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地流转相关政策范文
时间:2024-01-24 18:07: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土地流转相关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政府关注不够
当前,我国在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不到位,亟需相关政策的出台来解决土地流转方面遇到的诸多难题。即使我国出台了一些关于土地流转方面的规章制度,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使这些规章制度无法真正的贯彻落实下来。同时我国在政策上对土地流转方面的关注力度不够,没有加大扶持力度。农民在种植和生产的过程中要承担来自自然和市场的风险,这些对农民来说是非常沉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关注力度,致力于将政策推行下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只有相关的政策真正落实下来才能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
(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诸多漏洞
就当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情况来看,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并没有惠及所有的农村地区。而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农村在实行上保障项目也不够全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增强。就全国的农村来说绝大多数农民没有专业的技能,所以即使进城务工也无法获得更好的收入。如果这些农民离开土地又没有专业的技能,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势必使他们的生活没有保障。农民在劳动报酬上获得的酬劳较少,而且在生病就医时在待遇上也不如城镇居民。这都使得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进一步增强。
(三)产权上模糊
产权主体的模糊使得市场机制在运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混乱。产权主体上的模糊使得农民没有获得真正的土地所有权。土地掌握在行政负责人员的手中。这样导致跟土地有关的各种纠纷不断。而且在土地承包上并没有具体的法律来约束,使得农民土地承包上的各种权利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四)市场机制存在问题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存在诸多的问题,市场不完善使土地流转的速度缓慢。土地流转在制度和政策上不够健全也使得土地流转在具体的操作上没有基本的规范来引导土地流转的过程,使得土地流转的过程中纠纷时有发生。这种经常性的纠纷打破了和谐的居住环境,使得土地流转的正常程序遭到破坏。
(五)公正有待商榷
农村土地的相关制度并没有完善,使得农民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正常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而土地流转能否有效的实施只能依靠相关的政府部门是否具有高度的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而农民自身的素质也成了土地流转能否有效进行的关键。在具体的操作上,很多政府部门没有脱离固有的思维模式,忽视了市场和农民自身这两个因素,只是按照传统的模式制定相关的计划,这些会使农民正常的权益受到损害,使在此过程中农民的权利得不到尊重。
二、针对土地流转的相关建议
(一)政策上不断完善
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之所以问题频发,土地流转市场混乱,究其根本原因是土地流转在政策上并不完善。我国的土地流转政策有很多漏洞。政府应该颁布相关政策使土地流转更加有序的进行。通过对农民进行一系列的补助和提供农民更多的就业空间使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进一步降低。在推行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政策,使农民在权益获得保障的基础上获得实质的利益,使得土地上的权益真正掌握在农民的手里。
(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我国政府在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的时候,也应该在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上下功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可以使广大的农民的生活得到保障,在患病时家庭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范围和深度上的进一步强化也可以使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减轻,使农民在土地流转的时候没有更多的顾虑,从而使农村土地流转更加方便和迅捷的展开。
(三)推进产权改革,使产权清晰
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其开始的第一步。只有明确的产权才能使土地流转工作能够有效的开展下去。我国的政府要将各个群体的产权界定清晰,这样可以在保护农民产权的基础上给予农民更多的权利。明确的产权界定也可以使农民的相关权利得到有效保障,使农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更加明确,从而真正惠及到广大的农民群众。
(四)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
要建立和健全土地流转市场第一步就是需要有政府的指导。没有政府的指导,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只能是一句空谈。而政府要严格规范土地流转市场,使土地流转市场变得更加公正,更加规范,使广大市场参与的主体在开放的土地流转市场上进行高效的土地流转。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我国政府要通过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来保障土地流转的推行。政府要对土地流转市场的参与人员进行不断的引导,让他们在有序的土地市场上公平公正的进行土地流转。在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的过程中,政府要监督中介机构做出合理和公正的定价,让双方都得到公正的对待,彼此的合法权益都得到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使土地流转市场更加公平和公正的开展起来。
(五)尊重农民的权利
在新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权利,使农民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自觉拥护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推行的土地流转政策。同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相关人员的违反法律或者违反规定的行为要给予大力的打击,杜绝腐败和贪污现象,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真正从农民利益出发,使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在制定土地流转相关政策的时候,政府要听取农民的意见,让农民将自己心中所思、所想都表达出来,真正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满足农民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需求,真正为农民营造一个公正的环境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篇2
1.均田承包制以及将耕地在本村成员内部平均分配就是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质。然而,随着人口的变化很多农村的土地调整也变得相对频繁,这对农民对耕地的长期性投入有很大影响。中央政府很快就认识到了这一点,相对出台了相关政策与承包关系的确定进行强调。1984年中央1号文件对土地承包期限进行了规定,其期限为15年。1993年中央国务院11号文件将原定的承包期限又延长了三十年。对于延长土地承包期限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违反土地政策的现象,1995年国务院批发了农业部《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对承包合同的严肃性进行了强调与维护。而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一次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同时要抓紧制定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法律规律,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2003年3月1日起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在耕地承包期限不变,国家对家庭承包经营权实行物权保护的基础上,法律强调了三十年内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一次对“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长久不变”这一原则进行强调。
