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相关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的相关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经济的相关概念

篇1

[关键词]数字鸿沟特征属性

一、数字鸿沟概念界定

数字鸿沟一词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是,追溯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相关理论,则是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知识沟理论。

数字鸿沟本身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跨学科性。数字鸿沟涉及了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信息学和政治学等多个学科范畴;(2)动态性。数字鸿沟研究的ICT随着经济和技术发展而不断变化,从传统的电报、电话到互联网,从拨号网络到发达国家的宽带上网,数字鸿沟的范畴在不断发生变化;(3)综合性。人们必须从多个视角来描述数字鸿沟,因为数字鸿沟的水平和发展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交叉、相互作用,为数字鸿沟的研究造成一定的难度。

因此,针对数字鸿沟具有的特征,本文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界定数字鸿沟的概念。从狭义上来讲,所谓的数字鸿沟就是不同主体之间在互联网为代基于经济视角的国际数字鸿沟研究表的新兴ICT普及和扩散中的不均衡状态;从广义上来讲,数字鸿沟是ICT在各个国家、地区、行业之间存在的差距的集合体,表现为个人和企业在ICT接入、使用、生产和应用创新上的差距,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知识与信息的创造、理解、应用和吸收能力的差距。其中,狭义的概念强调时效性,主要针对目前互联网这种新兴的通信技术在各个主体之间普及和扩散问题,强调数字鸿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不均衡,表现为各个主体在信息通信技术拥有数量上的差异,强调“硬”鸿沟;广义的概念则将数字鸿沟的范畴扩大化,将“数字”泛指信息通信技术,从信息化的广度来理解数字鸿沟的动态性和综合性,强调“硬”鸿沟和“软”鸿沟两方面的内容。

二、数字鸿沟的属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界定了数字鸿沟的概念后,本文归纳数字鸿沟具有如下的基本属性。

1.技术属性

不同的技术在各个主体之间的差距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从早期的电报、电话、传真等基础技术,到目前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ICT,在应用和普及方面的不平衡状态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传统的技术差距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普及而不断缩小,但是新的技术差距又不断出现,说明数字鸿沟的研究范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的不断创新造成的。就像20世纪80年代强调电话接入的差距一样,当前的数字鸿沟主要针对互联网接入,关注不同地区、种族、年龄、收入之间在互联网接入水平上的差距,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则更多地关注互联网宽带接入上的差距。

因此说,只要客体目标在变动,技术水平的差距持续存在,数字鸿沟的技术属性使数字鸿沟同时存在着量变和质变的发展形态。不同的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和普及都遵循S型增长曲线,其中美国已经基本完成传统ICT的普及过程,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兴ICT正处在快速增长期。这种技术扩散的变化趋势对数字鸿沟的广度和深度都存在很大的影响。

2.社会属性

数字鸿沟同时表现出社会性。不同年龄、种族、性别和地理位置的个人和群体是否能够访问和使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表现出社会的公平性,体现了社会包容和数字民主,数字鸿沟的存在无疑导致部分弱势群体的边缘化。ICT的普及和使用已经深深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传统道德、传统家庭的看法,决定了人们在数字化时代的全新生活方式。正如著名的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说的:“计算机不再与计算有关,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我们经由电脑网络相连时,民族、国家的许多价值观将会改变,让位于大大小小的电子社区的价值观”。数字鸿沟的存在,无疑将产生传统价值观和现代网络生存观的并存与冲突。

3.经济属性

数字鸿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传统的技术差距在信息经济时代的延伸,这些差距与信息经济特征与规律的融合和发展,将对微观个体的经济效益提高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产生作用,从而很大程度上凸显出它的经济意义。在2002年世界电信发展报告中,研究者就曾经直接将数字鸿沟等同为经济鸿沟。

从ICT本身的经济特征来看,互联网为代表的ICT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规律和特征,表现出网络外部性、知识溢出以及报酬递增等特点,对于各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从经济视角考虑,消除数字鸿沟的实质就在于如何利用互联网为主的ICT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宏观上促进经济增长、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数字鸿沟的特殊性正在于将工业化中的物质财富差距延伸到信息化时代中的数字财富差距,又进一步影响到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差距。

4.知识属性

从狭义概念上看,数字鸿沟表现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ICT在不同主体中的普及和使用水平的差异。数字鸿沟溯源于知识沟和信息沟理论的基本思想,也就是网络经济时代的知识沟现象。信息通信技术只是承载知识的工具,数字鸿沟的存在更多地表现为对知识发现、获取、理解、吸收和应用上的差距。在新经济形态中,知识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变量。发达国家利用其在信息通信技术上的优势,不断扩展知识的边界,导致发展中国家所追赶的始终是不断变动的目标。因此,数字鸿沟更多地表现为创建知识、理解知识、获取知识、吸收知识和应用知识等能力上的差距。

综上所述,数字鸿沟是一种综合性的现象,从技术层面来看,数字鸿沟是技术鸿沟,信息通信技术本身的特点影响其普及和扩散;从社会层面看,数字鸿沟就是社会鸿沟,是传统社会分化现象在信息网络时代的延续;从经济层面看,数字鸿沟是经济鸿沟,不仅仅是各主体之间经济水平的不平等和不平衡在网络经济中的体现,同时也造成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恶化;从知识层面看,数字鸿沟是知识鸿沟,是不同群体在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能力上存在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卢斯夏诺•弗兰克:数字帝国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J].与现实,2003,(5)

篇2

这次会议仅仅是个开始,据报道,借此会议,中国将与欧盟各国开展数字物流方面的合作;欧盟有关机构将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合作立项的具体方法,甚至将有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研究与实施。

有专家认为,这次中欧双方对于“数字物流”的探讨,为中国企业学习欧洲在数字物流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未来合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也又一次地为中国物流的国际化开启一扇通向广阔天地的大门。

物流国际化,要求物流的发展必须突破一个国家(或地区)地域的限制,实现不同国家间的物流服务。国际化的物流通过分布在国际间的物流运送体系,以国际统一标准的技术、设施和服务流程,来完成货物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外向型经济越来越明显,国际贸易占的比重越来越大。2003年,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接近5000万标准箱,比2002年递增32%,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据预测,到2010年,世界货物海运量将达70亿吨,其中,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近40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约1.1亿标准箱。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继续加快。在经济市场化、市场一体化、竞争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物流的国际化发展已成为重要而急迫的问题。

但纵观我国物流业的现状,情况不容乐观。众所周知,物流业与其他行业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个纯粹操作和服务性的行业,它自始至终不是一个点的概念,而是一个网的概念。因为网络经济的出现,现代物流才有了巨大的利润源。说白了,现代物流的成功就取决你网络的建设,即你的物流系统的建设。这个系统是包括“点”(收发货站)、“线”(运输)及与之相伴随的信息流网络的有机整体。就目前我国物流业的现状来说,离这个要求还很远,只有少数几家企业有全国性的物流网络,而像一些具有国际能力的运输企业,一般只从事国际间的干线运输业务,没有在国外的配送终端体系,形不成完整意义上的物流企业。

