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范文

时间:2024-01-24 18:0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

篇1

【关键词】MBTI;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引言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99万人,被认为是“史上最难就业年”。而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高等教育学校(机构)预计毕业生达714.8万人,这意味着2014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为积极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式,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个体也逐渐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个体与社会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学习与实践安排[1]。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就是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因此目前很多高校借助MBTI性格类型理论、Holland职业倾向理论等职业兴趣与性格测验工具,来帮助大学生判断自己的职业发展取向。

虽然目前有很多职业测评手段和工具,但是MBTI是当今全球最权威、最著名、应用最广泛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个性测评理论。它主要通过识别人与人之间的性格特质,以确定适合被试者的岗位特质和工作特质,从而为其提供合理的工作及人际决策建议。目前,MBTI已被翻译成近30多种文字,研究它的论文报告超过4000多篇。全球每年有200多万人接受MBTI测评,有80%世界500强企业已采用MBTI方法用于员工的发展及组织效率提升。

1、MBTI理论在中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的应用

MBTI理论认为大部分人在20岁以后会形成比较稳定的MBTI性格类型,随着年龄的增加、经验的丰富会发展完善。同时由于其测试信效度良好,因此中国很多高校开始应用MBTI理论进行相关研究,尤其是广泛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

随着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出现,学生对个性化、专业化就业指导的需求日益迫切,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引入了MBTI理论。专家指出,对于大学生来讲,职业生涯规划应该采用MBTI理论而不是职业兴趣的理论,因为它不仅可以提供适合的岗位、适合的岗位特质、工作环境,而且可以提出其所拥有的优缺点及给出适合的发展建议[2]。而且MBTI理论在职业探索、生涯规划等一系列职业指导中应用相当广泛。

喻良涛等利用MBTI理论分析归纳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潜在大学生创业者的性格类型和行为两方面的异同,用以指导进行KAB创业培训对象的选择和后续创业指导[3]。陈国胜等结合MBTI理论对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生进行职业倾向研究,提出了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相应对策建议[4]。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也采用包括MBTI理论在内的针对大学生就业的职业测评系统,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复旦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利用MBTI理论等测试软件开设有关职业能力倾向测试项目,为有需要的毕业生提供测评及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5]。邓永超运用MBTI理论加强对华南农业大学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全程就业指导[6]。潘国刚阐述了MBTI理论等人才测评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以及大学生在高校引入人才测评技术后的认识和应用[7]。朱晓蓉在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指导研究中将MBTI理论作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学生性格探索的主要工具,给学生提出更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建议[8]。笔者所在的云南工商学院从学生入学始就结合MBTI理论对学生性格特征进行分析,建立学生性格特征档案,并且由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四年跟踪指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服务质量。

2、MBTI理论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常见问题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引入了MBTI理论,但是部分高校在开展MBTI测评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MBTI施测师的专业性。MBTI测评有一整套严格的施测流程和使用规范,其有效性取决于施测中规范、有序地执行每一个环节,而这有赖于每一位具备认证MBTI施测师恪守施测流程和测试中的行为规范。MBTI施测师将指导被试者正确实施每一个步骤,以确保被试者展现自我的本来面目,并向被试者详细解读MBTI测评结果并提供关于测试结果的意见反馈。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很少有老师具备心理测量学专业知识,或是具备认证MBTI施测师等专业资质,因此常常出现MBTI测评结果与自评结果不符的现象,这样就无法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和专业化的咨询流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二)MBTI量表的权威性。MBTI量表从问世到现在经过多年不断修订、完善,至今已升级了10多个版本,同时社会上还存在很多商业性职业测评机构改编的MBTI量表。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测评结果,应该采用权威的、专业的测评量表。目前各高校在开展MBTI测评时没有一个统一的量表版本,有的用这个版本有的用那个版本,或者直接引进某些商业测评机构的测评软件,而没有认真考察提供测评量表的机构是否有比较权威、知名的心理学专家作技术顾问,是否依托于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而使MBTI测评结果失去其参考性,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指导意义,甚至带来更糟糕的结果。

(三)MBTI分析报告的准确性。MBTI通过分析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维度上的不同偏好,最终形成十六种人格类型,每一种人格类型均有其适合的工作环境、岗位特质等。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过程中,大部分指导老师仅仅依据测评结果的人格类型就提供一份包含性格特征、适合的工作岗位、适宜的职业领域和方向的分析报告,而且同一种人格类型的分析报告几乎完全一致。他们没有根据学生MBTI问卷的具体得分进行再详细分析,甚至在做完测试后,没有与被试者再进一步沟通,对测评结果进行确认或修正。这样的分析报告是不准确的,如果仅仅依据测评结果的性格类型就给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很可能会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造成误导。

(四)MBTI测评的连续性。MBTI探究的是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性格类型,而一个人的性格类型会随着年龄的增加、经验的丰富逐渐成熟完善。目前很多高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针对面临求职择业的应届毕业生,MBTI测评也主要应用于应届毕业生,且每个应届毕业生基本上只进行一次MBTI测评。这样可能会因部分学生无法正确全面认识自己而导致测评结果出现误差,使测评失去其参考价值,从而无法使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向人性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3、MBTI理论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引入MBTI理论正处于学习和探索的阶段,加强探讨和研究MBTI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更有效地应用是当前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之一。针对目前MBTI理论在中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MBTI施测师在岗培训或人才引进。只有经过系统培训和严格认证的施测师全程参与MBTI测评,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调查表明,没有专业认证施测师的参与仅使用MBTI问卷,测评结论的误差率高达30%,而在未经认证的施测师的误导下,结果更加糟糕。 因此高校要加大对MBTI施测人员的在岗培训或人才引进,建设一支专业认证MBTI施测师队伍,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整体服务水平,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二)正确合理地使用MBTI测评。目前MBTI量表有10多个版本,市场上还有专业版、体验版、精简版、改编版等不同量表。为了让MBTI理论更有效地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选择MBTI量表时一定要选择权威的、信效度高的测评量表。有的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实践中引进了有关机构自主或联合开发的职业测评软件,如果其中涉及到MBTI量表时一定要跟供应商确定该量表的权威性、专业性。在得到MBTI结果后一定要面对面详细地跟被试者沟通解释,帮助其进一步确认自己的性格类型。提供MBTI结果报告时一定要专业、详细、严谨、全面,而且要通俗易懂,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MBTI的测试结果,提供有效的职业指导和职业发展建议。

(三)将MBTI测评贯穿学习的全过程。自我认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刚开始是比较模糊的,随着个人经历、思考学习而渐渐成熟。MBTI理论认为大部分人在20岁以后会形成比较稳定的MBTI性格类型,随着年龄的增加、经验的丰富会发展完善。因此要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需要将MBTI测评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全过程中。同时不仅仅针对应届毕业生,而应该从入学开始,就定期连续地对学生进行MBTI测评,逐渐形成对自我的全面认识,以便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时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职业选择和决策。

参考文献

[1]王成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认知因素探析[J].人力资源开发,2009(6):80-82.

[2]郑之新.职业生涯设计的若干问题――职业指导师的重要素质和技能略论[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4):70-72.

[3]喻良涛,赵慧娟.基于心理素质测评的KAB创业指导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3):40.

[4]陈国胜,骆秋琴,黄武刚等.高职学生职业倾向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3):93-95.

[5]徐昶斌.职业测评在就业指导实践中应用的问题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73-75.

[6]邓永超.浅论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教育探索,2010(12):145-146.