2.许多农村在分配承包地过程中通常按照一定标准将土地分成不同等级,在对土地进行优劣搭配,从而导致土地的极端细碎,使家庭劳动成本大大加大,使实现规模经营的实现变难。
3.村民承包权的性质是身份权,村民身份的失去会导致土地承包权利的丢失,然而对于自愿放弃村民身份的农民却没有做到补偿。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对农民流动有限制,对农民土地的意愿是种阻碍。
二、土地流转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篇3
1.土地流转行为缺乏规范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很多农民没有想到或采用法律手段、走法律的程序,致使已经实现流转的土地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健全,很多是以口头方式来进行转让与托付,没有书面的协议或合同。即使有一些签署了有关的协议和合同,也缺乏必要的公证等手续,很不规范,这都是产生土地承包纠纷的缘由。部分乡镇涉农机构违规操作,在未经农民允许的情况下,自行将集体土地转让给企业经营或者放任经营者改变土地农用性质而不去追究,土地流转经费不完全透明。部分土地经营者钻合同的漏洞,在经营不善时违约逃避责任,给农民造成重大损失。同时,过去由于很多地区土地流转处在摸索和尝试阶段,配套政策措施尚未出台,没有具体的操作办法,土地流转费不好界定,土地流转无章可循,导致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容易出现竞相压低租金,损害农户利益,阻碍土地流转的行为。
2.农村土地规模流转难度大
一是规模流转涉及的农户多,每个农户的想法不一致,意见不统一,又不能强求,协调难度大。二是租金与农民自种收益有差距,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特别是专业蔬菜地、公路沿线的好土良田,农民不愿流转。三是由于国家征地等原因,人均耕地普遍偏少,农民恋土情结较为严重,认为只要有了土地,生活就有了保障,宁可粗放经营,甚至撂荒,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四是种养大户偏少。农村缺少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致富带头人,真正懂经营、善管理、有带头作用的能人少,也有的因受资金、技术等限制影响规模经营的发展。
3.土地流转市场功能不健全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信息传递平台或手段相对落后,土地供求信息不能高效准确的在农户和业主之间传递,更多的依靠自发进行和政府推动,但是分散经营的农户不可能为了出租或转让几亩土地而主动寻找大规模需求土地的业主,而投资规模较大的业主对土地的需求数量通常比较大,也不可能主动与每个农户进行谈判。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还是信息不对称,农民和业主之间的沟通没有有效的中介机构进行衔接,大部分的信息往往都是通过邻居或是周边村民散发出去的,传递过程中也会造成信息失真,从而导致双方需求信息不能很好地传递,而某些地区虽然已经配置了中介机构,但是因为缺少相应的服务手段和调控能力,缺乏必要的经济利益刺激机制,导致有部分农户有转出土地意向却无法找到合适的业主立即转出,而业主有土地的需求但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卖家同时存在。
4.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公布不及时
有的村级土地愿意流转而找不到承租方,有的承租人不知道到什么地方承租土地;建议政府应及时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平台,以行政村为单位,公布土地流转的面积,土地所属位置,土地质量的等级,土地流转的时限等信息,让人们及时了解准备流转土地的实际情况。
5.加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由于农村普法的大力宣传,广大农民对我国的土地政策和法律法规有了充分了解,懂得了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懂得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基层干部就更应当提高法律意识,因此应当组织基层干部认真学习土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做到依法执政,确保相关政策、路线以及方针的落实到位。在土地承包期间,村干部不得干预或强制农民进行土地的流转,不能损害农民承包土地期间的自主决定权。农民有权决定土地的流转期限以及流转方式,关于土地的补偿款和标准都应当由双方自行商讨决定,坚决抵制通过不法途径进行土地流转和违反合同的行为。在坚持稳定和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遵循有偿、自愿和依法的原则,努力探索土地流转的新机制。
6.加快农村金融改革,促进土地流转健康发展
以农业部为主导,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供技术服务;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引进科学农业化生产,提高农业产量。同时鼓励农民创业,对于全部转出土地的农户给予一定政策和资金上的补助;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租赁和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土地流转,建立生产基地,对于规模经营的业主要从扶持资金、税收政策、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优惠;涉农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服务创新力度,积极开发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方式,满足土地流转双方的合理资金需求。
篇4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 信息服务 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049―01
1引言及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推进农村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构建有效的土地制度。构建有效土地制度的良好办法就在于通过农村土地流转逐渐实现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当前,我国推进农村土地有效流转工作已经有几年,通过农村土地有效流转有效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效益,提高了种地取得的单产收益,也有利于农村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尽管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农村土地流转仍然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
特别是现阶段这一工作推进由农民自主推进为主,基本的流转也按照农户的意愿参与,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来,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毕竟规模太小,发展难度也很大,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的流转这一工作任务重,工作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复杂,远非想象。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相关的配套服务也没跟上,特别是配套的金融服务、配套的信息服务等等,使得一些有意愿参与流转的群体止步于面对的现状上。
具体来说,以当前的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来说,农村土地流转急需这些服务,但是现实服务水平却难以跟上,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农村土地流转面临形势复杂,农村面对的情况也不是只有一面的,对金融和信息服务来说,要求更加精准,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农村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不能够及时跟上农村现实发展水平,以至于有些服务确实是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农村土地流转所需要的服务总体上大于现实能够提供的金融和信息服务水平。土地流转工作的铺开,原有的一家一户的土地流转工作已经逐步转换为一个村或者一个乡的土地流转,流转中的年限也由原来仅仅是一年或者二年转变为现在的五年或者十年,如此大规模、高强度的土地流转工作正在农村开展,但是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的数量却极其有限,无法在总量上满足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
