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趣味数学教学

篇1

1.创设情境强化兴趣

新课伊始,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浓,教师要因势施教,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手法,如合作交流、小组学习、动手操作等方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要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给学生创造一个优越的课堂氛围,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话语,态度要和蔼可亲.语言要生动、形象、诙谐,再配以得当的手势,定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比如在教“平行四边形”时,我首先让同学们拿出已备好的4个小冰糕棍和小钉子,自己动手制成一个长方形,同学们觉得很有趣,便动手做了起来,很快都做好了。我让他们用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同学们边操作边观察,很快就做出了回答:拉成了平行四边形。师:从刚才的做法中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性?同学们异口同声;容易变形。师:它在实际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呢?同学们争相发言,气氛很热烈。短短的几分钟,同学们便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和它的实际应用。可见只有给同学们创造良好的求知环境,才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才乐于接近它、探求它、了解它、掌握它,甚至达到入迷的程度。

2.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的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作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习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3.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实践证明,学生被动地习得知识,很容易遗忘。如果学生对学习材料能经过一定的重组或转换进入认知结构,就会改进知识的构成,延长保持时间。所以,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特别是新知识的学习中,应凭借学生已有的经验,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得出结论。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圆,利用实物讨论圆周长的概念,如何测量周长,创设一种求圆周长的问题情境;(2)比较大小不同的圆,通过观察,提出假设: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3)动手实验,通过测量,得出数据,检验假设;(4)得出结论,圆的周长=直径×π;(5)应用结论。如何求一棵松树横截面的直径,如何求粮仓的底面周长,以及一些类似趣味性的问题如何应用结论来求得解决。通过系列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索新知的全过程,获得的知识是有意义的,也是容易长久保持的。

4.以动态情境激发学生潜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中,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口传心授,那么对于刚刚步入学校校门不久的小学生而言,其是很难达到基本教学效果的。这是由于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发育完全而导致的,其是学生正常的必经阶段。相对而言,他们更喜欢动态的、有趣的、色彩丰富的学习内容,并且这些内容还必须要具有易操作、易懂、逼真等特点,这样更利于学生的思维锻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来为学生创设出动态情境,让他们能够在自身接受范围内,主动地去进行知识的接收,进而实现对学生思维的锻炼,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所以笔者选用多媒体,是因为多媒体能够实现对学生全方位感官刺激,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口传心授”教学模式的不足,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感官的刺激来实现对知识的接收。例如笔者在进行“年月日”的知识教学时,笔者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并将问题抛给他们“何为日?何为月?何为年?”经过多对多媒体课件的观察,学生发现“地球自转一周为日,月亮绕地球一圈为月,而地球绕太阳一圈为年”,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够真正感知到年月日的来历与规律。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攒射动态情境,不仅能够几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在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锻炼,从而为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条件。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性;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63-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与认知规律采用趣味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高昂的情绪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构建有趣味的数学课堂。

