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积极和谐的心理状态,即是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包括认知、情感和人格等内在的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状态。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1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层次
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在适应和发展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或不良状态。根据学生心理生活的实际状况,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
(1)心理偏差
心理偏差是比较轻微而又极其普遍的心理问题,主要与一个人的不良态度、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倾向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自卑、骄傲、虚荣、多疑、自我中心、说谎、怯场、懒散、逆反、烦躁、任性、厌学、畏难、多愁善感等。心理偏差,习惯上可称为心理品质的缺点或缺陷,每个人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存在,它在总人口中的比率为100%。有心理偏差的学生一般能正常地学习和生活。
(2)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偏差与心理疾病的过渡阶段,是在诸多心理偏差的基础上积累起来,出现了心理要素的结构性失衡,即认知、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心理要素严重失调、失衡而形成的。如焦虑、恐惧、孤独、苦闷、冷漠、嫉妒、狂妄、情绪冲动、心境压抑等。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内在心理冲突、心理矛盾比较激烈,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出现许多不适应、不协调、不理智甚至错误的行为反应。
(3)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受到了较严重的创伤,出现了诸多有违常理、常情、常规的言论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出许多不可理喻的异态反应。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精神焦虑症、神经官能症、抑郁性精神病、躁狂性精神病、幻觉、社交恐惧、感知缺损、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病态人格等。据有关资料预测,学生中心理疾病的比率由增长的趋势。
这三种心理问题的层次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他们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内在连续性,在心理危机的程度、心理冲突的广度和深度上均存在着层层加重的趋向。
1.2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分类
每个人所遭遇的困难包罗万象,在某人看来不是问题而在另一个人看来就成了问题。所以在严格意义上讲,心理问题无法分类,只能按照心理问题在哪些方面出现而有个大概的轮廓和分类。国内的学者俞国良倾向于将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四类:
(1)学习方面的问题
我国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由于学校和社会只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注重学生心理及性格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之大。由此而引发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学生厌学、逃学、恐惧学校、考试焦虑,并由此导致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紧张,导致学生在性格、行为上的问题。
(2)自我方面的问题
伴随着青春期的来临,生理的改变激起中小学生的自我形象不断的变动,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不够清晰,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不能悦纳自我,不能正确面对成败得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等。
(3)人际关系方面问题
中小学阶段的人际关系的重心是与同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竞争与合作,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都会影响与同学、朋友的关系;同时,教师和家长等成年人于中小学生的关系的调整也是一连串的人际关系问题,中小学生的许多心理困惑也与此有关。
(4)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随着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不仅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思维、价值观和风气、流行的直接影响。能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社会和文化,使他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如果适应不当,这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1.3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十分复杂,主要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1)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方面最主要的是因为中小学生的心理正处在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依赖性和独立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容易造成中小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2)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方面,一是社会的影响。社会变革在带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人们心理的震荡和行为失范。而这些消极因素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小学生。二是学校的影响。目前,应试教育仍颇有市场,学生课业负担沉重,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时间和空间。三是家庭的影响。家庭是中小学生生活、生存的最主要的场所。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家庭气氛的不好、家庭结构的不良,使中小学生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
1.4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如何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目前在心理学界尚无统一的标准。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针对上面提到的学习、人际关系、自我、社会适应等方面学生的心理问题,制定了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大体概括为:一是敬业,二是乐群,三是自我修养。
具体地说,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表现在以下6点;成为学习的主体;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表现为如下6点: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要求;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积极地沟通;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自我方面表现在如下6点: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及时而正确地归因并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具有自制力。
林崇德等坚持着三个方面18点编制了心理健康测查量表,在全国范围内测试和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2.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在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具体表现为以下六种倾向:
(1)医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内容的单一化,将心理咨询的内容简单归于生理问题的检查治疗;其次是在操作中人员与场所设置不合理,类似于医疗环境。
(2)学科化倾向。把心理健康教育误解为心理学的科普教育,一味地搞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
(3)片面化倾向。过分推崇心理测验,用单纯心理测验手段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甚至违反心理测验的道德标准,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4)形式化倾向。有些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心理健康教育徒有虚名。
(5)德育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混为一谈,没有分清二者的界限;二是学校在具体操作中简单以行政干部或德育教师代替心理咨询人员。
(6)孤立化倾向。把心理健康问题理解为学生一个一个的问题,忽视了教师心理水平的提高和对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
2.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分为三大类型,即发展型、预防型和治疗型。
发展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采用心理辅导和激励学生自我修养、自我调节的方式。
预防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针对部分在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上潜在的或刚冒出问题苗头的学生。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良倾向,立即采取措施,各个击破,把问题消除在萌芽和起始状态。
治疗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的是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非常严重的学生。心理障碍的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在师长的指导性训练和长期自我训练中,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逐步淡化和消除心理障碍。属于心理疾病层次的,则重在采取心理诊断、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学生解除心理病痛。
以上三种类型具有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三者必须有机结合,以发展型为主,预防型和治疗型为辅,既要考虑到全体,又要考虑到个别。
2.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徐美贞通过对全国东部、中部、西部28个省280个区县的中小学校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心理健康课的开课情况
“未开设”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占总数的10.5%“开而不足”的比例为31.4%;“开但经常被挤占”的比例为10.6%;“开足”的比例为47.3%。
(2)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使用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没有教材”的学校占总数的32.8%。中部(41.7%)西部(34.6%)地区、县镇(36.0%)、农村(41.2%)和初中学段(38.3%)没有教材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有教材的学校中,使用省编教材的现象比较普遍。高中学段使用自编教材的学校占三分之一左右。
(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总的来看,“开课”(55.6%)、“办板报”(45.8%)和“举办活动讲座”(43.7%)是全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种最主要的途径。
(4)心理咨询室设置和开放情况
调查发现,没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占总数的47.3%;在开有心理咨询课的学校中,每周开放时间在三小时以下的学校占总数的68.1%。
(5)学校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课教研活动的次数
“从未举行过”的学校占总数的20.4%;“每学期一次”的学校,占总数的32.0%。。
3.简评
篇2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89年关于健康第四次定义:健康的涵义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作为身体健康的指标之一,它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其表现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个人的身心潜力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作为一名积极的社会成员而存在。结合自己多年的心理辅导案例与实践,我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智力正常
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具有积极向上的求知欲望;在解释认知的事物时,以事实为根据,能够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且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对他人的内心活动要有较敏锐的洞察力,不会误解他人的言行。
2.情绪平稳
情绪平稳就是一个人能够协调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心境保持良好,自我调控能力较强。心理健康的人总会保持乐观、愉快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冲突,遏制自己非理性的行为,在相关的领域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3.自我接纳
一个人要对自己的优缺点做出客观评价和理性认识,对个人的情感和动机有一定的知觉,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要切合实际,不要盲目自大,也不要过于掩饰自己,刻意取悦于他人,要保持适度的自尊,接纳自己,欣赏自己,保持心理相对的平衡。
4.人际关系良好
与他人要有正确的交往态度,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技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乐意与他人交往,将自己融入不同的环境中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与他人分享其中的乐趣和担忧。
5.热爱生活,独立自主
生活充满激情,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周围的事物持有独到的见解,有独立谋生的能力,不盲目跟从别人,专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并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上进心。
6.健康的人格
本我、自我和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三大要素,保持三大要素的动态平衡,协调各项心理机能健全发展,正确认识和评价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度,使行动与目标相适应,认识与情感相协调,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焦虑症
焦虑症是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它的表现是忧心忡忡,紧张不安,集中注意力困难,对轻微的刺激就做出过度反应,逆反心理强。这种心理障碍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较普遍,尤其是毕业班学生。
