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教育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2: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教育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教育现状

篇1

一是本片区农村家庭的学生,二是来自县城居民家庭的学生,三是留守学生。我校1500多名在校小学生中留守学生就有1200多人,占80%多,其中双亲外出的比例为34.1%,单亲外出的比例为65.9%。调查结果表明,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作业不能认真完成,无心向学,平均成绩要比班上其他学生的平均分低4~10分;性格内向、孤僻,胆小怕事,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或亲属反映,长期积压在内心深处,心理压力很大,造成心理障碍;不关心班集体,经常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对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他们的学习和性格个性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

二、我校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母爱及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学生长期与父母分离,多数学生被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形成隔代教育,缺乏温暖的家庭生活氛围,缺少正常的亲子交流与亲情关照。有的甚至由其叔、伯、姨等亲属作为临时的监护人,他们有所顾虑:不是亲生儿女,不好严格管教。这很容易养成孩子任性的心理行为,使孩子性格极易变得内向、孤僻与冷漠。

2.学校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不到位。由于留守学生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对他们的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尤其是应试教育的理念依然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瓶颈,学生成绩的好坏是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导致教育只重分数,不重德育。

3.社会教育影响。县城周边地区流动人口多,人员复杂,人际关系淡漠。网吧、游戏厅及其他违法娱乐场所允许留守学生随意进出,小学生本就模仿性强,没有识别能力,不能辨其真伪,久而久之使一些孩子沾染上了不良习惯,还有一些留守学生受社会上不法之徒的引诱、教唆、强迫等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三、城乡结合部留守学生教育的策略

1.建立留守学生健康档案,矫正他们扭曲的心理。留守学生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这得从心理入手。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对本班的留守学生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为每位留守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逐一登记造册,实施动态跟踪,并作详细记录,要特别留意对孩子些许进步的记载,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

2.组建课外活动小组,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在班级设立“知心话信箱”,让孩子用笔记录自己遇到的困难,需要的帮助以及心理上的一些情况。以邻桌的几个同学为单位,由表现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相互检查作业,监督完成家庭作业,加强校外行为的约束,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

3.建立孩子与家长沟通的绿色通道,设立“家长接待日”。父母在孩子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孩子把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上的事情跟父母进行沟通,有助于学生对情感的渴望,也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更重要的是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但有些留守儿童家长远在他乡打工挣钱,也孩子失去了联系,为此,学校设立“家长接待日”,学校联系家长定期让他们保持联系,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家长还可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之时捎寄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使孩子健康成长。除此之外,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向他们宣讲新的教育理念,帮助监护人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树立孩子“自信、自强、自尊、自爱、自立”的“五自”精神。

篇2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小学生 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结合部的人群变得复杂起来,有当地的农民、外地农民工、小商小贩、无业游民等。其子女大部分都进入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接受教育。但是生存状况与城里的人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关注和重视孩子的发展,可是由于他们自身的不足导致了教育方法的不当,得到的结果适得其反,还有部分人却不重视孩子的教育,把孩子送到学校便不管不问了。正是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生存空间与思想意识的特殊性、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学生学习习惯的多样性,才导致学生难教、效率低。下面就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1.家长文化底蕴不够

这些家长基本上是由农民转变来的城里人,整体素质普遍较低。他们大多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谈到辅导功课,很多家长反映,现在的书太难,孩子的作业拿回家,一点都看不懂。有些家长大都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必须是服从,没有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意识。他们的教育简单粗暴,打骂孩子是普遍现象。也有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文化成绩,不要求子女参加劳动,认为孩子只要读好书就行;还有的家长却听之任之,放任不管;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忙着挣钱,也疏于对孩子进行教育。

2.物质优先,精神落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家长觉得现在手头宽裕了,应该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新的,要啥给啥。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变成以自我为中心了,稍不称心就乱发脾气。有些孩子还形成了两面派的分裂人格――往往在学校是好学生,而在家里却是“小霸王”、“小少爷”。另有些家长则以物质作为惩罚手段,这也不允许,那也不允许,忽略了从精神上关心教育孩子,很少顾及孩子的真正需求,孩子的自尊,不仅用粗鲁的语言指责、骂孩子,有时还会棍棒相加。相当一部分家长不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认为,家长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教育则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对孩子的教育成长不闻不问。

3.留守儿童的悲剧

有的家长双双长年外出打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到了爷爷奶奶身上。这种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一是极端溺爱迁就孩子,使孩子“自我中心”意识产生,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二是在原始“养育”的同时,祖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很少接触新事物,影响了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建立;三是管不了孩子,就对孩子放任自流,任由孩子成天看电视、进网吧、游戏厅,或到外野逛,影响孩子优秀品质的形成。

“十年树木,百年方能树人。”为改变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教育现状,结合多年的教育经验,特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家长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求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配合,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升华。因此,第一,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向家长讲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积极向学校靠拢,主动与学校联系,配合支持教师的工作;第二,家长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家庭教育素质。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需要多学习儿童心理学,了解现代孩子的特点,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要求孩子;第三,成立学校家长委员会,运用学校家长委员会功能,充分发挥其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学校必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组织和指导,这不仅是克服家庭教育中一系列病理现象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促使家庭教育系统化、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2.实施全方位教育引导,发挥其教育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和教材内容,适时对城乡结合部的这些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学习能力培养,以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重视教学的直观化、形式多样化、组织灵活化、语言艺术化,采用“问答式”、“竞赛式”、“讨论式”、“游戏式”等多种形式,做到以“趣”激趣;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或在生活实践中验证所学知识,从而产生进一步求知偿趣;设计适宜学生“胃口”的学习使其体验成功,实现以“用”激趣。其次,是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预习、听课、复习、运用知识、课外阅读等的科学学习方法,让学生做到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理解,后记忆;先分析,后解题。再次,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注意力等学习能力培养。

3.用“五心”构建和谐班集体

篇3

城乡结合部的孩子由于受到城镇文化的长期熏陶,通常较有灵气,活泼好动,信息来源广,接受新生事物快。但由于所处的社区复杂,影响、干扰源多且强度大,家庭文化氛围不浓,父母疏于管理,隔代教育管理严重,易形成许多不良的心智,如:责任和价值感的缺失、意志力薄弱、日常生活中的危险与诱惑增加、电视及各种现代媒体的消极影响增大、归属感淡薄、逆反心理增强、学习成绩不好等特征。

