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供应链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良好的供应链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有效措施
经笔者研究分析,现阶段,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主要是供应链风险管理,随着制造企业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企业想得到更好的经济利润,就需尽快的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就必须加强对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管理控制,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工作,充分企业供应商队伍的稳定和可靠,促进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笔者将从: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分析、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两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分析
经笔者研究,部分制造企业在供应商管理方面还具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由于外部环境限制,我国制造企业对于供应商管理还未形成一定制度,各项体系的构建缺乏完善,最终限制供应链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其次是制造企业协同意识不足,未能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且对供应链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共享平台,无法将供应链与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整合在一起。综上,我们发现制造企业在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上明显力度不够,不能对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给予有效防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发展,为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化道路造成不少障碍。
二、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综上,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为了促进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构建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采用适当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加强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等,为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给予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构建供应商管
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制造企业要想控制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个合理的供应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实际上是对供应商管理工作予以规范,提高供应商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制造企业而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综合评价模型,还必须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为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奠定重要条件。要控制供应商管理风险,做好供应商评价选择工作是十分关键的,选择的好坏对采购物品的质量和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能在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制造企业还必须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供应商管理工作给予充分重视,确保供应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总的来说,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与制造企业管理不当有直接联系,企业要想降低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就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做好沟通交流,建立有效,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以此促进供应商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充分降低管理风险,使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制造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增添一臂之力。
(二)采用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综上,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供应商管理风险主要来源于供应链风险。据此,要想降低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的出现,制造企业必须构建适应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由于制造企业经营特点及发展规划与其他企业不同,那么制造企业在建立供应链管理模式时必须对企业自身特点足够了解。在这里,笔者将以某大型超市为例,该超市实行的QR供应链管理体系,该体系是通过EDI等信息技术来实现订货补货等经营信息的交换,该超市利用该体系大大缩短了交货送货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为超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只有对企业自身特点充分了解,才能构建相适应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而对于制造企业而言,他们必须根据企业特点,建立核心企业供应链体系,制造企业供应链的建立必要以经济实力与竞争力为核心,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建立一个范围相对较小的资源共享平台。实际上,核心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不论是对于制造企业本身还是供应商本身,都具有一定益处。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核心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加强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将欺诈等不良行为的出现。另外,对于供应商而言,供应链体系的建立能让制造企业与其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对其业务的拓展,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的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不过,核心供应链的建立对于企业信息化程度要求较高,它必要以严谨的科学技术为主,以防共享的资源被违法利用。事实上,制造企业在供应链体系的构建上完全可以选择由第三方服务公司提供信息交流平台的ASP模式,该模式充分应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拓展供应链范围,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大大降低信息平台日常维护开销,同时也能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及时变更供应伙伴。
(三)加快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
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基础是供应链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也离不开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因此,如何加快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成为制造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部分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基础的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些许进展,他们将信息技术引用其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海尔集团,在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选择的mySAP供应链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了物料管理、制造计划、销售与订单管理、财务与成本管理等多个信息模块,该系统实施后,海尔集团逐渐完成了信息同步的建设,极大的提高了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与准确性。海尔集团的成功为其他制造企业也带来了发展契机,部分制造企业开始复制海尔集团的成功之路,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进了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效率,也大大缩短了工作流程。上述,笔者提到制造企业可以通过ASP模式来开展供应链管理工作,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制造企业要想控制供应链管理风险,还要对自身企业准确定位,充分挖掘自身优点,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此同时,制造企业应注意发展自身的企业文化,努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品牌效应。
(四)对供应链管理体制进行长远合理的规划
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离不开供应链管理体制的建立,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构建一套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体制,并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为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重要基础。以龙岩卷烟厂为例,改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有效构建了供应链管理体制,并对其实施长远合理规划,从而达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目的。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制造企业上下的共同参与,制造企业要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对供应链风险加强管理,与供应商之间形成了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大大减少采购成本,实现了制造企业的长效发展。此外,制造企业还必须大量吸纳人才,并对在职人员实施相关培训,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为供应链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从中发现不少问题,为了改善管理现状,制造企业必须及时转变管理观念,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构建良好的供应链管理体系,顺应时代的发展,把握住发展机遇,充分提升制造企业自身竞争力,对供应链管理体制进行合理规划,为制造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制造企业领导必须加强对供应商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大管理力度,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企业良好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创造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莉立.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探讨[J].现代商业,2012(10):162.
[2]孔令夷.制造业供应商管理现状及模式选择[J].生态经济,2013(04):106-110.
篇2
