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教材范文
时间:2023-03-18 12:4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会计教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材体系;理实一体化
(一)确立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
由于当前中职学生生源结构复杂,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低,而企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却越来越高。因此,我们把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符合中小型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
结合中小型企业会计工作实际情况和国家《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重庆会计上岗证认证的目标要求,主要从三个方面制定了基础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1.思想道德目标: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敬业与团队精神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2)具有从事会计专业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3)能遵守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则。
2.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
(1)具有独立认识、解读、判断原始凭证的能力。
(2)能够熟练运用会计理论知识填制记账凭证的能力。
(3)能够选择、合理组织会计账簿并登记账簿的能力。
(4)能够正确编制会计报表的能力。
(5)能够正确编制科目汇总表的能力。
(6)能够正确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7)能够正确填制抄税、报税的纳税表格。
(8)能够灵活对会计错误进行更正的能力。
3.方法能力
(1)能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2)具有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
(二)《基础会计》教材体系构建过程
1.编写《基础会计》系列教材解决学生基础会计入门难的问题
由于认识的局限性,2004年所编写的《基础会计》校本教材没能解决基础会计入门难问题。从2007年起探索的实践性教学在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功,但所用《基础会计》教材系高校教师所编,其知识难度、知识架构都超越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和中小型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因此,结合中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目标的制定和试点班级不断深化的课程体系改革,积极组织并着手重新编写符合中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目标的《基础会计》教材。
结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重庆会计上岗证认证的目标要求,根据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剖析中小型企业会计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以项目教学法为基础,以学生能独立完成“一个小型工业企业的财务核算”这个大项目为目标,以学生能完成实践操作任务为需要,引导学生展开理论学习编写的《基础会计》教材,通过2010年在特色班试行以及2011年在学校会计专业、物流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的普遍运用中,能很好的解决基础会计入门难问题。
虽然《基础会计》教材加强了实训训练,解决了入门难问题,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要求略显不足。因此,为了弥补教材理论知识训练和要求不足的缺憾,随后又组织老师编写了《基础会计配套习题集》,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目标。
2.构建《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的模块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实现全面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解决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力度不够的问题
随着中国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持续向纵深发展,中小型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却越来越高,要想提高中职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除进行恰当的职业能力目标定位外,还需要有恰当的培养素材为载体。通过在班级不断的试点、总结、分析、比较,与行业、企业的不断深入合作,逐步编写并构建起《基础会计》、《基础会计习题集》、《会计基础技能训练》、《公司业务实训资料》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形成3个模块课程。
模块课程一: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以《基础会计》、《基础会计习题集》2门教材为载体,在以实践操作任务为需要的引导下,完成理论与实训学习。
模块课程二:以《会计基础技能训练》教材为载体,采用项目教学法,仿真模拟企业,学生完成企业一个月的所有会计事务,从而实现全面理实一体化。
模块课程三:以《公司业务实训资料》教材为载体,采用项目教学法,以企业一个月的真实任务为基线,学生完成企业一个月的所有会计事务(包括报税),从而实现有效理实一体化。
因此,立足工作过程,构建《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的模块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实现全面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解决中职学校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力度不够的问题。
3.企业真实会计事务进课堂,解决学生不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
首先教师将企业的会计事务以代账的方式带回课堂,编写成《公司业务实训资料》教材,学生在学校实训室完成企业一个月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事务,然后填制相关的报税资料,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让学生完成企业的报税事务。企业真实会计事务进课堂,真正实现了有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解决了学生不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达到与企业会计工作零距离对接的目的。
二、创新点
(一)《基础会计》教材体系与模块课程、教学方法等有机结合,形成完整全面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首先,编写并构建起《基础会计》、《基础会计习题集》、《会计基础技能训练》、《公司业务实训资料》基础会计教材体系。
其次,以基础会计教材体系为载体,形成3个模块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完成不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工作任务,保证了教学与实际工作的统一,从而实现全面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首创企业真实会计事务进课堂的教学方式,形成有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将企业的会计事务以代账的方式带回课堂,编写成《公司业务实训资料》教材,学生在学校实训室完成企业一个月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事务,然后填制相关的报税资料,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让学生完成企业的报税事务。企业真实会计事务进课堂,真正实现了有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解决了学生不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达到与企业会计工作零距离对接的目的。
基础会计》教材系列首先在会计专业特色班试点,然后在整个会计专业全面推广使用,最后延伸到物流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中使用,效果较好,但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
篇2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会计》院级精品课程课题成果,课题编号:KC2012Z4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 基础会计 教材 结构 内容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06-01
一、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教材的必要性
“基础会计”是经济和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阐述会计的基本原理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至今为止,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通常是平行或者分离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计划在内容上协调不充分,很难实现两个学习场所(即课堂与实践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学习。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往往是一本理论教材和一本实训教材。学生也很难将在理论和实践学习中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融汇一体,形成整体化的职业行动能力。这样,对于初学会计的学生而言,基础会计是一门概念繁多、理论抽象的课程,对学生专业思维和理解能力是一个挑战,以往有些学生觉得理论教材上很多问题看不懂、不能有效理解,特别是对会计基本原理的学习,由于没有感性认识,都是抽象的理论阐述,学生理解非常困难。这就导致学生丧失了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导致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起来异常困难,所以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的教材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教材的可行性
实际上,本课程传授的是会计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因此本课程有较强的实务性和可操作性,可以要求教学做到理论与实务并重,使学生不但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原则的概念,而且能熟练地运用会计的技能方法。该课程的实务性和可操作性在编制教材时都可以体现出来。针对传统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逐一解决,在新编教材中体现其实务性和可操作性。
