个学生。我平时就经常和同学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这样就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把本来枯燥的数学教学变成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他们就会乐于接受。一个老师的威信和魅力,不在于年龄大小、相貌美丑,而是老师一定要做到眼中有生、心中有生、遇事容生,真诚地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 鼓励孩子们完成学习任务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赞赏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指导。现实生活中,不管哪个学生,总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肯定。因此,老师在评价每一位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和鼓励,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兴趣。数学实际上是一门应用学科的基础课程,现行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最基础知识,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初步了解现代数学中的某些最简单的思想,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只有能够为实际生活提供解决方法和手段的数学教学,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教学。

三、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乐趣

在教学四年级《三角形》这一单元时,首先是认识三角形的特性。通过让学生拉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感受并认识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然后再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这一特性,这时教室真的热闹起来了,大家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有的说自行车架,还有的说篱笆......等等。我随之问了一句为什么要使用三角形呢,大家异口同声的说,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使用三角形更加牢固。这时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体验成功的最好选择。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新课程理念如春风般吹遍全国各地,吹进各个教室,提醒每位教师,它的尊旨就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用欣赏的眼光去评价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新的教学理念, 现将自己近几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成功做法加以总结于同行交流。

四、开拓时空,让学生“再创造”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教学措施

数学在小学教学课程体系当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其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能够做对多少题、考多少高分,而是提升学生的生活技能,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使其实现真正的主体性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对实际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突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直接联系

当前学生之所以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较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脱离了生活、脱了实际,让学生体会不到也感受不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就使得他们在课堂上掌握了数学的理论知识,但是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下手。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教师就不能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要转变过分强调数学的严谨性和理论性,侧重讲解数学的解题技巧的教学理念,突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直接联系,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二、增强教学的探究性

要想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另外一点,就是要增强教学的探究性,让学生真正地思考起来,使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在学习中,让学生真正有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他们才会真正形成对数学的应用体验和感悟,并逐渐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得到对应能力的增强与提升,如若不然学生就只能完成一些课本和卷面上的习题,而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却束手无策。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因为合作W习真正地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可以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并获得更多的自主思考与自主探究空间。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有关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组,通过剪纸操作和观察思考来自己探究、总结三角形的特性,不论其最终的总结是否正确,其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过程是真实存在的,之后不论其通过何种途径学习到三角形的特性,其相关知识的记忆和主观体验都会更加深刻,这能够让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时,应用所学知识快速、正确地将问题解决。而且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养成思考与探究的意识、习惯,这也有助于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降低教学的抽象性

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可用于解决各种各样实际的、形象的问题,但当其被归纳和总结成为课本中的数学知识之后,却会变得较为抽象,虽然小学数学的知识较为简单,却也同样是如此,正是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学生在生活中无法对其进行实际应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想办法降低数学教学的抽象性,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直观、形象体验。

“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降低知识抽象性的一个主要思想与方法,当前在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让“数形结合”在教学中得到更好的落实。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有关相遇问题的教学当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显示器当中动态地演示相遇过程,以及所涉及的各种参数数据,学生通过这样的观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加形象、深刻,这样一来,他们在现实生活当中遇到相关的问题时,便能够通过脑海中的“情景重现”,将问题有效地解决。

四、提高学生习题与作业的应用性、实践性

习题和作业是巩固学生对知识掌握与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如果其应用性和实践性过低,便只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无法让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所以,教师在进行习题和作业设计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重视提高其应用性和抽象性。

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去尝试解决生活当中的数学问题,例如,陪父母或爷爷奶奶去菜市场买菜,帮助他们计算应付和找零,将前面创设的教学情景直接还原到现实生活,或是在学习完了面积的计算过后,在家长的帮助下,测量自己家里的面积等等。

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实现主体性发展,为此,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教学思路,对教学方法、教学措施作出调整,重点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实际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学习真正的受益。

参考文献:

篇5

教材从概念的形成、方法的归纳、知识的运用等方面已为这方面的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怎样运用这些条件,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缝纽扣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又如,“小括号”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先出示“8+6×5”与“6×5+8”两道算式,让学生复习运算顺序。然后出示应用题:

张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几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

学生列式计算如下:

12×(3+4)=12×7=84(个)

教师设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对吧?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出小括号。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从而懂得了先算括号里的数的道理。

