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权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权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林权管理制度

篇1

第二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履行林权登记职责。林权登记包括初始、变更和注销登记。

第三条林权权利人是指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拥有者。

第四条林权权利人为个人的,由本人或者其法定人、委托的人提出林权登记申请;林权权利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由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委托的人提出林权登记申请。

第五条林权权利人应当根据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提出登记申请,并提交以下文件;

(一)林权登记申请表;

(二)个人身份证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证明、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身份证明、法定人或者委托人的身份证明和载明委托事项和委托权限的委托书;

(三)申请登记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证明文件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规定要求提交的其他有关文件。

第六条林权发生变更的,林权权利人应当到初始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第七条林地被依法征用、占用或者由于其他原因造成林地灭失的,原林权权利人应当到初始登记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

第八条林权权利人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时,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林权登记申请表;

(二)林权证;

(三)林权依法变更或者灭失的有关证明文件。

第九条登记机关应当对林权权利人提交的申请登记材料进行初步审查。登记机关认为林权权利人提交的申请材料符合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本办法规定的,应当予以受理;认为不符合规定的,应当说明不受理的理由或者要求林权权利人补充材料。

第十条登记机关对已经受理的登记申请,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在森林、林木和林地所在地进行公告。公告期为30天。

第十一条对经审查符合下列全部条件的登记申请,登记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予以登记:

(一)申请登记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位置、四至界限、林种、面积或者株数等数据准确;

(二)林权证明材料合法有效;

(三)无权属争议;

(四)附图中标明的界桩、明显地物标志与实地相符合。

第十二条对经审查不符合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登记条件的登记申请,登记机关应当不予登记。在公告期内,有关利害关系人如对登记申请提出异议,登记机关应当对其所提出的异议进行调查核实。有关利害关系人提出的异议主张确实合法有效的,登记机关对登记申请应当不予登记。

第十三条对不予登记的申请,登记机关应当以书面形式向提出登记申请的林权权利人告知不予登记的理由。

第十四条对于经过登记机关审查准予登记的申请,应当及时核发林权证。

第十五条按照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核发林权证的,登记机关应当将核发林权证的情况通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

第十六条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统一规定林权证式样,并指定厂家印制。

第十七条发现林权证错、漏登记的或者遗失、损坏的,有关林权权利人可以到原林权登记机关申请更正或者补办。

第十八条登记机关应当配备专(兼)职人员和必要的设施,建立林权登记档案。

第十九条登记档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材料:

(一)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申请材料;

(二)林权登记台帐;

(三)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二款涉及的异议材料和登记机关的调查材料和审查意见;

(四)其他有关图表、数据资料等文件。

第二十条登记机关应当公开登记档案,并接受公众查询。

第二十一条省林业主管部门登记机关应当将当年林权证核发、换发、变更等登记情况统计汇总,并于次年1月份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

篇2

关键词:新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新疆集体林权改革是加快新疆林业发展、壮大林业经济和致富广大林农的根本途径,是涉及到新疆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深刻变革。同时,改革新疆的集体林权制度,对于调整新疆的农林产业结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新疆集体林权的现状,对其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系进行阐述说明,以期为新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找到更好的解决途径。

1 改革要处理好林权和农民的收入问题

新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在改革中,要处理好农民的收入问题,这对维持农民的生活,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有着最直接的意义。

新疆地域辽阔,总体上分为北疆、南疆和东疆,其中北疆的集体林主要是生态林、防护林和薪炭林,南疆和东疆主要是经济林和防护林。农民可以根据林区类型的不同,灵活的选择致富方式。如北疆的农民对于防护林和薪炭林,可以采用家庭承包经营的方式,明确产权,做到均山均林,解决自身的用材和薪炭问题;南疆的农民对于经济林,可以采用家庭承包的方式,拓宽致富渠道,增加自身收入,对于防护林,农户可以用来发展林业产业,可以根据农户的意愿,采用家庭承包和联户承包的形式;对于东疆的防护林和经济林,要采用分类经营改革的模式,如对于农民依赖程度高的防护林,政府可以用家庭承包或者联户承包的方式确权到户;对于农民依赖程度一般的防护林,政府可以采用集体统一经营、股权分配到户的方式;对于农民依赖较低的防护林,政府可以采取招标、拍卖的方式转让林地经营权,所得收入按规定分配给农民。

对于新疆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政府要做好产权的明晰工作,维持林区林业的可持续经营,切实增加林区农民的收入,调动农民的承包经营的积极性。同时,政府要做好对改革林区人们的财政补贴和技术扶持工作,对新疆林区的农民从思想上进行宣传教育,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积极性。

2 改革要处理好林区的建设工作

对于新疆集体林权改革,政府不仅要明确林权,还要做好林区的建设工作,维持林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经营,提高林地的生产力,增加农民经营林地的收益。

2.1 林区农民要组织林业专业合作组织

林区农民个人和各户的力量有限,要想提高林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必须走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的模式,如组建股份合作林场和建立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等模式。这样可以扩大经营规模,对于提高林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极大帮助。

2.2 林区的农民可以发展林下经济,增加致富渠道

林区农民在不改变林地用途和不破坏森林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以发展林下经济,从事林下种植和养殖,以及开发森林景观旅游项目。如新疆林区农民可以发展核桃等木本油料产业,促进就业创收;可以挖掘草类和灌木类的经济潜力,采用“林药”、“林牧”等方式,增加自身收入;可以开发森林文化,发展森林旅游业,拓宽自己的致富渠道等。同时,林区企业要走产业化、品牌化的道路,对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2.3 政府还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企业

政府还要采用“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对林区的非公有制经营主体在税费、政策、资源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鼓励城镇居民、私营企业主和企事业单位参与林业开发和建设工作。同时,政府还要支持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保护非公有制林业经营主体的合法利益。这些措施不但可以为林区农民创造了致富的环境,而且为林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帮助林区农民增加收入。

