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评价结论及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24 18:0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项目评价结论及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项目评价结论及建议

篇1

Abstract: The post evaluation of municipal construction projects can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investment decision-making, enhance the management of the project and restrict the behavior of project participant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ost evaluation system of municipal construction project, evaluating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analyzes the methods of post evaluation of municipal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analyzes the success degree method of post evaluation of municipal construction project.

关键词:市政建设后评价;评价体系;成功度法

Key words: post evaluation of municipal construction project;evaluation system;success degre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092-02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日益增加,政府投资需要满足社会公共的需要,市政建设项目是以公益性为目的,具有非盈利性,因此,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是项目评价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时,项目后评价是判断项目好坏的主要标准,因此,对市政建设项目进行后评价对于加强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管理,提高决策的水平,增加投资效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

1.1 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市政建设的目的是服务于生产类行业,为生产类行业的生产提供条件,市政建设通常由政府投资进行实施,没有直接的产品输出。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是项目后评价理论及方法在市政建设的具体应用,对市政建设进行反馈是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最根本的目标。

市政艰辛项目后评价的目的还包括:①通过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可以确定是否达到了投资的预期的目标,项目是否科学合理;②通过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可以确定是否达到了项目的主要的效益指标;③通过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可以对项目成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和积累;④通过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可以获得及时的信息反馈,在未来项目的决策中提出建议,在项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最终实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标。

1.2 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内容及特点市政建设的目的是谋求社会效益,一般情况除了收费的项目,没有别的直接财务来源,但是间接的提升城市的形象,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投资的竞争力,因此项目后评价主要从国民的经济,建设项目的影响和持续性评价。市政建设是以公益性为目的,项目过程后评价,效益后评价和影响后评价是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基础,评价市政建设项目是不是能够稳定持续的发挥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是否能够达到动态的平衡。因此,市政建设项目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市政建设过程后评价。项目可行性报告,建议书,设计的文件,评估报告,资金申请书,合同,概预算报告,财务决算才来等相关文件和资料信息是过程后评价的依据;②市政建设的效益费用后评价。国家以及该地区的有关政府投资建设相关的法律,制度,规定等是市政建设效益费用后评价的依据;③市政建设社会影响后评价。该地区的总体的规划,事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的市政规划是社会影响后评价的依据;④市政建设可持续性后评价。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的自我评价报告是可持续性评价的依据;⑤市政建设经济后评价。

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具有以下特点:①市政建设更注重阶段性,结论性的评价,政府更加重视项目结果和影响,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是搜集结论性的资料,同时需要进行分析总结,因此,具有综合性;②市政建设是为城市提供服务,具有公益性,服务对象效益是否提高是市政建设投资效益的集中表现,因此,具有非盈利性的特点;③市政建设影响是多方面的,同时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效益,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中社会效益是非常重要的;④从公众角度,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出于国家立场,评价人员是和工程项目没有利益关系的单位,同时由各领域的专家对后评价的报告进行科学鉴定,避免上级领导的过多参与,从而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公正性;⑤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没有统一严格的界限,通常概念比较模糊,需要根据专家的建议和经验,但是这些经验,方法具有模糊性,因此,必须对这种模糊性进行量化,以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合理,因此,评价方法应该能够处理多指标及模糊性较强的问题。

1.3 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方法根据不同评价角度,评价依据,评价内容,市政建设项目有不同的评价方法。

1.3.1 对比法前后对比法和有无对比法都属于对比法的范畴。将项目实施前后情况进行比较,是前后对比法。在后评价中,对比项目前期的可行性和经济的预测与项目实际结果的比较,从而进行分析,可以揭示项目的计划,实施的质量;将项目实际发生的情况和没有项目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是有无对比法。通过项目实施的资源代价和项目实施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其评价的关键是投入和产出计算的标准需要一致。