2.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理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一般来说,过度的抑郁反应,会出现注意力不仅集中、记忆力衰退、精力减弱、头脑反应迟钝、晚上睡不好、爱发脾气和工作效率不高等现象,出现了焦虑、担心和烦躁等不良情绪,看不到生活中积极的一面,甚至有自伤、自杀行为。
3.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长期偏离正常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是由不适当的或是不成熟压力或者问题方式组成的,其人格在内容上和方式上都存在异常。所以人格障碍是一种病态的现象,通常表现为被动的生活取向,有自我否定的倾向,对他人缺乏关心和同情,缺乏罪恶感和羞耻心。
4.性偏差
性偏差是指大学生在性发育过程中的一种不良反应,比如迷恋黄色书刊和杂志、看黄色影视剧等,他们不属于心理障碍。但这些不良行为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应给予一定的干预,要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他们转向其他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文体活动。
5.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主要是睡眠量不正常和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大学生的睡眠障碍主要有失眠、梦魇、过度思睡等,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身体疾病等。而且,失眠常常是由生活、学习压力造成的,也可能是神经症的伴随物。所以长期的失眠会导致大脑功能的紊乱,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三、齐抓共管,合力创造心理健康的教育管理环境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校要切实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比如,开设恋爱与心理教育课、心理健康课等,向学生传授和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首先,用教学的形式,通过给学生系统的心理知识培训,让学生的心理发展由“自发”向“自觉”过渡。其次,开设兴趣活动小组,授课教师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相结合。这样,不仅活动气氛轻松,学生可以自由地学习、讨论和研究,提高自主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拼搏精神,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
学校要定期开展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活动,在参与中真正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在内容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强调大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动的全面投入;在组织上结合各个班级和各个团队活动来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关知识,也可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或者小组辅导。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大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管理自己、接纳自己,认识掌握了周围环境,并不断与其相适应,增强他们应对困境和压力的能力和勇气,并鼓舞学生寻求生活的真谛。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科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心理发展过程。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疏导,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同其他心理教育的方式相比,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仅有广泛性,而且有整体性。因为它不是针对具体的某一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辅导,而是针对广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倾向来咨询和辅导,这种教育是隐形的,它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方法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中。所以,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灵活性。
4.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心理发生着巨大变化,使一些高校教师的心理产生了压抑感和冲突感。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所以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代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所教学科和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充沛的精力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崇高的品德、严谨的治学风格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人格特征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了解大学生为基础,营造和谐的气氛为前提,教师通过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用自身的健康心理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篇3
关键词: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可见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升心理健康教育是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随之发生着改变,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日趋复杂,在校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趋向性随之提高,尤其是独立院校的大学生,由于自身具有三本院校学生的特点,入校时分数低,学费相对偏高,独立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待提高,作为一名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学组的一份子,在日常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以及心理咨询过程中,对独立院校的大学生当前心理健康现状有一些了解,结合心理健康课程,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安排,取得了一定的预防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独立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现状及突出特点
如今,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发展,积极的进行探索和研究,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针对独立院校而言,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因地区差异发展不同,部分地区独立院校对心理健康课程重视不够,发展迟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很多独立院校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教学目标,教学考核也多围绕学生的实际就业率,就业率高的学校来年招生情况就会火热,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没有实际显性收益的心理健康教育被放在了较为忽视的地位,有的学校虽然把心理健康课程设为必修课,并没有开展一系列的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
(二)师资力量不强
对于高校来说,师资力量是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心理健康课程能否真正起到作用,与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师资力量是否充足有着必然的联系。很多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某些院校甚至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只有一个,两个。很多心理健康课都由没有收到系统心理学教育培训的辅导员和从事党政工作的行政人员兼任。心理咨询室大多也只有一到两名心理学专业的老师负责,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心理咨询的需求。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多数独立院校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法的问题,虽然由传统的黑板授课改为多媒体,教学方法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有的任课老师自己非心理学专业,主要以课本为主讲授,枯燥的理论知识会造成学生兴趣缺失。相反的情况是有的老师为了吸引学生注意,抛开理论知识不讲,只讲学生感情趣的案例,这样导致学生没有系统的基础知识,在遇到自身心理危机时无法正确处理。
二、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心理健康课程不是单一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学生健康心理的课程。学生尤其是心理有波动的学生在上心理健康课时,往往会把教师当做心理咨询师来对待,渴望从课堂上收获自信心、安全感、归属感和关爱。独立院校的大多学生高考时分数接近二本分数线,学费却是二本院校的数倍,对于高中时学习成绩不错而家庭又相对贫困的独立院校大学生来说,相对容易造成心理上的波动。因此,独立院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发挥心理健康课程的作用,积极进行探索和改革,使心理健康课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课程建设
国家教育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学越来越重视,2011年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提出要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了必修课。高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相关文件要求,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加强心理健康咨询室的建设,把心理健康知识推广普及。在完善课程体系上,要科学的构架课程体系,以教学对象为主体,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要求,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二)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独立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最大的难题是师资问题,只有拥有一支人员齐备、结构合理、知识素养高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足够的课时和良好的授课效果。目前很多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往往只有少数几名科班出身的心理学专业教师,很多心理学课程由非心理学专业的辅导员或行政人员兼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发展。独立院校要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稳定的教学师资队伍。要配足一定数量心理学专业并具备心理健康教学与咨询资质的专职教师。以专职教师为核心力量配备具有优秀思想品质、一定学生工作经验的且获得心理咨询资格证书的兼职教师队伍。独立院校要对教师队伍进行系统的培训,通过走出去参加学术交流、培训等,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要想获得良好效果,首先要保证教学时间。每周至少安排2个学时的课程,并且要把课程从大一排起,使学生尽早的接触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机制,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越早越好。
篇4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2
一、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一)认识上高度重视,但受到师资问题的困扰
高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均有充分的认识,有些高校已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但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效果来看均不理想。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则是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师资问题的困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无法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这在理工科的高校较为普遍,有的高校数千名学生,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则廖廖无几,师资因素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首因。
(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来代替
从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些高校以思想政治工作来替代心理健康教育或者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补充,因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就让政治课教师或辅导员随便搞些所谓心理健康讲座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还有的高校干脆以思想政治工作来代替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引导。应当说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联系,但其内容和方法却不能互相替代。心理疾病不能叫做思想问题;心理咨询不等于个别谈心;心理治疗也不同于做思想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政治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环境。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关键在于疏导,使个体产生对这些心理问题的认识,并帮助个体纠正或摆脱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因此必须形成患者与治疗者的坦诚对话,使患者直抒胸臆,宣泄心中的积郁,从而达到缓解或治疗的目的。所以,不能以思想政治工作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三)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很不完善
尽管我国目前已经出版了多种版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等教材和书籍,但是从高校的指导思想上来说,依然坚持的是传统的专业思想,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来说依然是一种“额外”或“附加”的东西,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就是讲座、咨询和选修课,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真正地纳入到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去,并使之成为一种有机的组成部分。在课程建设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很不完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还很不全面,学生对此往往是一知半解,但不能解决学生的根本问题。
二、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以教育的手段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心理健康的观念
