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感恩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24 18:0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感恩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感恩教育

篇1

一、创设感恩氛围,唤起学生感恩之心

环境是德育工作无声的语言,对学生德育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实施感恩教育,就需要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心,唤起学生感恩之心,学校可利用室外板报、报栏、墙报等宣传主阵地,展示感恩图片、名言警句,也可倡导小学生自主创办感恩小报,报道自己或身边的感恩小故事,也可利用校园广播、网站,大力宣传古今中外的感恩故事和学生生活中的感人故事,让学生从中得到熏陶,领悟到“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小学生必备的道德素养。

二、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只有经历了亲身的体验、实践,才能有深刻的印象,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活动,更利于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幸福,学会感恩。

1.开展感恩启蒙教育活动。

一方面学校德育处和班主任要利用晨会、班队会和课余时间,对学生做专题报告,讲亲情知识,讲案例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做人的基本道理,知道父母养育我们所花费的巨大心血,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什么是恩情。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确我们为什么要感恩的道理,自然界“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情感。作为小学生,作为子女,更应知道感恩,就是关爱父母,善待父母,敬老孝亲。让学生在“亲亲”之情中体会常怀感恩之心,寸草之心报春辉的美德要求。

2.举办感恩互动庆典活动。

比如学校可精心筹备,每月举行一次“爱由感恩起”为主题的师生生日庆典活动。活动前先让过生日的学生每人给父母写一封信,并进行评比,在庆典会上师生齐唱《生日歌》,过生日的孩子听到自己的名字会激动不已,校领导的致词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激发孩子们知恩、感恩、报恩之心,优秀书信选读和奖励,家长代表讲述孩子成长的故事会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类似这样的庆典活动、会议,学生在活动的每个环节的情景中一次次感动,在一次次互动中体验到尊严感和幸福感,从而会从心底感激父母、老师、社会,树立起感恩情怀,这样感恩教育便收到实质性的效果。

3.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一是开展亲情观察、体验、回报活动,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父母对自己的爱,体验父母的良苦用心,组织学生进行“今天我当家”、“我和父母换角色”等活动,从说一句令父母感动的话,做一件令父母感动的事做起,并在班会上汇报,老师对孩子们的做法予以及时肯定;二是开展“我为社会出份力”活动,组织学生定期打扫街道卫生,清除小广告,组织学生为灾区小朋友捐款、写信,学生从中体会到自己对社会、对他人的帮助,不但锻炼自己的能力,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也可带领学生为革命老前辈扫墓,让孩子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三、注意教育策略,提升教育效果

1.充分挖掘感恩教育资源。

①利用有特殊意义的重大节日,集中开展感恩教育,如三八节、母亲节、教师节、清明节等。

②用先进典型和身边可亲可学的楷模,广泛深入开展活动。

③发挥教师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让教师以身作则成为学生感恩的榜样。

④重视学校与家庭的统一协调,及时与家长沟通和交流,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2.以少队部为龙头,以课堂、校园为主阵地,以班主任、家长为主力军,以科任老师为同盟军,以上题班队会等为主要形式,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3.抓感恩教育一要有针对性,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逐步展开;二要注意持久性,坚持长期抓、抓长期,并与学校礼仪教育等结合起来,使感恩教育成为学校的常规教育。

4.感恩教育的方法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力争行之有效并有活力。

篇2

班 吴羽淅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六早上,我准时收看了湖北体育生活频道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这个节目令我印象深刻。

你们知道于丹老师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哈哈,不知道了吧!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于丹老师主要讲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爱心,自立,自强,自信心。现在我就带大家走进这个节目吧!

我们先来看第一讲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我们要有孝心,我们要孝顺爸爸妈妈……因为他们为了下一代付出了很多,是他们给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

然后我们来看第二讲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看了这一讲,我觉得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伸出援手来帮助别人,这样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也会帮助你。有句话说得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篇3

构建实施平台

氛围的营建对于农村小学生的德育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小学教师,要善于构建实施感恩教育的平台,有了平台,才能营建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氛围的营建有助于全面激活学生参与感恩教育的兴趣,通过感恩教育的平台实施,激活学生的能动性。

在构建感恩教育的平台过程中,笔者在班级中设置了“感恩故事角”一栏,孩子们可以将自己或者别人的感恩故事写出来,感恩内容可以是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老师、感恩自己的同学等。在这个感恩教育平台实施以来,孩子们之间互助、友爱、团结的氛围逐渐形成了。比如:有的学生因为帮助了别的学生克服一道难题,或者是帮忙打一次午饭等,而得到了对方的感恩,这些行为和意识心理,增强了班级凝聚力,使他们在友爱的氛围中学习和交流。

经典熏陶,汲取有益养分

现在学校有很多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也有个别孩子是留守儿童,长期以来,由于父母的工作比较忙碌,孩子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不多,有的学生久而久之就忘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教师还是只顾一味地德育灌输,会限制学生接受相关感恩教育的积极性,所以笔者借助于传统文化的力量,如经常代领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经典,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养分。

针对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笔者注重用经典来渗透德育。在感恩教育中,引入了《弟子规》,为孩子们准备了一面墙,孩子们每天都在教室里玩耍、学习,可以说墙是学生眼中的一本活教材,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墙壁文化来为孩子们打造一个自觉的教学环境。孩子们在墙上寻找书中的几个典故,在课间自觉一起交流,类似这样的方式来完成对国学经典的渗透教学。比如:结合“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笔者在这面国学墙上贴上文字,再带孩子们一起绘画,结合“而亲仁”,孩子们在画中画了有仁德的一位老爷爷,周围是很多围着他的小朋友。这种充满童趣的画贴在墙上,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时刻记得自己所背诵的经典,并且潜移默化之中引导他们将国学经典的理念运用于自己的实际生活之中,比如:对待父母应该如何做,对待家长应该如何做,在讲解中渗透、引导孩子们学会感恩他人。

以身作则,呈现榜样力量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我们经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他们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有不少小学生形成傲慢、懒散、缺乏规则性等特点,在感恩的理念和意识方面,也会有较大的欠缺。而多数学生非常愿意听老师的话,所以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首先要从我做起,以身作则,呈现感恩教育的榜样力量。

