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学奖励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24 18:0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教学奖励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教学奖励方案

篇1

(2021年修订稿) 

为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公平合理、公开透明、有效激励的内部分配机制,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的有关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绩效奖励性工资的实施要求,特制定本竞赛绩效奖励方案。本方案主要奖励教师参加评比获奖及教师辅导学生获奖两种情况。

一、教师参加评比获奖

1.范围界定:

参加由国家、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比赛。

2.奖励条件

(1)获奖后,请指导教师到部室主任处提交获奖证书复印件并登记。

(2)以获奖证书或相关获奖证明为依据。

(3)所有参赛项目都应在参赛前报备部室主任审批。参赛类别(根据获奖证书的颁发机构确认),邀请赛原则上不予以奖励。

3.奖励办法

(1)若已在相关主管部门获得奖金,但未达学校规定标准,则可按本方案进行补足。

     区级、集团校累计获奖金额上限为1000元。

(2)同一系列比赛项目,按级别最高金额奖励,不重复奖励;市级或市级以上社会团体(例如:学会组织)组织的各种比赛活动获奖,原则上降一级(例如:一等奖降为二等奖)颁发奖励。

(3)如奖项设置取前八名,则第一名为一等奖;第二、三、四名为二等奖;第五至第八名为三等奖。如奖项设置取前六名,则第一名为一等奖;第二、三名为二等奖;第四至第六名为三等奖。

(4)优胜奖、鼓励奖不予奖励。

4.奖励细则

(1)课堂教学比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办)

等第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国家级

8000

6000

5000

市级

5000

2000

1000

区级、集团

1000

500

300

(2)其它学科技能类比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办)

等第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国家级

3000

2000

1000

市级

1000

800

600

区级、集团

500

300

200

(3)其它学科以外的技能类比赛(教育系统主办)

等第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国家级

1500

1000

500

市级

500

300

200

区级、集团

300

200

100

注:教育工会条线的不予奖励

(4)一师一优课、学科德育精品课

级别

部级

市级

奖金

800

500

二、教师教科研成果

1.范围界定:

(1)经过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立项的教科研课题(其他机构课题原则上不在奖励范围内,特殊情况由学校行政会讨论决定)。

(2)参评著作、论文的内容应属教育、教学范畴或与本人专业有关的研究成果,应突出其学术性,具有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价值和借鉴作用。

2.奖励条件

(1)获奖后,请指导教师到部门主任处提交获奖证书复印件并登记。

(2)以获奖证书或相关获奖证明为依据。

3.奖励办法

(1)教科研课题成果获得市以上推广或表彰的,颁发该课题组教科研课题成果奖。若已在相关主管部门获得奖金,但未达学校规定标准,则可按本方案进行补足。

(2)对于同一成果所获奖项,按级别最高金额奖励,不重复奖励。

(3)学会组织论文评比,原则上降级颁发奖励;非第一作者,奖金按50%发放。

(4)出版教育教学专著,作者单位未注明本校名称,不予奖励;第二作者,奖金按50%发放;编委成员不予奖励。

4.奖励细则

(1)教学成果奖

等第

特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国家级

10000

8000

6000

4000

市级

5000

4000

3000

2000

市级青年课题

 

3000

1500

1000

区级

 

1000

500

300

(2)论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办)

等第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国家级

2000

1500

1000

市级

1000

800

500

区级

500

400

300

(3)教育教学

奖项级别  

金额(元)

教育类全国核心期刊

500

教育类市级杂志

300

教育类区级杂志

100

(4)出版教育教学专著,一次性奖励5000元。

三、辅导学生获奖

1.范围界定:

A类竞赛:国家、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语数外理化竞赛;B类竞赛:国家、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劳技、科技、文体类竞赛。

2.奖励条件

(1)获奖后,请指导教师到部门主任处提交获奖证书复印件并登记。

(2)以获奖证书或相关获奖证明为依据。

(3)教师提供辅导、指导的证明(辅导训练计划或教案记录等相关证明)。对于不存在指导的获奖,学校经核实后将不予奖励。

(4)所有参赛项目都应在参赛前报备部室主任审批,原则上一项比赛安排一位辅导老师。参赛类别(根据获奖证书的颁发机构确认),邀请赛原则上不予以奖励。

3.奖励办法

(1)奖金归指导教师个人所有。多人指导完成,奖金归合作体并以参与量为分配标准,进行整体分配。

(2)若已在相关主管部门获得奖金,但未达学校规定标准,则可按本方案进行补足。

A类竞赛区级、集团校项目累计获奖金额上限为:团体2000元、个人1000元;

B类竞赛区级、集团校项目累计获奖金额上限为:团体1400元、个人700元。

(3)同一辅导老师同一项目取最高成绩计算,不重复奖励。市级或市级以上社会团体主办的各种竞赛活动统一划入B类竞赛,且辅导奖原则上降一级处理。

(4)若学生在国际竞赛中获奖,则按照相应类别中全国竞赛的2倍颁发奖励;若学科竞赛虽挂名国家级,但实质为地区区域性学科竞赛活动,则按照市级标准奖励。

(5)如奖项设置取前八名,则第一名为一等奖;第二、三、四名为二等奖;第五至第八名为三等奖。如奖项设置取前六名,则第一名为一等奖;第二、三名为二等奖;第四至第六名为三等奖。

(6)优胜奖、鼓励奖不奖励。

4.奖励细则

(1)学科A类竞赛辅导奖

类别

团体

个体

等第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国家级

5000

3000

2000

3000

2000

1000

市级

3000

2000

1000

2000

1000

500

区级、集团

600

300

200

300

200

100

(2)学科B类竞赛:

类别

团体

个体

等第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国家级

1000

500

300

500

300

200

市级

800

400

200

300

200

150

区级、集团

500

200

100

200

100

50

 

特别说明:

1、如果有比赛不在上述范围之内,但确实为学校带来较大的荣誉,由校务会讨论决定是否予以奖励。

2、对于教师在调入本校之前的老单位时参加比赛获奖,不予奖励;教师参加比赛获奖当年调离本校,不予奖励。

3、教师参加比赛获奖,证书或公示上未注明本校名称的,奖金按50%发放。

4、当选“白鹭奖”的教师,奖金为原获奖基础上补足至白鹭奖的奖金额度。

5、本奖励按学年度结算,结算时间在每年六月份。请各位老师保管好奖状,及时申报。

篇2

关键词:奖励性 绩效工资 方案设计

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高校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的绩效工资改革是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绩效工资改革以前,各高校的工资结构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省标、校内岗位津贴;绩效工资改革后,各高校的工资结构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奖励性绩效工资、改革性保留补贴。目前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及改革性保留补贴是原有工资政策的延续,基础性绩效工资是各人事厅和教育厅直接给予的标准,也只有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是高校根据文件和结合自己的发展需要制定的,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是此次绩效工资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奖励性绩效工资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集聚、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作用的环境,促进学院学科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逐步建立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2.基本原则

