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科学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科学教育

篇1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新能力;探究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043-02

素质教育应该是倡导以创新精神为主体的素质教育。许多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教育应该发展学生的智力,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结论性的知识,还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我们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

一、营造和谐的创新氛围

科学活动探究的过程不仅是学生探究科学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教与学方式交流、思维交流的过程。创设一种师与生、生与生心理交融、民主和谐的科学探究氛围是促进学生创新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有利保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很多老师忽略了表达和交流,对表达和交流缺少应有的重视,常常只是走个过场,得出了结论,就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一节课的探究学习也告一段落。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广泛交流,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共同参与观察探究活动,在交往中提倡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合作、帮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多运用鼓励性评价。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传统教师的常规课堂教学单边性、模式性活动较多,让学生积极留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多边性、主动性活动较少,课堂活动总是受到传统教学的束缚。素质教育应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这样一来课堂不再单是教师主宰着学生的活动。大量的事实证明,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积极探究和应用知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科学的奥妙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情绪。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探求知识的能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学生根本就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为。

三、拓宽学生的创新空间

我们可以设立学生自制标本展橱。在橱窗下面及实验室门前陈列一些文竹、君子兰等植物,还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观察、实验、小课题研究和科学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在实验室将学生制作的各种动植物标本摆放进橱窗去。科学课就是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个性,发动学生不断为它“添砖加瓦”,也可以喂养蚕、小金鱼等,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放置实验和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材料和活动纪录卡等。实验室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空间,并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为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实施开放式探究提供便利,如皮筋、气球、乒乓球、各种弹簧、橡皮和硬纸板等都由学生自主筹备。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拓宽并延伸科学教学内容,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展橱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的机会,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去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利用,让学生利用课前课后时间尽情观察,从而增强学生对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并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出自己的发现和体会。充分施展学生的才华,这些是学生们很喜欢做的事情。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疑才能有思考,这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精神的灵魂。如在教学《观察蚕宝宝》时,可以让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学生会提出蚕宝宝喜欢吃什么,它为什么会蜕皮,它的一生要经历几次变化等许多问题。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有疑才能进步。质疑问题本身就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多问个为什么,要大胆提出问题。另外老师应该在科学教学中灵活多样地运用多媒体、录像、幻灯片等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习惯。

五、重视学生的创新实践

在实践活动中,任何实践活动都是技能与智能的结合。要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教师应尽量少干预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真正去观察,真正动手做,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带领学生真正走到大自然中去经历,人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生的手、脑、眼、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学生希望教师在教学时充分相信自己,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学生喜欢丰富的教学资源给他们带来学习的愉悦,发展思维,放手让自己动手实践,学生愿意参与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然后建立正确清晰的表象,而不是将科学探究活动只停留在课堂上。

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增加锻炼的机会,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而其在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会给我们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一个可行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劳韵岚.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与素质教育[A].2009年广东省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的实践和探索优秀论文选编[C].2009.

篇2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应试教育;影响

家有小小读书郎,即将小学毕业,就读于省城某省一级重点小学。请听听他某天晚上讲的话:“耶!明天又有科学课了,我又可以做实验。……唉,(暗然神伤地)不知道明天上不上科学课,要是每周都有科学课上,都有实验做,那该多好啊!”作为家长,作为多年从事大学理工科硕士生必修课――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的教师,作者看了小朋友瞬间的情绪变化,听了他的感慨,不免警觉起来:孩子不是从小学三年级起,每学期都发了《科学》课本,功课表上都安排每周两节科学课吗,小朋友为何如此感叹?于是以孩子作为访问对象,并对小学科学课本作了系统分析,同时查找中小学的《科学》课程标准,从科学技术哲学的角度对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课程目标进行比较,发现小学《科学》教学之实然与应然差距之大,令人担忧。而在影响大城市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中,小学升学压力是最重中之重。

一、当前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应然与实然

《科学》课程作为小学生科学素养建构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其重要性在《课程标准》的规定中已充分体现出来。我们查阅了当前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认为这个规范性纲要对科学发展和科学人才的成长规律的把握是准确的,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的把握也是到位的,可以说,那是一个相当完善的教学纲领。如果这一纲领能得到切实落实,我们国家教育界解决“钱学森之问”,将指日可待。问题的关键是它能否得到落实?

