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健康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24 18:06: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残疾人健康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国上线残疾考生3600余人,当年被录取的有3500多人,录取率超过96%,有近20个省市的上线残疾考生百分之百被高校录取,残疾考生上大学看起来一片形势大好。然而从小秦们的尴尬,从迟到的录取通知书,我们还是感到春寒料峭。当然,无论如何,有学上与没学上是很不一样的。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残疾考生报考的时候,不必再像小秦这样进退两难;残疾考生上学,不必再像蒋艳这样坎坎坷坷的了。
小秦今年又没能上大学,这已经是她第二次参加高考了。她来自陕西农村,生下来就没有双手。因为这,2004年她就被大学拒录过一次。不想旧事重演,2005年家里托人在县体检医院求了求情,曾经“破坏”了她大学梦的体检表这一次没有记录她真实的身体情况。当她梦寐以求的那所著名医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终于到了她的手里时,她兴奋中却又掺杂着忐忑,不是担心自己的成绩,事实上这两年她都考了600多分。入校后的体检证实了她不祥的预感,她被学校退回,理由是在高考体检中作弊。
中国的社会进步了,高校拒招残疾人再也不理直气壮了,再加上各类残疾人组织的积极奔走,近年来残疾学生的高考录取率都能稳定在90%以上,伴随着国家高考扩招的大潮,录取人数也在较快地逐年增长。但是小秦事件却时有发生,每年都有残疾学生面临着同样的尴尬:诚实,被拒录,欺骗,被退回。
2003年,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共同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以取代原先的体检标准,按照新的规定,小秦的身体情况是完全可以报考医学院校的,可是“指导意见”没有强制力,近年来高校的招生自又日益扩大,如果学校在录取工作中缺乏“一念之仁”,残疾学生往往只能饮恨折戟。如果运气足够好,这些残疾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能够填报省内高校,并服从分配,各省残联也许还能够帮他们争取补录到差一些的学校,但要是他们一时懵懂,采取了欺骗的下策,后果则是无法挽回的。小秦连续两年的遭遇就是很好的说明。
最近几年,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入人心,新闻媒体对残疾学生高考录取问题日渐关注,一些高校最终接受残疾学生,恐惧舆论的谴责亦为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然而与此同时,少数录取了残疾人的高校,却又对闻讯而至的媒体一一谢绝,其对高调宣传的恐惧感,常常令新闻界的朋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这看似矛盾的现象有着非常一致的解释――这些高校接受残疾学生并不情愿,兴高采烈的宣传招来蜂拥而至的残疾学生并不是他们想要的结果。
篇2
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刘慧:我区有残疾人43万多,占总人口的6.83%。近些年来,在中残联的支持指导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我区残疾人事业得到了好的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呈现出稳步推进、健康发展的势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扶残助残的氛围更加浓厚。广泛开展了扶残助残活动,组织实施了“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主题实践活动,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日趋浓厚。二是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加大。研究制定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将残疾人的民生问题列入自治区民生计划,为残疾人办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实事好事。修订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办法》,促进了残疾人事业发展。三是保障服务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我区通过开展和实施“视觉第一 中国行动”、“长江新里程计划”、扶残助学、依法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为残疾人争取公益性岗位、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等一系列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使广大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权益维护等方面享受到了较好的保障服务。四是残疾人自强自立的能力日益增强。涌现出了王结、李宁为等一批自强模范,特别是在一些全国乃至世界性文体竞赛、技能大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我区残疾人争了光,为宁夏添了彩。
但由于我区山川发展不平衡、残疾人事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残疾人的总体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还是有较大差距,残疾人生活、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依然存在。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根据本区实际在今后的工作中研究解决。
记者:今后一个时期,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如何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采取哪些具体措施集中解决上面谈到的残疾人困难问题?
刘慧副主席: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张毅书记、王正伟主席多次调研残疾人工作,强调要把残疾人工作做实、做细、做强,让全区广大残疾人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为此,我区抢抓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依托黄河文明发展区域经济,利用黄河金岸建设,提出了大力发展慈善产业,以慈善产业助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带动和促进残疾人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做好残疾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基础性工作,解决残疾人困难问题,逐步实现残疾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具体来讲,要抓好7项工作:一是紧扣全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精心编制好我区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二是建立重度残疾人生活津贴制度,对全区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基础上,按月发放一定数额的生活津贴,这项工作上个月我们已经在重度残疾人较多的红寺堡区启动了试点。三是建立残疾人居家安养护理补贴制度,对居家安养的智力、精神和其他重度残疾人,按月发放一定数额的护理补贴。四是建立精神残疾人免费服药制度,将精神病服药纳入医疗报销范围,个人缴费部分全部由政府承担。五是实施“阳光家园”建设计划,通过民办公助、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着力解决智力、精神和其他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问题。六是推进特殊教育体系建设,在五个地级市各建设一所完整的特殊教育学校,集中解决“三残”儿童受教育难问题。同时,在首府银川建设一所残疾人中等专业职业培训学校,填补我区残疾人中等专业职业教育空白。七是实施残疾人就业创业帮扶计划,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到社会福利企业创业园办企业,搭建残疾人就业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残疾人的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率。
记者:发展慈善产业是宁夏促进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举措,请问宁夏在发展慈善产业、招善引资方面有哪些具体考虑?目前有什么进展?