2.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一步步地引出概念

例如,“面积单位”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问题,用数学头脑去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些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家在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最后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3.加强操作,培养能力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能力;培养

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发展智力和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促进和推动作用。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做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在现代

(下转第138页)

(上接第137页)

教学当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就要发挥引导作用,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为提高学生的能力去营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不是单纯为了成绩,为了升学,在有限的时间里,调整教学标准,利用学生的宝贵时间去教学。所以,在目前情况下,就要让老师们意识到这一点,不要盲目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要靠教师利用素材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丰富的素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提供一些操作性强的问题,激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积极引进一些开放性的素材,打破传统素材,素材是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和探索问题的重中之重。

二、加强应用题解题思路的训练

应用题之所以难学,首先是因为应用题条件和问题本身就难以理解,但更难的是条件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许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想。准确、规范地运用数学语言流畅地表达数学思维过程,合符逻辑地描述数学规律或数学发现,既是学生思维深刻性、逻辑性和严密性的具体体现,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深层需求。注意学生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的转化,逐步形成准确的数学语言。生活语言自由、宽松,没有固定的约束。而数学语言不同,受数学学科性质的影响,有严谨、准确、逻辑性强的特点。提炼生活数学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由自己的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如每件商品的价格在数学中简称单价,买的件数简称数量,总件数的钱简称总价等。当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转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把数学语言用于生活,解释生活,体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思想。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坚持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准确的语言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它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平时的听说活动是形成数学语言准确性的关键,日常生活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训练教师要有针对性,对一些语言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加引导,循循善诱,让他们多经历练习,多经历尝试,反复训练,他们也会说一口标准的数学语言。除此外,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必须做到表达准确,结构严谨,使用标准的数学语言,为学生作出表率,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体验“说”的过程。观察:直观形象及生动地演示是使小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途径,并且能从中得到启示,获得语言表达的素材。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观察图、实物和教具演示过程,运用数学语言把图、实物和演示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说清楚,说完整。推理:推理往往伴随着说理、解释。推理可以分为口头推理和书面推理,口头推理在教学中运用得比较普遍。数学教学中的“说理”是一种探究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经常开展推理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当然,口头推理难度大于书面推理,因为其中还要考虑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推理过程的前后连贯性等。不过经常性的让学生进行口头推理,体验说理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研究,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小组合作交流:数学的学习应该在一个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行,在合作中进行全部器官的交流,包括仔细认真的聆听、层次分明的阐述、有理有据的解释以及科学严谨的推理。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地说、议、听,让学生的感官全部开放,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才是真正的体验式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相互结合,也促进了学生的体验学习,多媒体教学软件集视、听、说、动手等多种活动于一体,这种多种器官的体验,多媒体就是如此,让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全身体验数学带来的刺激,这种学习是谁都不能忘的。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86-01

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

一、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具体如下:

1、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问:“图上画得是什么,写得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2、让学生认真独立地观看,分组讨论和交流,并汇报和交流获取的信息。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4页“解决问题”。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有了前面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信息能力,他们分小组讨论和交流,很快会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学生在看图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并为将来找中间问题打下基础。

二、小组协作探究问题

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获取信息,适当加以引导和调控。具体如下:

1、个人或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采取讨论、实验、等方法自觉矫正错误,逐步得出结论。

2、教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回顾探索过程,指导解题策略。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31页“解决问题”。先引导学生结合图文,分析所收集到的信息。当学生发现小汽车的价钱不知道时,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发现必须先求“买一辆小汽车用多少钱”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或者教师的点拨,让学生根据“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这个信息可以算出一辆小汽车的价钱,再根据一辆小汽车的价钱和第二个信息“想买5辆小汽车”就可以求应付多少钱。对于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三、交流评价解决问题

交流评价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组织学生进行有成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理清思路后,让学生独立选择算法。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进一步归纳整理算法。最后通过集体交流,明确算法。具体如下:

1、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研究成果。

2、各组成员认真倾听相互评价,表示赞同、反对,开展有竞争的合作。

3、组织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的想法,发现新的思路、方法及时扩散,并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8页“解决问题”。主题图上是小朋友在跷跷板乐园游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是“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可以怎样算?”。当小组发表自己的解题方法时,就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的先用乘法算出坐跷跷板的人数,再加上没有坐跷跷板的人数、有先用加法算出坐跷跷板的人数,再加上没有坐跷跷板的的人数、有的先直接数出坐跷跷板的人数,再加上没有坐跷跷板的的人数。让学生通过互相评价和交流,寻找最快捷的方法。教师要合理地指导学生选择快捷、有效的解题方法。