从前述小朋友的感叹我们起码可以知道两个信息:第一,小学生对《科学》课是期待的,他们的好奇心是强烈的,还未受到污染。第二,小学生的科学好奇心远未得到引导。美国著名科学家,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R・P・费曼曾说过,如果能引导一个小朋友对自然现象产生浓厚兴趣,让他决心去寻根问底,那么一个科学家又出现在这个世界了。[1]虽然我们的小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都成为科学家,因为他们的成长有无穷的可能性。但是,作为科学启蒙课程,正如《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科学》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受教育者对科学领域有初步的了解,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习一些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些最基本的科学观点,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它的功能无非两项:第一,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志趣,为国家科学人才的培养打基础。第二,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科学素养,使之能够理解科学、认同科学和喜欢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在我国,科学对人们的世界观的影响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以至于大多数人都只能从物质功利层面去理解科学的作用,而无法达致从精神层面去领会科学研究的乐趣。为什么呢?一直以来,我国的科学教育只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思维方法的掌握,而忽视科学精神的养成。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科学(精神)就是为学问而学问,为真理而真理(的精神)。[2]这种义无反顾的、执着的内生性精神力量的生成,靠的不是外在的压力,而是在无忧无虑中自然养成的。它当然更不是先天预定的,而是后天经由家长或老师引导而塑造成的。正如费曼在《发现的力量》中讲述的,他就是在他热爱科学的父亲(一名商人)的引导下爱上科学的。[3]可见科学启蒙课程对于国人科学精神的塑造何其重要。那么,现实的小学教育中,《科学》课程如何组织教学的呢?以上述小朋友的学校为例,该学校是一所省一级的学校,它的陈列室中的诸多科技竞赛奖杯记述了它的荣耀。这间学校每个年级有四个左右的班级。配备有生物园和科学活动室,有两名专职科学老师。据小朋友所述,他们平时的科学课是正常开课的,多数时间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但一旦接近期末,科学课就被语、数、英三科所抢占了。那么,在规定的学时内,每学期所完成的教学内容占科学课本的多少呢?据了解,占80%左右。由此可见,这所学校的科学课教学资源还是比较好的,学生也喜欢这门课,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认为,还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二、应试教育对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影响

尽管近年来反对应试教育的呼声很响亮,教育系统也已实行多年的素质教育。但由于初级中学间的教学资源差异大,优质学位供不应求。导致现在的小升初择校考试犹如上世纪80年代的高考――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为了求得一个初中优质学位,学生和家长不惜一切代价考取名校。正因为初中阶段的优质教学资源紧缺,而小升初择校考试的科目只要语、数、英三科,且这三科的学科竞赛获奖证书也成为进入名校的敲门砖。于是,外界对一间小学的评价,自然而然侧重于它的学生小升初考取重点中学的人数及语、数、英学科竞赛的获奖情况等。而家长在对待孩子的学习上,对语、数、英三科的教育投资也毫不含糊。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民间林林总总的语、数、英补习班应市而生。在这期间,受害最深的是小学生――祖国的花朵。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为了应付语、数、英,小学高年级学生失去了周末和夜晚的自由时间,代替的是上不完的补习班和做不完的练习。教育部门三令五申规定学校不得开课外补习班,这些规定初衷是为了让学生减负,但实质上只对系统内的学校有约束力,并没有真正起到减负的作用。再者,在系统内,时而进行的语、数、英期末统考成绩排名比较等举措更对学校与教师形成直接的压力。在如此多的压力之下,小学语、数、英课程教师期末阶段抢占科学课程学时的行为就有了合理解释。在学生方面,科学课堂既有感官享受,又可以动手做实验,更没有升学压力,多么有趣,前述小朋友对科学课的向往,就是很好的证明。

综上所述,影响小学《科学》教学的最重要原因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优质教学资源紧缺所导致的升学压力。不论是为了科学人才的培养、社会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抑或科学传统的培养,改变当前的应试教育是当务之急。我们认为,增加教育投资,改善初中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是重中之重。同时要完善小升初择优机制,变狭隘的应试教育为培养小学生创造潜能的全面基础教育。

【注释】

[1][美]R・P费曼著,张郁乎译.发现的乐趣[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47.

