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的利与弊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2: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划生育的利与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计划生育;避孕药具;工作管理
【中图分类号】R1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55―01
避孕药是保证低水平生育,少生优生的前提,同时保证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进行。现今,避孕知识得到了广泛普及,更多的育龄夫妇运用避孕药具进行避孕,但是一些人群不能正确使用避孕药具,引起避孕失败,而且这类人群越来越多[1]。因而,相应的管理部门应该提高对药具的管理,同时进行宣传教育,提高避孕药具使用的成功率。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间运用药具避孕失败的妇女进行分析,查找其避孕失败的原因同时进行调查和统计,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间运用药具避孕的4640例妇女,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174例妇女运用避孕药具避孕失败,这174例妇女年龄在22-43岁之间,平均为34.5岁。其中不超过30岁的有52例妇女,占29.98%;年龄在31-40岁之间的妇女110例,占63.21%;年龄超过40岁的妇女为12例,占6.90%。
1.2方法 本文对所选的174例避孕失败的妇女进行当面访谈,对其详细情况进行记录和统计,整理出相应的报告,同时对其一般情况、避孕的方式以及避孕失败的原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2结果
2.1避孕药具的使用情况
本文所选的4640例人群均未进行宫内节育器避孕,对这些人群使用避孕药具进行问卷调查,方式主要为电话随访和当面访谈两种。本文调查的随访率大于95%。有174例妇女避孕失败,避孕药具使用的成功率为96.25%。避孕失败的174例人群中有148例妇女是运用进行避孕,当中有104例妇女没有坚持使用,24例妇女是没有坚持全程使用,还有8例妇女是由于损坏,剩余8例妇女避孕失败是由其它原因引起的[2]。在22例服用避孕药失败的妇女中,主要的原因是未按规定服药或者药物保管不当而失效,4例应用孕膜避孕的妇女由于时间掌握不准确而避孕失败。
2.2落实避孕措施
本文进行研究的174例避孕失败的妇女中,有84例妇女的避孕方式改为宫内节育器避孕,占48.28%;62例妇女使用进行避孕,占35.63%;24例妇女选择服用避孕药进行避孕,占13.8%;海鸥4例妇女选择其他的避孕方式,占2.3%。
3讨论
本文研究的运用药具进行避孕的妇女中,导致避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使用时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特别是运用实施避孕的妇女,避孕失败主要是由于其心存侥幸,没有全程使用安全套或者只是在自己推算的非安全期使用,这样就很可能导致避孕失败[3]。运用避孕药物进行避孕的妇女,多数生活没有规律,避孕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没有按时服用或者漏服避孕药。本文研究的174例避孕失败的妇女,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或者根本没有文化,其几乎不了解计划生育的知识,不能自主的服用避孕药物。由此可见,文化程度低是导致避孕失败的一个因素。
总的来说,现今对避孕药具管理上存在两个缺陷,第一是药物监管工作对村镇级的管理缺失,工作人员不能全面的掌握计划生育以及避孕药具的相关知识,因此在进行宣传教育或者接受咨询时,讲解的不透彻[4]。第二是没有全面的开展计划生育教育工作,导致育龄妇女没有及时全面的了解计生的有关知识,进而导致避孕失败。
在总结和分析国内相关计划生育的工作后,本文作者认为要想提高避孕药具的使用效率,应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1)积极的进行计划生育知识的宣传教育,同时根据每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宣教方式。同时在进行宣传教育史,要对夫妻双方在计划生育方面的关联性进行充分的考虑,引导男方积极的参与其中[5]。而且,要特别注意独生子女家庭是使用避孕药具的主要人群,因此要注意对其有针对性和分类性的进行指导,以此使宣传教育的效果达到最佳的状态。(2)定期对乡、村计生员的培训,同时进行考核,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特别是对避孕药具知识的考核以及培训,这样当群众对相关问题进行询问时不但可以深入的解答问题,同时还可以将问题细化,保证每个育龄群众都能正确的掌握计生知识。再次基础上,要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力,保证育龄群众有自己选择避孕方式的权利。(3)积极检测避孕药具使用后的不良反应,定期对这些人群进行随访,当有不良反应出现时,要进行指导同时纠正其错误所在,将计划生育工作和生殖健康紧紧的联系起来,尽最大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方便和保障。
综上所述,想要正确管理计划生育和避孕药具之间的关系,主要的方法为加强相关人员的宣传教育,促进人们树立计生观点,这样才可以得到广大人们群众的支持,临床执行效果才会显著。
参考文献:
[1] 罗琴声.浅谈如何做好中心集镇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工作[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24(11):695-696
[2] 吴立群.浅析避孕药具管理的思路与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21(08):41-41
[3] 苏恋湘,沈艳春.宁夏银川地区药具发放及随访服务现状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14(08):504-505
篇2
现代养鸡生产是家禽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社会再生产过程在更高程度上的有机结合,它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设备应用于养鸡事业。用管理现代经济的科学方法管理养鸡生产,充分合理地利用饲料、设备,发挥鸡的遗传潜力和生产潜力,高效率地生产鸡肉、鸡蛋。其主要特点是:
1.生产工厂化、集约化。现代养鸡业把数以万计的鸡密集养在
间鸡舍里,把鸡当作机器,把饲料当作原料。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最大限度地把饲料通过家禽变为蛋、肉产品,供应市场需求。而且鸡舍设计合理,备有防暑、保湿、通风设施,为鸡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使鸡的生产不受自然季节的影响,从而可以均衡供应市场。
2.经营专业化、配套化。如育种厂、原种场、繁殖场、孵化场、蛋鸡业、肉鸡业、饲料工业、药械业等都是分别单独进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从微观上来讲,其科技更加精细;从宏观上来讲,养鸡业的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提高。
3.管理机械化、自动化。由于大规模高度集约化生产,从给料、供水、除粪等都进行了机械化和自动化控制。一些先进的养鸡企业把环境因素诸如温度、风速、光照度都利用网络,实行自动化管理。这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4.品种系列化、杂交化。杂交鸡利用杂种优势,它不仅生产力高,而且饲料消耗少,死亡率低。
5.饲料全价化、均衡化节律供应。随着营养学研究的进展和饲料加工工艺的不断革新,鸡的全价配合饲料迅速得到普及,能满足鸡各生理阶段对营养的需求,且使其遗传潜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大大减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现代养鸡生产的利弊
(一)现代养鸡生产的利益
(1)充分发挥了鸡的遗传潜力和生产潜力,极大地提高了单鸡的生产能力。(2)机械化、自动化设备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效益。(3)密集的养殖方式,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养殖效益,节约了土地等自然资源。(4)专业化、社会化的分工协作,提高了养鸡业的生产能力。(5)饲料的全价化、平衡化,大大减低了生产成本,满足了市场对及产品的廉价均衡需求,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二)现代养鸡生产的弊端
(1)鸡的原生生命力退化。这种表现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实验便可获得验证。如果用刚出雏的笼养鸡和刚出雏的土鸡在同一自然环境下饲养,显而易见的是,土鸡的死亡率低,笼养鸡的死亡率高。
(2)鸡产品的原生品种下降。它带给人们的负面效应是现代疾病谱,现代死因和亚健康状态。如以草地牧养鸡为例:在苜蓿、菊苣、苦买菜、饲料桑草地上牧养的土鸡,其饲料来源很大部分是自然性原生质的,如植物的嫩枝叶、牧草种子、土壤中的蚯蚓、蠕虫、草地昆虫等,若再人为配给一定的蝇蛆饲料,其蛋产品不仅品质优良,而且富含天然原生的抗菌肽,因而其蛋产品不仅有原生的营养作用,而且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在工厂化的养鸡产品中,这样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很多的现代疾病患者,以及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们,都能自然联想到这是现代食品生产的负面作用。
(3)品味下降,以草地牧养鸡和笼养鸡对比为例。在草地喂养的土鸡捉住触闻无异味,屠宰剖腹后亦无异味,而捉住触闻笼养淘汰鸡有异味,屠宰剖腹后异味浓烈,有的甚至非常刺鼻。这说明草地牧养鸡代谢产生的烷烃类、吲哚氨等气体,被环境牧草吸收,而笼养鸡因自身自然代谢的积累,及环境异味浓度大,渗入的残留,而使其品味不良。