【关键词】 电子供应链;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严重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经历了一次强有力的冲击。在各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尽管失业率依然走高,但全球经济信心逐步恢复,经济先行指标PM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得到回升,工业实际产出开始回暖,金融市场利差指标恢复正常,消费者信心震荡回升,经济增长预期上调,全球经济逐步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后危机时代”。2010年,世界经济在政策刺激等短期因素的作用下开始走出衰退,缓慢复苏。但经济复苏路径和复苏前景仍面临着宽松政策调整、通胀预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贸易保护主义、失业率上升、美元贬值预期加深等不确定因素。在这大背景下,电子供应链面临的挑战,以及该如何面对。
一、电子供应链的概念
所谓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如图1所示),链中的成员成为供应链的节点。更加确切的说,供应链是描述商品需-产-供过程中各实体和活动及其相互关系动态变化的网络。
供应 制造 装配分销 零售需求
信息流
需求拉动销售点信息
供应商的 供应商的
供应商 供应商供应商供应商
核心企业
物流服务流
资金流
图1供应链的网链结构模式
资料来源:马士华 林勇,《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9
电子供应链是指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在客户、厂商其他贸易伙伴之间进行商务活动,以提升服务品质、降低成本、开辟增加股票价值的新渠道(如图2所示)。
图2
二、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关系分析
1.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理解。电子商务(Electroni c Commerce,)是指利用Internet网络进行的所有贸易活动,即在网络上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部分物流进行完整地实现。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融合了当今现代管理的新思想、新技术,是一种系统化、集成化、敏捷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值流、业务流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一体化的管理过程。
2.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供应链管理的最主要思想是系统论。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都是一个从生产商到最终用户的价值增值过程,电子商务是在一个更新、更有效的网络技术平台上构建的供应链,实现电子商务的价值增值过程就是一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供应链管理主要针对特定公司的业务流程,比如计划、采购、制造和交货。电子商务将这种各自独立的业务流程连接在一起,成为整个供应链的粘合剂(如图3所示)。
信息流
图3
三、我国电子供应链面临的主要问题
电子供应链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管理的不足,它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产品设计、需求预测、外协和外购、制造、分销、储运和客户服务等全过程。在后危机时代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电子供应链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企业的观念问题。供应链管理对企业最基本的要求是核心业务和信息效率。这并不是仅仅依靠企业电子商务的实行就可以解决的,更重要的是企业从观念上进行根本改变。在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未形成独具特色的强竞争力的核心业务,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占据主要地位,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仍然各自为政,实行垂直型管理。这严重影响着企业信息传递的效益和效率。所以,企业观念的改变是影响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根本问题。
2.贸易伙伴之间的协作问题。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我国企业欠缺的正是如何协调贸易伙伴间的协作以达到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尽管电子商务下供应链战略的合作关系是要达到“双赢”或“多赢”,但人们固有的思维认为任何协议都会是一方受益另一方受损。此外,缺乏一个良好的供应链绩效评估体系也是贸易伙伴之间协作的障碍。没有合理的绩效分配,各企业自然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换取整个供应链的最大利益。因此,良好的供应链协调战略势在必行。
3.信息资源的共享问题。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中,信息共享是企业间实现协同运作的关键所在。信息共享不仅指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更重要的是与关联企业和最终用户之间的信息共享。目前我国的企业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大多数企业还在单独作战,很少有企业能够将自己的各项职能与贸易伙伴集成起来,信息共享问题不容乐观,严重地影响了供应链运作的效率。
4.供应链中各环节成员的利益分配问题。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组织之间的信息流和资金流更加频繁,组织之间的相互联系也由单一渠道转变为多渠道,合作程度日益加深,组织之间不断融合,组织边界越来越模糊,最终整个价值链重新整合,形成一个虚拟的大企业。由此产生了企业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5.库存问题。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中用信息代替库存,也就是企业持有的是“虚拟库存”而不是实物库存,只有到供应链的最后一个环节才交付实物库存,可以大大降低企业持有库存的风险。这些“虚拟库存”如何应对随机的市场即时需求,库存的“实效性”问题受到考验。
四、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供应链的对策
1.加强企业管理,树立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观念。企业电子商务最为关键的是“化人”,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料进行有机的重新的整合,而对人的转化却是最为困难的。我国企业必须树立电子商务意识,主动意识到供应链管理给企业所能带来的真正价值,并清楚认识到电子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区别,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管理及企业经营发展所起到的重要影响,积极促进电子商务供应链的发展。
2.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之本,坚决消除“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思想理念的影响,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确定其核心能力,创造供应链上竞争的整体优势。
3.建立信任、合作机制。解决电子商务供应链在我国企业中实施的信任、合作障碍,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并完善以下三种机制:合作机制、激励机制和自律机制。
4.加强信息化建设。供应链要实现协同商务,必要的条件就是供应链上的每一个企业都有良好的电子商务的基础。这就需要每一个企业强化信息观念,对员工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建立相应的机构,从长远角度来规划和发展信息化事业。
参考文献
[1]姚国章.电子化物流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5):114~115
[2]冯佳昕.电子物流体系的建设与电子商务的发展[J].商业时代.2005(9):68
篇3
一、体验式教学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实践中,能够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等,并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体验式教学实践中,教师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实际需求,应该合理对不同的教学要素和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并积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去联想、去体悟、去欣赏、去感受,进而形成对客观世界的深刻认识,促进整体教学效果的全面提高,力求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实施针对性教育指导,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掌握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和指导,促进整体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结合供应链管理课程特点创设科学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在供应链管理教学活动中,教师重点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学指导,希望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取得相应的教学成果。所以应该在对工供应链管理课程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应该结合高校学生成长特点和未来事业发展需求探索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措施,真正将体验式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改革探索中,对学生的学习提供科学的指导,为学生系统学习相关知识提供坚实的保障。
1.重新界定课程教学基本目标
在我国传统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科学制定相对忽视,一般结合教学内容将教学目标界定为让学生掌握相关理念和基本原理,能够初步培养学生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能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存在过度依赖课程教学的情况,整体教学活动的设定都将课堂讲解为主,课后实践探索就和学生实习实训工作被忽视,供应链管理教学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在新时期引入体验式教学对供应链管理课程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在统筹分析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实际需求和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促进教学作用的发挥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活提供相应的保障。具体来说,应该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搜集资料完成自学任务的能力以及在特定的情境中合理应用供應链管理知识的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增强,突出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构建创造性的教学体验内容结构体系
教学内容结构体系的构建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为教学改革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和辅助。所以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应该创造性的加强对体验式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对相关供应链管理知识的深入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在具体构建体验式教学内容结构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对供应链管理方面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和核心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统筹划分,分割为多个不同的学习项目,并且每个教学项目都按照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适当的编写,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首先,应该结合不同的知识点对材料进行精心选择,突出教学材料体验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将材料还原到真实的场景中,并在特定的情境中设计相关引导问题,将知识点在教学情境中进行有效还原,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内化理解,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通过对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进行系统的整合和规划,就应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体验式教学作用的发挥,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
