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考核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意识形态考核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意识形态考核办法

篇1

工作情况汇报

精神文明建设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的根本保证,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重要途径,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2021年以来,XXX街道始终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带头垂范,严格按照“深化、完善、巩固、提高”的,坚持高标准,全方位,重质量的原则,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形成了党工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员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真抓实干,常抓不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精神文明建设常态工作机制

街道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将此项工作列为年度工作要点和村级绩效考核办法,注重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落实。成立了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办事处主任任副组长,全体班子成员按照职责领域“一岗双责”、分工负责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将精神文明建设各项目标细化量化,责任到人,并坚持与全单位其他各项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形成了精神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二、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全方位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一是抓实抓牢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一方面结合街道实际制定出台了《XXX街道意识形态工作实施方案》《意识形态工作学习资料汇编》等文件,牢固树立“抓工作就要抓意识形态”的鲜明导向。上半年以来,街道共召开意识形态工作专题会议4次,在党工委会议、党政联席会议上研究部署意识形态工作8次,切实构建起职责明晰、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并作为年终绩效考核、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进一步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及上级各项安排部署落地落实。制定下发了《XXX街道理论中心组2021年度学习计划》,规范完善每周例会、考勤签到、研讨发言、督学反馈等制度,确保理论中心组学习取得实效。同时叫响“理论武装先行”的口号,坚持把学习教育贯穿始终。上半年,街道班子成员带头,采取个人自学、集体学习、支部研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举办读书班等形式,开展学习培训6次;开展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个人自学8次,党工委书记讲专题党课2次;辖区各党支部则结合“”、主题党日等,每月至少固定1天交流学习体会;在街村两级、企业学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活动11次。

二是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充分运用展板、道旗、围挡、景观小品、公交站亭、LED户外显示屏、宣传式分类垃圾桶等载体,集中宣传展示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文明出行等主题公益广告。先后建成思诚廉政文化广场、十一中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等公共平台,在完善其承载功能的同时,注重丰富精神文化内涵,让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接受创城氛围熏陶,增强共建共享意识。上半年以来,在街道驻地先后设置公益广告展板XXX余平方米、大型展板XXX处、永久性景观小品XXX个,宣传式分类垃圾桶XXX个,在驻地周边村庄及背街小巷设置各类宣传展板XXX余个。采取“街村两级联建”的方式,高标准建设街道综合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践站。其中,街道文化站和分中心依托驻地核心资源,建成展示、志愿服务、党员教育、宣传文化等功能区,配套完善图书室、书画室、“孝老敬老爱老养老”主题宣传展室等场馆,并专人管理、全面开放,为辖区群众提供文化生活“加油站”。各村按照“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原则,在确保“村村有、全覆盖”的基础上,连片打造文化服务示范中心XXX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XXX个,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据农村意识形态制高点,逐步实现文明和谐乡风、村风、家风、民风的同步养成。以街道驻地和纳入创城实地测评范围的村庄、农村社区为重点,先后投入XXX余万元改善基础设施,完成了XXX大道路域环境提升、XXX大修、老旧村庄(社区)基础设施完善等重点工程,合理施划停车位XXX余处,在各农村社区新增公共晾晒区XXX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档升级。坚持日常管理和突击整治“双管齐下”,引入网格化管理机制,将创城范围划分为XXX个工作网格和XXX个创建片区,班子成员逐一包保,机关干部一线值守,管区及各村协同配合,实现“精准管理”。先后7次实施集中清理整治行动,对纳入测评范围、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村(社区),以“攻坚拔寨”的力度进行“地毯式”整顿,彻底清除卫生死角。

三是扎实开展文明达标村建设工作。坚持“软硬件”齐头并进,一方面高标准建设街村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配齐党员教育、宣传文化、蒲公英夜堂等活动室,用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充分开放的阵地,抢占农村意识形态高地;同时紧扣文明达标村建设标准,逐步补齐基础设施、规章制度弱项,实现全面达标。另一方面动员村干部、村内老党员、老教师等群体,组建专管员、志愿者和文体骨干“三支队伍”,负责场所管理及活动组织工作,切实打造群众身边“不走的服务队”。

三、总结经验,规范提升,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需要常抓不懈,需要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持续发力。XXX街道以新风貌、新姿态,积极作为、奋力攻坚,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努力开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新局面、实现新突破。

一是持续深化农村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重点打击非法宗教聚会点、封建迷信经营场所。加大网络舆情监控力度,提升村级应急处置能力。

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课程 教育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19—01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扩大,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青年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教学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新的挑战。作为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德育课程教学是对青年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的最重要形式。而如何通过改革和创新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教育模式,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是一项严肃且紧迫的课题。近年来德育课程体系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教学目标以及评价考核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学创新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德育教师亟待在课程改革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采用有效、灵活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1、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育模式亟待改革

作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德育课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导渠道,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这些课程主要是机械传授道德行为和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在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较低,极易丢失兴趣,并且与教授内容缺乏共鸣感,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现行课程缺少情感体验、生活实践等环节,缺乏对学生自主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当前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培养素质优秀的青少年,必须要对德育课程教育模式进行改革。

(1)课程内容陈旧。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内容多年来基本不变,且侧重于对青年学生进行德育理论的讲授。而实际上德育课程最好的素材无疑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这些事例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对于学生而言既十分熟悉,又容易引起共鸣。相比之下,陈旧的课程内容由于受时代背景,社会潮流的影响,难以得到新时期青年学生的认同,甚至会引起其反感,严重影响德育课程教学效果。

(2)授课方法单一被动。现行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教材为蓝本,因而受到课本知识框架的限制,教师服从于教材,被动地遵循主流意识形态向学生讲解教材。这种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实质上老师是充当了讲解教材理论知识的工具。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讲解的知识内容,被动地适应教师,完全没有自己个人主观的思考,而是作为没有行动能力的客体被动的接受这一切。

(3)考核方式落后。德育课程在评价和考查学生学习状况和道德水平方面,忽略了德育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的特殊性,沿用其他知识性学科的考核手段,局限于书面试卷形式的考试和考查。而实际上试卷分数的高低并不完全代表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考核方式的不合理使德育教学逐渐演化成了一种摆设和陪衬。

2、德育课程教育模式的创新

针对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模式的现状,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目前德育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效果显然不尽如人意。学校不重视,老师不热情,学生不积极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帮助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具体如何改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就此谈几点看法。

(1)更新德育课程内容。德育课程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处事,本应该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因此,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方向应该是贴近生活,关注社会,增强实践性。德育课程应多选择学生们乐于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事件、人物作为内容,鼓励学生就这些内容进行评价、讨论、思考,并交流看法,然后提炼出正确的道德规范,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素养。这样有助于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汲取经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创新教学方法,提倡互动式教学。互动式的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进而带动教师讲课的热情。德育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就必须要建立一种和谐活跃的师生关系,从而有效地激发师生双方的主体意识。互动教学的实践形式包括分组讨论、专题讲授和案例教学等。灵活采用多样的互动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德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有效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形成良好地沟通交流,能够极大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3)改革考核办法。考虑到德育课程的特殊性,其考核办法除了传统的试卷试题类考核外,还应该更多采用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策划专题小报或者写小论文和调查报等考核形式。德育课程更应该注重的是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而不是道德理论知识的丰富。所以,德育课程的考核要偏重于实践,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整体道德素养的评定,应该综合各方面因素,侧重其在学习过程中和生活实际中的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3、结束语

篇3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辅协同;范式建构

研究生教育事关国家创新体系构建,是适应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发展要求,培养有灵魂的卓越人才的重要保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高校研究生培养成效,直接影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然而,从其发展现状来看,却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必须着眼于研究生群体特点、把握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独特规律,从新实践中探索新理论、建立新制度、形成新模式。其中,重要的问题在于: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否遵循“导辅协同”的基本思路、能否形成“导辅协同”的工作范式。

