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核奖励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24 18:0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务员考核奖励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务员考核奖励办法

篇1

为有效调动县机关各部门(单位)向上向外争取、引进资金的积极性,促进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并贯彻上级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有关文件精神,经县政府研究,现就调整完善引进资金考核奖励办法提出如下意见:

一、考核奖励对象

考核奖励对象为县机关各部门(含垂直管理部门)、有关事业单位。

二、考核奖励的引资范围

(一)各单位向县级以上项目主管部门争取到的拨款或借款;

(二)向县外横向部门、单位或个人争取到的借款或捐赠资金;

(三)政府投资项目政策性贷款。

上述引进资金中,不包括:供本单位使用的非项目资金(包括工作经费、装备经费等);向上级财政部门的借款;借贷的期限在半年以下或利息高于基准利率的借款或贷款;挂钩联系部门的扶持资金。

三、引进资金认定办法

(一)向上争取到的项目资金以省下达文件及到位票据为认定依据。两个以上部门联合行文下达的政策性项目资金平分计入相关部门。

(二)向县外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个人或外商争取到的捐款,必须进入引资单位账户,以银行进账单为认定依据。

(三)政府投资项目政策性贷款,以贷款协议和银行进帐单为认定依据。

(四)借贷性引进资金减半认定。

(五)县委、县政府已基本达成意向再由责任单位落实的引资,按30%给予认定。

四、引进资金考核任务

2008年各单位引进资金的考核任务,以2007年实绩加上10%增幅后确定(具体任务见附件一)。2009年后各年度的任务数,按上一年任务数递增10%确定。

五、考核奖励办法及有关要求

(一)对积极努力争取资金并取得一定实绩的单位,给予工作经费奖励。奖励所需经费由县财政全额负担。各单位所得奖励经费只能用于争取资金开支或弥补办公经费、项目经费不足。

(二)县政府建立由分管县长任组长,县府办、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引进资金考核小组,具体负责引进资金的认定和考核。每年5月底前,县引进资金考核小组要完成上年度引进资金情况考核,提出奖励方案,报县政府审定兑现。

(三)工作经费奖励按各单位引资任务额度设定7档基本标准,再结合各单位实际完成情况折算应得的奖励经费(基本标准和折算办法见附件二)。未下达给任务的部门、事业单位如有引进资金,按完成100%计奖。县财政局的引进资金工作经费奖励由县政府另行研究。

(四)已奖给工作经费的引进资金项目,引资单位不得向受益单位报销任何引资费用。下属事业单位引进的资金,不能计入主管部门引资额度。县审计、财政、监察部门应加强监督检查,对弄虚作假、乱发钱物、乱摊乱派等违规行为要给予严肃处理。

六、其它事项

篇2

一、主要工作要点

财政局办公室工作,虽然取得明显成绩,但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工作纪律抓得不严,督促不够,出现“中间”松散现象;二是工作期间出现利用微机玩游戏现象;三是自身建设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对待以上问题,我们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一)紧扣财政工作中心,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认真开展学习贯彻党的xx大、xx届三中全会精神、科学发展观活动,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切实抓好财政改革和业务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培训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科学理财、依法理财水平。紧紧围绕财政工作这一个中心,充分发挥办公室的决策、参谋、助手作用。一是立足全局统筹谋划,本着在参与决策上不越权,在提意见和建议上不自作主张,在管理事务上不缺位;二是围绕领导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政务、事务、督促、管理、协调等方面,积极为领导决策提供可操作性的依据和有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三是紧贴领导工作思路,把握财政方针、政策,为局领导写好讲话、调研报告及发言等材料,确保局领导有更多的时间抓全局、抓全盘、抓重要性工作。

(二)抓好二个环节,促进工作运转协调

加强“四项”制度的贯彻落实,转变工作作风,适应财政新形势发展需要。加大财政宣传力度,提高文章信息报送采用率,并加大考核奖惩力度。 为促进财政各项工作运转协调,着力抓好督查督办、政令畅通这二个环节。一是在督办、催办上下功夫,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对上级交办和局领导安排的工作,正确理解上级精神,深刻领会领导工作意图,把握工作动态,增强工作预见性,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按照工作办事原则,积极主动与各股室沟通、协调、联系,加强督查、催办,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促进财政各项工作得到贯彻落实。二是确保政令畅通,以“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为枢纽,以承上启下、内外联系为纽带,以信息传递、沟通交流为桥梁,及时批阅传递文件材料,及时组织学习上级财政的方针政策、会议精神和县委、县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及时向领导反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将领导的工作意见传达到各股室,并加强跟踪反馈,督促落实。

(三)树立三大意识,服务好工作大局

加强与股室工作的协调沟通,确保“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加大督促、督办、催办力度,积极为领导出谋划策,当好参谋助手,要做好办公室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这三大意识,一是树立大局意识,就是识大局、顾大局,增强大局观念,[文秘范文],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kt250.com同下一盘棋,共谋财政篇,努力做到大事不糊涂,原则问题不含糊,具体问题不马虎。二是牢记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准确把握“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原则,以服务财政工作、领导、股室、职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搞好政务、事务、后勤服务。三是增强责任意识,工作上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对上级的决策措施和局领导的安排,雷厉风行抓落实,落到实处见成效,决不推诿扯皮、办事拖拖拉拉。

(四)突出四大重点,构建工作平台

进一步完善办公室工作思路,突出全局“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工作考核、党风廉政”这四大重点。一是加强作风建设,以着力抓好学习教育、严格考核、规范管理、开拓创新、狠抓落实、调查研究、贯彻“[文秘范文],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四项”制度等为重要抓手,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突出体现在求真务实、科学理财、勤奋努力、工作见成效上;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行政问责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四项制度,建立财政政务公开信息网制度,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考核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三是加强工作考核,重点加强各股室工作目标、行政效能、党风廉政、综合治理、消防安全、招商引资考核,建立激励奖惩、公开公平竞争机制,促进财政收支任务圆满完成;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着力实施教育、制度、惩防、监督工作整体推进,坚持标本兼治,警钟常鸣,常怀律已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堂堂正正为人,清清白白做事,提高财政干部廉洁从政、依法行政的能力。

(五)做好五项工作,创建和谐机关

篇3

第一条为贯彻区党委、管委会“四城同创”工作部署,强化创建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加强督导检查工作,落实创建工作责任,促进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勤政高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区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双拥模范城市等区党委、管委会决定的城市创建工作及城市管理各类专项整治活动。本办法所称问责,是指被问责的区属部门、驻区机构、管理处、社区、学校等机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在创建工作中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和后果,依照本办法对其进行责任追究。本办法所问责的工作,是指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双拥模范城市等区党委、管委会决定的城市创建工作及城市管理各类专项整治活动所制订的各项任务分解体系布置的工作任务。

第三条对影响创建工作行为的责任追究,应当坚持权责统一、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进行。

第二章问责的情形和方式

第四条各创建职能单位及其责任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问责:

(一)在创建工作中,对上级指令、政令执行不力,不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创建工作部署,未能完成分配下达的创建工作任务,导致测评丢分,影响全区创建工作的;

(二)在创建工作中,工作举措不力,相关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虚于应付,敷衍塞责,导致工作落后、被动,造成不良后果的;

(三)牵头单位不负责,配合单位不尽责,工作推诿、扯皮,配合不力等,给创建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的;

(四)工作中弄虚作假,群众意见大,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五)瞒报、谎报、迟报工作资料和工作情况,对全区创建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的;

(六)不落实督办工作事项的,或存在的问题经督办仍未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

(七)在创建工作的各类考核评比中成绩排名落后,有关职能部门提出问责建议,需要问责的;

(八)在创建工作中,其他需要问责的行为。

因客观不可抗拒的原因造成不能按要求履行职责的,向区“四城同创”活动总指挥部作出书面说明,经调查核实无误后,可以不按上述情形问责。

第五条各级创建工作机构及其责任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应问责:

(一)组织工作混乱,直接影响和妨碍区创建工作开展的;

(二)弄虚作假,应付上级检查,或指使、授意、纵容被检查单位弄虚作假应付检查的;

(三)无正当理由不执行上级机构要求纠正、整改的意见和建议;

(四)放弃、推诿、拖延、拒绝履行检查职责,致使管辖范围内发生影响我区文明形象的行为得不到发现和及时纠正的;