3.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本,践行体验式教学
在合理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学氛围的营造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着一定的促进性影响。所以高校在积极开展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统筹分析,制定合理化教学措施,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切实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验式学习活动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基于此,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教师在对体验式教学活动进行统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深化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首先,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教师在对供应链管理方面知识进行统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情境游戏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等,并各自从事相关业务活动,根据接受客户的订单综合分析库存、安全库存和提前定制订单等,向其他供应商发货。保证学生能够在特定的体验教学情境中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深化学生对供应链管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其次,引导学生探究体验。结合学生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对相关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对个人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分析业务处理效果,统筹研究如何应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知识提高业务处理能力,增强客户满意度,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效。这样在学生小组分析讨论和自主探究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在体验情境中对相关教学内容形成新的认识,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也会明显增强,对学生深入学习各类型知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再次,升华体验。在情境体验教学中,升华体验也是较为关键性的内容,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到升华体验的重要性,并在总结分析中升华学习体验,学生才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并在学习活动中灵活应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知识解决各类型问题,促进学生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同时借助升华体验,学生也会在学习过程中对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知识形成系统认识,对学生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培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且能够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相应的辅助。
最后,总结反馈。在学生完成对情境创设方面知识的学习并且活动良好的学习体验后,在教师实践中,为了凸显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注意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完成自我学习成效的总结,让学生对自身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效等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能够在未来学习活动中结合实际情况对学习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而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指明方向。
篇4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政府采购 效益
2003年《政府采购法》实施后,对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采购制度,并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政府采购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弊端与不足,要提高我国政府采购管理水平,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采购体系,就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将现代企业供应链管理与政府采购管理相结合,改善政府采购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政府采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与不足,才能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促进政府采购工作健康发展。
一、供应链管理理论视角下政府采购相关研究
在现代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与发展,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格局逐渐完善,使得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发生改变。供应链管理是时展的产物,它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强调供应链上参与者及其活动的整体集成,以此提高供应链效率。供应链管理理论应用与企业采购研究工作中,但是在政府采购工作中却涉及较少,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探讨,将政府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相结合,并分析供应链管理在政府采购中的应用研究。
供应链管理理论视角下政府采购研究就是将运用在企业管理中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和方法应用到政府采购工作中,并采用比较法、数据法以及研究法等对政府采购模式、性质、流程以及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针对政府采购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处理措施,以此利用企业供应链管理理论推动政府采购事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性与精髓
供应链管理提倡将企业公共管理理念的方法引入政府管理中。供应链管理强调各个参与者及其活动的整体集成,并以优化供应链上的资源配置,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供应链的有效性与精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的思想与方法。它是能够建立在通过上下节点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协同运作得以提高效率的信念之上,以此改善传统单一的竞争方式,而朝着竞争与合作相互发展的方向迈进。
第二,供应链管理能够体现出准确采购、快速响应以及同步运作的有效性。供应链上下节点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具有交货准时、快速响应、成本降低以及资产管理的优越性等优势,能够达到双赢的目的。
第三,供应链管理能够优化信息资源配置,整合供应链战略管理层次。供应链不仅仅局限于物流与资金流的相互融合,还在信息资源流上高度集成。信息系统能够将供应链信息进行传递,而且安全性很高,从而减少信息出现不真实或错误的情况,以此保证供应链系统与消费者需求保持步调一致。
三、政府采购的供应链体系
(一) 政府采购的定义
政府采购的定义没有实质性的规定,但大部分都是根据采购主体、对象、资金、采购流程以及目的等来划分的。政府采购就是政府各级机关单位为了组织开展,实现其行政管理或社会管理职能,并取得一定公共利益的需求,以相关法律规定和程度,使用合理财政资金来获取资源的交易行为。政府采购管理意指政府为达到预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实施相关管理工作,以此获取供应商的产品或资源的活动。
(二) 分析政府采购的特点使其能够适应供应链管理
首先,政府采购的对象是以用户为主体、采购量小且品种多来满足用户需求;政府采购要满足用户需求,并具备快速供货的能力。其次,实现政府采购信息化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利用网上采购、电子采购等方式来改善传统采购方式,并以此为政府采购未来发展方向。最后,政府采购管理目标是复杂性与多样性并存的一种管理模式。
(三) 政府采购的供应链体系
在技术创新领域、企业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等方面都涉及到采购供应链。政府采购各环节相互联系,其管理程序就是一条价值链。由此可见,这些方面都体现了供应链管理的特点,其充分证明政府采购中实行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是可行的。但从实际情况来分析,政府采购与企业采购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要想利用企业采购中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来完善政府采购工作,就需要建立政府采购的供应链体系,进一步证明在政府采购中采用供应链管理是具备可行性的。
四、政府采购中实行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首先,建立政府采购的供应链体系能够提高政府采购管理水平,节省政府开支,降低采购商品的管理成本。另外,政府采购供应链可以促进政府公共预算支出透明化,提高政府运行效率,并扩大公用竞争力,提高商业交易的公正性,进而保证采购质量。
其次,政府采购能够落实各项社会政策目标。通过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施加压力,也适当保护了民族工业。政府采购所落实的社会政策能够为民族工业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能够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技术水平,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政府采购工作的革新与发展是一场政府部门,也是全社会的改革运动。它转变了社会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这种转变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是无法预料的,其可能形成的新观念、新秩序是值得人们研究和探索的。供应链管理视角下政府采购管理研究只是理论上的探索,希望政府采购未来发展的研究能够得到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并获取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企业竞争力 局部最优 全面最优
随着供应链管理在市场经济中地位日益显著,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又增加了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企业无法在供应链竞争中培育起自己的独特优势,将无法有效地整合供应链资源。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动力,是企业市场竞争力得到体现的重要保证。因而,探讨供应链管理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系对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及对企业的影响
供应链管理理念的产生发展及基本思想
供应链管理理念近年来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热点,其产业原因反映出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传统企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在内部管理上引入了TQC 、 MPRII、 ERP。在内部管理比较规范的大型企业,依靠内部控制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潜力已经不大,而在供应链整合的模式下,在零部件供应管理和产成品的流通配送环节却有很大的节约成本潜力值得关注,因而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
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生产周期、上市周期成为提高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些取决于从产品开发周期、采购供应周期、加工制造周期直至流通配送周期全过程的缩短,关注整个供应链上物流和信息流的快速流动成为必要。
激烈竞争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给组织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促使了协作网络观点的出现。企业只有联合起来,共同分享稀缺的资源,才能变得更有竞争力。合作关系取代了供应链上原来的买卖关系和交易对手的观念,新的供应链管理理念开始形成。
