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市场调研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产养殖市场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产养殖市场调研

篇1

中职学校水产养殖专业教学计划办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对学生进行高中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成为必然。

水产养殖专业主要是为水产行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鱼、虾、贝蟹等水产动物的育苗、养殖操作工人,为水产行业的发展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水产养殖专业是我校的重点专业,合理制订教学计划,实行有效教学,可以加快教学改革的进程,扩大学生的就业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更快地进行生产、服务于社会。

一、双师型教师是教学计划制订的保证

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占100%,专业教师都参加过多年的生产实习,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每位教师对自己所教课程都能给出合理的建议,制定出合适的学时,特别是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使教学计划与生产实际零距离。保证了计划制订的合理性。

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社会

通过对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其结果表明男生就业率高,女生就业率较低,根据毕业生反馈意见,女生对这一行业的就业工作几年后改行的较普遍,但是我们根据这一行业的饵料培养工作较适合女生的特点,由于大量大规模海参苗种培育与养殖场的建立,场方需求大量的技术工人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就业市场的调研,必须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市场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各地区建起来的海洋世界和极地馆需要水产行业的专业人才,在此基础上我们把课程进行了模块化的调整,把水产养殖专业计划分成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即水环境检测模块和专业课模块三大模块,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把专业课模块分成四个方向,即养殖技术方向、观光渔业方向、生物饵料培养方向、水生动物病害防治方向。实行模块化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市场的需求选择学习方向,使教学计划与就业市场零距离。

三、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职业学校学生初中时基础就不好,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成绩不良,厌烦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堂表现消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被动。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了学生顺利就业,本着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学生要在“做中学”,教师要在“做中教”,把水生动物养殖实训室当作课堂,把水生动物育苗室、养殖场当作课堂,根据生产的流程进行教学,实际生产怎么进行,学生就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指导,实现教学与生产零距离。所以水产养殖专业的课程设置为水生动物养殖技术,饵料培养技术,水环境检测技术。其中水生动物的养殖技术主要进行鱼、虾、贝、参等动物的苗种繁育技术、幼体培育技术、成体养殖技术的实训。苗种繁育技术中又分成亲体培育技术、催产与孵化技术等项目的实训,幼体培育技术又分成浮游幼体的培育、附着幼体的培育及饵料准备、附着基的准备项目实训,成体养殖技术又分成池塘的准备、苗种的选择与运输、放苗技术、养成管理、成体的收获与运输项目的实训。突出了水产养殖专业的职业特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四、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

为了进一步搞好实践教学,实现教学改革,教学计划的制订应具有弹性,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边学习边实践,坚持工学结合,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我校与金州、瓦房店、盘锦、营口等地育苗场和养殖场鉴定了合作办学合同,教师不但定期到生产单位给工人进行技能培训,而且学生到生产单位参加顶岗实习,学生实习期间报酬近两千元,在实习中得到师傅的指导,实践能力提高得更快,教师到生产一线边传授知识边实践,同时给场方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教学计划的制订根据苗种培育的时间而定,学生每年年底到生产单位实习,一直到第二年的六月份苗种培育结束为止,表现好的学生被留在场里继续进行下一个品种的苗种培育与养殖生产。

五、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计划的制订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把学生生产认识实习安排在第二学年,把生产实习放在最后一学年。第一学年主要安排基础课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升学打基础。对于文化基础课中的语、数、外、德、体的教学,学时安排是根据国家教委和大连市教委的规定设置的,能保证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而且文化课的教学,根据学生对文化课掌握的程度不同,进行分层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有些毕业生就业后需要进一步深造,我们为其开设了相关课程的辅导班。教学设置、学时安排等方面更加灵活。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就业面,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还开设了书法、茶艺、水产品加工、水产品检验等课程,使学生各取所需。三年制水产养殖专业的总学分达200分左右,军训、入学教育、毕业教育、每学期的劳动都相应的赋予一定的学分。

六、充分体现德育教育的重要

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坚持以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贯穿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每学期都开设此课程,在教学中摆事实、讲道理,利用多媒体软件教学,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使德育教育融入学生生活之中,融入生产实践中。教会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协作学习,诚实守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七、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实行有效教学

要实行有效地教学,不仅从宏观上设置好课程,安排好实践教学,而且还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要采用行动导向教学,行动导向教学的主要方法有多种,如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张贴版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思维导图法、任务驱动等。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有效教学。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能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得到充分保证。

参考文献:

[1]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2]胡杰.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变革[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3).

篇2

和县濒临长江,内河水网密布,宜渔面积达1.13万hm2,水产养殖业较为发达,河蟹养殖面积逾0.53万hm2,已成为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但是近几年来该县河蟹养殖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如水域环境不断恶化,养殖成本不断升高,河蟹养殖规格越来越小,经济效益越来越差,养蟹户亏损比例不断扩大等,河蟹养殖业呈现严重的不利局面[1-2]。如何提高河蟹养殖业效益,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1 河蟹养殖业效益下降的原因分析

1.1 成本因素

近2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国际粮价不断上涨,国内粮价也呈上涨态势,涨幅30%以上,饲料成本显著升高,成为河蟹养殖成本增长最快的部分。

1.2 市场因素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蟹苗产量迅速提高,河蟹养殖业快速发展,商品蟹产量急速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市场价格大幅下降,尤其是125 g以下规格的商品蟹下降幅度更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更趋理性,河蟹从奢侈品消费步入寻常百姓的餐桌,价格趋于合理。

1.3 环境因素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水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几乎所有的河蟹养殖水源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源污染造成了河蟹疾病发生频繁,产量不断下降,规格越来越小。

1.4 种质因素

受利润驱动,很多育苗厂家用于繁育的亲蟹个体均较小,多在100 g左右,甚至有的厂家选择个体规格在50 g左右的1龄蟹做亲蟹,致使蟹种不断退化[3]。幼蟹市场上,辽蟹所占市场份额很大,导致长江水系蟹种与辽河水系蟹种混杂,河蟹种质资源自然退化。

