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24 18:0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环境;品格影响;集体教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075-01
小学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加强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小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围绕学生的现实情况,切实在实践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在方法途径等方面做到以学生为本开展工作,真正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指导、帮助学生成才。
一、创造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环境
要注重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班主任牵头、班委协助、全班同学参与的安全联络网络,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杜绝校园不安全因素,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通过完善“安全管理规定”、“考勤制度”、“一日作息制度”,建立实施班风建设的责任系统,保证日常教学、管理秩序的安全和稳定。同时,构建分层管理工作机制,对“问题学生”耐心帮教,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学习和生活。与此同时,努力塑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开辟宣传优秀学生的基本资料,坚持不懈地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加强宣传教育,弘扬正气,倡导学生确立“自立、自尊、自强”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在宽松的环境中得以健康发展。
二、用教师品格影响学生
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所以教师平时面对学生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平时,教师走进学校、教师,一发现地面有废纸、垃圾就自觉拾起扔到垃圾箱里,扶正学生弄歪的课桌椅等,久而久之,学生受到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光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教师自身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树立起尊敬市长、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品格观念。
三、利用学生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
1、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小学生对班集体的概念是随着集体生活的扩大与丰富的开展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从进校开始,通过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少先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着重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少先队活动中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体会,不断感悟,不断积累,从而把德育的要求化为自身的品质。如:通过对集体生活的体验,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勤奋学习的品质,通过对父母辛苦和家庭生活的体验,培育他们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参加“雏鹰争章”活动的体验,培育他们开发自身潜能、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按照“五自”(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要求,将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要求具体化为若干枚雏鹰奖章,一次次争章训练为学生提供了德育实践的机会。
四、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1、在教学中开展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
课堂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就语文学科来说,在教材中有许多含有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品质等德育素材的课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堂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同时受到熏陶感染。
2、结合自身进行比较,提高小学生的德育意识
篇2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中小学校;学生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235-03
中小学生在我校,因为是在农村,贫瘠的土地没有科学知识的充盈,使农民认识到了学文化的重要。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将来能够跳出农村,脱离繁重的农田劳作。这样的思想意识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为了最高关注点,孩子学习成绩好,学校就是好学校,老师亦即好老师。在这一基层工作的老师中,相当一部分人也认为学生的文化课优异,升学率提高,就是对本职工作的完全负责了。甚至会片面的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这也和家长的想法不谋而合了。关于当前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根据我校目前的实施状况,总结出这项工作必须要抓好的工作即教师工作、学生工作和家长工作。
一、当前形势对小学教师的迫切要求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未来精神风貌,而且这个阶段成长的学生富于创造力、可塑性强、接受新生事物快,也正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之重要阶段,是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各种习惯、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学生将来的人生之路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各级各类人员都有责任把中小学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上来。
学校的第一带头人是校长,学校校长处于学校行政事务的中心地位,校长起到的是学校领导班子中合作团结、治校育人的核心作用。要坚持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家庭、学校、社会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共同来办好学校,让学生健康成长。这需要校长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并且持之以恒地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开展全校普及的工作和感染家长来共同营造德育教育的教学情境,以身作则,带领全校师生培育出国家高素质人才,推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
