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03-30 00:2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素质教育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素质教育的核心

篇1

记者:您于2009年2月当选为娄底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分管教育工作。将近4年的时间,听说您对娄底市教育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

鄢福初:了如指掌不敢说,但大体情况我是知道的。目前,我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535所,教职员工43589人,学生70.26万人。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9%,“两基”人口覆盖率为100%。高考录取率、高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普职分流比跃居全省前列;在中小学生“独唱、独奏、独舞”比赛和省运会等运动赛事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可以说,娄底教育的改革发展,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个是对素质教育还存在一些认识上和实践上的误区;一个是教育风气有待进一步优化;一个是城乡发展还不够均衡。为此,我们确定了以下思路:第一,紧扣质量中心,端正办学思想。第二,以师德师风建设为突破口,净化教育风气。第三,以强化基础建设为突破口,提高办学水平。

记者:您提到要紧抓教育质量,这与当前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什么紧密关系?

鄢福初:我们应当先理解素质教育的含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有不同天赋和爱好的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素质教育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质量,没有质量的素质教育不是素质教育。《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要求,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的方法,具有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实践能力强、人际关系和谐等全面的素质。教育无论怎么改革,都应以人民满意为依归,都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很多人包括学校校长、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都有片面性,往往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爱好,就是学生有什么爱好,就培养什么爱好,以至于一些义务教育学校基本不考试、不评价,就像托儿所、收容所。好像不鼓励学生或者阻碍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就是“罪莫大焉”。如果单纯地只发展学生某一项兴趣、某一种素质,其实也就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教育。

记者:有句话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多年来,评价学校、教师的还是考试指挥棒。对于考试,您有何看法?

鄢福初:我们要全面认识考试。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之一,考试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很多人认为,推进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并将考试与“应试教育”联系起来。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都是教育的一种形式,考试是具体手段,不是区分两者的标杆。“应试教育”有考试,素质教育也可以有考试。“应试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为应付考试而教,为应付考试而学,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所谓高分低能、高分低质等现象。但是我们也不能说高分就一定低能。考试是手段,分数很无辜,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记者:据我们了解,您在抓教育质量的时候,阻力挺大的,听说您还说过“必须坚决抓教育质量,出了问题本人承担全部责任”的话。

鄢福初:是的,当时,很多人心目中的质量观念已经淡化,担心提到抓教育质量就有“应试教育”之嫌。在全市高中校长会议上,我提出了“三个坚持”:坚持质量兴教,坚持质量立校,坚持质量育人。单纯地强调重要性意义不大,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科学的机制,如教育质量评价机制、考核机制。多年来,一方面提倡素质教育,淡化考试成绩;另一方面却按学生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素质教育是表,“应试教育”是里,表里两张皮,挂羊头卖狗肉。这样,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除紧抓考试成绩之外,教师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去钻研素质教育。以至于当我们提出质量立校观点时,很多人忧心忡忡。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我在全市教育工作会上明确表态:“必须坚决抓教育质量,出了问题本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近几年我市的教育质量有所提高,这得益于观念的转变,也得益于一些工作的落实。近年来,我们牢记9个字:抓教研、促教改、强课堂。新课改推进以后,一些老师反映,现在的课难上了――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其实这是片面的,教育质量的提升绝不是题海战术、疲劳战术,也不能依靠补课、家教家养等违规行为。为此,我们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实施“三百工程”,加强校本教研,推进教师基本功新一轮培训等;我们还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邀请魏书生等名师专家来作讲座,也选派了一大批教师外出学习考察,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提高。刚上任不久,我就到市教科所组织开会,布置作业,要求教研教改人员一定要统一思想,创新形式,扎实工作;各地各学校要立足校本教研,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向45分钟要质量,而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打造轻负、高效课堂。我们的想法很简单,通过教研教改,提升教育质量;依靠质量提升,推行素质教育,达到培育全面素质人才的目的。

记者:谈教育质量就离不开教师队伍建设,娄底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鄢福初:社会上对教师确实存在一些看法,但是也不能完全责备教师,而应该深层次分析,特别是要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教师的生活、生存状态来分析。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由于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到了城市的每个角落,也波及到了广大农村的每所村寨,社会浮躁、道德滑坡、功能失调,拜金主义持续发酵,广东的小悦悦事件就是一个沉痛的案例。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风气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育系统的纯洁。二是教师待遇没有跟上去。面对教师,我们是有愧的。教师也是人,需要衣食住行,也需要更好的生活条件。但事实是,我们广大农村教师、偏远山区教师工资水平低,公用经费不足,绩效工资以及一些津贴、补贴难以足额到位。地方政府已经足够重视了,千方百计筹措教育资金,但依然捉襟见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化县特岗教师工资低的每月只有700元左右,这不是个例。我来自贫困山区,也在农村教了8年书,对此我深有体会。寂寞、清贫、艰辛,这就是我们广大山区教师的全景图。欣慰的是,安贫乐道的教师占绝大多数,他们师德高尚,是我们教育发展的中流砥柱。我们不能因为个别教师的一些违规行为而以偏概全,全面否定广大教师的工作业绩和整体道德素质。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位置。教师的道德建设非常重要。《礼记》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人们认为教师的师德和师风要高于社会、先于社会、优于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很高,要求也严,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人师表、立言立行。我们决定以师德师风为突破口,净化教育风气。2011年4月,我市召开了规模大、规格高的师德师风建设动员大会,时任市长张硕辅发表讲话,全市1000余师生参加。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加强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和廉政教育,营造教师遵纪守法、廉洁从教的良好风气(在这方面,我市连续五年都是全省规范办学的先进单位)。二是职业道德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建立职业道德教育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三是完善长效机制。健全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师德监督考核机制、奖惩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力争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实现师德建设的科学管理和长效管理。比如奖励机制,娄底市委常委会决定实行“三百工程”,我们召开了奖励表彰大会,对100名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奖励;与此同时,结合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评选了10名师德标兵。市委、市政府很重视,易鹏飞市长亲自颁奖,亲自指示。