(1)按劳分配,以岗定薪。坚持岗劳一体、岗责统一,以岗定薪、多劳多得,岗变薪变、优劳优酬。强化岗位意识,强调敬业爱岗、进取奉献。受聘人员在规定的聘期内必须全职服务于受聘单位,增加收入须以完成基本工作量和提高工作质量为前提。

(2)注重绩效,兼顾公平。坚持分配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向一流业绩倾斜。坚持津贴收入与工作业绩和贡献大小挂钩,保证重要岗位上的优秀人才有较高收入、重点岗位上骨干人才的收入有一定幅度的增加、基本岗位上工作人员的收入有相应的增加。

(3)分级管理,自主管理。建立二级管理体系,实现学校宏观调控、学院自主管理的目标。奖励性绩效由学校按一定的办法核拨至二级学院,各学院可结合自身特点,将学校核拨经费及自身的创收经费统筹,自主制定绩效奖励办法,实现自主管理。

二、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设计

1.基本津贴

基本津贴是指教职工完成基本岗位工作任务的绩效,主要体现基本工作量。基本津贴总量按不低于奖励性绩效总额的50%切块。基本津贴分为教师岗基本津贴、其他专业技术岗基本津贴、管理岗基本津贴、工勤技能岗基本津贴等四类。每一岗可分三档,年初暂先按最低档打包,年底考核升档并结算,这需要制定考核办法。专技、其他专技考核应与教学科研挂钩,按相应的标准升档;管理岗、工勤岗考核合格以后与职龄挂钩,厅级、处级职龄满几年可升为二档、满几年可升为一档,科级及科员职龄满几年可升为二档、满几年可升为一档。另副职主持工作可根据各学校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上浮政策。

2.业绩津贴

由教学业绩津贴、科研业绩津贴、重要岗位津贴、其他业绩津贴四部分组成。教学业绩津贴主要是体现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奖励,具体考核与分配办法由教务处负责核定。科研业绩津贴主要是体现教师完成科研项目、成果获得的奖励津贴,具体考核与分配办法由科研处负责核定。重要岗位津贴主要是体现教师完成的高层次教学科研成果获得的奖励津贴,具体考核与分配办法由科研处负责核定。其他业绩津贴,主要指学校为促进各学院整体推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工作而设立的奖励津贴,主要包括班主任津贴、考研奖励、就业工作奖励、教学质量奖、教学成果奖、教师指导学生比赛获奖、自考二学历招生补贴等,约占教学科研岗位业绩津贴的5%。应制定相应的分值标准,模型如下:

1分教学分=1分科研分,相应岗位规定相应标准分,超分值的予以奖励,若完成教学分(科研分)70%不足100%,可用相应的科研分(教学分)抵充;若完成部分低于70%则直接降级到相对应的级别(退休当年则不作此项要求或折算月份)。为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在确保向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倾斜的前提下,建立管理、其他专业技术和工勤岗位人员与教师业绩津贴挂钩机制。管理、其他专业技术和工勤岗位人员的业绩津贴为教学科研岗人均业绩津贴的80%、90%等,视学校的侧重程度及财力而定。

3.考核津贴

考核津贴是指在年度考核合格的前提下,根据岗位级别享受的绩效津贴(一次性的)。由学校根据年度总任务完成情况、学校绩效经费总量的使用情况确定具体发放标准和办法。年度考核为优的部门,该部门的所有人员在原考核津贴基础上加2%;年度考核为不合格的部门,该部门的所有人员在原考核津贴基础上减2%(调部门人员可按月份折算)。

4.其他津贴

由福利性津贴、职务津贴、重要岗位津贴、特岗津贴等部分组成。福利性津贴主要是教师节福利费、春节福利费、冷饮费等。职务津贴主要是领贴、话贴等需要继续保留发放的项目。特岗津贴是指特殊岗位津贴,纪委的纪检津贴、保卫处的风险津贴等,原值班加班费不再予以报销。

三、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实施

考核是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实施的关键,是绩效工资改革的基础。由绩效考核和年度考核两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学校对学院的考核和学院对个人的考核两个层次。学院对个人的年度考核结果作为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的依据,同时作为聘岗人员下一年度能否继续聘任同一岗级的依据。聘期考核将结合下一轮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一并进行,并作为新一轮聘岗和兑现奖励性绩效的依据。

四、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设计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第一,兼顾公平的前提下注重绩效。设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时如何考虑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拔尖人才的培养问题。既不能让这部分人才的“蛋糕”影响了全体教职员工的绩效创造的积极性,也不能让这部分人才的“蛋糕”缺少诱惑和刺激。

第二,明确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支出范围。在高校中个人的收入名目很多,如评审费、加班费、科研奖励、过节费、班主任费、交通费、误餐补贴、职岗津贴、综合补贴等等,到底哪些由绩效工资开支,哪些由其他来源的经费开支,是必须首先明确的一个问题。基本的原则是既不能随意占用绩效工资总量,也不能在绩效工资总量外滥发各种个人收入。

第三,初次分配。通过总量控制和确定分配要素的基础之上实施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初次分配。当高校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这个蛋糕规模确定以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校级层面和各二级部门之间切块。

第四,二级部门内部的分配。这也同样有两个层面:一是部门层面,部门根据用途预留多少作部门的统筹使用;二是部门预留之后的部分根据什么标准给分配给部门职工。

第五,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岗位和工勤岗位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办法。这是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的难点。在已有的各种研究中,比较侧重于对专业技术岗的绩效评价、绩效管理,而对管理、工勤岗,由于工作绩效难以量化,分配办法的制订相当困难。我们在方案的制定中既要体现出3种岗位相互依存、和谐共赢的关系,又要适当拉开收入的差距,与绩效工资“向一线教师倾斜,向骨干人才倾斜”的精神相呼应。

篇3

为适应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需要,完善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根据《雨花区中小学教师工作量量化标准参考方案》(草案),结合我校具体实际,按照体现多劳多得,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便于操作的实施原则制定如下方案。

一、绩效工资来源、发放对象、工资标准确定办法

1、学校绩效工资来源

按照工资改革方案规定,个人工资总额分三部分组成:“生活津贴”部分由区财政按月发放到教职工工资卡(占工资总额的70%);按月考核发放的“工作津贴”;按月扣发,按学期考核发放的“奖励津贴”。学校方案中的“绩效工资”是指由财政统一下拨到学校并规定经由学校考核后发放的工资部分,即“工作津贴”和“奖励津贴”。

学校绩效工资发放项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教职工月绩效工资,包括:课时工资;岗位(职务)工资;特殊工资;加班工资(不含寒暑假加班工资)等。第二部分为教职工学期(或年度)奖励工资等。