3 改革要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

新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果能否维持,改革的目的能否实现,配套设施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3.1 政府要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

采伐管理机制的完善是林权改革彻底的体现,其中放活经营权是林木采伐机制的主要内容。新疆各县(市)应建立林木采伐管理中心对林农和集体林的情况进行登记备案,要依据林区的性质放开经营权限。如商品林或者林农自主在值得林木,可由林农自行处置;对于公益林,实行生态补偿,设置采伐限额,严格执行采伐管理制度,如果发现私自采伐,林木采伐管理中心必须给与相关责任人严重的惩罚。

3.2 政府要落实林权流转政策

新疆地区需要加快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建设,对于森林资源,政府可以对其价值进行评估,在保证公平交易的基础上,允许林权的流转。同时,政府还要规范评估制度和评估行为,维持各方的利益。

3.3 政府要结合新疆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情况,完善水资源的配置和保障机制

新疆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是农民是否参与集体林权改革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要在林区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政策,科学的调配林业用水,保障集体林权改革后林地用水的需求问题。

3.4 政府还要加强森林保险制度建设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区的农民就要负责森林防火和防治病虫害的工作。但是农民的力量有限,一场火灾或者虫害就可能导致农民的心血付诸东流。因此,政府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引导其加入森林保险,提高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维护他们的劳动果实和集体林权改革的成果。在具体保险工作的实践上,新疆地区可以借鉴内地的经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森林保险工作。政府在森林保险的开展上,只负责做好引导教育工作,农民拥有决定权和自。

4 结语

集体林权改革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新疆地区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情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时候,要充分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贯彻实施改革措施。既要保证改革后新疆林区的建设工作,又要完善改革后的配套设施,以便切实的增加林区改革地区农民的收入,帮助林区改革农民走上发展致富的道路。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林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14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数字信息技术,而且在各行各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传统的经验式林业管理模式带来的局限性也愈加明显,在现代化的林业发展中阻碍了科学合理的管理,对于林业决策的准确性也有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林改称为林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工作,而在林改过程中出现一些数据依据,这些数据给林业发展又提供了数据基础,在日后的林业发展中可以有效地进行资源分析,在进行管理时条理更清晰。

1 林权改革

1.1 林权改革概念

林权从字面上就很容易理解,是森林资源财产权在法律上的具体体现,普遍指的是集体或个人对林地、林木、森林的一种使用权以及所有权。我国进行林权改革主要是对原有的集体林权制度进行的合理改革,实现家庭或者是个人对林地等的承包制,对所有权有明确的指向,有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林业管理新体制得到建立。

1.2 林权改革意义

林权改革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积极意义,对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内容进行填充和修改使其更加完善,让农村的生产力又得到了解放;对于耕地较少的地区,林权制度的改革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提供了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由于我国重农思想让农村经济发展的目光只投入到农业发展中,林权改革为林业发展中存在着的体制性问题进行了有效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林业潜能,同时也使得农村的发展实现了农林平衡;林权改革对林地的使用权和拥有权有了明确的指向,原有的山林纠纷得到了有效解决,稳定了农村生活;林权制度改革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应运而生,将资金投入有效地向林业发展靠拢,让农民看到了林业发展的经济前景,愿意把资金投向林业发展中;林权制度改革鼓舞更多农民进行林业生产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林产品,对原有的生态林地进行了有效保护,减少更多的生态破坏,逐步实现生态的良好创建和可持续发展。

2 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在管理中应用

传统林权制度主要是集体林权制度,集体林权制度对林业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划分模糊,使得林地纠纷不断上演,导致农民对林业发展没有信心、看不到林业发展的可观前景,以至于林业发展一直受阻,所以林权制度的改革是势在必行。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要对我国现有林地面积、林地存在区域、可开发成为林地的地区等等进行准确的考察的计算,因此产生了很多有效地数字成果,这些数字成果在日后的林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2.1 林地界线管理

林权制度改革得出的数字结果在进行林地界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原有的林权制度导致林地界线划分模糊,因此林地纠纷也不断发生,而林权制度改革中得出的数字结果对每一块林地都有明确的数据统计,让相邻林地之间的界线有了明确的数字界定,在进行林地管理时可以更好地对责任进行有效地划分,避免承包者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2.2 精确林地面积

传统林权制度对林业用地的面积跟不上林业发展的步伐,常常导致记录中的林业面积与实际的林业面积差距大,容易产生一些非法的林地使用,给林地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而林权制度改革进程中会对林业用地进行确切的数据统计,对林业用地有了明确的数字记录,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可以根据这些数字成果进行合理、科学管理,同时也有效遏制林地的非法开采,给管理工作带来了方便也是对承包者进行资产保护。

2.3 管理效率提高

林权制度改革得出的精确数字成果,给林地管理人员提供了很好地数据依据。在往后的管理工作中可以对林业用地进行合理安排,在管理工作中不再有盲目、无头绪的现象出现,大大提高了林地管理工作效率,为林地管理人员节省更多时间进行发展林地的其他工作,更好的进行林地建设。

3 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在管理中的作用

3.1 实现管理体制数字化

林权制度改革产生的数字成果,为林地管理部门提供了有效地数据依据。林业部门人员把这些数字成果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创建了完整的林地数据系统,对林地资源进行科学、准确的整合。给林地工作人员在管理中提供了信息服务,实现了林地管理的数据化,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3.2 实现林地管理现代化

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是进行全国林地面积重新调查中的出的森林、林木资源量。根据这些数据林业部门引进先进的技术以及设备建立了数据资源库、遥感影像数据库等,在林地的管理中利用GPS、RS、GIS三大先进技术进行林地的定位和面积的随时测量,满足林地管理中的各种数据的采集,实现了人工管理走向智能管理的道路,为林业现代化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依据。

4 结束语

林权制度改革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应运而生,为林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篇章。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为林业管理提供了数据依据,为管理部门建立和完善数据库提供了数字支持。同时也推动了先进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林地管理现代化进程,走向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匡湘鸾,蒋习林,孙永玉等.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315,10317.