(4)兽药及添加剂的残留危害。随着养鸡业现代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地生产,兽药及添加剂的应用,在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和改善产品直观品质方面,起到了十分显著地作用,已成现代养鸡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认识的局限和利益的驱使,现代养鸡业主滥用和超标使用兽药及添加剂的现象普遍存在,其后果是导致产品中兽药和添加剂的残留。摄入人体后,影响人类健康,产生积累性毒理作用(如慢性中毒“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变作用)、变态反应、诱导耐药菌株、激素样作用,环境毒性。
三、对发展生态工业化养鸡的思考
鉴于上述对现代化养鸡业空前社会效益的感知,有对现代养鸡业带来弊端的认识,我们既不能抛弃现代养鸡业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又不得不重视现代养鸡业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弊端。一个重要的理性思考,就是发展生态工业化养鸡。
(一)生态工业化养鸡的特征
(1)自然原生生态要素的配置。在现代化养鸡工厂里,可设计并增添人工建植草皮,草皮可栽培苜蓿、苦买菜等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系列植物种组合。鸡在牧食这些鲜活的植物后,其营养价值即是原生的、又是有生命力作用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鸡产品的原生营养品质。同时这些草原植物又可吸收和转化鸡舍内烷烃类、吲哚胺等有害代谢气体,降解气体的环境污染,提高鸡产品的品质和品味,起到净化空气的功能呢。草地植物有蕴藏生物、维护生物的原生性和吞噬有害微生物的功能。又可起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流行,起到实现生态安全保护功能,同时起到保健调理作用。从宏观上来讲:无论是人类还是地球上的其他动物一旦削弱,或失去原生草地生态安全屏障,则其生命和生存将是岌岌可危的。
(2)系统内部以部分“食物链”的形式,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以保证系统内各环节上生物群的同化、异化作用自然进行,保持一定的生态平衡。
(二)生态化工业养鸡的意义
(1)生态化工业养鸡,保证了鸡本来就有的原生生命力。(2)减少了养鸡业对配合饲料的完全依赖性,利用自然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3)提高了鸡产品的品质和品味,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生态安全屏障,降低了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为人类提供了更加安全和美好的绿色鸡产品。确切地说,应该是原生鸡产品。
篇3
论文摘 要:随着国际交往的目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日益彰显。在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各种专业技能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样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本文通过探究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内涵,分析了培养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高职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教学方法与实践。
1 引言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语言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只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
关于文化,各国学者都阐明了各自的观点。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zylor)是最早提出文化定义的学者。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文化与交际是密不可分的。交际是人类在相互交往中使用的一定的符号并赋予自己独有的含义和反射意义的动态及系统过程。关于交际,学者贾玉新把它概括为:“交际是符号活动,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把意义赋予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交际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交际不一定以主观意识为转移:可能是无意识的和无意向的活动。”关于交际能力,不同学者就此阐述了自己的观点。1965年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在《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一书中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前者指说话人和听话人具有的关于自己语言的知识,后者指在具体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使用。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hymes)在1971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一书中阐述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1)能分辨合乎语法的语言形式;(2)能分辨实际可接受的语言形式:(3)能分辨得体的语言形式;(4)能分辨一种语言形式的常见程度。1990年出版的《美国外语教学协会关于外语能力的暂行规定》已经列入交际能力的内容,交际能力包括五个方面,即四种语言运用能力(听、说、读、写)和文化素养(社会文化能力)。
2 关于跨文化交际
美国学者larry等人把跨文化交际定义为“文化知觉和符号系统的不同足以改变交际事件中的人们之间的交际(larry,l996)”,而我国学者贾玉新、关世杰等人则将其分别表述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贾玉新,1997)和“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体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体进行的交流”(关世杰,1996)。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行为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心理和不同社会环境之间人与人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一般是通过两种行为完成的:一个是语言行为,另一个是非语言行为。语言行为是文化交际最重要的方式,它是指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通过语言信息实现交际的目的。而非语言交际行为主要是通过行动、空间、时间或沉默来传递文化交流的信息。每个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具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因而也形成了各自的思维方式。民族的思维方式,既有民族性,也有时代性、区域性和社会性;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类型的思维方式。如果交际的双方不了解或是违背了这些文化规约,常常会导致懊悔不已,大发雷霆,甚至大动干戈。
3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高职高专层次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除了学习专业技能,还应该顺应时代,掌握必要国际交际能力。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两种文化的人们在思想观念和礼貌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他们在交往中采取的礼貌策略也不尽相同。顾日国根据《礼记·曲礼》内容得出,“中国式礼貌的一大特点”是“贬己尊”,中国人用礼来约束自己的礼貌行为,不管做什么,不做什么,都要考虑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以免“失礼”。同时,中国人更注重“面子”,“面子”与“礼”也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面子反映的是社会角色,体现了等级和权势的高低。再如在对恭维语的回答方面,中国人的表现是谦虚、内敛,而西方人却大胆地接受并且致谢。在与外国友人交际中,我们要避免以自己本土的礼貌礼节来评判对方,切莫把自己已经习惯了的礼貌礼节生搬硬套到对方身上,那样只会导致失败的交际。
在美国,一个男孩看到喜欢的女孩会大胆坦诚地盯着对方看,认为这是表达情感的正当方式,而女孩也不会认为男孩子无礼或是不道德。相反,在中国,如果一个男孩子盯着一个女孩子看,会被认为是非常没有礼貌的或是居心不良。阿拉伯文化非常注重目光的接触,他们喜欢面对面的交谈,不习惯肩并肩的谈话方式,因为那样目光接触会受到限制。
中西方在人际交往的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个人稳私主要包括:个人状况(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宗教信仰(信仰什么宗教)、个人行为动向(去何种地方,与谁交往、通信)等。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而中国人又会觉得西方人过于冷淡、傲慢,过分疏远。
中国人与英语国家表达问候的方式有明显差异。中国人见而打招呼时经常说:“吃了吗?上哪儿去?”其实这在英语文化中并不是问候,而是真正的问题。英美人问候多用“good morning!”、“hi”、“hello”等,与此同时,人们常用谈论天气的办法来寒暄。高职学生在和外国留学生或外籍教师的交流中,如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将直接影响交际质量,构成跨文化交际失误,引起误会、不快,甚至是冲突。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4 方法与实践