一、运用数学语言增强学习趣味性

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是知识信息的载体,对于数学教学而言,教师的语言教学是打开学生数学知识宝库的钥匙,是将学生带进瑰丽知识殿堂的领路人,是师生间心灵沟通的桥梁,是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和基本方式,对于开启学生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满足具有重要意义。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过:“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催化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应采用严谨、规范的数学用语,教师还要做到语言丰富、表达灵活、体现语言的生动性、幽默性,让枯燥无味的数学变成充满灵动、幽默气息的数学。多采用鼓励、表扬、赞许、肯定等方式激发、鼓励学生不断探索、进取。比如多说“你说得不错”、“不要紧,慢慢说”、“你再想想”“你真聪明”等等诸如此类尊重、富有期盼性的语言,避免使用粗俗轻薄的言语。同时,教师在数学中应注意不可一味强调幽默性而忽视了教学内容,脱离的数学教学的本质,降低了学习效率,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二、利用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游戏富有激励性、竞争性的特点,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如果能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地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满足学生爱玩的心理,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持久、稳定,学习情绪就会高涨。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特别是对那些能演示的过程更有兴趣,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拼组。这样的活动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先构图再操作,俨然就是一个个小设计师,有的学生还把图画在纸上,然后照着图有模有样地进行操作;有的学生还动手将图形进行粘连,制作出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学生所拼组出来的图形也是各种各样的,这其中处处显露着学生的创新。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对各种图形的形状与特征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游戏操作活动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是促进学生认知内化的重要途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利用儿歌编曲开展趣味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编一些朗朗上口、切合学生实际的儿歌,教学生唱,让学生在唱儿歌中学会知识,加深记忆。一是用儿歌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儿歌具有优美的旋律、轻松的节奏,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消除学生的紧张与畏惧心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二是用儿歌突出教学重、难点。重、难点的突破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重要作用。教学生唱儿歌,可以加深学生记忆,有利于学生理解。如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后,利用如下儿歌让学生加深记忆:“乘法算式要记牢,相同加数写在前,乘号随着加数走,最后写的是个数,几乘以几是读法,表示几个几相加。”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对乘法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又如10以内数的组成,我创编了这样的儿歌帮助学生记忆:“一双手十个朋友,一九一九好伙伴,二八二八手牵手,三七三七不分离,四六玩游戏,五五拼成一双手,十的朋友全记牢。”实践证明:创编儿歌,可以激起学生唱的激情,让学生在唱中学会知识,掌握知识。这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学生所喜爱的说唱中,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趣味性

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获得与兴趣关系密切,小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的情感来支配的,教师应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产生热爱学习的情感,并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使设计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学法,持之以恒地结合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引和训练,使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钥匙,增添学习兴趣。

总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个性的过程,而这一切活动的前提条件就是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趣味教学,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征与认知规律为出发点,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以有趣的形式展现出来,赋予了数学以生命的活力,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轻松、愉悦,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篇3

一、对趣味数学的理解与认识

1.尽量以实例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生活情境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新教材中已有许多示例正是如此构思的,也有许多教师联系本地、本校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发了不少生动有趣、切合学习内容的课例,这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仅仅为了“有趣”,不考虑“实例”与学习内容、学生的经验和认识能力的相关性,而盲目地为每节课都添加一个牵强附会的“片头”的现象随之大量产生。

2.课堂上增加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中体验快乐。

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在合作中学习肯定是好的方式。但是,讨论交流的滥用,甚至没有小组交流就不是课改的极端认识也随之产生了。

3.减少纯数学的运算论证,让学生在轻松中提高兴趣。

对此,新教材已做了较大调整,既减少了习题数量,又对这类问题的难度作出了明确要求。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有些教师对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足够的、反复的独立练习才能形成认识不足,出现了课堂上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完成基本运算,作业中的推理证明在相互“借鉴”中完成的现象,使得基本技能的训练极不到位,造成了学生解题能力普遍下降。

4.改进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表扬声中激发兴趣。

坚持正面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但是,教学中评价简单化的现象却不容忽视。一方面,“你真棒!”“你真行!”之类的语言充斥课堂,它不仅不大适合初中生年龄特征,而且是一种指代不明的评价。尤其是对于全班人人都明白的十分简单的问题,老师还用这类肉麻的语言大加称赞,学生反而会误以为是老师在挖苦他。另一方面,错误信息不能及时矫正。答案的确定性是数学的一大特点,而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成功”,对于学生明显的错误也用“你说的很有道理,不过……”评价,显然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一种误导。

二、在教学时要注重练习的趣味性

1.强化练习的趣味性和开放性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创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当前的数学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机械重复的练习,枯燥乏味的练习,烦琐的死记硬背,基本上无思维价值的练习还很多,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造成学生对数学练习及数学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严重阻碍了学生自由、健康地发展。要克服这些弊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设计数学练习时首先应考虑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练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数学教学应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开放性练习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现代数学教学把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形象地把数学比喻为“思维的体操”。因此,我们必须把学生从不利于他们发展的“题海”中解放出来,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及其他素质发展的练习。开放性练习,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3.怎样使练习具有趣味性和开放性?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是那么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强化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十分重要。

