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24 18:0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观设计国内外现状

篇1

与此同时,生动、形象的冰雪景观设计给人们带来了更好的视觉体验及艺术享受。另外,冰雪雕塑景观不仅满足了市民的审美需求,而且增加了当地的收入。因此,对冰雪雕塑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进行研究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冰雪景观的起源

最早,人们主要利用冰雪做冰花、冰灯,以此来营造节日气氛。在20世纪60年代,哈尔滨举办了以天然冰雪为元素的景观设计活动,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喜爱。自此以后,这里成功创办了“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近年来,哈尔滨先后建立了多个冰雪广场,并设置了多处冰雪景观,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从而成为哈尔滨重要的景观文化之一。

二、冰雪景观的设计理念

作为独特的景观文化,冰雪景观在设计的过程中,倡导能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的“绿色”设计理念。因此,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为了深入贯彻以上理念,设计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修养。冰雪景观设计以北方的冬季气候为依托,将冰、雪材质的艺术形象展示了出来,供游人欣赏、娱乐。其中,冰的取材主要源于江河,然后在人力作用下,使其成为冰砖。另外,由于天然雪比较蓬松、柔软,观赏时间短,需要选择人造雪为材料。冰雪景观的材料不仅天然无污染,而且消融后可以转换为液态水,属于可再生资源。可见,冰雪景观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致的。

三、冰雪雕塑景观的载体

(一)天然冰雪雕塑景观

天然冰雪雕塑指不依靠人力,完全由自然环境生成的景观。吉林的雾凇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雾凇的主要成因是:当饱和的水汽遇到冷空气后,就会成为固态形状,这种现象通常称为“凝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以看出,雾凇景观非常壮观、美丽。所以,天然冰雪雕塑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

(二)人工冰雪景观

常见的人工冰雪景有三种,分别是冰雪雕塑、冰雪建筑以及冰挂。其中,冰雪雕塑指的是设计师以冰雪为元素,在考虑材质特点、艺术审美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冰雪雕塑在设计过程中,以减法造型为主,由于修改的空间比较小,因此对设计师的天赋、思维能力要求非常高。冰雪建筑以“冰砖”为材质,结合相关的施工图纸,完成建筑设计。该冰雪景观的特点是:白天观“形”,夜间观“灯”.冰挂主要以树枝、草绳为材料,然后将其搭建为洞穴、墙面样式,并在低温条件下实施浇筑,被浇筑后的空间具有形态各异、变化莫测的特点。

四、冰雪雕塑景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从哈尔滨历届冰雪雕塑艺术展览中可以看出,设计师没有全面、真实地体现冰雪雕塑的设计理念,同时,大部分作品缺乏创新精神,甚至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第二,街道冰雪雕塑以简单的几何造型为主,造型不清楚,特别是在街道两旁的景观更缺乏新意,没有任何美感;第三,冰雪景观为了获得更多人的关注,以“大、高、最”为设计理念,毫无艺术性可言;第四,景区服务理念需要转变,冰雪雕塑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应该尽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观赏愿望,然而,当前冰雪雕塑景区中,很多冰雪雕塑精品都实行收费制度,从而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参与度;第五,景观场地过于分散,如果在短时间内游览完所有的冰雪雕塑,必然增加交通、人力等方面的成本,非常麻烦;第六,在绿色设计理念下,没有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比如对废弃材料的二次使用等,另外,在冰雪雕塑拆除后,还应考虑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五、冰雪雕塑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哈尔滨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非常适合发展冰雪雕塑景观。因此,在冰雪雕塑景观的设计中,应合理规划,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与经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冰雪文化景观的内涵。其次,打造多元化的冰雪活动项目,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同时,冰雪景观文化不仅要着眼于为国外友人服务,更应该提高本地市民的参与度,从而打造全民参与的冰雪盛会。再次,为了提高冰雪雕塑景观设计的艺术性,必须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设计队伍。最后,在冰雪雕塑景观设计中,要以绿色设计理念为根本,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从而不断推动冰雪雕塑景观的长远、稳定发展。

篇2

【关键词】景观设计 课程设置 民族元素 文化传承与创新

景观设计包含在一个大环境概念当中,极少受控于某种单一的权威势力。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世界文化日益融合,现代景观呈现的单一视角使人们的视觉审美过度疲劳化,景观的地域性严重缺失,人们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些现象折射出当今景观设计教育系统与相关机构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即本专业学生对传统民俗民族文化认识程度不够,尤其是身处多民族地区艺术设计院校的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作用不够重视,盲目跟从“现代化”“国际化”设计大潮流,削弱了城市景观的地域文化特性,从而失去了景观这一“设计”的意义。

广西艺术学院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唯一一所综合性艺术院校,坚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突出人才培养的地方特点,更好地服务广西经济文化建设”的办学特色,并设定了到2015年,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民族艺术特色,在东南亚地区有一定影响,处于全国同类高校先进行列的综合性艺术院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学院一直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中民族特色教学的改革,并在学院内成立有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研究中心,这些都为本项目的展开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理论研究环境。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首先,广西地域内有壮、苗、瑶、侗等11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资源十分多元和丰富,这为景观设计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及对此展开的田野考察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为推动城镇的文明化进程,各地日益重视城镇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城镇景观规划设计逐渐成为其中的建设重点,景观艺术设计人才始终是近年的紧缺人才,而懂得特色设计的景观艺术设计人才更是匮乏。因此学院教育系统应积极调整景观设计专业研究课程,以本土民族文化、民族元素为设计基础,以考察民风、民俗为教学特征,解决课程设置单一的教学体制,打开学生的设计思路,为广西的城镇景观建设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其次,自2004年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成为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展览为目的,同时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活动,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交流密切、频繁,在经济、贸易及文化领域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和往来,不同文化的碰撞与对话,促进着各国关系的友好发展,不断发挥各自优势、挖掘潜力,积极开展农业、基础设施等各领域合作,为广西的文化建设与城镇整体景观设计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开展该课题的立项研究,既顺应时代需求,也是作为身处多民族聚居区的相关专业的专业教师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更能为景观设计教育教学和景观设计实践探索出新理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中国,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基础建设任重道远,社会各领域的多样性特征日趋明显,基于相同景观设计法则上的相同景观设计表现手法,已无法满足每个城市需要展示其个性化风貌的诉求。如何寻找民族性,增强民族自豪感,维持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景观设计中体现设计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增强本土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吸引外来的投资,扩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这对城市景观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体验。而如何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合理地利用当地特色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来保护生存环境,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环境物质要求,也要求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必须做出反应,担当起培养相应人才的责任。目前的景观设计教育,尽管严格依据现代景观设计教育教学体系,但并未将民族性特别是本土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真正列入景观设计教学体系,未能清晰、完整地表达这一景观设计意图。