“市场是竞争的舞台,又是竞争的裁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物流国际化的实质其实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国际物流理论和实践的大胆探索的基础上,人们已经形成共识:只有广泛开展国际物流合作,才能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物流无国界。

在这种多国合作中,需要我们新建和重建的有很多,而物流的数字化(物流信息网的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其中关键的一个新建“点”。只有做好的这个点,为物流过程提供供应链的可视性,提供全球通用性的系统,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物流中做出成绩。

在中国物流的国际化进程中,必须紧密地与其他国家的企业、政府等相关部门进行合作、互惠互利。希望能有更多的企业把握中国开放的契机,通过多种多样的国际间的交流,打开一扇又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

篇3

一、对数字图书馆的认识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概念就已经被人们提出,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当中,人们为了方便对图书资料的管理,将一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管理理念应用到其中,从而形成了现代化的数字图书馆。而所谓的数字化图书馆其实就是指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对图书馆中所用的图书这种资源进行数字化的管理,进而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检索,使得读者在对这些信息进行读取的过程中,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技术来对其进行处理,以满足当前现代化图书馆建设的相关标准。不过,在不同的地域或者国家中,人们对数字化图书馆概念的了解都不一样,这就使得数字化图书馆具有许多层面的含义,其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①它是当前我国信息基础建设的核心内容;②是设备信息传递的重要设施之一;③必须要依附网络信息技术来对其进行处理;④给人们的经济文化交流带来了许多的便利等可见,在当前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其所涉及的范围十分的广泛,而且它不仅需要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要对相应的管理方法进行重视,从而进一步的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

(二)与传统图书馆比较数字图书馆的优点

1.信息储存空间小、不易损坏。数字图书馆是把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加以储存,一般储存在电脑光盘或硬盘里,与过去的纸制资料相比占地很小。而且,以往图书馆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就是,资料多次查阅后就会磨损,一些原始的比较珍贵的资料,一般读者很难看到。数字图书馆就避免了这一问题。

2.信息查阅检索方便。数字图书馆都配备有电脑查阅系统,读者通过检索一些关键词,就可以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而以往图书资料的查阅,都需要经过检索、找书库、按检索号寻找图书等多道工序,繁琐而不便。

3.远程迅速传递信息。传统型图书馆位置固定,读者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去书馆的路上。数字图书馆则可以利用互联网迅速传递信息,读者只要登陆网站,轻点鼠标,即使和图书馆所在地相隔千山万水,也可以在几秒钟内看到自己想要查阅的信息,这种便捷是以往的图书馆所不能比拟的。

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基础理论建设滞后于图书馆的发展。我国图书馆数字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早期很大程度上是模仿西方,包括概念、模式、框架、发展方向等都直接从西方引进。在理论准备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开始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直接导致许多图书馆在建设之初就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缺陷。

2.关键技术的突破问题。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的集成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必须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背景,综合运用有关原理和方法,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才能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3.各类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以建立丰富的数字资源库为基础,否则要实现数字图书馆就是一句空话。各类型图书馆应针对本馆实际情况,将本馆馆藏资源数据化,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资源库。

三、发展对策

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还要从解决问题的症结入手,从加快网络建设、促进人才培养、强化版权保护、改善服务观念等几个方面正本清源。

1.加快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在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中,既要着手于当前,又要着眼于未来,统筹兼顾、合理规划。要加强领导对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的意识,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软、硬设施的投入,确保自动化、网络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具备数字图书馆所需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2.大力培养数字化人才。数字化时代,对于图书馆而言,迫切需要懂专业、外语、计算机等现代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并且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从数字图书馆对人才的需求出发,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并科学地建立有层次、阶梯形的人才发展模式。把数字图书馆建设中以人为中心的研究、以内容和收藏为中心的研究、以系统为中心的研究、以技术为中心的研究等作为重点,使数字图书馆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3.在加强数据资源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向产品化、标准化、商品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有组织、系统化的数字强大集合。它对于资源而言,除依靠海量的存储设备外,数字资源无疑是最重要的。因此,加强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环节。

篇4

关键词:网络语言 经济性 认知机制 隐喻 转喻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类交际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产生、发展、传播开来。网络信息社会高效快速的特点要求网络语言必须遵循经济原则,最大程度地对已知信息进行缩简。所以,经济性是网络语言的典型特征。本文试从认知的角度探讨网络语言的经济性,即网络语言的经济性如何通过认知机制手段得以实现的。

网络语言的经济性

网络语言根植于传统语言, 因此网络语言的经济性无疑也是遵循传统言语交际活动语用理据的结果,同时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网络语言的许多方面,从语音省略、词汇构造、到流行语的简洁,都是受到语言经济原则的潜在制约。网络语言的这些经济性现象体现了人们的认知机制,即通过概念隐喻、转喻、范畴化(与非范畴化)等认知方式得以实现的。

网络语言经济性的隐喻机制

Lakoff 和 Johnson 说过,隐喻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人们在认识新事物时,常将新事物与他们己经认知的旧事物联系起来,并基于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形成了用一个概念域来表达另一个概念域的隐喻。所以当有限的词语不能充分用来表达所有的需要时,隐喻便产生了。在隐喻的使用中有一个方法论上的原则在起作用,即经济原则。

所以,当计算机和网络出现要为相关的一些新概念命名的时候,遵循“经济原则”,那么就是利用现有的词语来表达具有相似概念的新事物。比如,网络语言中,发帖子叫“灌水”,隐身(只看帖不回贴)叫“潜水”。“灌水”和“潜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两种行为,这里却用来分别喻指两种网络上行为概念。网络语言中大部分概念都源自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概念的隐喻投射,比如:“病毒”,原义是具有侵害性的微生物,在网络情境中指的是具有破坏性的计算机程序。网络中很多概念的表达形式是现有词汇在网络环境中的隐喻义。

根据雅克布逊的观点,隐喻是一种选择关系。网络语言隐喻机制中选择的喻体的,大多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简单的事物;这是语言经济性的要求,也是网民追求认知“省力”的必然结果。

网络语言经济性的转喻机制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一种认知机制,是基于事物之间邻近关系的一种认知方式;是指在同一个认知模型内部分与整体的认知现象,通过某个认知上突显的、易感知的、代表性的部分替换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 ,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转喻机制在网络语言中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认知模式,也是语言经济原则的需要。