首先,教材的名称可定为《会计原理与实务》,顾名思义,该课程集理论、方法、技能于一体;其次结构和内容上也要有所调整以体现实务性,实现可操作性。
戴士弘提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能力本为’原则,或者说‘强调能力为重’的原则。在当前实现该理念的主要手段是‘项目课程’”。根据这个原则,结合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教学的理念,将原有的教学结构和内容重新分解、整合为九个教学项目,即:会计工作认识、会计科目与账户的设置、借贷记账法的认知、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财产的清查、会计报表的编制和企业基本业务综合核算。以项目为载体,明确每个项目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每个项目中设若干任务,每项任务又分任务描述、任务分析、相关知识、任务实施、实务演练五个部分。重新组合后的九个项目与原有的原理、方法、技能等知识容量基本相同。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教材建设是切实可行的。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教材的建设要突出特色
教材建设的特色表现体现在结构和内容的精心安排。
首先教材要紧扣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的目标,打破传统上以理论知识为核心,按会计核算方法构建的教学内容体系,转向以实际会计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从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开始,逐步介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处理全过程,以及各步骤的工作内容和操作方法,从而将独立的会计核算方法溶于工作过程中,实现项目教学,突出会计原理的应用性。
结构安排上的特色,第一个项目是“企业会计工作认识”,是让学生先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和方法有个总体认识,明确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接着介绍会计机构和岗位设置,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会计人生有个初步的描绘,对自己的会计职业生涯做出初步的规划。第二个项目是“会计科目与账户的设置”,让学生清楚,“会计精明算计”是“算”什么,借助什么工具来算。接着第三个项目是“借贷记账法的认知”,是告诉同学们要用“借贷记账法”运用“账户”这个工具来“算账”。紧接着,教材在介绍了借贷记账法后,以一个模拟的会计主体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为案例,采用仿真的账证资料,指导学生按实际工作流程和账务处理程序,从经济业务的发生到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到会计报表的编制,完成一个完整会计循环的各项工作,并在操作过程中引入相关的理论知识,注重方法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教、学、做相结合,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突出了职业能力的培养。
内容上,教材以项目为载体,明确每个项目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每个项目中设若干任务,每项任务又分任务描述、任务分析、相关知识、任务实施、实务演练五个部分。在教学中,首先提出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和学习任务,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自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主动去寻找和思考完成任务所需的会计原理和方法,接着教材还应列出任务实施的结果,以便有助于学生解决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激励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然后,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进行实务演练,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最后每个项目设考核表,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尚未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类指导,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
教材建设改革的地方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先理论教学后实践教学,理论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模式;要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篇3
关键词: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有效;衔接
一、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教学现状
作为财经类相关专业必开的两门课程,学生首先接触的为基础会计,紧接着
在下一个学期学习财务会计。在教学中,基础会计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所必备的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明确会计核算的工作程序,熟练进行基本业务处理,为学习后续的各种专业会计奠定基础,教学的内容为会计总论,要素、科目与账户、复试记账、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凭证、账簿、财产清查、报表、账务处理程序,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掌控的引导。而财务会计则是在进一步对专业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学习,教学的内容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报表,提升了知识点的难度和学习的精细程度,注重对学生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及综合技能掌控的引导。由于两门课程分属不同的学期,因此通常一个班级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是由不同的教师进行教学。
二、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会计的教学思路为在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会计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从工业企业筹资-采购-生产-销售-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整个业务流程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经济业务的处理,并从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引导学生掌握会计的工具和记账的流程。而财务会计的教学则是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为主线对每一个要素、每一个重要账户的业务处理进行讲解。因此,教学思路是不同的,相比基础会计按业务流程设计教学,财务会计按要素设计教学更加抽象,学生不容易把各要素下各账户的知识点应用和工作过程联系起来,而知识点的数量和难度又有一定幅度的增加,因此学生很难适应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衔接,财务会计的学习不知如何入手。
(二)市场上两门课的教材是分别独立的,教材设计思路为:基础会计除基本知识点外,按工业企业流程进行业务的编写;财务会计则以六大会计要素为主线,对每个要素下的账户应用进行编写。市场上没有将两门课知识点有效融合的教材,客观上导致了高校选择教材的局限性,进而导致教师教学思路的局限性。
(三)很多学校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过渡是生硬的,上完基础会计,下一个学期紧接财务会计,两条教学思路没有很好的衔接和融合,学生不知如何是从。
(四)基础会计教师作为学生的第一位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方法的形成影响最为重大,并非人人都能胜任,高校对基础会计教师的选择应该更为慎重。另外,同一班级,这两门课分别由两个教师教学的情况很常见。由于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也不同,财务会计教师对学生基础会计的学习思维和方法不甚了解,对学生基础会计的学习程度把握不到位,很容易造成教学方法的不适应,造成学生与教师的双重困扰。
三、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从以下方面实践并收获一定的效果
(一)学校应选择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有较强责任心、授课有吸引力的教师教授基础会计。作为第一位专业课教师,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外,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职业道德的培养、思维方式的形成、学习方法的形成都起到重大的影响,接触专业初期形成的方法与素养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工作影响深远。
(二)在当前的教学形势下,建议两门课采用一人一贯制教学。虽然教学时间不同,但教师的选择可以实现一贯制,即教某班基础会计的教师下一个学期继续教授该班财务会计,这样既保证了教学风格、教学方法的一致性,教师也较为清晰学生对基础会计知识点的掌控程度,方便切入财务会计知识点,利于教师将两门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避免知识点的重复,注重知识点连续性、专题性规划。
(三)注重课程的平稳过渡。在财务会计教学前,设计几节实训课程,通过不同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让学生将基础会计掌握的业务能力落实到实际灵活运用,将知识点融会贯通。从而引入深入的问题,并通过学习财务会计得以解决,相比生硬连接两门课程,学生在思想、情感、方法、能力上更能接受这种平稳的过渡。
(四)笔者认为,长期以来,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教学已形成固有的模式,分别采用两条教学思路,导致两者的融合度不高。在国家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号召下,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将两门课知识以工作环节的形式进行整合和教学,避免内容的重复,注意难度的递进,注重工作过程知识的培养,提高知识的使用效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法,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衔接两门课程。将成果以教材的形式出版,也能弥补现在市场上两门课程融合教材的缺乏。
必须承认,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基A会计和财务会计教学的有效衔接仍需要不断研究、总结、实践,笔者愿为此努力。
参考文献:
[1]谢拥军.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教学的探讨[J].都市家教月刊,2012(7).