(1)以趣引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通过趣味性练习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就会生疑,就会要求释疑,就会产生求知欲。

(2)以趣诱奇。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他们会对新异的信息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推动他们观察、思考。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趣味性练习,对学生的好奇心加以诱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趣味教学

一、影像结合,寻找感官刺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科技不断提高,将多媒体引入课堂已不再举步维艰。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对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容量,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会产生声、形、色等感官影响,给小学生带来动画般深刻的感官印象。如,在“图形与变换”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制作正方形、圆形、四面体、球体等图形插入教学课件中,在制作过程时,教师多采用色彩明显,如红、黄、橙等明亮色彩增加视觉效果,在正方形变换成三角形的过程中,除了颜色的更替、过程的循序渐进,可以采用PPT的过程演示外,还可以配上声音,如果能搜到小学生喜欢的动漫声音就更加完美了。学生通过欣赏这样的课件,学习兴趣会倍增,对数学的学习主动性也会逐渐提高,对知识的本质、规律领悟得更加透彻,提高其探索能力。

二、联系实际,体验生活魅力

数学知识有个很明显的特征,即概念抽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很多概念和理论理解不够,因为他们找不到知识构架的实际原型,也不善于发挥想象力。比如,在“相遇问题”学习中,如果只在黑板画出相遇的路径,想象能力差的学生不会理解得透彻,

教师可以在课上找两名学生表演在实际生活中相遇,如:同一时间,从同一地出发、相遇等,演示后,教师再进行讲解,学生对教科书中的概念和理论便会明确和理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离开实际,更不能离开生活。

另外,数学学习同样离不开想象,想象力和智力不一样,却是在智力基础之上。成年人背东西喜欢想象,这样很容易记忆,因此,小学生在背诵乘除法口诀、图形的变换、位置和方向也可采用想象力,在想象的基础上,记忆能力会大大提高,思维会更加发散。

坚持是学习的基础,而兴趣是学习的延伸。在数学学习中,兴趣能激发大脑对理论知识进行组织加工,然后不断创造,在兴趣这一催化剂的调配下,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是最积极、最有效的。

篇5

一、编儿歌

儿歌通俗易懂,深受学生的喜爱。这也是解决数学学科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间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将具体的教学内容编一些朗朗上口、切合学生实际的儿歌,教学生唱,让学生在唱儿歌中学会知识,加强记忆。一是用儿歌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儿歌具有优美的旋律、轻松的节奏,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消除学生的紧张与畏惧心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亲切性,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二是用儿歌突出教学重、难点。重、难点的突破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教学生唱儿歌,可以加深学生记忆,利于学生理解。如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后,利用如下儿歌来让学生加强记忆:“乘法算式要记牢,相同加数写在前,乘号随着加数走,最后写的是个数,几乘以几是读法,表示几个几相加。”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对乘法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难点。又如10以内数的组成,我可以创编这样的儿歌来帮助学生记忆,“一双手十个朋友,一九一九好伙伴,二八二八手牵手,三七三七不分离,四六玩游戏,五五拼成一双手,十的朋友全记牢。”实践证明:创编儿歌,可以激起学生唱的激情,让学生在唱中学会知识,掌握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学生所喜爱的说唱中,深受小学生的喜爱,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讲故事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在教学中我们也要送学生一份礼物,这份礼物就是饱含数学知识的故事。小学生可能不爱学习,但是很少有学生不爱听故事。运用故事来教学,可以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为学生营造乐学氛围,让学生深入故事中,与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来解决问题,有利于优化教学结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百分数这节内容时,我为学生讲述了《懒羊羊买蛋糕》的故事:懒羊羊很贪吃,它想要用手里的这笔钱买到更多的草莓蛋糕,它到了一个蛋糕店,发现这里的草莓蛋糕打八折,它又去了另外一个店看到那个店里的草莓蛋糕优惠20%。这下可难住了懒羊羊,同样的蛋糕一个是打八折,一个是优惠20%,究竟哪个便宜,究竟应该去哪个店里买啊?它去找喜羊羊帮忙,喜羊羊告诉他,这两家的蛋糕优惠的价格一样,去哪个店里买都可以。懒羊羊就不明白了,明明一个是优惠20%,一个是要八折,怎么会一样呢?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样的故事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都急于解决心中的疑问,这样充满趣味性与挑战性的故事导入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入了学习中,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动机与浓厚的兴趣,学起来自然积极主动,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选择故事的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学生感兴趣,不要片面地寻求故事的精彩而忽略故事是为教学服务的宗旨。