加拿大作家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及其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分析研究了城市的复杂性以及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该书自1961年出版以来,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并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篇3

关 键 词:度假酒店 景观设计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大部分都市人目前处在高污染的自然环境及高对抗的社会环境的双重压迫下,身心都极有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随着《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及《职工带薪休假条例》的实施,尊重自然,走进自然,缓解压力,身心健康已经慢慢成为人们追寻的目标。因此,外出旅游,走进自然,入住度假酒店,逐渐成为了一种时尚。而伴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度假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人们对于旅游活动场所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普通的度假模式和度假场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休闲、康体、娱乐等的要求,人们开始不满足传统旅游所带来的休闲体验。因此,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研究显的尤为重要。

1.传统度假酒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传统度假酒店的设计片面追求奢华,相互攀比,不以自身人文、地域和经济条件为基础,照搬国外豪华度假酒店[1]。从设计现状来分析,其间虽有不乏优秀的度假酒店,但是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问题有:度假酒店形式单一、档次不一、结构布局不合理;产品雷同较多、特色性不强;部分度假旅游设施较差;都市休闲度假和生态度假的规模和档次不能满足现有需求等问题。度假酒店因旅游度假产品的过度开发而产生生态问题的案例也不在少数。郭静提出旅游扩大化会给旅游区带来水体污染、土壤板结、空气严重污染、生态多样性被破坏等生态问题,大兴土木,景观也被破坏[2]。

因此,如何通过设计主题的引导,较好地解决度假酒店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如何达到自然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生态平衡,如何打造特色生态的度假酒店就显得尤为重要。

2 相关概念及分类

2.1 度假酒店的概念

度假酒店的概念经常同度假村的概念混淆。国内很多度假酒店被用以度假村来命名,目前的度假村界定不清。

俞海滨,田玉堂等认为度假酒店与度假村的概念相同。他们都是在有旅游度假需求的环境下所产生的,都是在风景优美的地方为适应度假旅游的需要,根据度假旅游者的心理要求,建设相应的度假场所,都承担着食宿功能,但是度假酒店和度假村的概念有着较大差别[3-4]。

度假酒店的概念比较明确,杨明涛,邢瑜,龚向群等认为度假酒店多建在滨海、山川、湖泊等自然风景区附近,远离市区,交通便利,同时度假酒店设计风格上返璞归真,讲究人与自然融合,为游客创造休闲舒适的环境。龚向群认为度假酒店还应该具备阳光、沙滩、大海[5-7]。

世界旅游组织(WTO)对度假村的定义是:为旅游者的较长时间的驻留而设计的住宅群。

因此,度假酒店的概念可以定义为:建在山川、湖泊、海滨等自然风景区附近,以短期出租床位的形式经营的以食宿功能为主的休闲度假酒店。主要特点是远离市区,交通便利;以食宿功能为主,部分服务设施为辅;需要借助其他产业增强酒店的吸引力吸引游客。

2.2度假酒店的类型

目前还没有针对度假酒店的权威的分类标准,诞生分类方法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

表1 度假酒店不同分类类型[8-11]

分类方法 类型

按地理位置分 乡村度假酒店、城市度假酒店

按功能分 滨海型、湖泊型、山岳型、温泉型、草原型、沙漠型、特殊型

按经验模式分 康体型、娱乐型、会议型、复合型

按营业时间分 连锁经营、独立经营、分时度假

按娱乐设计用途分 全年营业、夏季营业、冬季营业

按自然环境条件和度假旅游内容分 山地度假酒店、滨水度假酒店、康体疗养型酒店、娱乐度假酒店、主题型酒店

上述分类方法包含了大部分度假酒店的类型,却有很难将度假酒店的特色体现出来。因此,度假酒店的分类很难区分开来,目前度假酒店一般都具有综合,包括会议功能和娱乐功能。笔者认为根据度假酒店的功能,我们可将度假酒店分为疗养型度假酒店、会议型度假酒店、家庭旅馆和综合型度假酒店。疗养型度假酒店是以康体功能作为主体品牌功能,提供丰富的疗养及医疗设施;会议型度假酒店以接待国内外各类会议客人为主,提供会议场所和会期间休憩、活动等主要设施;家庭旅馆是以优美自然环境为主,设施较少,提供简单轻松的服务;综合型度假酒店以大型、综合为主要特点的多功能度假设施,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3.国内外度假酒店概况

3.1国内度假酒店研究概况

由于我国的度假酒店起步较晚,其相应的研究在景观设计方面研究的相对较少方向,主要是集中在经营管理等方面。

3.1.1景观设计方面

针对专类型度假酒店有较为系统的研究图片方式进行介绍。以度假酒店为名的书籍较少,且书籍上一般通过案例介绍方式介绍案例特色,没有对相关的规划方法、设计手法、设计理念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主要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了度假酒店环境的营造和度假载体的特色化设计手法。

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文献研究也不多,研究度假酒店的论文中,大部分也都是以图片方式为主。其中硕士论文的研究有比较系统的研究,如从建筑和环境设计的角度出发详尽的了研究地域性特征在度假酒店中的表现及其相关的设计策略[11],还有部分硕士博士论文有专门针对滨海度假酒店、山地型度假酒店、温泉度假酒店的设计进行研究,也有专门从古典园林空间处理手法来分析和研究度假酒店的外部环境设计。也有部分对度假酒店设计理念进行研究,如许勇铁,许凌玲对厦门天竺山森林公园度假酒店设计的理念进行探析[12]。

3.1.2经营管理方面

经营管理方面研究相应的研究刊物较多,主要有中国旅游报、饭店现代化、旅游科学、城市建筑、旅游学刊、商场现代化等。可参考的书籍有《到酒店度假去》、《世界知名酒店导览》、《度假酒店(村)的开发与服务管理》。此外,《现代旅游开发学》、《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度假酒店操作图文全解》、《酒店设计与策划》等书籍中则侧重营销策略、服务管理方面的研究。文献研究中,标题为“度假酒店营销策略”的文献知网查询结果为98篇。

