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保护耕地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24 18:0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保护耕地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面对新农村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耕地日益减少的实际情况,应该进行正确对待。全面掌握新农村城市化的基本规律,确立城市化进程和土地整体保有量之间的动态平衡的科学理念。全方位使用科技手段来改善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土地问题。措施之一就是想法设法就是提升土地容积率,提升多维空间使用效能。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做到城市建筑物的立体化,并且积极发展高层建筑,有效减少耕地面积的占用;另一方面,全面开发使用地下空间,创建地下停车场、储藏室、停车位等设施,让城市周围建筑用地成本进一步减少。
2 统筹规划系新农村城市发展与耕地利用
尤其是对在开展新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未全面使用土地的问题,需要辩证看待好耕地保护与新农村城市化之间的关系,科学协调、统筹规划,有效促进两者间能实现共同发展,这需要在开发与使用城市土地资源过程中,将新农村城市土地的使用规律与土地经济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对城市化用地开展结构性调整。当地政府需要边定好新农村规划使用的中长期规划,采用法律、经济、行政监督等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机制。推动新农村城市发展以及耕地保护等有机结合;建立完善的城市建设规划以及耕地使用的规划要求,将开发和使用新农村城市建设与土地使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快耕地的市场化建设步伐,进一步盘活农村城市化中存在的一些存量土地,也就是将那些闲置的土地进行重新再分配,实现科学合理使用土地结构的目标。二是,科学调整农村城市化建设用地结构,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全面改善城市整体环境。三是,需要引导新农村城市化发展布局和发展方向,让其发展更加趋于合理化,全面改善产业结构布局,适当调整城市功能,开展旧城改造,全面发挥新农村城市化土地的最佳效能。
3 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加强新农村城市化建设成果
因为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存在不完全的情况,所以,政府需要在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等多个方面开展必要的调整,保证农民城市化后转移的不仅仅是劳动力,还是包含合法身份、稳定的住所、生活上的保障,将家庭都移居到城市中生活。为此,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在就业方式是实现非农业化。所以,需要消解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一些壁垒,进一步增加农民择业的额机会,改变自身的身份,消解一些不必要的制约因素,鼓励农民实现有计划地到城镇落户,让其以非农资格实现就业,实现职业和身份的同时转换。其次,还需要在农村土地制度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在新农村城市化,农民扎根城市后,需要将一些分散的村庄再次进行整合,将其发展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可以复耕为新的耕地,这样就能获得更多的优质耕地,便于开展规模化的土地作业,重新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最后,因为耕地资源本身存在一定的稀缺性,所以,还需要建立耕地保护的具体政策, 严格保护耕地,提升耕地保护水平。
4 优化耕地配置,提升耕地质量
篇2
关键词:土地管理;耕地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耕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保护耕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改进和创新土管理机制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土地管理新机制,规范耕地使用与保护的相关制度,以夯实农业发展的基础,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一、耕地保护前提条件
1、要摒弃发展经济与保护耕地“对立”观点。有些地方片面强调发展经济的重要性,认为保护就抑制了发展,要发展就须占用耕地。因此,为了发展不惜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指导下大量耕地被占用来搞开发,造成耕地锐减。须知只有保护好耕地,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建设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而不是对立的。
2、要克服“无所作为”观点。有些地方,特别是资源相对贫乏的地方,在处理土地供需矛盾时,不是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而是产生畏难情绪,消极应付,无所作为。这不但会耽误经济发展的时机,也不利于促进耕地的保护。因为经济发展了,实力壮大了,反过来又能保障耕地补充建设资金的落实,促进耕地保护工作。
3、宣传、贯彻、执行好党的方针政策。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信息渠道,大力宣传党的一系列扶持“三农”的方针政策,力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宣传的同时要贯彻、执行好党的方针政策,包括土地长期承包不变的政策、两用地自主经营的政策、允许土地集约经营政策、种粮补贴政策、基本农田保护政策、耕地征用和补偿政策、失地职工的就业和生活保障政策等,以调动和激发职工经营好承包地的积极性。
4、大力开展“珍惜每一分土地”为主的思想教育。要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教育职工树立“珍惜土地光荣,浪费土地可耻”的观念。
二、当前在耕地的保护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耕地的管理体制还不健全
(1)保护耕地意识淡薄,没有形成一种全民参与和保护的激励机制。