由此,更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需要广大农户的参与,也更需要金融和信息这种专业化服务的参与,只有通过这些服务的不断提升,水平不断改进才有可能更好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才能够有利于农村面貌的改善。
2农村土地流转中信息和金融服务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需要有相应的金融和信息服务,改进农村土地的金融和信息服务对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顺利进行意义重大,具体而言:
一是,信息和金融服务是土地流转中的必备要素。一项工作的开展需要有相关的基础和准备,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也需要有金融和信息工作作为辅助指导。一项大的土地流转项目的推进需要信息服务提供精准信息,需要金融服务提供金融借贷和金融担保作为后盾,这些都是这个项目能否取得成功的必备之物。只有这些齐备,才有可能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中工作能够顺利,还能够取得相对应的效果。
二是,信息和金融服务是土地流转的基本保障。良好的信息服务作为支撑,提供一些关于农村土地的精确性的信息服务,能够有效推进土地流转信息化工作;良好的金融服务作为担保,能够有效的提供金融服务,让流转双方知晓对方的信用程度,从而能够保障交易的顺利开展。当然,从反方面来说,如果没有这些服务作为前提,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难以遵循章法,工作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自然效果不好.也不利于农村大局。
三是,信息和金融服务是土地流转项目后期顺利实施的支撑。利用信息化的服务,建立土地流转档案和图像,在出现土地流转中信息化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利用储存资料提供信息和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土地流转实际上为了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提升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但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村土地流转之后开发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需要更多的金融服务,这些都要求有良好的金融服务作为担保。因此,从这些角度来看,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推进需要有良好的基础,更需要有齐备的信息和金融服务,这些既是一种必要的,也是一种正常的选择。
所以,从一定程度来说,金融服务的推进,信息服务的开展,这些都是离不开的。农村土地流转是一项常项工程,这些相应的服务也是一种必备的选择,既不能够错过,也不能够少,必须严格按照要求保障好。
3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中改进信息和金融服务的相关思考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也是重点投入的一项工程,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是一种适时的政策,这种政策既是针对当前面对形势的,也是我们推进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必要决策。尽管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一些基本的服务和要素基础没有齐备,但是这些服务既是必要,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篇5
关键词:农村;土地确权;问题;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的生活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社会改革坚定不移的目标。农村土地产权关系的确定是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根本保障,也是放开土地管制、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必要前提。因此,研究和探索科学合理的土地确权方法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已经成为农业领域广泛关注的热点。
一、农村土地确权的概述及其主要意义
农村土地确权是指以相关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等为依据,经过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核属审查、登记注册一级颁发证书等步骤,来最终确定某一范围的土地所有、土地使用以及其他项目的权利和隶属关系的一项工作。我国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主要由土地确权机关和主管来执行,确权过程中必须遵循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土地确权精神实质的原则,并且要保留相关的确权证据和依据。
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无论是对农民利益还是对政府工作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维护和保障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以及其他相关责任模糊不清,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增多的情况下,致使很多土地荒废地产、非农用途甚至非法用途的现象层出不穷,使农村农业用地遭到了严重破坏。加强农村的土地确权工作,明确土地的各项权责,可以及时掌握土地的管理和利用状况,切实保护农民真正的合法权益。第二,有利于提高农村土地的产出以及农民的收益。土地确权是土地流转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依据,农村土地的流转有效降低从事其他行业的农民的负担,同时流转给需要土地的农民还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从而提高土地的产能。第三,农村土地确权之后,农民在急需生产或消费资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合法渠道将土地经营权进行抵押的手段来获得,从而解决融资不足的困难。第四,农村土地的确权不仅包括耕地的确权,还包括农村宅基地的确权,农村宅基地的流通不仅有利于缓解城市土地紧缺的问题,还有利于推动农村的城镇建设,促进农民的市民化建设,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第五,农村土地确权有利于明确经营主体的利益关系以及构建权责清晰到位。自我决策和管理的农业经营体系,这样由于权责清晰,一些政府的原有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就可以进行一定的撤销或和兴以及职能的转换,从而有效改善政府职能重叠、管理效率低下、社会资源浪费的现状,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降低农村管理成本,促进政府的简政放权。
二、我国农村土地确权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有效促进农村的土地流转,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已经在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方面开展了一定的工作,一些地区已经开始了农村土地确权的工作计划,但是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有几个方面。
(一)农民对土地确权工作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和认识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人口选择去到大城市工作和寻找提高收入的机会,尤其是接受教育最多、思想较为前沿的年轻人的城市流动量最多。这样就导致留在农村的农民主要是文化程度偏低、整体学习能力较差、思想较为传统和保守的人员。大部分农民在了解农村土地确权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政府发放的补贴或占地后的补偿金额等眼前利益,而并没有从实质上认识到土地权证的作用和进行土地确权的真正意义。同时,由于没有对土地确权的正确认识,也就没有引起其足够的重视,导致大多数农民没有足够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与政府的农村土地确权工作进行支持与配合,这就为土地的确权工作的开展和顺利执行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不仅不利于未来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也对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仍然存在很多盲点