篇4
[关键词] 一体化教学; 教学模式; 手工实训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0- 0108- 02
目前,我国的技工院校的授课形式主要还是按照专业课程授课。在传统教学体系下,会计专业学生按课程一门一门的学习基础会计、财经法规、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学和经济学等主干课程。因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老师按课程授课会导致一些弊端:一是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忘一门课程;二是不同教师教不同的课程也会出现知识点重复;三是不同课程的技能训练不能衔接,使学生不能把会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业务流程相结合;四是学生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学生也不能系统地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全过程。本文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了基础会计和财经法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会计实践能力。
1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征
技工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或高中不能按期毕业的高中生,他们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也不高,纪律较为涣散,在学习和生活中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性,离开了老师的指导往往比较迷茫[1]。而会计专业的理论比较抽象,需要记忆和理解的计算方法和公式非常多。在这种现状下,如何吸引技校学生学好会计的专业课是摆在每个任课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人社部结合我国技工教育的现状,并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2]。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重新整合教学资源,把不同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进行整合,实现教师讲授的知识和现实工作的流程进行进行“无缝”对接的任务教学模式。基础会计和财经法规一体化教学,指的是两门会计基础课程在采用同一套会计教学资料的基础下,把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和财经法规的相关制度相结合,并在老师讲解具体业务工作流程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会计工作任务的工作流程,并形成手工会计数据的教学工作的总称。
学校要实施一体化教学要进行以下转变:一是以“按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复合课程”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中基础会计,财经法规和基础会计实训可能是不同的老师在不同的教学期间开设,但在一体化教学中,由一位老师在一个学期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二是应该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完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之后,学生应完成填制会计凭证和登记明细账的工作,让学生动手练习,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三是学校应为学生创造有工作氛围的实训室,由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向多媒体、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参考网络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过程中只起到辅导的作用。
2 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措施
2.1 编写一体化教材
基础会计和财经法规一体化教学资料应采用一套教学资料。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设置教学资料时,只用基础会计和财经法规两本书是不合适的。学生会感觉两本书的知识点是孤立的、没有联系。并且现在的课本较重视理论知识,课本中涉及现实中会计业务的处理流程知识较少,而技工院校的学生最不喜欢学理论知识。因此,按照一体化教学思路,教师在讲解基础会计分录的同时,应结合财经法规的制度和现实业务办理流程来讲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一个简单的分录:
借:库存现金 2 000
贷:银行存款 2 000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在设计教学安排时,一般从基础会计的角度讲解上列分录;老师讲解的重点可能是会计分录的借贷关系,学生可能会非常容易的学会写分录,并能理解固定资产类科目的借贷关系。但学生始终会觉得学会计太抽象,不能看见实物。并且某些学生总会有一个疑问,这笔经济业务我应该怎么办理,这笔业务办理的流程是什么。为了解决学生的疑惑,应向学生解释这笔分录的会计工作流程,教师要讲解这笔业务基础知识、办理流程,用到哪种票据(如图1所示),去哪个机构办理等,其中就涉及到财经法规中的支票结算法律制度。
教师在讲授上列分录的课程中要结合财经法规教学生用那种支票、支票日期的填写方式和大小写金额的写法,如何去银行办理这项业务、办理业务注意的事项。这种授课方式对基础会计和财经法规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有机结合,可在讲授的同时穿插小故事的形式讲解办理流程,最后要求学生完成支票的填写。一体化教学要求老师每讲授一类型的分录或理论知识相应的配有会计的手工操作和业务办理流程的讲解,供学生练习,让学生体验会计业务的办理流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院校一般使用的《基础会计》、《财经法规》等理论书籍,这类书籍要么注重理论知识,要么按照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思路编写,不适合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的思路,导致了老师备课和上课缺乏参考资料。只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遵循一体化教学的思想和实际会计工作流程,编写适合于一体化教学的实用性教材。
2.2 建立会计实训室
传统教学通常在固定教室上课,在一体化教学中可转变为在专门的会计实训室上课。会计实训室中为学生创造会计工作环境,可改善学生的学习氛围。实训室应配备齐全的实训资料,例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报表、银行进账单、转账支票、文具、装订器和安装有会计电算化软件和Excel软件的计算机等。例如一个简单的分录:
借:银行存款 1 117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117 000
教师在讲授玩借贷关系后,在实训室中可知道学生借助电算化软件进行开设销售专用发票,出库单的操作,让学生体验会计的工作流程;之后要讲解假设收到对方开具的转账支票,如何去银行办理业务,指导学生模拟练习银行进账单的填写;最后要求学生在实训室填写记账凭证,并附上原始凭证。相对传统教学,学生在实训室中既动了“脑”又动了“手”,还理解了业务的办理流程,活跃了课程的学习气氛,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论知识。
2.3 培养“双师型”教师
目前学校招聘的老师应参加事业单位考试,这就导致了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是应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属于理论型教师,而一体化教学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工作经验,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双师型”教师是指能够把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任务无缝结合,并能教会学生理论知识的的教师[3]。“双师型“教师还得具有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他们是技术专家也是教学能手,能够将理论知识、技术和工作任务相互融合。针对大部分青年教师是应届毕业生这种情况,学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工作一年至二年,让老师掌握最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工作的技巧,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出既能“讲”又能“做“的教师。
2.4 是加强一体化实训
目前技工院校都会有校企合作项目,以实现所教内容和实际工作的技术接轨,有针对性的培养应用型技术工人。但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学校很难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找到实习的企业,即使有实习企业,能去实习的学生也非常少。这就要求学校应单独开设基础会计实训课程,条件允许最好并聘请有经验的企业会计人员为学生讲授会计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和会计工作的操作流程。教学内容可选取部分某个单位一个月发生的实际会计业务资料为基础,由老师或企业财务人员指导学生进行手工实训,通过手工实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原始凭证和几张凭证填写方式,一些计算方法如何应用于会计工作中,不同会计岗位的相互联系和牵制等。通过实训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会计和财经法规的理解。
3 总 结
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会计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可以避免上课重理论,学生学习感到枯燥的状况,可以有效的把学生的“动脑听”和“动手做”有机结合,让学生掌握会计的实际工作流程。当然要做好会计一体化教学,我们应该从教学模式、教材、教学环境等方面做出转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培养的学生的技能适应企业的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 庞雪芳. 中职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改革与实施[J]. 课外阅读,2011(7):83-84.
