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赔偿标准范文

时间:2024-01-24 18:0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土地赔偿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土地赔偿标准

篇1

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范文一流出方: 流出方代表: 流入方: 流入方代表: 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根据《宿迁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实施办法》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的实施意见》(宿办发[20xx]57号)的有关规定,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一、流转土地面积、位置和用途:

流出方经 村合作社同意,将拥有经营权的耕地 亩,流转给流入方经营。到流入方:结转方应按合同规定用途使用土地,不准荒芜,不搞破坏性掠夺性经营,不得违反有关土地管理的其他规定,按时交付流转费和各种税款,在土地流转期间发生的债权债务,由转接方承担。

三、流转期限:

流转期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共(大写) 年。

四、流转费金额交付办法:

(一)流转金额: ; (二)流转费交付办法: 。

五、违约责任:

一合同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违反合同规定条款,违约方应向

二、流出方采取有偿转让,反包倒租形式将土地经营权流转对方支付违约金 ,如违约金不足以弥补经济损失的,按实际损失赔偿。二流转方不按期缴纳流转费,每天按所欠流转费的0.5‰向对方支付滞纳金,超过30天的,承担违约责任。

六、纠纷解决办法:

发生合同纠纷时,双方协商解决。或请乡、村有关部门进行调解,协商调解无效时,可采取下列两种方式解决。向县(区)农村承包合同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向县(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七、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1、流出方享有国家政策性补贴。

2、“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按照人均地亩所流出面积比例进行核减。

3、协议到期后,流入方如不再续租,应当在协议到期前半年内提出,并负责平整土地,恢复原貌,并在协议到期20日前交付流出方。

八、本合同由双方签字盖章并经村合作社同意和乡镇农业承包合同管理部门签证后生效。

九、本合同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一份,村合作社和签证机关各备案一份。

流出方(章): 代表:

流入方(章): 代表:

签订机关(章): 签证员:

年 月 日

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范文二甲方:汉台区铺镇安然寺村四组(由村委会代管) 乙方:

根据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及遵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前提下,经甲乙双方自愿协商,并征得涉及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户签字同意后,现达成以下合同条款,双方共同遵守。

一、租用土地范围及座落:甲方自愿将位于铺武路东侧安然寺村四组3.5亩耕地(详见四至边界图)。

二、租用土地期限:承包期为30年,即从20xx年11月15日起至2041年11月14日止(按公历年份计算)。

三、租用土地价格:土地承包费每亩每年为600元,按年支付费用。合同签订生效之日乙方支付给甲方第一年(20xx年11月15日蛭 20xx年11月14日)土地承包费共计人民币2100元(大写贰仟壹佰元整),以后每年乙方应在6月10日前交清当年土地承包费,不得无故拖欠。土地承包费参照本合同初次承包价格,每满5年上浮10%,租赁期间不再产生其他费用。

四、其他条款

(一)甲方责任和权利

1、租赁期内甲方必须协助乙方处理好周边关系,做好各项服务,确保企业稳定生产。

2、合同期内,乙方所租用土地甲方不得擅自收回。若提前收回土地,甲方应给乙方经济赔偿,赔偿标准按土地的建筑物、构筑物、各植物和附着物的市值及租赁期限的余期等实际因事协商确定。因社会公共建设需要所租赁土地由政府收回的,甲方应在收回土地前6个月,将收回土地的座落、四至范围、收回理由、收回日期书面通知乙方并予以公告,本合同终止,土地承包费据实结算。土地上的建筑、附着物及资产赔偿归乙方所有,土地赔偿金归甲方所有。

3、甲方中途无故终止合同,除合同中规定的赔偿外,还应向乙方支付违约金,为总租赁期间总租金的10%。

4、租赁期内,甲方的人事等相关变动不得影响此协议的执行。

(二)乙方责任和权利

1、乙方创办企业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条例,并按时足额交清土地租用款额,如若违约,乙方承担一切责任。

2、承包期内,若乙方停止租用甲方土地,须向甲方代表提出书面申请,以保证甲方能够顺利接茬耕种。

3、乙方创办企业工商注册于甲方所在行政机构,并离有政策规定招商引资的相关优惠政策。

4、在租赁期内,乙方有权根据国家政策对所租赁土地进行联营,转租等行为,甲方不得干预,但需提前征得甲方同意。乙方遵守土地政策,不得修建固定建筑,临时看管房屋,按土地部门要求办理。

