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奖励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才培养奖励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才培养奖励方案

篇1

关键词:应用科技大学;本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张广渊(1974-),男,山西大同人,山东交通学院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肖海荣(1969-),女,山东济南人,山东交通学院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山东 济南 250357)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交教研1202-71)、山东交通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22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38-02

教育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于2013年1月底启动,旨在探索构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共有来自13个省市自治区的30余所高校参与该项目研究。山东交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其中的试点单位,将在教学和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大范围深入探索和改革。其中,在学生培养方面,如何建设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通过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提升,使之成长为既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实践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就至关重要。目前在欧美大专院校实施的CDIO培养模式,以及我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等等,都是依托于项目以起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这些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带动知识的学习和素质提高的培养模式,对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我校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现状

金赛(Mc.Kinsey)全球研究所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中国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弱,其中有确切数据提到,在2005年,大约60万毕业学生中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工程技术人员才适合在国际化公司工作,原因是:中国的教育偏于理论,学生几乎没有工程项目的实际训练,而欧美的学生则通过具体的工程项目,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1]

对于山东交通学院来说,学校主要培养在交通行业生产一线从事工程技术和技术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对于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来说,其培养的学生主要强调其要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从个人的发展来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其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持续提升的关键。

目前我校在本科教育方面依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课程讲授为主,配合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然后参加期末考试,这样经过几年的知识积累,在临毕业前到相关企业实习,或者有的学生就在校内实习,然后通过毕业设计来锻炼提升其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分阶段分割开来,其弊端就在于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时,以通过考试为最终目标,在实习时有针对性对一些实践所需的必要知识进行恶补,使得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脱节,不能起到良好的能力培养效果。这就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时,适应期过长,实际动手实践能力偏弱。

二、CDIO及卓越工程师介绍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3]

三、应用科技大学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改革探讨

通过将CDIO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的成功和有效地经验吸取进来,结合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信息电气类专业和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制定出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通过探索和借鉴,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学院信息电气类专业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1.以大赛为引,以项目为本,鼓励学生参与实际工程实践项目

CDIO培养模式以及卓越工程师都是依托于项目以起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各类学生科技立项和大赛在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知识的掌握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且,学生科技项目和各类学生科技竞赛具有时间短、复杂度低、易组织和见效快等特点。通过以大赛为引,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类学生科技立项和大赛中,易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和政策引导:在学生层面上,对参赛的学生实现包括学分奖励、成果奖励、获奖奖励、学分置换、优秀毕业设计推荐,优先奖励推荐等组合激励措施;在教师层面上,在教师的绩效考核中,在学生参赛指导、学生参赛获奖奖励等方面设置考核点,并加大奖励力度,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对于信电类专业,本科生由于基础薄弱,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因此在以往很少能实际参与到教师的实际工程实践项目中去。通过参加大赛,使得本科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科研能力,可以进一步更深入参与到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中去,同时,科研项目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可以继续参加相关竞赛,这样,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就有了一定的延续性和上升动力。同时,学院对于本科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在绩效考核方面给与相关政策倾斜和支持,也在一方面调动教师吸引本科生参与自己项目的积极性。

2.加大企业在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中的参与度

为什么要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论是CDIO培养模式还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企业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参与的程度越深,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越接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培养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仅靠校内资源是无法满足要求的,加大企业在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中的参与度,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必须要做的。从人才培养计划的指定、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到课程设计、实习实践环节,在各个环节都通过到企业中进行需求调研、实践、再调研,实现企业深入参与学校的人才改革方案。例如,从课程内容来说,由于工程教育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教学大纲从制定开始就应该引入企业进行评估,要求课程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企业的实际需要,保障学生能够根据课程大纲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真正应用到企业中去。企业的参与是被动的,这就要求高校方面要主动深入到企业中去调研,摸清企业需求的规模、方向和基础,然后实践应用到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中去,再请企业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评估,进行调整、再调研、再调整,通过往复循环,不断完善能够真正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

3.鼓励教师下企业,企业引进来

CDIO培养模式或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的很多项目都是从企业的实际项目中提炼出来的。所以,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了解企业的需求,而这种了解仅凭短期的调研是不能深入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长期到企业中去。在这方面,学院鼓励年轻教师采用直接到企业挂职、参加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赴企业进行锻炼。结合教师的挂职意向、学术专长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学校出面与企业接洽,通过企业与教师的对接双向选择最终确定。同时,学院还为教师下企业实践出台了一系列的倾斜政策,例如,在挂职期间,生活方面给予额外补助,教学工作量酌情减免,在职称评定、晋职方面优先考虑。[1]使得青年教师认识到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是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改进课堂教学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企业引进来是对企业需求了解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引进来包括引进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项目的引进,通过教师下企业,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并引入企业相关项目到学校中来,利用学校科研相关资源实现横向项目合作,并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引入学生的参与,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其次,引入企业中具有很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一线工程师和管理者到高校中来,通过讲座、授课、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和实习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同时,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更有利于教师对企业需求的了解。

4.建立完善的学生实践考评机制

为激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需要制定相应奖励政策,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如何有效搭配和设置各类奖励,实现包括学分奖励、成果奖励、获奖奖励、学分置换、毕业设计,优先推荐奖励等组合激励措施,在有限资源情况下,怎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和实训项目的积极性,保障学生科研项目和实践训练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的完成,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内容。

通过制定有效的制度,给予科技大赛各方面支持,例如,可由教师引导将专业学科竞赛与课程实践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规划、课程设计和时间安排等方面向专业学科竞赛方面倾斜,建立参与大赛与学分和奖学金挂钩制度,激发学生参加各类大赛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在实际探索过程中,要注重总结,并且要注重调研、实践、再调研的环状步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并把这种需求转化为如何提高学生相应的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真正培养出既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实践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恭兴,刘文白,张宝吉,等.基于CDIO模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2013,(18):7-10.