(2)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上就不高。我国土地受偿的主体为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只能在集体经济组织中受偿,但是有的失地农民并不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而却丧失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不到生产和生活的保障。
(3)缺乏对耕地进行专门保护的法律法规。在操作过程中因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出现占用、买卖等非法转让土地和越权审批、或先征后批、或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占地的现象,导致农村土地流失。
2、缺少土地利用整体规划
我国和各个地区尚未形成整体的土地利用规划以及耕地保护规划措施,对土地的使用特别是耕地征用的随意性较大。一些地方不按照实际情况,随意扩大城市规划范围,并且更改耕地位置和调整农业结构,违反规划和计划批地、用地,缺乏对征用土地用途的管控,导致土地资源的减少与浪费。
3、耕地保护重数量轻质量
对于建设占用耕地我国往往是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方式来补充耕地。但是目前不论是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还是土地整理措施,其补充的耕地在质量以及生态方面,与其所占用的耕地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4、耕地后备资源贫乏,隐匿虚报耕地实有量
我国现仅有约2亿亩耕地后备资源,即使这些可开垦成的耕地得以实现,人均耕地也不足1亩。有些边远地区的乡镇以及农垦系统和军队农场之中,他们实有耕地面积大,而填报统计数量小,隐匿一部分耕地不报。
三、加强土地管理,提高耕地保护的主要措施
1、建立严格、完整的保障机制
首先,必须严格按新《土地管理法》规定规范用地管理。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通过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限定建设可以占用土地的区域,对各项建设用地实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控制建设占用土地(耕地)的规模;占用耕地须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等,通过这些措施使各项建设占用耕地数量降到最低限度。只有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才有可能切实保护好人民的“饭碗田”。耕地保护工作应象抓计划生育和安全生产工作那样严厉的手段,将耕地保护作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节约、挖潜用地上做文章,使耕地总量保持平衡基础上有所增加,在全社会营造“节约用地光荣,浪费土地可耻”,“增加耕地有奖,破坏耕地有罪”的社会氛围,真正扭转耕地保护力度不足的局面。另外,必须加强土地监察力度,及时巡查并制止侵占、破坏耕地的违法行为,对出现问题处置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及时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2、明确耕地产权
耕地保护产权不清导致我国耕地资源大量损失和耕地质量下降,还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在耕地保护产权不清的条件下,出让建设用地的巨大利益,诱使各方相互推卸保护耕地的责任和义务,竞相把农地转为建设用地。从目前来看,耕地保护制度并没有对耕地保护的产权划定界线,只是通过行政管制等手段进行纠正。但明确耕地产权对耕地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3、严格耕地征用审批
要对原有耕地进行规划、整理,从而抑制城市的无序扩张。严格耕地征用审批程序,有效控制用地数量以及用地范围,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耕地。就现在而言,土地利用格局、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安全很不和谐。耕地不仅仅是粮食安全保障,更是生态屏障。人类利用耕地首要目的是运用耕地系统的功能生产粮食以及其他生物产品,与此同时其自身又提供了一种新的生物生存环境,形成耕地生态系统特有的种群结构和食物链,为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和延续提供了条件。而且在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上有一定的作用和功能,形成了与城市不同的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
4、加强农村土地整理
对于农村来说土地浪费现象是比较严重的,要加强对这些土地的整理,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平台。对农村土地整理可以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农村宅基地整理是工作重点之一,农村宅基地分布广且分布散,所占用的土地面积大,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来规划居民的宅基地,科学管理,对于瞒报或者违法建筑进行没收恢复成耕地。农村尤其是东北农村宅基地院落不规范,土地没有集中或集约利用,每户占地面积较大,而这部分土地并没有形成有效生产。所以对于有条件的农村可进行集中规划建设,比如可建造高层楼房满足居住者需求。
5提高耕地保护意识
一切行动从意识开始。耕地保护也要从意识形态开始,提高相关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的保护意识。加大对耕地保护的宣传力度,把耕地保护理念深入到人心,让人民自觉发起耕地保护行动。同时加大执法力度,让法律发挥其应有作用,对于一切不符合法律程序的用地坚决给予处理。加强巡查,建立土地动态巡查制度,成立土地巡查小组,坚持定期巡查,巡查到位、不留死角,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大对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对重大违法案件要公开查处,一抓到底,既要处理事,更要处理人,构成刑事犯罪的,要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在法律的配合下思想意识才能渗透彻底。
结束语
总之,土地是我国发展的根本,保护耕地是维护我国长治久安的重要决策,必须要立足实际从根本上转变耕地的发展方式,并从生态、法律,行政制度层面做好耕地保护的工作,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参考文献
[1]李彦芳,张晓霞.建立耕地保护利益引导机制必要性的探讨[J].当代经济管理,2010,(05).