记者:办学条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障。近年来,我们在改善教育条件、均衡教育资源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鄢福初:完善基础设施,改进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均衡发展,这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

当前,农村教育逐渐压缩、日渐薄弱,农村基础设施过差,远远落后于城镇,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有的学校,电脑还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配置的,仅仅只能应付检查,离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基本没有多媒体教室;还有约10万平方米的危房等。当前,我们一方面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另一方面深入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如实施农村学前教育行动规划,推进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实施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等,全市新建扩建校舍70万平方米,改造学校危房63.2万平方米。通过以上工作,农村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城区教育逐渐膨胀,压力空前,主要的问题是城区教学设施过少,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大班额现象严重。我们拟分三步解决这些难题:第一步,挖潜扩容,缓解大班额压力;第二步,强化措施,加大学校新建力度;第三步,合理布局,理顺教育管理体制。为此,我们已经制订了《娄底城区四年行动计划》,共启动53个项目,重点建设城南学校和吉星小学,从根本上解决大班额问题。城南学校是一所规模较大的高中,新增学位3万个,由娄底市城司承建,建好后交付市教育局使用,现在我们已经完成前期工作。我们还支持新建吉星小学,明年该小学将投入使用。学校建成后,将调整城区教育布局,优化整合高中学校,将一些高中学校改建为义务教育学校。随后理顺城区教育管理体制,改变市政府、娄星区、经济开发区“两级三块”都管理从幼儿教育到高中教育的现状。争取在较短时期内,解决好这些问题。

总的来说,质量核心、师风建设和基础建设这三个方面,互为犄角,相辅相成。其中,质量核心是一体,要继续强化质量兴教、质量立校、质量育人理念;师风建设、基础建设是两翼,从人的角度、物的角度夯实基础,优化环境,确保质量的核心地位,争取我市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有理由对娄底教育充满信心,市委市政府不吝关怀,高度重视,新任书记龚武生召开的第一个常委会就研究教育,新任市长易鹏飞半年间就出席、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十余次,制定一系列措施;教育部门牢抓机遇,贯彻落实;社会对教育无限支持。

记者:您对教育的理解很深刻,是个有思想的专家型领导。这与您的成长经历有关吗?

鄢福初: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19岁师范毕业后,就走上讲台,当了十年农村教师。此后,我换了工作岗位,但基本都与教育相联系。可以说,我一直在和教育打交道。我是个比较传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直有个“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传道授业”的情结。作为现今的副市长、家长,曾经的学生、教师,我对教育怀有深厚的情感,理解老百姓对教育的需要,我热爱教育,渴望为教育做点事情。

我的求学、家教、教学和管理经历告诉我:作为学生,渴望得到良师教育,渴望求得做人做事的方法;作为家长,希望孩子获得优质教育,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教师,应关注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要善于学习、勤于实践、勇于担当,要有强烈的自豪感、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作为管理者,应努力完善办学条件,高度关注教育民生,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推进教育更大发展。这是我的亲身体验,也是我对教师的希望,更是我对教育的期盼。

清代诗人陆世仪说过,教子功夫:第一在起家,第二在择师。记得三十年前,我去家访,一个家长对我说:“一个人要想得到幸福,就必须遇到三个对的人,一是对的父母,二是对的老师,三是对的爱人。”教师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将尽力而为、无怨无悔,愿以此自勉。

篇2

关键词: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48-02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打基础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人在步入社会之前所应具备的最基础的素质,都应在基础教育阶段打好。人的素质是一种“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的总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使基础教育返朴归真,重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

