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评价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25 17:2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绩效评价的问题及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发展历程
早在19世纪中期,建立于国家审计制度基础上的近代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就已经开始萌芽,且在随后的两个世纪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真正意义上是从后开始的,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使许多西方的经济思想和管理理念相继被传入中国,其中“经济效益”这一指标的引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并在此基础上财政学界开始了对“财政效益”的进一步研究,该类研究主要集中于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上,具体表现为防范财政资金挪用、防止财政资金损失、防备财政资金浪费,但这些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还是主要侧重于“财政效益”的提高,没有重视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那个时代的人们认为财政支出以满足社会公共服务需求为主要目标,而不在于获得经济效益,这种观点在特定的经济和政治背景下有其合理性。
迈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财政改革进程的加快,财政学的理论界和实业界对财政的经济效益越来越重视,最开始的表现形式是国家为提高财政支出绩效水平对大型建设项目进行投资评价分析,随后地方和中央都相继开始系统性地研究财政支出过程中的效益评价问题。我国的现代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地方政府开始的,湖北施恩市作为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改革的“排头兵”,率先进行了公共支出绩效管理试点工作,随后在各省市推广,中央的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财政改革规划,这一阶段可称为“自下而上”的财政改革历程;第二阶段,中央在总结各地方的经验基础上,适时、适度、适量的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进行了推进,并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09〕76 号),这一阶段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特点是中央定规则,地方探索执行,由此这一阶段可称为“自上而下”的财政改革历程。文章立足于分析中国当前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发展现状,以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效果为切入点,找出我国目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症结所在,切实做到对症下药,找到科学、可行、合理的解决对策,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实际意义。
2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评价管理体系不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不统一
长期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是不健全的,最直接突出的表现就是其评价的主体混乱,没有形成统一、权威、规范的评价主体,我国现有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体异常广泛,涉及了政府、企业、公民等各个层面,主要包括各级财政支出部门、大型项目机构、大型项目的实施者、专业的评价机构、民间评价组织等,但各评价主体的组织程序差异非常大,专业资质水平也不同,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内容、立场也均有较大不同,最终造成了评价结果的主观性色彩浓厚,评价专业性不够强,评价结果差异明显,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难以形成一个统一、权威、全面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落后于人的根源所在。
2.2 局限于合规性的评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不合理
不可否认,合规性评价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政支出绩效水平提高的前提和基础,但是财政支出的合规性评价绝对不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全部,在实践财政工作中绝不能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概念狭义化。但是,现今中国绝大多数的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侧重于各相关部门或大型项目管理部门的财政支出是否符合国家现行的财政政策及相关财务方面的有关规定,对于财政支出的效率性和有效性方面的分析评价几乎很少涉及。事实上,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中,财政学大师芬维克(Fenwick)曾提出了绩效评价的三原则:经济性原则、效率性原则、有效性原则,这就是著名的“3E”绩效评价原则,该原则在欧美等先进国家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而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仅局限于合规性,合规性属于经济性原则。
2.3 缺乏权威的法律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约束力不足
众所周知,法律是任何制度体系有序、有力、有效运行的最后一道屏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也不例外,要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做到评价合规、执行到位、效果明显,就必须形成一个制度化的基础法律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财政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特别是对大型的重点公共项目的绩效评价更是日趋严格,但总体来说还是未形成常态化的法律约束体制,迄今我国仍未出台一部全面的全国统一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法律法规,这是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令人诟病的原因之一。
3 改善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政策建议
3.1 统一明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及其职能
毫无疑义,明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水平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作用,既可以明确评价主体的责任,使其依法、按量、保质的完成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又可以结束当前鱼龙混杂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体构成现状,可谓一箭双雕。但是,明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体并不是单独的设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唯一评价主体,因为这种做法成本高昂,构成复杂,不符合十以来中央推行的简政放权理念,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按照财政支出项目的主客体的不同,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进行具体的分类,每一类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都分别确定好,现有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分类主要有:财政支出、单位财政支出、部门财政支出、区域财政支出四个性质的绩效评价。
3.2 统一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及其体系
在日常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核心部分是对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统一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及其体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要确立合法、合规、可行的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体系,定好了指标才好具体去评价;第二,要确定合理、准确、恰当的指标权重,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第三,选取科学、实用、高效的绩效评价计分的具体方法,提高绩效评价的效率性和准确性。总而言之,要真正实现科学的评价指标、恰当的评价标准、适当的评价方法“三位一体”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篇2
1.2013年底,根据市财政局规定的“2013-2014年度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定点供应商名单”,由经审办选择相应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接洽。2.制定绩效评价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分为六个部分:项目概况、绩效评价依据、绩效评价思路设计、绩效评价体系设计、评价的组织实施、社会调查方案。其中: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社会调查方案,是绩效评价的重要部分,决定着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客观、公正性。3.项目评价的实施过程。(1)会计师事务所走访职能部门,对项目的组织情况、资金使用情况、款项拨付情况、项目进度情况进行访谈;(2)2014年初,会计师事务所分别对沙家浜、西山、黄山疗休养院(所)现场采取勘察、询问、复核和测试的方式收集有关数据和资料,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对比分析;(3)以区、县、局(产业)工会、参加疗休养活动的基层企事业单位和职工作为调查对象,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向10家单位发放单位问卷,同时每家单位发放30份职工问卷。本次绩效评价收回有效单位调查问卷10份,有效职工调查问卷290份。(4)撰写评价报告。
二、职工疗休养活动项目绩效管理中关键事项的说明
(一)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这是绩效评价的核心,也是评价工作是否科学的关键,市总工会职能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多次磋商和修改。根据工会职工疗休养活动项目的特点,绩效评价支出体系的设计遵循价值导向原则、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全面性和简明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用性与专用性相结合原则。同时,参照《上海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框架》,设置三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19个三级指标。具体为:(1)项目决策指标12分:①目标管理4分,②决策管理8分;(2)项目管理指标25分:①投入管理5分,包括预算执行率、预算资金到位率;②财务管理10分,包括项目资金管理制度、项目资金使用、项目成本核算;③项目实施10分,包括项目管理制度建立情况、制度的充分性合理性、制度的执行情况;(3)项目绩效指标63分,①项目产出:27分,包括疗休养接待率、疗休养基地整洁卫生度、疗休养餐饮质量、疗休养接待服务质量;②项目效果:26分,包括职工满意度及效果、单位满意度及效果;③可持续影响力:10分,包括后续疗休养项目投入计划和信息化系统建设。我们觉得指标的设计还是比较合理和科学的。(二)调查问卷的设计为了保证工会职工疗休养活动项目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对于不能量化的指标,要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量化分级。所以,调查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合规性也很重要。为此,市总工会职能部门也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多次磋商和修改。本次调查问卷设计分职工卷和单位卷两种。其中:职工卷偏重于参加疗休养的职工对本次疗休养的切身感受,比如,疗休养住宿整洁卫生程度、餐饮质量、服务人员的态度、行程安排的满意度、疗休养放松身心的效果、意见建议等方面;单位卷偏重于对疗休养总体情况的了解,比如,参加疗休养活动的对象主体、项目的吸引力、职工对疗养院活动的反响、是否建立疗休养相关制度、疗休养费用实际承担比例、对扩大工会影响力的效果、意见建议等方面。
三、效果评价及对存在问题的建议
通过此次绩效评价,可以看出项目决策、投入管理、项目产出及效果目标等指标总体得分较高,但有部分指标如个别疗休养院所项目资金管理制度、项目资金使用充分性、合理性、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工作还需完善与加强。
(一)主要经验
1.基建投入改善疗休养基地住宿条件。为了保障疗休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市总工会2012年开始对黄山、西山和沙家浜三所疗养院投入了大额资金进行基本建设,使硬件设施方面得到改善。从职工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各疗休养院(所)基础设施方面得到了职工的肯定。2.实事项目受到职工欢迎。市总工会组织开展的职工疗休养活动是一项直接为职工群众办实事的项目,深受职工群众欢迎,特别是将先进工作者优先安排,作为先进工作者参加疗休养的职工亲身感到工会是职工之家。参加疗休养活动后职工的身心得到放松,劳动积极性得到提高,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二)问题与建议