1.5 技术因素

河蟹的各个生长时期对营养的需求有所不同,一些养殖户一味追求饲料的高蛋白含量,忽视其他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造成高蛋白的浪费;本文由收集整理一些养殖户忽视在饲料配方中添加必要的钙质,造成河蟹钙质缺乏,影响河蟹的正常生长;一些养殖户,大量投喂土豆、小麦等淀粉类饲料,致使河蟹无法有效吸收,同时造成饲料浪费,污染了水质[4];一些养殖户放养了高密度的河蟹,管理水平比较低,养成的商品蟹规格小。

1.6 疾病因素

据调查,河蟹95%以上的死亡原因是由各种疾病造成。目前,一些疾病如“颤抖病”,还没有明确、有效的诊治方法,危害性大,一旦感染,死亡率极高,给河蟹养殖户造成严重损失。

2 提高河蟹养殖业经济效益的对策

2.1 发展生态养蟹

根据河蟹的生物学特性,人工创造并维持适合河蟹生长的水域生态环境。一是栽培水草。水草在河蟹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有些水草本身是河蟹喜食的天然饵料,可以净化水质,为河蟹脱壳提供安全场所。实践证明,凡是水草丰富的水域,河蟹生病少,掘穴少,外逃少,体色好,规格大,品质好。种植水草要合理搭配浮水、挺水、沉水植物,浮水植物以水葫芦、浮萍为好,覆盖面积不超过总面积的20%,沉水植物以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为主,面积不超过30%。二是移植螺蛳。螺蛳既是河蟹的优质活饵料,又是蟹池的“清洁工”,它能够清除池底的残渣剩饵。3—4月投放鲜活螺蛳7 500 kg/hm2,任其自然繁殖,并根据生长情况不断补充。三是套养滤食性鱼类、鳜鱼、青虾。可以改善水质,提供饵料,捕食野杂,充分发挥池塘的生产潜力。一般投放鲢、鳙鱼450尾/hm2、鳜鱼150尾/hm2,幼虾30 kg/hm2。四是施用微生物制剂。有益微生物可以分解水中复杂的有机物,减少水体有害物质浓度,加速物质循环,增强河蟹免疫力[5]。

2.2 养殖大规格商品蟹

河蟹规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效益。规格在150 g以上的成蟹深受市场欢迎,售价往往是小规格蟹的几倍。一是选择长江水系蟹苗。河蟹种质资源主要分为3个水系,即长江水系、辽河水系、欧江水系。长江水系的商品蟹大,品质好,深受欢迎。二是减少穴居蟹。蟹池应选择在安静、避风向阳、水源充沛、水温适宜的地方,池塘由深水区、浅水区、草岸组成,水中植入适量的沉水、挺水和浮水植物[6]。三是合理投饲。饲料质量决定商品蟹规格。河蟹饲料要坚持“精青结合”,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适当配制。前期水温低,个体小,以动物性饲料为主;中期是摄食生长高峰,在加强动物性饲料投放的同时,应多投放些水草;后期河蟹因大量摄食则育肥增重,应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饲料要求量足质优,新鲜适口,投喂要定时、定质、定量、定点。可以选择不同时期的全价颗粒饲料饲养河蟹。

2.3 科学防控疾病

病害是影响河蟹养殖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保持良好

的水质条件是防控疫病的重要前提。要定期测量监控水质,每15 d泼洒生石灰1次,用量300 kg/hm2左右,保持ph值稳定在7.0~8.5。定期施用光合细菌及有益微生物,净化、改善水质。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篇3

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打防结合、综合治理”和属地管理原则,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突出重点,强化监督,依法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积极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二、工作目标

清理整顿农资市场主体。严厉查处生产、销售假劣种子、农药、肥料、农膜、兽药、饲料、农机及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违法行为,通过开展专项整治。规范农资生产经营行为。推动农资市场秩序实现根本好转,保障春季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

三、工作重点

春季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整治行动要突出工作重点。强化监管。即以种子(含种畜禽、水产苗种)农药、肥料、兽药(含渔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农机及农机具等主要农资产品为重点。

以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及洋葱、西瓜和当地其他主要经济作物种子为重点。扩大抽查范围,农作物种子方面。加大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坚决查处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经营推广应当审定而未经审定通过的种子、超范围经营、无证生产经营、未按规定建立生产经营档案、品种包装标签介绍与审定公告表述不符等违法行为。

重点检查无证生产经营行为、生产经营假冒伪劣草种行为、草种包装及标签不合格行为、未按规定建立生产经营档案行为。牧草种子方面。

严厉查处违规生产经营和使用国家禁止的高毒农药、生产经营假劣农药、无登记证生产、添加未登记成份、擅自扩大使用范围、一证多用、套用或冒用证件、标签不规范以及“以肥代药”等违法行为。农药方面。

肥料方面。严查有效成分不足、包装标识不规范、夸大使用效果、一证多用、假冒伪造登记证等违法行为。以复混肥、有机肥、叶面肥、微生物肥料、床土调酸剂及市场销量较大的尿素、磷酸二铵等肥料为重点。

严查生产经营假劣兽药和非GMP企业产品、无证生产经营、有效成分含量不足、标签说明书不规范、非法生产兽用生物制品等违法行为;加大禽流感疫苗、猪蓝耳病疫苗等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的质量监管;严厉打击生产经营使用违禁药物和其他有毒有害化合物的行为。取缔国家禁用的兽药。兽药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严厉查处生产经营假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无证生产、包装标签不符合规定等违法行为;严查在饲料加工和养殖环节添加三聚氰胺、瘦肉精、蛋白精”莱克多巴胺、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违禁药物和非法添加物的行为。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方面。