刘慧副主席:依托黄河金岸建设,大力发展慈善产业,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的慈善战略工程,其目的就是运用现代慈善理念,营造宁夏慈善洼地,有效聚合国内外慈善资源,通过招善引资,吸引企业家、慈善家来我区投资兴业、扶贫助残,启动新的社会生产力,构建更加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解决民生问题,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我区的总体考虑是:建设以“一部四园七城”为支撑的现代慈善发展平台。一部,即在首府银川建设慈善研究推动总部,成为宁夏慈善头脑中心、信息研究中心和公益组织孵化基地。四园,即在吴忠市创建吴忠社会企业创业园;在红寺堡区创建红寺堡福利企业创业园;在平罗县陶乐镇创建天河湾老年产业园;在固原市创建六盘山生态产业园,成为聚集和承载慈善产业的核心区。七城,即沿黄河的石嘴山、银川、吴忠、青铜峡、灵武、中卫以及作为“黄河金岸”延伸带的固原7个城市争创中国慈善城市,形成全民慈善的基础环境。
篇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44-03
在现实生活中,残疾人作为社会特殊的弱势群体,其教育的发展水平不仅直接影响着残疾人群体的发展和进步,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因为社会公平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残疾人教育权的保障是残疾人公平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此,本文分析广西残疾人教育现状,探索广西残疾人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专业社工机构促进残疾人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广西残疾人教育现状
广西残疾人教育现状涉及残疾人文化程度、特殊学校设立情况、残疾人在校人数、特殊教育内容、特殊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本研究只是从宏观上探讨专业社工机构介入广西残疾人教育的对策,为此本文仅从残疾人文化教育程度、特殊学校设立情况、特殊教育内容和层次等三个方面予以分析。
(一)广西残疾人文化教育程度。广西残疾人文化程度覆盖了从文盲到博士八个层次(其中视高中和中专为同一层次),具体情况见表1。其中,初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最高,所占比例为40.9%。小学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居其次,所占比例为40.5%。博士和硕士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最小,所占比例仅为0.01%。
(二)广西特殊教育学校设立情况。如表2所示,广西共设置特殊学校66所(2015年统计数据),其中南宁市设立特殊学校数量最多,共设置12所。梧州市、北海市、贵港市和崇左市均设立特殊学校2所。防城港市2015年9月21日才设立首所特殊学校。这66所特殊学校均为公办学校,此外还成立了部分民办特殊学校,如南宁市启航特殊教学学校等。另外,2011年广西残疾人联合会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了广西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学院。
(三)广西特殊学校教育的内容和层次。从内容上来说,广西特殊学校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历类教育,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学历类型;另一类是培训类教育,即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历文凭,只能获得一定的培训。从教育的层次上来说,66所特殊学校中,只有南宁市盲聋哑学校、柳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等几所学校包括基础教育、初等教育、职业教育(高中教育)等层次,其他大部分特殊学校都只是提供基础层次的教育。民办特殊学校基本上以培训类教育为主。广西残疾人联合会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了广西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属于高等教育中的专科层次的教育。
二、广西残疾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广西残疾人教育存在的问题。综合而言,笔者认为广西残疾人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的问题:第一,文化程度总体上偏低。从表1可以看出,广西残疾人文化程度总体上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达到89.9%,高中及相当层次所占比例为9.08%,大专及以上层次所占比例仅占1.02%。第二,残疾人教育层次偏低。广西残疾人文化程度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层次偏低。从广西特殊教育来看,66所官办特殊学校中90%以上的学校仅提供基础性教育和初等教育,提供中等教育的学校也极少,而专业的特殊高等教育学校(学院)也就一所。第三,特殊学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从广西残疾人文化程度分布来看,特殊学校并没有充分发挥其提高残疾人群体学历层次的作用。民办特殊学校偏少,且以非学历类教育为主。第四,特殊学校教育内容及认定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群体毕竟同正常人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的,因此在特殊教育内容方面应加大改革。同时,残疾人的非学历教育如何同学历教育接轨,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制约广西残疾人教育发展的原因。影响广西残疾人教育发展的原因有来自政府方面的,也有来自社会方面的,更有来自其自身方面的。残疾人自身的不足是既成客观事实,残疾人自身方面的原因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残疾人自身的缺陷引起身心的变化从而影响其个人的发展这方面是值得重视的。社会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社会关注度不够,残疾人自身的弱势群体特性使得社会较少关注该群体的发展状况。由于社会关注度不够,自然社会支持度也就不够。综合分析起来,影响广西残疾人教育的因素主要还是在于政府的政策及其支持力度。残疾人群体作为我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理应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而且应受到优于普通人的待遇。在现实情况中,政府虽然重视残疾人教育及其发展,不过由于行政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残疾人教育并没有得到较好的重视和发展。广西于2014年制定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笔者认为其若不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力度,还只是依靠现有的特殊教育机构去推动残疾人教育的话,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
三、专业社工机构介入广西残疾人教育的对策
(一)专业社工机构可以介入政府对残疾人教育的调查研究。广西于2014年9月11日颁发《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实施方案》,提出了特殊教育健康发展、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深化教育教学课程改革五大措施。从文本意义上来看,政府层面是非常重视残疾人教育的,但在实践中难以取得真正的成效。笔者认为,要真正重视残疾人教育,首先必须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去第一线了解残疾人群体真正的教育需求,了解特殊学校及特殊教师的需求。而且,这种调查研究最好委托给第三方进行,减少行政因素对决策依据的干扰。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其次就是要将残疾人教育实施草案进行听证,接受残疾人群体、特殊学校及特殊教育工作者、社会等对残疾人教育实施方案的反馈意见,经过反复论证之后再形成正式的方案。只有这样,才勉强称得上真正重视残疾人就业教育。专业社工机构在这过程中可以充当第三方的角色,促推政府对残疾人教育的调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出台。
(二)政府要整合现有的特殊学校。如前所述,广西残疾人文化程度总体上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达到89.9%,高中及相当层次所占比例为9.08%,大专及以上层次所占比例仅占1.02%。而这也刚好和广西特殊学校的比例吻合。广西66所特殊学校(高等特殊学校没有计算在内)中,90%以上是承担初等教育及基础教育层次的学校,只有几所学校承担高中及相当层次的教育。而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学院)只有广西残疾人联合会和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合办的广西残疾人高等职业学院。因此,广西应对现有的特殊学校进行整合。第一,对现有的66所学校进行整合,经过实地调查之后,各市严格按照比例设置特殊基础学校和特殊初等学校,该取消的则取消,该合并的则合并。第二,要加大对特殊中等学校及特殊职业学校的设立力度。真正提升残疾人群体教育水平应从特殊中等教育开始抓起,每个市设立一到两所特殊中等学校或特殊职业学校。第三,加大广西特殊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目前广西只有一个依托在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特殊教育学院,可以继续培植一到两所特殊高等职业学院。另外,应加强与本科院校的联系,可以乘国家重视职业本科的东风,依托本科院校,仿照广西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的做法,设立广西残疾人高等教育学院,培养本科层次的残疾学生。
篇4
江苏省政府在2006年批准的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保障”和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的目标。按照2008年中央7号文件关于“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的要求,江苏省进一步探索和推进这项工作。通过几年努力,江苏省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江苏省两个体系建设起步早,注重研究和规划,注重在有利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方面下工夫,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基本经验。
一、江苏省两个体系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以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等制度化社会保障逐步取代临时的非制度化的救济式保障是江苏省残疾人社会保障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向。在社会救助方面,随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救助模式从单一化的生存救助逐渐发展为多元化救助模式, 在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实行“分类施保”。2004年江苏省政府决定将残疾人低保标准提高10%~20%,2006年省政府下发文件对低保家庭中的残疾人按当地低保标准单独全额发放低保金,2007年省民政厅、财政厅、卫生厅、残联等部门联合出台对全省低保对象以外的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按低保标准全额发放生活救助金的政策。近年来,江苏省共有10.1万名贫困残疾人被纳入低保,7.57万人享受低保标准生活救助金。江苏省还加大对残疾人危房的改造力度,形成了“有一改一”的机制。