篇3
【关键词】项目支出 绩效评价 财政资金 使用效益
一、前言
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对象是财政支出项目所取得的效益,而评价主体通常是项目主管部门、实施单位、政府财政部门。因为财政支出项目效益不确定性大、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差异较大、支出内容较为广泛,所以及时地推进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能够有效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及合理安排财政经费,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内容
财政支出项目主要包括了三个环节,分别是项目产出应用、项目实施、项目立项。“产出和应用”主要是项目绩效评价内容所考虑的内容,也是项目支出绩效的主要体现。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应该包括“项目管理”、“项目效益”、“项目产出”、“目标设定”等内容。项目自评与财政评价程序一般为:做好相关评价的材料、法律依据的汇集工作——科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实地考核项目绩效——撰写评价报告。通过重点绩效评价,切实提高部门预算执行能力和政府部门执政能力,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一)财政支出项目绩效业务评价
业务评价主要有:“管理”一般指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规章制度及执行情况。“效益”一般指项目成果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产出”一般指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和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目标设定”一般指项目完成的可能性、目标的先进性和合理性、依据的充分性、目标的明确性等。
(二)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财务管理评价
主要是对财政支出项目的财务管理情况、资金支出和资金到位情况等进行评价。基本内容有:为完成项目绩效目标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和制度;为完成项目绩效目标所安排的资产使用与配置情况、财务管理状况、预算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已经取得或者即将取得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及设定情况等。
(三)如何有效推进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绩效评价工作有序开展
整个绩效评价工作由政府财政部门统一组织领导,财政监督局协调指导,按照“谁实施,谁负责”的原则,科室为实施主体,对绩效评价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负责。认真部署项目单位开展重点绩效评价工作,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落实专人负责制度。在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充分肯定成绩,如实问题反映。各科室按照下达的项目计划,落实和细化工作任务,精心配置人员力量,有序高效地组织、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同时,积极向各主管部门、资金使用单位深入宣传有关绩效评价的政策、动态,加强工作沟通,以取得部门(单位)对绩效评价工作更多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采取统一设置评价指标与标准,组织评价工作组,通过查阅资料、座谈、实地或电话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掌握各有关财政支出项目的实施与绩效情况,在此基础上,对照评价指标与标准评判打分,撰写绩效评价报告。
2.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确保评价效果
通过开展绩效评价工作,进一步强化财政支出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倡导和树立绩效观念,形成“要钱”为办事、“花钱”看结果的财政绩效管理理念,探索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新型财政支出管理模式。重点摸清绩效评价项目的总体情况,包括项目设立的政策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揭示和反映项目管理实施和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以定性与定量为主的分析方法评估判断项目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及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等;提出加强管理、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明确措施,严格程序,确保绩效评价工作取得实效
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及面、循序渐进”的原则,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点是科技、农业、教育、卫生等民生项目。主要围绕评价项目的真实性、合规性、效益性来开展,包括项目基本情况、项目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为完成绩效目标采取的加强管理的制度、措施等内容。通过绩效评价,逐步构建起较为成熟的绩效评价制度框架、工作机制和人才队伍,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的全面推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4.建立评价结果反馈与整改机制
评价结果反馈与整改是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评价单位要在评价工作结束后1个月内,以正式文件或反馈书的形式,将评价项目绩效情况、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反馈给被评价单位,并督促其落实整改,以增强绩效评价工作的约束力。被评价单位要针对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进行认真整改,并在收到评价意见文件之日起60日内,将落实整改情况以整改报告书的形式反馈财政部门。
参考文献
[1]洪亮.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J].江苏水利,2010(09):124-126.
篇4
安徽大学,合肥230601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和词频统计法对CNKI收录的152篇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评估了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呈现出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群体相对集中、研究主题比较突出、基础研究比例偏高、定量分析方法运用较少和研究资助力度不够等几个特点。为此,本文建议研究者、研究机构、学术期刊和政府共同协作,进一步提高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质量。
关键词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文献计量
中图分类号:F8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544(2015)06-0036-05
近年来,随着财政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问题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人们在反思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损失浪费问题严重的同时,更加关注对公共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强化绩效、科学理财逐步成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导思想。学术界对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能够为财政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反过来,对代表性期刊学术论文研究质量的评估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水平。运用文献计量方法、词频统计法吸SPSS软件对CNKI(中国知网)收录的2000年-2015年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学术论文进行综合评价,总结研究特点,提出改进建议,实现本次研究的目的,为财政决策部门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
一、确定评价样本
为了有效评价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现状,选择CNKI收录的2000年-2014年“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作为评价样本,分四步确定评价样本。第一步,初步搜索。在CNKI数据库中,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主题搜索显示,期刊论文732篇、博硕士论文260篇;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
关键词 的论文25篇、博硕士论文4篇;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篇名的期刊论文13667篇;博硕士论文127篇。第二步,进一步筛选。对上述论文进一步分析发现,50%以上的论文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主题相关性不大,不能为评价目标服务,予以剔除。第三步,以“主题”为检索项,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检索词,以相关度或时间为序,按照精确匹配的原则,检索2000年-2014年间,CNKI收录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截止时间2015年1月3日)。结果显示,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共计152篇论文。
第四步,下载152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评价数据库,以此为评价样本,运用词频统计法、文献计量分析法和EXCEL等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
二、数据分析与评价
(一)研究时间评价
图1给出了2000年-2014年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数量情况。可以看到,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的数量在逐年增加。2005年到2007年之间增长迅速,且在2013年达到顶峰,今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仍将是一个研究热点,将会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出现。
2作者学术地位。统计结果显示(表2),研究生占19.35%,初级或中级研究人员比例为26.61%,副教授为6.450/0,教授仅为3.22%,此外,44.35%的作者没有标明学术地位,这与部分期刊对作者学术地位标注的要求不尽一致有关。上述统计表明中国财篇。与其他相关研究相比,山东大学汪全胜教授对中国立法后评估的研究系统性较强,自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法后评估研究”获得立项以来,在17个不同的重要期刊发表17篇立法后评估研究论文,占所有重要期刊立法后评估论文的12.14%,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为中国立法后评估实践提供决策参考。可见,对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中,单个作者发文量偏低,研究系统
(二)研究者评价
l作者单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的作者是主体,占57.24%,而企事业单位和独立的研究所、研究中心的作者比例仅为2.63%,如表l所示。高校作者中,上海财经大学9篇,占14.52%;西安交通大学5篇,占8.06%;上海师范大学4篇,占6.45%;中央财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南京大学各3篇,各占4.84%;长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各2篇,各占3.23%;其他学校7篇,占11.29%。这与中国立法后评估和中国低碳经济研究情况大不相同。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人员更加年轻化,中级和副高职称人员成为研究的中坚力量。
3.作者数量。统计显示,人均超过两篇的作者有l6位,共发表了34篇论文,占总数的22.37%,其他118位作者人均1性不强,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相关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
(三)研究主题评价
1.学科方向。统计显示,152篇样本论文的学科方向包括财政与税收、高等教育、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会计与审计、职业教育与教育管理、农业支出、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基础设施投入、行政管理、水利水电、林业财政、医药卫生、中等教育、金融、交通运输等,其中财政与税收方向的研究论文119篇,占78.3%,其他研究方向的论文只占21.7a/o。由此表明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主题鲜明,研究人员专业性较强。
2.