班主任在整个过程中担当的是具体实施者,领导和组织全班同学开展相关活动体验,班主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班主任必须掌握中小学教育的心理学和教育学,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德育风尚。班主任应该从学生的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教育。例如:有一位高年级男同学,进程时遇到一个骑摩托车的年轻小伙子撞倒了一位老奶奶而仓皇逃遁。这位同学急忙搀扶起了这位老人,并且打了急救电话120,送往医院,老人的亲属赶到的时候,却被老奶奶的亲属指责为肇事者,无奈之下医治费与营养费花费上万元,该学生损失了经济利益,做好事却得到误解,这怎么办呢?班主任老师告诉他,这是社会上的一些个别人的行为,还是存在的。但是如果是老师遇到这样的事情,还是会这样做的,老师以身作则给学生捐献了50元钱,全班学生也都争先恐后的奉献了自己的爱心。这位学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怀,受伤的心灵得到了愈合,如果是在一片指责声中,孩子那美好的心灵就会变得扭曲,所以从小正确引导孩子非常重要。
在南海广佛的小悦悦被车碾压事件中,7分钟内有18人经过现场,竟然视若无睹,不闻不问。这无疑造成了对于天真善良的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冲击,费解、质疑、茫然等情绪油然而生。心中充满疑惑,“这些都是为什么呢?”每天收到的教育是要争做新一代好儿童,好人好事新风貌,这样的突发事件无疑已经和精神文明建设严重脱节。老师要适时的通过班级研讨会做正确引导,让同学们认识到这是一些部分人群的极端做法,会受到全社会的唾弃与指责。现在法制教育已经大力普及,每个人都应以法律为准绳,做新社会新风貌的德育先行者,只有每个人都担负起爱心经营社会的责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国泰民安。思想决定着意识和行为,所以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势必力行的,这决定着整个民族的未来精神文明风尚。所以每一位班主任老师都应该是一个对社会充满爱心、热爱祖国的具有崇高品德的人,才能用自己切身的行动和教育语言来指导好自己的学生。
二、家长要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要和家长进行思想意识交流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家长要支持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相互配合,统一思想认识,保证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一致。为学校顺利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家长们人人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怎样才算是成才和成才的方法,很多家长由于不懂教育教学规律,往往与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不能够协调一致、整齐划一。所以家长们要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经常和学校进行互动式沟通交流,与学校的教育目标一定要达到共识共进。
对农村小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
为振奋学生精神风貌,统一学生的思想认识,建立良好的班级班风,学校要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为起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要开展“爱家乡、爱祖国、做贡献”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提高劳动技能和助人为乐的思想意识。学校开展走出校门的校外活动,通过农田劳作、修路、植树等活动开展劳动教育,帮助村委会开展公益活动,帮助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物,实施组织纪律教育少先队每年组织好“七一”、“八一”、元旦、国庆节的歌颂庆祝活动,同时组织好烈士墓在清明节的祭奠。“六一”发展新成员、新队员,举办少先队知识竞赛,通过对会开展“小红花”、“雏鹰奖”、“金太阳”活动,在队员中鼓励大家学先进、做先进,争做当代好少年的少先队工作。
为了使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提高每个学生的热爱祖国的责任使命感,形成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良好竞争局势,争取每个同学都为自己的班级增光添彩。班主任老师要培养好的班集体要做好每周、每月、每学期、每年的具体计划的工作总结,同时要帮助学习差的学生做好转变工作。组织班集体进行多种竞赛评优活动。安排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好班集体的小主人,并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心得体会,在班会上与大家分享。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学校的精神风貌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学环境舒适、整洁、优美,学生会得到审美教育。学校精神风貌对学生的熏陶非常重要,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经常活动场所,这里不一定要豪华气派,但是宁静与整洁是必须有的,一定要加以维持而且要经常性的美化,如种植一些植物,做一些文化宣传栏墙报,以感染在校学生的思想精神文明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工作中的能力,学校要求学生通过电子邮件、书写信件、学好写好毛笔字、到田间地头丈量土地、各种手工劳动等实地考察及评优竞赛,进行对学生的使用技能技巧的培养。
篇3
小学品德在小学生的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生活课堂在小学生教育中也发展成为重要的环节,二者的结合,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小学品德和生活课堂的结合,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和生活情趣的提高。通过对这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本文立足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的内涵,提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小学品德 生活课堂 教学方法
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就很注重对国民思想品德的培养。学生自小学入学开始就要接受品德的教育,并成为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以促进小学生健康积极地成长。品德教育不是说说那么简单,要在实际生活中起到作用,在实践中领悟品德的含义,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品德。
一、对品德与生活的内涵的理解
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得到了深入的发展,相应的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程度的要求也在提高。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品德教育课程的教师要言传身教,不断加强小学生的品德教育。由于社会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小学品德逐渐和生活课堂相结合,并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课程。这门课程立足于现实,调动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了小学生对品德理解,具有深远和广泛的影响。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小学生对自我认知的能力还比较薄弱,教师就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课堂和实际相联系,多举生活中具有品德教育功能的例子,让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品德的重要,提高接受和理解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讲授时,课堂与实际的结合要在小学生接受能力范围之内,在这个范围之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小学品德和生活课堂的结合,为小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提供了契机,也为小学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道德基础。长远来看,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二、适用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教学方法