在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方面,规定用工单位对新招(录)用的残疾职工必须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或办理录用手续, 办理社会保险, 要求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从减免税金中安排一定的比例, 补贴困难残疾职工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帮助个体创业、灵活就业残疾人参加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积极帮助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部分地区利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户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给予补贴。农村残疾人的新农合参保率已达98%以上。苏南各市还积极推行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苏州和无锡部分地区根据重度残疾人的家庭收入状况发放重残护理补贴。从2009年开始江苏省政府向特殊困难残疾人发放社会保险补贴和向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
今后一个时期,江苏将全面建设普惠加特惠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重点加强四个方面的专项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一是全面落实重度残疾人低保救助政策。重点解决无法正常就业、无法组建家庭、依靠父母供养生活的成年残疾人,解决因与父母捆绑计算收入而不能纳入低保的现实问题,协调民政等部门将其单独认定为低保救助对象。
二是全面实施贫困残疾人保险补贴制度。对自谋职业残疾人、低保残疾人、失业残疾人和无业重度残疾人等给予社会保险缴费补贴。积极倡导各类商业保险机构增设针对残疾人和其监护人的各种意外伤害、伤残、事故风险的专项险种。
三是加快推行向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制度。目前已争取省财政安排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对各地的补助,计划选择20个区(县、市)进行居家安养服务工作试点,并针对居家安养和在机构日托、全托的贫困残疾人制定具体补贴标准。
四是积极探索建立对贫困残疾人的福利补贴政策。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逐步制定对贫困残疾人家庭从基本生活到交通、通讯、娱乐、文化消费的减免补助福利制度,让贫困残疾人都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
江苏省积极推进残疾人康复、教育培训、就业、扶贫、托养、文化体育、信息化等六大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对残疾人服务、提高为残疾人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积极推进,切实加强指导和规划,大力加强服务机构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促进各类服务机构健康发展和有序竞争,稳步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1.康复服务方面:江苏省提出了2012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在制度建设方面,全面实施6岁以下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省政府投入专项资金8000多万元,免费为5199名贫困家庭残疾儿童进入康复机构培训。推进 “白内障无障碍省” 创建工作,建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长效机制。重点康复工程方面,结合彩票公益金项目任务,大力推进以助视、助行、助听和精神病人免费给药的“三助一给”康复救助工程,取得良好效果。江苏重视加快推进康复设施建设和整合社会康复服务资源,制定了各类机构建设规模、专业人员配比等方面的指导意见,通过创建示范机构加强规范指导,并重点支持县级残疾人服务机构建设。全省现有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328个,2009年底将全面完成县级康复中心建设。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营、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
2.教育:江苏在全国率先对残疾儿童少年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苏州、无锡、泰州市则延伸至高中阶段。鼓励各地对残疾幼儿学前康复教育给予补助,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残疾学生给予奖励和补助学费、生活费等政策。通过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特教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南京财经大学等院校合作办学,积极推进残疾人中高等教育发展,提升教育层次和质量。目前,全省特殊教育学校达到109所,在校的盲、聋、智障学生4万多人。
3.就业、扶贫:江苏省修订出台了《江苏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等法规政策,形成比较完整的地方残疾人就业法规政策体系;就业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建立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116个,均有固定场所,专职人员,健全的工作制度,齐全的设备实施。南京等地还将按比例就业管理服务延伸至乡镇、街道、社区。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人员专本科率达100%,持有《职业介绍经理人证书》等相关资格证书。采取开发公益和专营岗位,购买商铺、贷款贴息、建立创业示范基地、设立创业扶助基金等手段,鼓励残疾人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积极推动苏北地区农村残疾人到苏南及沿海省、市转移就业。省政府将每年对1万名残疾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1万名残疾人实现就业、扶持农村1万名残疾人脱贫致富,全面推进残疾人就业和扶贫工作。3年来,集中安排3.61万名残疾人就业;按比例安排2.03万名残疾人就业,征收就业保障金18.6亿元;扶持1.3万名残疾人自主创业,盲人按摩就业1500余人,培训后就业率达84.4%,有序推动苏北地区农村残疾人到苏南转移就业2.25万人。
4.托养服务:江苏省于2006年率先启动托养工作,研究形成了托养服务建设的指导方针、工作思路,逐步明确了服务对象、内容和机构建设等问题,确定了试点地区,制定出台《省级残疾人庇护安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省级残疾人庇护安养示范机构考评办法》,将庇护安养机构建设列入就业保障金支出范围,建立公办机构为主导,非公办机构为主体,市场推动,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常州把庇护安养机构建设列入城市社会经济建设必建项目,已实现每个区都建有一所示范机构;南京市推出了建邺区方舟、鼓楼区博爱、爱德慈佑院、玄武区万家帮希望庇护所等一批民办机构;常熟市残疾人庇护所与企业联办,开发庇护性就业岗位,实现残疾人就业、用人单位得到税收优惠的“双赢”局面;苏州、无锡等地推出“善爱之家”等品牌建设模式,推动统一标识、连锁经营。苏州所属沧浪区建立的“居家乐”211服务系统有效的支持残疾人居家服务、日间照料和寄宿托养机构的工作开展。3年来,江苏省已建成多种形式的残疾人托养(含原已建成的工农疗机构)300多个,服务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5000多人。经省残联检查验收的省级示范机构达到84家,服务人数占托养总数的1/3强。
今后一个时期,江苏将全力推进以康复和托养机构为主体的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整合各类公共资源,逐步实现每个市、县达到有残疾人康复、托养、扶贫基地、就业服务和文体活动设施等“五有”目标,形成能满足残疾人基本需求的服务体系,使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与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见附表)。
二、主要经验及其启示
江苏省紧紧围绕着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从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经验:
一是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与服务体系的内容和范围的确定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对于江苏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省份,在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并没有面面俱到,无所不包,而是按照残疾人需求,分清轻重缓急,把残疾人的生活保障和就业、康复、教育、托养服务、居家服务等残疾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两个体系”建设的重点,提倡建设小型分散的社区型机构,把有限的资金、人力等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一点,对于在全国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残疾人需求的增长与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经济发达省份是这样,经济欠发达省份更是如此。因此,在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个国情,不能面面俱到,要以保障残疾人的生活保障为重点,随着社会财力的增长,逐步扩大残疾人保障和服务的内容。当然,保障重点不等于没有一个相对明晰的目标。从这次调研的宿迁、扬州、常州等地的情况来看,具体的发展目标还不够明确,应该把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近期和中期目标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