具体体现在“两差”,“一欠缺”。“两差”指:良好习惯差,主要表现为文明礼仪差,卫生习惯差,脏话粗话多,果皮纸屑乱扔乱丢;学习习惯差:缺乏学习价值观,自觉性差,需要老师督促他们学,上课不认真听,不爱动脑,作业敷衍了事,缺乏自己去探究、学习、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习惯。“一欠缺”:没有传统农村纯朴、憨厚、乡邻互助的民风,部分城乡孩子互相歧视,甚至有学生沾染了黑社会习气,骄横野蛮;还有的学生抵制不住诱惑,染上恶习。为改变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教育现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首先要求教师热爱每一个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学校要建立健全班主任管理工作,让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

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

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小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用“五心”构建和谐班集体

这里的“五心”是指“爱心、责任心、宽容心、细心、恒心”。每个班级建立师生相框,记录成长中的风雨历程,管理教师要用甜蜜的微笑、真诚的语言、赞许的目光慰藉每一个学生学生,教师要时刻关心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天的表情,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爱的阳光;班主任时刻装有对班级、学生、家长、社会负责;老师的爱并不是纵容、放任自流,是因势利导,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加以改正。老师还必须每天记载班级发生的一切,周周点评,鼓励多于说教,灵活运用“严、细、勤、恒、实”的五字方针,如:对轻率、马虎的学生,应培养其冷静、沉着、细心;对怯懦、腼腆的学生,应培养其大胆勇敢;对半途而废的学生、应培养其有恒心、有毅力;对冲动的学生,应培养其学会克制,对心胸狭窄的学生应培养其大胆、宽容。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应多给予表扬和鼓励。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从多方面去挖掘其闪光点,适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并给予其创造展示才能的平台,培养优越感。班队会要引导学生自觉立大志,树立远大的目标,明白持之以恒才能成功的道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和教材内容,适时对城乡结合部的这些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有针对地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重视教学情景激趣、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教学方法的直观化、形式多样化、组织灵活化、语言艺术化,注重学生知识的生活来源和认知层面,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耐心指导和训练学生听课、复习、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记忆力、注意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制订可行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时间。

二、让家长参与管理

学校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广泛宣传家庭教育的功能,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让家长转变对学校的期望是保育多于教育的观念。不能认为学校只应教给学生有用的、实用的知识,却忽视了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思维和丰富人的情感以及对人性的提升理念。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取得一致性,共同管理,密切配合,共担责任。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三、净化社区环境

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关闭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取缔黄、赌、毒。设置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文化、娱乐设施,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和劳动,开展有益的文娱活动,丰富小学生的文化生活。

篇4

【关键词】倾听习惯;语文课堂教学;能力;培养;措施

1 进行研究的原因。

我校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多。教学中发现学生不喜欢倾听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总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喜欢说而不喜欢听。课堂上时而吵吵嚷嚷,时而死气沉沉,不是随便打断别人的话语,就是对他人的话语不予理会。不但听课习惯差,注意倾听的习惯也没养成,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 研究的理论依据。

新课标强调,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和应答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互动的过程。张华教授在论《教育方式的转变》中提到,“教学即倾听”就是强调师生倾听、生生倾听,并真诚的回应。

3 具体操作措施和效果。

3.1 摸清情况、找准原因。我们在对实验班学生语文课堂观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了 “语文课堂倾听现状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了一些有关语文课堂倾听情况的问题,如:语文课堂中,你认真倾听老师讲课了吗?你认真听同学发言了吗?……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在课堂上没有全神贯注听讲的同学确实占有很大的比例,约70%左右,很认真听的人居然只占10 %左右;还有20 %的同学在上课的前十几分钟专心听讲,但到课的后半部份或当其他同学发言时就不爱听了。(2)在语文课堂上还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生在精神和物质奖赏面前会表现得截然不同,当老师表扬了某个小朋友很棒或很认真时,绝大部分的学生能马上表现出认真积极倾听样子。

3.2 净化学生倾听环境

(1)净化课桌环境。由于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随意性大,常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家长为孩子准备的丰富多样的学习用品在给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影响着孩子的听课习惯。针对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预先叫学生摆放好桌椅、文具要放在文具盒里、书本摆在指定位置……通过这些手段,尽量减少了外界因素对孩子的影响。(2)净化听课环境。教室外面其他班级上体育课发出的吵闹声,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传出的喇叭声,窗户外面的美景等等,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干扰。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关起门来上课”,必要时甚至拉上窗帘,学生的心就乖乖地收回来。(3)净化座位环境。低段学生自控力差,上课总有一部分同学管不住自己。因此,在排座位时,我们尽量做到“动静”结合,把爱说话的同学和沉默寡言的同学搭配在一起,让他们互相影响。

3.3 使学生明确语文课堂倾听的要求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明确向学生提出学会倾听要做到以下六点:

(1)上课时不离开座位,同桌间、前后同学间不随意说话,发言必须先举手。(2)老师讲课时要专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老师的讲解,才举手发表自己的想法。(3)同学发言时要耐心,不随便打断同学的发言。(4)讨论分析时要用心。(5)批评指正时要虚心。(6)作业练习时要细心。这样训练了三年左右,学生的听课习惯明显好了很多。

3.4 利用口令训练学生语文课堂中正确的倾听姿势

手势或身体动作最能反映学生是否在认真倾听。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看着书上或者老师出示的教具,做到神情专一。听完别人的发言时,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插嘴。小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常常坚持不住,我在课堂中就训练了一些口令,如“一二三,请坐端”、“小眼睛,看黑板”、“小耳朵,认真听”、“小嘴巴,不说话”等,采用师生对口令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倾听姿势和倾听习惯。

3.5 教给学生语文课堂倾听的正确方法

我们的做法是:(1)听辨法,分辨出同学发言是否正确,是否有道理。

(2)猜想法,一个同学在说,其他听的同学边听边猜想发言同学的思路,看看跟自己的想法是否一致。(3)归纳法,当认真听完同学或老师发言后,能及时准确地把所听到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正确采用以上倾听的方法,学生的倾听能力提高了许多。