篇5
一、会计要素和报表分析在会计原理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会计是一种经济描述工具,其不同的描述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财务报表作为一种通行方式,是为力求反映综合信息,以期同时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而会计要素正是其共同经济利益需求在会计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在专业学术领域,与其说利益相关者关心经济利益,不如说注重不同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所以,在教学上从会计要素着手,就是从利益核心着眼,更符合实践思维。归纳财务报表的独特作用,起码应有以下几条:
(1)报表是“要素框架”的,会计要素表现为不同的报表项目,报表分析的同时必然涵盖了对会计要素的理解分析,教学上便于加强对要素内涵的挖掘,理解和运用利益工具分析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
(2)报表的“生产”过程内涵了账务处理的学习训练,由报表的编制分析出发,追本溯源,温故知新,纠正了旧法一味强调夯实基础、循序渐进、就业务做业务的弊端,重视实务训练,能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报表是会计工作的“最终产品”,从不同利益主体的信息需求出发,从报表本身的作用出发,有助于学生运用报表分析工具理解和掌握理论及实务技能。
(4)报表是“结果”,由果及因,因果渗透,更宜于实现归纳法与演绎法、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等不同教学法的结合运用,加强了课程学习的层次性、结构性和系统性。对学习和研究大有裨益。
应该说,传统教学模式有其优势所在,但新教学法本此立论,其创新不但不会湮没传统教法之优势,反而更宜于实现强强结合、优势互补。笔者以图示法简单对比新(实线)旧两种教学思维模式的差异如下:
二、教学法应用由会计要素关系和报表勾稽关系入手
(一)财务报表、会计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在日常会计实务中,当教育水平还未达到理想层次的情况下,人们大多是直接或参照运用实际经验、习惯或感知进行处理,显现的是一种“反射解决”的应对思维处理模式,但基本与掌握理论知识后的理性处理模式具备“相当”的预见性和前瞻性。若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这种“先验”判断,十分有助于学习理解。如前述,经济利益是会计要素定义的关键,以利益为基点,会计要素可定义如下:
资产预期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负债预期的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收入当期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费用当期的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利润企业当期经济利益的净流入;所有者权益股东对企业剩余权益的要求权。
可见,资产、负债对未来损益有影响,收入、费用对当期损益有影响;是会计要素的“变形”、流动和相互影响使报表紧密相联。如此,以经济利益(损益)为中心,实现了会计要素的有机联系,体现了要素分析对于原理教学的基础作用。财务报表、会计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图1:三大报表、会计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二)财务报表勾稽关系由报表而及账户结构和会计处理程序
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描述效果上,资产负债表是“照片”式反映企业从事投融资活动后在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其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而损益表则是“录像”式反映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经营业绩,其等式为:净利润=收入费用;与此相比,现金流量表则可详尽解释企业现金在某一时间发生变化的原因,可弥补资产负债表只能静态反映变化结果的不足,其等式为:现金净流量 = 现金流入 - 现金流出。其勾稽关系如图2:
其中:① 表示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的关系。资产负债表相邻两期的货币资金的差额构成本期的现金净流量,但若从动态角度观察分析货币资金变动的过程,即通过编制现金日记账然后再进行分类则“相当于”编制并分析现金流量表。可见,现金流量表沟通了相邻两期资产负债表的货币资金项目,其关系式可表示为:现金净流量=期初现金存量-期末现金存量=本期现金流入-本期现金流出。
② 表示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利润分配表的关系。可以看出,资产负债表相邻两期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即留存收益项目的变动直接“表达了”损益表和利润分配表,经营活动创造利润、经过利润分配而使企业留存收益增加的过程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关系中可明确显现出来。
③ 表示现金流量表与损益表以及资产负债表的关系。该表可根据现金的流入、流出直接编制,也可通过货币资金与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的不同项目组合调整编制。通过现金流量表的桥梁作用,三大报表实现了以现金流动为主线、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有机链接和内在融合,成为企业分析其真正获利目标(现金收益)的基础,真正在教学上实现了系统完整(由果及因、因果渗透)的分析讲解,鲜活、生动而又密切结合实际。
可见,以会计要素分析为框架,报表勾稽关系的讲解较为简明又系统地说明了会计要素(经济利益)变动的来龙去脉,可使初学者明白企业为何编制财务报表、如何编制财务报表以及报表分析对企业利益相关主体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理解学科形式上的规定性与现实经济活动处理实质的内在统一。教学者应该使学生明白报表的学习(编制、理解和分析)才是财会教学的重点,明白在教学法上运用“倒置分析”往往可以达到“醍醐灌顶”的特殊效果。
然而,也应该明确,在初学阶段,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尚不是学习的重点。资产负债表分析中“内涵”了现金流量、损益表的变动分析,尽管现金流量表是分析现金收益增减变动及其原因的关键,但资产负债表则是所有分析的基础;或者说,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有效性将直接影响整个报表分析的质量。实际上,学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并在分析时有所侧重。因此,资产负债表应成为会计人员尤其是初学者理解、分析财会原理的一个重要基点。
(三)教学法应用“先入为主”、由报表“温故知新”,重在理论运用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新教法仍要以会计科目、账户、复式记账原理等基础知识的简单掌握为铺垫,在学会编制会计分录的基础上练习编制简易报表,然后以报表的编制分析为核心,从会计最终成果出发,“先入为主”,并借此理解会计等式内涵,理解和领会会计要素、科目、账户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温习和深入理解会计处理方式的现实必然性,学会交易事项分析方法,培养过硬的实务处理能力;进一步理解和运用会计假设、原则,缮养良好的理论应用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为此,讲解顺序上应先简单并快速讲解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讲解财务报表,再以借此回溯、穿插讲解基础知识。
讲解报表时,应注重从报表勾稽关系着手,以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分析为基础,抓住要素流动和现金收益(经济利益)核心,学习编制、分析现金流量表、损益表及其附表。例如,资产负债表的理解分析可从以下根本性问题角度着手(初学者可不用编制,只要将会计分录中的科目及其金额依账户性质分别过入标准样表各个项目即可):
第一:哪些资产可列入某一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表谁是利益的“会计主体”、谁的报表?
第二:这些资产应列入哪一时点的资产负债表会计分期假设、资产确认的相关会计原则?
第三:这些资产应列入哪一个具体的资产负债表项目报表要素结构、资产和负债的变现能力?
第四:列入资产负债表的具体项目如何计量确认计价基础、计量原则、核算方法?
第五:资产负债表各个项目间是何关系内在联系、数量关系(为理解报表间关系作铺垫)?