篇3
耕地是人类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基础,耕地数量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县山大沟深,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稀缺,近年来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务工,农村耕地出现撂荒现象,致使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给粮食安全带了严峻的挑战。各镇各有关部门要站在确保粮食安全和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高度,充分认识防止耕地撂荒工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开展调研,积极采取措施,切实把恢复撂荒地生产、防止撂荒地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尽快恢复撂荒地生产,坚决遏制耕地撂荒势头。
二、强化措施,切实防止耕地撂荒现象发生
(一)摸清撂荒现状,科学制定复耕方案。各镇、各有关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迅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撂荒耕地、弃耕地的大检查,全面摸清撂荒耕地的现状、户数、面积,查明原因,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和恢复撂荒耕地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加大对可耕地的保护力度,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尽快研究制定增加耕地投入的鼓励政策和禁止耕地撂荒的有效措施,增强农民保护耕地的自觉性,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切实减少季节性撂荒,杜绝常年性撂荒,做到应耕尽耕,应种尽种。
(二)科学分类指导,恢复撂荒耕地生产。制止耕地撂荒行为,恢复撂荒地生产,要在摸清情况和原因的基础上,实行分类指导,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科学推进。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进一步落实土地承包政策,依法确认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对征而未用的闲置土地,国土资源部门要依法严肃处理,超过年限未开发利用的要坚决收回土地使用权。对占用耕地抢搭乱建、假种假栽、搭建简易温室大棚而不进行实质性生产的要限期拆除并予以整理,恢复耕种。对基本农田的撂荒耕地,发包方(村社集体)和承包方须及时恢复耕种,不得荒芜或改作非农业用途。对人为造成撂荒的,由所在地镇政府责令其限期耕种。对撂荒1年以上的承包耕地,发包方要按照有关规定组织代耕,代耕收入归代耕人所有,不得撂荒;对长期无人耕种的承包土地,在不改变原承包关系的前提下,由村组负责,采取托管的办法,交由有经营能力的大户经营。对因贫困无钱购买子种、化肥等生产资料或因缺乏劳动力而无力耕种产生的撂荒地,所在地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要发动群众开展生产互助,农业、供销等部门要组织好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供应,金融部门要提供小额信贷扶持,全力支持其尽快恢复耕种。因弃农经商或长期外出务工无法耕种而长期撂荒的耕地,发包方要组织代耕,并采取办法通知撂荒农户,限期(下一季)恢复耕种,到期仍不能履行耕种义务的,镇人民政府和发包方要动员撂荒农户自愿流转承包地。对因耕地生产力低而撂荒的,要大力筹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增加中低产田改造投入,提高耕地生产力。
(三)做好土地流转,防止撂荒现象加剧。要加快构建以家庭农户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和耕地撂荒的问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经营权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鼓励农户通过转包、租赁、互换、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不断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形成土地流转吸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土地流转的良性循环,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组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加强土地流转指导和服务,努力为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提供信息咨询、委托、合同签订、纠纷调解等服务,保护农民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合法收益。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的扶持。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的准入、监管和风险保障金制度,防止出现流转土地非农化。
篇4
一、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广泛宣传
我乡将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政府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成立以乡长为组长,分管国土及农业的副乡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耕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乡人民政府与各村签订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明确各村村主任为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下达各村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落实耕地保护专项经费,并将耕地保护工作纳入干部任期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各村民委员会,要充分利用各类会议,广泛宣传宣传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的目的意义、耕地保护和土地用途管制等法律法规,确保全乡耕地保有量不减少。
二、健全制度,管理到位
为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耕地保护的意识。乡政府结合实情,要制定相关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成立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考核办法和措施。二是制止耕地闲置、撂荒,结合土地流转的政策,将无力种植的农户荒地向耕种大户转包,从而杜绝耕地闲置、荒芜现象。三是规范用地管理,无论是农民建房或公益事业建设用地,都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可按程序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四是严格土地巡查制度,乡政府组建由国土、农业相关部门组成基本农田保护巡查队伍,坚持每季度巡查不少于2次,对巡查的情况做好记录,在巡查中发现破坏耕地的行为立即制止,并加大处罚力度。五是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政策,落实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一点不少,质量一点不降,决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做非农用地这一不可逾越的红线。六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一要对基本使用进行定位、定量、定人的管理模式,每村每组每户落实责任人。二要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片、保护块,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并将基本农田地块登记造册。三要责任明确,分组管理。
三、实行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
年终对各村组的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工作进行考核汇总,辖区内现有耕地保有量不减,基本农田保有量不减,确保县政府下达的耕地保有量。第一,在农户建房新建审批上,坚持能改扩建的必须改扩建,能占非耕地的坚决不准占耕地,建立新建房农户签订原宅基地复耕协议,并督促复耕到位。第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促进新农村建设,集约用地,减少农村建设用地的实用面积。第三,将土地开发整治项目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保护2014年开发土地整治成果。第四,积极争取上级农业、国土、水利、财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第五,乡农业站要采取各种措施,培育土地质量,增强经济效益,提高耕种质量。
篇5
土地整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农地整理与市地整理:根据我国国情,现阶段土地整理的重点在农村地区。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平整土地,改良土壤;道路、林网、沟渠等综合建设:归并农村居民点、乡镇工业用地等;复垦废弃土地;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1.土地流转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基本涵义是保持现有耕地数量,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数量还将增加,我国人口基数大,且其增长趋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会扭转,土地面积的有限性、空间位置固定性决定了无限增加耕地的数量是不可能的,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关系到国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全局。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只有实行土地整理,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才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措施之一。我国农村土地通过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和利用效率的潜力很大:各类零星闲置土地、废弃坑塘及未利用的土地数量较大;由于受自然耕种条件限制产出率低和沟渠等土地占有较大比例:对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的市、县,利用自筹资金或耕地开垦费,通过全省统一安排到后备资源丰富的市、县开发新耕地,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2.土地流转对生态环境改善