2、学校绩效工资发放对象

学校绩效工资发放对象:学校在编、在岗的教职工。由学校聘用人员(没有编制的人员)的工资不在财政拨发的绩效工资里支付。离退休人员的绩效工资发放按上级文件规定的办法执行。在编不在岗的教职工绩效工资发放由校长办公会议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绩效工资标准确定办法:学校实行量化管理,设置标准课时。对全校的工作岗位,折算成标准课时。绩效工资标准课时待遇由学校以学年度为单位确定,在按月发放月绩效工资之后,余额部分合并到年终奖励部分发放。

二、教职工月绩效工资发放计算办法

(一)、课时工资

课时工资是指以工作量为依据,以标准课时方式呈现,并照标准计算发放给授课教师的工资。

课时工资分五大块计算:课堂教学工作量;备课(含跨头、跨科备课)工作量;作业及辅导工作量;教学研究工作量;班主任工作量;其他课时工作量。计算方法如下:

1、课堂教学工作量

凡进入学校课程表,且分节按规定时量进行教学的课程(不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不分年级、学科),教师按课表进课堂授课一节,计算0.7标准课时课堂教学工作量。

2、备课工作量

(1)各学科备课工作量,不区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也不区分年级、学科,按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而准备的标准教案数目和任教班级数相乘计算。备课工作量计算方法为:每备一个标准教案,非毕业学科和当年毕业学科分别按0.5和0.7标准课时计算教师备课工作量。毕业年级的非中、高考学科不按毕业学科计算备课工作量。

(2)跨年级备课,每备课1节,按在学科课时基础上增加0.1标准课时计算跨头备课工作量(备课数少的年级为跨头备课)。

(3)跨学科备课,每备课1节,按在学科课时基础上增加0.2课时计算跨年级备课工作量(备课数少的年级为跨年级备课)。

3、作业批改工作量

作业批改工作量计算办法:学科授课时数乘以学科作业批改标准工作量。各学科作业批改标准设定如下: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计0.3标准课时工作量;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历史等课程0.2标准课时工作量;校本课程、综合实践、通用技术、美术等其他学科计0.05标准课时工作量。没作业的学科不计算作业批改工作量。

当年中、高考学科作业批改工作量在本学科肄业年级作业批改量的基础上增加0.1课时。毕业年级的非中、高考学科不按毕业学科计算作业批改工作量。

作业批改工作量计算班额标准:初、高中标准班额分别设定为45人、50人。班级人数超过或者不足标准班额在三人(不含三人)以上的,作业批改工作量按如下公式计算之后在教师当月工作量中增加或者扣减:

超(不足)学生数

作业批改超额(不足)工作量=—————————×学科作业批改工作量标准

标准班额数

4、教学科研工作量

凡进课堂教学的教师,其参加教学科研的工作量,不分学科,每周每人计0.5课时(按实际开展教研活动情况计算,但每人每月教学研究工作量不超过2课时)。教研活动包括:市、区、校等组织的教研会议、听课评课、集体备课、培训学习、公开课、竞赛活动等。教师每缺席一次教研活动,在教师月工作量中扣除一个标准课时工作量。

5、其他课时工作量

(1)语文、外语学科教师早自习下班辅导工作量:每次5元,迟到不发,无故缺席倒扣15元。

(2)早操、课间操工作量:早操由学校指定人员负责,标准为每人每天10元;课间操由体育组按学校要求安排五名体育教师到位组织,每人每周2课时。由于学校或天气原因导致不出操,不影响教师工作量。但教师每缺一次,扣除该教师当月一标准课时工作量。

(3)课外活动工作量:课外活动包括学科竞赛培训、特长生专业训练等。课外活动要求有计划、有教案、有学生名册、有学生签字的训练活动记录,文化学科培训时间每次不少于45分钟,特长生专业训练每次不少于90分钟。符合上述条件的课外活动,按1课时计算教师工作量。

(4)临时代课和自习课工作量:临时代课在一周以内,按15元/节的标准发放,一周以上按正常课时计算。学校进课表安排的和临时组织的自习课5元/节。

(二)、岗位(职务)工资

岗位(职务)工资是指以工作量为依据,以标准课时方式呈现,并照标准计算发放给授课教职工的工资。

1、行政干部(校级和中层)、职员、教辅后勤工作人员岗位职数和工作量:

岗位周课时岗位职数及其他

校级正职18

校级副职16.5

中层正职15.5

中层副职14.5

图书室10

阅览室10

校医20另卫生工作计6课时

报帐员、出纳14

处室专干12人事劳资、教育、教务、招生、就业、保卫、后勤及学校确定的相关人员

处室职员11司机、办公室内勤、财产保管

水电工12

实验员12

档案管理12

体育器材管理14含学校所有体育器材保管、田径场卫生

寄宿生管理按学校寄宿生管理员待遇办法执行

网站网络维护14

广播电话及会议室管理12

心理咨询8

机房管理(含监控)14

校园电视台8

校报校刊学生社团12

职员、教辅后勤工作人员岗位职数和工作量:按照国家政策核定行政职员岗位及其职数设定,其工作量为标准工作量,原则上增人不增加工作量。凡学校因工作需要而增设的岗位,其工作量由校务会议讨论决定。

2、年级组长、班主任职务工资

年级组长、班主任工作量采用单列方式计算工作量。年级组长、班主任工作量设基本工作量和奖励工作量,班主任工作量不与其所任教学课程工作量累加来计算超工作量。

班主任基本工作量按每周10课时计算。学校设定标准班额配置:初中标准班额为45人,高中标准班额为50人。超过标准班额配置的班级,班主任工作量以5人为标准,每超过5人则每周增加该班班主任工作量0.2课时,累计相加计算。不足标准班额配置的,参照超额标准及其计算办法相应地扣减班主任工作量。

班主任奖励工作量设置的目的是奖励连续担任班主任且在工作中没有出现严重问题的优秀班主任。班主任奖励工作量规定如下:连续担任班主作3年以上者,从第4年开始每周增加0.5课时,以后按每满2年每周增加0.5课时计算。学校从班主任月工作量津贴中抽取200元进行绩效考核,考核办法按学校班级量化考核方案及相关规定执行。

年级组长工作量以每年级6个班为标准计算。符合标准的年级,年级组长每周计算6标准课时工作量(不足6个班的年级,按6个班的标准计算年级组长工作量)。6个班以上的年级,每增加1个班加年级组长工作量0.5课时。连续担任年级组长3年以上者,从第4年开始每周增加0.5课时,以后每满2年每周增加年级组长0.5课时。学校每个从年级组长月工作量津贴中抽取100元进行绩效考核,考核办法比照班主任考核方案及相关规定执行。