5、乙方中途无故终止合同,不得要求返还已付清租金,并失去租赁权利。

6、承包期满后,在同等条件下,乙方优先享有租赁权。

7、合同期满后,若乙方不再租用甲方土地,则乙方支付给甲方一年的土地承包费作为土地复耕补偿。土地上的建筑,附着物及所有财产归乙方所有,并由乙方自行处置。

六、合同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补充说明与本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七、本合同一式二份,安然村村民委员会一份,乙方一份。甲乙双方签字后生效。

八、附承包土地四至边界图。

甲方签章:

安然村村民委员会公章、领导:

乙方代表:

20xx年十一月五日

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范文三甲方(出让方):夕佳山镇

乙方(受让方):

为扩大种植规模,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切实维护双方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本着依法、公平、自愿、有偿等协商的原则,双方协商,签订如下协议:

一、流转土地位置:夕佳山镇坝上村曹村组的土地,小地名: 。

二、流转土面积: 亩,田面积 亩,山面积

三、土地流转期限:流转经营权时间为20xx年,即 年日止。

四、土地流转费标准及支付方式:乙方按每亩田每年362斤黄谷折算,每亩每年土地按254斤黄谷折算,每亩每年山按150斤黄谷折算,共计: 斤黄谷为当年市场价支付甲方,从签字之日起支付第一年的土地流转费,以后每年 月 日前付清当年土地流转费用。

五、土地流转期重大调整:如果在流转期间被国家和集体征占用土地,使合同无法履行或者不能完全履行时,不认为违约,土地赔偿归甲方所有,地上附属设施归乙方所有。

六、在合同期内,因乙方经营不善不能继续经营的,乙方享有转租权利,甲方不得干预,但乙方负责按合同约定支付甲方土地流转费用。

七、违约责任:本协议签字盖章后生效,甲乙双方不得违约,若有违约由违约方承担一切经济和法律责任。

八、在合同期内,甲方确保乙方能在租地内开展一切合法经营活动,如因甲方原因导致乙方不能正常经营,给乙方造成损失的,由甲方负责赔付乙方全部损失。

九、甲方确保乙方能通过现有公路进行货物运输。

十、合同到期后,乙方负责复耕,如乙方不复耕,乙方一次性补助甲方每亩1000元复耕费,由甲方自己负责复耕。

十一、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字盖章): 乙方(签字盖章):

篇2

关键词:二元结构;土地财政;土地流转;建设用地市场模式;一体化

一、我国现行城乡建设用地的二元结构

(一)我国城乡土地所有制的二元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第八条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可以看出,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存在着两个所有权主体,一个是国家,另一个是农民集体。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的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因此,我国城乡的土地所有制呈现出二元结构特征。

(二)用途管制下的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

《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第三十四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但是,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第六十三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由此可见,城乡二元的土地所有制在用途管制下造成了城乡建设用地使用制度的二元特征。建设用地的使用与土地的所有制和使用者的身份相联系[1]。一方面城市建设用地必须使用国有土地,农民集体的土地不能随意改变用途,不能直接进入城市建设用地市场;另一方面,只有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成员才能取得农民集体建设用地,而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是无权使用的。这就造成了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市场的割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只能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进行使用与流转。

二、城乡建设用地二元结构所导致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导致城乡间的生产要素流动速度也不断加快,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土地,也加入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进程中。一方面,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集体建设用地的潜在供给。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加上长期以来农业的低收益,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了土地,从事城市劳动;许多农村户籍的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留在了城市工作,在城市定居。但是按现行的土地制度,他们仍享有宅基地使用权,形成了集体建设用地的潜在供给。另一方面,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大量的集体建设用地的需求。随着城市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企业在城市生产经营的成本大大增加,此时使用农村土地的成本大大降低,因此企业都有将厂址设置在郊区或者农村的意愿。近几年来各地不断兴建的“小产权房”就是一个例证。

我国现有的城乡建设用地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法律禁止农民将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出租或者转让用于非农建设,城市建设用地只能使用国有土地,要在空间上扩展城市建设用地,只能通过土地征收制度。这种制度安排与现实的经济运行产生了较大的矛盾,并且产生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一)集体建设用地资产属藏,损害了农民的权益

