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村;小学;心理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161-01
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心理素质这一层面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尤其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农村小学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慢了半拍!
一、“习以为常”的现象――现状的缩影
现象之一: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现象之二:老师对考试考糟了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真是没救了!全班的成绩都被你一个人拉下来了!”这个学生低着头,忍受着教师的指责和全班同学投来的“怨怒”的目光。
现象之三:老师对反驳自己的学生说:“你这是什么态度?竟敢和老师顶嘴?你还想不想念书了?!”在老师的呵斥中,学生满腹委屈但不再讲话。
这些都是本人所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件,在农村小学,这些现象可谓见怪不怪,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认为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而这些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也可以说是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浓缩。
二、看不见的危害――心理伤害
上述这些现象,已不是简单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而是一种心得上的惩罚,心灵上的伤害,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
1、不尊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对学生的体罚、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的“霸权主义”作风,使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从而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2、不讲究科学,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障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研究学生的心理,不讲究科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给学生们造成了我们看不见的伤害――心理伤害,破坏了儿童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而这个问题恰恰长期被广大教育者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所忽视。
三、原因探究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2、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
3、小环境的过低要求纵容了教师的“懒惰”和“无知”。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等同于单项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但它包涵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某些理论与手段,而更多的则是心理教育与训练。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体现、开拓了情感教育,思想转变,行为训练的新方法、新思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影响、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探索的自知力,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面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发展性目标,即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另一个是防冶性目标,即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使学生达到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发展性目标和防治性目标来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健康发展,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困难的问题,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注意力障碍等;高年级的学生有青春期烦恼的问题,如体像牲引起的烦恼,异生交往的烦恼的以及情感误区的烦恼等;心理品质与行为的问题,以及极少数学生因受环境影响和不良影视剧的影响而产生的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玩世不恭的念头和行为。对这些问题的克服,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六、农村小学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技能。
2、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①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活动性原则。④协同性原则。
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尝试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①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②开展专题教育,如讲座、报告会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③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有发泄渠道,减轻心理压力。
④创造条件,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⑤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德育基地等。
⑥自我教育。学生通过自我矫正、自我诊治、自我训练、自我修复心理障碍,这样也最锻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⑦其他形式的教育。
当然,有些有效的途径是靠教师们在亲身的工作体验中摸索出来的。只要我们有心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把这项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篇2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一、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不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农村中小学现在教育观念及农村环境的影响,学校、教师甚至是家长都没有重视心理健康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学校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不想从事与教学无关的东西,可以说,有些偏远地区甚至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即使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对其落实也不是很到位。
2.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并且专业化水平不高
受制于农村中小学的条件,许多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都是其他教师兼职,这也导致心理辅导老师缺乏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或能力。而且在实际的辅导过程中,大多有采取品德教育,批评式,甚至是惩罚式教育,一定程度上也伤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发出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由于教师缺乏相关理论知识,不能正确判断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采取了错误的处理方式,给学生健康发展带来一定得负面影响。
3.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问题
农村所处的环境有别于城镇,从社会的环境的复杂、教学条件、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等,这些学校的、家庭的,甚至是社会上带来的压力,导致中小学生有些不能适应,再加上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要求高于一切,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不重视。久而久之,就使得一部分学生有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这表现在很多方面:学习方面,对学习成绩的看重,使得学生给了自己不小的心理压力,对学习的方法、结果等等方面;中小学学生由于年龄的问题,情感调节比较差,容易表现出喜怒无常等情绪波动;人际交往的问题,由于现在留守儿童的增加,许多留守儿童缺失父母的关心,导致在于其他学生的交往中不能很好的处理一些人际关系,这也导致了孩子们的心情低落进而影响到学习当中;学校、教师及家长给学生的压力,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期望值太高,结果造成学生的压力过大,使得学生产生过度的疲劳,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
二、影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
1.社会及家庭的原因
现在社会的发展极不均匀,现在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比较严重,学生处在人格塑造的阶段,极易被这些不良风气所误导,学生不能正确判读社会上的一些不好的东西,最终会带给中小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家庭方面来说,许多农村家长疲于生计,可能对孩子的成长及心理健康上不够关注,也可能是过分的严格或溺爱,这些都能使得孩子的心理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
2.学校自身的原因
一些农村的中小学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认为没有必要开展,只是象征性的展开教育,这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开展。学生在需要心理健康辅导的时候,老师往往不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愈发的严重,教师往往会从道德的角度出发,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这是也农村中小学比较欠缺的地方。
3.师资力量的影响