1.3.2 费用-效益分析法利用影子价格,影子汇率,影子工资以及社会折现率等国民经济参数,分析市政建设的国民经济费用及其效益,评价项目的可行性是费用效益分析法。后评价报告的基础是项目实际运行情况,对市政建设项目费用效益分析法的结果能够使得不能具体量化的社会效益也能够得到回报,可以促进城市的建设。

1.3.3 逻辑框架法在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理清的前提下,利用矩阵式图形对项目进行定性分析的方法即是逻辑框架法。对市政建设后评价包括项目指标,项目目的,项目投入,预期效益四个层次,在进行逻辑框架编制中,按照因果关系分析逻辑关系,理清项目层次,找出问题关键,同时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1.3.4 公众调查法根据和市政建设项目地区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和沟通获得原始数据,分析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统计。公众调查法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配合,只有掌握准确数据,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才能得出合理科学的结论。

1.3.5 成功度法根据专家组的经验,综合对各项指标的评价的结果,对项目的成功程度做出结论,是成功度法。政府部门是市政建设后评价报告的最终使用者,对项目的整体后评价进行分析,成功度法是一种综合评价方法,根据专家的经验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对项目的各项指标打分或评级的方法,最后得到项目的综合得分或综合评级。

2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成功度模型研究

运用成功度法的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能够更好的体现市政建设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2.1 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成功度指标建立全面综合反映市政建设成功程度的指标体系是建立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成功度的基础条件。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成功度评价指标的选择需要根据适应性,可操作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成功度指标评价的依据是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分析。现场观察记录数据,项目参与方提供资料,文献和报表,调查问卷,专家意见等等都是数据和资料的来源;而对数据分析的方法一般采用对项目直接效果的分析和根据直接效果进行间接效果的分析。

市政建设项目成功度评价指标主要包括:①实施过程成功度。对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工程的立项实施系统的总结,是对项目前期工作的各个环节的效益进行的后评价;②项目运行成功度。一般是项目运行1~2年后的运行状况;③效益-费用成功度。项目运营后国民经济效益和与之对应的费用的状况,一般利用影子工资,影子汇率、影子价格,社会折现率等参数,对根据这些参数为基础的指标的参数进行后评价。④社会影响成功度。项目对城市的形象,空间结构,交通状态的影响,是社会学理论在项目后评价的应用,侧重了人文分析。⑤可持续性成功度。评价项目运行之后效果的可持续性。实现项目的预期目的,为公众服务,满足人们效益的可持续性能力的后评价,需要考察投资能否按时到位,项目的运行情况,公众的态度,项目效益的持续发挥程度等。

2.2 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成功度指标的赋权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成功度指标的权重是进行评价的基础,决定于多种因素,成功度指标赋权的方法包括两类:①主观赋权法,如专家咨询法,Delphi法等,反映了各个专家和决策者对评价决策的各因素权重的主观的判断;②客观赋权法。如主成分析法,模糊聚类分析法。主要是应用客观信息通过统计数据分析确定权重。

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研究目前还缺乏充足的经验数据积累,主观的赋权法受专家和决策者主观影响较大,因此,目前较为合理的成功度指标赋权指标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

2.3 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成功度模糊综合评价以模糊数学为基础的模糊综合评价适合解决后评价中不具备大量经验数据的分析的情况,能同时兼顾主观和客观因素,具有科学,操作性强和直观的特点。利用模糊关系合成原理,把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进行综合的评价。

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利用模糊聚类法对指标进行赋权,评价过程分别对实施过程的成功度,项目运营成功度,效益-费用成功度,社会影响成功度和可持续成功度等准则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再进行合成运算,对总成功度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从而对市政建设项目进行后评价。

3结束语

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能够提高决策投资管理水平,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制约项目参与方的行为。规范项目后评价制度,构建合理科学的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体系,为项目后评价的实施提供依据。根据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特点和方法,综合分析各种评价方法,构建成功度评价方法可以为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提供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丁烈云,黄雁南,伍传敏.市政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J].基建优化.2006,(27)6:7-10.