转喻机制在网络语言语音上的表现就是拟声词和许多数字或字母谐音的使用。网络拟声词是主要是对动作行为所发出声音的模拟,从而用这种模拟声音来代替动作本身或整个事物,可视为一种语音转喻。例如:“呼呼”表示睡觉,“卡擦”表示砍了或者杀了某人,“呜呜”表示哭泣。数字或字母谐音是指利用数字或字母来表达与汉语或英语读音相近的谐音形式;而数字、字母本身的意义已经不存在,只是其相近的读音被借用来代替其他词语的意义。这些数字、字母构形简单,在网络的交谈中,使语言简化很多,使交际更便捷;而且这种表达形式只有在网络情境中才会使用,是网络语言特有的经济性。谐音现象,是利用不同符号间能指的相同或相近使所指发生转移,即用与符号X的语音形式相近或相同的符号Y的语音形式来指代符号X。也可以说是在同一个象征单位内,用相近的语音单位来喻指整个象征单位;这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用部分代替整体的现象,是基于语音相同或相近基础上的语音转喻。例如:9494(就是就是)、1314(一生一世)、3Q (thank you),F2F(face to face)。

网络语言的词汇层面上,缩略词的大量使用是转喻认知模式的典型代表。缩略词包括拼音缩略和汉语缩略两种类型。拼音缩略主要是指利用每个汉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结合成的形式;比如,RP(人品)、BT(变态)、GG(哥哥) 、LP(老婆)、PMP(拍马屁)等。汉语缩略词指的是使多音节变双音节,或多音节、双音节都单音节化,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音节,言简意赅,在交流中容易快速被对方领悟,既省时又有一种力度感,很适合网上信息高效传递、快速沟通的交流特点。缩略方式的经济、简洁性得到了广大网民的青睐。如,三支一扶 (大学生毕业后通过考试选拔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的工作)、白奴 (指“白领的奴隶”、“白领工奴”) 、潮 (“新潮”的省略语,指时髦 )。一个汉语词语也由“音(汉语拼音)、形(汉字)和义”三个层面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单位。如果用其中一个层面或者一个层面的某部分来指代整个汉语词语,就是以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语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认知方式,所以用汉字的声母组合或形式缩略来代替汉语词语,体现了以突显的、易辨别的部分来代替复杂整体的转喻经济性。

网络语言的转喻模式实现认知省力和语言的经济性。在转喻过程中,人们将认知重点放在相对凸显的形式或内容,而较少关注甚至忽略其他范畴,这样,需要认知的范畴减少,认知的内容最突显,人们需要投入的认知成本更少,认知过程更省力。所以拟声词、数字及字母谐音词还是缩略语、都是通过转喻手段,把必要信息压缩到在接触的一瞬间就能立刻了解的程度,即能够用最经济的话语表达最充分的信息。

结语

网络语言的经济原则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文化经验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转喻、等认知方式而产生的具有经济简洁、生动形象等特点的一种语言变体。网络语言的经济性是隐喻、转喻和范畴化等认知机制在语言上的体现。(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寅.认知语言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 Croft,W & D. A.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Crystal,David.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5] Typlor,J.R. Ten Lectures on Appl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6] 柴磊. 试析语言的“经济原则”在网络交际中的运行和应用[J]. 山东外语教学,2006(4).

[7] 林纲. 网络用语的类型与特征[J]. 修辞学习. 2002(1).

[8] 张辉,孙明智. 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机制[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3).

篇5

关键词:社会责任;相关利益者;披露现状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5-0099-02

一、企业社会责任简述

自Oliver Sheldon第一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概念以来,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一致伴随着争议,随着股东权益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贝尔(Adolf A Berle)与多得(E.Merrick Dodd)产生了著名的论战,即哈佛论战。贝尔代表的是传统企业理论观点,认为企业管理者受股东委托,只对股东权益负责。多德认为企业管理者受托于更广泛的社会不仅仅包括股东还包括对雇员、消费者和广大公众的责任。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则遵循芝加哥学派反对“企业在利润最大化之外还负有其他社会责任”。另外,安德鲁斯、罗宾斯、格里芬等经济与管理学家们,普遍支持“企业应当履行社会责任”的观点。总体来说,企业的社会责任概念已逐渐被大众所接受。

简单的说,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之外的“第三种责任”便是企业社会责任。“内生性”是企业社会责任最本质的特征。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是可以同时存在的,是企业必须承担的。

二、会计视野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现状分析

(一)会计与企业的关系

会计职能的认识目前有不同的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会计的基本职能即确认、计量和报告,具有反映职能。即认为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而建立的信息系统。二是认为现在的控制职能是会计的主导职能,量化地记录和分析企业经营活动,同时对偏离计划的活动调整和控制即会计是一种工具。会计的职能是不断变化的,反映和控制的职能之外,会计还具有管理职能,通过会计信息的利用,股东、投资者、雇员、顾客、供应商及政府和社会团体等公司利益相关者都可监督公司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

会计同时具备企业内部管理的职能,同时外部利益相关者了解和评价企业的主要渠道也是会计,这样便对财务报告提出了要求,要求其反映所有的财务信息。会计涉及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同时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应履行会计的社会责任,将所有信息反映出来。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披露现状

通过查看近年来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前人的研究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现,伴随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状况的改进问题也在不断的显现:首先,不全面的披露,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四方面都进行披露的比较少,有的仅仅涉及企业对职工的责任,有的仅仅涉及企业对环境的治理。总之,我国企业披露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不全面。其次,我国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时以会计绩效信息披露为主要地位,会计要素信息披露为次要地位。即那些披露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司主要是以文字性的叙述和说明为主,以数字计量的财务数据较少。会计从业人员对于有关社会责任的事项不知如何记账。再次,在会计日常的活动中对有关社会责任事项都以普通账务记录处理,没有独立设置社会责任会计科目。最后,在披露内容和披露方式上缺乏统一的规定,样式不同,内容更加混乱。

三、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披露体系的建议

会计作为企业与外界的联系,在企业社会责任披露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基于会计视野,提出以下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建议。

(一)会计准则中增加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科目

会计的记录、计量和报告都要遵从于会计准则。要想加强企业社会责任事项的披露,就需在会计准则中增加相应的内容。如增加相应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将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从文字性描述向数字化计量进行转化。这样既便于统一规范披露模式和披露内容,又便于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这样的企业社会责任披露会大大增加披露的效果。

(二)以会计计量定量指标为主

在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过程中应该以定量指标为主,不可以用定量指标描述的可以代以文字性的描述。这样做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数字型指标更容易比较;(2)会计工作本来便以数字型记录为主,用数字指标更加便于会计从业人员工作;(3)社会责任的特点决定了有些事项无法定量衡量,所以要增加文字性的描述。

(三)国家应提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

首先,国家应该提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其次,社会责任报告格式的统一,希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从企业收益、员工权益、环境保护、诚信经营、消费者权益、公益事业六个方面进行编制,统一规范,便于其使用者比较;最后,国家应该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奖励制度,国家应对履行和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比较好的企业进行奖励,如税收优惠或政策上的扶持,以此来鼓励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披露。

(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

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和方法,通过不同的会计单位,对会计主体有监督和检查职能,同时也为会计主体服务,这表现了会计的基本职能。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的职能也在不断地变化,增强了会计的社会责任。尤其是面对中国的经济形式,片面提倡会计只关注微观主体,忽视会计社会责任。结果会导致一方面企业的约束机制失灵,造成会计资料、账目混乱、会计资料不完整、失控的会计秩序、失真的会计信息、资产流失或被侵吞;另外会导致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缺少了可靠的公司财务信息支持,建立在虚假、扭曲的失真信息基础上。影响国家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作为第一手掌握真实公司信息的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同时承担起应该负担的社会责任,出具完善的财务报告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不可或缺的。

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其追求的目标不应仅仅是股东权益最大化,应该在增加自身利益的同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M].孙健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胡元木,谭友超.非财务信息披露:文献综述以及未来展望[J].会计研究,2013,(3).