关键词 。通过对论文
关键词 的统计发现,财政支出带来的效率、效益和效果,为了科学评价财政支出绩效而进行一系列的相关研究。事实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方法依然没有形成体系,研究人员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的关注不够,这方面的论文只占1.28%,很显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问题的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实现绩效审计目标。
(四)研究阶段评价
1.研究层次。统计显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达65.79%,职业指导的论文也达到17.11%,政策研究达到9.87%,对技术指导和相关应用的研究论文比例偏低,仅占2%,如表5所示。可见,财政支出绩效研究还处于理论基础研究阶段,缺少深入的技术性的指导和应用研究,在这49.35%的论文围绕“绩效评价”,“财政支出”展开研究,其他研究主题体现为“指标体系”、“改革”、“数据”、“管理”、“评价”等。表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主题突出,
关键词 出现频次超过两次的如表4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在于各项方面有待提高。
2.论文级别。对刊发样本论文的期刊进行统计显示,载人北大核心和中文核心期刊的论文总计78篇,占评价样本的70.27%,载人CSSCI期刊中的论文数量有33篇,占29.73%。核心期刊发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论文分布情况如表6所示。
可以看出,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主要刊发在财经、税收、会计类核心期刊上,尤以《中国财政》发文量最多,《财会通讯》、《财政研究》等期刊紧随其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受到高级别期刊的青睐,进一步表明关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从CNKI收录的所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论文来看,按照研究主题分类计算,152篇样本论文只占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论文的15.32qo;若按篇名计算,样本论文只占l.lOl%,核心论文和权威论文数量偏少,因而,进一步提高论文质量,在高级别期刊是必然趋势。
(五)研究技术评价
对研究方法的统计显示,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非经验主义方法,超过50%的研究是案例举要与统计调查,注重实证分析。研究方法选择上,学者们倾向于使用定性方法进行评价,定量方法使用较少,但也有部分定量分析方法得到使用,如DEA方法出现了8次,AHP法出现了6次,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出现了14次,模糊综合评价法也被使用过2次,总体上,定量评价方法使用比例不高。
对国外文献的跟踪情况统计显示,152篇样本论文中,中文
参考文献累计出现386次,占评价样本的87.73%,英文
参考文献累计出现54次,占样本论文的12.275。由此可见,学术界在进行财政绩效评价的研究时,主要参考国内的研究成果,极少数是国外实践与成果。因而,借鉴国际文献与实践经验,开展理论对话,提高研究水平是今后需要加强的工作。
统计中也发现,由于作者写作手法和期刊对
参考文献标注要求不统一,导致部分论文没有标注
参考文献,使得样本论文的
参考文献总数量偏少,不符合学术研究规范和基本要求,这也需要研究者和期刊在今后的研究和论文审稿中加以重视。
(六)研究资助力度评价
统计结果显示,高达88.82%的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是没有受到基金资助的,国家级基金和地方政府基金的资助较少,仅占9.21%(如表7所示)。由此可以看到相关研究还没有受到很多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与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的评价相呼应。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上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总结出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起步较晚,但发表的重要论文数量逐年攀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公共财政仍将发挥巨大的推动力,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热点课题。
2.研究群体相对集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成为中国财政支出研究的主力军,财经类院校对财政绩效问题的关注要高于其他综合性的高校,如样本论文中,上海财经大学就有9篇。同时,研究者主要是具有研究生学历和中级职称的研究人员,中级职称和副高职称人员将是今后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的主力。
3.研究主题比较突出。研究人员学科方向以财政与税收为主,体现出研究者专业性较强的特征。同时,49.35%的论文围绕“绩效评价”,“财政支出”展开研究,其他研究主题包括指标体系、改革、数据、管理、评价等,表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主题突出。
4.基础研究比例偏高。65.79%的论文都是基础性研究,研究者关注研究对象本身的问题,没有进一步的挖掘研究对象深层次的问题。并且,基础性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发表的比例偏低,还没有形成一系列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供政府部门决策参考。
5定量分析方法运用较少。90%的研究注重定性分析,这和65.79%的研究以基础性研究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定量分析具有较大的空间。
6.研究资助力度不够。大部分的研究缺乏基金的资助,也是导致研究成果质量偏低的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性研究的资助力度不够,不利于科研工作者研究效率的提高。
(二)若干建议
综上所述,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整体上还处在初级阶段,对于进一步提高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质量,建议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研究者方面。首先鉴于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者结构不均衡,教授、副教授参与研究的比例偏低的现状,需要进一步优化研究人员结构,鼓励正高和副高职称的教师和研究员组建研究团队,参与财政绩效评价的研究。其次,财政、税收机关工作人员对财政支出结构和规模比较了解,能够结合工作实践,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供指导,因而,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财税工作人员是今后优化研究群体结构需要考虑的对象。第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属于财政学和技术经济学交叉领域,对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财政支出实施过程和实施绩效的评估属于中评估和后评估,需要结合技术经济学的评价方法、评价工具和模型进行定量评价,因而需要研究者掌握一定的定量评价方法,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奠定理论基础。
2.研究机构方面。首先,各研究机构应主动加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中来,并且要明确各自责任和研究主题。确立各自的核心研究主题,组建理论功底扎实、创新能力较强的科研团队,围绕核心主题开展针对性研究,以高质量的专著、权威论文、研究报告申请项目结题,为继续申请新项目或新课题做准备。其次,需要研究机构建立一套对于该方面研究切实可行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以评价研究机构内研究人员的科研绩效水平。第三,还要注重与相关专业领域专家的交流与学术研讨,相互学习,以达到提高整体研究水平的目的。
篇5
预算绩效是指预算资金所达到的产出和结果。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
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实效的内在原则,对预算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包括经济绩效、政治绩效和社会绩效)进行的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在部分地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也被称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2005年财政部就下发过《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财预〔2005〕86号),2011年财政部下发了《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416号)、《财政部关于印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财预[2011]433号)等文件。各地政府陆续下发过一些配套文件,例如:浙江省政府和浙江省财政厅从2005年开始陆续出台了《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5〕91号)、《浙江省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办法(试行)》(浙财绩效字〔2005〕6号)、《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暂行办法》(浙财绩效字〔2005〕6号)、《浙江省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规程(试行)》(浙财绩效字〔2008〕9号)、《关于印发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的通知》(浙财绩效字〔2009〕5号)等配套文件。这些文件的制定和实施为资产评估机构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也为资产评估机构的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资产评估机构如何正确认识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如何将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与资产评估机构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何充分利用资产评估机构的优势积极稳妥地开展与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相关的各类业务,是我们目前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资产评估机构的特点有利于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实施单位可以分为内部单位和外部单位。内部单位即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包括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单位;外部单位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主体委托的外部实施单位,主要包括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或组织专家组。
由主管部门和单位来实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由于评价人和被评价人之间往往存在一些内在联系,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容易受到怀疑。财政部门受单位人员编制限制,由财政部门直接实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只能局限于一些小型或一般性项目,对于大型项目财政部门很难有条件直接实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主体直接组织专家组来实施绩效评价工作,特别适合于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小型专项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项目,能够在绩效评价工作中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但如果项目涉及的范围较大,则对组织者的组织能力要求较高,如果组织者本身在人员配备、工作精力上有限制,那就难以管理专家组并利用专家的工作了。