篇4

Abstract: This paper points ou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collective forestry system reform with participation of private capital,through analyzing the importance of collective forestry system reform with participation of private capital and by means of comparison,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关键词: 民间资本;林业产业;改革

Key words: private capital;forestry industries;reform

中图分类号:S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254-01

0引言

辽宁省林业用地面积10425万亩,其中集体林面积9000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86.5%。2005年3月,辽宁省启动了以“明晰产权,建立现代集体林产权制度”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到目前为止,共完成确权面积7804万亩,占集体林应改革面积的98.7%。全省已有9878个村完成了改革,涉及农户430万户、林农1473万人。林农在改革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1民间资本参与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作用

1.1 民间资本参与林改有利于林改后规模经营民间资本一般多为闲散资金,以流转或者直接以其它承包形式从一家一户的林农、集体经济组织手中获得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统一进行经营管理,引进先进的技术,了解及时的管理信息,从而提高经营林业的收益率,形成规模效益。

1.2 民间资本参与林改有利于解决林业经营资金短缺充分利用民间资本进行林业经营,有利于解决林业经营资金短缺,同时林农还可以通过流转自己获得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直接得到收入,从而获得利益。

1.3 民间资本参与林改有利于带动林业产业的发展民间资本就会积极地利用林地林木,在林木尚不足已形成经济价值时,用林地发展林下经济,如养殖业、种植业等,据初步统计,林改后林下和林间养殖业、种植业数量是林改前的2-3倍。

2利用民间资本参与改革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造成林农失山失地目前民间资本进入林业产业可依循的法律法规仅有《森林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而民间资本参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要是通过林地、林木流转等形式来获得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长期以来,有一些法律规定了森林资源可以流转,但却没有规定怎么流转、流转程序、流转管理等内容,虽然《森林法》规定森林资源流转办法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制定,但目前为止,从国家层面并没有出台有效的森林资源流转办法,一些素质比较低的村干部就钻法律空子,暗箱操作,低价转让集体林地、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也有一些村民由于只考虑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对市场缺乏认识。

2.2 容易形成垄断林业市场,损害广大林农的利益民间资本进入林业产业,使林地大规模集中,通过经营联合、统一销购等方式,必定会越来越走向集中,最后林业资源就集中在了个别几个大企业、大林户手中,形成林地兼并、垄断市场的现象,而广大林农由于经营面积比较小、经营成本比较高,如果民间资本进行恶意竞争,势必使广大林农的利益受损,从而造成林农改变经营林业的意识,退出林业经营市场,这就势必会造成国家的惠农政策不能真正的使林农收益,而成为民间资本投机的砝码,引发新的矛盾,影响林业长期的经营发展。

2.3 民间资本过度开发森林资源,影响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由于民间资本经营林业主要是以获得高额利润为最高目标,民间资本大规模进入林业产业后,势必会最大限度地开发林地、林木资源以及林内其它动植物资源,林地的过度开发,会破坏原有的生物平衡和土壤结构,造成林地荒芜、土壤质地下降,甚至是山石、水土流失,改变林木资源的生长环境,不利于林地可持续利用。同时,民间资本会在短期内对接近成熟甚至是没有成熟的林木进行大规模采伐,而目前又没有有效的法律法规来制约这种情况的发生,必定会影响森林长期生态效益的发挥。

3对策

3.1 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森林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特别是应对农村土地承包的具体程序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进行规定,特别是在村干部不按政策去落实或者民间资本违背公平合理的原则进行林地流转的情况,要进行加以制约,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要出台农村土地流转的具体操作、管理流程及管理办法,使村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保障。

3.2 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行为针对森林资源资产的自身特点,要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应具备一定数量的具有林业专业实践知识的人员,同时还要有对价格、财会等相关知识的人员,评估师在取得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资格时应同时取得林业专业技术职称职务。发展改革委员会物价部门应站在保护生态、规范市场的高度加大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及人员资格的审查制度,切实履行负责任的职能,而不是“发证了事,收费了事”。

篇5

【关键词】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方案

国家对森林资源采取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是面对日益减少的森林资源进行的一项法律保护措施,目的在于通过对林木年度采伐量来达到对保护森林资源,以采伐限额管理为核心的林业发展政策。起初,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有效的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森林采伐有序进行,使生态平衡得以保障。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林木采伐管理制度与市场经济发展、林业发展矛盾日益凸显,随之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一、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1森林采伐管理程序不合理

森林采伐制度是林业管理制度的重中之重,森林采伐管理程序的实施状况与森林资源的数量成正比关系。然而现实情况中,林业采伐管理程序存在众多弊端,就必将会对林区资源造成浪费,阻碍林区经济的发展。如:林木经营者在采伐前需申请林木采伐许可证,但在这申请过程繁琐复杂、耗费人力和物力,办事效率低,导致林木经营者失去信心。与此同时,森林采伐监管不到位,林木经营者和管理部门靠关系,走后门,发人情证等腐败现象严重,最终影响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1.2采伐管理制度模式单一

我国地大物博,森林资源丰富,树木种类丰富多样,南北树种差异较大,北方多以针阔混交林为主,南方则多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不同树种成长周期也改各有不同。因此,在森林采伐管理过程中,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因地制宜的方法。但我国的林业采伐管理,采伐管理部门都采取一刀切,不分品种,南北方并没有明显差异,统一采用相同的采伐年限,缺乏针对性与科学性。这种不科学的管理制度成为林业发展的“瓶颈”。