[3] 张维迎.正确解读利润与企业社会责任[N].经济观察报,2007-08-17.

[4] 张五常.中国经济制度[M].香港:香港花千树出版有限公司,2013.

[5] 李立青,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篇6

目前全球网络经济经过调整是否已经形成了世纪大底?调整后的网络产业将何去何从?这是目前全世界都关注的焦点,因此,作为全球网络经济物质载体联盟的国际电联今年也把关注的目光锁定在了互联网的前景上,今年5.17世界电信日选择的主题就是:互连网——挑战、机遇与前景。

单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上讲,根据目前的各种迹象判断,全球互联网经济的调整已经基本到位,再大幅下滑的可能不是太大。

首先,资本对全球互联网产业的态度开始回暖。目前,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风向标NASDAQ股指开始止跌回升,纳指已从几个月前的1700点左右回升并站稳在2000点之上。同时部分有实力的资本已经在“寒冬”中对部分有价值的互联网产业开始悄悄吸纳,如近段时间香港首富李嘉诚就在业界里不断的出手。当然,纳指的止跌回升和部分资本的重新积极介入也许并不能就此说明网络经济的第二个春天就到了,但至少说明了“资本意志”并不希望股指无休止的下跌。在资本依旧为王的当今世界,资本对一个产业的态度对该产业的发展举足轻重,资本态度的回暖可以说基本封杀了网络经济继续大幅下滑的可能。

其次,互联网鱼目混珠的时代基本结束。在互联网最疯狂的时候,由于利益效应的影响,各种网络公司,各式各样的互联网站多如牛毛,·com是漫天飞舞。但其中很多都是滥竽充数,根本没有什么科技含量可言,最多不过是披着高科技的外衣,干些剪刀加糨糊的勾当,这些只想捞钱而不会创造价值的网站注定没有发展前景,但他们的存在却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正常秩序。经过一番网络“寒冬”的洗涤,这类·com已基本消失,生存下来的网站能经历寒冬而不倒,应当说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为以后全球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三,人们对网络经济的心态开始恢复平静和理智。互联网在诞生后不久,幼稚的肩上就承受了过多人类的期望。也许是因为人类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在工业化的国家,残酷的竞争,越来越大的交易成本,不断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人们有些喘不过气来。在依旧处于自然农业经济中的国家,人们还在为温饱还而不断奋斗,为现代化而努力。未来会怎样?人类能否在一种新的环境中寻找到一种新的理想社会,全世界的有识之士都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在互联网产生之前,人们希望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突破传统生产力所带来的限制。尽管在探索中还是取得了很多的经验,但努力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互联网诞生后,让久已处于困惑和危机中的人类似乎又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于是人们开始把人类未来的很多希望寄托在了刚刚诞生不久的互联网身上,但年轻的互联网在目前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担当起人类如此巨大的重托,其结果就是人类开始变得疯狂,互联网却变得畸形。这段时间全球互联网产业的大幅调整,与其说是人们对互联网的失望,不如说是人们、特别是资本从狂热中开始冷静。人毕竟是万物之灵,只要人类能够冷静思考而不是疯狂,人的理智会让人类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上作出正确的选择,这对网络经济以后的健康发展极其重要。 

其四、全球互联网业务仍在迅速发展,互联网已越来越深地渗透到了人类的生活之中。尽管这一年多来,全球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一直处于所谓的“寒冬”,但是全球互联网的业务仍然在大幅增加。就我国为例,根据CNNIC2001年的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0年12月31日止,我国上网计算机数有约892万台,我国上网用户人数约2250万人,而2000年7月统计上网计算机的数量是650万台,上网用户的数量是1690万人。在这半年“寒冬”中,上网电脑和互联网用户同比增幅高达37%和3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互联网业务并没有因为资本的调整而受到多大影响,而且,互联网已经日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在CNNIC的调查报告中,我国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3.66小时,有51.37%的人在“上网的主要目的(多选题)”中选择了“休闲娱乐”这一项。用户是网络经济发展的灵魂和基础,只要有用户,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就不会很悲观。

对于前期全球互联网的大调整,我们可以说是对前期人们疯狂的矫正,但是,止跌后的全球互联网产业,是否就一定会快速回升呢?应当说答案是明显的,既然前期人们的狂热只能用“寒冬”来进行调整,目前在网络经济发展的各种基本条件产生质变之前,企图网络经济会迅速有第二个以前那样的“春天”只能是妄想。

一种经济形态从产生到真正形成,需要很多坚实的基本条件,而这些条件的具备,往往又有自己的规律,不是几天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有准备,否则就难免欲速则不达。

发展网络经济只有互联网显然是不够的。网络经济或者说信息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即将跨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和传统的自然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形态应当有质的差别,这种差别就是在两个传统经济领域外开辟出另一种独特的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的成型至少必须具备几种基本条件:相对完善统一的全球技术系统、丰富的数字产品、足够的交通宽带、适合信息经济的新的交易模式。

首先,网络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求有一个相对完善统一的全球技术系统。在互连网诞生以来,网络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领域—动态的全球互连世界,因此也唤醒了人们对未来的种种渴望。但实际上,人类最开始所面临的只是由浏览器以及部分相对简单的软件通过一些硬件和具体的网页连接而构成的简单的互连互动世界而已,这距离我们期望的新的经济形态应当具有的技术系统还很远。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全世界在这方面一直在不断进行探索,但除了微软公司提出了.Net战略概念外,并没有太大的突破。相对完善统一的全球技术系统的缺位,就使得很多和互连网相关的业务无法大规模的开展,网络经济的发展就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