在工作实践中,资产评估机构逐渐成为参与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社会力量,这是由资产评估机构的特点决定的,与其他实施单位相比,资产评估机构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具有明显优势:
(1)资产评估机构作为比较成熟的经济类社会中介机构,客观上和被评价单位没有利益关联,主观上受职业道德约束,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有保障,社会各界对评价结果更容易接受。
(2)资产评估机构在传统法定业务中积累的工作经验和人力资源,能够适应大型绩效评价项目的要求。
(3)资产评估机构在传统法定业务领域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利用专家工作的经验,对于如何更好地将专家工作成果融入绩效评价工作中有其优势。
正是由于资产评估机构的以上特点和优势,它必将成为我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生力军。
二、资产评估机构做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的一些体会
绩效评价工作一般分为前期准备、实施评价和报告撰写等三个阶段。由于预算支出涉及面广,专业性很强,因而资产评估机构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中需要利用专家的工作,这也是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特点,利用专家的工作通常会贯穿于评价工作全过程。
(一)前期准备工作是做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基础
在参加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前,资产评估机构应在财政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财政部和各地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文件,从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资产评估机构在工作前应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对照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判断是否具有与开展本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相适应的资质和专业胜任能力,并充分了解政府部门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对资产评估机构工作内容、工作质量、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在接受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委托后,首先需要制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这是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工作难点。
目前各级政府已开始逐步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例如:2009年浙江省财政厅通过《关于印发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的通知》(浙财绩效字〔2009〕5号)的附件下发了供参考的“浙江省项目支出评价指标一览表”。
通常情况下,绩效评价可以对单位预算支出实施整体绩效评价,单位预算支出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也可对项目支出单独实施项目绩效评价。绩效评价项目包括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其中重大项目是指资金数额较大、社会影响较广、具有明显社会效益的项目。目前实务中主要是对项目支出单独实施项目绩效评价,特别是财政专项支出的绩效评价。由于财政专项支出范围广泛,再加上支出绩效呈多样性的表现特点,既有可以用货币衡量的经济效益,还有更多的无法用货币衡量的社会效益,而且不同项目的效益产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各有不同,效益还有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的区分。面对如此复杂的评价内容,政府部门只能从原则上确定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作为对受托实施绩效评价单位的工作要求,而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必须由受托实施绩效评价单位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只有制定合理的项目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才能使财政专项支出的运行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科学衡量和合理评价,从而尽可能多角度地客观反映财政专项支出的实际效益与效率。通俗地说,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准备工作阶段,政府部门只给中介机构一件测量工具,可能是直尺、三角板或者量角器,而中介机构必须要在上面标注上刻度。
在完成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工作的同时,资产评估机构还需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制订预算支出绩效评价项目的工作方案,包括工作时间、工作人员、工作内容、工作过程等的安排和规划。这是具体评价工作计划和实施的总体计划和指导性文件,资产评估机构应该对评价方案的制订引起足够的重视。对那些跨部门跨地域的大型绩效评价项目,由于项目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长,一个计划严密、组织合理、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更是必不可少的。
(二)充分利用专家的工作是提高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
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尤其是目前主要开展的财政专项支出的绩效评价工作,由于财政专项资金支出范围广泛,资金使用后的绩效又呈多样性的表现特点,使得绩效评价工作中需要应用多种行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的指导,而如此丰富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不可能完全依靠绩效评价主体或受托的资产评估机构自身来解决。
根据目前资产评估机构的业务结构、人力储备和工作特点,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主要集中在资产评估、会计、审计、资产管理、投资管理以及工程造价等领域。在些领域之外,资产评估机构在目前情况下一般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工作能力,而绩效评价工作往往需要这些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因此邀请外部专家参与是十分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是资产评估机构在目前情况下保证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成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一个鲜明特点。
专家工作是贯穿于绩效评价工作全过程的。在评价的不同阶段,我们需要专家提供不同的专业意见:制定指标和标准时,需要专家对指标和标准的合理性、可操作性给出专业意见;实施评价时,需要专家对具体技术指标打分情况给出专业意见;撰写评价报告时,需要专家对评价结论和建议给出专业意见。因此,在不同阶段,我们应该清楚地向专家说明工作内容、工作重点,使专家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和评价工作的质量。
(三)合理组织现场调查是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客观公正性的保证
我们一般可以把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分解成几个阶段:一是通过核查预算支出项目的有关资料,了解项目情况;二是根据项目的基本情况和设立的目标等制定评价的指标和标准;三是现场调查、核实项目实施后的基本情况和绩效;四是根据了解的项目实施后的情况和绩效对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五是形成评价报告。从以上各个阶段的工作,我们不难看出,在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时,深入现场做好调查研究,把预算支出项目实施后的情况和绩效搞清楚,是对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客观公正性的保证,因而资产评估机构应该十分重视现场调查工作,合理安排、精心组织。
在这一工作阶段,资产评估机构可以根据已经编制的工作方案,对现场勘查工作编制工作计划,合理分配机构内人力、外聘专家,精心安排时间;对需要进行问卷调查的,应提前根据项目情况、调查内容、调查对象设计好调查问卷;对需要与相关单位和人员共同协调的,可以通过会议形式解决。现场工作中,可以使用一些传统评估业务中的成熟的清查方法,如盘点、函证等,但要注意绩效评价工作的特点,不能只局限于预算支出的合法合规性,还要对支出的效率性和效力性进行分析。
(四)评价与建议相结合
资产评估机构进行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最终成果是形成绩效评价报告。目前各地政府已开始下文规范绩效评价报告的格式内容。例如,浙江省2009年的《关于印发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的通知》(浙财绩效字〔2009〕5号)中对浙江省的绩效评价报告的格式作了规定,要求绩效评价报告中以表格的形式填写项目基本概况和绩效评价得分情况等内容,在文字部分中对项目概况、评价依据、评价结论和问题与建议等内容进行描述。在这些内容中除了评价结论之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问题与建议”。
由于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建设起步较晚,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开展,评价指标及其标准的设计和应用仍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以此形成的评价得分和评价结论也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检验并不断完善。因此,评价中定量的得出评价分数是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一个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在绩效评价报告中也应实事求是地把中介机构在工作中发现的被评价项目存在的问题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提出问题和建议,可以将目前暂时还无法在指标体系中反映的重要事项反映出来,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可以互相补充,以比较全面正确地反映评价结论,有利于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合理利用绩效评价报告,推动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
三、资产评估机构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建议