中国的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熏陶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为课程,与传统的政治,英语等一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接受“正确”的思维方式,避免走入牛角尖,死胡同。全面的健康不仅仅包括智力和身体,心理健康更是重要的方面,所以,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二)提升了高校教学的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生有个良好的心态来接受,而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它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又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当的奋斗目标,促进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对思想政治课的人之提升一个档次,将理论内化为个人素质,这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对待处理问题
为了应对我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没有自己一点独立自主的空间,所有生活上的问题都被父母老师大包大揽,忽略了对自己独立能力的培养,当面对自己独处的时候们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的问题,以致不能坚持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控制,而成为情感的奴隶,长期受心理问题的困扰。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求高校的教师掌握心理学以及心理调节方法,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为其服务,将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大学生,让他们拥有自我独立处世的能力。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健康顺利的脱离传统束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列人校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通过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重视对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堵训,建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资格认定体系.逐步做到持证上岗。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教师的培养。鼓励他们攻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还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待遇,稳定队伍。在计算工作量、奖酬金分配、职称评聘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应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队伍管理序列,评聘相应的教师职务。
(二)在学生工作中辅导员要做有心人
留心学生的心理状况,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自我调节,教育大学生调控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我保健,是摆脱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社会消极现象、挫折情境、环境压力等.从正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指导,使学生保持自信、乐观、坦诚、豁达、坚韧不拔的心理品格。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乐观情绪和良好的个性。同时。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正确评价客观事物,主动有效地适应学校生活与社会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
心理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应当把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去,使其互相促进、互相影响。高校学生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自我激励的心理机能,并形成促进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动力。良好的兴趣爱好的培养,正常需要的合理调节,健康动机的激励和强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正确思想观念的接受和形成.而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又能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林效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师大学报,2001,(3):176-176.
篇5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58-02
一、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在校生人数的增加及社会经济变革的加剧,学生的心理状态如果不及时的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在媒体曝光药家鑫典型案例后,曾有人对高校的学生生活状态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近些年在高校经常发生一些打架斗殴、故意伤人的现象,只是没有药家鑫案极端和典型而已。这从一方面说明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不利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进行,而且学生心理健康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因此,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
想弄明白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首先要弄清心理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高效满意并持续的心理状态,这是广义的概念,狭义的概念是基本心理活动协调、完善过程的内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可以理解为学生的情、知、意、行达到完美的统一,可以协调、完整的适应社会。
三、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一)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部分的高校,几乎每年都有因为打架斗殴或触犯校规而被处分或被勒令退学的学生。也有很多同学因为不适应高校的环境、生活习惯、和同学关系难以相处、失恋、对所学专业的排斥心理、对高校教育模式或校领导的不满等,最终走向退学、伤害他人或自杀的绝路。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四川、上海对在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学生30%左右的有心理障碍,严重的占在校生的10%左右,也就是说,如今高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已成为普遍现象。
(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
据我国国家教委的调查结果显示:89年的时候,被调查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为20.2%,92年的时候,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31%多,而到95年的时候,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33.47%,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比例不敢想象,但是,有一点可以证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三)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呈多样性
在信息化市场经济时代,学生面临的事物和事情复杂繁多,导致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相当一部分严重的已经患上了例如焦虑症、忧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等心理疾病。就是稍显正常的学生也是整天担心着自己的一切,比如现在的女朋友怎么样,她爱我吗?对我忠贞吗?我的专业现在还行,等我毕业后会怎么样呢?学校的老师不公平,明明我的成绩好,却把奖学金给那个比我成绩差的同学等。
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尊重个性发展,倡导差异化教育
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也有利于给学生营造情感宣泄的渠道。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思想灵活,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他们的价值取向也没有完全确立,这就要求从事学生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在这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他们实行个别辅导教育,即差异化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探索学生的心理共性,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打好基础。
(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正确价值的确立的教育
把学生心理素质的组成部分加以细分,比如,责任感、自我价值的体现、乐观的生活态度等,分别对学生进行强化教育,乐观的生活态度是最重要的。学生都比较敏感,校园里的环境、人际关系、专业、情感问题等,可能都不是很合他们的心意,拥有乐观的精神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他们的心理压抑感,不至于因为一些小事情就引起很大的挫败感,同时也有利于他们正确对待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等,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学生的心理压抑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学业上的压力,一是人际关系上的压力。这两个方面对于不同的学生其比重也不同。心理上一旦有包袱就要及时的宣泄,否则长期下去很容易诱发心理疾病。杀人犯马加爵就是因为和同学搞不好关系,长期心理压抑,最终走向绝路。因此,高校平时要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让他们懂得放松,也会放松自己。比如,举办各种体育比赛,茶话会,宿舍联谊会等,也可以举办舞会,书法会等,一方面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忘却烦恼和郁闷,也使他们的交际圈扩大,增加他们沟通交流的机会,同时让他们巩固自己的爱好或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他们对自己兴趣的发现和适应未来的生活。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在大学里教师就是学生在家的父母,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们学习的目标。特别是学校的氛围和风气,真正能影响学校风气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乐观好学,积极上进,他们的学生自然也会乐观好学,积极进取,长久下去,师生相互促进,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和道德氛围就产生了。在心理健康方面也一样,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先锋作用,公平做事,公正待人,迎难而上,敢于挑战等,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自己的学生,使学生在不自觉中走上心理健康的道路。
(五)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
现代社会,事物纷繁复杂,部分学生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也在所难免,但是,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重视它。为了能够给那些出现小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学校应下大力气构建好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工作机制,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软硬件建设,为学生搭建学习、咨询、交流沟通的平台,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
五、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促进学业进步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学生最多的国家,我国的高校相对世界而言并不是很多。因此,在有限的教育资源环境的制约下,受传统教育观念、成才道路的影响,我国学生的竞争是何等激烈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有很多学生不能从积极的角度正确看待这些现象,整天怨天尤人、唉声叹气等,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科学证明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学生过多的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不良情绪上,只能获得更多的负面信息。好的心态应该是乐观积极,专注于本职工作的。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把精力投放到学业上,促进学术的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市场经济时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各种不良的思想和习惯在学生校园里蔓延,严重腐蚀了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他们正确看待市场经济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有利于强化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知识型人才,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地方。为此,教育部曾发出文件确立建立和谐校园的目标,为人才的培养创建良好的环境。然而我国的现实情况却是什么呢,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每80万学生中每年有15人自杀。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利于减少校园中的不稳定因素和和谐校园的构建。
(四)有利于推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谐校园的构建,更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个人道德素质,提升个人化解心理矛盾、个人矛盾和社会矛盾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调节人际冲突的关键所在。校园是社会的一部分,校园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另外,身心健康也是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之一,当学生转变为社会人时,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他们周边人际关系的稳定,扩散开来,有利于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六、结语
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生力军,是我国综合竞争力的体现,然而,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受特殊年龄阶段和心智特点的制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到自身的成长、校园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稳定等。为此,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国家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詹伦敏.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5,(10).