(五)对检查中发现的不文明行为予以隐瞒、包庇袒护、纵容,不予制止和纠正的;

(六)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的;

(七)其他需问责的行为。

第六条在创建工作中采取下列问责方式:

(1)通报批评,并在媒体上公开说明;

(2)行政警告;

(3)行政记过;

(4)停职检查;

(5)免职或建议免职。

问责方式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办理。

第七条在创建工作中,因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应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经专业督查组、有关职能部门移送,区“四城同创”督查组提出问责建议,交由有关部门按干部管理权限和程序进行处理。

第八条在全国创建工作检查和验收过程中,因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加重处理。

第三章实施问责的程序

第九条区“四城同创”各督查组和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创建工作各项指标的落实检查,对责任单位在创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下发督办单,责令其限期整改。对工作推诿、扯皮、整改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职能部门或督查组提出问责建议报送区“四城同创”督导问责领导小组,同时提供有关事实材料和情况说明,区“四城同创”督导问责领导小组依照程序进行问责调查。

第十条在创建工作中,上级领导要求查办的、区部门转办的,群众投诉举报的、媒体曝光的、暗访中发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区“四城同创”督查组组织调查,分清责任,视情节,实施问责。

第十一条问责线索初核后需立项问责的,由区“四城同创”督导问责领导小组办公室作出立项建议并报送区纪委批准。

第十二条区“四城同创”督查组完成调查核查后,向区纪委提供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包括问责情形的具体事实、基本结论、是否问责和采用何种问责方式的具体建议,经批准后由区纪委在听取被问责的单位和人员的陈述和申辩后作出问责决定,并报区党委审定。

第十三条对事实清楚,不需要进行调查核查的或情况特殊的,可直接作出问责决定。

第十四条问责调查处理结束后,问责情况向有关单位或社会公布。

篇4

我市的做法和体会主要体现在“高、实、新”三个字:

一、从政治、战略高度抓稳定

一是高度重视。市委书记每月主持召开一次治安、和维稳工作联席会议,政法委书记坚持每半个月召集一次政法委班子碰头会,市公安局局长坚持每周召开班子会议,研究和落实维稳工作措施。公安局长还要不定期向市委常委会汇报治安工作,同时每个季度分别向人大、政协通报一次情况,加强了对治安工作的领导和监督。二是大幅度投入经费。维稳工作和经济工作一样,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我们加大对综治工作的投入。全市今年综治经费投入比去年增加了4000多万元,是过去五年全部投入的总和。三是重典治乱。严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为了迅速打击犯罪分子,先后开展了“铁拳”、“断腿”、“平安午夜”等一系列严打整治行动,有力地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特别是今年以来,涉枪案件和恶性案件大幅度下降。1—7月,全市立涉枪案件13宗,比去年同期下降72.3%。

二、夯实基础强综治

抓稳定关键是要强综治,而要强综治必须夯实基础。一是抓好综治中心建设。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重点在基础,难点在基层。至7月底止,全市21个镇(街道)的综治中心全部投入使用,共投入资金334万元。综治中心投入使用后,及时地处理了一大批矛盾纠纷案件,使大量的矛盾纠纷将化解在基层,使(镇)街由过去上访的“中转站”变成“终点站”。为加强对镇(街)中心的监督,确保高效运作,市委政法委还开通对镇(街)综治中心的投诉电话,方便群众监督。二是抓好专项整治。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发生在矿产资源开采和娱乐场所的治安案件,约占全市治安案件的30%左右。为了从源头上消除隐患,去年以来,我市把整顿矿产资源市场作为专项整治的重中之重,从政法委、公安、检察、法院、国土等有关部门抽调100多人,对非法开采矿产资源进行彻底整顿,依法取缔了58个无证采矿点,大大减少了影响社会治安的不安定因素,同时将增加财政收入1亿多元。另外,今年4月份以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对娱乐场所和网吧的整治。特别是5月份开展“平安午夜”专项行动,取得了较大的成果。5月份,全市“两抢”案件比去年同期下降48%,其中廉城“两抢”案件下降84%。三是抓好群众性的法制教育。由政法委和宣传部牵头,先后组织拍摄制作了《铁拳行动》、《青少年法制教育》等三个教育专题片,在市电视台反复播放;市司法局与电视合开设法制讲座;团市委则组织开展“绿色上网”教育活动,市教育局与司法局联合推进“法律六进”等系列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四是抓好工作。1—8月份,我市群众到本市上访282批1324人次,批次、人次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71%和63.6%。群众上湛江到省进京集体上访也比去年同期大幅度下降。特别是4月份以来,全市没有出现群众集体越级上访。

三、出新招创平安

面临新形势下治安的新特点,我们必须有新的工作思路、新的工作手段和建立新的工作机制,才能取得实效,实现长治久安。我们主要采取了五方面“新招”。一是创建人大代表测评治安新机制。治安形势的好与坏,应是人民群众说了算。为加强对社会治安工作的监督,今年以来,我市先后两次组织人大代表对社会治安进行测评,加强了人大代表对社会治安的监督。二是创建科学的考核新机制。出台了《廉江市社会治安工作责任制》和《廉江市公安派出所治安工作考核方案》,对派出所所长、教导员考核不及格的一律免职。此外,凡是发生重大治安事件,都由纪委、政法委和检察院组成联合工作组及时

介入调查,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今年以来,撤职免职2人,处分3人。三是创建三级维稳新网络。为了完善维稳防控网络,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今年1月,我市成立总人数340人的“飞虎维稳总队”,同时,在每个村(居)委配备1名治安员和4名兼职维稳员,形成市、镇(街)、村三级维稳网络。四是创建激励新机制。我们设立了“平安奖”,对当月辖区内无刑事案件、无群体性械斗、无群众集体上访、无安全生产事故的村(居)委会,村(居)委书记、主任每人每月发给100元,其他村干部每人每月发给50元的平安奖。建立综治中心实绩考核奖励制度,市财政每年拿出经费90万元,由市委政法委每个季度组织对综治中心进行考核,按得分高低分别进行奖罚。制订《矛盾纠纷调解个案奖励办法》,每年评选100个优秀调解案例进行表彰,充分调动基层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积极性。五是创建和谐农村活动新机制。从今年起,我们在全市范围开展“一好二先三有四和五无”创建活动,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今年1—7月,群众性事件由去年同期8宗下降为3宗。

通过做好“高、实、新”三字文章,我市综治维稳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今年1—7月,全市立刑事案件697宗,比去年同期下降12.3%,立两抢案件253宗,下降20.9%,其中城区立两抢案件73宗,下降45.1%。今年8月11日,我们组织全市119名人大代表对>!

篇5

一、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安全投入不到位,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一方面,由于我县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增加了工作难度,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财力所限,道路交通、工矿企业、消防等方面的安全基础建设严重滞后。加之,一些生产经营单位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一些必要的安全生产设施设备陈旧老化或配备不到位,为有效杜绝生产安全事故增加了难度。

(二)监管机制不完善,监管措施到位不够。主要表现在部分地方和单位抓安全生产的措施不够具体,监管乏力;一些执法监管部门对违章生产、违规作业的行为查处不力,使安全生产的风险指数增加。

(三)跟踪督办不彻底,隐患整改落实乏力。个别部门、乡镇和单位责任意识差,对安全隐患治理,跟踪督办少,工作不够到位,措施不够落实,存在不会管和管不好的问题,导致出现管理上的空挡和盲区,导致监管上存在漏洞和死角,影响安全隐患的及时有效整改。

二、主要做法

(一)把准政策法规,创新执法机制。在认真学习、吃透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政策的基础上,充分用活、用足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同意委托乡镇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办公室行使部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行政执法权的复函》、《四川省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四川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规政策,组织安监、交通海事、农机等相关安全监管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将非煤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水上交通、农机等行业和领域部分安全生产执法权委托给乡镇人民政府行使;县公安交警、消防,交通运管、路政等部门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监管协议,聘请乡村道路交通运输管理、消防安全协管员,协助公安交警、消防,交通运管、路政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相关执法工作。