一、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辅协同的概念拓展

立德树人应当是也必然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根本遵循。导辅协同逻辑起源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生群体本身的特殊性。从词义上看,“导”即启发、引导、主导;“辅”即帮助、佐助。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辅”与“导”作为矛盾的两方面,其中居于支配地位的一方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与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此外,唯物辩证法认为,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研究生群体知识水平高、政治参与意识突出、有较强的自我管理和自控能力,总体上思想政治素质高,思想观念更趋成熟,多数已基本形成相对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是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抑或是在自身成才发展过程中,其主动性、自主性都极强。因此,与本科生“辅”重于“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同,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应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辅”为次要方面。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导”“辅”内涵的理解与拓展、作用的辨析是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和逻辑基础。所谓导辅协同,一般地说,是指基于研究生的群体特征和研究生思政教育特有规律,贯穿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全程的基本线索和总体思路,是构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范式的基本遵循。具体地说,可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进行理解。从狭义上讲,导辅协同主要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中导师和辅导员双主体作用的协同发挥。从广义上讲,导辅协同不仅体现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主体论中,还包括研究生思政教育功能、价值上的导辅协同,研究生思政教育方式上的导辅协同等。构建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广义的意义上理解导辅协同,不断拓展导辅协同的外延,挖掘导辅协同的深义,统筹设计、构建体系。

二、构建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重要且必要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1922-1996年)在其1962年出版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范式的概念和理论,他以范式及其发展变化为基点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结合库恩有关范式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中国学者对范式的内涵基本达成共识:是同一学科或专业领域内普遍认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这成为该学科或专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共同的理论基础与框架,规定并指明了该学科发展的方向。本文所指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即在现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识、持用话语、既定模式的基础上,总结本学科或专业领域内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汲取研究生思政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有益发展模式,探求能为人们所认同并施行的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新结构、新形态,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学科或专业领域,应具有的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实践形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并非先存在,它孕育、形成、确立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其科学研究的发展进程中,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性。其标志有多种,如确立了着眼于研究生群体特性及研究生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不断充实和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架构为核心,进而探析特殊规律的学术旨趣;在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以研究生思政教育主体、客体、过程、内容、方法为主的概念体系,确立了着眼于运用此概念体系观察、反思和从事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基本框架与行动模式,这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理论研究和现实工作意义非凡。但是,面对当今世界所处之前所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之战略机遇期,面对中国改革发展所面临之风险与挑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范式也面临挑战,体现在:我们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运用既定范式思考和回应经济社会新发展所提出的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时,时常发现理论关照和回应现实的不足与无力。(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在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中式微政工作队伍建设中式微,导师和辅导员在处理“导”和““辅”的关系中存在“顾此失彼”误区队伍建设是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依靠力量,是决定其工作成效最主要的方面。然而,在当前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中却存在“重本轻研”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从大学生总体结构上看,在当前高校中研究生规模普遍小于本科生规模,此外,与本科生群体的整体思想状况相比,研究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和思想状况相对成熟,在学习活动组织和生活自我管理方面自觉性更强。这使得各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心聚焦于本科生,在制定相关思政工作制度时将优势资源和利好政策向本科生倾斜,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研究生思政工作有关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同时也极大影响了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充实和完善。另一方面,从客观外部环境来看,我国经济结构虽逐步优化、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由大国竞争加剧、西方“中国威胁”思维惯性导致的意识形态矛盾和斗争,加之西方对华意识形态输出方式和策略的转变,隐蔽性成为其主要特点,这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大背景和重点攻坚领域。如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紧迫性、艰巨性、复杂性预判不足,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主体自觉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此外,导师和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主体,直接决定研究生思政工作成效,其中,导师负首要责任。当前,绝大多数导师能着眼于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基本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学习指导、科研实践中,较好地完成科研育人的职责。然而,部分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体现出重科研指导而轻学术道德规范教育,重学业专业指引而轻人格品行养成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问题,即“导”而不“辅”。研究生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队伍的要素,是骨干力量,也是主攻手。当前,研究生辅导员在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方面总体上是好的。然而,受研究生培养模式影响,很大一部分研究生辅导员存在重日常事务管理而轻思想政治教育、重具体工作实践而轻系统工作统筹等问题,也即“辅”而不“导”。因而,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导”“辅”功能发挥的不平衡、不协调极大影响了研究生思政工作实效。(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两重功能的关系有待调整升级整升级,在实践中偏向重“非意识形态功能”而轻“意识形态功能形态功能”从价值论维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均具有“意识形态性、非意识形态性”双重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识形态性”,即向教育客体传导意识形态、使客体形成教育主体期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观念体系,以此引导和规范教育客体行为方式的效能、属性。其首要目的是实现统治阶级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掌控。所谓非意识形态功能,是除了意识形态功能以外的其他社会功能,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非阶级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要求。在任何国家和社会,“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虽然均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一问题的两个侧面,然而,在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两重特性的地位问题时,仍然要有所侧重、不能偏废。这根本上是由思想政治教育阶级性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要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在发挥其功能时,意识形态性居于主导地位,体现并代表思政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其功能的“非意识形态性”之于意识形态学必须也只能是从属关系,不能独立存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方面,其主旨是将广大研究生培养为我国意识形态战线的有力维护者,其根本目标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水平拔尖的顶尖人才。然而,由于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投入大、见效慢、难度高,且教育效果难以评价和衡量,而对研究生进行非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则相对难度低、可操作性强、效果容易凸显,这与教育主体的教育理念方法更新不足、主体间分工配合不力、教育内容结构不够优化等负面效应叠加,就导致教育主体主动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渠道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渠道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社会实践、校园学术文化等教育载体未有效运用教育载体未有效运用,传统教育方式与新媒体新技术相融合的教育潜能有待进一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引导研究生构建科学“三观”的主要路径之一。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广泛、有效开设已成为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由于部分教师的授课方式未能着眼于研究生的思想特点,更多地采取灌输方式,对研究生关注的时下热点问题涉及较少;再加上研究生课业、学术任务重,不少研究生只能把主要精力投入专业能力的提升中去,很大一部分甚至只是为了凑学分才勉强选择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上种种,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研究生课程体系中被“边缘化”,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主渠道作用未能有效发挥。社会实践始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对于帮助研究生深入社会、认知国情、锻炼本领、锤品铸魂的作用无可替代。校园学术文化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应有之义,其内涵的育人资源、素材所具有的育人价值不可小觑。当前,大多数高校已经把研究生社会实践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中,以期促进研究生结合所学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达成研究生专业素质提升和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双轨并行。然而,由于各级各类高校所掌握的社会资源的不平衡性,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和落实的差异性、不均衡性,使得研究生社会实践教育和学术文化教育缺乏必要的长效机制和保障体系,再加上研究生培养模式所限以及研究生繁重的科研任务,导致部分高校培养方案中规定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教育和学术文化教育流于形式,限制了其作为教育载体的功能的发挥。此外,互联网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手段,是传统教育方式和载体的必要补充。近年来,校园网建设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各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重点,多数高校都能够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校园网和公众号为研究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达成教育、引领研究生思想和风尚的目标。然而,鉴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渠道的不可替代性,再加上维护和运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相较于传统教育方式和载体要高出许多,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评估难度相对较大,这使诸多高校在网络育人资源开发和育人平台维护方面望而却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线上线下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合力的形成与发挥。

