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4-01-24 18:1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

篇1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化

一、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1)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的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一句话来说,教育信息化就是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

(2)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通过努力从专业理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的职业进步的发展过程也可以同理而言。这一过程并不是阶段性的,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这必将是一个长期永久的过程,这需要教师个体或者是教师整体学会终身学习,不断吸取和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

二、关于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国内外研究

(1)信息化背景下国内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1、教师教育必须推进信息化、现代化

现如今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已经到了瓶颈期,要想教育事业的发展横沟更上一个阶段,出现质的飞跃,那必然得抓紧信息化的时代潮流,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打破时空局限,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教育事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

2、在现代远程教育框架下构建教师教育新体系

在现如今的新的信息化发展潮流之下,可以很好地将教师教育体系与信息化载体――现代远程教育结合起来。现代远程教育就是将各种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这个传播媒介,突破以往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随时随地的传达到受教育者的身边,只要受教育者想学习,就可以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来获取,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的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使受教育者得到最大程度、更全方位的受教。

(2)信息化背景下国外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1、公开、民主的选拔制度

拥有了教师资格证书,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顺利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想顺利地成为一名正式教师,就必须要经过公开、民主的招聘和选拔。

例如,在英国和美国,如果中小学中有空缺的教师职位,学校就会面向全社会进行公开的社会招聘,有意向的求职者需要把能证明自己能力的各种资料打包发给学校,随后,学校会对各种资料进行筛选,选出自己认为合格的人,就通知他们来面试。在面试的过程当中,面试的评委不仅仅只是需招聘教师的学校领导,还包括该学校所在区域的地方学区代表,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增加了职位选拔的公开性和民主性。

2、完善、充实的教师进修制度

在美国,教师的在职进修是由教育部拨出经费补助,各州教育委员会和地方学区委员会负责制定并实施教师进修计划。教师进修的方式可以使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到大学或研究生院修习,也可以参加州和学区开设的进修课程,还可以参加各种教师团体和民间组织的研讨会。

其中,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是,美国教师的进修制度是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升级等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就能有效的促进和保证教师进修的质量和效度。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挑战

(1)教育者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育背景下,一方面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平要求不高,对教师职业培训的要求仅为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基本上是以老师为中心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教师专业课程都一直是“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师培养一直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

而如今进入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要想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步适应信息化的这一趋势,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实施者――教师,首先就必须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说白了就是教师首先要有转变的想法和观念,有了这一想法和观念之后,就得有意识的去关注与之相关的事物。

(2)提高教育者实施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背景下,无论是教师教育,还是中小学课堂教学,都只是以教室、教室和书本为中心的,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教育者自身的教学能力永远都是依照书本,依靠黑板,依靠教育者已有的思维,使得教育者的教学能力一直都没有,也不可能存在着显著地发展与提高。

而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当教师有了新的教学理念,有意识的将自身的专业化提升与信息化的趋势结合起来之后,这势必要求教育者要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教育者只有不断地提升以上所谈到的那些能力,就能很好地将之前所转变过来新的教学理念付诸于教学实践,从而真正达到教学效果。

(3)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学习技能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主要依赖的都是教师的教,而非学生的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总是在不断地强调教师应该如何从自身角度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从而忽视了从学生的角度来提升。

所以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教育者一定要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学习技能,培养受教育者使用现代化教育媒体的技能和获取信息的技能,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受教育者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等,只有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同时提升相应的能力,这样才能够使得教师更好的发挥教学实效,促进自身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2

走新工业化道路是中国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现代工业文明有效培育的必然选择。加快教育发展,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是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根本动力。由此可见,教育事业在促进新工业化建设方面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教育促进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工业结构调整

教育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内生力,充分展现科技创新的力量,是教育面对未来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同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事业,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改造社会,使人们在持续的天工开物中更好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让科技为人类造福。”因此,我们必须为推进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这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举措。2012年11月,在十报告中对当前四个现代化建设同步发展作了深度阐述,其中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要求更加突出。教育能够促进科技创新,使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人类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信息化社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工业结构调整是必然趋势。首先,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提升传统工业的科技含量,淘汰一部分落后产能,就能够在提高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生态破坏和资源消耗,从而更能坚定我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信心。其次,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其渗透到工业生产过程、工业产品、市场需求与生产供给、决策、社会管理中,为工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准确的信息化服务,从而提升产业的信息化、科技化水平,提高依靠科技知识取得的收入在整个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最终提升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二)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

指出,中国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这说明,我国作为现今世界上少有的人力资源大国,只有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强国的优势。2010年8月,在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深刻指出,教育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我们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为基础,分层次地培养优秀人才,从而对新工业化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前的国际竞争主要依靠经济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经济的发展需要靠工业生产力的提升,工业产业的升级需要靠科技带动,科技的进步需要靠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需要靠教育的支撑,所以教育就成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源头,人才培养就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目前,我国正处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时期,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立足于国家整体发展大局,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以提高国家工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人才的培养要以工业化发展需求为依托。我国的教育不仅要进行素质教育,而且要进行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为工业发展提供驱动力。其次,培养能力与素质兼备的工业产业管理型人才。通过组织管理,发掘人才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提高产业内部人才的领导力、决策力、实践力,并将其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以人才占领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三)教育传承文化观念,有利于培育现代工业文明

教育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成为传承文化观念的一种方式,它能够使人类创造出来的优秀文化知识得以传承与创新,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文化借助于教育得以延续和发展。同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我们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普及教育,启迪心智,传承知识,陶冶情操,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因此,我们不仅要凸显教育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健康身心素质、卓越工作能力的新一代青年的重要地位,而且要发挥教育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动工业化发展进程,必须重视培育现代工业文明。现代工业文明主要体现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先进的生产技术、执行严格科学的管理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教育为切入点,从根本上树立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观念,运用先进的科学文明成果创新生产技术,培育高素质管理人才,提高企业内部科学管理水平。通过培育现代工业文明,开创现代工业发展新局面。首先,要重视激发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注重人的品格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协调发展。同时,在工业生产、经营、流通及管理过程中,通过制定人性化的规章制度,提高员工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认识水平。其次,切实认清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利用信息化成果提高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科技水平,彻底摆脱农耕文化中的随意性及技术的滞后性,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再次,推进工业产业管理人才的组织建设,培育具有现代工业文明素养的管理层,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二、新工业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建立现代化教育新模式的对策