微软作为PC时代的霸主,其提出的.Net战略也有希望独霸互连网的意思,因此微软的.Net战略一提出,就受到不少人的质疑。但换一个角度看,微软想称霸是一回事,能不能称霸是另外一回事,不管怎样,发展网络经济必须要有一个相对完善统一的全球技术系统。微软.Net战略的核心概念就是“把软件当作服务”,也就是把软件应用产品与商业、内容、信息服务合并成一种事物,使之成为可以在网络上订阅使用的服务形式,人们设计、构造、实施、运作、集成和使用软件的方式都将透过网络完成。微软的这个构思是符合未来网络经济发展需求的,如果微软的NET战略能够成功,将会对全球网络经济的发展起极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NET战略能否按照微软的预期成功,成功后能否完全适应全球互连网产业的发展速度,这其中还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尽管微软在努力,全世界也在努力,但一个适应新经济形态的相对完善统一的全球技术系统的确立,不仅需要人类的努力,还需要人类有耐心。 

其次,网络经济形成的基础是必须要有丰富的数字信息产品。网络经济是人类在经历了自然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后即将跨入的又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中,互连网的长处是通过提供网络给人们提供丰富有价值的数字信息产品,满足人们在信息产品方面的需要。但在目前生产力状态下,人们对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产品的需求有限,同时社会能提供的真正有价值的数字化的信息产品更有限。因此,目前网络经济的主要作用仍旧是为人类提供工业产品及和工业产品相关信息的服务上。如作为网络经济核心组成部分的电子商务,目前它的主打商品主要是工业产品和与工业产品相关的信息上,在这种情况下,互连网的价值和效用就难以充分发挥。当然,互连网不是不可以用来卖工业品,但互连网的长处不在于向人们提供工业品,正如市场经济也可以卖粮食和蔬菜,但市场经济的作用决不主要只用来卖粮食和蔬菜一样。

数字化的信息产品是互连网将向人类提供主体,目前的尴尬在于我们的有价值的数字信息产品种类和数量太少,而交易工业产品又不是互联网的长项,因此结果就是网络经济也好,电子商务也好,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而数字化信息产品的开发和丰富也不是几天就能完成的,因为开发一种新的产品搞一项发明一样艰难,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的投入。

其三、网络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网络宽带。流畅的交通是现代经济的命脉,在网络经济时代更是如此。目前国内上网的用户都知道,通过传统的电话线上网,速度可以说是慢的惊人,特别在上网用户稍微多一点时。有时为了下载一个小小的软件,也必须要熬上好几十分钟,更不要说在网上进行相对大规模的数字化信息产品的传递,网络宽带的不足也是阻碍互连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

但目前宽带的发展又有很多的问题,在前期互连网受到挫折后,不少人又把目光盯在了宽带上。2001年来,宽带在全球包括我国都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潮。在我国,网络运营商是大举进攻,不少企业也想加入分得一杯羹,投资商更是对宽带狂热追捧,国内一家上市公司刚宣布要搞宽带,股价在几天之内就狂涨50%,但是狂热是否就能建好宽带呢?

宽带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从骨干网、城域网到接入网的全光纤化,这一切的最终实现面临的不仅是资金问题,还包括技术以及网络管理等诸多问题。而且没能和前面几个问题不能协调发展,快速但缺乏实质内容用户也未必愿意爽快掏钱。如美国作为目前全球互连网宽带发展最快的国家,其真正使用宽带用户现在也只占全美国总人口的5%。没有足够用户的宽带大战难免演变成为一场新的烧钱运动,重蹈覆辙。因此,宽带虽好,但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和其它条件协调发展。

其四,网络经济的发展要求要有新的交易模式。和传统商品不同的是,数字信息产品具有开发难、易复制的特点,而且复制成本异常低廉。数字信息产品在互连网上应当怎么定价交易,目前人们还没有一个比较好的对策。前期流行的是“注意力经济”或叫“眼球经济”,但结果证明了免费并不能支撑网络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但数字化信息产品的交易价格也不能按传统工业产品的定价模式来定价,在传统的市场经济交易中,人们所奉行的交易原则是等价原则,但在数字化信息产品的交易中,由于复制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记,使用者的多少对不影响数字化信息产品的成本,使用者按什么标准支付才算等价是难以衡量的。如何定价才能既维护数字信息产品生产开发者的合理利益并让全人类尽可能享受到互连网带来的数字财富,这需要网络经济的经营者必须要有新的思路,不断的探索才行。

篇7

关键词:测绘学 测绘技术 质疑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overall greatly influence the modern surveying and mapp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rend, the trend in modern new theor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 the performance of a general increase, surveying and mapping the new technology integrated technology improves, and various professional subjec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ross and infiltration, surveying and mapping learning the other kinds of scientific contact enhance increase, surveying and mapping learning absorption and transplant other disciplines the rate of achievement, the discipline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side and outside, will learn to develop modern surveying and mapping constantly new fields. Surveying and mapping will become constructing "digital earth" and "digital China" area. But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 developing also has some question, this paper will learn and surveying and mapping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surveying and mapping learning mapping technology questioned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测绘学的现展1.空间技术,各类对地观测卫星使人类有了对地球整体进行观察和测绘的工具,好象可以把地球摆在实验室进行观察研究一样方便。由空间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如由计算机、信息、通讯等技术发展起来的3S技术(GPS、RS、GIS)在测绘学中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使测绘学从理论到手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测绘生产任务也由传统的纸上或类似介质的地图编制、生产和更新发展到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GPS的出现革新了传统的定位方式;传统的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技术已由遥感卫星或数字摄影获得的影像所代替,测绘人员在室内借助高速高容量计算机和专用配套设备对遥感影象或信号记录数据进行地表(甚至地壳浅层)几何和物理信息的提取和变换,得出数字化地理信息产品,由此制作各类可供社会使用的专用地图等测绘产品。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家基本地图的成图或更新周期可望从十几年,几十年缩短到几年或更短,测绘业的体力劳动得到解放,生产力得到大的提高。今天,光缆通讯、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使测绘产品从单一纸质信息转变为磁盘和光盘等电子信息,产品分发可从单一邮路转到"电路"(数字通讯和计算机网络传真),测绘产品的形式和服务社会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所有制成份和运行体制的改革,需要开放民用国家测绘产品;从技术方面看,西方国家卫星测地技术可制作全球几乎任一地区1米分辨率(相当1∶1万比例尺)的地图,卫星上的GPS又可将这种地图纳入全球参考框架和转换为他们的国家坐标系,中、小比例尺国家地图的保密价值已大大降低;对于军事敏感的重力数据,卫星重力技术所发展的低阶全球重力场模型已足够用于他们的远程战略导弹发射。目前全球高阶重力场模型(如EGM96)分辨率已达50公里,已接近我国现有重力数据的分辨率,其保密价值也需要重新评估。这一形势使绝大部份测绘产品可以作为普通商品服务于全社会,测绘业从单一国家事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这无疑为测绘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扩大了发展空间,这也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转变。2.综上所述,由于以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测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测绘学的理论基础、测绘工程的技术体系、其研究领域和学科目标,正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为正在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和动力,进入市场竞争求发展,测绘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信息产业。它的服务范围和对象也在不断扩大,不仅是原来的单纯从控制到测图,为国家制作基本地形图的任务,而是扩大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与空间数据有关的各个领域。它必将随着21世纪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未来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技术框架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现代测绘技术1.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发展 1)GPS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它最初是由美国国防部开发的,利用离地面约两万多公里高的轨道上运行的24颗人造卫星所发射出来的讯号,以三角测量原理计算出收讯者在地球上的位置。GPS采用的是全球性地心坐标系统,坐标原点为地球质量中心。 2)美国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GPS,1994年全面建成,目前在地球上空已有27颗卫星(包括3颗备份卫星)在运行,轨道高度为20200公里。GPS自问世以来,充分显示了其在无线导航、定位领域的霸主地位。2.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近一、二十年内飞速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新型传感器的研制和应用的日新月异,其发展的特点如下:1)不断研制新型传感器,既有框幅式可见光黑白摄影、多光谱摄影、彩色摄影、彩红外摄影、紫外摄影,又有全景摄影机、红外扫描仪,红外辐射计、多光谱扫描仪、成象光谱仪,CCD线阵列扫描和矩阵摄影机、微波辐射计、散射计,合成孔径雷达及各种雷达和激光测高仪等。