农机及农机具方面。严厉打击和查处制售假劣农机具及零配件、盗用冒用转让农机推广许可证书、产品不符合安全标准及无推广许可证等违法生产经营行为。以财政资金补贴购置的农机具为重点。

严厉查处以次充好、以劣充优、销售带病水产苗种以及水产养殖过程别是苗种生产阶段违法使用违禁药品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违法行为。建立可追溯制度。水产苗种方面。提高水产苗种质量。督促苗种生产企业建立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及销售记录。

重点对种畜禽市场、登载种畜禽广告的媒体、种畜禽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行为和产品质量进行检查。种畜禽方面。

四、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开展农业投入品市场调研。掌握本辖区内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生产经营状况。组织各级农牧部门认真研究当前农业投入品市场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各地农牧业主管部门要对本辖区范围从事农作物种子、牧草种子、种畜禽(含鱼种、鱼苗)农药、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兽药(含渔药)农机及农机具的生产、经营单位开展普查。建立监管数据库。此基础上。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于年4月30日前报送省农牧厅政策法规处。

二)清理整顿农资生产经营主体。主管部门要组织对辖区内从事农生产、经营的企业进行逐一清理。对不符合资质条件的要限期正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要依法吊销其生产、经营许可证、登记证;对无证生产经营的要坚决依法取缔。

三)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执法检查。坚持日常监管和集中整顿相结合。加强对辖区重点品种、重点市场、重点区域、重点单位日常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属地管理原则。强化市场监管。各级农牧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对一些群众投诉强烈、市场秩序混乱的地区进行集中整顿。要结合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的清理整顿,组织农牧系统行政执法人员对辖区内农业投入品市场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要依法严厉查处。

四)规范农资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对农资生产、经营者的培训工作。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和体系,各级农业部门要结合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的清理整顿。提高农资生产经营水平。重点培训与农资生产经营相关的法律知识、农资产品防假、辨假和使用知识以及农资产品经营等方面知识。要指导、督促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建立健全生产、经营档案。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实现农资质量全程跟踪和可追溯管理。

五)加强农资产品质量抽查。加大对本地区重点农资产品流通和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督抽查。对不同农资品种实行产品质量定期定点监测和跟踪监督,各地要根据本地区农牧业生产实际需要。重点监测群众反映较多、问题突出的区域、市场和企业。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行农资质量例行监测。准确把握当地农资质量状况,提高农资质量预警能力。要依法及时公布市场监督抽查和例行监测结果,引导农民正确选购和放心消费。

六)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采取明查暗访等形式。彻底捣毁制售假劣农资窝点。对区域性制假售假行为,要组织精干力量。严厉查处一批大案要案。严格按照“五不放过”原则。要实行集中整治,坚决果断予以查处,防止反弹。同时要加强重大农资坑农害农案件挂牌督办力度,加大典型案例的曝光力度,震慑违法犯罪分子。

五、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自查阶段。积极组织,各地要按照本通知要求。周密部署,采取检查、纠正和处理相结合的办法,认真开展自查工作。积极做好清理整顿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农资市场排查、农资生产经营者培训、虚假农资广告专项整治等工作。

第二阶段,抽查和督查阶段。各地自查的基础上。由省厅组织督查组对重点地区、重点农资市场进行抽查和督查。督查工作采取听汇报、开座谈会、走访农户及查市场等方式进行。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3月下旬开始。要督促各地及时整改,并进行跟踪监督。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5月10日前由各市、州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将本地区开展春季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整治行动情况书面报送。听取各督查组开展检查及督查情况汇报,提出今后开展农资打假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会后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农业部和省政府等有关部门,并在全省范围内通报专项整治行动情况。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春季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整治行动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提高思想认识,各地农业部门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加强领导,制定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迅速展开专项整治行动。各地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专项整治行动第一责任人,主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

篇4

关键词:市场营销;网络营销;品牌营销

微山湖是我国北方最大淡水湖泊,面积1266平方公里,占山东省淡水面积的45%。微山水产资源得天独厚,水质肥沃,物产丰富,属富营养型湖泊,资源量居全国同类大型湖泊之首,素有“日出斗金”之盛誉,且资源门类比较齐全。其中仅名贵的水产品就有10数种之多,南四湖“四鼻孔鲤鱼”、甲鱼、乌鳢、田螺、鲫鱼、青虾、黄鳝、河蟹、南四湖“金边蚂蟥”、银鱼等,都是名扬四海的湖鲜珍品。用南四湖麻鸭蛋制成的“龙缸松花”、麻鸭肉制食品早已行销世界各地,微山县因而赢得了“中国麻鸭之乡”的美誉。微山县湖区水产资源门类比较齐全,现有鱼类78种,以鲤鱼为主,经济鱼类有鲫鱼、黄颡、乌鳢、长春鳊、鲤鱼等多种,资源总量十分可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经济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传统的营销理念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环境的转变,必须改变思路,转变营销理念,改变营销策略才能保证企业的长久不衰。

一、微山县湖产品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微山县湖产品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2009年,全县水禽养殖量已发展到1500余万只,其中麻鸭在300-400万只,水禽蛋年产量5.3万余吨。全县水产养殖面积34.53万亩,渔业总产量17.54万吨,总产值21.64亿元。截至2009年,全县共有规模以上渔湖产品加工企业5家,渔湖产品总产值2.02亿元,销售收入1.98亿元,利税2700万元。渔湖产品加工业直接从业人员近万人,带动湖区15万渔湖民从事渔湖产品的生产、捕捞、运输、加工、销售工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6年9月,微山县湖产品加工业被评为山东省十大高效农业聚集园区,也是山东省最大的淡水湖产品加工基地。目前微山县规模以上企业的行业分布,如图1所示。