三、做游戏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方式。”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兴趣主要是感观上的,是具体可感可知的事物与具体的操作行为,游戏活动具有趣味性与操作性,可以消除学生对枯燥、乏味教学的厌倦心理,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此时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在游戏中找到快乐,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趣,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与创造性能力也都得到了有效提高。如在学习了基本图形后,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剪一些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拼组。这样的活动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先构图再操作,俨然就是一个个小设计师,有的学生还把图画在纸上,然后照着图有模有样地进行操作;有的学生还动手将图形进行粘连,制作出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学生所拼组出来的图形也是各种各样的,这其中处处显露着学生的创新。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对各种图形的形状与特征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游戏操作活动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是促进学生认知内化的重要途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趣味教学法 做游戏 讲故事 看动画

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与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就必须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建立在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激情、学有动力基础之上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经历学习过程,享受学习乐趣,促进自身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高。实施趣味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理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现我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运用谈谈体会。

一、做游戏

游戏是小学生的最爱,将游戏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爱玩的天性,可以激起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意识,调动学习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方式。”游戏可以激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对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游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在教学中我们要大胆引入游戏机制,将趣味游戏与枯燥数学结合起来,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富有趣味性、易操作的数学游戏活动,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如学习了最小公倍数,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玩明7暗7的游戏,明7就是带有7的数字,如7、17、27等,暗7就是7的公倍数,如7、14、21等,让学生从1开始依次往下说,当遇到明7或暗7时,这个数字不说,而是要说明是明7或暗7或既是明7又是暗7。学生一听说要玩游戏,立即来了兴致,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这样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学得积极而主动。又如在学习了基本图形后,我们让学生亲自动手剪一些基本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并让学生将这些图形进行组装,形成全新的图形,看哪个学生所拼的图形最具创意。这样的游戏活动给予了学生充分想象、发挥个性与特长的空间。既加强了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讲故事

故事有着可爱的人物形象,动听的故事情节、感人的生活场景,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小学生。将故事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以幽默风趣的故事化解数学的枯燥性与无味性,增强数学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与趣味性,改变学生以往认为数学抽象深奥、枯燥难学的看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与娱乐性,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形成内部学习动机。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托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创编趣味故事,将小学生所喜爱的人物形象、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实现寓教于乐,乐中学。如在学于与小于号时,小学生年龄小,极易混淆,而且学习热情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为学生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数学王国里来了一对孪生兄弟:>和

三、看动画

篇7

关键词:西师版;小学数学;趣味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75-01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抽象性的学科,枯燥乏味。大多数的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导致出现越学越难学,越学越厌学的情况。小学生只有从根本上对数学科目产生学习兴趣,才能够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这是小学教师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本人认为在西师版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趣味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兴趣为桥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

在学习西师版小学数学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只关注于计算的繁琐,公式记忆的难度,而忽视了数学内容严谨和逻辑背后的有趣之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学生保持高度注意力的不二法宝,于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并不例外。在带领学生认识数字熟悉数字的过程中,以活动卡板和象形符号为例,课本中有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漫画,配之以儿歌童谣,便于学生接受;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由学生自己动手拆卸模型,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更便于记忆;在学习应用题的解法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亲身经历的实例加以点化,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创造民主平等的气氛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在西师版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体部分存在,教师负责组织教学、引导教学,与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教学。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以下的几项工作。

第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平等的对待学生,不能只注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忽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第二,在西师版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展示自己的魅力。例如,教师教学时语言幽默风趣,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活跃生动,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自然而然的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