[2]王善博.追求科学精神[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254.

[3][美]R・P费曼著,张郁乎译.发现的乐趣[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

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科学素养;科学知识;科学精神

最早使用科学素养一词的是美国教育家柯南特,随着人们对科学及科学素养涵义的深入探究,美国学者米勒后又提出了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科学知识、科学规范与方法、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现阶段对公民科学水平方面的描述多用“科学素质”一词,其含义与科学素养略不同,但是从国家对科学教育日趋重视的程度来看,科学素质的提升最终以提高科学素养为归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教育能力,又能帮助其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实现教育内容的整合。

一、拓展课外阅读

科学素养的提升需要整体规划,从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进程来设计,从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入手,逐步培养提升科学素养的自主意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有文理科之分,对于大多数理科学生来说,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而对于多数文科学生来说,科学领域是一个薄弱环节。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学生往往会生畏惧之心,甚至有排斥和逆反心理,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有技巧的引导方式,同时为学生推荐适合其知识水平的学习方式。例如,大一新生在经历了高强度的备考之后,出于自我保护机制,会有一段时间的“放松”状态,这段时间恰好是大学入学的第一学年或第一学期,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推荐一些既可以放松心情,又可以增加科学知识、调动学习兴趣的学习方式,如动画片、纪录片、影视作品等,其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又可以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科学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减少学生的能量消耗,减少疲惫感的产生,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已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的二年级学生来说,可以逐步增加科学类书目的阅读,并将学习范围扩展到科学史、科学精神的学习,在了解了感性的科学现象之后,学生在这一阶段能逐渐意识到科学素养对自身的要求,有意识地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在兴趣基础上融入一定的意志努力和学业要求。当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至一定水平后,可以通过参与教师科研、参加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等更多的途径,实现更高层次的提升。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学习科学,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会遵循自身的需求,教师应看到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只停留在某一阶段”。

二、强化教材研析

多数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将来要承担小学各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于小学科学师资的短缺,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科学教师,而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从这个角度讲,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了解小学阶段科学课程的内容体系,这是进行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从另一个角度讲,小学各科教学的整合趋势,要求小学教师具有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科学无处不在,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也不只在于科学一门课程,所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于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既有利于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又有助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在了解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科学知识的查漏补缺,同时借助已有的科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逐步达到“一缸水”的要求,在学习方法上,可以采用“点—线—面”,即以某个科学知识点为核心的相关知识的拓展方法,由点成面的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中学的科学知识相连,实现知识领域的融会贯通。同时,大学生在学习小学科学知识的同时,需要坚定意志,努力弥补自身学习过程中“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缺失,有意识地挖掘和探索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史背后蕴藏的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并在此过程中克服原有的思维定势,建立新的、更为合理的思维方式,以提升自身科学素养。

三、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学生视野的宽窄往往与教师的水平成正比,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过程中,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是前提也是关键。由于教育背景和学习经历相似,“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是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共同的缺陷,这对于需要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大学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是与大学生相比,教师能够更有意识地学习,并且教师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文献的搜集整理与阅读,深入小学听课学习,参与小学科学教育与教学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教师从各方面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逐步完成科学教师的“华丽转身”。总之,“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整体过程,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可以脱离其他学科单独存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体现其双重价值的同时,更需要课程与教学的连贯性与延展性,以此实现素养而非单纯的素质的提升。

作者:董晶晶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效率 提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18-01

小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很多学科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也是需要在课堂上完成的,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也可以说小学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学习方式和载体,但是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无效或低效教学的现象,所以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了当前小学语文教育者需要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从总结本人多年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于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表现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教师的层面看,很多教师上课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是为了完成教案而教学,把学生只是当成被动的接受者,课堂教学程序化,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当然课堂效率也就自然低下。其次,教师对很多的语文课堂提问早就设计好了统一的标准答案,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必须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并且是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就无从谈起高效率了。再次,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基本知识的传授是重视了,但是却严重忽视了小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比如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语文课基本都是按照统一硬性的规定学生必须会写生字,会读及会背课文,并且想当然认为这几个方面学生做到了也就算授课成功,殊不知这样的课堂教学却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语文思维及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最后,很多的小学语文课堂为了响应素质教育中体现学生的主体的要求而刻意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但是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只是把很多的比如合作式学习及探究式学习方式等当成了一种形式。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对策