土地的资产属性是指土地的物质实体能为人类所用,并且这种使用能给使用者带来经济利益[2]。在我国现阶段,同等资本投入农业的收益大大低于工商业的收益。同样土地用于农业生产所产生的收益大大低于用于工商业生产所产生的收益。政府将农集体建设用地征收为国有并出让给工商业企业,农民集体土地从农用地转化为非农建设用地过程中,土地资产产生了巨大的增值,而这部分增值的分配与被征地农民不相关。因此,城乡建设用地二元结构的制度使得集体建设用地的资产属性无法显现,同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二)影响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

我国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是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来进行的,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和年度计划管理制度。然而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农民集体建设用地的需求者和供给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必然会发生许多私下的交易。由于这些交易在目前法律条件下是违法的,政府对这部分交易无法进行有效监管,容易造成建设用地数量超过年度计划,造成建设用地供应总量失控。同时由于政府无法对这部分交易进行有效监管,政府也难以审查该土地利用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容易造成土地利用规划遭到破坏。无论是建设用地数量失控,还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遭到破坏,都会削弱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扰乱我国土地市场的秩序。

(三) 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由于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农民集体建设用地的供给者与需求者,但我国实行的城乡建设用地二元结构的制度阻碍了市场的发展,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权不能出让、出租或者转让用于非农建设,不能合法进入城市土地市场。因此已在城市定居的农民只能将其宅基地闲置,还有其他一些由于村组调整、农村公共服务机构的调整而产生的大量的集体建设用地也只能闲置。这些集体建设用地的闲置,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说明城乡建设用地二元结构是一种低效率的制度。

三、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制度和政策建议

(一)我国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制度框架设计

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关键在于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配置市场化,即通过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流转、入股、联营、租赁、抵押等方式进行市场化配置。具体讲:首先,构建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市场服务体系(如:价格评估机构及土地市场咨询机构等)[3];其次,在上述体系建立并成熟运转的基础上,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类比城市建设用地,通过统一的土地市场机制与用地单位之间进行交易和开发,从而实现建设用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这一过程的实现中,还应加强一些保障措施。比如:国家应采取税收、管理、规划及法律等措施对其进行调控,以保障该体系健康、有序、合理并合法地运行。

(二)明确入市的土地范围和供给主体

目前的土地利用计划是基于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制定的,导致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化的要求相脱节,削弱了土地利用规划的执行力,导致城乡土地市场混乱。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需要各级政府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未来态势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编制统一的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将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将符合规划用于建设用途的土地进行统一的造册登记,明确可以进入建设用地市场交易的土地范围。

同时应当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按现行土地法规定,农村集体土地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乡镇属于国家政权机关,而村委会则是村民的自治组织,在法律上不能成为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主体[4]。生产小组作为村民的经济组织,而生产小组的成员长期作为本小组土地的经营人与管理人,将生产小组明确为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实至名归。不仅要将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明确界定为生产小组所有,还要赋予生产小组完整的权利,应该至少包括占有、使用、收益、转让、入股、租赁以及符合国家土地规划的用途转换的权利[5]。

(三)修改与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第一,根据《决定》的指导精神,修改现行法律法规对“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规定,建议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从其所有权中分离出来。其具体措施为:为保证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稳定且其经济利益能够充分体现,允许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有偿、有限期、可流转”的使用权制度,将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并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第二,在相关法律的颁布实施上,对所有权前提下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流转予以合法化认可。第三,对符合相关规划及批准使用的建设用地,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等方式来参与建设开发,并在法律层面上对其予以认可。第四,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中介组织,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衔接,为形成统一、开放、高效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搞好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的配置作用[6]。

(四) 深化征地制度改革,逐步缩小征地范围

第一,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的范畴,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与经营性用地。现行法律没有对公益性用地与经营性用地进行严格区分,导致了一些地方政府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圈占农民的土地,经营土地财政,从中获取巨额收益。因此必须在法律上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将政府征地行为严格控制在“公共利益”的范围之内,缩小征地范围和数量,逐步放开经营项目建设用地市场。第二,完善征地的赔偿机制。现有的征地制度的赔偿标准是依据集体土地原用途的产量的若干倍进行赔偿的。农业的低收益导致了赔偿标准过低,征地费用低廉,使农民丧失了大量的土地级差收益,使征地的地方政府有了获利的空间,政府便有征地的动力。因此还必须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增加地方政府的征地成本,减小地方政府的征地冲动,进一步缩小政府范围。

(五)政府必须加强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

第一,各地方政府要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对所辖地区的土地进行摸底清查,准确掌握各个地块的基本信息,对各类土地的入市资格进行审查并进行统一的登记造册,严厉打击将不符合建设用地规划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违法行为。第二,政府要依据统一的税收政策,为规范土地交易秩序,合理调节其增值收益,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之后,应该发挥土地税收的杠杆作用[7],采用税收手段来调节国家、集体与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第三,政府还必须加强土地交易管理,加强土地所有权属档案管理,依法处理土地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纠纷,维护市场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李倩:《向城乡一体化进发――访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小映》、《中国土地》2008年第10期,第28至30页.

