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24 18:0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孪生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孪生建设方案

篇1

数字孪生:建一座“虚拟城市”

"数字孪生"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的一种发展方向。”软通智慧总裁冯嵱告诉记者,“数字孪生”是从虚拟制造、数字样机等技术发展而来,是以数字化方式为物理对象创建的虚拟模型,来模拟其显示环境中的行为,最早被用于工业制造领域。而将其引入智慧城市建设,是基于创新的数字孪生技术与全域数字化融合,将物理城市精准映射到虚拟环境,形成数字城市;再通过城市科学模拟与仿真系统对城市进行科学预测,为城市管理者与企业提供有效的决策辅助,助力城市的发展规划和运营管理、产业转型与善政惠民。

概括而言,“孪生城市”就是将城市管理的各种数据映射到网络虚拟空间的数字模型,是数化万物与AI技术的具体体现。

AI算法为实现数字孪生提供了技术支持。它以大数据为基础,通过智能搜索分析,进行自我识别、自我判断,形成人们可见的自动驾驶、自动监控、自动生产等。一方面,AI算法方面的突破,让自动识别速度既快又准;另一个方面,5G网络的数据传输速度的极大提升,让人工智能和城市的各种场景结合在了一起。比如运用到自动驾驶领域,原本是汽车有一套独立的智能驾驶系统,道路有一套独立的智能网联道路,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将他们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解决出行问题的整体智慧方案

冯嵱表示,目前软通智慧已经将大数据和AI技术运用到了城市的科学规划、产业分析、舆情监测、精准扶贫、公共安全、交通出行、节能环保、文化旅游、医疗养老、社区服务等诸多领域。他们以城市为平台,提供综合的大数据应用和运营服务,逐步覆盖了政府、产业、民生的方方面面,使城市更加宜居和可持续发展。

与以往相比,孪生城市AI技术的运用将极大提升城市各部门协调管理的自动化。比如,生态环境网格化监测云平台护航智慧环保应用,在降低政府投资风险、规范监管执法、实现部门协调等方面实现了“全空间、全区域、全过程”的动态化智能管控。通过这些AI技术的应用,为政府优化产业结构提供决策依据和大数据支撑。

无感支付:量身定制个性化金融服务

如今移动支付、智能信贷、智能投顾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整个社会在朝着数字化、定制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一切智能的应用一定是先有数据,数据足够大,智能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随着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的维度越来越多,如何把包括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AI技术应用到金融服务等垂直领域的实践之中,渗透到业务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凡普金科创始合伙人、爱钱进总裁杨帆表示,未来金融将是“无感支付”。当你身处某一金融需求场景之中,一套完善、合理、定制化的金融服务方案便能够自动生成,大家只需简单的操作,就能轻松获得最佳的金融服务方案,真正实现“当你需要时,它就在那里”的无感体验。

篇2

关键词:智慧交通;城市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TN929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城市交通系统要实现智慧化,关键问题是交通系统中所有基础设施、设备、包括人等所有城市交通系统参与者的物理属性的数字化、电子化、信息化,即“数字孪生”。“数字孪生”就是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技术、运行历史数据等,集成多学科、多参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从而反映相对应的实体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过程。

2 智慧交通

智慧交通一词由智慧城市的概念引出。早期,交通部门便提出了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这四个交通准则,智慧交通这一词也逐渐被人们引用。智慧交通利用当代的科学技术和大数据促进人、车和环境的和谐,让交通发展得更加便捷、更加环保。随着我们现如今的社会不断发展,以往的传统交通管理系统已经无法满足我们如今的需求,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我们国家的交通出行安全性以及城市间的流通通畅性,那么我们就需要借助于这几年崛起的互联网技术[1]。随着我们国力的增强,我们国家的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等技术已经逐渐趋于成熟,而这些就是我们能够增强交通管理系统的技术。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国家的智慧交通系统也逐渐的提升,不仅仅能够更好地方便车辆的出行,同时还能够保证我们国家的道路通畅,不会发生堵车等现象。