二是“两个体系”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江苏各地区、各县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苏南经济发达,苏中次之,苏北为欠发达地区。因此,江苏各地在探索和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中,并没有采取统一的模式, 比如在残疾人托养机构、聋儿语言训练、残疾人康复、假肢安装等设施建设中,欠发达的苏北地区更注重分类化、专业化、不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搞大型的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而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则倾向于综合服务设施的建设。省财政在资金的投入上也是区别对待,经济发达的地区由当地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由省给予补贴。这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即使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也要在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中,特别是在托养机构、聋儿康复、就业培训等设施的建设中,避免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要充分整合资源,从而使人力、物力的效益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二是建立残疾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解决区域内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经费保障问题,应该是各省在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没有有力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就不可能建立起在本省范围内保障水平相当、残疾人普遍受益、人人享有所需要的基本服务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
三是建设“两个体系”必须运用两种手段、挖掘两种资源。江苏省在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中,一方面,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残疾人生活保障、残疾人康复、聋儿语训、残疾人辅助器具配置等服务项目上,坚持政府投入为主;而在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托养机构等残疾人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上,则充分利用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比如,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 运用了“公办公管”、“公办民营”、“民办公助”三种方式。这样的运作方式,使广大残疾人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同时,能够节省人力、物力、吸收社会资源为残疾人服务。但是,在引入市场手段和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隐患:其一,产权归属。比如,由个体企业投资兴建的残疾人服务设施,虽然政府在建设之初没有直接的资金投入,但土地是国有的,后期运作中,政府通过残联给予了“公助”。如果产生产权纠纷,怎么界定?江苏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解决办法。其二,是“民办公助”的问题。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起来并投入使用之后,政府通过残联给予这些民办机构补贴,对于这些机构的正常运行是完全必要的,但这些钱(或许是就业保障金)补贴到哪里?是残疾人?还是机构?补贴多少?有没有标准和程序?其三,从江苏省来看,“公办公管”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人员编制,建一个机构,就需要增加工作人员,但控制人员编制是硬性要求。江苏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是安排少数有编制的人员为管理人员,其他技术和服务人员采用聘用制。这样,虽然解决了人员紧缺的矛盾,但也存在着对聘用人员重使用轻培养甚至有不交养老、医疗保险等现象。应该建立起一套残疾人服务机构中聘用人员的培养、使用制度、落实待遇,以增强其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而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江苏省遇到的问题,全国在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中都会遇到。
四是残疾人社会保障必须坚持普惠基础上的特惠。不论是经济发达的常州、苏州、无锡,还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宿迁、盐城,在把贫困残疾人低保纳入当地低保政策范围的同时,对残疾人的保障标准普遍提高10%~20%,并且对重度残疾人实行了全额保障。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镇廉租房政策等方面,也都体现了对残疾人特殊的照顾。这样做的结果是使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得到兼顾。但也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就是社会保障政策是针对穷人的政策,保障对象享受待遇的依据是家庭生计,如果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低于当地人均收入水平,其差额由社会保障资金补足,而不以身份作为补贴的依据。同时,提高补贴标准的做法与现实的行政法规和社会保险的有关规定不尽符合。一个没有法律法规支撑的优惠政策很难得到完全彻底的贯彻。
还有一个问题是:对残疾人给予特惠的理论依据是因为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因为这些特殊需求导致了残疾人必要的生存支出增加,所以,必须由“特惠”给予补偿。问题是无法明确界定哪些残疾人有什么样的特殊需求,满足这些特殊需求需要增加多少支出。这就使得在一般低保对象享受低保标准的基础上给残疾人提高10%~20%幅度的政策显得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据。调研中,有关专家给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在一般的社会保障政策之外建立对特殊人员的补充保障政策,比如建立残疾人的护理补贴制度、养老补贴制度等等。专家给出的建议无疑是解决残疾人“特惠”问题的出路,但是,因为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平衡,中国残疾人群体数量的庞大,使得专家给出的出路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即使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建立起对残疾人的专项补贴制度,那也是针对贫困残疾人的,而不会是针对所有残疾人的,起码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这样的专项补贴制度尚需时日。在目前情况下,像江苏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应该在现有的适当提高对残疾人的保障标准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残疾人专项补贴制度的路子,为全国提供经验。
五是“两个体系”的政策制定必须以不同类别的残疾人的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残疾人为本。如对残疾人的生活服务,江苏省在全力推进残疾人托养机构的建设,完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的同时,通过建立服务信息平台、政府购买服务、为残疾人发放服务券等方式,把集中供养和居家服务结合起来,既兼顾了不同类别残疾人的需求,又整合了社会资源,还照顾到了中国人居家养老的习惯。应该说,在中国这么一个残疾人口大国,走残疾人集中供养的路子不是最佳的选择,而应该是集中供养和居家服务相结合的路子。与此相关联的自然是居家服务。从江苏省的情况来看,居家服务和居家养老(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老年残疾人提供的满足残疾人生活需求)只是在城市社区实行,而在残疾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村,因缺少服务组织和专业机构,这种服务形式还不多,更谈不上制度层面。从长远来说,特别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已成为党和国家的既定政策,在农村建立针对残疾人的居家服务制度,对于增强财政投入效益、满足更多残疾人的生活需求,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因此,像江苏省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应该把服务的重点(包括政策、资金、人力等)向农村倾斜。在其他地区也一样,要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残疾人利益的影响。
篇5
【中图分类号】 R 339.35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7-0857-01
【关键词】 视力,低;结核,肺;肝炎,乙型;学生
高考学生体检是国家高等教育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录取时对考生进行德智体全面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健康状况的综合体现[1-2]。为及时掌握抚顺市高考学生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升学与专业选择的身体因素,笔者对抚顺市5 a体检资料进行分析,为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抚顺市2005-2009年参加普通高等院校所有参考学生,共计52 555人。
1.2 方法 体检及诊断标准按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由抚顺市卫生局指定的抚顺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承担,体检项目包括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胸部X线透视与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检查。
2 结果
2.1 体检结果 5 a体检合格人数10 420人,占19.83%。2007年合格率最高,为23.40%;2009年合格率最低,为14.73%。专业受限人数为42 129人,占80.16%(1人有时多项受限),2009年检出率最高,为85.26%;2007年检出率最低,为76.60%。2005-2009年合格人数呈下降趋势(χ2趋=195.53,P
2.2 受限因素比较 视力受限40 905人,占77.83%;色觉异常1 009人,占2.40%;表面抗原阳性1 001人,占2.38%;转氨酶>25 u/L的345人,占0.82%;肺结核29人,占0.07%;先天性心脏病24人,占0.06%。
专业受限主要因素为视力,这说明高中学生的视力不良情况已非常严重。色觉异常受限情况为2006年与2005年比较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从结果来看,2005-2008年表面抗原阳性受限情况是稳中有降(2006,2007年持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5 a高考体检结果显示,学生视力受限情况居高不下,且逐年上升(除2007年有所下降),视力受限主要原因是近视。据有关资料记载,近几年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呈低年级、低龄化发展趋势,造成近视的因素有很多,如坐、读、写姿势不良;教室采光照明不符标准,课桌椅与身高不配套;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营养不均衡;计算机网络对视力的影响等,因此预防近视仍然是抚顺市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各种评比活动,如眼保健操评比活动,利用“爱眼日”在学生中进行用眼、评选护眼健康标兵;通过演讲、编排小品、广播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还要加强学校领导层的重视程度,把健康教育真正纳入学校教学管理,建立学生日常健康行为习惯监督机制,定期做好学生良好健康行为习惯评估,同时保健所每年要举行1次全市中小学生卫生知识竞赛、卫生知晓率的调查,对学校进行健康教育评价等办法来检查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情况,要求学校把预防乙肝、近视、学生用眼卫生等宣传内容安排到健康教育计划中,把健康教育放到应有的位置,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此外,建议将学生平时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的评估与升学考试有机结合,使教育部最新制定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得到有效落实,从而使学校与学生真正重视起来,以此帮助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4 参考文献
