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评价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绩效评价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绩效评价的建议

篇1

    一、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现状

    1.积极开展试点工作,为全面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积累经验。早在1949年美国就提出了绩效预算改革的设想。1951年美国联邦预算局据此编制了基于政府职能的联邦政府预算,第一次明确地使用了“绩效预算”概念,为日后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打好基础。1982年,英国政府公布了着名的“财务管理新方案 ”,开创了绩效评估实践的先河。[1]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财政在经济管理中的资源配置和调节作用越来越突出。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财政部提出了“积极探索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体系”的工作思路。2001年湖北省率先在该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选取了5家单位进行试点,拉开了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的序幕。次年,又在全省范围扩大试点,湖南、河北、福建等地也相继进行了小规模试点,积累了一些经验。

    2.确定了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原则。一是坚持公正、客观原则。保证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绩效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二是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原则。[2]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讲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项目。三是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以定量分析为主,结合定性分析科学地进行评价。

    3.科学地划分评价对象。按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客体的不同,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分为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四类。

    4.摸索出一套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评价指标是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的载体,也是财政支出效益评价内容的外在表现。现在已经形成共识的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财政投资性支出评价指标、财政政府运转支出评价指标、政府采购支出评价指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评价指标、财政科学事业支出评价指标、财政教育事业支出评价指标、财政卫生事业支出评价指标、财政支农支出评价指标等几类指标组成。评价标准则是对评价对象进行科学分析、评判的标尺,可分为行业标准、计划标准、经验标准和历史标准,并且每一类指标都有相应的评价标准。

    5.逐步形成一系列实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成本—效益分析法、因素分析法、专家评审法等。[3]

    二、现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误区由于项目效益比较容易量化,项目绩效评价的可操作性强,各地进行绩效评价尝试时大都先从项目绩效评价入手。纵观各试点地区的做法,可以发现普遍存在着几点误区:

    1.“重脚轻头”,注重事后“结果”的评价而轻视事前“源头”的把关,把项目绩效评价的重点放在项目完工后的“问效”上。[4]然而,作为政府管理经济事务和实施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政府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批复都必须经过一套严格的程序,具有“铁预算”的特点,一经批复,如无特殊情况不得追加、调整或变更。因此,在预算审批阶段对所有项目进行的预期绩效的评估和比较才是重中之重。

    2.割裂了项目预期目标与项目实施结果的联系。没有把项目实施的结果与目标进行对比,造成“结果”与“目标”脱节。项目预期绩效的评估,包括可行性研究、项目目标的确定等只作为一种“要钱”的手段,而没有真正融入绩效评价体系当中。

    3.项目绩效评价较为片面。只注重局部,不注重整体;或只看重短期效益,不放眼未来,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导致评价的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项目的绩效。[5]有些项目就其在局部或者短期的作用和地位而言,也许不显山露水,但相对于全局,或从长远来看,对整个地区日后的经济发展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好比一部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单就其价值进行衡量,不值几个钱,但一旦没有它,整个机器都难以正常运转。

    4.会计核算基础带来的误区。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财政资金的使用不进行核算成本,经济效益难以评定,导致许多地区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侧重点放在支出的“效率”而非“效益”上,使绩效评价名不副实。

    三、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策建议

    1.从源头上把好关。根据我国预算编制的规律,特别是预算一经批复即成定局的特点,把项目绩效评价的重点前移,移到项目预算申报和审核过程之中,也就是要轻脚而重头。一是要结合本年度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总体目标和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进行评审;二是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做法,根据部门的职能和项目的内容,结合项目对社会、经济的实际影响和项目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合理确定项目的预期目标,这些预期目标就是项目安排的参照标准;三是建立跨部门的项目评价体系,不仅要对同一部门的不同项目进行评价,还要对各部门之间的项目进行横向比较,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来确定预算优先安排的项目。

    2.建立以成果为导向,以追求最大绩效为根本目标,以实现既定绩效目标为根本要求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加强“结果”与“目标”的有机对比。项目的预期目标,不仅应该作为项目安排的依据,还应当是项目完工后绩效评价的主要参照标准。通过将依照各项绩效评价指标计算出来的结果与这些标准进行比较来衡量项目的实施效果。作为评价结果的重要依据,撇开项目的预期目标谈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建立一套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由于财政支出范围广泛,既包括直接的、有形的、现实的支出,也包括间接的、无形的、预期的支出;支出效益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既要考虑短期效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既要考虑直接效益,又要考虑间接效益。因此,必须改变观念,树立大局观、发展观,建立一套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该体系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涵盖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仅要考虑局部效益还要兼顾整体效益;不仅要能够评价短期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够评估长远效益,做到这几者的有机结合。

    4.引入权责发生制准确核算项目成本,为评价项目经济效益提供必要的信息。当前西方各国的政府会计或多或少都引入了权责发生制,欧洲大多数政府都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某种形式的产出计量,而且不同程度地确认为预算的组成部分。在德国,大部分地方政府已部分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实行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并行的双轨制,其中巴伐利亚州的慕尼黑市、纽伦堡市等都在积极进行相应的改革,对可以量化成本的公共服务领域,包括居民供水、垃圾的运送和处理等项目使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做法,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先选取部分项目进行试点,待成熟后再行铺开。

篇2

一、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起步较晚,基本处于绩效评价试点和推广初期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绩效评价法制建设、评价指标和标准设计、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还存在缺陷。主要有:

(一)绩效评价法制建设不完善。虽然我国财政法制化建设进程逐步加快,但迄今还没有出台全国性的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财政部虽然制定了一些具体财政支出领域的绩效评价办法,但在法律约束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各个绩效评价办法的要求不尽相同,造成了一些地方财政部门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中无法可依,工作开展不普遍、不规范。目前,我国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主要依靠的是各级财政部门制定的各类具体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办法。但是这些办法和方案对绩效评价的内容、指标和标准设计、绩效评价的操作规程、评价结果的应用等方面规定得不详细,还存在很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指标和标准设计不规范、评价方法单一。地方财政部门在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采用的评价指标,一部分来源于中央、省财政部门制定的绩效评价办法,另一方面是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书籍中研究制定的。由于财政支出的类别多,使用绩效的表现形式多样,现有的绩效评价指标不能有效地评价财政支出的使用绩效。此外,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绩效评价数据库,积累的每类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数据不丰富,造成设计的绩效评价标准对实践的指导性不足,需要经过绩效评价实践进行完善。地方政府部门在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采用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是从现有年度财政支出报表中提取需要的数据,运用设计好的指标和公式,计算出绩效评价的结果。当然,这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之一,但还有一些好的方法如:专家评议法、调查问卷法和因素分析法等,没有被充分运用。

(三)评价层次不全,评价机构不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包括政府、部门、单位和项目四个层次。但是我国一些地方在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践中,多数只是开展其中某一个或两个层次的绩效评价。而且,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实施主体上还不规范。财政部门对政府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进行评价,造成了财政部门自己监督自己的逻辑错误。而本应由部门自己开展的部门、单位和项目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却由财政部门实施,存在“越位”之嫌。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多数财政部门撤消了统计评价专职机构,造成了财政部门内部各业务主管机构分头负责绩效评价的局面,缺乏统一的管理。

(四)评价结果的应用不到位。一些地方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做得不够,往往是绩效评价工作完成后束之高阁,或者即使交给被评价对象,部门和单位对绩效评价结果不重视,主要原因在于绩效评价结果的约束力不强,责任追究机制不到位。财政部门在分配财政资金中很少参考绩效评价结果调整各部门的预算,绩效高与低的政府部门或单位在获得财政资源配置上没有大的差别,使用绩效低的单位与责任人很少为此承担责任。