篇2

一、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的必要性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和生命线。对于审计质量,广义上讲是指审计工作的优劣程度,狭义地理解就是对某一审计项目的计划、实施、结论及整改状态的一个评价。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形势下,对审计工作特别是审计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审计部门起到承上启下、管理与监督、目标与实施、方位与角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审计部门在基层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全面推行依法审计的关键所在。

一是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审计管理体制所决定的。审计部门在当前审计工作中处于既是任务的承接者又是任务的完成者,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处于工作中观的方位。加之,审计专业的细分化、工作领域的多元化、工作主题的人性化,工作的重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的变化,社会的参与度、公众的满意度、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度的进一步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工作的同时,要在更大程度、更广领域和更能体现公信力和执行力下工夫,为此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建立可控制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审计工作的合法、真实和效益。可见,与时俱进地抓好审计质量这一基础性工作,才能引领整体审计工作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审计工作发展的基础。审计质量在审计工作全局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不断提升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发展的基本要求,只有过硬的审计质量,才会有良好的审计成果和放大的社会效益;只有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依法审计的要求,不断地提高审计质量,审计工作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才有创造力和生命力。为此,审计质量监控的目的就是提高现有的审计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水平,拓宽工作领域,使审计内容、重点、方式、手段、对象、结果等方面得到完善和突出,为宏观决策和微观服务提供更科学的“产品”。

三是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客观要求。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审计工作的领域和内容也在不断深化拓展,担负的任务和责任越来越重。比如在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工程、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重点投资项目的使用效益等方面,审计部门都承担着保驾护航的职责。如何确保这些资金的安全高效,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审计执法水平,才能充分发挥并不断强化审计监督作用。

四是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基本路径。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有着密切的、内在的联系,审计质量的高低决定审计风险的大小。审计质量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小,反之亦然。随着审计任务的加重,在审计实施过程中,稍有不慎,遗漏了重要的审计证据,或对重要事项进行判断运用了不适当的审计标准,就会造成审计风险。从实践中来,虽未发生重大的审计风险,但风险已经存在,如在投资效益审计中,我们更多地关注核减工程款,却对工程质量关注不够,就会导致在一定领域和空间产生审计风险。因此,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审计,就可以从更多的方面注重对审计风险的化解和弱化,维护审计监督权威,保障审计事业健康发展。

五是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当前审计发展形势的迫切要求。近年来,随着审计监督领域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审计任务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审计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审计工作必须加快管理创新,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现实工作中,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具体问题还不少,如对实施方案的编制和执行重视不够,审前调查不充分,被审计单位信息资料掌握不全;审计目标不具体,重要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不够细化,操作性不强;审计程序不够规范,日记要素不全,内容过于简单,审计周期过长;审计技术方法落后,手段单一;执法行为随意性大,复核存在走过场现象;综合分析质量不高,审计意见和建议针对性不强等。上述存在的问题对审计机关的形象、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认可程度都大打折扣。只有保证审计质量,审计才能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才能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加之,行政机关对涉及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都要主动公开,接受监督,审计机关也不例外,这对审计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审计结果公告、审计情况通报必须经得起公众的检验。审计信息的公开化使审计机关的各项工作都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到审计机关的形象和审计公信力。可见,提升审计质量迫在眉睫。

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框架

审计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对影响审计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安排,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要按照“方案科学、有效实施、严格复核、准确处理、适时跟踪”的程序,积极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新时期审计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一是质量指挥体系。是整个体系中的决策机构,以行政首长为第一责任人,各位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由综合、法规、人事和监察等职能部门构成,发挥着指导、控制、协调、提请的功能。主要任务:制定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的长远和近期质量目标、各项质量控制规则、实施细则并组织与落实,监控工作计划、总结,及时处理审计工作中的质量问题。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提请公安、监察、财政、税务、海关、价格、工商等机关协助,确保审计机关依法履行监督职能。