供应链管理理念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华中科技大学博导马士华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一条“链”上的各个企业互相只把对方看作“买卖关系”、“交易对手”,各自只关注自己企业内部的运作与管理。
近年来,SCM一词的运用日益频繁。Ellram&Copper(1990)较早地从理论上探讨SCM的含义和研究范畴,将SCM视为一种理念,提出供应链是“由企业所构成的网络”;Christopher强调了供应链是通过上游与下游间的联合而形成的价值创造网络。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拓展了传统的战略联盟、伙伴关系的概念范畴,关注的是上下游之间的同步协作,是一种跨企业集成管理的新型思想。
从Jones and Riley(1985)的“供应链管理是对从供应商到最终客户的物料流进行计划和控制的一种综合方法”到Stevens(1989)的“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实现顾客需求和供应商物料流程的同步化”;从Ellram(1991)的“SCM是企业组成的网络,这些企业通过相互作用来实现产品和服务向最终客户的传输,并且将原材料供应到最终配送等好多联合起来”到Kopczak(1997)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一系列实体的管理,包括供应商、物流服务提供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批发商,在此过程中贯穿着物流、产品和信息流。
纵观不同的概念,目前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大致是三方面:将供应链管理视为一种系统理念,一种流程管理,以及运作管理的拓展。
由此可以看出供应链包括的三方面基本思想:双赢的思想,变传统企业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力为大家都能得到的合作;核心竞争力的思想,供应链产生的前提是消除“小而全、大而全”的观点,合作伙伴都集中于精力和资源在各自的核心能力上,只有建立了自己的核心能力,才有资格加入供应链;系统的思想,各个合作企业在形式上是相互独立的,都有自己的利益,但在围绕市场机会而相互合作时,整个供应链就是一个整体。
供应链管理理念对企业的影响
供应链的网络理念观强调了价值的创造。集成的供应链有助于成员企业的协调与合作,从而加强物流、信息流在原料供应商和最终客户之间的流转,使得供应链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低的库存来生产更高质量的产品。这个集成和统一的过程,是企业降低成本、价值创造过程。
供应链管理理念强调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思想。Holcomb(1992)提出“SCM的目标应该是通过所有渠道成员运动的同步性来创造顾客价值”。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理解客户需求是至关重要的。这种理念推动了供应链成员普遍接受“顾客中心化”的观点,使供应链成员意识到客户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企业服务意识和“顾客中心化”意识的加强。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理念。指导供应链成员在目标和行为统一的基础上,重视通过协调活动来创造独特的、个性化的客户服务价值,从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供应链管理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系
供应链管理的科学有效性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企业对市场反应的灵敏度。通过供应链上多个合作企业的信息分享,可以全方位地对市场情况作出响应,因此提高了企业的反应速度。同时,由于各个企业都专心于自己的核心优势,可以减少产品或零部件的加工时间,减少物流时间,实现供应链的及时销售、及时生产和及时供应,将消费者的订货提前期降低到最低限度。
突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供应链是由核心企业根据市场机会来寻找那些在不同业务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组成,大多数企业都集中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将不擅长或者成本降不下来的业务采取外包的策略由其他在此项业务上有特长的企业来完成。由于所有的合作者都采取这种策略,都集中精力和资源在自己的核心能力上,就有利于核心能力的发展,从而加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减少库存,降低成本。供应链库存的减少和降低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供应链是顾客需求确定后由核心企业组建的,因此整个供应链的活动都是围绕顾客的需求来运转的,最终产品的库存降到最低限度甚至没有库存。其次,通过对供应链整体的合作与协调,产生拉动式的需求与供应,可以在加快物流速度的同时减少各个环节的库存数量,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再次, 由于供应链各个企业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因此避免了不必要的恶性竞争,消除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成本转嫁,从整体上降低了成本,使得各个企业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用于产品的开发与市场的开拓上,从而又为整个供应链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会。此外,加入供应链后,企业很多业务都采取了业务外包的策略,因此可以精简一些不必要或者实力不强的部门,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运作成本。
提高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质量。供应链各企业都将精力和资源集中于各自的核心能力,就可以在各自的业务上购买最先进的设备,采用最先进的技术,不断更新工艺方案,开拓新产品。因此各企业都在自己的核心能力上处于同行业的领先地位,从而在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核心企业可以很好地整合供应链资源,在供应链管理中进行较好的同步协作。SCM中包括多个不同的企业,他们在供应链中的角色各不相同,为了实现企业的高绩效以及供应链的高效率,企业必须通过具体的管理实践来实现该目标。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被作为供应链构建中的主体而存在。在供应链竞争中,核心企业将承载供应链组织者与协调者的功能,他们选择供应链成员伙伴,协调供应链网络中不同企业间的行为,挖掘供应链潜力并实现集成优势。没有核心企业的作用,供应链竞争难以维系。核心企业之所以能够承担供应链的资源组合与集成功能,源自于它在合作竞争中形成的企业权威。所以参与到供应链中的成员企业,必须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供应链绩效的优化,而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活动,也依赖于参与企业的共同努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长远竞争优势,因而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能够较好地构建高效的供应链,整合市场中的有利资源,同时在构建供应链中,可以依靠其强竞争力的信誉获得有市场竞争力的上下游企业的合作,通过强强联手构建具有强竞争力的供应链,并通过对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协同上下游企业实现资源优化。
供应链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供应链管理引起企业界的很大重视,但供应链管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最薄弱的环节。
供应链中各成员的利益分配。由于供应链管理主要考虑的是企业的长远利益,但在企业运作中对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并没有明确的划分。每个企业对利益的长远估价可能存在不同,运作时间的不确定性给供应链管理带来一些问题。
供应链管理的维护。供应链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组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市场机会的变化以及各成员的发展情况随时作出新的调整。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可以同时是几条供应链上的成员,他们在各个供应链上的地位是不一样的,这里没有强制的制度来强迫其实施供应链管理,只有利益驱动他们来维护供应链关系。我国市场经济的不太完善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并非为完全竞争,市场也是一个动态的市场,供应链合作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时都有拆分的可能,这样供应链的维护就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
供应链的信息沟通。供应链是产业分工的再一次分工,是一种合作的分工,各个上下链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商业目标,同时也有自己的商业秘密。而供应链的合作是信息资源的共享,但企业本身的赢利性又使得采购、供应双方都不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供应链中的非信息对称的博弈过程,得到的结果不一定是双方希望的结果。
因而针对以上问题,我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把握供应链管理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构建供应链基础上的合作模式,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形成竞争优势。
在供应链合作上选择有实力的伙伴,与供应链上下链建立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承诺的长期稳定关系。同时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对供应链各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
供应链管理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否则难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率货物流动。供应链各成员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构建一个沟通平台,做到信息共享,同时企业要善于把新的信息技术用于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以提高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和效率,从而减少供应链中各成员之间的交易成本和价值损失。达到整体最优,真正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荣秋,周水银.生产运作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刘丽文编著.生产运作与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6
一、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物资管理中的相关问题
1.应用现状。目前我国的供应链管理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无论是从硬件设施建设,还是管理理念都有所改善,但是因为施工企业中的供应链管理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化,所以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管理思想上,存在着管理范围广,但是管理不全面的现象,或者即使管理很全面但是涉及的范围都很窄,众所周知,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涉及的范围很广,如果不能全面的做好这些工作,很容易出现差错,因为如何能够做好各方面供应链物资管理工作,成为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重点。
供应链管理不仅在施工企业中得到了尝试,在很多行业都有城市的经验,比如家电行业、企业行业等,这些行业率先做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无论是形象,还是经济实力,都处于该行业的领导者位置。所以施工企业应该借鉴,它们的经验,使得供应链管理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发挥最大的价值,进而规范整个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
2.形成过程。供应链的形成简单的说就是某个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进行扩大再生产而寻找的联盟伙伴,该企业与这个联盟伙伴形成供应链关系,减少了企业在供应方面产业的冲突,这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使得企业拥有稳定的发展环境。施工企业也应该按照这种的方法,寻在一个能够长期稳定的供应商,并与其形成供应链的关系,这样不仅减少了很多没有意义的开支,最为关键的是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使得施工企业与与之形成供应链企业的经济的得到了共同的发展。