篇2

50.0%听说过职业心理测评

职业心理测评在中国的历史近一个世纪。通过对京沪穗三地市民的抽查调查得知,一半(50.0%)被访者表示听说过职业心理测评。

65.2%该测评可帮助个人认识自己

围绕职业心理测评的作用,被访者众说纷纭!调查显示,提及率最高的是可以帮助个人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比例为65.2%;其次是15.9%的人认为可以帮助企业挑选最合适的人选;认为这只是招聘流程之一和本土化程度低,测评结果值得怀疑的比例分别为8.3%和7.0%。

52.8%认为测评的科学性一般

在老百姓心中职业心理测评的科学性究竟有多高?调查显示,52.8%的被访者并不看好其科学性,认为测评的科学含量一般;有39.4%的被访者认为测评的科学性比较高;认为测评科学性很低或是完全没有科学性的共占到了4.6%;还有3.3%的人相信测评有很高的科学性。

58.8%认为测评的可信度一般

过半数(58.8%)的被访者对职业心理测评的可信度持相对保守的观点,认为测评的可信度一般。

36.0%认为即将参加工作者会主动测评

在您的眼中,什么样的人会主动进行职业心理测评?调查结果显示,提及率最高的是即将参加工作的人,比例为36.0%;其次是工作不顺利或是在工作中想获得更大发展的人,比例分别为22.4%和21.5%;另有13.5%的被访者认为那些想重新选择工作的人也会主动进行测评。

87.7%认为800元的测评费太贵

我国的职业心理测评相对西方起步较晚,目前在国内进行一次测评大约需要800元左右。调查中,京沪穗三地87.7%的老百姓认为该费用过于昂贵,三地比例分别为85.3%、90.1%和87.8%。

B您愿意进行测评吗?55.4%不愿主动进行测评

14.6%自己或身边人参加过该测评

调查显示,到目前为止,京沪穗三地仅有14.6%的被访者表示自己或是身边的人参加过职业心理测评,这一类人群在三地分别占到了17.4%、11.9%和14.3%。

75.9%并非主动进行职业心理测评

在进一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被访者并不是主动进行心理测评的。大多数接受测评的被访者表示是因为找工作需要而被迫进行测评,京沪穗三地的比例分别是67.6%、74.0%和90.4%。

55.4%不愿主动进行职业心理测评

在没有进行过职业心理测评的被访者当中,55.4%的被访者表示处于各种因素考虑,并不愿主动接受测评。从京沪穗三地来看,广州(72.2%)高于北京和上海,其比例分别是42.6%、53.0%。

58.8%如招聘单位要求会接受该测评

92.2%参加职业心理测评会如实回答问题

参加心理测评就是要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职场定位,从而更正确地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您如果参加职业心理测评会如实回答问题吗?92.2%的被访者表示肯定意见。

28.8%招聘时会用职业心理测评挑选人才

企业过去招人的依据主要是文凭、技能和经验。而如今,职业心理测评为招聘单位又提供了一种依据。在选聘人才方面,有28.8%的被访者愿用职业心理测评选才,60.5%的被访者表示不好说,10.7%的被访者表示不愿用该测评来选人。

C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86.1%有必要进行该普查

6月24日,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宣布今秋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入学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

94.5%赞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调查显示,94.5%的被访者赞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持否定意见的被访者仅为5.5%。

86.1%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89.7%愿意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如果您是大学生您是否愿意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呢?89.7%的被访者表示愿意,表示否定的被访者比例为10.3%。

92.8%愿意让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作为家长是如何看待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的?92.8%的被访者表示愿意让子女进行普查,极少数(7.2%)的家长表示不愿意让子女进行普查。

71.5%认为对大学生进行该普查利大于弊

心理健康普查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的看法如何?71.5%的被访者认为该决定利大于弊,感觉利弊相等的被访者比例为9.6%,另有17.9%的被访者表示不好说,极少数(1.0%)被访者认为弊大于利。

D心理咨询师86.3%看好这一职业

56.2%愿意从事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充满风险和挑战。当问及您是否愿成为心理咨询师时,超过半数(56.2%)的被访者表示愿意,但同时也有43.8%的被访者不愿意。京沪穗三地比例分别是63.3%、45.4%和59.0%。

74.1%认为心理咨询师会有市场

86.3%看好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

目前我国的专业心理咨询服务还很不完善,合格的专业心理咨询师也为数寥寥。此行业的专业人才紧缺,就业前景比较看好。京沪穗三地随机调查结果显示,86.3%的被访者表示看好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

调查背景

背景一大学生将首次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近日,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上,教育部宣布今秋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入学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中国专家制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四大检测量表已通过试测,将运用于即将进行的大学新生心理普查,这在中国心理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二我国推出全国人才测评系统

我国的职业心理测评起步于上世纪20年代,当时北大的心理学者就已将其运用到社会职业辅导中。80年代中期,组织部门曾考虑并尝试研究和应用科学方法选拔人才,90年代中期以后基本被确定,后来逐步推广到企业和个人的职业咨询中。2004年3月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成立人才测评办公室,正式推出全国人才测评系统,测评分为笔试和面试。

背景三职业心理测评也叫职场体检

职业心理测评,也叫职场体检。所谓职场体检,是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的基础上,用心理测验、情境模拟等检测手段,对人的能力、个性、职业兴趣等因素进行科学的化验,以帮助职业人客观地了解自己所属的心理类型。职业体检分两种:一是以个人为对象,一是以企业为对象。

核心提示

50.0%听说过职业心理测评

14.6%自己或身边的人参加过职业心理测评

94.5%赞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56.2%愿意从事心理咨询师

三地比较

不愿主动进行职业心理测评北京42.6%上海53.0%广州72.2%

认为心理咨询师会有市场北京67.9%上海75.3%广州79.4%

样本我很看好职业心理测评

脸谱:林先生34岁律师硕士

我很看好职业心理测评,也许它没有百分之百的科学性,但它仍然是一种科学、先进的测评。对用人单位和个人来讲,运用职业心理测评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国内的职业心理测评还处于起步阶段,我想它的发展会成为一种必然。我质疑测评的可信度

脸谱:苏小姐29岁行政管理人员大学本科

现在很多外企招聘时会进行职业心理测评,我对该测评的可信度表示质疑。另外,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心理的健康近几年才得到我们的重视。我认为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大学生一入校就进行心理健康检查,有问题也可及早发现,不至于造成严重后果。

快速调查

中小学生致信高层妥不妥?

上期调查结果

52%赞同身份信息有偿查询

调查背景:近日,深圳莲花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给市长写信,建议“治理深圳环境污染,必须重视垃圾分类”,这也是继南山实验学校、前海小学学生之后第三拨给市长写信的学生。中小学生的这一举动,在社会上引起了争议。

调查问卷

1.您赞同中小学生致信高层的做法吗?

A.赞同B.不赞同

2.您如何看待中小学生致信高层?

A.说明中小学生有社会责任感

B.中小学生对社会认识不完全,不适合做这种事情

C.中小学生致信高层应有人引导

参与方式:参与者将所选答案编辑成短信,移用户发送到6299777,联用户发送到9299777。直接输入答案ABCD即可,题目之间用逗号分隔,若一题有复选答案请不要用符号分开。资费:中国移、中国联用户0.6元/条(包含0.1元/条的通道费),中国移神州行用户0.65元/条(包含0.15元/条的通道费)。

本次调查技术报告

调查设计:杨文建卢荡毛羽聂翔

调查执行:友邦顾问

篇3

【关键词】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测评;学生诉求;社会需要

职业能力测评,是主要对测评者的知识水平、职业能力等价值判断基础上的测评体系,是针对人才职业能力的鉴定性测试与评估。这是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一部分,是为学生提供的一个自我认知的测试平台,这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着指导性作用。但是现有的职业能力测评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企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评价的功能和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依然存在毕业生抱怨工作难找,企业在抱怨应届毕业生职业能力不强的现象。许多高校都意识到大学教育需提高职业教育水平,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因此需要从当前职业测评体系现状出发,以当前人才测评理论为指导,挖掘学生和企业对职业能力测评的适应性诉求和需求,以两者的需求为导向构建出新型大学生职业能力测评体系,以完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教育。

