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材范文

时间:2023-04-09 07:4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教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教材

篇1

一、“四大难关”的成因

立足于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四大难关”,教材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应该搞清各个“难关”的成因。对此作宏观分析,我们容易概括出下面三个方面的成因:

(1)抽象层次的提高

教学内容的抽象性是众所周知的,但作为数学教材的数学内容,则着意体现由直观到抽象的渐变过程,以适应学生认识的发展,在这种变化过程中,起伏程度有所不同,各大难关所表现的正是抽象程度的骤变过程,抽象层次骤然提高,这种变化若学生不能立即适应,就成为学习数学的巨大障碍,就成为“难关”了。

如从算术到代数的过渡,其重要标志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特别是字母代替的数既是确定的,又是任意的,这种两重性与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相比,抽象程度显著提高,可以说表现为一次飞跃;从代数到几何的过渡,其抽象程度的飞跃则表现在由以前的单纯的以计算为主到对数学问题的推理论证、大量抽象符号和数学语言的运用过渡;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过渡,以函数概念的引入为标志,宣布了数学问题的研究由处理相对稳定的数学问题进入处理运动、变化的量与量关系的数学问题的领域,标志着抽象层次的又一次大的迈进;而由有限到无限的过渡,是以极限概念的引入为标志的,其推理方式由对有限问题的处理进入对无限问题的处理,抽象程度又一次发生了质的改变。由此可见,抽象层次的提高,是“难关”的成因之一。

(2)研究对象的转变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指出:“……纯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这是非常现实的材料--为对象的”这给数学尤其是初等数学的本质作出了很科学的概括。围绕“数”和“形”这两个方面讨论而展开的。而在教材内容的发展过程中,由以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内容转变到以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内容时,其角度、特点以及抽象程度都有显著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中,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就会形成由代数到几何的过渡--初二平面几何入门的一大难关。由数到形,又到数形结合,研究量与量之间运动、变化过程中表现出的关系,则又是一类研究对象,这就是函数概念的引进--因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转变而导致的不适应,就出现了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过渡的这一难关。而其它几大难关也不同程度的涉及到研究对象的改变。由此可知,数学内容研究对象的转变也是“难关”的成因之一。

(3)思维方式的转变

每一次“难关”的出现,都相应地出现思维方式上大的转变,都是对前面习惯思维的扬弃。当教学思维从特殊转入对一般情况的研究时,就是相应的第一大难关的来临,此时可以说思维进入归纳思维的范围;而当平面几何以全新的研究对象出现时,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式占了主导地位,这种改变又导致了第二大难关的产生,而对辩证思维要求的提高,是导致后两大难关的重要因素,因为这要经受由相对稳定--运动变化--无限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数学中的静与动、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在运动中被一一揭示出来,在思想方向上使中学生经受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洗礼。由此可见,思维方式的转变是“难关”的重要成因。

二、对策

(1)广泛联系、挖掘量变因素

前面已经指出,“难关”的出现其实质是一个质变过程,它需要量变的积累,如果量变有了充分准备,质变就显得自然,“难关”也就容易克服。因此,就需要深刻挖掘量变因素,将教材抽象程度加工到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接受的水平上来。在代数关系的研究中,积极注意挖掘与几何结合较紧密的内容,广泛联系,缩小接触新内容时的陌生度,避免因研究对象的变化而产生的心理障碍。

(2)重点深入,合理设置问题

要将“难关”分散到普通教材中来,就需要注意对普通教材由微观到宏观的透彻研究与重点深入。首先,明确局部内容在整体数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运用前文所述的教材研究方法,合理设置问题,使问题的步子与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步前进,以局部知识的掌握为整体服务,例如,针对某一概念,可围绕下面几个角度设置问题:概念的构成;概念所涉及的子概念;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内涵;概念的确定与否定;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的应用以及由概念而设计的一些构造性问题等等。当然有些问题可设置一些启发性的提问以使学生独立获得知识。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梯度,以利于教学时启发学生思维。

(3)合理吸收,突出思想方法

篇2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材;审美;边城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144-02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蕴涵着各式各样的美,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师在分析教材时,要注重挖掘文中美的因素,并加以提炼与渲染,使得学生可以在教材中受到美的熏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并提升审美能力。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多角度的向世人展示了湘西世界丰富的美的内涵,凝聚了作家的审美理想。

1.自然美

环境描写的基本功能是作为人物的活动背景和为事件提供发生、发展的物质条件,而《边城》中所展示的自然环境是以湘西地方的自然景物为主体构成的。湘西地处阮水流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使它的自然美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在那座远离尘嚣的小城里,人们没有被畸形的都市文明所污染,一切似乎仍然保持着最原始而又真实的自然状态,处处散发着美的气息。而且,从文中描写湘西生活的篇章可以看出,边城人民与自然的相处是怡然自得的。而边城纯洁静美的自然风貌,和作者明净清澈的心灵构成对应关系。明澈的心性需要美好的自然山水的陶冶,而自然山水又需要作者这明净的灵魂赋予生命的朝气与灵性。