3.1.3在建筑科学领域

在建筑科学领域,主要针对建筑空间进行研究对旅馆建筑的研究始于八十年代,主要著作有《旅馆建筑设计》,《旅馆建筑》。这些书籍主要研究旅馆的空间设计,功能布置等内容。此外,随着度假酒店形式的出现,在建筑学报、时代建筑、世界建筑、世界建筑导报等建筑专业期刊上,发表了一些特色的、创新设计理念的度假酒店设计介绍度假酒店建筑设计及空间室内设计实例的文章,其中有地域性和文化性方面的内容在许多文章中都有体现。

3.2 国外度假酒店研究概况

国外度假旅游的产生与发展较早,因此对度假酒店的研究在建筑设计及景观设计方面有较全面和细致的研究。书籍方面,对度假酒店有较为全面研究的有英国弗雷德・劳森著的《酒店与度假村一一规划、设计和重建》。也出现了许多以图片为主的介绍度假酒店的书籍,如WORLD RESORT HOTEL、The Leading Hotel of the World 2003、Resort and Theme Hotels 等等。在建筑设计方面对度假酒店地域性方面也有一些设计的建筑实例较为成功,一些乡土建筑设计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杰佛里・巴瓦和查尔斯・柯里亚等,这些设计师的案例对我国的度假酒店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国外度假酒店的规划设计理论及方法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主要分布在投资、经营、发展、设计等多领域,同时对度假地深入研究的视角已延伸到度假酒店的开发营运与管理,如《度假饭店的开发及其管理》(Chuck Y Gee,2003)该书全面阐述了度假饭店之概念、历史与特点,度假饭店的规划,娱乐设施的开发,度假酒店的经营管理等内容,指出“度假酒店概念的核心就是创造一种能够增强幸福感和偷悦感的环境[13]。2002年,西班牙LOFT出版公司在其出版的《酒店设计与酒店设计师》一书当中,主要以例子说明的方式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酒店与发展。2003年,在英国著名学者弗雷德・劳森编著的《酒店与度假酒店的规划、设计和重建》则详细介绍了酒店与度假酒店的概况、特色、规划与设计。期刊方面有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同样也是主要针对酒店经营管理以及酒店行业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4.展望

目前国内外度假酒店的研究不多,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营策略方面。景观设计方面则涉及更少,且研究主要在地域性特色上。因此要加强对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研究,并应该从设计理念、总体布局、植物空间、生态材料等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对度假酒店的景观设计进行研究,从而形成较为完备的酒店环境景观设计相关的理论体系,这对酒店设计的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熊博.舒适并非源自奢华――简析国内度假酒店设计中的误区[M].中外建筑,2008,(12):90-95

[2] 郭静.旅游扩大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怀化学院报,2010,

[3] 俞海滨著.度假酒店(村)的开发与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6

[4] 田玉堂.度假村的理念与操作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6

[5] 杨明涛编著.Resort Hotel度假酒店[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6] 邢瑜,王玉红编著.宾馆环境设计[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7:96-98

[7] 龚向群.海南度假酒店景观与室内[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

[8] [美]布赖恩麦克多诺,约翰希尔等|译者:董晓莉. 酒店建筑[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01

[9] 俞海滨著.度假酒店(村)的开发与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6

[10] 陈方.滨水度假酒店设计研究[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07:1-60

[11] 甘露.度假酒店的地域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5:10-13

篇4

关键词:景观设计;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外都认识到了景观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均把改善环境,提高绿化覆盖率和景观效果,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人文素质教育被忽视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师生在认识上的偏差,或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对于学生道德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致使所教学生创新能力差,不能设计出具备较高水准的作品。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摆正人文素质教育的位置,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1.缺乏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导致文化素养较差

很多高职院校将人文教育停留在表面上,内容上较为空泛,学生学习人文知识也往往只是应付了事。学生缺乏基本的知识和精神沉淀,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

2.人文教育功利化趋势较重

高职院校是一种职业教育,部分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及就业率,而忽视了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在景观设计方面比较机械,创新能力较差,不能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3.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

一般高职院校的人文教师数量比较少,同时因为高职院校比较重视专业教师,导致无法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适应高水准的人文素质教育。

二、培养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人才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1.人文素质教育是加强景观设计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重要

助力

景观设计专业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十分看重,但是只注重专业能力训练的教学方法,只会导致学生在往后的职业生涯中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思想,景观设计较为机械,难以满足现代化、个性化的需求。而人文素质教育则可强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加强其思想境界的感染和领悟,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建筑种类和业主层次、人们独特需求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设计思路,综合性地提高其职业的创新能力。

2.人文素质教育是继承国家主流价值观的需要

当前世界各国都对本国大学生进行了人文素质方面的训练,人才的竞争不仅表现在国家外部能力的竞争,同时也是人才素质的竞争。高职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人文素质的高低将决定其对国家民族文化精神的继承程度,并且决定未来国

家的传承和走向,是绝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

三、提高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1.提高人文教育的比重,迫使学生重视人文教育课程

学校要提高人文教育课程的比重,加强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知识。

2.加强校园人文风尚建设,形成浓厚的人文精神环境

学校要加强校风文明建设,将道德建设、纪律建设、作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3.培养学生的生态观与人文观的结合

景观设计离不开自然环境,它注重对于自然景观的搭配,从而使人们感到舒适。

四、总结

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的职业

生涯和人生态度起着巨大的影响。我们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专业技术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关注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让景观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趋向德艺双馨。

参考文献:

[1]李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0(7).