比如:笔者以自己为例,讲述了自己年幼时期,如何从一个叛逆的人,逐渐成为一个懂得体恤父母的人。结合心理学的角度开展感恩教育。比如: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父母会有几个阶段性的认识,第一个阶段是佩服,认为父母很厉害;第二个阶段有可能出现抱怨,觉得父母原来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全面能干,他们也有很多做不好甚至做不到的地方;第三个阶段是自己为人父母后,就能深深体会到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笔者通过讲解自身的一些感恩事例,来直接影响学生。在平日的教学中,笔者也以身作则,不摆架子,和学生之间和谐友爱、促膝长谈。久而久之,与学生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

在实践领悟

如果我们的德育、感恩教育始终停留在说教、理念的角度上,那么感恩教育是不成功的,所以感恩教育最终要从有益的理念出发,从有效的实践着手,从感恩教育出发,来采撷感恩教育的美丽芬芳。

篇4

【关键词】孝文化 感恩教育 中小学生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160-02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对中华儿女的品格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不断的提炼,孝文化中的糟粕不断被剔除,留下来的文化精华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塑造高尚的品格,更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目前,中小学教育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了孝文化对于塑造学生品质,培养其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意义,利用孝文化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已经成为相关教育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 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孝文化自古有之,作为一种积极的意识形态,孝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孝文化涉及社会的所有阶层,为人子女最重要的就是要善待自己的父母家人。尊敬老人、孝敬长辈、承智耀亲都是传统孝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子女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还要在立业等方面多遵从父母的意见,袭承祖志,光宗耀祖。

自近代以来,中国孝文化经过了不断的扬弃,不断剔除其中的文化糟粕,使子女在尊敬孝顺父母的同时,养成了自身的独立品格,对事物形成了自身的独立的判断。当今社会,孝文化已经成为评价一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标准。孝文化讲究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父母应该身体力行为儿女做出表率,儿女必须要孝顺父母,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与心理情感。

二 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发展现状

所谓感恩,就是要感激别人给予自己的恩德,孝文化体系下的感恩是指为人子女一定要感激父母对自己的养育和教化之恩。中小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有限,他们的思想观念尚不成熟,在这一阶段对其进行品德培养与教化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并不成功,其中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很多学校虽然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长期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常会忽略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更不用谈教会学生感恩父母、感恩生活。教师对于感恩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既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也与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方法不足有关。很多中小学校的教师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都是通过解读书本故事这一形式,感恩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只是将这些课本内容当作一种硬性的学习任务,很难真正了解并学会感恩。感恩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书本中,更应该将其转化为一种实际行动,使感恩这种心理情怀变得更加真实。

除上述原因之外,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付出,以及家庭感恩氛围的缺失也是造成部分孩子缺少感恩情怀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物质生活越加丰富,父母竭尽所能地为孩子提供一切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家中的长辈更是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照料。对于感恩父母这一环节,很多家长虽然赞同,但是认为孩子还没有长大,他们照顾子女是理所应当的。久而久之,部分孩子认为父母的付出都是必须的,他们只懂得享受父母为其带来的便利条件和物质,对父母的辛苦付出却一无所知,失去了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也不懂得如何奉献和分享。虽然近年来,学校和家庭越发重视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但仍有部分中小学生对父母缺乏感恩。

很多学校非常注重创新感恩教育的具体形式,通过为学生和家长布置交流沟通任务、举办演讲比赛、召开班会等形式进行感恩教育。但是由于并未构建起一个充满感恩氛围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缺乏潜移默化的教育,导致这些感恩活动只能在短时间内发挥效果。而且学会感恩,对父母有感恩意识并不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的一项硬性标准,虽然在进行考试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问题涉及对父母的感恩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校并未设立起一种关于感恩父母的具体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只懂得理论,但是却不具备将感恩落实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三 孝文化影响下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是每个人一生都应掌握的生活哲学,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都值得人们欣赏和感激,只有心怀感恩,才能做一个善良、快乐的人。感恩的对象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作为子女最应该注重的就是对父母的感恩,只有学会感恩父母,才能塑造更加高尚的品格。为了实现对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孝文化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首先,学校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感恩环境,创建一种充满孝文化的校园环境,比如张贴宣传画报、出黑板报,组织学生进行孝文化故事比赛或者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等。这样一来,在学校就会形成一种浓厚的孝文化氛围,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孝顺父母、感恩生活的重要意义,并充分学习通过哪些方式可以实现对父母的感恩。

其次,学校教师的个人素质应该进一步提升。教师是学生最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学生学习并模仿。因此,让教师担当起感恩父母的表率是非常必要的。相关教育研究者曾提出,“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树立感恩的道德榜样。”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要在言语中渗透关于孝文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意识到父母养育之恩的伟大,让他们学会感恩。同时,教师应该整合与孝文化和感恩教育相关的教育资源,在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其中蕴含的孝文化知识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念。

为了强化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很多学校都在不断尝试与努力,对相关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不断的创新。比如,某中小学开展的情景体验教学,让学生组织班会或是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角色的表演,让学生对父母的良苦用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有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相关活动,比如“给妈妈洗脚”,在活动后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不仅加深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也使子女对父母的辛劳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同时,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也要注重家庭环境对学生品质的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他们对于世界的观点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因此,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学生的感恩情怀的塑造是非常必要的。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该注重对子女进行教化,要让他们了解到自己所享受的优越物质条件并非凭空而来,要让他们对父母的辛苦付出有深入的了解,让他们对父母的养育恩情充满感激。家长应该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形成一种亲密无间并且知心交心的平等关系。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用中国传统孝文化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格的重要方式。只有懂得孝顺、懂得感恩,学生才有立足于社会的根基,才能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郝振君、苏亮亮.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5(8)

[2]邵珠玲.感恩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1)

[3]马祥甸.美韩感恩文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感恩教育的启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篇5

龙江县山泉镇后巨宝学校:耿志强

活动目的: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感恩应该是社会上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目前社会上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正逐步腐蚀着人们的心灵,一味的索取不知回报使得一些年轻人变得自私冷漠,道德水准滑坡。对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通过本次活动,体会父母、师长、亲人、同学、朋友之间的无私的亲情、友情,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真正内涵。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努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