(二)完善规章制度,明确执法权限。县政府、县安委会办公室先后制发了《南江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开展安全生产监管委托执法工作的通知》、《南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安全生产“三项行动”的通知》、《南江县安全生产隐患(事故)举报奖励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文件,完善了安全生产监管规章制度,为乡镇安全生产委托执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健全监管机构,配强执法人员。全县48个乡镇成立了乡镇安全生产委员会,设立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和安全生产监察执法中队,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合署办公。按照一万人口以上乡镇3人、一万人口以下乡镇2人的标准,在本乡镇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人员中明确专门工作人员从事安全生产监察执法工作,彻底解决了乡镇安全监管力量薄弱的难题。

(四)提高业务素质,组织培训到位。由县级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和县政府法制办组织,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对全县48个乡镇125名委托(协助)执法人员就烟花爆竹、危化品、工矿商贸企业、农业机械、水上安全委托执法,道路交通运输、消防安全协管等方面,进行执法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培训,提高了委托(协助)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所有执法人员经考试合格颁发委托执(协助)法证件后,准予其开展行政执法工作。

(五)配齐装备设施,安全投入到位。县政府在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了60余万元资金,为乡镇纳入委托(协助)执法人员统一着装,并为每个乡镇配备了必要的照像、摄像等执法设备和办公设施,为顺利开展委托执法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篇6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证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为中心,着力完善食品药品监管责任体系,着力整治和规范食品药品市场秩序,着力提升食品药品监管服务发展的能力,为建设“四个”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目标

1、提高镇(区)食品安全机构运行质态。促进镇(区)食安办、村工作站运行正常,食品药品“两员”(协管员、信息员)作用充分发挥。

2、深化全县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牵头组织食品安全联合检查行动2次以上。

3、强化食品风险监测,制定并实施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方案,严密监控食品安全。

4、强化组织协调,全年召开食安委例会10次以上,对所有镇(区)开展调研指导。

5、进一步规范全县农家宴管理。确保全县民间厨师登记、培训体检率、农家宴信息上报率、农家宴备案率达90%以上。

6、保化单位监管档案建档率达90%以上,检查覆盖率90%以上,频次2次/户以上。

7、全面完成上级和县规定的年度保化品种抽样任务。

8、开展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活动。药械生产经营企业、药包材生产企业、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含一级)及医疗机构制剂室检查覆盖率100%,社区卫生服务站抽查覆盖率10%以上。重点企业监督检查4次以上,一般企业监督检查1次以上。加强源头监管,确保辖区内不发生重大药品安全责任事故。

9、实现基本药物全面监管。基本药物生产企业、配送企业和使用单位监督检查覆盖率100%,参加招投标的基本药物全品种实施电子监管覆盖率100%。建立辖区内基本药物监管(包括基本药物生产品种监管)电子档案覆盖率100%。

10、扎实开展药品专项整治。认真开展药品生产流通领域专项整治活动,开展原辅料及药包材、冷藏药品、疫苗、中药饮片、特殊药品及含特药、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监管等专项检查。

11、加强药械从业人员培训。组织药品零售企业从业人员、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人员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从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

12、加强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完成ADR监测报告400份,其中新的、严重的ADR报表占15%以上。完善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和部分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和监测网络,完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50份。

13、全年办理案件40件以上,行政指导100起以上,各类案件处理率100%,立案案件结案率90%,罚没款到帐37万元。严格执行未形成案件定期汇报制度、一般案件定期报告制度、案件集体合议和重大案件会审制度。全年无错案,无行政诉讼及行政复议撤销、变更案件。案件全部实行说理式执法文书,严格执行自由裁量规定。

14、集中开展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专项行动4次以上,深入社区、农村开展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行为宣传活动2次以上,专项行动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成效显著。加大大要案查处力度,涉嫌犯罪案件及时移送,移送率100%。力争获得省局大要案稽查奖励。重大案件在规定时间内上报县法制部门及市局。

15、立案案件及行政强制措施全部上网,不得出现红灯警示。

16、认真组织药品监督性及评价性抽样,按时完成抽样计划,加强抽样针对性,提高抽验效能,监督抽验阳性率3%以上。基本药物抽样完成率100%,生产企业中标品种、定点配送企业、试点医院抽样率100%。不合格检验报告书核查100%,并按规定要求反馈抽验机构。及时做好抽验工作总结、分析汇总。

17、加强综治、法治建设等工作。完成学法培训任务,公务员年内学法不少于40学时,行政执法人员全年参加法律法规知识更新学习培训不少于15天,各类普法教育完成率100%。创成县综治和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合格单位。推进权力内控建设,规范稽查执法、监督抽验、认证管理、日常监管等执法行为。

18、加强党风、政风、作风建设,社会评议满意度较往年上升,各类考核检查评比位次前移。

19、加强信息宣传工作,全年编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简报》12期以上,《日讯》专版专栏组稿10期以上。宣传报道被《食品药品监管》采用10篇(条)以上,被国家级报刊采用4篇(条)以上,市局网站和《中国•》网站采用信息80条以上,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活动,组织食品药品监管主题大型宣传活动2次以上。

20、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三、主要措施

(一)切实履行食安办职能,扎实推进食品安全综合监管

1、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一是落实年度目标任务。协助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会议,县政府与各镇、有关部门签订责任书,制订出台考核奖励办法,年度工作要点。二是强化年度重点任务的组织推进。每月下发食安委重点工作安排,定期召开食安委例会,组织开展对各镇(区)、部门工作调研指导,适时开展明查暗访,强化督查督办。三是抓好镇(区)、部门工作考核奖励。年底组织人员,对各镇(区)、有关部门实施年度目标管理考核。

2、强化食品安全机构和队伍建设。积极建议县政府调整建立县食品安全委员会,督促各镇(区)强化食安办和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站建设,调整充实食安办人员,健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议事规则和工作制度,确保工作运转正常。积极整合基层监管资源,强化镇(区)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农业推广中心、质监站、工商分局等基层机构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能,并与公安派出所建立协作配合机制,推动基层监管工作。加强对全县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培训,建立“两员”考核激励机制,落实考核奖惩。

3、有重点的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狠抓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品种的食品安全综合治理,依法查处各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一是切实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严厉打击“地沟油”违法犯罪。组织开展餐厨废弃物管理工作调研,着力引进和培植餐厨废弃物回收企业,切实解决我县餐厨废弃物回收问题。进一步加大我县三处“地沟油”粗炼加工点的监管力度,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加强油脂加工企业、作坊监管,强化油脂流通领域溯源管理,规范餐饮单位食用油采购索证行为。二是开展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市场专项整治。在巩固豆芽和血豆腐监管成果的同时,开展米、面、油、乳品、酒类、蔬菜、肉及肉制品、水产品、儿童食品等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加强对牛肉、蘑菇、面条、虾丸等食品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行为。

4、强化食品风险监测。根据全县食品安全市场现状,制定全县食品安全抽样监测工作方案,落实专项检验检测经费,依托国家有机食品检验中心及县有关检测机构的技术支撑,对全县具有特色的地方产品、群众反映强烈、问题较为突出的食品、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减肥、降糖类等保健食品等有针对性的开展抽样监测,力争及时发现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行为,提前防范食品安全风险。

5、继续加强农家宴管理。严格按照县农家宴管理办法的规定,督促各镇(区)进一步做好民间厨师登记、培训、体检工作,充分发挥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员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作用,及时报送农家宴信息。加强农家宴现场监督指导备案工作,严防农家宴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6、加强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根据县明确的监管职责分工的要求,督促县有关部门要依法合理设定行政许可或备案登记制度,强化日常监管,确保小作坊和食品摊贩按照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规范生产经营行为。重点加强对豆制品、小油坊、糕点、米面来料加工等小作坊及街头食品摊点(主要是学校周边摊点)、小餐饮的日常监管,杜绝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开展“保化经营规范年”活动,全面规范保化市场秩序

1、开展调查摸底,建立健全监管档案。对全县保健食品化妆品经营使用单位进行调查摸底,分类梳理,切实摸清底数,掌握单位基础信息和所经营使用品种基本情况,建立企业监管档案。到年底,建档率达90%以上。

2、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保化经营行为。督促各经营单位建立并落实好索证索票、卫生管理、进货查验、货品存储、出入库、不合格产品处理及培训等各项管理制度。做好产品购销台账的登记工作。

3、开展示范创建,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组织开展保健食品化妆品经营单位“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引导全县保化单位积极争创市、县“保健食品化妆品示范单位”,以点带面,提高全县保健食品化妆品规范经营的水平。