篇5

20世纪60年代以前,欧美国家在建筑设计方面形成名为“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深层次生态学、生物建筑运动、盖娅运动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完善,生态设计的理论大丰富,出现了一批利用太阳能、覆土、地下空间等优秀单体建筑实例。

1、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a;Soleri)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阿科桑底(Arcosanti)是他进行"生态建筑学"探索的一个实例。该项工程位于凤凰城(Phoenix)北70英里处,面积为860英亩的土地上。1969年美国著名风景建筑师麦克哈格(LanL.McHarg)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正式诞生,并从理论上站住了脚。

2、20世纪末,美国凯特。奥利维亚。塞申斯提出的“绿道”的概念,在环居住区绿化境保护、利益、美学上有巨大的价值,将对我们有很好借鉴作用。使居住区的绿地也成为这个巨大的循环系统的成员。1994年法国出台了新的居住区绿地标准,其中明确规定住宅组公园、小区公园、居住区公园的绿地定额、服务半径、绿地面积和平均每人绿地面积。

二、国内对住宅绿化的研究

1、国内对于住宅园林的设计历史悠久

中国古典园林从苑囿发展成人工山水园林类型,历经3000余年的历史演进才日臻完善,凝聚了中华民族政治思想、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自然观念发展的全部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强调整体至上,人伦道德,中府和谐等思想,不仅丰富园林设计时的素材,还增加了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

2、传统的封建社会中存在的贵族园林毕竟不能代表今天大众化的住宅绿化设计

但是传统的中国园林设计思想与国外的建筑生态绿化思想在今天均影响了我国的住宅环境绿化设计。查阅各种资料发现,当前对于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方面的文章很多,关于原则的规定与阐释也很多。如:贾俊丽的《住宅区绿化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几点思考》对国内外住宅小区绿化环境规划理念及其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居住功能的需求,阐述了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的原则,提出了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的措施。浙江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徐高福的《住宅区绿化建设初探》,2005年《广东林勘设计》第4期等均以生态住宅为主要内容。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住宅区绿化植物多样性选择和生态优化配置模式,对人居环境绿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性的建议。《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中福建省惠安县林业局的杜海阳撰写的“城市住宅绿化环境设计的现状及思考”,通过对城市住宅绿化环境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城市住宅小区绿化设计应具备的原则,以及充分认识住宅小区园林植物的功能性,使栽植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绿化地区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利该树种良好的生长发育,充分展示其良好的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类似的研究非常多,这里不一一赘述。当期总体来说,国内对有关的设计的研究非常多,政府对于这方面的规定与要求也逐步在规范,但是整体来说都还不够成熟。

三、我国住宅绿化建设的历史

1、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苏州的园林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后,由于各种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忽视了对环境景观的建设。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实验小区,在考虑并开始注重环境的营造,提出了人要居住在优美的环境中。进入90年代,扩大试点后,环境景观概念进一步深化。后来,随着个人住购房时代的来临,开发商也逐渐意识到环境景观是一个很重要的卖点,带来了生态小区和绿色小区概念的流行。近来,住宅创新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实现“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达到自然与人的相通和统一,求得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与融合。

篇6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居住环境得到了空前的改善,然而由于有关居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研究滞后[1],且开发商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力,再加上大量非专业以及专业素质不高的设计人员加入到这一行业,使居住区环境设计出现了诸多弊端,导致居住区环境塑造走入一些误区。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

1.1风格与环境的协调的忽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尊重地域文化背景及居住区周边环境状况。然而,设计师们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追求西方皇家园林的豪华气派成为了风气。在我们的居住环境中适当引入国内外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对外籍人士现在生活、活动频繁的区域,适当营造欧式居住环境,对丰富我们的居住区形态,满足多元的居民审美需求会有所帮助。但是成为“风气”和“时尚”,就走入了误区。

1.2环境景观的生态效率的忽视。自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草坪风久盛不衰,许多居住区的绿地系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疏林草地,忽视了乔木、灌木、地被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采用单一的草地,不但结构单一,生态效率低下,而且为大面积草坪的养护管理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一些设计师们往往忽视了居住区景观环境诸要素在各种不同空间的具体要求及相互冲突。没有在各种环境空间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围绕着提高生态效率来处理好各种要素之间关系。

1.3功能和空间的多样性的忽视。设计师往往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居住区环境的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过于强调居住区视觉形象营建方面的作用,却常常忽略了它的功能。设计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住户营建亲切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而是为了追求强烈、震撼的视觉刺激,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不注重从功能要求上合理安排开放和隐蔽空间,导致出现过于空旷、单调的空间效果,缺少空间的多样性。

1.4人性化设计欠缺,缺乏亲切感。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因此人性化设计在居住区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忽视居住区人性化设计的情况不在少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者和用户缺乏沟通,不尊重居住者的需求;居住区的安全性问题考虑不周,诸如预防火灾、水灾的系统建设,预防突发事件的绿色通道系统和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建设等;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设计没有足够重视,如日照、通风、防尘、消除噪音等问题。

2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要点

2.1绿化种植景观的设计居住区绿地是人们活动、游憩的重要场所。植物在绿地景观中犹如建筑材料可作为地面、天花板、墙面等,其变化极为丰富多彩。植物又不同于建筑材料,它们富有生命,会随着季节生长、开花、结果。它们是活的建筑材料,被称为软质景观。它们与硬质景观的建筑等相互衬托,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形成生动的居住绿地景观。

①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②植物配置。植物以其优美的姿态、鲜明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极大丰富和美化着自然环境,并有制氧、滤尘、遮阳、挡风、灭菌、防噪声、调节温度和湿度等作用。每一种植物的配置要充分考虑其造型、色彩、落叶期和花期等各种因素,合理地搭配,使每个季节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色[2]。配置时应根据绿化的功能要求,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点,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2.2道路景观的设计居住区的道路景观设计中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设计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内;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做拓扑变形,扩展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场所,即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同时道路也起到景观欣赏的路径作用。

居住区的道路系统设计时,要分级明显、构架清楚、通而不畅、顺而不穿,分流合理,考虑便于居民出入以及消防和救护等需要;减少对居民区的影响,保证居民区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步行路和路侧的植物种植要形成绿荫带,且景观道路要有生动曲折的布局,使人经过时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

2.3建筑小品景观的设计小品在景观设计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体量不在于大或小,而在于除要体现本身功能外,还对环境起点缀作用。根据功能,可分为五种:①建筑部位艺术化小品,如室外楼梯、走廊等;②室外工程实施艺术化小品,如出入口、挡土墙等;③公共设施小品,如垃圾箱、路灯、指示牌等;④活动设施小品,如儿童游戏器具、休息亭等。

活动设施,尤其是儿童游戏器具的场地设置要特别注意,一是要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二是远离主要的交通干道、停车场和地下车库的排风口,三是地面最好铺设防滑、防撞的橡胶垫,以保障儿童安全。

雕塑是景观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法。传统的雕塑多在绿地的中心部位或结合水池、喷泉设置,成为视觉中心。现在的雕塑无论在造型、材料、色彩,还是设置位置都比以前有较大的发展。造型既有具象的又有抽象的,既有真实的又有变形的。位置有些看似十分随意,如在休闲步道上设置一组妈妈推着婴儿、夫妻手挽手的散步等真人大小的雕塑,真实地反映生活场景,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类雕塑虽只起陪衬作用,但在造型上是以理性的方式塑造场景与装饰空间,在功能上烘托气氛与增加情趣。

3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要求居住区不仅有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如何以全新的生态环境观念,创造宜人的、富有精神感染力的居住区环境,并使居住区环境更完美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建筑师与规划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虎志强.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探讨[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2]陈金顺,陶勇,马冬梅.居住区景观设计探索[J].山西建筑.2008.34(12):47~49.