二是质量组织体系。是整个体系中的执行机构,以行政首长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由综合、法规部门牵头,项目审计组长、所在科室负责人为成员。主要任务:通过一定程序对各业务部门的审计质量管理提出要求,具体组织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活动,并经常进行检查和监督。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以及综合审计报告、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等,纳入监控范围,对于党政领导交办的重要项目,实施全方位跟踪,及时掌握动态。

三是标准规范体系。是整个体系中执行质量标准和规范的提供者,由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综合、法规等专业部门制定落实。主要任务:根据审计署6号令和相关审计准则,结合审计工作实际情况,一是制定审计质量管理标准,即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设定审计组织的职责和权限、审计人员的组织分工、审计复核、审计执法检查、审计项目考评、审计档案管理等方面应遵循的标准和规范,该标准和规范必须具有指导性、约束性和权威性;二是制定审计业务质量标准,即在具体实施审计过程中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取证材料、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应遵循的标准和规范。

四是信息收集反馈体系。该体系主要通过各层面(局领导层、监督层、质量监控层、项目审计组、行风评议、政风评议、政务公开反馈等),采取督察、座谈、会议、问卷调查等多渠道多形式来实现信息收集和反馈。质量监控系统将收集的信息,按不同性质、类别、对象进行分类,分析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找出产生的原因和关键控制点,及时反馈给决策者,以便采取措施,加强控制。为此,在审计项目安排上既要考虑监督面,又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本着“全局性、典型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努力使审计工作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好地发挥审计机关的建设性作用。

五是项目评价体系。立项是审计工作开始的源头,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成果的集中反映。项目评价要从源头开始,质量监控要与之同步。为此,建立审计项目立项调研报告制度应摆上重要位置,可以从每年6月起,由综合管理部门开展次年计划编制前的调查研究工作,搜集、研究宏观经济信息和政策动态,走访有关部门,召开专家学者咨询会,征求业务科室和县区审计机关意见等方式,同年10月底前,提出审计项目立项调研报告或审计项目立项背景资料,为科学编制审计项目计划,提供充实的基础信息支持。同时,进一步改进审计成果的运用方式,提高审计成果转化的层次,要加强专项审计调查,从机制、体制上进行分析,力争形成有价值的专报,在宏观层面上发挥建设性作用。通过高质量的样板示范,有重点地选择部分不同类型、并具有代表性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报告、审计日记等业务范本,以点带面,广泛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力争促进审计整体水平的提高。

六是审计整改体系。是整个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以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审计项目科室负责人或项目组长为直接责任人,综合、法规部门为协调部门,建立健全审计整改工作机制。首先要建立审计整改报告制度。被审计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审计机关报送整改情况报告,包括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责任人的责任和处理情况;尚未整改和处理的原因和责任;准备采取的主要整改措施及整改时限。其次要健全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公安、监察、财政等相关部门要依法协助 审计机关 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联手落实审计整改。第三要建立审计整改责任追究制度。组织、人事部门和其他有人事任免权、奖惩考核权等部门,要把审计整改情况,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考察任用干部和考核部门年度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有关部门应依据审计机关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依法及时作出决定,并将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要建立完善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制度。审计项目的主办部门应组织专人在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和移送处理书送达之日起 3 个月内进行审计跟踪检查,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情况、采纳审计报告意见及建议情况、处理审计移送事项结果进行检查,及时督促落实。第五要实行审计整改公告制度。审计机关要逐步公告审计整改结果, 在一定范围内对拒不整改或屡审屡犯的单位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公开曝光;对整改成果比较好的,予以肯定和表彰。

七是奖惩处理体系。根据岗位职责和年度工作任务,研究制订质量管理目标责任管理办法,尝试将政治、经济等激励措施引入质量管理机制,加强对审计人员工作质量情况的考核,对表现突出或有特殊贡献的审计人员给予奖励;对工作质量状态差,不思进取,长期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给予惩戒,甚至调离岗位;对玩忽职守,以审谋私要进行责任追究。以此激发审计人员的荣誉感和进取精神,创造人尽其能,才尽其用的平等竞争机制。开展“岗位创优竞赛”和“优秀审计组长”和“优秀审计能手”评比等活动,又要立足于自身,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力求形成整体合力,不断掀起岗位创优活动热潮。