心理健康辅导是个新生的教育方式,我国开展的比较晚,专业的培训也是逐步的正在完善,高校开设这个专业比较晚,并且比较少。这也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比较小,力量弱。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不仅学历低,而且好多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都是主要代课老师兼职辅导心理健康教育。他们对心理学知识缺乏了解,更对孩子的心理辅导缺乏经验。教育方式也是比较传统的,受制于传统的道德教育,并且不参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往往会对教育的对象产生不良作用。
三、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农村中小学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照顾那些心理困惑的学生,培养出有乐观积极态度的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社会上人际交往的能力,进而保持学生们健康的心理状态。
1.改变教育观念,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我国开始推行素质教育的工作,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提高公民的素质,这也要求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不能把学习成绩弄成唯一衡量学生的标准。农村教育占据我国的一大块的教育,心理健康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
2.建立起心理健康调查机构,进行组织研究
我们可以专门成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机构,用来研究现阶段的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面向全体中小学学生,宣传心理知识,并且有专人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保证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我们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进行研究并且开导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还要建立起相关的心理档案,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更好的服务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开展。
3.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要给予支持
由于农村条件的影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不能满足现状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必须要尽快建立起专业的师资培训体制,可以从高等院校招聘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对在岗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或观摩学习等,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使得教师能尽快掌握相关的知识及能力水平,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学校与学生家长的及时沟通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影响虽然很大,但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占据比较大的地位,好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家长影响造成。因此,学校在发现学生的该类心理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地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帮助学生的解决问题,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四、结语
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家长的相互支持,随工作的开展,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的素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阮声群.一般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30):244.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运用
所谓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根据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征,不断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其素质全面得到提升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我们知道,小学生处于心理、生理发育成型的初级阶段,因此,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与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展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小学生健康茁壮成长的必然趋势。实际上,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带来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大幅度提高,又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推进与实施。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体会,并提出了积极有效的对策与措施。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充分利用教材中心理教育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认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资源,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则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渠道与途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过程中,需要我们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注意分类指导,因人施教以及循序渐进。此外,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尽量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而不是处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之外,甚至相互割离开来。总之,我们必须着力帮助小学生解决其心理方面的困难与问题,促使他们积极认真调整好心态,不断形成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
2.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学习环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效果。当学生处于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时,一般都会思维活跃,身心放松,乐于学习,积极提问,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了,学习接收知识效率比较高,学习质量与效率比较明显。反之,就会极大地抑制、禁锢学生的思维,其学习积极主动性必然遭受极大的挫伤和打击,这样其学习质量与效果也就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师运用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极发挥语文知识的感染力等,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鸣,进而使其人格与情感受到不断的陶冶和熏染。总之,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认真地把握与分析研究,并尽量做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提高与发展。
3.着力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
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关键内容之一。对此,教师必须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认真地创设集美、智、趣于一体的教育教学环境与氛围,客观真实地展现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场景,尽最大可能地缩短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知识和得到全面发展。一般情况下,小学生都比较乐意参加各种角色表演活动,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热情空前高涨。由此,教师就可以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这些特点与规律,尽量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认真地组织开展一些具有创意的角色扮演等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走进教材或人物的心里,进而更为真切地受到感染与启发,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娱乐过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6-0068-03
据调查显示,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正常者占67.1%,心理状况欠佳者占32.9%,其中心理问题较严重者占4.91%。41.65%的学生存在显著的学习困难,51.35%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0.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 62.27%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刻不容缓。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的任务,同时也是全体教师的职责所在。在实践新课程的同时,我尝试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偶有收获,现撷取点滴,从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心理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兴趣、因材施教三方面谈点初浅体会。
一、内外兼修、提升素养,优化数学课堂心理环境
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是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为基础,营造和谐共生的课堂环境,并用自身的热情去感染学生,从而优化课堂人际关系,这是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为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不仅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形成美好的心理感受。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人格魅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必须勤奋学习,不断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加强道德修养,练好教学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品味,用自身的浩然正气和独特的教学魅力去影响学生。