一、大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参与测评体系的受众面窄

虽然目前许多高校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购买了国外专业性强,信誉好,测评质量高的一些人才测评体系,比如北森人才测评体系、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体系,但是并没有向所有专业学生开放进行测评,而仅是对个别专业,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提供测试。这主要是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是该专业的专业课程,这样设计应该是出于凸显专业优势的考虑。所以导致最后能参与到能力测评体的学生受众面很窄。因此大多数学生为了解自我性格、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信息,大多都是通过网络上零散的职业小测试等途径。由于绝大多数网络职业测试工具信度和效度都很低,并没有经过科学的检验,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很难得到真实测评数据,甚至会对测试学生造成误导,影响对自我的真实认知,做出错误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测评体系的导向性较模糊,对职业能力的针对性不强,不能体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所购买使用职业能力测评体系的主要目的在于它的导向性,能够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积极确定自身的努力方向,实现更好的职业发展。最后能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胜任企业发展的企业人才需要。职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非常看重的部分,是直接体现就业质量的指标之一。然而现行的测评体系对职业能力的测评内容不突出,对能力测评的针对性指标不多,而且指标过于广泛,降低对职业能力测评的效果,使得测评体系没能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测评结果与学生择业、就业联系不够紧密,致使其导向性和实效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无法发挥指导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作用。

(三)测评体系功能过于单一化,指标设置不够合理,无法满足学生的诉求。

根据受访学生表示他们希望测评体系除了能测试出职业能力水平外,还能反映出自己和企业所需人才的能力水平的差距,以此明确自身的职业能力培养方向。而当前测评体系都是仅仅让学生根据测试题输入自己答案和选择,获得自己的职业能力数据情况。这也几乎是所有测评体系的测评功能,显得过于单一。同时学生的测评往往还是偏重理论知识考核,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操作技能等对于未来职业发展非常重要的能力评价所占比重较少,难以体现学生对于社会需要职业能力测评结果的需求。

(四)测评体系不能反映社会企业的真实需要,缺乏一个对社会行业企业认知平台。

职业能力标准应来自于行业,行业对员工的职业能力要求最明确,包括工种、技能等级及相应的能力要求。企业专家来自于相应行业,对用工要求和职业能力理解非常透彻。但是体系的测评指标设置很广泛,却没有针对性,忽略不同行业和企业对职业能力的特殊性要求,不能反映出企业的真实性需求。由此导致缺乏一个让学生对社会行业职业认知的平台。

综上测评体系的现状问题分析,可知当前的职业能力测评体系不完善,需要提出创新的构建。职业能力测评是有助于高校培养人才的有效工具,而人才培养应该从培养对象和需求者出发,即企业需要怎么样的人,我们的培养对象是怎么样,如何利用测评手段达到培养人才效果,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因此在时代的发展趋势下,新型的职业能力测评体系应该以学生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

二、职业能力测评功能需求

(一)学生诉求

学生对新型职业能力测评体系功能诉求是通过调研活动,在有针对性收集学生们对职业能力测评体系作用的功能诉求、对现有测评工具的使用与认知情况等信息,并结合学校职业生涯教育总的目标等分析得出。大部分学生反映:

1、测评体系的测评功能是必不可少的。即通过进行测评体系,除了反映出一般的职业兴趣和适合职业的资料外,重点是能够知道自己的职业能力水平情况,同时需要量化职业能力水平,可以一种分数形式体现,让水平成长能有一个梯度变化显示。

2、测评体系中的测评能力指标的设计,能够针对反映社会的真实需要,切合企业所需人才的能力标准。同时可以通过一定行为努力的锻炼能够获得提升的,而那些不能为主观意识行动所改变的职业能力指标则可以不用包含在内。

3、测评体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测评,还应该让测评者通过测评后能够知道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即测评还要体现出某些行业的某个职位所需的胜任力,而反映的胜任力指标也应该和测评的职业能力相匹配。

(二)企业需要

在当今企业中,员工的工作岗位具有多变性,企业的用人标准也和以往有所不同,对不同职位类型人才在胜任力上有着不同的要求。现在企业面临着一个挑战,新生代员工普遍存在自我意识强、团队合作能力薄弱、抗逆能力差、开放性强及发展潜力较大特点,企业应如何进行融合和培养。企业需要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参与高校的人才职业培养中,让学生及早树立起职业价值观,培养职业能力。因此企业希望:

1、有效的职业能力测评能反映不同职位类型的职业能力。例如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包括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灵活性、职业价值等。测评指标的设定能够了解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

2、企业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测评水平数据能运用到人才的招聘选拔中,有需要还可根据员工的测试结果对岗位工作说明书进行适当调整。

三、以学生诉求和企业需要为导向构建新型职业测评功能体系

在学生和企业对职业测评体系的功能诉求引导下,构建职业能力测评功能体系,其框架图如下图1所示。

体系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一)以职业能力测评工具导出学生各项职业能力数据。

通过测评体系,利用效度和信度较高的测评工具(如北森职业测评软件),让测试者根据测评内容输入答案,结果得出测试者在各种职业能力的测评数据情况。最后的能力水平以分数的形式显示(满分为100分),并且根据每一个分数段定义好相应的能力水平描述。目的是让测试者能定性和定量地了解该阶段自身的职业能力情况,做出准确自我定位。

(二)通过输入职位导出其职位胜任力。

对于想要了解其他某个行业的某个职位的胜任力情况,测评体系将以行业为大单位,再对应细分行业下的职位类型(如项目经理,管理类、市场类、技术专业类四种类型),分别设定好相应的胜任力数据,形式与能力水平测评结果对应,及分数加定义讲解。因此测试者可通过输入想要了解的职位类型,结果导出该职位类型所需的胜任力数据。目的是让测试者了解自身感兴趣的职位类型的胜任力,并与自身各项能力数据对比,明确需提高的能力方向。

(三)系统的自行对比和建议

系统会将前两个功能结果进行横向对比结合,对比结果也以定量的形式展现。即对每个测评指标的两个分数进行匹配度进行打分,差距越小分值越大,差距越大分值越小。最后将各个指标匹配度分值加起来,总分越大代表测试者能胜任的工作和兴趣职业相似,则进行匹配;分值越小则代表两个职业能力差距很大,不相似,将会进行深层对比,最终向测试者提供兴趣职业匹配所需能力的培养方案以作参考,或提供更为合适的职业选择建议。系统的对比建议功能切合了学生对测评体系的需求。通过对比,让学生不仅清楚自身职业能力和兴趣职业胜任力的差距,能有意识和方向性地培养。并且当兴趣职业和适合职业不相同时,能提供适当的职业选择建议,指引学生做出针对自己真实情况的职业选择和规划。

四、以学生诉求和企业需要为导向的职业能力测评体系的意义

(一)促进国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在国家“人才强国”的战略下,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提高国家人才的就业质量,以能力培养为基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发展输送更多具有高素质能力的创新人才。

篇4

[论文摘要]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我国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正式的“名份” ;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加强师资培训;课程的设置与测评工具应进行“本土化”改良;不同年级的学生授课方式和内容要有所差别;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在各大企业引起广泛的重视。近年来,由于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高校开始重新审视这一门课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始大力推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界定不明确;师资队伍专业素质薄弱;课程的设置与测评工具缺乏“本土化”改良;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策略。 

一、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正式的“名份” 

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界定不明确,没有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正式的“名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模糊设置,必然导致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毫无计划性。目前,多数大专院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大多是“时隐时现”,界定不明确,导致许多大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质认知严重不足,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漫不经心、毫无计划性。只有对这门课程做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例如属于全校性选修课,还是必修课,或是限选课等;学生修完该门课程后可以得到几个学分;学时是如何安排的;等等,学生和老师才会对该门课程的性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上起课来也才有的放矢。例如云南财经大学就是采用必修课程的形式来开设这门课程的,所有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生涯规划与“三生教育”》课程,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职业发展与创业》课程,每周2学时,属于必修课,1学分。据笔者的调查,修完课程的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受益匪浅。 