活动准备:

制作班会活动设计。

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

活动过程:

一、引入

主持人:李:感谢父母,他们给予你生命,抚养你成人;

张:感谢老师,他们教给你知识,引领你做“大写的人”;

李:感谢朋友,他们让你感受到世界的温暖;

张:感谢对手,他们令你不断进取、努力。

李:感谢太阳,它让你获得温暖;

张:感谢江河,它让你拥有清水;

李:感谢大地,它让你有生存空间。

合: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品质,一种艺术。感恩是礼貌。

张:有人帮助了我们,我们随口说声“谢谢”,可能会给对方心里带来一股暖流。

李:有人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感谢他,他可能会更加多的帮我们。

张:怀着感恩的心,是有礼貌,是知恩图报。

李:所以,感恩,是一种有礼貌的品质。

张:感恩是画笔。学会感恩,生活将变得无比精彩。

李:感恩描绘着生活,将生活中大块的写意,挥洒得酣畅淋漓;将生活中清淡的山水,点缀得清秀飘逸;将生活中细致的工笔,描绘得细腻精美。

张:所以,感恩,是一种多样的艺术,下面我宣布:

合:“让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感恩父母

(一)感受父母的爱

李:无论你身在何地,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

张: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回报……

合:这个人,叫“母亲”,这种爱叫“母爱”。

李:父爱是山,无论你有多大的困难,他总是你依靠的屏障;

张:父爱是路,无论你走到哪里,他都伴你延伸,为你指点迷津,护你一路走好。

合:让我们一起感受伟大的母爱和父爱.

(二)

师播放视频

视频结束后。

李:谁能给大家复述一下刚才《卧冰求鲤》的故事?

李指名。

学生说寓意及道理。

张: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小品

(生演小品)

李:同学们,刚才的小品你认为谁做得比较好?

(生畅所欲言)

张: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那么,当我们的父母生病的时候,我们又是如何照顾他们呢?

(生自由回答)

李:同学们说的言辞恳切,我代表所有的父母谢谢你们!(鞠躬)

李;无论你身在何地,有两个人,他们始终占据在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他们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你;

张:有一种爱,他让你肆意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

李:同学们,在我们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爸爸妈妈为我们做了许许多多生活琐事,这其中蕴涵着十分深厚的爱,请同学们说出你对父母的爱。

(三)、学生讲述父母对自己的无限深情。

张: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可怜天下父母心!我在这里衷心愿天下的父母喜乐安康!

李:让我们在歌声中感受母亲和父亲的伟大的爱。

《儿行千里》

三、感恩老师

(一),(播放歌曲《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

李:老师的心,和父母一样.

张:父母给了你生命,老师给了你灵魂.

李:父母给了你肉体,老师给了你思想.

张:愿天下的孩子孝顺父母,愿天下的学子爱戴老师.

合:老师,您辛苦了!

李: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张:是您,老师。您用辛勤的汗水哺育了春日的嫩苗。

李:是谁?把淘气的我们,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张:是您,老师。您的就好似和煦的春风,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李:是谁?把幼小的我们培养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张:是您,老师。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李:让我们在此再一次说一声:

合:老师您辛苦了!

张:我们的老师在我们五年的成长中给予了我们太多的帮助,那么大家就说一说那位给老师给你的帮助让你难以忘记吧!

(二),学生讲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与帮助。

李:老师用他们无私的爱给了我们成长过程中莫大的关怀与帮助,请允许我在这里代表我们后巨宝每一名学生向在坐的及所有的老师说一声:老师!我们爱您!

张:下面请我们班主任耿老师为这次班会做一次总结。

(三)

,班主任总结

(四)

,宣誓

李:下面是宣誓环节,请同学们起立!

李、张:

我们以成长的名义宣誓:

珍爱宝贵的生命,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勤奋努力学习,感谢老师的谆谆(zhūn)教诲;

珍惜纯真的友谊,感谢朋友的相伴相助;

从现在开始,

在思想品德上让你们安心;

在学习上让你们放心;

在生活上让你们省(shéng)心;

篇6

周六早上,我观看了于丹老师的感恩教育讲座,其中大树与调皮的小男孩的故事,对我的触动很大。

从前,有个孩子喜欢在一棵大树下玩,他每天都来,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满面地对大树说:“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结的果子摘了去卖,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会来到大树下。过了几年,小孩长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了盖房子。”又过了几年,青年变成了中年人,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漂洋过海了,作为中年人我也应该到别处去看看。”大树说:“你可以把握的树干砍了做成独木舟。”中年人把独木舟推进海里走了。渐渐的,中年人长出了一根根白发,他来到树桩前,树桩说:“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树桩了,你更不会理我了吧。”他说:“不,现在我只想陪你一起晒太阳。”树桩开心极了。

这个人的一生都在像大树索取,而大树所要的回报仅仅是他的陪伴。大树就像我们的父母,都是无私的,为了儿女,给予他们所有的一切。

百善孝为先,我平常对父母索取的多,对父母的体谅少,常常因为饭菜不可口就大发脾气,由于父母不答应我的要求就大哭大闹,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现在我知错了,应对父母怀感恩之心,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孝心常在。

山东滨州博兴县第一小学三年级:李思毅

篇7

1. 把“感恩与责任”主题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结合于经典诵读中。

对学生的德育,每个教育者都责无旁贷,同时也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需要我们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渗透教育。《弟子规》、《三字经》等中华经典蒙学,文字简易平实,朗朗上口,却踏踏实实地从基本的生活习惯、待人接物入手,洋溢着对生命的关怀,让人感受到着实坦荡的大爱,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优秀文本。教师可相机将其与“感恩与责任”主题德育结合起来,例如在“感恩父母与亲人”的主题教育中,要求学生背诵理解《弟子规》中“入则孝”“出则悌”的内容,结合对照自己的言行,进行感恩父母、长辈、亲人的实践活动。诚如泰戈尔所说:不是锤的敲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将德育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学生的心灵得到熏陶,不断超越自我,提高境界。