引导学生观看外语原版影视作品。欣赏这些影视作品,关键就是要将自己置身于外国人的语言、思维、习俗、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慢慢浸泡。一部好的外文影视作品能涵盖语言学习中的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感情、社会文化等几大要素。通过观看这些影视作品,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外语国家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习俗和礼仪、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包括审美观)等,从而培养跨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和电视片,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外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在节日如何庆祝等等。
阅读经典的外语文学作品。目前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一种学习外国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是无尽的语言源泉。我们能够在文学作品中学到各种各样而又自然地道的语言和简洁洗莲、生动逼真的表达方式,还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情况和问题,从而增加知识,扩大视野,自觉地了解外国文化,对比中外文化的异同,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接受能力。
开展外语角活动。学生通过与外教和外籍留学生的面对面交流,更好的了解外国人的交际特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等。
5 结语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沟通。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在外语教学中,就必须注意文化差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误会甚至冲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多样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真实科学的教学资源,从词汇,语法以及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着手,将文化知识以及语用融人到外语教学中去,唤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总而言之,语言学习中始终伴随着文化因素,即使优秀的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也可能因文化因素而受到制约。高职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应以学习和积累文化知识为起点,以培养和提高交际能力为途径,以真正的文化理解为最终目的,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适应全球化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 贾玉新.跨语言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4] 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篇4
计划岗位征集工作的通知
闽毕支〔2021〕6号
各有关市、县(区)“三支一扶”办,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局:
2021年,我省将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现就做好2021年省级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岗位征集工作通知如下:
一、征集范围及数量
征集承担省级“三支一扶”计划招募任务,并纳入到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范围的县(市、区)的乡(镇)的教育、农业(含林业、海洋与渔业、农村实用人才服务站、农技推广、农业现代化和水利)、卫生和扶贫(含基层保障、综合性文化服务、司法)等农村基层紧缺工作岗位。乡镇工业(产业)园区岗位和乡村振兴岗位新纳入征集范围,并予以适当倾斜,不征集城区街道、社区岗位和乡(镇)党政办岗位。
2021年省级“三支一扶”计划招募约600名高校毕业生,纳入范围的每个县(市、区)岗位征集数原则上不超过15个,原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可适当增加。
二、工作流程
2021年省级“三支一扶”计划岗位征集申报、审核和工作,通过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网(以下简称公共服务网,网址:220.160.52.58/)开展。
(一)岗位征集申报。3月5日前,各有关县(市、区)“三支一扶”办按照岗位征集填报要求(以下简称填报要求,详见附件),统筹考虑本地基层人才实际需求、其他基层服务项目实施情况、期满就业情况等因素,在规定范围内征集岗位,确保岗位信息完整、准确,通过公共服务网“三支一扶”/“岗位征集”/“岗位需求申报”上报设区市“三支一扶”办。
(二)岗位信息审核。3月15日前,各设区市“三支一扶”办审核所辖县(市、区)上报的岗位信息,并通过公共服务网报省“三支一扶”办复审。各设区市“三支一扶”办要认真对照填报要求,统筹考虑2020年度招募情况、管理服务情况和已下达的2021年省级“三支一扶”计划专项经费指标,严格把关各县(市、区)岗位数量和条件设置。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局完成岗位征集申报和信息审核后直接上报省“三支一扶”办。
(三)下达招募指标及岗位。省“三支一扶”办根据各地岗位征集、“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日常管理服务、期满就业跟踪服务和相关政策待遇落实等情况,审核拟定招募指标,报经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同意后,适时面向社会公布招募岗位信息。
三、工作要求
各地要切实加强与本地教育、农业(含林业、海洋与渔业、计生和水利)、卫生、扶贫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合理把握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岗位比例,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人才需求,统筹考虑岗位安排与期满就业工作,优先征集有空编或者将来2年内有空编的基层服务单位岗位。岗位征集工作中有什么具体问题,请直接与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联系。
联系人:游 风
联系电话:0591-87565225
附件:2021年省级“三支一扶”计划岗位征集填报要求
福建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
2021年2月3日
(此件不公开)
附件
2021年省级“三支一扶”计划岗位征集
填报要求
1.单位名称:须体现单位所在乡(镇),例如:**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乡(镇)**小学。
2.服务单位所在地:精确到县(市、区)一级。
3.岗位名称:按照岗位性质填报,例如:教师、医生、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
4.服务类别:分为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四类,其中支农和扶贫岗位下设小类,例如:岗位为**镇农村实用人才服务站,服务类别应选择支农(农村实用人才服务站)。
5.需求人数:每个岗位申报1人。同一岗位需求2人及以上的,分别申报。例如:**乡(镇)便民服务中心(1)、**乡(镇)便民服务中心(2)。
6.性别:性别要求一般设置为“不限”。各地可统筹考虑在岗“三支一扶”人员和基层服务单位人才队伍结构情况,按相同岗位1:1比例设置岗位性别要求。
7.学历要求:岗位学历条件一般设置为“大专及以上”。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的,需报送相关说明材料,经省“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设置。
8.专业:根据岗位实际,专业条件可填“不限”。如需对专业作出具体要求的,一般按照大类进行设置,严禁因人设岗。各学历层次(研究生及以上、本科及以上和大专及以上)对应专业要求须为同一或相近专业。支医岗位应有明确专业要求。
9.其他要求:对岗位有其他要求的,可在此栏中说明,但不得与本《通知》要求相违背。
篇5
[关键词] 社会因素;剖宫产;原因;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1(c)-100-02
随着围生医学的研究和发展,手术技术和方式的改进,抗生素、输血支持,麻醉及监测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剖宫产率逐年上升[1],2004~2007年度我区社会因素所致的剖宫产在剖宫产手术指征中排列第一,社会因素是使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现将既往4年度区内8家爱婴医院的社会因素剖宫产原因进行探讨,寻找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资料来源于2004~2007年度沈阳市皇姑区妇幼保健所卫生信息质控表,8家爱婴医院分娩登记簿及病例。共实施剖宫产手术 8 707例,其中社会因素所致剖宫产2 026 例,占剖宫产总数的23.27%,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凡是孕足月及待产过程中无明确剖宫产指征或手术指征的归纳为社会因素,即无手术指征剖宫产,包括产妇和家人要求的,高龄产妇、珍贵儿、不愿试产的,医生放宽手术指征的。