三、导辅协同视角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构建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独特规律决定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构筑方式,应遵循导辅协同的基本思路,全面系统地从其主体、功能、内容、方式等方面着手。(一)存在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内的导辅协同同:着眼于构建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德育共同体”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增质提效,队伍建设是根本,实现对研究生意识形态的掌控,有赖于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队伍,这是我党长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从教育主体维度看,“导”即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处的主导地位,“辅”即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关键主体、相较于导师的首要负责人定位,起辅助作用。当前,突出导师和辅导员的双主体作用,当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优化顶层设计,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地位,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中的重点,专门安排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经费,实现优势资源和政策有效倾斜;着眼研究生群体特征和教育规律,以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抓手,高度重视运用制度手段推进工作。二是研究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德育素质培训体系和机制,着力提升两支育人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素养、专业水平,增强育人合力。三是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应苦练内功,在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树立德育共同体观念,立足岗位职责做到既导又辅,增强教育实效性。研究生培养模式决定了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其两大基本职责就是教书和育人。因此,导师若想扮演好思想引路人和学业指导者的双重角色,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还须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教风引导、影响学生,重点从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出发,真正理解和践行导师工作的“导”“辅”二重性,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者和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主心骨,做党委工作的辅佐者和研究生成长的引路人,在保证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着重培养研究生的民族责任感,重视研究生理论水平的提升。研究生辅导员是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作用不仅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把育人作为自身岗位的根本。这就要求研究生辅导员要坚持终身学习,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知识结构和宽口径的知识储备,加强科学研究,从工作作用和工作方法的角度全面认识研究生辅导员工作的“辅”“导”二重性,即从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出发,做好党委工作的助手、导师教学和科研的助手、学生成才发展的助手的同时,注意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日常事务管理相结合,将系统工作统筹同具体工作实践相结合,加强研究生政治思想引导、情感疏导、行为教导和就业指导。据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双主体作用的协同发挥,必然要求在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导师和辅导员不断转变观念、精诚合作,由传统的各行其是向形成协同攻坚的德育共同体发展。(二)彰显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的导辅协同同:着眼于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双重功能的优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的协同发挥同样须遵循导辅协同的基本思路,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功能必须补充、辅助于意识形态功能。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趋势虽整体向好,但是个别人还存在理想信念模糊、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意识淡薄、知行合一不足等问题,反射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两重特性的发挥亟待优化。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的有效发挥,特别是突出其功能的“意识形态性”,应着力于四个方面。一是加大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其对我国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其投身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感、自觉性和综合能力。二是立足研究生群体特点,科学构建教育内容体系,优化内容结构,科学设置“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内容的比重,形成以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为核心与主导,兼顾学习观教育、学术规范和道德教育、婚恋观教育、择业观教育的内容体系。三是探索并引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评价机制,为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发挥提供坚实保障。鉴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效果较难进行量化评价,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从科研、管理和活动等不同维度设计工作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其中,尤其要突出和增加意识形态教育所占权重,坚持以科学引导为方向和以客体效果反馈为中心相结合,更加注重教育主体对客体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实际效果,以期达到表彰和激励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四是在调研并分析现有主体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明确并协调好不同主体间的分工与职责,引导、激励各方着力构建德育共同体,研究并建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机制,实现全程育人。(三)承接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的导辅协同同:着眼于传统教育方式同新兴教育方式相结合教育方式的适配性、丰富性、多样性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选取、运用必须因时而新。其中,所谓“导”,即继续坚持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然而,从研究生培养的角度看,我国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模式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无法很好地适配,既定的教学理念、方式受到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因此,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科学重置,既充分体现理论学科发展的规律性、专业性,还要重视教材建设的实效性,即教材的编写在结合研究生的思想特点及其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同时,还应及时反映国内外最新理论特点。此外,更要重视灵活选择和运用教学方式,以研究型教学为导向,在课堂上重视翻转式、讨论式、个性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并从时展和社会进步的高度引导研究生感知和探究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谓“辅”,即注意发挥校园学术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教育途径的补充作用,结合研究生培养特点,在研究生学术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化实践环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的交叉,在推进研究生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同步提高的同时,引导研究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同时,还须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自觉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充分运用校园网、公众号、手机APP等新媒介、新载体,推动研究生思政工作传统优势与新技术相融合,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寻找新的生长点、开创新空间。

四、结语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石”。在新时代,推动研究生思政工作提质增效,需要立足研究生群体的特点,构建导辅协同的新范式,通过优化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功能的最大限度发挥。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刘放桐,等.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任少波,许占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建构初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2):46-52.

[5]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40-46.

[6]石书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统一[J].探索,2003(3):81-83.

[7]吴春梅,陈一恒.意识形态导向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功能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22-26.

[8]冯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9-14.

[9]任敏.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7(6):332-333.

篇4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211188)

(NanjingCommunicationsInstituteofTechnology,Nanjing211188,China)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专业物业公司陆续走进校园,高校后勤在物业服务方面也越来越社会化,面对多种形式的变化与追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日常管理上的精益求精被凸显的尤为重要,如何将物业精细化管理成了我们必须探讨的问题,本文着重探讨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弘毅楼的物业精细化管理。

Abstract:Asmoreandmoreprofessionalpropertymanagementcompaniesenterintothecampus,thecollegelogisticsinpropertyservicesisbecomingmoreandmoresocialized.Duetothechangeofavarietyofformsand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itself,keepingimprovingindailymanagementisparticularlyimportant.Howtoachievepropertyfinemanagementhasbecometheproblemthatmustbediscussed.ThispaperfocusesonthepropertyfinemanagementofHongyiBuildinginNanjingCommunicationsInstituteofTechnology.

关键词 :物业;精细化管理;后勤

Keywords:property;finemanagement;logistics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1-0205-02

0引言

高校物业服务跟小区物业服务相比,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及服务要求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其刚脱离粗放式管理模式迈入社会化改革的轨道,专业性不强,在管理方法及观念上落后于校外物业公司,在整个物业服务行业趋于管理精细化的浪潮中,我们只有率先领悟物业管理中的“精细化”内涵,将精细化尽快深入管理及服务,才能最大程度的开源节支,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得到师生们的肯定,形成自己的优势。

1高校物业服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然性

物业管理这一行业在我国发展近30年,2002年前后各校成立后勤集团也有十多年,行业本身就带有准入门槛低和技术含量低、经验推广快、胜人一筹难的特质,现有的管理及服务模式、技能和手段等也大都同质化。同时高校的物业管理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存在一定的问题,长期依附于高校教育体制下的物业管理部门,对高校未来的发展形成了相应的约束,这使得高校物业管理无法适应新时期下社会发展的需要[1],种种问题迫使我们必须重视向细节竞争转变。

实施物业精细化管理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是我们自身想要谋求稳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比拼细节,方可区分优劣一决高低,以细节制胜,才可抓住服务行业本质,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效的塑造自身管理特色才能从众多管理团队中脱颖而出,这其中最为突出的莫过于“细节”和“特色”。

2精细化分解出的“细节”和“特色”的辩证关系

“细节”即强调出“细节决定成败”,其重要性是绝对不可忽视的,说到细节我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一线员工劳作过程中所要关注的注意点,这仅仅是“细节”中的一个分支,在日常的管理和工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总结涵盖的细节之处可不单只有这一个。所以我们借鉴了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食堂“7S精细化管理”,结合弘毅楼实际情况绘制了弘毅楼7S管理关联图(图1)。

2012年下半年,自后勤服务中心正式承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弘毅楼的物业服务工作开始,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探索如何才能从根本上为广大师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确立以赢得他们的认知为目标,秉承轻不言弃、勇于尝试的宗旨,在我们不断积累并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不懈努力,渐渐形成了一套为该栋楼宇量身订做的物业管理方案,在慢慢实施物业精细化管理时,除去大同的即成主流经验,也发现了许多带有鲜明特点的创新手法。

3如何在日常管理中落实精细化

“精细化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文化,一般以‘精、准、细、严’为基本原则”[2],我们要解放思想,避免重管理、轻服务的传统做法,平衡好两者的关系,就如何于该校行政楼明确的、系统的实现物业精细化管理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3.1细化管理体制①构建制度框架,方法上采用了一些管理上的通用技术方法,引入行业标准和准则,按照ISO9001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和7S管理运行要求,建立起一整套规章、制度、职责,覆盖到所有岗位及设施设备,以书面化的管理模式,使各项工作都在有序组织下,分层次推进(图2:7S推进层次图)。

②做到人本管理。在整个提供服务与接受被服务过程中,主体都是人。提升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我们从意识形态和技能技巧两方面入手。