4、加强抽样检测,提高监管科技含量。制定全县保健食品、化妆品抽检计划。依靠省市药检所的技术支撑,开展对风险程度高、消费量大、易违法添加药物等产品的监督抽检,重点品种有针对性的开展抽样检测,并不定期向社会公布检测情况。建立覆盖全县的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监测网络,督促企业落实专人开展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5、强化备案登记,严把许可准入关。在新的保健食品监督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前,对全县保健食品经营单位许可准入实行备案登记管理,由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保健食品经营单位经营状况的合法性予以审查并进行备案登记,作为许可经营和工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的前置许可的凭证。

6、加大检查力度,严打违法违规行为。加强与卫生、工商等部门的协作,联手推进保健食品化妆品整治行动。重点检查保健食品化妆品的标签标识和说明书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销售盗用、假冒批准文号的伪劣保健品,是否有普通化妆品冒充特殊化妆品,进口化妆品是否有中文标识和进口批件,是否销售过期保健食品化妆品。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化学药物成分及违法使用禁限用物质行为,重点整治保健食品冒充药品问题。

7、开展广告监测,严打虚假宣传行为。加强与新闻宣传、工商管理等部门的合作,对违法保化广告的进行跟踪监测。重点监测未经审批擅自、篡改审批内容及宣传疗效的保健食品广告,使用医疗术语、虚假或夸大宣传的化妆品广告。

8、实行分类监管,推行保化诚信体系建设。根据保化单位规模、经营方式、经营品种多少等,将我县保化经营单位进行分类分级,根据等级确定检查频次,提高监管针对性。开展保健食品化妆品经营单位“诚信经营”承诺活动,落实企业第一责任人责任,并根据日常监管和保化单位规模经营状况,建立并完善好保化单位监管信用档案,开展诚信评比,积极推行保化诚信体系建设。

(三)全面开展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活动,推进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建设

1、全面开展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活动。紧扣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建设的要求,按照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标准和实施方案的要求,落实创建责任,明确监管职责,完善考核机制,细化目标任务,督促和指导各镇区和相关部门开展创建活动。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基本药物、药品电子监管和远程监管,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强化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信用体系管理。加大创建工作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创建氛围,力争年内达到药品安全示范县验收标准。

2、切实保障基本药物质量安全。一是加强源头监管。指导和督促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实施新版GMP,加强基本药物电子监管,做好新中标基本药物的原辅料、生产处方工艺核查工作,实行基本药物中标品种动态监管。二是着力配送监管。加强基本药物配送企业药品电子监管和远程监管实施工作的监管,重点加强药品的采购、在库养护、冷链管理等过程的监督检查。三是加强使用监管。宣传贯彻《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督促医疗机构按《办法》要求,严格采购验收管理,改善储存保管条件,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药品使用行为。加大基本药物的质量抽检力度,完善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保证公众安全使用基本药物。

3、着力提高药械日常监管效能。一是以实施GMP为抓手,提升生产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做好药品生产企业实施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三类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施《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工作,进一步落实企业社会责任,强化质量授权职权,杜绝药械安全责任事故。二是以加强质量管理为基础,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学习贯彻国家局新修定的GSP,继续坚持做到“三个结合”。扎实开展药品生产流通领域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积极推进《省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的实施,推动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电子监管系统建设,规范日常管理,提高质量管理能力。三是以贯彻《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为契机,提升医疗机构质量管理水平。严格按照《办法》对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含一级)开展监督检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储存、保管、调配和使用等行为,建立健全医疗机构电子监管档案,完善基础信息、日常监管、药品质量安全信用等内容,保障公众安全使用药品。

(四)始终保持药械打假治劣力度,大力规范药品市场秩序

1、重拳出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今年将加大稽查力度,力争多办大案、要案、精品案。加强重点环节、重点部位、重点品种检查,实行“无盲区稽查、有重点稽查”,对药品零售企业重点检查知名品牌药品、广告品种、出租柜台、药师履职、处方药销售等,医疗机构重点检查疫苗、检验试剂、设备等内容。着力开展打击邮售假药、整治虚假宣传药械、整治非药品冒充药品、加强医疗器械的稽查、加强中药饮片抽样检测、加强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经营市场监督检查等专项行动,强化生产企业源头监管,积极开展药械抽验,规范药品购销行为,进一步规范药械市场秩序,严厉查处性质恶劣、危害严重、社会影响大的重大违法案件。

2、加强稽查协作,形成整体联动机制。严格落实两高司法解释,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充分发挥药品监管、公安、法院、检察院四方联席会议制度和区域打假机制作用,统筹推进打击制售假药工作,杜绝以罚代刑和地方保护主义。一是多方协作,齐抓共管。继续加强与金湖、盐都等周边六县市区稽查协作区的合作,加强交流,互通信息,及时有效的打击违法行为;二是加强与公安、卫生、工商、邮政、新闻媒体等部门的配合力度,打击无证经营、挂靠经营、无证生产假劣药械行为及虚假药械广告。三是加强与综合监管科的协调配合,整合资源,将稽查与监管有机的结合,提高稽查监管的效能。

3、创新办案方式,坚持规范公正执法。全面提升稽查行政执法水平。一是创新办案理念,提升案源挖掘能力。要提升观念,创新理念,不简单为了办案而办案,要善于小中见大,善于捕捉信息,善于深度挖掘,提高监督检查中快速发现案件线索的能力和对违法行为的敏感性,才能追根溯源,更大程度发挥稽查效能,铲除违法行为的源头。二是加大“开门办案”力度。为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案件办理质量的提高,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与互动,拓展监督渠道,进一步改善执法环境。针对不同案件分别邀请人大、政协、公检法司、行风监督员、监管相对人等参加案件讨论审理,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行使。三是坚持使用说理式执法文书。说理式执法,是提高办案质量、强化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消除对抗情绪、化解行政争议的有效手段,是提升机关形象、建设法治药监的现实需要。在办案中强化说理论证,以理服人、以事实为依据,在执法文书中,说清违法事实、说清案件证据、说清违反法规。

(五)切实加强作风能力建设,夯实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基础

1、切实加强班子和队伍自身建设。围绕“团结、开拓、廉洁、高效”的目标,以深入开展“三问三治”活动为载体,全面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适应形势和任务要求,重于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开阔思维、创新思路,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科学监管、依法行政、综合协调、创新创优能力。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良好风气。注重讲大局、讲党性、讲支持,营造恪尽职守、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注重操守品行、培养健康情趣,努力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以实际行动带领干部职工开拓工作新局面。在干部职工中开展学习政治理论,学习业务活动,开展公务员职业道德主题教育,进一步提升全员政治业务素质。

篇7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和政法委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深入开展“强综治、创平安、促发展”创建活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推进综治维稳防控体系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廉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我市的做法和体会主要体现在“高、实、新”三个字:

一、从政治、战略高度抓稳定

一是高度重视。市委书记每月主持召开一次治安、和维稳工作联席会议,政法委书记坚持每半个月召集一次政法委班子碰头会,市公安局局长坚持每周召开班子会议,研究和落实维稳工作措施。公安局长还要不定期向市委常委会汇报治安工作,同时每个季度分别向人大、政协通报一次情况,加强了对治安工作的领导和监督。二是大幅度投入经费。维稳工作和经济工作一样,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我们加大对综治工作的投入。全市今年综治经费投入比去年增加了4000多万元,是过去五年全部投入的总和。三是重典治乱。严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为了迅速打击犯罪分子,先后开展了“铁拳”、“断腿”、“平安午夜”等一系列严打整治行动,有力地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特别是今年以来,涉枪案件和恶性案件大幅度下降。1—7月,全市立涉枪案件13宗,比去年同期下降72.3%。

