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04-09 01:5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材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材的作用

篇1

插图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者所以安排插图,其主要意图是借助插图,使学生轻松的进行观察、分析、思维和想象能力的训练,从而把学习内容与具体事物紧密结合起来。由于有些学科知识很抽象,任老师怎么讲解,学生终不得其解,可一观察插图却豁然开朗,事半功倍。由此可见插图的功效。

一般来讲,教科书插图创作必须符合文字教学的需要,因而常见的就是课文内容与插图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恰当运用插图,做到图文和谐统一,使信息传输通畅,可起到以图助读、以图助解的作用。虽然插图起辅助作用,但每幅插图都带有一定的针对性,教学时要抓住图画的主要内容与关键,把握最佳时机观察插图。比如,有的插图在图旁补充文字进行简单说明。这样既可以使焦点突出,又防止插图喧宾夺主,才能体现其自身的功效。再者,有的插图围绕一个主题,设主图和分解图。把主题意思分层呈现,有助于学生对主题形成清晰认识并加深理解。还有的插图之间产生比较效应,无论是图与图之间的,还是图中内容间的对比,都使插图不再孤立,其功效也就得到拓展。

当然,要使插图发挥最大功效,不仅在形式上要多样,在内容上更要丰富。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心理需求,所选素材要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提供熟悉的事物,容易吸引他们对此话题产生直接兴趣。另外,要提供丰富信息,因为教材中含有许多与学生个人生活有一定差距的素材,插图就要适时提供相应的帮助,达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营造一种氛围,将他们引入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材;教学;模糊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106-01

一、模糊语言的客观性

生物学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繁杂性,在自然科学中生物学又是一门发展比较迅速的学科,存在许许多多未知领域,有待人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结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加之高中生物教材篇幅有限,对于生物知识只能讲述共性的、有代表性的、有规律性的东西。所有这些都决定着中学生物中的概念、术语、原理及规律等,具有突出的相对性,其中对许多内容的描述,精确语言无能为力,只有模糊语言才能胜任,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教材(必修一、二册,选修全一册),模糊语言就有十多种,其中“主要的(是)”有70多处,“大约”有29处“(最)重要的”有28处,“基本上(的)”有12处,“一般”、“大多数”有12处。而且绝大多数与重要概念、原理相关,可见,模糊语言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值得注意。

二、模糊语言的作用

1、体现教材及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教学中应用必要的模糊语言,是使教学过程具有科学性和严密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正确传授知识,是科学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教学过程中遵从教材、叙述教材中模糊语言描述的内容,是模糊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主要方面,只有这样,所传授的知识才是正确的,如必修本第二册第六章讲到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时,教材共有三处(第22页至23页)强调F2在性状表现上出现的分离比例是“接近于3:1”,这些都是比较严密的具有规律性的结论,如果去掉其中“接近于”三个字,就会错误地认为3:1是个绝对的数值比,那就无法分析和理解一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所得出的具体统计数字了。

2、体现了事物普遍性和特殊性

用模糊语言描述事物既可概括事物的一般性,又不排除事物的特殊性,因此,模糊语言使中学生物教学过程和教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灵活性,给教材处理和教学带来了方便,同时还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但是,也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对生物原理的难理解,知识概念会掌握得不准确等,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正是生物术语中的这种模糊语言所致,如必修本第二册第48页提到“在自然界中,几乎全部的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这句话本身就隐含有极少数的动物和近一半的高等植物仍然不是二倍体,往往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几乎”和“过半数”的含义及具体的事物,产生了“全部的动物和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的片面认识,再如必修第一册(第15页)谈到氨基酸分子结构特点时指出“……每种氨基酸分子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里的“至少”有特定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个数量词,而且还是个提示事物本质的关键词,从共性而言,它起到限定作用,从个性上看,说明某些赖氨酸含几个氨基和羧基,如天门冬氨酸含2个―COOH,赖氨酸含2个--NH2等,生物体内的氨基酸的种类很多。如果没有“至少”,那就很难判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是多少。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如何解决好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原理应用的普遍性与教材和教学示例的典型性,语言的模糊性与知识要求的准确性,语言的模糊性与练习和考核要求的准确性,语言的模糊性与精确在学生认识中占主导地位等的矛盾,以克服语言模糊性给教学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并将其转化为教学的有利因素,本人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先入为主

绪论课开始,教师就必须明确告诉学生,教材中存在许多模糊语言,要注意正确理解与应用,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探索生物奥妙的欲望。

2、当作关键词语

教学中将有关内容的“主要的”、“大多数”、“大约”、“至少”等作为关键的“字”或“词”之一,不能视而不见,避而不讲,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其含义及作用。

3、处理好精确与模糊的辨证关系

模糊语言客观存在不可避免,对于模糊语言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真正弄通弄懂其含义,应从科学性、客观性角度出发,做到使用教学用语该模糊时就模糊,该精确时就精确,不然,处处精确无法做到,处处模糊无从学起,一般来说,应尽力避免教学语言的模糊性,比如,“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这一概念就不能使用模糊语言来进行表达,假如使用用模糊语言来表达的话,就会说成“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

4、反例教学

对重要概念规律等的教学,举出一些典型的反例,有利于学生掌握语义的范围,从而加深理解生物知识概念。

5、适当的拓宽

对含模糊语言知识的有关内容,教学中教师进行恰当的拓宽是有必要的。如必修第二册讲到分解者时指出,分解者主要指细菌、真菌等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实际上属于分解者的,除了教材所述的之外,少数原生动物和某些营腐生生活的动物都属于分解者,如蟹、螨、蠕虫、蚯蚓等。

6、校正训练,深化理解

篇3

【关键词】创造性;使用教材;补充;删减;替换;调整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教材使用建议”中告诉我们: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除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调整教学顺序和教学方法,以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我校虽然是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样本校,但其中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乡下中学,经过重点中学的选拔,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偏低,学习习惯差,基础薄弱。加之新教材容量比较大,话题比较新颖,起点比较高,学生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经验。再者学校缺乏教育资源,教材就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在英语教学中就起着重要作用。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的教材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而且有利于他们发展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并为英语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带来极大的便利。在有效地使用教材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或删减,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如果某些教学活动的难度过高或过低,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准备性或提示性的步骤,从而降低活动的难度或对原有的活动进行适度的延伸。新教材要求教师所做的,并不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而是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它,在“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的原则下,把适合教学实际需要的教学资源补充到教材中来,或者调整和替换教材中不合时宜的内容,扩展或缩编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在一年多的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一些经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大胆删减有关内容