篇6
关 键 词:大学生 音乐教育 心理健康
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高素质人才除了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外,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近年来,大学生面对连续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以及上学期间的经济、学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压力,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北京、江苏、山东、天津、上海等省市的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跟踪调查表明,大学生中有抑郁、焦虑、社会恐惧、自卑、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的人数要高于一般的社会青年,这一点证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高发人群。清华大学的樊福珉教授对清华毕业班学生所做的研究表明,约有6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对处理压力没有信心。一系列的数据和事件提醒人们,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本文将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情感功能以及音乐的表演和欣赏角度出发,探索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挫折的能力;珍惜生命,关心集体,善待自己,舒缓精神压力,开启自闭的心灵,走出抑郁的阴影,迎接灿烂的人生。
一、音乐教育功能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我国教育家孔子2000多年前提出的,它蕴含着深刻的音乐教育思想,体现了音乐教育对于改造社会陋习、规范道德行为、健全完美人格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于1917年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他认为健全人格的养成以及非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需要通过审美艺术教育来最终完成。当代大学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在人格障碍,它是一种以人格结构和人格特征偏离正常为主的障碍,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代替的作用,那就是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情感教育,大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时,通过聆听、体验音乐进入音乐家的感情世界,审视自我、感动心灵;优美的音乐可以帮助大学生摆脱功利、世俗的生活态度,用关爱、同情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从而培养一种真诚、宽厚的处世情怀。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又称合唱交响曲,是一首崇高的人类共同情感的生命交响乐。大学生欣赏这首乐曲或参与演唱这首乐曲,可以充分体验到一个音乐家高尚的灵魂,深刻感悟音乐中张扬着的光明与力量、至善与友爱、和平与友谊、崇高与伟大,进而帮助大学生从狭隘的个人世界中走出来,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大学生在音乐的感召下还可以培养友谊感。大学生可以从音乐家那里学习达观的人生态度,面临失败和挫折时,要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适应时代的挑战。
二、音乐审美功能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德国美学家希勒最早提出将审美作为教育方式。他认为,审美教育可以从自然、被动的人成长为一个自觉、主动的人,他充分强调了审美教育在人的理性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我国音乐理论家赵沨指出:“美育教育应该提到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形成的高度来认识。”以上美学家都强调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的教育,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的情感培养、性格养成、人生的价值实现等具有重要作用。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音乐艺术是最具情感的艺术形式。文学和绘画艺术善于再现客观世界,而音乐的审美功能就是利用音乐的情感特征,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作活动等。音乐欣赏者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陶醉,使人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普通高校开设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在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音乐自身的情感可以把大学生萌生的情感激发出来,把冷却的情感点燃起来,把淡忘的情感浮现出来,把遗失的情感呼唤出来。
三、音乐表演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音乐表演是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中间环节。普通高校开设音乐表演重在大学生参与音乐表演的过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大学生在音乐表演的活动中体验音乐的情感、感悟音乐中的文化积淀、激发个人的表现欲望、学会与人合作交流等。歌唱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音乐表演形式,歌唱不仅使大学生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并且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首先从歌唱的生理角度讲,歌唱是一种全身心参与的音乐活动,人们在歌唱时脑部中枢神经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状态,歌唱能使人精神焕发,消退低落的情绪。其次,歌唱具有情感释放的作用,大学生喜爱歌唱的原因是歌曲中的喜怒哀乐契合了他们内心情感世界。尤其是大学生在参加集体的音乐表演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集体的荣誉感,而且还可以学会尊重他人,以此培养自信心。
四、音乐欣赏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音乐欣赏唤起我们的情感共鸣即心理反应。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有效缓解大学生精神压力,使他们正确审视内心世界、增强自信心以及培养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等,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问题。音乐欣赏就其本质而言,它能激起人们的回忆、想象,给人以精神上美的享受。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角度出发,音乐教师要精心筛选欣赏曲目,有针对性地让大学生欣赏那些艺术价值高、积极进取的乐曲。比如,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能够使人精神振奋、圣-桑的《天鹅》能够有效缓解心理压力等。这些乐曲能引领人们从抑郁、自闭的心灵空间走出去,进而感受生活的美好、眷恋生命的可贵。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心理咨询、治疗,这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探索与实践。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相结合,无疑是一种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等院校图书馆;大学在校生;自我心理调适;心理健康调适教育功能
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会议主题精神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开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局面”。怎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如何运用心理调适方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成为各高校教育群体深思、探究的突出问题。图书馆作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之第二课堂,天然具有服务、育人双重职能,故而,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适教育存在必然联系,必须积极介入并开展讲求实效的工作。
一、高校图书馆积极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调适教育工程的天然条件
高等院校图书馆是大学在校生读书学习的理想园地,是其课余信息传递交流融通的理想平台,是构建其全方位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必须充分利用、发挥和挖掘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适教育方向的天然优势,积极介入,主动作为,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应有作用。
(一)高校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大学在校生心理健康调适教育的无替代依托
图书馆乃是人类创造的知识王国,长期工作积淀使其坐拥浩如烟海的文献信息宝贵资源,此乃图书馆特有之条件。近年来全国高校倍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图书的采集工作,收集大量名人传记,各种励志成才广为流传的畅销图书,供在校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和调适其可塑性青年心理,激发学生自我塑造成才的动力。以我院馆为例:每年派员参加全国书展,采购图书时特别关注最近出版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著作。除此还有大量的契合学生兴趣点和社会热点的电子图书和期刊,这些文献资源既是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调适的重要依托,也是图书管理人员引导学生读好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适教育的人文载体。