二、加强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的思路和建议

通过分析当前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如下有针对性的完善思路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中央及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从国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情况看,多数西方国家在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都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保障了绩效评价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加拿大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1977年《绩效评价政策》、1981年《绩效评价指南》、1989年《联邦政府和部门绩效评价的工作标准》、1994年《绩效检查条例》、2000年《对绩效评价的研究》、2001年《加拿大政府绩效评价政策和标准》、《部门战备规划与预期结果》。

在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建设上,首先中央政府应该积极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出台一部全国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律法规。如果出台专门的法律存在一定困难,可以在完善和制定相关财政法规中,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进行规范。省、市等地方政府要在地方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建设上,要尽快实现“零的突破”。

同时,还要制定地方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规章办法,推进绩效评价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目前,财政部和一些地方财政部门已经制定了一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具体办法。如财政部先后制定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方案》、《北京市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和《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意见》等,但这些办法主要是针对一些具体支出领域和某个区域性的,这些地方性绩效评价办法内容不统一,不具有广泛适用性。因此要抓紧制定全国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办法,对绩效评价的范围、操作程序、实施主体、指标设置、评价结果应用等做出具体规定,再制定一些具体财政支出领域的绩效评价办法予以细化,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二)健全绩效评价实施机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层次分为:财政部门、预算部门、单位、支出项目,每个层次的绩效评价实施机构又不尽相同。西方四国在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层次和绩效评价的实施机构方面做得比较规范,美国评价实施机构由国会领导,国会会计总署直接进行考评,总统预算与管理办公室协助,各部门也设立专门评价办公室,要求联邦各部门必须制定长期战备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收支计划,由国会会计总署或由其委托中介机构对各政府部门进行绩效评价,向国会提交评价报告。在加拿大由财政与管理部负责组织领导,各部门分别实施评价,各政府部门的部长每年都向财政与管理部上报《部长预算陈述》,简述部门目标与预计完成情况;财政年度结束后,要提交部门《年度绩效报告》,进行绩效的评价。

财政支出总体绩效评价,主要是对政府财政部门配置财政资源绩效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反映的是财政支出整体使用绩效情况。因此,实施财政支出总体绩效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各级人大、政府审计部门、财政政策研究部门,而不应该是财政部门自身,否则就形成了财政部门身兼“裁判员”和“运动员”两种身份。从国外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由国会审计署或内阁财政委员会秘书处领导进行,这相当人大财经委员会和审计部门。作为过渡性措施,当前财政总体支出绩效评价可以由财政部门实施,但评价结果要向人大等监督部门反馈。

从西方四国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情况看,对预算部门、单位和项目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由各部门负责履行。部门的具体职责是提交年度绩效计划和年度绩效报告;收集、整理绩效评价的信息,制定或修改政策或提出政策建议;受国会审计署的委托,评价本部门的计划项目。财政部门主要负责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导工作,选择一些典型财政支出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因此,我国在开展部门、单位和财政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上,应形成以部门和单位自身为主的评价模式,由各部门和单位每年向人大和政府提交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报告。财政部门主要对各单位开展绩效评价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督促各部门和单位按时、保质保量地进行绩效评价,并对各部门提交的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审查,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对下一财政年度的部门预算进行调整,促进财政资源向使用绩效高的行业和部门倾斜。预算部门和财政部门在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中,可以根据需要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

(三)逐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西方国家设计财政支出绩效指标的情况主要是:美国主要包括过程评价指标(即立项决算评价)、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综合影响评价指标、持续性和长期评价指标;英国主要包括立项决策的效果评价指标、技术方案效果评价指标、经济性和有效性评价指标、社会影响评价指标;加拿大主要包括重要性和相关性评价指标、效果性评价指标、成本效益评价指标、管理有效性评价指标等。

因此,在设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上,要围绕财政支出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进行设计,评价指标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复合性评价指标,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指标;二是单一性指标,包括投入类、过程类、产出类和成果类指标。从四项单一性评价指标上不能直接判断一项财政支出活动的绩效高低,但是这些单一性指标是复合性指标产生的基础,通过单一性指标评价的结果可以计算出复合性指标,才能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进行评价。

在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上,要根据项目的性质选择成本-效益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因素分析法、专家评议法、查问询证法等。特别是在评价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总体绩效和一些社会事业项目绩效上,更要注重运用非公式化的绩效评价方法。比如,在评价教育项目的绩效时,不仅要计算毕业率、升学率、巩固率、辍学率、专业对口率等指标,还要对教育会带来的生产力发展、改变人的精神面貌、文化观念和创造力等因素进行评价。因此,在开展政府、部门、单位和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时,要更多地运用非量化、实地抽样调查、倾听专家意见等方法来进行绩效评价。

(四)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是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评价的准绳。制定评价标准要依据同行业、同地区、同性质的数据资料做基础,按照财政支出性质、地区和行业类别、项目规模,采用历史经验、政策标准、数理统计分析、专家评估、公众印象等方法取得。每一类项目的绩效评价标准,要根据项目的所属政府层次和地域间差异,制定相应的评价参照标准。要依托长期积累形成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数据库,通过对各类数据汇总分析,为制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确保制定的评价标准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这样对绩效评价数据进行考核得出的结果才更加科学、合理。

(五)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信息数据库。西方发达国家在开展绩效评价中,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逐步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公共支出评价数据库,为评价各类支出项目的投入水平、效益情况和影响状况,开展历史的、横向的分析比较提供了技术支持,保证了评价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由于我国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时间短,在绩效评价数据库的建设上尚是空白,造成了在设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等方面困难重重。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较快,特别是“金财”工程实施以来,财政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绩效评价数据库已经具有现实条件。在绩效评价数据库的建设上,要选定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财政支出项目,作为绩效评价数据库的数据源,同时要做好数据信息的分类管理,尽可能扩大数据库在财政资金类别和支出项目上的覆盖面。数据库要涵盖政府财政支出总绩效评价、部门和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项目绩效评价等四个层次;在财政支出的类别上,要涵盖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建设、社会保障、农业和农村、政府管理等各个领域。各级财政部门建立的绩效评价数据库要依托财政信息网实现信息共享,最后形成以财政部为中心,各省、市、县互联的共享数据库,使各级财政部门都能使用数据库,服务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工作。

(六)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最终目的,一是通过运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发现绩效评价对象在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制定解决措施和方案,提高部门理财水平;二是由财政部门根据绩效评价的结果,与部门预算的编制相结合,对使用财政资金绩效好的部门,在编制下年度预算上增加预算额度;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差的,而且没有客观的原因,给予调减预算额度。西方国家非常重视财政支出绩效的应用,例如英国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政府长期经济目标和经济计划的依据;作为财政部对各政府部门制定以后年度预算的依据;作为落实政府责任制的依据;公共和国会对政府监督的依据。

此外,英国政府在应用绩效评价结果中还非常重视运用激励机制,规定只要能实现《公共服务协议》要求的绩效目标,部门可按自己的计划安排预算资金,并在三年计划期内,将预算资金在不同年度内自由调度,三年计划期结束后节余资金可以转入下一期继续使用。这种制度能够激励部门按绩效要求的标准来完成自己的任务,鼓励部门节约资金。

