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环保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农村建设环保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建设新农村;环境问题;保护措施
新环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五大建设内容之一。因而处理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当务之急,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才能更好更快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做出以下几点分析和探讨。
一、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前很多农村的水体正遭受严重的污染,大量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导致农药和肥料的残留物渗入地下水,从而使其硝酸盐含量大大增加,进行污染水质,导致水质难以净化。二是碳铵和尿素的使用,导致水体中的氮含量增加,进而导致耕地退化,加上一些毒害性强的农药的使用导致植物与土壤的品质受到破坏;三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农村中的生活污染问题也正逐步凸显出来,例如生活垃圾量的不断增长,城市垃圾向农村蔓延,加上农村缺乏相应的处理措施,使得农村的生活污染问题日益加剧。
上述三点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环境问题,也是最难治理的问题,要想彻底根治这些环境问题,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就必须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就笔者经验来看,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相应考核机制的不完善,广大农民朋友的环保意识较低和法制观念的淡薄,以牺牲环境而换取经济利益的情况还较为普遍,亟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当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较为粗放,虽然我国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力度,但很多地方还没有高效的运行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使得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仍属于资源消耗型和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各种破坏环境而谋求经济效益的现象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三是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体系和组织机构,在乡镇、村等基层,环境保护大都缺乏机构与人员,职能缺位、管理弱化的问题十分突出,加上农村环保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对破坏环境的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管和适当的处罚措施,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控和管理惩治体系;四是农村环境保护科技支撑较为薄弱。国家对农村环保适应技术研究和推广较少,在畜禽污染、生活垃圾污染、水污染等非常严峻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上尚无认定的成熟技术和治理模式。适用性和实效性技术的缺失,严重制约着农村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其成效。
二、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应对环境问题的几点保护措施
(一)不断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
为更好的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在处理环境问题时,应不断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农村环境保护部门主要有林业、农业和环保部门,这些部门都具有一定的审批与调配资源的权利,因而必须对这些部门科学的划定职责,实现权责利统一,并建立相应的具有强制性质的协调机制,例如,可以由农村所在县市的环保部门带头拟定相关的农村环保规划,并对涉及农村环保相关的部门审批必须实行环保备案机制。这样就能从根本上确保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加快农村基层环保团队的建设
为加快新农的建设,将各种环境问题尽快的解决,应在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职能的同时还应加快农村基层环保团队的建设,例如可以在中心镇区建立农村环保站,若条件允许,也可以一镇一站,并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聘请有经验的环保人士为环保协管员,与当地的社工团体联系,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相关环保知识讲座,将环保知识宣传进农村,以不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三)健全农村环境执法,确保农民环境权益
作为直接管辖农村环境的县市环保部门,应把农村环境执法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加大执法力度,亦可与具有审批、执法、调配资金权利的相关部门进行联合综合执法,加大对农村饮用水资源保护、畜牧水产养殖业、自然保护区、乡镇企业的环境执法力度,在确保农民环境权益的同时保证农村人畜的饮用水安全。
(四)加大农村环保宣教力度
环保部门应结合农村特点与需求,制定针对性宣传培训计划,加强农村环保知识义务教育,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和工作方法,力求在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环境保护意识,真正让环保知识和环保法律法规进村入户,让广大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积极配合乡镇各级政府的工作,并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以不断加快新农村环境保护的步伐。
三、结束语
总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环境问题的分析,不断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加快农村基层环保团队的建设,健全农村环境执法,确保农民环境权益,加大农村环保宣教力度,确保环境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惠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和对策[J].应用能源技术,2011,(09)
[2]于一凡,李继军,岳宜宝.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与规划对策[J].上海环境科学,2008,(06)
篇2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生态农业; 环保农村;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农业建设活动的顺利实施,虽然有效的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也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在这种情况之下,必然会对我国农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打造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不但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1、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概述