(二)高校图书馆宁静优雅的环境是大学生心理状态自我调整的最佳场所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阅读场所都有极大的时代特色,敞亮的阅览室、科学布局书库和现代化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报告厅等,书架桌椅整齐划一,排列有序,明快的装饰布局,排放有序的图书,经过优选后张贴在四壁上的劝学励志性名人名言,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化的整体美学建筑空间和阅读空间。熙和的气氛、幽幽的墨香,对学生淡化烦躁心绪,心灵得以沉静,凝神反思过往,提升思想境界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学生们进入图书馆感觉有所需书籍为伴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也可以相应获得几分心灵的恬静,感觉的舒适,进而激发和保持其上进的内在活力。长期受如此环境之陶冶,学生们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与习惯会养成自塑性优化。
(三)高校图书馆是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场所
此项实践活动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获得各系部、校团委的合力支持。就我院来讲,经由工作协调,图书馆领导牵头分别组织起以学生党员、志愿者、勤工助学者等为主体骨干的多支学生队伍。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每天课余时间都可以在图书馆里发现这些青年人的身影,看见他们和图书馆人员寒暄之后在一起热忱工作,亲切地交流。与馆员一起参与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月”活动和新生入馆教育及与广大读者分享读书体会等,通过他们影响和带动身边更多的同学走进图书馆。学生们通过参加图书馆的各种实践活动,不仅为图书馆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学到很多在第一课堂与书本里找不到的东西,进一步强化了学生服务他人的意识,也为日后更好更快地适应变化的社会准备了条件。
二、充分挖掘和拓展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适教育中的潜在功能
高校图书馆自20世纪初叶在中国大学校园应运而生至今已近百年,在以纸质书刊作为载体传播知识的时代,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知识宝库的社会地位无可替代。由于电子时代的开启,电子媒体横空出世,知识载体与传播渠道迅疾呈现多样化趋势。时代的快速发展,也为图书馆及时拓展功能开辟了广阔空间,图书馆升级的同时对于其管理工作者提出新的挑战,这种挑战的基本特征是使得图书馆由传统的循环运行转化为动态跟进。只有不断地创新管理运作方式,更新馆藏,培训人员,引进现代化电子手段才能站在时代的潮头。
(一)加强馆员自身修养,提供和谐、温馨的学习研究心理环境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一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遵循心理学规律进行工作。图书馆工作人员具备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准是天然标杆,不言自明地成为在校生心理健康调适教育具体活动的直接范式,正所谓师从关系。故而,高校图书馆必须将加强馆员自身修养和心理调适置于首位,首先应该提倡馆员热爱读书学习,以一贯之地保持良好的文化素养心理素养,藉此为学生营造温馨、怡情、和谐的学习研究心理环境;其次是把优化服务育人工作和展开在校学生心理健康调适教育予以有机揉合,以为师的精神风貌,良好的个人素质和全面精到的服务,以真诚之心、爱护之心去接待学生,引领学习。鉴于此,我院馆数年来坚持培训馆员多期,并完善创新管理制度,并与河北省图书馆就馆员培训、馆际互借等签订了双边合作协议,为推进在校学生心理健康调适教育工作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适时优化馆藏图书,对应在校生心理健康调适教育的动态性需要
高校图书馆面对的读者基本都是在校学生,结合各年级学生在校生活中所显露的共性问题以及大学生的个性问题,我馆工作人员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深入了解,科学统计,有针对性地补充人文及心理素质方面的书刊,做到有的放矢。譬如:及时引进人生感悟与文学、人生感悟与哲学、体育与健康、职场、励志、创业、为人处世、人物传记、经典优秀文学作品、发明创造等文献信息资料,供学生们涉猎借以逐步提高必备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同时也发挥出陶冶情操的功效,因人而宜地调整并克服不良心理,进而帮助学生提高适应多变环境的能力,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观,提高自身基本素质。
(三)企划、开展各种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活动,多向度营造心理健康调适教育环境
“活动育人”是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有效的教育方式,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图书馆要创新理念,积极开展各种寓意新颖的专题讲座等活动,借以缓释或消弭学生们的心理疾患,促进其身心健康发育,激发学生们奋发有为的学习研究精神。以河北司法警官职业教育学院为例:本学期,笔者根据新生入学后的基本特征,适时开办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并在事中、事后和学生们进行一对一和一对众式的良性互动,受到新生们的一致好评。讲座结束之后,相当一部分学生主动到院图书馆询问如何规划课余学习,怎样选读相关书籍,对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他们显露出浓厚而向往的兴趣,这种讲座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另外,我院图书馆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每年都要组织读书月活动。譬如:2015年的读书月活动以“快乐阅读精彩人生”为主题,编制出十二类主题的好书推荐书目,评选“读书达人”、“金点子”奖和“我的一本书”主题征文、“图书馆与阅读”主题摄影大赛及美文诵读大赛等系列活动,以赛事引领读书,以赛事激发阅读,通过发动同学们积极参与,使同学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审美观,体验美的享受,在培育大学人文精神、激发学生潜能、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而有实效的作用。
(四)发挥校园局域网络优势,健全健康的网络交流枢纽功能
当代网络的飞速发展,促成多媒体信息传播异军突起,对传统的高等院校图书馆简单循环运行方式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图书馆运行动态跟进提供了机遇。电子技术的引入对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适教育展示出前所未有的空间。图书馆一方面推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优选经典影像视频等文图声多媒体资源,借以陶冶学生情操,帮助他们放松心情,调适心理,缓解其不良情绪;另一方面,图书馆在客观理性评价传统纸媒功能,传承和创新纸媒书刊服务之基础上,必须科学认识和充分利用以互联网、手持智能终端为核心的当代电子信息传播交流技术,主动给学生心理健康调适教育提供网络化、实时在线化等全方位服务,强化时代意识,提供交流互动平台。
同时图书馆应注重环境创新建设,持续性保持颐和氛围,这种氛围有着潜移默化性调适教育功能,既陶冶了学生们的情操,又放松了其心情,自然缓解了不良情绪。据我院前些年毕业的若干著名校友的信息反馈:在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就学期间,院图书馆是他们一生中非常值得回忆和留得住记忆的情怀之地,他们之所以能在社会上取得事业上的些许成就,与在校求学时院图书馆作出的突出贡献密不可分。故而,精心营造宁静雅致、充满文化气息和人文氛围的环境,是高校图书馆长期的动态性任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重视和加强大学在校生的心理健康调适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顺利修完学业,渴求成才的内在条件,也是时展和社会进步对于当代大学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高等院校图书馆应当着力关注,主动、积极地介入大学在校生的心理健康调适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服务育人。通过强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人员素质,提升服务水平。藉以帮助当代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因时预防和减轻、消除学生的心理疾患,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进一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误区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Mistakes and Solutions of Secondary and Primary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
HUANG Xiaoyu[1], CHEN Qinghua[2]
([1] Liuan Yuan District Teachers College of Technology, Liuan, Anhui 237009;
[2] College of Teachers' Education, Hefei Norm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61)
Abstract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emergence of China'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psychology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l of disjointed phenomenon, and growing, so now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of education reform is to find in favor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mod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is research aimed at mental health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model are discussed, and on this basis, elaborate on the disconnect problems.