这便是作家所呈现出湘西的自然美景与明净和谐、古朴自由的氛围。这与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十分契合。对率真人性的自然促发,在自然环境中物化为了湘西风物的清秀明丽、宁静安逸的独特面貌。因此,作品的主题和自然环境和谐相融。

2.社会美

"美的社会存在,指的是存在于社会事物、现象和生活中的美,它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人类情感与理想最直接的体现。" 社会风俗"以其合乎规律的对于生活的展现形式,体现出人们的内在生命与情感需要",它"与人们的实际生活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新型和谐的关系,具有较为现实的审美意义" 。

湘西是多民族融合的地区,有着极具边地特色的节日氛围。而其中最热闹的几个节日,是过年、中秋节和端午节。在《边城》中,沈从文较为详尽的叙述了边城人民怎样欢度端午节以及端午节在他们心中占据着怎样高的地位,人们怀着一种兴奋的、近乎虔诚的心态来感受这一天的欢快时光。相比城市空虚而颓废的纸醉金迷的生活,这种传统节日带给边城人民的单纯朴素的欢乐就显得格外的打动人心。这种远离金钱的世俗气氛,通过端午节这一载体,体现出了一种洋溢着健康、乐观情调的生活状态。人与社会环境实现了恰到好处的融合。

3.人性美

《边城》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鲜明的审美倾向,使人物形象呈现出单纯而又强烈的人性美。小说中的人物,使得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追求以及审会理想形象化、具体化,并且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翠翠,这个从未见过自己的亲生父母,被祖父一手抚养长大的女孩,在"茶峒"这个山水秀丽的地方长成了一个健康善良的少女。文中对少女翠翠的描写渗透着作者对人性美的推崇,而小说情节的展开推动,无不以此为动力和契因。当她的心中萌动了对爱情的一些朦胧的向往,比如无意中提到了什么的时候,她的脸会红。后来她也能够领悟到了茶峒人歌声中的一些缠绵之处了。翠翠继承了她母亲忠于爱情的性格,她爱上了二老摊送,于是在"梦中的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飞到了对溪悬崖的半腰,摘了一大把的虎耳草"。摊送也爱上了翠翠,不要"碾坊"而要"渡船"。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是纯真而且热烈的,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当傩送因为天保的意外死亡而离开后,翠翠仍然一片痴心地等着傩送的归来。在翠翠身上显示出了边城少女纯洁无暇的美好心灵。

而翠翠的祖父、傩送、天保等人的勤劳、朴实的品质,也是边城人民品格的典型象征,代表着一种"健康、自然、优美,但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些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作者对于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日渐衰微的淳朴自然人性的执著地赞美与挽留。

4.艺术美

艺术美"是以较为感性的形式体现出人的生命意义,抒发人的生命情感的艺术形象及其活动的特性","集中体现出了人的生命追求以及价值理想与审美观念"。《边城》在创作中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美。

刘西渭在评论《边城》时说"这是一部田园诗杰作"。 沈从文自己也说是在"用抒情诗的笔调写创作 "。首先,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对湘西山水、风俗的描写占据了小说的主体地位。《边城》的诗意大部分来自其浓厚的湘西乡土气息。沈从文通过对翠翠和摊送、天保间的爱情故事,把茶峒清新的自然风景和朴实的生活风俗,将对人性、文明的思索,都融入了平和淡泊的田园诗意中。其次,沈从文认为,小说中必须要含有故事才可称之为小说。因此在他的小说中,既有田园诗的生活境界,又有富有情调的故事。不过《边城》中的故事,并没有十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其节奏较为平静舒缓,自然、流畅,看重的是情绪体验的生动与独特。"作者用像水一般细细流动的笔触,制造出了一种梦幻与现实交融的意境,使其作品显得格外雅丽动人。这种'用故事抒情做诗',且带有诗的气质的小说,可以称之为'诗小说'或者'抒情小说'。" 正是这种独特的创作笔法,使《边城》具有一种自然清丽的意境,使其的艺术美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沈从文还善于运用艺术空白,使小说呈现出含蓄隽永的美学风貌。所谓艺术空白,指的是艺术表现在时空范围中有意造成的空白,用以酝酿思想感情,达到言外之意的效果。这一手法在小说的结尾最为明显,翠翠守在渡口,等待"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的傩送。这个引人遐想、勾人情思的艺术空白运用得十分妥帖,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5.结语

"美的形象化"在《边城》中得以成功实现。形成这种浑融的美学风格,是因为作家不仅遵循艺术的规律,更是遵循美的规律去建造。教师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要注重分析其美学内涵,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审美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注释:

[1]司有伦:《新编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页。

[2]付媛媛:《试论审美意蕴的呈现与产生》,《名作欣赏》,2013年9月。

[3]付媛媛:《试论审美意蕴的呈现与产生》,《名作欣赏》,2013年9月。

[4]陈俊平:《洗尽铅华见真纯--品沈从文《边城》之美》,《文学与人生》,2013年第6期。

[5]凌宇:《沈从文谈自己的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第3期。

[6]石国庆:《美学意蕴新论》,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

参考文献:

[1]司有伦.新编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141.

