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生态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2: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生态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生态教育

篇1

关键词:教学方法;生态保护;宣传方式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环保要深入人心,启发式的教育可以更加有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环保是一项终生事业,当教育启发人们环保意识时,生态环境就可以持续不断的改善。当小孩子从小就拥有环保意识和行为,那么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将取得持续发展。

一、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的概念、意义

(一)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的概念

生态保护,保护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由于人类的过多破坏,地球的生态系统不再能自然协调,产生了很多自然灾害。人们意识到保护生态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生态保护的实质是人类与自然资源摄取平衡的一种过程,生态保护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存空间,这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生态保护不是一个名词而更像是一个动词,你我积极参与其中的行动。环境教育是进行生态保护的第一步,只有接受和感同身受的人们才知道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才能身体力行的进入环保事业中。环境教育是每个人生活在地球上都要接收的一堂课,环境教育通俗易懂,不是之于课堂教师的学习,是身边可以切身感受的一堂课,是终身受益,造福后代的教育。环境教育可以是身边公园的文明标语,亦可是学术研讨会上激烈的辩词,环境教育不分大小,环境教育可以带动全员促进生态保护。

(二)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的意义

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生态保护就是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相尊重,生态保护是在人们已经破坏生态环境前提下提出的一种观念。是在生态遭到了极大地破坏后,人们自觉意识到危机的前提下进行的一种行为,生态保护不是一个阶段性过程,而是持续的过程,环保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生态保护,只有大力宣传进行环保教育,让人们普遍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环境保护才能更好的持续发展。环境教育要深入浅出的进行引导。环境教育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的人们环保意识的觉悟,从小就接受保护环境的教育,让人们从小就培养良好习惯。环境的教育就是重在让人们了解环境对于每个人意味着什么,人类身处的每一个景色,吃的食物,穿的衣裳种种都是与大自然密不可分,通过实时性环境教育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小学生生态保护和环境的教育教学策略

(一)深化教材内容

教材是学习的母本,深化教材内容,把生态保护用最简单的话语来表述给小学生听,改变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传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本中能看到身边生态保护的行为及破坏环境后生态的景象,学生能够在课本中读出生态保护是与每个人体息息相关,与大家平时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并引导学生发现生态环境的神奇和破坏环境后所引发的恶性影响。通过思考和反思来理解生态对于我们来讲是什么,怎么做。

(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引导学生进行生态保护的阅读是环境教育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学生课堂上所接受的东西主要都是被动的,与老师的教学风格和课本编材有着重要的关系,那么在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生态保护的阅读,让学生主动去接受环保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的。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拓学生关于生态环境的视野,使生态保护更加深入学生的心中,阅读也可以更加符合每个学生对环保教育的理解,读学生喜欢的环保类型教育能够让学生持续关注生态保护并参与其中。增加兴趣了解的同时,学习更多环境保护知识。

(三)展开专题讲座

开展专题讲座可以让小学生了解到社会上有这么多杰出的环保人士,在讲座中每个主讲人都有着关于环保事业的不同理解,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环保事业领域里做出很好的成绩,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值得去学习。在生态环境专题讲座是应更加着重针对主讲人自身参与的环保事业为核心进行讲解,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们感同身受。

(四)加强课外活动

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们积极参与到保护生态的行动当中,让学生们感受到环保事业就是深处在身边的点点滴滴,加强课外活动让学生们参与环保事业,积极开展每周环保一行。让父母引导孩子开展户外活动,不仅可以增加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还可以使家长们提高保护生态的意识,开展课外活动中孩子所进行的每一项环保行动都会增加孩子心中的成就感,这对于素质教育教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生态保护关系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回归天然保护生态。人类是生物圈中的一个参与者也是其中的受益者。进行对小学生环境保护教育中我们要注意方法和技巧,首先教课的老师就是热爱自然,生态保护的参与者,老师以身作则可以带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授课的内容一定要言简意赅,用最简单通俗的语言让学生接受环保教育。在社会环境中家长们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们做出模范的榜样。通过以上的方式方法,使学生们能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地球家园。

作者:李琳琳 惠兴科 单位:云南省曲靖地区宣威市普立乡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陈衍,李海洲.石漠化地区中小学生环境意识的内隐联想测验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2]袁晓锋.浅谈西部农村中小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教育[J].新西部(理论版),2015.

篇2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传统的教学更加倾向于教导学生更好地与人和社会相处,却不重视教导学生如何与自然相处。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生态意识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推动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与建设。

一、引导学生认识与感受生态的美

从本质上说,美术是一门研究美的学科,其中充满了美的形态、形象和意识。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与感受生态的美,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的美好,使学生逐步产生维护生态、向往生态的宝贵意识。

以《田园风光》的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图片、视频的展示让学生感受美丽的田园风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给学生展示生态破坏后的田园风光。通过对比,学生就可以认识到只有维护生态、尊重自然,才能够保持美丽的风光,才能够享受更加美好的自然氛围。基于此,学生才能主动地维护生态,达到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

二、注重引导工作

教师要注意小学生的意识与能力都相对不足,还无法产生足够高的意识。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工作,需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让学生逐步产生生态意识。