如发生重大学生管理事故,则由行政会视情况扣发或减发年级组长、班主任职务工资。

4、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职务工资

教研组长(含副组长,副组长为除语数外三科外,其他学科在初中部设置副组长)的职务工资规定如下:教师人数达10人以上教研组,组长职务工资为2标准课时/周; 5人以上者(含5人),1.5标准课时/周;5人以下者及备课组长,0.5标准课时/周。教研组长职务工资考核后发放,考核基本项目为:组长按时出席教务处、教科室召开的会议,每月听课达4节,每月进行一次组内成员教学常规检查等;组内成员按时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开展校本教研,每月听课不少于3次,教案、作业批改没有明显过失,否则扣除组长职务工资一半,情况比较严重者,扣除全部职务工资。

(三)、特殊工资

(1)离职行政干部津贴:任职期达5年以上的中层行政干部,因学校需要或者年龄等原因而退职者,在退休前,学校给予离职行政干部补助津贴,标准为每周2课时。

(2)老龄津贴: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以上,坚持进课堂上课者,每周照顾1标准课时工作量;教师男满58周岁,女满53周岁以上,坚持进课堂上课者,每周照顾2标准课时工作量。

(3)特殊岗位津贴

岗位人员津贴名称月津贴标准(元)

化学教师营养补助10

化学实验员营养补助15

体育教师服装费15

保卫专干夜间值班按照到位情况每次补助10元

中高考招生专干、人事专干交通补助60

二、教职工学期或年度奖励工资

教职工学期或年度奖励工资按月扣发,在期末或学年末考核发放。

三、绩效工资考核发放办法

(一)、考核部门及其考核对象

教务处考核对象:教研组长、副组长、备课组长;任课教师;教务专干;图书室阅览室和实验室职员;早自习、课外活动等。

教科室考核对象:教研组长;含副组长;备课组长(以教科室为主,教务处协助考核)。

教育处考核对象:年级组长;班主任;德育专干;寄宿生管理员;医务室工作人员等职员;两课两操。

总务处考核对象:后勤人员。

办公室考核对象:其他行政职员;全校教职工考核核实、汇总。

(二)、教职工月绩效工资考核发放办法

1、教职工月绩效工资发放标准:

学校以周为单位设置三种工作量:基本工作量和超课时工作量。基本工作量为每周7课时(不含7课时),教职工周工作量不满基本工作量,不发放出勤津贴。12课时以下(含12课时),课时津贴按标准发放;12课时以上,发放超课时津贴,但教职工超课时工作量原则上不超过基本工作量12课时。

2、下列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扣发当月绩效工资。

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以罚代教、以教谋私、训斥学生家长、酗酒赌博;严重失职,造成事故并负直接责任的;乱收费者。

3、违反教学常规的,扣减当月绩效工资

(1)在规定时间里缺交计划、总结等材料的,每人每次扣20元,迟交扣10元。

(2)无教案上课或检查时教案数与课堂教学授课时数不一致,除扣发相应的课时工作量外,每缺一次(个)扣20元。

(3)上课迟到(含组织眼保健操),扣20元。提前下课者,视同迟到处理。旷教一节扣50元。

(4)缺作业或少批改一次作业,除扣相应津贴外,再扣绩效工资20元。

(5)私自调课,扣除双方各10元,听课缺一节扣5元。

(三)教职工学期或年度奖励工资

教职工学期或年度奖励工资按照教职工的职级、标准计算,主要依据教职工的出勤、工作量、工作业绩等考核发放。

四、补充规定

1、本方案提交教代会讨论,自通过之日起执行。

2、原方案与本方案相冲突的,以本方案为准,本方案未涉及的,照原方案执行。

3、本方案的解释权归学校校长室,修订权归教代会。

篇4

案例,深度剖析校企合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校企合作的注意事项以及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为深度校企合作提供了真实案例和具体案例,从合作理念、资源共享、共同培养、合作开发、共同培养、激励机制、合作办赛等多方面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深化校企合作,达到“深度合作,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 运行模式 资源共享

1 深化校企一家的理念

经过与企业的校企合作,要重点培养领导和员工树立校企一家的理念,为了校企合作的深入,需要学校、企业领导高度重视,教育每一位企业员工、学校教师,真正关心企业的发展,关心学校的发展,真正从内心把企业、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每个人都会尽力为之工作,每个人都爱我们的企业和学校,都会积极为校企的共同发展献计献策,都会积极为我们的企业和学院做积极正面的宣传。

2 加强人力资源共享

2.1 学校派专业技术教师参与企业相关部门员工培训、考核,选派企业部门岗位需求的骨干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为企业提供改革的合理化建议、改革方案等。

2.2 选派专业技术教师,参与企业顶岗实践锻炼,并担任适当的岗位职务,利用企业锻炼的机会直接参与企业基层工作,锻炼教师队伍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2.3 企业选派专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兼任学校兼职教师,安排一定量的课时,对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领导可以安排专题讲座或报告,对学生或老师开展专题讲座,每年企业选派、或学校邀请1-2名企业领导开展专题报告会。

2.4 企业定期开展专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研讨,开展技术研讨,实践经验交流等,企业和学院教师开展专题研讨,互相学习,共同解决实践中的难题。

2.5 学生资源共享。①学院根据企业经营活动的季节特点,在第二学期以后每学期安排两周的企业机动实践课程,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密切校企合作,做到校企互惠双赢。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的美化绿化等类似活动,学生进校后每人在企业种植一棵纪念树,一直管护到毕业,学生毕业后可以由新生继续养护,进行树木接力管理。从而提升学生对企业的亲近感。③学生参与生产基地的环境管理,把生产基地边缘的长草区,划分给班级,由班级负责管理:培养学生爱护自己的实训企业。

3 共同制定教学人才培养方案

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经过企业调研后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和企业的相关专家、技术人员研究制定。商务管理专业请企业副总,会籍部经理或营销总监餐饮部经理座谈人才培养方案。运动技术与管理专业请运

作总监、球童主管、练习场经理座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等。

4 校企合作开发培训课件

教学资源开发中培训课件等教学资源库建设中,进行校企合作开发能够满足高职院校教学需求,兼顾企业员工培训的课件、网络课程是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内容,校企合作开发企业员工培训教材课件,合作开发针对企业一线员工培训的内容课件,合作开发高校专业教师培训课件,合作开发针对全国相同专业院校专业教师的师资培训的内容课件等对专业教学和社会服务意义重大。

5 校企共同开发工学一体的实训教材

校企合作开发针对企业一线员工培训的教材,开发适合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高职项目任务教材,融合真实的职业情景和企业人员共同完成校企合作教材的开发。学生的企业实践教学内容,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企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派有技术特长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参与学生实训教学和管理。

6 校企共建“校企合作专业学生代表队”