Key words secondary and primary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istake; solutions
0 引言
中小学生是正处于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候,而且生理上也逐步成熟,但是社会经验缺乏,所以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与刺激。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的快速传递,其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的拓展以及学习压力的增大等。由于这些问题的产生,使中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然而,面对日益突发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我国开始不断开展与实施来降低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同样的,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问题,从而得不到妥善的缓解,最终对学生身心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损害。
所以,对于如何建立有效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并把心理健康知识与实际操作相互联系,是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能够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使心理健康知识能够起到真正的作用,进而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更好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的误区
1.1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
在我国教育中,大多数中小学校都会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归入到正常教学课程中。在教学课堂上,先要系统的对心理学基本知识进行授课,过程较为单一与枯燥,而学生在课堂上一般都是勾画重点,课后认真背以及完成课后作业,甚至有的学校还会专门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考试。同样的,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学习到了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也为学生解决了一些学习与生活中的烦恼。
但是,学生在面对考试的过程中,同样的会产生一些压力,也会出现一些不好的结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并不是以灌输心理健康知识为主的,而是应该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老师为了达到强化学生健康心理的目的,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融多种多样的训练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过度追求教学的科学化,只能使教学效果停留在表面,而无法达到本质的教学目的。
1.2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
在多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许多领导、教师并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重视,从而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很多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些学校还设置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办公室,并且还配备了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教师。然而由于心理健康咨询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够,以及受到传统思政教育固有模式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心理健康咨询办公室并未发挥足够的作用,甚至等同于摆设。再者,有些学校将并未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从根本上区分开来,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得到有效的重视和执行。但是从实际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在教育目标、方法等有着根本上的区别。
1.3 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化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其主要的教学对象是以中小学生为主。而老师在教学中的行为以及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对中小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教学中,老师自身的情感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所以应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且还要表现出有耐心、爱心等情绪。老师在教学总,不能够让学生对其产生负面的印象,因为老师在生活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由于老师每天的工作任务繁多,也导致了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来调整自身的不良情绪。所以,不重视老师的心理情绪,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不好的影响。
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解决措施
2.1 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占了很大一部分,因此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有着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乐趣,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学校可以通过改善学校环境来提高学生的感受程度,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例如:创建文化走廊、板报等。学校可积极开展“优秀班级”、“文明班级”等系列评选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思想以及团队精神,有效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2 健全队伍,组建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力量,只有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中小学中,教师不应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都是学生的心灵教师,教师应当掌握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一定的认识,并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起步不久,发展还不成熟,而且还呈现出了各地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因此学校应当积极培养一批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提高老师的专业素质水平,让心理健康老师真正服务于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2.3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小学中,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精力比较集中,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至各学科中,可以起到非常明显的效果。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明确教学的目标任务,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对于班级中的后进生,教师应当耐心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克服心理上的问题,并积极挖掘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在学习和心理上都能得到积极的进步和发展。
2.4 区域合作,共享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具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自我封闭。学校应当积极走出去,和别校开展交流活动,吸取别校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这样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首先应当积极地进行区域教育合作共享工作,加强区域学校的合作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享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资源。其次,学校还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科研工作,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用性课题的研究,从而更好地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校应当充分把握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应当从创建一个较好的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区域优秀资源共享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论从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方面来说,还是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言,学校的教育宗旨必须实现由“教书”向“育人”的转变。
注:本文系2013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JG13192
参考文献
[1] 廖全明,黄希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式的构建[J].心理科学,2009(2).
[2] 金哲洙.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5).
[3] 董静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29).
[4] 朴婷姬,刘惠善.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7(9).
[5] 邱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误区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3).
[6] 韦磐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显性问题及对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篇9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之道
一、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一)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有正确的认知
小学生是一个需要教师和家长引领前进的一个群体,因为他们并没有完全形成一个独立的思想,拥有一种成熟健康的心理状态,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带领着他们去完善自己,弥补自己的缺点。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教学就满足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所有要求,不仅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更好的去弥补学生的不足,还让学生放松了自己的心情,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心智是不成熟的,所以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中,要仔细观察学生是否有哪些不良的心理,发现之后要及时的制止他们在不良心理下而产生的不良行为,然后带领着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让学生有更加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心理状态。
(二)有助于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
因为学生处于一个应试教育的时代里,学生需要去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去获得更高的分数,进而去考取更理想的学校,所以学生对于学校所开展的一些活动根本不感兴趣,或者是他们对这个活动感兴趣,但是学生也觉得不值得去浪费自己学习的时间,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学校所开展的教育活动没人参加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就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思想,把正确的教学思想带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新的认知,让他们对这些课外拓展的教育活动产生兴趣,来培养自己的爱好,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德育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去积极鼓励学生去参加活动,去突破自己,激发出学生的潜力。
二、促进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方法和策略
(一)加强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的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素质,一个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教师,才能够教出更好的学生,才能够给学生传授一些有正能量的知识。所以在加强学生的德育能力,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时候,要先保证小学德育教师和心理教师的综合素质足够优秀。因为小学生还处于心智不太成熟,比较敏感的阶段,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可能教师自己有时候忽略的东西,就可能成为了小学生心中的阴影,永远伴随着他们。比如在近几年有一个事件就是关于教师的语言不当,导致了学生的不幸。事情的起因是因为一个小女孩因为自己的肚子疼而旷课,这个男教师在问女学生的时候,可能在语言上有一点使用不当,这个女同学就以为教师在骂她,然后变得抑郁。其实这个教师本身也没有恶意,只是想让这个学生能跟他解释清楚,但因为教师的语言,导致了学生的不幸,所以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很重要的,对于这样一群特殊的群体,要格外的注意自己的所作所为,才能够给学生带来好的影响。
(二)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最主要的时间就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不仅是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授理论知识,其他的一些学科也只能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的练习,但是目前的小学教育存在一种情况,就是其他科目的老师并不是很重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造成了学生应付这两门课程的教学的心理,这样会让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起不到他们应该发挥的作用。所以其他科目的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积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的行为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让他们更好的学习。例如在小学的品德课堂上,教师可能会更注重学生的品德,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也会导致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会产生不可控的行为,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上的一些问题来引入一些心理教育,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举出一些关于遵守规则的例子,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举的例子分析出他们的心理状况,更进一步的了解他们。
(三)合理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实践活动
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小学教育逐渐将德育工作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起来,开展整体、综合的教育工作。如何合理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实践活动成为了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传统育德工作在我们的小学教育中教育理念和方式都比较完善,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近几年才被国内教育所重视,所以,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多了解、学习国外相对完善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然后,将其中适应我们需要的部分拿出来,和我们传统的育德工作进行合理的整合,最终实现育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教学。合理的整合开展教育工作不能只有相对的理念,更应该要让学生们投入育德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实践活动中去。
例如我们可以定期开展“校园文化节”、“文明礼貌月”和“给父母的一封信”等大型综合参与互动活动以及感恩助成长的实践活动,以此来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接受育德和心理健康整合的综合性教育。在举办的活动中,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去自主发现眼中美,让孩子们自主发现后,最终再给予“美并不是特定的”答案,在活动中,老师还要通过各种方式教会学生不能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物品、对同学友善和睦以及对父母尊敬孝顺等一系列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最终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觉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弥补了学生在素质方面和心理方面的一些漏洞,让处于应试教育下的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灵活,让他们不再只注重自己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了自己的品质。因此小学教师要重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和发展,让学生能更轻松的学习其他科目,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和自身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朱明.论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J].课程教育研究,2018(29).