篇2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10-02

创新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21世纪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其社会成员有更大的适应性和更高的创新能力。知识经济的灵魂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基础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本科高校主体上分为研究型、研究兼应用型和应用型三类。每一类型的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侧重点会有较大不同,地方本科高校侧重于应用实践能力的创新。针对如何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着重剖析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建议。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有很多,但笔者认为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是比较有效的两种方法。

1.依托学科竞赛,提升创新能力。近年来,各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蓬勃发展,通过学科竞赛,强化了教与学的互动,激发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热情和潜能。学科竞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宁德师范学院是2010升本的地方本科高校,将自身定位于应用性和地方性高校。升本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出台了鼓励师生参加学科技能竞赛的一些政策。如在教师职称评定时,可将竞赛获奖等级等价换算为对应级别的学术论文。而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根据赛事主办单位和获奖级别,给予减免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学分,奖励奖学金绩点分和学士学位绩点分等一系列措施。通过这些举措,调动了师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该专业是2012年设置的本科R担从2013年开始参加学科竞赛至今,先后参加国际创新与发明展、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等,共获得国际金奖2项、银奖1项,国家二等奖1项,省一等奖5项,省二等奖16项,三等奖9项。另外,参赛的部分作品还申报了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通过学科竞赛,学生获得了荣誉和学校给予的各方面奖励,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竞赛中真正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很好结合,能够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三维软件》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作品的设计方案中。为了制作样机,学生必须学会操作各种加工设备,从而使他们获得了很好的实践锻炼。

2.结合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学生创新项目是指国家为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而设立的面向本科学术层次的科技创新和创业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即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主要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3类。同时,按照项目设立的等级来分,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和校级项目。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生不仅获得了锻炼机会,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首先,在设立创新项目题目时,大学生必须对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有一个较深入的了解,形成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地积极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其次,创新项目的本质是创新,学生在开展项目过程中,通过理论计算、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等途径来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有利于树立学生创新的信心,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未开展项目时,学生认为创新高不可攀。随着项目研究的深入,他们的创新思路不断涌现,创新成果也随之获得。仍以我校机械专业为例,近三年,机械专业获批大学生创新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9项。项目研究成果包括制造样机,发表学术论文和申报专利等。

二、加强激励制度和管理体制的建设

我校通过开展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较好地提升了大学生创新能力,促进了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但是,在取得一些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以下问题或不足。

第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励制度有待完善。在开展学科技能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过程中,需要占用老师和学生的大量时间。一方面,本科生上课时间较多,必须在完成繁重的上课之后,挤出时间参与学科技能竞赛和项目;另一方面,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虽然学生为主体,但是不管是学科竞赛的方案设计和样机制造,还是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选题立项、实验设计、结题验收等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指导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势必会占用到老师的时间和精力。必须本着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的原则,采取相关的奖励措施方能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宁德师范学院在学科竞赛方面出台了相关的激励举措,但是在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方面还缺乏激励政策,后续还应加大激励机制。

第二,管理体制有待提高。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个孤立课题,需要认真思考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要“做什么”,“如何做”。许多高校在开展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中,缺乏顶层设计和规范的管理制度,造成相关教学单位和部门之间发生“各自为政、互不沟通、彼此争功”的情况,导致学生盲目参加竞赛(项目)或应付参赛(项目)或疲于参赛(项目),使学生和教师逐渐产生抵触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想法。

第三,创新学分与人才培养方案有待融合。我校及大部分同类新建本科高校虽然提出增加创新学分,并将其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中,但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学分不占人才培养方案的学时指标,只是用其抵减通识选修课学分,也就是说专业素质创新学分只是人才培养方案相对独立的一个体系,而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为了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做得更好,建议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首先,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让教师和学生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其次,结合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具体情况,修订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增设相关方面的选修课程;最后,在经费、实验室开放、人员和场地等方面加大力度,避免师生屡屡碰壁的状况。

三、结束语

学科技能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受到训练和培养,活跃创新氛围,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两个良好平台。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两个平台,把教学工作、奖励机制、课程建设、管理体制等与科学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董勤岭,刘康伟.大学生创新教育与高校教学改革[J].科学教育论坛,2005,(18):174.

[2]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3]方原,丁晨曦.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北京教育,2012,(11):49-50.

[4]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24-25.

[5]李晓.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2(2):155-160.

篇3

关键词:半程 订单班 校企合作 高职

订单式人才培养对于高职教育实现从传统教学体系到现代教学体系的转变,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解决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并已逐步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形式之一,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的有效途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被众多高职院校认同并积极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且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复杂的问题出现,使得订单培养显得不够规范,不够成熟。

一、半程订单班的实践

(一)半程订单班的界定

半程订单班指学生在校正常学习1-2年时间后,由用人单位根据发展需要,从各相应专业的在校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组成新的班级,校企双方共同对学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之后录用考核合格的学生。

(二)半程订单班的运作

1.签订“合作培养技术人才协议”

在校企合作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通过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形成一种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明确校企双方职责。

2.校企双方共同选拔学生

企业对自愿报名参加订单培养的学生进行选拔,选拔方式包括笔试和面试,学校将为整个选拔工作提供全面的支持与协助,入选的学生将单独组建“订单培养班”。

3.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双方根据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培养对象所应具备的各种职业素质与能力,将这些要求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4.利用校企双方教育资源共同培养人才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校选派出骨干教师,重点对学生进行社会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政治思想道德等的教育与培养;企业则选派出有丰富管理经验和熟练操作技能的业务能手,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工作场地和设备,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操作训练,培养毕业生的岗位工作技能。

5.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

为了让企业获得用得上、上手快、留得住的人才,保证人才培养的优质高效,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

6.企业按照协议录用毕业生

订单培养教育完成后,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订单”约定,录用合格的毕业生,安排学生到企业就业。

二、半程订单班存在的问题

(一)订单班学员稳定性不够

虽然订单班学员是在参加了企业的宣传之后,自愿报名加入的,企业也派出了专业人员进行了面试,但是在合作一段时间后,有的学员开始抱怨学到的太少,企业没有兑现承诺,有的抱怨太辛苦,像是廉价劳动力,有的担心毕业设计不能按时完成,影响毕业,有的学员提出要退出,企业也对有的学员不满意提出要退回。订单班人数越来越少,严重影响订单培养的进展,也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专职指导教师指导不到位

在订单班成立初期,学校选派了专业教师作为订单班的专职指导教师。由于专职指导教师专业的局限性和兼任的缘故,他对企业的培训内容一知半解。在订单培养过程中,他对学员指导往往不专业不到位,不了解学员在企业情况,无法及时解决学员困惑,造成了学员有被弃之不管的感觉,同时也起不到督促企业按照协议培养学员的目的。

(三)前后培养方案融合度不够

半程订单班学员来自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学生入校前已经制定好,却无法与后期制定的半程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衔接,主要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周到的安排。企业和学校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缺乏足够的沟通,使得订单班方案和大纲方案冲突重重。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订单班学员的正常毕业,影响了原来班级的正常教学秩序,增大了学校任课教师及班主任的工作量。

三、半程订单班运作构想

(一)提前宣传,构建订单班选拔机制

订单班学员选拔工作不能只在开始组建订单班时进行,应该要提前宣传,建立规范的相关选拔机制。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的机会对其宣传学校工学结合模式,让其了解订单班性质、培养目的及开班时间,进行前期宣传。在正式选拔前,充分宣传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积极面试,同时考虑班主任意见,筛选出职业素养较好的学生。对选的学员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员客观理性正确地认识订单培养过程。一届订单班获得良好口碑后,有利于校企的长期合作,有利于订单培养的良性循环。