第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多使用激励性的话语,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期望。教师只有真心对待学生,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学生才会有学习的欲望。

三、立足生活和游戏,创设学习情境

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西师版小学数学教学的理念,不应当以学生学到知识为最终目标,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经历的学习过程、掌握了多少学习技能,获得的情感体验比只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更重要、更长远的意义。因此,在西师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到知识和技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喜悦。目前,小学数学教材中主要用精美的图片来显现学习情境。所显现的许多情境都是学生非常喜爱的故事、游戏或具体的生活情景,可是再生动、再有趣,那也只是一幅静态的画,当学生看的次数多了,难免会觉得枯燥。针对这一情况,要在教学活动中尝试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游戏,把一些“静态”情境变成“动态”情境。比如,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把它编成一个“看电影”的数学游戏。教师当检票员,每位学生手里有一张“电影票”,每张电影票有两道题,上面一道题的得数就是电影座位的排数,下面一道题的得数是座位号,学生只有算对题才能坐对位,不然,就会坐在别人的位置上,然后被人请走。这个情境的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学不好,会带来很多麻烦。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爱玩、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平稳性差。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力争把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当做游戏的过程,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摆一摆、做一做,动脑想一想、猜一猜,动嘴说一说、辩一辩。

四、在游戏中学习

游戏是小学生的最爱,游戏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渴望,满足学生爱玩的天性,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与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的主动性。将游戏机制引入课堂教学,这已成为西师版小学数学教学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为此,教师要在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间找准最佳结合点,以趣味性游戏来化解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枯燥性,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乐中主动求知,在玩中学到知识,从而使学生得到身心愉悦之感,这不仅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同时也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促进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重要手段。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展开一场激烈的比赛,由师生双方互相出数字来让对方判断能否被3整除。听说要与教师一起来玩游戏,学生摩拳擦掌,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个个都有必胜的把握。但是随着游戏的推进,学生发现,对于较大的数字,教师仍然可以快而准地进行判定,而他们却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进行计算,而且还不一定准确。这样在愉悦的游戏中学生对教师如何来进行判断的,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或方法产生了好奇。在此基础上来进行新知的学习自然事半功倍。

趣味教学的目的是激起学生的兴趣,创造愉快的课堂气氛,让教师轻松地教学,使学生轻松地学习。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只有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去总结、探索、学习,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西师版小学数学教学更加生动和精彩。

参考文献:

[1] 苏建新.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4):106-107

[2] 冉光凤.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新课程(教研版),2012(05)

篇8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

一、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愉快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莫维尔认为,情绪是智慧的高级组织者,情绪能够指导认知过程和影响推理。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活动,沮丧、愤怒的情绪则不利于智力活动。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掘情感的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本身的追求、渴望和满足。

1.教师与学生平等。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2.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要爱学生,使学生在一种受尊重的情绪体验下学习。学会亲近学生,用一颗赤诚的童心去和学生沟通、交流,用母爱般的情怀来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用孩子的心理来理解孩子,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耦合一致,使学生在心理上接受老师、认可老师、期待老师,进而达到想学、乐学的境界。

3.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该发扬教学民主的精神,实行民主管理,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不用“唯书”、“唯师”的桎梏束缚学生的思想。教学中师生共同设立学习目标,拟订学习计划,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二、用多种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愉快情绪

1、开讲生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引入部分,我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一开始,有几位同学还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我一一猜对了,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教师的答案怎么和他们量出的答案会一致的。“探个究竟”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

2、授中激趣

开讲生趣仅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那成功之路,至多只行了一半。还需要在讲授新课中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恰到好处地诱导,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以好奇心为先导,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上例新授部分,在板书课题后,接着又让全班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分别把各自手里的三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再分别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并言之有趣地激励学生:看谁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看谁能争取到向大家作“实验成功的报告”。这时,学生心中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还有的学生通过把正方形的纸沿对角线对折,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因为正方形有4个直角,是360 °,所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好方法。显然,此时不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性质有了感性的基础,而且教师对这一性质的讲解也已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最佳时刻。