新工业化发展内在地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构建现代化教育新模式,最终形成新工业化和教育事业同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建立完好的全民化教育模式,为新工业化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建立完好的全民化教育模式,意味着要使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从而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在满足个人生存发展需要的同时,为新工业化的建设作好服务准备。目前,我国在发展全民化教育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与目标还相差甚远。如:教育资源覆盖范围有限,使得城乡教育不平等问题依然存在;教育政策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辍学率升高;等等。因而,促进教育平等化,建立全民化教育模式显得尤为紧迫。一再强调,要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让每个孩子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建立完好的全民化教育模式,首先必须完善和健全我国教育制度与扶持政策,通过实施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增加贫困生进入重点学校的机会,健全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服务体系,支援义务教育,降低辍学率。其次是政府需加大资金投入,培养大批综合素质过硬的教师,建设大批高质量的农村校舍,将更多更好的优质资源借助教育信息技术扩大其覆盖范围,从而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

(二)建立完整的全面化教育模式,为新工业化发挥人才竞争优势

人才竞争已然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显著特征。新工业化的建设必须以培养人才为基点,人才不仅仅是指科技人才,还包括实用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等。因此,进行各级教育、培养各类人才,需要我们建立完整的全面化教育模式,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目前,我们要建立完整的全面化教育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我国教育体制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一致,导致人才发展过于片面化,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受阻;教师队伍的质量参差不齐,教育方式的墨守成规,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影响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忽视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使得教育在推进新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驱动力减弱,影响新工业化发展进程;等等。新工业化的稳步前进要以人才竞争为突出优势,人才的培养要以建立完整的全面化教育模式为依托。首先,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实现人才的能力与素质的统一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其次,通过组织业务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使教师坚持“三个牢固树立”的根本要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始终扮演好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的角色,为新工业化的发展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再次,将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在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同时创新培养模式,鼓励学校与企业搭建合作平台,培养更多适应新工业化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最大限度地展现职业教育的活力。

(三)建立完备的信息化教育模式,为新工业化开发人工智能机制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必须着眼于新工业化,准确、深刻地把握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目前,世界信息化的最新潮流与走向影响着我国教育发展趋势。《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和支撑。”因此,通过建立信息化教育模式,大力开发人工智能,能更好地推进新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但是,我国在建立信息化教育模式方面做得还很不够,还存在很多问题与缺陷。如:教师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授课的能力有限,使得培养学生成为掌握高科技人才的路径受阻;建立数字化网络平台进行教育资源共享的手段还不够成熟,导致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等等。信息化教育是帮助新工业化开发人工智能的活水源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遍使用,势必会在培育出大批掌握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高科技人才的同时,推动信息技术运用到工业生产经营领域,从而为新工业化开发人工智能机制创造条件。因此,为了建立完备的信息化教育模式,学校应首先注意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为培育具有信息化涵养的科技人才铺路;同时,政府应出资鼓励学校开发资源共享软件,充分展现数字资源的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供全民终身学习使用。

(四)建立完善的开放化教育模式,为新工业化增强国际交流合作

篇3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质量

步入二十一世纪后,人们逐步的进入了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呈现出了信息化的特点,教育领域也是这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育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当前的教育模式已经很难瞒住信息化时代的人的实际需求,所以,必须采取措施来改革教育,培养更多符合时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资源非常有效,小班授课制度存在压力较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一直呼吁实行小班授课制度,提高教学的质量。但是由于高校本身的教学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较大,小班授课实现需要大量的资源来作为支撑。首先,需要的师资人数比较多。其次,教室的数量较少。最后,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问题。小班授课非常重视学生的作用,将学生放在首要的位置,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知识掌握情况因材施教,采取个性化教学的手段。所以,若是没有进行先进教学理念的树立,即便是采取了小班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其效果也没有保证。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制约了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的发展。

(二)教学的主体是教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被制约

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是不可能没有属于自己的才能和天赋的,都可以在生活的过程中更好的进行自我展示。这个观点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每一个独立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也就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才能,每个人都有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领域。其次,既然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潜力,若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找到和自己天分相适应的环境,那么每个人都可能在自己的那个独特领域中获得成功。但是传统教育体制存在一定的弊端,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强调每一个学生本身的个体特征,学生个性化方面的发展需求也很难得到满足,教师教学的时候也对教材内容过分的重视,这也直接导致了课堂成为了知识传递的场所,学生学习过程中比较的被动,学习积极性没有真正的被激发出来,教学质量也很难真正的提高。

(三)教学模式存在问题,优质教学资源很难应用到教学中来

在以往高等教育教学的时候,教师往往过分的重视知识的传授,学生知识接受起来比较的被动,考试前教师也会给学生画重点,学生的学习本质便是死记硬背相关的知识。在高校改革的过程中,世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教师学习资源供给、完善学校教学信息资源库、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等一系列的任务都是信息时代,高校改革必须面对的。而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高校的管理者以及全体的师生共同的努力,希望能够早日成功的改革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二、信息化时代做好高等教育改革的策略

(一)将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进行高校教学体系建设的规范

在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学生通过网络等手段便能够获得大量的知识,教师的作用已经无法完全的发挥出来。线上课程以及互联网信息的信息传递功能更加强大。现在,可汗学院已经进行了优秀教师群体的组织,免费的开发了大批的质量优秀的教学资源。这便要求在信息时代,高校想要更好的发展,便必须改革教学体系,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的突出出来。首先,高校应该学会合作.资源共享不但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教学内容,还能够帮助学校节约管理以及运行的成本,帮助高校更好的进步和发展。其次,需要进行完备课程体系的建立。对于大学生而言,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会给其将来能否顺利的适应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会起到决定的作用。