(一)精心选择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要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教学方法,争取能从一开始上课到课堂结束都能把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充分调动起来,比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比一比谁记得快或谁记得牢等手段适当引导学生参与竞争,竞争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采取比如分组讨论、分角色表演及做游戏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再就是在语文课上要教师要善于引进新知识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拓宽学生的思路,还要注意课堂提问的难易程度把握,使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有所进步,都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热情,才能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备课。所有老师都明白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但是备课是有很多的学问的,广义的科学的备课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备教材,二是备学生。目前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备教材做的不错,但是却忽视了备学生这个环节。所以建议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备课。首先,要备好教材。教师上课之前要精读教材,要对教材的重难点了如指掌。教师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还要适当扩充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取舍和优化,不但要能对教材内容熟知,而且还能尽力用教材外的知识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去真实感悟语言世界,才能有效解决和避免传统语文课堂上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的弊端,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其次,备课除了上面提到的要备好教材,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备学生”。我们知道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需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良好互动才能完成的,过去的语文课堂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其实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应该是学生,所以教师要努力转变角色,做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备课的时候一定要由原来备教材内容逐步转变为备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只是把教材当成是利用的工具,重点应该放到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方面,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最终达到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三)积极营造和谐、民主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营造和谐、民主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因为只有在得到充分重视及尊重的环境中才能实现课堂师生良性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各种潜在的智力及非智力因素,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合理科学的设计课堂问题,以便能能活跃课堂气氛和启发学生思维。合理科学的课堂提问可以积极引导和带领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才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和启发学生思维,所以要注意课堂问题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首先,设计的课堂问题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以便能有效激发学生思考。其次,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以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再次就是课堂问题的设计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基础,以便能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最后,课堂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控制好数量,更要避免盲目随意性,要能以照顾到大部分学生及涉及到本堂课主要重难点为宜。

参考文献:

[1]汪凯明:《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教育革新》,2010 年第12 期。

篇5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 生活化 教学情境 教学材料 教学实践

科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反哺于生活。小学科学是学龄儿童的科学启蒙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教师要精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着力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探索欲与求知欲,引导大家熟悉客观世界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掌握现代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增强合作意识与环保意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生活化,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践。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科学教育要和社会生活相结合,促进科学教育的生活化。在小学生中进行科学教育,必须创设生活化情境,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利用现有教材资源,并且善于从生活中发掘资源,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在自己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生活中精彩纷呈的科学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之心与好学之心,有效培养科学素质。

教学情境生活化可以打破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性,唤起思维,激发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深入实践,从而实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目标。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中要强调一个“趣”字,即注重“风趣”、激发“情趣”、培养“兴趣”。“风趣”是指教师授课语言具有幽默生动、机智巧妙的特点;“情趣”是说创设的生活化情境富有趣味,“兴趣”是指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科学课要上出趣味,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为富有趣味的生活化情境有助于造成优良的学习心理态势和思维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趣味盎然,劲头十足地动脑思索、探求。例如在学习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节的“冷与热”时,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我将旅游时买回的一个陶砂小人玩具带进课堂。当壶中的热水浇到浸透了水的小男孩身上时,小男孩就开始撒尿了。学生欢声笑语,兴致很高,一个个好奇地问老师:“小男孩怎么会撒尿?”“撒尿为什么时断时续,时近时远?”……这些疑问促使大家进一步深入探究玩具小孩撒尿的奥妙,揭示小男孩撒尿蕴藏的“热胀冷缩”的科学道理。

二、教学材料生活化,促进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少不了实验材料,许多实验器材大多数小学生还觉得很陌生。一般小学实验器往往也难以备齐,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一些替代品。如学习四年级上册的《分离盐和水的方法》一课,要用到蒸发皿、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等,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蜡烛、铝勺、棉纱、灯架等物品替代。这些常见的生活材料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加热蒸发,使盐与水分离开来,还能减少用酒精灯的危险。