[1] 赵丽娜,王琨.2003-2007年南宁市高考学生体检结果分析.中国校医,2007,21(5):516-517.
篇6
功能定位
国务院于2006年的《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中央编制办、卫生部、财政部、民政部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承担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对危急重病、疑难病症治疗等,应交由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承担。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应根据机构编制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意见,将适宜社区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交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整体规划
《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地方政府要制订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诊所、医务所(室)、护理院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在大中型城市,政府原则上按照3~10万居民或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可实行一体化管理。
地方政府要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区域卫生规划,落实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在城市新建和改建居民区中,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要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市辖区人民政府原则上不再举办医院,着力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建设形式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大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力度,同时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举办。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通过对现有一级、部分二级医院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等进行转型或改造设立,也可由综合性医院举办。街道办事处范围内的一级医院和街道卫生院,可按照本意见的标准,直接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较多、规模较大的二级医院,可按本意见的标准,选择符合条件的人员,在医院内组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人事、业务、财务的单独管理。
社会力量举办的卫生医疗机构,符合资质条件和区域卫生规划的,也可以认定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社区卫生服务。街道办事处范围内没有上述医疗单位的,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政府应当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引进卫生资源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站举办主体可多元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或由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举办,也可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根据国家有关标准,通过招标选择社会力量举办。
建设标准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标准,例如: 床位应根据服务范围和人口合理配置。至少设日间观察床5张;根据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可设一定数量的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但不得超过50张。
至少设有以下科室:临床科室(全科诊室、中医诊室、康复治疗室、抢救室、预检分诊室(台))、预防保健科室(预防接种室、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与计划生育指导室、健康教育室)、医技及其他科室(检验室、B超室、心电图室、药房、治疗室、处置室、观察室、健康信息管理室、消毒间)。
关于建筑面积,该标准要求:
建筑面积不少于1000m2,布局合理,充分体现保护患者隐私、无障碍设计要求,并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
设病床的,每设一床位至少增加30m2建筑面积。
标准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此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部分指标,作为地方标准,报卫生部核准备案后施行。由医院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根据当地实际和原医院规模等情况,给予一定过渡期,逐步调整功能和规模,达到本标准要求。
一些地方政府在此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的建设标准。例如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社区卫生中心(站)基本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
为加强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的管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标准,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功能需要,国家发改委、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意见》,用于指导经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黑龙江农垦总局)发展改革委、卫生厅局列入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支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的建设。
该标准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设备配置、建筑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
设置护理康复床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床位规模应根据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考虑服务人口数量、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服务半径、交通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每千服务人口(指户籍人口)设置0.3~0.6 张床位,且原则上不超过50张。相邻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可以合并设置。
不设置护理康复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服务人口(指户籍人口)确定建设规模。按人口规模可分为三档,具体为1400m2/3~5万人、1700m2/5~7万人、2000m2/7~10万人。设置护理康复床的,在上述标准基础上按每床不超过25增加建筑面积。
配置X线机的,按每台不超过60m2增加建筑面积。
设置季节性传染病门诊的,相应增加建筑面积。
平面布局应功能分区合理,洁污流线清楚,避免交叉感染。
设置季节性传染病门诊的应设置独立出入口。污物运送出口宜单独设置。
医疗用房层数为二层时宜设电梯,三层及三层以上时应设电梯。
宜设集中候诊区。利用走廊单侧候诊,走廊净宽应不小于2.40m;两侧候诊,净宽应不小于2.70m;不设候诊的走廊净宽应不小于2.10m。
一般医疗用房室内净高宜为2.7~3.3m。医技科室用房应根据需要确定。
有条件的可根据使用特点和需求设置信息化、智能化系统。
建设现状
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速度很快。
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不同,社区卫生中心的建设便存在差异。以信息化、智能化系统为例,有些地区的社区卫生中心还未大范围使用,而有些地区则已经全面推广。例如,10月中旬,宁波市卫生局召开了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推进会,对全市的该项工作做了深入部署。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投入1100余万元,年底前完成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字化。
我国社区卫生中心建设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建设形式多样。
以株洲市正在进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为例,在涉及五个区的二十多个项目中,有新建、改造、回购后改造、回购后改扩建等多种形式。
再以崂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该院建设时是按照二级医院的标准设计的,但考虑到青医附院东院区、第409医院和第401医院北院区落户崂山,辖区内大医院基本趋于饱和,考虑到居民就诊需求,崂山区决定不再办综合性医院,而是降二级崂山医院为一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还有一个现象是,很多设计单位在设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以《综合医院设计规范》、当地政府下发的相关文件以及其他一些通用的标准和规范作为设计依据。
篇7