3.管理目标。利用供应链进行管理,希望达到的最佳状态就是,通过最小的投资而获得最大的回报,但这需要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都能够进行有效的密切合作,否则很难实现这样的目标。这个供应链上涉及的企业类型很多,有供应商、生产商等等,施工企业可能是上一链条的供应商,也可能是下一链条的生产商,所以无论是上一链条,还是下一链条,都要与之保持良好的联系,一旦哪个链条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总之,施工企业要想在供应链上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最基本的做法就是与供应链上的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做好沟通。
4.发展过程。企业物资管理中的供应链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企业内部供应链;第二个是产业供应链;第三个是全球网络供应链,就目前企业发展现状来说,供应链应该处于前两个阶段,施工企业可以有两种做法,一是,建立企业内部供应链,统一管理企业的物资采购等问题,并且与其物资采购的企业建立良好的联系,二是,施工企业与其他与之相关的企业共同建立一种合作的管理,这样就能够降低采购的成本和风险,这种合作关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持久的合作关系。
二、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具体措施
1.统一管理与有效管理。企业只需要抓好采购中心的制度和纪律建设,就可以对全企业范围内的物资采购工作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等管理工作。在供应链网络中,采购中心是服务者,其计划由各项目部下达,其采购是以需求拉动的采购,这和计划经济时代的计划划拨过程正好相反。直接根据项目的用料需求制定采购计划,可以做到真正有效的计划采购,其采购过程由于供应商的协作,可以做到“最优价格、及时供应、保证质量”。
2.与供应商做好沟通。企业与供应商通过不断地往来沟通,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关系,施工企业与之保持长期的联系,这样才采购时就更加的方便,而且大多数的供应商都满足与以往的客户进行交易,因为这样不仅降低风险,还能提高交易效率,提高整体的竞争实力,无论是在价格上,还是在运输成本上,双方都能够很好的协商,这样双方就能够实现共赢。
3.便于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通过集中采购和统一采购,可以控制住主要物资进入施工现场的源头。在建立供应链的过程中,必然也建立了所有合作企业的产品使用档案,通过这些档案可以轻松地把有长期合作经验的厂商和不了解的厂商区分开来,也很容易把有信誉、有质量优势、有履约能力的生产厂商从信誉和能力不佳的生产厂商中甄别出来,从而对采购的物资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篇7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nterprise modernization reform process, the management of the enterpris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Taking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roject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concept, the cont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analyzes its necessary and problems; in the end, it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问题;对策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project;problem;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023-02
0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脚步的加快,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增强机械工程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成为了当今机械工程企业的主要研究方向[1]。机械工程企业的主要涉及领域就是机械工程项目建造领域,机械工程项目建设有自身的特点,其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单位、人员较多,物流、人流、资金流较大。面对这种情况机械工程企业加强对工程项目的供应链管理势在必行。可以发现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且极大的减少相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保证工程项目质量安全。
1 机械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概念和特点分析
供应链管理理念是上个世纪末提出的,在之后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同,时至今日,已成为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通常人们将供应链管理界定为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协调、计划、操作、控制以及优化的各种活动[2]。其目标是实现顾客满意,是以恰当的产品,在恰当的时间,通过恰当的运输方法和时间,花费恰当的成本送到恰当的顾客手中。供应链管理是对物流一体化的系统管理,所谓的物流一体化是指不同企业或者不同部门之间通过相互的物流合作,达到最大化的物流效率和最小化的物流成本效果。
供应链管理以信息管理为核心内容,随着电子商务管理的深入,企业能否快速而准确的获得信息,并及时做出反应,这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供应链管理具有以下优势:企业通过建设完善的信息交流网络,开发和借鉴相关的信息技术,及时而有效的获得供应链参与各方的客户信息,并且及时的对信息做出反应,满足客户需求,从而有效的缩短订货和交货时间,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1.1 机械工程项目特点分析
机械工程项目建设具有自身的特性,其都需经过设计、采购、建造等相关程序,并且机械项目工程建设需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其成本是在成本预算约束下进行分配。机械工程项目建设往往需要各个子项目和多个生产部门合作完成,彼此相互合作,相互监督。通常情况下,机械工程项目生产模式是设计—制造,即由项目客户委托生产方进行设计,生产方在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实际建造。相关工程材料采购需由生产方自行与供应方签订合同,其中材料的系统联系较为松散,这必然影响资源的分配效率,影响机械工程建设效率。
1.2 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分析
通过以上的机械工程项目特点分析,可以发现机械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需从客户需求出发,以生产方为核心,对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进行系统控制。生产方从开始的设计到施工,在到竣工验收以及该过程中与材料供应商、机械设备供应商、客户、零部件供应商等组成一个系统的网链型结构。
机械工程项目供应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基本供应,这指的是材料供应商和零部件商根据自身负责的工程范围进行相关材料的供应、运输以及存储。这部分供应链主要参与方为零部件厂或者零部件供应商,其涉及单位较单一,较易管理。二、支持供应链,这部分供应链指的是机械设备供应商、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劳动力供应商等参与方为满足工程项目不同需求而进行相关参与操作。该部分供应链设计的单位广泛,人员较多。不确定因素也相对较多,是以较难控制。
2 机械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
2.1 材料供应商供货延迟
在机械工程项目供应链中,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表现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机械工程项目需求的材料种类繁多,包括零件、钢材、相关的部件等。这些材料是整个机械工程项目制造质量的根本保障,可以发现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在供应链中的地位极其显著。由于机械故障、供应商和采购方纠纷、上游供货延迟等情况,材料供应商的供货并不能按时供应,这进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有效延续。
2.2 工程施工与物流配送衔接偏差
由于机械项目工程时间跨度较大、需求材料较多,材料的分属地域范围也不同,其运输、配送过程易受到自然灾害和相关的机械、人为因素影响,机械工程建造与物流配送会存在一定的衔接偏差。物流配送是供应链管理主要瓶颈之一,其易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通常供应链管理中,物流配送延迟是主要的问题,并且供应链作为一种链式模式,一旦某个节点出现问题,将逐步延伸到下一个环节中,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误差会逐级扩大。物流配送的影响因素较多,如交通事故、道路维修、交通堵塞、自然灾害等等都会影响正常的物流效益,这些影响将供应时间延迟,并且累积到下一个环节中,最后作用在机械工程项目的进度和工程竣工时间上,影响客户对机械工程项目的满意度。
2.3 上下游信息不对称
机械工程项目建设的时间跨度较大,并且需求材料地域跨度也较大,供应链上下游存在一定的信息偏差。信息无法及时有效的反应市场需求。并且某一节点的信息出现偏差,将会逐步的放大,到了最后供应方的市场信息与实际市场需求信息存在的偏差累积极大。与此同时。供应链下游客户喜好的易变性也会影响供应链的不正常波动,需求的不确定性会导致上游供应商的市场预测偏差,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的不确定性。
3 对策分析
3.1 良好机械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建立
机械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战略的主要内容有:①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②横向一体化的战略经营理念,积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③与材料供应商和零部件供应商构建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3];④信息的共享互通,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在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相互之间的信息互通。工程项目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之间的信息互通,可以有效保证工程各参与方及时有效的调整经营和生产,保证机械工程项目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信息的共享互通需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⑤构建良好的供应链管理机制和绩效衡量体系,机械工程项目供应链的链式结构决定了其必然存在不确定性,并且某个节点的偏差会逐级放大。是以,要工程项目参与方积极构建良好的供应链管理机制,同时对各方的管理效果进行评价。
3.2 合理的确定库存量
3.2.1 机械项目工程施工企业需保证一定制造材料库存量,以应对供应链突况。机械工程项目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传播方式较为复杂,极其难以精确的预测和计算。在这个前提下,机械工程项目建设企业需加强分析以往的建设经验,合理的进行材料库存量的控制。合理的库存量设置是保证机械制造企业的应对供应链风险,保证正常施工进度的重要方法。
3.2.2 供应商的库存量控制需根据制造企业的工程项目规模以及以往的材料需求情况,并及时有效的分析供应链上游供应商的延迟数据,再进行库存量的确定。
3.2.3 采购方和供应方需加强相互之间的信息渠道建设,保证供应方可以及时有效的共享采购方需求信息,提高供应商的应变能力,降低因信息失真而导致的供应链不确定性因素。采购部门是联系供应商和建设单位的纽带,在实际的采购中,需选用专业人员进行采购,并且采用集中式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方式,减少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还需建立稳定的采购关系,以免出现多头采购情况,增加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3.3 机械工程采购供应信息系统的构建
机械工程项目供应链参与方需积极构建采购供应信息系统,通过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平台。信息平台服务于供应链的上下游,包括原材料供应商、物流公司、制造单位、客户以及相关的业务合作伙伴等。信息平台的建立可以有效保证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保证供应链的上下游都可以及时而有效的明确市场变法情况,进而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该信息平台的购进可以有效避免因供应链信息失真而导致的供应链波动,有效保证了供应链上下游的正常衔接,最终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4 结语
供应链管理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项目制造企业的重要管理内容。加强对机械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工作需要整个供应链参与方共同完成,从材料供应方到物流企业、再到制造企业及客户。所有的供应链参与方需积极进行信息的共享,明确市场需求,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作,最后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徐大海,王元明,赵道致.项目供应链风险传递对策之模块化[J].工业技术经济,2009(04).