(二)三方考核,建立建全专职指导教师考核机制

建立建全专职指导教师考核奖励机制,可以调动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由企业、学校、学员三方共同打分,可以增强指导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专职指导教师可以考虑从专业带头人里挑选,并及时安排其到企业参加培训,明确其工作职责和任务。这样既有利于专业带头教师更好地指导新生学习专业知识,也有利于订单培养的前期宣传工作,同时专业带头教师对订单班学员的情况有了较多了解,在指导学员实训实习时更加的得心应手。

(三)提前规划,制定适应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制定新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统筹规划课程安排、技能证书培训等。订单班人才培养的制定要请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专业团队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共同研讨协商。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要和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衔接,课程置换要紧扣企业的培训内容。融合度高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解决学员的后顾之忧,也会减少订单班带来的附加工作量,让订单培养显得更加的规范。

参考文献:

[1] 刘丽娜.高职校企合作订单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11)

篇4

案例,深度剖析校企合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校企合作的注意事项以及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为深度校企合作提供了真实案例和具体案例,从合作理念、资源共享、共同培养、合作开发、共同培养、激励机制、合作办赛等多方面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深化校企合作,达到“深度合作,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 运行模式 资源共享

1 深化校企一家的理念

经过与企业的校企合作,要重点培养领导和员工树立校企一家的理念,为了校企合作的深入,需要学校、企业领导高度重视,教育每一位企业员工、学校教师,真正关心企业的发展,关心学校的发展,真正从内心把企业、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每个人都会尽力为之工作,每个人都爱我们的企业和学校,都会积极为校企的共同发展献计献策,都会积极为我们的企业和学院做积极正面的宣传。

2 加强人力资源共享

2.1 学校派专业技术教师参与企业相关部门员工培训、考核,选派企业部门岗位需求的骨干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为企业提供改革的合理化建议、改革方案等。

2.2 选派专业技术教师,参与企业顶岗实践锻炼,并担任适当的岗位职务,利用企业锻炼的机会直接参与企业基层工作,锻炼教师队伍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2.3 企业选派专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兼任学校兼职教师,安排一定量的课时,对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领导可以安排专题讲座或报告,对学生或老师开展专题讲座,每年企业选派、或学校邀请1-2名企业领导开展专题报告会。

2.4 企业定期开展专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研讨,开展技术研讨,实践经验交流等,企业和学院教师开展专题研讨,互相学习,共同解决实践中的难题。

2.5 学生资源共享。①学院根据企业经营活动的季节特点,在第二学期以后每学期安排两周的企业机动实践课程,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密切校企合作,做到校企互惠双赢。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的美化绿化等类似活动,学生进校后每人在企业种植一棵纪念树,一直管护到毕业,学生毕业后可以由新生继续养护,进行树木接力管理。从而提升学生对企业的亲近感。③学生参与生产基地的环境管理,把生产基地边缘的长草区,划分给班级,由班级负责管理:培养学生爱护自己的实训企业。

3 共同制定教学人才培养方案

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经过企业调研后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和企业的相关专家、技术人员研究制定。商务管理专业请企业副总,会籍部经理或营销总监餐饮部经理座谈人才培养方案。运动技术与管理专业请运

作总监、球童主管、练习场经理座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等。

4 校企合作开发培训课件

教学资源开发中培训课件等教学资源库建设中,进行校企合作开发能够满足高职院校教学需求,兼顾企业员工培训的课件、网络课程是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内容,校企合作开发企业员工培训教材课件,合作开发针对企业一线员工培训的内容课件,合作开发高校专业教师培训课件,合作开发针对全国相同专业院校专业教师的师资培训的内容课件等对专业教学和社会服务意义重大。

5 校企共同开发工学一体的实训教材

校企合作开发针对企业一线员工培训的教材,开发适合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高职项目任务教材,融合真实的职业情景和企业人员共同完成校企合作教材的开发。学生的企业实践教学内容,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企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派有技术特长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参与学生实训教学和管理。

6 校企共建“校企合作专业学生代表队”

为了培养精英学生,提供企业和学校的知名度,学校和企业组建一支专业技术代表队,重点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职业人才为目标,代表学校和企业参加大赛,企业负责为专业队聘请1-2名职业教练负责日常训练,学院选派2-3名专业技术教师共同负责专业队的训练管理,对成绩达到一定程度的优秀队员给予免费实践、比赛的机会,对在省以上级别大型比赛上取得优异成绩的队员,对其本人及教练员给予奖励。

7 企业建立优秀学生奖励机制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能力拼搏积极进取,企业设立优秀学生奖励机制,用以奖励在校期间品学兼优、学习成绩优异,有突出成绩或特长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

8 校企互设奖励机制

利用每年的企业举办的特殊时间段,进行年终表彰为学校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导和员工,学校对其进行表彰,二是对学校领导和教师在企业运营服务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学校领导、教师,由企业对其表彰、奖励。从而调动为校企合作付出辛勤汗水的领导、员工、教师的积极性,让全体员工、教工看到一个真正的校企一家,精诚团结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

9 校企联办大型赛事活动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校企共同每年举办一次大型赛事活动,增加企业收入,锻炼企业员工的大赛工作经验,锻炼教师的赛事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赛事服务经验。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8).

[2]J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33-02

高职专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是高职专业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而制定的依据是决定高职院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管理。传统型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和制定,更多的是考虑学校如何去组织教学,而往往较少考虑学生未来就业企业的人才素质要求。因而基于校企合作机制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校企合作机制”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征,在于前者强调高等教育基础上的职业性,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定位尺度。国家教育部早在2006年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要构建新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最重要的是要把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将教学质量作为工程来做,视教学质量工程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基础;而对于专业教学来说,就在于做好专业的顶层设计,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然而构建新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就是要在校企合作机制上有所创新,首先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进程和考核方法,校企合作不但贯穿于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案、教法与学法,还应该渗透到专业教学顶层设计中;其次,将校企合作作为一种专业办学的机制,主要体现在可持续性、发展层次、与专业课程教学的相互渗透程度;最后,校企合作不停留在合作文件的签署层面,比如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与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包括生产项目信息的共享、专业课程教师与企业专家的相互聘用、人才培养方案的共同制定、专业核心课程的共同开发、产学研课题的共同申报与参与、校企合作成效的考核与奖励等。