2. 明确训练要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

(1)布置爱心实践作业。“感恩与责任”主题德育共分五个部分,根据每个主题的教育活动要求,制定了相应的学生实践操作要点,同时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年段提出不同要求,让学生有明确的训练指向。力求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着手,在系列实践活动中让其感受到感恩其实很容易,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自己的平常生活中,有时只是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件小事,一点用心。在训练中体验到乐趣,促进感恩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感恩同学与朋友”活动期间,要求学生至少做到“七个一”:至少与同学或朋友进行一次真诚的谈心交流;至少真心对同学或朋友说一句感恩鼓励的话;至少真诚为同学或朋友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至少学会唱一首歌颂友谊的歌曲;在“大家一起来”晨会时间,至少为同学表演一个节目;中高年级学生至少背诵或自己写一首赞美友谊的诗歌;中高年级学生至少主办一份“感恩同学与朋友”的手抄报或创作一份体现友谊的书画或摄影作品。

(2)学校组织创设实践活动平台――校内活动。为了让主题德育推进更丰富深入,学校相应创设感恩与责任为主题的自创格言征集、故事会、读书会、演讲会、征文赛、手抄报、书画摄影展示等教育活动平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力营造校园感恩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体验和内化感恩与责任情感,扎实有效推进主题德育的深入开展。例如,邀请感恩与励志演讲团到校举行的感恩演讲活动,全体师生和家长共同参与。教师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的演讲,师生家长间的深情互动,父母与孩子、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间一次次的感恩表白,无不激发起在座听众心灵深处的感恩之情。浓烈的现场氛围,一次又一次让与会者感动得泪流满眶。这样的活动对所有师生、家长无疑是一次感恩之心的洗礼,教育意义的深远毋庸置疑。校外活动――拆掉学校的“围墙”,把学习的进程变成生活的过程,加强学校教育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才能彻底解决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严重脱节的问题。在主题德育过程中,我们不但注意培养学生个体在校园、家庭、社会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感恩与责任行为习惯,还注重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自然,开展多彩的校外公益、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感恩与责任教育载体,拓宽社会实践渠道,培养学生社会公德心。例如,“感恩家乡和大自然”主题德育,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公益环保活动,成为“爱护家乡,保护自然”的自愿者,开展家乡环保调查,发放环保宣传单,包干责任小区环保卫生等活动。“感恩祖国与社会”主题德育,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为孤寡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尊老爱老的公德心。

3. 科学评价升华活动内涵。

正面的评价是促进主题德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手段,应注意评价的科学性和多元性。我们注重每个活动阶段学生实践情况的评价,采用综合学生自我评价,同学评价以及家长老师评价的方法,在肯定每个学生成绩的同时,让他们明确自己仍需努力的方面。在各班级开展由学生参与推荐评选出校园“每月感恩之星”的活动,并相开全校性阶段总结表彰活动,鼓励先进,鞭策不足,树立学习榜样。要求评价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激励、促进主题德育活动有效实施的作用。

4. 家校配合保障活动成效。

篇8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受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以及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溺爱,学校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直重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德育工作,大学生感恩意识严重滑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大学生的感恩言行缺失,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健全,使高校感恩教育愈显必要。感恩教育“体现的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方式,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可以让他们学会知恩、感恩、甚至施恩”[1]。感恩教育,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奠定基础。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对母校感恩意识的缺失

1.损坏学校设施

不论是学校的电脑室还是语音室的耳机都会不翼而飞。或是电脑用完之后不关机,或关机后不关电源,结果雷雨天电脑损坏认为反正是学校的东西,坏了怕什么,有学校顶着呢。甚至觉得不用坏学校设施对不起自己交的学费。教室大白天上课后仍灯光明亮,竟无人有“人走灯熄”的观念。公厕内经常听见自来水真的是“自来”水,不用拧水龙头,水就在流。教室的雪白墙壁,光滑的课桌却被大学生留下难以抹去的笔迹。课桌里的早点袋、牛奶盒、餐巾纸等垃圾满目狼藉,有的干脆扔地上。教室是学习的场所,可是感觉就像到了垃圾场。

2.破坏校园环境

部分大学生为了抄近路,肆意践踏校园草坪,校园青青草地退化成坚硬的人行道,学校本着“学生就是上帝”的思想干脆把草坪中不和谐的“秃头”嵌上石板,学子们自然正大光明走近路了。校园里的春天昙花一现,美景往往被部分大学生破坏。灌木上初开的各种鲜花刚吸引路人的眼球,就被有的大学生摘了。竹林里的幼嫩的竹子被踩倒,大树的脖子常常被各种海报条幅系着。路边的垃圾箱视而不见,塑料袋、泡沫饭盒等垃圾满地,大风一刮,就见树上挂满垃圾袋,更不用说垃圾箱被风吹倒了,有人去扶起来。

3.诋毁母校声誉

地方高校的学生大都有屈才的心理,在与人谈到母校时认为在地方高校读书是一种耻辱,母校不论规模还是名气都比重点大学小,对母校的办学条件和生活环境等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甚至毕业后找工作面试时问及毕业学校,回答某某校后,怕用人单位看不起地方高校的毕业生,赶紧补充一句:上某某校是我高考没发挥正常水平导致的,纯属失误。有的大学生甚至毕业几年,当同学聚会时还说:别提那破学校,实在太烂了,提起来就让人不堪回首。当母校校庆时,有毕业生认为自己毕业后既没有当官,也没当上董事长,连房子车子都没买,学校没给予自己什么,自己也不亏欠学校,在校读书能不拖欠学费就已经很对得起学校了。

4.违反校规校纪

地方高校的部分学生出于就业的竞争压力,认为在非重点学校学什么专业都没用,于是一到上课就借故请假,请人代点名或干脆旷课,逃课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即使人到课堂上,但真正听讲的不多,更不用说做笔记或发言了。有的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谈恋爱、聊天等。作业总是拖拉,时间长了,连有没有作业或作业是什么也根本想不起来了;或为了应付交作业,干脆在网上下载或抄袭同学的,结果除了把别人的名字改成自己的名字外,其它的就照搬,造成了自己明明是本科生把人家写的专科毕业也复制过来。考前突击,考试作弊,考后送礼。还有为了耍“酷”,租借摩托车在校园飞速行驶撞伤行人的大学生经常可见。