就我们学校学生状况而言,就是把教材中过时的、偏难的、重复的内容或不切合实际的内容删除掉,以便节省时间集中精力处理最重要的内容,实施最有效的教学活动,落实最重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如北师大版(下同)必修四Unit11CommunicationWorkshop,学生对书信写作的程序很熟悉了,只需注意连贯词的正确使用即可,我们就删减第一部分,只要求学生阅读书信范例,注意连贯词的使用,然后做第74页练习1,熟悉连贯词的使用,效果就很好。还有一些听力练习偏长偏难,就是老师听起来也得听几遍,又耗时,又费力,如果按部就班地上,不但没效果而且存在打击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的可能。为此,我们大胆的把他们删去。当然对教材的删减要持极其慎重的态度,一定要在吃透英语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还要结合学生对知识的原有储备以及教师对整个教学统筹安排进行。

二、考虑学生和教材需要,适当增补相关知识

对于教材中不足的部分或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或为了学生的需要对教材增添一些内容,也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报刊阅读等手段增补和拓展教材内容。模块四第十单元CultureCorner介绍欧元的情况,因学生缺乏货币和欧盟的知识,可在学习前,对货币的作用、美元、英镑、欧盟12国等作简单介绍,学生感兴趣,阅读起来也觉得容易了许多,我们增加的内容主要是背景知识和语法知识。新教材语法的编排较分散,需要教师及时总结,如必修六第十三单元语法是过去分词,在前面已学过动名词和不定式,经过暑假学生已忘了不少,学习过去分词之前,可补充非谓语动词的基本知识,教学效果很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结合教材内容用英语增补一些最近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以增进学生用英语理解世界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

三、整体把握教材,对内容作适当调整

对于教材中分布散乱的内容、逻辑排列欠妥的内容等,可以先淡化,再整合,进行适当调整,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使知识系统化。比如,情态动词和虚拟语气的知识分散在三本书中,但他们是有联系的整体。处理时,可按照情态动词基本知识—表推测—虚拟语气的顺序来学习,学生容易接受。还有定语从句,在模块二第三课课文中出现关系代词、介词+关系代词等各种情况,但定语从句的语法却出现在两本书中,就可以通过课本中的句子,简单总结,使学生对定语从句有大概了解。

四、对教材内容的适当拓展和补充

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拓展相关教学内容也是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考虑的问题。比如,教材单元中的内容和现实生活中周围发生的某件重要事情密切相关,可以给学生适当补充这方面的材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老师布置的相关任务。如果教师认为某个活动太难,就可以扩展活动的步骤,增加几个准备性或提示性的步骤,从而降低活动难度。要坚持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听说读写相结合。如每天让学生听(看)一点英语新闻、英语歌曲、英语电视节目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英语教学,经常性开展一些英语主题活动等。

五、针对教材实际,调整教学方法

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学生现有水平的差异以及具体教学实际情况的差异,有时教材推荐或建议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实际教学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调整教学方法。

当然,教学是活的,语言是活的,课堂也是活的,活生生的教学情境是我们实际教学生发、展开和结果的场所。教师是这一场所的指导者和导演者,对课程的把握、预设以及课堂情境的变化,关键在教师,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其他教学资源,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删减、增补和重组教材内容,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材;数学素养;作用

通俗地说数学素养就是数学家的一种习惯,人的所有修养,有意识的修养比无意识地、仅凭自然增长地修养来得快得多。数学素养是学生学习好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素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数学学习方法,数学思维能力以及数学解题语言等,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教材对初中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功能至关重要,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以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详细的分析教材对初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功能。

一、培养初中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性

数学素养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培养初中学生数学素养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性有以下几点,第一,数学素养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数学素养能够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数学是一门严谨、抽象的学科,学习难度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才能学习好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成绩。第二,为今后数学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初中阶段是学习的重要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初中数学知识能够为高中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为高考做好准备。 第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数学素养会转化为学习能力,不仅对学习,对以后的生活以及问题的处理解决都是有帮助的,能够使学生将问题思考的更加全面具体,提升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材在初中学生数学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教材对学生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教材在初中学生数学素养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教材规定了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的内容是符合学生学情,以学生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为基础的,适合学生潜能的发挥以及数学素养的培养,由此可见,教材在初中学生数学素养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教材的制定与编写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教材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具有密切关系,第一,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是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需要掌握的内容,是小学知识的延伸与深化,也是高中知识学习的基础,因而,教材对于学生学习而言至关重要。第二,教材的制定符合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影响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后,教材是初中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主要参考,教材是依据教学大纲指定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学生能力培养目标,情感培养目标以及知识培养目标,因而,教材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了引导与参考,是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主要依据,也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三、教材对于初中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功能

1.渗透数学方法与思想

数学素养涵盖了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方法,渗透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有效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手段,也是教材对于初中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功能的主要体现,因而,利用教材渗透数学方法与思想十分重要,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还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众所周知,数学思想的渗透离不开数学知识教学,离开了数学知识教学的数学思想是无意义的,空洞的,学生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只有立足于数学知识教学,立足于数学教材,在运用具体知识进行具有针对性教学的情况下才能够为学生潜移默化的灌输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过数学方法的灌输,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会到数学的便利,使学生更加主动的获取知识,更加系统的梳理知识,更加透彻的理解知识,将数学方法转化为学习数学知识的桥梁,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初中学生数学方法与思想具有三个层次,第一,较为具体的数学方法,较为常见的有替换法、消元法、配方法等,第二,罗辑思维方法,有效的方法有演绎法、归纳法、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第三、模型化教学策略,较为有效的策略主要包括化归、数形结合、规划统筹等。

2.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

教材中包含的知识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参照,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学生需要通过教材了解知识,学习知识,因而,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知识内容,运用教材培养学生数学素养能够达到理想的培养效果。 运用教材,为学生呈现全面的知识,培养学生数学素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材中对知识内容进行了梳理,使知识内容更加系统化,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助于数学知识的灌输。第二,教材中包含大量数学习题,学生通过习题演练,能够掌握数学内容,体会数学思想,理解数学知识,规范数学语言,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3.运用教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材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教材中涵盖着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通过教材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与技巧,加强数学训练,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培养初中学生数学素养。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过渡阶段,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关键时期,此时通过教材的合理利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教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其中较为有效的训练方法包括举一反三法、归纳类比法以及一}多解法等,以此达到训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目的,对初中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行有效的培养。第二,遵循认知发展规律,综合考虑学生的学情,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引导,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学习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第八章统计的简单应用第一节货比三家为例,苏科版教材具有一显著特点,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如此一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教材将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完整的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了解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训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其次,教材贴近生活,学生学习兴趣高,乐于了解学习,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拓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篇5