[2]付媛媛.试论《边城》审美意蕴的呈现与产生[J].山西:名作欣赏,2013(9).

[3]陈俊平.洗尽铅华见真纯--品沈从文《边城》之美[J].南京:文学与人生,2013(6).

[4]凌宇.沈从文谈自己的创作[J].北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3).

[5]石国庆.《美学意蕴新论[J].深圳: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

篇3

中学篮球教材的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由于篮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对抗性、集体性的运动项目,活动性强,技术动作运用时复杂多变,又由于中学篮球教学是班级授课制,实践中存在着学生多,场地器材少,组织教学难度大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学生基础因素的影响,组织教学更具有特殊性。因此,中学篮球教材的组织教学,必须依据初中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及篮球运动的特点、场地、器材、设备的具体情况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等全面加以考虑。找出最合理的教学和练习方法,以达到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掌握一定的技术、战术,以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初中一年级(2)班学生60人,两个篮球场,6个篮球,举例法、分析法、观察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首先,我先在理论上提出一些建议,并加以分析、举例,然后,再针对其中的某一建议组织教学,看看效果怎样,这部分我将采取分段并加小标题的方式来完成。

① 教学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措施,正确的方法、手段能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加速基本技术的掌握和提高。例如:学生刚能够完成某一技术动作,就立即采用比较或进行间对抗等练习手段,就容易破坏刚建立走的动力定型,不利于初学者掌握技术。因此,选择教学手段时,应根据教学任务和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和掌握基础技术的实际水平和差异,根据场地器材的条件和学生人数的多少,练习方法的实际效果情况进行,以确保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② 练习增加运动量的方法

教师必须根据人体机能活动的规律,课的任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场地,气侯的条件来安排一次课的运动量,初中体育教学,首先考虑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进行活动,为此,可采取以下的措施:

a、 技术练习与素质练习相结合。

b、 采用分共轮转,循环练习法,在编排循环练习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当学生按基本技术水平或素质水平及性别的不同分组时,对各区练习也应有所不同:(2)场区的位置和大小要考虑练习的内容和方法,便于流水作业:(3)各区练习的内容简便易行,活动部位力求全面,并使各区练习有机地衔接起来,以利于完成练习任务。

c、 变化练习的条件,增加练习的难度。

d、 多项组合,综合练习,要注意组合的项目应有机地结合,项目之间的衔接应合理安排。

③ 竞赛法的选用

竞赛法是小学篮球教学的重要手段,小学篮球教学采用的竞赛有以下同几种:

a、 速度比赛——以跑动的时间快慢决定胜负的一种比赛。

b、 次数比赛——以单位时间内完成次数的多少来决定胜负的一种比赛。

c、 准确性——用于投篮技术的一种比赛。

d、 成功率比赛——从时间和次数上对完成技术的质量进行评定。

e、 教学比赛——在初中体育教学大纲中,对篮球教学比赛规定了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复习提高已学过的基本技术的比赛:第二种是结合已学过的基本技术进行简单规则的比赛:第三种形式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

④ 游戏性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较适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在初中篮球教学中,也可采用游戏的方法来完成。

运用这一游戏方法力求简单易行。课前要作好场地布置和器材设备的准备工作,在组织游戏时,应向学生讲明游戏方法、规则以及胜负标准,要明确具体,在分组上无论是把男女生分开或男女混合编排但实力要相当,在游戏中,要严格按照游戏的方法、规则进行,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表扬及批评进行教学。

实例分析:

课前,体育委员整队,报数,然后向教师报告人数,教师宣布上课,安排见习生,复习上节课内容,宣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之后做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之后,教师先让学生做一些熟悉性的练习,大约过了十几分钟后,教师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新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运球上篮的技术,先把队伍设成站在教师左右两侧的地方,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做一到二次示范后,强调难点、重点、再进行示范,最后让学生练习,在练习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大约过了二十多分钟后,教师可以根据练习情况进行竞赛法教学,把学生等分为四个小组,讲明规则后,把队伍调到四个半场中,进行比赛,最后在课的结束部分进行整理放松,整队,总结,归还器材,宣布下课。

⑤ 篮球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a、 讲解要简要,示范要正确。由于我们体育课的课时短,教师要抓住重点,三言两语说明问题,然后在练习中加以补充。

b、 应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在人多篮球少的情况下,可用足球、排球、手球等代替使用。或者遇到练习的内容多,场地少的情况时,教师采用不同内容和要求进行组合练习。

c、 在教学中要善于提高学生和学习兴趣,要多采用跑龙套动的,比赛的,攻守对抗的,技术与战术结合等多种练习法,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d、 教学中要抓住重点教材,处理好重点教材与一般教材之间的关系。

e、 不断改进教法,教师除必须掌握教学原则外,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

f、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正误对比时,要多选择技术好的学生做示范时,分析要恰如其分,不能丑化。