实行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土地问题,并从制度层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先后出台了关于农村土地权利与隶属关系的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然而仍然存在许多盲点和漏点。首先这些制度文件只是停留在最基本的原则性问题上,而并没有对具体问题进行详细的规定和描述,使得在土地确权实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法可依,缺乏依据,有些法律规定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使得执政人员在处理问题时束手无策。
(三)农村土地确权过程中缺乏人力、财力资源条件支持
土地确权工作的开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想达到理想的目标、实现预期的效果就需要人力和物力等多方面条件的支持。由于有效的土地确权需要使用先进的技术和测量设备,这也就对用人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往往缺乏既具备相关技术又有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甚至很多地方的土地确权工作是由临时抽派的部门行政人员组成,这就大大降低了土地确权工作的质量。除此之外,我国各地政府的财政状况各有差异,一些地区用于土地确权工作的资金较少,这也是导致土地确权准确度较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有效推进我国农村土地确权的对策研究
(一)加大土地确权相关内容的宣传力度
农民是土地确权工作的主体,也是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受益者。农民在中的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以及农民对土地确权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地确权工作能否顺利完成。因此,各地政府必须加大土地确权相关内容的宣传力度,使农民从根本上认识到土地确权的重要性,从而获得广大农民对土地确权工作的配合与支持。宣传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手段,例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手段,也可以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学习手册等方式深入到农村的各个角落,还可以组织相关法律学习讲座、举办文化活动等向农民讲解土地确权的相关内容。
(二)建立健全土地确权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有效开展土地确权工作的根本保障和执行依据。在政策层面,首先要避免在处理各种各样的实际情况时过度死板的问题,给予工作人员一定的自由空间。其次,在保留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的基础上,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弥补在土地确权进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盲点和矛盾问题。最后,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公开透明的土地确权工作环境也是完善土地确权相关政策法律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设立投诉热线、官方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加强信息的公开机制,提高广大农民对土地确权工作的监督效力。
(三)提高土地确权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
高素质、强技能的人员队伍是土地确权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针对目前我国土地管理人员的队伍存在的问题,我国各地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首先,组织就职人员熟悉土地确权工作相关流程、制度以及作业原则的岗前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其次,要积极引进具备相关技术的人才,并加强现有工作人员使用设备和相关技术的培训;最后,注重土地确权工作人员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提高化解农民土地纠纷、与农民进行有效协商的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完善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意义重大的任务。我国虽然已经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取得了一部分成就,但是所暴露的问题仍然不能小觑。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对这项错综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们必须理清思路、循序渐进,协同社会发展中的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探索和实践符合我国实际情况,能够促进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农村土地确权办法,早日完成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甘敏,张敏敏.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01).
[2]郑明贵,郑方.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J].价值工程,2014(13).
[3]张育飞.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困境与出路[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02).
[4]刘照媛,冯双生,张文君,等.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05).
[5]张友占,张建,张博.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难点与对策[J].中国土地,2012(12).
篇6
【P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 问题 对策
弗里德黑姆・施瓦茨在其著作《气候经济学》中指出,天气在全世界五分之四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除了“靠天吃饭”的农业外,航空、航海、商业零售、快递物流业、建筑业等,都对天气颇为敏感。为了改善农业靠天吃饭局面,分散农业风险,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2013年3月1日,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农业保险的法规《农业保险条例》正式实施,《条例》首次将各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政策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肯定了农业保险的“政策性”。为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康持续发展,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原则,2016年安徽省规定水稻保险金额为406元/亩,险种费率为6%,其中中央财政补贴、省财政补贴、市县财政补贴占80%、种植场(户)仅仅需要承担20%,然而就是这水稻种植户个人仅仅承担不到5元/亩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费用,仍然由部分农户没有缴纳,导致他们在2016年夏天的洪涝灾害中没有得到相应补偿,后悔不已。寒假期间,我们对自己所在的行政村及周边几个行政村进行了走访,对其中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本次走访水稻种植面积少于10亩的散户107户,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5户,散户中仅仅61户购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种粮大户有12户购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种粮大户基本上以每亩650元租金一年从农户手中租种。部分农户没有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散户认为自己种植面积较少,赔付标准较低,对减少自己因灾损失意义不大。从我们调查走访来看,这是水稻种植业散户没有也不愿意购买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一个最重要原因。
二是部分散户和3户没有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大户带有侥幸心理,他们认为前几年都没有出现严重自然灾害,虽然投保金并不多,但农民认为是浪费钱,习惯性思维让他们没有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
三是少数散户或者其身边人员以前在商业银行存款时,由于受到部分银行工作人员或者相关商业保险公司人的诱导,把本应存入银行的定期存款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变成了相关商业保险,从而对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内的保险产生提防心里,导致他们对保险采取一概拒绝的态度。