二、夯实基础强综治

抓稳定关键是要强综治,而要强综治必须夯实基础。一是抓好综治中心建设。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重点在基础,难点在基层。至7月底止,全市21个镇(街道)的综治中心全部投入使用,共投入资金334万元。综治中心投入使用后,及时地处理了一大批矛盾纠纷案件,使大量的矛盾纠纷将化解在基层,使(镇)街由过去上访的“中转站”变成“终点站”。为加强对镇(街)中心的监督,确保高效运作,市委政法委还开通对镇(街)综治中心的投诉电话,方便群众监督。二是抓好专项整治。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发生在矿产资源开采和娱乐场所的治安案件,约占全市治安案件的30%左右。为了从源头上消除隐患,去年以来,我市把整顿矿产资源市场作为专项整治的重中之重,从政法委、公安、检察、法院、国土等有关部门抽调100多人,对非法开采矿产资源进行彻底整顿,依法取缔了58个无证采矿点,大大减少了影响社会治安的不安定因素,同时将增加财政收入1亿多元。另外,今年4月份以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对娱乐场所和网吧的整治。特别是5月份开展“平安午夜”专项行动,取得了较大的成果。5月份,全市“两抢”案件比去年同期下降48%,其中廉城“两抢”案件下降84%。三是抓好群众性的法制教育。由政法委和宣传部牵头,先后组织拍摄制作了《铁拳行动》、《青少年法制教育》等三个教育专题片,在市电视台反复播放;市司法局与电视合开设法制讲座;团市委则组织开展“绿色上网”教育活动,市教育局与司法局联合推进“法律六进”等系列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四是抓好工作。1—8月份,我市群众到本市上访282批1324人次,批次、人次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71%和63.6%。群众上*到省进京集体上访也比去年同期大幅度下降。特别是4月份以来,全市没有出现群众集体越级上访。

三、出新招创平安

面临新形势下治安的新特点,我们必须有新的工作思路、新的工作手段和建立新的工作机制,才能取得实效,实现长治久安。我们主要采取了五方面“新招”。一是创建人大代表测评治安新机制。治安形势的好与坏,应是人民群众说了算。为加强对社会治安工作的监督,今年以来,我市先后两次组织人大代表对社会治安进行测评,加强了人大代表对社会治安的监督。二是创建科学的考核新机制。出台了《廉江市社会治安工作责任制》和《廉江市公安派出所治安工作考核方案》,对派出所所长、教导员考核不及格的一律免职。此外,凡是发生重大治安事件,都由纪委、政法委和检察院组成联合工作组及时介入调查,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今年以来,撤职免职2人,处分3人。三是创建三级维稳新网络。为了完善维稳防控网络,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今年1月,我市成立总人数340人的“飞虎维稳总队”,同时,在每个村(居)委配备1名治安员和4名兼职维稳员,形成市、镇(街)、村三级维稳网络。四是创建激励新机制。我们设立了“平安奖”,对当月辖区内无刑事案件、无群体性械斗、无群众集体上访、无安全生产事故的村(居)委会,村(居)委书记、主任每人每月发给100元,其他村干部每人每月发给50元的平安奖。建立综治中心实绩考核奖励制度,市财政每年拿出经费90万元,由市委政法委每个季度组织对综治中心进行考核,按得分高低分别进行奖罚。制订《矛盾纠纷调解个案奖励办法》,每年评选100个优秀调解案例进行表彰,充分调动基层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积极性。五是创建和谐农村活动新机制。从今年起,我们在全市范围开展“一好二先三有四和五无”创建活动,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今年1—7月,群众性事件由去年同期8宗下降为3宗。

通过做好“高、实、新”三字文章,我市综治维稳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今年1—7月,全市立刑事案件697宗,比去年同期下降12.3%,立两抢案件253宗,下降20.9%,其中城区立两抢案件73宗,下降45.1%。今年8月11日,我们组织全市119名人大代表对治安情况进行测评,认为根本好转、明显好转和有所好转三项所占比例为96.6%,比年初测评提高了6.9个百分点,特别是人大代表认为根本好转、明显好转两项所占的比例达51.2%,为实现市委、市政府年初提出的“年底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8

一、健全组织领导体制,切实做到坚强有力

1、加强领导体系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重中之重”要求,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加大力度,倾注精力。市成立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负责对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统一指挥部署。领导小组下设一室七组,分别为综合协调办公室和现代农业、规划建设、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精神文明、农村改革、固本强基七个工作组,办公室主任和各工作组组长分别由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担任,综合协调办公室负责日常的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和督促工作,各工作组负责相关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实施推进。各农村市(县)区党委、政府要分别明确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同志,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体制,确保各项工作上下联动、同步开展。

2、加强综合部门建设。根据中央和省委要求,大力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切实增强其在组织协调、指导服务、政策研究、督查考核等方面的职责。市编办根据我市农村工作实际和城乡统筹发展要求,结合地方机构改革工作,研究提出市、市(县)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机构强化意见,将其作为党委工作部门,单独列入机构序列,进一步扩充增强职能,调整增加编制。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全市各镇(包括涉农街道)成立农村工作办公室,负责区域内农村政策贯彻、经营管理、制度创新等具体工作,切实构建起全市农村工作综合协调和统筹推进的完善网络体系。

3、加强相关部门建设。农口部门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转换职能,增强素质,加强自身建设,加快形成职能明确、职责一致、运转协调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市发改委、经贸委、教育局、科技局、民政局、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设局、交通局、文广新局、卫生局、体育局、环保局、规划局、旅游局、金融办等部门要从更好地支持“三农”发展、更好地服务“三农”工作出发,明确一名负责同志分管农村工作,成立或明确一个以上专门处室负责农村工作,并配齐配强熟悉农村工作业务的人员,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确保工作有人做、见实效。

二、完善研究决策机制,确保部署科学严谨

4、进一步健全调研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要经常深入农村,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倾听农民呼声,确保工作开展最大程度地符合地区实际、符合农民愿望、符合发展要求。要围绕事关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年精选一批课题,通过自主研究、联合研究、项目招标等多种方式,通过走访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提升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决策部署水平。

5、进一步健全会商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对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要切实想方设法及时研究解决。对不能独自承担、需要其他工作组或部门协助或联合研究解决的,要及时通知其他工作组或部门,进行集体会商,共同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思路,推动问题解决。对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要及时告之相关负责的工作组和部门,推动问题获得有效解决。

6、进一步健全决策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对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自身无权决策的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实际,及时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决策,作出部署安排。领导小组同时建立定期决策部署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研究决策工作推进中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工作开展中的重大问题。

三、完善规划调控机制,加大引领导向力度

7、高度重视农村规划。坚持把科学规划作为实现农村科学发展、城乡一体发展的龙头工程,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控制作用,推动镇村行政区划调整,加快“三个集中”步伐,加大新市镇、新型社区和新农村联动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城乡经济、社会、空间、生态布局,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人口集中水平,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8、科学完善农村规划。研究制定《*市农村规划编制管理办法》,切实明确各类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着眼长远,立足现实,坚持现实性、前瞻性、合理性有机统一,不断深化完善农村产业发展、新市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切实做好各项规划之间的科学有效衔接。规划编制过程中,要积极强化专家论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努力提升规划的科学论证水平和公众参与程度,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合理。

9、精心实施农村规划。按照区域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要求,以大建制镇推动新市镇整合,以大行政村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形成以“新城、新市镇、新型社区”为主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加强规划与区划的对接工作,加大建制镇、行政村撤并和撤镇建街、撤村建居工作力度,促进镇村布局体系规模调大、结构调优。按规划有序推进所有保留村庄的整治改造,积极开展规划政策创新试点,允许按规划重建或新建住房或配套用房,打造宜居宜人村庄典范。

10、严格管理农村规划。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中确定的基本程序审批各类规划。各级政府不得随意变更规划,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随意干预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并作为公共决策、调控手段和实施项目的重要依据。切实强化规划执行监管,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及时纠正、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推动农村规划全面落实。全面推行“阳光规划”,全过程实行公示制度,广泛接受各方面监督,以强有力的监督推动规划的实施到位。

四、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强化发展资金支撑

11、完善财政投入制度。市财政部门加紧研究制定“财政投农资金投入使用评价办法”,科学界定财政投入范围内容,建立健全相应指标体系,切实明确财政投入具体要求,为监督检查各级政府投入政策贯彻落实情况提供参考依据。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各地区和各相关部门、各级人大和政协定期对同级政府开展财政投农情况的督查和检查活动,促进财政投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财政投入全面及时足额到位。

12、完善金融投入制度。鼓励支持外地银行、外资银行和地方银行发起创办村镇银行,加大对已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支持,推动村镇银行强化为农服务、实现持续发展。加快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步伐,努力实现农村小额贷款全覆盖。建立健全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多层次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各(市)区均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再担保机构。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和覆盖面,大力发展农村意外保险、财产保险、农机具保险、农民房屋保险等涉农险种。制定完善对合作组织、村级扶贫、农民创业等特定主体的信贷投放考核激励办法,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给予资金奖励。