我国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的强化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的建设。所谓的生态农业就是指将我国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农业生态系统有效的融合到一起,以此来有效的改善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与能源损耗问题,从而有效的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打造生态农业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将生态发展理念充分的融入到我国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当中去;另一方面,要对农业产品的研发环节、加工环节以及营销环节实施相应的优化。生态农业的建设目标就是在保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逐步的提升农业领域的经济效益。所谓的环保农村就是指通过加强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来促进农村社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环保农村的过程中,主要的工作目标就是要不断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由此可见,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生态农业建设与环保农村建设是一个统一的结合体,是相互促进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2、 加强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建设的有效策略
2.1、 强化生态农业建设的有效策略
在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遵循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理念,结合当今农业市场的发展规律来规划整体的建设目标。在此过程中,首先,要对农产品的质量予以高度的重视,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的提升农产品生产方的质量安全意识,严格的遵循《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的相关规定来开展生产活动,从而对农产品的质量提供强大的保障;另一方面,要大力的推动市场准入制度的规范化发展,贯彻落实产地编码制度,不断的加强植物的检验工作与动物的检疫工作。另外,还要针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环节与市场流通环节来构建出完善的质量监督机制,从而有效的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其次,要加强农产品基地的区域建设,确保农产品基地能够符合当地的特色。在此过程中,要大力的扶持那些龙头性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大力的开展优质项目的建设,确保相关的农产品生产项目能够具备综合效益好,环保性强以及技术含量高的特征。另外,对于农产品生产基地而言,除了要大力的推行企业化的生产模式之外,还要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不断的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从而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环节、加工环节以及营销环节等实施相应的优化。再次,在开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减少化学肥料与化学药品的使用量,不断的优化农业资源的使用率,大力的推广绿色农业技术,不断的加大对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无公害农业灭虫技术以及无公害农业种植技术等绿色农业技术的研发力度。另外,在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对于种植业而言,可以使用禽畜粪便来充当农家肥,对于养殖业而言,可以使用农作物或秸秆来充当禽畜的饲料。最后,要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进行高效的治理。在此过程中,要科学合理的对废弃物进行二次利用,例如将生活污水用于农业灌溉、加强对沼气的利用、大力的推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总之,对于生态农业建设而言,既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又要节约利用农业资源。
2.2 、推动环保农村建设的有效策略
篇3
关键词:黑龙江省;新农村;低碳;存在问题
一、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关系着农村改革的推进,而且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因此其新农村建设尤为值得关注。当今社会的另一热点问题就是“低碳”,如今低碳理念已经渗入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必然要与低碳经济相结合。黑龙江省既是农业大省又是老工业基地,新农村建设正在稳健开展,但当中的低碳经济却刚刚起步,因此把我省的新农村建设与低碳经济紧密结合将面对较大的挑战。目前,研究黑龙江省低碳型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尤其是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建议,从而使新农村建设更快更好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且紧迫的问题。本文主要根据我省低碳型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对策。
二、黑龙江省低碳型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农药和化肥投入量大。
据测算,目前黑龙江省耕地化肥施用量比10年前增长了一倍多,较大农户化肥亩投入量在80斤左右,而且这种大量施用化肥的趋势还在继续。从2003年开始,农药使用量也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农户多用的氮、磷、钾肥主要生产原料就是天然气、煤炭、重油等,而其生产过程中也要消耗大量的煤、气、油等,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高碳化和高污染化。
2.养殖业造成污染。
黑龙江省养殖业比较发达,主要养殖禽类和猪、牛、羊等家畜。据调查,农户饲养1头猪、1头牛、1只鸡,每年所产生的污染负荷,分别相当于10~13人、30~40人、0.5~0.7人对环境带来的负荷。专家估算,2005年我省畜禽尿排泄量和鲜粪排泄量分别为6660万吨和7062万吨。小规模养殖的农户一般都没有专门处理畜禽粪便的设施,一些大型养殖场和专业户虽然有贮盛畜禽粪尿和污水的贮粪池,但由于使用不规范也有污染产生。
3.秸秆随意燃烧危害环境。
作为国内产玉米大省,近年来,黑龙江省玉米年总产一直在800万-1100万吨,约占粮豆总产量的40%。而其秸秆曾被农民广泛用于烧火做饭、盖房、取暖和肥田等,但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做饭、取暖可以用液化气、煤,盖房也不再使用秸秆为材料,玉米秸秆逐渐退出了农民生活的部分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农村玉米秸秆有50%左右用于生活燃料,20%左右用于畜牧业饲料,10%左右用于工业原料,其余被就地焚烧。这就导致了空气中烟尘、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的浓度日益增加,不仅影响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而且极易引发火灾事故。
4.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消耗能源
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目前的农业生产越来越多的依赖农业机械,在节省了人力、降低了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致使石油燃料使用量的提升。
(二)农村日常生活中碳排放量增加
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大背景下,我省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其生活方式也以极大的步伐向城市化方向靠拢。农村居民人均能源消耗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正在日益缩小。加之“家电下乡”等政策的推动,农村耗能设备的数量剧增,这也给低碳型新农村的建设带来了难度。
(三)农村居民的“低碳”意识相对薄弱
1.消费观念上存在偏差
随着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明显增加,大部分人选择了朝“高档”、“豪华”的方向选购商品,从而忽略了对低碳环保的考虑。这种错误的消费观念将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与低碳型新农村背道而驰。
2.对环境危害认识不足