篇3

关键词:公益性 导向 公立医院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

我国新医改方案中再一次重点强调:必须坚持医疗卫生服务和公立医院公益性质作为指导思想,切实解决广大患者和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2015年开始,我国已经在全国范围的县级公立医院全面推开综合改革,2016年,我国公立医院的改革试点城市将逐渐扩大到200个,公立医院在回归公益性的改革方面还十分艰巨,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回顾历史,我国从1949年建国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80%-85%的人口都享有医疗保障,被当时称作是发展中国家的奇迹。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得医疗服务成本上升,公立医院出现了行业性亏损,很多公立医院开始自谋生路。于是我国公立医院中出现了小病大治、以药养医等现象,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逐渐淡化。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医改政策的不断出台与深入实施,我国新医改所倡导的公益性方针政策既定,但是改革的道路仍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攻坚时期。绩效管理是目前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内容,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部分公立医院仍以经济指标、经济效益为主要导向,并未形成完善的、合理的、科学的、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内部绩效考核机制。

一、创新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意义分析

(一)实现价值与工具的统一

对于我国公立医院而言,进行绩效评价和考核主要就是为医院内部的各科室年度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工作指导,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设计、实施、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必须努力构建公益性的体系,并努力在医院内部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可量化的、操作性强的、有效的、持续性强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为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在公立医院内部实行绩效评价进一步实现了医院广大医护人员、职工与医院未来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因此,树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是建立在病人和广大患者的基础上,不嗵岣咭搅浦柿俊⑻岣咭皆旱墓芾硭平、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为促进公立医院向着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实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在实施绩效考核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对过程与结果共重的考核原则,同时还必须结合医院的实际状况逐步完善、努力探索医院绩效评价指标和体系,使绩效考核更具有刚性、更具有可操作性。另外,在绩效考评实施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制度的建设与落实共重的考核原则,科学地、有效地加强对绩效管理与考核工作的力度,进一步细化、量化各项绩效考核指标。

(三)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统一

在公立医院推行绩效评价主要就是为了尽快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精细化管理,为保证公立医院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医院内部从上至下必须深刻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全面强化个人责任意识,以此为基础保证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绩效考核的实施对医院的持续发展极为有利,特别是对于那些想在医院内部想吃大锅饭、工作混日子的梦想,从根本上改变广大医护人员的思想认识、工作作风。

(四)实现长期与短期的统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公立医院主要是通过月度考核、季度考核的方式完成绩效考核工作的,月考核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但是得到的考核结果是片面性的、片段化的,这不能完全反映出每一个科室的整体发展情况。而年度考核是固定了时间段的,年度考核以自然年份作为考核的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反映出科室的发展状况,年度考核并不能完善地反映出考核的时效性。可见,实现月度考核、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能够相互之间取长补短。

二、公立医院构建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一)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本质决定必须进行公益性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

从本质上看,公立医院有别于私立医院,其中最主要的不同就是各自所承担的责任不同,公立医院的特性决定了它必须履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一方面公立医院必须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特别是那些弱势群体;另一方面,还会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进行处理,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本质,这也是大部分私立医院无法比拟的。因此,公立医院的本质决定着在绩效考评中必须要以公益性作为导向,构建具有公益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现象要求必须进行公益性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公立医院在其长期的经营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公益性为服务导向,这也是大势所趋。但是,目前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冲击下,很多公立医院失去了公益性的本质,甚至出现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很多公立医院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淡化了公益性。因此,必须尽快构建有效的、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和体系,以便对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进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三)公立医院公益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匮乏要求必须进行公益性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我国大部分公立医院对于公益性方面的评价指标构建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关于公益性方面的绩效考核指标的构建还十分匮乏,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绩效评价的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科学性,因此,必须尽快构建一套科学的、合理的、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案

(一)设计绩效考核体系

就目前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情况来看,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主动借鉴、汲取企业或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先进的绩效管理考核理论与方法,构建真正适合自己的内部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可以从管理绩效、业务绩效、服务绩效这三个不同的层面来进行。

(二)制定绩效考核标准

在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方案中,可以根据考核的不同层级、根据科室内部考核的指标制定出绩效考核指标的标准。各公立医院应深入群众,听取广大科室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再借鉴国内外一些大医院在绩效考核标准制定中的成功经验,严格遵循客观、合理、奖惩分明、科学、系统、导向突出、权重合适等基本原则,制定出真正符合本医院的现状,又能够重点突出的绩效管理考核标准,为促进本医院绩效考核体系的完善奠定基础。

(三)落实绩效考核方案

为了保证医院绩效考核方案的落实,很多医院通过定期检查、审阅相关资料、随机抽查、现场提问等不同的方式相结合的手段实现了月度、季度、年度的考核。在年度考核中,公立医院可以组建绩效考核小组,并由医院的副院长担任组长,从各科室中挑选一大批责任心强、勇于奉献、乐于助人的医护人员加入到绩效考核小组中,对医院中的不同科室进行考核。但是,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能、不能照顾人情,一定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实时、动态化地将考核结果、考核过程中扣分的项目及时对全体医护人员公开,以此来保证医院绩效考核的真正落实。公立医院要想真正落实绩效考核标准就必须针对自身的实际状况进行全面的指标设定。例如:将医药费用指标中的药品、药品和卫生材料费、卫生材料管控、财务风险控制指标中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与监督、资产设备的管理等全部纳入到考核的范围中,以此为契机健全考核机制。

(四)公益性导向绩效考核指标的选择维度

以公益性导向作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问题。因此,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的最终落脚点就集中在下面这几个不同的维度:科室管理、科研创新、医疗质量、服务质量的提升等。其中,在绩效考核方案中业务指标的比重仅仅占到20%左右,具体的经济指标所占的比重也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评价指标的公益性导向。

(五)公益性导向绩效考核指标的核心指标

这就要求公立医院必须在绩效管理中充分体现出公益性导向,始终坚持以广大病人、患者为中心的办院方针,全面提升医疗质量、优化患者的就医流程、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保证医疗安全,为广大患者、居民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

四、结语

总之,实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保证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广大民众对医疗卫生事业的信任度,更是实现以民为本的医疗改革的具体表现。因此,各基层公立医院必须要以公益性为导向,为广大民众和患者提供合理、有用、适度的医疗卫生服务,这就要求公立医院的改革必须破除逐利机制的影,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改变以创收为主要指标的绩效评价体系,努力探索构建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兼顾社会效益与公益效益为主的,能够全面地、充分地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内部绩效考核机制,使公立医院的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到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王成.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北京市为例[J].卫生经济研究,2014,(7):40-42.

[2]朱燕刚,郭永瑾,罗力,舒蝶.国内外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比较[J].医院管理杂志,2014,(1):96-98.

[3]叶猜,赵吉.公立医院公益性与积极性均衡的三种思路[J].卫生经济研究,2015(1).