生态环境安全指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基础处于良好的状况或不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或者说生态安全是生态系统维护在能够满尽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状态:通过土地整理,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缓解人地矛盾;土地整理与通过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建立一个合理的生态系统,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实施,提高项目区土壤的蓄水能力。系统配套的水利设施可减少项目区的地表径流量,增强防洪、排涝、抗旱的能力;通过增施农家肥、绿肥和秸秆过腹还田、压青等土壤改良措施,最大限度地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通过植树造林、兴建农田林网,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其生态效益。
二、土地流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
土地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农民富裕的物质基础。土地整理对田、水、林、村的综合治理将构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平台,奠定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1.以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通过土地流转,引导各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向产区集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土地流转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构建特色农业。
2.以土地流转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通过土地流转,鼓励农业企业申请使用国家有关农业科技的研发成果,促进各地区特色农产品走向规模化,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3.以土地流转推进农业机械化
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土地整理是以机械化生产为内容,因此必须提高农具的机械化装备水平,才能实现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生产。
4.以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
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土地整理增加了耕地的面积,提高了耕地的质量,改变了人们以往依靠自然的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土地整理夯实了农业基础设施,实现了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为规模经营奠定基础:土地整理后的耕地改变了传统土地的利用格局,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在土地整理工作的要求下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的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的经营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
三、土地流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发展的作用
1.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
在建设用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对农村分散、闲置的以建设用地为主的土地综合整理,将整理完成的建设用地(拆旧区)等量置换到城镇建设发展区(建新区),一方面可以拓展城市发展的空间,保障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增强以城镇经济为主导的区域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高于农村建设用地,可以提高城乡建设用地的整体利用效益,改善城乡土地利用配置效率。
2.有利于理顺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篇6
农业补贴改革势在必行
农业补贴是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重要组成,自2004年起,我国先后实施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三项补贴政策(即农业“三项补贴”)。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降低粮食生产成本、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稳产增产、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的深刻变化,农业补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脱离种粮对象、精准度变弱、发放程序繁杂、行政成本过高、补贴效益递减等问题,甚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偏离了原有政策目标,迫切需要调整完善。
国家2015年启动了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试点工作,将“三项补贴”合并为一项,旨在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在全国范围内从农资综合补贴中调整20%的资金,加上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统筹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重点用于支持建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从试点情况看,通过统一农业“三项补贴”资金的审核和发放程序,标准清楚明了,减少了基层多口径、多次核实种植面积的工作量,政策落实更加简便、快捷、有效。总体看来,“三补合一”后,完善了农业补贴政策,改进了农业补贴办法,提高了农业补贴政策效能,耕地撂荒现象减少了,农民的获得感增强了,政策满意度提高了。可以说,改革政策方向正确,目标明确,操作简便,取得了预期效果。
今年4月起,国家连续下发了系列文件,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重点为:一是支持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象原则上为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鼓励创新方式方法,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引导农民综合采取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施用有机肥等措施,切实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自觉提升耕地地力。二是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对象主要是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近几年支持重点是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并推动担保业务尽快实质运营,切实缓解农业生产“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意义非同寻常
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是按照中央“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总体部署作出的重大政策调整,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重要举措,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具体体现。这次调整,预示着财政支农具体思路发生了变化,将逐步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是促进了支农政策“黄箱”转“绿箱”。“黄箱”政策指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并非自由贸易的政策措施。“绿箱”政策指政府支持的农业补贴对贸易不产生扭曲或仅有微小扭曲作用,未对农产品的生产产生较大的影响及不对生产者提供价格支持的补贴措施。二者关键的区别在于是否扭曲生产和价格。政策调整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用于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在世贸组织规则中使用不受限制,拓展了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政策空间。
其次是提升了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农业“三项补贴”改革突出绿色发展,推进农业“三项补贴”由激励性补贴向功能性补贴转变、由覆盖性补贴向环节性补贴转变,让财政补贴这块“好钢”用到保护耕地地力的“刀刃”上。通过将农业“三项补贴”中直接发放给农民的补贴与耕地地力保护挂钩,明确撂荒地、改变用途等耕地不纳入补贴范围,鼓励农民秸秆还田,不露天焚烧,主动保护耕地地力,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意识,实现“藏粮于地”,使政策目标指向更加精准,政策效果与政策目标更加一致。