为了培养精英学生,提供企业和学校的知名度,学校和企业组建一支专业技术代表队,重点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职业人才为目标,代表学校和企业参加大赛,企业负责为专业队聘请1-2名职业教练负责日常训练,学院选派2-3名专业技术教师共同负责专业队的训练管理,对成绩达到一定程度的优秀队员给予免费实践、比赛的机会,对在省以上级别大型比赛上取得优异成绩的队员,对其本人及教练员给予奖励。

7 企业建立优秀学生奖励机制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能力拼搏积极进取,企业设立优秀学生奖励机制,用以奖励在校期间品学兼优、学习成绩优异,有突出成绩或特长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

8 校企互设奖励机制

利用每年的企业举办的特殊时间段,进行年终表彰为学校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导和员工,学校对其进行表彰,二是对学校领导和教师在企业运营服务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学校领导、教师,由企业对其表彰、奖励。从而调动为校企合作付出辛勤汗水的领导、员工、教师的积极性,让全体员工、教工看到一个真正的校企一家,精诚团结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

9 校企联办大型赛事活动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校企共同每年举办一次大型赛事活动,增加企业收入,锻炼企业员工的大赛工作经验,锻炼教师的赛事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赛事服务经验。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8).

[2]J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

篇5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国际化和国际化办学是每一所高校需要顺应的时代趋势。这就要求高校通过国际化办学,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培养出既拥有传统教育下的本土情怀,又可以在国际化竞争中游刃有余的新型人才。作为一个地方性高校,内蒙古科技大学积极应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努力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迎难而上,练好内功,迎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从点滴做起,从现实条件出发,寻求适度方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注入国际化元素,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一、大学国际化对人才培养提出挑战

大学国际化(UniversityInternationalization)也称之为高等教育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ofHigherEducation),研究者至今仍未达成一个明晰统一的定义,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国际化给予阐释。本文认为,大学国际化就是大学办学理念、要素和行为跨越国界进行互动的过程和现象,是将“国际的维度”整合到高等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服务等诸多功能中的过程。大学国际化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对于什么是“国际化人才”,中科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培养融通东西文化的一流人才,在经济全球化中更好地为各自国家的利益服务[1]。智库百科对国际化人才的描述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做国际人的同时不至于丧失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2]。大学国际化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巨大挑战,要求在人才培养的理念、体系和环境等方面都逐步注入国际化元素。国内高校在国际化进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教学体系与国际接轨、国际化办学理念的形成、学生跨国流动、信息化校园建设和参与国际大学联盟等方面。目前,中国大学教学体系与国际接轨的迟缓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进程。大学承担着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为了实现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就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际水平接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外语交流能力。

二、践行人才培养国际化的主要做法内蒙古科技大学始终树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并付诸实践,积极探索现实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国际定位,注重人才的国际化培养。主要做法有以下5个方面。

(一)培养方案与国际接轨根据人才培养国际化总体要求,参考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培养方案,全面修订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6个专业培养方案。新版国际化培养方案在总体设计上遵照了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原则,第一学年不分专业,按照学科大类构建基础教学平台,第三学期开始进行专业授课,第四学期加入金工实习、计算机技能培训和英语强化训练的实训内容,第五学期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志愿划分专业方向;第六、第七和第八学期的课程都是分专业方向授课的,教学内容与就业紧密相关。特别是新版国际化培养方案将四年制本科专业(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总学时压缩在2500学时以内,精简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内学时,增加实践、上机和实验的学时,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外语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与培养方案的改革紧密配合并突出特色,理论课讲授形式多样化,以讲座、专题等形式开设。同时,考核方式灵活多样,以讨论、论文、竞赛、调研或考试等形式进行。新版国际化培养方案自2010年以来针对国际学院4个年级6个专业统一进行了切换,实施两年来,受益学生人数超过4000人。通过每学期学生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的反馈可以看出,新版培养方案得到了学校各个层面的普遍认可,学生反映良好,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外语能力的培养效果显著。

(二)开设双语课课程在本科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教育事业的心脏”,课程的国际化对于实现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各种优质资源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制定符合学科和专业发展实际的双语教学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的双语教学评价与质量监控机制和教学奖励机制,深化双语课教学改革,切实鼓励双语课教学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特别是在双语课教学中,选用世界一流大学普遍使用的英文原版教材,既提高了学生的外语水平,又使学生了解到与课程相关的世界前沿理论和思想。近年来,学校开设了定量研究方法、材料科学基础、传热学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等双语课,学生受益匪浅。

(三)加强外语教学英语课程是反映一所大学开设课程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国际化教学也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英语能力。为此,不断加强对学生英语培训的力度。为夯实双语课、外语课教学基础,提高学生参加国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应试能力,针对大二和大三年级学生普遍开设了大学英语四级辅导课程和大学英语六级辅导课程。为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前往国内知名教育机构进行培训,注入了新的理念和全新的工作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普遍提升,为人才培养国际化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教育理念。学校在国际化培养方案改革过程中,加大了各专业的实践环节比重,采取了一系列举措。1.计算机基础教学引入微软“在线学习、评测与管理平台”(IC3)微软IC3教学平台中的3个教学模块所包含的知识点共计271个,其中计算机基础模块含85个知识点,常用应用软件关键技术含102个知识点,网络应用与安全含84个知识点。通过该平台3个模块考核的学生将获得美国微软授予的IC3国际认证证书。这种网络在线认证功能,帮助学生获得在全球1500所高校抵免学分的机会,真正实现了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的目标。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构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根据软件工程业发展的现状,结合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实际,借鉴北大青鸟、东软软件实训平台等先进的工程化实践教学模式,以软件工程为主线带动4个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包括:JAVA技术实训体系、Web前台设计技术实训体系、软件工程和数据库技术实训体系及NET技术实训体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了完善的技能培训。

(五)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2011年来学校访问的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的专家学者有120多人次,还邀请到诺贝尔奖获得者海因里希•罗勒博士来校进行学术讲座,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这些国际专家的讲座和交流活动营造了国际化的学术氛围,在环境建设上促进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建设。另外,2011年学校教师出国考察交流以及师资培训达35人次,教师的跨国流动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师资保障。

三、人才培养国际化模式展望

(一)实现融合型国际化办学模式融合型国际化办学模式的目标是把中方的教学模式和国外合作院校的教学模式融为一体,全面营造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内部环境和氛围。实现融合型国际化办学模式的未来规划是:进一步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及管理水平;启动骨干教师海外进修培训计划,派遣更多的中方教师去国外合作院校交流,到国外进修、访学、参加国际会议,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增强师资力量;加大双语授课范围,不断增加双语课开设的门数,提高双语课教学质量,注重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结构优化;学校内部搭建中外交流平台,促进科研合作及文化互动;巩固和推进现有合作办学成果,积极争取新的合作办学专业,拓展合作办学新领域。

(二)推动英语教学改革英语教学的改革应着眼于推动学生的跨国流动,挖掘学生英语学习的潜力,实行分项教学,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以便于在各类考试中游刃有余,轻松应对外方课程和双语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开发新的课程体系,更加关注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篇6

一、中小学要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否在中小学有目标、有计划、有效的常态实施,首要问题是学校能否规划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这就如同建楼必先设计一张图纸一样,没有图纸楼房是无法建造的。同样没有实施方案,没有整体实施计划,年级和班级,老师和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必然会陷入盲目的实验状态中,这不仅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而且难于取得实效。

那么,学校怎样才能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方案呢?