实验材料要尽量选用简便、常见、容易获得的材料,这样可以贴近学生生活,做到一物多用。如塑料吸管可以演示水的热胀冷缩,能够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利用空可乐瓶不仅能做成计时器、水槽,而且可以做成生态瓶、沙漏;气球可以证明气体的存在,也可以演示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些寻常可见生活化的材料,不仅能解决学生实验仪材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变废为宝的乐趣。科学课中有许多探究活动,需要学生在课外去观察、去实践、去研究,选用学生身边的生活材料,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科学课有更多实验材料,让学生有更多探索机会。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提高科学素养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生活处处皆学问。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实验与科考实践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特征。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追求富有科学的生活,让学生的生活充满科学性。教科版小学《科学》,选编了许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一些教学设计采用课内学习知识、课外实践活动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科学认识与体验,完成从“知识学习”向“知识应用”过渡,最后“解决问题”,慢慢养成一种良好的科学素质。

例如学习六年级下册《考察家乡的环境》时,先学习一些自然环境的考察方法,然后布置学生实地调查家乡环境(水)污染的活动。教师可以将考察内容具体化:“学校附近的河水有没有受到污染?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要指导学生制订详细的考察计划,计划要具备这几个方面内容:考察的时间、地点、考察小组人员、考察器材(水样采集瓶、放大镜)、考察项目、检测方法、小组人员及分工、安全注意事项……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分析了家乡自然水域的污染程度、污染原因,对污染水体的治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到小区中向邻居宣传环保知识、用图片、展板等多种形式表现水污染的严重性。积极与当地有关部门进行沟通,通报考察的结果,提出改变水污染的现状的合理化建议。通过上述系列活动,同学们了解了家乡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自觉养成了环保行为和意识。

对于一些简单、易行、没有安全问题的考察活动,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行动,自行考察。例如《气温的变化》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对气温的测量与分析。考察活动为测量气温,绘制气温变化曲线统计图并分析气温变化规律。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测量─记录─绘图―分析─初步结论─进一步研究的一个完整的探索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索的生活性与开放性。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发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教学资源,把学生生活与科学知识有机融合起来,使小学生切实体验到科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让学生在生活化的科学教学中养成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好习惯,让学生在习得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实践科学,用学到的知识建构科学的生活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徐敬标.小学科学教学渗透科学史教育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08).

篇6

我们学校是个少数民族学校,由于家长以语、数为主。家长关心的也只是语数成绩,对于英语则极少过问,别说买台录音机让孩子听一听英语磁带,甚至连督促孩子读英语都很难做到。有些学生甚至连普通话都说不好。家长不重视,孩子更无所谓了,老师干着急是没用的。再加上学校各方面条件的不足等客观原因,使英语教学困难重重。尽管学生兴趣很大,学习英语的时间也仅仅是一周的两节课。一周上两节课,回家后无人辅导。下周再上时,他们就已经把前面教过的忘得差不多了。针对以上现状,提高课堂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1.渲染英语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授“apple,banana,cake”等单词时,我就让学生把这些实物带进课堂。虽然这些实物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但是把它们带进课堂教学,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新鲜感,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在英语单词与实物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从而在几分钟之内记住并说出。这样就会使枯燥的单词变得更加直观,使英语的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

2.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小学生天生好奇。上课时应该抓住他们的性格特点。利用图片、实物等设置情景进行教学。这样就使学生更直接、具体地获得英语知识,如:讲到“policeman,teacher,doctor,farmer”等职业类单词时,不妨自己扮演不同角色,对学生掌握这些单词的效果会更好。

3.建立科学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

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每个学生取得的成绩及点滴进步都予以肯定。可采用多种表扬和奖励的方式,如:我在上课时给认真听讲的学生的书上画上五角星,并将每节课时英语学得好一点的学生指命为当天的小老师,并加两颗红五星,上课能大胆发言,张嘴说话的发张卡通人物的贴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营造情境氛围,发展学生个性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策略

提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部分数学教师对德育的认识不够,把德育的任务简单的归结给班主任的事情和班会课,他们无意中忽视了学科教育的功能,在学科教学中没能很好的B透德育。事实上每门学科都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而又有其自身特点。每个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之处正好是德育的着力点和生长点,所以完全可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之中。