三、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的保障措施

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树立依法审计、科学审计理念的关键所在。审计部门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求真务实,创新工作,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努力打造精品审计项目,为维护经济秩序、加强廉政建设、推进依法审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强化审计主体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审计质量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只有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整体推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是实施审计质量监控的主体。为此,必须加强学习、率先垂范,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进一步增强其创新意识、效率意识、管理意识、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夯实审计质量制度基础。要以效能建设为核心,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工作,引导审计干部适应形势发展和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要求,加强审计质量理论创新研究,探索和尝试新的审计理念、方式、方法等,特别是要加强对宏观经济、重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现代科技、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开阔眼界、启发思路,增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二是强化制度建设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加强以审计质量为主题的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审计项目立项调研报告制度、审计项目质量电子化控制制度、审计项目现场工作量核定制度、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审计结果与审计整改公告制度、优秀审计项目评比制度、目标考核制度、质量考评制度等。依据实际,健全审计项目监督管理制度,设立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协调并及时解决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定期对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进一步建立完善审计业务会议制度、三级复核制度等,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3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安全工程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135-02

一、研究背景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煤矿安全工作,2006年国务院专门会议讨论瓦斯治理问题,加之煤矿安全的严峻形势以及安全欠账的实际情况,近几年数次拨专款投入煤矿安全(每年约30亿元),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配套相应的资金,这些措施都会直接推动煤矿安全工作的发展。另外,《安全生产法》及其行政追究制度等的颁布与实施,也迫使各级政府及企业领导进一步重视安全工作。还有企业领导自身的觉悟及认识的提高,必将进一步推动煤矿安全工作的发展。鉴于国家对煤炭生产企业安全重视,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安全技术与管理人才,如何将煤炭进行过程中事故率降到发达国家水平,加强煤矿安全与管理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十分迫切的,加强煤矿安全人才的培养,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促进中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培养目标

培养满足新时期煤矿安全生产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基础理论、实践技能、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安全工程系统理论,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开拓创新意识以及结合生产实际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煤矿从事工程设计与施工、科技开发与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与团队精神、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的本科工程型创新人才[1~2]。

三、培养标准

1.掌握相关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理论基础知识。(1)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具有社会责任感;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等方面的基础知识。(2)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并能应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掌握安全工程所需要的工程力学、流体力学以及工程热力学等深厚的力学基础知识;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高级编程语言等现代工具与及相关信息技术;掌握电工、电子等相关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地质学基础理论及工程制图基本方法;具有系统工程知识及系统思维方法。(3)工程专业知识。掌握矿井开采工艺及相关设计与管理技术;掌握矿井通风技术基本原理及相关设计与管理技术;掌握井巷工程设计与施工基本知识;掌握矿井灾害防治理论及防治工程设计方法;掌握矿山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掌握矿山经济理论基础及矿山企业管理知识;掌握矿山安全与劳动卫生基本原理;掌握矿山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及相关技术;熟悉采矿技术规范,掌握矿山设计和数字矿山技术的基本方法。

2.具有运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1)工程项目评价、分析与决策能力。具备认识和系统表述安全工程领域各环节设计、技术和施工管理等问题,以及初步系统规划研发的能力;具备建立本领域技术分析模型的能力;具备识别及分析影响矿山安全生产的不确定性因素、风险因素的能力;具备提出解决矿山安全生产问题的方法和建议的能力;具备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2)实验和分析能力。熟悉本专业国家和行业的标准与规范;具备查询相关资料或者电子文献的能力;掌握相关实验操作技能,具备分析实验数据、书写实验报告与归纳总结的能力。(3)系统思维能力。具备运用整体思维方式,全局性和系统性地考虑矿山通风与安全工程项目实现的能力;具备梳理矿山安全生产各环节的关键问题、难点以及影响因素的能力;具备针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论证、总结并得出结论的能力。(4)创新精神以及吃苦耐劳的敬业品质。积极探索安全工程领域的新问题、新发展;具有执着的工作态度,并能够结合具体条件善于运用灵活方式合理解决问题;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保持求知欲和终生学习的态度;高效、合理地管理时间和资源;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3~4]。(5)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正直,富有责任感;遵守职业行为规范,遵纪守法,遵守行业准则;主动规划个人职业方向与发展;与世界安全工程界保持同步,与时俱进。(6)进行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具备创新的意识;具备创新所需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创新方法。