3、练中有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境。但也往往被呆板的练习形式、乏味的练习内容,把在学习新知识中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而无情淹没,使学生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扼杀和抑制。因此课堂练习要设计得精彩有趣,教学中教师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

(1)、练习形式要注意层次性。

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中在运用规律解题时, 先已知两角求第三角;再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锐角求另一角,感知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之和是90°;最后已知三角形的一角,且另两角相等,求另两角的度数,或已知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均相等,求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以上设计,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不断掀起学生认知活动的,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没有枯燥乏味之感。

(2)、练习形式要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时可适当选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有点情节又贴进学生生活经验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题目,通过少量的趣题和多种形式的题目,使学生变知之为乐知。比如,本课在完成基本题后,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画出一个三角形,要求其中两个内角都是直角。在学生画来画去都无从下手时,个个手抓脑袋,冥思苦想。这时教师说出“画不出来”的理由,学生们恍然大悟。

4、“评”中增趣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 趣味语言 课堂互动 实践能力

从学生步入小学开始,对于社会的认知大都是从教师那里获得的,无论是学科知识还是生活中的一些人生道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都是非常重大的,这就不仅要求教师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来对学生的行为产生良好的教育,更需要教师能够运用有趣的语言以及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对知识获得的兴趣。小学生正处于对教育的认知阶段,所以小学是学生接受教育最关键的一个时期,对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必须养成的,因此教师在这一过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运用趣味性语言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都还处于儿童期,儿童期的学生需要教师运用不同于初高中阶段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去对待,简言之,小学阶段的教学不能要求学生去适应教师,而是应该教师去适应学生。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分析,小学生对学习还没有太强烈的认识,反而玩心很重,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有着很好地专业素质,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学生讲解,同时教师也需要有着强硬的心理素质,能够忍受很多来自不同年龄的孩子的一些非常不可思议的问题。但是小学生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单纯的,教师只要能够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给学生讲解,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关于趣味教学,是我认为最能契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了,关于趣味教学主要是一种建立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爱学、会学、乐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凸显小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能够契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趣味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非常有趣,活泼且具有个性的,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使学生逐渐发现世界的很多未知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趣味课堂对小学生而言是多么的重要。

关于趣味课堂的营造,首先需要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运用趣味语言,如果教师一本正经的开始课堂讲授,很可能使学生产生恐惧的心理,这样就可能导致课堂气氛十分紧张,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紧张的气氛中。根据心理学研究指出,一个人如果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就会产生积极的心态,从而非常热情的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去;而如果处于紧张的气氛中,就会从潜意识里产生适应紧张气氛的这种意识,从而忽略了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趣味性语言,在讲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注意将语言转换成学生能够产生兴趣的语言。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设施加入一些有趣的课堂环节,比如给学生划分出固定的小组,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回答问题,如果答对就给学生所在的小组加分或者是颁发一些如“回答问题小达人”、“课堂最佳表现奖”等等这些能够激发学生在课堂积极活跃的一些环节,通过这些有趣的环节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去。

二、注意课堂互动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可以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而且能够有效的防止一些学生上课走神。小学生由于年龄太小,自制力和注意力的集中可能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数学学科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听讲不能走神,一旦走神可能就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所以,在持续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趣味提问,插入一些有趣的问题进行提问,这样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而且趣味性的题目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小学的数学主要是算数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程度和本身的计算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一些有趣的小问题提问,让学生进行抢答,联系上文提到的小组制加分政策,再加上小学生的好胜心就会使课堂格外的活跃,活跃的课堂气氛是趣味课堂的一个明显特征。另外就是,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眼神交流,眼神可以传达很多东西,如果学生没有好好听课在与教师的眼神交流的一刹那,教师的眼神就是警示性,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注意力;如果学生好好听课了,教师的眼神就是鼓励性的,鼓励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去。但是教师要注意不能只看几个同学,要尽力把每个学生都注意到,这是防止学生产生心理阴影的最好办法。在营造趣味课堂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情感加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加热情的参与到课堂中去,是小学教学的成功。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对小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最好的教学形式就是游戏,游戏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是学习的过程,所以,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科知识结合实际进行游戏教学,在游戏过程中深化学生的游戏意识。比如说,小学阶段学生会接触很多平面图形的学习,主要内容就是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等,为了深化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让学生亲手制作这些平面图形,在制作平面图形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周长、面积的定义。尤其是在周长、面积等章节的新授课上,教师可以提前要求学生制作平面图形,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更好地理解周长的定义。