另外,原理教学中还应该明确两点:
第一,要使学生从报表学习中理解到企业面对市场系统风险时,会计描述原则、方法的微观变化及其原因,学会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理解到会计描述原则、方法的不同运用、职业判断能力的缮养与当今信息失真、会计诚信的微妙关联等。
篇6
【关键词】会计专业 辅导教材 部分问题 探析
2011年的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其辅导教材《初级会计实务》(以下简称该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同时,2012年的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为了不影响2012年的考试,笔者在此就其中部分问题尝试作一些探析。
一、关于现金收支的规定
该教材P2倒数10至11行中,“不准用单位收入的现金以个人名义存入储蓄;不准保留账外公款,即不得‘公款私存’,不得设置‘小金库’等。”
在这段文字中,由于标点符号“;”用错(应该使用“,”),造成意思费解。似乎“不准保留账外公款”,即不得“公款私存”,不得设置“小金库”。
因此,可修改为:不准用单位收入的现金以个人名义存入储蓄,即不得“公款私存”;不准保留账外公款,即不得设置“小金库”,等。
二、关于应收款项减值
该教材P13倒数1至4行中、P14第1至10行中,都提到了“直接转销法”,这是不妥当的。因为,在确定应收款项减值的方法中,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只能采用“备抵法”,即不再象过去那样可以在“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两种方法中,根据企业具体情况选择确定。
因此,可将该教材P13倒数3至4行中原来的内容“确定应收款项减值有两种方法,即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采用备抵法确定应收款项的减值。”修改为:确定应收款项减值的方法,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该采用备抵法。或者修改为:确定应收款项减值的方法,过去有“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两种方法供企业选择,现在,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只能采用备抵法。此外,该教材P13倒数1至2行中的内容和P14第1至10行中的内容,都应该删去。
三、关于长期股权投资
该教材P44第17至22行中存在三个问题:
其一是:【例1―70】中的时间考虑欠妥,因为是承【例1―69】,而【例1―69】中是假如甲公司2008年5月15日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且取得时还涉及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那么在【例1―70】中假如2008年6月20日甲公司又收到对方宣告发放现金股利的通知,显然不合实际。
其二是:仍然在【例1―70】中,即使是在投资当年收到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的通知,也不应该按其应享有的部分作为“投资收益”处理。原因是被投资单位当年分配的往往是以前年度实现的利润。
其三是:在例题下面的两行文字中提到:“属于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企业按应享有的部分确认为投资收益,借记‘应收股利’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这里,显然也未考虑周全。因为它只考虑了通常的情况,而没有考虑另外的特殊情况,即: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虽然可以理解为是站在初级的角度降低了要求,但是其基本的规定应衔接,不然会误导考生将来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甚至影响到将来的实际工作。
因此,上述问题可考虑作如下修改:
首先,对于【例1―70】,一方面可将其时间修改为2009年6月20日或以后年度。另外一方面,如果不修改时间,则应将会计分录的贷方科目修改为“长期股权投资”。
其次,对于例题下面的两行文字可修改为:属于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企业按应享有的部分确认为投资收益;但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账务处理为:借记“应收股利”科目,贷记“投资收益”或“长期股权投资”科目。
四、关于应交增值税
该教材P88【例2―32】和P88【例2―33】中分别存在一个问题:
在【例2―32】中的会计分录中,借方科目“商品采购”现在不再使用,而应改为“在途物资”科目才妥当。
在【例2―33】中的会计分录中,借方科目“制造费用”已不符合规定,而应改为“管理费用”科目才妥当。这里还可参见该教材P58【例1―89】。
五、关于应付利息
该教材P79第22至23行中,关于应付利息的核算内容中提到:
“应付利息核算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应支付的利息,包括短期借款、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长期借款、企业债券等应支付的利息。”从这里不难看出的问题是:将长期借款的利息在计提时,区分为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长期借款和一次还本付息的长期借款来分别处理。而根据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已不再作这种区分,再说该教材P101【例2―63】(承【例2―61】、【例2―62】)的会计分录中也可作证。对于企业发行的长期债券,仍然需要区分两种情形。
因此,应将上述核算内容修改为:应付利息核算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应支付的利息,包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企业债券等应支付的利息。
六、关于采用预收款方式销售商品的处理
该教材P125【例4―10】中第二步第一笔会计分录的处理不规范。
根据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将该分录分为两笔分录处理,即:
① 借:预收账款 936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8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36000
② 借:银行存款456000
贷:预收账款 456000
上述问题及处理,还可参见该教材P80【例2―17】。
七、关于政府补助收入
这里的问题是:该教材P132第四节涉及的政府补助收入应该删除。因为本章(第四章)内容涉及的是收入,而政府补助收入不属于企业收入核算的范畴。更何况在第六章涉及营业外收入的内容中又再次出现。显然既重复又不合理。
八、关于财务报告的综合举例
该教材P189【例7―1】中的问题是:
1、第(20)笔经济业务中“基本生产车间领用原材料”的提法,导致题意不清。因为基本生产车间领用原材料可能存在两种用途:生产产品、车间一般消耗。显然,如果是用于生产产品,才应记入“生产成本”科目,而如果是车间一般消耗,则应记入“制造费用”科目。
因此,在这里应将上述提法修改为:基本生产车间生产产品领用原材料。
2、第(21)笔经济业务中“结转领用原材料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的提法,也导致题意不清。因为事实上在这里,还有低值易耗品。
因此,在这里应将上述提法修改为:结转领用原材料及低值易耗品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
九、关于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
该教材P247【例9―1】中的问题是:
在该教材P252表9―13涉及的基本生产车间制造费用分配表中,未将该页表9―12涉及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中分配给基本生产车间承担的制造费用(26976元)记入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之中,以至于在表9―13的分配中少了26976元,从而直接影响到后面A、B两种产品的成本计算结果。
调整后,表9―13中正确的结果是:
制造费用合计为65100元;
分配率为:4.34;
A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为:43400元;
B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为:21700元。
参考资料: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初级会计实务(2011),【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篇7
关键词:中职数学;数学教材;教材处理;概念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2010年3月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现在我国中职学校共有19个专业门类,专业总数达到了321个,因各专业对数学课程的要求并不一致,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数学成绩尤为明显。笔者从事多年的中职数学教学,也使用了多种版本的中职数学的教材,笔者将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谈谈对中职《数学(基础模块)》国家规划教材处理的几点意见。
二、中职部分《数学》教材的变迁及特点
笔者从事中职数学教学的二十年以来,从最早的使用普通高中的数学教材起,到2009年起至今都在使用的由李广全、李尚志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数学》教材,笔者经历了四种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每次教材的变迁都是在国家教育政策改变的前提下引发的,他们各自代表着当时的教育理念,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1.全国职业高级中学数学教材编写组编写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教委规划《数学》职业高级中学教材(1996年12月第一版)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加强基础、增加弹性、精简实用、深入浅出、温故知新。教材共三册,第一、二册除个别标注星号的选学内容外,都是必学内容,有A、B两个层次的要求,A要求为200课时,B要求为256课时,第三册的选学内容为80课时。
随着职业高中生源的变化,教材出现了与学生实际不适应,也出现与职业高中专业多样性的特点不适应的现象。
2.丘维声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数学(基础版)》教材(2001年6月第1版)
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出发,注重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数学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素质,使他们能为祖国的富强作出贡献;把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揭示学习数学的规律;具有信息时代的特点。教材共三册,第一、二册为必学内容,必学时数为93+87=180学时。