在与这些种粮农户交谈中,他们都指出,去年年初,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镇村领导干部都对他们进行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相关宣传,也在村子主要路口张贴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性问答,部分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户(包括1户种粮大户)正是在相关人员的宣传下2016年才开始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在问到如果事先知道2016年长江流域有可能有比较大的洪涝灾害,你们买不买政策性农业保险这个问题时,除了极少数农户外、没有买保险的农户基本都说那肯定买,遗憾的是当时相关人员宣传时,并没有说到这一个情况;去年上半年媒体多次强调受超强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2016年防汛形式严峻,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很大,但农户却很少关注新闻,他们的闲暇时间基本都用在拉家常、斗地主、打麻将上面了。
结合本地政策性农业保险中存在的前文调查中的问题,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在以后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广过程中,可以尝试下面的做法:
一是相关部门应将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发放“知情书”、手册或对农民代表集中培训等形式直接传达,邀请农户来参观相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具体流程和一些身边参保农户减少因灾损失的具体案例,增强透明度;让农民知道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其他商业保险的区别;确保农民知情权,真正让农民成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其次,可以把气象部门对一年天气状况的相关预测告知农户,由农户自己根据自身农业种植状况选择相关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一门预测科学,目前,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已经达到了30%到50%。在各类预测科学中,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是很高的。相关职能部门要帮助农户根据一年相关天气预测安排相关农业经营活动,趋利避害。
篇7
被申请执行人郭某是个体工商户,在某县城做生意,经营期间由于资金短缺,多次找申请执行人吴某借款累计达76000元。后法院判决郭某夫妇偿还欠款76000元。执行期间,被申请执行人郭某夫妇离家出走,去向不明。经查,被申请执行人郭某夫妇农村老家有两间楼房及院落,并无其他可供执行财产。申请执行人要求法院拍卖该楼房产用于清偿债务或直接用该房产抵偿。
分歧
由于申请执行标的物系农村私有房屋,对农村私有房屋是否可以被拍卖或抵偿,法院执行人员形成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农村私有房屋不能被拍卖或抵偿。因为农村私有房屋的转让不单纯是房屋所有权的转移,同时还涉及房屋所占土地的宅基地使用权的转移。因为目前我国法律和相关政策对于宅基地进入市场进行交易采取了原则禁止的态度,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外的居民转让农村宅基地上的房屋的行为是无效的,因此农村私有房屋不能被拍卖或抵偿。
另一种意见认为,对农村私有房屋的流转效力不能一概而论。农村私有房屋宅基地使用权是用益物权,对农村私有房屋应允许有条件的转让以实现物的权能,本案中被申请执行人除房屋外并无其他可供执行财产,如对房屋不予执行,将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因此在为被执行人保留一定的自住房外可以进行拍卖或抵偿。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一、我国宪法并没有禁止宅基地使用权的转让。1988年《宪法》第2条修正案将《宪法》第10条第4款修改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在此,并没有考虑土地的不同类型以及土地的不同所有权主体,可见,“所有土地”的使用权都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二、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对农村私有房屋的转让效力问题并无明确规定。只有《物权法》、《土地管理法》、《担保法》针对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作了规定,但这些规定并未涉及农村私有房屋的转让问题。另外还有一些国家政策方面的规定,如2004年12月2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强调:“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但国务院文件不属于法律或者行政法规,不能作为认定转让效力的法律依据。
篇8
一、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农民土地流转信息知情权无法得到保障。信息知情权是确保农民利益的一项重要权利,但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农户对于中央关于农地流转的政策法规的接收渠道极其有限,多处于不知晓、不知情的状态。部分地方的基层干部尤其是村级干部认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只是农户与种养大户或农业企业的事,直接参与农地流转只会是自找麻烦、自吃“苦头”,于是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听之任之、放任不管的态度。调查结果还显示,一些地方的基层政府虽然就农地流转问题组织过政策宣讲,但宣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都是“流转就能致富”和动员农户赶快参加农地流转等方面的信息,故意隐匿了中央一再强调的“三个不得”(即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承包权益)等文件精神,信息宣传存在“信息过滤”现象,政策宣讲的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效果。
2.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不力。尽管中央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法权益和防止出现“非农化”与“非粮化”现象的系列政策文件,但土地流转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部分农户土地流转,只有口头约定,无书面合同,或者书面合同内容不完整,合同条款、标的不明确,不具有法律效力;有的合同则未经县乡合同管理机构审查、签证或公证,农村土地流转资料档案不规范;一些地方甚至存在基层干部故意利用口头合同,开出具有诱惑性且无法实现的(如给予最低生活保障、城市户口和土地流转补偿款)条件,诱导农民参加土地流转的现象。
3.权力缺乏约束,农民利益受损严重。影响我国农地流转的因素众多,其中政治权力在农地流转各利益相关方配置不同,尤其是基层干部的权力过大,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是导致农地流转失范的重要原因。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扩大、速度加快、流转对象和利益关系日趋多元化,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流转、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以及流转不规范引发纠纷等现象时有发生。相关研究表明,近五年来,每年发生的农地冲突(其中因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而引发的占地冲突占全部农地冲突的39.9%)约占全国的25%,占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65%,土地问题已成为诱发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农村的主要因素(于建嵘,2011)。
4.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的加快,对推进农地流转和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出了客观现实要求。但由于相当多的农田水利设施落后,特别是山区农田的交通、地块状况不利于土地规模经营;农地转入方(农业企业)为实现规模经营,与分散居住、分散经营的农地转出方(农户)之间的谈判、协调成本高昂;由于农户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土地流入方――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总量明显不足,经营主体规模不大,维系农户与承包经营户、业主之间土地承包关系的协议无法生效和履行,导致承包关系不稳定,土地流转进展缓慢。