[2]贾晶晶.中国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3]刘祥琪.我国征地补偿机制及其完善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0.

[4]姜大明.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11-22.

[5]赵伟.土地用途管制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中国房地产2009(11).

[6]李建建,黎元生.统筹城乡视野下的征地制度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2010:72.

篇3

我受镇人民政府委托,就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情况做一简要汇报,请予审议。一、强化法律宣传,提高执法水平。

一是采取召开会议、书写标语、发放宣传资料、进村入户、执法检查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土地管理法》的宣传,特别是大家普遍关心的新土地法中关于征占赔偿标准及农民建房的相关知识,进行了重点宣传,做到了家喻户晓;二认真组织有关业务干部学习《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政策规章,使其深刻领会其内涵,保证在执法及处理农村土地纠纷过程中能正确引用条款,掌握分寸适当;三加大执法力度。以执法促宣传,通过实际的执法效果给群众上土地法宣传课,能过典型事例教育群众学法守法。

二、严格依法办事,切实保护耕地。

1、实施“阳光”工程,公开办事程序。通过公开栏对农民建房办事程序及收费标准进行了公示,实行了“首问责任制”及周一周四坐班制,方便群众办理土地手续。

2、加强耕地保护,正确处理加快经济发展与严格保护耕地、农业结构调整与保护基本农田、加快城市化进程与合理利用土地的关系。严把申报关,对农民建房建设占地的,严格按照用地标准及程序办理。对每一件农户的申请,按照“三到场”要求均要到现场勘查、测图,审核家庭人口,住房面积,严格把握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关。

3、强化土地整理开发。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在月亮坡碗厂沟、刁家湾等地方对荒山荒坡进行梯级开发,并予以沟、池、路等设施配套,新增耕地500余亩。同时对沿山分水岭、月亮坡、山门口等土地进行了整理,并引进业主发展经果林,为附近群众增产增收提供强有力的土地资源保障。目前正在争取对襄渝铁路以西,城镇周边的土地进行整体进行改造,若获通过,届时全镇土地状况将会大大改观。

三、抓好安全稳定,办好实事工程

1、制定科学的安全监测机制和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监测网络,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对观音岩、刁家湾、水朝门、狮子脑等地质灾害重点监测点确定了专门的监测人员。今年春,通过监测网络就及早发现了刁家湾滑坡险情,及时采取了应急措施,对涉险人员进行了妥善安置,对事故点进行了72小时不间断监测,直到地质状况趋于稳定,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强化矿山安全管理,督促业主严格按操作规程开采,始终做到“安全生产,质量第一”。并不断加强技改,采用切割取石,禁炮作业,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安全隐患。

3、积极做好禄市大道遗留问题处理。大道征地欠款27万元,但因政府财力有限,拖延至今。致使一些不理解甚至不怀善意的人,就此事不断形成上访,给全市的稳定局面造成不良影响。党委政府多次上门做好协调说服工作,但效果不大。考虑到拖欠农户款项已久,党委政府的确应该正视这个问题。今年上半年,于是向农户做出了两年内付清拖欠款项,力争一年内付清的承诺。通过信贷及处理盘活资产等多途径努力,在今年12月初,拖欠农户的土地款项全额付清。圆满解决了禄市大道这一最大遗留问题。

3、争取政策扶持,将红尘找水,土地整理,农改项目等利民惠政策引至禄市开发建设,仅20__年就利用上级政策,给缺水群众打机压井170余口,整理土地1500亩,新增耕地540亩,修建蓄水池3口,配套水渠、便民路13.5千米。极大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四存在的不足及以后的发展方向