篇4

导诊服务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导游、导购服务引申到卫生行业中来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深化改革的产物。它向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护理服务方式,拓展了护理服务范围,是以人为本、个性化服务理念的具体体现。

1 导诊人员的招聘与培训

我院招聘导医人员条件为:女性,身体健康,仪表端庄,善于交际,具有中等卫生专业技术证书。导诊护士培训分岗前培训和在岗实践两个阶段。岗前培训为1个月,培训内容结合医院管理制度、医院环境礼仪、服务用语、就诊者心理需求、沟通协调能力等,由护理部负责统一培训方式和进行模拟练习:在岗实践为1个月,由专门护士临床带教,学习人际交往、医院服务接待、工作礼仪,端正服务态度,增强服务意识,养成礼貌待客的良好职业习惯,熟练准确地按操作程序完成本职工作。

2 导诊台护士管理

导诊台护士隶属门诊护士长统一管理。她们淡妆上岗,佩戴员工胸牌,身着专门的工作制服、斑纹头饰和统一的护士鞋,统一的着装、发式和佩饰,愈发显得醒人悦目。医院大厅的空间、设备、装饰与富有生气的服务人员的多功能角色、分诊护士的服务等,形成了良好氛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医院的整体形象。导诊人员每天24 h分3班,每天8 h,实行连续排班模式,每班安排2名巡回导诊员和1名分诊护士值班。巡回人员负责帮助老弱病残患者挂号并运送人员到位,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患者就诊先后次序,分析解决患者需求,体现了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做合适的事、领取合适报酬的原则。达到人力资源合理有效使用的良好效果。

篇5

一、研究进展

近年来,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日益增多,理论界逐渐将企业绩效与各利益相关方相统一,而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就必须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对于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这一论题,国内外学者们各有研究所得。西方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对比较领先,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旺盛时,理论界对企业绩效应由利益相关者来评价达成共识。各种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型也应运而出,其中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是美国学者索尼菲尔德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式和加拿大学者克拉克森的RDAP模式,提出了销售服务、环境保护、雇佣歧视等建立三维立体评价模式。我国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测阶段。对这一问题的部分研究有刘文鹏提出的非财务性业绩评价系统等。

二、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什么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取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保证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应满足各方利益关系,不断增加企业财富,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化。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财务管理目标应与企业多个利益集团有关。可以说,财务管理目标是这些利益集团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下,某一利益集团可能会起主导作用,但从长期发展来看,不能只强调某一集团的利益,而置其他集团利益于不顾,不能将财务管理的目标集中于某一集团的利益。从这一意义上讲,股东财富最大化不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内涵及优点。企业价值最大化具有深刻的内涵,其宗旨是把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放在首位,着重强调必须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兼顾企业各利益主体的利益。企业价值,在于它能带给所有者未来报酬,包括获得股利和出售股权换取现金。

相比股东财富最大化而言,企业价值最大化最主要的是把企业相关者利益肢体进行糅合,形成企业这个唯一的主体,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下,也必能增加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但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对企业价值的评估上,由于评估的标准和方式都存在较大的主观性,股价能否做到客观和准确,直接影响到企业价值的确定。

三、绩效评价

(一)什么是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是对某人的工作成绩进行测评并提供反馈的过程。在保持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方面,它有两个基本目的:一个是评价的目的,让员工了解其工作成绩;另一个是开发的目的,对员工的培训和自我发展提供帮助。

与员工测试一样,绩效评估也要达到可靠性和合理性的标准。可靠性是指对相同的人员在不同的时间或者是由不同的测评人员进行评估要产生一致的结果;合理性是指测试的各个方面要与工作成绩有关,且测试中不带有任何偏见和偏袒。如果管理人员在员工的录用、解雇和提升活动中带有偏见和偏袒性质的行为,那他可能会因为歧视的原因被提讼。绩效评估的文件和与过去活动相一致的记录也要包含竞赛性质的测评。在组织中常用的绩效评估方法包括分级图表、描述、行为定级表、关键事件技术和多人比较。

我国当前实施的企业绩效评价,实质上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实行的一项企业监管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也正在朝着运用市场经济原则间接管理的方向不断转变。推进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企业绩效评价结果由财政部每年定期公布;绩效评价结果与经营者年薪制、股票期权等收入分配方式改革试点工作也正在逐渐结合,成为管理人员业绩考评的重要依据。

企业绩效评价虽然是政府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一种手段,但政府部门今后的主要职责应侧重于制定评价规则、评价标准、执行委托任务、监督评价质量等,具体的评价事务应交由中介机构组织完成。中介机构参与企业绩效评价工作,可以使监管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评价结果的应用和监管决策上,而且因为社会中介机构有丰富的专业经验,可以提高评价工作的效率、质量和公正性。在国外,聘请民间审计执行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也是一种普遍的做法。社会中介机构年度报表审计和管理咨询业务也是依据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进行的,所以中介机构可以将企业绩效评价工作与会计报表审计、管理咨询等业务结合起来,进一步开拓自己的业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指由一系列与绩效评价相关的评价制度、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机构等形成的有机整体。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由绩效评价制度体系、绩效评价组织体系和绩效指标体系三个子体系组成。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科学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实现企业绩效客观、公正评价的前提。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遵循了“内容全面、方法科学、制度规范、客观公正、操作简单、适应性广”的基本原则。评价体系本身还需要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发展完善。

企业绩效评价的内容依企业的经营类型而定,不同经营类型的企业,其绩效评价的内容也有不同。工商企业与金融企业就有不同的评价内容。在工商企业中,竞争性企业和非竞争性企业的评价重点也存在差别。

(三)具体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的方法与步骤

1、在企业现有机构中新增或强化绩效评价职能,配置相应人员,赋予相应的责、权、利,制定工作规章制度。

2、评价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将企业战略和年度规划目标分解到各相关部门的业务活动和责任人。

3、运用供应链管理、平衡计分法、经济增加值和我国有关部委颁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等理论方法制定企业绩效评价的内容、指标、标准、方法、制度和流程。

4、运用数量统计法和工业工程法测算各类指标平均值,并经各部门讨论和企业领导审批后作为评价标准。

5、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定期评价企业绩效,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各有关领导和部门。

四、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绩效评价

(一)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基础的员工绩效考评。首先,企业价值最大化符合企业的目标。企业的行为基本准则就是赚取尽量多的利润,从现代财务的观点来看,企业在各种外界的综合要求下,体现为价值最大化目标。其次,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动态的标准,它随着企业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绩效考评基础,可以克服工作分析相对静止和与企业目标分离的缺点;而且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基础,可以将绩效考评与企业战略管理联系起来,将企业的战略管理目标具体的转化为实在的企业价值,避免了战略管理的空洞化。最后,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绩效考评的基础,可以贯彻企业的战略目标,真正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战略伙伴。企业战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企业战略主要是一个计划工程,战略规划就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计划,战略实施实际上是将企业战略细化到部门和员工;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战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自己的未来由模糊到清晰,由遥远到现实。企业战略实际上是上述两者的综合体,因此以企业战略发展作为绩效考评的基础,客观上依据不足。而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依据,凡是对企业价值有影响的行为,都是绩效考评的对象,个人绩效的高低取决于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程度。

(二)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绩效考评的基础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崭新思路

1、绩效考评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基础,将促使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再仅仅将员工在本职工作上的表现作为考评的唯一依据。员工在社会上获得了较高的荣誉,会增加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这样的行为应当受到鼓励,这样的员工在绩效考评时应该得到承认;反之,因为员工的行为破坏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对企业的价值产生了负面影响,在绩效考评中就应受到惩戒。

篇6

[关键词]示范校 绩效预算 评价体系

一、绩效预算评价的提出和国内外研究经验借鉴

1、绩效预算评价的提出

随着我这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战略地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和人民性。办学方针更加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使得社会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增加了,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经费的不足,极大地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在有限的教育投入下,由于学院没有建立教育成本核算机制,在投资的管理和应用计划不周、管理不善、盲目投资、调度不灵,也是制约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采取两种解决办法:一是扩大财政来源,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二是改善资源的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在这种经费短缺的现实情况下,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就变得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学院通过对校内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必须树立投入产出分析的观念,建立绩效预算评价体系,加强教育成本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投资效率,促进职业教育的稳定发展。