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理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它既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也包括审美素质等在内的多方面的素质。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贯彻、落实而最终实现教育的这一目的和追求,课程规划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创设了相应的课程,诸如:语文、数学、思想品德、体育等。制定教育目的及课程设置的初衷和理念无可非议,然而,由于“学而优则仕”官本位思想的长期影响、社会大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广大学子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孜孜追求;由于升学率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社会及大众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尺度。“考试分数”成了教师和学生共同追求的唯一目标,“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学校、学生在升学率、在分数上互相攀比、蔚然成风,愈演愈烈。致使我们的基础教育完全沦丧为高考的附庸和工具,在教育目标上完全背离了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考试技巧,教学中普遍采用了题海战术,教师分类归纳,布置大量作业;学生则根据老师的要求,对号入座,反复练习,进行强化训练,而置教育的目的和终极追求于不顾。以致于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理论水平高,说起来头头是道;动手能力弱,做起来一塌糊涂;教育和社会和生活严重脱节,我们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就象天外来客,显得和社会、生活格格不入,难以很快融入社会、融入生活。出现这一现象和结果,可以说完全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完全不符合、不能适应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对人的需求。减少、改变这一现象已成为当务之急,呼声越来越高。传统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广泛共识。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则是对社会发展的必然的、历史应答。要改变基础教育的现状,既要变革现行的人才选拔机制、关于人才的衡量、评判标准,也有必要重新认识教育的内在追求和终极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同时也要探索和解决实现教育内在追求和终极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课程规划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创设了若干课程,诸如语文、数学、体育等等。我们这些已经受过若干年教育的人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看一看,我们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都学到了什么?我们在课堂上、从书本中学到的这些东西又有多少是在生活中、工作中真正用得上的东西?语文课是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的一门课程,可以看一下,我们从中都学到了什么:老师在课堂上教我们识字、读书、写文章、讲字法、词法和语法,学生则进行相应的练习,认字、记词义、造句、背诗词、写文章。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一直就这样进行着,我们从中学到的只是一些书面的字、词和语言的相关理论,我们对语言的学习与掌握仅仅停留在书面上和理论上。这些书面的语言、语法在我们大众的生活、工作中能真正用得上多少?我们又有多少人依靠书面的语言、语法进行生活和工作?毋庸讳言,了了无几。记过的字、词,读过的书、文章,随着时间的流失,又让我们还给了老师,偶尔需要写字的时候,往往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难怪不少人会产生不上学,要上学、想上学;上了学,学的东西却用不上、没有用的困惑和感叹。应该说,语文是计讲究语言的,而语言是活的、发展着的、有生命力的,是一种实用的、应用性的工具。语言作为一种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时时处处相联系、不可或缺的应用工具,通常情况下,不是靠“想”、不是靠“写”去使用的,更多的情况下,是通过“说”来使用、来发挥语言的功能和应用价值的。我们有多少人是通过学习语文,在课堂上、从书本中学习而达到了“真正会说话”的境界。真正会说话是指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所有经历过的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不出现或少出现哪种想说而说不出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窘境,说是说了,自己也认为说的很清楚明白了、说了之后、别人却没听懂或被人误解的现象;真正的会说,还在于不仅能做到在私下场合、在朋友中间、在家人、在熟人面前敢于表达、更要敢于做到在陌生人面前、在公众场所、在大庭广众的注视之下能够轻松自如的表达。试问,我们有几人能够理直气壮的说:“我能”。没几人能做到,那么,我们学了若干年、十几年的语文,学习效果如何、在哪儿呢?语文课的核心价值和追求应该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过能力和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技巧,开设语文课,让学生学习语文是必须的,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字、词、句和语法的理解与掌握上,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书面文章的追求上,而应该通过语文课的教学,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说话”的技巧和能力,让学生学会说话、学会表达、敢于表达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最高追求。我们传统的基础教育在异化为应试教育之后所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恰恰脱离和背离了语言自身的内在目标与核心价值。要达到这一目标很简单、也很直接,只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和提供充分的、更多的进行自我表达的机会和情境,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更多的、充分的口语上的互动,让学生多说,在各种情境和场合中通过说进行练习和训练,就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的技巧。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课堂上所缺乏的正是这种师生之间进行平等交流的机会、没有学生在公开场合面对公众进行表现的情境,也就难怪我们对语言的学习仅仅只是停留在书面上、脑海中而说不出口,不善表达,不敢表达。象语文课一样,其他各门课程均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与核心追求,数学课的核心价值在于让学生学会思考,而不是掌握解题的坂巧;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而不是仅仅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应是致力于提升和培养受教育者的自身素质,促进受教育者由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使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目标简单而明确,我们不可人为地把教育目标复杂化,有必要重新认识和把握各门课程的自身价值与核心追求,使教育回归到其自身应有的价值上来。不仅仅局限和停留在书面的学习和理论的说教上,让学生切实的行动起来、做起来。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就是做、做就是学。通过做与活动,让学生学会说话、学会思考、掌握生存的技能和本领、学会生活的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学会做人,做一个文明的社会人。

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职业核心能力 培养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面对着全球化,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意识呈多元化趋势,给我们教育和引导学生的正确人生、价值观、社会责任感悟等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缺失,也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如何把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合格的新型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一项艰巨任务。

人文的作用在于通过教育提高素质,促进人更加和谐持续全面地发展。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等影响,通过自身努力养成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基本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是以育人为根本、全面发展为宗旨、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人文素质就是人文科学、人文知识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也就是传授人文知识、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青年的文化水平、理论修养、道德情操,就是教会青年学生如何做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当前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

首先,人文素质教育有德育功能。这一功能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其中情感培养包括爱国情、友善心、正义感等因素;态度培养包括积极、科学、合作等因素;价值观的培养包括真善美判断标准等因素。

其次,人文素质教育有智育功能。这一功能我们可以分解为知识积累功能、能力增加功能、智力提高功能。知识积累是指相应的人文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能力增加是指通过显在和潜在课程对学生读写说、交际等能力的提高;智力提高是指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在心理层面上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

最后,人文素质教育还有美育功能。人文素质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只有经过一定的改造,将其中最为基本的能力要素分离出来,才能打造出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

这种平台应该符合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即以能力培养为主,将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能力要素提高到首要的地位进行分解后重新整合。

通过对上述三种功能的初步分解,我们可以得到七种基本的人文能力: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交际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其中后四种能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往往蕴含在其他能力的养成与训练之中。前三种外显的、与应用型职业活动密切相关且在教育上有较强可操作性和可测性的三种基本能力,就是我们分解综合后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所应实现的功能。

二、职业核心能力

能力多种多样,人的生命有限,我们最需要获得的能力是什么?选准方向,事半功倍;选错道路,一无所得。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先是学历文凭热,后是资格证书热。但现在人们发现,文凭和证书固然重要,但在职场上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竟然不是那些文凭和证书最高最多的人。还有比它们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为“关键能力”,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中称为“软技能”;我国香港地区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等。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根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核心能力等构成职业的基本素质。培养、培训职业核心能力就是为就业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劳动者终身教育、全面发展服务。

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人一生的课程,每个人都有其先天的基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潜质。事实上,从小开始,每个人都在学习、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学校、家庭、社会都是每个人学习的场所。但不同的生活、学习经历,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历练过程,不同的人对核心能力的认识与所获得的职业核心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目的就在于着力提升学习者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核心能力的水平,使学习者系统了解发展自己职业核心能力的方法,全面提高适应职业工作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教学宗旨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必须通过职业活动(或模拟职业活动)过程的教学,通过以任务驱动型的学习为主的实践过程,在一定的知识和理论的指导下,获得现实职业工作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或理论系统的教学,其教学目标不在于掌握核心能力的知识和理论系统,而在于培养能力。

实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可以采取渗透性的教学方式,即在各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在第二课堂,在学生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也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把它作为隐性的课程,以实现其养成教育。