2)形成多级空间分辨率影象序列的金字塔,以提供从粗到精的观测数据源。传感器的研制在向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向全方位的立体观测能力方向发展。

3)可反复获取同一地区影象数据的多时相性。一般是空间分辨率低的而时间分辨率高。遥感多时相性,提供了人们长期、系统和动态研究地球表面的变化及其规律的可能性。3.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从系统角度看,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地理信息系统(GIS)将向着数据标准化(Interoperable GIS)、数据多维化(3D&4D GIS)、系统集成化(Component GIS)、系统智能化(Cyber GIS)、平台网络化(Web GIS)和应用社会化(数字地球DE)的方向发展。Interoperable GIS 互操作地理信息系统(Interoperable GIS)是GIS系统集成平台,它实现在异构环境下多个地理信息的系统或其应用系统之间的互相通信和协作,以完成某一特定任务。3D&4D GIS 三维(四维)地理信息系统(3D&4D GIS)目前研究重点集中在三维数据结构的设计,优化与实现,以及体视化技术的运用,三维系统的功能和模块设计等方面。 1)Com GIS 面向对象和构件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Com GIS)是把GIS的功能模块划分为多个控件,每个控件完成不同的功能,通过可视化的软件开发工具集成起来,形成最终GIS应用。 2)Web GIS 基于WWW的地理信息系统(Web GIS)是利用Internet技术在Web上空间信息供用户浏览和使用。Digital Earth 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地处理地球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从而完成数字地球的核心功能,光缆、卫星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则完成海量空章数据的传输任务。

对测绘的几点疑问

1. 精度概念问题

在仪器学等相关学科,精度是对测量可靠度或测量结果可靠度的一种评价,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精度乃精确度的概念,精确度乃精密度加之准确度。所谓精密度即多个测量结果的离散程度,反映测量结果对被测物理量的分辨灵敏程度,是由测量误差的分布区间的大小来评价,其主要来源于随机误差;所谓准确度是指多个测量结果的整体性偏差程度,其主要来源于系统误差,其表述方式就是系统误差值。

2. 综合精度问题

这里姑且撇开其他学科不谈,姑且精度概念就是精密度概念。那么现在又有一个问题名词叫综合精度,由于没有找到这一概念的明确定义,只是在诸多仪器精度表述中经常见到。譬如:经纬仪的综合精度为±2″,测距仪的综合精度为±(2mm+2ppm?D)等。然而从这些综合精度指标的测试方法却看到的是:经纬仪的所谓综合精度实际是把经纬仪的轴系误差、度盘偏心误差等进行了抵偿剔除处理、对调焦误差等进行了回避处理后的残剩误差的离散程度的评价,其实质实主要是对度盘刻画不均匀误差的一个单项误差的评价。而测距仪的综合精度是对加乘常数误差、周期误差等进行了改正剔除处理后的残剩误差的离散程度的评价。这样把主要的误差进行剥离处理后的残剩部分或单项指标冠之以“综合”指标的做法再次为精度一词加重了混乱。就是说,所谓的“综合精度”实际是精度的进一步剥离分解的含义而恰恰不是综合的含义。

3.精度计算方法问题

不仅精度的计算方法是要将许多主要误差进行剥离剔除处理、具有一定的自我安慰色彩,而且在精度的起算数据的使用上也存在不加区别的问题。是单仪器的同时期的测量重复性?还是单仪器不同时期的测量重复性?还是不同仪器同时测量的结果的重复性......任意改变一个测量条件(譬如仪器条件、操作者条件、时间条件、气象条件、路径条件等)就能获得一组不同的测量结果,就都能得到一个不同测量重复性精度评价,也没有谁去仔细区分这些不同的精度所代表的物理意义。联想到前不久的珠峰高程的精度±0.21m,就不知道这个精度代表的是什么条件下的测量重复性。

篇8

近几年,国内有许多城市明确纷纷表示要把本城市发展成为世界性、全国性或区域性“会展都市”或“会展名城”,总之是要发展成为会展城市。可想而知,中国根本不可能同时存在那么多的“会展名城”。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内全国可望成为“国际会展都市”的城市不会超过2个。除上述这两个,能称得上“中国会展名城”并偶尔举办几个真正称得上“大型国际展览会”的城市,超不过10个。其余的城市,就只能争取作为“地区性会展城市”了。

“中国会展名城”是由商务部等部门提出的概念,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有一组数据的简单分析,作为中国会展名城应该具备的标准:每年举办200多个展览,年展出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展览直接收入超过20亿元,至少有两个会展中心或展馆等。作为会展城市,其会展业的直接收入应占整个城市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相当大的比重,这时候称为“会展名城”才比较名符其实。

一个城市会展经济的定位准确与否,决定着一个城市的会展经济能否做大做强和城市形象的塑造。各城市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对国内会展的发展趋势和各城市的经济实力、会展发展实力做出比较,充分论证本地的综合竞争力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基础上才能形成。

那么,会展业的“魔棒效应”究竟体现在哪里,吸引着诸多的城市跻身于大兴会展的行列?有关专家认为,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会展业具有强大的关联带动效应和连带功能,据测算,一个会展商人的消费额要比一个度假游客的消费额高2-3倍。会展业特有的展品、展地和展期三个要素,决定了参展商和贸易商的地域和时间的局限性,承展地必须为参展商提供商品展览、研讨会议、新闻通讯、宾馆餐饮等“一条龙”服务,这样就带动了承展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全面提升举办地的综合经济实力。