1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在新课改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确实有些削弱,而这些辩证的思想正是中学生所需要的。数学作为一门系统的自然科学,它本是蕴含着对立统一、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等辩证法思想。学生看待问题往往比较片面,处理问题比较极端,不能变通,不能理性的面对问题,不能从自身找问题,不能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数学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等等。函数与图象这些内容把数学的两大基本要素“数”与“形”统一起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其实质就是矛盾可以相互转化,数学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等等。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就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间的辩证关系。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每门学科都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作用,而又有自身特点。每个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之处正好是德育的着力点和生长点,所以完全可以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之中。德育渗透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内在动力,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仅对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获得真知产生作用,而且对学生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非智力因素产生积极作用。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的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机地插入爱国主义素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坚决抵制目前的一些不正之风。

3 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

数学是最古老的科学,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承的使者,所以数学教学要责无旁贷的担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爱国主义的教育任务。爱祖国,是每个民族的灵魂。爱社会主义祖国,是中国人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情感。在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造就了无数杰出的民族英雄、伟人、科学家等等,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只要我们认真的挖掘教材,德育素材比比皆是: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洲早1000多年……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2002年王选院士获得了国家科技最高奖,他的代表性成就就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又比如“神州”飞天和“蛟龙”潜海的伟大成就等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和杰出的科学成就不仅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机地插入爱国主义素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坚决抵制目前的一些不正之风。

4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数学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美,正如古希腊数学家普罗克拉斯所说“那里有数,那里就有美”,所以数学教学要义无反顾的承担起学生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感受概念定义描述的简洁美,体会代数与几何数形结合的和谐美,欣赏数学公式与几何图形的对称美,领略黄金分割、哥德巴赫猜想、蜂房结构的奇异美,领悟数学求真的严谨美等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个“美”的“闪光点”,我们都要引导学生欣赏、体会、感悟;同时也要明确的告诉学生美和丑是相对的,欣赏和感悟美的对象也是相对的。比如数学公式让不懂数学的人去看很难领略它的简洁美,哥德巴赫猜想只有放在研究数学的环境下才能显示它的奇异美。进而教育中学生要体会到生活中的美也是相对的,一些社会上流行的奇装异服在校园就是丑的,社会青年的一些所谓时髦的行为举止出现在中学生身上就是丑陋的,而遵守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学生却是校园里最亮丽的风景。只要我们耐心细致的教育学生去感知美、去践行美,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5 德育渗透要注意课堂的完整性

篇8

关键词:生态课堂;阅读教学;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2.184

生态课堂的建立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从根本上填补了传统课堂的漏洞,完善了教学过程,改善了旧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乐于接受,全情投入学习,对整个教学体制的革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1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征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程中,学生的阅读书籍一般都局限于课本上,由于课本中的文章、诗歌、古诗词过于枯燥,使小学生在学习中缺少积极性,对既定的阅读内容不感兴趣,就不愿意去进行阅读,或者阅读的效果较差,就算是读了,甚至能够背诵,也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这对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讲是十分不利的。阅读是知识的积累,小学生处于汲取知识的启蒙阶段,在这个时候,如果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那么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作文写作能力,使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脑中的知识过于匮乏,出现空白状态。

2生态课堂应该如何构建

2.1改变传统观念

生态课堂的建立,首先要改变坐而论道的教学模式,规避填鸭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在教学环节中,为学生加入互动性的游戏环节,用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维持教学平衡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的个性化因素,让学生将阅读培养成为兴趣,养成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还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图片以及情景还原等方式感悟文章中的诗意美好,用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走入文章内部,体验文章中的情怀。案例:某小学在进行《山行》的阅读赏析,整首诗传递出来的内容就是一幅极美的风景,老师让大家在阅读之后尽情想象诗歌中的意境,将自己投入到整个画卷中去,之后,由学生到黑板上接力作画,从蜿蜒的山路到山间的小屋,从火红的枫叶到停留的马车。学生们在画完板画之后,脑海中的形象也就逐渐立体,同时,在绘画过程中,自身的感受也会与原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文章印象深刻。

2.2教育教学人文化

老师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针对阅读的文章创建模拟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态教学最重要的就是体验,老师要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指导,为学生创造模拟情景,给予完整的信息资料,运用情感交流的手段给学生提供启发。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是生态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关键点,在这个过程里,学生们在课堂中的身份已经产生了变化,他们成为了课堂的“老师”,将所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所思所想充分结合,这种新知识融合记忆的过程培养了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用积极的语言评价鼓励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课堂上,学生由于思想的不同,会展现自身独具特色的优点,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些优点,给予学生肯定,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2.3学生学习自主化