3.李广全、李尚志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数学》教材(2009年6月)
该教材分为三个模块:《数学》(基础模块)(上下册)、《数学》(职业模块)(分为“工科类”和“财经、商贸与服务类”)、《数学》(拓展模块)
教材根据2009年1月份正式颁布中职数学新大纲的要求来编写,从2009年秋开始实施。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128学时。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32至64学时。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其显著的特点是:适应形势发展,教材体系模块化;打破传统,突出学科的基础性;紧密联系实际,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面向学生实际,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与时俱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三、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材处理的必要性
由于全国各地、各省市之间职教发展水平不一,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大,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必须结合所任班级学生的实际,对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合理地处理教材内容与教学时数。
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特色之一为“四位一体”的科学布局:中职、高职、应用本科及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调统一、优势互补,旨在建立四通八达的“职教立交桥”开放体系。鉴于以上的建设规划,我们中职的数学教师更为具体的一项任务就是:上好每一堂课,夯实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为学生多样化的发展提供服务,更为具体的是在高职单考、单招中取得好成绩。
四、中职《数学(基础模块)》国家规划教材关于数学概念教学相关内容处理的实践
1.数学概念及其分类
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概括反映,是建立数学法则、定理、公式的基础,是运算、推理、判断和证明的基石,是数学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因此,数学概念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现实对象或关系直接抽象而成的概念,如,三角形、四边形、角、平行、相似等都有这种特性;另一类是纯数学抽象物,这类概念是抽象逻辑思维的产物,是一种数学逻辑构造,没有客观实在与之对应,如,方程、函数、向量内积等,这类概念对建构数学理论非常重要,是数学深入发展的逻辑源泉。
2.中职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对概念教学的几种观点:(1)“淡化概念,注重实质”。(2)“要保持概念阐述的科学性与严谨性”。笔者认为对概念的教学,对一些次要的和学生难以深刻理解而又必须要引入的概念,在教学中可以淡化或者浅化处理,但是一些重要的概念还是要以严格的形式给出为较妥当,这关键是要教师根据教学经验进行处理。
3.要理解“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要正确认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凝聚了众多数学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心血,编者会仔细推敲教材中的每一句话,反复打磨教材中的每一个例题,精心挑选每一个练习、习题。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要认真、仔细地研究教材编写的意图,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
4.中职数学概念教学之教材处理实践
(1)中职《数学(基础模块)》国家规划教材主要内容及涉及的主要数学概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国家规划教材分上下两册,有十章的学习内容:分别为集合、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平面向量、直线和圆的方程、立体几何、概率与统计初步。其中涉及高中阶段新概念的主要有集合,子集及其相关概念,集合的运算,充要条件,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对数,指对数及其幂函数,弧度制,周期函数,平面向量及其相关概念,直线的倾斜角、斜率和截距,异面直线,分步(类)计数原理。初中基础上深化的概念主要有:函数、根式、有理指数幂、任意角、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数列、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比)数列、圆、空间的直线、平面、空间的角、简单几何体、随机事件、概率、总体与样本、抽样。
(2)概念教学的处理的实践策略
数学概念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使学生通过概念的掌握与应用,最终理解和掌握概念获得过程中运用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所任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归纳了概念教学的处理策略。
①体验概念产生过程来认识概念
数学概念其中一类是对现实对象或者关系直接抽象而成的概念。这类概念的引出要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直观性强的实例入手,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其本质属性。
②寻找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来掌握概念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函数的概念在初中给出定义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研究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高中阶段则是在初中所学函数的基础上用集合的知识重新认识函数,并进一步研究函数的表示方法以及性质。
③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来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其中一类是对纯数学抽象物的概念,这类概念对建构数学理论非常重要,但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如,函数的概念。在高中的数学概念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过程往往需要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总之,钻研教材与把握教材是一线教师永远的基本功,教师不仅要理解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更是对教材整体把握。教师要熟悉大纲,了解学生的实际,要通读教材,理解教材体系中数学知识的线索的同时要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主线。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科学合理的处理好教材,必须发扬教师的创新精神,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vocabulary板块的特点,指出了vocabulary板块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探讨了创新vocaubulary板块教学、提高英语词汇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 (译林版)每个单元均由Comic strip,welcome to the unit, Reading,Vocabulary,Grammar,Integrated skills,Study skills/Pronunciation,Main task和Checkout九个板块构成。每个单元均以Comic strip或welcome to the unit板块引出话题,开展一系列听说读写的活动,最后以Checkout板块结束。各板块之间联系密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体现单元的整体性。
一、 vocabulary板块分析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编排把词汇学习放在阅读之后,阅读课作为每单元最重要的课型之一,其涉及的话题成为整个单元的核心话题。而vocabulary板块放在Reading的后面,目的就是借助Reading的话题,进一步学习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词汇,使学生无突兀感,有学习新词汇的欲望,为后面几个板块尤其是Main task部分的写作打下基础。
Vocabulary部分通常分为A和B两部分,A部分介绍要学的词汇。通常是将要学的词汇列在方框中,然后让学生看着图用方框中的词填空,或用英文释义介绍一些新词。B部分是对A部分的词汇进行运用,通常是用A部分的词完成句子,对话或短文。可以看出,教材在两部分的编写上不够重视知识的传授过程,从新词呈现到同步练习,教材几乎不提供过渡性学习活动。A部分强调形的检测,B部分突出用的考查,在这两者之间缺少形的辨别与识记环节。形式是意义输出的前提和基础,忽视形式的记忆而过于强调运用无异于揠苗助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合理开发教材。在教B部分之前要补充词汇形式识记的环节。
二、 vocabulary板块教学现状
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与教材设计意图有偏差的做法,使vocabulary板块教学的教学目标形同虚设,其价值丧失殆尽。许多教师认为课时紧,且该板块内容简单,没有知识点可讲,常将此板块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还有不少教师将其和welcome to the unit合在一起教,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练习后,简单核对一下答案就匆匆结束。导致学生整个单元学下来后,问其vocabulary部分学了什么,学生一脸茫然,毫无印象。