实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可以采取专题性的培训,即开设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通过必修或选修,集中培训,系统点拨和启发;还可以利用几个周末的时间,或者在学生就业前集中一段时间专题强化培训,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增强就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三、核心能力培训课程的教学要体现的原则

1.教学目标反映能力本位的主导性。要强调培训课程以培养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目标,整个课程要突出以工作现场为条件,以实际任务驱动,或采取项目贯穿始终的动手能力训练,以能力点为重点,不追求理论和知识的系统与完整。

2.教学形式的拓展性。要能在各种工作场景或环境中开展教学。除专题讲授外,核心能力培训还应贯穿在各种课程模块之中,贯穿在各种课外活动、生产实习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3.教学组织的多样性。要实现专题性教学和渗透性教学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培训。

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4-0116-02

1.引言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所提出的,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集中于“活动说”。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教育活动(或系统工程)〔1〕;集中于“方法说”。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与应试教育、专业教育、技能教育相区别的教育手段(或方法)〔2〕;集中于“技能说”。认为素质教育是在一般教育基础上,对对象的兴趣、爱好、特长、技能进行培养与训练的技能教育(或称特长教育)〔3〕。这些观点只是强调素质教育的某一方面,没有真正从教育的对象――人的本质上来探讨。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受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去适应社会,进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国人共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和谐社会是古人对人类社会的一种向往,也是今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美好追求。和谐是美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谐社会是美的社会,和谐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担负着系统培育人的学校,有着直接向社会输送能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因而,通过和谐的教育来培养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使得受到教育的人和社会能和谐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尝试从素质教育的社会性本质方面来论述受教育者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并进一步强调和谐教育的含义和本质,为具体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指导。

2.素质教育的一般含义

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全面发展,即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的全方位教育,它强调的是教育的全面发展功能。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有用之才,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格的人才的需要。素质教育重视能力的培养,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它不仅重视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及其对未来发展的价值和价值迁移,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开拓型人才。素质教育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运用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进行学习,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同时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爱好和特长。

素质教育观的基本内涵集中体现在对教育目的、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目的与教育过程的关系这三个方面〔4〕的认识与把握上。

首先,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必须把“三个学会”作为全部教育活动的目的,即“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其次,必须以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发挥我国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作为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指导方针与要求,克服应试教育、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的不足,大力提倡通才教育、创造教育和主体性教育的全新的教育模式。

第三,关于教育目的与过程的关系问题。“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的目的是惟一的,而教育活动的过程则具有多样性和阶段性,两者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全部教育活动的惟一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通才,除此无他。

3.素质教育的社会性理解

作为教育哲学概念的“素质教育”,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教育基本问题(性质、目的、任务、作用、途径等)的综合认识与把握,它表现为一种教育理念,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它决定教育目标的选择与实现体现教育基本性质,规定阶段性的教育任务,指导规范教育过程的展开与进行,以及影响、制约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对于社会作用的发挥,教育手段与方法的选择及扬弃。而作为从人格结构内容和状态角度所提出的“素质”概念,则是着眼于人在与社会、与他人、与自然的关系交往当中的必要条件,即社会对于个体成员――人――的存在与发展所提出的各种需求的综合反映,“素质”就正是这种综合反映的代名词。它属于人才价值观的范畴,它涉及对全体社会成员或社会当中某一阶层成员或个体成员的人格结构状态、内容、性质的评价与判断,表现为一整套价值评判标准体系,人们往往依此以检验教育产品的合格与否。在从属关系上。它与“素质教育”不是同一层次上的并列概念,而是从属于“素质教育”观这一母概念下的三级子概念,即“素质教育观――人才观――人才价值观”

因此,我们讨论“素质教育”观,不是要探讨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5〕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结构,也不是寻求培养和发展这些素质结构的具体手段和方法,而是要从认识论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当代教育的基本规律与特质,用“素质教育”的特殊视角和观点来认识和评价教育在整个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指导教育目标的选择、教育方针的制定,决定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方向等等。从而构成关于教育的完整的科学体系。“素质教育”观在认识论上的哲学意义就在于此。

在个人和集体的辩证关系中,哲学强调:一方面个人影响集体,无个人则无集体;另一方面集体影响个人,无集体则无个人。而在这一矛盾关系中,集体对个人的影响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在我国这个几十年来十分强调“社会本位论”的社会氛围中,强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和思想,更有其历史和现实意义。

4.和谐教育的社会性体现

和谐其实也是一种哲学理念,和谐社会倡导和谐哲学。和为贵,谐为宝;和为本,谐为上;和为重,谐为要。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对此都有过著名的论述。所谓之和谐,一曰“言”,二曰“食”。通俗意义上讲,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三个文明,即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社会就像一个不停运转的大机器,我们每个人都是这部大机器中参与运转的一个小的零件。要想成为社会的和谐音符,就是不能为害于社会,要有益于社会。综合国力的增强有赖于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道德情操的凝练,公民基本道德和职业道德是首当其冲的。对于受教育者来讲,将来走向社会,没有起码的谋生技能,又如何立足于天地之间? 生存第一位,走进学校学知识、学做人、学技能,这是接受系统教育的根本目的。

和谐教育包含两层意识,一是教育内容的系统和谐性;二是教育过程的系统和谐性。教育内容的系统和谐性,是指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并举,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共进。教育过程的系统和谐性,是指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整个环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通过言传身教,通过缩微社会的折射,使学生懂得做人、懂得做事。也包括课堂教育与实验实训,劳动锻炼与社会实践等等,达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目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以系统和谐教育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环境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5.和谐教育的本质特征

人与社会处在复杂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之中,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双向的适应和改造的关系。首先,人必须适应社会,个人在所处的社会关系中被塑造成具有特定思想观念、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的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杜会的发展水平和个人的社会地位确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属性和行为方式。其次,人在适应社会和被社会塑造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动创造能力,根据自己的社会需求去从事改造社会的活动,维持社会的运行,推动社会的发展。人的和谐教育就是人逐渐形成其社会属性。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社会成员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过程。“从广义的意义上说‘教育’几乎就是‘社会化’的同义词,因为二者都涉及到如何将文化从一个人或群体传给另一个人或群体,都紧密关系到社会及文化的发展”〔6〕。