13、完善社会投入制度。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国家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切实调动广大农民投资投劳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续本着“政府引导、有效扶持、自助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大力推进“一企一村、多企一村、一企多村”结对机制建设,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投资“三农”、支持农村发展。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功能,灵活运用贴息、担保、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外资资本、民间资本等各类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五、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大力增强智力支持

14、加大政研合作力度。着力开展市、市(县)区两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政研合作,加快探索地方政府与合作院校联手共建的有效机制。认真学习外地成功经验,围绕技术推广、培训教育、机制研究、挂职锻炼等主题,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开展各类合作活动。坚持将政研合作融入新农村建设整体之中,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人力、科技优势,着力破解科技含量不高、人才资源不足和建设机制不活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发展成高效农业、传统村落改造成新型社区、传统农民培育成现代农民。

15、加大成果转化力度。结合实际积极创办“产学研创新中心”、“高科技园区孵化器”、“技术合作推广中心”等科技创新、科技创业、科技服务载体,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积极以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在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生态改善、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综合改革等方面,每年组织实施一批示范性强、带动力大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进科技成果和新农村发展建设紧密结合。积极按照服务综合化、功能多样化、推广社会化的定位,加快探索建立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16、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理念,围绕能力提升,分门类、分专业、分层次、分结构,分期分批抓好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突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文化素养等培训内容,使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职位的干部都能得到较为系统的培训,打造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的党政人才队伍。大力实施新农村人才保障工程,推动市(县)区、镇、村实用人才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培养一大批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农村基层组织管理人才、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切实满足农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六、完善实施推进机制,推动工作深入开展

17、完善工作例会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并围绕农村改革发展十大强农惠农工程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各项重点工作,每年选定一个以上主题召开专题推进会,交流各地区、各相关部门的工作推进情况,学习借鉴先进经验,集体研究推进工作,共同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

18、完善统筹协调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市农村改革发展十大强农惠农工程牵头部门、市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各项重点工作牵头部门,及时通过召开联席会议、联合组织推进、共同检查考核等多种形式,探索行之有效的统筹协调推进机制,强化成员单位之间的相互配合,做好上下左右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互促互补效应,提高推进效率,扩大综合效果。

19、完善促进创新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立足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围绕规划建设、就业保障、公共服务、两个置换、组织合作、金融扶持等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加强研究,加强创新,及时制定出台有助于破解难题的鼓励性、优惠性、配套性政策措施,切实为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注重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和探索实践,深入总结、积极推广基层的成功做法、有益经验,鼓励和支持基层群众采取更加灵活的工作措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20、完善结对共建制度。在强化政府自身作为的同时,积极坚持多方合力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大力强化部门结对、村企结对、村村结对工作,推进市各相关部门、工商企业、经济强村继续发扬结对帮扶薄弱村的优良传统,对经济发展薄弱村加强结对帮扶,切实通过扶助困难户、帮助建设基础设施、帮助农民转移就业等多种方式,帮助薄弱村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七、完善督查考核机制,促进工作全面落实

21、突出督查考核重点。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建立严格的督查考核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的督查考核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地区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年初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下达的目标任务书和制定的相关工作意见确定。督查考核要全面察看各市(县)区、各部门落实和执行各级强农惠农政策、完成农民增收等重要综合指标、完成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实支农项目及资金、推进“三农”工作体系建立等有关情况。

22、完善督查考核办法。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市级有关职能部门的督查考核活动要围绕提升推进成效,积极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工作督查要实行综合和专项、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各工作组的专项督查活动每半年分别至少进行一次,督查中要深入开展“三查三看三比”活动。工作考核要坚持平时跟踪问效、季度进度检查、年末综合评定相结合。切实通过有力的督查考核活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推进目标全面完成。

23、公开督查考核结果。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督查情况将定期通过全市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简报公布。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年度考核结果通过地区(部门)自评、地区(部门)互评、群众测评等方式综合确定后,由领导小组排定名次,按时向社会进行公布,接受广大群众监督评议。考核结果同时上报市委、市政府和市人大,作为部门评优奖励的重要标准和领导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

八、完善奖励问责机制,充分激发工作动力

24、健全相关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工作干部选配制度,切实抓好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班子中熟悉农村工作干部的选拔配备,十分注重从农村基层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机关,建立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人才资源库,为推动农村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政治和组织保证。加紧完善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和选任镇级领导干部的激励制度,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年轻同志到村帮助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篇9

一、狠抓招商引资,做好“招”的文章

我们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发展之基、增量之源,不断转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理念,真正把招商引资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内在动力和优化产业结构、应对金融危机的生动实践。

(一)创新方式招商。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招商引资竞争态势,我们认真研究招商引资规律,进一步完善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考核评价机制,积极探索项目征地拆迁工作机制,提高项目落地率。不断创新社会化、信息化招商办法,采取专业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节会招商等方式,重点抓好内生型、节链式招商,着力推进项目与本地资源对接、与产业基础链接,向专业园区聚集。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成了兴发宜都工业园、林森矿业二期、50万吨纸板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宜都,东阳光热电厂、1500吨红霉素、胰岛素项目相继投产。今年,全市共确定招商引资项目160个,计划投资6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8亿元,同比增长60%。其中工业项目96个,农业项目40个,社会发展项目10个,城建交通项目14个,工业项目比重占到60%。同时,我们积极争取新增中央投资项目47个,总投资3。4亿元,其中:中央预算投资1。26亿元,已开工44个,竣工项目28个,累计完成投资2。56亿元,占计划任务的59。3%。

(二)搭建平台招商。按照一区多园的思路,加大园区建设力度,着力提升园区聚集生产要素功能,努力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平台,成为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的“孵化器”。先后修编出台《宜都工业园总体规划》、《宜都市沿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初步形成了以陆城为中心、枝城和红花套为两翼的沿江经济走廊,建成了东阳光生物医药园、枝城化工建材园、陆城纺织工业园、清江绿色产业园、陆城陶瓷工业园和中小企业创业园等多个专业园。今年财政投入3亿元,实施园区道路硬化、污水处理、电网改造、供水供气管网等配套建设项目53个,以更加完备的功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尤其是中小企业创业园,先后入驻企业100余家,预计全年实现产值190亿元,同比增长4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同比增长50%,园区被列入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在全省综合考评中连续3年位居前列,并跻身“全国百佳科学发展示范区”。

(三)营造环境招商。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我们大力推行全员服务、全程服务和全方位服务,着力营造“关心投资者、尊重企业家、鼓励大创业”的浓厚氛围。对新接触的外来投资者,坚持少讲过程、多讲办事结果,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办事环节,促其迅速开工、投产;对已落户的企业,坚持“四不变”:政策承诺不变、支持力度不变、服务专班不变、发展环境不变,着力打造支持发展的环境,增强投资者的发展信心,支持企业不断扩张壮大;对发展暂时受挫的企业,坚持“三不”:一不赶、二不凉、三不嫌,做到理解第一,宽容为上,真心帮助企业把脉问诊、解决难题,促其摆脱困境,发展壮大。近年来,凡落户宜都的项目、企业,无论是在签约、建设和投产阶段,我们都实行全过程“保姆式”服务,没有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仅东阳光每年追加投资额均在20亿元以上。

二、狠抓结构调整,做好“优”的文章

调结构、促转型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推进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以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投资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

(一)转变产业结构。产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为适应全国和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变化,我们通过政策引导,加大技术创新,大力推进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集中。全市科技累计投入10亿元,孵化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58项,逐步将原有的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转变,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型建材、机械电子、食品加工等为重点的新型产业集群日益壮大。一是以高新技术为牵引,积极培育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已形成年产值30亿元的规模。二是以优质高效为目标,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已形成年产108万吨酸、24万吨合成氨、75万吨复合肥的生产能力,产值已突破100亿元,精细化工产业集群进入全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三是以技改扩能为重点,加快发展新型建材产业。新型建材产业集群已形成水泥500万吨、1000万件高档卫生洁具、1600万平方米中高档墙地砖的年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四是以升级配套为依托,不断提升机械电子产业。机械电子产业集群已形成年产值10亿元的规模。五是以精深加工为突破,着力发展食品加工产业。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已形成年产值10亿元的规模。