3 城市交通中存在的问题

(1 )拥堵导致效率低下与能耗增加。交通拥堵是城市交通存在的最普遍与最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地区或大型城市,交通拥堵成为常态。由于交通拥堵,降低工作与运输的效率,增加生活与生产的成本,最终增加企业的经济损失或个人的不必要支出。对此,部分地区与城市大力推进公共交通,在道路中设置全时公共车道,可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情况。在部分时段,公共车道处于闲置阶段,对有限的道路资源是一种浪费,由此,说明对城市拥堵问题没有找到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案。(2 )交通事故率显著提升。当城市的交通秩序出现混乱时,会导致交通事故率的提高。造成城市交通秩序混乱的原因,主要是对行车过程监管、车辆调度安全、交通全局控制等方面的控制力度不足,有待完善。(3 )噪声及空气污染导致环境恶化。汽车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噪声、尾气,在交通拥堵状态下,噪声与尾气的危害会更加突出,这是由于频繁的汽车启停会成倍噪声的分贝与尾气的排放量。当汽车数量的大幅增加与道路资源不足的矛盾突出时,因交通拥堵产生的噪声、空气污染会加剧环境的恶化程度。为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对道路的拓宽与新建会增加土地的使用,造成一定的资源消耗。

4 智慧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4.1 车辆稽查

在智慧交通发展运用中,首先就是在车辆稽查领域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车辆稽查主要就是指对车辆的违章以及违规现象进行高效的识别和快速的联网处理。利用物联网技术中的射频识别技术、传感技术实时的收集车辆的动态信息,通过智能化的识别和判断能够直接实现对其违章或者是违规行为的判定,尽可能的减少交警在道路上拦车这一传统稽查方式的应用,实现车辆稽查工作效率的提升。在这一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的对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为了更好的实现对道路车辆的识别和信息监控,可以给车辆建立身份特征标识码,相当于我们人的身份证,每个车辆都有其对应的标识码,使其能够更加方便被感知。同时在进行物联网传感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传感设备的研发也要不断的迈向网络化和智能化,通过传感芯片的研究,实现更加精准的信息识别。除此之外,在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车辆稽查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与新型通信技术的融合,借助于光纤和移动网络,实现更加稳定和畅通的信息传输,并且要及时的把车辆违章和违规信息到对应的车主手中,实现全链条式的稽查监管。

4.2 路边停车

对基于 NB-IoT 技术的智慧路边停车系统,其工作原理为地磁车检器与基站通过 NB-IoT 网络相连,实现停车信息的传输,通过 NB 基站将停车信息送到停车管理平台。相关单位可直接通过停车管理平台实现对路边停车的使用监控及管理。而智慧路边停车系统的智慧管理主要体现在如何实现智慧收费,其主要原理是地磁车检器检测到车辆停泊,系统会根据车牌号和泊位号对应的停车数据进行计费。智慧路边停车系统的应用过程主要如下:(1 )车辆驶入路边停车位停好后,车主根据停车APP 提示将车牌号和泊位号进行停车登记,地磁车检器检测到车辆停入后,系统会按照地磁车检器感应到的停车时间数据进行计费。车主对停车费用进行付费后可驶离停车位

[2]。(2 )当地磁车检器检测到车辆停入泊位一定时间而未主动登记时,停车系统会录入车辆停车信息,并向收费员传递违停警报,通知收费员处理。收费员对车辆进行拍照取证,对车辆的车牌号和泊位号进行登记。(3 )对于不支付停车费用而直接离开车辆,系统会自动将车牌号录入黑名单中。相关执法部门可通过停车管理平台收集到的信息,与交管信息库和城市征信系统对接,对逃费车辆和其他违法车辆等情况进行执法与征信管理。

4.3 意外事故预防系统

在智能交通体系建立的过程中,系统的安全性和运行稳定性也非常关键,因此,构建5G技术体系时要充分融合技术优势和人工智能技术,利用智能感知系统完善对应的控制模式。5G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应用效率较高,其对应的通讯带宽、稳定性强。其中,人工智能技术运行系统能实时实现全路网图像信息的模式识别和结构化解读,此时,就能在事故发生前结合路况信息、车辆信息等有效预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及时落实相应的控制机制,最大化地降低运行难度。另外,构建5G技术网络体系的过程中,利用5G网络的低延时性无线网络,就能建立预警信息管理体系,联动对应的车辆车载系统,及时完成规避预警,避免大型交通事故的发生。