例如,在《春天在哪里》的教学中,教师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后,可以给学生展示生态被破坏的具体图片。具体地说,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幅树叶凋零的图像,并询问学生春天在哪里。此时,学生会产生一定的疑问,因为教师所展示的图片并没有反映春天的景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造成了图片中的景象。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领悟到,只有维护生态、减少污染,才能拥有更完美的生态环境。基于此,学生得出春天来自于对生态的维护,来自于人类共同的努力。此时,学生的生态意识已经形成,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

总的来说,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符合时代的发展与变化,理应得到教师的重视。因此,教师需要在本文研究基础上不断总结与反思,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以此推动教学发展。

篇3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一种建立在生态自然和文化自然基础之上的现代艺术教育方式。通过融合音乐学、舞蹈学、美学、艺术史、艺术创造等诸多艺术学科,通过生态方式进行有机联合,通过经典艺术作品与学生、作品体现的生活与学生生活、教师与学生等多方面、多层次之间的有机联合,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意义

1.艺术放松,放飞学生的艺术思维

生态式艺术教育与传统的艺术教学不同,它强调从语言节

奏、动作节奏等多方面出发,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生态式艺术教育强调能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中来,将小学生带动至音乐中,不但可以充分地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实现寓教于乐,让小学生真正享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在生态式艺术教育中,通过愉悦舒缓的音乐,使得整个艺术教学处于一种放松的环境中,

让小学生天马行空起舞,培养小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提升孩子们的音乐学习能力。

首先,生态式艺术教育可以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艺术感,提升小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小学生的音乐艺术学习能力;其次,运动生态式艺术教育有利于对小学生进行艺术感培养,可以帮助小学生开发右脑,提高小学生的学习速度、阅读能力、表达能力。

2.摒弃技巧,回归自然的“参与性”

生态式艺术教育主要是鼓励和引导小学生自己发现艺术、创造艺术,这与当前我国以学习艺术基本动作,模仿教师唱歌跳舞的教学方式是极大不同的,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导小学生学习的同时,让小学生认识到创造是艺术的生命,引导小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艺术,感受艺术学习和了理解艺术之中所含的律动,让小学生自己通过对于节奏感的理解去描绘艺术、创造艺术,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从小发展起来的,音乐艺术最能给人以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生态式艺术教育正是抓住了这一时机使小学生养成了创新的思维习惯,并促进小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三、生态式艺术教育对当下小学艺术课堂教学的启示

1.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当前的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生态式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与价值,为小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只有在这样轻松、民主、平等的课堂中才能够让教师和学生从中收获到轻松与欢乐。教师应该主动放下自己的身份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进行无压力的艺术学习,才能够让其体验真正的艺术美。

2.欣赏学生,树立自信

生态式艺术教育在对小学生艺术感觉的培养过程中,让小学生掌握了学习艺术,让小学生开始了解艺术,接受艺术,全面树立小学生学习艺术的自信心。基于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小学生艺术教学活动倡导教学效果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教师不仅仅要把最基本的艺术知识以及艺术原理传授给学生,还要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不断创造艺术,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学习的魅力,从而对学习艺术产生较强的兴趣与自信心。在艺术教学活动中将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兴趣爱好,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学习,在学习中强调小学生的个体感受,并且根据小学生的感受来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从而让小学生对学习艺术充满信心。

3.在游戏中愉悦心情,鼓励学生进行艺术主动性创作

篇4

摘要:学习的终身化需要从事教育的人更多地去关注教育的生态平衡。本文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就小学语文课堂构建中教学语言、教学风格、教学节奏、教学方式等作了一些尝试,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空间,着眼于未来,使语文课堂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生态”一词在《辞海》中的意思为:自然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联系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来,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在这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终身化需要我们更多地去关注教育的生态平衡,为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的立体构建,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项交流,包括师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教师、学生、知识各个要素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复杂且多变的,而教育意义上课堂教学对于教学双方的意义在于,是否能够对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语文课堂,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的审视就不能仅仅从教师或者学生出发,而应该从生态化的角度进行,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空间,着眼于未来,使语文课堂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就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真正把学生看作是活生生的人,创造出生机勃勃的课堂生态环境。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倡导下,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努力创新,把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积极创建绿色课堂。

有张有弛的教学节奏

生态教育讲究学习的效率,但它更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这就需要教者恰当地安排好教学节奏。如何来安排语文课堂的节奏?“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将二者有机结合。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比较枯燥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用“慢动作”,采用多种方式,腾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老师的讲解也适当放慢些,让学生来得及消化。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桥所在位置,桥面的美观等容易理解的,采用快节奏。而桥的设计上的两个特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便使用慢节奏,将课件与文字有机结合,使抽象的文字符号因图象而具体,使图象因课文的描绘而丰满,既而让学生有条理地层层读懂课文,感受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在教学中,应张弛有度,“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