四、巩固方法拓展思维

学生掌握了方法,还要不断练习应用中深化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一些基本题,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以达到巩同应用的目的。也安排一些发展性习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具体如下:

1、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好练习。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组织学生分层练习。

篇8

数学是用图形、字符来描述现实世界,与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在超市、在生产应用中等等,所以我们应该从生活入手,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同时去观察生活,进而观察数学应用所在,当然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举例教学,让学生融入生活故事中做主角,设身处地地去想,这种情境教学法很久便应用广泛,在现在的教育中很是流行。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大脑处于生长阶段,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在课堂上联系生活讲解如何解决数学问题方面,学生会很容易的学习,因为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对这种故事或案例充满渴望和期待。例如5+5=10,老师可以先让同学们举起一只手,查查多少手指,再把这只手放下,举起另一只手,再查查有多少手指,再把双手举起来,查查一共多少手指。在此过程中不但要查,还要大声地说出来,小学生处于好动阶段,活泼,爱模仿,别人做什么他也喜欢做什么,并且还很快乐,所以老师可以提问“五只手指再加上五只手指是多少?”“那爸爸妈妈都有多少手指呢?大家回家以后要记得把这个问题解决啊!”学生回家后有的直接去问父母,有的孩子回家后自己动手查,不管结果怎么样,孩子们都在寻找问题的答案,都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老师提问只是让孩子们学会如何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的同时去了解人体的一个微小的结构。寓教学于生活,不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增加了孩子和父母的交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善于观察才能发现问题,有了问题才能去想办法解决。正因为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车的轮子是圆的,而房子却是方形的?一年当中有几个季节,一个月是几天等等,所有的一切对于学生来说自己发现的问题比老师传授的更有意义,记忆也更加深刻。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很多的学生都是我教授什么他们就学习什么,偶然的机会我带着几个学生去春游,有个学生来找我:“老师他们要吃我的蛋糕,但是我就这一块啊!”我便顺势说“那怎么办?”学生无奈地低下头,我便给他一把刀“给你,自己想想办法。”他拿着刀看看我,然后开始想办法进行合理地分蛋糕,最后每人手上都能有一块大小差不多的蛋糕。其实在分蛋糕的过程中,一方面,既让学生掌握了除法的运算过程,同时,这其实也是一个平均分配的过程,分完蛋糕后,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什么叫做平均数和总和;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数学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学生找老师问问题,基本上老师都会立刻给学生解答,这样会让学生养成一种惰性的心理。其实在学生向老师问问题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引导,剩下的就让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不然,只知道一味地依靠老师或者家长的帮助,这样是得不到好的学习成绩的。

小学教育是儿童的启蒙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养成的学习习惯可能影响到他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等众多方面。因此,在小学教学数学过程中就应该加强儿童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小学教学中,数学教育对小学生来说遇到的问题是最多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加强小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相关方面做了粗浅的论述,希望今后能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朱晓东.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学习[J].小学时代,2011(01).

[2]高洁.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考试周刊,2011(01).

篇9

【关键词】语言输入;输出;互动

一、理解、输出及提高学生理解意识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了课堂的主角,片面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是惟一的信息源,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整个教学变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教与学双方缺乏足够的情感交流。这使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致使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和语言输出质量下降。由此可见,只有让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处于开放系统状态,增加语言输入的数量,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英语课堂才能成为一潭活水。

在语言的理解和输出上,从功利的角度来看,教师大多更重视后者,因为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但是在小学阶段,前者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因为只有一定量的输入,才可能有一定量的输出( i+1)。如果语言交际获得成功,语言输入可被理解且保证足够的输入量,达到了一定的阈值,那么“i+1”会自动提供给习得者。但是,由于欠缺对知识规则等显性知识的传授过程,学生可能注意不到自然输入中没有被强调的规则、结构知识,如果造成语误,就有可能长时间保留在学习者的语言里,甚至可能固化起来,难以清除。强化规则、纠正错误等能帮助学生消除不正确的语法假设,真正学会语言。相反,过早学习超出目前理解水平的结构会妨碍语言的运用。认知过程总是由浅到深,分为理解、记忆和储存三个阶段。自由输出的词语大部分来自长期记忆。正确的语言输入可更新、修正已掌握的中介语知识系统,增加运用语言的胆量和经验,促进输出能力向高水平、高层次发展。