4.4 高速公路

互联网技术在智慧交通高速公路领域的应用主要就是体现在高速公路交费和路况信息以及突发事故信息推送等的方面。首先从高速公路缴费上来看,利用物联网技术将车辆信息和高速公路收费站到站点信息进行信息交换,就可以实现自动化的结算,通过安装 ETC 直接实现网络化的缴费,从而建立高速公路的绿色通道,极大的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投入。其次是从路况信息突发事故信息推送这方面来看,借助物联网技术可以在高速公路路段设立电子眼或者是电子扫描器等的设备,一旦发生突发交通事故就可以将相关的地点以及车辆信息传递到中央控制系统中,通过信息交换为高速路段上的车辆实时的进行信息的推送。

5 结束语

随着物联网、5G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进步发展,智慧交通的科技水平将不断提高,在智慧交通体系架构之内,平台的搭建与系统的建设的首要出发点是服务于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在此基础上,智慧交通体系的架构与发展最终应达成绿色、高效、和谐的目标,以促进城市的发展和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虚拟现实;沉浸式教学;艺术设计类专业;高职院校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不同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掌握。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的学生除具备基本的设计能力外,对学生的艺术素养、创业创新能力也有较高要求。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专业教学依然存在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不可回避的老问题

随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发展,相关专业在教学中逐渐呈现出诸多问题。第一,生源水平参差不齐。谁都喜欢优质的种子选手,但艺术和非艺术生源的不同类型客观存在,无疑对专业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第二,企业找不到岗位需要的人才。时空限制,在执行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与职业岗位的有效衔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不强;第三,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缺乏必要的艺术修养,学习一些课程也比较吃力,而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以及学生认知能力、就业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沉浸式教学新方法

沉浸式教学最早由加拿大学者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提出,是一种针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目的语言进行教学的全封闭式语言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快速有效的语言学习。沉浸式教学最早引入国内主要应用在语言类课程教学中,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逐步应用到一些其它专业教学中[1]。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简称VR)沉浸式教学是在沉浸式教学基础上,将虚拟现实技术与沉浸体验式教学相融合,实现一种独立实验、多人协作、实时互动、远程指导,让参与者完全置身于虚拟世界之中的教学方式,拉进供需矛盾和距离,让学生提前掌握真实岗位职责要求[2]。随着社会高科技发展与进步,可以把VR沉浸式教学方式引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使得一些抽象的课程内容能够以一种更直观、方便、及时的方式来完成教与学,可以大大减少非艺术类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与艺术类学生之间的差距。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VR沉浸式教学将教学内容场景化,设计作品三维立体化,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实践式、交互式的虚拟现实教学和实训虚实结合环境,学生综合认知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综合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也逐步得到验证,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喜欢和采用[3]。

二、VR沉浸式教学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作为教学工作者,如何教会学生将抽象的思维呈现在设计图纸上,如何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艺术类专业教学难点。高职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设装饰设计等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有个共同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基本能力目标是要在一定条件下能独立完成项目设计,从需求分析到方案设计完成,设计者不仅仅是在设计图纸上将效果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设计作品能够在实践中应用。针对具体的课程,借助VR沉浸式教学系统,开发出满足教学需要的资源库,教师在教学过程通过合理引导,学生在VR虚拟场景中,仿真完成抽象知识的学习,在虚拟场景中模拟设计全过程中,在熟练掌握设计流程的前提下,在实训室提供的设备完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从而增强学生对设计流程的掌握,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变难为易,提升教学效果[4]。场景的建设。在具体实施VR沉浸式教学过程中,核心关键是场景的构建。场景构建除了环境的虚拟化之外,还有就是实践教学过程中设计流程的构建。流程的构建需要课程讲授教师事前完成设计流程的构建,提供丰富的设计素材供学生使用[5]。只有将产品设计融入真实的场景过程中,学习者才能更加真实地体验与感受到氛围的重要性。场景的构建应该以真实的工作流程为依据,将设计流程移植到VR交互式系统中,将流程的每一步骤通过虚拟技术进行重构,让真实的场景在交互系统中重现,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最真实的工作流程与工作场景。信息化技术的运用。随着5G通信技术的大量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在交互式系统中,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进一步增强系统的交互性、可用性,同时借助这些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学生更好地完成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6]。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教学知识点更好融入交互式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清楚看到学生学习状况,学生也能够及时掌握自己的不足,从而实时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效果与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具体到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充分利用VR沉浸式教学,将会为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以下通过VR沉浸式教学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例,详细介绍具体的操作流程。