生态课堂主要是学生学习态度的建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自学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拥有无限的潜能等待开发。在阅读的教学中,主要注重的应该就是学生学的过程,将教育的根本归结到学生自身,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出现偏差时,老师应该尽快给予技术上的指导。案例:某所小学在学习《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时,当地正处在秋季,老师便将学生分成小组,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去操场上采摘秋天的红叶,感受秋天的风景。当学生回到教室,再次阅读《北大荒的秋天》时,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中所描述的秋天和家乡秋天的区别,加深了对文章阅读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正是由学生为主导,通过对真实情境的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3生态课堂对阅读教育的影响

生态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它可以把传统的课堂生活化,让学生真正地去了解自己感兴趣以及想知道的知识,学生可以在课堂中畅所欲言,随意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个过程,对小学生起到了思维养成的作用。与此同时,当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学习时,阅读效率也会随之提升。生态课堂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当学生面对问题时,会习惯性地进行思考,而不是等待老师的固定答案,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与老师进行平等的互动,这进一步改善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拉近了师生间距离。

4结语

生态教学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老师为学生创造自由、和谐、轻松惬意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感悟到学习的乐趣,让整个课堂洋溢着轻松愉快且充满生机的气息,使老师和学生都能共同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岳伟,刘贵华.走向生态课堂——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J].教育研究究,2014,(8).

[2]王世军.论生态课堂中的师生角色定位[J].天中学刊,2010,(1).

[3]杜亚丽,陈旭远.多维视域下的生态课堂理论诉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篇9

一、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的辩证关系

信息技术,是指人们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评价等所采取各种操作程序的总称。信息技术正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领域,以及设计、开发、安装、实施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等行业,其本质是一项技术手段。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对信息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等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本质是一种能力。

通过两者概念的对比,显而易见的是信息技术侧重于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各种信息处理的技术;而信息素养提升侧重于具备分析、理解和运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而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正是要利用这项技术手段来提升学生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信息素养提升的辩证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是一种“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信息素养提升就“无从谈起,无的放矢”。同样,没有“毛”覆盖的“皮”也是单调和丑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假如脱离信息素养提升这一前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没有明确的方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

二、为什么要提升小学生信息素养

自从电脑课升级为信息技术课程也就注定了我们不能再一味追求认知层面的教学,更应该是能力层面的拓展。

(一)实现课程目标的需要。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直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学科,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会读、会写、会操作”等技能外,还重点要求具备基本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修养。所以我们的教学不能再一味地追求考试的成绩,为了做题而做题,而是要通过各种实践和评价活动,传递“正确处理技术与人的关系”这样一个信息,要尽可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已经进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海量的信息也随着网络进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信息技术为人们更好地利用信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它代表了当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不仅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结构与经济效率,而且对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但也正如我们课本所说的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的发展也有消极的一面。在这个时代,要自觉地取其利弃其弊,使其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服务,我们就不得不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对于小学生而言最合适的就是借助信息技术课程这一平台,有效规范自我行为,适应并促进健全的信息社会发展,成为信息时代的公民。

三、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概念对很多人来说还是比较抽象,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需通过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来实现。单纯讨论信息素养问题是不现实、不可行的。同样,不能深刻领会信息素养的内涵,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死抱着某种软件的功能操作不放,也是毫无意义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开展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教学,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明白处理某种信息,可以有更好的工具、更简单的方法、更有效的手段。

(一)运用素质教育手段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与应付升学考试的应试教育相比,非常注重道德、智力、身体、审美、劳动技能的培养开发。真正的素质教育,并不只是局限于学术上的才能发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和道德风范,让学生能发挥出个人的巨大潜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画面。同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仅是指信息知识的积累,或只是通过课堂的讲授,还需通过各种各样的信息途径进行教育引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信息素养的提升也不是靠某一节课或者某一章教材就能实现,而是一种无形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因此,学校的学风校风、教师的言谈举止、上课的方式方法,都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息息相关,素质教育要贯穿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始终。