再次是推动了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当前农业虽然保持了增量增收,但总量与结构、数量与质量、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等矛盾较为突出,特别是家庭小规模经营仍较为普遍,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变以前“平均施力”为“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三项补贴”的增量资金全部用于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既稳定了用于承包权的农户,减少了改革阻力,又给拥有承包权的农户保护耕地的义务以补偿,推动了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
最后,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加快了农村金融深度发展。近年来,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发展迅速,但贷款缺乏抵押物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软肋”,导致“融资难、融资贵”。农业“三项补贴”改革,通过调整部分资金支持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并强调其政策性、独立性和专注性,既有效撬动了金融和社会资本注入、支持了现代农业建设,有效缓解了农业农村发展资金不足问题,也在新常态下创新了财政支农机制,放大了财政支农政策效应,同时还兼顾了效率与公平,适应了农业产业升级对金融支持的需要,使农村金融得到深度发展。
让种粮农民吃上“定心丸”
2015年,河南实施了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从运行情况看,提高了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减少了工作环节,减轻了基层负担,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据了解,截至目前,河南省18个省辖市和10个直管县已基本完成补贴发放工作,共发放补贴约107亿元,真正让种粮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从政策上看,河南在总结去年试点经验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完善了补贴发放相关的制度、措施。补贴对象为所有拥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的种地农民(含农场职工)。补贴资金由中央财政根据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等因素分配到河南后,省财政下达市、县,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县级行政区域内实行统一的补贴标准,各地当年未使用完的补贴资金及上年结转资金,可在下年继续统筹安排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补贴面积界定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面积为基础,尚未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地方以二轮承包耕地面积为基础,实行排除法进行调整,据实核减改变耕地性质的面积。补贴面积核实由乡镇政府负责,县级农业部门对乡镇上报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清册》内容汇总确认后,送同级财政部门作为发放补贴的依据。补贴资金兑现由县级财政部门会同承办金融机构将补贴资金存入补贴对象的补贴存款固定账户。农户持本人身份证(或户口簿)和农户补贴存款固定折(卡),可随时到承办金融机构办理补贴资金存取款业务。
篇7
关键词 耕地保护;建设用地;合理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342-01
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因此土地资源的匮乏和耕地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耕地的严重流失直接威胁粮食的种植生产安全,如何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建设用地的规模,积极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双赢发展是摆在社会各界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通过分析阐述,以期给相关工作人员一定的启示。
1 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合理发展的概念
耕地保护是指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的条例和法规来保护可耕用地或者适合耕种的土地面积不得随意减少或者因各种理由被占用的相关行为和政策法规。
建设用地的合理发展是指在能满足当地适合耕种的土地面积及能够保证当地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和前提下,根据当地的人口规模及经济指标、土地可用量对建设用地规模的预测,最终在耕地保护的约束下确定合理发展建设用地的规模。
2 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扩张的关联性分析
我国的建设用地用途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分别是道路和交通用地扩展、住宅建设用地扩展和以绿化和旅游、工业用地为主的其他类型用地扩展。“要致富先修路”,可见自古以来道路交通规划用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关键的同时也会占用大量的农耕用地;无论是农村与城市,人口愈来愈密集的当今社会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土地资源建造经济适用房或者农民的宅基地自建房,来满足基本的生活空间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生活的需求呼之欲高的情况下,绿化、旅游、工业用地等需求的巨大增长,也是耕地减少的重要因素。以上3个方面的需求会导致耕地的严重减少。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耕地总量平衡政策采取“先补后占”“占一补一”的手段,这样就造成了肥沃的农耕用地先被占用,部分地区为了在数量上保持耕地总量的平衡,很大程度上用质量不佳的土地补充了耕地,这样就降低了耕地质量。当前我国耕地补偿对新补的农用耕地验收上还有很多缺陷。这种验收制度仅仅是为了完成验收任务,仅仅是对无耕作物的土地进行验收,并没有把土壤的质量、肥力、区位因素以及气候条件纳入验收标准。另外,新增建设用地产生的三废也会对邻近的耕地产生污染,以上这些因素是严重影响耕地质量的直接原因[1-2]。
3 耕地保护约束下建设用地合理发展的措施
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的合理发展,本质上是人口增长与自然生态环境如何和谐共处的关系。要想取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将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在城市建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的不利环境下,积极寻求保护耕地和城镇建设用地“两道方程”的联解答案,只有找到了二者的交集才能够建立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合理利用的双赢模式。具体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3.1 高度重视保护好以基本农田为主的农耕土地
首先要坚决执行国家耕地补偿“占一补一”的平衡审批制度,严格遵照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规定,保持耕地总量不减少,守住基本农田底线不动摇。其次做好建设用地与当地人口、经济发展需求的合理测算,建设用地规模测算包括社会经济指标测算、经济指标下建设用地规模测算、规划期土地可供转用量测算、建设用地合理规模的确定4个方面的内容,相关部门认真做好数据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科学测算做好当地建设用地的合力发展规划。再次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的觉悟性,提高群众支持政府科学性、合法性决策的力度[3-4]。
3.2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激活存量用地的使用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增加投放用地来解决建设用地盲目无序扩张带来的土地压力。城市建设用地应当符合当地总体土地规划政策,在认真预测的前提下,优化土地利用的布局和结构、鼓励推进集约用地和节约用地,适当提高商业、住宅等项目的容积率,充分合理利用地下等可利用空间,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能。
3.3 保证土地资源配置公平性
土地从古至今作为稀缺性资源在配置过程中有着浓重的行政权力色彩,过多的行政干预是造成土地配置不公平的主要原因,应坚持市场在土地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联合起来推进经营性用地招标机制,提高土地配置的工作效率、公平性和土地产生的效益。
3.4 加大打击违法用地力度
近些年违法占地屡禁不止,这也是农耕土地减少的原因之一。城乡结合部的“小产权房”“一户多宅”现象十分突出,各县区国土和乡镇建设部门要加大查处违法占地建房行为,加大耕地保护力度。
4 结语
积极探索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合理规划之路是实现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必经之路,广大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只有积极依照科学和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在保护耕地的约束下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配置找到一条合理的出路是当前发展建设要解决的第一要务。
5 参考文献
[1] 刘华宾.耕地保护约束下建设用地合理发展规模研究:以河北省卢龙县为例[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9.