1.2 方法
通过8家爱婴医院分娩簿收集资料,经皇姑区妇幼保健所核实、汇总、填写皇姑区妇幼卫生信息质控表,收集足月剖宫产病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 2 026例实施剖宫产手术产妇的分娩方式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因社会因素而进行剖宫产的原因。
2 结果
2004~2007年度我区住院分娩产妇的剖宫产状况见表1,社会因素剖宫产原因表2。
3 讨论
3.1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原因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初产妇占极高比例,缺乏分娩经验的孕妇普遍存在对分娩产痛的紧张、恐惧及对母儿安全的担心,且很多产妇及家属对剖宫产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认为阴道试产过程中出现难产再行剖宫产是经受两次痛苦,不值得,而剖宫产则可满足社会所期望的“完美母婴结局”。故因考虑疼痛因素、母儿安全而选择剖宫产占首位。
家属对社会因素剖宫产的负面影响亦不可忽视,调查中发现,在家属陪伴分娩中由于丈夫对分娩知识知之甚少,当面对妻子疼痛时感到不安、恐惧和急躁,反而对剖宫产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可能与目前严峻、紧张的医患关系有关,由于医患之间缺乏相互信任的互动交流,使医生为避免医疗纠纷而实施防御性医疗。目前大多数医院实施的陪伴分娩使医务人员因自己的一举一动皆处于家属的“监视”之下而倍感压力,因而也不愿承担坚持孕妇阴道分娩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摒弃阴道助产。另外,孕期保健时受初级保健人员及B超医生的暗示,认为自身有潜在的胎儿不安全因素,如胎盘老化、脐带绕颈、羊水混浊、过期妊娠等,从而选择剖宫产。
3.2 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对剖宫产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科学也同步发展,特别是无菌技术、输血技术、麻醉技术和抗菌药物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剖宫产手术的不断改进,剖宫产的安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剖宫产相关的产妇死亡率已下降到了1‰[2],因此剖宫产术被广泛地采用,是剖宫产率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3.3 干预措施
3.3.1做好孕产妇健康教育宣教工作 对孕产妇及家属可设立产前学习班,普及妊娠分娩知识,通过宣教学习,使广大孕妇及家属认识到手术的利弊和自然分娩的优越性,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增加产前宣教的次数,重点宣教孕期营养及并发症的防治,加强对有关分娩方式选择的正确引导,使人们认识到女性生育是繁衍后代的正常生理过程,从阴道分娩是人类自然的本能,也是分娩的最可靠的方式,对母婴都有利。加强产后恢复体型指导,消除产妇对阴道分娩的思想顾虑。普及专科医学知识,研究表明经阴道分娩的胎儿,在产道挤压过程中,躯体体验到强烈刺激,有利于婴儿触觉、平衡觉、本体感觉的发育[3]。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婴儿运动能力较差,可能是由于缺乏阴道分娩时产道对新生儿皮肤的感知觉,失去了第一次理应经受的锻炼和考验,对运动能力造成了影响[4]。
3.3.2 转变服务模式,建立康乐待产和实行无痛分娩,推广分娩全陪制度 使产妇得到有生育经验的妇女自然适度的语言安慰和鼓励,消除产妇孤单感、恐惧感,以温馨的环境为自然分娩创造有利的条件,增强阴道分娩的信心,有利于自然分娩的顺利进行,避免难产和剖宫产的发生。
3.3.3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若遇到产妇及家属要求无指征剖宫产时,必须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讲明剖宫产的利与弊,有关部门要将剖宫产率与产科质量考核及经济效益相结合,由于医生是剖宫产的最终决策者和执行者,医生的认知和行为直接影响剖宫产率的高低。
总之,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使之合理化,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不懈努力,涉及到医疗观念和服务模式的转变、医疗护理技术的提高、健康教育的普及、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单凭医疗卫生部门一己之力恐难以胜任,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医学组织、社会群体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分娩重新成为一个自然、正常、健康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黄醒华.对剖宫产的思考[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1):385.
[2]徐键,陈亚侠,石一夏.社会因素对剖宫产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2000,21(4):15.
[3]赵东菊.6个月儿566例智能发育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2):75.
[4]罗莹莹,陶芳林.社会因素剖宫产婴儿的智力、运动发育及气质评定[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19.
篇6
【关键词】剖宫产;剖宫产指征;社会因素
【中图分类号】117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2)10-0066-02
近10年来,剖宫产率在全国居高不下,特别是在我们基层医院,剖宫产率上升的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剖宫产指征的选择已使广大产科医师陷入两难境地。我院作为妇产科专科医院,分娩人数在全县最高,剖宫产率亦位居最高,通过对我院5年来7346例剖宫产手术指征构成情况,分析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正确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寻找切实可行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分娩总数7346例,其中剖宫产4005例,占54.52%,孕周32周-44周之间,孕妇年龄16~46岁之间。
1.2方法对本组资料中所有剖宫产指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相关的构成因素,分析影响这些变化的因素。
1.3统计学处理使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相应的构成比和率。
2 结果
2.1剖宫产手术指征剖宫产率逐年增加(见表1)。
2.2剖宫产指征主要包括胎儿窘迫、相对性头盆不称、巨大儿、珍贵儿、胎位异常(臀位、横位)、产程异常(潜伏期、活跃期异常、滞产等)、瘢痕子宫、妊娠合并症(胎膜早破、妊娠高血压、羊水过少)、妊娠并发症,社会因素等,各年度手术指征构成比,见表2。
3 讨论
3.1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
近年来,由于剖宫产手术方式不断改进,剖宫产技术更加娴熟,手术时间的缩短与麻醉水平的提高和抗生素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剖宫产的安全性,避免了过去复杂的阴道助产给母儿带来的损伤,使剖宫产手术范围扩大,剖宫产率随之提高。但过高的剖宫产率令人担忧,它带给患者一系列近远期并发症(产后出血、晚期产后出血、腹部切口感染、瘢痕处妊娠、前期胎盘移位),使经济负担加重。
3.2剖宫产指征的变化
3.2.1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已成为剖宫产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本组资料显示,社会因素由2007年4.45%上升至2011年22.15%。分析原因:很多孕产妇及其家属对剖宫产认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认为剖宫产优于阴道分娩。一方面,产前教育和围产期相对不足,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使初产妇比例极高,缺乏分娩经验的孕妇普遍存在对分娩恐惧,害怕疼痛,过分担心母儿安全问题,以及封建迷信推广,使得对分娩方式选择更加盲目,统统都选择剖宫产。另一方面,维权意识提高,医疗期望增高,医患矛盾的增多导致剖宫产率升高,阴道分娩中不可预测的风险导致医生不敢过多劝说没有手术指征的孕妇选择阴道分娩,而更愿意尊重孕妇选择,倾向于剖宫产。不少孕妇及家属都会问医生一个问题:你能保证孕妇100%顺产吗?你能保证母子100%平安吗?产科医生都无法回答这一问题。其实,剖宫产亦不能保证母婴100%安全。
3.2.2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本资料中,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剖宫产逐年上升,由2007年7.24%(妊娠合并症)上升至12.47%。分析原因,近年来,计生政策要求必须到医院生产,病员增多;同时,孕妇未建立生期保健卡或是已建卡,但医务人员检查手段未完全或是对疾病认识不足,使得一些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未得到及时诊治,最终,选择剖宫产较多。
3.2.3胎儿窘迫从产科技术角度看,连续胎儿心电监护仪的普及使胎儿窘迫诊断率明显增高,真正因胎儿窘迫剖宫产的比例减少,但如胎儿宫内缺氧,若不及时分娩可导致新生儿缺氧缺血等脑病,甚至胎死宫内。我院曾发生3例产妇自诉有胎动,胎心正常,胎心监护NST有反应型突然胎死宫内,教训是惨痛的。所以胎儿窘迫所占比例仍较高,但诊断胎儿窘迫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医生应重视病人自诉,严格监测胎心情况,结合B超多项指标逐行综合分析,使胎儿窘迫剖宫产率有下降趋势。