(二)将资源作为基础,全面的改革高校教育教学

以资源为基础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主要包含了资源的整合和重组,教学资源也包含了教学规划设计以及技术手段支持两个方面。

1.教学规划设计

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学规划是其首要环节,这也是教学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专业设置方面。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需要确保专业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地区不同,特色也不同,高校应该在专业设置时也应该考虑到地区的需要,培养更多的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专业和市场越契合,那么气发展空间也会越大,生命周期也会更长。其次,教材建设方面。选择教材时应该全面考虑到专业的实际需要,并且兼顾世界上这个专业发展的情况,在编写教材时需要考虑到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材编写中来,这样能够增加教材的实用性,将其作用发挥出来。最后,师资遴选和培养方面。在进行教师队伍的招聘和培训时,需要重视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水准和专业水平,确保教师教学的时候,能够将自身的主动性发挥出来,教师应该具有使命感以及教学责任感,只有教师真正教得好,学生才可能学得好,教师的素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学的素质。

2.技术手段支持

在现代教学中,信息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在实施的时候,必须重视重视人性化特征的体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才有保障。

(三)通过制度来对高校教育运行机制进行优化

教育发展过程中起理论范式便是教育制度,制度的存在也给教育的正常进行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证。在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想要获得成功,完善的运行机制以及保障制度是其基础。首先,应该进行教育制度的优化。教育制度是不是真正的合理和有效,衡量的标准便是制度在教学的过程中是不是起到了证明的作用。改革教育制度并不意味着否定以往所有的教学制度,而是改变以往那些和现代教育发展不适应的制度,比如教师评价机制等

三、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特征的分析与思考

1.在接触媒介的行为上,时时接触各种繁杂的媒介信息已成为现今多数大学生的生活状态。经调查,多数大学生在接触媒介信息的时候是有明确兴趣和目的。兴趣多已影视和娱乐内容为主;而上网目的,除了占据少部分的学习资料下载,其余大部分都被聊天、游戏以及网购所占据。大学生能够理性地看待媒体的报道,但对于所接触的网络信息容易被标题党、地域党迷惑,同时对新闻的内容断章取义,不假思索的评论而跟风起哄。

2.在接触媒介的动机上,大学生接触媒介的目的性比较明确,而且能够根据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网络媒介。但更多的是偏向娱乐性,在媒介资源的接触还比较被动。

3.在媒介资源的利用效率上,大学生使用最多的还是通过百度文库、中国知网搜索和下载期刊论文等。绝大多数大学生已经具备利用基本的媒介工具,即掌握了检索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工具,他们懂得主动选择媒介信息来进行学习并能顺利找到资源解决问题,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但是对于资源利用上,借用别人观点的多,自己创新的少,过于急功近利,存在急躁情绪。

4.大学生能够自发地对媒介内容进行思考,一部分大学生意识到了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区别,但仍有一半的大学生误将媒介传播内容当作客观现实。这样不假思索的在自媒体网站发表主观言论,对网络环境不能自觉抵制。大学生对媒介的表述和建构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此外,大学生对媒介道德没有明确的认知,对媒介传播的低俗信息没有较高的自我抵御能力。由于大学生缺乏较强的自律意识,虽然他们对滥用媒介信息有一个大概的认知,但是在学习中滥用媒介信息的现象在大学校园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综上所述,盐城地区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还存在诸多不足。可见对现在大学生提高媒介素养,同时实施系统的媒介教育已到紧要关头。在我国推广媒介素养教育以及提高和培养大众的媒介素养的大好环境下,我国高校必须要切实推进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以及扩大发展网络媒介素养师资水平和力量。另外,媒介素养需要社会多方力量协调,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网络信息的法律法规,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志安,沈国麟.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与简评[J].新闻记者,2004(5).

[2]陈龙.媒介批评论[M].苏州:苏州出版社,2005(6).

[4]鲍海波,杨洁,王喜严.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J].新闻记者,2004(5).

[5]陈燕子.对高校学生传媒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河北省四所高校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篇4

这一切并不是缥缈的美好愿景,而是我校学生一日生活的真实写照。

回顾学校近两年发展中的每一天,我们能够深切地体会到教育信息化为学校发展注入的强大动力。

教育信息化落脚到办学层面就是校园的数字化,我们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基于移动终端、无线网络及大数据三大技术领域,与课程、课堂建设紧密结合,以数字化提升教育的品质、品位,让师生在数字化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教育以人为本的魅力。我们积极倡导数字化的教与学,最终形成以数字化方式呈现的与众不同的学校文化。

一、数字化课程与课堂是教育信息化的载体

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是提倡教育民主,教育民主才是个性化教与学的根源所在。为此,我们通过一系列信息技术与课程、课堂整合的探索,积极推动教育民主进程,培养个性张扬的符合未来信息化社会要求的学习者。

首先,将数字化本身作为课程内容。在七年级和高一年级开设机器人必修课程,利用计算机编程,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我们提供“3D打印技术与应用”选修课程,利用计算机建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其次,将信息技术嵌入其他课程之中,突破原有课程疆界。我们将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结合起来,开设“创意美术”选修课程,先利用计算机进行美术设计,再利用写真机、激光雕刻机、木雕机、拷贝机等设备呈现实体作品,培养学生数字化的审美情趣和动手操作能力。我们还将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开设“注意力训练”选修课程,以iPad为媒介,辅以注意力训练软硬件设备,整体提高学生学习心理品质。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聚焦“智慧课堂”建设,利用课堂教学生成的数据,科学把握学情,针对学生的学指导教师的教,其目的是使课堂更生动、教师更智慧、学生更自主、教学更有效。iPad交互式教学和翻转课堂就是对未来和当前“智慧课堂”的探索。

iPad交互式教学是在苹果服务器后台支持的条件下,基于完全的课程数字化,融合丰富的媒体材料,结合笔记、交流与分享功能展开教学的一种全新模式。iPad进课堂是一种新鲜的尝试,通过数字化、网络化、交互式、实时性的操作,让原来沉闷的课本“活起来”,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与学的无缝对接。