3.6 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在教学“找春天”时,让学生仔观察自己房前屋后的树木、田野里的庄稼、小草等等有关春天的痕迹和现象,有条件的拍成图片。我们的学生大多是农村孩子,平时看得多,但留意得少,让他们在自己身边、在平时生活的大自然里去寻找积累春天的表征,即方便又有兴趣,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选几种认一认、说一说,和同学一起再次交流。生活中的事物让孩子们有着相同的认识,自然产生了共同的语言,听与说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应用价值。

3.7 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时,我们利用新教材中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如“奥特曼”、“喜羊羊”、“米老鼠”、“愤怒的小鸟”和“蜡笔小新”,学生特别喜欢。我们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在利用教材图片的同时让学生们收集自己家的小动物图片。上课时,我们借助这些题材,有时故事导入新课,有时学生看图讲故事,再根据故事情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故事贯穿教学始终。

3.8 放手让学生当小老师

为了使学生学会倾听,我们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换一下角色,教材中某些新知识有的学生已经掌握,这样的内容,我们就大胆放手。比如教学口语交际“大家都来帮帮他”时,让学生自己讲述学习生活中受委屈的事例,然后让同学们相互评价对错。既培养了听说能力,又对学生纠结于心的事进行了疏导。课堂上练习题也让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讲评。学生当了小老师,他们特有新鲜感,学生注意力能特别集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三年的课题实践研究,我们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驾驭课堂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低年级小学生的倾听能力,及其学习习惯都得到培养、发展。

参考文献:

《新课程理念》 ,《倾听习惯培养策略》

篇5

那么,如何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现就一个特殊案例谈谈我的看法:

冠博(化名)是小学三年级的一名男生,父母由于外出打工,没有时间教育和辅导孩子。在爷爷奶奶家里生活后,爷爷对待孩子不听话的反应是,简单粗暴,不懂得引导,经常打骂孩子。奶奶对孩子特别溺爱,在爷爷管教时总是袒护,这样的教育结果是孩子没教育好,大人之间也有矛盾。“无奈”是结局,“照旧”是结果。爷爷奶奶经常给教师打电话,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那么他在学校的表现又怎样呢?

1.课堂上对什么也不感兴趣,经常搞小动作,即使听课也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特别短。

2.严重缺乏自信。和他对视,他的眼神总是飘忽不定;和他沟通,也听不进去,只是表面承诺,过后错误照犯。

3.经常翻看同学的东西,如果是新鲜的,就偷偷地据为己有,被别人发现也不承认,百般抵赖。

这虽然是个例,但在我们这个城乡交界的小学校来说,具备这个案例中的特征的学生有很多,是个共性问题。我校有600多名学生,外来务工子女有三分之一左右,还有三分之一的是本学区学生家长出外打工,这两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是一个缺失。他们要么是缺少家的温暖,要么是深受长辈的溺爱。所以,这些孩子的心理教育引起了我的探究。

一、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行为表现

通过观察及了解,我发现:

1.(冠博)有极强的表现欲。由于学习成绩差,常常不被大家关注,为了得到大家的关注,他用自己的方式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2.爷爷在家里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奶奶的放纵和娇惯,促使他形成爱打人、我行我素等不良行为习惯。

3.由于做了错事,也会得到奶奶的袒护,不会受罚,所以,他的心理上始终没有愧疚感,更谈不上认错。当自己做错事而没有被发现时,特别兴奋,滋长了下次继续犯错的心理。

4.当问他为什么要偷拿别人的物品,他说,看到别人好看的东西就喜欢,只是想玩两天再还回去,没认识到自己已经在犯错。

二、辨证施治,探讨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1.指导家长改变教育方式方法,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我建议家长每天都和孩子谈谈学校发生的事,不论是什么事情,都要帮助他们分析对错,指导孩子如何做人做事。对孩子的点滴进步,都给予诚恳的表扬,让他们体会到做好人做好事的快乐,从而树立正确的做人方向。

2.利用机会帮助他建立自信心。冠博特别想当课代表,别人发作业本时,他抢着帮忙,可是他的成绩不好,即使我选他当,大家也不服气。于是,我给他设定目标,如果他能背下英语单词,我就用他,结果他做到了。当升旗手是个光荣的任务,他没想到会落在他的头上,经过我的一番疏导,使他信心满满地顺利完成任务,大家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我还帮助他列了一个时间表,把他每天的进步都写出来,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信心。

3.打造机会帮助他进步。过去,冠博特别自私,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我利用学校开展的爱心活动,鼓励他成为爱心少年。他回到家,把自己的玩具、图书和学习用具送给了我们班外来打工子弟小超,他和小超成了好朋友。

三、对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1.不要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面对一些“问题生”,我们常常无视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根源,把这些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用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的结果是没有找到病根,容易使学生“破罐子破摔”。

2.心理疏导工作不容小视。有些学生虽然犯错,但是他们的内心的用意是很单纯的,对于这样的孩子,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会慢慢认识到这种做法是不好的,逐渐改掉不良习惯。如果我们一味地上纲上线,不是进行疏导心理障碍而是简单粗暴地片面下结论,给孩子的心灵造成的伤害,也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个错我们可犯不得!

篇6

[关键词]图文结合;小学美术教学;美术鉴赏能力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差,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枯燥。传统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美术思维的发展和美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对小学美术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创新和改革势在必行。图文结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发散学生的美术思维,提升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直观理解,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这将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图文结合的内涵和主要形式

图文结合是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创作方式,以学生原有的美术知识体系的写作水平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学习生活化为主要目标,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和素质教育理念,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将图像和文字完美结合,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开辟一条更加快乐而自由的途径,使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情感理解和见解,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图文结合主要具有直观性、实验性和自由性的特点。

图文结合主要由随记和绘画日志,插画和文字结合,象形文字的图像等形式所构成。随记和绘画日志主要是通过即兴发挥和表达,展现当前学生的思想情感。插画和文字结合的方法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图文结合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图画的理解,自由进行创作和文字描述。

象形问题的图像方法主要是通过利用一些图形代表文字,比如“日”“雨天”等文字,可以利用象形文字代替。

二、图文结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的具体策略

图文结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主要通过图文结合的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和教学总结阶段三个阶段完成,以下为对这些阶段的具体论述。