篇7

[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设计;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176-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家和城市间的差异变小,而市场竞争已经演变成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为了寻找城市定位和迎接竞争,很多城市也在树立自身形象、打造城市品牌。但是现状中却存在,很多城市并没有结合自身的地域和文化特征,造成了城市形象扭曲,城市定位和城市品牌脱节现状的问题。尤其是外来文化的渗透使我国在城市建设中地域文化遭到破坏。

1景观设计的趋同现象及分析

1.1设计本身与自然环境不协调

纵观国内现有的城市建设,存在部分景观不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破坏当地的地理地貌、自然气候、名族风俗习惯等现象举不胜举。设计本身失去了地域文化就像失去了生长的土壤,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很多景观设计还缺乏人性化。如有些城市广场没有以市民为主题,不考虑市民的休闲需要而把广场上市府大楼作为主体,甚至无任何树荫庇佑,完全不考虑人的需要和安全需求。

1.2景观建设的用时限制

建设周期过短是我国景观设计同质化的原因之一。大型的景观工程是彰显政绩的好机会,如综合性公园、城市广场等能够获取民心和美化市容,但是这些工程都被限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从方案提交到工程实施必然导致设计紧迫雷同和敷衍了事,设计任务量之大,实施中又粗制滥造,这些也打击了景观设计的创作积极性。

1.3景观设计缺乏审核和评论

我国景观设计中,缺乏对传统景观的研究,景观设计的理论体系不完整,专业词语含糊不清,缺乏对景观设计理论层面的的评论、反思和讨论。而景观设计的专家审核形同虚设,景观设计是否通过取决于专家意见还是领导偏好值得商榷。甚至有些领导在国内外游历归来后,让设计师根据他们的资料来画图,设计师名存实亡。因此雷同化的景观作品屡见不鲜。

2地域文化的核心理念

2.1地域文化的形成

文化与环境的是双向关系的,在一定的地域内,自然地理环境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就像“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所说,不同的地域形成风格迥异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也会折射出别具一格的地域景观。地域具有一定的界限,虽然能够表现出相似性和连续性,但是不同的地域之间更有明显的差异性,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具有自己的地域性,这种地域性特点映射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范畴和时空特点。

2.2地域文化的特征

地域文化是人们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过长期历史活动中创造的,逐步发展和升华为物质和精神成果。它不仅反映地域的自然环境,还涉及当地的经济文化水平,还囊括了科技成就的范畴,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域文化具有地域性。它的产生是某一地域的人民在和自然、环境、经济的互动中形成,并区分其他地域文化,如三秦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等。

(2)地域文化具有潜在性。每个个体最初对于地域文化是被迫接受的,但一个人在既定的地域文化中生活久了,便也不自觉的表现出自身的文化烙印,自己的一言一行和周围形成了默契,融入其中而不知,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人来说,地域文化是具有潜在性的。

(3)人们是地域文化的欣赏者和创造者。地域文化是本地人民耳濡目染、参与其中的文化,人民既是地域文化的欣赏者,也是地域文化的创造者,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体现。如提到齐鲁文化,可能会联想彪悍的山东大汉,想到山东煎饼,还有想到腰扎围裙、憨气可爱的山东大婶。每个人的出生都处在一个地域文化范畴内,他借助于地区文化进行自我生存和发展。

(4)对地域文化的忽视。在中华文化的共性面前,地域文化的个性长期以来未受到重视,同时在经济全球化下,面对欧美文化的冲击和渗透,中华文化更是逐步暗淡,甚至个别地区还产生了文化自卑心理,这都是因为地域文化的忽视而造成的。

3植根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

针对景观设计的趋同化和地域文化的内涵、特征,我们在景观设计中应该植根于地域文化。

3.1尊重自然条件

景观设计必须继承与体现自身的地方特色,这应首先从尊重自然条件开始,包括尊重地形、尊重当地的气候,甚至尊重当地的植物、动物。

3.2对气候的尊重

气候条件影响人的视觉、触觉感受,例如南方屋顶是倾斜的,北方的屋顶是平的,这是因为在秦岭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多而造成的。在设计中就应充分考虑每个地域的气候特征和地区文化。如哈尔滨与重庆的气候条件截然不同,两处的景观设计也应该各有不同。

3.3尊重民族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征,涵盖心理认同、社会组织和文化现象等层面。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民族以聚居方式生活,民族的差异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文字、服饰、园林环境和建筑风格等,形成独具一格的民族特征。这样的差异性民族特征应体现在景观设计中,例如在园林环境、住宅特色等景观设计方面,体现出对住宅及环境、公共空间要求的不同,充分考虑和尊重民族文化需求。如白族园林、藏族园林、伊斯兰园林、苏州园林等,都有他独特的布局,在保持民族特色的烙印地域文化。

3.4选择适宜的技术体现地域文化

景观设计离不开技术,技术虽然不是景观的全部内容,但是技术手段是景观设计体现设计思想的基础,他推动景观发展。当日新月异的技术使得景观设计无所不能,我们反而更需谨慎、冷静地选择。每一个景观设计要根据当地地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技术路线,对多种技术加以继承、综合利用和创新。选择适宜的技术,将当代的先进技术与地域文化的特殊性结合起来,根据地区的实际需求和条件,寻求一条适宜,有效的技术路线。所选技术与地区历史和文化的协调,保护地域文化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不能以牺牲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为代价;不盲目追求高新技术,注重所选技术与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协调;重视对传统技术的改进和完善,挖掘其潜力。

3.5注重地方材料和新材料的选择

材料是景观艺术的载体,每一个景观设计都要落实到材料的应用上。景观材料影响作品的空间结构和艺术效果,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材料都可以是设计的载体,景观设计师们只有掌握材料的性能和各种加工技术,才能合理使用材料和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进而创造出崭新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

在选用地方材料上,因其就地取材、造价低廉的优点备受景观设计的推崇,并且在使用地方材料中能够挖掘材料特性,旧物改造,充分利用旧的建筑材料与构件和自然资源,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许多景观设计作品中,不难发现很多利用地方材料甚至废弃材料进行精心利用的例子。

4结语

随着新材料的涌现,景观设计师运用现代技术,强调技术和材料与地域文化的完美结合,根据当地文化传统、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以现实状况和地区需求为着眼点,选择适宜的技术,把弘扬文化传统和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景观设计师按照新材料的技术特征和外显情感特征,深刻地挖掘地域文化的历史内涵,创造性地使用新材料,使得景观拥有新面貌。

参考文献

[1]郑林路.基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滨水景观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5(3).