亦庄亦谐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语言的“庄”,指用词准确,逻辑性强;“谐”,是有趣,有幽默感。教学中,教者合理安排教学语言:导入时宜谐,能激发学生兴趣和诱导注意力的定向;在集中精力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后宜谐,能使学生大脑有所放松,较快地消除疲劳。理解教材,突破重点主要靠符合逻辑的讲述,宜“庄”,但用词准确的逻辑性的讲述时间一长,容易引起身心的疲劳,因此讲课应该是亦庄亦谐,寓庄于谐。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语言是“谐”,设置悬念的语言是“谐”,形象化的描述能引起学生想象的也是“谐”,借用其他行业的语言或流行语于教学的也是“谐”。例如,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学生学习救助车夫这件事,对文中“伯父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难以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伯父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而为别人想得多的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时的教学语言宜“庄”;而学习谈《水浒》,教育我怎样读书时,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充满生活情趣,笔者便与学生开始一起“谐”了。总之,亦庄亦谐的教学语言恰似课堂的催化剂,适时的交替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于情于理的教学风格

笔者观察:在教学风格中,有的擅长于“情”,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乐学;有的擅长于“理”,通过符合逻辑性的教学程序的安排和有很强逻辑性的讲述,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会学习。据生态教学理论研究,上述两种风格都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有两个心理系统在起作用:一是动力系统,如兴趣、情感、动机,一是认识系统在起作用,如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擅于煽情的,促使学生动力系统起作用;长于说理的,则促使学生认知系统起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应力求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混合性的风格。擅于“煽情”的要学习有条理的讲述,靠逻辑的力量提高教学效率;擅于“说理”的要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乐学。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学方法必须适应学生学习,教师的教为所有学生的学服务,只有教师的导适合学生,才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能够多元选择的学习方式。适用于各类不同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不做旁观者,不当观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自己某一方面的潜能,共同达到学习理解知识的目的。如《望天门山》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该诗的特点借景抒情,诗中有画。我在教学是这首诗时,为了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诗意,,我设计了两种学习方式供学生选择:1.说学生自由诵读,不懂的在小组里讨论,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2画结合课文插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教室顿时活跃起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了学习活动,发挥出各自的主体性。多种学习方式的创设,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找到他们的用武之地,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时又会产生一种交流,借鉴效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人人提高,形成良性循环,在学生选择和实践过程中,他们还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每个人都分享到发现自己才能的幸福,再转化为积极努力的学习内驱力。

篇5

【关键词】有效教学原生态数学教学

素质教育实施这么多年,一直提倡“让学生减负”,倡导“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

而数学向来被学生乃至被公众认为是最有负担的科目之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否让学生既“减负”,又真正学到知识,实现有效教学,是笔者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一路走来,笔者越来越感受到:让数学教学回归“原生态”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

何为原生态教学?重庆大学周士勤老师提出:“原生态”课堂,即“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并以此建立一种整体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以及符合学生生理特征和学习生活习性的课堂形态。”其主要特征:整体性、多样性、适应性。“原生态”课堂倡导让数学课堂返璞归真,多一些自然、真实和朴素,少一些喧闹、花哨和浮躁,从雕琢到质朴的回归,更有常态味道,更具原生态神韵,更凸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要合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自然地流淌出来”,这就是原生态。

原生态教学的优势在哪?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数学生活化、制造认知冲突、潜入游戏等方法再现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蕴含着“原生态”的教学思想,它们的最大优势在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以下笔者通过具体的例子来阐述。

一、从生活中寻找模型,让数学概念教学过程回归原生态

立体几何知识的学习由于其在空间想象能力等方面有独特的要求导致难度较大。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笔者认为可以从生活中寻找模型,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生活中的原型可以再现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教学更直观、易懂,从而被学生所接受。

以平面与平面所成角为例,设计如下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图形:

1.仔细观察拦洪坝和水平面的关系(多媒体展示);

2.在开关门的过程中,观察门所在平面与墙所在平面的张合程度(动画演示);

3.观察翻书过程中,两页纸所在平面的变化关系(动画演示);

4.展示运动中的人造卫星,要求观察卫星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所成的角(动画演示)。

从生活中提取模型,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出发利用直观、生动的动画演示效果,展示了面与面所成角的变化关系,从而再现知识的生成,降低了学生学面角的恐惧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实际上,数学知识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并且又服务于生活,所以笔者认为在概念教学中从生活中寻找原型再现知识的生成过程,贴近学生的生活,再现了知识的真谛,降低了学习难度,让数学概念教学回归了原生态。

二、制造认知冲突,让数学公式推导过程回归原生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要是学习的原动力。数学公式的推导在教学中往往是难点所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往往从惧怕推导演变成不屑于推导,更不用谈兴趣与需要。另一方面,在教学上忽略或者淡化公式推导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于此,笔者以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为例,在教学中探寻了原生态的数学公式推导过程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已知等差数列 an,对于任何数列都有Sn=a1+a2+a3+… +an,当然可以通过“倒序相加法”导出求和公式 Sn=(a1+an)n2。但是若直接这样展开教学,学生不容易接受,并且很容易因为枯燥乏味滋生腻烦情绪,从而导致教学失败。

笔者设计教学如下:

任务一:探究“高斯算法”

问题1: S100=1+2+3+…+98+99+100?

师生活动:学生展示课前对高斯求和问题的思考结论;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高斯算法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配对分组”,将不同数的求和问题转化为相同数的求和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展示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体现预习的重要性。教师总结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高斯算法,为倒序相加法的运用埋下伏笔。

任务二:探究“倒序相加法”

问题2:(1) 1+2+3+…+23+24+25?