(二)热爱学生是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教学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学生,用爱去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 爱是教书育人的动力基础,爱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无私的关心和爱护。在课堂上避免使用命令式、灌输式的口吻,要坚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进行对话交流,以亲切而信任的目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学生身心轻松,思维也就开放,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三)赞美赏识是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催化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类本质中最深的企图是渴望被赞美、钦佩、尊重。作为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发现学生的些许进步,欣赏他们的点滴成功,肯定他们的潜在价值,呵护他们自豪的举动,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教师要时刻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真心交流互动,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我们提倡“三个一”:给胆怯的学生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你能行”的暗示,让他们战胜自卑的心理,和同学们平等相处,以竞争、乐观的精神面貌参与学习。
二、春风化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本身比较抽象且逻辑性强,使得很多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兴趣。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一)分类用好教材内容中的人文教育思想
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更多地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人文性相对要少一些。然而,我们仍能从中发现许多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数与代数”一类的课,主要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估算能力;综合实践应用较多的课,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索,体验一下自己发现结论的喜悦与自豪感;“图形认识”一类的课,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统计与概率”方面的课,可以增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二)积极利用文本中的注释及插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圆的周长”这一知识时,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点,再阅读课后注释关于祖冲之的一些知识,学生一方面会觉得自己的发现居然和伟大的数学家的发现一致,有一种“我其实也能成为数学家”的喜悦感;另一方面,祖冲之的发现比国外数学家的发现还早1000多年,作为中国人,自豪感油然而生,体验作为中国人的优越感。课本中还有许多的小知识、新信息、鼓励性强而又深受学生喜爱的插图,只要处理得当,也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三)要善于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象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直观性、体育具有身体参与性的特点。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挖掘“数学美”。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升入五年级后,我会每天在课后抽出十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我国著名作家梁衡先生的《数理化通俗演义》。这是一本从兴趣入手的软教材和知识拓展教材,采用的是中国的章回小说形式,以栩栩如生的事例、深入浅出的语言、旁征博引的叙述,生动地介绍了几千年来中外科学家、发明家探索科学真理的艰辛历程。为枯燥的数理化知识包上了“一层美丽的糖衣”。通过阅读书中的故事,一是用形象思维还原科学史上的人和事,开拓了学生视野,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数学王国的兴趣之门;二是讲解科学家在发现、发明过程中用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提高兴趣,也能学到知识,更有世界观、方法论的引导。
(四)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求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惊讶感情――是寻找知识的强大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他们暂不理解甚至不可思议的新事物、新观点、新材料,展现得越多,学生的惊讶程度越鲜明,求知兴趣就越浓厚。
例如,皮萨是学生很喜欢吃的食物,在讲授“圆的面积计算”时,可以以皮萨为素材创设教学情景,同时把课题改为“皮萨里的学问”。提出问题:有一天你去吃皮萨,点了一个9寸的,等了一会儿,服务员来说9寸的已经卖光了。同样的价钱,送来了两个6寸的,你觉得两个6寸的就是12寸,比9寸的要大,所以还是划算的。真的是这样吗?问题一提出来,学生大部分都说两个6寸的划算,我微笑着告诉他们,不一定哦!此时学生很惊讶,我顺势引导,让学生用刚学的圆的面积知识计算一下。
2个6寸的皮萨:2×π×3×3=18π
1个9寸的皮萨:4.5×4.5×π=20.25π
比较结果,我们得出,如果价钱相等,我们吃一个9寸的披萨要比吃2个6寸的披萨划算。
结论一出来,学生恍然大悟,对数学的学习探究热情高涨。总之,只要用心去做,大胆地去探究小学数学教学心理教育渗透的模式方法途径,充分发挥教师的自身优势,潜移默化进行渗透,整合的数学、生活的数学、活动的数学一定会更精彩。
三、润物无声,为学生搭建成长和体验成功的平台和机遇
学生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既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避免不分对象的“一刀切”的弊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对学生实施“目标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分层”,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层面上学习,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真正为学生营造出安全的心理健康氛围和学习环境。
(一)帮后进生点燃信心,积极学习
后进生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对于他们来说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其他同学多,但成绩远远不如别人,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对学习的反感和心灵上自卑感。于是,我积极创造一种适当的环境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如,六(4)班王X同学,由于自由散漫,无心向学,数学成绩很差,他自己和大家都认为他脑子“笨”,每次上课提问,他都是一问三不知。但这个学生个性好动,尤其在体育方面很有兴趣,在参加区组织的田径比赛中,表现较好,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我抓住这个契机表扬他,说他并不笨,相信他数学也能学得好。从此,在课堂上我时时注意他的一言一行,提出较易的问题让他回答。回答正确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和鼓励他。课后多和他谈话,从中了解他的个好、家庭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对他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引导,做他的良朋知已,从而改变他的学习态度,让他心理认知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让优秀生“吃得饱”,飞得更高
尖子生往往都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有良好的自信和毅力,学习能力相对较强,按正常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尖子生吃不饱。因此,培养尖子生主动找食、找好食的能力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其次,精选内容,注重培养思索钻研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我根据数学尖子生的学习水平,整理编选一些较有质量的学习内容,提供一些必要的课外学习资料,帮他们制定一定的学习计划。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必要的指导,引导他们在自学中学会比较、归纳、总结。看题不要就题论题,要归纳综合,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积极开展课外互助小组活动。
每天出一些难度大、综合性强的数学问题贴在墙上或抄在小黑板上。让尖子生互相学习,自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
2.时常举办一些小规模的数学竞赛活动,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延深和拓广。
篇5
微课程(microlecture),它是指一种以时间短,目的明确,多以依托媒体网络传播知识的一种小视频,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关于微课程的研究其前身应该是2000年美国教育部所提出的电子化学习(E—learning)。电子化学习是指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随时随地学习的可能,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也使教育的本质发生了改变。其后2004年奥地利学者马丁•林德纳提出微型学习的理念(microlearing)。旨在通过应用微型媒体终端学习微内容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之后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微课程”,他认为建设微课程可按五个步骤:罗列核心概念,写出15—20S的总结,录制1—3min的视频,设置课堂任务将教学视频和课堂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近些年,我国对微课程的研究和应用步伐也在加快,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对微课程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微课程”指根据新课标和课堂教学关系,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在2012年下半年也开始进行了微课的实践探究,他所论述的微课程是指在10min时间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了一个问题的小课程。目前微课程在我国还处于初期阶段,但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各个学科的微课程资源库都会建立起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建构也不例外,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因此,建立系统、科学、规范的微课程资源库十分必要,它不仅延伸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时也使得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构建