1、由学校教科处牵头,从学校校级、中层领导以及骨干教师中,选择在教科研方面的精兵强将组成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小组,组织小组成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进行专题研究。研究着重从学校实际出发,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安排、师资配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实施、课程管理、校本研训、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要充分考虑方案的目标性、实用性、计划性以及可操作性。另外还要注意方案要详实、具体,如,课时的具体使用,教师的人员安排等。最终集大家的智慧,形成实施方案。

2、将实施方案,发放给广大教师,甚至一些学生家长和社会上关心学校发展的人士,广泛争求大家的意见,再进行反复修改,最终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3、特别提一下,注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学校发展目标、学校校情分析、课程的长远和短期实施目标、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详细计划(包括年级活动主题、指导教师安排、具体课时使用方式等)、课程的校本研训计划和具体实施措施、课程管理要求和管理办法、课程评价方法和要求等。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之所以把学校发展目标和学校校情分析放在方案前边,且必须要写,是因为这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制订的基础和背景,也是以下项目内容的制订依据。而这些内容都需要一一的详尽的完成。只有各个项目内容详实,才能便于指导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

二、为保证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学校还须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光有方案是不够的,必须建立与课程相关管理配套制度,才能保证方案能够落到实处。这些管理制度,主要有:

1、教师任课制度。目前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是依赖学科教师兼职的。这就需要学校对教师的工作量做个合理的调配和安排,比如:学校规定每一位教师,在一学年中或两学年内,至少要独自或与他人合作承担一个综合实践活动,承担课时不少于9个课时(3周时间基本能完成一个小的活动主题)。先由教师填写申报表,申报活动主题,再由学校进行审定,最终确立年度或学期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学年、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承担教师。未申报成功或未申报的教师,要在下一学年或学期继续申报。这样用制度来保证教师既完成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任务,又不影响做学科的教学任务。

2、奖励制度。学校可对承担综合实践的教师,尤其是开展活动质量高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学校要对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而超出课时规定的教师,按课时量应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如果不能给于补偿的,能否在年底考核、评优评先中适当加分和给予奖励。用这样的奖励制度来鼓励教师承担课程的积极性,就会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许多教师还是很有积极性和能力的,就看学校的制度能否把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研训制度。这一制度可以仿照学科教学再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适度修改,目的是为更好的促进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的专业成长和指导能力的提高。

4、综合实践活动档案管理制度。规定从活动开始,由活动承担教师,注意整理并保留教师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资料,如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计划方案,学生搜集并整理和完成的各项信息资料,教师指导策略与做法,活动成果等,最终整理出有价值的档案资料,交给学校进行统一的管理。

5、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制度。制定出评价制度其目的在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情况、年级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和班级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等作出科学与合理的评价。

6、综合实践活动安全保障制度。安全制度可以在学校原有的安全制度基础上修改、补充和完善,努力使制度更好地为综合实践活动服务。如可以制定综合实践校外活动报批制度,其制度,由教师提前申请,学校审定批准。活动组织制度,外出活动必须由哪些教师参与安全管理等等,以保证活动安全并正常开展。

篇7

一、指导思想:

为营造爱学习、会学习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激励师生勤勉共进、为校争光、为己争荣,掀起蓬勃向上的学习风气,特制定本奖励方案。

二、领导小组

长:

员:

三、基本原则

1、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2、公平、公正、公开

3、中考科目为主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具体方法

1、各年级按考试统一考试科目统计成绩,按总成绩高低排名。

2、奖励人数:六、七、八、九四个年级各设定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1名。

3、奖励方法:给获奖同学颁发奖状,同时获得相应的奖品,一等奖价值50元奖品,二等奖价值30元奖品,三等奖价值20元奖品。

4、由教务处根据各年级上报的汇总成绩表进行人员统计并上报学校审批。

6、对获得年级组总平均分成绩第一名的班级颁发荣誉奖状,班级量化加一分。

5、以学校为单位在大课间时统一发放奖励到相应学生。

五、相关要求及说明

1、每次考试要严格监考、评卷、统分工作,巡视人员要加强巡视力度。

2、凡是发现作弊或有人举报作弊经查属实的学生一律不予发放奖励;

篇8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育人为旨”的思想。以局长工作报告和“科研兴教”活动方案为导向,以落实各项管理为保障,以校本研修提高教师素质为突破口,以远教资源应用为主渠道,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第一要务。着力打造石牌小学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品位。

总体目标:条件有改善,质量有提升,管理更落实,办学有特色。

工作重点:建设、质量、队伍、管理。

发展模式: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理想的学科成绩+特长

教师:熟练信息技术+擅长一至二门学科教学+能辅导学生特长发展的专长

学校:质量为底蕴+办学特色

具体工作目标、任务与措施:

一、加强教学管理,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质量。

1、 突出德育工作,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①、健全德育工作机构。中心、片小要明确一名校领导主抓,少先队辅导员协助,班主任具体负责,其他教师配合的德育工作体系。

②、明确小学阶段德育工作重点:讲究卫生、文明礼貌、遵守校纪班规、爱护公共财物、关心集体、乐于奉献、保护环境、厉行节约、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等良好行为习惯。

③、各校要采取文明班级评比、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评价、成长记录袋、家长会等措施强化德育工作。

2、 狠抓教学常规,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①、对中心、片小教师音、体、美开课情况进行督查一次。

②、每月分片进行一次教学常规检查。严肃查处计划、教案、总结、论文的下载照搬行为,对违反者和无教案上课者实行诫免谈话,不改者除按学校相关制度兑现外,并将其情况向组织汇报,取消评先、评优、评骨干资格。一、二年级必须有写话作业本,一、二年语数、三至六年级语数及思品基础训练必须认真批改。

③、认真组织中心小学的集体电子备课。

④、把中心、片小的轮流公开课抓落实。

⑤、认真组织期中=、期末的质量检测。

⑥、狠抓优生的辅导工作,让石牌小学优生这块牌子更亮起来。

3、 科学评价质量,强化教师质量意识。

①、完善质量评价方案,取消目标管理奖模式,设立等级奖。

②、将平时上级主管部门及本校组织的现场各项竞赛纳入质量评价。

4、 开发山歌课程,让中心小学师生会唱山歌。

具体由蒋世锦老师负责,组织教师开发山歌内容,培训教师,督促检查评价效果。让山歌文化在石牌小学流传,逐步形成特色。

二、实施校本研修,加强教育科研,提升教师素质。

1、认真组织落实非学历远程教育。报名的教师按要求能加学习,必须写有相关笔记,参加相应讨论交流,否则学校所配学习资金由教师个人负责。

2、 继续抓好中心小学教师远教培训。

两个层面:一是在博客上编写计划、教案、总结、论文的培训。二是利用flash制作简单动画的培训,三是以个别辅导方式进行的少部分教师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的培训。