意识形态方面,第一道门槛即为人员招聘,我们对应聘者以往的从业背景、教育程度、性格特点等多方面考察,根据不同岗位及工种进行区分,利用独到的眼光发现应聘者身上的优点将其适用到相关岗位。例如安保人员的招聘,因为行政楼是校领导和学校行政机关对外办公的地方,经常会有外来人员入内,就对我们的礼仪形象要求特别高,所以对这个岗位进行招聘时,我们打破先例不同于教学楼,将此岗位的招聘条件之一设定为年轻女性,女性相对要更有耐心,回答重复的问询时更亲和、详细,给人一种亲切、优美的感觉。在新时期,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已经发生巨大变革,高校广大师生和物业管理也要不断转变观念,树立现代化物业管理新理念[3],才能促使高校物业管理健康、长足发展。

技能技巧方面,我们最多用的方法就是培训,自物管工作正式步入轨道之后,也陆续发现了不少员工们操作方法上的缺失,面对不断出现的漏洞,我们也不能胡乱一把抓,必须逐一分类和统一弥补。例如,对行政楼提供的服务中,与领导接触最多的会议服务工作,我们招聘的员工个别是没有接受过类似系统的培训,在迎宾、整理内务、添加茶水等方面都是不专业的,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通过后期的突击培训及长期再教育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还有一些固定的常识,例如防火、防盗、防爆等,我们也都请保卫处的专门人员对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普及,强化了我们的应对能力,保证了师生的人身安全及楼宇内的财产安全。

3.2量化业绩考核①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以日常考核为依据实行绩效考核与员工的薪酬相挂钩是提升物业服务质量的必要措施之—。对于评上“优秀”的职工给予月度工资30%左右的奖励,对于表现优异、受到表扬及其他拾金不昧行为,都给与一定精神和物质奖励。②强化监督、严格考核是物业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我们物管部根据楼宇性质又添设了“站长”一职,使得考核程序又多了一个环节。从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出发,我们排查工作流程制作出了针对各个工种的考核办法,在完全熟悉工作内容和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将考核表中的明细细化到最细,每一项都有具体的分值,比如我们制定实施的《会议服务人员考核表》、《门卫人员考核表》及《会议室设施设备日统计表》等,这样在今后的考核中,方便我们继续补充考核条例,让考核更全面外,还有效的防止员工与管理人员发生扯皮现象逃避责任,对于考核上墙制公示出来的分值也有迹可循,具有说服力。③考核的有效运作是我们物业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所以我们也高度重视人为因素在整个考核中的影响,就考勤这一点,我们采用现代管理方法,不再由管理人员去手动地填写,而是于楼宇内部安装了多功能指纹采集机,在指纹机和管理人员填表双重作用下。

3.3标准流程化运转①说起运转,莫过于执行力,为了摆脱执行力不够的困境,我们从考核出发,对我们的员工每日工作内容都作了固定的计划,从每月的安排表中,我们的员工可以清晰地了解除了日常清洁内容外今天我们需要特别做什么,我们的管理人员知道今天应该重点检查什么,这样就不存在这个窗户这周三天擦一次,下周一周都没擦的类似情况。②最有说服力的评价一定来自于我们的广大师生,他们才是监督考核群的集大成者,所以我们会定期发起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所有我们提供的服务及精神面貌和言行举止等,所谓“旁观者清”,作为我们最根本的服务对象,师生的批评给我们指引改进的方向,师生的满意是我们的归属,流程的标准和运转都是为了更好的为他们服务。每个月度满意度调查方面,弘毅楼物业服务满意率一直都在90%以上。

3.4发扬协同精神摒弃表面文章实际上,不少物业管理企业只重视单一的管理,而服务意识、经营意识十分淡薄,只重视外在形象的宣传,不重视服务质量和自身素质的提高[4]。承接学校行政楼物业服务两年来,我们从不做表面工作,都是真心实意的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为师生想,为师生做,去年为了解决早晨教职工打水滴水地面的脚印及茶渍问题,我们还特地购买了专门的洗地机,用高科技手段去解决兼顾不了的问题。为了清除电梯上难以擦除的印记,我们试了很多种清洁用品,用遍了各渠道收集的所谓妙计,最终让我们找到了彻底清除污垢的方法,让我们的电梯里外光亮如新。我们一直在研究,一直在钻研,一直在精细化管理的道路上前行。

4管理成效

通过精细化管理,后勤服务中心物管部维持着良好的服务声誉,近几年,没有一起因为服务不到位造成师生的投诉;因为物业服务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拾金不昧的精神,有多次受到院领导和老师的表扬;2名物业管理人员获得年度考核“优秀”等次,受到嘉奖;《物业服务合同》续签率达到100%。

完善精细化管理过程一定要实事求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绝对不可急于求成[5]。正如《细节决定成败》、《精细化管理》的作者汪中求所言,“精细化是我国企业(包括有管理属性的公共机构和政府)必须迈过的一道坎,不管是何种行业,不论是哪家企业,离不开精细化,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无异于缘木求鱼”[6]。因此,在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物业服务市场,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精细化管理工作规程,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姚群清.浅析高校物业管理的模式及特点[J].科技展望,2014.

[2]张凯.浅议企业精细化对标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4.

[3]张红新.浅谈新时期高校物业管理[J].现代物业·新建设,2014.

[4]乐欣.浅谈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区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为抓手,坚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扎实落实“六稳”“六保”任务要求,以先进制造业挺起经济高质量发展脊梁,为建设富饶美丽品质新做出应有贡献。

二、目标任务

按照“勇争先,作示范”的要求,努力做到:在省、市、区目标管理考核中勇争先;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发展、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营商环境优化发展等方面作示范。

三、重点工作

(一)以工业经济发展目标为导向,创新工业经济运行调度新机制

一是紧盯省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将考核指标项目化,明确推进事项、完成时间、责任股室(具体见附表)。二是每月26日召开经济运行调度会,重点调度考核指标的推进情况和完成进度。三是每月27日至次月3日前对全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及时了解和掌握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

一是强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2+4”产业平台建设,推动园区土地集约、产业集聚、资金集中发展;大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创建产品技术测试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重点支持企业组建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投入研发经费,确保全年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含工业设计中心),开发新产品20个以上,规上工业R&D强度达1%以上。二是重点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出台财政政策,鼓励企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为主线实施重大技术改造,重点调度10个以上技改项目,确保工业固投和技改项目投入达到时序进度要求。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清理整顿“散乱污”企业,加大力度开展工业节能监察和诊断,打造绿色工厂1家,绿色产品2个以上。三是着力培育优质优强企业。建立规上工业、“专精特新”、“专业化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制造业领航企业、“五企并抓”梯度培育机制,为工业发展涵养“水源”,全年净增规上企业20家,“专精特新”企业15家,“专业化小巨人”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制造业领航企业2家。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个,省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1个。扎实推进产业链链长制,完善产业链方案,梳理产业链问题清单,组织1—2场产业链对接活动。

(三)以数字经济为突破口,培育工业经济增长新动能

一是推进企业深度上云。深入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重点推进产品设计数字化、制造设备数字化、生产管理数字化,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速。进一步打造1-2个区域上云示范观摩点,通过示范带动企业加快云化改造和云端迁移,力争30%左右规上企业实现深度上云。二是促进企业两化融合。结合企业上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5G产业发展等,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开展两化融合深度示范企业培育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打造2家以上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支持2家以上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三是提升企业智造水平。落实省智能制造“万千百十”工程,支持企业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通过服务指导、试点示范、政策支持等方式支持工业互联网普及应用,推动企业发展智能型制造,优选1-2个企业进行工业4.0改造,遴选10家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四)以服务企业为根本,构建营商环境新优势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强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机制,继续抓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贯彻落实;开展政策暖企、上门送策等行动,加大国家、省、市、区各项惠企帮扶政策宣传力度,提振企业发展信心,营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强化惠企政策保障。完善区级鼓励支持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重点支持倍增行动、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等方面。为制造业企业在惠企政策兑现、政策项目申报、技改项目审批等环节提供优质高效、便利化的政务服务。三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切实发挥财园信贷通、中小企业担保、科贷通等融资平台的输血作用,强化区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服务工业为主导意识,全年力争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2-4亿元,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四是完善企业服务机制。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与企业减负、经济运行结合起来,每月了解和掌握企业在生产经营、疫情防控、项目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困难问题。切实清理拖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建立清理拖欠工作台账,完善工作机制。依托人才强区战略行动计划,深入持续开展针对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新生代企业家的培育,优选30位龙头骨干企业的总经理或董事长参加国内知名院校学习培训,组织企业家参加2-3次投资博(展)览会和高峰论坛;在园区组织1-2次专题培训和校企对接活动。