篇8
关键词:企业供应链管理一体化营销
在传统的市场竞争法则中,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观几乎更多地作用于企业的经营。零售商与零售商为市场统治权而争斗,批发商、制造商同样如此,甚至零售商、批发商和制造商这些产品供应的上下游环节也都把彼此视为对手,不断地讨价还价,要挟对方,以一种“互为成本”的关系存在。在新千年,企业虽仍旧立足于市场,但左右竞争的是价值、灵活性、速度和效率,它们都由于消费需求的影响而变得越发重要。取代企业个体之间相互竞争的是,他们需通过供应链联盟来增强竞争实力。实质上,随着对抗在供应链和供应链的基础上进行,竞争优势将由整个供应链获得。所以,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再造供应链一体化营销管理新体系,就成为每个企业无法回避的事实。
供应链及其问题
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它是指将采购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过生产的转换和销售等过程传递到制造企业的用户的一个过程。传统的供应链概念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注重企业的自身利益目标。后来供应链的概念注意了与其它企业的联系,注意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偏向于定义它为一个通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它是通过对顾客、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内部以及贯穿于供应网络中的物料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协调整合,是一体化的供应链。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是基于网络流及部门、组织、流程以及地理分布上的集成为特征的,更为强调侧重组织接触面的管理,即组织之间的协调、合作、运营的管理。根据供应链一体化的特征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前提,就是参与供应链组织的全体成员在经营理念上,必须从传统经营理念强调寻求短期、企业级的绩效的观念转变为供应链组织的存在,是为了使整个供应链都获得持久稳定的高收益的观念。公司不应再是竞争的主体,实体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将竞争的内涵扩大到了竞争合作的境界。
由于供应链是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一体化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因此在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的过程中应主要注意三个重要方面的问题,分别是信息集成、协调和组织联接。首先供应链是跨行业与部门,涉及供应一种产品到最终消费者的所有活动,所以供应链管理需要一条市场消费者驱动的无缝信息流,即在从零售商向上游的传输过程中要求速度快,要求链中节点企业共享需求信息、存货情况、生产能力计划、生产进度、促销计划、需求预测和装运进度等。供应链伙伴必须协同工作,以便产品的生产与使用大致同步;其次在供应链竞争的时代,供应链的可靠程度取决于链上的最弱的一个环节,这就好比我们经常提及的“木桶原理”,木桶装水的多少是由最短的那根桶片决定的,所以供应链上所包含的加盟节点企业应该更加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使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协调发展;再次供应链中的组织之间必须是紧密的组织关系,供应链伙伴需要确定并维持他们的沟通渠道,应该为一个目标而同心协力,否则供应链一体化是无法完成的。
供应链一体化营销管理的内容
以供应链一体化为基础的营销不是等待产品生产出来之后才开始寻找顾客并进行推销,而是以关键顾客和合适顾客的需要为起点,以顾客需求满足过程中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全方位全流程的互动活动,因此供应链一体化营销管理的内容可从如下几个方面体现:
直面终端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良好的顾客关系
首先通过顾客关系管理对顾客进行准确的合理分类和行为分析,然后根据企业合适顾客和关键顾客的需求特点进行产品的设计和服务,为了赢得顾客、赢得市场应该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让顾客参与产品方案设计,知晓制造过程,进行顾客消费培训,对顾客的抱怨应及时响应,从而达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
直面终端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单靠一个企业是难以做到的,只有发挥供应链一体化的资源优势才能为顾客提供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的全面服务。
异业结盟,协同服务,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
大家知道,供应链的管理可降低整体物流成本和费用水平,加快资金周转率和信息传递,使供应链上的各项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合理利用,因此全行业的供应链管理是适应国际经济发展潮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最佳选择。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各自都具有资源优势,他们可以也都愿意以自身的优势资源为其他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追求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响应市场,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因此它们不仅愿意与供应链中的企业结盟,而且也愿意与供应链之外的非同业结盟,组成异业同盟来实现营销目标。
让供应链成为顾客化定制的生产线
以往产品的设计、生产、检测、包装、运输都是营销之前的事,营销只有等到产品出厂之后才开始。而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产品设计、生产、储存、配送、销售、服务的方式,供应链一体化的营销是从产品的构思开始,根据顾客数据库的信息构思,与顾客开展“头脑风暴”,让顾客参与设计、评价,围绕核心顾客进行生产和服务,而核心顾客的其它品种和生产业务通过业务外包形式分散到供应链上的其它有优势的企业去生产,从而使各企业都能通过供应链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保持库存最小化以节约成本并提高效率。
信息化库存使供应链成为库房
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的精髓是以信息代替库存,以供应链作为库房,实现物流的敏捷配送。信息化库存是依靠供应链一体化优势使产品开发、材料采购、生产计划、寻找供应商和生产商、融资、制造控制、包装、运输等在同一时间并行运作,从而使原材料能够准时送到加工厂,产品能够准时送到销售点,顾客能够便捷地购买到所需要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公司虽然没有建立庞大的库存体系,但是信息化库存却使物流更具敏捷性,这样做的结果是公司节省成本,顾客收益最大。
让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一齐为顾客服务
传统的营销模式中,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基于价格与利润挤压的博弈关系,从供应商到终端顾客实质上是一条“博弈链”,一方的获益往往是另一方的让利。但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模式可以改革这种弊端,因为供应链的良好运作是以供应链成员企业相互间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为基础,供应链成员是信任与合作的双赢性战略联盟,其一方的成功是以自身的核心优势服务另一方的成功,整个供应链的成功是以供应链上的每一个成员企业的成功为基础的,一方的失败或受损会导致其他企业甚至整个供应链的受损,他们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共生共赢的关系。如果供应链中的某企业篡改供应链规则,压榨供应商或对顾客服务质量漠视,那么在现实环境下,将会被顾客所遗弃,这时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及其他成员将会采用一致行动,将其清除出供应链,因为他的存在可能造成供应链的崩盘。所以良性的供应链一体化应是通过供应链上的无缝连接,让所有企业一齐为顾客服务,使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在服务好终端顾客中分享好处。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顾客价值
现代信息技术是供应链一体化的纽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使企业内部供应链顺畅连接,且通过提供良好的在线顾客服务,让顾客能便捷的通过网络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现代信息技术是
提高顾客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
供应链一体化对营销管理的影响