3、村片小教师搞好教育理论书籍的学习。为创建“学习型”学校,村片小教师必须每期精读一本新课程教育理论书籍,并写好相关学习笔记,未按要求进行学习,业务学习及校本研修不计,。

4、搞好教师“五个一”活动。按局相关活动要求组织好教师的“五个一”活动,并进行相关评价及奖励。其中“一人一文”,“一人一题”、“一人一课”、“一人一悟”及中心小学“一人一技”未按要求参加的取消评优、评先、评模、评骨资格。

5、落实中心、片小的轮流听课制度。按教导处轮流听课制度要求。

6、搞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中心小学教师按要求搞好资源收集整理,并经常在自己的课堂中进行优化运用,写好应用感想。

三、抓住发展机遇,争取外部援助,改善办学条件。

1、 争取局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力争落实中心小学的围墙、运动场、学生宿舍、厨房的建设。

2、 争取县仪器站、州电教站的支持,为中心小学教师装备电脑及班班通设备。

3、 争取外援,改善其它条件。

四、着力“六创一改”,扎实创新工作,提升办学品位。

在局继续进行“六创一改”评比中,我校今年将申报德育、教学研究、实验教学示范校,继续巩固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成果。相关教师要围绕目标,团结一心,共同努力。获得相应示范校奖励后,学校将对分管工作的校领导及主要协助的管理人员实行奖励(共20%),教师的到时候视情况由校班子集体研究奖励方案。

五、引领校园文化,强化民主管理,创建和谐校园。

1、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师思想素质。

①、继续开展“守师德、正教风、树形象”的教育活动。学校成立机构,开展相关的学习教育活动。

篇9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本科教学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体系,是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目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规格上打破“千校一面”、“千人一面”,已成为国内高校的共识和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大课题。福建农林大学根据国家、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以启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为契机,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工作,历时一年半开展了2011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形成了“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集思广益,科学安排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和依据,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法,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是关系学校本科教学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文件。学校高度重视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教务处先后组织教学院长到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广西大学等十多所兄弟高校进行调研学习,通过集中和分散调研等形式组织公共课基础课教师到十多所中学调研,并设立了大学英语、计算机、公共数学、大学物理、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等5个公共基础课教改立项资助研究课题,各公共基础课课题组向在校大学新生和老生发放调查问卷4420份,对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学与中学相关课程重复、交叉的内容和侧重点开展了调研,为课程体系调整提供依据。同时校教务处在校内的相关学院和教学单位开展了大量的调研、沟通与协调、反馈工作,并就全校公共课、基础课课程设置与学时设置方案,尤其是培养方案原则意见向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院长、教学院长、各教学单位、督导组多轮广泛征求意见,进行反复研究与多轮修改完善。教务处组织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形式审核及校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审核论证,并组织学院开展了校外专家(含用人单位)审核论证工作,各学院邀请企事业单位、行业专家学者、生产一线技术骨干等组成专家小组开展了论证工作。2011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执行。

二、凝练特色,凸显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一)制定“一个核心、两个重点”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

一个核心,即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两个重点,即以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要以及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构建突出学校特色、与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对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分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给学生以更多的课程选择权,更多的实践训练机会,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更强的社会竞争力,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二)形成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四个特点”

2011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出发,力争促使人才培养的过程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形成了“分类培养,通专结合,优化实践,注重个性”过程培养的特点,以达到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1.分类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

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及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以及各自的办学优势、特色,各专业进行科学定位,分类设计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应设计研究型、应用型等多种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重点,探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素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大部分专业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分类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

2.通专结合――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专业教育

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保证学生专业基本知识的获取,达到夯实基础,加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3.优化实践――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推进实验课独立设课和加强实践环节的综合训练,改革实验、实践教学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的固有模式,重新整合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相应的与理论教学相并行的独立设置的实验、实践教学新体系。

4.注重个性――扩大学生学习自主选择权

适度减少必修课比重,增加选修课的比重,选修课的比例达25%以上,扩充选修课的种类与数量,公共选修课由原全校公共选修课单一种类扩大到含学校举办的金山讲坛系列讲座及各专业的学科(专业)选修课,增加学生选课学习的自由度,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个性和特长。

三、深化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围绕“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两个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通过实施“四项优化”和“七项措施”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四项优化”: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开设、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学时、优化课程授课方式(教学模式)。

――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开设

优化课程体系:通过设立公共基础课教改立项资助课题的研究及中学调研,将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中前移至高中及与中学相关课程重复、交叉的内容删除,既提高了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起点,同时又减少了英语、计算机、体育、物理等公共基础必修课学时:文科类专业至少减少了135学时,农科类专业至少减少了168学时,工科类专业至少减少了172-184学时。腾出的学时用于各专业适当增加学科大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的门数和学分:且科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比例由上一轮学校统一确定改由各专业根据其各自的特点自行确定,充分尊重学院、专业及教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的自,整个课程体系更加优化。

优化课程开设:一是各专业开设的学科专业选修课同时面向外专业学生开放,扩大了选修课的数量和种类,增加学生选课学习的自由度和选择权;二是开设专业导论课。该门课程是面向新生第一学期开设的专业指导课

程(或称专业启蒙课程)。由该学科(专业)带头人或有影响的知名教授担当课程的主持人,组织本专业教师以讲授等形式授课,或聘请有成就的校友或本专业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组成教学队伍共同完成教学过程。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了解本专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认同感,巩固专业思想,同时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推进实验课独立设课。各专业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实验项目、内容的整合重组、融合、创新,减少实验项目、内容的重复,在保证最基本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或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的实验。推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设置与论证的制度化,倡导和奖励高质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促进了实验课程的内涵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二是设置专业综合实践或多门课程的综合实习,加强实践环节的综合训练。原则上不再依附理论课设置实习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时应尽量少安排单门课程的实习,改革实验、实践教学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的固有模式。