1.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政府部门应加快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微课程建设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软件、硬件的安装,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使每个学生能在现代信息环境中接受优质教育。其次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开发、微课程制作宣传、远程服务等方面的投入,鼓励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制作更多的本地的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优质视频等教育资源。最后通过加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以当地一些教育资源网络平台为依托,实现资源共享,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建设。
(2)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制作和使用水平
心理学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能将一些难懂的知识转化为浅显的知识点,而且能应用相应的教育技术很好地将心理学知识制作规范的课件与讲授相融合,同时还应掌握一定的视频编辑、剪辑的能力。因此,要加强心理学教师对微课制作所需的各种技能的培训。心理学工作者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做好微课的设计和制作工作,同时全程指导学生开展微课的学习,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疑难问题,并组织学生有效地讨论,营造学生适应网上学习的环境。
2.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设计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对于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至关重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前中小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学校教育,而课堂教学的刻板、单调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构建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形式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微课程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又要使学生获得有益的心理健康知识,同时还要拉近心理健康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主动探索,联系实际解决自身问题。
(1)选择课题
选择课题时,应注意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的难易性以及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性。中小学生由于正处于成长阶段,加之各年龄阶段的认识水平不同,有些以“择业”“婚姻”为主题的心理健康微课程并不适合他们,同时那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如心理测量学、心理统计学)知识也不应选择。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一些基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因而中小学心理健康微课程的选择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把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成长困扰和心理困惑作为微课程制作的内容,结合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本,将课本中的一些知识点剥离出来,制作成5—10分钟的微视频,供学生学习、了解。
(2)编写教学设计
微课程也应有相应的教学设计,以便更合理地实施教学。设计的关键首先是确定教学目标,对中小学生目标不能定得过高,学习内容应简易、好学,符合中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其次是快速、新颖的导入,立即进入主题,讲解过程应围绕一个点,全方位系统的由浅入深地讲解。可以采用心理学的一些常态生活案例,形象生动地突出重点,剖析难点。解决学生的心理疑惑,录制一些心理辅导视频,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有心理问题时应有求助心理咨询师的意识等。最后,结尾要简洁、明了,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可以适当地扩展或引申心理学知识,利用问题和任务,促进学生思考和解决生活中与自身有紧密联系的心理问题。
(3)教学实施与视频制作
教学设计完成后,可以实施教学和制作微课程教学视频。针对微课程视频时间短的特点,教师在讲解时应适当使用一些工具标注讲解的重点、难点,抓取关键字的近景,而且拍摄的镜头移动应缓慢,同时还应配上重要的字幕;对于那些内容演示性的微课程,可以采用录屏软件,按照教学设计播放,同时配上写字板和麦克风,将传授知识的音频视频信息同步保存。在后期的制作中,可以采用音视频软件对有瑕疵的地方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利用编辑软件对视频进行有效的剪辑。对镜头进行编辑时要符合教学逻辑和中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应围绕重点、难点,构建一系列的知识框架,方便学生记忆与理解。对于编辑后的微课视频应加上字幕,便于学习者学习。总之,视频的制作应遵循重点突出、简洁明了、科学实用的原则。
三、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网络平台建设与使用
1.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平台建设
微课程制作完成后,可以借助校园网平台和校园微信平台以及本地的教育资源网络平台进行,供学生学习和评价。这一平台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搭建,也可以由学校建设。目前的平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计算机网络平台,另一种是基于手持式移动终端的平台。这些网络平台应具有以下功能:(1)可以供学生下载观看的微课程,也可以供教师上传的微课程平台。(2)平台应具有资源搜索的功能,此功能方便学生对一些关键字的内容检索、查询和使用。(3)平台应具备对微课的讨论与交流功能。通过学习者的观看、评价和建议,微课程的制作者可以进行相应的修改,然后上传到平台,供学生观看和学习使用。
2.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平台的使用
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课程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近年来,由于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中小学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确实促进农村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学习,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或淡化心理健康教育,将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而极大削弱人才发展的竞争力。广大农村地区的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应通过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师生员工乃至家庭、社会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识,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健全管理评估机制
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起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管理制度,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活动开展及成效考核等作为评估各学校该方面的重要指标。
此外,还应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建立由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的专家小组,依照一定的参照标准,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队伍的建设情况,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情况,活动课程的开设,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资金投入状况,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高从教人员的专业素质
首先,农村中小学应尽量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学校任教,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此外,还可以派具有教学经验,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责任心强的非专业教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农村地区学习与考察,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当然,农村中小学还可以邀请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专家、教授到学校来做辅导,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增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其次,农村中小学还可购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材料,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来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通过校本培训等形式定期安排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培训内容,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再次,农村中小学应依托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硬、软件方面的优势,从实际出发,广泛开展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尽快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能结合现实问题灵活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从而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开发适合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源,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应从实际需要出发,整合学校、地方、科研机构以及教师的力量,积极开发适合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学校自身教育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相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心理保健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使学生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五、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交流合作,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齐心协力,构建学校与社会、家庭“三教合一”的教育网络。