三、 注重vocabulary板块教学的重要意义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ilkings曾说:“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如何东西。”词汇量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外语学习者水平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志。因为影响理解和应用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词汇。学生词汇规则知道得多了,词汇量增大了,就会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如果教师注重每个单元的vocabulary板块的教学,学生就能很好的学习本单元的内容,将本单元所学的词汇灵活的运用到后面speak up中进行对话表演;在学习main task写作部分时,就不会有畏难情绪。如果教师初中三年能一直坚持注重词汇部分的教学,注重训练学生对词汇的积累,学生就能在进行听说训练时不会因为不认识单词而听不明白,说不好英语;阅读时遇到生词就能运用词汇知识去猜测词义,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写英语作文时就能有话可写,善于表达。
四、 vocabulary板块的教学建议
依托语境进行词汇教学已成为初中英语教师的共识。现行教材的编写多围绕中心话题展开,在特定语境中让学生感知和学习新知。授课教师应站在单元的高度,围绕单元主题,精心设计学习目标词汇所要依托的语境,从语篇入手,在语篇中结束,设计多样的词汇练习,使学生对所学词汇产生认知深度。在语境设计合理的前提下,本人建议采用下面方法进行词汇教学。
1.注重传授词汇基本知识
Vocabulary部分有很多对词汇基础知识的介绍,如构词法的派生法、合成法、转化法,以及同义词、反义词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词根及前后缀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词的构成规律,更好的学习词汇。如用un--,dis--,mis--,non--,in--(在字母m前用im--,在字母l前用il--,在字母r前用ir--)等前缀可以表达否定意思;用--ness,--tion,--ism,--ee,--er,--or,--ar,--ian,--ist等后缀可以构成不同类型的名词;用--ful,--ive,--ia等后缀可以构成形容词;用--en,en--,--ize等后缀可以构成动词。合成法和转化法学生容易理解,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多注意总结归纳,学生很快就会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2.用词造句,熟练运用
用学习的新词造句是一种让学生掌握新词的简单实用的方法。通过造句,学生会考虑该词的词性,用在句中的形式。教师可先进行补全句子,英汉互译练习给学生作好示范,然后再进行造句练习。
3.开展生动活泼的会话教学
会话能够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掌握和运用水平。外语会话既是一种具有极大激励作用、兴趣盎然的练习手段,同时又是语言运用方式的一种。也就是说,它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通过运用所学词汇与同学对话,把呆板的词汇运用到鲜活的生活中去了。
4.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增加词汇量
每个单元的Vocabulary部分教完之后,教师可选择一些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从而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5.编写小故事,加强作文教学
利用新词编写小故事表演也是掌握词汇的一种好方法。学生准备节目的过程就是灵活运用的过程,看别人表演的过程也是汲取别人长处,改正自己错误的过程。教师也可进行半开放式的写作训练,经过坚持不懈的训练,让学生不管拿到什么话题,都能写出像样的作文。
五、 结束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课堂示范,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词汇学习的策略;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关注课堂上的精彩生成,达到最佳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篇9
一、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优化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目前关于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材较多,其编排体系结构大概一致,主要包括总论、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的应用、账户体系与分类、成本计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循环与会计核算形式、财产清查、资产计价、会计报表、会计工作的组织等基本内容。这些教材大多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指导会计实际工作起到较大的作用。但就内容来看,由于教材针对性、层次性以及组织教学的方式不同,使得侧重点有所不同。如会计专业本科所用基础会计学教材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程度上都要远远超过中专用教材,要介绍怎么做,更要介绍为什么要这么做,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专业教材则介于两者之间,内容上由于考虑到要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也应有自己的特点;再如有些教材的编制是面向自学的学生群体,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较为详细,不适合作为面授教材。目前有的学校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时,选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用《基础会计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等,这都很不合适。即使是针对性、层次性一样的教材,也有不同,有的教材理论内容较多、忽视了实务,而有的则比较注重实务的介绍但忽视了基本理论问题。
对于会计初学者而言,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必须慎重,要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水平,选择与授课对象相适应的教材,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此外,学校和教师在选择教材时最好能选择一些富有“人性化”的教材,这对于会计学科入门课程的讲授很有必要,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目前,国内教材已经开始借鉴西方教材的一些形式,在教材编写上体现生动性,并进行人性化版式设计和生动有趣的提醒、提示、边白、边注以及层层递进的习题设计等,使课本变得生动而有趣味。
(二)设置科学的教学内容选择一本好的教材只是会计教学内容优化的开始,教师在备课时怎样进行科学的教学内容设置才是关键。教学内容设置包括教学的具体内容、课时安排、先后顺序等,不仅是教材的细化,也是教材的升华。
一是合理安排课时。合理安排课时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课时,目前有些学校在对课程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基础会计内容少,从而安排的课时较少。事实上,讲授基础会计的任务并不比讲授财务会计等其他课程轻,没有足够的课时绝对不行。在既定课时下,授课老师必须结合对整个课程的考核方式,相应地分配各个教学环节的课时,对一些重要的内容,如复式记账、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的应用、账户体系与分类、会计循环与会计核算形式、会计报表等内容的讲授应分配相对多的课时。
二是应体现会计政策的最新动态。会计专业政策性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每年都会出台相关的会计政策、法规。但讲授会计基本知识的基础会计教材却相对静止,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与时俱进,根据最新会计准则、会计法规做适当调整,对教材基础内容进行补充,扩充信息量,使课程内容主要包含基础知识,也包含最新会计政策导向,并注重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课程内容与后续其他课程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审计等课程相衔接。
三是应融合职业道德教育。在校财会专业学生将是我国各行业财会人员的主力军,因而应重视对其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目前,大多数教师在会计课堂教学中都侧重于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许多学校虽然设置专门的职业道德课,但就会计这一特殊专业而言还远远不够。职业道德教育应融入到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尤其在学习基础会计阶段,学生对专业还处在感性认识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将会计职业道德融入会计理论、技能和知识讲授中,收集一些实际案例,向学生传输“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还可以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会计操作过程中树立职业道德意识,培养职业道德习惯。
二、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的革新
篇10
【关键词】高职外贸会计;教材;完善
会计专业的开设在我们学院历史悠久,涌现了不少的会计专门人才。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培养涉外企业的会计专门人才,课程建设与改革势在必行,外贸会计课程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有了不少的变化。本文针对外贸会计课程的特点和现有教材的问题,重点探讨外贸会计课程教材方面应该完善之处。
一、外贸会计课程的特点
外贸会计课程是一门介绍外贸业务会计处理原则、方法和具体操作技术的课程,是涉外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其它会计专业和国际贸易等专业的选修课程。
针对涉外企业外贸会计不同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财务分析、评价监督、职业判断等一般业务处理能力外,强化学生对外贸业务的理解和运用,使学生熟练掌握外贸工作中进口、出口、外币兑换、退税等业务从建账、日常账务处理、期末结账到财务报告编制的各个步骤的工作内容、操作方法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迅速上岗工作,独立承担不同的会计岗位工作。