2、国内外研究经验借鉴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和绩效的普遍质疑,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绩效提升运动在欧美国家蓬勃兴起。为了响应社会公众诉求,许多高校从内部管理入手,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和绩效改进方案。为加强高等教育的外部保障,各国政府也逐步建立了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绩效评估机构,并赋予评估第二种重要功能――将评估结果与财政拨款相结合,作为评价拨款绩效和确定拨款额度的依据,并籍此提高办学资金的使用效率。在这种内外部评估结合、评估作用日趋重要的背景下,评价结果对各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强。

基于对绩效责任的强调,目前美国政府对高等学校提供资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绩效基础拨款法和绩效基础预算法,绩效基础拨款通常根据一些与高校机构办学成果有直接关连的特定绩效指标,来决定对高校的补助与拨款额;绩效基础预算则是由州政府官员、议员或是高等教育协调改性质的委员会,通过较多指标项目间接考核办学机构绩效,以决定分配给各高校教育经费的多少。到了80年代后期,由于美国社会对于绩效责任的呼声愈来愈高,各州政府不得不开始注意高校教育的绩效责任问题。州政府一方面要求接受公共经费补助的高校机构需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关信息给州政府及社会大众;另一方面,州政府也以不同的经费补助政策来鼓励高校追求卓越与改善绩效。目前,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在不遗余力地推行预算绩效评价,它在公共预算管理体系中的应用程度也日趋深化。这表明:在预算管理改革中引入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是顺应公共管理环境变化的要求,是良好绐理结构的关键要素。

二、绩效预算的内涵

对于职业院校绩效预算来说,其内涵包括三方面:

(1)以预算绩效为核心的衡量、考核、评价。

职业院校绩效预算评价关注的核心要素包括:

投入,强调支出纵向配置和横向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指教育产品和服务的产出率和合格率,强调职业教育的服务效率、服务供给能力、服务行为表现;成果,指满足公众需要和宏观战略需求的教育产品和服务,强调所提出产生的实际效果;潜力,强调职业院校各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品质。

(2)绩效预算是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监督评价。

监督评价具体包括预算编制中的决策评价、预算执行中的过程评价、决算中的结果评价,分别为预算编制和审查、预算执行和调整、决算审查提供信息支持和操作平台。

(3)绩效预算评价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绩效指标,并考察其实际完成情况来实现的。具体包括:

关键绩效指标系列,用以理性地确定项目计划的的优先顺序;业绩表现衡量指标系列,用以监控优化项目计划的执行;绩效测评指标系列,用以综合评价项目计划的完成效果。

三、职业院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实施预算编制中的决策评价指标

这个过程评价的实质是以绩效评价为导向,对资金分配决策情况进行最优化模拟。评价的目的是通过绩效评价,科学的掌握各项目计划轻重缓急和优化次序。评价的结果将成为项目成立和预算确定的重要依据。其包括下列核心因素及关键指标:

1、考虑投入因素指标:其关键指标应包含财政拨款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生均基础教育支出增长率等。

2、考虑效率因素指标:其关键指标应包含批复预算中未明确到项目的比率、追加预算占总支出比率、追加预算占年初支出预算比率、追加专项支出比率等。

3、考虑效果因素指标:其关键指标应包含国库集中支付比率、增长率、教学资源利用率、增长率、生均教学资源、教师人均教学资源、生均图书资料费、人力资源利用率等。

(二)实施预算执行中的过程评价指标

过程评价是预算执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实质是通过一系列业绩指标,来跟踪监控项目计划的实施过程,具体业务行为表现为资源匹配情况。评价的目的是保障预算支出严格按规定程序运行,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并加以改正。评价的结果将成为优化执行和预算调整的重要依据。其包括下列核心因素及关键指标:

1、考虑投入因素指标:其关键指标应包含项目预算使用率、项目事业完成率、项目投入完成率。

2、考虑效率因素指标:其关键指标应包含预算收入执行率、预算支出执行率、生均培养成本率。

3、考虑效果因素指标:其关键指标应包含部门贡献率、贡献差异率。

(三)实施决算中的结果评价指标

这个进程评价的实质是通过一系列全方位、多角度的绩效测评指标,最终对预算执行结果和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分析、评价和报告。评价的目的是探寻影响支出效益的因素,切实提高支出效益。评价的结果将成为决算总结和下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其包括下列核心因素及关键指标:

1、财务绩效效率:其关键指标应包含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使用率、总资产更新改造率、固定资产年增长率、自筹经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自筹经费增长率。

2、教学绩效效率:其关键指标应包含生均事业费、生均教职工经费额、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教学活动收入年增长率。

3、科研绩效效率:其关键指标应包含教师人均科研经费、科研活动收入年增长率。

4、声誉绩效效率:其关键指标应包含校友捐赠率、捐赠收入增长率、捐赠收入占总收入比重。

5、效果评价:其关键指标应包含毕业一次就业率、三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学术成果水平。

四、评价职业院校绩效指标的方法

由于在社会系统中,学校的的使命是独特的,从知识传授的角度看,一方面由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复杂性,一个学生的成功或失败很难与某位教师的培养行为直接相联系,因此,教师传授知识的工作难以量化。与物质生产相比,知识生产很难定价和市场化,知识的价值不容易被立即鉴别出来。同时,知识产品还存在同行评价的必要。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其多样性还明显地反映在办学模式、办学风格、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特色和类型的学校,其绩效评价的方法、重点和指标构成也不一样。因此,为了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完成,必须选择合适示范校建设发展的需求,按照我院示范校建设的特点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

1、比较法:将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历史上的变化和波动情况,既可看出发展趋势。再将本校与其他同类学校数据比较,这样可以分析自身的差异和改进方向。

2、专家评议法:主要是聘请有关专家采取“背靠背”评议和“面对面”评议的方法,通过有关资料就评价客体的某一方面进行评价、判断。

篇7

一、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核心应该是发挥评价促其发展的功能

当前,从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看,评价的功能和评价的技术,都有了本质性的变革。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被消极的方式所控制,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要为学生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 倡导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而这一切集中体现在了“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确定个体化的发展性目标,不断搜集学生发展中的信息,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有针对的改进建议。发展性评价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与学生的未来,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不同特点,为每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有针对性的建议,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

二、多样的评价手段和多方面的评价角度是必要的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仅仅关注某个环节或采取某种方法是难以收到明显效果的,而应该同时关注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首先评价手段和方法要多样,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多采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行为观察评价、问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 多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结合等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才能使评价更具有发展性激励性。关注学生发展过程,承认差异,人的先天禀赋不同,接受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不同,其素质发展特点、水平和潜在可能性存在差异。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和 个性发展和谐统一的教育,所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观察、收集和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表现 ,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求。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角度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依照各自的条件得到其可能得到的最佳发展,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个性,爱学习、会学习、爱生活、会生活。例如应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适当的指出不足,制定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又如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收集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伴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运用成长记录袋反映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优势和不足,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促进其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成长记录应始终体现诚信原则,在记录的过程中要有教师、同学、家长的参与,使记录的事实典型、客观、真实,确实收到实效。