篇4

一、巧借景物抒感

借景抒情.是指文学作品中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亦即通过景物来抒情。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情与景,二者相辅相成。有景无情,这样的景没有生命;有情无景,这样的情苍白无力。情景交融才是作文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杜甫的《登高》,苍凉悲壮之景中尽染可悲之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登上高处,秋风猎猎,“高猿长啸”“哀转久绝”。水清沙白,鸟迎风盘旋,无处可栖;茫茫江面,江水滚滚而来.落叶无边……诗人把做客他乡,多病独登台的情感融入到苍凉寥廓的秋景之中,情景交融,使人倍感悲秋之凄苦。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学习写作提供了一种借鉴。下面是两位考生写的送别朋友的开头:

开头一:今天,我的发小要到远方去打工了。天气不是太好,上午我去送他,心情很郁闷。

开头二:凉风渐起,小路上,发黄的树叶无奈地随风飘拂,满山都是衰残的小草,天上的太阳也懒洋洋地苍白无力地挂着。我们一路只是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些无关痛痒的话,心头仿佛压着一块大石头,使人喘不过气来……

这两个开头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二、巧绘细节传达情感

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文学最高境界,在能表现人之内心情感,更贵能表达到细致深处。如是则人生即文学,文学即人生。二者融凝,成为文学中最上佳作。”无论是悠远的意境还是诚挚的情感.往往都是通过细节来展现的。没有细节的描写就没有形象的个性化、事件的生动性、情感的动人处。好的细节皆“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如《项脊轩志》中“娘以指叩门扉日:‘儿寒乎?欲食乎?”’只一句,一位慈母形象便跃然纸上:又如写祖母,“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喃喃自语,便细致入微地表露出了祖母对孙儿的殷切期望:再如写亡妻,只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作者在抒写思亲之情的时候,善于选取有特征的细节,赋予这些本来极为平常的生活细节以不平常的意义,也因此感人至深。生活就是由无数的细节组成的,只有观察、感悟生活中的细节,才能有感而发,才会写出有真情的文章。

三、借助多种表达方式和技巧表现情感

表达真挚情感,是需要借助多种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的。考生在表达真情实感时.要学会灵活使用多种修辞手法,熟练驾驭整散句、长短句等句式。如《祭十二郎文》所取皆是“俗情俗事”,但却至情至性,让人读来感觉“字字是血,字字是泪”。这篇祭文的成功之处还在于语言运用技巧的巧妙:复沓重叠,回环曲折,变化多姿。如写死讯传来时的将信将疑.“其信然邪”“其梦邪”“其真邪”,反复申说,用一连串的疑问语气状其迷离恍惚之态,使我们看到韩愈因侄儿之死所引起的情感的剧烈震荡.感人肺腑。再如一考生的作文《蜗行》:

篇5

面对不同的学生,音乐鉴赏课也应采取不同的教法,应针对你的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应的教材,探索适应于其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你的鉴赏课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怎样适应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上好音乐鉴赏课有着如下几点体会:

1. 针对其年龄特点选择适应的教材是上好音乐鉴赏课的关键 高中阶段,从15、16、17、至18、19、20岁,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已不满足于初中阶段的活泼、快乐描写小动物和描写人生活的音乐,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开始逐渐将兴趣转向能满足多方面感情需要的音乐作品,例如:“优美、活泼的” “开朗、奔放的” “兴奋、激昂的” “悲惨、哀怨的” 等等。

这个时期,可以有针对性的将中外一些优秀经典的音乐作品介绍给他们,让他们广泛的接受各种音乐信息,扩大音乐视野,提高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

(一)有生动音乐形象优美旋律的,结构简单的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音乐作品最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比如:外国作品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中国作品《鸭子拌嘴》、《金蛇狂舞》等。

(二)高中生生活范围大了,接触的事物多了,其情感情绪也日益丰富,虽然这种情感还不稳定,但对了解各种情感的音乐已经有了兴趣,象描绘美好爱情的中国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表现喜悦之情的《北京喜讯到边塞》,表现节日欢庆之情的《春节序曲》,歌颂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蓝色多瑙河》,表现作者个人感情的《未完成交响曲》以及包含音乐家创作心情的《惊愕交响曲》等等。

(三)高中阶段的孩子意志品质不断得到发展,自觉性较初中阶段有了明显的增强,他们钦佩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模仿性强,也希望自己成为意志坚强的人。针对这一特点,外国作品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中国作品《草原英雄小姐妹》《嘎达梅林交响诗》等表现个人英雄气概的作品是最佳选择。

(四)另外,高中生个性在不断形成,虽不稳定,但极富逆反性,喜欢标新立异,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对从未见过、听过的东西表现出极大的渴望。越是不让听越想听,越没有听过的越有兴趣,针对这一特点,还可适当增加一些既有趣味性又有艺术性的内容,如杜卡的《小巫师》,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等风格迥异的各类作品。并可适当选择一些较熟悉的歌剧舞剧的选曲,如《图兰朵》中的《今夜无人入睡》和《天鹅湖》中的《四小天鹅》等。

以上鉴赏内容只是我的个人理解,当然并不表示就只选这几首,在这基础上做一些有选择的补充删减,应更加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保证这个兴趣的前提就是选择最优秀的音响资料,对那些虽然是名曲,但在演唱、演奏上经过随意篡改原作品的“通俗音乐“则必须拒之于鉴赏教学的课堂之外。