1.生活和品德相结合。现实生活可以磨练一个人的精神品质,也最能表现一个人精神品质。品德是将社会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因为有了品德,人与人之间才能友好和平的相处和沟通,才不是冷漠自私的驱壳。生活与品德的结合,就像鱼和水的融合,只有在生活中小学生才能真切的感受到品德的意义和力量。道德标准来源于生活,那么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就要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去感受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道德传统,去理解和领悟生活的习性。不小看任何一件小事,不错过任何一个养成美好品德的机会,努力提高认知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1]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内容和目标要紧紧围绕生活与课堂的结合这一主题,而且要坚持贯彻生活与品德相结合的这一理念。
2.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培养生活情趣。教师要对思想品德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进行把握。为了保持学生对课堂内容保持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授课时可以采取与平常不同的且趣味的教学方式。最重要的还是创设具有真实效果的生活情境,消除小学生对品德遥不可及的距离感,让他们觉得品德就在身边触手可得,这样他们就会认真对待和思考,从而能够真正的了解品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发生的有关品德的事实进行改编,改编成一个个内涵深刻的小故事将给学生们听;也可以将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生动的讲述出来;放映视频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小学生对图像、声音等比较敏感,视频可以对小学生形成综合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更直观的看到那些品德和生活的故事,能够以积极地心态感受和理解品德和生活,激发潜在的情感和向上的心情,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角色扮演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个教学方法可以让全部学生都参与进来,通过对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改编,在扮演和观看中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就可以让小学们在这一过程中真实的体验到生活,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短剧的扮演要选择具有品德教育意义的题材和内容,在小学生的理解接受范围之内,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扮演的过程中得到情感和品德的升华。
3.丰富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的课堂内容。教师在教学时,不要局限于课本,要不断扩展教学的空间,丰富课堂的内容。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的结合,其实就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二者相辅相成,有了较强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又加固了理论知识。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用知识和道德素质修养,有能力扩展教学空间和课堂内容,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提高课堂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的眼光放到社会上去,带领学生去亲身感受生活。比如,带领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去感受革命先辈们大无畏的精神和爱国情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也可以带领学生去敬老院,让他们去帮助那些老人,激发他们的尊老、爱老的品德。[2]总之,要多带小学生去具有社会价值,提高小学生品德的地方,既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又可以在实践中进行自我认识和思考。课堂内容的丰富和扩展,以及与课外生活的结合,让学生主动将品德与生活相结合,不断思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自己的价值。
【结 语】
小学品德和生活课堂的结合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影响小学生当下的品德与生活,对以后几十年乃至一生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这门课程的存在促进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小学生明辨是非和学习的能力。“人之初,性本善”,让小学生在“习”不断加强品德培养,培养他们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篇4
小学品德生活化优势融合皮亚杰的知识构建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形成了一些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学生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与原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的互相作用,进而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因此,在教学中重视与生活的融合是势在必行的,尤其是小学品德这样的德育课程,更需要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问题中促使学生良好行为的内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小学品德教学与生活融合的优势
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构建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在于构建了学生感兴趣的“类生活”课堂。这种“类生活”课堂从学生内心深处唤醒学生自我意识,唤醒学生创造力,让学生体验德育学习的价值。也可以说,这种“类生活”课堂就是“模拟生活情境”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与生活的有机融合,从教学目标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感受体验,进一步加强师生间的对话,促进情感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刻板印象。
小学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小学生的思维是以感性思维为主,他们需要借助大量的素材去感知,而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品德教学所需要的大量素材。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及生活经验,把学生熟悉的事融入到教学中,更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在生活中体验知识,在生活中实践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把知识融为自身,促使学生主动地把所学的知识升华为指导自己言行的坐标。因此,把生活与小学品德结合起来,既符合了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又能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