二、微山县湖产品加强市场营销策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竞争已经跨过了一国的界限,全球成为一个统一的市场,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幻中,市场营销成为了竞争中的关键,只有发现市场需求,抓住消费者心理,满足顾客需求。才能占领市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某的一席之地。尤其是在进入买方市场时代,产品同质化趋势明显,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消费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多,企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第一,加强微山县湖产品市场营销策略是促进微山县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之一。微山县地处鲁苏两省三市九个县市区结合部,辖十五个乡镇街道,人口70万,是一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人均GDP达到3.4万元(约合5200美元),年均增长15.6%。财税实力进一步增强,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4亿元,年均增长24.39%。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加快,2010年规模以上投资达到118亿元,年均增长32.3%,五年累计完成345亿元。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亿元,年均增长21.6%,五年累计达到220亿元。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微山经济结构存在很大隐忧,煤炭产业“一业独大”的情况非常突出,煤炭及相关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最高时接近80%,发展基础十分脆弱,如不能及早转型,就摆脱不了“煤竭城衰”的命运,大力发展微山湖产品产业目前已是微山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加强微山县湖产品市场营销策略对于提高微山县湖产品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加强微山县湖产品市场营销策略对于推动微山县湖产品品牌建设的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微山县湖产品的营销能力较低,市场营销的力度跟不上整个产业发展的需要,直接制约着该产业的发展壮大。微山县湖产品加工企业必须要创新营销方式,加强市场营销策略对于推动品牌建设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特别是目前微山县湖产品品牌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是提高附加值增值最有效的途径。因此,通过市场营销策略来促进微山县湖产品品牌建设是一个有益的结合。

三、微山县湖产品市场营销战略分析

(一)转变观念是加强微山县湖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的前提和保障

企业面临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营销新时代,随着信息的高度发展和网络的广泛普及,传统的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有的营销理论也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面临这样的新环境,企业要在营销竞争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将竞争的思想渗透到企业营销中的每一个环节中,全力提高其营销竞争力。菲利普・科特勒教授在谈到中国企业的营销问题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许多公司中市场营销部门不是一个领导部门,而是一个附属或执行部门,他们的职责仅仅是销售,但是让营销部门的专业人才售卖产品并不是营销。市场营销应该以竞争为导向来选择和获取市场。因此,市场营销部门在营销活动中应广泛采用竞争的手段、培育竞争思想,实施竞争营销。

(二)品牌营销策略是促进微山县湖产品产业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

品牌定位,是指为了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而建立品牌形象的过程与结果。合理的品牌定位是影响品牌最终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品牌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同需要长时间、持续性的培育,微山县湖产品可以通过品牌知名度快速提升等四个阶段,完成品牌的培育,如表1所示。

(三)网络营销战略

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强调“营销的精髓,是通过有见识的创造和提供价值而在自由个体中产生欲求反应”。首先,要加强网站建设。在委托专业网站建设公司打造网络交易平台方面应加强系统维护和升级。其次,要开展网络促销。网络促销在与消费者展开对话或建立关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易于企业与消费者建立一对一的营销关系珍,可以更好、更直接地宣传品牌。

(四)营销组合战略

1、产品策略。在食品的营销策略中,产品策略居首。有一句话说的好,“最好的营销就不需要营销”,也就是说一个好的产品就等于整个营销组合的成功。

(1)以质量为核心的产品策略。质量是食品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应该从战略上十分重视产品质量,并把产品质量至上的观念归纳入到企业核心价值层面。目前,全县有省级龙头加工企业3家,市级龙头加工企业15家,22家企业的37个单元获得QS(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生产许可证,48种渔湖加工产品获得使用国家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标志。全县22家渔湖产品生产获QS许可证企业中,共获得山东省名牌产品称号一个,即“微山湖”牌系列产品;获得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称号企业2家,分别是县对外贸易皮蛋加工厂、县南阳湖食品加工厂。先后有14家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微山渔湖产品注册商标达79件,现有省著名商标5件,分别是微山县湖产品加工总厂的“微山湖”、微山县对外贸易皮蛋加工厂的“望湖”、微山县鲁南湖产品加工厂的“荷都”、微山县永甲湖产食品有限公司的“永甲”、微山县南四湖食品加工厂的“祥湖”商标,其中作为微山湖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微山县湖产品加工总厂“微山湖”牌系列产品还获得了“中华老字号”、“山东老字号”、“山东省名牌产品”等称号,其水产品加工车间获得美国FDA、HACCP认证、出口欧盟水产品认证,取得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ISO9001:2000管理体系认证和CQC国际联盟认证,现正在申报中国驰名商标。此外,微山县外贸皮蛋加工厂生产的风干鲤鱼获得山东省名牌称号;微山县远华湖产食品有限公司“南四湖”商标已获得山东省著名商标。

(2)加大区域品牌建设,增强产品附加值。区域品牌是一个区域特有的、共有的品牌,可以在多个产业共享。对微山湖产品而言,打造的的区域品牌,也可以为湖产品自身的发展所利用。政府组织行业协会等对区域品牌进行注册、营销,并且指导制定区域品牌的使用办法,确保将区域品牌“培育好,保护好,利用好”。制定区域品牌使用准入制度,防止品牌被滥用。为了配合湖产品的发展战略,可以在区域品牌下对“中端产品”和“高端产品”进一步细分。企业应该理清区域品牌与企业自有品牌的关系,争取达到互为裨益的效果。鼓励企业或协会参加其他文化与经贸活动,提高区域知名度和品牌知名度。同时,政府应该鼓励企业注册商标、创建品牌,参加ISO9000质量管理、ISO14000环境管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品牌认证,并建立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激励机制。

(3)不断推出差异化新产品。企业要依靠有口皆碑的品牌名称,源源不断地开发出符合消费者口味,引领消费时尚潮流的新产品。味蕾的享受,是人类两大享受之一,当人们满足了最基本的饥饿需要,人们就会向更高的层次需求,而美味享受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高的追求,因此,微山县湖产品企业要不断研发新产品,时刻引领消费潮流,成为食品行业的明珠。