3.2.4瘢痕子宫妊娠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有前次剖宫产史的孕妇其顺产率应大于60%。我院98%的孕妇有前次剖宫产者选择剖宫产。因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均存在子宫破裂可能,医患双方均不愿承担风险,导致一次剖宫产,永久剖宫产。实际上,医务人员对剖宫产指征掌握存在误区,使这些孕产妇失去了试产的机会。
3.2.5羊水过少和巨大儿彩超的普及使羊水过少诊断率达95%以上,羊水过少病例增多。轻度羊水过少新生儿死亡率增高13倍,而重度羊水过少增高47倍口]。产妇担心阴道试产影响胎儿,更倾向于选择剖宫产。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优生优育观念的改变,孕妇营养过剩,巨大儿发生率增加,巨大儿往往选择剖宫产。
篇7
摘 要: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社会养老压力加大,养老负担沉重使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面临严峻的挑战,面对这种现状,对"以房养老"这种新型养老模式的研究也变得迫切。以房养老模式是对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补充,它的实施对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国家和社会的养老负担,拉动国民经济的新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以房养老;国内外实践;利与弊
一、以房养老概述
(一)以房养老的内涵
从广义上来讲,以房养老是指老人利用自己拥有的房产,采用多种形式对其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并最终保障自我养老的^程。究其形式来说,包括出售出租房屋养老、异地集中养老等。从狭义来讲,以房养老是指房屋产权拥有者把自有产权房抵押给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在综合借款人年龄、生命期望值、房产现有价值等因素后,一次性发放贷款或一定时间内每月给房主一笔固定的钱,房主继续获得居住权,在其去世后,把房屋出售所得用来偿还贷款本息,升值部分归金融机构所有的自我养老模式。
(二)国内外以房养老模式与实践
新加坡:职总英康私营保险公司NTUC INCOME于1997年1月率先推出反住房抵押贷款。之后由于新加坡政府规定反向抵押贷款仅限于私人建造的商品住房,政府组建的房屋不能“倒按揭”等诸多限制导致其“以房养老”市场狭小。
英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在英国一般被称为“房产价值释放机制”或“逆向年金”,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英国推行这种“以房养老”模式,其突出特点是住户将房子抵押给银行所获得的贷款须充当保费用来购买年金。
南京:2005年南京汤山温泉留园老年公寓在全国率先推出“以房换养”的概念,南京成为我国首个公开推行倒按揭性质业务的城市。这种以房养老模式主要针对在南京市区至少拥有一套不小于60平米住宅的60岁以上老人。
北京:2007年10月18日,中大恒基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和北京寿山福海国际养老服务中心共同启动了“养老房屋银行”项目。2007年10月30日,北京幸福人寿保险公司通过保监会审批开业,并推出了反住房抵押贷款等主营业务。
二、我国实行以房养老的益处
(一)刺激消费,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以房养老”模式使老年人可以用抵押出售房产等方式获得一定养老金,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得到保障,从而减轻了子女的养老负担和人们的后顾之忧。人们可以将更多的钱用于消费,消费增长进一步拉动了内需,从总体上达到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效果。另外,房屋交易促进金融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间接地拉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活跃房地产市场,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以房养老模式的推行有利于推动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与房屋产权人、养老保障机构之间的合作,促进养老保障产品的丰富与多样化,同时“以房养老”将住房、金融保险抵押和养老保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金融机构将老年人抵押的房产进行运营并获得一定收益时,就直接活跃了房地产市场和间接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
(三)减轻养老保障压力,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医疗、住房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养老金缺口问题也日趋严重。实施“以房养老”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十分必要,它使老年人通过抵押出售产权房的方式获得一定的养老金,减轻了国家养老保障体系的养老负担,有效地缓解了养老金缺口问题,为保证老年人的晚年正常生活和解决其医疗问题开拓了多元化的渠道。
(四)减轻子女养老经济负担,形成新的家庭代际关系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近年来我国“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已经成为主流,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经济负担过重。以房养老作为一种“自我养老”模式,可以减轻子女赡养老人的经济负担,老年人将产权房抵押给金融机构的行为导致子女无法继承父母的房屋遗产,培养了其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从而有利于新的更好的家庭代际关系的形成。
(五)有效配置家庭经济资源,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状态
老年人为了保障其晚年生活将住房抵押、出售,使房屋这种不动产变现为流动资金,最终成为养老金的补给来源。这种“以房养老”模式使家庭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使老年人有更多财力和精力用于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从根本上改善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最终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真正使老年人得以“颐养天年”。
三、我国实行以房养老的弊处
(一)不利于家庭关系的稳定,容易引发代际矛盾
受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子女应该照顾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而老人的所有财产,在其去世后也理应归子女所有。但是“以房养老”的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家庭关系,使老年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换取一定数额的养老金,在其去世后住宅归金融机构所有。这种情况极容易引发子女对父母的不满,导致家庭矛盾,总体上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以房养老的不确定性使交易双方都承担很大的风险
房屋价格的波动性和人生寿命长短的不确定性是以房养老产品面临两个主要的风险。如果房屋价格上涨,金融机构收获颇丰,但是老年人从金融机构获得的养老金收入将小于抵押产权房之前房屋本身所能获得的收益,这就造成老年人承担一定的价值风险。如果房屋价格下跌,金融机构将面临巨大的贬值风险。而要让房价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保持平稳,一成不变的状态是很难的。
(三)导致抵押贷款融资机构管理和发展的混乱
“以房养老”的推行包括三种模式:公积金管理中心模式,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模式,养老机构模式。但是公积金管理中心没有买卖和租赁房屋的职能,金融机构不能将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并进行“混业经营”,养老机构能否提供与老年人房产价值相符的服务有待考究。这些问题都阻碍着以房养老方式的实施,三家机构中的任何一家实施以房养老都会涉及到国家政策不允许的领域,最终损害老年人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张晓青. 以房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可行性分析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08, 19(11): 78-79.
[2] 龚睿. 倒按揭式以房养老与中国式养老的碰撞[J]. 科技致富向导, 2014 (2): 263-263.
[3] 王新. 走出 “以房养老” 困局之对策[J]. 现代经济探讨, 2014 (2): 20-22.
[4] 金晓彤, 崔宏静. 亚洲国家 “以房养老” 模式的经验与借鉴――以日本和新加坡反向住房抵押贷款为例[J]. 亚太经济, 2014 (001): 11-15.
[5] 张建伟. “以房养老”: 国际经验与中国策略[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4 (1).
[6] 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 C-2-24 老龄事业情况. 徐立 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398-405. [7] 胡耀祺. " 以房养老" 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D][D]. 复旦大学, 2008.