二、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1.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们要通过品德教学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增强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实质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进而更好地学习、生活。因此,要想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必须实施生活化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生活化
品德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加重视的是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培养。我们必须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开发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逐渐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体味中,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和道德品质。因此,品德教学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要发挥品德教育的意义,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升华。为此,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感知、体验,培养学生做决定的能力。
3.教学活动生活化
基于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要更富有创新性,能够更加灵活地进行教学组织,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如借助多媒体、网络信息;互动游戏、实践性活动(如采访活动、实验活动等),我们要为学生打造一个更加广阔的活动空间,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在活动中,我们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通过活动提高学生沟通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而优化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为学生营造生活化语境,开展生活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参与生活,达到品德的内化。
4.教学过程生活化
品德教育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品德的过程性和实践性。因此,“生活”要贯穿于整个品德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等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也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拉进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发现问题,通过学习理解和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实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统一。
5.教学评价生活化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实施生活化教学评价,就是把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作为建构评价的基础,突出学生的真实经验,强调教学对生活的适应。在生活化评价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有助于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促使他们不断得到发展。
三、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
1.跳出教材,实施人本化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这个学科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也就是说,品德教学要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反映出学生的需要。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依据,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教材中所呈现的资源不仅仅是教科书,还要通过有效的引导和提示,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到学习资源,进而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真实,更加具有生命力。品德教育更加重视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要们要把教学延伸到课外,从教师延伸到家庭、社会中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力求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丰富的生活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更能增强教学的时效性,让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生活经验,教师要利于这些经验来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体验中激发出真实思想。
2.挖掘生活资源,整合教学资源
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生活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去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这样才能更好地辅助教学。如学习“和好书交朋友”一课,学生在课外虽然初步懂得了和好书交朋友的好处,但是该如何选择好书成为了另一个问题。这个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对好书和坏书产生的效果进行说一说、比一比;让学生推荐书籍;说一说读书的方法等。这样的交流使教学更加开放,更能让学生获得实际的锻炼,还让学生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达到了资源的优化整合。
3.解放学生,体验生活
品德教学更应该加强生活体验,这是学生获取经验、感悟、内化,从而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对学生的眼睛、双手、头脑、嘴巴、空间、时间进行整体的解放,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品德习中,积极体验,发现德育的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生活融合,是提高小学品德教学的出路,而这也是我们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在与生活的融合中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篇5
一、制约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发展的因素
(1)学校为了自身的发展仍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校把学生的品德发展作为一项软指标,对思想品德教育没有硬性规定及评价标准,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没有系统的评估方法,只是通过班主任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观察给予评价。