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流程

1.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基础。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是开展专业教学的顶层设计,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为社会输送优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与校企合作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依据。比如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综合考虑到大中小型船厂的实际情况,比如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中航鼎衡造船有限公司等大型造船企业校企合作,由于这些造船企业生产5万吨以上的具有高附加值的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天然气船等,它们代表了造船的技术水平和发展方向,因此与这些大型船舶企业合作,学生的就业问题能够解决,更重要的意义是为造船行业提供了新鲜血液,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目的与办学质量。在制定船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也考虑到一些中小造船企业,比如泰州江北船厂、申泰船厂、泰州海联船厂等,这些中小船舶企业主要生产1千吨左右的船舶,船舶建造工艺比较传统,有的船厂如泰州申泰船厂主要为一些大型船厂生产配套的船舶分段,所以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也考虑到为地方小微经济建设服务,泰州地区有中小型船厂323家,已经成为泰州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

2.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既要有可持续性,又要有开拓创新性。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船舶专业办学立足于地方,服务于长三角造船企业,与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紧密深层次合作,成立厂中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明确放在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如船体放样、船体装配、船体焊接、船体检验实训项目在船厂完成,上述四项实训校内指导教师必须要驻厂,学生按照校企合作实训手册的要求完成相关实训科目训练,并通过技能考核,任课教师才能取得本实训课程的教学课时。其他一些实训课程如船舶CAD/CAM实训,则在学校船舶工程实训中心的机房去完成,钳工实训在学校省级机电实训中心进行。校企合作教学计划与以前的“2+1”模式不同,后者即前2年在学校上课,最后1年去船舶企业顶岗实习。根据“厂中校”的授课计划,第1学期在学校上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如数学、英语、工程力学、机械制图、计算机运用等;第2学期采取前1个月到“厂中校”造船企业参观,到车间做一些辅助工作,如板材预处理、套料等,对造船流程有大概了解,接着的2个月开始在本校讲授《船舶结构与制图》、《船舶原理》、《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学期的最后1个月在“厂中校”上课,学校老师参与、主要由企业专家根据造船实际讲授一些船型的识图,如国外一些船舶设计所所设计的图纸等。第2学期的暑假到第3学期开学后1个月,到船厂做板材的成型加工、管路的预装、电器的预装配等,锻炼学生职业岗位的耐性。第3学期的第2、3月份在学校讲授《船舶建造工艺》、《船舶设计基础》等课程,余下的时间直至春节在船厂进行船舶放样实训。其他时间安排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授课计划,直至第6学期期中,均采取工学交替模式,学生在船厂期间由厂方发给生活费,任课教师轮流跟班,吃住和学生一样在船厂,这样做的好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动力与努力方向,老师也得到锻炼,而学校提高了办学声誉。

3.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校企合作课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是根据课程教学来支撑,其中根据岗位核心能力开发相应的专业课程,是校企合作的基石,如《船舶材料与焊接工艺》这门课,焊接工艺的讲授既要照顾到传统工艺,又要兼顾到现代造船焊接工艺,如大型船舶企业,广泛采用自动化焊接,而在焊接课堂教学对于自动化焊接只能讲授其原理、功能,而自动化焊接工艺结合船厂实际使用,在造船情境讲授自动化焊接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在焊接过程中出现问题如何处理,焊缝质量如何检验,在船厂讲授此类课程效果远比在学校上课好。因而,经过筛选出的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应该深度校企合作开发,对于学校和船厂都有利,从而让学校有限的财力花在实训室建设的刀刃上。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1.深度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和一般专业人才培养的执行特征不同。就拿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来说,不但需要船厂的支持,还要综合考虑船厂的实际生产情况、企业专家的工作状态,其次才考虑校内专业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进度,力求在讲授课程知识点,校内教师与企业授课专家无缝对接,学校课程考核方式和船厂专家考核融通。在船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定期召开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专业共建座谈会,专任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深入到船体分段建构车间、船台大合拢工位等核心岗位,共同培养造船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造船一线人才。

2.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办学的指南针,又是专业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课程学习内容、讲授方式方法、考核项目组合等,均需要依靠具有先进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中需要全面体现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教与学的关系,因而在制定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得到充分体现。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船舶工程教研室对专业课程的教与学问题经过长时间调研和论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由以下几个层面组成:(1)课程层面。对于高职教育开发的课程要充分研究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对象的接受特点和心智规律,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对于陈述性的知识点取舍应该按照情境性、科学性和人本性原则,因而高职教育课程开发应以情境性原则为主、科学性原则为辅。课程开发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问题剖析;案例分析;任务分解;课程编制。(2)教学层面。教学层面是介于课程层面与学生接受层面之间。根据德国纳维亚职教理论,教学具有积极的内涵,使用一个教与学策略达到课堂教学预期效果。(3)普通专科生接受层面。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得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七种以上的智能。职业院校教育的培养对象,与普通本科教育培养相比,在智能结构方面有很大区别,是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培养,没有智能的高低之分,只有智力类型的不同。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都证明,具有不同智能类型的人,对于知识掌握具有不同的指向性,形象思维强的人能比较快地获取策略性和经验性知识,这是高职教育学生的优势。

高职船舶教育学生传统式的学习通常是由教师准备、学校组织和控制,教师主要关注知识的再现。然而学习过程和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是学习的整体组成部分,因此,让高职学生学会自我定位,引导他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学习风格,教育他们找到对自己学问长进最为有效的自我导向学习方式。根据本课题组调查,船舶专业学生更偏向于行动学习型,即习惯于实际动手操作,所以在编写高职船舶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时,按照学生接受能力考虑制定不同层次、分层培养的授课计划。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基层;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科技发展的蒸蒸日上,设施推陈出新,技术难度直线上升的种种艰难的挑战,如何才能化险为夷,使得企业在发展中更上一层楼,就要靠基层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技术性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前进的核心推动力。企业发展中技术创新,成果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为此,文章就加强企业中基层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建设提出若干可供思考的内容。

一、当前基层人才团队建设情况

目前各大企业在技术人才队伍的组建上都已经颇具规模,但是由于各种问题与不足,竞争机制不合理等等不利因素,使得技术型人才在队伍中缺少足够的发展空间,此种状况制约着企业人才队伍的发展与建设,更使得企业难以继续高速运转下去。同时各企业在引进完技术型人才之后,就忽略了对人才的进修与培训,没有将技术培训提上企业的规章制度上来,使得技术型人才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导致无法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进一步的贡献。在技术人才的发展空间上也存在着人才发展空间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基层岗位相对单一,晋升的层次也并不丰富,技术型人才在职位的晋升上并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从而导致人才向高水平的技术顾问、专家的转型也充满曲折。所以当很多从基层工作上来的技术性人才,在多年的努力后评得较高的职称之后就开始工作消极怠工,工作热情与积极性都大打折扣。这不仅对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同样的对于人才自身也是种资源的浪费。故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企业的制度进行革新,积极鼓励在企业发展中做出创新性贡献的杰出人才。同时在分配制度上也要做出调整,反对“大锅饭”。也就是要做到按劳分配,对实行技术创新的人才要积极的做出嘉奖等。