(一)VR沉浸式教学环境的搭建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5G通讯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VR教学与5G通信技术深度关联,让虚拟现实技术更广泛、有效地应用到教学之中。搭建VR沉浸式教学环境,首先:需要一套基于VR的互动设备,目前国内能够提供这样设备的厂商逐渐增多起来。其次,需要支持网络的教学系统,系统中提供教学需要的素材,这些素材可以自己开发设计,也可以委托设备提供商与学校共同开发。素材的多少与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VR沉浸式教学的效果,也与学生最终能力掌握息息相关。

(二)VR沉浸式教学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以前传统教学过程中,使用六步教学法完成一个案例的包装设计,第一,根据包装要求提出设计草案;第二,设计平面结构展开图,标示出各部分精确的尺寸;第三,根据产品特点完成包装的平面视觉效果图设计;第四,根据透视关系、空间结构生成包装的立体多维效果图设计;第五,调整平面效果和尺寸,完成包装打样,手工检验和沟通后,确定最终设计方案;第六,将平面效果图打印输出,完成正式打样,将打印输出的包装样品进行模切成型,完成包装成品的最终效果方案,正式上市。执行过程中发现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践缺点: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整完成一项设计,所涵盖的知识点较多、技能关键环节较多、包装结构复杂、包装材料、尺寸、公差、经验等设计理念和特色难以充分展现,很容易让人觉得麻烦、困难、不易坚持。例如:学生在设计平面图时往往很难把控期望值,设计过程中任何错误,或者尺寸上的偏差,将直接影响包装最后的多维立体效果。然而在设计前期,学生在样品出来之前无法直观看到最终设计效果,只能在实践时通过实物裁剪拼接完成三维立体成型。(1)设计是否正确、是否满足包装主客观要求,需要等实物成型后才知道,况且一旦设计有误,直接后果可能就是重新设计,但教学课时已无法满足;(2)前面成型的包装及设计过程中材料等资源将会直接浪费掉,让人产生挫败感,这种挫败感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3)由于非艺术生基础上的缺失,特别是不利于非艺术类学生的学习,会影响学生实践操作的成功率,失败多次后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采用VR沉浸式教学,学生可以在虚拟系统中进行包装设计与成型,整体教学过程交互性、直观性更强。以设计茶叶外包装盒为例,学生同样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茶叶盒的外包装设计,借助虚拟教学系统,学生完成二维平面图设计后,可以在虚拟的材料上按图进行“裁剪”,发现不恰当的地方可以适时进行修改、调整,直至达到包装要求,“模切”完成后可以进行“拼接”成型,如果在拼接成型的过程中发现设计上的误差,可以重新恢复原装,及时进行修改,再次裁剪拼接,直到完成包装设计要求,呈现最终的三维立体包装盒,整个过程简单、方便、直观、可控,借助虚拟技术,学生能够快速走进设计岗位中,可以达到从任意角度、视角来感受设计的包装作品,身临其境感受到茶品包装作品的尺度、色彩,更方便让学生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转换,让空间感、立体感、色彩感不强的学生能够快速达成自己的设计要求,同样是学生在额定条件下完成一项茶叶包装设计实践,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产品设计与制作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整体协调能力也充分得到锻炼,同时让人能及时获得小小成就感和愉悦感,从而大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VR沉浸式教学反思