二、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加强师资培训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来源于党务、政工、学生工作管理领域,且大多没有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他们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教学经验,熟悉学生情况,但专业化程度较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针对性不强,尤其是对社会上企业的用人情况及人员发展道路缺乏全方位的了解,使得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仅停留在做职业测评和讲解就业政策等较低的层面上。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必要的教学组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研室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坊),同时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加强师资培训,使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等专业知识,经过经常性的专业培训,通过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考试,具备职业指导相应年限的工作经验。担任该课程的教师不仅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专门研究,而且应与学生的对口单位有紧密的联系,了解这些行业对用人的要求以及人员发展道路。因此,学校应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培训制度,让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到校外进行考察、学习,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指导水平。此外,学校还可以考虑聘请校外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员兼任该课程的教师,甚至参与教材的编写,以此提高课程的适用性。据笔者对云南省五所有代表性的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如果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最主要的内容应包括哪些方面”这个问题上,49.7%的学生选择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仿真。由此可见,该门课程内容的适用性是绝大部分学生都很看重的。 

三、课程的设置与测评工具应进行“本土化”改良 

目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以及授课方式等,很少考虑到“本土”学生的实际特性以及专业特色。如目前我国使用的测评工具很多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很多测评脱离我国的实际,导致测评结果的科学性被怀疑,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经常感觉到与自己的实际特点不相符。

职业测评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应以测评建设为首要切入点。职业测评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心理测验、情境模拟等手段,对人的能力水平、个性特征等因素进行测量。我国大多数测评体系来源于国外,甚至照搬照抄,缺乏与我国大学生个性特点相匹配的测评体系,对于个体的“自我”测评正好是职业教育的首要步骤,因此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测评体系建设,对于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四、不同年级的学生授课方式和内容要有所差别 

许多院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不合理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年级、专业差别,授课时各个年级与各个专业的学生“一锅端”,脱离实践谈理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自我、专业、职业的模糊认识问题,亦无从谈起对职业人生的合理规划。 

大学一年级:初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把就业指导与国防教育、入学教育、专业介绍相结合,侧重专业感知和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理想、奋斗目标。许多新生进入高校后对自己的专业与未来十分迷茫,要想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要从入学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结合职业测评系统,帮助学生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全面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等个人特质,初步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其次,由相关教师开设系列讲座帮助新生了解大学生活、大学环境及人际环境。第三,向新生介绍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以及相应的工作领域及其发展方向。 

大学二、三年级:培养和提高职业所需的基本素养与修养,使大学生熟悉自己的专业与行业的发展,做到心中有数,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对职业的熟悉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对该行业性质特点及其发展前景的掌握,使规划者对职业具有宏观的认识;二是了解行业内各种职能的分工及其发展道路,使规划者对职位的认识进一步具体化、细致化,助其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此外还有对职业操守、人际沟通技巧、社交礼仪等职业交际能力方面的掌握,使规划者全方位地了解职业的特点,做到既懂“做事”,也会“做人”。这样,规划者结合对自身及职业的了解,更易于作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以及规划出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 

大学四年级:辅导相关求职技巧。面临找工作的毕业生在最后一年应结合前三年的职业规划,加强求职技巧的训练。就业指导老师应对毕业生开展简历制作、面试技巧、面试礼仪、现场应变能力测试等相关讲座,帮助学生成功就业。 

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建设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相关理论是新近引入的理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这一理论比较陌生。只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论方面的建设才能做好其他的相关工作,它是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知识的必由之路。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包括课程的基础建设、课程资源库的建设,选择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编写教学大纲和案例集、制作相关教学课件。同时,探索现代化的授课方法,设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网络辅助教育平台,提供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实施的优势资源,包括发展和强化职业指导机构、设置信息化和网络化互动平台、配置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人员、引进科学的职业心理测试工具。 

在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建设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到该课程的考核方式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课程,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切实地了解自己、职业以及社会,获得实实在在的求职、工作经验。这种教学目的决定了该课程的考核需要开创灵活、实用的方式,并争取使考核具有实践意义。切忌成为背概念式的测量考核,偏离了课程的实用意义,也增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参考文献: 

[1] 李舒怡.高等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10).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1―0140―03

一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发展趋势

信息化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大学生就业指导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指导思想,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有着深厚的学科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关注的视角逐渐从职业转向人本身、从强调指导转向强调自我发展、从择业指导转向职业生涯规划,实质是通过促进个人的发展为其就业和今后的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符合教育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和价值。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且缺乏研究,导致大多数人认为就业指导就是毕业前的指导,就是帮助学生找工作,一味地追求就业率,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知识教育与生产实践、劳动就业相脱节。随着这项工作的推进及研究的深入,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应逐步向职业生涯规划过渡已经取得一定共识,这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知识教育与人的社会化的整合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内涵的日益丰富和不断拓展注定要有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而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出现不仅适应了这种需要更发挥了巨大的助推作用。网络以其快捷和信息量大的特点,创造了人才市场新的运作模式,网上求职和招聘正在成为个人择业的重要途径。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领域,则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通过网络平台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进一步明确政府、高校和社会职业中介机构各自的功能定位,发挥宏观调控、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的作用。第二,利用网络方便快捷、覆盖面广、资源丰富等特点,满足大学生就业对各类信息的需求,发挥网络的交互性优势,为大学生与学校、用人单位之间提供有效的沟通渠道,同时实现资源共享、个性化辅导与咨询等。第三,网络化可以有效地解决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人员数量缺乏、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还可以极大地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对象、内容和功能,实现个性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第四,随着“全球择业和招聘”时代的到来,我国就业市场也必将面临国际化的挑战,要想有效获取全球就业市场的资源,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网络化也是题中之义。

二 国内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的现状综述

近年来我国政府主管部门、高校纷纷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站,有关行业部门和一些社会人才服务机构也建有包含为毕业生就业服务内容的网站,就业信息网络正逐渐成为主要的信息来源渠道。但从内容和功能上看,多数仍局限于就业政策、传递就业信息、进行网上招聘及办理相关手续,而在就业环境预测、社会职业状况、信息服务系统、职业性向测评和网上咨询辅导等方面提供深层次服务的作用还不太显著,技术的完善和信息网络的建设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总体而言,国外整个就业市场依靠网络信息的程度较高,但做法、特色各异。美国政府主要通过互联网就业政策和就业趋势预测,为大学生的择业和应聘提供专业、权威的信息;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一般都配备有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洽谈室,学生可以通过全面的就业信息服务查询系统和网络平台,随时查到自己所需要的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需求信息,也可以把求职信息通过网络传送给雇主。加拿大政府开发并设立的就业指导网面向学校低价出售使用权,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设有专门从事网络技术和开发的人员,不仅为本校的毕业生提供自主开发的信息服务,而且与政府和职业服务机构设立专业网站连接,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学生可以获得包括招聘信息、各种职业对受教育年限要求和报酬的统计资料及各种行业职业在社会的需求状况、社会职业从业人员对本人职业的客观评价等在内的就业信息。此外,网站还为个人提供了解就业倾向的自评软件,为求职者进行自我分析提供方便。德国高校的主要做法是在互联网上提供下载课程或专业书籍来为学生提供各类培训。

日本是较早实践“生涯教育”的国家,采取的是一种以就业信息为中心内容的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网络化,体现为各大学都建有自己的就业网站,并能实现与其它相关网站的超链接,就业资料室配备有电脑供学生上网查询,信息内容丰富、翔实,个性心理测试、就业综合考试、就职讲座、就业咨询及企业用人资料(按地区、行业和年份分类整理)。因此,在日本有相当大比例的毕业生是通过网上求职成功的。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大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知识和能力,获取就业情报,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把握就业主动权。

三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的实现路径

1 就业信息的网络化与合理应用

通过网络传递就业信息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最显著的特点和最重要的内容,不仅丰富了就业信息的种类和数量,而且彻底改变了以往的传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眼下大学生就业所需信息不足及渠道不畅的缺陷,也减少了人为的“信息壁垒”,提高了运行效率,降低了就业成本。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就业信息存在着一种狭义的理解,即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产生这种误解与就业指导单纯追求“就业率”的功利化目标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受制于获取信息的渠道、手段和载体。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指导下,就业信息实际上指的是与个人职业生活有关的知识或资料,既包括反映整个就业市场的社会职业状况方面情况的资料,也包括反映特定职业的性质、任务、要求、待遇以及升迁机会等与职业密切相关的具体情况,同时还包括与职业资格有关的教育与培训方面的信息等等。因此,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就业信息的全面把握和正确应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就业信息的网络化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良莠不齐、有效性不足等问题,导致大学生求职成功率不高甚至有被欺诈的可能。