(一)图文结合的准备阶段: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注意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和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多元智能理论中指出:“个体之间的确存在着智力的差异,但是这个差异是由于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智力组合”。小学生由于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等方面也会参差不齐。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而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差,教学往往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利用图文结合的方法,丰富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扩展学生的美术知识,增加小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情感理解,满足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理念对小学美术教学的要求。

如在美术图文结合教学指导之前,美术教师首先要明确本堂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念。在指导学生对“儿童画”这一项美术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习儿童画创作的要素和色彩搭配的技巧,满足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要求。其次可以通过绘画实践、绘画指导,指导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完美融合,在实践中感受儿童画创作的乐趣和文字结合的意义,满足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最后为情感与价值观念目标要求,可以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提升学生对美术创作的热爱之情,形成一定的美术创作思维和美术创作能力,并充分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使小学美术教学产生“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为学生接下来的美术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满足每一位学生对美术学习的需求,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和美术的无限魅力。

(二)图文结合的实施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术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如茶杯上惟妙惟肖的花纹图案,课文封面中五彩斑斓的色彩搭配等。图文结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学生更加细心地观察生活,将生活元素融入于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当中。这种方法能够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升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活动体验。

美术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学习一段时间的美术绘画技巧之后,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新年来临之际,为学生布置“制作属于你的个性贺卡”的任务。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新年”的图片、视频或者资料,增加学生对新年的直观理解。随后,学生可以根据课堂所学习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进行自行创作,将文字和图画相结合,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展现学生的美术技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展现学生个性特点。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走到学生中间,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创作方法和图片表现,对于一些绘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进行疏导和纠正,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思维方向发展,给予学生更多的创作灵感。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枯燥而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而图文结合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图文结合的过程中感受美术学习的意义,从而更加喜欢美术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图文结合的总结阶段: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图文结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可以通过重新组合、相互联系等方式,生成一个新的图像,图文结合的方法实际上也是一个富含趣味性和生成性特点的创作过程。图文结合能够小学生创建一个发展能力、展现个性特点的平台,使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真正感受美术学习的乐趣,在天马行空、奇思幻想的过程中展现学生的美术潜在能力和思维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隐形的艺术家,为学生带来更多的美术活动经验和体验,展现小学美术“教书育人”的价值和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指导的价值。在图文结合的小学美术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本堂课程的美术知识和技巧进行总结和梳理,对本次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和点评,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教学总结阶段是任何一堂课程都不可缺少的环节,评价可以采取教师综合评价或者学生互相评价等方式开展。对于一些优秀的图文结合创作作品,美术教师可以加以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引,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创作灵感,为其它学生带来更多的活动经验。学生互相评价的方式可以通过由学生投票选举出“最佳创意奖”“最美作品奖”等奖项的方法,选举出学生心目中最好的美术作品。同时,在评价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布置“制作个性日历”等个性化的图文结合美术作业,学生可以通过自行完成或者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这种个性化的作业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使学生能够真正将美术学习与生活实际融为一体,真正展现生成性课堂教学构建的价值。

图文结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将图像和文字完美结合,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开辟一条更加快乐而自由的途径,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见解,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图文结合能够将生活元素更好地融入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当中,扩展学生的美术知识,满足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理念对小学美术教学的要求,使学生在天马行空、奇思幻想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美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华.尝试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的实践探新――以“造型?表现”领域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3,(12):1-24.

[2]邓粉亚.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语言智能现状研究――基于对南京某小学的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03):1-26.

篇7

关键词:小城市;中小学;空间布局;均衡化

中图分类号: Z822.7文献标识码: A

作为我国最普遍的城市形式,中小城市是我国城市体系的中坚。根据《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我国的城市化目标为适当控制大城市,积极适当发展中小城市与大力发展小城镇。在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和城市建设过程中,小城市这一环还比较薄弱,随之而来带给小城市诸多方面发展的不利因素。根据第七届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上的《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0)》绿皮书,依据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现状,提出: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麻城市市区人口约30万,是典型的具有中部特色的小城市。

小城市由于受自身发展条件、发展机遇和执政者的执政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难题,在基础教育领域就表现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发展上。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积累。在教育公平这个当今社会广泛热议的话题下,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最有效的途径。之所以社会上出现“择校热”,最关键的因素是中小学校的空间分布不均衡造成的校际差异,优秀的教育资源不能最有效地被大多数学生利用,由此产生一系列的教育、社会问题。

1 麻城市市区中小学空间布局现状

麻城市市区共有四个街道办:龙池桥街办、鼓楼街办、南湖街办、黄金桥街办,共有中学11所,小学22所(见图1、图2)。中小学的师生数量情况具有很大的校际差异(见图3、图4)。

麻城市的基础教育质量在黄冈乃至湖北都排名前列。以麻城市第一中学为例,自2009年以来麻城一中有5人进入清华大学、4人进入北京大学,2人进入香港中文大学,1人进入香港城市大学,近800人进入全国“985”和“211”重点院校。但是,麻城市市区的整体教育质量仍有待提升,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中小学空间布局不均衡,由此造成非常显著的教育资源不公问题。

综合来看,麻城市市区中小学的空间布局均衡发展,面临以下瓶颈:

(1)新老城区发展时序上的差异,造成学生就近入学的不均衡。作为老城区的鼓楼街办和龙池桥街办,在人口集聚和经济效益的带动下,中小学数量明显多于南湖街办和黄金桥街办。新区的中小学配套设施严重不足,而老区的中小学服务半径过小,学校配套设施过度密集,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在黄金桥街办的中小学生,因为学校服务半径的问题,会造成上学距离增加,时间、金钱上的成本花费明显高于老区街办的入学学生。

(2)师资力量分布不均衡,非重点发展的学校的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由于教育设施的差异性,造成了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当前重点学校师资力量过剩而非重点尤其是偏远地区师资非常缺乏,形成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局面,中心区和城郊分布不均衡,城市超编与城郊地区师资紧缺并存;学科分布不均衡:城郊中小学外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教师普遍短缺。