(五)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打造干事创业新形象

一是强化主体落实责任。严格落实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主体责任,并签订主体责任承诺书,坚持以上率下,挺纪在前,带头营造风清气正、劲足心齐的政治生态。加强基层党建组织建设,打造1-2个党支部创新示范点。二是助推中心工作完成。充分发挥“党建+”作用,深入推进“双城同创”工作,提升城市品质;积极开展市域社会治理智治工作,努力发挥智治支撑作用;着力抓好挂点乡村产业振兴;全力抓好扫黑除恶、维稳、棚改拆迁、两违等工作;围绕确保稳定这一政治任务,积极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及安全生产监督工作。三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扎实推进“五型”政府机关建设,大力整治“”和“怕、慢、假、庸、散”等突出问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和人才工作;严格制度落实和奖惩措施,持之以恒地抓好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局干职工干事创业激情。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重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领导小组负责对重点工作的安排部署、督促检查和推进落实。各班子成员对各自职责范围的重点工作负主体责任。

(二)强化督促检查

成立重点工作督查小组,组长:。督查小组负责对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和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做到每季度督查一次并进行通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篇6

一、负责工作情况

(一)在政府任职工作情况

2004年1—7月份,我在旗政府分管常务工作,为确保旗委决策落实,推动政府工作健康发展,我重点抓了三件事。

一是办公室工作。主持制定了《乌中旗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接待工作制度》等规章规范,主持起草了《政府工作报告》、《旗委扩大会议报告》等重要文件,受到主要领导和各级干部的高度评价。重点规范加强了办公室工作,制定了《办公室工作考核办法》,建立例会制度,实行挂牌上岗,公开接受监督。大力改进文风会风,压缩会议和文件数量。重新制定接待标准,创新接待形式,使接待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乌拉特宾馆成功升级为国家二星级宾馆。二是财政税收工作。全面调研、论证并主持实行2004年财政零基预算和苏木乡镇财税体制改革,在提升财政运行质量、调动苏木乡镇增收节支积极性方面收到了明显效果。在担任旗税收秩序整顿领导小组副组长期间,组织开展了税收秩序整顿工作,查补漏税款1300万元,不仅规范了纳税行为,做到了应收尽收,而且有力推动了全旗矿业秩序整顿进程。

三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决定》、《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责任追究办法》等政策法规,对执法部门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进行了从严治理。全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清理行政审批事项156项,发文取消57项。并于7月份正式启动了行政服务中心,进驻审批项目89项。为推进政府公开、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在旗委任职工作情况

城镇经济工作:

1、抓服务,力求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一是按照旗委、政府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全年工作首要任务的要求,进一步落实了《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意见》,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对现有企业分类排队,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地分析研究,查找问题,搜寻症结,提出对策。二是先后多次深入重点企业了解情况,采取现场办公的形式,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企业排忧解难。三是组织研究论证供热公司转制方案,成功实施了公开拍卖,完成了供热公司国有转民营的体制改革。四是充分协调金融、税务、工商、电力、邮政、电信、国土资源等部门,努力促使各条管部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五是狠抓城镇和中心集镇的建设工作,会同有关领导和部门,研究规划,论证方案,制定相关政策。先后聘请专家对海镇、甘其毛道口岸建设进行了规划编制;对金泉工业基地产业发展规划和基地总体规划进行编制;完成了蒙古国资源合作开发项目的配套规划工作。六是深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积极调整中小学布局,全面整合教育资源,组织研究制定了《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意见》、《教师全员聘任制实施方案》和《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人员分流实施方案》,共撤销学区4个,中小学17个,分流教师803人,新录用222人。同时积极探索卫生系统、自来水厂等公益事业改革。

2、抓调整,力求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并重。一是以重点项目为突破口,优化资本结构,重点培育了电力、焦炭、高载能、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冶金、农畜产品加工六大产业集群,努力构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三优”联动的工业发展新格局。二是以矿业秩序整顿为突破口,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我担任旗矿业和税收秩序整顿领导小组组长,对全旗的矿点和矿山企业进行了现场调查,制定实施了《乌拉特中旗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实施方案》,依法对全旗81个矿点和企业进行治理整顿,打击无证开采,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2处,对12户存在环境污染严重的矿山企业进行了限期整改,为地方财政增加可用资金2800多万元。积极整合铁矿资源,提高了高载能工业准入门槛,限制高污染、低水平的项目进入,积极倡导发展循环经济。

二、身建设情况

一年来,我从强化学习、提高素质入手,重点抓了“学习团结、作风、廉政”四个环节。

(一)加强学习,创新领导能力

在认真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自觉地参加中心组集中学习的同时,利用早晚、周末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坚持不间断的自学,坚持从实践中学。在学习过程中,创新学习方法,做到了“三个结合”,一是把学习理论与总结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二是把学习理论与学习当代经济、科技、文化、法律等知识结合起来;三是把学习理论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方针、政策结合起来。本年度共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及学习论文6篇,读书笔记近5万字。

(二)讲求团结,创新领导方法

一是搞好与正职的关系,做到了“三不”,即尊重而不吹捧,请示而不依赖,服从而不盲从。二是搞好与班子成员的关系,做到了“三不”,即支持而不拆台,分工而不分家,通气而不封闭。三是搞好与基层的关系,做到了“二不”,即信任而不干予,爱护而不庇护。四是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不同意见,指出不指责,帮助不讥讽;对自己的不足,剖根寻源,勇于承担责任,敢于自我批评。

(三)求真务实,创新领导作风

一年来,针对我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点问题、战略性问题、热点问题、典型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深入基层和分管各部门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全旗矿产资源开发、税收征管、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多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摸清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准问题的根本症结,应用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了实际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注重对各地、各部门典型经验的挖掘研究,并有意识地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推广。一年来,共深入基层调研30多次,形成调研报告4篇,形成指导性文件6件,组织召开现场办公会15次。

(四)勤政廉洁,创新领导形象

篇7

关键词:强军目标;政治工作;生命线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275-02

指出,“政治工作永远是我军的生命线,要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要紧紧围绕实现强军目标加强和改进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着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为全面加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提供可靠政治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人才支持”。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了军队的根本性建设,赋予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新的重大历史责任。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以强军目标为统领,紧贴官兵的思想实际和行为特征,不断推进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更好发挥。

一、面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尖锐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击,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在着力筑牢思想防线、保证纯洁巩固集中统一上下工夫

强调,要把听党指挥作为军队建设的首要,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这是党和人民对军队的最高政治要求。当前,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企图和行为从未停止,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攻心战”,大肆宣扬“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观点,妄图乱我军心、改变我军我党绝对领导下人民军队的性质;国内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使我军的“铸魂”工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高举旗帜、铸牢军魂作为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官兵深刻认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极端重要性,确保从思想上政治上牢牢掌握和建设部队。

1.持续强化理论武装。认真组织官兵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十精神和一系列重要指示,做到学深悟透、领会精神实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持理直气壮地讲清非意识形态的虚伪性、荒谬性、欺骗性、危害性,引导官兵自觉运用创新理论中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官兵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定对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自觉。

2.深入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按照“三个紧贴”要求,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高标准抓好年度主题教育、四项重大教育、经常性思想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光荣传统教育,打牢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注重建强政治课教员和以政治机关干部、基层政工干部为主体的“四会”政治教员队伍,搞好专题辅导、日常教育、个别解惑等工作,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3.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积极挖掘健康有益、内容新颖、富有时代气息、符合青年官兵特点的文化活动载体,提高精神生活的层次和品位,以浓厚的政治氛围激励和感召官兵。注重发展特色文化,大力弘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培养官兵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发挥好文化育人功能,增强抵御侵蚀的免疫力。