1.3采伐管理制度影响林业发展

林地结构合理、物种丰富多样有助于森林资源的抗干扰能力,而森林采伐制度过度重视森林资源数量,忽略森林资源质量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受林木价格和市场需求等因素波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为获得更高经济效益,应该采取周期短、收益高的品种进行种植调整。但现行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为保证森林数量,限制经营者采伐森林,影响经营者对林地的经营改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林地经营者的经济效益,降低了林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二、改革森林采伐管理体系

2.1构建采伐指标科学分配与“三权分立”规范管理

通过对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的调研分析,需探索出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创新型采伐管理体制。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由政府构建采伐指导科学分配,减少腐败现象的再次出现,三权分立即: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统一协调进行,在全区林木树种资源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合理的伐木顺序进行,让林木经营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市场需求进行申请。规范执行流程,明确采伐内容,实行专区专管。有效运行监督权,实施全民监督,公布奖励政策,呼吁更多的人加入监督行列,健全一系列的监督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林木采伐管理程序的不合理问题,从而全面促进林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2.2科学、合理的采伐管理模式

为了更好的完善采伐管理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生态化,促进林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在林业采伐中贯彻落实“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建设方针,森林采伐包括:主伐、抚育采伐、更新采伐和低产林改造。在培育型和商品型中采用限额指标。对人工幼林和公益林采用培育型采伐,保护生态环境,调节气候;对生长速度迅速需为社会提供建设用材和生活用材的林区采用商品型采伐,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充分考虑南北林区差异,编制林业采伐限额,从而增强林区经营者的收入,带动林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2.3采伐制度为林业发展让路

为保障森林采伐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林业经济效益提高的战略目标,对现行的林业采伐制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只有根据市场供需关系及森林资源发展现状,进行合理预测、编制年度采伐限额量,同时适当调整采伐限额范围,让非林业用地的经营者采取自主经营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林业经营者调整种植结构困难,采伐树林受限的局面。而当林业经营者解决了在非林业用地上调整种植结构的后顾之忧后,必将大大提高经营者在非林业用地上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有效的增加植被面积,扩大种植规模。通过这种改革,既保障了林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又提高森林资源的可利用率,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仍有许多不足,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森林采伐业的经济发展。为达到森林采伐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通过采取构建采伐指标科学分配与“三权分立”的规范管理,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因地制宜的管理办法,为林业经营者创造有利环境等多方面入手,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生态平衡,致力改革创新我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提高林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森林采伐业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采伐限额管理制度;采伐限额;投资经营行为

随着森林资源状况和林业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尤其是集体林权改革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配置到农村家庭,农户替代了集体成为新的森林经营主体,林业迎来良好发展契机,国家也出台多项政策激励林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遗憾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诞生,并伴随林业“三定”改革和《森林法》出台而逐步规范的采伐限额制度,在实践中表现出诸多不足:农户在林木最佳轮伐期自由采伐受限、采伐林木需要支付制度成本、制度执行中诸多不足导致“寻租”行为、引起“林木滥伐”,等等。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作为集体林地的经营主体,这些不足与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产生了矛盾,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制约造林、营林生产以及林业产业开发的“瓶颈”。另外,采伐限额编制和下达分配办法常常与地区森林资源状况、营林生产需要、林业产业开发需要以及森林经营单位和个人的意愿相脱离,甚至有时大相径庭。一方面,采伐限额制度希望达到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永续利用的目的;另一方面采伐限额制度却使林木自由采伐权受限,采伐量也受到严格控制,林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受挫。因此,如何制定更加有效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措施,以更好的指导林业生产,成为当务之急。然而目前的研究仍热不足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对采伐限额制度如何影响了林农的生产经营行为,通过哪些途径影响,对不同特征的林农影响是否趋于一致,影响程度有多深,林农又是如何对采伐限额制度做出反应,制度应该如何进行完善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综述现有的研究成果,并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可能使其得以完善的对策。

一、关于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研究

森林限额采伐管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林地的合理使用具有积极意义。我国森林资源权属存在不完全性,主要体现在林木与林地的所有权具有不一致性,国家规定个人对自主经营的林木享有所有权,个人享有林地承包经营权,但是林地的所有权则归属于国家或者集体(贺诗倪、凌远云,2010)。受到森林生产周期及林木市场价格的波动影响,加之林地使用权到期后是否得以延续存在不确定性,林地承包经营者为了尽可能多的利益,往往忽视对林地的投入,林地地力下降,最终影响林业的可持续力(田明华、陈建成,2003),森林采伐限额制度限制了森林采伐速度,对林木资源总量减少、林地的过度利用起到缓解作用。但是,也表现出许多不足。

第一,制度成本分析。普遍的研究认为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加重了林农采伐成本负担,不过,研究中缺乏采伐成本负担如何对林农森林投资经营影响的有力证据。江华(2007)等人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成本-制度收益的制度绩效分析方法,核算了采伐限额制度实施后制度成本增加量,统计得出第五、六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中薪材超额量占总超限额比率增加,比较得出森林采伐限额制度设计与目标产生了偏离。张兰花等(2010)引入消费成本的概念,通过推算得出采伐限额制度实施后林农的采伐的货币成本约占采伐木材价价值的5%~10%,同时,林农申请采伐指标还需要付出时间成本、精神成本、体力成本等非货币成本。黄斌(2010)对福建500户林农数据回归分析后认为,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会推迟用材林分的主伐年龄,这将提高农户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和森林防盗的成本。这些研究有着大抵类似的结论即限额采伐制度的实施产生了较高的制度成本,如果这个结论是正确的,那么林农对采伐限额制度势必产生抵触情绪,森林经营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林农森林经营的收入也可能将随之消减。但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没有实证证明制度设计前后,林农的森林经营收入是增加还是减少,也很少有学者研究证实林农是否产生了制度抵触情节,并且许多学者都使用了局部地区(主要是福建、江西等地)的数据,研究结论不一定适合其他地区的实际,因此,还需要更多研究对这些结论进行证实和补充。