2、价格策略。产品细分与市场定位的目的在于:针对不同市场需求设计不同的产品,通过价格歧视来获得整体利润最大化。微山县湖产品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生态优势和市场对安全、优质食品需求不断扩大的趋势,引导企业将产品细分,对市场进行精确定位。可以将产品分作中端产品和高端产品,分别针对“对食品安全比较在乎的具有中购买力的消费者”和“对食品安全非常在乎的具有高购买力的消费者”。中端产品一方面具有可靠的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价格相对低廉,以吸引中购买力人群;高端产品当然产品质量要可靠,价格也要比一般的产品高,以博取高购买力人群的青睐。即:中端产品,强调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销售上则强调低利润率来抢占市场空间;高端产品,强调生态化、绿色化生产,销售商则强调“高价格、高利润、高品质”的高端路线,一定要在市场上树立“高品质”形象。

3、促销策略。现代营销理念不仅要求企业开发优良产品,给予消费者有吸引力的定价,使它易于为目标顾客所接受,还必须与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将产品品牌信息正确地传递给消费者。

(1)广告。媒体引导型消费仍是目前国内食品市场的主流。优秀产品的推广同样需要强有力的媒体宣传。为了让消费者全方位的了解的产品,同时全力支持终端市场的产品销售,微山县湖产品企业需要制定了详实细致的媒体宣传计划。因此,广告战略重点应该围绕“微山湖”这一品牌定位进行多角度传播。

(2)人员促销。推销员直接面对客户,其作用十分重要。为了重新提高市场占有率,微山县湖产品企业除了要对基层员工进行必要的沟通、培训之外,还要经常在销售部门、市场部门之间展开各种形式的销售竞赛。

(3)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对维护企业特定形象,强化企业社会关系,加深产品印象,激励企业员工,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微山县湖产品企业应该通过新闻宣传,赞助和支持社会项公益活动,建立与有关机构的友好关系,积极参加有关营养保健的社会公活动,建立企业内部良好的员工关系。

参考文献:

1、朱勇志.市场调研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J].消费导刊,2010(5).

2、董延涌.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一体化发展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1(1).

3、周澜.营销策划中的广告运用策略探讨[J].中国商贸,2011(5).

篇5

关键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探讨

前言

2007年中国GDP增长11.4%,其中消费、投资、出口的拉动分别占4.4%、4.3%、2.7%,表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正在加大。但在农村由于消费不协调,消费水平低等特点。从而使得农村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率贡献份额下降,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一、制约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支出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总体水平偏低,二是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直接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倍,扩大到1990年的2.2倍、2001年的2.89倍、2003年的3.23倍。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255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493元,绝对差距是7283元,相对差距是1∶3.22,城乡差距较改革之初增长了66%。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尽管农民收入同比增长,但占全社会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仍在下降,农村市场消费能力明显偏弱。

2.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也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目前,中国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体系还不完善,很多地方和企业在工业消费品的设计、生产、供应上,多是面向城市需求,而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特点的家电产品开发严重滞后,有效供给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市场的发展。况且在工业消费品生产领域,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较为普遍,现在市场大部分的商品都是针对城市消费市场,而适合农村特点的家电产品不多,从而影响整个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

3.农村家电消费环境较差,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农村消费环境的落后是制约农民消费需求实现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着农民消费的实现,限制了农民消费的更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农村市场网点少,购物环境差,商品的品种和款式也单调,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限制了购物选择面。

其次是缺水缺电,严重制约了家用电器的普及。绝大部分农村的生产、生活消费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布局、规模方面,还是在档次、质量、科技含量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差距悬殊。一些地区供水、用电、道路、电视信号接转站等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好,家用电器等商品的普及严重受到限制,甚至出现了“买回的冰箱变成了碗橱、洗衣机变成米缸”的笑话。目前,全国自来水受益村只有4381个,普及程度仍较低。农村形容说:“电动洗衣机,人工上下水”;很多省份虽然消除了无电村,但是供电时间限制、电压不稳等问题也一直影响着电器商品进入农户;电讯基础设施因农村资金短缺、点多面广、铺设线路投资太大,一时难以满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使用费用远高于城市。据一份关于农村电价情况的调查报告:除了山西每度电在0.40元左右外,相当一部分省、市、自治区为0.60元~0.80元,高的达到2元~3元,远高于城市0.42元的平均电价水平,农民购头家电买得起用不起现象较为普遍。另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对住户的调查反映:农村电话费偏高,也是制约电话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是交通不畅,制约了农村商品的流通。由于交通不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不能及时换回货币影响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工业品不能顺利运过来,加大了工业品成本、抬高了价格,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实现。

二、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对策及建议

(一)政策支持

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的环境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升级价段,以“老三大件”为主要耐用消费对象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以彩电、冰箱、收录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和农业作业器械、运输机械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供电、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当今农村经济和农村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促进农村家电需求的增长,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同消费配套的基础设施。其中关键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满足消费需求的效率和效果,是阻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最大的非制度性因素。鉴于此,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和科技的投入,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保证农村水、电、交通、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到位。而农村地区电网、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不仅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及信息流通,更重要的是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水果蔬菜的流通、水产养殖业以及非农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作用更为突出,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对电话、电视、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据有关专家测算,电价下降40%,并提高信号接收质量,每百户彩电拥有量将新增11.5台。如果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洗衣机每百户拥有量将新增22.6台。

(二)组织支持

1.政府的支持

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现阶段农村融资渠道有限,正规金融缺位,资金市场运作极不规范。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乃当务之急。农村要探索建立一个由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等多样化金融机构组成的、具有相互竞争、内部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要探索建立农民贷款担保体系,分散农民贷款风险,健全融资渠道,进而启动农民长期抑制的消费需求。比如,农民的住房消费、家庭耐用消费品消费、教育消费等。其次要加强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农业银行农村网点的撤并,管理权限上收;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只承担粮、棉、油收储贷款业务,不与农民个人发生信贷业务,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无暇顾及;农村信用社自身难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这种金融供给抑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服务战略应进行调整,特别是对农村信用社体制的改革,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通过农村信用社来推行小额信贷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的特殊的信贷方式,专门为具有一定潜在偿债能力的收入较低的农民提供信贷服务,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增加收入。