由于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居民对环境危害的认识不足,有人甚至不知“低碳”为何物,这就导致了农民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碳排放量。
三、解决对策
(一)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降低其使用量
我省化肥农药投入高的主要原因是利用率较低。据调查,西方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在60%以上,而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我省可以通过对农田环境加以监测,系统探研出最优的配肥结构,提高化肥使用效率,降低使用量。解决农药问题,可以通过采取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科技含量较高的生态手段综合治理,还可以倡导选用低毒农药,确保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
(二)巧妙利用禽畜粪便,变废为宝
综合国内外经验和我省实际,借新农村建设之机大力发展沼气等农村新型能源、开发粪肥及有机肥产业,都是标本兼治的有效措施。沼气的利用能在解决粪便污染的同时减少煤、电等耗碳能源的使用;粪肥及有机肥不但积造占用面积小,而且整个过程基本没有碳消耗,即低污染又低成本。
(三)严禁随意焚烧,倡导秸秆再利用
我省可以在制定政策严禁随意焚烧秸秆的同时,将秸秆再利用。首先可以将秸秆还田,使秸秆成为“绿肥”,这样不但环保而且能改善土质;除还田外,其余的可以运往有利用能力的发电公司做发电原料。利用植物秸秆发电,即经济又环保,还可节约粉碎秸杆等费用。
(四)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建设低碳型新农村
发展小城镇投资费用低、劳动力价格便宜、居住舒适,见效也比较快。我省作为欠发达省份,发展小城镇应该成为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条独特道路。从低碳的层面考虑,小城镇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方面克服了大城市在生产生活中的高能耗,另一方面也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新农村建设节约了资源,也提高了新农村建设的效率。
(五)加强政府引导,宣传低碳理念
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低碳消费。或制订奖励措施,或通过税收等政策手段,抑制消费主体的高碳消费方式。另一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通过通俗易懂、多种形式的宣传,使“低碳”概念深入人心,让农村居民认识到在环境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低碳”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唐兰,鲁常亮.低碳型新农村建设策略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0(3):16
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环境问题 解决对策
1、莘县新农村建设现状
1.1、莘县基本情况介绍
莘县,是山东省聊城市的下属县,在2009年是被列为山东省财政直管县,曾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塑编之城”、“中国蔬菜第一县”等称号。莘县的建设得到快速的发展,值得称道的是莘县的发展是一种良性的、均衡的发展。莘县的优良企业主要有:山东雁宾酒厂以及东方特种钢铸造厂,产品经销山东各地,有的优良产品可以出口到国外,为莘县的发展提供经济动力。
1.2、新农村建设情况
为相应党的号召,自十以后,莘县的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有了明显的加快。根据政府的报告显示,结构体现新设计、建设采用新技术、有干净整洁的厨房、有适合的其他淋浴设施、有卫生型厕所是新农村建设最终要达到的标准。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在莘县的某些地方已经实现了通自来水、通宽带,莘县也正在大力搞绿化建设,便捷的公交车也出现在了大街上。
可是,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村庄的环境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和管理。虽然有的部分进行了经济增长模式的优化,进行了绿化的建设以及公路的修筑,但是在莘县的各个农村中,大部分的农民是通过养殖或者种农作物,做个体生意来维持生活的,可以说生活水平是参差不齐,同样文化程度以及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2、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聊城市莘县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很多村落都相继进行了新农村建设,但是环境问题是每个村庄所面临的普遍问题,由于时间和各种条件的限制,仅仅通过对莘县县城周边六个村庄的走访,得到相应的一些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得到一些相关的图表,最后通过相关的数据分析得到相应的结论,主要的内容如下所示:
如图1所示,在莘县县城周边的村庄中,生活垃圾、污水排放以及牲畜粪便的影响污染程度比较大。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生活垃圾随处倾倒、养殖业废水随处排放等现象较为严重。垃圾的过度排放,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有的甚至堆在了路边上,使得柏油马路也变得脏乱不堪,有的甚至影响到了公路的使用,增加了公路的维护、修理费用。在农村存在很多的养殖场,由于缺乏对畜禽养殖及其粪便排放的有效管理,因此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从环保角度来说,1头家畜就是一个污染源,一个畜禽养殖场就是一个环境污染物的生产场所,不得不说由其造成的污染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环境问题。
3、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1、村民的环保意识较低
在农村的80%村民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有的甚至是从来没有上过学,没有接受过教育,在他们看来,最重要的就是维持生活,对于环境,他们没有明确的概念,同样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对农业污染问题存在意识不强、知识缺乏、严重认识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莘县农村的环境污染变得更加恶劣。
3.2、县政府的管理措施实施不当
环境的管理是一项持续时间长,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但是又不能够向经济指标一样显示在财务报表上的一项工作。因此,在每届县政府任职时,管理的着重点基本是放在真个县城的经济增长上,而对于这些“风光的”经济增长背后的代价是什么却不做任何的管理和询问。他们一心关注的、想要做大的只是业绩,业绩,还是业绩。有的政府人员能够意识到积极为农民创造途径,促使他们进行环保,比如:在每个村安置统一的垃圾箱,以便提醒村民按照规定倾倒垃圾,但是对于垃圾箱的清理工作往往是不能够做到位,经常是垃圾溢出了垃圾箱,而且好几天不见工作人员进行清理。
3.3、乡镇企业环保法制观念较弱
在莘县,存在不少的乡镇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的环保义务履行的主动性不够,是导致农村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的另一重要原因。在这些企业中,即使有些企业能够意识到环境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程度,但是大部分由于自身的基础设施较差,往往是对环境污染进行防治的速度跟不上环境破坏的速度。然而,农村的环境又较为脆弱,企业的经济发展便对农村的环境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
3.4、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受到资金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在莘县,绝大多数的农村没有建设专门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或者是污水处理厂。排水设施只分布在少数的农村地区,大部分农村的污水在没有经过任何的处理的情况下就直接排放出来,在污染了环境的同时还会对农村饮水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
4、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
4.1、对村民的影响