[2]熊瑛.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07.6(33).

篇8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教育也得到大步发展,但同时多元素的影响造成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较低,因此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必须要调整办学思路,全面开展创业教育,才能解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教育,用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提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就业质量,达到培养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创业能力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目标,对推动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教育深入发展,具有高瞻性的意义。

二、转型期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现状分析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速度惊人,到目前为止在校学生达80万人,导致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需要就业,但是由于中国高校持续扩招、经济体制的转轨、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社会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引发的高职艺术院校的就业压力十分严峻,就业形势很不乐观。根据广州媒体报道,近年来广州美术学院高校就业率连续两年排名倒数第三。而通过分析这两年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发现,部分景观设计类毕业生主动创业,让自主创业成为解决就业燃眉之急的有效途径。据统计,美国20%~30%的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但是国内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业状况仍处于整体比例较低、急需突破发展的阶段。

1.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对创业认识不够。

Schum-peter认为,创业指对企业组织实行新组合、新产品、新服务、新原材料来源、新生产方法、新市场和新的组织形式的措施。而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毕业生通常的短暂性的接单、培训、家庭作坊式等不能算真正的创业。大学生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因为在解决自身就业的同时,又能帮助其他人就业。并且创业要基于创新的基础上才能释放出潜力。

2.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心理、能力、性格等主观因素不够。

主要体现在:缺乏创业心理准备,对创业的艰难性和风险性认识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欠缺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与创业相关的注册、管理、营销、融资等各方面知识不足;艺术类学生的性格比如与团队协调合作能力,以及缺乏资金、缺乏市场经验等因素也制约着创业的成功。

3.政府和高校的支持工作没有做到位。

创业方面,政府的政策还不到位,没有特别完善的政策系统做支撑,比如提供相应的资金或者免税政策等措施;同时市场环境也不是很充分。而且高校的引导教育不足,创业教育的实施目前还停留在文件层面,很少有学校鼓励且帮助毕业生进行创业。学校的创业也只是停留在口号方面。尽管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创业已有一段时间,但发展速度之慢,对经济的提高没有什么作用。

三、开展高职艺术设计学生创业教育

在越来越多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问题的时候,必须改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传统的就业理念,从加强创业教育开始,引导和扶持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行为。在教育中转变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践探索构建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提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率,通过培养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1.创业教育目标。

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以如何提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为目的,将当今社会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对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基本素养进行分析,对毕业生就业指导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采取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方式,对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自主创业进行引导和扶持。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式教学、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坊等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最终达到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目标。

2.创业教育开展的内容。

首先,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规律,发现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专业的创业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为线索,在分析、比较、总结国内外职业艺术景观设计创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经验后,获得具有中国特色、本土化的就业与创业教育教改成果。其次,在教学中重点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意志品质、进取心和求知欲、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进行培养,建立具有促进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就业,以及提升创业能力的教育课程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努力使学生具有适应不同工作环境与岗位要求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3.创业教育开展的思路。

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如培养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加强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能;营建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真实职业的环境与平台,掌握学生的职业能力;指导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创业的计划与行为,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等。要不断开拓与优化创业教育的开展思路,全方位地促进创业教育的开展,使学生具备多项创业素质,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

4.创业教育实施方法。

在教学中开展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提升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教育的实践模式。以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为导向,对专业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创新。加强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建设策略的研究,包括校园精神、物质层面的职业素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教学、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条件下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建设的探讨。如在教学中可开设系列类似创业心理学、企业管理、公司运作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提升创业素质与能力的需要。以企业真实设计项目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市场、企业、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场,“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坊、实训室”三位一体的教学链的有效途径,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课赛结合、以赛促教、课程对接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以全面提升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为导向,创新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四、特色与创新

1.从传统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教学模式中突围,探索以就业与创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变“传统模拟设计课题”为“真实的企业设计项目”,提高学生高职艺术景观设计创新技能;变“传统毕业设计实习”为“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提高高职景观设计学生的职业技能;变“传统学校教学场所”为“行业、企业、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场,引导学生进入未来的职业场;变“传统教学环节”为“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坊、实训室”三位一体的教学链,通过教、学、做形成职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

2.校企双师指导,以企业项目设计为载体的“项目参与式”创业教学方法的探索。

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几乎都存在工作过程中技能不过关、不能适应工作环境的情况。为了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与企业应进行实际项目及工学结合市场化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学校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共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突出教学成果,提升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这样,学生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同时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在工作过程中一定可以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3.确立以就业与创业为导向和核心的设计师职业素能,提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应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以提高设计师职业素能为目标,将其内化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类学生职业素能教育过程中,找到职业素能教育教学和社会相结合的切入点,为创业带动就业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范本。

4.形成一个全面强化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毕业设计,整合教学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创业融入学生的毕业设计之中,实现两者的结合,从而创新基于就业与创业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以期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五、结语

篇9

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设计;汉城湖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060-03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然而,在这个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很多的景观设计项目出现了西方化、雷同化,造成了中国大多数城市景观千城一面的题,如不对地域文化进行及时的保护和继承,中国的景观将很有可能完全西方化,失去本土的文化特征和优势。因此在设计中,如何有效地保留地域特色,将中国本土的文化、历史、科技以及与人们日常生活等相关的元素融入到具体的景观构成当中,从而给予景观设计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2 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的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的文化特征,也是一个区域的文化、传统、人文、艺术的主要体现。地域文化可以是在一定区域内长期形成的方言文化、饮食文化、民间信仰、生产方式、政治系统、经济制度、社会习俗、文化形态,也涵盖了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的历史遗迹、自然资源、建筑风格和等。虽然中国的景观设计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很多独具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却没有得到具体的景观表达。因此,在对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在景观实践中加以呈现,也是诠释地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至于地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当地的社会风俗、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及历史遗迹等方面进行提炼和吸收。通过分析,把抽象的文化内涵转化成为具体的景观构成,再结合实际案例把这些景观元素运用到方案设计中。