(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是加强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内在要求,因此资产评估机构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首先,需要政府部门继续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制度保障工作。目前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已经出台了一些规范中介机构从事绩效评价工作的文件,例如浙江省已经出台了《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暂行办法》等文件,但是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内容丰富、对象广泛,应予规范的内容相当多,如:对绩效评价工作中涉及的组织单位、被评价单位应该出台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对于绩效评价中的标准制定、指标设置和操作也应该有进一步的制度予以规范,今后逐步从目前的以财政专项支出为主的绩效评价发展为单位预算支出整体绩效评价更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制度保障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希望政府部门能够推动人大对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进行立法,使绩效评价工作纳入法律规范。
其次,需要政府部门继续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工作,特别是推进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绩效评价报告的反馈和应用。由于资产评估机构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时间不长,自己对于绩效评价工作成果的效用也不是很清楚,对于自己出具的绩效评价报告的质量高低也不甚了解,而绩效评价报告是政府部门直接运用于财政预算管理的,运用过程中政府部门对于绩效评价工作成果的有效程度和绩效评价报告的质量高低肯定会有一个直观的判断,希望政府部门能及时将有关的信息反馈给资产评估机构,使资产评估机构今后能够更好的改进工作。
再次,资产评估机构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具体工作过程中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各级政府部门内部应该对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有正确的认识,同时也应该对政府机关下属分支机构和下属单位做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宣传工作,目前绩效评价工作中涉及的被评价单位很多都是机关下属分支机构和下属单位,而被评价单位对于资产评估机构绩效评价工作的理解和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希望政府部门能够为绩效评价工作建立统一的信息收集网络和数据库。目前各地政府及各部门都逐步建立了内部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希望能够尽快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使相关部门能够建立起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服务的信息查询平台,在资产评估机构承接绩效评价业务时可以在该平台上取得需要的信息和数据。
(二)评估行业自身的努力
拓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关键还是要评估行业自身不懈的努力。
首先,行业内应尽快制定统一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操作规范。目前资产评估机构在行业内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操作规范(或准则),其不利因素已经在上面分析了。如果仅仅是零星业务,资产评估机构当然可以参照已有的传统业务相关准则执业;但是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是伴随着公共财政改革而来、以实现绩效预算为目标的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业务,如果没有专门的操作规范(或准则),对行业的整体执业质量和整体形象是很不利的。目前的政府文件中规定的实施对象是中介机构而非资产评估机构,可以说未来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承揽中资产评估机构还将面对其他中介机构的竞争,资产评估机构作为一个行业与其他中介机构竞争时,统一的执业规范和质量标准将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
由于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本身就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因此行业内部规范的建立不必一开始就以系统化的观点从整体上来规范,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从重点到一般逐步展开,先就当前常用的必须的问题进行规范,例如业务的承接、约定书的内容格式、工作的主要原则、职业道德、制定指标和标准的方法、实施评价的工作方法、工作底稿的编制、评价报告的撰写等方面先行规范。
其次,行业内部应就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进行更多的交流。由于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涉及了现代管理科学、制度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学的科学内涵,是多种现代科学理论在公共财政管理上的具体运用;所以,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不仅需要有现代科学理论的支撑,而且由于绩效评价还涉及许多数据的处理,也需要较高的技术支持。也因此,从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对资产评估机构的工作人员提出了很高的知识要求,从业人员需要不断的完善知识水平、提高业务能力。希望行业内部能够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人员培训和业务研讨,共同把握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中新的发展方向。
另外,评估行业应大力宣传,争取社会舆论的积极支持。政府部门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其根本意义是以预算支出效果为最终目标,考核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因此,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与社会公众息息相关。所以,取得社会舆论的支持对于资产评估机构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非常重要。
不仅绩效评价实施工作需要依赖公开媒体信息的统计资料和对公众反映的直接调查,资产评估机构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成果也需要得到公众的检验和认可,另外公众认知程度的提高,也可以提高外部专家参与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积极性。所以,广大资产评估机构乃至整个资产评估行业要和财政部门一起,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提高公众对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认知度,积极争取社会舆论的支持。
四、结语
篇6
一、供应商管理总体现状
目前XX单位供应商管理的制度和流程较健全,针对供应商的管理内容,都有相对应的管理办法。首先,供应商进入有一定的管理程序要求;其次,针对供应商评价,有相应的评价规定和相应的评价准则,每年两次对供应商进行绩效评价,并签发相应的绩效评价报告给相关单位,并要求部分单位进行整改;编制合格供应商目录等目录,控制其采购供应商的选择等。虽然目前XX单位的供应商管理规定较完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的来说有以下方面:
1.制度方面。①多部门管理供应商,导致不同的部门针对其业务制定不同的制度规范;制度规范存在业务交叉和空白。②供应商管理制度体系化不足。
2.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①供应商管理部门较多,不同的部门承担不同的职责范围,存在着权限职责交叉。②供应商绩效评价程序存在其他未考虑的影响因素,需对其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优化。③目前XX单位的供应商数目众多,外购供应商(包括商)已有400多家,这些供应商配套能力参差不齐。④部分供应商,特别是一些成件供应商生产能力有限,在研制阶段配套较好,在生产阶段之后出现进度和质量等问题。
任何管理都是处于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供应商管理也处于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是随着不断地改进完善,供应商管控能力将不断提高。针对制度、职责方面的供应商管理问题,本文此处不再赘述,建议通过流程优化等手段来明确。本文主要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工作中的一些想法,提出以下建议。
二、供应商管控建议
按照供应商管理的时间顺序,供应商管理的内容可划分为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供应商的过程管理和供应商的绩效评价。要管好供应商,上面的三方面缺一不可。下面分别从这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1.供应商的源头管理。目前物资配套的重难点大多是一些重要的关键器件,这些关键器件因为技术难度和供应商的生产能力等原因,严重制约着XX单位的产品装配进度。经过分析,本文发现导致类似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供应商的源头控制力度不够。供应商源头控制是供应商管理的重要内容,使用符合XX单位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法,提高供应商的源头控制能力。①供应商考察。供应商考察是供应商选择的初始阶段。从目前配套情况来看,供应商生产能力有限是配套的主要风险之一。建议在最初选择和评价供应商的时候,从严考察,加严供应商的进入门槛;其次,在考察时,采购部门要参与其中,厂家的生产能力需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之一。②双厂家配套。在严格批次管理的条件下,对于因为技术难度或者二次配套件停产断档等原因影响XX单位产品质量和进度的重要关键器件,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产品最初方案阶段选择供应商时,就应考虑关键重要件的双厂家配套。另一方面,合理运用双厂家竞争关系,限制产品的涨价幅度。
2.供应商过程管理。首先,XX单位目前外购供应商有几百家,其中各个产品共用的厂家占了绝大部分,很多新产品配套器材的供应商都是其他产品的供应商,只有部分新研物资因为技术的难度和特殊性等原因,选择了新厂家。其次,XX单位目前的供应商在技术水平、生产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应针对这些不同层次的供应商实施不同的管理,以确保管理的重点性和层次性。①供应商的全面管理。目前采购部门接收到的需求计划有重要元器件,有过程辅助材料,对这些需求计划的供应商进行审核的时候,发现由于目录按照产品分类的方式问题,不能涵盖所有需供应的器材,使得审核合同的时候存在无法判断的情况;另外,如存在某产品所需的过程辅料是否纳入合格供应商目录管理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建议产品合格供应商目录重点控制直接配套最终产品的配套物资,对于辅料等物资建议编制一个统一的辅料合格供应商目录进行控制,保证所有所需外购物资都处于可控状态。②供应商的层次管理。目前XX单位已有几百家供应商,能力参差不齐,且供应的物资对最终产品的重要性也存在差别。目前XX单位为了加强供应商管理,提升供应商管理效率,了《供应商分类管理办法》。采购部门根据外购的类型、功能特性、设计成熟性、制造复杂性、采购数量等因素,将供应商分类了四类。如今XX单位关于分类管理已经实现了供应商的初步分类,且已经编制了初步的管理要求,今后应细化管理要求,实现分层后的差异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应加强Ⅰ类及Ⅱ类供应商的过程监控,对重点供应商的供应能力和后续供应能力进行监控。对出现质量或进度问题的Ⅰ类及Ⅱ类供应商进行质量审核,确认其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等措施。③产品生产前的配套能力确认。在采购过程中发现,部分器件,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元器(成)件,在产品研制阶段配套质量表现良好,但是在产品生产后,频繁出现进度严重拖延和质量问题。为了避免在以后的产品出现类似情况,采购部门可以和其他相关部门联合在产品生产前对重要供应商的配套能力进行核查评价。配套能力确认应包含两方面,分别是配套产品的可生产性及供应商的生产能力。要核查评价供应商的配套能力,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a.建立供应商配套能力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可根据人、物、料、法、环、测等方面来制定,具体的标准请参考表1。b.建立相关的评价小组。采购部门、工艺部门、现场装配部门等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的评价小组,针对配套供应商的清查结果进行判断,确认是否可基本保障批次物资需求。c.根据核查评价结果,评价小组应制定其相应的后续措施,以保障供应商在后续批次阶段物资供应的进度和质量。