(二)基础科目融会贯通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环节。现代教育技术标准实行以后,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的不断深化,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不再只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任务,而是对小学所有课程教学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途径 。依据课程整合的思想,在不过多占用学生业余时间的前提下,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他们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能力,这样既解决了信息技术课时少,影响学生学习连贯性的问题,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效率。

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担子重,责任大,当然在前行的路途上也必定会有一些风气和力量左右着我们的想法,改变我们的做法。但是我们要本着“教学几年,想学生几十年,想国家民族几百年”的眼界与胸怀,本着“任意起点,无限长度”的追求,相信只要我们“常存希望、勇于探索”,“不放弃、不抛弃”,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路上就一定会越走越稳、越走越宽、越走越远,直至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综合素质;培养

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也在逐渐增大。小学生也因为沉重的课业负担而忽视对身体的锻炼。小学体育教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转变分数和竞技的目标形式,关注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培养。小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团队观念,积极推动学生的发展。我们小学体育教师要增强教学的效率,弥补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改革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让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和时展共同进步。

一、传统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弊端

1.课的设计不科学不合理

过去的体育课程设计采用传统的体育课程设计的策略,没有照顾到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没有激发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男生女生的爱好和追求,选择适合学生的运动,例如,男生往往喜欢足球、篮球,女生往往喜欢温和的羽毛球、乒乓球、跳绳等。因此,教师不能把男生和女生共同对待,而要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选择不一样的课程进行教学。

2.体育教学目标定位不够科学合理

传统的体育教学,人们对体育活动存在着误解。人们总是将体育当作单纯的竞技项目,忽略体育活动对身体素质的培养。我们应该注意到,体育活动带来的个人的成绩,带来的人的身体素质的提升,带来的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学生是否在体育活动中获得了身心素质的长远发展。

3.文化课的地位不断攀升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压力在逐渐增加。学生往往为了升学,大量挤压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小学生也是这样。一些学校教师为了学生小升初取得好的成绩大量占用学生的体育课的时间,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有不好的影响。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和建议

1.体育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进取精神

伴随着世界上各个重大的体育盛事的举办,各个小学也在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都能培养小学生的进取精神,也能塑造小学生优秀的心理素质。当前,我国人民对体育认知不够成熟,大多数人觉得体育比赛就是竞技比赛,容易忽略体育带来的快乐,而重视选手的比赛成绩。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并能影响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看法。小学生容易受到影响,在体育运动中追求成功,而忽略体育带来的快乐,忽略体育带来的学习品质的锻炼。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教育学生不要看重比赛的成绩怎么样,这只是体育竞赛的一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而要看到竞赛的全部价值和意义。我们要让学生从竞赛本身激励学生奋发进取。

2.体育教师要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品质

任何体育锻炼都不是立竿见影的,也不是一朝一日就有锻炼效果的,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可以达到效果。当前时代的发展,顽强的意志品质已经成为人们非常重要的品质。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品质,铸造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在小学生的锻炼或者比赛活动中,小学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也会承受各种失败的痛苦和压力,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克服一次次的困难,勇敢地面对失败,提升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小学体育教学中,小学体育教师要铸造学生的意志品质,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品质,让小学生能够从失败中享受到输也要输得精彩,享受到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和意义。

3.体育教师要养成小学生坚持锻炼的好习惯

体育教学不是靠课堂上的点点时间就能够有好的效果的,教师要引导并帮助小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小学体育教师要激发小学生的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引导小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养成好的锻炼的习惯。小学体育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参加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等,让小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

4.体育教师要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重视锻炼小学生的身体素质,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过程中,教师要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地引导和指引,让小学生充分享受到运动的乐趣。因为小学生年龄小,因此,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缺少团队合作的精神,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小学生的球类竞技比赛,例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也可以开展拔河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增强心理素质,增加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5.教师要指引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活动

小学生年龄太小,身体正处在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要教育家长给学生营养的补充,引导学生锻炼强健的体魄。小学体育教师应该鼓励小学生多参加正确的体育活动,课余也要开展健康正确的体育活动,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防止对身体造成损伤等不好的后果。

总之,小学体育教师要让小学生明白体育课的意义和价值。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身心素质,小学体育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引领小学生开展健康快乐的体育活动,帮助小学生树立体育的目标,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小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愉悦身心、放松身心,促进学习和体育素质的发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发展小学生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