2013年9月,我校率先在生物学科尝试运用iPad交互式教学模式,随后,英语、数学、化学、物理等学科教师也自觉加入实验行列。

2014年11月,我校在高一年级部分班开展英语学习改革,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的优势,优化学生学习过程,提升实际学习效果。例如,在“词汇速记”教学环节,学生人手一台iPad,利用零碎时间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游戏闯关、任务驱动、自我检测、相互挑战来测试自己的学习效果。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了前测、中测和后测,对比测试结果,我们惊奇地发现,平均成绩提升36分,成绩涨幅最大的学生提升55分。其他班级的学生也自发地使用iPad加入学习,英语学习热情高涨。

“翻转课堂”是教师围绕重点、难点和易错点,把本该在课堂上讲述的内容录制成若干个拥有独立教学目标的微视频,放在数字化平台上,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及时反馈预习情况,教师提前“备学生”。课上更多的时间,师生围绕教与学的矛盾点进行互动、小组讨论和个别辅导。我们特别搭建了e校助手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在线学习、师生在线交流提供便利。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体会到翻转课堂并不只是时空的翻转,更是教与学结构的翻转;翻转课堂实验要跨越的并非技术的鸿沟,而是思想的障碍。

为此,我们成立了课程数字化研究室,以便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以学科教学为切入点,辅以强大的信息技术保障,以团队的形式分阶段、分课型、以点带面地开展翻转课堂实验。

2014年5月,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动会在我校召开,教师们呈现了两节翻转课堂实验课,这是我们对翻转课堂的初步尝试。目前,我们正在高一年级的每个班中挑选一个学科开展翻转课堂实验,在期末复习阶段尝试复习课的翻转模式,下学期力争实现翻转课堂初步常态化。

二、数字化校园中的人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关键要解决好人的信息化问题,人的信息化建立在数字化的体验基础之上,其核心就是教师对数字化“教”的体验和学生对数字化“学”的体验。

面对数字化教学时代的新挑战和新课题,我们通过参与式培训使教师贴近数字化教学,并以此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开展办公软件新增功能培训、成绩分析系统培训、LED大屏幕操作方法培训、SMART白板使用培训、数字化实验室管理系统培训等,通过参与式培训增强了教师的数字化体验。在翻转课堂实验过程中,培训与展示紧密结合,培训与实践交错进行,培训与科研交相呼应。开展微视频录制培训、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培训、教学模式培训、教师公开课培训等,教师培训后还要举办教学展示活动,将培训与实践转化成案例,以科研带动教师实验能力的提升。

随着数字化体验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主动开发利用学校数字化资源。在前不久学校举办的教具创新大赛中,我校物理学科两位教师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自制教具中的关键部件,不仅提升了实验效果,更为学校节省了上万元的资金。

为了使学生更加适应数字化学习,我校心育中心对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利用心理分析软件生成每个学生的未来职业取向分析报告,学生根据分析报告并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在73门校本课程、34个社团中自由选择符合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课程及活动。

传媒社团学生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中,他们自发录制微视频《舌尖上的十四》,制作宣传片《大十四》,参演校园情景剧《有梦想就有奇迹》,自编自演MV《爱》,所有的一切只为表达他们对数字化校园的钟爱。学生们还自发录制二分钟铃声,在铃声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每一段铃声都蕴含着独立的个性化思考,讲述着一段段成长的故事。

我校机器人社团成立于2013年9月。2014年3月,社团学生参加了“2014 FLL世锦赛天津地区选拔赛”并获得冠军,后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世锦赛选拔赛,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佳绩。分析其中的原因,我们发现,成功来自教师数字化“教”与学生数字化“学”的相得益彰。

三、数字化环境与文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土壤

“体验”与“人本”是数字化校园不可缺少的属性,缺少这两个属性的数字化是没有灵魂的,只能是空洞的概念。在数字化校园环境的建设中,我们注重以人为本的过程体验。

数字化校园应该是读书人的伊甸园,快乐的阅读者在数字化的便利和书籍的芬芳间从容跨越,开启人生的种种可能。我们将数字图书查询机摆放在学校大厅,在数字化与书籍之间架起桥梁。过去,在没有数字化手段特别是网络之前,就算你知道美国国会图书馆里藏着一本你特别想读的书,你也不知道到底哪天才能到达那里。有了网络带来的数字化阅读之后,身体力行的跋涉并不是必需的了,弹指之间你就能到达那里,一按键就能找到你曾耳闻或心仪已久的书籍,想看书就这么简单。

数字化校园应该是知识“旅行者”的目的地,足不出校,逛遍大千世界。我们利用数字博物馆丰富图书馆的立体阅读功能,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与各大博物馆的远程对接,学生可以坐在大屏幕前“走进”博物馆,360度的全景视图创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手指触碰可以在任何场馆间来回“穿梭”,你若对某个藏品感兴趣,亦可“驻足”仔细端详。海量信息有了生命,你想要的一切就在眼前。

学校大厅的触摸屏通过多点触摸技术实现了文字、图片、视频的拖拽、放大等播放控制功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再一次让学生成为数字化校园的体验者。

2014年,我校网站被评为天津市首届优秀校园网站,源于其国际化的清新设计风格,源于其中英文版的国际视野,源于其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手机定制版,更为重要的是源于大数据在后台进行统计,为网站不断完善和发展提供的强大支持。数字化校园更需要紧跟时代脉搏,2014年3月,我们申请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紧接着,各职能中心、年级管理部、学科组、备课组、工作室纷纷自发建立微信群,数字化的工作方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除此之外,iPad交互教室、3D打印体验中心、创意工场、科学工场、苹果课件制作中心、3D音像中心等数字化环境已成为学校发展的亮点、校园文化的灵魂、教育信息化的土壤。

篇5

一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是目前正在进行着的最为显著的教育变革。教育信息化改革最终体现在成功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教学中,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这需要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的全面变革。在信息化的进程中,必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增添新的内涵,这就需要教师迅速地调整甚至改变他们的教学行为,将信息技术带进教学,带进课堂,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高效性。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教师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加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管理体制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构建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有效模式。