篇4

一、基本情况

自年以来,柞水县因西康铁路、西柞及柞小高速公路建设、小岭工业区大西沟铁矿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等重点工程征地2236.9亩,涉及5个乡镇14个村48个组,涉及农户4169户,15187人。分别占全县总户数、总农业人口的10.5%和11.2%。其中完全失地397户1347人;部分失地233户8537人。失地农户生活困难的446户1575人。一是国家建设征地。比如铁路、高速公路途经乾佑河沿线4个镇,征地最多、农民失地最严重的沙坪村现有人口884户2740人,因铁路及新城开发等失地农民达505户1884人,人均土地不足0.17亩。二是城镇建设征地。如新城区建设占土地1560亩,使884户2740人失去了土地;罗庄村小城镇建设征地23.23亩,致使16户群众全部失地。三是企业占地。如大西沟铁矿开发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前后占罗庄村土地124.7亩,加之其它建设用地,人均耕地不足0.03亩。四是旅游开发占地。旅游项目较多的营盘镇,正在开发的龙王沟等项目占耕地717亩,涉及108户301人。五是工业园区占地。由于园区建设,有的村民小组人均土地不足0.1亩。六是移民搬迁占地。迁出地弃耕撂荒土地,迁入占用土地等等。为了妥善保障失地农民的正常生活,柞水县以维护农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发展为前提,以再就业为核心,以货币安置和社会保障为底线,逐步建立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安置模式,实行多种途径安置,促进失地农民就业,有效减小失地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一)宣传教育,转变失地农民就业观念。把转变失地农民的就业观念作为安置失地农民的首要问题来抓,结合县域实际,着重从经济发展思路、产业调整方向、当地发展前景、个人生活保障等方面做好思想工作,推动群众转变就业观念。同时,积极组织实施“阳光培训工程”,聘请专业人员开展建筑、餐饮、劳务输出等知识讲座,举办涉游服务、劳动技能等创业培训20余期,参训人员1000余人,提高了失地农民的劳动就业能力。目前,失地最严重的乾佑河流域4乡镇50%农民能抓住西柞高速公路开通良机,积极从事服务业,兴办农家乐、加工豆制品和经营土特产品销售等,90%受训人员已经实现转行,并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

(二)严格管理,保证征地补偿费足额到位。征地补偿政策落实,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柞水依据当地实际,以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下降为目标,落实相应补偿措施。一是科学制定补偿规定。征地前将土地、青苗、房屋、林木、附着物等财产的赔偿标准和相关政策全面向群众公布,给农民吃下“定心丸”。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农业产值、生活水平、人均耕地、升值潜力等因素,按市场价逐步提高了土地补偿标准。柞小高速征用乾佑镇石镇村专业菜地,多方与建设方协调,补偿费由每亩1.8万元提高到3.9万元,仅此项为该村争取补偿费600余万元。二是实行集中安置。安居才能乐业,只有把拆迁户的住所解决好,失地农民才有心思发展家庭经济。我们实行集中统一的住宅小区安置,由城建、国土部门提前介入,做好规划设计,并依据当地主导产业,鼓励实施长效致富项目。比如柞小高速公路建设拆迁中规划了6个集中安置点,统一配套小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同时引导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稳定失地农民生活。

(三)强化培训,增强农民就业能力。采取政府牵线搭桥,设立劳动就业服务平台,把劳务产业做大做强,拓展失地农民就业空间。劳动、扶贫等部门当好媒婆,走出去主动与外省用工单位联系,把失地农民作为重点对象实施劳务输出,确保其获得能够就业。年以来,每年组织“春风行动”大型用工招聘会,动员失地农民进城入企务工,成功安置就业500余人。设立失地农民职介服务窗口,免费为失地农民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成功指导就业300余人。每年组织失地农民赴疆拾棉3000余人,仅此项人均每年增收1000余元。

(四)就业扶持,加快失地农民转移步伐。加快失地农民的就业转移步伐,保证农民“失地不失业”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不断探索失地农民转移途径,切实加快“农民变民工变职工变市民”步伐,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网络,为失地农民就业搭建服务平台。坚持“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创新机制、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了信息平台和中介平台建设,成立了由县就业中心、乡镇社保所和村委会组成三级劳务信息网络,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培训介绍、就业认定、档案管理、保险办理等“一站式”就业服务,初步形成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运行规范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新机制。

(五)抓政策落实,扩大保障渠道。县上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失地农民就业。坚持以“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方针,以县劳动力就业培训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其他部门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为辅助,不断拓展培训机制,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提高农民工的各项技能,在发展农家乐、就业安置等方面,给予失地农民税收减免、证照办理等优先优惠政策,调动失地农民积极性,促其发展新产业,弥补失去土地的收益,确保生活水平不下降。