[2] 徐睿.基于多目标规划优化模型的耕地保有量预测研究:以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篇8
【关键词】农田保护;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一、科学编制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
为切实保护好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自2009年开始,我县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以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为依托,把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作为规划修编的基本原则,全县基期耕地面积53411公顷,重新规划和补充划定基本农田共计39001公顷,并将基本农田定位到更新后的土地利用现状电子图上,从每个图斑生成各类基本农田数据,实现了图、数、地块的统一。将每一块基本农田的位置、界线、地类、面积、权属、地块编号、保护责任人等进行重新登记,更新基本农田保护登记台账,重新绘制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分布图,并及时将相关信息录入计算机,建立了基本农田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使信息系统具有丰富的查询、统计、更新、监测功能,实现了基本农田数字化动态管理和动态监测,形成“一乡一图、一村一档、一户一书、一地一牌”的管理模式。全县共划定保护区块938块,设置保护标识129个,其中擎天柱1个,横碑21个,双立柱107个,实现了永久性保护和以图管地。基本农田档案管理规范有序,我县基本农田保护“墙上有图、地上有碑、柜中有档”并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工业项目上山、设施农业靠边、整合分散庄点、盘活存量资源”的新路子。
二、层层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
为将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落到实处,市政府与县政府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明确落实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同时县政府与乡政府、乡政府与村委会、村委会与农田承包户层层签订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全县共签订50000余份,把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责任落实到各级政府、村干部和每一个农户,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紧落实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
三、健全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在基本农田保护中,我县坚持抓制度建设和抓落实并重,把基本农田保护作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抓实抓好。结合我县实际,建立起了《基本农田用途管制制度》、《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基本农田审批和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制度》、《基本农田动态巡查制度》以及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等十余项制度和措施,以确保我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通过狠抓相关制度的建设和落实,从而确保了全县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
四、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
全县按照“控制、开发、挖潜、保护”的方针,在“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保护耕地、优化结构”上下功夫。各项建设项目用地能利用荒地、未利用地的不用耕地;能利用劣地的,不用好地;能用闲置、存量土地的,不批准新增建设用地。通过这些手段,减少了对耕地的占用,有效地保护了耕地。依照国家法律规定,除国家重点交通、水利工程、能源外,其他新增建设用地项目一律不得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切实做到了补划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基本农田,并通过检查验收。杜绝了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布局更优化。
五、不断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
我县石空镇基本农田保护区被批准为自治区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示范区面积1.43万亩。示范区建设共投入资金700多万元,投入劳动力5万人次,建设时间为1年,通过对示范区基本农田进行标准化建设,并把土地整理与农业综合开发有机结合、与农田水利建设有机结合,与发展现代农业有机结合,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不断拓展保护的内涵,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抓手,通过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的耕地面积,提高耕地的质量,建成大面积、连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从而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土肥沃、水畅流、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农田,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村容村貌。
六、加大基本农田动态巡查力度
篇9
关键词:耕地;农业;土壤质量
中图分类号:S15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数据显示,农业污染量已占到全国总污染量(指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及农业污染的总和)的1/3~1/2。农业污染,主要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污染物,对地表水、土壤、大气的污染过程,而对土壤的污染最为严重和破坏性最大。土壤污染物通过种植的粮食、蔬菜、水果、奶、蛋、肉间接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危及人的健康。
1 我国农业土壤污染现状
1.1 农田即耕地质量下滑
据国土资源部2009年的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显示,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80,级别总体偏低。据农业部测算(高于当地平均单产20%为高产田,低于20%为低产田,其余为中产田),对农田情况分县调查统计结果,在中国1.22亿hm2耕地中,高于当地平均单产20%的高产田约为0.37亿hm2,其余0.85亿hm2为中低产田,占比近70%。而中低产田中易于改造的约为0.58亿hm2。直到今天,中国因各种原因耕地退化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40%以上,如水土流失、贫瘠化、次生盐泽化、酸化等。根据国家第2次全国土壤普查的数据,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机质含量为0.5%~2.5%,属于较低水平。
1.2 农田土壤污染严重