(二)人际关系中感恩意识的缺失

1.与家长缺乏联系

现在的大学生家长提到他们的孩子基本上会说孩子到校后一个月能和家长打一次电话就不错了,除非没钱用,需要父母寄钱的时候会打电话给家里。父母普遍反映的是孩子大了,和他们的话越来越少。甚至有的大学生认为父母思想跟不上时代了,和父母说不到一起。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父母在外打工或者是做点小生意,可以说每一分钱都是父母挣来的血汗钱,当父母把学费给孩子时,是充满希望的,觉得为孩子读书花钱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可他们的孩子呢?学费迟迟不交给学校,而是先自己花着。

2.与老师缺乏交流

一方面大学生都认为高校的老师一周一两次课,老师下了课就走了,一学期见面的机会不多,加上不像在中小学时对老师有依赖性,所以大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机会极少,即使对于辅导员老师,学生也觉得比见皇难,更谈不上关心学生了;另一方面老师觉得现在的大学生个性强,人文素养差,如课前能帮老师擦黑板的现象就极少。有很多学生临下课时竟为了早点吃饭催着老师下课,老师不愿与学生有过多的接触,加上高校教师承担教学、科研任务,所以教学之余,无暇了解学生。学生认为学的专业知识到社会上用不上,上课根本没听或经常逃课,一学期下来,课程的内容,甚至老师是哪位都说不上。课后在校园里见到老师就当不认识。

3.与同学缺乏沟通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里都是家长围着转,家长宠着养。可迈进大学校园,面临着住集体寝室,难免心里不适应,生活不适应,出现同一寝室同学吵架,打架。原因有为生活习惯的不同,为争同一男女朋友,为生活上的琐事,为学习上的评奖评优,为性格的不合等等。同一寝室的同学一到周末有的在宿舍床上睡觉,有的手机QQ闲聊,有的逛街购物,有的野外郊游,有的为了考研、考公务员的理想在图书馆,大学生自身成长的环境和价值观的多元化,是同学之间缺乏沟通的主要原因。由于独生子女的原因,大学生大多存在自傲、冷漠、好胜,对同学缺乏关心、爱护、帮助。

4.与社会缺乏接触

地方高校的大学生由于学校就在地方辖区,走出校门也就巴掌大的地方,没什么意思,还不如在寝室睡睡觉,或在手机QQ上聊聊天,或在网上打打游戏,认为现在的社会你在大学期间表现得再好,学习成绩再优异,找工作时没关系也是惘然的,因为社会存在不公平。每天就是过着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学习和生活,自己也觉得乏味,但是又不知毕业后想做什么,所以做什么也提不起劲。走出校外,坐在公交车上,见到有需要帮助的人心里没有触动,神情漠然。见到年长者问路,最起码的称呼都省略,认为称呼人太麻烦,不称呼别人,别人也应帮我,甚至连表达“谢谢”的语言都销声匿迹了。当代大学生存在“人人为我,我不为人人”的思想。

(三)择业中感恩意识的缺失

1.择业导向日趋功利

当代大学生择业首先考虑的是工资要高,待遇要好,环境不能差,能实现个人价值。这种思想有悖于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培养人才的目标。既然地方高校的人才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而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完全从自身价值的实现去考虑。工资高、待遇好、环境好等从地方经济考虑是无法让大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就意味着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的流失。

2.求职简历造假泛滥

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尤其大学一二年级时白白荒废了大好时光,等到大三时才悟到自己什么也没学到,这时要应付实习、考研、考公务员、出国、就业,哪有时间学专业知识,学习技能,甚至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证书都没拿上。应聘工作,简历的内容总不能空白一大片,于是乎存在着侥幸心理,编造假的技能水平,假的技能证书,假的工作经验,假的荣誉证书。等到面试时,针对其所写简历中涉及的工作经验,问及工作情况竟支支吾吾,处于尴尬的境地。

3.就业依赖思想严重

大学生就业时,只要能利用上的关系,一般都会千方百计的去找。如应考事业单位招聘,只要有点门路,就要自己的父母或是亲戚帮自己找找路子看,能不能事先捞到一点考试的信息,而不是考前抓紧时间复习。面试时有关系的希望父母早点去跑跑关系,没关系的托他人的关系,托不到关系的希望父母用钱能买关系。总之,当代大学生在个性上有很强的独立性,但在经济上、能力上有很强的依赖性,在择业途径上有很强的投机性,当父母不能帮上忙时,怪父母无权无地位,又没关系。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溺爱,所有的长辈都围着孩子转,顺着孩子的意。有的家长自己节衣缩食,抱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给予孩子物质上最大满足,而忽视了孩子的感恩教育。加上有些父母自身也是“啃老族”,结婚后和父母住在一起,吃父母的,用父母的,久而久之,孩子就生活在被给予的环境中,只知索取,不懂回报。正如卢梭所说:“当舒适的享受一旦成为习惯,便使人几乎感觉不到乐趣”[2]。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管孩子心理愿不愿意,有没有兴趣,都不惜一切让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补习班,把孩子的教育花在智力、能力的培养上,孩子在父母的严格教育下,对父母不理解,甚至怨恨父母,“药家鑫”事件足以说明这点,药家鑫没有明白其父亲严格的家教中包含的是一种爱,一种严厉的爱。另外家庭教育中多数父母采取对孩子随意打骂,家长首先没有尊重孩子的生命,又怎能让孩子敬畏生命、感恩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呢?大学生虽然已成年,而在我们国家,孩子不管多大,哪怕结婚生子,大多数父母只要有能力都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帮孩子。就以大学生新生入学为例,每年的九月还是酷暑发余威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却不管孩子考取的高校是在天南,还是在地北,都会尽力帮孩子背行李,挤上火车,不顾旅途的疲劳把孩子送进大学的门。是家长借送孩子上大学之机去大城市旅游观光吗?不是,是家长为了陪个放心。