篇10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修订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2-0011-05
记者(以下简称记):此次修订是对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完善,《纲要》修订之前您和修订组的专家们对《纲要》的实施作了大量调研工作,通过调研,您对《纲要》实施10年的情况如何评价?
俞国良教授(以下简称俞):通过对十年来我国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文件的分析,以及对北京、上海、河北、河南、福建、浙江等省市的多次调研,经过全国心理健康领域知名专家的咨询和研讨,大家一致认为,2002年《纲要》的颁布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使大家有章可循。十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发生了很大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再完全是德育教师等其他学科教师担任,学生也觉得要求心理辅导老师帮助是很正常的现象。学校中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心理健康工作很重要,校长也重视,家长也认为这项工作功德无量。可以说,2002年《纲要》为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
由于当时的《纲要》过于宏观,对具体工作的要求不够明确,致使各地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标准,缺乏依据,一些具体工作缺少落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2002年的《纲要》虽要求“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但到底由谁来做,谁主要负责?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如果责任不明,责任分散,就会出现出工不出力,无人问责的情况。因此2002年的《纲要》急需完善和补充。大家对教育部及时进行《纲要》的修订工作表示赞成和拥护,认为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及时雨”,必将全面推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记: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哪些?请您结合这些问题谈谈对200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行修订的背景和依据,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俞:自2002年教育部颁布《纲要》以来,许多地区和学校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进行了大胆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和巨大成就,各地普及或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初具条件。但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新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面临着许多新形势和新情况,特别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四化”倾向,即医学化倾向、片面化倾向、形式化倾向和孤立化倾向,以及“四不”现象,即无人做现象、不愿做现象、不会做现象和不真做现象,值得我们重视。
这些问题和现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科学的方法与理论为指导,充分遵循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务实求真的态度加以对待;同时也充分说明新时期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需要有一个高屋建瓴的纲领性、指导性政策文件进行统领,真正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对修订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这是十年来社会飞速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现代生理学家和脑科学家一致认为,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心理健康为基本条件。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中小学生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仅依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程式化的德育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和支持。只有不断深化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所面临的种种心理行为问题,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既治标又治本的独特作用,促进中小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社会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这是十年来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举措。心理素质是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实践中,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培养,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特别是忽视情感、意志、动机、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近十年来,党和政府在各种教育政策文件中,反复强调学校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认为,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
第三,这是新时期深化中小学德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心理健康教育赋予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首先,传统的德育存在着内容陈旧、工作层面浅的现象,而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内容的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情绪等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其次,传统德育的教育方法主要是以“说教、灌输”为主,其方法缺乏灵活性和有效性,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疏导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德育,使学校德育产生“内化”的功能。
第四,这是新时期全面落实“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提倡心理健康与心理和谐是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为:(1)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德性;(2)对于智力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中小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而意志薄弱、厌学、自卑、动机缺乏等心理行为问题,则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3)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4)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5)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可见,修订《纲要》是一项势在必行的紧迫任务。更进一步分析,这种紧迫性突出表现在我们正面临的国际国内教育态势方面。
一是国际基础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国外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步较早,不仅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辅导、保障体系,而且将维护学生健康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美国中小学校近年来还设计了心理健康、心理社会问题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预防、早期干预和治疗,其具体做法是开设《健康与幸福》课程。欧洲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强调按照预定方向改变学生的个人行为,但更重视在实践活动和体验调适中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我国港台中小学校都有专门负责心理辅导的工作部门和专职教师,并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着力加大对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援助。我们应该跟上国际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步伐。
二是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调查表明,我国17岁以下中小学生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且这一数字呈上升趋势。其中,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近年来,我国已有许多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尽管研究工具、测查内容、研究对象有所不同,但研究结果均表明中小学生有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在10%~18%,这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幸福生活的一大隐患。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不仅表现出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而且会显著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业成就。
三是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2002年《纲要》颁布以来,对广大中小学校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全国各地做了大量工作,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和孤立化倾向,以及无人做、不愿做、不会做、不真做等现象,急需新《纲要》在政策上、理论上和具体措施上,为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育途径和方法、充实教育内容和模式等方面提供依据、支持。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的具体措施和实际行动。
记:对《纲要》修订的过程其实也是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的过程,这一规划设计和具体修订工作分别是按照怎样的原则来进行的?