根据环保部第1次全国污染源普查,2007年中国农业源化学需氧量(COD)1324.09t、总氮270.46万t、总磷28.47万t,分别占全国污染物总排放量的43.7%、57.2%和67.3%;农业源化肥需氧量(COD)、总氮、总磷排放量成为水体的主要污染源。调查初步表明,全国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约2500万km2,每年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多达1200万t。最近,由中国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和社科文献出版社的该蓝皮书显示,中国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的面积约333.33万hm2,很多地区土壤污染严重,特别是大城市周边、交通主干线及江河沿岸的耕地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严重超标,造成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1.3 肥料的投入比例不当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总产量提高了41%,单产水平提高了56%,增长约4399kg/hm2,而化肥投入量实际增长了225%。目前,中国耕地氮素化肥平均施用量已达到191kg/hm2(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计算),分别是法国、德国、美国的151%、159%和329%,但耕地作物粮食作物单产水平仍然较这些国家低10%~30%,按播种面积计算则低20%~40%。由于施肥方法、施肥量、施肥时间的不合理,肥料利用率很低,被植物利用的部分很少。化肥的过量使用,不能被植物利用,大量停留在土壤中,造成对土壤严重的污染。
2 国外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
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和韩国是世界上重视土壤保护且土壤保护中投入资金最多的国家。注重农田土壤土质退化和保护土壤被污染以及土壤肥力的保护,其显著的特点是通过政府的积极政策干预和立法来保护农田土壤,以及试行在土壤养殖和种植相互搭配。
2.1 政策的干预
在美国,政府提供种田补贴,减免税租,给予货贷等经济措施鼓励农场主积极土壤保护。另外,政府来投资建造大规模的标准的土壤保护示范工程,免费向农场主推广对耕地的保护措施,通过“三结合”即教育、科研和培训,开展技术类咨询和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务农生产者的技术水平、文化素质和环保意识,尽力促使公共也参与到土壤保护行动中。
英国环境、食品及农村事务部于2008年3月31日了新的土壤战略计划草图――《英国土壤战略草案征询意见稿》,这是2004年的第一个《土壤行动计划(2004―2006)》的延续,其目的旨在通过改善相关的土壤管理措施,保持第一个行动计划所取得的成绩,确保土壤的可持续管理。该战略计划是“保护环境,以维持碳储存(减缓气候变化)和土壤质量”;建立有机肥料投入土壤的风险度评估,以及评估其对人类、动物、植物健康及环境产生的影响。
2.2 法律法规的保障
以美国为例,2000年以来,美国在原有和新引进项目的同时农场主们得到了逐步增加的土保津贴。如,2007年《农场安全和农村投资行动计划》保护资金都用于土地退耕或休耕。《2002―2007环境质量激励计划》投入资金高达58亿美元,增加了保护安全项目和农场耕地保护项目。投入则会有更高的产出,一个明显的优势美国农业的2/3产量只占1/4美国耕地总面积。
英国环境、食品及农村事务部出版了《推荐施肥手册》,用于指导农户施肥。在一般耕作区,政府不要求严格按手册上的施肥量施肥,但氮肥必须按规定的施肥量施肥。
2000年以来,韩国政府农业部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亲环境农业的发展,政策包括:制定专门法律,引进先进的制度,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刺激计划,提出了几大任务:建立亲环境农业发展基础;促进综合性农地培养及畜产粪尿资源化;支强化国际协作;改善山林环境等。制定了加强基础建设、强化标准管理、倡导循环经济、加强示范引导、促进多方参与、强化国际接轨等一系列相应措施。
2.3 农田土壤养殖和种植相互结合
在这方面发达国家也走过不少弯路。如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民间团体发起的实践活动,旨在遵守农药安全的使用标准和施肥标准,使用添加剂等,直接导致化肥、农药使用过量,土壤退化和土地生产力降低,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又危及食品安全。美国重视农业投入管理,树立农产品安全意识。农场注重养殖业与种植业之间在饲料、肥料等方面的相互促进与相互协调关系。养殖和种植是为了在饲料、肥料等方面协调发展,环境的协调和生态协调。养殖场的动物粪便或通过输送管道或者直接干燥固化成有机肥归还农田,既防治环境被破坏又提高了土壤肥力。
3 启示和建议
针对我国现实状况,农业土壤污染范围广、程度深,农村环保机构的缺失及以政府主导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在土壤治理中,转变思路尤为重要。在考虑技术的同时,也要考虑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让农民成为保护的主体,且从保护中受益,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1 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相互结合的循环农业
在农业生产主产区转变其发展方式,改变依赖农资投入取得高产的粗放生产方式,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模式。如在平原地带和三角洲地区,把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相结合,发展以农田―养殖场―沼气池型生态循环农业;在平原地区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以养殖决定种植,以种植促进养殖,循环利用和发展,既提高了粮食的安全又可实现多处增收。
3.2 建立耕地质量监管机制
政府应该加强对农田污染和对农业投入品的重点监管,根据耕地质量和粮产主区,把耕地划分为几个标准,加大财政专项扶持,实时对土壤质量经行监控和专项保护。对非农业占地占补平衡验收时,数量和质量必须保持一致。在土地流转时,也要实行按耕地质量定价转让价格。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议在基本农田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基本粮田制度,以各类项目建设和补贴资金予以重点支撑和保障。
3.3 合理粮食生产布局,发展西部生态经济
篇10
我国是一个地广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国家领土总面积排在世界第三位。但在现代社会大力发展建设的进程中,土地资源却越发紧张,甚至出现了严重短缺的局面。造成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没有真正落实开展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工作。以下本文笔者就在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现状的研究基础上,对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当前我国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城市与乡镇农村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来看,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不容乐观。这主要体现在城市土地规划不合理,土地资源紧缺加剧。农村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闲置土地较多等诸多问题。具体来讲,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县级以下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国县级及其以下生活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5%左右,但县级及以下所占的土地面积却是全国土地总面积的94%,可以看出,在县域范围内的土地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其利用效率却极其低下,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县级政府没有做好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大搞开发建设,忽视了合理规划利用土地的重要性,诸如此类的政府职能欠缺是造成县域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2、闲置土地较多,耕地林地逐渐减少