人是生活在环境中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之密切不言而喻,因此一旦环境受到破坏,那么人类便是首要的受害者,不论是水质的污染还是大气的污染,对于人的危害的灾难性的。倘若村民的健康受到威胁,那么不仅农村的发展会受到阻碍,而且我们的子孙后代的都将受到威胁,因此,环境问题必须引起所有人的关注。
4.2、对土地的影响
农业使用污水,使作物减产,品质降低,甚至使人畜受害,大片农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质量。大量的化肥的使用,使得土壤板结,营养失衡,土壤的有机质被破坏,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存,同时使得土壤肥力结构发生改变,降低了土壤的生产能力。同时化肥的使用会使得土壤的酸度增加,土地贫瘠化加强,因此在这样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农作物往往是不符合“绿色”标准的。
4.3、对社会的影响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要单位是新农村建设,整个社会的环境水平与农村的环境的好与坏紧密联系。在农村环境受到如此破坏的情况下,空气的质量指数日益升高,雾霾的出现频率也是越来越高,人民出行往往是在能见度很低的时候出现事故,对社会的稳定带来威胁。一方面在农产品生产和食用过程中,中毒事件屡次发生,中毒的人数也在逐年的增加。另一方面,环境的破坏导致农产品出口因残留超标而频遭红灯,因此每年农产品由于出口被退回而造成经济损失多达几十亿元。
5、新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5.1、农村厕所问题的解决方案
农村的厕所问题的解决方案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1)针对于生活水平偏低,发展较为缓慢的农村偏远地区:粪尿分集式便器是比较适合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将人所排除的粪便和尿液分开来储存,一方面干燥的粪便不似原先的粪便含有很多的有害物质,会散发出污染大气的味道,反而没有臭味很适合作为庄稼的肥料,另一方面粪尿分集式便器可以避免对地下水的污染,注重对资源的再利用,还有就是这种马桶不需要用水冲,节约了水资源,最适合缺水的地区。可供农村家庭选择的还有“三格化粪池厕所”。寄生虫卵的比例大于粪尿混合液比例时而产生的沉淀作用以及粪便密闭厌氧发酵、液化等是其基本原理,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可以杀灭寄生虫卵,达到粪便无害化的目的。3 个相互连通的粪池是“三格化粪池”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格化化粪池厕所”的基本构造如图2所示:
三格化粪池厕所建立比较简单,而且有助于粪便的发酵和储存,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用来做农作物的肥料。
(2)针对生活水平较高,接近县城的农村地区:抽水马桶是很好的一种选择,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农村城乡家庭,没有明确规定,以推广卫生厕所为主要目标,目前国家爱卫办倡议推广的是卫生厕所是以普及使用冲水式蹲便器为主,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建设-地面冲水蹲便器,地下为双瓮式污物回收方式的卫生厕所,目前这个方案在全国推广中。农民将来都能够住在楼房中,抽水马桶便很适合这样的情况。比较适合的还有直冲式连体座便器,这种座便器的主要特点是节水功能比较好,而且存水的面积小,这样的结构能够集中水力,外观来说因为整体的包边设计,使得座便器比较容易进行清洁。
5.2、农村生活废水的处理方案
农村的生活废水量很大,而且不容易进行统一的处理,同样针对不同的发展情况,所处的不同的新农村建设阶段,我将处理方法划分为两类:
(1)针对农村地区还没有建设新农村小区的地方,蚯蚓生态滤池污水处理技术是很好的一种选择,由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辉等人提出的这样技术,适用范围很广,而且所要求的条件很低。像我们莘县的农村一般都在100-300户之间,因此这种方法显得既方便又实惠。而且在现实的应用中该技术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果。
(2)针对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小区,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方式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既经济又高效。这种设备可以存放在地下不会占用地表面积,地上的土地完全可以用来做绿化,常规高空排气式一般的污水处理设备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不同的是此种设备还具有土壤脱臭的措施。全自动的电气控制系统和设备故障的报警系统可以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而需要人做的就是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就可以了,十分节省人力和物力。
5.3、村庄或内存居民周边环境绿化问题解决方法
农村的大多数村民受教育水平较低,而且对农村的绿化关心程度很低,因此大部分的农村总是建设水平很低,而且绿化建设较为落后,在日常生生活中的管理秩序较乱。因此,对于农村来说最重要的是体现村庄特色,根据村庄现有的状况准确进行定位,遵循城乡绿化一体化的思想,根据村庄的现实情况,将农村的建设与经济的发展相联系。另外还应做到统筹规划,利用调整树种结构的方式做到协调发展。
在农村绿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长期管护的原则,新农村的绿化建设时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目前有些群众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而进行伐木,再加上养护管理跟不上,造成植物被严重破坏的情况,因此要加强村民的绿化意识。农村绿化尽量要符合当地的乡土,绿化植物的日常维护费用占据农村日常支出的很大一部分吧,因此重要的是利用植物本身的特性减少这一支出,做到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够做到节约。
5.4、主张要求全员参与建设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是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事情,因此,农民的支持与配合是建设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但是现实中的情况是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严重缺乏村民百姓的参与,并且很少采纳村名的意见。号召村民参与进来可以增加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程度,可以集思广益,也可以共同探讨环境治理的问题,毕竟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性因素是每一个村民。
因此,针对于不同发展阶段或者建设阶段的新农村来说,所适合的处理方法也都是不一样的,只有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才能够促进新农村的建设。新农村的厕所问题是直接关乎村民健康问题的重要因此,而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问题则是最为普遍,最难治理、最需要全体参与治理的问题,绿化建设则是为了建设生态文明不可少的措施。
6、结语
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与村民的生活与幸福息息相关,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联系紧密,同样关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环境是当今社会全球都在关注的焦点问题,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环境遭受到破坏,人类必然要遭受到自然的报复,因此,保护环境不受破坏是大家义不容辞的事情。于是,当新农村建设和环境保护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讨论时,就足以能够看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哲.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调查分析―以云南省宜良县九乡彝族回族乡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15(9):35-37.
[2]范家霖,胡默言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9(6):25-28.
[3]陈润羊.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初探[J].生态保护,2008,33(05):16-19.