3.供应商的绩效评价。供应商的绩效评价既是供应商管理的最后一步,又是供应商管理的新的开始。绩效评价的目的是根据已经发生的数据分析结果指导以后的管理。目前的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正常运行,最终数据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供应商的综合水平。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需完善改进的地方,主要在以下方面:a.完善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建议按照器材上述分类来对器材进行绩效评价,细化评价原则;b.严肃数据收集,如实数据反映厂家供货情况;c.根据数据反映的情况,挖掘厂家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后续潜在风险,制订措施。
三、结论
篇7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与完善,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为适应我国财政收支规模的日益扩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也在逐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财政支出的效益有着重要意义,因而如何有效的对财政支出做绩效评价是现阶段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出发,介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现状以及对现存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核心工作就是确定绩效评价的目标、选择并设计绩效评价体系,这是将财政支出绩效概念具体化的过程,即需将财政支出绩效的抽象定义转化为具体的可以用以测量评价的定义。因此能否准确界定财政支出绩效的内涵是至关重要的。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依据财政政策的各项基本原则,运用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方案,按照统一设定的审核规则,对特定时期内财政支出行为的进程和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估,并在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期提高财政支出的资金效益,促进财政管理。绩效评价可以分为以下四部分:
1.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
2.预算资金的使用及财务管理情况;
3.实施过程中各种方法及措施的使用情况;
4.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的其他审核项目。
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应该从三个方向进行审查:首先应确认过程和结果是否产生了经济性的收益,是否能达到期望的经济结果,尤其对重要的项目要加强经济性收益的审查,这是经济方向。其次应考察财政支出在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等问题上是否有帮助,这是社会方向。另外要时刻关注财政支出在执行党的路线与方针上的发展情况,这是政治方向。
总的来说,我国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绩效管理都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有不足,在某些方面呈现片面性,相应的经验也不足,但是,拥有一个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于做好财政资金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应尽快设立规范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以提高政府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并促进相互交流与监督,为各行业的发展作支持。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现状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就现阶段而言,是一项重要而又繁琐的工作。从2003年起,我国相关部门针对资金支出陆续出台了不同的绩效评价方法,北京、浙江、广东等地区财政部门也相继推出了一些管理规则;而自2009年起,财政部印发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需要及时改进。
(一)对于是否进行绩效评价尚未达成共识
我国在财政管理方面的改革创新已有十余年,对原有的财政管理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在绩效方面的改革依然停留在绩效评价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上。由于我国的绩效评价工作还处于发展初期,评价系统尚未达成共识,甚至部分部门对评价工作不够重视,没有正确对待考核工作,阻碍了审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绩效评价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突出问题即是法律法规的缺乏与不完善。各地进行绩效评价时,由于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随意性大,考核的结果大大受限。因此如果没有相关法律的支持,很难取得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的预期成效。
(三)绩效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的一大关键是该选用哪些指标来衡量财政支出。我国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面还处于试验阶段,缺少一套成型的评价体系,因此现阶段的还难以保证完全的公平公正。虽然很多地方陆续推出了相关的管理办法,但是难以达成共识,效果不明显。
(四)绩效评价的责任机构不明确
目前,我国的绩效评价工作缺少一个权威性的管理部门对其进行统筹管理,绩效评价工作的权责不是很清晰,宏观监控紊乱。由于标准不一致,政府部门负责绩效评价时审查结果就无法统一分析,很难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无法有效配置资金,导致资金利用率难以提高。因此,绩效评价责任人不明晰的状况亟待改善,必须进行统一管理,宏观调控。
(五)没有充实的数据库支持
审核的准确以及彻底执行需要充足、正确的绩效考核的信息数据库加以支持。收集各项考核数据,不仅便于对以往情况进行分析,对下期评价的预测及顺利开展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起步较晚,在前期进行评价审核工作时,没有注重数据的积累,各项支持也不够完善,从而导致了历史数据库不完善。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建设
现阶段,我国各地方对于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已就自己的实际情况推出了各种管理措施,但还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指导,财政绩效管理主要依靠行政力量自上而下地推动,更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加以贯彻执行。我国要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就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例如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增加对各级政府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有关要求,使部门绩效管理职能明确化,以确保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规范化、制度化。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应兼顾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相结合,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首先,构建完整的“由投入到过程到产出到效果”这一缜密的指标体系,根据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具体的、合理的指标结构。其次,在构建过程中将定量和定性有机结合。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有的支出绩效可以直接用定量指标来计算衡量,如经济收益等;有的则只能定性考察,如社会公众的满意度。所以,在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时,要适度把握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应用范围。对于支出项目的财务数据采集分析适合定量分析,而对于项目支出的全面、综合因素分析则适合定性分析,两相结合共同评价支出项目的效果,以期更加合理、准确地反映支出的实际绩效。
(三)加强内部控制,完善监督机制
当前,我国对主管部门支出管理监督工作主要侧重于外部管理监督,部门内部控制机制相对薄弱。今后,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督促主管部门加快建立健全服从于政府绩效管理规则的内部管理制度,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支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从源头确保部门预算执行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于此同时,财政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加强监督管理,加强自身依法理财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支出预算管理监督机制。
(四)明确绩效评价主体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不仅应包括人大、政府内部的财政部门、政协、审计机关等立法机构和监督机构,还应当加入有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鼓励中介机构参与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五)逐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和信息化建设
应当将有关信息与资料分别按照不同的行业与类型的财政支出项目,作为初始数据源,并在此基础上扩大评价信息的纳入范围,逐步推进数据采集工作。在保证对执行情况实时监控的同时,为提高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的效率,还需要依靠专业的绩效评价应用软件,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建立全国性的评价信息系统结合起来,实现广泛的绩效考评。
(六)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对于不同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结果都应以书面形式报告出来。其内容应包括:财政支出实际执行状况与绩效标准之间的差异分析;评估计划完成情况;对未达到绩效目标情况的说明并列出其补救措施与调整建议;与历史年度绩效指标完成情况的比较分析等。绩效报告编写完成后,要及时将其反馈给各相关部门,这是下年度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于此同时,通过将绩效评价结果与政府管理目标相结合,逐步建立起财政支出绩效约束与激励机制。此外,加强绩效评价信息和绩效评价结果公开化建设,增强对政府各部门支出的监督,实现公共支出透明化,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哲实.深化财政资金绩效考评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国财政.2009,(14).
[2]黄锦生.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需把握三个关键[J].中国财政,2010,(16).
[3]李春光,赵光磊.突出特点分类指导国家海洋局开展部门预算绩效考评试点的做法[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5,(10):8-10.