在全球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成功与否不再由“纵向一体化”的程度高低来衡量,而是由企业积聚和使用的知识为产品或服务增值的程度来衡量。企业在集中资源于自身核心业务的同时,通过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变得更具竞争力。但是目前仍有不少的企业直到今天还认为降低库存成本、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与提高顾客服务质量之间是不可兼得的,因为他们认为降低成本可能意味着顾客的可得性降低;降低制造成本可能导致不能按照顾客个性化需求定制或偷工减料;降低运输成本意味着交货期延长,或不能按照顾客所要求的时间、地点准时交货,所有这些都是基于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必然结论。事实上,在供应链环境下可以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合适的供应链设计来降低这些成本,且同时保持顾客服务水平不变甚至得到提高。也就是说在营销管理方面可通过供应链一体化的协调互动、资源优化配置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来降低顾客成本,提高顾客价值,创造增值服务。具体表现在:
改变传统价值标准,树立新的价值观念
客户满意度是衡量价值的标志,供应链管理要时时了解客户的价值标准,最大限度把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统一起来;应站在客户的立场,按照客户的需求,用客户的眼光看待生产经营,通过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有机整合,合理分配,有序运作,为顾客提供个性化需求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应跟踪客户需求,倾听市场的需求信息,发觉潜在客户,不断开拓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在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要杜绝一切无效流动与浪费,不使客户增加不必要的开支;增加技术含量投入,增加服务投入,开展价值创新竞争;按照增值的要求进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重视作为营销竞争主要手段的物流服务
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作为营销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目前,物流理论和应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物流信息化管理通过条码和数控工具、GPS等现代管理工具与方法,已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使营销成本因为物流效率的提高得到一定的降低。现代物流已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取悦顾客、强化价值主张的重要机会,并且是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重要利润源泉。
加强员工培训,实现营销目标
营销人员不仅仅是企业的员工,他们更是顾客的服务者。因此,企业应该聘请顾客喜欢的营销人员,顾客喜欢的营销人员就是企业的优秀员工。为使营销人员当好顾客消费方案的顾问,企业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培训员工为顾客服务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提高顾客服务质量
现代供应链管理最核心的本质是通过客户和供应商网络进行有效的协作。电子商务对于制造和分销的重要性无疑是先进的供应链管理。要想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和增强客户服务,必须加强对电子商务手段的有效应用。如果以高速、低成本与客户、供应商进行交流和协作是有效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那么完全电子化的供应链(e-chain)就是对未来的展望,而支持未来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系统将是eERP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完美结合。
21世纪企业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供应链管理的成功与否,供应链管理必将引起我国管理界的重视。
篇9
关键词:ERP;供应链;供应链管理
引言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由国Gartner Group公司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ERP不仅是一种管理技术,是一种软件产品,同时也是一种管理思维。供应链管理概念是对物流管理的研究,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想要成功利用其良好的性能,在使用供应链是,首先要解决协调管理问题,供应链管理思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ERP与供应链管理都是企业为了充分利用内部及外部资源,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及竞争能力而采用的管理模式,二者各有优势,又相互补充。
一、ERP环境下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更独特的服务:在ERP环境下,企业打破了空间限制,生产和消费过程被正好到一起,实现资源有效利用,使得企业供应链更加灵活。
个性化的管理方式:供应链计划不仅只由企业少数高层领导来决定,员工成为更为关键的因素,在ERP环境下,员工必须对多变的环境主动调整工作,所以,基于ERP环境下供应链管理中对企业员工积极主动性有更高要求。
信息系统的集成和高度共享:企业利用ERP系统,在享受电子化与网络化的同时,要注重整个供应链信息流、资金流及物流交换的效果和效率,三者是企业基于ERP环境下供应链管理能否良好实施的基础。信息交换的质量的保证也是供应链管理有效运作的前提,所以,ERP系统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将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高水平的营销集道:利用 ERP系统,企业与它的经销商建立库存系统,与零售商的销售系统,通过自己的信息系统来获取相关零售商商品销售信息,企业可以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与零售商一起改进营销渠道,提高顾客满意度。
ERP环境下的企业供应链管理与传统供应链管理相比,不仅加强了供应链上各成员间的联系,而且把供应链的概念延伸到了供应商的供应商及客户的客户,包括了从需求预测、产品设计到外购、存储、生产、分配、客户的整个流通过程,形成了一种行业整体协作,是企业有效的实施供应链管理强大的技术支持。ERP系统的应用,优化了供应链管理模式,有利于正确引导企业设计、开发供应链管理,为充分挖掘供应链管理潜在的优势,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打下基础。
二、ERP环境下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基础设施问题
ERP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是以计算机网络尤其是以Internet网络为基础的,国家信息化、地区信息化、行业信息化是ERP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管理得以实施的基础。近几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但就总体而言,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中的应用水平较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这是影响我国实施 ERP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障碍。站在企业角度,企业基础设施薄弱,使用电子软件积极性不高。企业不愿意将资金花在购买相关软件及软件维护等方面,希望把更多的资金投入真实可见的交易当中,目光短浅,同时总想把风险转移给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不愿意牺牲本企业的利益去争取整个供应链利益最大化,从而造成 ERP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难以取得较好的成效。
(二)牛尾效应问题
ERP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中心是顾客,其中的每个管理人员的决策都是根据下游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从而决定了向上游企业订货的种类与数量。
各个企业都面临着对上下游问题进行决策。然而当下游改变其需求时,供应链会对信息产生曲解,且曲解的信息会沿着链条从下到上逐级的放大,这种现象被称作牛尾效应,即使稍微运动一下尾巴的根部,尾梢也会产生很大的震荡,并且在时间上存在滞后。
(三)供应链内部整合问题
ERP的发展为企业决策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技术支持,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效率。但是随着ERP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的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整合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就在企业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方面显得至关重要了。企业供应链整合包括供应链的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大多数企业高层管理者认为供应链整合是信息技术部门的工作,只要购买或者开发出软件即可。但是供应链整合绝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涉及到企业战略管理、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管理再造过程。所以以管理层的重视程度来说,这必定会使供应链整合举步维艰。随着 ERP的发展,组织之间的资金流和信息流更加繁杂,组织之间的联系方式也由单渠道转变为多渠道,企业之间不断融合,整个价值链重新整合,最终形成一个虚拟的大企业。企业间不仅存在着如何增强协作的问题,企业间利益分配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企业的积极性以及企业间的良好协作都取决于利益分配是否公平。