二、面对我军职能使命拓展、担负军事任务更加多样艰巨,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在服务保证能打仗、打胜仗上下工夫

强调,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反映了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军队的职能任务综合性、多样性不断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内容和方式进一步拓展,对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保证功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军队是打仗的,必须更加牢固确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在保障打赢上出招用力。

1.在确保军事训练正确方向上见成效。切实强化党委集体领导,把提升战斗力作为开展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向实战聚焦谋划推进军事训练工作,确保部队训练与战场需求对接;正确处理中心工作与其他任务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把军事训练置于主导地位,确保抓中心的精力投入。

2.在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上见成效。深入推进人才战略工程,采取岗位锻炼、送学培训、以会代训、部队代职、交叉任职等形式和途径,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形成人才涌流、层出不穷的良好局面。着力抓好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在人才引进、培训锻炼、政策制度上给予重点倾斜,尽快形成新质战斗力。进一步优化人才建设目标,完善人才选拔、培养、任务、考核办法,积极创造人才良性发展的空间。

3.做好跟进渗透结合上见成效。大力培育战斗精神,广泛开展学英模系列活动,大力弘扬“不怕死、不怕累”的战斗精神,着力培塑英勇顽强、敢于牺牲的战斗精神。深入开展军事训练中的政治工作,认真做好宣传鼓动、政策激励、群众工作和心理、法律、文化服务等,激发官兵完成工作任务的强大动力。

三、面对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我军优良传统面临严峻考验,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在积极探索传承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有效途径上下工夫

深刻指出,作风优良是我军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要夯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个强军之基,把作风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抓紧抓实。我军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和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发扬民主等优良作风,需要不断继承和发展。当前,我军官兵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70年代后出生的已经成为师以下干部的主体,战士都是80年代未和90年代初出生的。他们有的对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内容知之不多不深,没有真情实感;有的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对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缺少信赖;有的传承优良作风只是停留在嘴上,行动上不作为、难作为。这警示我们,要时刻警惕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弱化失传的危险,必须用更高的标准、更大力度夯实强军之基,用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保证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繁衍生息、传承发展。

1.积极改作风正风气。按照“三个贯穿始终、一个确保”要求,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高标准抓好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巩固深化和第二批活动的推进展开,大力纠治发生在基层官兵身边的不正之风。严格落实加强作风建设规定要求,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

2.坚持守法规严纪律。认真抓好条令条例、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使官兵真正懂得法规制度有政治原则、有程序标准、有秩序方法、有作风纪律,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加强执行力建设,搞好对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坚决惩处违规违纪行为,确保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维护纪律的权威性严肃性。

3.始终抓基层打基础。高度重视加强基层建设,严格按照《纲要》抓好“三个一线”、“四个基本”和八项经常性主要工作落实,不断规范基层战备、训练、工作和生活秩序,提高正规化水平。认真抓好安全稳定工作,大抓安全问题防范,扎实做好一人一事工作,确保不发生任何事故、案件和政治性问题。

四、面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深入推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在推进改革创新、增强时代性和感召力上下工夫

实现强军目标,为思想政治建设提供了广阔舞台,也提出了新的课题。随着当今世界战略格局大调整、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大变革、军队全面建设大转型,尤其是军队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调整改革,官兵普遍关注改革,想法较多,容易产生偏激情绪,也为增强思想政治建设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提出了新要求。这些情况,要求必须适应时展,进一步加强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力度。

1.转变思想观念。强化顺势而为的发展观念,着眼强军目标要求加强工作规划和设计,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计划性,防止和克服政治工作盲目单干。强化服务中心的大局观念,紧紧围绕提升战斗力推进思想政治建设,防止和克服政治工作自我服务、自转空转的现象。强化主动服务的观念,真抓实干,紧抓快干,防止和克服回避矛盾和消极封堵的行为。

篇8

(一)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层次留学生基本特点

1.研究生层次留学生生源基本特点。以我校为例,从研究生留学生国别统计分析看,生源主要来自亚、非等农业发展中国家,尤其以亚洲国家为主,占总数的68%,来自欧美国家的比例非常小。众所周知,这些亚、非国家的教育水平与我国有一定的差异,教育体制也有很大不同,因此研究生留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水平、综合能力等与我国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其次,来自不同国家的生源,由于其教育经历、生活背景、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必然导致世界观、人生观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使研究生留学生群体的基础和素质参差不齐。另外,年龄层次不同,观念、思想、个性特征等方面差异明显,造成研究生留学生培养和管理上的难度较大。

2.研究生留学生生源语言特点。按授课语言分,研究生留学生可分为汉语授课生和英语授课生两类。但我校较少研究生留学生能插班与中国学生一起用汉语授课,汉语语言水平跟不上。多数是直接用英语授课和培养。虽然这种方式非常深受欢迎,缩短了在华学习的时间,增添了对留学生的吸引力,使生源渠道拓宽,选择范围加大,生源质量有一定程度的保障。但是,导师和授课老师的工作量大,授课老师有时准备一门课就为一个或几个留学生授课,从某种程度说,是一种优势教育资源的浪费。但是,从发展角度来看,就是为一个学生开课,,学校还是要投入,而且还必须确保质量,要努力创造品牌效应,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吸引更多优秀留学生。

3.研究生留学生培养规模特点。以我校为例,近几年研究生留学生规模基本上是稳中有升。2007年在校硕士、博士留学生达到34名,分布在17个不同的学科专业,专业覆盖面比较分散。我校的研究生留学生规模发展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学校重视学科建设,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发展特色专业,满足生源国人才培养需求,对留学生就一定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二)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层次留学生发展条件

1.研究生留学生培养条件。以我校为例,我校有1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蔬菜学、土壤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预防兽医学、农业经济管理学等,这些学科基础条件好、科研实力强,在国内外相同学科领域具有相当的竞争力。这些学科外语授课力量雄厚,大部分导师和授课教师都有留学经历,而且与国外一流大学有合作科研项目,他们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和英语水平,教学理念先进,效果良好,能够保障研究生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同时,我校留学生外出交流、参观的机会和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多,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能够结合留学生所在国的国家生产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开设课程和开展研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某些学科专业科研条件较差,对研究生留学生课题研究缺乏经费和设备上的支撑;课程和内容的国际化程度不够,有些离生源所在国的生产实际;授课教师的外语水平不高,对研究生留学生的学习和实验带来不便;参考资料的不足和陈旧,远不能满足师生及培养的要求,极大地限制了来华留学研究生尤其是英语授课生的培养和发展。

2.研究生留学生培养制度。以我校为例,经过几年研究生留学生教育实践,应该说我们在研究生留学生的培养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形成了研究生留学生培养制度。如,汉语授课的研究生留学生实行趋同管理,依据学校硕士、博士培养方案,详细制定适合留学生特点的培养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革,制定研究生留学生的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确保来华研究生留学生的培养质量;英语授课的研究生留学生在课程建设方面,有很大创新之处,首先,整合全校优势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一支科研实力强,英语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担任研究生留学生的导师、授课教师,按专业门类分成研究小组,负责研究生留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编写适合研究生留学生的课程大纲,按专业门类组成课程体系,除本专业必修课程之外,留学生能从全校范围选修课程,充分满足研究生留学生的学习需求。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方面执行不够到位。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还应进行研究,建立和健全研究生留学生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按规定操作,保证培养质量。