3.具有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1)团队精神。培养合同协作的团队精神;具备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善于技术分工和协作,共同完成目标。(2)交流与沟通。具备交流与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建立与安全工程界进行交流的组织结构;具备运用写作、图表、电子和多媒体进行交流的能力;善于口头表达,能够作报告和会议进行交流。(3)国际交流。能够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具备参加国际专业合作项目的初步能力;熟练运用外语查阅相关文献。(4)团队管理及组织协调能力。具有丰富的团队管理经验,善于调动团队积极性,激发团队战斗力;良好的组织能力以及冲突协调能力。(5)项目评估能力。掌握正确的项目评估方法;了解项目评估的过程;具有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改进意见的能力。

4.具备在一定的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经验。(1)参与矿山安全国际化。了解矿山通风与安全的发展及矿业工程发展国际化趋势,了解相关国家矿山安全生产领域的政策和法规,具备参与矿山安全国际化的能力。(2)适应社会背景环境。应用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基础知识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分析矿山通风与安全对社会财产、生命安全、矿山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能够利用专业知识为社会作贡献。(3)矿山通风与安全工程项目设计。应用学科基础知识和安全工程专业知识,进行矿山通风与安全工程项目的设计能力。(4)矿井灾害防治规划与设计。综合应用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矿井灾害防治规划、技术设计及施工设计的能力。(5)安全工程实施能力。应用安全工程专业知识及管理知识,进行矿山工程项目施工组织管理、质量控制及成本控制能力。(6)矿山企业运营与管理。熟悉矿山企业运营特征,确定矿山企业生产运行的方式和资源优化,规范企业职工培训与岗位管理,具备通风与安全技术管理、矿井灾害防治和矿山生产经营管理能力。

四、培养方案

培养模式为“3+1”模式:即三年在校培养,以及累积一年在企业的生产实训培养。第1~4学期按安全工程专业大类培养。第4学期末,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在安全工程大类学生中选拔有志于从事“矿山通风与安全”工作的学生60名左右进入本计划,按本培养方案培养[5~6]。

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除参与学生在企业实训期间的指导工作外,企业导师还参与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计划的编制、部分校内课程的讲授以及毕业答辩等过程。

以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为: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物理化学、安全系统工程、煤矿地质学、采矿学、矿井通风学、煤矿安全管理、矿山安全法规、安全经济学等。特色课程为:矿井通风学、矿井瓦斯灾害防治工程实践、矿井火灾防治工程实践、矿井安全新技术讲座。

主要实践性环节:矿井开拓开采工程实训、矿山地质工程实训、矿井通风系统测控工程实训、矿井灾害防治工程实训、矿井灾害应急救援工程实训、矿井开拓开采与通风安全综合设计等。

学生至少应修满200学分,其中理论课程151学分,实践环节4分(含素质拓展环节4学分)。标准学制为四年,学分修满后授予工学学士。

五、结论

通过优化安全科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凝练基础理论课教学内容,更新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突出专业课新知识和实践教学环节、新技术;改革现有选修课的设置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构建既实用又可灵活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带动专业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安全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基础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鲜明特色。

参考文献:

[1] 窦培谦,胡广霞.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6):51-54.

[2] 宋守信,杨书宏,傅贵,等.安全工程本科教育专业认证的方法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报,2008,(8):50-57.

[3] 袁昌明,谢正文.安全工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增刊):35-37.

[4] 田震,马小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多样性人才培养[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增刊):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