李密的《陈情表》为历来评论家所称道,它的主要特色即为融情于事,以情动人。但笔者认为如果不对“症”用“情”,就只能算是滥情,根本不可能达到他“愿乞终养”的目的。因此,我认为李密高明的地方不在于有“情”,而在于用“情”,换句话说,就是善于把握晋武帝的心理,对症用情,打动武帝的心。所以在上这篇课文时,我着重分析李密是如何对症用情,打动晋武帝及古今读者的心的。

自古以来,国君都高高在上,不容他人侵犯,也不许别人违背自己的命令,更不用说有人不接受他的恩赐了。在司马昭看来,李密的“辞不赴命”和“辞不就职”简直就是在藐视自己,其恼怒程度可想而知。为了挽回自己皇帝的面子,司马昭肯定是铁了心要让李密出仕的,我想这时任何人的任何话都不可能改变武帝的心意了。李密对于武帝的这种心理十分了解,并且也想出了一种稳定武帝情绪、缓解相互间矛盾的方法。李密闭口不提出仕做官的事,先极力铺陈自己不幸的身世,祖母刘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及自己对祖母的深厚感情,以苦情打动武帝的心,初步获得了武帝的同情。

喜欢听奉承话是大多数人的心理,司马昭当然也不例外。李密抓住他的这一心理,称赞晋朝有清明的政治教化,感激晋武帝对自己的过分提拔,且一再贬低自己是伪朝贱俘,使得司马昭满心欢喜,越发觉得自己是一个开明的君主,取代别人建立晋朝是正确的,渐渐忘记自己对李密的成见,心中的芥蒂一扫而空。

一朝天子一朝臣,很多亡国旧臣宁死也不愿替新朝服务,如伯夷宁愿饿死也不食周粟,方孝孺宁愿被杀株连九族也不替新朝起草诏书。司马昭生性多疑,定然也认为李密想仿效古人做一个忠臣,所以打消司马昭的疑虑是很关键的。李密抓住这一关键,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从政经历,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又一次把握住了晋武帝的心理,正中要害,使武帝疑虑顿消。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以晋武帝最怕别人认为他是一个篡权夺位者而不服他的统治,因此他在建立晋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继承了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以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李密抓住他的这一心理,对晋武帝分析了自己目前的情况是“尽孝之日短而尽忠之日长”,指出尽孝和尽忠之间并无矛盾,提出先尽孝后尽忠,如果晋武帝答应了李密的请求,不仅成全了李密,更可以成全自己“以孝治天下”的美名,达到收服民心,告慰作者的目的,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晋书?李密传》:“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Warming Up;作用;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045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以下简称NSEFC)教材中的Warming Up部分,是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单元内容的学习。其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启发他们动脑思考、大胆想象,带着问题以探究者的姿态积极投入单元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取新的信息,掌握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NSEFC教材的特点

NSEFC教材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选材新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和创新思维能力,其教学内容、教育思想、课时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从“做中学”、在“学中用”的乐趣。NSEFC教材每个单元的板块设计都是为完成某个特定的语言任务而提出不同的话题。这些板块包括Warming Up, Pre-reading, Reading, Comprehending, Learning about language(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Using language(Listening and speaking,Reading and writing)。Warming Up板块居各个板块之首,它的编排具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和系统性。每个板块都是围绕话题而展开的,内容主要涉及听说、阅读、语法和写作几个部分。NSEFC教材为高中英语教师实施创新性教学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是一种挑战。

二、Warming Up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NSEFC教材中,按照单元各板块的编写意图,Warming Up是作为单元话题的导入,放在每个单元的第一课时。Warming Up是整体教学的第一步,对该单元主题的学习起到热身的作用,通过设计任务等形式使学生对该主题形成初步了解,向学生介绍与该主题相关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可以对接下来其他板块的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虽然它仅占英语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拓展教材内容,提高综合能力

首先,对Warming Up的教学能使其与本单元的主题恰当而及时地衔接,并适当补充新的、必要的背景知识,为本单元的其他教学内容提供知识储备,从而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如Book2,Unit 2 Healthy eating的中心话题是“健康饮食”, Warming Up部分选登了各种食品的图片并进行了分类,还设计了四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对健康饮食的理解。其目的之一就在于呈现本单元的中心话题,并对话题进行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有关健康饮食的“信息库”,为进一步的学习进行铺垫。其次,Warming Up部分以话题等内容为基础,设计了一些任务型活动,以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启发学生对有关话题进行新的思考,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大胆表达,同时也使学生用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等方法归纳、总结已有的语言知识如词汇、句型等,这些都为学生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构建了平台。

2. 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NSEFC教材Warming Up部分大多采用了问卷调查、看图讨论、情景听说、思考问题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多样,贴近生活,涉及到的知识和所需的语言水平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谈论的话题也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因此,这一环节能够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

3. 提高人文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

任何一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都承载着某种特定的价值,课程本质上不是“价值中立”或“文化无涉”的纯粹知识活动。对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利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在NSEFC教材中,每个单元Warming Up的内容都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引导,这种引导涵盖了爱国主义意识、思想道德、法制、科学、国际意识、跨文化交际等各个层面,旨在使学生树立较强的自信心,乐于与他人沟通合作,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健康向上的品格,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对Warming Up教学设计的思考

笔者认为对Warming Up的教学设计,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中原有的设计,而应以各种教学法为基础,大胆创新、整合素材,采用多种方式对Warming Up进行设计。

1. 整合创新,讨论为主

NSEFC教材中Warming Up的设计具有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讨论、强化语言运用和熟悉单元知识结构的作用,这些活动的内容覆盖面广,操作性强,是为后面的Pre-reading,Reading和Using language作铺垫的。如Book 5,Unit 5 First aid中的Warming Up,其六幅图片描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事故。这些小事故虽说常见,但大多数学生缺乏相应的急救常识,或者有些学生可能对其中个别小事故的认识较为肤浅。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大胆发表各自的看法。除了这六幅图片外,教师还可向学生呈现一幅Burned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What should we do for a burned person?从而为学习课文First aid for burns作好铺垫。讨论中,在教师的启发之下,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并拓展学习的渠道,还可以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