二、企业怎样储备技术型人才

(一)落实党管理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在企业人才管理上做到党管理人才,切实地把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成果壮大起来。组建一支高精尖的人才队伍。企业要做到对人才培养的全面规划,集中领导权利,明确责任制度,高层领导要做到对人才管理的宏观指引。人资与社保有关部门要做到全局指挥和局部指导相互作用。创新发展科学、科教、财政等部门以及各组织各尽其责的灵活运行,一起来发展基层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二)落实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企业要以培养优秀可靠的技术性人才来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加速落实年轻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培养力度,在紧缺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下功夫。同时对于参加企业人才培训后通过的人要颁发优秀毕业证明以资鼓励。同时也要注意不定期地举行技术人才知识水平考核,对于考核成绩优秀者要适当进行一些物质补贴,并从中选取企业技术骨干力量带头人。在培养方案中也要着重突出对于人才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所在,没有创新的企业就像是缺少了骨头的人。增强基层人才队伍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得企业在各方面竞争中均可栖身于有力的地位。(三)重视资金的投入:组建企业需要的基层技术人才队伍,就要重视资金的投入。企业在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时候,不能够吝啬对于人才培养中资金的使用力度。要为企业人才培养计划设立专用资金。专门投入于人才的技术能力培训,技术人才嘉奖等方面。同时要用这项专用资金来多开设一些人才技能竞争大赛,用比赛的形式来激发队伍中人才的创新能力。(四)从根源上进行技术人才储备工作:企业要想长治久安的发展下去,就要重视人才的引进,为基层人才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企业选择人才可以在应届毕业生中进行筛选工作,从引入毕业生作为新鲜力量来做起。通过全面的能力测评、性格了解、无领导小组讨论、终审面试等诸多方式来全方位的对应届毕业生进行考核,然后再筛选适合企业的、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毕业生进行择优录用。在毕业生正式入职后要进行岗位轮换工作,帮助他们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能力,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更是帮助了企业进一步推进了企业基层技术人才建设的进程。(五)完善奖惩制度:通过奖惩制度的建立,来调动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对队伍中优秀人才的奖励是一种充分尊重人才的工作能力的体现。奖励的形式可以是房补、节日礼物等等。让员工充分地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在工作中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更高、更优的平台。在奖励优秀员工的同时,也要对一些平时对于技术创新消极怠工的员工采取一些必要的惩罚措施,来激发员工的技术创新的热忱。

三、为技术型人才提供发展空间

在企业的技术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之际,要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否则企业将面临着留不住优秀技术人才的尴尬局面。鉴于此种情况,就要通过企业内部晋升制度的完善,来鼓励人才在工作上稳步前进,为人才发展准备足够的发展空间。通过企业制度的完善,来为企业打造一支技术水平过硬,进取心强的基层技术人才队伍。要为人才的发展搭建合适的平台。要使得平台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做到汇聚企业优秀人才共同进行技术革新,突破难关。研发属于自己、利于企业发展的有着知识产权的独特研发技术成果。帮助企业中优秀人才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要在基层人才队伍中定期选拔企业的技术顾问、专家学者等高层次人才。

四、结论

打造技术能力过硬的专业技术团队,是企业发展的重点内容。基层技术人才团队的组建,有利于帮助企业克服技术难题,完成工作、生产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与挑战。只有完善基层人才晋升制度,为人才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才能更好地使人才服务于企业的工作,从而为企业发展添加全新活力。

参考文献:

[1]丁爱民.加强公安现役部队会审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6.

[2]韩秉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针对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出台意见[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

篇7

民族地区高校特色人才培养主要思路:在教育方面,要构建适合地区发展需要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专业课程,加强对外交流,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招生比例;在教学方面,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育人手段,以民族艺术研究室、实验室、工作室、校企合作平台为载体,重视教学与实践的统一。将社会实践、专业学习、文化水平提高统一纳入人才培养的始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水平。

1.构建特色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艺术的精神,为民族地区培养既精通民族文化又能够传播民族文化的艺术人才。人才培养方案要突出体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专业与品德、教学与自学、对外交流与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办学理念。学习国内发达地区的办学经验,借鉴国外设计教育的先进理念,吸收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艺术元素,制订适应民族地区高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2.提升科研水平

科研水平提高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高校要重视地域文化艺术的深入研究,加强教师对民族艺术研究课题的申报;健全科研管理制度,设立科研发展基金,对教师承担民族文化艺术研究课题项目实施专项补助,提升教师对民族艺术研究的重视程度;加强内引外联工作,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西部高校指导科研工作;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作用,逐步完成高水平科研学术梯队建设工作,为地区的民族艺术研究服务。

3.优化专业课程

围绕特色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实地调查、文献资料查询等手段,完成一套民族特色强、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将课程设置与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调整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在课程安排过程中,加大民族艺术设计课及民族文化艺术欣赏课的比重,体现教学为民族地区建设需要服务的原则,完成课程的优化。

4.实践教学研究

组建民族设计元素及民俗宗教艺术研究室,创办新型材料实验室及各类实践教学工作室。建立大量的实践教学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高校师生及研究人员提供足够的研究场所,提高师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5.调整民族高校艺术类招生比例

西部落后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学生多,生源质量差严重影响了西部高校的办学质量。加大民族高校对少数民族艺术类学生的招生比例,将更多少数民族学生招入艺术高校接受艺术教育,才能实现民族地区生源质量的逐步提升,确保设计艺术人才回流,形成人才及教学质量提高的良性循环。

6.加强国际交流工作,提升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水平。充分利用好西部大开发平台,尽快与西亚、中亚、蒙古国等建立学术交流机制,将我国民族地区的特色设计元素与国外传统民族元素进行研究比较,探索适合我国民族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法,健全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二、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特色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路径

加强西部落后地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完善民族特色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实施路径:

1.建立特色教师队伍

教师是实施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师要不断学习,掌握少数民族文化设计元素的内涵,尽快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还要积极参与本地区重大项目的设计工作,尤其是民族特色装饰设计任务,提高自身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创造力。各省自治区尽快建立少数民族设计专家库,实现民族艺术专家进课堂,还要引进高水平设计人才,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职称水平,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调动教师研究民族艺术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

2.特色教材建设

深入挖掘地区民族文化艺术元素,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构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建筑艺术、装饰图案艺术、民族服饰艺术、图腾艺术、民俗文化艺术、传统手工艺制作、宗教艺术等民族文化艺术,完善民族高校特色教材。民族地区高校根据民族特色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设教材编著奖励专项基金,鼓励高校教师、民族地区专家参与高校教材编著工作,充分挖掘各地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和代表性强的艺术作品编入教材,应用于教学之中,为西部地区高校培养具有现代设计思维及民族文化意识相结合的特色设计人才服务。