概括地说,人的和谐教育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良好的自我观念。个性的形成、发展是在一定的遗传或生理素质和一定的社会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实现的,是人的社会化的产物。和谐教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与社会标准相吻合,并使人们能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从而实现人的人格调试。

(二)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文化既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个社会及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内化的社会文化, 是能够代表文化最核心的、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社会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的规范”〔7〕。

(三)学习社会技能,培养社会角色。和谐教育的最后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和谐教育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不论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都必须不断学习并发展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技能,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各种技能的学习对于人的和谐教育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5

关键词:英语课 整合 素质教育 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差别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英语的信息化教学是利用文本书籍、光碟软件、网上资料三大资源为基础,强调的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体,培养他们的存储能力、检索能力、多媒体表达能力、道德情感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感。例如:在学习Weather这一单元的时候,我先要求学生运用教学软件如金山词霸、东方快车等查出一些有关天气的单词进行读写背;然后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分工,到网上寻找有关天气的资料和国家城市的天气情况。对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时请老师或小组的同学讨论帮助解决并记录在个人文件夹上,把读到的和查到的东西通过小组合作制成网页。之后进行综合讨论评价,打通学习小组间知识的局限,让每一个工作小组在评价别的小组工作过程中全面掌握资源库中的知识。评价时需要作评定记录。

这种教学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它在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课程安排、能力评价、协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核心思想。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模式相整合,从而带动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

1.改善语言背景铺垫效果。在语言教学铺垫阶段,教师往往需要向学生展示大量的背景知识,为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主题做好铺垫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语言介绍或教具展示往往会使课堂教学显得单调而枯燥,而运用Authorware、PowerPoint、FrontPage等软件工具,结合声频、视频等多媒体工具所制作出来的课件往往能够以感性直观的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语言教学的背景内容,从而既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类语言背景知识,又可以兴趣盎然地、自然地引导他们进入语言教学的主题。

2.强化练习效果。为了增强学生对词汇和语法的掌握程度,往往需要对学生进行强化性专题操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词汇和语法的操练可以丰富练习操练的方式和手段。例如,通过剪辑、播放特定的对话场景录像,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特定句型或词汇的用法。

3.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程度。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程度,从而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例如,利用电子邮件(Email)、论坛(BBS)、网络聊天工具(QQ、MSN)等网络工具,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地与教师进行沟通,对学习或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教师可以借助以上谈到的现代信息技术媒体,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看法,学生则对语言教学有了更多的发言权,从而有利于建立起一种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生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语言与思维互动就变得更加充分。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学习方法相融合,促进传统英语学习方法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1.自主式学习。所谓自主式学习,就是指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自主进行学习的方法。在信息化教育时代,自主式学习最大的不同在于,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拥有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运用网络学习资源的能力将会相当程度地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例如,我在教新编SEFC Book 1A Unit 7《Cultural Relics》一课时,组织学生从网络上查询世界各地文化遗传的形成、特点、地理位置等,为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全文的学习做了很好的语言与文化的铺垫, 有效促进了学生跨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语言知识水平的掌握。

2.交互式学习。所谓交互式学习,就是指学生借助网络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谈,或与计算机进行互动式学习的方法。如前文提到的网上交谈和人机对话就是交互式学习的典型例子。在美国CDLP(California Distance Learning Project)机构网站(http://)上,Workplace ESL Online为英语学习提供了人机交互学习的机会,这里展示的材料有英文教育录像和录音系列,学生可以通过在线交互课程来学习英语。

篇6

一、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

一般的认识活动是“二体”问题,即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间的关系问题。但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活动,它除了认识的主体(学生)和认识的客体(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外,还有教师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三体”问题。在这一认识活动中,学生要认识客体,须经过两次飞跃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加工的材料既来源于外界物理环境,又来源于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以思维加工为中介的物理环境与物理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使物理认知结构重新组合,最终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二、素质的判断和发展形式

目前对素质教育的概念和认识虽没有统一的观点,但对素质教育的判断已趋于一致。人的素质高低可用个体行为表现进行推测。高素质者能对各种环境和事物,尤其对意料之外的或从未从事的或从未遇到的事物与环境,进行正确或较好的处理。这一结论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的核心观点,与“学会生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也与日常生活认识是一致的:在自己学过的专业领域取得成绩,被称为“能力强”,而在相当广的领域中取得成果的人被誉为“素质高”。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根据调查,研究、归纳出了教育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素质的四种方式,它们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三、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方式的保证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决定性作用,可以说,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育内容的组织与要求、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师不会做的事,很难让学生会做;教师不具备的品质,也很难在学生身上培养出来;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创造型人才。因此教师的科学素质要求很高。

篇7

【论文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深入开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成为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本文对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几点个人的观点和建议。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创新能力又是综合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繁荣兴旺的动力,更是促使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所针对的重点所在,也是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创新的条件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对学生进行“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与时间。具体来说,解放学生大脑,就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解放学生双手,就是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解放学生眼睛,就是培养他们认真观察的能力;解放学生嘴巴,就是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解放学生空间,就是鼓励他们投身社会实践;解放学生时间,就是提倡讲究学习效率,节省学习时间。“六大解放”的提出,为学生的创造与创新提供了先决条件。作为学习,应按照这一教学思路安排教育活动,如:在班级内实行“班干部轮换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管理的机会,并积极鼓励学生在管理工作中发展创新;在全校范围内成立兴趣小组,为学生们施展才华提供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中小学生的减负工作,为学生减轻负担、注重创新奠定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产生疑问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与开端,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疑问,才能在自主思维与思考中获取答案。任何思维过程都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包括对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讨论,直到解决问题,都体现了学生对思维的灵活运用,这一过程中所提出的具有新意和创意的解决办法,都是一种创新行为。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操作办法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所创设的情境应难易适中,如果问题太难,会让学生感觉筋疲力尽,不仅无所获,还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如果问题太容易,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见,只有中等难度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求知,并始终处于智力发展的最佳状态。