二 高职教师教育信息化的主要表现

1 成为高职教师专业知识能力的基础

教师教育信息化,一方面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是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直接目标。在信息化社会,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越来越多地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作为高职的教师,信息技术的知识与能力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一部分,成为其专业生活的基础。高职教师应该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应该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课程和资源,帮助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新挑战;应该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新的专业实践,开展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合作与交流,成为信息化条件下的终身学习者。

2 成为高职教师教学组织行为的源动力

教师教育信息化,一方面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举足轻重的关键要素,另一方面,教师教育信息化又是一个涉及多种行为主体的系统行为。因此,教师拥有信息化教育教术,才能在教学各个系统层面上形成相互促进的动力。从微观层面上,表现为教师面向信息化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和教学行为的改变;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整个教师共同体教学行为的提高,以及由此引发的整个教学系统的组织变化。因此,这些行为主体包括实施信息化过程的学校组织机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者、开展规划和设计培训项目的专家学者、接受和实践信息化教育的教师等。他们的共同努力促成了教师教育信息化过程的发展和成功。

3 成为高职教师信息化的客体与主体

在教师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教师既是被重塑提升的客体目标,又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在信息技术已经引起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工具等多方面深刻变革的情况下,没有一支高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在宏观范围内实现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构想。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育改革系统的一部分,是被教育信息化作用的对象之一。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发展适合信息化教育综合需求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教师又是教育改革的力量之一,是教育信息化过程的重要执行人。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要以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进程。因此,在高职教师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行为主体,必须以自己的行动参与其中,积极地寻求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发展。

三 教育信息化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信息化教育是与传统教育相对而言的现代教育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表现为教材多谋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和环境虚拟化。以信息技术支持还只是信息化教育的表面特征,在更深层面上,它还涉及到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整合信息技术的教学

在表现形态上,信息化教学首先是一种整合了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式,同样也影响到了我们教与学的方式。不管教师愿意与否,不管效果究竟怎么样,也不管到了哪一个阶段,总之,高职教育教学己经处于信息化的进程中了。而高职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各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应用,实现教与学的变革。各高职院校都实现了多种形式的互联网连接,建立了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学普遍采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教师“教”与学生“学”发生了变革。在“教”的方面,教学的重点从教师主导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新的信息呈现方式提供教学,展示教学内容,支持学生的知识学习建构。在“学”的方面,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增加学生学习能力的工具,学生可以自觉主动的学习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使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模拟和问题解决式的学习在教学中能够充分体现出来。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对某一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可能性使学生能够以从未有过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能够选择信息技术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综合信息,并能够表达自己的信息产品,这样,信息技术就像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这是信息化教学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要求。

2 促进教师教学必须进行变革

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教学只是信息化教学的一个表面特征,在更深层面上,它还涉及到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这就使教师必须促进教学变革才能适应信息化教学发展的需要。知识不是被动接收的,而是学习者在个人经验、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上积极建构的。信息技术让我们对教学实践进行了重新评价,从而产生了革新的教学实践模式。随着新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化教育与教学其内在实质就是这样一种整合了信息技术和新的学习理论的革新教学模式。

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信息化教学更是一种革新的教学,在课程设计、作业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例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要的教学源,控制着学生对信息的访问。而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再控制信息,而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实际学习中的问题或教师精心设计的拟真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承担着自我学习的责任,通过异质协同作业、自主探索的方式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

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化教学表现了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此,高职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高职教师更是需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断进行更新,以适应信息化教学新的要求。这是信息化教学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3 教育信息化对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信息化教学改革中,教师是最直接的执行人。面临着信息化教育改革的挑战,无疑,教师需要迅速地调整甚至改变他们的教学行为。带着“探索和继续学习的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的信息技能、新的知识、新的理念和新的认识。所有这些新的东西,对高职教师来说,都是职业生活中需要不断寻求发展的方面,也是信息化教育变革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开展信息化教学,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面临的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今天的高职院校教学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依靠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和无限量的教学资源。教科书只是众多教学媒体中的一种,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多渠道中自觉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取教科书上所没有的知识。教学资源的多样化使高职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多方面的提高。这使高职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的转变已经成为现代高职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高职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设计课程、实施课程、组织课程与评价学习。因此,在信息化的进程中,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会不断地增添新的内涵,同时又给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6

一、教育信息化具有直观性特点

利用现代教育信息化教学设备能使教学内容直接以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和多媒体来开展,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活跃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内容更易于为学生接受,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育信息化教学具有教学资源集约性特点

教育信息化教学能使所有的资源通过现代高速的网络传输多方实现资源共享,还能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永久保存,这样就很好地节约了教学资源和教师的时间,使教师从大量的文字书写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实现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快速转变和进步,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有效实现教学资源整合。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伴随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深入,农村教育信息化也迎来了新的春天。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既有现实性,又有紧迫性。

三、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现实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尤其是全国上下教育信息化日新月异的发展为教育的迅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为可喜的是,从国家到个人,尤其是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大都具有教育信息化教学观念和知识。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他们思想开放,学习和领悟能力强,又接受过专业教育,能够较快较好地掌握现代教育信息化手段,有些老师通过QQ、微信等手段开展家校联系。这就为开展现代信息化教育准备了很好的人才条件。可以说现代教育信息化在全国的普及时机已经成熟。

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紧迫性

传统教育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而且广大学生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许多学生的知识容量已超过我们的教师,如果我们依然用过时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进行教学,那么会有多少学生牺牲在旧体制的牢笼中!推广和普及现代教育信息化已成当务之急。

但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也应看到r村实现现代教育信息化的现实困难。

1.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薄弱,现代教育发展相对缓慢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到多数,虽有国家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但国民教育的重点依然在农村。可我们往往看到的依然是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城镇集中,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虽有先进的教育信息化设施,但因没有能掌握具体操作方法的教师,致使农村学校教学手段依然滞后。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力不从心,学生无法感受到现代教育氛围,这种情况在广大西部地区更为严重。