(二)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我国的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一直是重知识,轻德育。在中小学教育中,思想品德课一星期开一次课,在临考试前一个月还将它取消不上,取而代之的是诸如语文、数学之类所谓必须靠时间强化的“主科”。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升学看重的是分数,不是个人的品德,这是一种严重的本末倒置。学生迈进高校的大门,高校德育课更以陈旧呆板的说教、单一的教育形式, 换来当代大学生的反感[3]。高校从自身的生存和就业率考虑,存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感恩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在做人、爱人、尊重人、帮助人方面欠缺。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多元文化的碰撞时期,道德的缺失、信仰的危机、弄虚作假等种种丑恶现象,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入了竞争,在激烈的竞争当中,人们更多地关注自身利益的实现。人们为了自身的“利”,不惜破坏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在当今社会里,走门路、靠关系的人多了。人们价值观上的困惑,导致行为上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信仰淡薄, 以自我为中心, 不知道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不懂得知恩图报。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 他们可能更关注个人利益, 不会以一种感恩的心态对待别人”[4]。大学生觉得现在的社会很不公平,办什么事都得靠关系。就说中小学的升学吧,如果达不到重点线,托人找关系,没关系送钱也能升。新闻、媒体、网络等常报道的做好事送被车祸致伤者上医院,却惹来一身的医药费;资助贫困大学生,自己患病被资助者竟无一人探望;公交车上勇斗扒手,一车的人竟无一人出手相助等等的报道,让大学生觉得好人不能做,做了吃亏。社会的媒体宣传都是挺身而出捍卫正义者是少数,而更多的是冷漠的旁观者,捍卫正义的人不是伤就是死,没什么好处。好人好事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袖手旁观者不会招来皮肉之伤,杀身之祸,可谓心安理得,万全之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金钱和利益来权衡。由于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难以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对父母、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缺乏感恩的心,对社会考虑的是如何能好好享受生活,没有奉献社会的思想。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一)营造感恩教育的家庭氛围

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教育孩子不是给孩子灌输考名次,考名校的观念,而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情怀。

首先,家长在孩子面前要自己做到对长辈、对他人、对社会、对大自然的感恩。比如在母亲节,给不在身边的母亲捎去由衷的问候。当父母患病时,自己尽可能的抽空不离左右的照顾。我想此举一定会让你的儿女看在眼里,在心里会有很大的触动,这比任何说教都有用。当得到他人、社会的帮助时,家长要及时主动地对人言谢。在孩子小时,告诉孩子地球的植物、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它们 和人类一样有生命,和我们人类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正是有了动、植物,我们的世界才丰富多彩。尤其带孩子去公园玩,家长不能要求孩子不踩踏草坪,而自己为了走路不绕弯,却公然在孩子面前踩踏草坪。家长在生活中要做感恩的好榜样。

其次,家长在家里不能任何事情都替孩子着想,都替孩子包办。比如做饭、洗衣、扫地等力所能及的家务从小就应交给孩子做,让孩子体会做父母的不易。当给孩子零花钱时,告诉孩子父母挣钱的辛苦,平时可和孩子聊聊自己的工作及生活的情况。

再次,可以多给孩子感恩的机会。家长可让孩子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比如:“妈妈要赶上班,时间来不及了,你能帮妈妈倒下垃圾吗?”如果下班回来发现孩子倒了垃圾,做父母的就应及时对孩子表示感谢,并表示表扬和鼓励。我想孩子自然还会乐意去做一些力所能及帮助人的事情,会有一颗心存感恩的心。

最后,家庭的教育中允许孩子有失败。当孩子上学后会面临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误解、升学的压力、高考的失败、恋爱的受挫、心灵的孤寂、前途的迷茫、就业的无门,这些时候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体会生活的各种滋味,才是多姿多彩的人生。只有在磨难、挫折中奋起,人才会成功,才会去同情弱者,关心无助的人。所以,教育孩子感谢磨难,感谢挫折,甚至感谢自己的竞争对手,因为是他们让自己变得坚强,人格变得完美。

(二)构建感恩教育的校园文化

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感恩教育,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怀,是每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育学生在家庭中的感恩是孝敬父母。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在古代,“孝”被看作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孝的本质是亲情回报。在学校,大学生在集体中生活学习,人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和学习。这时,教育学生朝夕相伴自己大学生活和学习四年的时光的同学是感恩的对象。在寝室,同学的对你有些不良生活习惯的谅解,比如你的酣声曾经惊醒了同学的美梦。在学习上,同学对你的帮助,解除了你学习上的困惑。组织学生活动,找找值得对同学感恩的生活和学习中的点点滴滴,然后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选出最感人的作品在宿舍、在课堂展示出来。

其次,教师有义务做感恩、施恩的表率。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非常强调课堂的气氛和教师的表率作用,他根据人与人的深层相似的调查提出了德育体谅模式,认为教师进行感恩教育的最佳方法莫过于教师自己要“常怀感激之心”[5]。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本专 业课程的传授,而是要责无旁贷地肩负起高校育人的责任,将感恩教育渗透到课程的教学当中,将自己的感恩情怀向学生表露,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了解感恩。教师和辅导员也可经常与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联系,比如,QQ平台,电话,E-mail,面对面的聊天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及时尽可能地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或是家庭的困难。这种方式一定会感染大学生,当他们受恩时,也会想到日后的报恩。这将大大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宽松和谐校园环境的营造。

再次,学校要努力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学校可以借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这些特殊的日子,开展各种体谅父母的艰辛、感谢老师的教诲以及回报社会等活动。在各个传统的节日,开展体验感恩的活动,并要求每班组织交流会。如中秋佳节,大学生做到给家里打电话;在春节前,要尽力帮助家中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积极主动和父母聊天并汇报学习生活情况。这样的感恩教育就不再是乏味、空洞的说教了,而是真实的生活体验。在教室粘贴“老师,您辛苦了”的标语,让学生上课尊重老师劳动的付出。校园里的草坪上附上警示牌:“我也是有生命的,请您绕道走”。校园里的公共设施也可以有温馨提示:“好的东西留给大家共享,将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校园里这些充满人性化的语言,就是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一个方面。