篇5
(一)调查准备阶段(2015年7月)
1、成立机构,落实责任。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13个新农村建设点实行合理分工,明确工作职责,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2、调查摸底,掌握实情。村干部深入村组,全面了解各村道路、住房、厕所、环境卫生、村情村貌等情况。对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谋划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思路,编制好中心村建设规划。
(二)宣传启动阶段(2015年7月至8月)
1、宣传发动,营造氛围。制订实施方案,召开新农村建设动员会,专门部署,迅速启动,形成合力推进的氛围。利用广播、标语、宣传栏、下发宣传材料、集中培训等形式,深入到农户进行宣传。
2、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在搞好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搞好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经济带的规划设计。
(三)项目实施阶段(2015年8月至11月)
1、集中力量,稳步推开。在8至10月集中开展以“三清”为重点的村庄环境整治活动。8月至11月集中开展以“六改”为核心的村基础建设工作。
2、各建设点根据实施方案和实施项目的规划要求,全面开展各项整治项目的建设,并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四)一般自然村点督查验收阶段(2015年11月至12月)
镇新农村建设工作组将加强对各新农村建设一般自然村点督促检查,通服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到位、进展慢、成效不明显的责令限期整改并通报批评。
(五)中心村点项目改造升级阶段(2016年1月至11月)
以“三化同步”的理念,按照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要求,搞好中心村整体规划建设。统筹推进中心村道路、给排水、电力、广电、通讯、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深化中心村环境综合整治,以生态村建设为标准,以村容整洁为目标,边建设边整治。推广应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使农村生态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借鉴城市社区的管理方式,积极推进中心村管理社区化,完善配置“10+4”公共服务设施。延伸公共服务网络,在中心村建设社区服务中心,为农民群众提供与基本生活保障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
篇6
关键字:新农村;环境绿化;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环境问题也得到了很多部门重视,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是,我国农村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地区,以浙江省为例,农村地区环境出现恶化趋势,给农民身体健康等带来很大不便,并且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不和谐音符。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住,从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这对于农村的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农村环境绿化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
新农村环境绿化是一项新的工作内容,当前对此没有统一的定义,表而上说新农村就是坐在农村小别墅中,看到外而的青山绿水、水泥路纵横交错、叶陌交通,呼吸着新鲜空气,吃着时令水果,晚上闻着花香、听着蛙叫蝉鸣悄然进入梦乡;广义上就是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区域内民居、农业生产建筑、农村服务与管理建筑、公共设施、道路系统、专门观光区、休闲区等周围的植树种草(花)、园林设施及相应配套工程等的绿化活动,使农民有在花园、在果园、在园林中生活劳动的感觉。
2、分类
新农村环境绿化山于各区域发展水平和地域差别有小同类型,各类型新农村对绿化有小同的要求,笔者认为新农村环境绿化根据新农村民居建筑类型可分为集镇型、村寨型、分散民居型3类,根据功能可分为生态型、经济产业型、观光旅游型、混合型4类。
二、新农村环境绿化的基本要求、布局与原则
1、基本要求
新农村环境绿化要兼顾农村当前现状与现代农村、农业、农民“三农”的发展要求。在实施新农村绿化之前,应先进行准确定位,抓好规划设计,充分展现独特的乡村风貌,同时符介当地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水平和种植习惯;体现一村一主要品种或一乡(镇)一主要品种,保持原有习惯,统一规划设计,融入现代特点,突出地方特色;优化当前农村的生产发展水平和当地农村的人文;对接现代“三农”发展要求,发展新农村。
2、布局与原则
(1)新农村环境绿化总体要求在一种自然环境中,体现以人为本为核心,表现农村居民的实际生活,山于农村居民对这种视觉熟悉得漠然并且习惯,因此绿化总体布局当以明快、简洁、整齐的线条创造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景观,引入城市元素但小能城市化,细节上注重符介农村居民习惯自然的行为,使新农村环境绿化达到传统与现代化相结介,形成独特的风格,充分发挥新农村的生态、经济、社会等作用。
(2)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化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将本地的文化特色、物种特色、地形特色以及物产特色融入绿化规划建设中,使绿化小仅美化环境而且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兼承因地制宜,且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因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方便性、收获性、简单性。方便性指造林和管理要便利,就近取材,充分利用当地农村的人力物力就能开展绿化及管理工作;收获性指对绿化用地要给当地农民带来一定收益;简单性指对绿化成果的管理要简单易行,花费劳力物力和技术含量要低,各类树种分开种植或相间,小仅美观也便于管理、收获,同时要考虑到物种是否有病虫害的转主寄生和物种排异等原因。
三、新农村绿化应加入园林设施构想
新农村绿化应引入园林设计,才能体现农村社会的进步,同时也能促进民风提高和意识的转变,但新农村园林建设又小能自目照搬城市园林作风,必须注重以下几点。
1、新农村园林设施建设的艺术特点。园林设施是艺术在生活空间的实用体现,艺术是依靠人类的创作活动,将自己美的世界观有意识地表现出来的技术和方法,因此新农村园林设施建设属于造型艺术中的形象艺术类,必须运用各种造形要素对新农村客观存在的自然形象进行再现。新农村园林设施建设要根据农村的类型和自然、人文、社会和功能目的科学规划与施工,把线、形、明暗、质感等的视觉要素组织化,使之与当地自然村落和谐统一。
2、新农村园林设施建设的建设特点。新农村园林设施建设要以人为本,明确服务对象的群众性和建设参与的广泛性。其小同于城市园林建设,不依靠专业队实
施,要求群众参与,多数为当地村民自建,其服务对象是农村、农民,是为了实现富民增收和建设文明乡风。各类设施的材料要就近取材,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原则上小用外来材料。
3、新农村园林设施建设的规划与设计特点。要科学定位,以新村民居类型和功能类型分类规划布局。集镇型的新村要开辟公共绿地和游园设施,设置简单的健身场所和座椅。合理布局新村的公共服务场所,如村小、医务室、办公室开辟公共园林设施。旅游观光型新农村要按特色主题配置园林设施,新村入日要设置显著且有自身特有的地理标志,各民居和道路沿线要设置供人休息的座、靠等休息园林设施。经济产业型的要为本产业设立主题园林,同时将产业展示和园林结合起来。
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对策分析
1、完善农村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农村环境问题治理是一个长期性过程,为了降低农村环境污染等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治理,治理过程中必须具备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确保农村环境整治做到有法可依,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法律依据。此外,综合整治中国农村环境必须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新农村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每一个农村具体情况制定涵盖农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此外,当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毕实施时必须具备灵活性、针对性和普遍性,从而发挥法律、法规作用,为中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作出重要作用。
2、加大农村环保资金的投入
中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工作,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进行财政预算时应将中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预算在内,采取积极有效和灵活性措施加大农村环境保护财政投资,一定的倾斜政策和灵活措施,在资金上应加大监督力度,做到专款专用。此外,相关部门还应该建立城乡生态补偿金,控制农村和城市、工业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农村环保工作提供资金支持。最后,农民也应该充分利用市场调节机制,再加上相关政策等走出一条专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道路,为中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做出一份贡献。
3、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农民既是农村的使用者,同样也是管理者。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受小农经济和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局限性,使得很多农民思想意识比较单薄。事实上,中国农村环境的破坏更多的是农民自己破坏的,如农民生产过程中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再比如,生活污水以及垃圾的随意排放、随意倾倒等等。因此,中国农村环境的综合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途径的宣传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宣传栏、广播、电视、报刊、文艺演出等方式,向广大农民宣传科普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并将其作为新型农民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之,农村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农”之首,当前中国农村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如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生态环境破坏等,给农民的栖息之地带来很大破坏,为了提高农村环境治理,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完善法律、法规,切实增加财政投资力度,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黎琼华. 试析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农业与技术,2013,03:185.