土地闲置现象在我国城乡中普遍存在,表现在城市中主要是指城市的很多旧城区或旧工业区并未得到合理的改造与规划,使得很多土地都未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甚至有些地方是处于荒废的状态。而对于农村来讲,农村人口大批涌进城市打工,使得农村房屋闲置数量较多,很多耕地荒废,林地面积锐减,再加上农村要发展经济需要开发更多建设,这也会占据较多的农村耕地,从而使保护农耕与发展农村经济之间的矛盾加剧。
3、土地资源利用较为粗放,缺乏有效的集约节约利用
受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风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长期以来都是以粗放用地的形式进行利用,使得各地的土地使用结构不合理,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某些地方为了能够扩大招商引资,而不惜以租代征、违法占有或先建再批等诸多手段来利用土地,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工作的开展实施。
4、土地利用监管力度不够
国土资源管理局作为地方土地资源管理的主要政府部门,其对于当地土地资源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也是阻碍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工作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监管机制不够健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意识不强,建设用地批复调查不及时,对违法占地用地现象的治理不严等,都是其工作不负责的主要体现。
二、关于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的对策建议
为了能够缓解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土地资源紧张问题,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就必须要不断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化发展,大力实施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确保各类土地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在此笔者提出了一些关于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科学规划用地,从源头严格把关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严格确定耕地保有量控制指标,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大力提倡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不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建设用地和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的用地项目一律不批,从源头制止浪费土地现象;
2、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积极盘活存量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定期开展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普查,制定鼓励盘活存量土地的政策措施。树立土地长效的集约利用观念,对建设用地与耕地进行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方便经营生产,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发挥建设用地作用,促进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减少耕地的占有量,保证耕地红线。
3、加强对农用耕地的控制力度
建立农用耕地保护区,加大力度建设农田基础设施,治理中、低产量耕地,根据耕地的现状还采取不同的措施,推广优良高产品种,用科技手段来提高产量,间接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达到农业生产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增强农民居住地,乡镇企业用地的集约利用。
4、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加强监督检查。
政府部门可以运用价格机制调控土地,通过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各种税收,增强土地集约利用的动力。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和严格保护耕地的意识;执法监察工作要遵循“预防为主,事前防范与事后查处相结合”的方针,加强日常动态巡查,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责任机制,批前、批中、批后要全面跟踪监督检查,实施全程监管。
5、创新机制,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5.1 强化土地用途管制。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严格控制耕地转用总量,保证耕地的总量;严格控制增量,农用地转用和征地规模与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建设相适应,并与开发建设的速度相适应,树立保护耕地集约利用土地的经营理念。
5.2 完善土地利用政策法规,提高土地利用管理水平。一是制定从严审批政策,从严管理政策。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逐步形成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二是制定土地利用的监督检查制度,依据相关制度对建设用地进行监督检查,打击投机倒把,防止批而不建,跟踪监督土地利用环节,及时制止违法行为发生。
5.3 发挥地价的调控作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发挥地价的调控作用。以地价为杠杆,实现对土地经营监管调控,不同区位不同地价,不同用途不同地价。地价管理从有利于规划建设发展的方向调整,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在我国人口不断增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土地资源需求量加大的形势下,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宣传,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土地管理,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途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