第二,制度执行效率分析。采伐制度执行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林木采伐许可证发放管理不规范,导致“寻租”行为产生。主要原因是林木采伐许可管理上没有严格执行通知的规定,对发证人员的资质管理不严,审批机关发放许可证倾向保守,审批工作难度加大,权力“寻租”凸显;有些地方将采伐指标直接分配给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由企业直接与森林经营者商谈采伐的问题(李蕾,2008)。这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制度实施的总成本,但是却制约了部分农户经营的自。二是部分地区伐区调查设计不科学。在一些少林地区,许多从事调查设计的人员未经过技术培训,业务素质较低,对伐区调查设计难以做到科学合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地区伐区调查设计“粗放”并不能否定其科学性,因为这样可能降低了高额的精确调查设计伐区的成本。三是伐中监督、伐后检查验收难度较大,从采伐申请到实施采伐林木涉及一系列工作,手续相当繁琐,程序非常复杂,降低了林业主管部门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四是信息反馈不灵、机制机构不健全。另外,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尚需时日,加上约束措施没有完全到位,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与企业寻租相关联的行贿受贿行为,导致社会效益损失(杨建州、张建国,2001)。制度执行不力产生的这些问题,限制了农户森林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其他方面,也有学者认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对社会资金投入林业产生了消极影响(姚顺波,2005)。还有学者认为采伐限额制度导致了“滥伐”(张兰花、江家灿、杨建州等,2012),但本结论隐性假设是限额管理制度使林农采伐成本负担过重,而研究者并没有指出林农采伐成本负担达到多重时,林农开始“滥伐”,也没有指出“滥伐”程度会有多深。因此,对提出的对策建议略显不足。

综述来看,上述研究分析了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基本现状,为制度优化提供了一些依据。但是,采伐限额制度对林农森林经营的影响有多深?应该如何完善制度以提高林农森林积极性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采伐限额对农户森林投资经营行为影响的研究

(一)对投资行为影响的研究

农户森林经营的投资行为,主要包括林地投资和造林投资两个方面。以往对农户林地投资行为研究,往往包含在农户兼业投资行为内,单独针对林地投资行为的研究很少,更几乎没有学者特地研究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如何影响了林农对林地投入行为。而事实上,采伐限额的额度和配给均没有与林地使用权的有限性与森林经营的周期性很好结合起来,也缺乏对森林经营规模区别对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业经营的稳定性和规模效应。所以,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如何影响林农对林地投入行为,怎样将采伐限额、限额配给与林地使用权的有限性很好结合,以提高森林经营积极性等问题,较值得探讨。

在农户造林投资行为方面,一部分学者认为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对农户造林投资行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詹黎锋、杨建州、张兰花等(2010)对福建南平、三明和龙岩三地590户的调研数据,应用Logit模型和多元线性模型进行分析,认为采伐限额与农户造林投资行为呈负相关,受过采伐限额因素影响的林农会较未受过影响的林农,可能减少73.8%的造林投资,说明采伐限额极大地影响了林农造林投资的积极性。农户参与造林活动,本质上就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的林业收益。但是实施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之后,经营者按照市场需求决定采伐森林的处置权受到了限制,难以按照最佳的经济轮伐期进行经营生产,影响了收益。这使得森林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权利受到限制,降低了他们参与造林活动的积极性。

但是,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对农户造林投入积极性影响较小,而对造林林种的影响较大。朱洪革(2009)利用黑龙江省伊春市参加林权制度改革的195户承包户数据Logistic模型,分析认为采伐限额制度对造林抚育投资没有显著影响。黄斌(2010)利用福建南平、三明、龙岩500户农户数据回归分析认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对农户造林树种选择的影响较大,经济林和竹林的面积呈增加趋势,而用材林总体呈下降趋势,用材林中桉树等速生丰产林有上升趋势。李娅、姜春前、严成等(2009)采用参与式农村社会调查法,对江西省三个典型案例村(永丰村、上芫村、龙归村)集体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后发现,农户造林和抚育的总面积均出现增长,但由于采伐指标受到严格限制,对用材林造林和抚育的农户很少。但是,林种的变化可能并非是否限额采伐造成,而是投入的相对成本变化引起的,而这些研究并没有对各林种的投资成本做比较分析。当然,现有的实证研究多数将采伐限额制度与其他因素(林地条件、资金和劳动力、农户对林产品预期收入、管护(盗伐)程度等)一起作为农户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整体评估他们对投资行为影响有多大,而采伐限额制度通过哪些要素作用于林农?不同特性的林农对采伐限额做出了哪些不同反应?这种反应是否趋于一致等问题,却没有在现有的研究中得到解决,这导致难以衡量采伐限额制度对林农投资行为生了多深的影响。

(二)对森林经营行为的影响

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主要通过制度成本、采伐指标配给对农户经营行为产生影响,一方面,制度引起的经营成本变化影响了农户的经营行为。与制度直接相关的成本(信息成本、伐区设计费和检尺费、工本资料费、通讯交通费等),会降低农户的可支配收入,导致农户林业经营的积极性降低;还会影响农户选择采伐的方式(黄斌,2010),农户采伐时为了躲避制度成本可能选择无证采伐的行为方式;为了降低与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直接相关的信息成本可能选择整山出售的形式。另一方面,采伐指标配给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降低了农户的经营积极性。由于采伐指标分配制度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分配方法不科学,没有真正依据资源禀赋情况分配;二是操作不规范,指标分配受人为操纵程度较大(李娅、姜春前、严成等,2009)。这使得采伐指标难以合理的配给到有效需求较大的森林经营个体,降低了他们森林经营的积极性。张兰花等(2010)研究表明,如果采伐成本负担过重,农户的最优选择将是滥伐。因此采伐指标如何更有效的配置,以实现政府和农户、农户和农户间的利益平衡,是采伐限额制度需要完善的重要方面之一。