3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只有充分了解了地方特有的文化,人文风俗等要素,理解文化与自然的密切联系,才能使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得到生动的诠释和表达;同时,景观设计也为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载体,并且在景观创作过程中使中国的地域文化得到升华。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作品,就是要求设计者从场地基本的人文特征出发,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符号,以景观设计要素作为载体,营造具有人文地域特征的人类行为空间。

景观设计是为了解决人类的精神享受而创作的文化艺术空间,只有认识到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的密切关系,才能表现出具有强烈地域文化内涵的精神场所。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手法具体如下。

(1)“借代”是景观设计中表达传统文化元素的开端,也是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例如承德博园的殿外景观就是直接使用传统的文化符号作为景观元素。

(2)“抽象简化”就是把传统具体的文化符号抽象简化成为更具视觉美感的景观元素。例如,秦皇岛奥林匹克公园的主题性海鸥雕塑,抽象化地传达了秦皇岛海洋文化的特点,并且也展现了奥林匹克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的精神。

(3)“夸张变形”就是把传统的地域文化采用艺术化的形式进行夸张放大,从而产生具有震撼力的感官效果,增强景观元素的视觉传达力。例如西安大雁塔入口处雕塑就是采用书的形式,给人们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仿佛感受到了几百年来历史的风云变幻。

(4) “元素重组”就是把不同时代和地域的传统景观符号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有美感的景观体系。例如河北园博园的张家口园主景长城城墙就是把历史上八个朝代变迁的历史按照时间顺序组合在一起。

(5) “场景再现”就是把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的某些场景通过艺术的手法进行设计和表现,使人们对地域文化的理解更加具体和生动。“场景再现”在现代景观设计中通常使用文化墙、铺装、雕塑、文化柱、景观小品组合的表达形式。例如西安秦二世遗址公园的雕塑小品组合‘指鹿为马’,就是采用场景再现的表达手法,把当时的场景直接生动的传递给大家,使人能够最直观的感受秦朝历史。

4 西安汉城湖公园的地域性表达应用研究

4.1 西安汉城湖公园的现状

汉城湖公园位于西安市的西北部,湖体从大兴路延伸至凤城三路,左岸毗邻汉长安城遗址,右岸临近北二环、朱宏路,古时为团结水库(古漕运明渠),由东库、中库、西库和团结库4个水库组成,根据史料记载,汉朝时这里是长安城主要的的漕运河道。水面最宽处为80 m,最窄处30 m,水深约4~6 m,湖面850亩,规划用地面积208.92 hm2。

4.2 汉城湖区域的文化特色

汉城湖左岸紧邻汉长城遗址,又是汉朝时期长安城重要的漕运河道,因此汉城湖公园主要是体现和传达汉文化主题的生态公园。汉朝是继秦朝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分为“东汉”和“西汉”两个历史阶段。东汉由汉武帝刘秀所建立,都城为洛阳。西汉是由汉高祖刘邦所建立,都城为长安;汉代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无为而治”为汉王朝奠定了立国之本;“独尊儒术”为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龙凤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体现。汉朝的岭南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北方文化、吴越文化等传达了地方文化的区域特色。

4.3 规划主题定位

由于汉城湖紧靠汉长安城遗址,汉城湖是原来的团结水库,是当时汉长安城的漕运河道。汉城湖公园设计的文化主题诠释了汉城湖本身所具有的水文化和汉长安城遗址所蕴含的汉朝文化,形成以表现传统水文化和汉朝文化的主题公园。经过提炼和吸收,形成了“水韵汉魂”的文化主题定位,即以“水文化”为韵,以“汉文化”为魂,把水的灵动与磅礴相结合,汉朝之大气与柔情相融。

西安汉城湖公园以汉朝文化和水文化为主题定位,结合西安汉城湖区域文化的特征,打造具有汉朝文化特色的产业圈,形成集游赏观光、商业经营、文创产业、文化娱乐、特色餐饮等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公园。

4.4 景观布局

西安汉城湖公园的核心文化为水文化和汉文化,沿汉城湖水体走向进行整体的设计布局规划,形成集防洪安保、景观游赏、滨水生态、农业灌溉和文物保护等为一体的生态文化公园。公园的总体布局以营造汉城湖水文化和汉朝历史文化为根本,采用“一心、三线、七区”的景观布局。“一心”指以汉长安城遗址为核心;“三线”即形成水线、步行线、电瓶车线三条游览线路;“七区”包括安门盛世、流光伴湾、御景覆盎、角楼叠翠、汉桥水镇、霸城溢彩、封禅天下7个以汉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布局。构成安门盛世赢天下,流光伴湾水幽雅,角楼叠翠汉史览,汉桥水镇肉清风,霸城溢彩汉古情,封U天下汉武台,欲问王者今何在的主题文化内容。每个分区都有其不同的文化主题,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观空间(图1)。

4.5 景观节点设计

汉城湖公园总体以营造汉城湖水文化和汉朝历史文化为核心的景观布局,主要分为7大主题文化区,分别为安门盛世景区、流光伴湾景区、御景覆盎景区、角楼叠翠景区、汉桥水镇景区、灞城溢彩景区和封禅天下景区。七个不同的景观节点表达不同的文化主题,每个分区会有不同的景观表达对该区域的文化内容进行表现和阐述。具体内容如表1。

5 结语

地域文化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任何一座城市在进行文化环境设计时,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当地的文化特色,并不是盲目地借鉴和模仿,也不是刻意地创新或追求现代,设计师应该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和探索场地现有的文化内涵,然后通过景观设计的创作手法把地域文化生动地传达出来,怎样通过设计使景观既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有能给人以精神寄托,使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当中传承和发展是设计师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贝尔格,JI、C.景观概念和景观学的一般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蔡 晴.基于地域文化的文化景观保护[D].南京:东南大学,2006.