有了好的音乐,怎样让学生喜欢,愿意听且从中受益,就要看教师用什么方法来引导了。这就是我要谈的第二点体会:

2. 好的鉴赏音乐的方法,可以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鉴赏音乐的关键是倾听。怎样培养学生倾听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是上好一堂音乐鉴赏课的前提条件。让学生在参与的情况下进行倾听,是训练具有音乐耳朵的一条有效途径,下面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和体会。

(一)故事导入法:孩子都爱听故事,高中生也不例外,针对这个特点,可在倾听乐曲前讲一下关于这首乐曲的奇闻轶事,象海顿的《惊愕交响曲》的故事,听完故事,一下子就有了想听这首曲子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们听这首曲子,一定是“两只耳朵竖起来”。

(二)听音乐取名法:孩子都有表现欲,高中生也同样有。于是我们可以用给你听到的乐曲起名字的方法来吸引他听音乐,如欣赏《玩具交响曲》时,边听边提示他们,听到了些什么声音?(鸟叫、水响)是现实生活中的鸟叫、水响吗?(不是,是什么东西模仿出来的)那么是什么东西可以模仿发出这些声音呢?(公仔、玩具)……由此一步步引导他们达到教师吸引他们听音乐的目的。

(三)谈天说地聊天法:高中生的知识面比中学生宽多了,对生活对社会也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时的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的他们的经历体验无法感受到的东西,教师正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可以将一些教师亲身经历的对音乐的一些感受,看一些演出的感想,这种体验的分享,同样会感染学生,并更加关注于你介绍给他的音乐。

(四)畅所欲言讨论式:在音乐鉴赏课中,音乐是第一位的,学生是音乐的主体,是有自己主观色彩的,而教师则是为这两者服务和联系而存在的。因此要时刻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反应,尊重他们的想法,不忽视他们一点一滴的音乐感受,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高中时期,正处于自我意识急剧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漫谈音乐感受,七嘴八舌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例如:又一次给学生听《那不勒斯舞曲》,有学生就说后面这段越来越快,感觉像跑马,老师就不能批评他,而是应积极引导,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跑马带给你的情绪怎样的?(紧张、兴奋、激动)而这首乐曲速度逐渐加快,力度也越来越强,带给人的情绪体验的确是相同的。在我做这些评价时,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因为他们在关心自己的想法是否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碰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抓住小细节控制课堂气氛,创造环境,吸引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

篇6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材 学科体系逻辑 学习心理逻辑 编写技巧逻辑

任何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均是经由学习来发现、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创造,而整个基于所学知识的创造均是以理解为基础的重构。但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上课做笔记、考试背笔记而考后就忘记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这显然与人才培养的目标背道而驰,尝试历史教材的逻辑结构的调整改革,或许是该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一、重视中学历史教材的学科体系逻辑

重视中学历史教材学科体系的构建是中学历史教材在编写及使用过程中的优秀传统,就历史学科体系的构建中研究历史学的方法主要集中为两种,即历史的方法及逻辑的方法,其中历史的方法是借用史实实现历史的说明解释,优势是坚持着历史所具有的真实性及客观性,而劣势便是对历史发展规律较难做出解释说明;逻辑的方法是采用概念、模式及范畴实现历史的解释,优势就是历史的形成变迁可实现宏观上的把握,历史得以发展前进的内在原因可被挖掘,而劣势便是鲜活的历史被概念化、简单化及公式化,中学历史教材的逻辑结构、体系构建的研究思路应该是两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利用。

摒弃历史教材中的成人化及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并非是取消历史学科的学科体系,而学科体系是指采用理论方法将该学科内的各个知识点进行科学组织衔接,最终形成完整完善的线索结构。历史学科体系能够是简明的,也可为复杂的,这并非是进行非成人化与成人化、非专业化与专业化划分的标准,作为连续性及时间性较强的历史学科,即便教材所反映出的学科体系被打破也应当重点突出主线。中学历史教材是无法摆脱历史学科体系,来实现教材逻辑体系自身构建的,原有的中学历史教材是依据五个阶段论来实施学科体系的构建,而在新课改之后教材的制定者并不是摒弃学科体系,只是就原有的体系进行适当的打破重组,就生搬硬套的采用三个阶段论进行中国古代史的解释予以质疑,使得历史学科体系更为科学合理。

二、强化中学历史教材的学习心理逻辑

在中学历史教材的逻辑结构方面所需要强化的学生的学习心理逻辑,具体是指学生就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由少增多、由浅及深的发展衍化规律。教材编写中能否照顾到受众的心理逻辑及发展规律,将主要由教材性质所决定,传统的将教材视作学生的学习资源、编写重点放置在知识完整性及科学性上显然已经不足。就中学历史教材课程标准的制定中,普遍具有着历史知识点选取宜粗不宜细、能力目标宜细不宜粗的现象,更加凸显出学生的认知逻辑与学科逻辑之间的矛盾。