(二)转变产品结构。我们牢固树立“品牌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大力实施名牌带动和质量兴市战略,引导企业由做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由做产品向创品牌转变,积极扶持、鼓励企业争创著名商标和精品名牌。制定出台争创名牌的奖励办法,对新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宜昌市知名商标和国家、省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最高给予20万元的奖励。目前,我们开发节能新 产品154项,成功培育了“楚星”牌磷铵、“华宜”牌套筒2个湖北省著名商标,“楚星”牌磷酸一铵1个国家名牌产品和“惠宜”牌系列卫生陶瓷等7个省级名牌。特别是土老憨公司持有的“土老憨”商标荣获“最具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商标”奖,获此殊荣的全国仅有60个。在工业产品上我们形成了亚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化成箔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发酵基地,世界最大的紫外线吸收剂生产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卫生陶瓷生产基地等5个之最。在农业产品上我们形成了世界最大的人工养殖鲟鱼鱼子酱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鲟鱼生产繁育基地,全国最大的“宜红功夫茶”生产基地,中部最大的波尔山羊繁育基地和全国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等五个之最,不断叫响“宜都制造”。

(三)转变投资结构。投资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一方面,明确投资方向。我们充分发挥投向对结构调整的风向标作用,重点支持贷款投向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型建材、新型电子、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每年贷款余额占到贷款总额的70%以上,保证了东阳光、宜化楚星、华新水泥等重点企业的信贷需求。同时,我们采取停止贷款、冻结账户的方式,限制高耗能、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先后依法关闭小水泥厂9家、粘土砖厂17家,取缔土纸厂71家,并对5家规模小、能耗高、污染严重的陶瓷企业进行整体搬迁,共淘汰落后陶瓷生产线12条。另一方面,转变投资方式,由政府投资主导向市场融资主导转变。我们改变以往财政周转金、政府借款直接向企业投资的方式,不断提高担保公司的担保融资能力,引导企业通过担保公司担保直接向金融机构贷款、向市场融资。去年以来,市财政向担保公司注资5000万元,增强了担保公司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倍增效应。今年以来,积极争取深圳等外地金融机构各项贷款40亿元,同时,我市金融机构向企业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了53。73亿元,比年初增加14。87亿元,增长38%。

三、狠抓市场主体,做好“量”的文章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企业实力决定产业实力。针对企业发展中的困难,我们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一手抓骨干企业,一手抓中小企业,形成了“航空母舰”率先领跑、“蚂蚁军团”竞相跟进的格局。

(一)扶优扶强,壮大骨干企业。骨干企业是产业集群的核心和龙头,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我们坚持把做大做强骨干企业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头等大事来抓。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就业带动强的发展思路,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大集团。东阳光、华新水泥、宜化楚星等一批骨干企业不断壮大,预计今年东阳光公司可实现产值55亿元,入库税金2。9亿元,实现外贸出口1亿多美元,其中生物原料药出口3600万美元,增长108%,化成箔出口6500万美元,增长20。3%。同时,我们不断强化目标管理,落实工作措施,加强跟踪督办和检查考核,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小进规力度”,确保全年新增规模企业计划的落实。今年以来,全市新增规模企业39家,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77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30家、过10亿元6家、过50亿元2家。18家自营出口企业实现出口创汇1。3亿美元,同比增长28%,居宜昌市县市区第一位。

(二)内聚活力,培育中小企业。通过放活政策、激活要素、盘活资源,大力引导和鼓励本地能人创家业、办企业、干事业,催生了一批本地中小企业。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全民创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在土地使用、证照办理、税费收缴、资金扶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重点支持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创业、大中专毕业生和退转军人自主创业、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与创业。同时,我们认真落实上级有关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投入达到2。7亿元。统筹安排1。5亿元生产调度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对企业享受的招商引资、出口退税等政策及时兑现。加强担保平台、融资平台、信用协会建设,完善“两台一会”企业融资模式。今年以来,担保公司已累计为中小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担保贷款3。52亿元。全市新增民营企业400家,个体工商户4000户,个体工商户增加数较去年增加1倍,全市个体工商户总数达到13000多户,民营企业达到1000家。

(三)串珠成链,发展配套企业。提高产业素质,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关键是要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围绕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发展,我们着力发展配套型、产业链项目,不断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市三星公司、仝鑫公司与一汽、二汽等汽车生产厂家长期开展配套合作,年销售连杆20万件,精密锻件1。5万吨,液压油缸2。5万套。同时,这些汽车零配件生产、加工企业还打开了广西(玉柴)、浙江(泉州)、重庆(长安)、柳州(五铃)等地市场。作为与宜都东阳光制药、电子产品生产相配套的机械设备制造专供厂家,宜都长江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年可完成产值3亿元、税收500万元。全市机械行业完成工业产值的85%以上是在与国内的大型厂家、大项目配套合作中完成的,产业关联度达到85%以上,属名副其实的配套型经济。目前,全市共拥有各类零配件生产、加工企业2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亿元,利税900万元,全市机械工业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分层次竞争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形成。

四、狠抓体系建设,做好“保”的文章

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作支撑,我们建立完善四大体系,着力改善民生,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奠定了基础。

(一)建立完善高效优质的行政服务体系。始终坚持“执行力就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理念,连续5年在全市党政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效能建设,“管理就是服务、发展为先、民生为本”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建立机关效能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健全决策后评价、决策责任追究和行政问责等制度,制定出台群众广泛参与的监督评价、部门工作绩效目标管理、 公务员绩效考核、特色工作考评等四个体系。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目前,全市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全面完成,共减少前置审批要件4个,减少审批环节245个,每个项目平均压缩11天。同时,我们还建立市、乡、村、组四级便民服务体系,即市级行政服务中心,10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123个村和21个社区便民服务室以及组级代办点。今年以来,四级便民服务中心共接待群众22。4万人次,代办各类事项20。1万件,群众满意率达99%。

(二)建立完善公正严明的法制服务体系。将公、检、法和职能部门的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规范各部门津、补贴发放,将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统一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部门乱收费、乱检查、乱摊派行为的发生。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制定《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责任追究办法》、《损害机关效能行为责任追究办法》、《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文件,从根本上健全完善了以提高执行力、制约和规范权力运行为重点的制度建设。

篇10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百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一主三化”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和统筹城乡战略,加快调结构,走新型产业之路;大力抓转型,走转变方式之路;努力保发展,走统筹兼顾之路,确保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增稳相伴、好快并进、城乡协调、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预计全年可实现生产总值131。7亿元,增长20%以上;规模工业总产值220亿元,增长53%以上,增加值突破60亿元,增长35。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增长57。1%以上;财政总收入11亿元,增长23。5%以上,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亿元,增长40。6%以上。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狠抓招商引资,做好“招”的文章

我们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发展之基、增量之源,不断转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理念,真正把招商引资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内在动力和优化产业结构、应对金融危机的生动实践。

(一)创新方式招商。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招商引资竞争态势,我们认真研究招商引资规律,进一步完善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考核评价机制,积极探索项目征地拆迁工作机制,提高项目落地率。不断创新社会化、信息化招商办法,采取专业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节会招商等方式,重点抓好内生型、节链式招商,着力推进项目与本地资源对接、与产业基础链接,向专业园区聚集。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成了兴发宜都工业园、林森矿业二期、50万吨纸板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宜都,东阳光热电厂、1500吨红霉素、胰岛素项目相继投产。今年,全市共确定招商引资项目160个,计划投资6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8亿元,同比增长60%。其中工业项目96个,农业项目40个,社会发展项目10个,城建交通项目14个,工业项目比重占到60%。同时,我们积极争取新增中央投资项目47个,总投资3。4亿元,其中:中央预算投资1。26亿元,已开工44个,竣工项目28个,累计完成投资2。56亿元,占计划任务的59。3%。

(二)搭建平台招商。按照一区多园的思路,加大园区建设力度,着力提升园区聚集生产要素功能,努力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平台,成为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的“孵化器”。先后修编出台《宜都工业园总体规划》、《宜都市沿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初步形成了以陆城为中心、枝城和红花套为两翼的沿江经济走廊,建成了东阳光生物医药园、枝城化工建材园、陆城纺织工业园、清江绿色产业园、陆城陶瓷工业园和中小企业创业园等多个专业园。今年财政投入3亿元,实施园区道路硬化、污水处理、电网改造、供水供气管网等配套建设项目53个,以更加完备的功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尤其是中小企业创业园,先后入驻企业100余家,预计全年实现产值190亿元,同比增长4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同比增长50%,园区被列入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在全省综合考评中连续3年位居前列,并跻身“全国百佳科学发展示范区”。