2.企业的支持

首先企业要树立先进的市场营销观念,明确发展方向。企业要面向农村,重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开发,深入农村家电消费市场调研,在商品的品种、功能、价格、款式以及包装上要符合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开发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的产品,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产品配套服务,形成品牌比较优势,争取在服务三农和本土化经营中实现双赢。企业进农村不仅能带动农村小城镇建设,激活乡镇经济,还能更新农民的消费观念,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自身素质,改善城乡居民的购物环境。如湖北省一家土生土长的民营商贸企业,近几年来,在江汉平原的乡村刮起了“超市旋风”,到目前已经有160多家连锁店,其中79家设在乡镇甚至是村里。其设在乡镇和村级的超市经营状况良好,没有一家亏损,平均每1000平方米纯利润在10万元以上,效益好于中等城市和县城[4]。

其次企业要建立、健全农村各营业网点的维修服务网络。据调查得知,很多农民消费者提出农村家电维修网点太少,维修费用太高,维修技术人员水平太低,而且有的地方配件不足等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购买欲望。因此,维修服务网络的健全程度,决定着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3.农村居民的支持

长久以来,农村的消费观念就是轻消费,重积累;再加上农村信息不灵,农村盲目消费、盲目攀比,婚丧嫁娶讲排场、铺张浪费、搞封建迷信等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地区农民即使有钱,也不能接受城市的现代消费方式,对名优商品的了解较少,致使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的销售比较旺盛。因此,要激活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就要通过舆沦宣传工具,通过“电视村”、“电话村”等示范作用,通过补贴、赊销等手段,加以正确引导,引导农民购买名优商品,提高消费的质量,让农民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从而促进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

(三)制度支持

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货币储蓄动机之一就是预防性动机。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健全,农民预防性动机较强,导致农民宁愿手持货币,也不愿即期消费。因此,国家应积极、稳妥地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促使农民放心消费。而针对农业生产的双重风险约束,政府还应该站在切实保障农民利益的角度上,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适度发展商业性农业保险。

2.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加强对农民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教育

农村消费者的利益不容侵犯,农村家电市场虽然前景广阔,但这个市场尤其是农村消费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非常脆弱,将农村当成城市淘汰家电产品的收容站,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最终受损的将是整个家电产业。

3.制定相关监督制度

2007年12月23日,财政部与商务部联合宣布,旨在扩大中国农村消费的“家电下乡”工作将在山东、河南和四川三省率先试点。三省农民将可以买到专为农村市场生产的限价家电产品,同时还可以从财政部门申领“家电下乡”补贴。如何确保该政策落实到农民身上,这就要国家有关部门指定相关的监督制度以保证农民享受到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内容[EB/OL]./.

[2]尹世杰,王裕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中的消费经济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85-190.

[3]舒富民.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0-24.

篇6

总行资金计划管理的重点是实施两个分类管理,即全面实施信贷计划和信贷资金分类管理,其主要内容是:

全面实施信贷计划分类管理,实现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按照先政策性、后商业性,先短期、后长期的原则安排各类贷款计划。对政策性贷款计划,要及时安排,足额保证;对商业性贷款计划,在优先安排粮棉油收购贷款需求的前提下,根据全行资金筹措运用情况和各行经营管理水平、风险防范能力等,区别对待,择优安排;对中长期贷款计划,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我行业务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审慎安排。通过分类管理,促进信贷计划和资金安排向信贷资产质量好、贷款风险低、效益高的机构和地区倾斜。二是在人民银行核批农发行贷款计划内,总行对各省分行年度信贷计划实行分季总量调控,未经总行批准不得突破;按季分月信贷计划,各省分行可在季末不突破总行核定的额度内,自主安排。三是合理规划业务发展,科学编制信贷计划,通过信贷计划安排与资金供应的有效衔接,引导各行均衡实施信贷计划,实现信贷规模合理增长。四是要严格按旬监测各项存、贷款计划执行情况并按月分析、按季考核。

全面实施系统内资金分类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资金供应总的原则是按照信贷计划配置,没有信贷计划不提供贷款。一是建立以信贷计划引导资金流动,以资金保障信贷计划实施的管理机制。各级管理行要依据上级行核批的信贷计划核定各所辖行年、季、月度借款限额,借款限额一经核定,各行要严格组织实施。总行及各级管理行按照借款计划筹措和安排资金,根据借款行借款申请调拨资金。二是区别贷款性质实施不同的资金供应政策。对政策性贷款所需系统内借款,足额保证资金供应;对商业性贷款中的粮棉油收购贷款所需系统内借款,资金优先供应;除粮棉油收购贷款以外的其他商业性贷款所需系统内借款,视资金筹措和借款行经营效益情况,向经营效益好、信贷资产质量高的行倾斜。对财务资金、清算资金等需求,及时供应资金。三是强化借款期限管理。将系统内借款分为1年以内(含1年)、1年以上两类借款,实行分类管理,分设科目,分别核算。根据筹资成本及资金供求状况,对不同期限借款执行不同的利率标准,1年以内借款到期不能及时归还的,按规定转入借款逾期户,执行罚息利率。四是继续实施系统内借款计划管理制度。按旬编报系统内借款计划,对实际借款与计划偏差较大,导致资金超占或空置的,按照规定收取资金占置费;对因不良信贷资产增加相应占用的系统内借款,要区分情况执行罚息利率,促进各级行减少资金闲置浪费,注重信贷资产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资金管理体制改革促使基层行努力求变