――优化学时:1学分由原来的17学时,改为16学时;四年制课内总学时由原来的2600学时,压缩到2400学时,总学分由165-185,改为155-170,为学生自主学习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优化课程授课方式(教学模式):除了传统课程授课模式外,开设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课程――英语自主听力课程,开设了“团队管理”、“创业指导”等5门网络公选课,建立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优化教学模式,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七项措施”:依托项目、联合培养、构筑实践教学“两个平台”、本科课程考试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奖励学分与专业技能考核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依托项目:依托学校“创新实验班”项目载体,在具有一级学科博硕士点的优势学科专业进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分农林生物科学类、工科类、经济管理类三种类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单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行本一硕一博贯通培养模式;依托省级教改试点项目“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植物保护、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医学、农学、园艺),实质性推进农经、农管、工管、农工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联合培养:加强教育交流合作,充分挖掘我校与台港澳及国外高校校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强校校、校企及与科研机构之间联合培养力度,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拓展多种人才培养途径。借助各类对外合作办学交流平台,试行推广双校园“3+1”等人才培养方式,通过引进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和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模式和方法,实现优势互补,创出模式,推出经验,如学校从2003年开始与加拿大新斯科舍农学院合作举办园艺、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该项目以学校现有的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基础,引进加拿大新斯科舍农学院植物科学专业、环境研究专业的优质课程与教育资源,强化英语训练,实行双校园、跨专业培养模式,培养掌握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现代化高级农业人才。实施校校企、校企联合培养,将学校的理论课学习与企业的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掌握从事相应行业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积极探索与科研院所的联合培养机制,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优质条件为研究型人才培养服务。

――构筑实践教学“两个平台”:即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和基本实验教学平台。通过加大投入,建设工科实训中心、文科教学中心、创新实验训练平台、综合性生产实践基地及实质性校外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等形成实践教学共享平台。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按新老专业的不同实验室建设需求,力争“十二五”期间投入1-1.5亿元,按新专业(尚没有毕业生的专业)以完善基本实验条件为主、次新专业(2000-2007年申办的专业)以充实实验设备台套数为主、传统专业(2000年以前申办的专业)以仪器设备改造更新为主的思路,建设能有效服务本科教学的基础、学科基础和专业实验室的基本实验教学平台。

一一本科课程考试改革:学校从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启动了本科课程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确定了240多门课程作为考试改革试点课程。通过本科课程考试改革试点旨在推动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引导师生明确考试目的,逐步实现考试内容能力化、考试方式多元化、考试过程全程化,考试管理人本化,改变单一化培养评价方式,突出平时的过程考核,淡化期末一次性的理论考试,使学生学习质量评价贯穿于整个动态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科学合理,以鼓励创新、提升素质、培养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坚持“删除芜杂,保留经典,体现现代,涉及前沿”的原则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全面开展新一轮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注重课程间的逻辑关系和教学内容更新,解决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陈旧问题。加强教材建设,健全、完善教材评审、评价和选用机制,积极选用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国外原版或引进版教材,保证优质教材进课堂。

――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开展毕业论文设计改革试点工作,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学术型、应用型等多种不同形式的毕业论文(设计)考核要求。

篇10

为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大学校声誉,真正

实现“办好***高中,回报武穴人民”,特制订本方案:

一、奖励对象:武穴市***高中在校学生。

二、奖励内容:

1.奖励次数每年两次,依据期末调考成绩核定。

2.奖励奖项设“***高中期末考试优胜奖”和“***高中进步之星”。优胜奖分设一、二、三等奖学金,按参加考试学生总数的1%、2%、3%确定名额(小数点后面的数字不进行四舍五入);进步之星取进入年级前100名的学生(不满300人的年级或科别取学生总数的20%),且期末成绩比中考成绩(或起点考试成绩)有较大提高者。

三、奖励方式:

1.荣获优胜奖一、二、三等奖学金的分别按200元、150元、100元发放;

2.荣获“进步之星”的按其进步幅度大小分设一、二、三等奖,奖励标准为200元、150元、100元。

3.奖励方式为学校现金刷卡。

学校拥有本方案一切解释权!

武穴市***高中

二00七年三月十九日

附1:期末调考奖学金发放情况统计:

一、优秀奖:

一等奖:1%×260人 计3人 3人×200元=600元

二等奖:2%×382人 计7人 6人×150元=900元(刘源转校)

三等奖:3%×382人 计11人 11人×100元=1100元

二、进步之星:

一等奖:(进步180名以上)3人×200元=600元

二等奖:(进步120名以上)4人×150元=600元

三等奖:(进步60名以上) 6人×100元=600元

另:高三因有高考奖励方案,高二因末参加全市统一阅卷,不进行奖励。

奖励合计:4400元

附2:开学典礼表彰名单:

一、优秀教师名单:

1、荣获市级优秀教师:库锋冈 夏 伟

2、荣获校级优秀教师:

①校优秀班主任:杨利斌

②校优秀教师:李佑水

③校优秀指导老师:吕中学

④校优秀青年教师:石喜梅

二、荣获校级奖学金学生名单:

1、“***高中期末考试优胜奖”(共20人)

一等奖学金:一(2)郭彩U 一(2)周 俊 一(1)陈 渝

二等奖学金:一(2)张志雄 一(1)岳煌浩 一(1)许 江

一(1)周 群 一(1)肖翔鲲 一(2)钟自恒

三等奖学金:一(2)龚春桃 一(2)张方媚 一(2)戴贝贝

一(1)饶源文 一(1)吴浩鹏 一(1)陶海峰

一(1)张春辞 一(1)洪 静 一(2)吴 丽

一(1)余锦志 一(1)柯维东

三、“***高中进步之星”(共13人)

一等奖(进步180名以上):一(7)李 京(进步198名) 一(2)杨行榜

(进步198名) 一(1)谢畅(进步182名)

二等奖(进步120名以上):一(3)周志刚(进步160名)一(2)张森(进步150名)

一(3)许文峰(进步152名)一(3)兰亚(进步141名)

三等奖(进步60名以上): 一(2)郭 慧(进步115名)一(2)龚春桃(进步89名)

一(5)郑倩倩(进步102名)一(1)钟 祥(进步110名)

一(2)吕小龙(进步66名) 一(3)秦 伟(进步64名)

四、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习积极分子(73人):

1、获三好学生名单(27人):

周 群 钟自恒 许 江 柯维东 岳煌浩 郭彩U 张志雄 吴 丽 张方媚

吕小龙 周志刚 王丰成 吴红涛 周小华 龚兴发 余慧娟 魏治华 刘 鹏

张 伟 朱洪武 涂容智 余 飞 胡小奇 李 京 廖 锐 柯胜兵 曹阳阳

2、获优秀学生干部名单(8人):

戴云桂 徐 俊 彭 航 胡江兰 程超峰 熊晓东 魏 涵 兰 洋

3、获学习积极分子名单(38人):

郭姗妮 谢 畅 郭 琴 刘 广 李辉鑫 翟中普 郭 伟 洪 亚 朱小青

戴贝贝 许文锋 秦 伟 李贵云 李晓婷 陈文兴 刘 博 朱凌俊 邢 成

卢文博 张 婉 蔡 雄 李 亮 郑宝凤 李文阔 余 意 翟 倩 周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