分析:

记 S25=1+2+3+…+23+24+25

将右式倒着写:

S25=25+24+23+…+3+2+1

两式相加得:

2S25=(1+25)+(2+24)+(3+23)+…+(23+3)+(24+2)+(25+1)

观察到:右式共25对,每对均相等,从而

2S25=(1+25)25

得: S25=(1+25)252

同理,亦能得到:

S25=(2+24)252

S25=(3+23)252

……

师生活动:教师给出问题2(1),学生尝试并产生“偶数项”与“奇数项”的认知冲突。教师巡视引导学生使用倒置的思想。展示学生的结论,并点评,给倒置求和的方法下定义为“倒序相加”。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问题2:(2)d+2d+3d+…nd ?

(3) Sn=a1+a2+a3+…+an?

师生活动:及时跟进,提出问题2(2)(3),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并展示结论。教师给予点评,及时表扬、纠正、总结,对问题(3)分析并充分板书,使学生的思路更清晰。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掌握“倒序相加法”,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类比归纳,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让数学课堂返朴归真,多一些自然、真实和朴素,少一些喧闹、花哨和浮躁。在教学中以制造认知冲突为关键点再现了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原生态”生成过程,使得学习难度大大降低,而看似简单的1+2+3+…+98+99+100 从一开始便噱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将游戏潜入课堂,让数学教学方式回归原生态

有时候严肃的表情,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往往会拒学生于千里之外,导致学生亦不愿意与你亲近。因此笔者认为教学上也应该注意教学方式的呈现。笔者认为以下关于函数单调性的学习设计便是出色的一例教学方式的改变――以课堂游戏作为引入。

课堂游戏规则:

1.老师给同学们一个已知函数和它的图象。

2.同学A在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内任意找个区间I。

3.同学B在同学A所给的区间I内任意的找两个值 χ1、χ2。

4.同学C根据函数解析式和 χ1、χ2的值,快速报出 f(χ1)与f(χ2),并比较 f(χ1)与f(χ2)的大小。

函数一:正比例函数 y=3χ

学生游戏过程:

A学生在定义域内任意找个区间:[-2,2]

B学生在区间[-2,2]中任意取两个数,如 χ1=-1,χ2=1

C学生得到函数值f(χ1)=-3 ,而 f(χ2)=3即 χ1

最后归纳:在正比例函数 y=3χ的定义域(-∞,∞) 上,任意的找 χ1、χ2, χ1

函数图象:随着 χ的增大,函数值 f(χ) 也增大。

函数二:

学生游戏过程1:

A学生在定义域内任意找个区间:[-5,-2]

B学生在区间[-5,-2]中任意取两个数,如 χ1=-4,χ2=-2

C学生得到函数值f(χ1)=16 ,而 f(χ2)=4即 χ1f(χ2)

学生游戏过程2:

A学生在定义域内任意找个区间:[2,7]

B学生在区间[2,7]中任意取两个数,如 χ1=3,χ2=5

C学生得到函数值 f(χ1)=19 ,而 f(χ2)=25即 χ1

学生游戏过程3:

A学生在定义域内任意找个区间:[-3,3]

B1学生在区间[-3,3]中任意取两个数,如 χ1=-2,χ2=1

C1学生得到函数值 f(χ1)=4,而 f(χ2)=1即 χ1f(χ2)

B2学生在区间[-3,3]中任意取两个数,如 χ1=-1,χ2=2

C2学生得到函数值 f(χ1)=1,而 f(χ2)=4即χ1

最后归纳:在的定义域 (-∞,∞)上,可以分为两部分。

(1)在 (-∞,0)上任意的找 χ1,χ2 , χ1f(χ2)。

函数图象:在 (-∞,0)随着 χ的增大,函数值 f(χ)却减小。

(2)在 (0,+∞)上任意的找 χ1,χ2 , χ1

函数图象:在(0,+∞) 随着χ 的增大,函数值 f(χ)也增大。

单调性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而学生能否真正理解单调性对于今后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以上教学设计以游戏为载体,意在激起学生的兴趣,而整个游戏过程的设计则再现了函数单调性的概念的生成。“润物细无声”,教学方式的呈现也可以如此简单而实用,在游戏中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本质,同时达到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亦将其称为原生态。

总之,课堂教学设计要的不仅是教师们眼中的合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自然地流淌出来”。努力构建数学“原生态”教学,还数学教学以“自然本色”,从而真正达到有效教学。笔者将为此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教育;安全问题;教学策略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小学生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成为学界和教育者所共同关心和关注的重要课题。开展小学《生活生态安全》教学,一方面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还可以扩充学生的实用性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在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同时也是一个家庭的幸福寄托,他们是否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学生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对学生安全教育方面的缺失。针对这种社会现实问题,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除了关心学生的知识性学习,同时也应该注重对于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小学《生活生态安全》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和学习。