资金分类管理的主要精髓主要是通过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这一传导机制,在保证政策性业务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实现全行的商业性贷款向质量高、风险小的地区、行业以及客户流动,并通过对实际借款与计划偏差较大,导致资金超占或空置的,按照规定收取资金占置费;对因不良信贷资产增加相应占用的系统内借款执行罚息,促进各级行减少资金闲置浪费,注重信贷资产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资源配置上初步实现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有机结合,运用利率等杠杆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结构的调整。因此,此次资金计划体制改革要求基层行必须尽快在诸多方面做出调整。一是要牢固树立有效资产第一的观念,大力培育黄金客户以及优良资产,大力发展票据贴现业务;二是要大力推进基层行负债业务的多元化,积极调整负债业务的产品结构和期限结构,努力降低负债成本。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基层行的核算意识和经营观念。粮油市场放开前,为保证收购资金及时足额供应,不向农民打白条,我行执行“收一斤粮食,发放一斤粮食的贷款”的信贷政策,资金来源全部依靠人民银行再贷款,供应有充足保障。我行资金管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采用计划调拨方式,导致基层行在思想上对资金计划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严重缺乏“经营”和“核算”理念,在资金计划的编制和上报上存在着“宽拿窄用”、“留有调剂余地”的思维习惯,没有真实反映出企业和自身实际资金需求。资金分类管理办法实施后,基层行必须下大力气解决资金计划预测不准,借款计划偏差率大的问题。以某分行为例,该行2005年从5月到12月末共申请借款计划132884万元,实际向上级行借款64427万元,上报借款计划与实际借款差额为84097万元,按照系统内资金分类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则该行要支付资金占置费103万元。第四,进一步强调信贷、资金计划的严肃性。目前基层农发行突破计划总量,超计划发放贷款,虚增贷款计划,随意调整贷款投向的问题时有发生,资金分类管理办法实施后,上述问题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改观。

基层行谋变之策

在优化资源配置上下功夫,牢固树立资产业务的核心经营地位。一是将资金向重点客户倾斜,逐步构建以优质客户为主体的客户支撑体系,选择代表性强的黄金客户,在信贷政策和结算服务上给予重点倾斜,积极提供战略规划、市场判断、营销管理、信息咨询等服务,打造一流政策性金融服务品牌。二是将资金向重点区域倾斜,逐步构建以重点支行为主体的经营支撑体系。根据经济基础、经营现状和发展后劲综合评估,对基层行实行优先、积极、审慎的差别化管理,优先支持的支行在资金调拨、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充分发挥信贷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三是将资金向新业务倾斜,逐步构建以新业务为核心的业务支撑体系。要树立优先发展新业务的思路,积极推进政府信用协议、农业应急、粮食生产基地、地方化肥储备、企业烟叶储备、种子贷款、水产养殖等项目的实施。同时,要积极探索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领域和方式,做好对农业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市场调研和开办准备,研究支持农村土地整治等项目的可行性。

在负债业务多元化上下功夫,努力降低负债成本。在资金分类管理体制下,上级行对基层行的资金准确使用提出了较高要求,资金计划不准和资金使用不合理都将直接影响基层行的利润。因此,基层行必须在上级行的政策框架内积极地调整负债业务的产品结构和期限结构。首先对现有的客户存款无论是商业性还是政策性均要严防出现外流;其次对于各种财政性支农资金要通过多种手段全额吸引到农发行存储;第三,大力培育新的、潜在的黄金客户,在贷款业务未启动前,通过优良的存款、结算等服务,使其成为农发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第四,积极拓展同业存款业务,以便在金融市场资金比较宽裕的情况下,有效地降低基层行的资金使用成本。

在提高计划预测的准确性上下功夫,全面提高工作效率。一是在人员管理上做到三加强,即加强组织领导,加强人员配备,加强业务培训。二是在宏观把握上做到三结合,即与当年粮棉油生产情况和市场价格走势相结合,与农发行支持粮棉油流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计划相结合,与上级行考核基层行的各项经营指标相结合。三是在微观操作上做到三个准确,第一是确保收集原始数据的准确。在计划编制前,计划人员要深入企业、乡镇、村组甚至农民家里及田边地头,到农业、统计、粮食、棉花等部门,收集粮棉油生产情况,特别要十分注重收集原始数据。第二是要确保分析测算的准确。要对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认真筛选、分析,并结合粮棉油产业市场行情及走势,包括收购价格和销售价格及粮棉油市场价格等,通过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测算出信贷资金计划。第三是要确保汇总上报的准确。信贷计划有关数据通过认真测算后,要进行认真汇总上报,确保信贷计划的准确、真实。通过上述手段,千方百计降低资金闲置率。

篇7

——关于我市农民增收工作情况的调查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部署,9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财经工委的同志对我市的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我们先后听取了市农林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海洋与渔业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等单位以及**、**、**等镇关于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

今年以来,市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多次召开农民增收推进工作会议,并认真抓好落实。农林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等部门坚持用城乡统筹的思路抓农村,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全力推进项目农业和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间,涌现了一批农民增收新的亮点,项目农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负增收、劳动力转移、小城镇建设、发展民营经济、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特别是项目农业和农业外资引进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去年9月,全省*个县市中有*个县市被省评为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榜上有名。去年在**市农业综合表彰会上,我市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今年1-9月份,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达3858元,同比增长15.9%,是多年以来农民增收形势较好的一年,农民增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农民种养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去年秋播以来,由于狠抓了夏熟作物的培管措施,今年夏熟生产和蚕桑生产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实现夏粮总产8.38万吨,其中,油菜籽收入达1.68亿元,农民增收1869万元;蚕茧总产值811.5万元,增收1185.6万元。全市畜牧业在禽流感、饲料价格上涨、外贸出口受阻等不利因素并存的情况下,畜禽生产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畜禽产品价格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二是项目农业取得新的突破。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进一步确立了“抓农业重在抓项目”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吸引“三资”投入农业,我市项目农业建设有了新发展和新提高。1-9月份,全市新建或扩建农业龙头企业80家,直接带动基地面积近10万亩,带动农户近5万户。总投资1200万元的**食品有限公司,2003年9月开工建设,今年5月建成投产,已收购青蚕豆1200吨,青豌豆500吨,带动基地1000多亩,青蚕豆亩均增收200元。**的**公司、**的菜业制品有限公司、**的兴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等项目,都为致富一方百姓作出了贡献。1-9月份,农民从本地各类农业企业中得到的收入人均增加72.9元,增幅达14%,根据近年的“三资”开发农业项目实绩,项目农业每投入100万元,就能给农民每年带来约30万元的收入。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逐步加快。市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积极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加快中介组织建设,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今年8月份,我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其中就地转移1.03万人,异地转移1.17万人,农民人均外出劳务收入增加226元,增长17.7%。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年收入一般在1-1.2万元之间,收入较高的是建筑行业,年收入一般在1.5-2万元之间。