二、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留学生教育发展思路

(一)强化研究生留学生教育意识,扩大规模发展,确保教育质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仅国家政府对留学工作非常重视,而且地方政府、各民间团体和企业也很重视,并积极出资设立奖学金,用以扩大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提高办学层次。但我国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民间团体和企业界,以及高校内部相关单位,对留学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而高等农业院校在这方面的差距尤其突出,因此,高等农业院校为了顺应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和建设研究性大学的目标,首先必须要强化研究生层次留学生发展意识,把研究生留学生工作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在充分了解研究生留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和特色,充分挖掘潜力,进行开拓性工作。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拓宽招生渠道,扩大培养规模。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进行宣传,打造学校及其学科专业在海外的品牌效应;要在国家教育部门指导下,依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利用外事机构、国际互联网、国外友好院校、教师的国际交流活动、海外校友等等,积极宣传学校的留学生政策和规定,传递信息,宣传学校及其学科专业优势,以吸引世界各地学生来华留学深造。同时,发挥在校的或已毕业的来华留学研究生的作用,建立国外校友网站,进行有效的宣传,以保证生源的连续性,达到规模发展。

(二)改革管理模式,逐步实现由“弹性化”的留学生管理模式向“趋同管理和弹性化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发展

目前,我校小而全的办学模式给管理带来很多问题,使管理难以正常化。但就现在的留学生规模,还需要继续采取“弹性化”的留学生管理模式,针对留学生的特殊需求,制定特殊的规定,以利于留学生的发展,保持对留学生的引力,实现管理多元化、科学化、合理化。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研究,探索规律,以求快速、持续、稳定发展。在留学生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学校内部个部门加强协调,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对留学生实行“趋同管理和弹性化管理相结合”,以实现学校教育管理的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和国际化。实践证明,要实现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和国际化,教学上由教学管理部门实行与中国学生“趋同管理”,招生、宣传、外事由国际教育学院负责统一管理,生活住宿实行后勤社会化管理。这样既有利于把握教育规律,保证教学质量,又能符合外事工作的要求并兼顾到来华留学研究生的特殊性,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管理部门、外事部门和后勤部门的管理职能和专长,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同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学校应成立留学生领导管理委员会,由主管外事工作和研究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会长,委员会成员由研究生院,外事处(国际教育学院)以及后勤、保卫等相关部门组成,以此来协调和指导各项工作。考虑到留学生的年龄、个性、文化上的特点给管理上带来的难度,当然还应充分发挥学科和导师的作用,建立完善周密的教书育人管理系统。目前与国外已形成的规模化、制度化、系统化、社会化的留学生教育服务与管理体系相比存在一定距离,因此,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留学生教育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应是当务之急。

(三)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优化培养环境

良好的教育培养环境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要因素。充足的培养经费、优良的科研条件、丰富的图书资料等,都会激发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奋起直追去触摸科学前沿的欲望。更加重要的是要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建设一支稳定而高素质高水平的导师和任课教师队伍,优化培养环境。以我校为例,如,利用南京农业大学规模大、学科综合优势强、办学力量和办学资金雄厚的优势,充分发挥资源和信息共享的优势,借助和依托学校现有资源,挖掘潜力,最大限度地改善和优化学习和科研条件。建议在全校范围,整合学校的优势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培养人才的环境,建设一支掌握来华研究生留学生特点,懂得因材施教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导师和任课教师队伍,为研究生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更自由的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以培养基础更扎实、知识面更宽广、思路更新颖、创造力更强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学人才,为当今世界农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9

《重庆市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为核心,以推进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以文化产品“走出去”为突破口,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把重庆建成西部文化产业高地和全国前列的文化产业强市。

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重庆文化产业继续向着成为全市支柱产业的目标砥砺前行。得益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利好政策和文化体制改革效应的不断释放,重庆市文化产业在国内经济持续下行的巨大压力下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重庆文化产业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

纵观近年来重庆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和创新举措,重庆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形成了重庆文化产业独特的模式,特别是在影视动漫、新闻出版、电影放映、文艺演出、休闲娱乐、会展节庆等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

提高文化产业质量

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重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不断转变,开放水平逐步提高。提倡弘扬文化产业多样化,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关系对接。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重视文化产业品牌塑造、海外文化产业的借鉴并与之交流合作等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文化产业质量,为实现重庆文化产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储备一批、启动一批、建设一批、完成一批”的总要求,建立市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新储备项目53个。国泰艺术中心、重庆美术馆、重庆悦来国际会展城正式投用,重庆自然博物馆主体工程完成,重庆国际马戏城一期工程启动,重庆工业博物馆、大足石刻博物馆、九龙珠宝城、万盛动漫园建设按计划推进。

截至2013年底,全市已建成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暨国家数字出版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7个,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入库项目24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46个。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为载体的发展方式持续增效,2013年成功引进130余家企业入驻发展,新增就业14300余人,年销售额达105.3亿元,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近几年,重庆有10家企业参与动漫企业认定,华莱集团等10家企业新入选全市重点民营文化企业,三峡绣、堰兴剪纸等30批(件)产品被命名为“2013年重庆市特色文化新产品”。

此外,还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的文化企业品牌,比如,猪八戒网注册用户突破千万,年交易额达15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威客网站和第三产业交易平台;《商界》、《课堂内外》、《少年先锋报》、《中国眼镜科技》的发行量和影响力在全国同类报刊中均占据前茅;维普资讯研究开发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是国内最大的综合性文献数据库等等。北京保利集团、大连万达、深圳华强集团、香港思远影业公司、香港皇廷珠宝等龙头企业也看好重庆市文化产业,纷纷入渝投资。

据重庆文化委员会统计,重庆产业去年文化外贸销售初步统计达到3000万美元,比2012年略有增加。重庆市全年对外交流合作频繁,成果颇丰。另外,市文化微企迅速增长到目前的1.37万家,占全市微企总数的12%,共为文化微企发放创业补助3.7亿元,积聚近10亿元社会闲散资金,解决10万余人就业,年产值25亿元。

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为文化产业改革提供政策保障

重庆市强化政策制度对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出台了《重庆市电影精品生产奖励扶持办法》、《关于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等政策,启动了《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条例》立法调研。7月,为配合文化创意、广播影视等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应对部分企业税负不降反增的局面,财税部门及时出台《关于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的通知》,加上国务院一系列过渡性政策,大大降低了“营改增”对重庆文化产业的影响。

经过多年呼吁,文化产业终于在去年底首次被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绩考核。其中,对五个功能分区的文化产业实行不同的考核指标和分值,充分体现了遵循功能导向、加强分类指导、促进科学发展的原则。可以说,考核办法的出台,极大调动了区县的积极性,为重庆文化产业注入一针强心剂。在政策刺激和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下,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扶持资金、投资基金、融资担保、产权交易、债券融资“五位一体”的投融资体系持续良好发展态势,基本化解了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卯足后劲,助力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市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特色文化新产品”评选、国家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推荐、组织参加国内重要会展、政府采购等都适当向小微文化企业倾斜。重庆市就将文化创意人员确定为微企创业重点扶持对象,及时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微型文化创意企业的通知》,进一步确定了文化创意产业、人员的范围和认定申报程序,全面贯彻落实“1+3+3+3”政策体系等等。重庆这一系列创新举措、倾力扶持,使得小微文化企业扶持发展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同时,为规范市场秩序,2013年重庆市相关职能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网吧连锁工作和加强网吧管理的通知》、《关于贯彻娱乐场所管理新办法实施意见》和《关于调整行政审批有关事项的通知》,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整,激发文化产业市场活力。开展了全市演艺单位星级评定工作,27家实力强、经营规范的表演团体、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成为演艺行业标杆。6家舞美工程企业分别获得了国家一、二级舞美工程资质。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努力建设文化强市

重庆文化产业呈现出不少可喜变化和持续向好的积极因素,但长期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改观。2014年是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之年,新的一年,产业发展工作将从几个方面推动:

一是构建政策体系。《关于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若干政策的意见》2014年上半年出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制定文化与金融等相关行业融合发展的配套措施,制定我市鼓励类文化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深入开展文化企业“营改增”税收影响对策研究等。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对接我市五大功能区规划,将我市文化产业规划布局调整为“两区两带一高地”;都市拓展区着力打造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文化产业集聚区;城市发展新区着力建成文化及其相关产品生产集聚区;生态涵养发展区要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带;生态保护发展区突出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主题,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带。