作者简介:
篇8
无痛人工流产(简称无痛人流)是指在静脉麻醉下进行的人工流产,就是在吸宫流产手术的基础上,加上静脉全身麻醉,手术中没有痛感,从而避免了人工流产(简称人流)术中因为紧张、恐惧、躁动、挣扎而造成的子宫穿孔、吸宫不全、漏吸、人流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使孕妇在睡眠状态下轻松地渡过手术过程。无痛人流使用的是一种新型、安全、有效的静脉注射全身麻醉药。手术者经静脉给药,约30s可进入睡眠状态,在孕妇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医生便可完成手术,整个手术过程仅需3~5min。孕妇在手术后意识完全恢复,30min即能自行离院。 特别适用于多次人流或初次妊娠产生紧张、恐惧情绪以及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等不能耐受疼痛刺激的人群,这种人工流产的技术虽然成熟,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1无痛人流的优势
在以人为本的社会背景下,患者要求提供个性化服务需求越来越多,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为满足患者的需求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无痛人流已经成为意外怀孕终止妊娠的首选,目的是消除受术者对手术的紧张恐惧情绪,减轻患者心理生理的压力与痛苦,同时减少人流引发的心脑综合征。其次手术室比较安静,使手术者有一个平静的心态,专心仔细的操作手术。
2无痛人流的危害
人流是意外怀孕终止妊娠的一种补救措施,是避孕失败后的一种无奈选择。因为无痛人流也存在如下风险。
2.1感染
感染多发生在人流不全、人流前有生殖道炎症或全身感染未经治疗、手术未严格无菌操作、器械与敷料消毒不严格等,对诊断感染者应及时应用抗生素,一般应局部给药或静脉给药。
2.2子宫穿孔
子宫穿孔的发生率虽然很低,但是是人流术中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因此,对子宫穿孔应给予特别的重视。为防止子宫穿孔的发生,应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方面,术前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作妇科检查。另一方面,术中操作要轻柔,一旦发现器械伸入宫腔深度超过术前探测深度且有不能到达宫底感觉时,首先考虑子宫穿孔,应立即停止手术,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以下处理:一是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观察,由于患者在麻醉状态下,手术时对疼痛没有知觉,因此,子宫穿孔所致的疼痛容易被掩盖;二是应估计穿孔的大小,有无内出血的情况,并由有经验的医生在B超的监测下完成手术,术后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观察,以3天为宜,在此期间,应注意卧床休息,抗感染、缩宫治疗,3天后如无其他情况可出院,并做出院后的随访;三是若有大出血的情况,应做剖腹探查或腹腔镜检查。
2.3吸宫不全
是指人流术后,部分胚胎组织残留于宫腔。与操作者技术不熟练、子宫位置异常、子宫发育异常或子宫肌瘤合并妊娠等有关,手术后阴道流血时间持续10天以上者应做B超确定宫腔内是否有残留物。
2.4术中出血
术中出血≥200ml者为术中出血,其原因为妊娠月份大、所用吸管较小或负压太低导致大块组织不能及时吸出而影响子宫收缩,人工流产次数多、长期服用甾体避孕药或哺乳期子宫等高危病例,也影响子宫收缩。
转贴于
2.5空吸与漏吸
空吸与漏吸在临床上并非少见,空吸可能是子宫较大,月经不调,HCG假阳性、异位妊娠的误诊。漏吸多发生在孕6周内,孕囊小,宫腔相对大时造成,也可能发生于子宫畸形、子宫过度倾曲等。
2.6宫颈宫腔粘连
宫颈宫腔粘连是人工流产的远期并发症,近年来发生率有增多趋势,多为吸宫或刮宫时操作粗暴,反复多次吸刮宫腔、负压过高等造成宫颈内膜及宫腔内膜过度损伤。
2.7月经不调
这是无痛人流最常见的并发症,在无痛人流手术后,排卵或是黄体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因而会引起女性月经不调,另外,在人流术后心情不愉快,也会有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少或是月经淋漓不尽等表现。
2.8不孕
如果多次做无痛人流,子宫内膜会有一定的损伤,如果子宫内膜太薄了,在以后的怀孕中有可能发生习惯性流产;而且人流作为一种手术,就可能造成感染而引发各种各样的妇科炎症,会对正常的受孕造成干扰,导致女性发生继发性不孕。
2.9麻醉
意外除了以上很普通人流类似的危害之外,无痛人流还增加了一个严重的并发症——麻醉意外。理想的无痛人流要求麻醉药物起效快、代谢快、不良反应小等。目前无痛人流使用的麻醉剂虽然符合要求,但还没有一种能达到最理想的麻醉剂,种种原因仍可能导致呼吸抑制、循环抑制、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
2.10人工流产的远期
并发症还有盆腔淤血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后妊娠也可能发生自然或习惯性流产、前置胎盘、早产等。
3无痛人工流产的误区
各地的主流媒体对无痛人流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却忽略了无痛人流可能造成的健康风险,削弱了女性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得成千上万的育龄妇女对无痛人流产生了误解,错误地认为无痛人流无痛而且无危害,结果让许多妇女对无痛人流产生了误区。
误区一:有了无痛人流,就不怕意外怀孕了。无痛人流在睡梦中进行,无伤害,随治随走,这一说法实际上是偷换了概念,受术者不是在睡眠中,而是在意识丧失的情况下接受手术,此时全身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对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子宫损伤、穿孔等没有丝毫反应。安全流产是世界妇产科学关注的重点课题,但任何终止妊娠的手段都不能保证百分百的成功率,从早期的机械人流到后来的药物流产各有利弊,比如药流,有10%左右的人最后还是要手术清宫。专家认为,反复进行人流手术,是造成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反复多次做人流可能引发月经失调、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科疾病,从而使女性患不孕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误区二:无痛人流是小手术,在哪儿做都一样。无痛人流对医院和医生的要求很高,女性千万不要被广告误导。第一、手术应在具备抢救麻醉意外的较大医院进行,应有抢救设备和药品,如麻醉机、气管插管设备、给氧设备、急救药品。手术要由有经验的副主任以上医师操作,麻醉由有抢救麻醉意外的麻醉师实施。第二、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除了人工流产的禁忌证外,应特别注意受术者有无心肺疾患。术前应禁食禁水6h。术前一定要签署人工流产和麻醉知情同意书。第三、术前要做好充分准备,除人流术要做的尿妊娠试验、阴道分泌物检查、B超、血14项,还应做心电图等检查。第四、受术者进手术室前要听手术宣教。术前开放外周静脉,术中持续心电监护,持续给氧。护士陪伴到受术者清醒,观察1.5~2h,待完全清醒后由家属陪伴回家。
篇9
一、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意识
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良好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认知活动中遇到困惑的问题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养成自主性探究的思维习惯。
1.科学创设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上的“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知识链接”以及插图等都隐含着“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兴趣,设计自然真实的学习情境,并把问题蕴含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提出质疑,教师再通过适当的点拨,使学生开动脑筋,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形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课堂教学案例1:激素的分级调节。
激素的分级调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的重要内容,进行该课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本节教科书中“科学・技术・社会”所提供的“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资料进行教学。如利用其中有关口服避孕药的资料内容,让学生产生“为什么孕激素类药物能用于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疑问,再引导学生分析口服避孕药避孕的原理,由于学生被置于一个有真实意义的问题解决活动的情境中,容易产生去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通过对学过的知识的回顾,分析得出:口服避孕药由人工合成的雌激素和孕激素配制而成,口服吸收后血药浓度增高,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下丘脑促性腺释放激素的分泌,可使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从而抑制了卵泡的发育成熟和排卵,从而起到了避孕作用。当然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产生“长期服用是否对身体有影响”等问题。这样,学生既回顾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的知识,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强化了其探究性思维的发展。
创设的问题要有趣、能吸引学生、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或研究任务,同时要考虑学生的水平。如果问题太容易,会让学生产生轻视的心理,太难又会使学生容易丧失信心而放弃探究。面对通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
2.合理运用习题的问题情境
学生每天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完成作业上。但常常只满足于答案的对错,提出的问题,一般就只有“这题答案是什么?”“这个选项为什么错?”这并不能很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该多鼓励学生思考,敢于分析自己的解题思路,以及提出与答案不同的见解。如学生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的“细胞都会衰老和凋亡”自我检测题产生了质疑,认为癌细胞可以无限增殖,不会衰老和凋亡。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能因担心上课思路被打断而放任不理,或者学生解题思路错误而直接否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并且给予鼓励,还可以引导全体学生一起分析解决问题。