5.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滞后。目前,我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缺乏一个连接流转双方的中介服务机构,以土地流转为主业的中介服务远远落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县、乡政府虽然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但绝大多数以土地整理开发为主业,实为本地政府的融资服务机构,真正按照市场经济运作要求,充当流转服务媒介、履行服务职能,发挥中介效能的实不多见。资产评估机构、委托机构、法律咨询机构、土地投资机构、土地保险机构等中介服务的匮乏,已成为影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制约土地交易市场发育的重要原因。
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的若干政策建议
1.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宣传工作,切实扩大和保障农户对农地流转的信息知情权。平稳有序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利于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防止土地抛荒和粗放经营,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近年来,各基层政府为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做了大量的政策宣讲服务工作,并为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在农地流转进程中,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依然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或存在利用信息不对称片面夸大土地流转利益所得,诱使农户参加流转的现象。对此,相关基层政府部门和村干部应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做好当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宣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流转政策宣传作为新形势下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的重要任务,正确指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稳健康发展。
2.全面落实好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切实保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落实和明晰土地承包经营权,是顺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平稳有序流转的重要前提条件。在政策操作层面,应严格按照中央提出的“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和“三个不得”的具体要求,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真正把农民的权利还给农民,切实让农民拥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妥善解决农地延包历史遗留问题,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保障其农地流转正当收益,逐步实现城乡土地“同地同权”,真正将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落到实处。
3.加强对基层政府和村集体的权力约束和监督,建立协调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利益冲突问题。基层政府和村集体的权力缺乏监督和约束,权力在基层政府、村集体、土地转入方(农业企业)和土地转出方(农户)之间配置失当,是引发农地冲突的核心因素。为了防止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流转、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以及流转不规范引发利益冲突等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必须尽快在基层政府、村委会、土地转出方(农户)和土地转入方(企业)之间建立起土地流转的利益冲突防范和利益平衡机制,加强对基层政府和村干部权力的监督和约束,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严格依法进行;加强与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健全行政与司法相衔接的工作联动机制,及时化解农地流转纠纷,严肃查处严重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事件。
4.加大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力度,切实为推进农地顺畅流转创造基本条件。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各异,流转农地面临诸多因素的制约。集中种粮区,农地虽易于集中但缺乏足够的水利基础设施;丘陵山区地带,农地经营分散化、细碎化,不利于实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流转农地距离城市较远,交通设施不便;下,农业企业推进土地集中经营与分散农户口的谈判、协调成本高,这些因素致使农地流转的情形千差万别,采取单一的经济学思维和市场运作模式,很难保障农地顺畅有序地流转。这要求政府应在城乡交通设施、农田水利治理、农村土地整治和引入农业发展龙头企业等领域及时补位,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着力消除农地流转中存在的市场失灵现象,为农地流转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
5.加强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服务,着力培育良好的流转市场环境。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承担着土地流转市场的信息收集、整理、储存和工作,它有利于消除农户因土地流转市场信息不对称而遭受利益损失的现象。各基层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托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介,建立流转信息网络平台和服务平台,为土地转入方和转出方提供市场信息、流转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指导、利益关系协调和纠纷调处等服务,并将开展土地流转信息管理与提供流转信息服务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寓信息管理于信息服务之中,并通过提供信息服务,优化管理流程,为培育良好的农地流转市场环境创造有利条件。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制度创新问题研究”【11BJY087】;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农地流转进程中的利益冲突与衡平机制研究”【09YJC810030】、西南财经大学211工程“统筹城乡若干重大问题”和西南财大经济学院“211”工程重点招标研究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9
关键词:农地流转;农业效益;建议
项目来源:中南民族大学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课题(编号:YSY10003);湖北省民宗委民族文化研究课题(编号:QSY09009)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其中鼓励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土地是一种特殊的要素资源,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生产要素,更承载着我国广大农民的生存保障功能。尽管土地流转已经得到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承认和支持,而且我国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目前我国农地尚未形成大规模流转,农地流转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国内文献关于我国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农地流转的动因方面,主要包括相对价格变动、农户自身资源禀赋差异等;二是农地流转的外部限制性条件,包括工业化和城市化决定的经济环境条件、农地产权制度稳定性条件等。但是,内因、外因对土地流转影响的程度如何,哪一种影响更大目前尚无统一观点。本文通过分析农业效益低对农户行为的影响,认为农业效益是影响土地流转的关键因素。
二、农业效益对农户行为的影响分析
农地流转影响因素众多,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农业效益低下。如果农业效益很高,高于在同样的土地上从事其他工作,或者高于相同的劳动力从事其他工作,那么,农户流出土地的机会成本会很高,以致农户不愿意流出土地,甚至要流入土地。