2. 结合实际,适当增减

在Warming Up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使用教材,调整教学进度,增加或删减教学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水平适量增加一定的课外词汇,或对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如Book 6, Unit 2的主题是“英语诗歌”,但我们的学生很少接触英语诗歌,对它的了解也几乎为零。因此,在这一单元Warming Up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呈现给学生两首英语小诗Magic words(神奇的语言)和Little star(小星星),鼓励学生大声朗诵,仔细体味其中的韵律和意境。这两首小诗内容简单、朗朗上口,尤其是第二首,由于其韵律与一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极为相似,学生在朗读时很容易把握其节奏,因而学习积极性很高。这些内容的添加使学生对英语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诗歌的热情,为其他板块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3. 转变角色,调度资源

建构主义认为,对于学生的学习,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在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样,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学习潜能才可以真正充分地得到挖掘。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由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因此,在Warming Up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任务型教学法为基础,更多地采用引导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造力。

总之,Warming Up板块虽小,但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打破陈规,尝试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教材;探究与思考;作用

新课程实施以来,高中数学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增设了许多“探究与思考”的内容,发现新教材能关注学生数学发展的不同需求,内容设计上注意弹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为此,教材开发“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思考”等栏目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具有探索性、拓展性的内容,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边空设问、留白填空等方式,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本人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发掘新教材中的“探究与思考”的作用及其教学价值,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教材中的“探究与思考”创设问题情境

从数学学习的认知本质来看,数学学习离不开情境,从数学课程及数学学习的特点看,情境化设计愈来愈显示出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我们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更不能虚拟“游离于教学之外”的情境,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探究与思考”的作用,利用“探究与思考”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1人教版《数学》必修1中的“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一课中的“思考”: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公式求根,但没有公式可用来求方程lnx+2x-6=0的根,联系函数的零点与相应方程根的关系,能否利用函数的有关知识来求它的根呢?

从而设置:

问题1方程lnx+2x-6=0有解吗?

问题2能求出它的近似解吗?(教师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特别注意课堂的变化.预设两种情况:第一,让学生谈谈思考的方向;第二,如果学生思路仍然受阻,进一步启发,出示问题3.)

问题3能否以上堂课为出发点找到一个求解的方案?学生:可以转化为求y=lnx+2x-6的零点问题,用“试值法”可以发现f(2)0,因此在区间(2,3)有零点.从而引出新课.

案例2人教版《数学》必修4“221向量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中可以利用书本中的探究问题,出示位移的合成、力的合成背景.

放投影片,出示位移的合成、力的合成背景.

(1)如图1,某对象从A点经B点到C点,两次位移AB,BC的结果,与A点直接到C点的位移AC结果相同.

(2)如图2,表示橡皮条在两个力F1,F2的作用下,沿GE的方向伸长了EO,与力F的作用结果相同.

位移AB与BC合成为AC,力F1与F2的合成为F,那么它们的合成方法一致吗?合成的含义是什么?

通过位移合成的三角形法则,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理解矢量合成的含义,归纳抽象出向量加法的意义.

数能进行运算,因为有了运算而数的威力无穷,与数的运算类比,向量是否也能进行运算呢?人们从向量的物理背景和数的运算中得到启发,引进了向量的运算,观察投影片中位移合成、力的合成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向量如何合成,从而引出新课.

创设情境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为目标,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缺少趣味,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才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与态度.

二、利用教材中的“探究与思考”开展研究性学习

有位数学家说过:“数学知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新课标下每节课的引言前都有探索问题,

案例3新课标《数学》必修1第80页探究题:在指数函数y=2x中,x是自变量,y为因变量.如果把y当成自变量,x当成因变量,那么x是y的函数吗?如果是,那么对应关系是什么?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随着y=2x和x=log2y的研究,可以发现x是y的函数,同时也发现了两者图像间的关系(关于y=x对称),进而得到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是一组互为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两图像是关于y=x对称.

再探索,比如说知道了y=x3-1,作关于y=x的对称图像,那么它的解析式是什么?进而去研究:关于y轴对称呢?x轴对称呢?原点呢?然后学生一一作答.这样既搞清了反函数的概念,又弄清了图像间的一些关系.

案例4在高一新课标《数学》必修1第71页中,探究与发现内容“购房中的数学”,这是数列的应用内容,教师可以好好应用这一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要上好这一内容,老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去查阅资料,搞清几个概念,如“什么是教育储蓄?”“什么是助学贷款?”“等额本金与等额本息两种贷款方式的区别?”等.学生的准备工作做充分了,那么老师在课堂上就容易展开讨论,让学生们能同时享受到自己和别人的调查结果.当老师在课堂内用例子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贷款方式计算后,学生就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的贷款方式,当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实际应用.

课后,老师可以布置类似的练习题用来巩固知识,同时可以布置一些特殊的作业,如让学生反思总结:

这节课――使我感触最深的是……我感到最困难的是……我学会了……我发现了生活中……等.

学生通过这些作业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也能更好地在生活中去发掘与数学有关的内容.经常开展这些有意义的数学研究性学习,能真真切切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加以整理归类.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实践证明,利用新课等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这种“螺旋上升”的教学设计,在学生尝到了胜利果实的同时,更能体现出新课标下学生主动性的原则,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三大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构造一种主动“再创造”的情境,使每名学生在自己的可“同化区域”内改变认知结构,实现知识重组,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其指导思想是“重过程,重情境,重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利用教材中的“探究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该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该倡导自主探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习过程成为‘再创造’过程.”而“探究与思考”有良好的亲和力、启发性、前瞻性,激发兴趣,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和“再创造”,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案例5新课标《数学》必修4第44页“思考”:你能求y=sinπ3-12x,x∈[-2π,2π]的单调递增区间吗?通过此思考题能使学生对复合函数单调区间的问题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实际上,无论x的系数是正是负,其求解思路是一致的.