有些习题,在一个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还能衍生新的问题,应鼓励学生在原来的问题上提出新问题,如可改变题目的设问角度,更改某一条件,变换问题情境,还可以把几个题型进行重组综合,还可以进行图表、曲线、文字表达等形式的相互转化。
课堂教学案例2:“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习题讲评。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的课后拓展题:如图1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如果在A点时温度升高10℃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画出变化后的曲线。如果在B点时往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曲线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画出相应曲线。
分析:曲线纵坐标代表酶促反应速率,在最适温度下,温度再升高10℃,酶活性下降,反应速率变慢。曲线表明,B点的反应物的浓度足够大,是酶的数量限制了反应速率的提高,在B点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反应速率加快。
如果仅仅只是上述分析讲解,学生可能得到一个较完整的思路和答案,但A、B、C点分别是受到何种因素的限制与影响,可能还是无法正确判断。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不是问题的发现者,没有主动参与知识构建,无法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而且时间一久,常常易和图2的曲线图混淆。
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尝试改变条件,在上述两个图上都画出新曲线,找出两个图共同点和差异性。比如,在最适温度下,如果升高温度,酶活性下降对酶促反应速率影响;或者减少同种酶的量,对酶促反应速率影响。变化情况分别如图3、图4中的虚线所示。
如果从图2的反应时间与生成物量的来看,增加反应物浓度,那么,生成物量的变化如图5虚线所示。学生如果能这样进行自主探究,进行图表的相互转化。知识会掌握更牢固,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开展富有乐趣的探究活动
高中生还需要在游戏中学习吗?答案是肯定的,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在乐趣中掌握知识。我们可以把游戏的魅力迁移到教学中来,布置学生开展模型构建,角色扮演、与生活有关的调查活动等等。
课堂教学案例3: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学生通过自由组合的方式,以6-8人组成一个调查小组,确定调查病例,比如高度近视、色盲、调查对象、调查地点。指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对调查病例如病因、发病率、遗传性等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自主地、个性化地完成任务。小组内部既要合理分工,又要互相配合、团结协作。在学生实施调查方案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调查的进展、调查中遇到的困难等等,及时加以协调和解决,保证调查顺利地进行。调查结束后,各小组要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资料、调查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分析,完成调查报告。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资料、形成理论观点的能力。课堂上把调查结果进行展示,组织学生一起交流与分析。这样让全体学生参与完整的自主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整个调查过程,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经常与教师沟通交流反馈情况,比如有学生来问,他的家族中有很多人是高血压,所以想调查高血压,不知道是否一定要遵循教科书中“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的建议。对学生积极活动,我们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当学生的积极性、潜能、创造力被激发出来时,他们就会热情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
三、重视实验操作的探究过程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好的途径,高中生物学增加很多学生实验活动。通过实验教学,不但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掌握一定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发展自主探究的能力。
1.尝试在验证性实验中寻找可探究的内容
教科书中有一些是验证性实验,教师不能单纯把教学目标局限于让学生学会基本实验操作、验证实验原理和结论,仅仅强调“学会使用……”,“掌握……现象”。教师可以从实验材料或试剂选择、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装置改进、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或未曾预料到的生物现象进行讨论,增强实验的探索性。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做?”自主探究“还可以怎样做?”,充分体现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
课堂教学案例4:“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
学习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知识后,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试剂和材料,设计出三种不同的实验方案,并按实验方案开展探究实验。学生尝试了不同的方案后,发现实验结果存在差异,用高浓度的蔗糖溶液,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但不容易复原。用KNO3溶液时,有的学生观察到细胞会自动复原。用醋酸溶液或太低浓度的蔗糖溶液,细胞则无法发生质壁分离。实验结束后,大家互相交流,根据实验证据作出合理判断。学生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2.重复科学史上经典实验
教科书中的科学史多以文字形式呈现的经典实验,如“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等,科学史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与方法,是理解科学探究、掌握科学方法的范例。
课堂教学案例5: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篇10
关键词 学前教育 隔代教育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1探究隔代家庭教育的背景和意义
每当上学和放学,校门口的人群中大多数是两鬓斑白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他们为该怎么背着书包,牵着孩子,准时地送孩子入校;放学时又匆匆地提前来接孩子回家。无论烈日当空的三伏,还是风雪交加的三九,老人们毫无怨言、乐滋滋地驮着孙子们的书包,拿着孩子们的衣物、履行自己神圣的“职责”。问及这些孩子们的父母,他们或因工作繁忙,或因事业发展需求,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并由祖辈对孙辈承担着抚养和教育责任,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隔代家庭教育。
在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各行各业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年轻夫妇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肩负着成家立业的双重压力,当他们初为人之父母时,既要要加倍充电投入工作,争取事业成功,又要不断提高家庭生活水平,尽管他们对独生子女期望值很高,也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时间和精力的严重不足就成为抚养孩子的最大难题,这样不得不把孩子交给祖辈来带,这是隔代教育现象日渐增多的主要原因。由于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隔代家庭教育在中国有着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中国人受宗族制发展的传统影响,以几代同堂为荣,提倡尊老爱幼,长者为尊,三代四代甚至五代同堂的大家庭并不罕见,长辈对晚辈的教育成为天经地义的事。在当今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一大批老年人退休在家,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计划生育又使得普遍进入独生子女家庭时代,对子女的教育不容忽视,隔代教育随即成为让父母相对放心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
笔者对我校学前班2013年在校的学生864名进行了调查,其中652名由祖辈承担抚养和教育,占总数75.5%;由父母承担抚养和教育的167名,占总数19.3%,还有5.2%的是由亲戚托管。有专家称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家庭教育的国家,隔代教育已成为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同时提出: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因此,探究隔代家庭学前教育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校隔代家庭教育的不良类型归纳
通过对学前班学生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隔代家庭教育的不良类型可归结为4种类型:
一是一味经验型。在谈及对孩子的教育时,基本上都认为无师自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辈的人经常称自己带过几代孩子,自己是过来人,还津津乐道地说“吃的盐比年轻人吃的米都多”,认为自己在孩子教育方面富有“经验”,极不情愿接受现代教育思想。
二是过分监督型。学前班的孩子什么事都要在爷爷的提醒下才能做好,造成孩子依赖性和惰性,什么事都要督促孩子去做,使孩子产生对成人的不信任感。
三是怀柔温暖型。本班文倩是三代单传,是全家人的掌中宝,什么时候想吃什么,想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有求必应,过分尊重孩子的意愿,遇事以孩子的主张为准则,甚至放弃教育原则,让孩子从来不会谦让,养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