篇8
论文关键词:高校,财务绩效评价,问题
目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使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呈现出跨越式的发展趋势。我国高校长期以来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如何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金,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成本的最小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完善资金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学科发展方向,发挥综合优势,这些都需要建立一个比较科学的高校财务绩效的评价体系。
1、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概念
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是高校财务综合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财务风险评价、财务实力评价共同组成高校财务的综合评价。其中,财务实力评价主要是对高校的规模和资金实力进行评价,如总经费收入、总拨款额等;而财务绩效评价是对高校资金使用和产生的效益状况进行评价,反映的是高校教育资金投入而产生的效果、效率和效益,效果即高等学校最终有用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如科技成果等;效率是高等学校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综合反映资金潜力的发挥程度;效益是反映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和经济利益的实现情况。
高校财务绩效评价可以定义为:它是指运用特定的评价指标、合理的评价标准、科学的评价方法,对高校财务行为过程以及结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价。
2、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意义
2.1有利于高校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是通过市场自发调节和政府宏观调配来进行的。在市场自发调节不能起作用的公共领域,就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发挥其宏观调配作用。作为准公共产品的高等教育,政府对其资源的配置提出了高效、优化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开展财务绩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财务状况作出理性判断,制定出合理的发展目标,按照科学合理的规划,有轻有重,有缓有急,积极稳妥地实现既定目标,从容应对各种考验和挑战。
2.2有利于高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通过有效的绩效评价,可以发现哪些投入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哪些投入是高效的,哪些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财政和教育部门在安排资金时,可以按照绩效评价结果,使资金的分配由过去的按需分配向“按需要、按计划和按使用效果”方向转变,从而不断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2.3有利于高校人才激励和健康发展
组织、人事部门可将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考核管理的重要内容,实现社会监督,建立合理的人才奖惩机制。通过合理的评价和比较,充分调动职工创造良好绩效的积极性,促使高校健康持续发展。
3、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3.1对财务绩效评价的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我国对高校财务绩效的评价普遍以规模作为基本目标,对于效益和效果并不重视。长期以来高校存在重改革,轻管理”、“重投入,轻产出”、“重教研、轻管理”、“重使用,轻跟踪”、“重分配、轻监督”等现象,造成绩效管理和评价的缺失,导致了政府投入不足与教育资源浪费共存、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与有效利用率低共存、教育支出结构不甚合理等问题。
3.2缺乏完整、科学、规范、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应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目前我国高校缺乏完整、科学、规范、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采用的核算方法和核算软件不同造成基础数据缺乏一致性;
(2)高校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造成投资利益的复杂性,从而使得投资主体的确定较为复杂;
(3)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单纯追求定量化,甚少考虑非财务指标,缺乏完整性、关联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3缺乏监督机制,配套改革滞后
监督机制缺乏导致了高等教育资金错位、高校严重冗员和设备闲置浪费等问题。配套改革滞后,缺乏制度环境和法制建设,使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缺少应有的法律和制度保障,财政部门及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绩效考评的内容和报告制度的相关政策、办法不完善;此外,其他相配套的改革如高等教育收支分类规范、科学规范的高校会计制度和体系、完善的财政金融制度、高新效能的信息系统等也还需进一步完善。
4、完善我国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对策建议
篇9
关键词:咸丰县建账监管;电算化监管系统;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81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一、推行电算化监管系统的背景
财政支出是对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而进行资源配置。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建立,我国不断完善了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政府财政管理体系,加强政府监督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以财政支出的综合效益为标准,对财政支出项目进行最终评价,由此得出财政支出项目的有效性和完成度,并根据最后的评价报告调整支出结构,使财政支出以社会经济目标为导向,改变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现状,提高对公共事业的保障,尽可能地优化政府的支出结构,整合整个财政资金的配置和运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优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程序,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使用效率,实现财政支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直接决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公平性和客观性,但如果评价指标的数据信息不准确,即使有科学的评价体系,合理的评价方法,也不能够得出正确的评价结论。因此,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除了需要构建科学而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外,还需要保证评价数据信息的真实准确,才能够实现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借鉴于国外绩效评价经验,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范围逐渐扩大,绩效评价方法也逐步完善,然而因为绩效评价对象的繁杂、财政支出项目各自的特殊性,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类,而对指标数据来源的准确性研究较少,这也是目前试点绩效评价中尚未解决的难点之一。
绩效评价是否公正、准确,其关键在于是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能够反映政府部门工作效益的指标体系,使项目的绩效目标能够合理量化、具体化,从而为评价各类项目的绩效情况提供可靠的依据。而且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是以财务统计报表为依据,运用数学分析手段,建立在对评价对象设立的目的、预期目标、实施情况、实施后的产出或效益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的。经总结,在实际工作中,绩效评价指标实际数据主要从政府统计数据、部门工作记录、服务对象的跟踪调查、直接勘察、测验数据等方面获取。加之我国财务运行还未做到完全公开、透明,绩效评价工作者为获取这些数据等信息所花费的时间及成本都比较大,这直接影响到了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因此,借鉴美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系统、欧盟SIBIS(Statistical Indicators Benchmark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计划、以及印度所制定的“电子政务评估框架(E-Governance Assessment Framework,EAF)”,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及会计发展现状,在充分了解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研究现行会计建账监管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简单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调研咸丰县建账监管系统及其结果,总结建账监管程序,会计建账监管系统可以及时、有效的输出绩效评价指标所需求的原始数据。
二、咸丰县电算化监管系统介绍
该建账监管系统融入绩效评价数据信息采集和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中,不仅规范了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也使财政等部门管理与审核财政收支情况更为快速、便捷,提高了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最终可以有效防止贪污、挪用财政资金等腐败行为,这对推行财政支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算化监管系统的主要内容
建立一个独立的局域网内网,专门用于电算化建账监管,全县所有行政事业在一个平台上进行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电算化监管系统的主要内容三大块:一是预算单位账务核算系统。二是财政业务管理股室的台账系统。三是财政财务监管信息系统。具有管理权限的人员通过系统实施监管。通过电算化监管系统,全县所有行政事业单位都在一个平台上进行规范的会计核算,适时对会计数据的采集、梳理、汇总,形成一个全面、准确的信息数据库。通过对这个数据库信息的综合分析,及时、全面、准确的掌握整个财政状况和各行政事业单位收支情况,客观估价财政资金效益,适时辅助决策,有利于整合财力、统筹兼顾、科学调度,把有限的财力用在调控的关键上、解决问题的要害上,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体现党委政府的意图,推动地方加快发展。
(二)电算化监管系统的构成
电算化监管系统分为四个部分构成。预算单位财务核算系统通过统一的财务软件做账,规范单位账务处理。财务业务管理股室台账系统建立统一台账,规范财政内部管理。财政财务监管系统督促预算单位按月完成会计业务和整改问题。管理权限系统按照岗位赋予不同的管理权限。
预算单位财务核算系统,按照《会计法》和财务部门要求,结合管理要求以及预算单位账务实际,补充完善了用友财务软件的上传原始凭证及附件功能;统一了科目模板,规范功能分类、经济分类和资金性质;按上级专款管理要求明确专款使用明细项目。这套系统由预算部门使用。
财政业务管理股室台账系统是一个由财政业务股室、二级局单独操作的平台,主要用于财政资金指标录入和查询。其中查询模块主要是指具有操作和管理权限的岗位人员对某会计区间预算单位或资金性质的账务、管理资金流动情况等的查询。
财政财务监管信息系统由财政运用和管理,并根据岗位职责赋予不同岗位的管理权限。该系统主要有预警信息、业务审查和汇总查询三个子模块。预警信息分为会计预警信息和整改信息预警。根据预算单位的每套账,在次月5日前不做账、不结账的,给予会计预警提示;具有管理权限的岗位对预算单位某笔业务处理情况提出的整改意见,预算单位收到整改意见后,在次月5日前仍不整改的,给予整改信息预警提示;通过预警信息模块,可以督促预算单位必须按月完成会计业务并规范账务处理。业务审查模块具有业务审查整改、整改意见查询个审讯情况统计三大功能,通过此模块,管理人员可以查询不同权限的岗位对联系扣、分管块的预算单位每个账套、每笔业务是否进行了审查,以及预算单位是否进行整改落实,从而加强了对预算单位账务的监督管理。汇总查询主要是对单位报表和预算单位收支查询,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该模块对预算单位或资金性质的某一会计区间的资金收支情况(资金运行过程)进行查询,同时还可查看预算单位实际支出的每笔业务的明细构成。