2.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大胆提问

根据一般的学习规律,在学习初期,学生容易对内容表象产生疑问,而无法深入其内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拓展其思路,鼓励他们深入学习内容,通过联系前后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从而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与讨论,形成系统分析问题的习惯

作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中发现问题实质,并将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目的上。只有分析清楚这两方面,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可见,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养成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习惯。其中应注意的是,教师不要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以减少其盲目性;也不能越俎代庖,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先跟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分析,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4.通过归纳总结和课后练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当问题解决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共同归纳总结问题要点及解决思路,并通过进行课后练习来巩固知识。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分析、合作讨论、总结归纳、延伸练习中得到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教师应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活动教学,即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中心来组织的教学活动,如:游戏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角色扮演教学等方法。

(2)案例教学,即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借助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特定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平等对话,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竞赛教学,即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小组竞赛教学、辩论教学等方式。

(4)过程教学,即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认知过程的训练。

这些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以达到各种方法的互相渗透和互补,最终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不但是历史赋予每个教师的责任,同时也是整个教育部门所面临的重任。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抓住素质教育的契机,不断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若松.论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j].湖北社会科学,2005,(01)

[2] 孟玉琴.论创新能力培养与教育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4,(10)

[3] 刘守峰.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9,(s3)

篇8

关键词:心理素质 人际关系 职业适应

教师是特殊的职业群体,肩负着为国家的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促进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方面始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不断的发展,知识不断的更新,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有了更大的提高,不在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将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现在的学生知识面不断的扩展,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压力在逐渐的增大。因此,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不断地更新观念,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角色,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本文就从教师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等方面谈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从事各项工作,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的榜样,所以教师要具备一定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促进教师职业的发展。

1.学会自我认知,提高心理素质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除了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外,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对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适应当前素质教育需要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自我肯定,战胜自我,增强信心,学会自我调节;其次要提高自我认识,能正确认识自己,成功把握自己,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克服心理偏差,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因此,我们教师有要以师爱为核心,爱事业、爱学科、爱学生;有高尚的审美情操,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有浓厚的职业,兴趣求精、求广、求新;有因材施教的教育能力;有富有创造性的人格特征。

2.保持教师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保持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这不仅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还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突出教师的个人魅力,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从而提高教学成绩,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新知识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善于与学生沟通,这既能了解别人又能进一步了解自己,容纳别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会更好地加强人际间的关系。

二、教师的职业压力及解决办法

在我国现代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微妙的角色。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来看,教师充当着知识的传播者,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人等。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是知识的传授者,要求教师专业知识博大精深,无所不知;教师是纪律的维护者,希望教师严明公正,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纪律和品德教育,达到教书育人;教师是家长的人,要求教师工作耐心细致,对学生关心体贴和爱护。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放弃“完美主义”的心态,积极面对工作,调整挫折、确立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会自我调节压力,懂得寻求社会的支持以避免心理失衡,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工作潜能,提高工作效率,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三、加强教师角色责任,提高教师职业适应能力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对教师职业很高的评价,但由于受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变革,使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影响着教师对职业的态度。教师的劳动带有强烈的示范性,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用自己的思想、常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劳动对象。

1.转变教育理念,用现代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

学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首先要求教师有创新教育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及方式,改进教学方法,熟练掌握、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努力钻研教法,探究学法,以自身的高素质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充分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努力,兼顾全体,使每个学生在不同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

2.1在教学方面,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特征,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学生良好的习惯、品德、情操、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形成,有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将会在学生心灵上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正如加里宁所指出的那样:“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有他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及日常现象的态度。”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效果,是巨大而持久的。

2.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学生,这偏离了现代的素质教育方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学校受到老师表扬和同学的羡慕,得到家长的肯定,但忽略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挫折。在现在的社会里,学习优秀的孩子为了在老师、家长和同学心目中保持较高的地位,各方面对自己要求苛刻,从而压抑了自己的心理需要和个性发展,心理很脆弱,一旦遭遇到挫折后,承受能力极差,就出现了像现在社会中的中小学生离家出走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而成绩差的或表现不好的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指责。所以,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正确引导,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特长方面发挥较好的成绩,要时常发现和表扬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篇9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053-02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

1.高职生心理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高职生渴望独立,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认为自己的事情能够独立完成,喜欢自由,讨厌约束,尤其是不希望父母、老师、同学等对自己进行过多的干涉。但由于年龄、生活阅历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往往不能对事情进行很好的处理,当出现困难或挫折时,出现退缩或逃避,不想承担责任,而又不得不依赖父母和老师,同时,在日常事务和经济上对家庭的依赖很大,当感情上出现困惑时,对父母和周围的人产生依赖,但又不想和人过多地去沟通和交流,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可以自己处理好自己的事情,渴望独立,但很多事情不得不对他人产生依赖,内心矛盾,导致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2.高职生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弱。处于青春成熟期的高职生有强烈的人际交往需求,同时对人际关系的变化和需求也比较敏感,地域的不同、文化的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行为处事方式的不同,再加上现在很多高职生都是独生子女,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这些都使得人际交往问题成为高职学生比较突出的问题。同时,高职生与周围人沟通较少,一方面是与父母、老师不沟通或很少沟通,相互之间缺乏了解和理解。另一方面与同学间的交流少,过多地依赖网络,缺乏现实中的交流和沟通,以自我为中心。强烈的人际交往需求与人际关系的失调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3.高职生自立意识较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是大学生,会自我管理,自立意识较强,不希望别人对自己进行管束,但缺乏意志力,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处理对待问题情绪化,情绪忽高忽低,不能理智地分析问题,过于强调客观原因,忽视主观因素。不少学生过于高估自己,眼高手低,说起来行,而做起来却相差甚远。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在实际中不少学生上网成瘾,或整天睡觉,经常迟到旷课,少数学生还常因一些小事儿与周围同学吵架,甚至扰乱秩序。