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为不断加大支持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人民银行于1999年、2000年分别印发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崩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联保贷款管理指导意见》,支持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发展,推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部分省份联合辖内农村信用社开展了以建立农户电子档案及农户评价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促进了农村地区信用环境的优化。2007年,人民银行总行正式提出“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要求,并于2009年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同各地掀起了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热潮,涌现出诸如“丽水模式”、“巴东范本”等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模式,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山西省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和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进展顺利,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据人民银行总行印发的《关于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修订了辖内推进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多方协作”的工作思路和“形式多样、各自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建设原则,并提出了建设信用信息数据库的总体目标和分期日标。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结合地域特色,有的县(市)侧重采集农户、农企的信息,有的侧重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资料,有的以服务农村青年、妇女、残疾人创业为抓于,有效增加了“三农”信贷投入,切实支持了当地农户等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
可以说,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将基层政府、金融机构、广大农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拓展了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获得资金的来源、增强了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惠农力度、加快了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截至2014年底,山西省初步建立数据库的有7家,加紧建设的6家。试验区共录入农户约14万户,约7万户取得贷款,贷款余额50余亿元;录人家庭农场106户,有96户取得贷款,贷款余额1300余万元;录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802户,有121户取得贷款,贷款余额1亿元。全省确定l市19个县开展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及融资扶持工作试点。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投放贷款约30亿元,支持3.2万余名农村青年、2万余名妇女和80名残疾人创业。在信用户、村、镇评定方面,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评定信用户280余万户,信用村6800余个,信用乡(镇)200余个;全省重点支持了1200余个农业龙头企业、2000余个农民合作社、730余个现代农业基地(园区)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1.农村地区信用基础薄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山西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地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部分涉农企业、私营业主及农户信用意识淡薄,财务管理不规范,信用资质较低,缺乏连续规范的营运记录。部分农户观念陈旧,在缺少生产、生活资金时,首先不是想到取得良好信用等级,获得银行贷款,而是找亲戚朋友借款,因此不愿意向金融机构、有关部门提供自身信用信息,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农户信用意识淡薄、信用知识缺乏、履约责任心不强,虽然从银行获得了贷款,贷款到手后,对贷款本息不闻不问,挫伤了担保人员和信贷员的积极性。
2.农户可抵押资产差别明显,信用资源利用程度不高
山西农村地区间差异大,可供抵押的农副产品地域差别明显,农户资产评估处置问题更加复杂,致使很多抵押贷款的政策难于落实。而对于能够显著增加农户收入的各类支农、惠农政策,没有作为信用资源加以利用。此外,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尽管当地人民银行多方协调组织相关部门为农户、农企、创业青年等提供服务,但一些掌握货款发放权的农村金融机构却只是被动应付。虽然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年息较低,但通过信贷环节,综合核算成本已经接近贷款发放利率。因此,许多本来符合条件的“三农”项日碰壁,弱化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
3.信贷产品不能有效满足农户的金融需求
部分县(市)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为增强道德约束,帮助农户提高信用等级,探索建立各种形式的风险保证金。有的村还组建了村级担保协会,南资金充裕的农户自愿组建,对本村村民的贷款予以担保,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地小额农贷的良性发展。但调查发现,涉农金融机构受自身信贷考核机制约束,对村级担保协会的担保规模严格限制,其担保贷款规模最高仅能放大到10倍,很难满足当地农户的贷款需求。
4.配套政策难以落实到位
调查发现,虽然涉农金融机构对信用户制定了相应的贷款优惠政策,一旦评定为信用农户后,就意味着农户到金融机构贷款会享受“绿色通道”待遇,但实在工作中,相关政策未完全落实到位。究其原因,农户贷款具有小额、分散、贷款成本高、管理难、费用大等特点,涉农金融机构为降低风险,宁愿放一笔对公大额,不愿放十笔小额农贷。此为,受贷款规模限制,涉农金融机构也无法充分满足所有信用农户需求。
四、政策建议
1.积极探索创新涉农信贷产品
具有本土适应性、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一定的推广价值是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应具有的属性,除小额信用贷款、抵质押物创新等方式外,应进一步总结经验,扩大成果,认真研究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过程中一些新特点、新需求,指导涉农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开发适合农民消费特点的信贷产品。如小城镇住房按揭、商品房装修、耐用品消费等信贷品种,以及扩大农户抵押品范畴,探索宅基地、农机具、门店等抵押贷款业务等,发挥信贷投向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最大效能。
2.广泛开展面向农村的征信宣传活动
篇8
一、招生对象和条件:
(一)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具有报名资格: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有一定美术基础;3、身体健康,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我院专业学习的要求,非色盲、色弱;4、现役军人报考须经军级以上政治部批准;5、省级美术专业统考合格者(省统考未涉及的专业除外,具体操作办法以各省、市、自治区当年招生文件为准)。
(二)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不能报考:1、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在校生。2、应届毕业生之外的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在校生。3、因触犯刑律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的或正在服刑者。4、被高等学校开除学籍或勒令退学不满一年者(从被处分之日起,到报名开始之日止)。5、上一年参加高考,因舞弊而被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入学资格,并规定本年不得报考者。
(三)华侨、港、澳地区、台湾省考生和外国留学生报考我院,请致电我院国际交流处,电话:022—26241505;或请登录:tjarts.edu.cn。
二、招生专业、学制、名额和地区:
我院面向全国招生,各地区无名额限制(除天津外),16年计划招收本科生1040名(以下计划含“天美人才计划”50名,详见《天津美术学院2016年“天美人才计划”本科招生简章》),最终招生人数以教育部批准的计划数为准。
专业考试类型及招生规模
专业及专业方向
所属门类
学 制
学费
所属院(系)
说明
书法类20人(其中天津计划3名)
书法学
美术学类
4
15000
中国画学院
一、我院各专业均文理兼收。二、我院共有两个校区:1、南校区(造型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人文学院)地址:河北区天纬路4号。2、北校区(设计艺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产品设计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国际教育艺术学院)地址:河北区志成道7号
三、动画(影像艺术)、动画、动画(移动媒体艺术)专业(二年级后)需自备手提电脑。摄影专业(二年级后)需自备摄影器材。
绘画类395人(其中天津计划50名)
中国画
4
15000
中国画(传统艺术修复与鉴赏)
4
15000
人文学院
绘画(油 画)
4
15000
造型艺术学院
绘画(版 画)
4
15000
雕 塑
5
15000
绘画(壁 画)
4
15000
摄 影
4
15000
实验艺术学院
绘画(综合绘画)
4
15000
设计类505人(其中天津计划75名)
动 画
戏剧与影视学类
4
15000
动画(移动媒体艺术)
4
15000
动画(影像艺术)
4
15000
动画(动画创作与编剧)
4
15000
人文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
设计学类
4
12000
设计艺术学院
工艺美术(首饰设计与漆艺)
4
12000
环境设计
4
12000
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
服装与服饰设计(染织设计)
4
12000
产品设计学院
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
4
12000
产品设计
4
12000
公共艺术
4
12000
公共艺术学院
史论类60人
艺术设计学
设计学类
4
10000
设计艺术学院
美术学(视觉文化策划与管理)
美术学类
4
10000
人文学院
美术学(美术史论)
4
10000
中英合作办学 60人(只招收高考英语科目考试的考生)
数字媒体艺术(中英合作办学)
设计学类
4
篇9
关键词:社区卫生;医疗风险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2)06-0065-02
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文件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环节”。也是促进卫生服务公平性,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有利于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建立和谐医患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