(3)由于小城市城市规划区范围较小,经济薄弱,受周边大城市的影响,难以拉动全市范围的经济发展,加上人口基数等原因,对于教育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麻城市区的中小学普遍规模较小,除几所重点学校以外,其它学校难以形成集聚性,“麻雀”学校过多,且分布较散。长期注重对中心城区的重点学校的发展,难以兼顾全市区范围内学校发展的平衡,造成了“择校风”盛行。

(4)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在管理体制上存在一定漏洞,对于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没有足够重视。有关规划建设部门没有从长远角度考虑中小学校的规划建设问题,国家关于基础教育的相关政策、制度没有落实到位。

2 空间布局均衡化视角下的中小学布局原则

调整学校布局,不是简单地撤并几所学校,而是对原有教育格局和教育体系的一场变革。这个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学校、教师和学生及教育资源的迁移, 还涉及到政府和人民群众及产权问题等,因此必须进行妥善处理和安排。

(1)均衡发展

均衡的概念不能跟均等混淆起来。均衡状态可能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均等化。提倡均等化,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不能片面地追求平均化而忽视了平衡的重要性。在城镇的某一个区域内,不能错误地认为所有学校应该同等规模,这是不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在学校的空间布局上,我们应该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接受教育,确保其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均等。应根据人口及居住分布,结合生源、人口密度、交通等因素综合考虑各类学校的均衡分布。

(2)就近入学

在偏远山区、城乡结合部、农村等地方,学生上学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上下学所耗费的时间和金钱。由于家庭与学校在地理位置上相隔较远,学生浪费了很多不必要的精力。中小学空间布局应该在最大程度上覆盖有接受教育需求人群所存在的地方,让学生可以方便地接受教育,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既要考虑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要求,又要方便学生入学,不给家长和学生带来过多过大的困难。

(3)安全入学原则

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条件是确保其安全地上下学,因此,学校的空间布局应该充分考虑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影响,避开主要的交通干道和人流车流较多的地方,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4)环境适宜原则

中小学的布局应该结合学校本身的特点来确定,应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环境宜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远离污染源的地段,避开较为喧闹嘈杂的环境,创造适宜中小学生学习的条件。

(5)集约化原则

中小学校建设应保证一定的规模,考虑到周边人口基数的影响,以及区位、经济等因素,设置合理的学校服务半径,最大限度的利用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节约社会成本。

(6)综合性原则

中小学的空间布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人口、经济、交通等方面,不能偏废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只有综合全面地制定发展规划,才利于中小学发挥空间利用的最大化效益。

3 教育公平引导下的中小学空间布局规划策略建议

麻城市市区各街道办事处的中小学空间布局较不均衡,建议分街办或者片区进行中小学规划布局,不同街办或片区具体对待。完整的中小学校空间网点布局,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基础。然而受城市发展进程影响,中小学校空间布局是受不同城市地域的用地发展限制的。如城市新区往往用地条件比较宽裕,而老城区一般用地比较紧张。因此,规划对于老城区――鼓楼街办、龙池桥街办的学校首先满足空间布局的要求,对“麻雀”学校进行撤并改造;对于新区――黄金桥街办,由于用地宽裕,从长远规划考虑,可以提高学校的建设标准。

中小学校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存在过渡时期,在制定规划指标时,既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执行,又要考虑实际需求与可能,带有适度的弹性。小城市由于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有限,对比大中城市而言,中小学校的空间布局有自己的特点,规划时要因地制宜。远期中小学校考虑到长远的发展,注重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及中小学发展趋势,规划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以为将来城市总体发展及基础教育的调整留有余地。

(1)基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中小学的规划发展影响着城市未来的很多方面,因此,中小学的空间布局规划应该引起规划者的重视,将其作为城市规划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这样才能保证基础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

(2)合理调整师资分布,提高非重点学校教育水平。政府可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利用多种途径调整师资分布,例如,可大力倡导青年志愿者组织开展对偏远学校的教育扶贫;提高非重点学校的教师待遇水平;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从硬件、软件条件着手,吸引优秀人才的到来。

(3)通过各方面的综合努力,包括国家政策、社会、个人等多方投入,加大学校建设的资金筹措力度,加强市场化运作,努力改善优秀教育资源较为集中的局面,保证中小学校能够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有优质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刘贵利.中小城市总体规划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姜涛,冯敏,刘莉丹.中小城市中小学校布局规划探究――以淄博市中心区为例[C]//《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736-741.

[3]孔云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空间可达性分析――以河南省巩义市初级中学为例[J].遥感学报,2008,9,12(5):801.

[4]黄汉如,罗增雄.关于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思考[J]. 当代教育论坛,2006,(3).

[5]周保源.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可行性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6:19.

篇8

一、基于课程价值落实需要,确定研修主题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但大多数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仍然是知识或学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主要忙于“教教材”,如语文教学立足于把课文教深、教透,把课文的思想内容分析透。为此,潍坊市中新双语学校的李蓓蓓老师在沈大安、吴忠豪、李秀伟等专家的指导下,将“阅读课教学流程”确定为自己的研究主题,从“文本解读”过程走向“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为我们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从“教课文内容”转变为“教课程内容”起到了示范作用。

奎文区幸福街小学的孙云霄老师确定的研究主题是“小学生诗词鉴赏结构研究”,主题的确定源于她对新课标中诗词教学要求的深刻解读。她在《怎一个“美”字了得?――课例研修反思》中写道:“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材料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扩展。那么诗词教学仅仅是背诵与积累吗?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跨入美学领域,我们应当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我们应在准确认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与意义基础上,用美的尺度来观照教学,紧紧抓住小学古诗词的特点,从文本分析入手,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进行研究,以让学生感受音韵美、感受画面美、领悟意境美为具体目标,力求全面地多维度地探索古诗词的最佳教学模式。”正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刻的解读,她才确定了这个主题。

同样,潍坊市育华学校的裴志星老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阐述,运用“教育人本论”“建构主义理论”“现代教学论”等理论进行了深入解读。他认识到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应该运用“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让“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实效作用。于是,他将研修主题定为“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二、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确定研修主题