最后,学校要教育大学生知恩图报。学校的感恩教育让学生知道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帮助,社会好心人的帮助,大自然的阳光雨露的给予。教会大学生知恩、识恩,对父母、对师长、对社会、对大自然有心存感激之心,并将这种感激意识内化为一种行动,报答父母,回报师长,回馈社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

(三)倡导感恩教育的良好社会风气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感恩教育,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气。常怀感恩之心,恒行报恩之举,应当成为每个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借学生实习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首先,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和适应,感受劳动的艰辛,增强感激父母的思想感情。比如要求学生在假期做到帮父母做家务,如果父母亲是做点小生意的,可帮父母做助手。到校后先以班级为单位展开以“给父母的心里话”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要求人人参与,然后选送优秀作品参加学校大赛。

其次,学生通过人、事、物的接触,体验劳动的价值。比如医学专业的学生走进医院实习,能体验到与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沟通过程,学会尊重患者,关心他人,对工作的责任。工科专业的学生深入工厂一线实习,体验到劳动的艰辛,纪律的严明,安全的重要。大学生走上社会在实践中体验感恩,认识感恩,逐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将自己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品德。还可以通过组织暑期劳动实践、 参观工厂、“三下乡”活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感恩他人,

再次,通过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社会的良好风尚,多报道在感恩方面做得好,值得大家学习的身边的人物事迹,消除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影响。比如难忘的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社会各界对这次灾难广泛关注,各行各业“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涌现了一大批救人英雄,如“唐山十三位农民”。汶川人民没有被灾难打垮,是因为他们坚强、勇敢、对来自社会各方的支援表示无比的感激之情。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大学生起良好的熏陶作用,使他们心存感恩,使大学生认识到,除了要感恩父母,感恩学校,还要感恩社会和大自然。

总之,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大力弘扬我国感恩的传统美德,并将感恩的内涵赋予时代的意义。我们要让感恩的意识深入每一位大学生的心中,并树立起正确的感恩观、高尚的感恩情,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大学生,他们就会对父母、对母校、对社会,少一分挑剔和抱怨,多一分宽容和感激,并将这种观念和情感内化为实际的感恩行动,倍加珍惜美好的大学时光,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便报答父母,感念母校,回馈社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地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6]

参考文献:

[1] 王瑛. 浅析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和强化高校感恩教育的途径[J]. 科教文汇, 2007(9).

[2] 卢梭著, 马振骋译. 忏悔录[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3] 陶志琼. 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 教育科学, 2004(4).

[4] 刘小新. 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研究[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5] 王争. 感恩教育寻求德育实效[J]. 思想理论教育, 2005(20).

篇9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 感恩教育 措施

感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孕育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是社会和谐发展一个重要方面,但现阶段不少大学生一定程度的存在功利观念,情感冷漠,感恩意识淡化,不利用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感恩教育的强化势在必行。那末如何具体实施,就是本文要论述的关键。

一、营造文明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

“感恩教育的内涵人不仅是生物人,更是一个社会人,但是人获得这种社会性的过程是通过学习群体文化、承担社会角色、掌握社会规范,以使自己的行为能够符合社会规范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维持上,各种情感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恩情便是其中之一。“恩情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接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1]”因此,从社会角度来说,感恩教育的基础是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就感恩教育的社会环境的营造来讲,可以与弘扬中外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一方面是在社会上大力提倡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让学生在学习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中感受中国历来的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互相提携的优良传统;如我国的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本身就是唤醒人们思念、怀旧、感念和珍惜家庭和亲朋情谊等感情的节日,应不断还原和恢复其本有的优良传统,这是组成对青年一代和大学生感恩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利用和借鉴国外有些的传统节日营造感恩的社会氛围。在这一方面方面,美国人“感恩节”很是成功。自1863年林肯总统宣布感恩节为国家节日两百多年以来,感恩节成为一个充满感谢和爱的节日。美国人欢聚一堂,进行一次特殊的祈祷,感谢、颂扬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非但如此,它更成为一种社会活动,超市门口放个大筐,让人们留下一份食品给那些食不果腹的穷人;政府机关、学校和教堂准备大量的食物,敞开大门,分发给一些无家可归的人。更可贵的,平时里无忧无虑的孩子在这一天极其认真地挨家挨户敲开邻居的家门,募集食品。感恩节培养了孩子树立爱心和帮助被人的意识。由此可见,只有人人怀有感恩的心,处处生感恩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世界也因此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份冷漠,我们对大学的感恩教育才会有效。

二、培育高校感恩文化和道德教育环境。

1、把感恩纳入大学道德专题课程,发挥主阵地作用,进行感恩教育。

日本在的感恩教育方面做得很好。在日本,各级学校都狠抓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纳入德育课程。日本学校的德育课程主要有道德课、生活科、社会科和公民科。小学主要是生活科,初中阶段主要是社会科,高中阶段设置公民科来代替社会科,大学阶段进行主题教育,每周设定一个大多为人生价值、感恩意识的主题,师生一起讨论,进行感恩主题教育。我国高校需要补上中小学缺失的感恩教育这一课。把“学会感恩”列入大学生守则规范,并从大学生进校的第一学期就将“感恩教育”安排进他们的德育课程中,从而更好地发挥这些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作用,让大学生学会感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自然和社会的生存之恩。

2、营造校园感恩精神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各种思想和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包括感恩意识。校园文化以直接的、直观的、感官的、形态的方法和方式,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成学生对文化环境的丰富感知。因此,校园感恩文化的氛围的营造首先要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入手,因为教师是大学生的精神楷模。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是一本无字德育书,学生时刻都在阅读。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著名教育家斯霞也曾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感恩教育也不例外。其次,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真个校园里从教学楼的标语、图片,到宣传橱窗里张贴的展版,都紧紧围绕“感恩”这个主题精心设计,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述说着感恩”的话题。如利用历史典故,伟人故事对教室、走廊、板报和展板等进行布置。

3、开展主题丰富的感恩教育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因此,,要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品德,践行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利用“母亲节”“父亲节”学校要求学生做一件感恩父母的事情,如为父母买礼品、做饭、洗衣和制作祝福贺卡等,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在教师节,开展“师恩难忘”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对学生历史知识和故事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感恩国家和社会之情;通过开展环境教育和体验活动让学生懂得感谢自然给予的生存之恩

参考文献:

[1]刘洪.高校感恩教育的内涵及实施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 2008,011.