解法一令z=π3-12x,由于z是x的减函数,即x增加时z减小,要使x增加时y也增加,则z减小时y要增加.于是函数y=sinz的减区间就是原函数的增区间.函数y=sinz的单调递减区间是π2+2kπ,3π2+2kπ,由π2+2kπ≤π3-12x≤3π2+2kπ,得-7π3-4kπ≤x≤-π3-4kπ,k∈Z.因此,函数y=sinπ3-12x,x∈[-2π,2π]的单调递增区间是-2π,-π3和5π3,2π.

解法二先把函数y=sinπ3-12x化为y=-sin12x-π3,然后求函数y=sin12x-π3的单调递减区间即可.

充分利用“探究与思考”的潜在作用,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习过程成为“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利用教材中的“探究与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起铺垫衔接的作用

对于初中教材删除的,而高中又必需的知识应在需要的地方及时补充,否则造成知识的断路“空投”,知识生成会太突然,让学生难于接受.利用“探究与思考”做好铺垫,使知识衔接过渡自然和谐.另外,“探究与思考”可条分缕析地将前后知识巧妙地糅合链接起来,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案例6新课标《数学》必修1第96页探究题:如图3,观察二次函数f(x)=x2-2x-3的图像,我们发现函数f(x)=x2-2x-3在区间[-2,1]上有零点,计算f(-2)与f(1)的乘积,你能发现这个乘积有什么特点?在区间[2,4]上是否有这个特点呢?

让学生观察对应的二次函数在区间端点上的函数值之积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连续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从而引出新的教学内容.

案例7新课标《数学》必修4第7页“探究”:如图4,半径为R的圆,圆心与原点重合,角α的始边与x轴的正半轴重合,交圆于点A,终边与圆交于点B,请在下面的表格中填空,并思考:如果一个半径为R的圆的圆心角α所对的弧长是l,则α的弧度数是多少?既然角度制、弧度制都是角的度量制,它们之间如何换算?

【摘要】在“有用的数学”“身边的数学”的思想指导下,改进了过于强调知识结构的严谨性、深刻性的不足,更强调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关注知识的内在规律;突出数学知识与时展的联系;尊重学生个体对数学知识不同层次的需求与选择.如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探究与思考”的作用?通过本人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教材中的“探究与思考”起着创设问题情境作用,能利用“探究与思考”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利用“探究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利用“探究与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铺垫衔接的作用.

【关键词】教材;探究与思考;作用

新课程实施以来,高中数学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增设了许多“探究与思考”的内容,发现新教材能关注学生数学发展的不同需求,内容设计上注意弹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为此,教材开发“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思考”等栏目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具有探索性、拓展性的内容,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边空设问、留白填空等方式,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本人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发掘新教材中的“探究与思考”的作用及其教学价值,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教材中的“探究与思考”创设问题情境

从数学学习的认知本质来看,数学学习离不开情境,从数学课程及数学学习的特点看,情境化设计愈来愈显示出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我们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更不能虚拟“游离于教学之外”的情境,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探究与思考”的作用,利用“探究与思考”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1人教版《数学》必修1中的“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一课中的“思考”: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公式求根,但没有公式可用来求方程lnx+2x-6=0的根,联系函数的零点与相应方程根的关系,能否利用函数的有关知识来求它的根呢?

从而设置:

问题1方程lnx+2x-6=0有解吗?

问题2能求出它的近似解吗?(教师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特别注意课堂的变化.预设两种情况:第一,让学生谈谈思考的方向;第二,如果学生思路仍然受阻,进一步启发,出示问题3.)

问题3能否以上堂课为出发点找到一个求解的方案?学生:可以转化为求y=lnx+2x-6的零点问题,用“试值法”可以发现f(2)0,因此在区间(2,3)有零点.从而引出新课.

案例2人教版《数学》必修4“221向量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中可以利用书本中的探究问题,出示位移的合成、力的合成背景.

放投影片,出示位移的合成、力的合成背景.

(1)如图1,某对象从A点经B点到C点,两次位移AB,BC的结果,与A点直接到C点的位移AC结果相同.

(2)如图2,表示橡皮条在两个力F1,F2的作用下,沿GE的方向伸长了EO,与力F的作用结果相同.

位移AB与BC合成为AC,力F1与F2的合成为F,那么它们的合成方法一致吗?合成的含义是什么?

通过位移合成的三角形法则,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理解矢量合成的含义,归纳抽象出向量加法的意义.

数能进行运算,因为有了运算而数的威力无穷,与数的运算类比,向量是否也能进行运算呢?人们从向量的物理背景和数的运算中得到启发,引进了向量的运算,观察投影片中位移合成、力的合成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向量如何合成,从而引出新课.

创设情境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为目标,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缺少趣味,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才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与态度.

二、利用教材中的“探究与思考”开展研究性学习

有位数学家说过:“数学知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新课标下每节课的引言前都有探索问题,

案例3新课标《数学》必修1第80页探究题:在指数函数y=2x中,x是自变量,y为因变量.如果把y当成自变量,x当成因变量,那么x是y的函数吗?如果是,那么对应关系是什么?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随着y=2x和x=log2y的研究,可以发现x是y的函数,同时也发现了两者图像间的关系(关于y=x对称),进而得到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是一组互为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两图像是关于y=x对称.

再探索,比如说知道了y=x3-1,作关于y=x的对称图像,那么它的解析式是什么?进而去研究:关于y轴对称呢?x轴对称呢?原点呢?然后学生一一作答.这样既搞清了反函数的概念,又弄清了图像间的一些关系.

案例4在高一新课标《数学》必修1第71页中,探究与发现内容“购房中的数学”,这是数列的应用内容,教师可以好好应用这一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要上好这一内容,老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去查阅资料,搞清几个概念,如“什么是教育储蓄?”“什么是助学贷款?”“等额本金与等额本息两种贷款方式的区别?”等.学生的准备工作做充分了,那么老师在课堂上就容易展开讨论,让学生们能同时享受到自己和别人的调查结果.当老师在课堂内用例子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贷款方式计算后,学生就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的贷款方式,当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实际应用.

课后,老师可以布置类似的练习题用来巩固知识,同时可以布置一些特殊的作业,如让学生反思总结:

这节课――使我感触最深的是……我感到最困难的是……我学会了……我发现了生活中……等.