在保证所提供的就业信息真实、可靠的前提下,作为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者从专业上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准确把握不同类型就业信息的作用和特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对网络上的大量信息进行科学分类与整理,为大学生准确、有效地利用各类信息提供便利。比如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社会职业状况等信息对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学生的择业导向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环境下,大学生及其家庭的就业观念仍存在一些误区,需要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调整预期,合理地选择就业信息。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是对某种社会职业甚至具体岗位的需求,能使大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社会对该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也能使他们更准确地认识自身与职业能力以及其他相关能力的差距,通过对用人信息的收集、梳理与,能够为大学生求职应聘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帮助。职业倾向测评与决策、职业资格培训和咨询等信息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并为其合理地选择职业、做好职业准备与适应以及调适求职过程中的心理、情绪提供服务。

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选择和应用所需就业信息的能力。这是因为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在不同阶段所需要的就业信息是不同的,而且每一个学生对所获得的就业信息的应用能力也不一样。在大学生人数迅速递增和就业指导专业人员缺乏的情况下,网络化的就业指导将选择和应用就业信息的主动权交给了大学生本人,即使经过科学、系统的整理和分类,也仍然存在信息量大且繁杂的问题,客观上就要求大学生具备根据自己的需要适时选择和应用网上信息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分析社会职业状况及其需求方面信息的能力,使之将所学的知识与市场的需求有一个直观的结合,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在未来的应用和发展方向,科学地预测该职业在社会经济所处的地位和发展趋势,深刻认识某类职业的潜力和不足。要培养学生利用职业倾向测评、职业说明书等信息的能力,使之明确自身的职业兴趣、目标和能力,客观地评估自己与该职业所需能力素质之间的差距,科学规划自己的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并付诸行动。

2 指导内容的多样化与方式创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着眼于大学生成为职业人前后的整个过程,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职业指导、信息指导、咨询指导、技巧指导四个方面,它们在信息化进程中都应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例如,职业指导除了就业相关政策、就业趋势预测、社会职业状况、职业道德等宏观上的指导外,还需加强对某类职业的知识、性质、特点、发展前途、意义及经济收入、工作环境、晋升机会、就业难易程度、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等微观上的指导,甚至要能够实现就每一个人的职业兴趣测定与调查、个性心理品质与职业适应程度来进行个性化的生涯规划与咨询辅导。技巧指导包括面试面谈要领和技巧,求职函的撰写和回复,个人表格及有关资料的填写、整理与使用,仪容、礼貌、服饰、应对,就业后的心理调适等。

另外,信息化不仅表现在内容全面上,关键还在于方式上有很大创新。由于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关注点和需求不同,这就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根据对象的特点进行合理地选择和设计。与之相适应,其在网络上的载体和方式也会互有差异。职业指导以单向的信息传递为主,客观地反映现实状况即可,因此要求的是信息及其分析准确、及时、有效。就职业测评而言,量表的选择和使用应尽量科学,其结果对大学生个体的个性心理测评、能力素质评估、职业目标设定、生涯规划设计起着导引作用,通过网络技术不仅要实现每个人的测评记录在案,而且要与其后续的网上就业咨询、求职技巧辅导、心理情绪调适等环节很好地衔接起来。与课堂面授、面对面咨询相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信息化可以提供各类授课软件的下载和在线学习,能够满足大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就业知识的需要,解决了目前就业指导课程与现行教学体系在授课时间、专业教师、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冲突,通过多媒体演示、网上招聘面试等方式也可以简化学习与求职过程,既省时又省力。

3 主体需求的个性化与互动交流

现有的就业指导工作及研究多次提到了个性化指导的问题,但是对于什么是个性化、如何实现个性化还比较模糊,实践中也缺乏可操作的条件和可资借鉴的做法。诚然,在大学生群体日益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主体需求个性化等特点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以及个人对自身的就业期望不可能完全一致,而就业指导本身会因为每一个个体的具体情况和所依赖的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实现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必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信息化有助于从技术层面和整体上推进解决个性化的问题。首先,传统的纸质职业性向测评不仅成本高、操作复杂且结果不易保存,而网络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个体测评的时间、场地、人员问题,测评结果直接入库,并为接下来提供职业规划全程指导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测评工具,也可以避免外在的干扰确保测评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有效。其次,通过科学地分类整理以及培养学生选择应用网上就业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加强就业信息对学生个体的适用性。其次,虽然面对面的咨询辅导得到大部分人的青睐,但是在专业人员欠缺、场地设施限制、对象复杂多样的情况下,要全面实现个性化的就业咨询存在实际困难,而利用网络进行在线咨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最后,目前网上模拟甚至现场招聘已经展开,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交流甚至直接进行面试,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节约了成本。

总而言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信息化是指导理念与技术革新的有机融合,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新形势下向前推进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在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指导下,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站的建设要在网络资源整合、就业环境预测、社会职业状况、信息服务系统、生涯教育课程开发、职业性向测评和网上咨询辅导等方面重点突破。要在把握不同类型就业信息的作用和特点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选择和应用所需就业信息的能力;要根据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宜的载体和方式;要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从技术层面和整体上探索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可能路径。

参考文献

[1]池忠军.简析西方就业指导理论的发展演变[J].教育与职业,2004,(1):61-62.

[2]王保义.中欧大学生就业指导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3):64-67.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生涯规划 教育模式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现状

我国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行当薄弱。从学校方面看,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专职从事职业规划教育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操作的技巧。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也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专业培训。大多数高校虽然已设置了就业指导部门,但离提供成熟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还有很大距离。从学生方面看,一方面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时,对职业认识还处于朦胧时就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在高考志愿的选择上,许多考生并不了解自己所选专业和今后的职业方向的关系,受父母、老师的影响较大,常常先选学校,再选专业,很少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可以说我国在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已经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另一方面是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包统分”和“一次择业定终身”的毕业分配制度使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基本上没有自,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几乎为零。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大学毕业生在择业的自越来越大,但由于职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学生的职业观未能与时俱进,许多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薄弱,对职业生涯规划普遍不重视。

如果大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还没有形成~个明确的职业目标,临近毕业时才仓促准备,是很难找到一个理想职业的。如果大学生无目的、无规划盲目就业,势必会影响他们的长远发展。因此,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应引起大学生的高度重视。同时,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直面社会,检验自己培养结果的窗口。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声誉和前途,也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这就需要高校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在校学生进行全程职业指导,以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和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问题

(1)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淡薄。美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在大学前已基本完成,学生的职业目标已经确定,而我国基础教育中职业生涯教育几乎是空白。因此,在我国就需要大学阶段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来填补中小学阶段职业教育的空白,这任务相当艰巨,而一些高校只是在学生毕业时或择业时才进行临时抱佛脚,大学生确定的职业目标就很难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可行性。

(2)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实践脱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操作性、实践性、应用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只有职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使大学生逐步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大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职业规划评估与修正等都必须在实践中进行才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许多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只注重理论教育而缺乏实践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互脱节。

(3)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首先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很多大学生只是为了应付学校要求或者为了完成作业而进行职业设计,对将来从事的职业缺乏科学认知,实际规划中多是模仿和抄袭,对未来职业设计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其次职业期望值偏高,他们不愿到基层从事一般工作,在求职选择中都希望选择高起点、高回报的工作,他们的目标是大城市大企业的高薪职位,这与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市场“僧多粥少”的客观事实相矛盾。在职业选择中重名利、发展条件、轻内在价值等。再次,就业目标不明确。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就业定位不够明确,自我认知错位,缺少对自身和专业特点的了解,在喜欢做什么、能做什么和可以做什么的问题上,缺乏明晰的人生规划,面对可供选择的机会犹疑不定,难以抉择,存在盲目从众的心理,致使一些毕业生错过了很多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使自己的职业发展大打折扣。