2.农村教育观念滞后,教师缺乏创新精神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虽用现代教育手段,但教育教学模式一直沿用传统模式。一些老教师思想观念保守、滞后,对于教育信息化“谈电变色”,因而,许多学校新配备的教育信息化设备闲置不用,或是当普通大屏幕PPT使用,电子白板的网络交互功能没有一点体现。

3.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设备管理混乱,各类设备损坏严重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大多是由非专业教师兼职,教育信息化知识掌握不足,而普通教师根本不知道电子白板有“交互”功能一说,致使教育信息化设备使用率不高。同时,各中小学专业管理人才缺乏,导致教育信息化设备管理混乱无序,教育信息化设备保养维护不足,教育信息化设备未经充分使用但出现老化、丢失等现象。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逐步淘汰落后设备,不断强化现有设备的使用效率,提高现有设施设备的维护,使物尽其用。

其次,继续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培训活动,如“国培计划”――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等线上线下多渠道培训活动,转变教师观念,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信息化意识,普及现代教育信息化知识。

篇7

关键词:大学英语;学习者;自主能力

伯顿认为教师发展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求生阶段(survival

stage)、调整阶段 (adjustment stage) 和成熟阶段 (mature stage)。在广大教师专业发展趋于成熟之前,需要经历长期、数十年、也许是整个教学生涯的调整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根据学生需求、社会发展、个人提升等情况对自身专业、教学实践不断进行改变和调整,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学习、个人专业和社会需求的发展要求,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这个岗位上充满青春和活力。

一、教师自主的概念

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关于学习者自主

(learner autonomy)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成果颇丰,同时教师自主(teacher autonomy)也慢慢受到了重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自主、独立的学习者,而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师首先要自主 。“很难想象,一个在既定的价值准则内不懂得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合理决策,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较高自主性的学生。”教师自主是学习者自主的前提和保障,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教师缺乏自主性,那么就没有培养学习者自主性的课堂环境和社会环境,有效教学便无从谈起。

Smith(2003)综合Anderson,Little,Tort-Moloney,Benson,Aoki和Barfield等数位学者的观点,论述了教师自主涵盖“职业行为”和“职业发展”两个层面,包括实行自主教学行为和自主专业发展的能力;在教学中不受约束充分享受自由的权利;教师和所有的自主学习者一样还应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师自主与教学信息化

在职业行为中,教师需要运用自主能力,通过对教材、内容、进度、方法等的教学调控调动学习者积极情感,开展教学活动,营造互动气氛等系列手段或步骤有效掌控课堂教学,与此同时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并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最大限度地灵活调节外部环境对其教学行为束缚的能力与权力。但教师自主能力的发展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师自身的因素、行政方面的因素、教师的社会交往能力、科技信息方面的因素”。教学是否顺利和是否有效必然会受到这些内在外在因素的影响。教师为了更好地职业发展必须培养教师自主能力,只有提高自身的自主能力才能“有助于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和“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学生发展”。

随着科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不断渗透社会各个方面,教育领域也开始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为了更好地实现英语教学改革目标和自身职业发展,21世纪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掌握信息的能力和知识更新的能力、具备非常灵活的适应科学技术和时代迅速变化的综合性的能力;能在信息量急剧增加和信息更新周期和频率加快的“知识爆炸”时代,具有信息处理能力(即吸收、更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即获得新知识、扩充新知识得能力);能处理筛选出有助于教学的现代知识,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并培养学习者的自主能力,包括学生吸收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

三、大学英语教师自主现状

根据邓大飞对于教师自主能力的理解,教师自主能力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语言能力,学术理论能力,教学设计和创新能力,教学控制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反思与评估能力。而“教师自主”研究项目就是就围绕着上述八种教师自主能力展开。通过对教学型本科大学的54位大学英语专任和外聘教师进行关于“教师自主”的调查和研究,深入了解这些英语教师在教学自主学习环境下和大学英语教学信息化发展中他们自身自主能力发展的现状。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开展,考察了54位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性别、不同职称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师自主现状,形成对这些有代表性的中国普通本科高校的第一线大学英语教师的自主现状较具体直观的认识。

1.性别、年龄、教龄、职称与教学自主

54位受访的大学英语教师是来自一所万人综合性本科大学的所有在职大学英语教师。其中有49位是女教师,5位男教师,这反映出了中国英语教育界长久以来“阴盛阳衰”的现象。但教师的性别与他们的教学自主的欲望和努力并没有显著的关系,“性别”和“动机”的相关P值为0.116,而“性别”与“自主能力评价”的相关P值为0.243,都没有达到显著性。虽然54位教师的年龄和教龄的跨度达30多年,职称从助教到教授都有,学历有学士、硕士、博士,但它们与“自主动机”的相关P值均大于0.05,分别为0.288,0.073,0.367,0.180。但是研究数据显示,教师的年龄与“自主发展的必要性”的相关的P=0.035

篇8

关键词:信息素养;现代教育技术;高校英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021-02

一、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涵义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Turkowski)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又于1979年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后来陆续有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的出现,其中比较有权威的是美国国家信息素养论坛在1990年的年度报告中提出的信息素养人的标准:1. 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2. 承认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明智决策的基础;3. 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系统阐述问题;4. 具有识别潜在信息源的能力,能指定成功的检索策略;5. 能检索信息源,包括能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或其他技术;6. 具有评价信息的能力;7. 能为实际应用而对信息进行组织;8. 具有将新信息结合到现存的知识体系中的能力;9. 能采用批判性思维,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从美国这一对信息素养人的要求的标准,前二者可以归纳为信息素养人的信息意识,接下来的三项为信息素养人的信息知识,最后四项为信息素养人的信息能力。

我国的王吉庆教授则认为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信息理论道德修养、信息意识情感、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其核心是人们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等方面的修养与能力。

深入分析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三大目标体系。一是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基本的传播学知识、文献检索知识、多媒体技术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等内容。二是能力体系,既包括人们在获取信息、批判性评价信息、有效地吸收、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创新信息等方面的实际能力,还包括人们将以上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的学习和交流的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首要内容,是人们适应信息化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适应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素养,可以使人们在信息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个目标体系则是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伦理道德、信息法规与社会责任感等在内的意识体系。