在小学阶段,由于心智发育还不健全,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仍然处在一个十分低下的水平,这就使得他们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活安全问题时,无法做出正确的认知和判断,在面对各种危机时往往会手忙脚乱,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同时,当下各种社会问题此起彼伏,校园之外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以及校园之中的各种问题,使得学生处于各种危险的包围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和判断自己所处的环境,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社会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容易出现盲目误判的现象,在用水、用电方等面,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极易发生各种意外和危险。因此小学教育阶段的教育者,应该从学生所处的年g、阶段、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等多方面进行审视和思考,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意识,改进安全教育手段和策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以及问题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正确的安全思想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应该如何根据小学阶段安全教育现状,改进安全教育的理念和教育方法,改进安全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呢?下面我将结合《生活生态安全》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活生态安全》教学时,应该使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进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改变学生对于安全教育的认知和理解,使学生深刻的理解进行安全学习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从而提升学生的安全教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融入教师所设置的安全教育情境和氛围之中,改进小学安全教育的教学质量。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较重,教师在安全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安全教育而言,它的很多教育内容和学生所处的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对于学生而言不具有学科教学的神秘性和理论性,因此学生在进行安全教育方面的学习时,容易对学习内容形成错误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认为安全教育只是一种游戏式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集中学习精力,跟随教师的讲解和分析进行有效的学习。同时安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较为平实生动,和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语言大相径庭,学生也会因此而减少自身对于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安全教育看作是一种消遣性、娱乐性的学习,学生在进行安全教育的学习时,会因为这种错误的学科认知而产生松懈的、游戏化的学习心理,影响安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应该转变学生的学习思想,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进行安全学习的原因和目的,以及其所具有的重要教学意义,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的集中精力,端正学习态度,融入教师的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认真的进行安全教育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其次,教师在进行《生活生态安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运用实例对学生进行教学,以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照抄照搬教材上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枯燥的说教型教学,而是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需求出发,采取实例和实际演练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在现阶段的小学安全教育教学中,教师习惯性的采取陈旧简单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在教学策略方面往往是通过说教式的教学,运用班级黑板报和宣传栏等,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相关知识的讲解和灌输,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安全教育学习兴趣,同时还使得安全教育停留在一个十分浅显的层次上,无法使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安全教育的实质和目的。

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应该在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接受水平,在教学中穿插相关的实例,通过对这些实例进行透彻的解析,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从而提升小学安全教育的教学质量。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安全教育实例选择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等因素,选择适合学生观看的,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实例进行分析和讲解,避免选择那些过于血腥的实例,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影响。

篇7

一、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EcologyofLanguage),又称语言生态学(Eco-linguistics),是语言学与自然生态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E•Hangen在《语言生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语言生态”这一概念。他指出,“语言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学科。这一理念将语言系统复归到自然生态系统中,但这里的“生态”与常规认识上的生态环境不一样,可以说是一种比喻,是指特定的语言与所在的社会、文化地理环境中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关系。

二、生态语言学对英美文化教学的启示

英美文化教学对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英语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作品表达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兴趣和了解。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看,英美文学教学是语言、文化、文学鉴赏、人文素质等交互影响的课程结构关系,表明在英美文化教学中要遵循生态语言学中的互动性、多元化、生态文化等观念。

(一)互动发展

英美文化教学中存在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本关系、生本关系等多种交互关系,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看,英美文化教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参与互动,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形成动态的教学环境,这个环境就是英美文化的生态教育环境。基于生态语言学的英美文化教学,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采用互动的方式使学生在生态语言环境中培养出对英美文化的审美能力。基于生态语言学的英美文学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教学,更是运用特殊语境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互动的教学。

(二)多元化文化教育

每个民族或国家在特点历史时期内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理念,这些是由于宗教、等级、价值、知识等多方面因素集合而成的稳定性特征。语言也同样如此,能表现出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随着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加强,语言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工具。因此,英美文学教学中对多元化文化的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要注重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将文化传播融入文学中,结合文学作品将英美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文化传达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生态文化

随着自然环境日益遭到破坏,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才开始增强。在生态环境危机的情况下,加强生态环境意识的教育是创建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学教育逐渐融入高校文化教育中,主要通过生态文学教育体现出人类对自然、生活与艺术中生态美的研究,从而传达一种生态环保意识。一些英美文学作品通过对生态危机和生态环境污染的描写,激发读者的生态环保意识,并表现出对现代文明的质疑和批判,从而培养人们保护自然的责任。如《老人与海》《瓦尔登湖》《白鲸》等英美文学作品,在教学中将文学作品赏析和生态环保意识相融合,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下实现教学目标。

三、基于生态语言学的英美文学教学

(一)搭建生态教育的兴趣平台

兴趣平台的搭建是英美文化生态教育的前提条件。基于生态语言学的英美文化教学,主要以英美文学作品作为教学支撑,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将生态、和谐、多元化的教育理念融入至教学课堂中,开展文学作品赏析、阅读观点交流、情感沟通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作品审美能力。面对当前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缺乏生态教育理念的现状,教师应不断创新教育理念,综合运用多种教育媒介,搭建生态教育的兴趣平台,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将文学作品进行分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作品进行重点教学,或从文学作品中找出学生感兴趣的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其次,在信息时代下,教师要改变原有的讲座式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新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讨论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创新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能取得显著效果,例如,角色扮演使学生在充分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作品角色体验,能更好地深入文学作品内部,感受文学作品的内涵;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看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制作出生动形象的动画、图案、影音等,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营造生态教学环境