通过VR沉浸式教学在包装设计课程中的运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设计效率,使得包装设计成功率得以大大提高。VR沉浸式教学有效解决了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过程中抽象性设计问题,使得教学过程更直观、交互性更强。同时,通过VR沉浸式教学系统的运用,让专业教学更加方便、快捷,尤其对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能力提升帮助显著。但是从实践过程中也发现,VR沉浸式教学系统中素材的开发尤其重要,课程素材的制作质量、数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需要教师在素材制作方面加强与企业协作,共同开发出更多更优质的素材库,从而增强VR沉浸式教学的效果[7]。VR沉浸式教学系统的开发要更加贴近工程实际,除了满足真实场境的虚拟外,更应该在系统的可用性、仿真性等方面下工夫,让系统不仅能够模拟出真实的工程设计场景,还能够为教师与学生搭建一个良好教与学的沟通平台,让教学过程与工程实践流程合二为一,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快捷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VR沉浸式教学系统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与学习工具,不能指望一切都由这个系统去完成。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合理利用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相长才能够实现专业学习的长足进步。

四、结语

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VR数字孪生云服务已经在房产、家装、酒店、民宿、文旅教育等领域广泛应用,聚多功能于一体的VR数字艺术设计实验室的构建,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践等课程教学提供全新的教学方法与参考,大大缩短职业院校与企业间在艺术设计技能人才需求的鸿沟。将沉浸式教学引入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不仅仅解决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难点痛点问题,也为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让非艺术设计类学生能够在VR沉浸式教学过程中更直观、形象学习技能,提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宏炜.沉浸式教学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48(5):68-70.

[2]江婕,谌童.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教学实践探索[J].教育信息技术,2020(5):39-42.

[3]孙开来,李霜.沉浸式教学法于高职院校小语种教学中的运用[J].校园英语,2020(33):112-113.

[4]张楠,徐铭徽.沉浸式情景教学研究概述及价值探析[J].作家天地,2020(18):116+118.

[5]刘宁.基于沉浸式教学法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生态环境分析——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2):180-181.

[6]薛如冰.沉浸式教学介入高校实验动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职业教育,2021(24):20-21.

篇4

摘要:针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结合上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设置、校企合作、思想政治教育、创业精神、就业能力培养等方面探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教学的对策,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人才培养;学生就业;存在问题;对策

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一方面是新增611万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加上2008年已毕业但未就业的近100万人,总数将达710万人左右;另一方面,受经济危机影响,就业空间相对紧缩,企业人员需求下滑。需要我们要认真研究的,提出适当的对策。

总理在2009年1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时提出了的“切实解决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2009年1月9日至11日,他在考察常州市高等职业教育园时强调,要把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人才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在职业学校学习,不仅要懂知识,还要掌握技能,更要学会生存。

一、存在问题

1.专业设置不合理。

一些学校不结合自身办学定位,不研究社会需求,不问办学条件,缺乏专业建设长远规划,一哄而上,片面追求种类多、数量多、名称新,专业设置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导致了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并存的矛盾。还有一些大学专业设置过细,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所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有所差距,适应面窄,影响就业。此外,一些学校为争夺生源,未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盲目开设热门专业,导致一些热门专业遍地开花,专业趋同化非常严重,以至于一些热门专业的学生刚入学事实上就被打入了就业难的冷宫。

2.人才培养方式单一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影响下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素质和能力培养,忽视了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使得毕业生缺乏人文精神,缺乏创新意识与实践动手能力,最终导致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就业。