学生通过这些作业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也能更好地在生活中去发掘与数学有关的内容.经常开展这些有意义的数学研究性学习,能真真切切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加以整理归类.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实践证明,利用新课等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这种“螺旋上升”的教学设计,在学生尝到了胜利果实的同时,更能体现出新课标下学生主动性的原则,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三大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构造一种主动“再创造”的情境,使每名学生在自己的可“同化区域”内改变认知结构,实现知识重组,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其指导思想是“重过程,重情境,重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利用教材中的“探究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该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该倡导自主探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习过程成为‘再创造’过程.”而“探究与思考”有良好的亲和力、启发性、前瞻性,激发兴趣,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和“再创造”,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案例5新课标《数学》必修4第44页“思考”:你能求y=sinπ3-12x,x∈[-2π,2π]的单调递增区间吗?通过此思考题能使学生对复合函数单调区间的问题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实际上,无论x的系数是正是负,其求解思路是一致的.

解法一令z=π3-12x,由于z是x的减函数,即x增加时z减小,要使x增加时y也增加,则z减小时y要增加.于是函数y=sinz的减区间就是原函数的增区间.函数y=sinz的单调递减区间是π2+2kπ,3π2+2kπ,由π2+2kπ≤π3-12x≤3π2+2kπ,得-7π3-4kπ≤x≤-π3-4kπ,k∈Z.因此,函数y=sinπ3-12x,x∈[-2π,2π]的单调递增区间是-2π,-π3和5π3,2π.

解法二先把函数y=sinπ3-12x化为y=-sin12x-π3,然后求函数y=sin12x-π3的单调递减区间即可.

充分利用“探究与思考”的潜在作用,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习过程成为“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利用教材中的“探究与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起铺垫衔接的作用

对于初中教材删除的,而高中又必需的知识应在需要的地方及时补充,否则造成知识的断路“空投”,知识生成会太突然,让学生难于接受.利用“探究与思考”做好铺垫,使知识衔接过渡自然和谐.另外,“探究与思考”可条分缕析地将前后知识巧妙地糅合链接起来,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案例6新课标《数学》必修1第96页探究题:如图3,观察二次函数f(x)=x2-2x-3的图像,我们发现函数f(x)=x2-2x-3在区间[-2,1]上有零点,计算f(-2)与f(1)的乘积,你能发现这个乘积有什么特点?在区间[2,4]上是否有这个特点呢?

让学生观察对应的二次函数在区间端点上的函数值之积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连续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从而引出新的教学内容.

案例7新课标《数学》必修4第7页“探究”:如图4,半径为R的圆,圆心与原点重合,角α的始边与x轴的正半轴重合,交圆于点A,终边与圆交于点B,请在下面的表格中填空,并思考:如果一个半径为R的圆的圆心角α所对的弧长是l,则α的弧度数是多少?既然角度制、弧度制都是角的度量制,它们之间如何换算?

AB的长OB旋转的方向∠AOB的弧度数∠AOB的度数

π・r逆时针方向

2π・r逆时针方向

r〖3〗1

2r〖3〗-2

〖3〗-π

〖3〗0

〖4〗180°

〖4〗360°

教科书设置“探究”的意图是先根据所给图像对一些特殊角填表,然后概括一般情况.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填空,思考问题,交流,讨论,得出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关系.

五、需注意的几个地方

(1)发掘教材中的“探究与思考”的作用,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而适当安排,不能盲目的不合实际展开,因此,要细研教材,精确定位,深刻领会教材对教学的作用.

(2)倡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理应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使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动脑思、动眼看、动笔写、动耳听,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探究与思考”不仅承载体验知识发现与创造的历程,而且又能让正文内容更加鲜活、生动,主体更加突出、彰显.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是课程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具体体现.正确使用教材,充分发掘教材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功能是高中数学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教材为提高学生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不可多得,不能须臾离开.教材通过设置“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等栏目,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探索性、拓展性、思想性、时代性和应用性的选学材料,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和扩大学生的数学知识面,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数学的科学价值,反映了数学在推动其他科学和整个文化进步中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增生.对新课标下高中教材的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教研,2007(11).

篇8

/

关键词 生物学教材 光合作用 曲线分析 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更是体现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以美国中学生物核心教材《Biology》的实验手册B中关于“光合作用速率的曲线分析”为例,与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中有关光合作用强度的数据分析进行比较,并作简要的评析,为国内培养学生实验数据分析能力的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1 教材实例介绍

1.1 国外教材实例介绍

Miller & Levine编著《Biology》教材2010年版的实验手册BP251特别单独设置了关于光合作用数据分析的相关实验――“数据分析实验11光合作用速率”。该实验明确提出了实验目的:通过对曲线图的分析来探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实验同时也明确了能力要求,包括“曲线图解释”“数据分析”及“比较与对比”。

实验数据是利用了光照强度对“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影响的曲线图(图1)。分析过程设置了3个层次的问题:(1) 曲线图解释:① 光合作用速率的测量指标;② 观察y轴,思考该因素和植物细胞光合作用的联系;③ 沿着y轴上升,光合作用速率是上升还是下降?④ 沿着x轴向右,光照强度是增强还是下降?⑤ “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随着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速率怎么变化?(2) 比较与对比:① 当光照强度低于200 μmol/m2/s或高于400 μmol/m2/s时,哪一类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更高?(3) 推断:① 沙漠里的平均光照强度大于400 μmol/m2/s,根据曲线图判断哪一类植物更适合生长在沙漠环境?② 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植物生存?

1.2 国内教材实例介绍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分子与细胞》生物教材中对光合作用的内容作了详细的阐述,也涉及了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因素的探究。该探究实验中没有列举曲线图进行分析,在教材P106“光合作用课后练习”中出现了对曲线图的解释和分析,原题如下:下图是夏季晴朗的白天,某种绿色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曲线图。分析曲线图(图2)并回答:(1) 为什么7~10时的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强?(2) 为什么12时左右的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3) 为什么14~17时的光合作用强度不断下降?