1、对农户从业选择影响分析。农业低效益直接影响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导致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可能放弃从事农业生产,选择非农就业,剩下劳动能力差的从事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本投入减少,最终降低转入土地的流转需求。从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1985年以来农林渔业从业者不仅工资水平在所有行业中是最低的,而且与其他行业相比,农林渔业从业者的工资缺乏增长性。如1985年农林渔业职工工资达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76.5%,此后该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2008年仅有44.3%,而农村劳动力参与度较高的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工资水平远高于农业从业者的工资,这必然导致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表2数据可以看到,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从1985年的61.2%下降到2009年的38.1%,而1985年到2009年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上升了7%和17.3%。以上数据显示了农业效益低导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低,使其他非农行业,如建筑业、制造业和采矿业的吸引力相对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这些非农产业大量转移,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大幅度下降,部分农村地区甚至出现土地抛荒。因此,农业收益低是形成农村土地流转需求的巨大障碍。(表1、表2)
2、对农户投资行为影响分析。农业效益过低,导致农业投资收益远低于其他非农行业,从而抑制了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之类的农业投资,不利于形成农业生产规模化,从而阻碍了土地流转市场的形成。农业投资由于成本投入大收益低而缺乏吸引力,造成农业投资的市场融资能力弱,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抑制了各类投资主体承包农地的需求,致使农地流转的有效需求不足。如表3所示,1985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26.6%,2009年下降至13.6%,而城镇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则呈反向趋势,从73.4%上升至86.4%。其中,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下降最快,从1985年的18.8%减少至2009年的3.3%。这反映了由于农业效益过低,导致农民增加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意愿快速下降,不仅不利于农业生产,而且也抑制了农业的规模化进程。(表3)
三、调整农业效益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使农产品价格稳定对一个国家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农产品价格稳定是一柄双刃剑,对稳定农业收益有着积极意义,但也意味着农业收益难以大幅度提高。因此,提高农业效益单纯依靠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是不现实的,还必须采取一些其他调控手段,切实提高农业效益,保证农地流转有效进行。
1、增加政府农业补贴,引导土地流转。为避免农地流转过程中农业效益低导致农地用途改变,除了制度方面的限制外,还可制定政策引导农地向高技能的种地能手流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改善农业效益。一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制定人才战略,对农业生产者知识性、技能性培训给予政策支持和补贴;二是对农业专业能手进行资格认证,保证高素质农业专业人才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三是给予参与农地流转的农业专业能手优惠政策或政府补贴,保证其正常合理收益。
2、支持发展服务型农业和外向型农业。传统农业收益比较低,容易出现耕地抛荒等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而发展外向型和服务型农业,一方面能够改善农产品收益;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农村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在农村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尽管外向型和服务型农业是综合高产出的产业,但是同样需要高投入,而且周期长。因此,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对服务型农业和外向型农业提供支持:一是政策支持,为其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金融支持,政府在加大支农资金支持力度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业,扩大农业资金来源;三是坚持市场导向,逐步培育服务型和外向型农业企业的自生能力,为农地流转市场培育稳定的需求力量。
3、形成有效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在我国,由于没有强大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民和农业企业处于一种自由、松散的状态,使他们在政府决策中处于弱势地位,其收益低的现象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当前多数地区农地流转收益不仅低,而且没有与未来农地收益联系的增长机制,不利于保障农民分享未来土地收益增加的成果,严重抑制了参与流转的农地供给数量增加。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对推动农地流转收益增长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建立农业合作组织有助于形成地方政府行为约束机制。在我国,土地所有权的国家和集体所有性质,使土地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属性。由于地方政府是具有有限理性的组织主体,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其根本目标。农业合作组织成为有影响力的团体后,能够防止地方政府在土地决策中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偏离社会整体利益和福利最大化的正确目标。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董国礼,李里,任纪萍.产权分析下的土地流转模式及经济绩效[J].社会学研究,2009.1.
[2]张征.广东省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调研报告[J].宏观经济研究.
[3]冷建飞,杜晓荣.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户、农业企业和政府之间关系研究[J].求索,2009.4.
篇10
由于一些学校有相关规定,大学生在不可控的情况下将户籍迁出农村,落户到学校所在地。但一经毕业回户口原籍,却自动转为非农户口,成为生活在农村的居民户,同时丧失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所享有的权利,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尽管每年只有约15%的学生毕业时未就业或之后又失业,但这几年累积下来的学生人数就不少了。”[2]传统观点认为进城上大学便有了铁饭碗,进而忽视对此类群体的关注,可是,如果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把户口迁回村里,却难以享有参与分配集体经济利益的权利。而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大学毕业生,一般为暂时有困难的毕业生,且主要社会关系在农村,更需要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所享有的权利作为基本生活保障。正是农村返乡大学毕业生主体身份的特殊性,导致矛盾日益突出。
二、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土地流转不畅的原因