外贸会计课程为涉外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和行业特点。本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是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分析岗位能力需求,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实现专业教学和实践零距离对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业务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计的理念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一个核心,两个强化”。
“一个核心”是指本课程以培养企业急需的具有相关从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的可以直接胜任外贸会计工作岗位的技能型人才;“两个强化”是指在教学环节上强化职业性与操作性;在教学体系上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
外贸会计课程是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之后开设。在内容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以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外贸理论与实际操作并举,以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从而突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现有外贸会计课程教材的问题
(一)缺少符合高职特色的“对口”教材
目前的高职教材,其来源一是借用本科同类教材,由任课教师删减、增补而成;二是由部分院校教师联合编写;三是由个别专业的一些教师自行编写。这些教材仅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材的特征与要求。
(二)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教材内容存在不足
由于缺少对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科学的课程理论的支持,编写的高职教材难免出现体系不明、内容交叉或重复、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三)教材内容陈旧,不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高新技术发展需要
传统教材的编写依据往往从书本来,新知识、新案例、新方法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这与高职专业设置应紧密联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实际要求不相适应。
(四)教学新形式、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运用不够
高职院校在改编或自编专业课程教材时,大都比较注重实践操作的讲解指导。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教材编写还没有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羁绊,尚未形成特有的内容结构体系,没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没有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
(五)与专业教材配套的实践教材严重不足
现用教材无论是权威性推荐教材还是自编教材,都是供教师上课讲授使用的。由于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分量极重,其教材建设在高职教育中也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一般占总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虽有少量教材附有思考题,也只能供学生巩固课堂教学中学过的知识,缺乏实践训练。而且实践教学在各地差异较大,教学规范性不强,内容繁杂,缺乏较为统一的标准。各院校目前对通用的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普遍不够重视,这已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
(六)各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内容自成体系,缺乏沟通衔接
外贸会计是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后开设的,但不少外贸会计教材还专门设有外贸会计基础,很多内容和前面课程重复。因教师各自理解的深浅与角度的不同,导致一方面由于重复讲述,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表述上的不一致,增加学生学习的困惑。
(七)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
“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它的实施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即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高新技术和基本技能,但目前高职教材的编写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
三、完善外贸会计课程教材的思考
(一)先进性和基础性相统一
教材内容不仅要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社会动态,而且要随着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结构要求的变化而变化。注重用先进的科学观点和行业规范调整、组织教材,形成先进的教材结构。同时,要优化教材体系的总体结构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精选基础、核心的内容,不断研究解决科学技术知识的无限、高速增长与学校的教材内容相对稳定、教学时间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
(二)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统一
为了培养既有大学程度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教材必须同时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既选编“必需、够用”的理论内容,又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两者可合可分,应视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的具体要求而定。高职教材的理论内容虽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也要防止断章取义、详略不当甚至杂乱无章、零散无序等问题。
(三)综合性和针对性相统一
一方面,现代社会许多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是综合性的,用到的知识涉及多个学科;另一方面,不少职业技术岗位又是高度专门化的,必须给予针对性较强的专门指导和训练。为了解决“综合性”与“专门化”之间的矛盾,一些课程的教材应采用富有弹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融合和整合,将若干知识点组成模块,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本身又是相对完整而又开放的单位,便于组织教与学。
(四)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相统一
新教材的出现,必须植根于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上,反过来又促进教改目标的实现。现代高职教育必须进一步把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把重理论、轻实践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把以知识传授为主线转变为(下转第241页)(上接第238页)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教材建设也应强调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并不断把教学改革的有效成果、先进方法、新颖内容在教材中反映出来,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
(五)教材建设立体化、国际化
立体化是指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统合多媒体、多形态、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包括多种教学服务内容的结构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立体化教材由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和试题库等组成,具体由教师辅导、电子教案、助教课件、素材库、文字教材、助学课件、网络课程、试题库、工具软件、教学支撑环境等部分有机构成。其不同于传统教材之处,在于它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并发挥其优势,形成媒体间的互动,强调多种媒体的一体化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够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应用对象、不同的应用环境来设计教学要求,并采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为本,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不仅是高科技时代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标志,更重要的是实现教学信息化、网络化,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优化教育要素配置的途径,是一种新型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必将打破过去单一的纸质教材、书本教材那种过分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弊端,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国际化是指教材内容应注意体现时代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适应国际化的能力,以适应21世纪信息化、全球化社会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柏松.现代化高职教育探索之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203-20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基础教育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