三、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解决对策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宣传。树立科学的职业规划理念一方面,相关部门要通过各种媒体和多种途径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学生、家长和高校等相关群体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逐步形成社会高度关注、学生及早着手和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建议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建立和健全公共的、开放的职业测评机构,随时满足人民的测评需要;在中学阶段开设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养成其及早树立人生理想,合理规划,科学奋斗的习惯。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教育。在新生入学教育时,辅导员或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未来决定于自己手中,提高其科学合理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的主动性。同时,把整个大学期间作为一个开放性、实践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指导,使学生在校期间全面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实践教育,通过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最终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2)建立多样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生涯与职业意识的培养、就业能力的提高、求职过程的指导是所有大学生的共性,而在自我认知、职业定位、生涯规划方面学生的需求各有不同,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应坚持普遍指导和个性化辅导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共l生安排相同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内容,在形式上可以采用集中讲授、专题报告等形式对其进行生涯与职业意识的培养、就业能力的提高等教育;根据专业、个性等个体差异,对学生的职业定位、自我探索、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等方面进行分散的小型辅导、一对一个性化咨询,使共性与个性协凋发展,从而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篇7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2−004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推进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再加上“先就业后择业”思想的影响,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根本没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来筹划自己的未来,他们急于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却很少考虑这份工作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其结果往往都是“毕业即失业”或者频繁跳槽。

毋庸置疑,高校当前所倡导的“先就业后择业”理念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但作为高校毕业生,如何在就业资源非常有限的当下,选择一份更加契合自身未来发展的工作,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都意义重大。因此,在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综合素养,明确和树立自身未来发展目标,对毕业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设现状及问题

国外的许多大学非常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注重对学生开展心理、能力、个性等方面的测评,学校主管就业部门参照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有的学校还设有择业指导专业, 甚至还设立了学科硕士点及博士点。在德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了对学生职业定位及人生规划的整个过程,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从入学前的招生咨询开始,学校就开始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长以及自身素质来选择学校及专业;在学生入学后,即着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和辅导;同时,注重学生就业前的实用职业能力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之后,职业生涯规划逐渐开始被人们所认识,我国高校进行了有益尝试。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的学校还将该课程归属在招生就业部门管理,这为工作开展提供了便利。学校招生就业部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开展职业规划。这是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效,也是职业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从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看,作为新生事物它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 职业规划指导主体的缺位

在西方发达国家, 职业指导已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职业规划指导工作一般都是由专家来完成。但在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根本没有专门的职业指导老师, 有的院校即使有一些,但多数也没参加过专门培训,缺乏必要的业务技能。各院系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一般都是由党政干部或辅导员来做,他们是在做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这种主体上的缺位,一般很难真正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2. 职业规划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空泛

许多高校将职业规划指导狭义地理解为就业指导,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授课模式上。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就是举办专场讲座,邀请一些专家或企业老总来传授相关的就业面试技巧,再有的就是举办全校性的职业规划大赛。

总的来说,在职业规划指导方面的形式相对单一,内容也比较空泛,真正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3. 职业生涯规划上课时间安排不够合理[1]

很多高校为图省事,仅给毕业班学生开展简单的培训和就业指导,或者到了大四才给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课程,纯粹是将职业生涯规划当成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救急药,以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大学生的求职技巧和职业素质。这样的应急举措,时间安排不合理,缺乏系统性,职业规划指导形同虚设,效果很难保证。

二、改进的对策

1. 要加大宣传形成共识

高校应充分认识职业规划对学生的就业及未来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应加大宣传力度, 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个理念得到普及。学校招生就业部门应向学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使学生热情主动地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中来。同时还要做好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学习交流,相互借鉴好的做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上层次、上质量,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规划未来发展,确定自身定位的良好载体。

2. 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机构设置与专业化队伍建设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机构可下设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集管理、教育、服务于一体,主要负责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及授课安排等工作,负责解答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该机构要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真正内涵,创新观念,提升服务质量。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咨询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各高校亟需建立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素质、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的咨询师队伍。结合目前各个高校自身特色,从事该项工作的队伍可以结合学校的专业设置来配备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咨询老师。同时还需要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开展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方面的培训学习,充分保证教辅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应具有一定深度的职业规划知识。

3. 合理安排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及课外指导

高校在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计划时,需要合理安排上课时间,确立全程的课程教育体系。[2]具体来说,高校应当重视课程开设的阶段性及目标性,不同年级应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并开展相应的指导。一般地,应力争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得大一新生一进入大学就能通过课堂学习了解职业内容,认识自我,以及职业规划对未来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课堂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带领新生参观高年级学生的实习基地,了解未来工作的环境及条件;组织新生和高年级学生座谈,听取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及择业方面的建议和想法;邀请专家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在大一学期末要求学生撰写自我总结,深刻剖析在个人能力及认识自我方面的体会。到了大二、大三年级,主要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需求状况,逐渐学习掌握一些求职技巧,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初步确立自己的未来求职目标,并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比较当前自己与所确立目标间的差距,结合目标有的放矢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养。进入大四后,就是具体指导学生实现自身求职目标得阶段,即通过各种职业规划教育指导,使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可督促学生对前三年的准备工作进行总结,检验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举办就业政策及就业程序等方面的讲座等。

4. 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机制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开展对其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价,是一项检验学生职业规划合理性以及反馈职业规划教学实践成效的重要工作。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牵头组建测评小组,测评小组可以由在职业咨询、人力资源管理和心理学方面有造诣的专家组成,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就学生的职业能力倾向、气质类型、人格特征、职业适应性等开展测评并做出解释,以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为进行自我职业选择提供参考。[3]为提高测评效率,同时也为适应普遍性原则需求,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最好是能建立一套测评系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的开发是一项有着重大实际意义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繁杂的任务,需要从大学生自身实际特点出发,兼顾专业性、实践性和经济性等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布茂勇,唐玉琴.构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51-54.

篇8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

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通向成功的第一步。它可以使大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正确选择职业,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各种困扰,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或者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必要的了解。这种状况需要尽快改善。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从自我认识、环境评估、职业定位、计划执行以及评估反馈等环节都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认识不够客观、规划和实施有些脱离实际、带有理想化的倾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职业发展期望过高,职业路径设计不合理

不少大学生只盯住“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单位,很少有人主动愿意去欠发达地区。不少大学生选择以考取学位和证书作为发展主路径,以考研和考博来作为自己职业设计的职业目标,还有些大学生“为保险起见”准备了四条以上的发展路径,但这些路径的结果悬殊较大,路径之间也缺乏内在联系,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模糊不清势必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的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

1.2社会实践的方向不够清晰

为了增加“工作经验”,不少大学生选择了兼职,做家教、促销员和业务员等;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不少大学生选择考证来增加“筹码”,整天忙着各种各样的考试;还有的大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只是为了向用人单位证明其兴趣广泛。总之,社会实践缺乏职业方向性,遍地开花,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要求,不仅使大学生疲于奔命,而且盲目性和风险性都增大。

1.3过于追求所谓的“最佳规划”

有些大学生对经济学上讲的“最小成本、最大收益”津津乐道,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寻找“最佳规划”上,希望“一次规划,终身受益”,在做规划时面面俱到,不愿舍弃,在行动中也不愿从小事做起,碰到困难就不知所措,不会灵活采取调整措施。实际上,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一个人几乎是无法做出一个十全十美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况且,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认识、能力的提高,职业生涯规划也是需要不断调整、与时俱进的。

2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要素

一份完整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自我评估、职业环境分析、职业目标的确定、实施策略与措施和反馈调整五个环节。

2.1自我评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是进行正确的评估。自我评估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能否获得可行的规划方案的前提。一个人只有通过自我评估,正确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才能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作出最佳抉择。如果忽略了自我评估,所做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容易中途夭折。

自我评估的主要内容是与个人相关的所有因素,包括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情商以及潜能等。简言之,要弄清楚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当然,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所以在自我评估中还应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2.2职业环境分析