英美文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生态因素决定教学效果。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同时,教师也要参与至学的活动中,形成良性的互动,从而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英美文学生态教育是较为复杂的生态循环过程,不仅要营造出和谐互助的生态教育环境,还要全面考察生态系统中教师、学生、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授课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反之,学生的学习成效对教师教学也有助推作用。教师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为学生的文学欣赏营造出生态自然的学习环境,学生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在学习过程中对生态自然知识的主动构建,这几方面的关系共同营造出和谐的英美文学生态教学环境。因此,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要注重强调各种关系的互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将文学作品融入互动关系中,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关系。

(三)提升学生生态审美境界

英美文学教学是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精神世界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学习反思生活现实。从这一角度讲,英美文学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语言教学上,要深入挖掘文学作品蕴含的思想内涵,完成文学作品内涵的审美教育。教师应充分挖掘英美文学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将英美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尊重自然规律,自觉形成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教师还要深入研究英美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价值取向和生态智慧,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最终形成自然关怀。在提升英美文学教学的生态审美境界中,积极采用创新的教育手段,使学生在阅读赏析文学作品中获得思想和精神上的启迪,呈现出英美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态价值观。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三生教育”;跆拳道德;跆拳道教学与三生教育关联

1、“三生教育”理念概述

1.1、“三生教育”概念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三生教育”是:人本理性哲学有很多原理,其中作为根基的原理,是以人为本。在以人为本在伦理学中的体现的是对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关怀。这样,“三生教育”就有了对马克思哲学在竞技运动中的运用有了的新理解。“三生教育”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2、“三生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对“三生教育”理论中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理论有分别进行阐述的内容,国外还没有对“三生教育”相关理论的系统论述,但三生理论是有着一定的历史和哲学背景的。早在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就已经提到过:人有生存、生活、生命三种境界。这里所说的生命是指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层次追求。“三生教育”在国内的研究仍处在起步初期。对“三生教育”研究理论的资料大多出现在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博论文的文章中,其中,带有先锋性的就有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先生所写的《生命生存生活》一书,为“三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推广铺设了理论先河。而罗先生的《全面实施三生教育,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论文,更是“三生教育”的开篇大作。在中国,三生教育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编的《生活教育》杂志,在里面陶先生就主张“教育就是生活”,并且提出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教,这些就是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前身。“三生教育”的理念提出,其目的是以此为实践指导思想,让更多育人、育德、育才的活动切实有效的开展起来,落实到教育的各个门类,其中也就有在高校跆拳道课程中注入“三生教育”理念。这是一个新课题,要在“三生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融会贯通到跆拳道的课堂组织和教学中去。为了更好操作,高校跆拳道课堂教学可参考成功活动的范例和模型,建立并创造跆拳道“三生”教学课堂模式。可参照的范例主要有:目前已在个省市有关地区和学校实施,由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三生教育”系列教材,已三个省在使用;在全国成立了多个三生教育工作站,并将全国所学校建成“三生教育实践示范学校”,在回归“三生教育”的理念下,学校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也为包括跆拳道课堂在内的各大高校的专业课堂提供了实践材料。

2、“三生教育”与跆拳道的关联

2.1、路拳道与生活教育的关联

跆拳道教学如何与“三生教育”结合,可以首先从生活教育入手,让跆拳道课堂从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的教育。以课堂生活教育为起点,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以此,注入跆拳道的尚武精神;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跆拳道精神也是这种复合体里的一部分;跆拳道教练要教育学生学会正确比较和选择生活,理解生活的真帝,处理好学武与学文、学习与休闲、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2.2、路拳道与生存教育的关联

其次,跆拳道与“三生教育”结合的第二道路是生存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这一点与跆拳道教育中的强健体魄、发达精神是一直想通的。跆拳道教学本身需要和谐精神,这一点在可以运用生存教育理念,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正确面对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运动技能作为生存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人们面临危险的时候,能够起到保护自我的作用,这是跆拳道学习和修炼的目的所在。跆拳道在充分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又大胆借鉴了拳击、柔道等同类项目的长处,这有助于跆拳道的运动技能的提升。在跆拳道的教学中,应该根据跆拳道的特性,充分发掘学生的生存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在生存教育方面的能力。跆拳道这一体育运动项目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如今跆拳道已经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比赛风格、成熟的比赛系统和规范的教学模式。如今跆拳道符合现代竞技体育的要求,竞技性强,具有对抗性,简化技术动作等最适合推广普及,适合学生练习。长期练习跆拳道,可以大大提升自我的运动技能,从而间接的学会“三生教育”中的生存教育的部分内容。

2.3、路拳道与生命教育的关联

还有,跆拳道与“三生教育”结合的第三道路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本身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跆拳道跟所有的运动项目一样,都是以强身健体为主要任务。结合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3、“三生教育”理念融入跆拳道的教学内容