三、ERP环境下的企业供应链管理建议
(一)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完善信息系统是供应链实施的良好基础,我国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加大对建设信息系统的投资。由于国内企业的实力存在差异,各企业可根据自身状况和需求,使用适合本企业的方案。对于大型企业,其实力比强,可使用国外著名的供应链管理软件厂商比较高端的产品,或者自己开发软件。对于实力一般的中小型企业,可使用国内的供应链管理软件厂商的产品。
(二)缓解牛尾效应
管理者可以利用目标和激励机制保持一致的管理方式,协调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使供应链上各参与者的目标一致,实现供应链总利润最大化。管理者可以通过编制产品配给计划来防止商品出现短缺,从而提高了企业的运营业绩,缓解了牛尾效应。公司内部的决策要协调,就必须保证各部门目标与公司总目标相一致。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因小失大的情况,如采购部门做出的行为决策虽然降低了采购成本,却可能提高了供应链总成本,使供应链总利润下降。
(三)改善企业间的协作问题
我国企业要适应全球化市场竞争,不仅要对内部进行管理,还要改善企业之间的协同关系,将产品的流通和生产周期缩短,提供完整的产品组合,使产品供应环节与流通环节紧密连接在一起,供给市场与需求市场的距离相应的缩短,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在加强协作的同时,必须要重视供应链各链节成员之间利益分配的问题。一方面,应根据重要性及参与程度,对ERP环境下供应链管理中各成员进行利益分配,通过相互之间的协商确定分配原则,保证分配合理公平。另一方面,针对这一全新的管理模式,要加强与其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不断完善ERP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永锋. 基于ERP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研究[J]. 经济视角,2013(1):28-29.
篇10
[关键词] 房地产 供应链管理
一、房地产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风险
根据房地产业供应链管理模式风险的来源差异,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种类型。内部风险与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否合理有关;外部风险是在所有节点企业合作良好的情况下,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
1.内部风险。房地产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内部风险,主要是指供应链节点企业选择不当、能力和技术不能适应形势发展,或者由于节点企业缺乏必要的沟通,造成理解不充分、缺乏信任、追求自身利益而产生的风险。非理性的合作,不一定与追求个体利益有关,它主要是由于在双方合作过程中,由于信息传递出现扭曲、节点企业之间理解不充分,或是在技术和能力的支持上发生了问题,从而致使供应链成员无法采取合作行为。
2.外部风险。外部风险指的是与供应链内部各节点合作情况无关的情况下,所有能够导致供应链整体低效或损失增加的危险。根据其具体来源,外部风险又可分为人为风险和行业风险。
人为风险,主要来自行业内的竞争者,比如恶意竞争者通过某种手段,对供应链的有意破坏。行业风险,主要是由于房地产行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物价变动、消费观念等,从而对供应链管理模式也产生间接影响。
二、房地产业供应链管理模式风险的防范
在社会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的重要意义。相互之间良好的合作,可以创造出多赢的格局,给各节点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其中通过,对于供应链企业来说,关键在于努力控制各种不稳定性,降低采用该模式所带来的风险。
1.建立合理的约束机制。加强供应链成员选择评价体系建设。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特征具有惟一性,决定了供应链评估标准的动态性,要适时变动、不断完善评估体系。
内部风险和相互之间的信任紧密相连,增强节点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可以降低内部风险,更有利于供应链的正常运转。一般来说,制定明确的合同条文和详细的行为规范,是一种减少节点企业不确定行为的比较有效的手段。在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正式合作前,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其他企业应当明确各自的责任,建立约束机制,明确共同的利益所在。
除了完备的合同外,必须重视相互之间的监督。采用供应链模式之后,相互应当密切注视其他企业的发展和决策动态,及时发现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淘汰机制。
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估系统。供应链的绩效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部绩效评价,主要对供应链上的企业内部绩效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开发成本、质量、期限等;二是外部绩效评价,主要是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运行状况进行评价,指标有用户满意度、生产能力饱满度等;三是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不能只注重单一企业的效率,综合绩效并不仅仅是核心企业的事情,要从整体上对供应链进行评价。
2.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供应链上每个成员对供应链的贡献大小肯定不同,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整个供应链优化所产生的效益,在供应链各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订单激励。供应链成员企业获得更多的订单,是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一种极大的激励。比如,承建商对原材料供应商的订单越多,激励作用就越大,可以对于那些能够以合理的价格、满意的质量和服务、及时提供原材料和设备的供应商给予更多的订单。
商誉激励。商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非常重要。商誉来自于供应链内其他企业的评价和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声誉,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反映企业的社会地位,包括经济地位。
3.加强节点企业间的沟通。发挥核心企业的作用。供应链中不同节点企业有时会产生相互冲突的目标,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供应链中要积极发挥协调作用,加强节点企业之间的沟通,而且要有长远的眼光,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掌握足够的信息后再进行决策。
建立房地产供应链知识共享机制。比如成立房地产知识咨询协会、组建自愿学习团队等,定期组织开展活动,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通过这种方式,来逐步推进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各节点企业的知识共享,有效促进知识的相互学习,各自加强自己核心能力的建设,提高新知识的转化率,提高各企业动态的学习能力、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对市场的迅速响应能力,进而增强房地产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建立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工nternet等科技手段,实现企业之间信息交流的网络化、横向化、制度化、规范化、灵活化和安全化。在信息时代里,信息对企业意味着生存。企业获得更多的信息意味着企业拥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资源。通过建立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企业能够更快捷地获取合作企业的需求信息,由于消除了相互之间的猜忌,可以共同探求解决新问题的方法,降低了风险。
总之,风险防范与规避,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相应的措施和方案也非常得细致具体。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风险防范时,应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策略,以使供应链管理模式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王学发王宏王靖: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P31
- 上一篇:桥梁工程概念
- 下一篇:大学生村官和公务员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