四是过分关注型。大部分的孩子在不小心而摔倒在地,本可以自己爬起来,而外婆却呵护备至,马上扶起小宝贝问疼不疼,还用脚跺起地面说,是地不平才让宝贝摔跤,责任归于地面。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却让隔代家长们放弃了对孙子的教育契机。
3隔代家庭教育的利弊透析
隔代家庭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其教育利弊已成为当今社会聚焦的热点,父母都爱说:奶奶只会宠坏孙子。笔者认为祖辈的隔代教育也是有自身的优势的。
一是祖辈家长的慈爱之心有利于学前教育孩子创造良好的感情基础。农村有句俗语:养儿容易望孙子难。从某种意义上说,祖辈对孙辈的慈爱是父辈们不可比拟的。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容易与孩子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为教育孩子创造良好的感情基础。这种感情基础直接积极影响着隔代家长的教育效果。
二是祖辈家长的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有利于营造孩子宽松的成长环境。对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等,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孩子自由成长和个性发展。
三是祖辈家长勤劳奉献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
但是,由于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祖辈的知识结构、生活方式、教育方法、价值观念等等与现代社会差异较大,隔代教育对孩子终身发展和良性成长难免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1)不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养成。老人们事事依着孩子,处处惯着孩子,依着孩子,使孩子们为家中小皇帝或小公主,甚至形成祖辈是佣人、父辈是主人、孙辈是先人的畸形家庭座次。使孩子变的极为任性、自私、胆小、娇气等不良个性,使得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都得不到良性发展。
(2)不利于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由于孩子与隔代家长长期生活在一起,长期沉浸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耳濡目染地模仿老年人的言行,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不会自己处理事物,造成孩子交往上的依赖性,影响独立性的发展。特别是隔代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的吃喝拉撒全部包办代替,使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
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提倡:凡是孩子自已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能力和责任感,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祖辈习惯于包揽孩子生活上的一切事情。因为在他们看来孩子还小不用做成人做的活儿,不用受不该受的累,当孩子有了最初的劳动欲望时,如扫地、剥豆、抹桌子等,他们怕累着孩子而加以阻止。当孩子乱扔玩具时,他们会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整理;当孩子蹒跚着上下楼梯时,他们担心孩子摔倒,会抱着孩子上下楼梯;当孩子自己吃饭时,他们又担心孩子弄得一塌糊涂、饭菜凉了、吃不饱等,就一口一口地喂。祖辈们的包办代替,无意之中打击了孩子的劳动热情,扼杀了幼儿的劳动意识,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劳动兴趣就不愿意动手了,扼制了孩子自信心的发展和独立能力的培养。
(3)不利于幼儿生理健康。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由于祖辈们对于孩子的包办代替,使得孩子的手脚得不到充分的运动,大脑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动作发展缓慢,自理生活能力差。在实际生活中老人怕孩子有个闪失,往往不让孩子参与危险的活动,孩子参与活动的机会偏少;总是担心孩子冷着感冒,总是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也不爱开门窗通风,造成体质下降;由于老人摄食口味往往偏重,所以孩子的进食也会受到负面影响。诸多原因容易造成孩子的身体敏捷度不高,体质偏差等,存在着孩子生理发展上的缺憾。
(4)不利于幼儿情感归属。隔代家庭教育容易引起家庭内部教育现象的不一致,如父母在幼儿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总引导孩子如何与小朋友友好游戏,与同伴发生纠纷时,比较冷静,注意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而祖辈容易从自己孩子利益出发,保证孩子的“不吃亏”教育,很容易使孩子滋长骄横霸道的不良习性,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易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
(5)不利于幼儿社会化发展。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世界,离不开和别人的交往,特别是现代社会,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于自己的一生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大多数隔代家长教育的孩子在一起交往问题就更严重,不会主动迁让和尊重,交往问题尤其是幼儿的同伴交往对幼儿一生发展极为重要。
由于隔代家长的教育思想存在的年代与孙辈们所处年代在时间上的跨度,所处时代经济基础、社会文化背景、生存压力悬殊,他们在对孩子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很多新兴时尚事物,隔代家长们很难接受,也很难适应电脑普及化。
(6)不利于幼儿创新思维的开发。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与父辈相比,祖辈的思想相对保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观念相对滞后,接受新事物缓慢,加之交往范围有限,信息的来源受到一定的限制,接受新生事物较慢,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
4教师在隔代家庭学前教育中引导探究
面对隔代家庭学前教育现状,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甚至是全社会都应该全面贯彻《指南》,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使当今孩子在现有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面对隔代家庭教育这一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前家长进行引导:
(1)引导父母敢于担负起孩子的教养责任,不可把教养权完全留守给祖辈老人。
祖辈的隔代教育不能取代父母的亲子教育,颠倒了主次关系。父母要主动加强亲情教育,经常带孩子出外远足、野餐、游泳、滑冰等,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加深与孩子的感情交流,使孩子自觉地听从父母的意见。
(2)引导家长要以身作则,协调统一,两代协力共同教育好孩子。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养成。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跟家庭教育环境密切相关。祖父两代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首先要注意善用角色,以身作则。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一定要做到。因为好的习惯都是从大人身上学来的,比如东西不能乱放,从哪里拿的用完后还放到哪里,培养孩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千万不要用买东西来讨好孩子,物资享受要少一点,精神食粮给多一点。
(3)引导祖辈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协调各方力量,形成隔代家庭教育的合力。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祖辈应该知道,再用以前教育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孙辈已经不合时宜了。有专家提醒:在隔代养育为主的中国,更新祖辈教育观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深入普及科学育儿观念已经成了全民的需要。优化和提升家庭成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自身修养以理性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迫在眉睫。祖辈应该努力更新观念,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从以往的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使隔代教育发挥积极作用。首先是努力学习家庭教育、隔代教育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要学习隔代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方式。这就需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交流,参加学校举办的有关隔代教育的培训,主动向教师咨询有关问题。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和配合,单靠某一个方面的作用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隔代教育中的祖辈也要与各个方面作好协调、沟通等工作,以促进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
祖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对孩子的教育质量,要想让祖辈们更好地教育好下一代,使孩子们健康地成长,就必须提高祖辈们的教养素质,尤其是要提高农村文化层次较低的祖辈们的教养素质。指导他们搞好学前家庭教育,转变祖辈的教养思想观念,改变陈旧的教育方法。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和推动,形成全社会重视隔代学前教育的良好舆论环境,加强隔代教育的正面宣传,满足祖辈家长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适合祖辈家长进行隔代教育的指导模式,不断提高隔代家庭学前教育的质量。
(4)学校、幼儿园要与隔代家庭有机结合,家园共育,营造孩子常态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