三是实施龙头带动。开展文化企业调查摸底,启动实施“成长型微型文化企业培育计划”、“民营文化小巨人培育计划”、“行业龙头文化企业培育计划”和“上市文化企业培育计划”,不断壮大市场主体。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动态管理库,建成出版传媒创意中心、丰盛古镇、“烽烟三国”实景演出等重点工程,继续推进十大书城、万盛动漫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继续以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为抓手,不断引导文化企业、文化资源向园区、基地聚集。

四是健全融资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继续用好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同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并逐渐形成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的文化产业投资机制。促进金融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与金融部门建立有效合作机制,针对文化产业不同门类企业的特点和规律,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篇10

中国一些院校于1982年开始引进欧美的MBA教导,1993年把工商治理学科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至2009年,中国有343所普通高校设立了工商治理专业[1]。工商治理专业的蓬勃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级治理人才,然而,在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教导部高教司于2009年对中国普通高等院校经济学、工商治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从供需来看,总体平衡,但存在局部供给不足和局部供给过剩;从学生能力和素质看,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较差,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开辟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调解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需要加强;从人才培养的过程来看,高校与实际部门缺乏联系和交流,教学设施落伍,对市场前沿问题关注较少和教学治理弱化,缺乏专业实习,忽视个性培养,人才“趋同化”现象日趋严峻,教师数量不足且质量不高,缺乏案例教学,教学经费不足。[1]

针对这些问题,教导部高教司从宏观上给出了5点政策建议,[1]其中,有四点都是如何突出办学特色。本文从微观上探析如何开展工商治理专业的特色教导。

二、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实验时间不足。这由三方面原因引起:有些高校缺乏实验室,没有专门实验教师;有些高校有实验室,但对实验课重视不够,没有相应的实验教材,实验时间不足;学生很少有机会使用大型企业软件。目前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存在一种误解,认为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即可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实际并非如此。企业、政府等用人单位不是需要会考试的人而是需要能干实事的人。许多学生通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但不会使用企业常用软件、不懂数据库的基本操作。

2·外语学而不用。中国大学生外语学多从小学或初中开始,共十年之久,从课时安排上看外语学习时间占总课时的20%左右,在学生业余时间中这个比例还更高些;然而,外语能力差,几乎是中国非外语专业学生的通病。其主要原因是:一是测试办法不科学,仅重视语法和词汇的测试,不重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二是因为测试方法导致教学环节设计不科学。教学的最基本功能就是为了达到教导主管部门的考核标准。语言有其自身的非凡性,仅凭一张试卷考察学生的语法、词汇、阅读能力,并不能测试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很多非外语专业学生,不会利用所学外语进行口语交流和书面交流,许多学生连本专业外文文献都看不懂,更谈不上用外语写作专业文章。三是没有营造学习外语的环境。语言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哑巴外语”永远提不高外语的应用能力。然而,目前外语教导并不重视语言环境的营造,有的学校外语课堂不能实现全外语教学,有的甚至是汉语占了大部分时间,学生缺乏用外语交流的机会。

3·通识教导未达目的,人文教导弱化。“传统上,通识教导(generaleducation)主要包括人文教导、社会科学教导、数学和自然科学教导等。在当今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全球化和国际化愈益加强的时代,通识教导的范畴也相应地得到了拓宽,很多大学都将信息技术应用、外语、多元文化等的教导包括进去,并在通识教导中融入了跨学科、跨文化教导的理念,更注重通识教导的整合性、目的性和确定性。”[2](P243~245)韩玉志[3](P53~55)对中外工商治理类本科培养模式比较发现:从通识教导课占总学分的比例看,中国大学一般为33%,美国一般为46%以上,日本、加拿大和新加坡大学一般为25%以上,课程设置除“两课”(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外,基本相同,一般都包括人文历史、语言文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而中国“两课”、外语、计算机、体育一般占通识教导课的71.45%,所以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和思维练习的课程明显不足。人文教导是通识教导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对人的改造、塑造和培育”。[4]目前的人文教导具有明显的知识化、科学化、工具化倾向,存在明显的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倾向,[5](P140~142)人文教导课时不足、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

而通识教导的目的“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6]其培养内容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导。”[6]中国的通识教导总体来看没有达到目的,这是造成大学生缺乏开辟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4·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探究学习。其一,长期以来,大学教导仍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系统的练习。其二,大学难以为工商专业提供专门的实践平台,而目前高校和企业缺乏联系,难以通过企业治理实践开展探究学习,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囫囵吞枣,缺乏由感性向理性升华的过程。然而,工商治理专业的学生未来面对的大多是企业、政府等部门中非程序化决策问题,更需要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5·缺乏有效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参与。高校和企业缺乏联系的现状造成了学校不了解企业的需求,学校缺乏企业提供的实践平台,学校得不到企业经营的数据和案例,企业得不到需要的人才等后果。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政府未能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引导企业向学校捐资,引导企业向高校提供研究实践基地。另一方面,高校没有主动走出去,与企业、政府接触,了解彼此的需求,毕竟,高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6·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导部规定了工商治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一般为专业基础课,目的在于培养工商治理专业人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专业方向课的设置上高校享有自,而高校没有结合自身办学的优势,盲目跟风,专业方向上未能突出特色,导致学生培养的“趋同化”。

三、特色教导探析

根据上述问题分析,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商治理专业的特色教导。

1.重视试验课程。建立专门实验室,编写专门的试验教材,保证试验课时,配备专门实验课教师,提高实验课的质量,严格实验课的考试考查制度。

2.强化外语应用能力培养。提高外语教师的师资水平,改革外语的考试考核办法,营造外语交际和外语写作等强化外语应用能力的的良好学习氛围。

3.通识教导与专业教导有机结合。李曼丽[6]给出了中国大学本科通识教导的政策建议,我们认为,除此之外,由于工商治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是面向人、事务的治理,其专业课中就包含有通识教导内容,治理心理学、治理沟通、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变革治理、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7](P56~63)等,因此,专业课和通识教导课程能够有机地融合,需要研究的是,考虑二者融合的情况下,如何科学地设置通识教导课程,专业课的教材如何改革,使二者互为补,充,从而强化通识教导,为学生打下广博的通识基础,使之成为高级治理人才。

4.改革教学方法。工商治理专业培养的是高级治理人才,因此必须从教学方法上改革以强化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详细包括:第一,转变教师学生角色。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努力改变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现状,使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用,创造多种机会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第二,开展探究学习。工商治理专业的特点适合于探究学习,我们面临的问题大多来自于实践,且具有非程序化问题的特点,这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差异性,显然,仅限于课堂讲授的知识远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要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使用已学知识、获取新的知识、灵活应用各种知识。第三,小组团队学习。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考评单位,小组内互助合作,小组间竞争合作。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调解沟通能力、团队精神。

5.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应借鉴国外胜利经验,结合中国实际,通过税收政策及行政治理手段,引导、鼓励企业为高校捐资、提供试验实习基地,鼓励“定制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6.培养专业特色。专业特色的培养应从专业方向课程改革入手,结合大学的自身优势和所处的区域优势,详细包括:改革专业方向课程,突出工商治理专业特色。通识教导体现了不同大学在学生基本素养上的培养特色,而专业方向课程应体现同一专业在不同大学的培养特色,避免大学之间专业的“同质化”和人才的“趋同化”。充分利用大学自身的优势资源,培养专业特色。每所大学都有其特色和优势,将这些优势与工商治理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可以形成工商治理专业的办学特色。例如,有些理工科院校,在理工上有办学优势,可以将工商治理与之结合,目前已有高校吸收理工科的大三、大四学生进入工商治理专业学习,这样,学生成为具有理工和工商治理知识的复合型高级治理人才,深受企业欢迎。结合区域实际,发挥区位优势。每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不同,面临的治理问题也不相同,这一方面为培养工商治理专业特色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一方面为工商治理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例如,在沿海地区,贸易和对外加工是其优势产业,那么培养的工商治理人才必须懂得对外贸易政策和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