(六)计划征地,有效保护土地。坚持利用与保护并重,把节约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规范征地程序放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好。一是规范征地报批手续,严格按批准计划供地。二是严管土地资源。严格保护农民经营土地的合法权益,召开听证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经营权,严守界定征地范围,坚持土地用途管制,严格按建设项目、产业政策、用地定额指标等要求供地。三是加强监督检查。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联手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侵占、截留、挪用、拖欠、挤占土地补偿费等严重侵犯农民利益的行为,确保“阳光操作”,专款专用于失地农民补偿。

从全县情况看,失地农民抓住“两路”建设和矿区工程建设,用足用活各项政策,利用征地补偿费经商、房屋出租、兴办农家乐、劳务输出等,一改土里刨食”,转变为经商户,收入增加明显,从征地前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00-700元,提高到2006年底1500-1700元,是征地前的2.5倍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被征地农民73%的群众生活未受到影响,生活水平未降低。但还有少数失地农民因安置途径狭窄、谋生技能差等原因,导致无直接经济来源,生产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一是安置办法滞后,就业率不够高。当前,安置失地农民主要采取货币补偿的办法安置失地农民,而安置标准相对低,失地农民获得安置补偿费少,并且一次性发放的安置补偿费,数目毕竟有限,如没有新的收入来源,坐吃山空,生活难以保障。实践证明,这种安置方法难以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活问题。二是部分失地农民就业技能差,转型就业困难。耕地目前仍是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必需的生产要素,失去土地就丧失了最基本生活的物质基础。大量耕地被征用后,对于部分一直以种田为主的农民来说,没有其他技能谋生,生活就会陷于困境。据调查,全县有10%的农民失地后情绪低落,部分思想闭塞、年龄偏大的失地农民就业难有门路,仅靠征地补偿费难以维持生活。还有20%的失地农民靠打零工维持生活,生活并不富裕。三是失地农民培训途径单一,就业保障机制不到位。各乡镇农技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培训经费缺乏等原因,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对失地农民培训的效果不明显。我县目前最大的培训基地——柞水职教中心而言,目前仅有农林专业技术人员3人,养殖专业技术人员4人,师资力量十分有限。加之财政困难,培训经费严重缺乏,失地农民培训所需的教学器材、仪器、基础设施等配备滞后,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培训需求。四是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失地农民生计长效保障无着落。由于当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面小、标准低,失地农民没有完全纳入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部分失地农民自身“造血”能力差,就业安置、最低生活保障和子女上学也面临较多困难,扶持优惠政策较少,项目资金不足等诸多问题,未能形成长效的失地农民保障机制。

三、几点建议

(一)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益分配机制。由于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主体资金来源于土地价值,土地补偿费及安置补助费的高低,直接决定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的高低。这就要求改进和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充分考虑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功能、就业与发展功能、社会保障功能等因素,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以土地市场价格为基础,科学合理确定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提高失地农民失地收益。

(二)加强失地农民技能培训。各级应把失地农民技能提高放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经常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加强对农民的基本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培训,从思想、职业道德、择业观念、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等方面教育,使他们认真克服多年积淀的旧习气,树立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增强自我致富的能力,尽快拓展增收渠道,增加实际收入,确保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三)努力形成强大保障合力。相关部门应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形成强大合力,打好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总体战。如国土部门负责征地、拆迁的补偿方案、土地复垦等项目实施等。城建部门落实好失地农民的住宅小区规划和建设。劳动部门负责加大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促进就业。民政、社保、保险等部门负责失地农民的社会救济、养老保险等,确保生活不出问题。扶贫、农行、信用社要积极制定和落实失地农民的产业扶持优先优惠政策,落实扶持项目资金等,推动失地农民发展新的产业。财政、审计、纪检负责加强对征地补偿资金管理、使用、发放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安全高效。通过发挥各方面综合作用,为失地农民安置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逐步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一是积极探索和建立失地农民社会救济和保障体系。对失地农民中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户、五保户,由民政部门列入救济对象实行救助,列入低保范围予以保障。对人均土地过少的农民家庭,可由关统一办理“农转非”手续,享受城镇居民就业安置、低保、子女上学等待遇。二是要逐步建立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由社保、保险等部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降低“门槛”,降低缴费比例,降低缴费基数,予以保障。对年龄偏大的优先投保,资金来源可采取政府土地收益中拨补一点,土地征用补偿费中抵扣一点,失地农民自己缴纳一点的方式来解决。三是要重视解决失地农民的医疗问题。卫生部门可选择失地乡村深入开展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扩大失地农民基本医疗保障范围,使其病有所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