(2)在学校的影响下,各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引导和渗透。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简单的教学方法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并不在乎学生是否有兴趣,是否理解,是否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3)思想品德课内容枯燥无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简单的教学方法把课本内容灌输给学生,没有通过生活事例将道德理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造成了思想品德学习和生活“两张皮”的现象。
二、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化融合的原因
(1)教学主体的原因。小学生认知能力低,难以理解理论性强、高度概括的知识概念。教师要把握学生实际,通过小学生日常熟悉的事例讲解道德理论,学生才能有深刻的印象和感受,才能更好地理解道德理论知识,才能形成自己的道德知识结构,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借助社会生活中小学生感兴趣、熟悉、喜爱的事物进行讲解,才能更好地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认知和品德规范,以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学对学生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作用。
(2)教学载体与主导的原因。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从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在一年级和二年级设置了“品德与生活”,随着学生的成长以及知识结构体系的形成和学生成长环境的慢慢扩大,在三年级到六年级设置了“品德与社会”。这两部分都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有效地将道德理论知识按照小学生的成长规律与思考能力融合到教材中。如何把教材中蕴含的道德理论知识和概念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行为和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丰富生活素材,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理论与生活实际有效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行为和习惯。
三、促进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化的融合策略
(1)课堂导入生活化。人们常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精彩的思想品德课先要有一个新奇、精彩的课堂导入。小学生认知水平低,理解能力有限,在课堂的开始给小学生讲述一堆大道理,小学生觉得难以理解、无聊乏味没有兴趣。假如在课堂导入时选用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素材,自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我爱我家”这节课时,教师可通过家长收集一些家庭的日常生活照片、家长在工作时的一小段视频,把这些做成课件先放给学生,让学生观看后自己讨论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时教师引出新课“我爱我家”,这样学生就能切实感受到父母工作时的辛苦与不易,父母的辛苦换来了家庭的幸福和温暖。而自己作为家中的一员应该为家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懂得疼爱自己的父母,在家中帮助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堂精彩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必须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2)教学内容生活化。小学品德教材的内容都来源于生活,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有些内容已经不再适合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及时选取学生当前最新的、最喜爱的生活素材,这样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才会有兴趣,乐于接受,容易理解,从而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行为。例如,在进行“保护环境卫生”这一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将环境卫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自身的环境卫生,一部分是生活中的环境卫生。由于小学生年纪小不容易理解,教师就可以准备两件毛衣,一件干净的毛衣,一件脏毛衣,让学生自己选择,学生当然会选择干净的毛衣,教师在这时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卫生的教育。人人都喜欢干净漂亮的衣服,教师要激发学生内心的想法,使学生明白这节课的教育意义,最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优良品德行为。
(3)情境创设生活化。要想更好地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教师不但要注重在日常教学中的言传身教,同时还要注重在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创设,把基本道德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中积极思考学习,通过生动的情境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我的校园”这节课中,教师带领学生大胆走出教室,为学生创设校园情景 。让学生自由地在校园里欣赏5分钟,欣赏完后在校园的读书长廊中集合进行讨论,说说校园的面貌给学生的感受,让他们提一些合理的建议。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对这节课会有深刻的感受,最后教师总结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学生应该保护和爱惜校园中的一草一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便顺利地达到了。
(4)n外延伸生活化。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如何利用多种资源,将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中。例如,在上“节约用水”这节课时,我们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搜集我国淡水资源的现状、了解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和节约用水的办法。在课后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节水活动:第一组学生以 “节约用水”为主题设计海报,在班级、校园、小区进行宣传张贴,提醒学生、家长们时刻牢记节约用水的习惯和意识。第二组学生和家庭成员制订节约用水计划表,制作节约用水细则。第三组学生进行废水净化再利用科技创新活动,在班级中宣传使用创新办法。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到的知识和课外生活有效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渐渐地体会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时刻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利用丰富的生活材料,实现教学方法的生活化,将生活中的经验与教材内容相融合,让学生切实参与到生活中,感受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升了教学效率,最终促进了学生道德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 虹.探析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6(14).