二、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意义

信息化社会是以信息的流通与积累为其特征的社会。由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日益成为一种比物质和能量更为重要的资源,信息的流通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教育而言,直接引起了教育的信息化,影响到了教育系统的各个方面。教师作为教育系统的一分子,也受到信息化这一大环境的冲击。

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 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化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终生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 主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键是人才”。中国加入WTO后,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创新性人才参加国际竞争。同时,信息时代呼唤信息人才,在信息化社会,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缺乏捕捉信息的能力、有效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就很难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说,要求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这些人才培养的速度、数量、和质量直接由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高低来决定。

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 在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则成为教育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成为连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一条主线,而教育系统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因为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甲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他在教育信息的准备、教育信息的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信息化的社会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其次,教师要有基本的信息知识;第三、教师要有高尚的信息道德;最后,教师要具备熟练的信息能力。

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特别是对有关教育教学的信息的敏感度。教师必须能意识到信息在信息化社会的重大作用,时刻感受到自己对信息的需求;知道什么样的信息能促进教学,承认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明智的教学决策的基础;有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自己的教学有价值的信息的意识,有把这些有效的信息整合到所教课程的教学当中去等等。

信息知识是指教师对信息学理论的理解以及信息源和信息工具的知识的掌握。教师应掌握不同的信息源在教学的应用的知识,如教材、报刊杂志、录像录音、电视、广播、网络、计算机等;高效地使用诸如投影仪、录像机、录音机、计算机等电子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的知识;熟悉图书馆资源的分类知识;掌握信息检索知识,掌握从网络检索信息的方法;熟练掌握几种教学需要的软件,如汉字输入技术、Windows、Powerpoint、 Word、Explore、E-mail等等。

信息道德是指教师在获取、使用、生成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要求。教师对于有负面影响的信息应坚决加以抵制,选择有用的、有正面影响的信息进行加工、合成,以生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学生、也有益于自己的信息;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判断,学会评价信息的好坏。

教师的信息能力是指教师的信息判断、收集、批判、处理、生成及传递能力。教师的信息收集能力是指教师根据自身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必要的教学信息的能力。教师的信息批判能力是指教师客观地了解信息生成过程,并探讨信息的信度与效度的能力。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教师对所获得的信息(素材)进行加工、变换、控制、合成、保存的能力。教师的信息生成能力是指教师通过对诸多的信息的归纳,抽象出新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得出新的结论的能力。教师的信息传递力是指教师用一种明白易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或传递教育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是教师信息素养结构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师作为信息的吸收者和传递者,其信息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的好坏。

信息时代,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意义尤其重大。新制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谈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时这样写道:“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可见,新要求明确地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作为了大英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而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无论是对于老师的教学,还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具备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有效培养并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

要有效的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要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思想指挥行动。只有在思想上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才能在行动中是能力有所提高,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许多教师一时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如果教师缺乏信息学的基本知识,信息思维能力弱,信息的敏感度低,不能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教学质量必然增长不高。因此,在信息技术时代,提出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首当其冲的意义。

对于学校而言,首先应该给教师创建一个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加大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所需硬件设备的投资力度,为教师信息能力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纳入教师的职前培训非常必要。具备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时代每一位教师不可缺少的职业职能。因此,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加入教师的培养内容体系就显得举足轻重。 建立和完善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势必起到根本性的作用。这就要求要有专门的培训人员如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制作人虽,教育信息技术人员,网络技术人员等等。同时)根据需要确定培训内容及教师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样多管齐下,势必能够达到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

四、结语

加强信息素养有助于外语教师适应终身学习型社会和信息化社会的需要,顺应数字化教育的发展潮流。结合计算机网络辅助外语教学实际,研究网络教育技术条件下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助于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使信息素养成为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改革的有力工具等方面,为外语教师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虚拟学习环境,为外语教学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1] 顾小洁等. “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网络科技时代,2002 01.

[2] 郭万群,杨永林. 虚拟环境下的语言教学研究综述[J]. 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67-68.

[3] 郭强. 虚拟学习环境与大学英语教学[J]. 韶关学院学报,2003 10.

篇9

一、抓住机遇,调整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

“十一五”以来,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精神为指导,着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实施“一网、一站、两库、两平台”(教育网络、教育门户网站、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教育教学公共资源库、教育电子政务平台、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重点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进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化应用、教育网络信息安全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应看到,教育信息化建设依然存在重硬件轻资源,重建设轻服务,优质资源不能共享,“数字鸿沟”逐渐扩大等问题,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些深层矛盾在我省还比较突出。

“十二五”期间,湖南教育信息化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以云计算、物联网、新一代互联网、宽带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务,推动信息产业升级,改变信息化发展模式。依托新一轮信息技术构建的公共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及其云计算服务体系,将为教育信息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二是湖南实施“四化两型”(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战略,把信息化放在突出位置。《数字湖南建设纲要》以更新的观念、更高的起点、更全面的规划、更有力的保障措施,为全省各领域信息化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未来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高度,确定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教育信息化列入六大战略重点之一,湖南教育信息化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特别是以云计算、宽带移动互联网等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新的服务模式,为解决传统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化解教育信息化发展长期存在的深层矛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必须克服教育信息化传统观念的束缚,用新的思路指导教育信息化发展。传统的教育信息化在观念上把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等同,把建网络、买设备、建平台等当成了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在思路上以“网络中心”或“校园网”建设为核心,寻求从本单位或教育系统的范围制定技术解决方案,基本上是“自己投入、自己建设、自己管理、自己维护、自己使用”,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从而使建成的项目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使教育信息化长期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使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难。因此,抓住机遇,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首先必须转变教育信息化的传统观念,调整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在观念上必须认识到信息化不等于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特征,是促进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转变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在发展思路上必须进行重大调整,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的新思路,推动教育信息化服务与应用模式创新,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