总体来说,农户森林自主投资经营行为主要受到投入与产出比率影响,农户可预期的收入越高则对森林投资经营越积极,而农户可预期的收入与对木材价格的预期和木材的产出量关系较大(也受到意外事故如自然灾害、意外火灾等的影响,但影响较小)。但是,即便是价格较高,一定时期成熟林可采伐量受到采伐限额限制;同时,采伐指标配给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是否能够获得采伐权不确定;加之农民经营森林产生了额外的制度成本,而对此林农并没有获得足够的补偿。这些因素降低了农户可预期收入,导致农户森林投入积极性受挫。

三、研究建议

对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本身的研究及对采伐限额影响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的研究结论,为解决采伐限额和农民生产经营行为的相互矛盾提供了一些依据。但是,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如何优化才能更好的提升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保持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仍然值得商榷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一些思路来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其一,加强案例研究,不同区域对该制度的实施约束和激励是不同的,采伐限额制度的实施效果及对林农生产经营的影响也不同;对各地的一些创新,也要跟踪研究,有些做法可以作为其他地区借鉴、参考;其二,研究方法上,可以多借鉴一点经济学方面的计量等方法、实证定性定量研究,将制度变迁与林农生产经营行为变化结合起来研究,比对制度变迁过程中林农生产经营行为变化的多少及变化的程度;其三,完善理论逻辑,对制度实施前后,制度变迁过程中农户行为变化进行补充分析;其四、对林业部门在采伐制度中的作用、如何决策、改革意愿等的研究也要加强;再者、对乡村社会如何分配采伐指标的研究也要加强,也就是要关注分配过程;同时,需要对大农户或公司与小农户在获取采伐指标的容易程度上进行研究。

参 考 文 献

[1]贺诗倪,凌远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本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林业经济.2010(6)

[2]黄斌.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约束条件下农户森林经营行为研究[D].福建林业大学.2010

[3]江华,胡品平,徐正春,刘飞鹏.森林限额采伐制度的经济学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7(3):253~256

[4]李蕾.我国森林采伐法律制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

[5]李娅,姜春前,严成等.江西省集体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效果及农户意愿分析——以江西省永丰村、上芫村、龙归村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9(12)

[6]田明华,陈建成.中国森林资源管理变革趋势:市场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87~89

[7]田明华,张卫民,陈建成.我国森林采伐限额政策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118~120

[8]杨建州,张建国.我国森林限额采伐管理政策失灵分析[J].生态经济.2001(10):7~25

[9]姚顺波.中国非公有制林业制度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10]詹黎锋,杨建州,张兰花等.农户造林投资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2):57~60

篇7

    当前,我国林业工作站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机遇,加强林业站工作应该重视基层、深入基层、服务基层,注重对林业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培训,积极把握机遇,抓好工作站基层建设,全面提升林业站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林业站的健康发展;同时,应组织相关人员对林业工作站管理网站进行建设,科学、合理地按照林业种类划分,建设有效的林木管理系统,加强林业工作站的全面管理。

    2加强林业工作站生态公益林的监管职能

    强化我国生态公益林的监管制度,保护生态公益林的安全,是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顺利实施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以有效保护的保障。因此,林业工作站引导广大林农群众和林木经营者共同建设生态公益林有效管理机制,加强生态公益林开发、利用监管以及对生态公益林基础设施的建设,责任重大;同时,只有做好基层林业站对生态公益林监管职能的建设,才能保证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的顺利实施和林木工作的有效进行。

    3加强林业工作站的林权管理职能

    强化林业工作站对林木、林地、办公设施以及建筑物的林权管理职能对林业站的正常运行和我国林木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至关重要。因此,一定要加强基层林业证办理的审核工作,重视基层林业站的林权变更、林权注销工作等。在我国林业法的规范下,协调广大林农群众和林农经营者,共同完善我国林业工作站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维护广大林农和林木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证林权证的法律效应。

    4注重林业工作站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职能建设

    林业工作站应借助科技的力量,科学、合理地对广大林农以及林木经营者进行管理,大力建设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同时,设置专业科技人员对广大林农和林木经营者进行科技造林指导,并建立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强林业站科技推广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林业站的科技服务,与林业市场经济接轨。

    5加强林业工作站的社会化服务职能建设

    首先,对护林员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发起广大林农群众共同组建护林联防体系,注重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同时,加强林业站护林员队伍的管理和培训,提高护林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质量,注重护林员集体意识的建设。其次,加强林业站的服务平台的建设,并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为广大林农群众和林木经营生产者提供科学、高效、优质的服务。最后,要根据我国林业局要求以及林业法的规章制度,加强林业工作站管理制度、林业法律、林业政策的宣传与咨询服务。

篇8

[关键词]电信;内部;控制;设计;执行

[作者简介]蒙莹,中国电信玉林分公司财务部总经理,广西 玉林 537000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4)01-0044-04

现代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是防范经营风险、提升经营管理效率的必然要求,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促进发展的重要保证。庞大的中国电信组织运作体系,也要求必须加强内部控制设计,实现企业管理高效运作,加快企业发展。

一、加强电信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

(一)控制环境是企业内控的基本要求

控制环境是企业的人以及它所处的环境,它是任何企业的核心,是推动企业的引擎,也是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同时,控制环境也是一种氛围,它影响企业内部各成员实施控制的自觉性,主要通过适当的企业文化、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引领员工确立并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风险评估是企业实行防控的基础