3.1、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促进运动技能提高和延展

跆拳道运动能力的提高,要靠运动离理念层次的提升。跆拳道具体包括跆拳道基本腿法、特技击破、跆拳道舞、双人对抗、跆拳道品势、竞技比赛等跆拳道的单个腿法确实没有多大的创新空间,但是在多个腿法的组合上,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不同腿法的组合会运动和视觉效果。在结合“三生”理念的过程中,面对练习跆拳道时间不足一年的学生,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在创新培养方面,多鼓励学生对己学跆拳道动作的组合编排,在己有的跆拳道腿法基础上大胆的组合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对于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跆拳道的各种腿法动作的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跆拳道的品势、特技动作、跆拳道舞等教学。在创新理念这方面,品势要稍逊于特技动作和跆拳道舞。跆拳道舞属于跆拳道与舞蹈的结合。在学习的过程中,跆拳道老师可以将跆拳道品势的动作与舞蹈的动作和节奏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分成小组,自由编排跆拳道舞的一个节拍,然后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展示,这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三生教育”以人为本,可以升华为“爱美体育教育”,运用在跆拳动特技作创新上,与跆拳道的腿法动作基本一致,但是在表现力上,特技动作能给人很强的视觉效果。

3.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与理解

“三生教育”的教材和跆拳道的教学内容,通过比较发现在生命教育这方面跆拳道主要是提升体质健康这方面涉及到生命教育,跆拳道在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生命这方面非常薄弱,正好通过“三生教育”加强跆拳道教学对学生生命观的学习。

4、将“三生教育”理念融入高校跆拳道教学的建议

4.1、发挥跆拳道的项目优势,优化教学

高校跆拳道教学相较与其他的运动项目,有着其独特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结合的优势。跆拳道在防身技能培训、礼义精神的普及、坚强意志品质、自信心的塑造等方面就是“三生教育”的“生命”、“生存”观念的现实体现。在与“三生教育”观渗透结合的过程中,师生在课堂上进行教与学的探讨,而跆拳道在防身技能培训、礼义精神的普及、坚强意志品质、自信心的塑造等方面的教学也与“三生”理念有着互通互惠的联系。所以,跆拳道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优势,为“三生教育”的教学提供参考模板,同时发掘跆拳道在“三生教育”中的其他优势,扩大跆拳道的优势教学,扩大“三生教育”理念融入跆拳道教学的面枳。尽快完善跆拳道的跆拳道舞、击破与特技、双节棍的教学要求,制定规范的教学大纲,丰富跆拳道教学的内容,为跆拳道教学创造出更多的特色项目教学。

篇9

1.整体化发展的价值取向

学科存在的基础是知识,尽管知识的发展经历了“综合—分化—再综合—再分化”的螺旋发展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分化出了不同的学科。但是,学科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多重内在的联系,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依存、共生关系。片面强调某一学科的发展,既不利于该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也不利于高校自身学科结构的协调。高校学科通常兼具“知识形态”与“组织形态”两种属性。所以,高校学科建设既应包括学科水平的提高,也应包括学科结构的整体优化。地方高校在进行学科建设时,应该秉承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科学规划、有序发展。既要注重某一学科的成长发展、形成特色,又要注重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充分发挥多学科融合所产生的“边缘效应”,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兴起。同时,还要注重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使特色发展与整体推进有机结合。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整体化发展的核心是多学科群的集群化发展。即学科群应该覆盖多个相近的一、二级学科,并形成较为明显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优势。实践证明,学科建设整体化发展能够较快地提升地方高校的竞争力。学科集群化发展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科力量的整合,适应当前科技发展的需要,大大提升地方高校的教学科研能力,有利于培养跨学科的高水平人才。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整体化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尽管作为知识存在的学科是平等的,但是“撒胡椒面”式的学科建设,并不是整体化发展,而是学科平均主义的体现。平均发展容易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降低整个学科系统的资源利用率,使学科系统的生态效率处于低水平,这是学科建设应当避免的价值取向。在教育实践中,要在加快发展重点、优势和特色学科的同时,重视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积极促成多学科群的顺利发展。

2.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中,离不开资金和物质的投入。没有这些基本条件的持续改善,学科发展水平难以提高。但是,相对于这些“物”的因素,“人”才是最主要的因素,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对此,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院长巴尔的摩认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把世界最一流的人请来;二是给他们充分的支持和条件”。我国教育家梅贻琦也曾说过一句常被引用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于一所大学而言,“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对于学科建设而言,“人”是最核心的要素。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中“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在学科建设中,要注重教师的发展,注重学科队伍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学科建设的过程其实就是人才的引进、使用和培养的过程。因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师队伍的质量。不同高校在学科上的差异,主要是教师学术水平的差异。要提高学科水平,优化学科结构,没有人才的积累、培养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学科梯队的培养与管理,理应成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价值选择。另一方面,学科建设的直接目的是实现地方高校的教育职能,其中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是核心。学科建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才能秉持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本义。

二、教育生态学视野中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主要策略

美国教育史学家劳伦斯•A•克雷明(Cremin.L.A)认为,“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是把教育视为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因子都有机地联系着,这种联系又动态地呈现为统一与矛盾、平衡与失衡的状态”。而学科是高等教育这一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因而,应用教育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共生、竞争、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应将其视为一个生成的过程。其建设策略与措施应该遵循教育生态学的平衡观、联系观和动态观的要求,才能使学科发展的生态系统保持有序状态,使学科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能量流和人才流维持良性循环,处于动态平衡。从而实现学科的共生、竞争与学科系统的协同进化,使学科生态系统维持在最佳的运行状态,达到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主要策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学科建设的主体结构