(一)从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出发确定研修主题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与素养是校本研修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学生的哪些学科素养与能力已经形成,哪些亟需养成,我们又该从培养哪种能力入手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奎文区圣荣小学的语文老师们针对“一二年级学生亟需培养的学科能力有哪些?”这个问题开展了头脑风暴活动,共从听说读写等7个方面找出了26种学生亟需培养的语文学科能力,然后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把这26种亟需培养学科能力进行排序,汇总结果。经过分析,确定将“不爱读书,不会读书”、“读书拖长声,唱读,没有感情”作为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将“有感情朗读课文指导”确定为研究主题。

(二)从关注学生学习经验入手确立研修主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潍坊市德润国际双语学校的孙晓燕老师发现当前学生学习物理难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课余时间多被各种辅导、电视、网络游戏占用,而对生活中的现象缺乏基本的观察,造成了感性认识的缺失,使学生失去了物理学科的学习基础与经验。为此,她将研修主题就定为“生活观察课程的开发和课堂实施策略”。

三、基于学校研究的需要,确定研修主题

学校、教师是以研究的方式进入专业领域的,面对学校各个层面、各个层次的大小课题,可以转化为研修主题,从而启动校本研修,实现研修与教育科研内在的偕同。

小课题研究对于帮助教师解决日常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提高研究实效,很多学校教师就将小课题研究与校本研修活动相结合,根据小课题研究的需要确立研修主题。如奎文区教育局的陈朝老师和十三中的谭玮老师就根据小课题研究的需要确立了自己的研修主题。

小课题如此,学校承担的各级课题也可以通过校本研修来落实,从而实现校本研修课题化,课题研究校本化,有效地解决校本研修和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使研修目标更具针对性,研修过程更具参与性和生成性,研修效果更具连续性与渐进性。

四、基于教师发展的需要,确定研修主题

(一)从帮助解决新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出发确定研修主题

新入职教师由于教学实践不足,经验匮乏,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许多令他们觉得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他们快速成长的最大障碍。为此,奎文区圣荣小学组织本校新教师就“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这一主题开展了一次头脑风暴活动,共梳理出30个问题,老师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各选择一个最困扰自己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主题,开展课例研究。研究主题如下:英语课堂教学氛围营造、学生注意力培养、小学中年级阅读能力的提高方法等。每位教师通过3次以上的课例打磨与研究,都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与方法,解决了困扰自己成长的难题,实现了较快地成长。

(二)从帮助走向成熟的教师打造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出发确定研修主题

逐步走向成熟的教师已经初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是在继续成长的路上,瓶颈问题使他们的教学特色难以形成。例如,潍坊市育华学校的赵楠老师在教学中发现自己走进了模式,却走不出模式,不能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教学特色。为此,她和她的团队把“小学英语单词课文新授课模式流程研究”作为研修主题,从最基础的课堂入手,通过不断打磨实践,研究出教学环节新颖、学生兴趣浓厚的“单词课文课”新模式。

(三)从帮助走向名师的教师寻找创新点出发确定研修主题

对于那些已经形成自己特色的教师来说,如何找到创新点,突破自我,跨入名师行列是困扰他们的一个难题。校本研修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潍坊市育华学校的姜美玲老师的成功验证了这一点。

2011年4月,姜美玲老师被选中代表奎文区参加潍坊市组织的首届课堂大赛活动。为了能从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在与团队成员研讨之后,她把这次讲课的创新点放在“文章内涵的挖掘”上。经过精心的课例打磨、研讨,最后这节课荣获潍坊市首届课堂大赛初中语文学科一等奖,姜老师也因此踏入名师行列。

(四)从帮助个性教师发挥引领作用出发确定研修主题

奎文区幸福街小学的王安存老师是奎文区第一批“个性化教师”,她的研究专长是“经典诵读教学”,为了让更多的老师加入到推广经典诵读的队伍中来,她号召语文教师们一起开展了主题为“如何引领小学生诵读经典作品”的校本研修活动。她的示范引领和教师们的模仿与创新,营造了良好的诵读氛围,学生成为经典诵读的最大受益者,学校的经典诵读活动搞得扎实、有效,学校被评为“奎文区特色学校”。

五、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确定研修主题

潍坊市育华学校是一所居于城乡结合部的新建学校,面临着教师年龄老化、结构性缺编等多种发展问题,学校以校本研修为突破口,提升了教师

篇9

笔者承担全国教育科学重点课题《中小学生态文明校园的构建策略研究》的研究任务,在理论和实践中就生态校园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现将研究成果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为什么要构建生态文明校园

首先,构建生态校园是科学发展观在学校建设上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建设生态校园就是科学发展观在学校的具体实践。

其次,构建生态校园是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和新课改的内在要求。尽管以关注人的发展为灵魂的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多年,教育领域却仍存在着“重应试、轻素质”的功利化现象。生态教育倡导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和谐相处,倡导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倡导事物之间良性循环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新课改的具体行动。

最后,构建生态校园是区域教育现状的现实需求。复兴区位于邯郸市主城区西部的城乡结合部,由于历史原因,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受社会及教师惯性思想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依然根深蒂固。如何提升区内学校的办学水平,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纠正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当前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生态校园构建策略研究的重要内容。

构建生态校园的基本理念是,学校作为生态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必然受到生态社会系统的影响,又反作用于生态社会系统,只有构建生态校园,学校才能融入生态社会系统。生态校园环境是生态人才成长的土壤,师生既是生态校园建设的主体,又是生态校园的受益者。

二、构建生态文明校园的策略

参与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的具体要求是: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生态管理、生态环境、生态课堂和生态德育四个方面人手,建立师生共享、和谐相处、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现代教育新生活。

首先,生态环境是生态校园构建的基础。优美的的校园环境对师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广大师生共同创造的人文生态环境,又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我区从实际情况出发,在生态环境构建方面经历了“三化一上墙”、教育功能园与节能环保设施建设、特色人文环境构建的几个阶段。“三化一上墙”(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学生作品上墙),旨在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初阶段。在此基础上,构建生态教育功能园,强化环境的育人功能。利用校园的某个角落,在建设优美景观的同时使其具有鲜明的人文气息,使师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与感染。这标志着校园文化开始向内涵方向发展,体现了由外在向内涵的推进。接着,提出“社团”和特色学校建设的思路。我区共组建4大类38种近300个社团,并且每年开展优秀社团和精品社团的评比,学生素质得到极大的提升。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与构建,我区每一所实验学校都提炼出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的核心文化和思想,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文生态环境。