学校教育是沟通社会与家庭的桥梁,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学校要勇于担当主力军的重任,在创新自身教育理念的同时,也要向社会、家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构架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地开展。
首先,农村的中小学校内要形成一股合力。学校从管理者、教师到服务者都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每一所学校都要创设和构建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学校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其次,也应当看到家庭、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社会的影响力比学校更为持久、更为深远。因此,应把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重要的支撑系统。学校应针对家长们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之能对孩子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掌握正确的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的技巧。学校还应与当地密切联系,争取地方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健康的文化体育场所,让学生远离不良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社区环境,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一、三新、两乐与生活情境的关系
新的教学情境和新的学习氛围,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在教师与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学生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教学访谈和调查问卷,我们可以发现,互动往往有一个相互接纳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往往在局部适应的时候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期。学生对于教师有普遍的敬畏心理,但是如果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而进行校园环境的初步创设和融合教育之后,学生往往能够很快地融入课堂环境,并且对老师产生很深厚的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有限的教育空间,加大学生对于校园的热爱,加大学生对于学校和老师的热爱,千方百计地用学校的新进历史传统故事,给低年级学生提供心理发展和身心愉悦的生活及学习空间,学习和生活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整体,教师在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如果能够在学生身心健康,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学过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老师和同学的过程中完善整个教育教学效果,需要将课外的生活情境和课上的课间情景融合在一起,老师需要对学生的动向了如指掌。
二、低年级融入新集体的活跃氛围
任何人在融入新的集体时都会有一定的患得患失心理,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虽然在家里称王称霸,但是走到外面,却有可能因为其独立和自私的本性和其他的学习成员格格不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体谅低年级学生适应新环境的特点,结合这个年纪大的年龄特点,考虑到现代中国的儿童在家里与老人或家长相处过程中有可能形成的心理特点,如有的孩子性格过分张扬,有的孩子孤单孤僻,少言寡语。无论哪种极端的性格都有可能使低年级的小学生远离集体,甚至,在老师监督不善的情况下会有早退、旷课、不好好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恶劣现象。
因此,小学低年级的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首先第一步就是要让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把握新的教育环境、新的师生关系,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营造一个特别和谐和团结的氛围。同时应当让学生能够喜爱自己的班集体,对于班集体有非常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意识到自身对于班集体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作用。
三、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1.教师的高尚职业操守
教师的高尚职业情操、丰富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个人个性,可以形成独特的性格魅力,表现为对学生耐心、对学习效果有信心、对于生活和学习过程有爱心。这样的老师,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和蔼可亲的魅力,让学生忍不住亲近。
2.掌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把握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征,这是为了能够良好地把控学生在进行各种教学实践过程中和学生互动时,应该达到怎样的度,在进行创建温暖班集体的过程中作出积极努力。
3.完善的教书育人环境
教书育人环境是中国历来的文化传统,建设有意识的高效学习环境,必须要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的积极性有效调动,因此,对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乐学习、爱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和谐的环境是推动人不断进步的学习环境基础,对于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教师必须要千方百计地创建教学情境和生活情境,营造一个令人满意的和谐氛围,把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新环境的适应速度,使之更具有进取心,乐于向老师和同学之间请教,在友好的环境之内达到好好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析
在当前形势下,社会与市场赋予了高素质人才全新的释义,除了与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息息相关以外,还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状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也从侧面推进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度,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点内容。
一、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是自从2001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相关教育内容才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诸多高校也开始尝试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科研实践,深入探究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办法。尽管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许多高校都顺势创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然而却未能对相关人员进行合理而具体的分配,配置的教育资源也不够完善,致使整个部门的管理运行尚不健全[1],不利有效开展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二是一些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过于随意,有的还将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为“两课”教育内容的辅助部分,在创设课程时,往往也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面前[1]。三是很多高校都缺少学生心理健康的危机预警机制,主要表现在高校并未针对在校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评估,以及归档整理。只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客观的认识和记录,才能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1]。
二、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发展策略