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应该由多主体参与,这是毋庸置疑的。由于学科发展涉及到诸多复杂的因素,因而参与学科建设的主体通常应包括:校内人员和校外人员。校内人员主要包括学校领导、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学科专家、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一般教师、部分学生代表等;校外人员主要包括非本校的学科专家、社会人士、学生家长等。在教育实践中,参与高校学科建设的主体常常出现缺位的现象,使学科建设主体的结构不完善。目前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中,一般教师和学生代表对学科建设的参与度较低,甚至存在着缺失状况。尤其是在学科建设非常重要的“学科规划”环节中,基本上是处在“失语”状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科发展。规划本身只是一个框架性的文件,它所蕴含和表达的关于学科发展的目标及措施,只有为全体教师所认同,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得到落实。然而,由于普通教师和学生代表的缺位,影响了他们参与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导致他们对学科发展目标的认同度不高,仅仅成为学科建设的被动执行者。对于校外人员而言,社会人士、学生家长也很少参与学科建设,致使高校对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难以及时掌握并将其反映到学科建设中。为改变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实际参与者”低于“应该参与者”的现状,高校应不断通过机制改革,理顺各主体参与学科建设的渠道与途径。在学科建设的不同阶段,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实现学科建设主体构成人员的优化组合。

2.促进学科系统的多样化发展

如果把高校学科系统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的话,只有多样化发展才能保持学科系统的活力。生态原理表明,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多样性能够增强稳定性。对于学科系统而言也是如此,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关联性,从而形成了庞大的学科群落。在此期间多样性的知识结构、学术思想能够彼此联系、相互激发,从而拓展了学术视野,扩大了思维空间,促进了学科的稳定与发展。教育实践证明,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之所以学科建设水平较高,交叉学科发展较快,与其拥有多样化的学科系统是分不开的。正是由于学科众多,学科之间存在复杂的网状关系。因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活动就会大量增加,会催生出较多的学科创新机会,出现更多的学科增长点。不仅如此,多样化的学科系统与单科系统或者较为简单的学科系统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稳定性,能够使高校在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目前,在我国的学科建设中存在着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普遍问题。多数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在有限的几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上,不断地将有限的资源用于这些学科的建设,致使其他非重点学科的发展与重点学科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样的学科建设方式虽然可能在短期内立竿见影,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则会阻碍学科多样性的发展,也使其稳定性难以提高,降低地方高校的竞争力。一旦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较大的改变,地方高校将会遭遇比综合性高校更大地困难。地方高校要促进学科系统的多样化发展,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要处理好原有学科与新上学科的关系。近年来,许多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上了一些学科。新学科的建设能进一步丰富地方高校的学科系统,从而提高其稳定性。然而,在集中力量发展新学科的过程中,也不可忽视原有学科的发展。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又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科,这些学科能够对学科系统起到稳定作用,并对新上学科的较快发展起到推动和带动作用,从而保障学科系统的协调。另一方面,要注重扶植交叉学科的发展。生态学的“边缘效应”在学科发展中表现为:通过学科之间竞争的加剧,促使整个学科系统达到更高水平的和谐、共生、发展。地方高校在进行学科建设时,注重因边缘效应而产生的学科交叉。因此,交叉学科往往是新的学科增长点的诞生地区,注重扶植交叉学科的发展,是高校学科多样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3.建立有序的学科竞争与共生机制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生态化

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态化课堂,应该以现实的课堂教育为起点和着力点,用生态的社会观来营造出一个鲜活、谐和、生长性强、弥漫着生机的生态环境,在此为学生讲授知识,和学生进行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是依靠老师和学生组成的结合体,依赖这个结合体,在一定的情况下创造出一个融洽、平衡的生态体系,它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并且让教育质量与效率获得进一步提升。

一、小学生态课堂的建立应呈现简便性

所谓新课标特征,就是课堂教学里可以运用的教学资源不仅仅局限于设备和教材,这展现出一种扩大、开放和多元化的趋向,在小学数学课堂里,可以运用的资源包括学生、老师、课堂氛围、教育实质等很多生态要素。这样就会让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同学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以及沟通形式展现多样化的趋向。

二、小学生态课堂的建立应展现同等性

小学生态课堂的同等性,指的是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同等存在;教育进程里,师生之间应构建起信赖并互相尊敬的关系。作为教师,能和学生建立同等关系的根本,是通过谈话的形式来互相交流、互相进步,建立生态讲堂。在课堂学习中,每个同学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将其付诸于行动,实行创意性思想活动。老师和同学之间、同学和同学之间是全部敞开的,能够尽兴地实行开放自由的交流和沟通,获得他人的了解和尊敬。这更有利于其以恰当的时机、适合的形式向他人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小学生态课堂的建立应创建评价体制

课堂教育是为了完成数学课程所指定的方针,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与修养,推动健康整体发展。讲堂的功效是否提升,计划的教育方针是否达到,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生态课堂教育建立一个评价体制,对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教育做出明确、有用的评价。

总而言之,呈现简便性、创建评价体制、展现同等性,更有利于推动生态数学教学体系的建立。增进生态教育层次上的提升,增进生态式教学和数学教学的互相结合,让教师的教育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的数学修养进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