历史学科显著的时间性及连续性,强调着教材的编写只能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但构建主义学习理念认为,越是古老的事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距的距离就会越遥远,感知、理解及掌握的难度就会越大,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制定的研究人员及历史学科体系的组建人员,在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制及课程标准的制定中要同时凸显出两条线索,即历史演变发展的线索;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学习的心理及能力的演变线索,将其看作为中学历史教材中所并存的两种逻辑结构,历史的发展演变逻辑结构如果是被体现于历史学科体系中,而学习历史的心理及能力演变逻辑就该被彰显于能力训练的各个层次上。

三、突出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技巧逻辑

历史学科的体系逻辑与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能力逻辑在历史教材的逻辑结构中的共生并存,使得要想实现两种逻辑结构作用的和谐发挥,历史教材的编写成为至关重要的内容,这会涉及历史教材另外的逻辑结构,即编写技巧逻辑结构。历史教材编写逻辑是指历史教材的编写者在进行整本教材编制中所采用的编写思路及方法,其中包含着教材体例结构、教材文字系统的逻辑结构、教材图片的系统逻辑结构、教材练习系统的逻辑结构四个主要方面。

就从教材体例结构的表面看来,教材体例结构也只是历史教材所有涉及的内容的具体组织形式,但在实际上,教材体例结构可充分的体现教材编撰者就教材叙述逻辑中所进行的整体上的把握。就目前使用的人教版、华东师大版、北师大版的中学历史教材,均采选择着“单元-课-附录”的体例结构,打破了以课为单元实施教材内容体例组织的传统形式,教材内容被划分成多个单元,使得教师更容易从整体上实现教材内容的把握,而阶段性的教学目标也更加明确。教材文字系统的逻辑结构,主要是指教材内每课的内容均应该是逻辑严密且结构完整的文章;历史教材图片系统的逻辑结构的逻辑性是较为重要的方面,表现为中学历史教材内的图片在风格上应当是统一的,各图片内容之间要存在相互间的呼应关系;历史教材练习系统的逻辑结构是指练习题的编写中要有全盘综合的考量,每堂课之后的练习题不可单纯的局限于本课堂的内容,要将其作为整个历史习题练习系统的重要部分进行编写安排。

总结

在对中学历史教材的逻辑结构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究的基础上,以期相关的探讨结论可为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及使用提供更多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篇7

一、教材搭配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

(一)符合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一节课的运动负荷安排应使学生的心率曲线呈现出上升―稳定―下降趋势,为了实现这一规律,我们在实践课的教材选择上应注意运动量的大小搭配合理,以及强弱出现的时机安排恰当。例如:以长跑为主教材的课上,在课开始阶段可以安排运动量较小的武术教材,作为搭配教材,而在课结束阶段则安排一些舞蹈性的放松练习内容,作为搭配教材,从而可以确保学生整堂课的生理负荷有一个正常曲线变化。

(二)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其注意力要比小学生更具有稳定性、目的性和选择性,他们能够长时间地集中注意于他们要完成的动作和感兴趣的事物上,不过对那些过分抽象、枯躁无味,与他们的感知较远的教材,则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和保持稳定的注意。鉴于上述心理特点,教师应注意选择生动活泼的内容作为搭配教材,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从而能自觉努力地去学习。例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把跑与球类教材相搭配,利用学生对球类项目的喜爱心理,相互弥补、调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中学生的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时期,合理搭配教材,能使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故在选择教材搭配时,应注意上、下肢搭配以及各项素质的搭配,如在上下肢搭配方面:跑、足球等项目下肢力量负担较大,则可以搭配一些以上肢负荷为主的双杠、单杠、实心球、铅球等项目;再如在素质项目搭配方面:举重、哑铃、引体向上等可以发展力量素质,但是由于其在灵敏、速度等方面发展比较欠缺,若以球类、短跑项目加以搭配,就能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教材搭配必须遵循实效性原则

(一)符合教师自身的实际。由于各教师间的年龄差距、性别差异和特长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若不注意结合自身特点选择教材,则其教学效果无疑是令人担忧的。因此,教师在选择搭配教材时应尽量考虑到自身特点,以己之长克己之短,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在年龄、性别、身体条件上的差异,从而在选配教材时有的放矢,具有实效。例如:在低年级教学中,常将游戏与田径教材搭配;在高年级教学中,常将各类小型竞赛穿插在球类或体操教学中,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完成了主教材的教学任务。

(三)符合体育实践课的授课形式。现有授课形式一般分为混合班和分班两种,我们在教材搭配时应注意区别对待。分班授课的搭配教材可充分发挥分班优势,根据男女生特点选择适宜项目作为搭配教材,但是混合班的搭配教材,则要根据男女的特点分别选择,例如:以球类作为搭配教材时,男生可选足球,女生则可选羽毛球等其它项目。

(四)符合实际教学条件。一种好的教材搭配形式,如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场地布局,就会给教师教学管理带来不便。例如:在选择双杠与短跑教材相搭配时,虽然其搭配形式比较合理,但如果双杠区离跑道较远,就不便于组织管理和队伍调动,从而直接影响课的练习密度。同样若运动器材较少,也会限制学生的正常活动,这时就需搭配相应教材来弥补运动器材的不足。