2 教材实例比较与评析

2.1 美国教材实例特色

美国教材中曲线图分析更注重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分析过程设置的5个问题就体现出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问题设置由浅入深,并逐渐放开。“曲线图解释”这一部分主要是分成三步对曲线图的基本信息作出了描述:① 该数据分析实验首先建立起曲线图坐标指数与生物学过程的联系,在数据解释中设置两个问题:光合作用速率的测量指标及y轴和光合作用的联系; 观察曲线图的坐标变化,明确坐标变化和光合作用的联系;③ 描述坐标中曲线随着坐标轴变化而变化的趋势。这一部分明确了坐标的基本信息,为更好地进行曲线的比较和分析打下基础。“比较与对比”是曲线图分析中常会涉及到的一个分析角度。该实验中设计的“比较与对比”这一部分的问题是:“当光照强度低于200 μmol/m2/s或高于400 μmol/m2/s时,哪一类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更高?”该问题非常简单,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分析的方向。学生可以发散地提出更多问题,如比较曲线的趋势,比较曲线的起点、终点、转折点等特殊点。最后一部分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内很多试题中也会出现类似的考题,让学生根据一定的信息推断一种最可能的结果。“推断”这一部分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处理和转化能力,及依据信息去做出判断的能力。

美国教材中曲线图分析也注重分析过程的模式化构建(图3)。通过曲线图的分析让学生掌握曲线图分析的大致步骤及需要关注的关键信息,避免学生拿到曲线图无从下手。每一步设置的相关问题可以起到前后分析过程的衔接,如该实验中相关问题从坐标、曲线、曲线比较及推断的主线进行设置。

2.2 国内教材实例的差异

国内教材光合作用曲线图分析注重从曲线变化的原因角度来分析,更关注对一些现象的解释。通过对曲线图呈现的生物学现象,然后结合生物学过程来解释现象发生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学过程的理解和应用。国内教材在曲线描述和分析上有所深化,同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由于曲线分析过程缺乏一定的逻辑推理的分析过程,学生往往会凭借已有的记忆对一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分析。国内教材对曲线的分析没有注重对分析过程和步骤的模式构建,导致学生拿到曲线以后会无从下手。对有些常见的生物学现象,学生会凭借记忆很快进行分析和作答;如果是以新的研究数据呈现,学生往往就无从作答,或者所分析的内容与对应问题缺乏逻辑推理。

3 曲线图分析模式的借鉴

曲线分析按照一定的分析模式,从“坐标――曲线――运用”的顺序展开教学,可以让学生快速找到分析切入点,并对曲线图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3.1 坐标分析

对坐标分析,就要先建立坐标指数和生物学过程之间的联系。坐标中y轴通常是观测指标,如光合作用速率用二氧化碳的消耗量来表示;酶的催化效率用单位时间底物的消耗量来表示,所以首先需要把观测指标和生物学过程进行联系。X轴通常是自变量,自变量的变化和生物学过程的变化之间的联系需要学生通过一定的推理进行构建,如国内教材中的光合作用曲线图x轴是时间,时间本身不能影响光合作用速率,而是时间背后的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2 曲线分析

曲线分析包括某一曲线的分析及不同曲线的对比。某一曲线分析主要从曲线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趋势、规律及变化幅度,比较同一曲线不同点之间的关系。不同曲线的对比会从趋势、规律和变化幅度上进行对比,也会对一些特殊点进行比较,如起点、转折点等。

3.3 技能运用

这一部分主要是运用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对现象进行解释及推断。利用的生物学知识可能是题干中的信息,如图1中阳生植物光饱和点比阴生植物要高,沙漠环境光照比较强烈,所以阳生植物就更适应沙漠环境;也可能是运用已经掌握的生物学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断,如图2设置的问题就需要运用已知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更侧重于对现象分析的记忆,缺乏从曲线去推断结论和解释原因。

国内教材曲线分析注重对现象的解释,对学生的知识要求较高,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属于记忆层面的教学材料,缺乏对分析思路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在生物学曲线分析过程中,教师可以借鉴美国教材的“模式化”分析过程。这样学生容易根据分析模式找到切入点进行曲线的准确分析,并学习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进行逻辑推理来解释现象和合理推断,并不仅仅依靠知识面的拓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教材;本科教学;作用

教材是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工具,反映了学校的教学水平,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质量。

一、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般来说,人们所理解的教材基本上是指纸质的文字教材。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来,教材在本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有目共睹。1978年以后,随着国家迅速走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文化知识的有效传授与学习成为大学教育的中心任务,各大学纷纷恢复以前就有的学科,并开设新的学科,而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却很匮乏。在没有可用的公开出版教材的情况下,学校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要求,结合专业实际自编教材,并推荐优秀教材给出版社出版,大量优秀教材的出版满足了后来的教学需求。在一段时间里,人才培养规格没有大的变化,教材在教学中起着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主导教学方向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变革导致教学模式、学生视野的变化,教材在教学中的利用率有所下降,但教材的作用始终没变。教材能提供许多教学资料,给学生提供本课程的大体框架和基本理论,内容涵盖各相关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教材并没有因为在信息时代利用率下降了,地位就有所下降,教材在一定的高度继续支撑着教学活动。

近年,高校学生持有教材的比率呈现出不断走低的态势,教材在教师和学生中的利用率降低了,这在大学教材供应中心有着明显的显现。每学期开学期间,领用教材的教师、选购教材的学生人数和用书量逐年减少,虽然教材价格一直呈上升趋势,教材用书的总码洋却在逐年下滑。

二、导致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率降低的因素

(一)科技的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手段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个教学领域,多媒体的参与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材不再是传承知识的唯一载体。电脑、手机都可以在网上搜到大量的信息,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信息的获取远比以前要快。教材的局限性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材作合理的取舍,减少对教材的利用率。

(二)教材质量的因素

国内大学应用型专业教材滞后于生产和科研实际,很多教材内容还是几年前的知识,完全跟不上技术的发展。一些大学教授知识跟不上科技的发展,教材编写者对新学科、新技术的反应有时还不如学生和行业中企业的反应迅速。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是教师对编教材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教师觉得编教材不如搞科研更能出成绩,科研成果可以用于,申报专利,申报奖励,指导研究生,实现产品转化,可带来名誉和提升知名度。一些大学教师为了评职称时能有自己出版的教材,到出版社自费出书。这类教材由于教师水平有限而质量不高。优秀教材因订数少而难出版,合编包销教材生意兴隆。教材质量不高导致教材的利用率低下,还会影响高质量教材的推广和使用。

(三)教材与授课教师的脱节导致教材利用率低下

现在大学教师讲课,完全按照教材展开进度的很少,教师一般都有自己的课件,依照自己的授课方式讲课。学生上课听教师讲课,记笔记,课上对教材很少阅读。大学教育的考核没有统一的标准,通常由各个专业的教师自主命题,学生考试时只要记住教师课件的内容就能应付考试并顺利过关。教师保证学生考试结果达到教学的评比标准,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没有精力深究了。教材上理论性的知识很多,看起来会比较乏味,教师如果不去督促学生,学生课下一般不会去主动翻看教材。学生经历过一学期学习之后,发现老师上课基本不用教材,考试主要考的也是笔记,于是第二学期学生会少买或不买教材了。