风险评估程序要考虑外部和内部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中国电信风险梳理的依据来源于《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该指引统一各类风险的名称和颗粒度,中国电信风险管理协调小组以此为依据。梳理出中国电信风险分类表,确定了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等5大类风险和22类二级风险;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建立了二维风险坐标图。并在坐标图上划定了风险承受水平;制定了具体的风险评估标准(表1),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使用风险图谱对识别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和排序(图1);最后,根据风险初步评估的结果,考虑应对风险措施,对风险进行二次评估(剩余风险评估),并将剩余风险超出风险承受水平的风险确认为重大风险。

针对评估中辨识出的主要风险,风险管理工作协调小组要提出对应的防范控制措施。

(三)执行控制活动是实施企业内控的具体体现

控制活动是对风险评估结果所指定防范的政策及程序予以执行。中国电信对公司所有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业务流程都进行了详细规定,并制定了流程标准规范,它是电信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体现。

(四)信息与沟通是加强企业内控的有效载体

信息与沟通使企业内的人员能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营运时必须的资讯,并交换这些资讯。企业信息系统负责确认、收集、处理和报告信息,在加强企业内控中,信息的处理和沟通是必要的环节。

(五)实施监督是完善企业内控的有效保障

企业内控监督主要是内部监督,包括持续监控、个别评价和汇总内部控制缺陷。持续监控发生在平常的经营过程中,包括日常管理和督导行为,和其他员工履行其评价内部控制系统运行质量的职责的行为;个别评价则是定期或不定期的以全新的角度审视内部控制系统,判断其运营的有效性:汇总内部控制缺陷阶段是对发现的缺陷及舞弊进行汇报、调查、审批以及责任追究。

二、目前电信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方法

加强电信的内部控制设计,必须要制定有效的内部控制方法。目前中国电信内部控制执行的方法主要有:不相容职务管理制度、职责和职权的分配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资金资产管理制度、内部报告控制、信息技术管理制度等。

中国电信玉林分公司按照电信内部控制执行管理的有关规定,在公司内部各部门和岗位上进行严格内控:比如运用不相容职务管理制度,电信企业IT内控通过不同工作岗位对于系统资源访问的限制来达到不相容职责分工的目的,操作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和应用系统管理员、系统开发人员与系统维护人员、系统安全日志审核人员与系统管理员等岗位职责相分离。

对职责和职权的分配管理制度,电信建立了各类事项审批的权限列表,并持续优化内控审批权限,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省公司内控工作团队每年开展内控审批权限执行情况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省公司相关文件规定及管控重点。兼顾风险防范和效率提升,进行内控权限列表的修订工作。

对会计管理制度,电信执行《中国电信会计核算办法》和“会计和财务报告业务流程”,以保证会计报表编制及时,满足公司内、外各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保证合并范围准确;保证所编制的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与适当披露;保证所编制的会计报表符合国家规定及上市地监管机构的要求。

篇9

医院在管理和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医院管理制度,而完善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需要医院创新的理念、配套的保障策略。本文针对医院管理理念的创新的发生、发展及医院监管制度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法作出了阐述。

关键词:

医院管理;管理创新;管理制度

0引言

伴随着现代社会卫生服务供求关系的变化中,现代医院关注重点从医疗服务人才、技术,设备的应用,到最终的吸引度,都成为了重中之重。在这些重点中,现代医院在医院的管理和发展过程中应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并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同时发挥现代医院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核心作用,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而完善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离不开医院创新的理念、配套的保障策略[1]。

1医院管理理念创新的必要性

1.1医院管理理念创新——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医学模式由实验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因此医院功能也由纯诊治治疗转变整体治疗(预防、保健、诊疗和康复)。从此医院新的模式开启,同步医院也开始调整结构和服务模式,重点发展医学放向,面向重点学科做出了人力的培养、物力的投入。

1.2医院管理理念创新——适应医院管理变化的需要

政府部门,各级政府开始主攻管理医院,最初的创办医院方向得到转向。管理医院逐步实施全行业管理,而管理方向也转为科学、质量、效益为主。

1.3医院管理理念创新——医院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社会针对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院的划分、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建立及医疗需求的变化,医院与医药分开核算、分级管理、医院补偿机制尚不健全,使医院的生存与发展相对困难[2]。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服务市场的不断健全,中国特色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国家加大对公立医院改革力度,强调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支持公立医院向现代医院管理模式转变,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中的竞争力,并拓展多元化的医疗服务模式,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资源的利用。在实现医院运行向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转变的过程中,管理制度并非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存在,高效的管理制度除了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等因素之外,同样依赖良好的外部保障机制作为支撑。但是不可否认,目前的医院管理制度仍然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成因除了医院管理机制自身的因素之外,其保障机制不健全所导致的管理制度缺陷同样不容小觑[3]。

2我国医院监管制度现存问题

2.1不完善的监管制度及运行

目前,我国医疗服务监管法律法规虽已见雏形,但并未形成完善的医院监管法律体系,有关监管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急需完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集医院管理者与监管者于一身,缺乏问责机制,政府更多的关心医院的运营情况,对医院的监管和规范缺乏主动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与医院之间存在隶属关系,致使行政化倾向偏重,而公立医院监管力度不强,经常使用行政命令进行管理的方式,导致政府运行监管出现偏差。

2.2监管主体不笼统,运行监管职能参差不齐

我国医疗机构因接受多方管理,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发展改革、编办、人事、物价、财政等行政部门的共同管理。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医疗机构的规划、审批,编办主管编制,人事部门负责医院人事的调配;组织部门主管领导干部任免,物价部门负责价格制定,财政部门主管医院财政经费管理。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虽然对医疗机构承担着主要的监管责任,但却缺少足够的权限,部分公立医院与当地卫生计生委行政级别相同,导致卫生计生委工作处于被动,区域卫生规划难以实现。另外,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因受专业知识的限制不能对医院运行情况进行科学的、正确的评价,从而显现出监管能力不足,监管体系条块分割,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之间权责不明晰,加上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政府监管公立医院的难度相应的增加,难以形成监管的“有力股”,进一步导致公立医院运行监管效率低。