二、积极探索,转换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式

湖南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的新思路,结合国家、省有关信息化发展规划,充分吸收云计算、数字空间等新技术、新理念,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式的转换。从2010年开始,我们在全省职业院校开始空间建设试点工作,引进了华夏高科技产业创新奖励办公室基于Web2.0和云计算等技术开发的,以个人学习空间为基础、以网络交互学习为重点的“世界大学城”网络服务平台,按照“企业搭建平台、院校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全省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到目前为止,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得到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一是以较少投入快速搭建信息化应用平台,实现了信息资源建设和使用快速增长的目标。全省职业院校以购买服务方式快速建成了161个机构平台(管理类平台4个,教学类平台157个),40余万个师生开通个人教学或学习空间;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全省职业院校师生通过个人空间已上传视频60余万个,文章980多万篇,交流互动帖子5000余万个,文章浏览数突破1.2亿人次,视频浏览数达970多万人次。

篇10

(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摘要: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对我国外语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使教师更高效地进行信息化教学,全面推进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教师应共同致力于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信息技术应用氛围;增强教师教育信息化意识,推进英语教师角色转换;创建和谐的交往文化,把教师团队合作与反思落到实处;构建教师实践性知识,优化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提升教师的教育信息素质;改革评价机制,完善培训效果评价。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5—0055—02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2]-JKGHAD-0208;河南省2013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2400411232。

收稿日期:2013—11—29

作者简介:郝玉娟(1979— ),女,河南郑州人。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应用语言学硕士,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

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教育信息化”列为“近期启动实施的10个重大项目之一”。教育部2012年3月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促进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

一、教育信息化对我国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对我国外语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教育信息化能够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创新发展。借助信息技术,高校可以建设跨学科的科研团队;教学可以实现远距离、多模态。(二)教育信息化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1.教育信息化有利于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化,教师可以通过实践信息知识和技术构建具有个人特点的实践性专业知识结构。2.教育信息化有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更新,教师基于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对教学活动进行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3.教育信息化有利于教师专业情意的投入,教师可以通过微博、QQ、飞信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建立友好信赖的关系。(三)教育信息化能够实现教师角色的多元化定位。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地位被各种媒体取代,教师变成教学的调动者、设计者和促进者。

二、教育信息化视域下的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一)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信息技术应用氛围

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较难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为使教师更方便、高效地进行信息化教学,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学校应该:1.加强教学信息化配套设施建设。教育信息管理部门应及时更新多媒体课堂教学设备,提高多媒体教室的比例,努力实现教学场所网络化;采购正版的应用软件,确保学校电脑、网络的无故障运行;创建学科网,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师生交流等功能。2.加强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英语教学资源库,推进精品课程信息化;收集校内外教师优秀的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案设计、教学论文等,建立科研资源库;加快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发展个性化定制图书馆,提供“共享域”服务平台,提高教师科研效率。

(二)增强教师教育信息化意识,推进英语教师角色转换

教育信息化环境中,教师应自发地开展教学改革,努力转换角色,想办法发现并解决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要求教师:1.由“单能型”教师向“多能型”教师转变。教育信息化要求高校教师具备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成为一个既掌握本学科业务知识技能,又掌握计算机、外语、心理学等工具型技能的“多能型”教师。2.由“主导者”向“引导者”转变。信息环境下,教师不再是文化理论知识的传输者,而是转变为协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3.由“评审者”向“评价者”转变。信息化教学的模式下,师生创新的思路和途径各有千秋。教师应从不同层面、站在欣赏的角度评价学生,应多采用鼓励式、引导式评价。4.由“师生关系”向“合作学习者关系”转变。教育信息化改变了教师对信息的独享。教师应放下架子,转变思想观念,与学生加强沟通、协作,允许学生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分享经验和知识。总之,成功地掌握信息检索与处理能力、信息学习能力、网络交流协作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信息环境下教学的组织实施能力,有利于教师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寓教于乐。

(三)创建和谐的交往文化,把教师团队合作与反思落到实处

在信息飞速传播的今天,网络等现代媒体缩短了人们交流的时间,却无形中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高校教师生活与工作压力居高不下,生活节奏快,团队合作名存实亡。对教师而言,能否成为掌握信息技术的高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面对新的挑战、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和知识的过程中是否能拓展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提升个人信息素养的同时是否能主动发现问题,积极进行反思与实践,力求超越当下的自己。多数优秀教师的一个明显特征是热情、负责、乐于团队合作与自我提升,他们认为长期的分享能促使自己以研究的视野看待问题,同时有利于创建教师之间和谐的人际交往文化。

(四)构建教师实践性知识体系,优化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教师是典型的实践者,教育信息化环境要求教师具有实践性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对个体的实践性知识体系进行构建。1.“案例反思”,提高教师实践性知识水平。对信息环境中教学案例的筛选,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改进使教师实践性知识显性化,从而优化教师实践性知识结构。2.“课题研究”,超越教师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通过课题研究转化为教育经验成果和课题,指导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3.“系统培训”,把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相结合,真正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和实现教师培训的终极目标。4.“团队学习”,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共同发展。基于学习的共同愿景,形成互促共进的学习模式。

(五)改革评价机制,完善培训效果评价

培训效果的考核评价对培训过程起着控制和指导的作用,为下一步的培训工作积累试验数据和经验。增强培训效果,需要高校管理部门把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结合起来,促进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建立、健全各项激励机制,营造教师自评与自我管理的良好氛围。故步自封的教师无法成为教学专家,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对自己正确认识、客观评价,学会自我管理,学会正确取舍,学会欣赏和正确看待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个人信息素养,逐步提高教学成就感。

三、结语

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壮大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诚然,信息技术会给高校的英语教师带来挑战,如工作负担的加重、信息技术的滥用、教学基本功的荒废等。但教育信息化之路是高校优秀英语教师全面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们决不能因为改革路上可能出现的困难而裹足不前。高校英语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主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促进教学、科研乃至自身的发展;学校及各院系要建立教育信息培训机制,加大培训投入,建构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平台,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Freeman,D.Redef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and What Teachers Know[A].In Bailey,K & Nunan,D.(eds.).Voices from the Language Classroom:Qualitative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C].Cambridge:CUP,1996.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edu.cn/zong_he_870/20120330/t20120330_760603.shtml,201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