三、评价的过程性直接促进学生的变化

人的素质除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还具有发展变化的性质。随着人生活在其中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变化以及人自身实践活动的发展,人的素质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素质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教育过程。评价学生素质,不仅看其现有的质量水平,还要看其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要体现出评价的过程性来,从而让其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不断丰富素质内涵,逐步提高素质水平。评价的过程性应具体体现在收集学生学习状况的数据和资料,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在一定的目标指导下,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例如,在一个单元的教学或完成某项作业后根据课程标准中的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探究与实践能力等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描述,通过教学反思发现问题,从而判断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提出具体合理的改进建议,促进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个例子就典型的体现了评价的过程性,体现了学生发展变化的轨迹,使教师能够对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状况有清晰全面的把握。

四、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

篇8

一、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评价的内容

效益是一个高层次的综合反映,任何经济行为其着眼点无一不是围绕着效益,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评价也应围绕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展开。

(一)专项资金经济性的评价内容经济性指对一些活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其资源消耗量降低到最低水平。对于专项资金的经济性审计,以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资金为例,就是要检查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在立项前是否进行了项目可行性论证,立项时是否有小项目套大项目、假立项或相同项目重复立项问题;检查国家、省级财政预算单位在批复预算和拨付资金时是否及时足额,项目资金有无实际到位,拨付到位率是多少,应配套的资金是否及时配套到位,有无影响项目执行的进度;检查项目支出总额和构成是否符合国家和省发改委下达的投资计划,专项资金使用是否有损失浪费、截留挪用或体外循环的行为,有多大比例的资金从总体上发生损失浪费和跑冒滴漏现象;检查真正用于项目资金的比率,比例和结构是否合理,项目支出是否有节余等。

(二)专项资金效率性的评价内容效率性是指产品、服务或其它形式的活动与其消耗资源的关系。一项有效益的活动应该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一定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或实现一定的产出使用最少的投入。对于专项资金的效率性审计就是要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根据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和对宏观经济调控发挥作用,对项目进行立项;资金分配和安排是否向这些专项资金项目倾斜,从而发挥专项资金的资助作用。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例,应审查省中小企业管理局关于该项目的支出编制和资金分配是否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与大企业协作配套、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审查中小企业管理局、发改委、财政部等被审单位是否建立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申报、审核管理制度,省中小企业管理局是否对申请的中小企业的资格条件以相关资料进行了审查,是否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建立了专家评审制度,这一过程是否独立、公开、透明等,省级财政部门是否对省级中小企业管理局提交的项扫资金申请报告进行了审核,预算的审批、资金的拨付等预算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审查项目支出具体使用管理办法是否健全有效,具体执行是否遵循项目申报的规定和使用管理办法,有无因管理办法或规章制度落后导致项目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中小企业管理局、发改委、财政部等资金或项目管理部门对资金的使用是否建立定期监督检查制度等。

(三)专项资金效果性的评价内容效果性指项目、计划或其他活动的预期结果和实际效果之间的关系,即产品、服务和其他形式的活动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既定的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及其他预期效果。对于专项资金的效果性审计就是要审核专项资金支持的目的是否达到,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差异多大,从项目决策、建设、运营各个环节审查,有无决策失误,工程质量隐患,是否存在建设进度缓慢、项目闲置难以运营等不合理问题。例如,对于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项目,需要评价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项目完成后,农村用电量提高了多少,线损率减少了多少,并与改造前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还有中小企业发展资金资助中小企业的项目完成后,中小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多少,新产品开发成功率达到多少,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在全国上升了多少位,并与资助前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

二、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专项资金评价的载体,专项资金的效益必须通过评价指标予以体现。建立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评价指标应与审计目标有直接的联系,不能因为容易收集就使用。只有从审计目标出发,围绕审计目标来选择和确定审计标准,才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效益审计效果。就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情况而言,必须要围绕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主要目的来进行选择,才能确定所需的“合适的”审计评价指标。

(二)完整性原则由于专项资金涉及多因素、多目标,专项资金支出的结果往往包含着多重的社会、经济及环境目标的要求,不同的因素或指标包含的整体特征信息不同,因此要全面地认识评价对象,必须选择多指标,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必须能反映整体特征的多信息,将各指标的评价值综合在一起,所得出的结论能够在整体上反映被评价对象。因此,建立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要考虑定量与定性评价指标的有机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评价指标的有机结合,现实效益和长远效益的有机结合,现实效益与潜在效益的有机结合、社会宏观效益与行业、单位微观效益的有机结合等。

(三)分层原则由于专项资金使用的对象特殊,不仅种类多种多样,千差万别,且使用目的不同。既有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共服务,又有使居民受益的公益项目及造福子孙后代的公共资金项目,还有对国有企业的盈利性支出。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评价的目的又可以分两个层次:直接目的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最终目的是检查公共资源责任,即财政资金的决策和使用责任。因此,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指标的建立应有层次性,既有带有指导性原则的公共资源责任的总体评价指标,又有对总体指标补充的具体评价指标。

(四)可操作原则指标不仅要科学客观,能够得到社会、专家和被审计单位的认可,而且要简明扼要、实用、可操作,要易于判断、理解和接受,表达要清楚,不存在分歧,同时,这些指标的选择上可以获得连续的官方统计数据,避免随机波动,获取需要的资料应在合理的成本基础上;所选指标要便于横向与纵向的分析研究,具有便于国际对比交流和国内通用的特点。

(五)适当原则效益审计侧重于战略评价,因此,指标的设置在反映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评价基本特点的基础上,不宜太多,数量要适当,指标之间要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相关性,避免指标相互重叠和重复评价,避免指标评价结果相互抵消。

三、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专项资金项目虽然点多面广,项目繁多,但专项资金的使用政策性强,资金的安排一般围绕国家或地方政策要求的目标,有明确的用途和使用范围,资金的筹措都有中央、地方、部门和单位多方出资,且具有专门的管理制度与办法。专项资金项目效益审计指标不可能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指标体系,但可以制定一个基本的、指导

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基本的评价体系可以由国家统一制定,对特定用途的具体专项资金的评价指标,需要与专项资金的管理单位和使用单位,必要时还应聘请专家共同研究确定。因此,根据我国现阶段审计工作水平,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应包括指导性的评价指标和针对不同类型审计对象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在此主要探讨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至少应包括:资源占用及利用指标、管理活动评价指标、社会和环境效益评价指标。具体到效益审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个方面,其指标的确定又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经济性评价指标的确定评价专项资金的经济性包括四个基本评价指标。

(1)项目可行性论证比重。大的专项资金项目都要求立项,而立项前要进行项目可行性的论证,这是专项资金项目投入的第一道关口,项目可行性论证比重应是符合要求的项目可行性论证项目数与实际的项目可行性论证项目数的比例,符合要求的项目可行性论证项目数不包括小项目套大项目、假立项或相同项目重复立项的项目。

(2)配套资金到位率。专项资金一般都是中央、地方、部门和单位共同出资,现在许多项目只有中央资金能到位,其他方面出资难以按期到位,从而影响项目发挥其作用。配套资金到位率是实际到位的资金总额与项目计划投入额的比率。

(3)项目资金节约率。投入计划资金数与实际资金数不可能相等,项目资金的节约应上交。项目资金节约率是资金节约额与项目计划投入额的比率。

(4)专项资金用于项目率。专项资金使用中普遍存在着损失浪费、截留挪用等行为。这项指标为实际用于专项的资金与中央、地方、部门配套资金总额的比率。

(二)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效率性评价指标的确定评价专项资金效益的效率性应包括以下四个基本评价指标:

(1)专项资金项目的可行性。每一项专项资金项目资金的安排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一定的目标,项目的执行是否达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预期值,是发挥专项资金项目资金的资助作用、实现其目标的关键。专项资金项目的可行性是可行性的实际效益值与可行性目标效益值的比例。其中,实际效益值可以通过成本效益分析结果值确定,可行性目标值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标准值确定或根据行业标准值确定。

(2)管理制度健全有效度。我国财政对于每一个重要的专项资金项目都要求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规则》、《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健全有效度是健全有效制度的个数与要求执行的管理制度总数的比例。

(3)审核审批的比重。对专项资金项目的审核审批是实施财政监督、保护资金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审核审批从项目立项、可行性报告、项目计划、资金下拨到项目的验收都应有审核审批。审核审批的比重是实际审核审批次数占要求审核审批次数的比例。

(4)项目招投标率。为了降低专项资金项目的成本,一般都要求对大宗材料、机器设备进行招投标。项目招投标率是实际项目招投标的资金额与制度要求招投标的资金额的比率。

(三)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效果性评价指标的确定由于专项资金项目投入的政策性强,主要作用是有助于宏观经济的调控,项目本身投入的效益相对低,考核和评价效果性的指标相对复杂,是实践中的难点,但是可以通过建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因此,评价专项资金效益的效果性指标应包括以下三个:

(1)宏观经济效益增长率。专项资金项目的宏观经济效益对于不同的专项资金项目是不同的,实践中需要与各种专项资金项目的管理单位和使用单位共同研究确定,必要时还应聘请专家共同研究,也是可以确定的。例如,对于农村电网改造工程资金的投入,可以用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农村用电量的增长率,以及改造前和改造后的线损率的降低率等具体指标来评价其宏观经济效益;对于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可以用资助前和资助后的中小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增长率,或改造前与改造后的新产品开发成功率的增长率等具体指标来评价其宏观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增长率在使用时需根据具体的专项资金项目的宏观经济效益指标来确定。

(2)社会效益增长率。专项资金项目的社会效益对于不同的专项资金项目是不同的,实践中也需要与各种专项资金项目的管理单位和使用单位共同研究确定,必要时还应聘请专家共同研究,也是可以确定的。例如,对于扶贫资金的利用,可以用资助前和资助后的脱贫人数增加率来评价其社会效益;对于农业资金利用,可以用资助前和资助后的脱贫率来评价。社会效益增长率在使用时同样需根据具体的专项资金项目的社会效益指标来确定。

篇9

【关键词】扁平化;架构;业务承载;部署;论证

1.前言

早在1994年随着以CERNET为标志的金智建设工程的兴起以及人们对信息网络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全国高校掀起了校园网建设的,第一代的校园网作为信息管理和信息交换的网络平台,在高等院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高校信息化和校园网对安全需求、运营需求、管理需求和性能需求的不断提升,下一代校园网的建设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基础性工作。

2.传统校园网的三层“倒挂”架构

传统三层或者多层架构校园网只是满足了基本的网络互联互通的需求,但缺乏相应的控制和管理手段,用户之间互相影响,类似ARP攻击、DHCP仿冒、IP仿冒等对网络的攻击现象经常发生,校园网络对于用户的审计和控制功能较弱也导致了网络的无序使用,业务承载方面缺乏针对性的控制,网络带宽被大量占用,重要应用得不到带宽保障,也难以实现灵活的基于身份、时间、位置等的用户控制。

这种三层倒挂架构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核心层是大马拉小车,资源浪费但绩效一般,而接入层是小马拉大车,能力有限却责任重大。

由图1可以看出,传统校园网架构的主要特点是:

1)实现一个业务功能需要由多个业务层面共同配合完成;

2)靠近边缘的设备要求其功能却很多,影响了实现效果和性能;

3)各层之间没有有效的隔离措施和保障手段,导致相互的干扰影响;

4)校园网中设备特别是边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高带来了管理、维护上的巨大压力。

3.发展扁平化网络架构的必然趋势

当前不同规模和不同区域的学校在建设高校校园网时普遍遇到的问题是:

1)如何适应和满足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对于校园网用户的行为要求;

2)如何满足各类业务、各类应用和不同需求的用户的各种承载的拓展;

3)如何降低校园网的管理难度和维护工作量。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从网络架构和业务部署模式上面进行变革,而扁平化的架构正好切中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从下图可以看出扁平化网络架构将原有各层的功能在逻辑上面进行了重新界定和划分,使得各层设备各尽其能,也可以看出构建和发展扁平化网络架构是一个必然趋势。

3.1 网络架构和网络层次从复杂化向简单化发展

高校校园网发展扁平化网络最初是源自于运营商大规模网络发展的经验,而扁平化并不是意味着网络物理层次的减少,而是网络逻辑层次的扁平。构建扁平化的网络架构就是将原来各个层次模糊的功能区分清晰化,不同层次之间各司其职,有利于管理和维护,这种简单化的架构使得网络有更高的效率。

3.2 用户和业务控制的集中化

由能力最强、功能最丰富的核心设备提供集中的业务控制和管理,有利于功能和业务的部署,能够保证在提供功能和业务时,有较好的性能,更有利于发挥核心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的优势;而汇聚和接入设备,则提供其力所能及的基本功能,比如一般只提供基本的二层VLAN隔离功能等,因此部署新的业务和功能时,无需考虑其是否支持,从而有利于降低数量众多的汇聚和接入层设备投资,而且由于功能简单,有利于这些设备的稳定可靠运行,使得全网投资的下降,电力和空调等运行成本相应的会大幅降低。

3.3 网络架构更易于扩展和管理

校园网的功能划分清晰后,整个网络更有利于扩展。核心层设备由于性能很强可以对新功能新业务能够提供良好的支持,汇聚层和接入层只需要考虑接入端口的扩充、上行带宽的增加,管理上面显得更加简单。

4.下一代扁平化校园网的建设目标

4.1 高性能

下一代扁平化校园网的高性能主要表现在:

1)IPv6性能相对于IPv4要有大幅提升;

2)为满足精细化VLAN划分的要求,应尽可能多的支持多个VLAN;

3)支持QinQ终结功能,实现VLAN无限扩展;

4)支持硬件的IPv6组播功能,实现组播数据流高速转发。

在这种网络架构下面可以使用高性能多业务路由器作为整个网络的核心设备替代原有架构的高端三层交换机,使更多的组播、线速转发、用户论证和审计等核心工作由功能和性能均强大的设备来完成,从而实现整个校园网的高性能。

另一方面高校校园网往往是教学网、学生宿舍网、教育网、一卡通专网、财务专网和科研专网等多个网络的混合体,校园网的高性能还要体现在多个网络多个业务并发的同时保证性能不下降,实现在同一个物理平台上构建出多个逻辑上完全独立的网络平台,这些网络平台和主网络平台还要具有相同的功能。

4.2 精细化

下一代扁平化校园网的精细化主要实现途径为:

(1)能够基于逻辑接口实现

采用每个接入终端在核心设备上对应一个逻辑接口的方式,同时在接口上提供速率限制、访问权限控制等实现对逻辑接口的独立和分别控制。

(2)能够基于每个用户实现

基于用户的身份,在用户认证时动态下发控制属性,对用户的访问速率、权限等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每一个校园网用户的个性化控制。