篇6
二十一世纪,面临着科学技术竞争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去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课题摆在了我们广大教育者的面前。当前,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是非观念不强,对人对事缺乏明辨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很大的模仿性,同时又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
1.德育教育应当从日常生活抓起
重视德育教育只流于形式是不行的。应当平时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小事抓起。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应当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进行道德教育只让学生背那些条条框框是不行的。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家、校、社会三结合教育
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是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小学生的心灵就象一张白纸,"染苍则苍,染黄则黄"。正确地引导他们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家长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帮助学生分辨是非,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影响,正确引导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长大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2.1学校教育内容:第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突出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根据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及时帮助学生改掉不良习惯和纠正不正确的认识。如一次体活课活动时,两位同学因踢足球碰撞而产生争吵,相互辱骂,甚至动起手脚打起来。解决这类学生的矛盾,首先要针对事情的严重程度和来龙去脉来教育他们。经过教育,他们都作了自我批评和检讨,表示改正并彼此向对方道了歉。他们的行动,同时也影响了其他不团结的同学,使这些同学也深受感染,互相搞好团结。
第二,思想品德教育要坚持多样化。所谓多样化,是指教育形式的多样:课堂讲解--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根据教材,并联系实际补充丰富德育资料向学生讲授,着重抓住德育目的,讲清人物实际,让学生感受德育道理。课堂讨论--在讲解和认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理解,充分发挥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专题班会--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德育专题班会,使学生从活动中有所悟,有收获。
第三,加强学生教育工作,首先要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所谓优化,是指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达到知行统一的教学目的。另外,课外要设计练习,留置作业。练习题要从实际出发,紧扣《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思想品德课的作业,主要是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让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学习一个品德形象,接受一个品德道理,其形式是多式多样的。第三,设立校本教材,《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进行教育。
2.2家庭教育内容:(1)要做学习型家长。多学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及方法,为孩子做学习的榜样。(2)常和孩子的老师联系沟通。全方位了解孩子的学习、思想、行为、身体等情况,积极配合老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3)做孩子的朋友。多一些时间和耐心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学会欣赏孩子和帮助孩子。
篇7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现状;教学对策
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小学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内容,基于我国落实复兴中国梦的特殊时期,教师需要及时认清教育形式,解决当前存在的教育问题。深刻总结造成教学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讨论。因此,笔者在文中主要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及教育对策进行分析。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发展现状
(一)严重缺乏重视意识
随着教学改革落实范围的不断扩大,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地位与作用也随之不断增加。但是从现阶段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情况来看,部分小学学校依然没有将其落实到实处。只是口号喊得比较响,却没有展开实际行动,这一问题的存在严重导致了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不健全问题。与此同时,部分小学学校在落实新课标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对素质教育理解误差的问题,加之多种外来因素的干扰。大多数的小学学校仍然将应试教育放在核心位置,重视理论教学且严重轻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此举不仅十分不利于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甚至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发展[1]。
(二)严重忽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当前阶段,小学学校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下长大,家长及亲友的过度溺爱严重导致学生在学习成长中失去了许多自我学习发展的机会。在校园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掌握能力考核模式过于单一,教师与学生家长往往更加看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为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各项身体机能快速发展的阶段,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较为强烈,自制能力比较差,加之学生群体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严重导致课堂学习能力不均衡的问题。大部分的思想品德教师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是一味的采用传统式的教学方法,生搬硬套,灌输知识。没有依据学生的差异性展开分层教学,不仅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同时极大地违背了新课标教学要求[2]。
二、现阶段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教学问题的具体解决对策
(一)强化思想品德教育重视意识
首先,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明确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教学价值。其次,小学学校方面需要及时购置相应的教学硬件设施。通过有效加大教学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有效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同时,小学学校需要及时组建一批专业性强综合素质高的思想品德教师队伍。因为部分学校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认知错误,促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出现专业执教人才匮乏的问题,鉴于此现状,我们需要及时构建一支专业性强的思想品德教师。通过有效强化教师群体的教学素质,进而从根本上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最后,小学学校方面需要为校园内思想品德教师制造更多的学习与培训机会,使校园内教师可以与其他学校的优秀思想品德教师进行交流教学经验。以新代旧,切实有效地发挥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作用。只有全面提升思想品德教师的重视意识,才可以更加高效的开展教育活动,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率。
(二)充分发挥出学生家长的引领作用
众所周知,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在实际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到了现身说法的作用。但是却有部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刻意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完全忽视了自身的引领作用,进而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因此,学生家长必须要及时提高自我认知,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在无形之中感染教育学生,进而充分发自我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学生家长此种长期性深刻的教学引领,学生会在不自主中受到学习熏陶,进而不断提升自我思想德育素养[3]。
(三)积极创新课堂教学内容