4.高职生学习心理问题突出。当前高职的生源主要包括中职生和高中毕业生中的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学习基础差,不少学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行为习惯不良、缺乏意志力、网瘾等现象,具体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感到学习没劲,上课无精打采,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对老师缺乏感情,盼望着早点毕业。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不少高职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没有正确的认识。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补救、轻发展。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补救式”教育模式仍然比较普遍,这种教育模式试图通过改变或消除人的消极面达到个体心理的完善,它习惯把学生都看成是有心理问题的人,从而用矫治的思维惯性去看待学生,所以关注的是少数学生的问题,却极大地忽视了促进大多数学生积极、乐观、全面的发展。同时,“补救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重诊断、事后干预和单个咨询,而忽视了预防、团体咨询和发展性的教育,导致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不强,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心理问题的发生,涉及的只是少数心理问题外显的学生,而不能兼顾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单一。由于每个同学个性的差异,以及学习、生活、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和困惑,高职学生心理需求具有多样性,而现今高职院校心理教育普遍缺乏针对性,教育形式单一,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心理讲座、心理辅导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学制短,课程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虽然纳入了教学计划,但课程安排课时短,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不能达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有的仅仅是作为选修课,教育对象范围受到了限制。

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每个高职院校都在开展,看起来已经普及,专业人员、场地、经费样样齐全,但实际上却不同程度上存在搞形式化、流于表面的问题,缺少实质性的工作,有的只是做心理测量,建立一些心理档案,以便应付上级检查和汇报。另外,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没有专业的心理教育背景和心理教育经验,专业化程度偏低,从事此项工作的很多是德育工作者,专职少,兼职多,缺乏系统的知识与技能培训。

4.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高职院校,有相当部分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到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应有的重要地位,没有将其作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必要保障,有的仅仅将心理健康作为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高职院校走过场,流于形式。另一种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知识化。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不能等同。德育解决的是道德问题、人生观、价值观等,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要理清关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明确其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又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所以,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应加大投入,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保障,尤其是专业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加大宣传,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自身息息相关,解除对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咨询的偏见,主动去做心理咨询。

2.建立健全课内与课外教育体系,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首先,高职院校应调整课程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教学计划。增加教学课时,根据不同年级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教育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二,课外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重要形式。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和宣传途径,如校园广播、校园网、宣传栏、百度贴吧、微博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主题报告等形式,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开展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高职院校要建立相对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3.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构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模式”。积极心理学是指积极构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强调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完善”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模式”,更多地选择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的积极体验,致力于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同时重视前摄性心理干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由消除心理障碍为目的向促进心理发展为目的转变。同时,预防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工作的重心。预防是针对大学生普遍的心理发展特征而进行的发展型教育,致力于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产生、形成、爆发。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应仅仅只局限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而在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提高人生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4.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系。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大学生成长中心)主要负责系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并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必要时实施危机干预;院系成立心理辅导中心,主要开展院系内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心理困扰方面的辅导,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个人发展规划,必要时参与危机干预;班级设立心理委员,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宣传工作和班级内部心理健康活动,并关注班级内同学心理状况,出现问题及时向院系报告;宿舍内部选出心理护航员,主要负责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以及关注宿舍内部成员心理健康状况。四级联动,相互协调配合,保证信息的流通性和及时性,有效应对心理危机事件,形成多层次专业化的心理辅导服务网络。

5.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具有情境性、感染性和暗示性等特点,会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个性等产生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积极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能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思想得到提高,认知得到升华,意志得到磨炼,从而铸就经得起考验的心理品质,不断提高自我生存、控制、发展的能力。

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高职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大力推进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推进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唐永斌.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和策略[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9):119-121.

[2]赖晓桦.切入 渗透 引领――论心理健康教育与高职学生管理[J].高教论坛,2013,(2):3-6.

[3]赵驰轩.创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0,(11):86-88.

篇10

【关键词】信息;期刊馆员素质教育;方法;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必然导致信息存储和传递方式的革命,愈来愈多的期刊将会以电子载体形式出现,电子期刊在期刊收藏中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最终将成为馆藏的主体。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期刊工作,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的期刊业务工作一方面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在整个期刊工作中的比重明显下降。我认为现代的期刊馆员正处在转型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素质和能力,朝着信息反馈员、期刊建设员、信息组织员、信息导航员、信息传递员等方向不断努力,以适应服务方式和信息开发方式的变化。

一、信息素质的定义

信息素质是信息产业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名词。一个人具备信息素质,就必须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具备查寻、评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而且这种素质是终身学习的结果。信息素质可以理解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能力(信息知识和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信息素质是个综合意义的概念,它不仅蕴涵着个体具备的,带有客观性、发掘和利用社会信息源的基本技能,还包括了个体最基本的更具有主观性的认识和判断信息的基本品质。期刊馆员在工作过程中要了解读者需求的规律,掌握读者需求变化的情况,并及时将有关读者阅读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期刊订购人员。一般了解读者需求的方法有:一是召开各阶层读者座谈会,了解读者对期刊的具体需求。二是发放对期刊需求和评价的调查表,请读者进行期刊推荐。三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走访、闲聊等方式了解读者对期刊信息的需求。

期刊馆员还承担着期刊的划到、催缺工作,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期刊变更情况,并将期刊变更信息反馈给期刊订购人员。将缺期期刊的信息反馈给期刊订购人员,通过期刊订购人员与供应商进行沟通催缺,并对催缺进行跟踪记录。