(一)强化重视,创新教学形式首先,高校应该从学生管理理念上予以重视,上至高校领导,下至一线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并主动参与,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一视同仁,齐抓共管。其次,高校还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认识到提升和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获得社会、家庭等各方的密切沟通与配合,以此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最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领导者与相关工作人员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延伸至校园建设中,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和谐健康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高校领导、教师的关怀与同学的友善互助中逐步改善心态并甩掉负面的消极情绪。另外,高校还应加强教育形式的创新。例如,高校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悉心教导,还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可以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活动,以此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通过聊天式疏导,解决学生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回归积极乐观的良好状态。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原创或转载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以趣味性和真实性的文章吸引学生,从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心理引导。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平台赞颂好人好事的文章,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和作用,激励学生向模范看齐,为学生的心理转变创设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创立心理健康的互助团队,发挥团队力量去发现和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1],以平等的同学、朋友身份来缓解问题学生的紧张恐惧心理、有效将其压抑的情绪逐渐减弱,帮助这些学生从消极负面的状态中走出来。教师还能够借助高校互联网教育平台上的时政板块,进行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正能量的思政教育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创新的教育形式与互联网平台、新媒体信息化技术等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依托互联网的积极力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譬如,可以创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竞赛、心理健康主题演讲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1],在高校内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校园文化气氛,推进相关校园文化的建立。让学生能够置身于这一氛围中,从而有效发挥出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
(二)全面开展教育,重点关注心理健康全方位的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育教学的内容全面,以及教育对象的全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除了教材书本以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应当积极寻找更多涉及心理健康内容的教学资源,包括社会新闻、热点等都可以成为心理教育的潜在外延。对于教育对象而言,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应该仅仅将目光锁定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还应更为客观理性地看待学生的行为,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其日常表现与情绪波动等,在第一时间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贴心的咨询服务,并且对待特别敏感的学生,还应尤为关注自己的言辞行为,保证不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二次伤害。在高校全面教育的理念背景下,高校教师还应明确对象目标的实际情况,格外重视那些存在特殊状况的学生,以及贫困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由于这些学生往往比其他学生承受着更多的考验,故而也更加容易滋生出负面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教师既应该做到全面教育,还应该做到重点关注,给予特殊学生更悉心的关照,加强心理疏导工作,消除学生的心灵阴影,仔细教导其做人的道理,真正改善其心理现状[2]。
(三)以课程为中心,以点带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了缩小学生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价值,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代表事例为学生传递信息,让学生切实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从性格完善、情绪稳定,以及思想心理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使学生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积极阳光的心态自信的生活学习。教师在选择具体的案例时应该注意围绕课程的主题,不可脱离主题,盲目灌输。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以课堂为基础,逐步实现以点带面的教育延展,扩展教育的覆盖层面,为更多学生提供心理帮助。譬如,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围绕某一心理健康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并为了扩大影响力,还可以举办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各项正能量活动,给予学生更多欢乐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信心。另外,教师还应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完善不能一蹴而就,它必须在校园教育和活动等诸多方面进行有效渗透与发展,在长期的积累中取得一定的效果,并促进其势态可以向着更加喜人的方向发展[1]。教师可以开展下述活动,首先最为重要的当属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这一实施路径是最简单直接的有效方式,能够最快捷地形成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3]。其次,教师可以多方搜集其他学科教材中所涉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并在授课过程中适机为学生提供点拨,让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不断渗透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从而以更加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影响学生,并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健康文化氛围中充分激发出积极心理的暗示作用,并且在这一氛围中快速调整学生心理状态,促进其健康成长。
(四)加强管理,打造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高校应该健全其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保证在其组织体系内能够有充足的高素质教育人才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1]。为了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顺利进行,高校应该完善相关机制与体系的建设,并且与社会、家庭加强三方合作,在共同努力下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1]。在这一工作过程中,高校作为最主要的环节,应该在高校领导的带领与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形成一股具有凝聚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这一团队建设中的重点环节,并充分发挥出高校辅导员、思政教师等辅助力量的协作作用,逐渐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团队壮大,直至让全校的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到这项教育活动实践中。如此不仅能够有助于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能推进校园心理健康的建设活动。此外,为了方便高校教师进行更加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还需要对相关教师进行知识技能的继续培训教育工作[1]。提高教师的心理干预与疏导的技能,使其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时具备一定的逻辑性、合理性与技巧性。当教师发现学生存在严重心理健康问题而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时,应该第一时间上报学校,寻求外部帮助。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依托社会和家庭等诸多力量来共同解决[4]。
篇9
一、引导小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理念
积极心理学相对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是对传统消极心理学的修正,也是新时期结合社会发展和人类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提出新的教育学理念,对延续了近一个多世纪的心理学教育提出的一种质疑和挑战。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关注每一个人的积极品质,强调每一个人的人文价值并进行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和思维去研究、解释心理学问题。教育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更新教学理念,接受和理解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人文理念,纠正传统心理学教育认识的误区,对传统的主流心理学模式采取一定的批判继承的态度。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在生活和工作当中做出自己的成绩,更好地获得一种满足,更加积极地工作、学习,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和更多的幸福感。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注重树立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帮助学生更好地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心理。
二、增强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情绪体验
对小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和理念的灌输,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知识,也应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真正体会到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小学生对积极心理学的情感体验。立足每一个人内心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不断放大和增强这种积极力量,从而使消极的因素和力量得到抑制。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必须适应社会角色的要求,树立更加自立、自信、自强、自尊的意识。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的心理情绪体验氛围、感官愉悦心理享受,其中首倡就是主观幸福感。进行主观幸福感体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促使自我认知的发展,提高学生应对消极事件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特质。这既是积极心理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