其次,生态管理是生态校园的保障。生态管理是根据生态系统的一般规律,通过一系列协调性活动,有效地整合、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学校组织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

我区每学期的第一个月实施教研员和教师同备课、同上课的教研机制。该机制提高了教研管理的效益,拉近了教研员和师生的距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达到了动态管理、和谐管理、高效管理的目的。我区各实验学校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体系。如百花小学的“三级交叉式扁平化管理”。即校长、副校长为决策层,下设教学督导组和教育督导组。教学督导组下设学科主任,负责开展各学科教研活动,备课、听评课等工作;教育督导组下设年级主任,负责本年级组教师上课、常规管理等工作:课堂效益“验评小组”对教师课堂的评价以其达到的“满意度”为主要标准,每天晨会反馈,及时解决课堂问题。这样的管理机制让每一个人都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把制度约束变成自觉的行动。

我区各实验学校都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体系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发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七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并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同时,各学校还创新各种评优、评先方法,如先锋学校开展“双十佳评先”。即班级、学生各十个荣誉名称,每个班级和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优点、特长参加以上评先活动。特殊情况还可以自已命名荣誉名称,最后经学校审批,期末进行表彰。这些评价都坚持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终身发展。

生态管理具有人本性、主体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形成了一种人人想干事业、个个争做贡献、处处团结和谐、事事心情愉快的良好育人环境,从而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生态课堂是生态校园的核心。生态课堂是以生为本、和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它追求自然、活跃、和谐、有序的教学环境,鼓励教师充满智慧地教和学生自主探究地学,在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努力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生态课堂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僵化模式,解放了教师的手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课堂气氛。许多家长反映:“孩子这一年更爱说话了,回家说课堂上的事情,说自己在学校表现的事情多了。”这正是生态课堂的效果。

最后,生态德育是生态校园的灵魂。生态德育倡导“德育来源于生活,德育为了生活”的思想,以生活化活动为突破口,积极有效地开展系列生活化德育活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为了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寻找德育的突破口,我区开展了“阳光大课间”活动。“阳光大课间”是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学生在校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不少于一小时的要求而开展的,每天上午、下午各有三十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努力构建“体育与艺术相结合,体育与文化相结合”的阳光体育大课间生态教育活动,不仅增强了师生的体魄,也陶冶了师生的性情,融洽了师生关系,培养了师生的品格,锤炼了师生的意志,激扬起生命成长的活力与激情,让生命在生态的教育环境中绽放出美丽的色彩。

另外,各学校的特色德育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交流途径,促进了学生的思想发展。如岭南路小学的“美德银行”,将美德作为储蓄资本,将品德教育化无形为有形,使学生看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感受成长的快乐。人民小学的“跳蚤市场”以“分享你的快乐,献出我的爱心”为口号,本着“您的多余,我的需要”的理念,使学生在模拟市场中体验生活的乐趣以及“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幸福。前进小学的“红领巾电视台”,主编、主播、主导均由学生担任,为学生的体验活动搭建了平台。一系列贴近生活的生态德育活动在各实验学校蔚然成风,真正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成为生态校园的灵魂。

篇10

近年来,国际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我国类似事件也逐渐增多。个别施暴手段恶劣,引发社会热议,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校园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校园欺凌使学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伤害,学校管理面临诸多挑战。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和蔓延,构建和谐校园,成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学校治理能力,促进社会治理升级的重要课题。

1.校园欺凌的出现、演变及现状

“欺凌”在《辞海》解释为:“欺负,。”目前,校园欺凌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校外不法人员对在校学生实施欺凌;二是学生间相互实施欺凌;三是师生间实施欺凌。本报告主要探讨的是第二种,即在中小学发生的同学间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行为。欺凌具备以下三个特征:重复发生性、伤害性和力量不均衡性。

校园欺凌由来已久,不仅存于在中国校园,西方国家同样如此。但是,为什么近几年校园欺凌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呢?

(1)呈现蔓延趋势

2015年日本政府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显示,日本校园欺凌现象普遍,近九成学生曾遭遇校园欺凌。从2007年小学四年级到2013年初中三年级的6年间,只有13%的学生表示从未遭受校园欺凌,从未欺负过他人的学生只占12.7%。据统计,2014年至2015年,媒体曝光的内地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共43起。海珠区“青年地带”项目2014年对广州1447名初一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5.2%的初一新生表示曾经遭受同学言语上的恶意骚扰,有29.6%的被访者表示在过去一个月遭受过同学故意拳打脚踢或者推撞。

(2)暴力倾向加重

欺凌者的行为性质越发恶劣,并借助网络的传播对受害人造成二次伤害。从殴打发展到更严重且残酷的施暴行为,并有意拍照录像记录炫耀其过程。如某县级中学8名女生对一名初一女生进行群殴,她们模仿网络中的打人视频,将过程拍摄下来并上传网络。某市一名初中生被高年级学生索要钱物,拒绝后遭到殴打,对方用手机拍下殴打和侮辱的过程并发送给其他学生和学生家长。

(3)欺凌方式翻新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网络欺凌呈高发态势。日本兵库地方教育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10%的日本高中生曾经收到来自电子邮件、网页、博客的骚扰和威吓。2013年11月,粤港澳相关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73.7%的受访者曾于过去一年间目睹过网络欺凌行为,17%曾欺凌其他人,63.7%则曾被欺凌。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发生过多起因网络欺凌导致儿童自杀的惨剧。

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从涉事群体的角度看,表现出一系列新特点。首先,呈现低龄化趋势。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以2015年1至5月媒体曝光的40起校园欺凌事件为例进行分析,发现75%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42.5%。其次,女生频频成为“主角”。近年来女生参与校园欺凌的案例越来越多。最后,在流动、留守儿童密集的地方,欺凌事件往往呈高发态势。