职业环境因素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我们只有顺应职业环境的需要,趋利避害,最大可能地发挥个人的优势,才能实现个人目标。

职业环境分析包括对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组织(企业)环境的分析。要评估和分析职业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与需求变化的趋势;自己与职业环境的关系以及职业环境对自己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等。要弄清楚自己在这种职业环境条件之下,究竟能干成什么?这样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才会切实可行,而不致流于空泛。

2.3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

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为了实现某种职业生涯目标,进而获得自己理想的生活,所以目标抉择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一般我们可以首先根据个人素质与社会大环境条件,确立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通过目标分解、分化成符合现实和组织需要的中期、短期目标。

2.4实施策略与措施

所谓职业生涯策略与措施,是指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制订的行动计划。在我们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后,就要制订相应的行动方案来实现它们。实施策略措施要具体可行,容易评估。应包括职业生涯发展路线、教育培训安排,时间计划等方面的措施。

2.5反馈调整

现实社会中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会使我们与原来制订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有所偏差,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反省并对规划的目标和行动方案,作出修正或调整,从而保证最终实现人生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反馈调整就是一个再认识、再发现的过程。

3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路

要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社会和用人单位也要伸出关心和帮助的援手,而作为学校则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尽快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新路子。

3.1普及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广大学生较为深刻地剖析自我,参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因此,职业教育就应该自始至终地贯彻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应作为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入教育计划之中。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已经开设了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应作为就业指导课的核心内容,将科学的理念灌输给学生,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这对于学生步入社会和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引进职业测评体系,帮助大学生客观了解自我

职业测评具有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并提供其潜力不足及发展建议的指导。应该说,职业测评对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合理调整择业观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有些专业测评研发机构开发出来的测评产品信度、效度都比较高,也积累了足够多的常模,从使用反馈情况看还是相当不错的,受到广大学生和就业指导老师的认可。学校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测评在大学生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中的作用,挑选和引进合适的测评工具,尽快让所有学生而不仅仅是毕业班学生接受职业测评服务。

3.3开展职业咨询辅导,协助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定位

职业测评可以提供相对客观的评定和发展建议,对一般大学生来说可以起到参考作用,并不能完全反映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这就需要开展职业咨询辅导。在职业咨询辅导过程中,职业测评是基本依据,但不是惟一依据,还需要凭借咨询教师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两者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评估效果。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还不具备开展职业咨询的条件,因此,学校当务之急就是加快对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实操培训,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规划咨询需要。

3.4加强和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

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对其所学专业的应用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感性认识。通过这些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强的参观、考察乃至实践,使大学生不仅在心理上接纳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也进一步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因此,学校应加大力度建立相关的专业社会实践、实习和就业基地,组织和安排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到相关工作岗位上去锻炼,这应成为学校今后加强职业指导的一个努力方向。

3.5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以社会为导向

社会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发展,只有密切关注职业的发展变化,学会收集、分析社会需求信息,使自己职业的选择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并根据社会的变化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才不至于被淘汰出局。

3.6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培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既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充分体现高校的教育功能,需要具备一支具有较强专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队伍。这就需要通过集中培训和学习,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经常开展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成为大学生的“职业导航师”。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求职的需求,才能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参考文献

1鄢敬新.职业生涯规划宝典[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2卡罗尔·卡特,林·特罗伊克.刘川,周冠英译.从大学生到CEO——大学生职业成功秘籍

3章达友.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4赵迎春,杜耀卿.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3)

5李病宽,刘启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篇9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

大学生综合测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内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兴起的一种评价、管理模式。它是衡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体的方面,早期的综合测评体系中主要指身体素质,甚至是以体育成绩作为标准,但现在更多的高校除了用其代表身体素质为还增加了心理素质、文体表现等内容)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指标,是学校和用人单位了解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评奖、评优、保送研究生、评定奖、助学金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也是学生个人进行自我了解、寻找差距、不断自我改进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同的综合测评体系也反映着学校对于学生不同的培养目标和策略,体现着高校的管理水平,还涉及到教育的公平和正义的体现。因此,无论是高校还是学生都对综合测评格外关注。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的现状

(一)全国大多数高校的综合测评体系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走访调查等方式,对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综合测评体系进行了分析:我国高校应用的综合测评体系在近些年有些变动,都在向着素质教育方向进行探索,但总体上仍分为德育、智育和文体三个方面,其三者比例大多数仍为30:60:10左右;在评价的方法上,以前以定性为主,逐步向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方向发展。具体的计算公式为: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学生学业成绩*60%)+(学生思想政治及日常表现考核成绩*30%)+(文体成绩*10%),其中每项成绩基础分为100分。当然,有些高校采取的计算方法不完全一致,比如将文体成绩列为百分外的附加分等。

调查表明,此种测评方法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完善,各高校在具体操作上也都有较为成熟的操作规程。但是随着教育模式和培养目标的不断改进,此种测评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综合测评成绩的可信度及社会认可的程度仍然较低,如在择业时,用人单位还很少根据综合测评成绩来判断毕业生的素质高低。说明此类测评成绩不能反映学生在校学习状况和能力水平,尤其是当代企业对员工的心理素质、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等职业素质的要求,也不能在测评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有力的引导。

(二)造成现有测评体系不被认可的原因

1、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和不完整性。目前,多数高校的学生综合测评办法在指标体系上都仍然把德育、智育、文体三个方面作为基本指标,并通过划分权重来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方法在理念上没有大的错误。但是这种框架体系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由于没有与相应的具体的二级指标,甚至是三级指标作为依托,不能充分反映素质教育的特点和成果,已经具有非常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在德育方面,概念化的口号、无差别的打分、无具体量化标准等方面的缺失,使得德育测评原本应包括的学生思想品质、集体意识、法制纪律、学习态度、日常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成绩无法体现,变得形式化。在智育方面,成绩至上的理念,过分强调考分,在多数情况下只把同一专业学生的统一必修课成绩作为标准,而在学习内容存在差异,能反映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素质的选修类课程、实践性课程、自学类课程和研究等方面的成绩,却不能作为测评标准出现。在文体方面,过分强调参加活动的次数,而不重视活动参与的质量和与学生素质教育的匹配性,使学生参加各类活动时出现功利性特点,并不能有效反映和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

2、评价方法和主体的不科学性。在评价方法上,现有体系中在智育方面多采用定量的评价方法,但是在德育和文体方面采用定性评价的情况还是较多,往往是由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班级学生或由其中部分人员组成的评价小组对其日常表现进行打分衡量,在此过程中由于了解程度不足、评分标准模糊、个人感情因素等原因,使得评分的准确性、权威性和透明度方面常受到质疑,也不能体现学生的具体表现和成绩。

在评价中,绝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所获得综合测评成绩的产生过程没有具体参与和知情权,只能被动的接受测评的结果,不能体现测评的民主性。无法通过测评寻找自身发展的不足,也无法让自己更深层次的表现被老师和同学知晓,也更无法获得认可。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大多数情况只作为推优、推荐、评奖的依据,并不能利用其结果和产生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分析和指导,在导向性作用上出现了缺失。现有体系中的不透明性,也是造成综合测评结果不被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绝大多数高校只是公布最终的测评结果,至于学生每项得分的具体情况,每个二级指标成绩的计算是否存在误差,基本都不得而知。

评价周期的设置较长,也不利于发挥综合测评的引导和指向作用。在绝大多数高校,综合测评每学年进行一次,笔者认为一年的时间有些偏长,中间还含有两个比较长的假期,很多定性评价环节是凭着印象进行,真实性和准确性有待考证。此外,按年度考核,对很多学生来说,中间缺少预警机制,一但成绩结果出来之后,就到了面临降级或者退学的时间,很难有机会改变即成事实,这与学校的教育理念也不相符。