篇9

关键词:统计分析;物流产业;城市水平;指标体系

一、构建城市物流产业指标体系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选取的指标力图能够反映城市物流发展的整体水平,通过对各种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按照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实用性、简明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原则,经过反复筛选,最终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物流基础水平、城市物流发展水平三个方面确立了现代区域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这些方面分解为9项二级指标,见表1。

2.数据来源与分析步骤。

本文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各城市统计年鉴,在湖南各个城市中,找到一些数据符合要求的城市,以长沙、株洲、湘潭、益阳、衡阳、常德为主。本文以这些城市为研究对象,在数据准备阶段完成之后,利用SPSS17.0for windows统计软件展开分析。首先检验构建的区域物流评估指标系统,然后选择因子分析法从9个具体指标中提取出n个公共因子,根据得到的因子得分,建立模型计算综合得分,从而对各城市的物流综合水平进行排序,为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还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聚类分析、微积分概率统计分析,并利用聚类分析结果对全省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的发展水平进行总体评价,给予相应的建议。

二、运用统计分析方法

1.因子分析

1.1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在指标综合评价中利用因子分析的目的是从众多的原有指标变量中提取出少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提取出的因子必须能够代表不同的评价维度。其应用的前提是要求原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笔者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采用KMO和Bartlett检验方法来检测因子分析法的适用性。其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Bartlett球度检验表明:Bartlett值=839.695。P接近于0,若显著性水平为0.01,则拒绝相关矩阵为单位矩阵的原假设,相关矩阵与单位矩阵存在显著差异,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取样足够的Kaiser-Meyer-Olkin检验是用于比较和观测相关数值与偏相关数值的一个指标,其值越逼近1,表明对这些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从表2中可见,KMO值为0.716,大于0.5,因而可以对指标变量进行因子分析。

1.2因子提取检验。按照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从原9个统计指标中提取二个主因子来表达其信息含量。表3是指标数据作因子分析后的因子提取和因子旋转结果。第二列至第四列描述了因子分析的初始解对原有变量总体的刻画情况;第二列合计是各成分的特征值。第一成分特征值合计5.731,第二成分特征值为合计1.218,这里只有前两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第三列是各因子变量的方差贡献率,即该因子刻画的方差占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比例;第四列是因子变量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表示前2个因子刻画的总方差占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比例。从表3中可见,如果提取2个公共因子,那么它们可描述原变量总方差的89.946%,大于80%,可以认为,这2个公因子基本反映了原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1.3因子旋转检验。因子分析的目的不仅是要找出主因子,更重要的是知道每个主因子的具体经济意义。为便于对主因子进行解释,一般须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本研究采用方差极大值法进行正交旋转之后,得到9个指标的两个因子负荷,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对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第三产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年末总人口的绝对值有较大的相关系数,第二个因子相关系数绝对数较大的正好是9个原始变量中的另外4个,即地方道路营运里程、公路汽车人均拥用量、地方货运量、地方物流产业增加值。根据这些变量的原始含义可以对两个因子进行命名。第一个因子主要概括了一般的社会人口规模、经济实力、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规模,可以命名为社会经济因子。第二个因子主要概括了物流主导产业的情况,可以称为物流产业因子。

根据表4的最终因子载荷矩阵,由此可以写出如下因子分析的模型:

X1=0.945F1+0.198F2;X2=0.952F1+0.019F2;……;X9=0.396F1+0.832F2

Xi(i=1,2,…,9)代表了9个评价指标,公共因子F1表示社会经济因子,F2表示物流产业因子。由于因子载荷矩阵是正交旋转,这两个因子之间不存在相关,避免了因子综合评价的多重共线性,故可以代表不同的评价维度。

1.4因子得分检验。因子分析把原来的9个指标浓缩成相互独立的2个公因子,一方面达到了降维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排除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同时,SPSS根据因子得分函数自动计算各样本的因子得分,并选取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因子得分权重,计算各城市的综合因子得分,其计算形式为:F=65.3821F1+32.5348F2

每个城市的综合因子得分反映了各城市物流综合实力的强弱,将6个城市的综合因子得分从高到低排序,如表5所示。

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聚类分析方法是层次聚类分析,此外还有动态聚类法、模糊聚类法、有序聚类法等,本文采用层次聚类法。

层次聚类法的基本思想是,一开始将要归类的n个变量看成一类,然后按事先规定好的方法计算各类之间的归类指数(相似系数或距离),根据指数大小衡量两类之间的密切程度,将关系最密切的两类并成一类,其余不变,即得n-1类;重新计算各类之间的归类指数,再将关系最密切的两类并成一类,其余不变,即得n-2类;如此进行下去,直到最后n个变量都归成一类。

笔者按照层次聚类法的步骤,首先经过运算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使具有不同量纲、不同数量级的数据能放在一起比较,接着用6个城市的标准化数据求出欧氏距离,最后应用Wald离差平方和法,按照使总的类内离差平方和增加最小的原则,使得类的分法逐渐减小。具体聚类结果见表6。

3. 微积分概率分析

在统计概率分析中,微积分有非常值得利用之处。微积分是研究函数的微分、积分以及有关概念和应用的数学分支,是建立在实数、函数和极限的基础之上的。极限和微积分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十七世纪后半叶,牛顿和莱布尼茨完成了许多数学家都参加过准备的工作,分别独立地建立了微积分学。他们建立微积分的出发点是直观的无穷小量,理论基础不牢固。直到十九世纪,柯西和维尔斯特拉斯建立了极限理论,康托尔等建立了严格的实数理论,这门学科才得以严密化。微积分是与实际应用联系着发展起来的,它在天文学、力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经济学、统计学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应用科学个分支中,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的发明更有助于这些应用的不断发展。微积分学是微分学和积分学的总称,是继解析几何之后产生的。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小至粒子,大至宇宙,始终都在运动和变化着。因此在以数学为主的统计学等学科中引入了变量的概念后,就有可能把各种现象用数学来加以描述。

笔者所探讨的主要问题中涉及的是N个朋友随机地围绕圆桌就坐,则其中有两个人一定要坐在一起(即座位相邻)的概率为多少?或是将编号为1、2、3的三本书随意地排列在书架上,则至少有一本书自左到右的排列顺序号与它的编号相同的概率。从5个数字1,2,3,4,5中等可能地,有放回的连续抽取3个数字,试求下列事件的概率:“3个数字完全不同”“3个数字不含1和5”“3个数字中5恰好出现两次”“3个数字中至少有一次出现5”。

用微积分概率分析,可以反映城市物流情况的发展概论情况。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物流指标体系研究,可以作出两类评价。