篇7
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导致农村环境污染的因素很多,但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服务及环卫设施配套不全。农村环卫设施配套不全,居住区公共绿地面积偏少,传统街巷空间与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治污、防污、截污、去污设施不完善甚至处于空白状态。二是居住区及周边环境污染整治投资不足。经费困难是制约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因素。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战线长、对象分散、条件艰苦、费用大,而投资经费少对队伍的稳定、工作的有效开展影响很大。三是尚未形成全民环保氛围,群众环保意识相对滞后。由于人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不足,没有形成全民环保的舆论氛围与社会环境,群众的环保意识相对滞后,环境法制观念和环保依法维权意识不强,对生产及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保指导。四是环保监管和环保执法能力不足。农村环保监管能力的基础薄弱,基层环保机构和队伍基本处于空白,农村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开展。
综合整治措施
切实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进一步深化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数据库,完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对不适合继续作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逐步取代,对确定的水源地实施保护,确保农村饮水安全。进一步提高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实施质量按照《宁夏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九项制度》有关要求,监督指导永宁县各乡镇实施好2011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作到规范、高效管理,用好专项资金,建设成精品工程、示范工程,发挥示范作用。狠抓目标责任考核,推动试点工作深入开展按照自治区政府与永宁县人民政府签订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责任书》,组织实施好目标责任制各项工作,确保考核指标全面完成。在调查摸底基础上,制定《2012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各乡镇签订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年度任务书,定期开展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推动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加快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特色小城镇建设结合、与中心村建设结合起来,继续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对已创建成自治区级生态乡镇、生态村的,巩固创建成果,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宣传册等载体,举办农村环境保护培训班,对永宁县乡镇村干部进行培训,提高社会各界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小康环保行动工作的支持和帮助。组织乡镇干部到外省、市进行观摩、调研,开阔眼界,学习先进经验,继续开展农村环保科普“三进”活动,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
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 A
2015年1月31日―2月3日,我随县农业农村工作考察团一行赴山西省运城市参观考察了4天时间,所到之处农业产业发展、德孝文化弘扬,令人震撼,特别是农村环境整治、环境保护力度之大,投入之高、效果之好尤为触动人心,可谓收获颇丰、不虚此行。
随着我县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尤其是对农村环境的影响,诸如农村“脏、乱、差”现象,农业面源污染、饮用水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畜禽养殖污染以及村庄小作坊加工污染等问题日趋突出。直接影响农村生产生活质量和农民健康安全。
一、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受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及牲畜养殖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气体的影响,导致农村的生活环境受到了极大的污染。我们可以做一个数据的推算,假如我们按每人每天产生0.65kg生活垃圾和0.8kg生活废水为标准进行计算,每天就会有将近大量生活垃圾和废水散布在农村各地,并且在散布的过程得到有效处理的占据极少数,这些垃圾和废水将直接对我国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带来重大的影响。同时,再加上农村所养殖的牛、马、猪、羊等家禽,每天可产生的废弃物则更多,并且大部分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业秸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畜禽粪便任意堆放和排放的现象凸显严重,所以,导致农村的生态环境存在很多问题。
(二)农业生产方式不合理造成农村环境污染严重
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合理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最主要的是为了单方面追求农作物产量,无节制的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对农村土壤环境造成的污染,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农村农民使用化肥的数量高达四千万吨,甚至一些农业耕地比较多的地区化肥使用量超过了使用的安全上限。同时,一些农民为了节省劳动力,使用大量的农药在自家的农作物当中,在对农药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对农药的利用效率认识严重不足,会有将近70%的农药残留在农田中,从而对农作物、土壤、水资源以及空气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三)农村乡镇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乡镇的矿山开采、钢厂、铁厂等各种项目也逐渐兴起,造成了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等向农村转移,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特别是分布在我区乡镇的一些小企业和采矿企业、城镇的小餐饮等,由于分散比较隐蔽,采用的设备又相对简陋,再加上没有精湛的工艺和技术,导致因企业生产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难以得到合理的监管和治理,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环境的恶化。
(四)农村居民的生态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受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再加上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相对低下,使得农村居民从其本身的思想意识里就没有对生态环境产生足够的重视,乱砍乱伐、过渡开采等多种现象频繁发生,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此外,由于农民生态意识的淡薄,对保护生态环境漠不关心,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秸秆焚烧等现象屡禁不止,造成了环境污染程度的进一步加剧。而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工程,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所以,这就在一定程度需要加强对农民生态意识的提高,争取使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
二、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和农村环境的建议
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已刻不容缓。故提出加强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工用的几点建议:
1、制定新农村建设及现代农业建设发展规划,应将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及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纳入规划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建设进程。如加强农村的垃圾回收设施建设,包括田间垃圾如废旧的农药瓶、塑料袋等的集中与回收。采用科学、生态的方法处理农村的生产、生活垃圾。
2、继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建设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和政府扶持力度,加快建设一批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因地制宜扶持多种形式的秸秆收集、加工、贮存,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禁烧屡禁不止的问题,把好事做好、做到位。大力推进农用薄膜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强化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安全管理。对招商引资项目要首先做好环境评估工作,对现有的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引导其转型升级或停产。
3、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现代农业、最大限度减少农药、化肥施用,积极推广有机肥使用,努力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县和国家生态绿色低碳环保示范县,根本上达到治污减排、改善生态、保障安全之目标。