管理权限系统对不同的岗位赋予不同的管理权限。预算单位账务核算系统由预算单位会计岗位操作,仅能对本单位的账务进行核算和查询。财政监管信息系统由财政局管理岗位操作,业务股室、二级局仅能对联系口的预算单位账务和有管理资金去向的单位进行审查,做本股室的台账和需要做的具体账务。分管领导仅能对分管快的业务股室、预算单位和有管理资金去向的单位进行审查。财政局长、监督局负责人和分管县领导可全面审查。
(三)电算化监管系统的工作流程
登陆会计建账监管平台,首先要填写注册信息,在确认无误后提交申请,并按要求上传、上报相关资料。申请通过后,获得认证身份,申请人用所申请的用户名和密码重新登陆建账监管平台,建立账套,设置管理权限。然后拥有管理权限的人员按其职责用平台设置相关指标,上传原始凭证等资料,进行相应会计核算。最后查询或审核相关业务及资料,对不符合规定或不合理的部分提出整改,审核通过的信息或数据予以保存,并按要求输出打印备份纸质文件。
三、基于电算化监管系统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实现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程序
绩效评价工作只有遵循规范、严格的工作程序,尽可能减少误差,才能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公正性。绩效评价工作一般按照以下程序进行:首先,绩效评价主要做好前期准备:确定绩效评价对象;下达绩效评价通知;确定绩效评价工作人员;制定绩效评价工作方案。然后,绩效评价工作小组应做好现场绩效评价工作,主要包括:收集绩效评价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审查核实;综合分析并形成评价结论。再次,绩效评价工作小组撰写并提交评价报告。最后,绩效评价工作小组对绩效评价工作进行总结,撰写并提交评价报告,建立绩效评价档案。另外,在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也应当以书面材料上报上级评价组织机构。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报告
绩效评价报告的撰写由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开展绩效评价结束时完成。绩效评价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项目的基本情况;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所选用的评价方法;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被评价项目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绩效评价结论及建议;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如:绩效评价工作建议等。绩效评价报告涉及基础资料的合法性、完整性和真实性,由预算部门负责,预算部门提交的绩效评价报告还应当由财政闭门复核并提出审核意见。
(三)基于建账监管系统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实现
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按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要求,旨在提高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可靠性、可计量性。建账监管系统督促各单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供高质的数据信息。
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要求明确绩效评价对象、目标和原则。预算部门向各职能部门、项目负责人下达《绩效评价通知》,同时确定绩效评价工作人员,并根据其所在岗位职能赋予相应建账监管系统子系统的使用权限。在每年年初或项目实施时,拟定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内容、以及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和工作程序。预算部门或上级财政部门审核《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相应职能部门在财政业务管理股室台账系统中设置绩效评价报告模板和指标体系子模块,并录入相应指标的计算公式和分值。通过系统收集反映资金分配、使用、管理情况,和项目产出数量、成本、效益的会计科目汇总数据,并审核基础数据是否符合相应法规和规章制度和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将已核审的基础数据导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子模块,生成相应分值,然后结合绩效评价小组对定性指标的打分。最后将对绩效评价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评价结果导入绩效评价报告模板,生成《绩效评价报告》。预算部门应将绩效评价结果及意见反馈给相关单位,并将最终建立绩效评价档案。
参考文献:
[1].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申书海,陈学安.财政支出效益评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卢静.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之构建[J].现代财经,2005.
[4]徐晨阳,王华梅.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的内容原则和方法[J].审计月刊,2004.
[5]陈文学.论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J].湖北财税(理论版),2003.
[6]徐一心,曾俊林,杨冰,王成,金雪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证研究[J].中国统计,2005.
[7]余振乾,余小方.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施[J].中国软科学,2005.
篇10
关键词:公共事业单位 财政预算 绩效管理 评价
一、地方公共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程序和方法
预算绩效评价是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绩效评价的内容通常包含四个方面,即绩效目标的设定,制定与绩效目标相匹配的制度与措施,财政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情况,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及效果。常用的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方法有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等。
结合地方公共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特征与实际情况,绩效评价的流程大体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与报告阶段,其中准备阶段的流程为:确定绩效评价对象下达绩效评价通知成立绩效评价工作小组制定绩效评价工作方案组织开展绩效业务培训;实施阶段的流程为:收集基础资料并审核绩效评价现场审查核实综合分析形成评价结论;报告阶段的流程为:资料整理撰写评价报告反馈评价报告并征求意见修改审核绩效评价报告反馈评价结果给相关单位运用绩效评价结果评价资料归档存查。
二、地方公共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首先,绩效评价规章制度不完善,观念淡薄。从地方公共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虽然单位制定了相关的评价方法,但缺乏统一的规章制度,在具体的评价实施中缺乏标准,而且评价流程不规范,具体是实施方案不完善,进而导致工作中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由于制度不健全,在长期的工作中,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和长期性。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缺乏制度保障与规章可依 本质原因是单位对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意识的淡薄,进而导致实施不顺,监管不利。
其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绩效评价基础数据库,现行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标准对实践工作的指导性不足。地方公共事业单位所采用的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多为上级财政部门制定的相关文件及标准,其中较容易选择和完成的指标较多,而结合地方特征与实际情况的定量指标较少,这在具体执行中缺乏地方针对性的,进而使得绩效评价报告无法真实的反映出地方公共事业单位的实际财政支出情况。
再次,由于地方公共事业单位在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管理中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法律依据,而且也没有统一、且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这导致评价结果不完全真实,而评价报告运用不成熟、不完善,缺乏指导性。此外,每次的评价报告多作为档案保存起来,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缺乏法律与规章制度度的监督,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也没有形成约束,评价反应的问题多浮于表面,缺乏深度,进而使其不具备足够的管理与决策价值。
三、完善地方公共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评价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宣传力度与规章建设
从前文的分析可知,地方公用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对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的认识不足,观念淡薄,这是导致诸多问题存在的先决条件,因此事业单位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的重视程度,大力推广公共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与舆论环境。在提高重视的基础上,应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的规章制度,将绩效评价管理工作制度化、长期化。建立与地方公共事业单位相匹配的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基础制度,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工作制度,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保障和监督等相配套的制度。
(二)科学建立预算绩效指标框架体系与评价工作基础数据库
由于目前多数地方公共事业单位所执行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体系是由上级财政部门所引发的文件,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地方公共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特征,建立科学的、针对性的预算绩效指标框架体系。指标框架体系的构建需遵循相关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目标导向性等原则。绩效评价指标框架体系可有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两部分构成,其中一级指标包括目标完成指标、组织管理水平指标、财务管理指标、资产配置与使用指标。为实现绩效评价工作的长期性,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与以往的评价结果建立工作基础数据库。工作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内容包括绩效评价的数据库、建立绩效评价的数据库、利用预算绩效评价的数据库存储、检测、分析、评估各种相关生数据。
(三)强化预算评价结果的利用,提升绩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绩效评价并非最终目标,绩效评价结果的利用才是更深层次的功能拓展,因此在地方公共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中,应强化结果利用。一是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处置,二是将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挂钩,三是实行绩效问责机制,四是将绩效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公开公布,五是硬化绩效评价结果的法律约束。财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水平的提升需要专业的管理队伍来支撑,因此需提升绩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培育部门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队伍,或者积极与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
参考文献:
[1]薛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探讨[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6
- 上一篇:乡镇八五普法工作总结
- 下一篇:国有土地征收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