例如:为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教师安排推哑铃练习,然而,若哑铃数量较少,则应选择同样能发展上肢力量的掷实心球、推杠铃、俯卧撑等教材与之搭配,以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来加大练习密度,使学生在有限的练习时间内能确保完成课的任务。

(五)符合气候条件的实际。选择的搭配教材还应考虑到气候变化,从而通过搭配教材的调节,起到使人的生理规律与自然规律相吻合的目的。例如:在寒冷的天气上课,就需选择运动量较大的项目;在炎热的天气上课,就可以选择运动量较小的项目。

三、教材搭配必须遵循实用性原则

(一)教材搭配的引导性。合理的教材搭配,除了遵循以上的原则外,我们还可以从实用性角度考虑教材的搭配。例如:学习三级跳远主教材时,可预先练习与其相关的下肢力量素质内容,如单足跳、跨跳、双足跳等,从而为能学好三级跳远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教材搭配的辅。有时,一节课中,在教材搭配上还可以创编一些对主教材学习具有辅助较果的搭配教材,来有助于主教材的学习与巩固。例如:在篮球运球教学时,采用多种形式的运球竞赛以及运用各类篮球步伐组合的游戏与主教材进行搭配,从而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效果。

(三)教材搭配的灵活性。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各年级均可安排一定时数的选用教材,这就为我们能根据各校特点灵活地选择搭配教材创造了条件。例如:一个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排球群众普及性好,学生参与这项活动的积极性也高,所以选择此运动项目作为那些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的主教材的搭配教材,必须能起到很好的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并有助于主教材的学习。

篇8

1.七年级(下)苏教第四版《三个太阳》一文,P170页倒数第五行“1986年12月28日上午9时正,……”中,“正”应为“整”。文意是在说正好在9时,不多不少,有完整的意思。

2.八年级(上)苏教第三版《都市精灵》一文,P182正文第三行“由于游人稀少,常有鸟儿飞来栖息,最多的是喜鹊和和灰喜鹊。”“喜鹊和灰喜鹊”是并列短语,然“喜鹊”是属概念,“灰喜鹊”是种概念,属种概念逻辑是不可并列的,“蔬菜和白菜”不可并列正是如此。

3.八年级(上)苏教第三版《奇妙的克隆》一文,P230倒数第一行“手术完成之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这个“句子”,其实只是一个较复杂的偏正短语。笔者认为“手术完成之后”是状语,“用……,让……,使……的过程”中,中心词“过程”前当为定语,即整个偏正短语在这里是不能成句的。把“的过程”去掉即可。

4.八年级(下)苏教第三版《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P77第十行“当人们欢天喜地向大湖奔去的时候,这蔚蓝的湖却总有那么一个距离,所谓‘可望而不可即’。”一句中,“所谓”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有二解:一是“所说的”;其二是“含不承认”。本句用的是其一。那么“所说的‘可望而不可即’”显然是一个偏正短语,不可独立成句,改为“即所谓……”不知行不?

5.九年级(上)苏教第三版《囚绿记》一文,P218倒数第四行“那是有一个小小的理由”搭配不当。句中宾语“有理由”为动宾结构,然而如果没有将其名词化,是不可充当宾语的。可在“有理由”后面加“的”字便豁然畅通了。

6.高一必修(二)人教版《故都的秋》一文,第三段“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一句中,“将近”为“(时间、数量等)快要接近”之意,“余”在这里指“零头”,显然是超过了某个时间数量。针对同一个对象,两词用得显然是矛盾的。

篇9

[关键词] 语言操练;听力训练;教学设计;活用教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语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就教学内容和思想情感交流的交际过程。而课程在内容编排上只起了提纲挈领的“骨架式”作用,给教者却留下了很大的填充、编排、组合和修改的空间。因此,它要求教者将这个“骨架”变成一个极具生命力的鲜活个体。所以,要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中,活化教材就成了教师的当务之急。笔者在进行了一些尝试,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看图解读

中学英语教材(Go for it)在编排时特别注意趣味性和情景性,并配有丰富多彩的插图。这些插图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人物、动物、动作画面或漫画形式,形象直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新的语言材料,学会新的词汇。同时,画面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用他们所学语言进行问答、交流的场景。

通常,我会指导学生先读图画,在学生读图之前要设计好问题,如:What do you see in the picture?What happening in it ?Can you use your imagination to make up a story?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看图说话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图,让学生自由分配角色,以对话的形式结合图片进行情景再现。学生可以通过肢体语言以及表情进一步丰富图片内容,同时这也不失为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

当老师引导学生读完图并且解读完语言材料后,可以要求学生脱离文章,只看图片进行复述:Don’t look at the article retell the full text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还可以起到巩固新内容的效果。

提问是教师开展任务型教学活动的常规。一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快速反应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反复呈现新的目标语言,语法结构等,为学生进行后面的听、说、练等活动做好了准备。巧用插图,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逻辑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

二、听录音,复述材料

课文中所有的对话都配有录音,力求每个任务的设计都在操练一种技能的同时支持其他技能的学习,对于听力练习,首先我会让学生浏览要点、明确要求:接着听录音,弄明大意(once),完成听力练习(once again);校对答案之后,指导学生根据练习答案要点,简述听力材料。新的目标语言在一遍又一遍的听说活动中被学生熟练掌握了。如下面的听录音,完成表格:

What do Gina and Paul think of each thing?