3.实行阶段式人才培养计划

重建民族地区特色艺术教学模式。第一学年为专业基础阶段,开展民族文化艺术优秀作品赏析,提高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加强对民族文化设计元素的认识。第二、三学年为专业教育阶段,全面讲授现代设计元素、民族设计元素的相关知识,同时加大专业理论课的课时量,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第四学年为综合训练培养及毕业设计创作阶段,培养学生合理应用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元素有效结合的综合设计能力,同时利用工作室、实训室、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系列课程建设的深化与拓展

开设富有鲜明民族性、区域性的特色课程,在必修课中加入民族艺术鉴赏课程,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的学习兴趣,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5.创建民族艺术作品欣赏网站

篇8

关键词: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8-0117-02

1探讨软件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IT教学课程安排脱离实际,教材更新过慢等问题,同时面临着一些软件培训机构强有力的竞争。因此,高职软件专业迫切需要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措施。

2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式教育转变为现在的大众化教育,生源差距较大,不少高职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较弱,逻辑思维、判断能力较弱。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这一特点,将理论知识教学重心下移,实践动手能力教学重心上移,做到因材施教。

3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定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在制订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充分的社会调查和专家论证,提炼出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点、能力要素和职业素质,也就是专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然后据此制定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以及创新教育体系。这种方案制订的特点是“倒推法”,即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出发,演绎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直至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4加强学生素质与关键能力培养

有组织、有计划、坚持不懈的搞学生科技制作、软件项目设计比赛,鼓励学生多动手。可以通过设立各种竞赛活动和奖励制度的方式,推动学生在课余假日进行科技创新,提高动手能力,取得良好效果。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会展的服务工作,培养职业素质和专业素养,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

5加强一学两证的双证书制

为了使课程教学更贴近企业的需求,可以加强双证书制。例如在专业教学中,完整地嵌入北大青鸟二年制课程体系。对于北大青鸟教改实验班,主要推广北大青鸟国际认证证书,具体实施采用一学两证的办法,即学生完成学业可以获得毕业证书,同时获得ACCP全球认证证书。对于其他软件班,则推荐有分量有影响的专业证书,如国家劳动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占据行业认证主流地位的微软等公司的认证证书。

6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将北大青鸟二年制课程作为主干专业课程嵌入到高职三年制课程之中,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增加了相关专业课程,以保证专业教学内容理论适用,理论和实践的课程环环相扣。其中专业课又可分为三类:编程语言、支撑课程以及专业技能提高与扩展课。可用图1表示按技术路线走的软件专业课程体系。

这个课程体系,无论从技术路线、授课门类,还是教学内容来看,具有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特点,也相当务实,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比较合理、适用。

7重视创新教育

高职教育必须牢牢把握创新的基本原则,把创新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例如开设了“创新制作”课程,作为专业必修实践课,包括题目确定、撰写开题报告、开题答辩、研究设计过程、撰写设计报告、结题答辩等6个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选择一个具有新意的制作课题,利用学校实训室、企业或其他途径所提供的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制作过程,最终提供规范的开题报告、设计报告及制作实物。课程进行中采用讨论、交流、讲座、答疑等较为自由、灵活的课堂形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创新制作”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固定的学时、学分,形式可灵活多样。如取消固定的课堂,学生自行选择教师,完全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课程要求的内容,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获得工作量。学生入学后,经过必要的专业课程学习,在二年级即可选择教师进行“创新制作”课程的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在电脑市场、IT企业、工程施工现场等实践性较强的场所进行“创新制作”课程的教学,教学时间可长可短,也可以跨学期,以完成任务为限。教师以实训室为基地,以自身积极的科研活动带动创新课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 孔小利. 研究高职办学规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5).

篇9

关键词:优秀生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质量保障机制

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体系,是高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贯通融合培养机制,系统构建了以“点面结合、两线并举、两级融通”为主线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有力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点面结合,整体构建优秀学生培养平台

所谓“点面结合”,就是由点带面,实行“试点、大步走,带面、小步走”策略,积极稳妥地推进优秀生培养模式改革。从1996年组建强化班开始,学校陆续成立了工研班、中乌联合培养班、钱伟长班和理学实验班,不断探索和建设各类培养“点”,并综合试点改革的成果,于2010年成立“长空学院”,构建了宽基础、交叉性、研究型、个性化的优秀学生培养平台。

1. 培优班――“点”的探索实践

随着时代的演变,有关人才素质结构的研究已经逐步由知识结构转向能力结构,进而转向整体素质等各方面。人才培养效果的滞后性决定了必须不断探索培养过程的作用要素和机理,持续创新和完善培养模式。因此,“点”的探索围绕人才素质的形成逐步推进:第一阶段,重视知识结构的牢固基础,强化大类基础的培养,构建了以大数理类、大力学类、大电类课程为主干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为学生系统学习创造条件。以强化班为例,学校采取“2+2”培养模式即前两年集中组班强化数理和学科基础,后两年回本专业学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二阶段,重视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贯通培养。以工研班为例,工研班是从强化班演进而来的。但工研班并不是强化班的简单延续,在教学观念上摒弃“学时多加,内容多教”的量的强化,更加注重学习的自主探究性和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按照“知行统一、寓教于研”的理念,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和探究者。工研班实行本硕博连读培养,学生在一、二学年集中进行基础课程学习,第三、四学年按照个性化培养方案学习,并加入导师学术团队开展科研活动,注重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第三阶段,以“工研班”模式带动、辐射到各学科专业,形成定向学科专业的特色培养“点”。例如,发挥我校办学优势,面向航空等领域开设工程力学“钱伟长班”,培养力学素养深厚的拔尖人才;开设“中乌联合培养班”,通过实行本科生双导师制和双学历学位制,培养航天领域高素质创新人才。学生一、二学年在国内接受宽口径、厚基础的前期培养,三、四学年赴乌克兰学习并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开设理科实验班,实行数学+X的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培养具备坚实数学基础、跨学科知识结构的理科高素质创新人才。其他如飞行器动力工程培优班、材料科学与工程培优班、适航技术与管理培优班等,都是根植于学科专业特色建立起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各有特色的“点”。通过各阶段“点”的探索,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日趋成熟和完善。