俞:修订《纲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和定位进行正确分析、理解。在新时期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顶层设计时,我们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四条:
第一,发展性原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设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选择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有助于解决中小学生的“发展性”问题,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预防”的目标和功能。
第二,全面性原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情绪调适和社会适应等不同发展领域,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强调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的片面化倾向,把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看待和理解。
第三,差异性原则。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存在着个体差异,也存在着年级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目标时应遵循差异性原则,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做到由易到难,呈现出一定的梯级性,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特点。同时,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进行分类指导或个别辅导,因材施教,这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取得预期效果的基本前提。
第四,活动性原则。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确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教育内容时,应体现活动性的特点,使其渗透到灵活多样而又富有情趣的各种活动之中,如心理剧、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活动和体验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充分考虑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科学性特点和各地各学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修订过程坚持了以下几条具体的工作原则。
1. 专业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学科教育,而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和规范性较强的德育工作。除了保证心理健康概念、术语和内容的准确性外,还必须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和实施的可行性、实效性,使修订后的《纲要》具有科学性、权威性。
2. 针对性。关注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有重要和持续影响作用的心理行为特征;选择对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以及其他领域发展有重要促进或阻碍作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重视个别差异和因势利导,强调要提供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
3. 现实性。从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实际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现状出发,以明确问题与解决问题为导向,立足于中小学校和中小学生的实际需求,坚持与广大师生密切关注的心理健康热点问题相结合,力求运用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4. 操作性。充分考虑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各地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的现实差距,在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体现实施过程中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特点。
记:新《纲要》与前版相比,更加科学规范、更具有前瞻性、更注重专业性和可操作性,您能谈谈新《纲要》的修订过程以及采取的方法手段吗?
俞:为了使修订后的《纲要》更加科学、规范、合理、可行,符合教育部提出的中观层面的、有明确内容规定的、责权清晰易于操作的工作目标,我们集中国内心理健康及相关研究领域诸多专家学者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并在北京、上海、河北、河南、浙江和福建等省市实地组织了八次调查研究,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具体修订流程如下。
第一步,文献阅读。组织《纲要》修订组全体成员广泛研读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资料;查阅和分析各省、市、自治区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政策文献,建立修订的理论框架。
从文献资料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纲要或实施意见中,均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途径与方法、组织实施等部分。有的省、市、自治区和地区甚至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心理健康专兼职教育教师任职资格和工作职责等专门性的政策文件。
第二步,专家咨询。召开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林崇德教授为首的专家学者咨询会,广泛听取广大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厘清修订的基本思路。
大家一致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在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是关键。大多数专家学者倡导从积极心理和自主自助的角度来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大家一致认为,修订后的《纲要》要注重科学性、专业性;增强指导性与前瞻性。同时更要保证可行性、操作性,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感到解渴、实际工作中有用有效。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更大范畴的提高、普及,向更高更专业化的方向去发展。
第三步,问卷调查和教育咨询。在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委托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的课题研究基础上,我们进行了针对性更强的问卷调查和教育咨询,重点听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研员和专职教师对《纲要》修订的看法,旨在确定《纲要》修订的内容框架。
第四步,焦点团体访谈。在调查研究和教育咨询后,我们又在北京、上海、河北、河南、浙江和福建等六省市分别召开了《纲要》修订座谈会,邀请该地区教育局领导、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校长和专兼职教师参加,采取焦点话题群体访谈的方法,重点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作为《纲要》修订的实践依据。
第五步,分篇修订。在扎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以党和国家与基础教育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原《纲要》为依据,对原《纲要》的五个部分,修订组的各个成员对每个部分分别进行修改、论证。其中,每个部分至少有三个修订组成员独立完成,目的是相互印证和补充完善。
第六步,整合和审定。组长对各修订组成员提交的《纲要》修订稿进行初步整理,列出异同点以及具有较大争议的部分,再经反馈、讨论和调整,最终完成初稿修订工作,并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审议、把关。
记:与原《纲要》相比,修订后的新《纲要》在哪些方面有变化?请您结合实例介绍一下变化的重点内容有哪些。
俞:这里仅结合《纲要》修订的实际情况,简明扼要地介绍重点修订和有所创新的内容。
第一,明确以“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心理和谐”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指导思想,立足教育与发展,重在应急预防和危机干预,并强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
第二,《纲要》修订中明确了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阐述了“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等四条基本原则,以及“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工作原则。
第三,《纲要》修订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建议列为专项督导内容,提高各级各部门的重视程度,把这项工作具体落实好。同时将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
第四,《纲要》修订中强调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置和培训的有关事项,并将这项工作纳入全体教师的编制和培训中,规定了编制要求与培训内容,便于各地科学规范化管理。同时,也专门强调了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五,《纲要》修订中明确规定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规范心理辅导室建设,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特别是每两周一课时的最低标准,如果完全由学校来解决,因校本课程数量有限,落实起来确有一定难度,因而再次明确这些课时由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从地方课程中统一解决。
第六,《纲要》修订在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师编制和职评系列外,对职称评聘的专业性和标准等具体措施有所规定;并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保证专业化、稳定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第七,《纲要》修订中重点对中小学各学段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进行了全面调整,重新安排和设置了更科学、更规范、更具针对性的分阶段教育内容;对小学低段、中段、高段和初中、高中阶段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内容标准和具体规定。
第八,鉴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纲要》修订中明确提出了对校长、班主任、教研员和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和原则,并强调要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
第九,《纲要》修订中强调学校要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进一步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工作方式,增强工作的灵活性,提高吸引力。
第十,《纲要》修订中提出要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充分利用各种校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积极配合社会各部门,如团组织、文明办、街道社区和其他社会团体等,积极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共同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记:新《纲要》是各地区、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性政策文件,您对区域、学校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何建议?
俞:作为《纲要》修订的具体工作者,同时也作为一个多年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者,为有效贯彻落实新《纲要》的精神和基本要求,提出如下几条实践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目前,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较少,兼职人员较多,这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与深化将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将以兼职教师为主转变为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结合的模式。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技能,必须通过培训并逐步形成持证上岗制度;同时,还要注意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使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结合起来。第三,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应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第四,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每个教师都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二是充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如前所述,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发展性的,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发展性问题上,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对学生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予以指导,同时还要兼顾极少数有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治疗与行为的矫正。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可以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可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和体验主线,突出活动性和实效性。同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从生活辅导扩展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并重,注重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还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主体,即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把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三是丰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采用多种途径和多样化的方法。例如,提高各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纳入学校课程计划中,保证课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可以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能,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困惑。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心理剧、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亲身体验来提高心理素质。利用班主任工作、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和教育干预,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咨询。
四是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提供了保证,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可以使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便捷、及时,增加了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超时空的对话与交流,建立网上心理咨询站、辅导站,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网络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益的补充,最终使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有效教育资源紧密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五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契机夯实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是指学校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包括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等方面。我们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推向深入,重要的抓手和主渠道是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等同于一般学科课程,它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更需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生活环境相结合,其宗旨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困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六是顺应国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国际心理健康教育有可能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延伸:一是综合化和整合化,二是专业化和精细化。实际上,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向的延伸。
首先是综合化和整合化。不同心理健康机构的合作对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比如,药物滥用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青少年司法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等。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计划提出,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仅仅是扩展咨询服务或者建立更多的有心理辅导和教育的学校,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机构,使得学校真正成为一个能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的地方,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和健康达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另一方面,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也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