三、营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组织系统
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种社会问题都会对学生产生种种影响,因此,对小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克服自卑、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不同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对各种问题进行必要的预防,对各种不理想问题及时做好消除。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层面做好宏观的统筹与把握,建立一个科学、合理、有序的积极心理学组织系统,充分利用种种正面社会关系对学生进行文化规范,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借助于家庭的影响给学生全方位的影响、帮扶和疏导,构建集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综合心理学教育系统,充分利用多方力量和有利因素,发挥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适应各种突发或不利环境,在不断地调试自己适应环境的同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形成坚定的意志,培养不懈的耐力和卓越的品质,学会健康、快乐地学习,全面、有效地发展,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的综合人才。
四、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
增进小学生的幸福感。今天的社会,人类的一切活动不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生存得更幸福。传统心理学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减少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得更远,它的工作目标是提高小学生的幸福感。这里的幸福感,包括了五个方面:积极的情绪、投入的状态、生活的意义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成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不再是防患于未然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而是从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感入手让小学生获得更深意义上的心理成长和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多种活动提升小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在实践中,为了让小学生体会到积极的心理体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开展“现场心理测量活动”,通过测量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个性特征、心理品质,增强小学生对自我的认知,鼓励他们提升自我的幸福感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开展“心理电影展播活动”,通过开展“幸福来敲门”“天生我有才”“我的未来不是梦”等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自信和动力,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通过团体活动传递给小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学课程”,课程涉及如何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如何获得身心健康、成就感和永恒的友谊等。
篇10
1.1 目的
本课题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以期实现以下目的:
(1)通过调研,了解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并分析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方面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2)弄清楚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存在的不足和误区,探寻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构建能有效运转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课堂,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尤其要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2 意义
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有效模式是适应时代挑战的需要,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要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构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以提高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3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起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得到关注。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作了深入的研究,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探索了许多操作模式。如心理——德育模式、情感教育模式、诱导式教学模式等,这些模式有的是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是从心理发展方式上建构,有的是从心理品质切入,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成绩斐然。
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完善,表现如下:政策与实施脱节,落实不到位,有些学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评估,敷衍了事;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为数不少的人是滥竽充数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名无实;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一方面是心理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同时又有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2 方法
2.1 对象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学生适用的问卷
我们采用王极盛教授改编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强迫、(2)偏执、(3)敌对、(4)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5)抑郁、(6)焦虑、(7)学习压力、(8)适应不良、(9)情绪不平衡、(10)心理不平衡等10个因子。在此量表中,确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标准为:2~2.99分表示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3~3.99分表示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4~4.99分表示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5分表示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2.2.2 小学生适用的问卷
我们采用被大多数学者使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稍做修改,共有21道题。从四个方面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即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人际交往和性格。
2.3 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动态,把握好课题的研究方向,理清思路,对调研报告和论文即研究成果有一个基本的构思和设想,编写调研提纲、选定合适的调查问卷。(2)实施阶段。联系海南中学、府城中学、城西中学和万宁二小等学校,安排好调研时间;开展调研活动。调研对象主要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德育教师、班主任和部分学生。(3)深化阶段。整理调研材料。将调研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归纳分析,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需要可再次调研;中期评估(研究报告、成果展示等);汇总、分析材料,完成论文并发表。(4)总结阶段。课题组关于结题的意见;课题组结题报告、申请结项,验收;资料归档、成果申报。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按照教培院和学校要求,建设好网络平台,撰写好博客。
2.4 具体方法
(1)文献分析法。搜集、阅读并分析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教材、论文等,组织课题组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尤其对本课题研究有理论支撑和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文献资料,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等文献。(2)问卷调查与访谈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未来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发现问题与不足,确保研究立足于实践、更有针对性。(3)行动研究法。以班级为研究范围,观察心育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普遍性问题,对工作的实效性进行分析并加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模式的要素和结构,积累模式操作的实践经验。(4)经验交流法。与工作在一线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师和学管人员等多沟通交流,拓宽视野,启发思路。
3 结果
2012年5月、6月期间,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别到海南中学、城西中学等单位进行调研。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分管领导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师做了访谈,将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整理如下:
3.1 访谈的内容
3.1.1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所访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比较重视,均有主管校领导负责,一般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归在一起进行管理。在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有经费投入但明显不足,硬件设施有待完善。
3.1.2 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所访学校一致认为班主任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每班配有一名心理委员,有的学校对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有要求,有的无要求。
3.1.3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形式
具体形式主要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如海南中学设有心理教研组,五个专职教师,都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专门负责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且有课程教学计划,每两周上一节课;挂靠德育网站进行网络宣传、黑板报(每月换一版)、主题班会、并且根据需要不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每 天有人值班。
校方普遍认为建设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最重要,学校离不开家庭的配合,社会的支持。
3.1.4 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分为以下几种:学习问题,表现为考试焦虑、考试舞弊、厌学逃学,初三、高一至高三都有考试压力问题;人际关系紧张,包括同伴和师生关系紧张;青春期问题,如早恋现象,早恋造成成绩下降;适应问题,高一初一有入学适应问题;情绪问题,包括情绪不稳、心理承受力低,记忆力衰退等,个别同学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严重的甚至出现自伤或伤人等现象。
3.2 问卷的结果
我们课题组发放问卷870份,收回有效问卷780份。问卷的数据结果如表1:
3.2.1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分析
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图(如图1)可以看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有三个显著特点:(1)心理健康水平基本良好,轻度及无症状占较大比例。(2)学习压力、强迫症状、焦虑、情绪不平衡症状比较突出。(3)每一症状程度由轻到严重呈坡度减少。
3.2.2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分析
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小学生四个方面的心理状况分别为:(1)在学习方面,多数孩子上学读书没有明确的目的,在作业方面能够认真完成;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够;看重考试成绩;在学习方式上,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方式;希望能得到老师或家长的肯定和鼓励;13%的学生没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环境,1%的学生厌烦学校。(2)在行为习惯方面,大多数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纪律,集体荣誉感强,但也存在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行为受限,心智发展受到影响。(3)在性格方面:表明现在的小学生情感意志薄弱,低年级的同学对父母依赖强;感情上过于理性,缺乏同情心;独立判断的能力较差;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好胜心强,处理问题感情用事。
多在人际关系方面,数学生不能够与人很好地沟通,个人较封闭,认为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表明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不太重视孩子做人的教育。
4 讨论
4.1 存在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并没有真正理解,大多数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老师或班主任的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气氛不浓。实际工作中,专业心理教师较少,基本上由德育老师代替,通过班主任工作和学校德育活动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不足。就我们调研的结果表明,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或经费少,缺少必要的配套场所和硬件设施、音像资料及测评软件等。也没有经费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向家长、学生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材料,无力开设免费心理咨询热线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3)师资力量薄弱。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而且身兼数职,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对专业知识一知半解,理论功底薄,实践经验少,指导实践不力。因此,很难胜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4)心理健康问题被忽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对心理健康问题不以为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的认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暂时的过渡性问题,过了这个“坎”,孩子们会自动纠正过来。部分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都是心理健康的。这样就严重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实效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提高心理素质,课堂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却问题多多。如有的学校没有将心理教育课程正式纳入教学管理体系,或是课程开设处于无序状况,或者课程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大,课程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6)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利用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很多学校偏重于学校“单枪匹马”地开展教育,未争取家庭与社区的配合,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4.2 对策
(1)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教育工作。
(2)完善硬件设施。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应纳入预算,单独列支。增列的经费主要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教研、师资培训以及业务或课题研究等。根据需要,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辟出或建设专门地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场所,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每个学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引进一定比例的专业人才,配备数量适当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这些教师应当有专业水平,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要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和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并将其列入年度计划。在校本培训中,加强全体老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逐步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人人在行、个个关心的工作状态,最终形成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4)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程是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课堂是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工作、政教工作中分离出来,独立设置课程,建构既能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又便于教师操作,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5)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要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 小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教学中,各科教师应深入挖掘,对中小学生实施自觉、有意识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和发展健康的心理。
(6)社会、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兴的、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调研情况表明,面对中小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教学、心理咨询和辅导效果不尽如人意。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仅靠学校“单打独斗”,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多方给力,创设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
5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建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要明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任务: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二是要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且“预防胜于治疗。”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