信息反馈要做到灵敏、迅速、准确、全面,期刊馆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协调能力,能与读者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同时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加强图书期刊馆员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需求

信息素质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主导因素,它要求人类具有获取并征服它的能力和意识。作为专业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图书馆员,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才能较好地开展工作,有效提供信息导航、信息组织、信息开发服务。

2.现代图书馆工作对期刊馆员的要求

首先文献信息的载体形态从纸质逐渐向电子介质过渡,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不一定以正式出版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图书馆员要进行文献信息的收集,就要深入到不同形态的信息中去判断其价值,决定其取舍。其次,用户的信息消费更趋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图书馆员在进行信息服务过程中,要更多关注读者的需求特点,根据不同读者的不同心理、习惯、能力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图书馆作为信息的集聚地,不仅是文献的汇集、信息的集散而且是信息的加工、创新思维的孕育。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加强信息素质教育,熟练掌握在复杂的信息中获取有用资料,为不同用户的信息消费者提有效服务的能力。

3.图书馆期刊馆员要有终身学习的要求当好建立在信息反馈基础上的期刊建设员

现代图书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对信息的获取、理解、转化并生成新信息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获取信息、创造信息的方法,才能提高获取与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使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进行知识的整序、分析、研究和利用。通过信息素质教育获得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终身的学习和自我完善。在有限的图书馆经费条件下,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的比例结构正考验着期刊资源建设人员的智慧,也促使期刊建设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根据期刊利用率来进行经费分配。要做到“花最少的钱购置更多的资源”,期刊建设员就需要具备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娴熟的信息检索技巧、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准确的数学分析能力,根据本馆的特色、纸质期刊利用率、全文数据库利用率等指标,建立纸质期刊与全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与普通期刊、OA期刊与网上免费期刊的订购模型,用来指导期刊购置经费的合理分配。

对印刷型期刊和电子期刊进行编目著录,应按照各自的著录规则进行。为了充分揭示其内容特征和外部特征,著录时应达到标准化要求,同时采用详细级次著录。但目前还有很多图书馆尚未真正开展期刊的信息组织工作,而已实现计算机期刊编目的图书馆绝大多数采用简要级次或基本级次著录,距离标准化要求甚远。计算机应用到期刊编目工作中,对期刊信息组织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网络环境下,期刊编目工作正朝着网络化、集中化方向发展,以建设联合目录数据库为基础,提供期刊编目数据下载,以实现联机合作编目。这就要求期刊信息组织员努力学习并掌握计算机操作技巧和网络运用技术,能够熟练地进行期刊编目数据下载,熟记各字段的著录内容,并加入馆藏数据,从而规范本馆的期刊编目数据,以适应期刊资源编目数据共享的要求。

在网络环境下,期刊信息组织员也面临承担网络信息资源编目工作,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的主要技术依据是应用元数据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加工、链接式的编目。例如,美国的都柏林核心元素集DC元数据就是近几年应用于网络信息编目而逐渐被各国所采用的一种新的编目依据。期刊信息组织员对出现的新事物、新知识应具备敏锐观察、接受能力,这样有助于信息组织工作与外部先进技术的有效接轨。

三、信息素质的教育当好面向读者的信息导航员

1.信息意识教育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的思想观点和人的信息嗅觉程度,是人们对社会产生的各种理论、观点、实物、现象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信息意识表现为个体对信息的敏锐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意识强的人可以自觉产生信息需求,可以在众多的信息中捕捉到有用信息。图书馆员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教育者,他首先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才会有自觉利用信息的内在动力,对发现和传递信息才有一种积极的应对态度,是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2.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道德是指个体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具有的道德。在信息活动中要坚持公正、公平原则;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传播和信息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和合理发展信息技术,不非法摄取他人的秘密,不制造和传播伪劣信息等。对图书馆员进行信息道德教育,要学习、了解信息社会应遵循的法律法规,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随时以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行动,预防在信息收集、加工、传播过程中发生信息泄密、信息犯罪等问题。

3.信息能力教育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员要学会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建立和掌握信息源,掌握信息检索的技术、方法、途径;能指导用户使用各种信息源和信息技术找到必要的信息;了解信息分析研究及成果评价的程序、方法,使之成为具有科学价值的新信息并传递、交流。

四、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有针对性的进行岗位培训

对从事技术管理与应用者,开办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应用与网络维护等培训班,使他们真正能肩负起图书馆的技术管理重任;对中级业务骨干,要对他们开展一些启发式培训,为他们创造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的机会,不断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信息利用能力。

2.举办多种形式的文献检索专题讲座

开展文献检索专题系列讲座,使图书馆员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步骤;学习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新发展、新动向,使图书馆员既能通过传统工具书为用户提供信息,也可通过信息网络和计算机系统获取信息。

3.边实践,边研究,不断探索图书管理有效办法,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图书馆员要充分利用每一次信息服务的工作实践,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其中,提高对信息服务的理解度和操作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强化信息收集、加工、传递能力。培养信息意识、改善信息道德、提高信息能力、完善信息素质。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加快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为图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打好基础。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图书管理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图书管理员必须不断地优化知识结构,并从以上几个方面培养适应网络信息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为跟上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型的步伐,图书馆期刊馆员应直面网络环境给期刊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必须熟练掌握现代化技术和技能,迅速成为一名信息反馈员、期刊建设员、信息组织员、信息导航员、信息传递员,不但能在庞大的印刷期刊信息流中,而且能够在海量的电子期刊信息流中筛选和捕捉有用信息,生产和预见信息,从而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信息专家。

参考文献:

[1] 贾英阁.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作用及馆员队伍建设[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11:12-13

[2] 王育菁,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探讨[J],情报理论与探讨,2009,(11):84―85.

[3] 叶勤,图书馆快速响应服务机制及其实施[J],现代情报,2007,(11):29―31.

[4] 王新明,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与服务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5):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