Thing Gina Paul

watch ( loves (doesn’t mind

sunglasses (likes (likes

scarf (cant’t stand (doesn’t like

wallet (loves (like

校对答案之后,我让学生试述Gina,Paul的喜好。

T:What does Gina/Paul think of each thing?

S1:Gina loves the watch and the wallet. She likes the sunglasses. But she can’t stand the scarf. Paul likes the sunglasses and the wallet. He doesn’t like the scarf and doesn’t mind the watch.

T:Good job! Then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se things?自然地引出了W生自己的观点。

S2:I love the watch.I like the sunglasses.But I don’t like the scarf or the wallet.

新的目标语言在复述过程中又一次得到了练习,同时把对话材料转述成短文,帮助学生复习了动词形式和人称的对应变化。

这节课的课后作业设计为: What do Gina and Paul think of these things?根据表格写短文,即把上文S2的口述写下来,从笔头上巩固新的目标语言。借助教材,联系生活,通过看、听、说、写一连贯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让其从体验、实践中获得了学习语言的乐趣。

三、合作学习, 小组活动

对于互动,“Go for it”的练习中有设计适合学生开展的结对活动。听力活动之后的应用目标语言进行的半开放的语言操练,多是学生结对重复对话或就上下文话题谈自己的认识、看法,通过彼此交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复现新语言。小组活动,自由交流,学生参与度大,沟通面广,在短时间有大量的操练,发挥了主体作用,又避免了枯燥感,同时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得以培养和发挥,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在谈到环保,话说 “save animals; save the earth ”时,我设计了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

Groupwork:Do you like visiting zoos? Why(not)? How often do you go there? Do you think it’s necessary to build more zoos for animals? Give the reasons.

同学们积极交流,激烈争论。检查结果意见分两派: Zoos are terrible places for animals. Zoos are for animals families.就这正反观点,男女生各挑四名,分正反方,当堂组织了一场辩论。双方同学各抒己见,有理有据,观点鲜明,难分伯仲。最后大家评出最佳辩手一名S3,她方的观点是:Zoos are terrible places for animals.

S3 says: I think nature is wild animals’real home. they should play and run with their animal families. They should be allowed to look for food by themselves. then, I believe that they must live more happily. We have to obey the nature rules .Let’s try our best to help save the earth. Both man and animals, village. (Claps)

通过这场辩论,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目标语言,培养了发表个人见解、表达思想的能力,增强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课后作业布置:被保护动物与环境,小组合作。此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环保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四、巧用场地,创设真实语言环境

众所周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增大课堂容量,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生动、形象,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这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常规课堂教学要求老师能够随机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比如,新目标七年级下 Unit2 Section A There be 句型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有关学校建筑物图或是学生家居图来进行教学,也可以是直接利用所在教室的真实环境如门、窗、桌、凳、教师、学生、组员等各种实物进行教学。例如: There is a teacher and forty students in our classroom. There are two doors and five windows in it ……可以布置说话练习,让学生用所学句型说说自己书包里的物品等。这样,学生能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使用There be 句型,就能真正地理解其含义,真正地掌握其用法。

篇10

函数分三个阶段学习,降低了学习难度,给了学生理解、感悟的时间。

1.教材内容的扩展加强了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如:“分段函数”的例、习题、由实际问题判断函数的图像。(思考题“漏壶”)

教学中适当增加了一些此类问题。对于学生理解函数的对应思想、感受函数的一些性质(增减性、最值、函数变化的速率……)有很大的好处。

2.九年级学次函数时,学生已具有了研究方向和简单的研究方法。

在一次函数的教学中,使学生明确了学习函数的内容和方法,当学习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时,就会水到渠成。经过循环往复,会使学生对函数的学习有了系统性的认识。

例如:

研究内容: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函数的图像、函数的增减性等。

研究方法:画函数图像,观察归纳,数形结合等。

相关的问题: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何时函数值大于零或小于零等。

二、几何推理论证、规范书写的要求时段,优势突现。

八册上“全等三角形”,严格推理论证的书写要求十分必要。与其它教材相比优势突现。教学中注重符号语言的训练,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丰富了学生数学交流的语言,提升了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

三、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对教法与学法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1.创设了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为教法及学法的更新提供了范例。

2.体现了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分类探索),为八年级下册研究四边形(边、角、对角线)、九年级下册研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探索提供了研究的思维方式。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这一部分的结构点,借用于后面的教学。

四、三视图的内容比较正规、深刻。从教材上看,教学要求比其它版本略高

教学中掌握好两个阶段的侧重点,初期,把握基本几何体画三视图的教学,使学生对三视图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后期,加强判断几何体的三视图。增强对物体三个方向正投影的认识。

五、归纳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形成认知体系。

教材中“和圆有关的位置关系”的编写结构,知识的系统性很强,认知方式集中且突出,使学生容易形成认知规律。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点与圆心的距离与半径的关系。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心的距离与半径的关系。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圆心与圆心的距离与半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