潍坊作为全国普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试点单位之一,全市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0余家。主要由政府举办、厂矿企业医院转型、私人诊所转型而来。在落实公共卫生任务和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加之社区卫生服务行业的特殊性,社区卫生工作运行中,存在着许多风险。社区卫生服务医疗风险指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患者健康损失,或者使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失去信任,忠诚度降低或依从性降低的风险。如何降低这些风险是社区卫生工作是否顺利推行的关键。
1 社区卫生服务医疗风险的特殊性
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6年制订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卫妇社发[2006]239号)(以下简称:办法)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其主要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这部分人多为社会弱势群体,对医疗需求存在着很大差异。社区卫生服务对象的复杂性,也决定了社区卫生医疗风险的特殊性。
为规避医疗风险,在《办法》中明确规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开展高风险诊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不设住院病床,不得从事专科手术、助产、介入治疗等风险较高、不适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专科诊疗”。其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某些高技术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群众就医方向的选择,即“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但作为最底层的卫生服务机构,其医疗风险也具有其独特性。
1.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的特殊性 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还处于基础阶段。有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由私人诊所转型而来,医务人员一般在4~5人左右,未经过系统学习培训,受理论知识、临床经验、技术水平、法律知识道德规范的限制,这使得医疗风险无处不在。而这些机构的设备简单、工作环境较差,也存在很大风险。再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同于大医院,一般规模小、资金薄弱、技术力量差,风险发生后没有能力去抵御风险。
1.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项目的特殊性 医疗服务行业,既是一种高技术行业,又是一种高风险行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提供很多特殊的服务项目,如:家庭服务、上门服务等。这些服务本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和特色,但也更容易发生医疗风险。在《办法》中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开展“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社区现场应急救护”,而上门服务产生的医疗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医疗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可以参照,容易发生纠纷。当居民发生疾病时,首先被送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救治。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严重不足,医护人员缺乏系统的急救培训,往往不能对患者实施及时、有效地现场救治,因而造成医疗纠纷。
1.3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服务居民多在2万~3万人之间,主要是当地长住居民、暂住居民及其他人员,服务重点为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残疾人等,要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医疗、康复、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服务人数众多、复杂、多样化,也使风险增高。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治都更加重视,患者在疾病的早期一般都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对治疗效果期望很高,由于受到医疗水平的影响,很难达到患者及家属的要求。另外,个别患者及家属在利益驱使下,为获得不正当利益或免除医疗费而无理取闹等导致了医疗风险的发生。
1.4居民法律观念的改变 社会的发展进步及各类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实施,是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这在客观上增加了某些风险的发生。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法律知识和意识的缺乏,也造成了纠纷的产生。
1.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的特殊性 虽然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但仍不健全,而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也未达到规范化管理,这种服务流程上的漏洞,制度上的不健全,导致了社区医疗风险的发生。而社区卫生服务正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相应的制度法规可以借鉴参考,更不能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这也导致了社区医疗风险的发生。
1.6医学技术的局限性 医学本身就有许多未知领域,还有许多疾病尚未攻克,再者疾病的严重性、复杂性和个体的差异性,给诊疗带来了难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就不同于大医院,技术力量薄弱,这从根本上造成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2 社区医疗服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2.1增加医务人员数量,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按照中央编办等四部门确定的标准“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医护比例按1:1配备”,而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多达不到上述比例,增加人员数量势在必行。医疗技术的提高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通过山东省“卫生强基工程”的机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要认真向上级医院专家学习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不断派遣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加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培训,也要进行法律法规的教育。同时卫生行政部门要进行考核,形成考核制度化、经常化。对工作人员进行风险教育,及时通报风险信息,组织典型案例分析及讨论,增加员工的风险意识、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人员素质,才能有效地减少社区医疗风险的发生。
2.2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现在很多医疗纠纷都是由于医患沟通欠缺造成的。而医护人员耐心、细致地听取患者的讲述,与患者共同商讨检查治疗方案,并认真听取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和建议,可以有效地避免医患之间矛盾的发生,减少社区医疗风险的存在。
2.3对特殊服务项目加强管理 要求进行家庭医疗护理的居民,多是残疾人、老年人、长期卧床的病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选派能力强、业务精的医务人员出诊,并备齐必要地急救药品。在家庭治疗前与患者(或家属)签订《家庭护理协议书》,并向患病者及家属解释协议书的相关内容。耐心听取意见并解答问题。真正做到知情同意,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为指导,以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基础,以深化乡(镇)卫生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创建活动为载体,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提高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价廉、方便、安全、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创建目标
创建活动从20*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到2008年全省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达到标准化水平:实现基本设施齐全、人员配置合理、服务功能完善、监督管理规范。重点加强预防保健、急救、产科和中医科建设。
三、创建内容
(一)建设规模
乡(镇)卫生院根据乡(镇)行政区划和当地卫生服务需求设立,布局合理,规模适宜,建设和基本装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保证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条件。
1、建设标准
乡(镇)卫生院按其功能划分为一般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按照床位规模,可划分为0-10床、11-29床和30床以上三种类型,乡(镇)卫生院床位规模一般不宜超过50床。建设标准按照《国债项目乡镇卫生院建设指导意见》规定的标准执行。乡(镇)卫生院功能分区合理,环境整洁、安静、绿化、美化、净化;对医疗污水、污物、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并达到卫生学标准;住院、手术、功能检查等用房环境安静;业务用房符合国家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的相关要求。
2、设备配置标准
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器械装备,应根据其不同功能定位及业务技术项目,合理配置。医疗设备器械装备水平,应与其医疗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开展的业务项目及工作量相适应。设备配置标准按照《国债项目乡镇卫生院建设指导意见》规定的标准执行。
(二)科室设置
乡(镇)卫生院的科室设置应与其承担的功能、任务和工作需要相适应。
1、一般卫生院的科室设置
①临床科室:至少设有急诊(抢救)室、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设有独立的防保科;有条件的可设置五官/口腔科;