(三)营造环境招商。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我们大力推行全员服务、全程服务和全方位服务,着力营造“关心投资者、尊重企业家、鼓励大创业”的浓厚氛围。对新接触的外来投资者,坚持少讲过程、多讲办事结果,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办事环节,促其迅速开工、投产;对已落户的企业,坚持“四不变”:政策承诺不变、支持力度不变、服务专班不变、发展环境不变,着力打造支持发展的环境,增强投资者的发展信心,支持企业不断扩张壮大;对发展暂时受挫的企业,坚持“三不”:一不赶、二不凉、三不嫌,做到理解第一,宽容为上,真心帮助企业把脉问诊、解决难题,促其摆脱困境,发展壮大。近年来,凡落户宜都的项目、企业,无论是在签约、建设和投产阶段,我们都实行全过程“保姆式”服务,没有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仅东阳光每年追加投资额均在20亿元以上。

二、狠抓结构调整,做好“优”的文章

调结构、促转型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推进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以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投资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

(一)转变产业结构。产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为适应全国和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变化,我们通过政策引导,加大技术创新,大力推进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集中。全市科技累计投入10亿元,孵化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58项,逐步将原有的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转变,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型建材、机械电子、食品加工等为重点的新型产业集群日益壮大。一是以高新技术为牵引,积极培育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已形成年产值30亿元的规模。二是以优质高效为目标,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已形成年产108万吨酸、24万吨合成氨、75万吨复合肥的生产能力,产值已突破100亿元,精细化工产业集群进入全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三是以技改扩能为重点,加快发展新型建材产业。新型建材产业集群已形成水泥500万吨、1000万件高档卫生洁具、1600万平方米中高档墙地砖的年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四是以升级配套为依托,不断提升机械电子产业。机械电子产业集群已形成年产值10亿元的规模。五是以精深加工为突破,着力发展食品加工产业。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已形成年产值10亿元的规模。

(二)转变产品结构。我们牢固树立“品牌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大力实施名牌带动和质量兴市战略,引导企业由做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由做产品向创品牌转变,积极扶持、鼓励企业争创著名商标和精品名牌。制定出台争创名牌的奖励办法,对新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宜昌市知名商标和国家、省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最高给予20万元的奖励。目前,我们开发节能新产品154项,成功培育了“楚星”牌磷铵、“华宜”牌套筒2个湖北省著名商标,“楚星”牌磷酸一铵1个国家名牌产品和“惠宜”牌系列卫生陶瓷等7个省级名牌。特别是土老憨公司持有的“土老憨”商标荣获“最具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商标”奖,获此殊荣的全国仅有60个。在工业产品上我们形成了亚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化成箔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发酵基地,世界最大的紫外线吸收剂生产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卫生陶瓷生产基地等5个之最。在农业产品上我们形成了世界最大的人工养殖鲟鱼鱼子酱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鲟鱼生产繁育基地,全国最大的“宜红功夫茶”生产基地,中部最大的波尔山羊繁育基地和全国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等五个之最,不断叫响“宜都制造”。

(三)转变投资结构。投资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一方面,明确投资方向。我们充分发挥投向对结构调整的风向标作用,重点支持贷款投向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型建材、新型电子、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每年贷款余额占到贷款总额的70%以上,保证了东阳光、宜化楚星、华新水泥等重点企业的信贷需求。同时,我们采取停止贷款、冻结账户的方式,限制高耗能、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先后依法关闭小水泥厂9家、粘土砖厂17家,取缔土纸厂71家,并对5家规模小、能耗高、污染严重的陶瓷企业进行整体搬迁,共淘汰落后陶瓷生产线12条。另一方面,转变投资方式,由政府投资主导向市场融资主导转变。我们改变以往财政周转金、政府借款直接向企业投资的方式,不断提高担保公司的担保融资能力,引导企业通过担保公司担保直接向金融机构贷款、向市场融资。去年以来,市财政向担保公司注资5000万元,增强了担保公司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倍增效应。今年以来,积极争取深圳等外地金融机构各项贷款40亿元,同时,我市金融机构向企业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了53。73亿元,比年初增加14。87亿元,增长38%。

三、狠抓市场主体,做好“量”的文章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企业实力决定产业实力。针对企业发展中的困难,我们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一手抓骨干企业,一手抓中小企业,形成了“航空母舰”率先领跑、“蚂蚁军团”竞相跟进的格局。

(一)扶优扶强,壮大骨干企业。骨干企业是产业集群的核心和龙头,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我们坚持把做大做强骨干企业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头等大事来抓。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就业带动强的发展思路,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大集团。东阳光、华新水泥、宜化楚星等一批骨干企业不断壮大,预计今年东阳光公司可实现产值55亿元,入库税金2。9亿元,实现外贸出口1亿多美元,其中生物原料药出口3600万美元,增长108%,化成箔出口6500万美元,增长20。3%。同时,我们不断强化目标管理,落实工作措施,加强跟踪督办和检查考核,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小进规力度”,确保全年新增规模企业计划的落实。今年以来,全市新增规模企业39家,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77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30家、过10亿元6家、过50亿元2家。18家自营出口企业实现出口创汇1。3亿美元,同比增长28%,居宜昌市县市区第一位。

(二)内聚活力,培育中小企业。通过放活政策、激活要素、盘活资源,大力引导和鼓励本地能人创家业、办企业、干事业,催生了一批本地中小企业。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全民创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在土地使用、证照办理、税费收缴、资金扶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重点支持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创业、大中专毕业生和退转军人自主创业、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与创业。同时,我们认真落实上级有关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投入达到2。7亿元。统筹安排1。5亿元生产调度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对企业享受的招商引资、出口退税等政策及时兑现。加强担保平台、融资平台、信用协会建设,完善“两台一会”企业融资模式。今年以来,担保公司已累计为中小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担保贷款3。52亿元。全市新增民营企业400家,个体工商户4000户,个体工商户增加数较去年增加1倍,全市个体工商户总数达到13000多户,民营企业达到1000家。

(三)串珠成链,发展配套企业。提高产业素质,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关键是要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围绕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发展,我们着力发展配套型、产业链项目,不断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市三星公司、仝鑫公司与一汽、二汽等汽车生产厂家长期开展配套合作,年销售连杆20万件,精密锻件1。5万吨,液压油缸2。5万套。同时,这些汽车零配件生产、加工企业还打开了广西(玉柴)、浙江(泉州)、重庆(长安)、柳州(五铃)等地市场。作为与宜都东阳光制药、电子产品生产相配套的机械设备制造专供厂家,宜都长江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年可完成产值3亿元、税收500万元。全市机械行业完成工业产值的85%以上是在与国内的大型厂家、大项目配套合作中完成的,产业关联度达到85%以上,属名副其实的配套型经济。目前,全市共拥有各类零配件生产、加工企业2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亿元,利税900万元,全市机械工业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分层次竞争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形成。

四、狠抓体系建设,做好“保”的文章

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作支撑,我们建立完善四大体系,着力改善民生,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奠定了基础。

(一)建立完善高效优质的行政服务体系。始终坚持“执行力就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理念,连续5年在全市党政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效能建设,“管理就是服务、发展为先、民生为本”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建立机关效能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健全决策后评价、决策责任追究和行政问责等制度,制定出台群众广泛参与的监督评价、部门工作绩效目标管理、公务员绩效考核、特色工作考评等四个体系。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目前,全市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全面完成,共减少前置审批要件4个,减少审批环节245个,每个项目平均压缩11天。同时,我们还建立市、乡、村、组四级便民服务体系,即市级行政服务中心,10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123个村和21个社区便民服务室以及组级代办点。今年以来,四级便民服务中心共接待群众22。4万人次,代办各类事项20。1万件,群众满意率达99%。

(二)建立完善公正严明的法制服务体系。将公、检、法和职能部门的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规范各部门津、补贴发放,将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统一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部门乱收费、乱检查、乱摊派行为的发生。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制定《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责任追究办法》、《损害机关效能行为责任追究办法》、《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文件,从根本上健全完善了以提高执行力、制约和规范权力运行为重点的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