4、建立农村环保公众参与机制。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对废弃物危害的防范意识、处理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爱护环境为荣,破坏环境可耻的良好风尚。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活动中来,形成人人参与、家家行动、户户受益的良好局面。
5、健全乡村生活垃圾管理制度。依法明确农村居民、乡镇管理部门在垃圾的收集、清运、贮存、处置过程中的责任和分工。形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实施有目标,项目落实有责任的工作格局;全民总动员,形成大家共同努力,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
6、加强指导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采取一系列长效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措施应包括:推动农民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如推动禽畜养殖由分散养殖转向集中的大型养殖场养殖,引导小微养殖企业进行粪便的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等;大力推广使用沼气、秸秆制气等清洁能源;通过设立专门的卫生保洁员、收取环境卫生清洁费等措施,建立健全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总之,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三者协调统一,统筹规划,共同发展,才能构建区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对其采取相应的保护对策和措施,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加大对生态保护的监督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农村营造一个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和谐生活环境。
[1]董爱霞,张红亮.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路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01).
篇9
如今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内容就是加强农村环境的建设,虽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是有些地区的政府部门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忽略了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导致农村的环境条件逐渐遭到破坏,这不仅会阻碍新农村的建设,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以提高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质量。
1 农村在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1.1 畜禽养殖引发的污染
畜禽养殖已由过去的农业区、牧区散养转向大中城市及城镇郊区的集约化养殖模式,已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而且现如今,农牧脱节、畜禽废弃物得不到充分利用。这些都使得畜禽污染日益加重,对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也渐渐地影响到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1.2 生活垃圾带来的污染
近年来农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物质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与之相随,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上升,垃圾构成成分呈现出向城市生活垃圾演变的趋势。乡镇和农村聚居点每年产生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生活污水大多直接排放或沉积在村边沟渠和村庄地面,最终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因此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处理日益紧迫。
1.3 化学制品造成的污染
社会不断进步,农村的工业化也在不断进步。然而伴随工业化的发展,农村生活的进步,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化学制品造成的污染就直接威胁农村人民的生存与健康,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重视。长期使用化肥,也造成了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地力下降;长期使用的高度剧毒也致使鸟类、青蛙、蚯蚓等益虫大量减少,生物链遭到破坏,形成恶性的循环。
1.4 乡镇企业产生的污染
乡镇企业经过二十年的迅猛发展,从异军突起到支持工业的半壁江山,创造了历史奇迹,但同时乡镇企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给我国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乡镇企业往往从近期经济效益考虑问题,那些因污染和难治理的企业在城乡得到发展。使得人们生活的环境有害物质严重超标,明显危害人体的健康,使得一些疾病的发病率猛然增高,例如结核病等。
2 农村环境保护体系的创建
2.1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体系
相关部门依法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监督企业严格按照总量控制的要求,做到增产不增污,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具体工作有:以区域治理为重点,带动污染源治理;防止城市中一些企业把被淘汰的排污量很大的设备或落后的工艺转让给农村,坚决制止污染转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遏制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等。
2.2 环境监督和监管体系
环境监督是体系建立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环境监督管理主体―充分发挥环境管理各部门的职能,加强监督力度。具体工作有:依法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严厉打击环保违法行为;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资源开发活动中的环境规划与管理,并实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一步加强环境管理的组织和思想建设,健全环境监督管理体制。
2.3 环境政策法规体系
任何制度的实施都是在健全法制的基础之上,环保更是要真正做到立法、普法、执法“三位一体”。政策上要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运用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完善的环保体系,运用财政和经济两大政策进行调控。对高污染企业加大税收地征收,对于新型高科技低污染工业给予经济政策上的支持。在执法方面要加大执行环保法规的力度,加快治理环境污染的速度。
2.4 环境宣传教育体系
部分村民不经常或是没有参加过,这就突出了环境宣传教育体系建立的重要性。其根本是立足于群众对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提高,提升更深层次的问题。做到“人人关心环境质量,人人参与环境保护”,将其社会化、规范化、体系化。具体工作有:关注各种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倡导“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口号;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建设意识,更是要让群众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它是涉及到每位村民的切身利益,而不是仅仅存在于书本之上,它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活质量和保障,因此关注环境保护,就相当于为子孙后代谋福利;在让群众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同时,再实施相关的奖励政策,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先进守法典范,批评违法违纪的反面典型,形成“环境保护光荣,环境破坏可耻”的社会风尚;也要在生产和消费观方面倡导绿色消费,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引导形成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的主导产业等。
3 农村环境保护体制的创新
3.1 环境科技发展机制
科技是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环保的桥梁,也是创新的基础,想要进行体制创新,科技是重要的手段。要切实加强对环境科技的领导,将其纳入责任制中。加大科技在环境保护中的投入力度,政府聘请高科技人才,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将改革环保科研作为工作重点。
3.2 环境与发展综合策划机制
环境保护的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之中创建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例如:防止和控制土地沙漠化,培育区域生态防护林体系工程,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使域内的生态环境建设日益完善;倡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提高林木覆盖率,扩大绿色植被面积。
3.3 环保资金筹措机制