(3)能够基于不同类型的接入方式开放或者关闭相应的业务功能

比如在WLAN中,由于AP的性能问题,就可以关闭IPv4、IPv6 multicast业务,仅开放单播业务,这样就可以降低接入设备的压力,把控制功能后移至核心路由设备上面。

(4)能够基于用户的实名制进行校园网精细化管理

实现实名制后能够做到用户身份和网络行为的一一对应,做到基于用户角色的控制,实现用户访问网络的计费、审计、日志等功能,做到有据可查。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校园网应用中的流量监控和实时采集分析,可以动态感知具体的应用类型和资源占用情况,就可以实时掌握校园网内的流量特征和用户行为特征,对于一些隐患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来应对异常流量的攻击。

4.3 易管理

下一代扁平化校园网的易管理主要体现在:

1)能够实现用户之间和业务之间的有效隔离,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和影响,做到业务可细分、用户可隔离;

2)能够对用户的各种信息如用户帐号、MAC地址、IP地址、上线时间及其访问行为进行识别和实时记录,做到可实时跟踪、可历史追查;

3)能够实现基于用户身份的行为控制,诸如可访问的资源权限、对网络带宽的占用等方面的控制,做到行为可控制、身份可管理;

4)能够实现网络应用的精细化管理,实现完善的流量识别和控制能力,保障重要应用系统的网络承载,包括其安全性、带宽保障、可靠性等方面实现应用可识别、资源可保障。

在新的网络结构中,用户认证可以通过WEB方式进行,使得学校的师生不必安装拨号客户端,认证功能通过IE浏览器即可方便地完成身份认证过程。认证平台也可调用学校统一的LDAP用户数据库,以实现统一身份认证。用户的访问权限、上网速率以及其他跟上网相关的行为管理由RADIUS系统根据用户身份下发相应的策略给核心业务路由器来实现。这使得网络具备较高的控制能力和可管理性,运维管理更加方便。

在这架构下,有线、无线(含校内师生、访客)用户均可通过同一套设备、同一套软件、同一用户身份验证服务器,经过一次认证,即可根据预先设置的策略访问相应的资源,而不必进行多次认证。

5.结语

对原有校园网架构升级改造为扁平化的网络架构后对于系统管理员和普通用户而言,其应用效果表现在:

1)一个简单的的网络架构:也就是将原有的多达三层或更多层的校园网结构简化为了二层结构,即业务控制层(核心网络层)和宽带接入层(接入层),在逻辑意义上面实现了网络结构的平滑过渡。

2)一个多业务的系统:指网络平台支持用户接入、认证、审计、计费、带宽管理、行为控制,同时也支持MPLS VPN、IPv6、组播业务的应用和快速部署。

3)一个统一身份认证的平台:实现了有线、无线用户的任意漫游,也实现了不同系统之间用户的统一认证,避免重复地多次认证,提高用户了体验。

4)一个透明的网络:校园网对用户仍然是透明的,用户无需关心网络流量如何转发,用户无论在哪里登录,都可以获得相同的访问权限和带宽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紫燕,黄义成,胡锋.业务感知技术的下一代校园网QoS研究与仿真[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1,33(8):58—62.

篇10

关键词:市政公用设施 投资 建设 区域差异 效率评价

一、方法简介

(一)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区域差异分析

主要通过调查城市的供水、燃气、供热、道路桥梁、排水、园林绿化、环境卫生这几个大方向的公共设施投资额度,并使用物价指数对常年的累积投资进行折算,来分析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区域的差异。

(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水平评价

建立全面的指标体系,再经过无量纲处理各个区域的数据,其各个指标权重的计算依靠均方差决策法,之后运用加权平均法来对我国市政公共设施的综合水平进行评价。指标权重介绍如下表一:

(三)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投资效率评价

结合以上投资区域差异分析和建设水平评价这两部分的数据分析,计算我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投资的综合效率,具体运用数据包络来分别计算C2R模型,该C2R模型包括规模有效和技术有效两种,最终实现对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投资效率的评价。其中效率指标介绍如下表二:

表二:中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投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类型\&指标名称\&指标说明\&投入指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入\&供水建设、排水建设、燃气设施、道路桥梁建设、园林绿化建设、市容环卫建设的投资额\&产出指标\&市政公用设施产出\&建成区供水管长增量、建成区排水管长增量、污水处理增量、建成区燃气管长增量、供气增量、人均道路面积增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量、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增量\&]

二、结果分析

(一)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投资的区域差异

1、不同省区的累计投资差异明显

经过调查显示,城市市政公共设施累积投资总额区域差异明显,其中江苏的投资总额最高,山东和广州次之,的投资总额最低,远远低于江苏。整体上呈现中西地区递减的梯度差异。

2、中西部比东部省区的平均投资增长速度高

从全国范围来看,城市市政公共设施投资额各区域都有一定的增长,但是区域差异巨大。其中云南和江西的投资额增长速度最快,重庆、广东、天津等地区的增长速度次之,还有地区公共设施投资额每年都有增长,但是其平均增长额还是负值。

3、东部比中西部省区分项投资高

由下表三得出,其中北京、广东及江苏地区的市容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投资最高,其他方面的公共设施建设投资在北上广等地所占比例较高。总体上来说,东部比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市政公用设备投资要高。

(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水平

1、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递减

通过调查得出,其中天津和江苏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水平最高,海南和山东等地次之,江西和新疆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水平和北京及上海不相上下,而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总体上来说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水平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

2、分项设施建设水平均有较大提高

由下表四得出,分项设施建设上,其中燃气设施的建设水平最快增长,而重庆、四川和宁夏地区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增长比率较大,还有排水设施的建设水平也有很高的增长比率。其他城市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增长。

(三)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投资效率评价

其中河南、广东、、新疆等地的城市市政公共设施投资效率相对高一些,而甘肃、河北等地的城市市政公共设施投资效率较低。总体上来看,大概30%以上地区的投资效率高于70%,还有另外30%以上地区的投资效率保持在50%和70%之间,而投资效率低于50%的地区只有6个。

对于建设投资、设施水平、建设效率这三方面内容的高低,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组合。最典型的就是两个相对的组合:广东、山东和浙江这三个地区的建设投资高、设施水平高、建设效率高,俗称“三高”地区;甘肃、陕西、内蒙古等地的建设投资低、设施水平低、建设效率低,俗称“三低”地区。

三、结束语

(一)在整体上,不同区域的城市市政公共设施投资额有很大的不同

在城市市政公共设施累积投资上,表现为东中西依次递减。在增长速度上,西部和东中部前后的增长速度受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影响而变化,但是大体上还是中西部增长速度比东部高。

(二)在整体上,不同区域的城市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水平有很大的不同

不同区域都有相应的提高,但是,逐渐表现为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不断减少的状态。

(三)在整体上,不同区域的城市市政公共设施投资效率有更大的不同

建设投资、设施水平、建设效率这三方面内容的高或者低有着多种组合,而其中建设效率空间分布较散,相比建设投资和设施水平它没有明显的东中西地区梯度的特征。在进行城市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时,城市应该同时保证建设投资、设施水平、建设效率这三方面项目有所提高,如果哪一方面存在不足,就应该专门在哪一方面加大力度,努争取成为“三高”地区。

综上所述,目前中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建设的区域差异较明显,通过对我国城市市政设施投资效率的测算得出,我国还有很多地区需要做出努力。具体上来说,首要任务是提高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投资效率,再结合对投资能力的分析与实际设施的需求,对实际中设施投资建设的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建设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清辉.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研究[D].湖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