②医技科室:至少设有药房、化验室、放射科、功能检查室、观察治疗室、注射室、处置室、消毒供应室、信息统计室;有条件的可设置手术室、产房、理疗室、中药炮制室、煎药室;
③其他科室可根据需要设置。
2、中心卫生院的科室设置
在一般卫生院科室设置的基础上,增加设置五官/口腔科、手术室、产房、理疗室。
(三)人员配备
乡(镇)卫生院的人员(含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医技及管理、工勤等所有在编人员)配备合理,与其承担的功能、任务、服务人口和工作需要相适应,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备法定执业资格,非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从事医疗卫生专业技术工作。
1、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不低于全院职工总数的85%;
2、临床医疗服务人员必须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要具备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
3、配备专职防保人员3-4名;
4、护士配备应符合临床和社区护理需要;
5、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和中医执业医师占提供临床医疗服务人员的8%—12%;
(四)体制与运行机制
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举办,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公开、择优选聘作风好、懂业务、善管理,具有中级及以上卫生技术资格的人员担任乡(镇)卫生院院长;乡(镇)卫生院实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建立起多劳多得、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机制。
(五)功能与任务
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康复等综合服务功能完善;承担辖区内公共卫生管理职责,实行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
1、预防保健服务:
①承担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传染病疫情、疾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的报告任务,严格执行法定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认真做好传染病监测、登记、报告工作。
②负责辖区内预防接种工作。儿童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0%以上;计划免疫接种规范安全,接种卡、表、证齐全,填写真实完整。
③有针对性地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职业病的防治、筛查和行为干预,以及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④提供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保健服务,开展妇幼保健、老年保健、精神卫生、康复医疗等工作的健康指导。
⑤做好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孕产妇、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分别达到80%,孕产妇、儿童保健手册和登记表填写完整。建立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报告制度,上报及时。
2、基本医疗服务
①运用适宜的中西医药及技术,开展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
②提供急救服务,做到24小时应诊,对急、危、重症病人能进行维持生命体征的抢救,对无条件诊治的应及时转诊,对情况紧急不能转诊的,应及时向有抢救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求助;
③医护人员熟练掌握医疗器械的正确操作、徒手心肺复苏等抢救技术;
④设产科的乡(镇)卫生院能提供正常产服务;
⑤提供出诊、转诊和巡回医疗服务,出诊随叫随到;
⑥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进行社区卫生调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3、健康教育工作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深入农村社区、家庭、学校,开展健康指导,普及卫生防病知识,提高农村广大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4、计划生育技术及康复服务
①开展计划生育咨询、宣传并提供适宜技术服务;
②提供康复服务。
5、其他工作
①积极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规范的诊疗服务;
②负责对村级卫生机构的管理、技术指导及乡村医生培训等工作;
③负责辖区内卫生工作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与上报;各种统计报表填写规范、数据准确、上报及时;
④负责对本辖区环境卫生治理、除四害、改水改厕等爱国卫生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⑤根据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提供其他适宜的医疗卫生服务。
(六)乡(镇)卫生院管理
1、乡(镇)卫生院命名规范;
2、认真执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3、严格执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
4、管理体系健全,各项工作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
5、加强门、急诊管理,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
6、医疗服务规范,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
7、门诊登记、手册,处方,住院病历、护理记录等医疗文书书写规范,符合要求;
8、急救器械完好、药品齐全,无假劣药品,毒、麻、精神类药品管理符合规定要求;
9、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防院内感染发生;
10、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管理规范;
11、加强人员培训、考核,建立卫生技术人员技术档案;
12、建立公示制度,设立公开栏,公开各种收费及常用药品价格;
13、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和医疗收费价格,监督审计制度健全;
14、防保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落实;
15、健全医疗事故防范措施,严防医疗事故发生;
16、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并认真执行。如乡(镇)卫生院工作制度,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诊疗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医疗卫生工作登记、统计、报告制度,医疗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等;
17、乡(镇)卫生院无经营性亏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
(七)医德医风
乡(镇)卫生院实行医德规范、职业纪律、收费项目、药品价格公开,就医秩序良好,有便民、利民措施。设立举报电话、意见箱,聘请社会义务监督员,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卡”等形式征求患者意见。医务人员佩戴胸卡上岗,着装整齐、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服务热情、廉洁行医,门诊、住院病人满意度达到97%以上。建立医德医风教育考评和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
四、实施办法与步骤
(一)创建活动以市为单位开展,按照省卫生厅下达的《河北省创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实施规划》,分年度实施。20*年全省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达到30%,2007年达到60%,2008年达到80%。
(二)20*年3月底以前,省卫生厅制定下发《河北省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考核评估标准》。各市卫生局根据省卫生厅制定下发的《河北省创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实施方案》和《河北省创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实施规划》,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规划并报省卫生厅备案。
(三)20*年4月1日开始,各市正式启动创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活动。
(四)标准化乡(镇)卫生院的考核评估,采取逐级申报的方法进行。每年10月底以前,各市卫生局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申报的基础上,对辖区内申报的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按照《河北省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考核评估标准》,逐一进行考核评估。于11月10日前上报评估结果,并向省厅提出复核评估的书面申请,由省厅组织抽查复核评估。省厅复核后由各市卫生局进行命名表彰。省厅每年将在命名的标准化乡(镇)卫生院中择优评定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并进行命名表彰。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创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活动,对于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创建活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这项工作作为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举措,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目标。为确保创建工作的开展,省卫生厅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市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创建活动。
(二)制定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各市卫生局要根据《河北省创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实施方案》和《河北省创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实施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创建实施规划、工作计划、保证措施和检查考核制度。要扎实工作,注重实效,防止形式主义,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 上一篇:师德量化考核细则
- 下一篇:农村土地征收与补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