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过程时,不仅需要对课本教材理论知识进行创新,还需要将知识转变为物质载体充分引入社会实践活动。使班级中学生深刻体会感知生命的可贵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合作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小学思想品德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尽可能多地融入小学生可以自主理解的,贴合经济发展形势社会信息,使小学生更加深刻的认知经济社会,并可以客观的做出判断。
(四)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
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展开教学评价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最为公平客观的教学评价。如,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得十分积极,责任感与集体意识比较强,但是在最终的考试中,没有取得好的成绩,教师则也需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并肯定学生的学习表现。此举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有效的语言激励更像是一双无形的手推动学生更加自主的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并在深刻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后,自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班级中一些学困生,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耐心与精力。通过私下深入谈心来找到学生的学习问题,针对学习问题制定解决方案,不断鼓励学生不耻下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予学生大量的实践学习机会,帮助学生构建思想品德知识体系,进而使得学生可以真正实现思想品德知识的全部内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需要教师不断的努力创新,充分遵照新课标教学理念,紧紧围绕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及时打破教学束缚,创新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唐芬(1974-),女,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人,民族:汉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学历:大专。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品质;监督评价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就是引导学生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的过程。虽然目前的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主体是积极乐观的,但也存在着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集体意识差、爱国主义淡薄等现象。
一、运用日常细节,促进良好品德形成
勿以善小而不为,忽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深刻说明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在道德品质方面也是如此。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要从生活中的细节去影响他们,让他们在各种良好的习惯中形成相对稳定的良好品质。小学品德教育要时时抓,事事抓,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促进道德品质教育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良好品质,在看到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养成有礼貌,肯吃苦,不怕累的良好品质。
二、运用思想品德课堂,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思想品德教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充分利用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教师要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质和修养的提高,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感化学生。其次,思想品德课堂要凸显生活性、趣味性和生动性,将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积极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事物等等,讲解富有哲理的历史小故事等等,都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施目标引导,注重监督评价
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并不是一两天养成的,也不是通过理论教育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在实践中长期积累和强化,因此需要发挥目标引导和监督评价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采取目标引导的方式,以道德目标为导向,帮助学生建立具体的道德品质目标,促进学生在目标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保护环境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周围环境现状制定爱护环境的目标,让保护环境成为实际行动。其次,教师可以发挥过程监督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和观点来解决问题,并在课堂中积极交流与沟通,进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总之,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动态的监督和引导,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长期养成。
篇9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89-02
自然界因道而有次序的运行,社会则依人类的进化而有次第的发展。我们国家从封建社会到近代、到现代的社会发展中处于不断的转型时期,每个转型期定会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个层次上产生极其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人际关系都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宇宙依道而运行不止,苍生因德而生生不息。品德教育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变化中至关重要,这是国家的命脉,更是民族的灵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现如今,很多思想品德教育脱离实际,与现实生活分离,常常把范围固定在课本的内容中,理论往往显得宽泛和空大,不利于学生把它与现实的自然世界联系起来,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正是认识世界的阶段,不易于理解一些抽象的道理,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更应该回归到现实中,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事物,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使思想品德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中,使其在生活中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
1.把生活场景引入到课程当中去
在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往往存在与现实脱节的情况,也就是很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情况与课本知识不相符合,这就会导致很多事物互相矛盾,不利于学习的课程和理论知识融入到生活并指导生活,如果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够指导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解决学生的困惑,那么教学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教师应该把生活场景不断引入到实际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去,把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时候兴趣更浓,体会更深。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以生为本"的观念进行人性化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实践,改变传统意义上教师高高在上的姿态,同时也改变教师仅仅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更多地把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和活动的合作伙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把丰富多彩的世界融入到课程中去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讲解《我懂事了》这一课时,就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任务,如理解父母的工作、体会父母的艰辛、尊重别人的劳动等,通过这些课前预习,使学生领悟父母的不易,增强其对父母的感恩和感激之情,促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并鼓励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2.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只是由教师进行口述教学,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手段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中更要充分利用教学手段提高学习的条件,打造一个充满生活情境的课堂,例如在讲解《我的一家人》这一课时,就可以先放一段与之相关的描写家庭或亲情的视频,并随之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和《我爱我的家》等歌曲,然后再请每个同学说一说自己家庭里发生的有趣的故事,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到课堂中来。