二、提高学生理解意识,将理解和输出结合

目前,在我国小学里进行的英语学习不是二语习得而是外语学习,只有课堂教学和教材的支持,是有意识学习语言规则(显性知识)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通过思维来学习语言的过程。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雅杰(Piaget)认为,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立足于他本身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会尽量用自己的教学策略熟悉的结构去理解、处理新的语言现象。如英语单词lake/leik/中辅音与元音的发音与汉语中类似声母和韵母的发音是对应的,就能很容易形成拼读英语单词的习惯。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探索具有特色的小学外语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三、对小学外语教学的启示

1.在词汇学习上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语言、图像和声音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信息通过听、视、触等感觉器官多渠道地输入学生大脑。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记住英语词汇。在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已经掌握的拼音方法转移到英语单词学习上去。借助直接拼音法,对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进行分析比较,在听说基础上有意识地认读国际音标,拼读识记单词,为有效进行语句认读做好准备,应是小学外语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2.在语法学习上

培养学生将已掌握的句法知识转化为创造性的语言运用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总结、归纳语法知识。有意识地运用语法知识是外语学习者保持外语能力、避免向过渡语回退的重要手段。教师应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语法生成意识,如英语“主+系+表”、“主+谓+宾”和“There be”句子结构的介绍,以及什么词可以做主语、谓语、表语等。在朗读、背诵句子的同时,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用所学语法去创造句子,在使句子多样化的同时,语言的创造力也得到体现。

3.在课堂交际活动上

在传统的非交际性教学中,进行着“Who is he?―――He is Mr Brown!”“What' s this?―――It is an apple.”等问题的操练,这类句型操练不存在“信息差”,纯属“明知故问”。新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体系应该形成师生之间互动性的课堂教学。互动不只是传递信息的过程,更是理解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过程。信息的交流是为了填补交际双方之间的信息差,因此教师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生活背景和心理特征,设计活动的情景。只有当学生有了交流的能力、交流的欲望和交流的内容,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地互动起来。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性;趣味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趣味教学既是很多教师认可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与小学生的特点相吻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将趣味教学法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本文就将趣味教学法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展开论述。

一、通过生活化的素材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在打造趣味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效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很多知识点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该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还能够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更加有趣。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解正方形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在脑海中对正方形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件展开讲解,如教师可以将正方形的讲解,与小学生喜欢的魔方结合起来,这样正方形就在学生心中显得更加具体可感。小学阶段讲解的知识点,很多都能够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结合起来,本人认为教师在选择物品时,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与小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这样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将知识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现代教学提倡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应该积极的将多种多样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因素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通过外在的因素能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目的,尤其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性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感兴趣的因素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能够使学生感觉课堂教学十分有趣,然而除了这些外在的因素,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过程中还可以穿插一些内在的因素,其中将学生的数学知识点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也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科学习乐趣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在学习知识点的过程中只有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点,也才能对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更加顺利,进而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更加有成就感,这就使得数学课堂对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学生在数学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更大的快乐。

三、生动形象地展示知识点

教师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性的过程中,不仅要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还要结合小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顺利接受知识点的基础上,体会到数学学科学习的乐趣。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将知识点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自然能够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一方面可以运用实物辅助教学,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运用实物辅助教学

为了将知识点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应该辅助一些实物。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解三角形具有平衡性这一原理时,如果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点的讲解,那么学生听起来十分抽象,如果教师将一个应用三角形平衡原理的生活中的小物件展示给学生,从而将知识点生动形象的呈现出来,那么就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二)通过多媒体将知识点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

为了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点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教师也可以借助于现代科技,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能够达到生动形象的展示知识点的目的。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将一些生活中实际的例子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结合实际的生活理解数学知识点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点,同时知识点被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为了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倦怠心理,不仅难以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锁定于课堂教学,而且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需要讲解的知识点,灵活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流动性,这样能够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的使用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有趣,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不仅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目的,而且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是教师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就能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目的,教师在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只有将实际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通过游戏教学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