[3]马歆惠.兰州黄河风情线滨水景观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篇10

【关键词】城市景观;space空间;horizon line天际线

随着城市人口和城市规模的日益膨胀,城镇形态产生了明显变化。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地域和城镇特色渐渐被削弱甚至消失。如美国旧金山1958到1983年城市立体轮廓的变化,从曾经非常有特色的城市、地表肌理,被新建的公路划分得四分五裂,被高楼大厦破坏了原来优美的天际线。而在旧金山实施天际规划控制线后,很好地确保了城市立体空间效果。

自80年代始,我国建筑事业兴起后,城市规划、景观等课题越发受人关注。在世界各国经验中,结合景观作为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在城市规划中越显重要。但在近些年,城市景观在中国发展可以说并不十分乐观,与国外一些优秀例子相比显得十分乱无章法。凯文·林奇(Kevin lynch)于1960年发表的《城市的意象(Image)》一书中指出,城市本身的可读性如何,可分析为三方面构成:特色(identity),结构(structure),含义(meaning)。通过与同是东方国家和传统园林形式相似的日本近代优秀城市景观对比分析,得出以下一些需重点设计的:

1.城市中景观的层次和结构协调——从结构角度

事实上,城市中的建筑往往归属不同的团体和个人,建筑设计的委托人和设计方的审美取向对建筑的风格和形象影响很大。房地产开发的盈利原则会使设计师忽略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城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三不管”地区,这些区域往往是建筑与建筑间的空地、街道,甚至是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也就成了城市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出自《现代景观设计教程》)

奥地利城市规划师卡米罗·西特在承认城市之美的同时,强调城市公园对于城市的健康卫生起到的作用:公园是能使城市保持卫生的绿地,是城市的肺。因此,景观在城市中所占比例与城市内各元素结构相协调十分重要。除了应增加景观在城市中所占比例外,还应考虑城市结构统一设置景观系统,使景观结合城市五要素(即道路(path),边界(edges),区域(distinct),中心与节点(nodes)与标志物(landmarks))发挥出类似于著名翡翠项链的区域作用效果。如日本崎玉新都心,除限制高度以保证城市建筑的整体立体效果外,还有机组合一定绿化用地,使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三位一体,形成一个有特色的城市形象。活用要素设计,如:道路要素的绿荫大道、标志物的空中森林广场、区域的绿草地广场、屋顶绿化等,使空间层次丰富。

2.形式上创新体现地方特色——从地域角度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由于经历了一场关于“拿来主义”和“传统文化”激烈的思想争论,现代化进程中十分注重自主创新和发扬传统相结合,城市景观发展一片生机嫣然。而中国传统园林虽举世闻名,中国传统城市景观中的对称、对景、借景、强化视觉轴线等诸多空间设计手法和现代景观设计也并无不同,但是却没能像日本一样加以活用以更好地体现中国特色。佐佐木先生也指出景观设计需“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但是中国一些城市在景观环境方面却存在着盲目追求“洋化”的问题。这实际是一个老话题,景观设计的“国际化与地方化”。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等,这些景观作品非常优秀,是真正的艺术精品。颐和园的景观建设极具人性化,突出了景观对人的服务。中国传统景观设计很宏大,有天,有地。

但现在中国的景观设计很多是拷贝西洋的东西,邯郸学步,反而自己精深的文化传统也给弄丢了。如上图所示为南京市夫子庙文化商业中心全景,古建与周围景观多处结合,形成视线和空间的有机延伸。但是却因商业因素没有能很好的保持,如某新建时东市小广场与西市是连同的,在空间序列上也是引人入胜的,逐步进入主题,可是管理部门封闭了小广场通向西市场的步行街,使休息厅失去了原有的风采。

其实形式上创新体现地方特色,也就是表现城市特征。实现途径很多,首先有:可以在延续传统的设计手法的基础上,结合长期和短期的需求综合设计,如日本庭院的现代式中庭设计;其二:大可抽象提取传统景观设计中的精华,结合现有技术满足当代不同的需求,如很多日本餐厅中设计的枯山水景观;还有:利用传统与现代对比的设计手法,使设计充满活力,如中庭空间引入灯光、声音等对比设计……其实方法多样,就像赫曼·赫兹伯格在《设计原理》中提到:所有的形式都应还原它最初形态,只要运用最初形态满足最初需求,就是回到了我们民族的根上。

3.主题明确和可识别性强——从内涵角度

在日本,一些住宅小区里面的绿地以生态环保为主题,提倡人人动手建造美好生活环境,于是就增强社区活动氛围和带动了一股绿色种植蔬菜的健康热潮;一些公园以高科技手法表现空间错落感,强调时空主题以致给都市生活的人们以新鲜感;甚至一些商业用地内的绿地,也以营造人文气息的空间为主题……一个成功的城市景观除了应很好地满足不同的需求外,还应通过各种设计体现它的主题,以达到影响和改善人们精神状态的目的。

而要使主题明确,加强影响效果,就应注重可识别性。在《建筑环境共鸣设计》一书中指出,一个场所的设计在许多层次上影响人们能够作出的选择:可达性(permeability),多样性(variety),可识别性(legibility),活力(robustness),视觉适宜性(viaual appropriateness),丰富性(richness),个性化(persinalisation)。其中影响着人们能否容易的辨认出环境所提供的使用机会,这种特性为可识别性。而主题的印象可以被归纳为五种关键要素,类似于城市五要素。如日本著名的森林住宅,用保留原有植被的设计手法强调了生态理念。还有日本大阪的峡谷广场,强调地震的公园,运用火红色雕塑、开裂下沉的空间使主题明确。

4.具备多样性,活力和丰富性——从人文角度

“景观环境为人所用、人与自然的共生”观点早已不再陌生。其中多样性(variety)指影响着人们可能的使用范围,活力(robustness)指影响着一个既定的场所能够容纳不同功能的多样性程度,而丰富性(richness)指影响着人们知觉体验的选择性。

为使用者服务的,让使用者可以融于其中,是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个基本要求。景观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交流的平台,给大家创造了一个共融的环境。城市景观应该在表现城市特征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人们的活动对不同场所的利用,以从空间利用的角度出发,进行景观环境的设计构想。现在中国的一些景观设计作品,对自然和文化的表现十分突出,但对利用空间方面却考虑不够。像日本,尽管寸金寸土,但是从他们为数不少的公园和广场可以看出对人文的关怀。

参考文献

[1]《日本最新景观设计(1,2,3册)》——日本杂志社.

[2]《日本之国立公园(上、下册)》——森田敏隆.

[3]《佐佐木事务所之整合环境》——佐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