二、对新时期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改革的建议

(一)构建新的测评指标体系

对沿用了几十年的以德、智、体三个方面为基本指标,并下设二级指标,再通过划分权重所得出的结果进行相加得出总成绩的测评指标体系进行改革。采用新的计算公式:“综合测评成绩=学业平均成绩+素质拓展成绩”。其中学业平均成绩应包括学生的必修课程、选秀课程以及实践类课程等,这样才可以综合反映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使得学生对于所学的全部科目都提高重视程度,体现基础宽广、专业精深的大学本科教学理念。对于素质拓展成绩部分应包括现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各方面要求,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的一级指标:①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方面,二级指标包括日常教学活动出勤情况、集体活动参与表现、获得荣誉情况、参与其它的有关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方面活动情况等;②社会实践方面,二级指标包括参加的具体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情况、勤工俭学情况等;③科技学术与创新方面,二级指标包括参加的各类技能培训情况、学术活动情况、和参加科技竞赛等;④文体和身心发展情况,二级指标包括参加的各类文体竞赛和活动、心理健康活动情况等;⑤活动组织与工作任职方面(主要针对各类学生干部和活动组织者),二级指标包括学生干部任职情况、学生活动组织情况等。每项二级指标都设有明确的分数级别及判定标准,而且针对不同的反面情况设置相应的负分标准,使得素质拓展成绩完成由定性判定到定量判定的转变,可信度更高。学业成绩和素质拓展的成绩比例在具体施行过程中,如果学业成绩以百分制计算,那么素质拓展成绩应控制在15-20分之间,这样既可以体现学业教育的主体性,又大大提升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二)增加测评主体的参与环节

为了增加普通学生对于综合测评过程的参与比重,使综合测评真正起到引导作用,测评应在每个学期初进行一次。在具体测评材料整理统计工作开始前,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素质拓展成绩答辩工作,每个学生对自己上一学期所参加的各类素质拓展活动的各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说明,并对自己的得分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上一学期个人素质发展的优点和不足。这样既可以避免很多在测评过程中,因为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错误,也可以让每个学生对于自身和他人的测评情况进行了解,增加测评结果的公平性、引导性和权威性。

(三)建立动态化的测评体系

无论是以一学年还是以一学期为时间单位进行测评,都可以看作是静态测评,因为这种在固定时间节点上的测评都是以对上一时间段的总结形式出现,仍然不能及时起到反映进展情况和警示作用,而且会出现为了达到某些获奖条件,想方设法寻找加分办法的功利。笔者认为,综合测评应由静态逐步向动态方式转变。即利用现在的计算机和网络等数字技术,建立完备的网上测评系统,实行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学生在网上可以及时登记更新自己的素质档案,辅导员等管理人员也可及时将学生的考勤等各类情况上传、记录并告知学生,后台程序也可以根据相应的指标分值,计算出学生当前的测评分数,并进行各类数据分析,为其以后的学习方向提供指导。

三、结语

大学生综合测评既是高校培养学生成才的指挥棒,也是学生获得正确评价和自我发展指导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学生管理和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在具体工作中不断进行改革、尝试,才能不断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心海测评软件;SCL-90症状自评量表;性格与职业类型测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156-02

一、心理测评的必要性

根据2009年全国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有23%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大学生心理疾患已经成为高校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辅导员已经不能简单的用政治思想教育来解决,应当培养和提高个人的心理咨询能力,但是,作为辅导员,我们大多不具备心理学的专业背景,仅依靠一些零敲碎打的心理学知识不仅不能支持工作,弄不好还有适得其反的可能性。

要解决以上的矛盾,最重要的自然是我们在此方面坚持不懈的自我培养,但是,面对学生可能随时爆发的心理危机和由此而来的严重后果,又对我们及时、准确的干预行为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学生心理问题不会等待我们成为专家后才出现。为了更加快速有效的开展工作,我自2008年9月起,利用心海软件测评系统,为电子商务专业、信息管理专业的213名、7个自然班的专科新生进行了心理普查,起到良好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心海软件测评系统与网上流行的心理测试游戏不同,它是系统全面地运用心理学测试的各项指标,依据科学的规范,编制成常用量表,利用计算机技术,有机融合成一个系统,其每次运算都必须遵循心理学的固定规范和公式。简单的说,就是被测评者在计算机上回答几百个问题,然后由计算机根据测评对象的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当即得出有关测评对象的心理健康、气质类型、人格特征、性格与职业类型、推理能力等有关方面的结论,告诉我他大体是什么样的人,内心深处有什么弱点或可能产生什么问题,行为上有那些倾向,更适合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

心理测评完成后,当即便可显示测试结果,例如通过症状自评量表很快可以区分心理异常同学,略去漫长曲折的谈话了解,直接走入内心世界,接触到其心理最脆弱的部分,提高有效率,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然;通过性格与职业类型测试、兴趣与职业定向自我测试等多种量表测试,让我迅速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职业倾向,同时帮助学生增加对自身了解,扬长避短。下面是系统测评的两个案例

案例1: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学生进行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检查,这也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下面是电子商务专业一名女生2008年11月10日做的测试SCL-90。

通过测试反映出来该生心理症状总分为238分,超出正常划界标准168.72分较多。系统的提示语言显示:在人际交往方面明显缺乏自信,感觉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感觉不自在,心神不安;自己常因此而懊恼,在交往中易产生消极期待。可能经常会有一些无意义的想法、冲动和行为发生,虽然自己明知没有必要,却依然难以自控。测试期间情绪低落,对学习、生活的兴趣丧失,无精打采,悲观,对身边的人或事都存有一定的戒备心理,有些不愿意相信别人;周围环境充满了恐惧,即使并无危险也极力回避出门旅行、空旷场地、公共场所等,可能对社交场合也有所顾忌。通过实际了解与观察,发现她的确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人际交往有困难。

针对上述测评结果,我当即制定了计划,对学生展开了辅导工作。多次辅导和谈话,给出学习生活交往的建议,引导她放松心情,鼓励参加学院开展的活动,多次提供与同学交流的机会,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帮助她树立自信心,让她感觉到温暖,减少孤独感。经过干预,学习和生活状态有明显改变,有勇气参加班级演讲,与宿舍同学关系融洽。一年后再次测试,效果非常明显。她的心理症状总分已经降为正常水平,显示被试是一个健康、开朗、活泼的人;被试人际关系良好,睡眠质量很高;心理状态是健康的、精神状态是积极的。经过心理辅导之后,测试结果显示总分:95分(168.72),总均分:1.06分(1.87)阳性项目数:5项(43.33),阴性项目数:85项阳性项目均分:2.00分(3.19)。

案例2:利用性格与职业类型测试量表帮助学生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专长。

下面是两个不同类型性格的学生测试结果。(表格2)

学生A的测评结果为:社会型(S)和企业型(E),性格特点是为人友好、热情、善辩、自信、好交际、有支配愿望,具备领导才能。提供职业建议是:喜欢要求与人打交道的工作结合测评情况,如: 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测试系统提供了科学准确的培养方向,我将其作为重点培养的学生干部,目前已在班级中担任团支书,并成长为我院学生会骨干力量。

学生B的测评结果为:实际型(R),偏好于具体任务,不善言辞,较为谦虚,缺乏社交能力,通常喜欢独立做事。性格特点是踏实稳重、诚实可靠。系统提供职业建议是:喜欢使用工具、机器的职业,发展方向为技术性和技能性职业。

二、使用心理测试系统的优越性

我认为用心理测试软件辅助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有如下几个优越性:1.效率性:可以略去漫长曲折的谈话了解,直接走入学生内心世界,而且测量结果可以即时反馈,提高工作效率;2.准确性和科学性:以上测试软件凝聚了心理学研究的各项成果,在全国大、中、小学已经得到了普及和推广,效果很好;3.实用性:软件测评不仅能够提供学生心理预警机制,更能够为学生就业指导提供科学的依据。

心理测试软件的运用最大程度地弥补了我们心理学知识背景上的缺陷,使我们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有了科学的指导和根据,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以往此类工作费力而粗放的局面。当然,软件测评终归是一种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辅助手段,不能过分依赖,因为系统只能在既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些情况作相对静态的反映,而人的心理毕竟是千差万别且不断发展的。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仍然是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学修养,如此方能登堂入室,在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