3医院管理理念创新的基本方法

一是把握实质是医院管理理念创新的基础。医院管理理念创新不能空想更不能舍弃初衷。要把医院管理理念创新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医院管理理念创新来自医院自身的管理,管理创新只能是实践中深入调查研究,才能使医院管理实践大力发展。在实践中要广纳贤言,倾听职工的意见,博采众长,采纳有益于医院管理创新的新理念,如此医院管理理念创新才会为新生代,绽放光彩。二是医院管理理念创新的根本目的与改革要相互兼容。医院管理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根本目的是发展在医院管理理念创新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科学发展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以人为本,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知识水平,以符合时代精神的思维来创造适合现代医院管理的新高度。

4公立医院监管制度改革的路径

4.1施行“管办分开”不是目的只是暂时的方法,应继续探析

改革的实质是转变政府职能[6],使卫生行政部门不再担任公立医院举办者,卫生行政部门与医院关系转变为行政监管关系,这样就以行政管理为主向监督服务转变,从而强化宏观调控、监督指导、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四大职能[7]。只有同时建立公立医院的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才能真正构建完善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公立医院在获得充分的发展自前提下,内部决策、执行与监督权责的制衡制度安排,公立医院的科学决策水平和运行效率才能有效提升[8]。

5总结

医院是提供医疗服务的公共服务组织,既有公益性的特征,又有公公共产品生产机构的产生行[9]。现阶段需要我们做的,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现代医院的功能和角色也需要我们重新考虑并定位,并在医院管理中展示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闵锐,汪琼,张霄艳,等.我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10):10-12.

[2]谭天林,陈昌远,李雪.随着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3):38-39.

[3]方子,谢俏丽,张凤帆,等.我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中的运行监管与行业监管策略[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1):7-9.

[4]谭天林,贺敏,冯光成,等.成都市新都区公立医疗机构卫生人力资源现状调查[J].西南军医,2007,9(6):110-113.

[5]王樱.转型期医院需要强化的管理理念[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3,14(6):21-22.

[6]田文华,刘保海.卫生经济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220-222.

[7]谢水明.重新审视公立医院“管办分离”改革[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紧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10-12.

[8]明平勇,苏维.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探析[J].中国医院管理,31(2):1-3.

篇10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和办事规程,“体系”是各种制度之间存在的相互监督、制约与补充的关系“集合”,体系具有整体性和协调性,良好的体系能够体现出科学性和合理性。做好管理工作的基础首先是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档案管理也当如此。档案是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历史纪录,这些档案记录了过去与现在发生的各种活动、组织机构调整等信息,成为了为未来各项事业发展做出规划或进行各项决策的依据,或成为维护团体或个人合法权益的凭证,所以,档案是一笔宝贵财富,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体系,使各类档案都得到有效保管和利用意义非常重大。但是,在目前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当中还存在许多不利于提高档案管理效率的问题,例如:档案管理制度的制定仅以档案管理业务的需要为导向,而很少兼顾到与管理制度相关的各方利益主体的需要,档案管理理论仍停留在“单位本位”上,而没有顾及档案管理的目的与目标,没有树立起为社会服务的档案管理理念;许多档案管理制度的制定都没有听取与档案管理制度相关的利益主体的意见与建议。在这种档案管理理念下制定出的管理制度自然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制定的管理制度也由于缺乏外部约束力而使其执行力大打折扣,弱化了档案制度管理的效力。

二、加强制度体系建设

构建档案管理制度体系没有现成模式用来“克隆”,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出认真规划。在“向管理要效益”社会发展背景下,档案管理效果的评价标准,已不再以上级部门或上级领导的标准作为依据,而取决于建立的档案管理制度能否中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度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当代的管理潮流是“创新”,档案管理的“创新”首先体现在制度体系建设中的创新。如何实现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创新”呢?笔者认为:第一,从开发“管理层”入手。档案产生于各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档案的作用是记载历史事件,为维护相关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提供凭证,所以,档案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无形资产。当前,部分档案管理单位仍缺乏对档案管理在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中重要性的认识,缺乏对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切实举措,这同与整个社会发展趋势及行政体制改革形势不相适应。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源,主要是档案管理部门管理层缺乏重视,所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首先应提高档案管理层的现代管理意识,树立档案管理是服务社会、提高社会效益管理理念。第二,从管理“规范化”切入。“10号令”的出台,为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就是要依据这一法令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宜的档案管理规范。该当今强调了档案资料收集的重要性,将档案收集视为档案管理实现规范化的关键环节,没有完善的档案收集管理,档案管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对档案收集管理应在档案管理制度体系中做出明确规范,使档案收集管理目标落实到实现管理部门和具体负责人。第三,从优化“档案员”队伍抓起。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得到切实落实,档案管理人员作为执行者具有关键性作用,档案管理人员应在档案收集、档案整理、档案鉴定、档案保管、档案编研和档案利用等环节认真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同时,要精通档案专业知识,提高档案管理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全面提升档案管理水平。要做到这一点,档案管理人员应通过学习掌握新知识、技术、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档案收集管理中,对各类档案资料做到认真查验和及时收集,对发现的档案信息源认真追查,并对收集的档案资料按所属类别进行归类整理。在档案保存管理中,保证档案资源的安全、完整、并为档案使用者提供查阅方便,使档案资源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做到以上几点,才是符合现代档案管理要求的档案员。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