(二)

近几年,市镇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帮助农民增收上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市在农民增收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低”,即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在我市尚未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35岁以上的占73%,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无一技之长的占81%。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成为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加大,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增大了他们经营的风险,使他们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供求信息做出准确判断,结果往往是造成农业生产的趋同,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在某一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随之大幅降低。另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这些都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大多数农民则有些无所适从,结果导致农业产业化步履缓慢,农业经济效益整体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二是“高”,即农业成本高。近二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造成了农民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增产不增收,再加上农资市场混乱,农民担心高价买了假种子和劣质化肥农药,到时候低价卖出农副产品,里外赚不到钱。近几年,柴油等渔用物资价格也一路上扬,各类费用急剧上升,渔业成本不断增加,广大渔民的增收问题也成了“纸上谈兵”。

三是“少”,即农业投入少。由于我市财政支付能力弱,用于农业的技术、资金投入有限,导致推动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动力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滞后,农业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善,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今年我市遭遇干旱,由于水利设施功能衰退,损毁严重,抗灾能力大大减弱,使农业生产遭受一定损失。有些镇乡由于财政困难,争取到的有限的农业项目资金没有真正投入农业,而是挪作他用,进一步影响了农业发展。

四是“重”,即农民负担重。近几年,国家通过实施税费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民负担有所减轻,但一些不合理的收费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涉渔收费部门还是不少,收费项目繁多,渔民负担仍然很重。与此同时,农民的“隐性负担”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是医疗、教育等负担加重。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比不上城镇,但是其开支并不比城镇低,有了病往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为了让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许多农村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除了缴纳高额的借读费,不少家长还进城“陪读”,既耽误生产,又增加费用。其次是婚嫁成本居高不下,人情消费有增无减。在农村,子女婚嫁仍是农民开支的头等大项,尤其是为儿子成家,几乎要用尽全部积蓄,很多人还要举债。大部分农户每年用于各种人情的礼金占了家庭开支的很大比重。

五是“难”,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难。据调查,目前我市征用土地涉及到892个村民组31720个农户78598人,人均耕地在0.4亩以下的农户为7932户19507人,被征地农民人均获得补偿1.35万元。有限的征地补偿金只够维持农民短短几年的基本消费,很难用它作为自己的创业资金实现再发展,也难以保障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赚取与从前经营土地相当的收入,从而难以保障他们能够保持目前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不少失地农民将征地补偿金一次性用于房屋建设、子女婚嫁或偿还债务,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反映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困难,特别是一些失地的老年人和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的生活保障问题尤为突出。

(三)

如何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这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问题,也是各级政府和我们人大常委会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农民增收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制度、环境等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只有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农民增收,才能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为此,提出以下建议意见: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是弱势群体,弱就弱在素质上。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是实现农民长期性增加收入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消除农民的“低素质屏障”。

一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建议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围绕农民增收来建立政绩考核体系,坚持不以GDP为目标取向,不以表面繁荣为政绩,以把党的富民政策创造性地惠及到农民身上为己任,形成农民增收稳定的政绩考核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宏观指导,坚持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发展村级组织带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带农户、农户自己联农户等多种形态的合作组织,引导他们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发展规模经济和特色经济。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既要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更要注重加大对产前信息体系建设和产后加工流通的扶持力度,以及对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扶持力度,从而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二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只有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农民增收问题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建议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另一方面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服务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

三是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起着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民经纪人”、“田秀才”、“土专家”等新型农业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支不可缺乏的新生力量。因此,建议政府要进一步扩大视野,一方面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使之成为现代农业新技术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农业人才后备库,充分发挥他们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谋划农民增收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议政府:

一是进一步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所以建议政府要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尽快形成优势产业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要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加强市场调研和信息反馈,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扩大农产品销售。

二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当前,农村集体保障功能不断削弱,农村因病因灾返贫和人口老龄化、高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民的处境不容乐观。针对这些问题,建议政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要构建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援助体系,让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体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同时要完善财政对低保的转移支付制度,确保资金落实。二要构建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尽快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农民因病致贫问题。三要构建农村教育救助体系,重点是逐步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四要构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解除农村养老之忧。

三、坚持城乡统筹的思想,加快农民增收

城乡统筹发展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因此,建议政府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农村劳务输出。我市人多地少,大量农民和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人均占有农业资源偏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是农民收入、特别是来自农业收入长期上不去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加快农村劳务输出,顺应城市化规律之要求,采取相关措施,由过去人为地限制农民进城,到鼓励农民进城,进而发展到允许农民进城定居。这既需要改变以往不正确的认识,更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摒弃以往限制农民进城的一些做法,降低农民进城定居的门槛,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要逐步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在国民待遇上的差别,对进城务工一定时间、有固定住所、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允许其申请变为城市居民,并在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要为进入城市的农民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使农民真正融入城市,适应新的环境,迅速转换角色,在城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