之前的环保将要告诉我们,环境的保护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这样才能够得以开展,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例如:设立政府环境污染治理基金;依法全面、足额征收排污费;逐步开征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污染费;落实各项环保信贷;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政府环保贷款等等。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规划;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S89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新农村规划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更高的要求。而且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将直接影响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制约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如果不及时加以重视并杜绝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种行为,必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一、生态环境问题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性
(1)有利于加快农业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环境问题是不可忽视的。解决农村环境长期积累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能够增加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保证农村稳定的局面,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正是符合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
(3)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建设中采取的有效措施,不仅加快了农村现代化建设,而且统筹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二、当前我国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1)水污染:水污染是全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农业生产、人们生活、禽畜饲养、工矿业排放等方面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渣、污泥等,在未进行任何处理情况下排入江、河、湖、塘,使原本洁净的水质变得污浊不堪,另外,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也会污染水源,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把化肥农药冲刷到附近的河流,严重污染了水源。
(2)大气污染:秋天收割后大量的秸秆堆放在田间地头,冬季农户们主要靠燃烧秸秆取暖和做饭,到了春季用不了的秸秆也被燃烧掉。在燃烧过程中潮湿的秸秆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颗粒物,不仅对人和牲畜的眼睛、鼻子、呼吸道造成严重伤害,而且由此造成的大气污染还会产生酸雨,对农田土壤和农作物造成重大的伤害。
(3)土壤污染: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而长期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是地力肥力受损,有效营养元素失衡,土壤大幅度板结,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同时,农业害虫的天敌,如:青蛙、七星瓢虫、赤眼蜂,甚至一些食虫鸟,也由于食物链的关系造成毒害而大量死亡,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4)垃圾污染:现阶段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和管理的缺失,许多地区的农村还处在“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状态,脏乱差的现象严重。新农村建设中的垃圾 污染包括乡镇企业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和禽畜粪便、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农村垃圾因不能得到及时处理,日晒雨淋成为环境污染的二次污染源,堆积如山的垃圾对村民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5)乡镇企业污染: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大多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技术较落后,造成污染后治理困难。特别是一些为谋取暴利的乡镇企业主,大规模掠夺式的采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毁林开荒、竭泽而渔等行为,导致一些地方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增加了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高发,无论哪种灾害,都会给人们造成无法挽回的财产损失,甚至是付出了血与生命的代价。
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广大农民赖以生息的家园,是我国农业经济、农业生产良好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是确保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首要条件。
(1)加大宣传环保力度、增强人们环保意识
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只有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因此各地各级相关部门要加大环保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让人们充分意识到发展经济、建设新农村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我们不仅要为当代造福、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空间、适宜的生存环境。
(2)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我国现有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对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缺乏具有地域性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因此要在国家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各项法律法规基础上再制定出一系列科学有效、适合各地特点、针对不同行业等方面的相应法规政策,使执法部门有法可依、有法可尊、有法可循,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程建设
要尽快改善广大农民生活条件与卫生条件,如取暖、用火、用水、如厕等,同时农户饲养畜禽水产类生物的排泄废物等也是造成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变废为宝,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倡导推广太阳能、沼气、秸秆利用、粪肥利用等技术,从而代替传统的烧柴、燃煤等用火方式,减少一切污染环境的因素。
(4)推进农业技术与创新,发展多模式生态农业经济
在农业生产领域,要尽量减少各类农药化肥的使用,可以通过测土配方、有针对性的施肥。对各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要以农业防治为主、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手段,必要时再采用药物防治。另外还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推进高新农业技术 (如生物防治技术、多种植物共生技术、农膜回收利用技术和可降解生产技术、秸秆气化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等等)的广泛应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制运行机制,积极培育农业技术的应用环境,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转化与推广,使科技研发与农业实际需求相挂钩。根据各地情况,大力发展多模式生态农业经济,改变单一的农业发展经营模式,对农业生产垃圾和农业生活垃圾进行综合利用,降低资源消耗,鼓励多模式生态农业的建立。
(5)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与监督机制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只有国家的法律法规是远远不够的,在各项法律法规基础上还要加强监管力度,对已审批、在审批、要审批的乡镇企业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严格审批、报检,对不合格企业要立即停工整顿、整改。尤其是对一些可能产生污染的乡镇企业更要严格审批,从源头杜绝污染源。同时还要加强监督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与参与意识,使农民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人人有责。对各类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勇于举报的农民要给予嘉奖及保护,真正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确保环保工作稳步进行。
四、结语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致力经济建设的同时,更要把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等同来抓,并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余泽娜、孙燕青、麦锰锰.农村生态环境问题[J].前沿,2010,(1).
[2]余维祥.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9,(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农村建设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