(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不尽完善,没有明确针对农村大学生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在具体解读与执行现行法律法规的过程中,由于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不同,对于回原籍农村大学生能否享有承包经营权,不同的部门与人员有不同的观点。对于农村在给予回原籍大学生土地承包经营权上打折扣甚至不执行的问题,大学生很难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不健全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市场在流转规模与流转机制的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均处于待完善阶段。1.土地流转市场发育缺失总体看来,经济发达地区土地流转的市场化程度普遍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具体来说,收入较高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高于收入较低农户。而中国农村地区经济普遍落后,生活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大学生,实现自愿入市流转土地,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2.土地流转主体尚未明晰不可否认,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着低收益、高成本、高风险等特征,土地流转主体缺位,从而导致市场供需呈隐性状态,无法单凭市场信号直接反应出来。
(三)农村籍大学生对土地流转态度谨慎1.农村籍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市场意识强,对流转土地持谨慎态度就全国就业形势而言,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在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农村大学生在城市就业的劣势较城市学生更为凸显;即便就业,仍具有较高的不稳定性,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社会保障及相关举措成为其发展障碍,致使一部分农村毕业生返乡意愿强烈。同时,农村大学生对其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升值预期。由此一来,在土地流转利润低、就业不稳定的情况下,他们更愿意保留土地,待流转收益达到预期时再抛出。2.农村籍大学生因土地流转收益较低,缺乏流转意愿土地流转所遵循的原则是依法、自愿、有偿,不改变农业用途,不改变集体所有制,不损害农民的合法权益。对流出方而言,土地流转收益应该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的具体化。根据土地内部流转不得改变农业用途的要求,在扣除持续增长的农业生产成本的前提下,粮食价格受政府宏观调控,无法直接反映市场供需状况,该部分流转收益普遍较低,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相对来说收益会比较高。由于土地流转收益低及流转程序的复杂性,导致农村大学生不愿意转出土地,而选择其他方式经营管理。
三、解决农村大学生土地流转问题的必要性
(一)农村籍大学生对土地流转的需求由于资源的稀缺,相比城市而言农村经济水平更低,当农村籍大学生在面对城市的高强度就业压力而选择返乡时,公平公正地保障其利益就显得极为重要。农业经济理论试图说明,任何制度的设计都受经济的制约,农业经济具有自身的特点,其发展受到生物特性的制约以及客观自然条件的影响,且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强。正是这样一些特点,决定了土地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撑,能否顺利高效公平流转便显得尤为重要。自实行以来,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链的转换,导致村民的生活方式有所转变,如土地功能弱化,失地农民越来越多,更多农民实现了农转非,已经脱离了纯粹的农户身份;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且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家庭养老负担沉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流动性增强,出现了农村籍大学生返乡这一群体;部分农民实现了城镇化,养老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面对这些变化,农村籍大学生对土地流转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强烈。
(二)农村籍大学生数量猛增,土地流转问题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自1999年以来,高校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每年通过选拔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大学生来到城市求学和发展,这些学生往往自立自强,求知欲望强烈,很快便在竞争中崭露头角,凭借出色的个人才华及学历优势,一部分农村籍大学毕业生顺利留在城市工作,即使回到农村继续从事相关农业生产活动,也可成为相关领域的产业带头人,入学前享有的譬如承包地的社会保障功能逐渐淡出直至完全消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被征收进行非农建设,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失地农民一度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由于农业安置受到土地资源短缺等因素的制约,致使部分失地农民成了“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沦为社会发展中新的困难群体,部分返乡农村籍大学生便成为其中一员。中国面临的现状是耕地资源总体较少,且后备资源不足。当前土地资源没有通过规范化的市场流程而流转给最需要的群体。因此,在详细分析当前市场规律,剖析农村籍大学生土地流转实力的前提下,构建公平公正的农村大学生土地流转市场,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自愿依法的有偿流转,在宏观上能实现社会效用最大化,实现耕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更为重要的是,保障处于劣势地位的农村籍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为这一群体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关于农村大学毕业生土地流转问题的建议
(一)切实保障农村籍大学生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顺利实现农村大学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法律赋予的一项权利,针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城市社会,农村大学生的生存处境相对困难。对于返乡人群而言,不动产及可支配收入均有限。土地承包经营权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是一项保障性权利,更是一项个人财产权利。针对部分农村因户籍原因取消或剥夺学生应有权益这一现象,建议逐步完善我国农村户籍制度。第一,取消大学生入学时强制迁移户口这一手续,根据学生需要自愿办理。一方面,高校及相关派出所需要付出人力、物力对学生户籍档案进行管理归类;另一方面,部分外省农村生源学生可根据需要自愿决定户口迁出与否,保障其继续享有农村当地所提供的福利待遇。[3]第二,由高校对所迁入的农村原籍学生进行标注,建立相关户籍绿色通道,便于该类学生日后顺利重新获得农村户口。面对现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制度限定,结合农村大学毕业生的特殊身份,进一步完善、优化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的权益:一方面,农村大学生在校期间,以法律形式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团体应当充分保障其权益,不得与普通村民区别对待。另一方面,在农村大学生毕业若不能在城市顺利就业,或即便就业但未能在城市落户的条件下,一旦户口迁回原籍,可由其自由选择户口性质,村组织不得干预或者剥夺其权利。从简化程序角度来讲,需进一步健全申请程序及流程。通过制定全国统一的制式申请表,将农村大学毕业生返乡落户的相关流程、手续逐步健全并推广,由制定机构直接审批落户事宜,减少村集体的干预。因此,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条文,并以此为准绳,明确保障大学生土地权益及相关福利、补偿等权益,不得以户籍暂时迁出为由,侵犯其相关权益。
(二)为农村大学生提供农村土地流转媒介,创造多样化的土地流转方式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客观规律与实际需求,政府对土地流转市场加以规范与引导,切实保障供求信息的及时性与实效性,为参与土地流转双方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环境与交易平台。此种环境的建立,对于土地流转市场日后的发展将起到良性、长久的推动作用。在此环境下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农村大学生会获得应得的收益,也进一步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在经历高等教育后,与普通农民相比具有更多的个人意识与利益诉求,相对单一的土地流转途径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创设多样化的实现途径,如权利完全让渡(转让)、权力部分让渡(转包、出租)或委托由家庭成员和亲属来开展管理等。
- 上一篇:股权激励税收政策
- 下一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