3.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不少学校片面追求高层次,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本科院校争上硕士点、博士点,这似乎已成为一种时髦。在追求高层次办学过程中,一些过去十分有专业特色或专业优势的学校放弃了自己的特点,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出现了明显的偏差,从而导致人才培养规格雷同,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只不过今明两年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更加雪上加霜。所以,要解决此问题,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二、大学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目前大学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要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迫切需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策略,努力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对高等教育来说,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多样化是其发展过程中一对必然的孪生兄弟。如果一所大学的宏观定位确定为教学型大学,那么教学性就是它的主要特点,其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考虑劳动力市场的直接需要,培养应用型、技术型等当前社会急需的人才;如果一所大学将自身定位在研究型层次上,那么这样的大学不应把社会需求作为主要方向,而应注重学术性的研究,像清华北大都属于这类型学校。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依据一定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社会发展要求,为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而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的选择,已形成一系列专业和课程,构成一定的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高校只有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现实和长远需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才能从知识和能力结构上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传统的基础性学科相对过剩、新兴的应用性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比较薄弱,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且专业趋同化严重等问题。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高校在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的调整改革中,应密切联系地方经济特色、地方传统文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强化办学特色。具体来说,一是在学科结构的调整上,要坚持贯彻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分类型培养,加快传统学科的改造,加大应用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的发展力度,建立起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新的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对研究性人才,要开设有一定深度的专业选修课,拓宽他们的知识基础,提高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要开设知识领域广阔的专业选修课,使他们更多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二是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上,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由培养对口的狭窄的“对口型职业人才”(即专才)向适应社会发展的“宽口径专业人才”(即通才)转变。专业课既要体现拓宽专业培养“通才”的目标要求,又体现自己专业特色

(三)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人才培养方式是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落实课堂教学而采取的一系列途径、方法和手段。培养策略是培养目标实现的有效保证。高校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管理体制等,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实际效果。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以往那种满堂灌的 “注入式”、“填鸭式”、“地毯式”教学方式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高校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校园网、数字化图书馆和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并提高对学生的开放度和服务水平,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需要较强形象性思维的内容或需要逐步展开演示的内容,尽可能运用动态演示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二是要以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为出发点,充分运用网络、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把网络教学、集中授课与分散讨论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是要改革考试方式。学校应采取和鼓励教师进行考试模式的改革,对需要进行笔试的课程应增加主观题的比重,探索开卷、口试、大作业、实践报告、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课程考试方式,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营销和管理类的某些课程,可具体设计若干案例题,考核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实践教学作为融合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际的重要形式,对于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围绕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走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这其中,学校要解决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的部分,企业要解决的是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提高部分。学校通过合作办学,可以不断探索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企业通过合作办学,促进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研发攻关等进程的加快和提速,为产品的升级换代,企业上台阶增强动力;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体验了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中螺旋式上升的酸甜苦辣,会促进自己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进一步完善,学、做、想三管齐下也会进一步促进自身素质结构的合理化,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3.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新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在“传授型”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侧重于对师生双方“守时”“守纪”以及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效果的规范和制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高校应实行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贯彻“严格目标要求、放活培养过程、实行弹性学制、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管理方针,推行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和学生自主选课制,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自我成才的宽松环境和平台。

4.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应突出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重视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以及敬业精神的培养。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采取“订单教学”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实行学业文凭和职业资格“双证书”制度。大力发展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此类高校要找准定位,突出应用技能培养的办学特色。要按照人才市场供求信号进行学科、专业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以适应社会需要。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都要与其他综合性本科院校有所区别。要注重贴近实际、贴近实战需要,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并渗透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大批的基础厚、专业精、技能强、素质高的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灰领人才。总结高校发展的历史经验,不难看出高校的人才培养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不断变化的,但是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5.国家宏观政策支持

3月17日,教育部下发《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首次以公告形式公布了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包括20条新举措,将对“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等五类大学毕业生,提供补偿学费、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根据“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大学就业制度,政府出台措施,调控大学毕业生的走向,是十分必要,也是正常的。

6.就业能力培养。

据职业介绍中心负责人介绍,与前些年相比,用人单位的人才消费理念更加理性务实,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学习能力、吃苦和敬业精神。有的企业反映,虽然招聘时有很高的淘汰率,但一些大学生来了以后还是让人不满意。这一方面是指技能上的缺乏,另一方面也有工作态度上的问题,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培训,他们很难在工作中体现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中创软件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负责任,是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最让用人单位头疼的问题。(1)加强正确的理论、信念、人生观的教育,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的侵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成功标准,树立远大的理想。

(2)加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力度。通过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了解职业,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确立自己努力的方向;获得求职技能,以自信的姿态加入到求职大军中去;另外,还要利用课程进行职业道德培养。(3)注重情商培养。情商是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竞争、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是学生获得成功人生的重要因素,已成为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砝码。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从自然人这些非智力因素,大都要通过情商教育才能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