2. 长空学院――“面”的整体构建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尖锐地指出,跨学科知识的广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中国学生最缺乏的。中国大学急需补上“跨学科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短板”。为了构筑宽、专、交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学校利用各“点”打下的良好基础,聚集优质教育资源,将分散的培优班凝聚为整体工程,成立了“长空学院”。长空学院按照“格物致知,融通致用,创新致善,弘毅致远”的理念,根据不同层次类型规格确定培养目标,注重因材施教,以自由选择和个性化培养的学分制取代按专业招生和培养的传统模式。以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潜质和创新潜能,拓宽学生专业口径,系统实施跨学科培养、中外合作双学位培养、本硕博贯通培养。系统制定优秀生选拔方案、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集中开展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模式。例如,通过菜单式课程选修,开设了工程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专项教学,通过名师授课计划、长空讲坛,建立导师联盟等形式,实行特区式、广平台教学管理,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学院通过下设院务委员会、院长联盟、导师联盟、学生联盟四大主要机构开展工作,实现了“虚体实办”,为创新培养模式提供了生动的个案。2010年,学校以此为基础组织申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题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二、两线并举,全方位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所谓“两线并举”,即第一和第二课堂并举。学校按照“学以致用、学思结合、学研结合”的理念,强化培养过程和质量的全面性,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并举,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1. 创新工程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学校实施“工程教育行动计划”,开设了“工程专项教育”辅修专业,开出“工程导论”、“创造学技术”、“工程伦理学”、“工程组织与管理”等工程基础系列课程,在各工程专业的专业导论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绪论课中强化工程背景和工程观念,突出现代工程师基本素质的培养。以强化工程师“角色训练”为重点,建立了工程训练教学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该体系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现了训练过程管理与工程过程管理的有机结合。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融入教学,组织学生依托教师承担的工程项目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经过不断探索,形成了工程基础教育、工程训练与工程实践“三位一体”的工程教育模式。同时,学校还把工程教育阵地延伸至校外,促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在顶层设计上,发挥行业特色,紧紧围绕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核高基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发挥学校在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中的技术研发优势,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列入与航空航天等领域大型企事业单位的战略合作,以此为导向,构筑联合培养平台,根据企业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确定培养目标,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创新人才。例如,在“卓越计划”中实施连贯培养、分段管理的“4+2.5”模式,一、二年级实行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二、三年级实行基于项目的团队式学习,三、四年级实行集中式企业学习,研究生阶段实行工程顶岗学习。由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以企业为主实施对学生的考核,形成了实习实践、毕业设计、顶岗见习“三连贯”模式,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的实践时间短、连贯性差、效果不好等问题。目前,学校正探索建立工程实践和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依托中国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直升机研究院、“中国商飞”、东方航空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已建立了70余个稳定的联合培养平台,并着力打造具有行业规模效应的教学品牌。

2. 实施创新训练计划,开展以问题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活动

鼓励优秀学生尽早进入科研训练阶段,是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重要手段。学校按照“寓创新于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创新”的思路,构建了“四个层次一个专项”的科技创新训练体系,即“院级、校级、江苏省、国家大学生实践创新基金项目或创新训练计划”加“科研素质训练专项”。同时,构建了以“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为龙头的多层次、开放式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如“飞豹杯”未来飞行器设计系列大赛、“挑战飞行员”和“机场模拟大赛”等等,为学生创造了参与创新、体验创新的广阔舞台。学校通过制订和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管理办法》,将上述“科技创新训练计划”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的情况记入学习档案。学校还通过组建“科技创新研修学院”,将各重点学科、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也纳入科研创新训练体系,建设了飞机创新设计实验室、大学生科技中心等22个本科生创新实验室、24个研究生创新实验室和4个创新基地,建成了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每年有超过10000人次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

3. 全面开展创业教育,提升学生事业发展能力

学校立足学生未来发展,遵循“创新引领创业,创业推动创新”的理念,构建了“创新教育基础之上的创业教育,普惠教育基础之上的精英教育”的创业教育模式,形成了“创新引领创业,系统化创新实践、个性化创业培养、市场化创业活动”的培养机制。创业教育分两个层次展开,一是广泛开展“普慧式”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融通专业教育,开设了“创业专项教育”辅修专业,实行“创新创业导师计划”和学分认定制度。例如,学校要求每门课的备课方案中,突出有关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创新思维训练是教学检查的必查环节。学生选修创业课程满25个学分,将认定为创业辅修专业。二是开展“精英式”创业培育,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业,引导学生结合兴趣爱好订制创业方案,形成了“高科技、高层次、高成长、高素质”的精英人才培养特色。围绕上述两个层次,学校成立了创业教育学院,下设教学研究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精英培育中心、创业孵化中心,系统实施创业教育教学研究。同时,统筹科技创新资源,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与校外创业孵化资源进行广泛对接,共建大学生创业平台,形成了科技创业特色模式。自2008年以来,学生创业呈蓬勃之势,已涌现了60余个科技创业典型,学校因此获得江苏省首批“创业教育示范校”称号。

三、两级融通,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所谓“两级融通”,即学校、学院两个层级围绕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上下联动互通,政策措施融合,共同致力于教学评价、激励和管理,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 建立“学习力”和“教学力”综合评价体系

遵循“学”的规律建立学生“学习力”形成性评价体系。学校一级抓“进出”两头,重点实施招生选拔和学位授予评价。例如,改革本科生入学选拔机制,建立统一考试录取为主、多元化评价相结合的优秀学生选拔机制,重点考察学生的知识面、综合应用能力和发展潜质等。学院一级管“中间”,实施学习过程评价。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培养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因此,“学习力”评价改变以往注重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注重记忆能力、忽视逻辑能力,注重理论推导、忽视问题综合解决能力的简单方式,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评价导向,除了将学生的课内表现(听课状态、作业情况等)纳入指标体系,还兼顾学科专业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质,将学生参与创新活动、自主学习表现等纳入考核,建立以“绩点制”为基础的多维评价体系。

遵循“教”的规律构建教师“教学力”状态评估体系。教学力包含了教师的学习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技术服务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等,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的凝聚力、控制力和转化力等。学校依据“教学力”内涵,改革教学是“软指标”为“硬指标”,实施“教学力”评估。校院两级共同制订教学、实验等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构建动态评价、多维评价、分类评价、团队评价“四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例如,针对课堂教学,学校制订了《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和《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办法》,学校一级组成校评估专家组、学院一级组成同行专家评估组实行学生评估、同行评估和专家评估三结合的综合评估。同时强化“教学力”评估结果在任课资格制、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职称评聘和奖励等监督管理中的作用。