3.联系实际,合理利用教材
篇10
经济体制的转换,社会结构的转型,文化氛围的变换,思想观念的更新,对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面临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家庭教育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在现实物质利益的刺激下,有一些家长只顾挣钱,无心顾及对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更无力配合学校进行教育。他们只管孩子吃饱吃好,穿戴时髦,从不过问他们的学习情况尤其是思想状况,把一切教育孩子的责任都推给学校。家长自身的行为方式也深深地影响着孩子,有的家长视钱如命,还有的家长行为习惯不良,这些都直接影响孩子。另外,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期望过高、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于孩子,希望他们能够光宗耀祖,于是对子女的学习成绩要求苛刻,但放松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使部分学生出现任性、自私自利等不良性格。
二是学校教育方面。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劳动者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标。但是在当前的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着偏差:第一,应试教育导致学校对教师的评价非常片面,往往是以学生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标准,教师的奖金、考核、晋级等切身利益也与学生的成绩挂钩;第二,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评价考核中较难量化,思想品德教育是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教育,在此过程中,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评价不够公正,导致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背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第三,受学校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学校校风不正,有的教职员工忽略自身行为的影响性,没有给小学生做出良好的表率;第四,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教育手段陈旧,教育方式落后,教育内容假、大、空,这些都不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三是社会教育方面。从小学开始,学校就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道理讲了很多,但是效果不够理想,究其根源,就是在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缺乏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环境对小学生的影响非常大,良好的环境为小学生成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不利的环境成为小学生成长的障碍。小学是人生成长的最关键时期,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完成。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抵消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例如学生会受到来自社会的一些不良思想影响,受一些书刊、音像制品、黄色网站等的影响,这些反面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
学校、家庭、社会既是小学生成长的环境,又是小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最重要的三个途径,三者理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配合、互为补充的关系。但如今三者在教育内容上的差异,不仅不会互补,反而只起到了相互抵触的作用。当代中小学生在学校接受纯粹的品德教育,在家庭受到的是利己主义倾向的实惠教育,在社会受到的是追求利益回报的商品教育,这种反差造成了涉世未深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混乱,削弱了品德教育的正面影响。因此,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对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一系列研究探索,努力构建一个能够促进学生创新人格与创新能力持久发展的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道德教育网络。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必须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有机配合,也需要德育工作理论研究者和德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是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建设。要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从学生的现实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最大限度、最优化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校园文化应融合思想性、知识性及艺术性,是对学生思想品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制度文化环境建设以及精神文化环境建设,要做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中主要是处理好两种人际关系:第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关系,这是对学生形成民主观念、平等精神的最好熏陶。第二,培养良好的同学关系。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良好、和谐的集体氛围,为学生之间的交往提供更多的机会,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在学校中既要发挥集体的团结互助和友爱合作的作用,又要营造个人积极进取、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这是使学生心情愉悦、奋发向上的源泉。
营造丰富多彩的活动氛围。校园活动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除了安排一些有计划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之外,还需要安排大量的校园活动,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辨别、选择和吸收社会文化积极健康的方面,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观念。这些活动除了具有娱乐、健身、休息等功能之外,同样还有着不可忽视的德育功能。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第一,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这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修养。第二,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确、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奠定教师思想道德素养的基石。第三,教师必须对学生有爱心,师爱是道德之本,是人类最圣洁、最崇高的感情之一。第四,教师必须虚怀若谷,谦虚好学,积极进取。教师有必要在业务上力求长进,努力跑在学生前头,才能当好学生的“领路人”,才能引导他们不断前进。第五,教师必须做到公正无私、严于律己。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的,教师只有公正无私、严于律己,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第六,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
二是要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建设国家和社区应做很多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以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博物馆、纪念馆及文化宫等具有思想品德教育功能的社会资源应对学生实行优惠或免费开放,加大对网吧的管理力度,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加大对黄色网站、书籍及音像制品的治理力度等等。同时,还必须强化社会的德育教育功能,通过立法,对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加大监管力度,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是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确保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应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除了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要外,还应注意对孩子进行思想上的关注,如: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道德评价体系,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孩子感受到互相关爱,互相尊重,确保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 上一篇: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办法
- 下一篇:乡镇四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