篇10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性

教育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数学教学的内容比较枯燥、抽象,学生们学起来也比较无味。因此,加强数学趣味性教学十分关键。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方面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一、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转换的教学方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教师们要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教学精神,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对于那些平时上课不积极发言的学生来说,老师要启发他们的心智,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们不能一味的讲解,“填鸭式”教学,而是要精心设计所讲的内容,把所讲内容引入到学生们学习的兴趣点上,这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年、月、日”的问题上,笔者是这样设计问题的:“一位老爷爷今年刚过完他的17个生日,你知道他今年多少岁吗?”学生们立刻议论起来,因为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所以每个人都集中注意力听老师下面的讲解。问题的精心设计能够给学生们留下悬念,使他们在思考问题上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适当的竞赛也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竞赛的形式多种多样,老师可以开展包括智力、体力和技巧等方面的竞赛。例如,在口算中,班内可以开展“星级口算状元”的比赛,对那些做题认真的同学颁发奖状以资鼓励。

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形象生动的语言

数学教学的内容比较枯燥、抽象,学生们学起来也比较无味。在一堂数学课上如果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吸引人故事情节,就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更不能激发其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数学课上,笔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有趣的故事做引子,引导学生学习数字的记忆方法。如在教授数字的记忆方法时,笔者教学生背诵数字顺口溜:1象粉笔,2象鸭子,3象耳朵,4象小旗,5象钩子,6象豆芽,7象镰刀,8象麻花,9象秤钩。在数学教学中运用顺口溜的教学方法不仅赋予数学内容一定的感彩,而且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故事中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和教师都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与教学资源”。讲故事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5的组成”时,笔者自编“兔妈妈带着兔宝宝在草地上吃草”的故事,并配上简单的图画,让学生掌握“3和2”、“4和1”的两种组成“5”的方法。

数学课上生动形象的语言的使用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学生们学起来也比较轻松。

三、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跃的课堂氛围

在数学课上,教师应适度地运用幽默性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幽默性的语言往往能突出一些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不想知识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重要的创造工具。”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向学生提出要求时,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感染力让学生有种亲切的感觉。这样学生们能在老师的影响下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建立与学生友好的合作关系,师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在教授“鸡兔同笼”问题时,笔者是这样设计问题的:鸡兔同笼有84个头,190条腿,请你算一算,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老师说:“请全体兔子抬起前脚立正站好。现在鸡和兔的腿数一样了,上面有84个头,下面有多少条腿呢?”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84×2=168(条)”。老师接着问:“那么跟原来的条件相比,少了多少条腿呢?”“190-168=22(条)”学生们回答。老师又问:“这22条腿到哪里去了呢?被兔子提起来了,那么现在你们知道有多少只兔子了吧?”同学们欢呼着:“11只兔子”。虽然学生们对“鸡兔同笼”这个问题的掌握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老师采用了幽默性的语言让学生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正做到了化难为简。

四、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适时的教学评价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发展是教学评价的重点。教学中教师适时的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的意义。教学中建立的评价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学实践证明好的学习态度和情绪与教学评价紧密相关,教师及时的正确的评价有助于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老师对学生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应给予鼓励和肯定;如:“你做的真棒!”、“非常好”。对学生所犯的学习上的错误,教师不能仅限于批评,教师要清楚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在数学课上要积极地贯穿激励性的语言,对每位学生取得的进步给予肯定。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拓创新、不断探索、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突出数学的“趣味性”学习。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M].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