(四)教材价格的因素

很多学生认为教材价格偏高,有优惠最多也只打到七折,特别是对于一些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购买的教材最后却没有得到较好的利用,无疑增加了学生负担。学生到大二时可以自主选择教材,这就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性,他们会请教学长买什么书,如教材几年不见改版,低年级学生就买学长用过的二手书。

三、在本科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教学中应该处理好理论与实际、基础与应用的关系,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相互结合与促进。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果脱离社会,脱离实际,不能学以致用或是有所启发,学生就会对教材、该门学科及任课教师产生抵触情绪。

(一)选用教材要注重科学性和合理性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材工作规程》等文件中,对教材选用问题作了一系列规定,学校应依据这些规定,建立切实可行的教材选用制度,选用教材时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保证选用高质量的优秀教材。教研室每学期都应对课程教学主讲教师申报的教材进行集体研究、论证,选择一本新颖实用的教材。院系教学领导班子组织专家,严格逐一鉴定和审核教研室上报的教材选用资料,确定选用的是优秀教材。教研室要加强对国内外教材信息的研究,掌握国内的教材信息和发达国家的教材建设特点,帮助教师选择最新教材。编写先进的教材进行教学,是适应新时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要鼓励大学教学名师、优秀学科带头人编写教材。专业教材建设采取选用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原则,使用国家级和自编特色教材,并逐步完成对课程教材的更新。

(二)教材应该是教师的好帮手

教师与教材是本科教学活动中两大不可或缺的因素。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进行交流的共同语言就是教材,教材是交流的工具。教材是基本知识的承载,它包含了该研究领域获得普遍认可的一些观点。教师必须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的思维,要有所创新,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教学“艺术家”。要深入理解教材,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教材版本的多样性,其次应该合理把握教材的性质与功能。在教学内容的水平上可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讲课时既要发挥自己课件的作用,也要在传授教材上的知识、结论时讲解获得它们的过程和方法,注意提高学生能力的教育。教学时要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思考是人攫取知识、认识世界的根本,让学生主动思考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引导和改革并进,提高学生对教材的认识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认识到教材在学习中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可以对某一学科有一个基本了解,对系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而在课前预习教材,也有利于加强听课时的针对性。教师使用课件讲课大部分是提纲挈领,主要内容还需要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因为教材的结构比较详细,内容比较充实。教师不按教材上的内容讲,并不代表教材就没用。一些教材的版本更新较快,每次更新的教材中往往都会加入新的内容,上一届学生用的书这届就不一定适用了。二手书上的笔记也会对二次使用的学生有影响,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应该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增强教材内容与考题的相关性,以有效增加学生对教材的重视程度,把参考书的内容落实到考试中,这样能对学生读书起到督促作用。

(四)降低教材价格

一些大型出版社依靠行政力量在教材出版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出版的教材价格高也不愁销不出去;有的教材印刷存在一定的攀比现象,印刷的教材纸张装帧考究,导致了教材价格虚高,政府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行政管理手段予以遏制。学校应鼓励优秀的专业教师自编教材,一些专业教材因为发行量少而印刷成本高,学校应资助印刷经费,降低教材价格。学校应实行教材招投标制度,多选用质量高、适用性强且价格合理的教材供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让利于学生。

篇10

高中化学新教材栏目丰富、新颖和图文并茂是目前已经出版的三套实验教材的共同特点之一,如已经投入试用的由“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化学1》、《化学2》中就设置了功能各异的栏目和丰富精美的图片。不同的栏目发挥着其特有的功能,提高了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内容呈现方式上充分考虑了教学活动的各种影响因素,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为教师创造性地依据教材进行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地体现了教材的选择性,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设置丰富的栏目为处理基本要求内容和拓展性内容在教材中的关系提供了空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学习选择。

教材中的图片可大致作如下分类:①场景、人物,②模型(微观结构模型、化学原理模型),③实物、实验现象,④流程(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流程、工业流程)。

①场景、人物图片:可用于开阔学生视野,为教师设置教学情境提供素材,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如教材中的图1-1-1、1-1-2、1-1-4、1-1-5等。

②微观结构模型:将微观世界用宏观形象表达,提供可视化效果,让人一目了然,避免语言描述的困难与偏差。

如教材中的图3-1-4、3-1-5、3-1-6等。

化学原理模型:微观过程看不见摸不着,仅用语言描述比较抽象,将微观过程用图像解析,使其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便于学生理解。

如教材中的图2-2-4、2-2-5等。

③实物、实验现象:为不具备条件的学校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也为具备条件的学校提供正确的现象资料。

如教材中的图1-2-2、1-2-3、1-2-4、1-2-5等。

④流程:如教材中的图3-1-11、3-2-2、3-3-2等描述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流程,图3-4-5、3-4-8等描述工业生产流程。它们将复杂的演变转化关系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帮助学生理顺关系,概括整合。

所有图片均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图片直观、形象的特点,实现其为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服务的功能。

高中化学新教材栏目设计在功能上体现了多样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内容上注重了探究性,在形式上突出了交互性、灵活性,在课程目标上体现了全面性、包容性。

新教材版式新颖,图文并茂,布局合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选用了丰富的精美彩色图片,其中不同的图片类型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一般来说新教材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类型的图片:

(1)以图代文,利用其创设学习情景的图片。如新世纪版《化学1》P81页用图片(3-3-1“火山喷发的景象”)配合“联想质疑”中的一系列问题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引出硫的转化一节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求知的欲望,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直接可用的教学情景材料。

(2)加强学习内容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的图片。

(3)起着直观教育效果,增进学生对学习内容及抽象概念理解的图片,如实物图、微观结构示意图等。新世纪版《化学2》P4页的图1-1-5“氕、氘、氚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用形象化的示意图增进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化学1》P39页的图2-2-4“氯化钠的导电性实验”,直观地给学生展示了氯化钠晶体、熔融的氯化钠和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情况及其原理,既有利于学生对电离概念的理解,又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4)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活动探究和规范完成实验操作、展示实验现象的实验装置实物图或实验装置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