第一类包括长沙、株洲,这两座城市生产总值较高,在社会经济因子得分方面名列前茅,显示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工业规模,其物流产业因子表现较好,在物流产业上具有明显优势,综合排名位居第一。当然,这两座城市也有因子得分不均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因子得分排名高于物流产业因子的得分排名,反映了其物流业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建议这两座城市,在努力增强经济实力的同时,要重点确定其物流发展的差异化战略,根据自身城市定位和区位交通优势,优先发展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注重与区域城市的分工合作,形成良好的区域物流网络系统,快速推进物流业的发展。

篇10

信息化是由信息技术革命引发和推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劳动者自身解放的过程,是由传统的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涉及了诸多因素的作用,也涉及社会演进、技术发展、应用系统的建设等不同层次的问题。因此要在对与信息化相关的各种概念的全面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和层次认识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内容和层次。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起着主导作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居于核心地位。信息化产生的直接推动力量是信息技术进步引发的信息革命,它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的。

信息化的概念首先是由日本学者提出的。首先,信息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对其认识有一个实践和认识的互动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次,信息化本身包含的内容十分复杂,涉及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发展过程本身。日本著名学者小山森进一步归纳了信息化4个标志:家庭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公共领域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信息化其实就是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不断扩散的过程。信息技术是动力,网络是基础,信息化中的各种应用是根本,三者之间是一个价值链的关系。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建设大容量的宽带网络,信息化工作跟不上,不能提供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各类业务和应用,一定会产生IT泡沫,以至形成经济泡沫,造成经济上的极大的损失。

二、日本信息化发展的历程

1.20世纪60年代末

这个时期正值日本进入经济高度成长时期,一些学者和研究人员基于对经济发展阶段和存在的社会问题的基本判断,最先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提出国家经济发展应由实物生产为核心的工业社会向以知识获取和出售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社会转变。

2.20世纪90年代

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利用其雄厚的工业技术实力,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产业的某些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就是这样一个以技术立国的国家,在90年代的信息革命中,却失去了往日的活力。20世纪90年代,日本信息化相对落后,一批北欧、西欧及北美工业化国家在信息化方面进展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信息化发达国家。一些尚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新型工业国的信息化也发展很快。而同期美国经济却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两国的差距集中地体现在信息化水平的差异上,正如日本学者小关哲所指出的那样:“在当今世界上,日本的存在每况愈下,而美国的社会和经济却生机勃勃;日本对经济复苏缺乏信心,而美国对未来充满自信;日美两国的差距正进一步拉大。不言而喻,最主要的原因是信息技术革命。”

日本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削弱,日本在信息技术的某些领域尤其是硬件技术领域仍先于世界水平。在计算机自动控制、数控机床、机器人的应用等领域都有不俗表现。

3.21世纪初期

自2001年1月日本政府公布《IT基本法》、实施“IT立国战略”、成立“IT战略本部”、制定《e―Japan战略》(日本IT战略)、提出五年内把日本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IT国家”的战略目标以来,经过五年的努力,日本信息化发展迅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初步改变了信息化相对落后的状态。

2005年是日本e―Japan重点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日本公众已充分认识和体会到了IT对国家强胜、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而且它作为一种资源对其生存能力、绩效及劳动力的增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与商业网络相互补充,促进了生产力快速增长。

日本信息技术的革命,加快了对信息获取、存储、传递、处理和开发的过程,日本政府抓住这一历史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加大对信息高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投资力度,加快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不断扩散,不断加强对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地推动了日本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三、日本的信息化战略

日本在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过程中确实存在很多体制上的障碍,但日本从来没有放弃信息化。从信息化总体水平而言,目前日本仅次于美国,居于世界第2位。在很多高科技领域,日本都居于世界前列。即使在经济萧条时期,日本科技进步的步伐也没有停止过,对研究开发的投入一直保持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

1.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数字技术广泛应用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国家信息基础平台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基础,是核心。互联网络的迅速普及,使个人的生活、社会及经济活动、行政管理方式等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产业和经济发展方面,可以大大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对传统的交易方式和销售方式带来很大的冲击。

推动了用户对家用数字消费类电子和通信技术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使家用数字消费类电子和通信技术产品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台式和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数码相机、数字摄像机、等离子平板(PDP)电视、液晶显示终端、高清晰度电视、多媒体终端和无线移动通信终端呈现广泛的应用市场,潜力巨大。

2.日本数据库的发展

一个国家数据库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反映了情报对社会科技与经济的基础支撑作用。

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引入了数据库。70年代中期,公用数据库网的建立和汉字终端的普及为日本数据库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1976年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便开始向公众提供数据库服务。日本数据库产业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代表性的事件有1980年成立数据库中心;1980年纪伊国书店和丸善书店通过专用线路开始提供Dialog服务;1981年日本经济新闻社开始提供NEEDS2IR联机服务。考察日本数据库近年来构建的热点,可以发现日本的数据库未来至少有三大发展趋势,即围绕社会的需求建立数据库,与国外共建共享数据库和大力发展公益性的数据库。

日本的数据库发展基本上借鉴了美国和欧洲的经验,采取从政府支持到商业化发展的道路。但是日本的数据库发展中政府的作用更为明显,主导性更强。日本建立了日本信息中心(JICST,后演变为科技振兴机构)作为日本科技信息的中枢机构。

3.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商业交易模式,它的迅速发展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作为一种国际通行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正在日益为日本企业和政府所重视,其研究并积极推行“e―Ja―pan计划”,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日本新经济时代的一项重要国策,把推进电子商务作为日本经济结构改革和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试图借力电子商务提高日本企业国际竞争力和振兴日本经济。

4日本机器人技术及数字电影

从宏观上来看,日本制国策上把机器人技术产业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在日本

总务省编制的“白皮书”中提出“网络机器人”这样的新概念,将信息技术、广域网络这些信息通讯相关技术和机器人结合起来。机器人技术产业今后有很大的发展前途,将形成巨本的市场。如果机器人能够得到社会的公认,在不久的将来日本会成为机器人技术的产业大国。

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使电影的使用方法发生了多样化的变化,从家庭录像带到DVD播到数字广播(地面广播、卫星广播)。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电影节目也开始在网络上播放。日本政府在政策和行动上对发展数字电影大力支持。

5日本信息安全对策

伴随信息化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计算机病毒也开始泛滥,成为各国头痛的事情,日本也不例外。日本在努力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同时,高度重视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控制有害信息的传播,预防并消灭电脑病毒等,主要从加强法制建设,开发信息安全技术两方面入手,以保证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健康发展。日本政府制定了信息安全政策:制定个人情节保护法;私人秘密标识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经营系统的资格评价制度;建立信息安全咨询机构。

6IT人才的培养

日本把IT人才的培养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全社会给予关注,从各种渠道加大信息化知识及技术的普及教育,如举办了550万人次的信息化基础知识讲座,140万人次的信息技术职业培训,为7000所图书馆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场所配备计算机。通过信息学科专业的设立,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