2. 完善教学激励机制

为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引导高水平教师向教学一线汇集,学校加强教学激励,通过制定《教学优秀、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审办法》等制度,设立了教学质量奖、“名师奖”等十多个专门奖项。学校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估排名奖励和末尾淘汰制”,即按照课程大类(分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类)进行分类评价并排名,基础课由学校一级统一排名,专业课由学院一级排名后报学校统一协调。针对排名前30%且学生评教成绩为优秀的教师,按排名次序设立教学质量一、二、三等奖,并将奖励情况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对于教学工作质量评价排名后3%且学生评教成绩低于70分的教师学校给予相应的教学警示,促其改进提高。奖惩分明,极大地推进了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还制定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奖励统一方案》、《“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管理办法》等制度,实现了教学成果、教材建设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优先考虑从事教学一线的教师申报科研项目、评优选先、出国进修等,为激励教师投身教学提供了制度保障。学校正探索设立以教学为主的教授岗位,实行优秀教学晋升制,对于连续多年教学优秀的教师给予晋升。

篇10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评估;人才培养

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7年,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教司〔2017〕62号)。随后,安徽省教育厅《关于成立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合作委员会的通知》(皖教高〔2017〕62号),由各专业合作委员会拟定专业评估办法。在此背景下,独立学院如何改革所设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其符合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评估标准,成为独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谢承旺[1]等人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提出并实践了从专业课程体系、学生考核评价机制、校企合作以及开放式实验室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该模式围绕学生,以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达到了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的目的。张锦[2]等人提出了整体上遵循工程教育认证核心理念,从数据信息化管理、教学时间设计等方面分别进行三阶段划分的迭代式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湖南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进行了实施,取得了一定的初步成效。沈海波[3]等人在改变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方式等方面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实践,突出特色课程建设对培养综合素质高的软件工程人才的重要性。在软件工程专业评估背景下,以上创新模式对独立学院进行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独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软件工程专业评估针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估标准,体现了社会对软件人才的可度量评价,主要从人才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会评价等方面评估。现今,多数独立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虽然在上述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培养效果,但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经分析整理,现将这些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专业课程体系的更新滞后于社会需求独立学院制定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时一般以3到4年为一个周期,在此影响下,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特别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拓展课程)的更新速度,往往滞后于社会需求变化,导致了培养的软件人才毕业质量提高慢,社会认可度下降。如何制定一套受人才培养方案更新周期影响小、高效灵活的课程体系,以保障高质量软件人才的培养,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二)师资队伍的工程项目实践能力亟待强化独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课教师往往把大量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上,其工程项目实践能力有待加强。只有参与实际软件工程项目的技术培训及开发后,专业课程老师才能具备丰富的工程项目经验,更好地开展专业教学。

(三)实践教学环境需进一步完善独立学院在进行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时,重心多放在基础核心实践课程的需求上,而对于一些如大数据、机器人、智能车等综合应用型实践教学环境往往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存在局限性独立学院进行教学评价时,一般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进行。理论教学质量一般用理论课考试成绩来评价;实践教学质量通常从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三个方面综合进行评价。这种质量评价机制仅体现了独立学院内部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并未客观反映学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专业评估背景下的独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安徽省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参考工程教育认证相关标准,制定和实施了《安徽省普通高校本科类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在计算机类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针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涉及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实践教学环境、教学质量评估机制等方面。在此背景下,提出从优化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提升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以及健全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的独立学院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在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进行了相关的实践。

(一)优化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独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更新速度,往往滞后于社会需求变化,若能缓解这一矛盾,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社会声誉。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将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专业拓展课程群以及实践教育五个课程群,共169.5个学分。其中教育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实践教育是根据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相关标准制定的,共145学分,保障了该课程体系符合安徽省软件工程专业评估对课程体系的要求。优化的重点在专业拓展课程群中,该课程群共24.5个学分,其中保留8个学分的专业实践拓展课作为机动课程,用以开设社会需求高的实践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会发生一定的变动,具体的课程由独立学院和合作的校企合作单位讨论共同决定。这将很好地缓解课程体系更新速度滞后于社会需求的矛盾,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社会声誉。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已与蓝桥软件学院进行校企合作实施其在专业拓展课程群的改革,专业学生就业率提升至96.08%,较往年有较大提高。

(二)提升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独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课教师多数从研究型高校引入,在教学中往往侧重理论教学,其工程实践能力偏弱,影响和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独立学院应积极提供让教师从高校走出去的机会,参与实际软件工程项目开发的培训和实践,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教学。为提升软件工程专业课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一方面加强软件工程专业教师产学研项目的开展,另一方面与达内科技有限公司、无锡软通“急客营”科技公司等企业开展教师委培合作。在每个暑假的教师委培合作中,独立学院分派1到3名软件工程专业课教师到上述单位进行实际软件开发项目的培训或实际开发。这种改革,普遍受到软件工程专业课教师的欢迎,其实践能力能够得到持续性提升和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了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建设软件工程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完善的实践教学环境是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软件工程人才的保障。首先,将多元化教学模式[4]植入到理论教学的各个实践环节,分阶段实施以项目案例驱动的实践课程的教学和考核;其次,强化学科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完善相关专业实验室建设,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此方面,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智能车竞赛、机器人大赛及单片机竞赛等多项学科竞赛,并设置了嵌入式实验室、智能车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等相关专业实验室各1个。通过学科竞赛的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普遍提高;最后,加强校企合作和协同育人,让更了解社会行业需求的企业积极参与到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中来,学校由于财力或师资不足无法单方面建设健全的实践教学条件,可与合作企业合作建设,实现双赢。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已与达内科技有限公司和北大青鸟教育集团合作,共建大数据实验室和云计算实验室。由合作企业提供实践教学实验室和实践教学老师,每学期输送50名左右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到这些企业中去进行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的实践学习。

(四)健全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软件工程专业人才要有较高的工程实践能力[5],根据安徽省计算机类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关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创新能力两方面。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包括思想道德、基本理论课程成绩、英语四级通过率、毕业论文(设计)及升硕率等五个方面。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公开发表文章(论文或作品)、学生创新活动和实践能力以及学生技能和科技竞赛活动奖励情况等三个方面。根据上述指标,为健全独立学院教学质量评价机制[6],除保障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外,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还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改革措施:首先,加大学科竞赛奖励力度,鼓励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师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指导学生学科竞赛中去,帮助学生提升技能和科技竞赛的档次和质量;其次,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即鼓励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义务科普讲座,丰富学生科普知识,提升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兴趣和动力;最后,加强辅导员宣传工作,鼓励和引导学生考研,对升硕的学生及其辅导员予以一定的奖励。自2017年9月以来,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共培养104名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针对这些学生开展的第二课程达13次(除寒暑假,平均约每月一次),涉及10名专业课教师和4个学科领域。在表1中,实际数据项累计统计了从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对这104名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各项评估数据。从表1可以看出,在对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后,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各项教学质量评估均达标,取得了较好的评估成绩。其中,公开发表文章、学生技能和科技竞赛活动指标达到优秀,升硕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毕业时选择了高薪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