篇10

【关键词】感恩意识;感恩教育;技校学生

一、引言

当前学校开展以引导学生学会感激为目的的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感恩教育不但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格健全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对他们学习专业技能,提高他们就业质量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对于目前感恩教育的疏忽,及社会对感恩意识的期盼,技工学校更应加强感恩教育。

二、感恩,感恩意识,感恩教育

1、感恩;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实际上感恩就是人的处事、生活态度,对帮助你的人、爱你的人心怀感激,进而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去回报人和社会,如人人能有感恩的心,让生活充满阳光,整个社会就会很和谐。人们常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记人之善,忘人之过。”“帮别人就是帮自己,爱是相互传递的。” 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感谢父母的生养之恩,感谢师长的培育教导之恩,感谢同事和朋友的帮助之恩,感谢对手给我们的竞争动力之恩,感谢苦难给我们的坚强意志之恩,同时还要感谢这美丽的世界万物。感恩是社会个体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

2、感恩意识;

感恩意识则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人们有了这种心理需求,感恩行为就不难发生,人们会想法设法去实现感恩,所以感恩意识对于感恩教育非常重要。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也是能够培养的。

3、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养成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并内化为个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成为做人的基本修养。

三、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学校是一个传播文化的特定学习场所,是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和形成价值观、塑造品德和养成行为的重要场所。特别是技校,95%的学生是寄宿生,校园文化对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必须注入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养成学生自觉参与感恩行动的行为习惯。这对于学生今后成为具有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的人有着重要意义。

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应该自觉做到明礼诚信,互相关心、爱护、帮助,情同手足,爱意融融。“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

四、目前社会上感恩意识和感恩教育的现状

1、当前的社会环境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

四川打工青年陈相远在厦门营救落水者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被救者至今没有露面。从这位被陈相远救起后却神秘“蒸发”的被救者身上,我们再一次体会到感恩意识缺失带来的冷漠与残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接触到的卡通、网络、新闻媒体等公共媒介中,只注重经济利益,忽略了对孩子的基本教育。人们普遍太关注自我,连最基本的亲情都非常淡薄。这些不良社会现象或多或少都对孩子们产生负面影响。

2、感恩意识缺失背后隐藏的是道德教育的弱化问题。

现在的学校教育缺乏感恩教育的学习内容,教育方式单一,学校把培养高分的学生当成了提高学校声誉、获得生源的手段,摒弃了把教会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公民的教育理念。大部分把德育教育停留在概念化、形式化的理论灌输层面。学生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学生没有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没有内省、自责、自律等深层次的精神搏击过程,因此也就没有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另外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的,所以孩子就以拿高分为目的,学习成了首要任务,家长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任劳任怨,忽视了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这样自私霸道的小皇帝就层出不穷了。

五、如何进行感恩教育

识恩、记恩、谢恩和报恩是一个完整的感恩过程,即使我们的能力有限,不能完全报恩甚至完全不能报恩,那前三个环节总是不能少的。

1、父母对孩子的感恩意识的形成具有首要作用,也负首要责任。

感恩是爱的基础,一个不懂感恩的孩子,决不会懂得什么是爱。所以父母要从爱入手培养孩子。下面我分析一下孩子缺乏感恩意识,父母一般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父母自身感恩意识差。这种父母要求别人多,回馈别人少,对别人的恩情无论大小,很少言谢。这些人的孩子耳濡目染,如何形成感恩意识呢?(2)父母对孩子太刻薄、严厉。父母或者由于生活艰辛,把孩子当成负担,或者生活还可以,但对孩子寄予了过高期望,把孩子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孩子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这两种情况都不可能形成孩子的感恩意识。感恩是发自内心的自由行为,一个生活在恐惧和无趣中的孩子会对谁感激呢?(3)父母教导不力。有些父母懂得恩情,也知道谢恩和报恩,家里气氛也很和谐,但是孩子感恩意识淡,这是因为父母教导不力。比如,别人为自己孩子做了好事或服务了,没有及时教导孩子谢谢别人;有人错误地认为买卖行为,无需感谢,等等。正确的是在自己和孩子受到服务时应该表示感谢,孩子做了好事也应该及时表扬和感谢。以上这几点希望家长引以为戒。感恩教育中家长要以身作则,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爱孩子要让孩子懂得体验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家长应意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要转变育子观念,从细节中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在孩子的心里播下爱的种子。

2、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

社会正面的感恩教育必不可少。第一,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赋予感恩教育的内容,比如儿童喜欢的动画片。第二,在舆论方面造成正面的宣传,发扬传统思想中的精华的教育,对于社会中出现的过河拆桥,落井下石等与感恩之心背离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批判和打击。第三,在网络游戏、网站宣传中结合此方面的内容进行教育。

3、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

学校应该改变教育观念,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不要把他们当成某种工具。把学生当成主体,学生受到尊重,学生感受到学校的一切课程是为了自己全面发展而设立的,他们会由衷地感谢老师和学校,其感恩意识会自然形成。另外由于技工校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我们必须特别重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

4、重视提高教师的感恩素质。

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的地位最为重要,其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使他们自然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毫无疑问,感恩素质已经成为新世纪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这一素质,教师才能有冷静而睿智的头脑,宽广博大的胸怀,仁慈宽厚的爱心,高瞻远瞩的目光;才能培养出胸襟开阔,目标远大,行动积极,关心祖国、世界和人类未来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自身要积极参与到感恩教育中去,更要身体力行,给学生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就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值得他们去感谢的人,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

六、结束语

全社会都应当关注感恩教育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家庭、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只有每个人都有了感恩意识,我们的社会才会形成互相感激、互相尊重、互相欣赏的良好风气,感恩教育才不会只流于形式。

让感恩之花开遍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里吧!

参考文献:

[1]《德育》第二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