2.校园欺凌的原因分析

产生校园欺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方面。

一是家庭教育缺失。校园欺凌频发,与家庭教育缺失有很大关系。华中师范大学针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研究显示,90%以上的暴力少年在家庭教育上均存在缺失。从地域和群体上看,在县城、农村、城乡结合部等地方,在单亲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校园暴力易发、高发,这表明家庭教育的缺失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二是学校育人环境单一。一些中学为了升学率不惜减少学生们的休息时间,不开或者少开德、体、美、劳等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用文化成绩给学生排名,致使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产生心理失衡,出现焦虑、报复、暴力等心理倾向。

三是教师关爱缺位。在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往往会在交往需要与是非善恶之间产生迷惘,引起心理冲突;在人生需要与人生目标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压力;在升学压力与学习能力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对抗。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化解,再加上教师教育方法简单,态度粗暴,那么有些学生将会由惧怕、压抑过渡到暴力对抗,最终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四是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社会文化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既有积极、健康、向上的,也有消极、落后、腐朽的,这些社会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作用更多、更快、更直接。当前社会上的一些消极恶劣现象,如黑恶势力欺行霸市、恃强凌弱,某些影视片对欺凌、暴力场面的过度渲染,也强化了一些学生的欺凌意识。

五是干预机制滞后。校园欺凌的干预滞后和低犯罪成本,使得欺凌事件出现了愈演愈烈的趋势。很多校园暴力案件虽有警方介入,但依据现行法律,对未满14岁的未成年人不追究刑事责任,此类事件多以批评教育作结。2015年6月在美国洛杉矶发生的一起三名中国学生欺凌一名同班中国学生的暴力事件,引起了中美关于如何处理校园暴力事件的讨论,在美国,往往通过校园警察、公共安全官员或司法程序处理;而在中国,往往作为违纪处理。

另外,就被欺凌的学生而言,也有在性格方面的明显弱点。如有些学生性格懦弱,逆来顺受,缺乏同学间交往的灵活应对能力;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又对同学的言行过分敏感。

二、政策措施与国际借鉴

1.政策措施

(1)有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的人身保护、安全教育、预防犯罪等从法律层面予以规定与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互相配合加以管教;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13年修正本)》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学校、家庭等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上的职责、教育、预防、矫治、法律责任以及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等进行了明确,要求各方面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2)教育部有关政策

200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教基〔2006〕13号),要求(班主任)了解和熟悉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潜能,善于分析和把握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心理的发展状况,科学、综合地看待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可能出现不良后果的问题。2012年,教育部修订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3)各部门联合出台政策

2006年,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3号)指出,(学校)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的,应当及时告诫、制止,并与学生监护人沟通。2011年,文化部、教育部等八部委印发《“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实施方案》(文市发〔2011〕6号)提出,养成积极健康的游戏心态,克服攀比、炫耀、仇恨和报复等心理,避免形成欺凌弱小、抢劫他人等不良网络行为习惯。201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3〕12号)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家庭、学校有针对性地对有不良行为学生开展法制教育。

2.国际借鉴

(1)日本

日本校园欺凌现象较为严重,也较早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2013年6月,日本参议院审议通过《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要求文部科学大臣与有关行政机关密切协作,制定出有助于防止校园欺凌的综合且有效果的基本方针。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的欺凌防止对策。地方自治体成立由学校、教育委员会、儿童咨询机关、法务局、警察等机关组成的“欺凌对策联络协议会”。

(2)美国

在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加强立法,通过制定欺凌行为认定标准和严惩欺凌行为,遏制校园暴力。美国政府规定,对未满18岁的校园欺凌涉案者,法院通常以辅导警告等方式处置。但如果后果严重且施暴者有前科,即便是未成年人涉案,也可以当做成人刑事案件审理,按成人标准定罪量刑。2015年洛杉矶当地时间6月18日,3名中国留学生因校园霸凌被控酷刑折磨罪、绑架罪等6项刑事重罪,已分别被判6年、10年、13年监禁。

(3)德国

德国特别重视从根源上寻找问题解决之道,幼儿园和小学从一开始就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善良教育”是德国儿童接受人生启蒙的第一课。德国把网络欺凌和校园欺凌结合起来并案处置,将道德教育渗透于各项实践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了校园欺凌及网络欺凌的蔓延。

三、治理对策及建议

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与整理后,就校园欺凌当前的发展态势,提出如下治理建议。

一是构建学校有效干预机制。建立起校园欺凌的程序化处理,包括早期预警、及时上报、事中处理以及事后心理干预等全方位机制。学校成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构建应急机制, 对于严重违反校纪校规、扰乱正常的校园秩序、暴力情节严重的学生,应遵照相关规定严厉惩戒,对校园欺凌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

二是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班集体。首先,应加强培育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其次,建设温馨和谐的班集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为同学间的交往创造良好的机会,形成团结向上、互助友爱、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正确处理欺凌行为。对学生间发生的轻微欺凌行为,应采用合理方法,切忌当众训斥、武断批评,多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从而减少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

三是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应将法制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利用文化长廊,开辟法制教育专栏,开展普法知识讲座、竞赛、模拟法庭等,切实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意识与能力,逐渐养成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良好习惯,更好地防治校园欺凌事件。

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倡赏识教育。教师要多夸奖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减少学生因受挫或缺乏自信心而产生的欺负行为。推进自我教育。中小学生要自信、自强、自尊、自爱,对自己的未来要充满信心,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正确面对未来以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加强心理辅导。学校要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建好心理辅导室,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早排查学生的心理障碍。

五是开发交际交往的校本课程。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交际、交往、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尊重他人,善待他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从建立关系、维持关系、冲突解决三个方面开发系列校本课程,不断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处事能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学会自我调节,避免激化矛盾,从而防止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六是探索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探索引进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给学生特别是处于困境的学生提供专业的服务。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某些问题,包括对学生个体欺凌行为的修正,对学生群体的预防教育,协调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关系,有效实现教育功能,以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七是加强师资培训。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疏导心理问题,以防患于未然。要加强包括防治校园欺凌技能在内的师资培训,在职前教师教育标准中要突出教师在纪律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对在职教师进行反校园欺凌方面的专业培训,帮助教师掌握识别校园欺凌和进行早期干预和行为矫正的方法。

八是重视家庭教育方式。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模式。要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恰当的方式关爱孩子,做到不溺爱、不专制,指导和帮助孩子解决遇到的问题。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设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提高家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