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制工作会议范文

时间:2024-01-24 18:06: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长制工作会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林长制工作会议

篇1

xx乡村级林长制工作制度

    1.林长制工作会议制度:村级林长制工作会议由村级林长主持召开。出席人员为村包组林长、组级林长、护林员、监管员。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主要内容为贯彻落实省、市、县林长制关于生态建设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总结本季度林长制工作,部署安排下季度林长制工作。协助解决林长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协助解决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专项整治工作;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重点难点问题;

    2.林长制工作信息上报制度:村、组林长将森林资源管理保护情况等基本信息层层上报给上级林长,信息报送应当及时、准确、规范,涉密信息的报送,应当遵守保密相关规定。

    3.村级林长工作职责:负责责任区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年度工作计划;定期上报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制止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并立即向上级林长报告;合理划分责任区护林员管护区域;加强对责任区护林员的管理;落实上级林长交办的各项工作。

    4、村、组级林长工作制度:村级林长巡查发现问题应及时安排解决,在其职责范围内暂无法解决的,要立即报告乡级林长,由乡级林长协调解决或由其提交林长办、乡联系本乡的副林长。林长要对副林长的职能部门处理问题的过程、结果进行跟踪监督,确保解决到位,处理完结应由提交问题的林长销号;林长接到群众的举报投诉,应当认真记录、登记,并在一个工作日内赴现场进行初步核实。在七个工作日内,将投诉举报问题处理情况反馈给举报投诉人。

篇2

1.初步完成对片、片、公路沿线、街道、城乡结合部新农村建设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点的初步选点工作。2.制定出台《2021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确定挂点领导和帮扶单位名单。3.组织召开新农村建设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会议。举办新农村建设培训班。4.确定具体建设项目,督促镇办组织招投标、对建设项目进行招投标,并聘请第三方监理机构对所有工程进行监督管理,由中标单位设计出工程施工图纸,做好资金预算材料等前期工作,通过审核后开始施工。

二、农业产业

(一)设施蔬菜大棚建设

将镇土桥村建成的200亩设施蔬菜大棚,由村集体有偿租赁给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院、蔬菜种植大户、菜农种植,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院先进的种植职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我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田园综合体蔬果乐园投入种植生产。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

根据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要求,做好镇办工作,督促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出台2021年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

(三)扶贫产业

1.落实2021年项目库申报工作,提前做好谋划,为2021年项目实施打下基础。2.做好2021年家庭种养殖补助摸排工作。

(四)田园综合体项目

结合城乡融合试点区工作,督导第三方开展田园综合体项目二期工程,探索项目与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融合,与老百姓共享建设成果,持续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五)综合性屠宰场

在上桂村委会大池郑家村建设综合性屠宰场,用地150余亩,是猪牛羊屠宰、家禽批发加工的综合性屠宰场。组织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对项目做好设计方案,进行选址论证,报省政府批准征收,尽快起动征收供地。

三、农产品安全整治

1.开展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利剑”行动,做好安全生产检查,督促要求相关企业及专业户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春节期间,做好食品安全宣传,稳步推进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工作。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试点工作。2.简化牲畜生产相关程序,帮助本地养殖场加快复产增养。做好非洲猪瘟、牛结节性皮肤病、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三月中旬组织开展全区重大动物疫病集中防治工作。3.谋划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前期准备工作。

四、粮食生产安全

1.落实和管理好区级储备油任务,地方储备将取消动态储备,由地方政府掌握油权。2.代管好上级储备的粮食数量和质量。3.做好特殊时期的应急保障工作。4.协同发改做好申请辖区行业计划争取资金工作。5.做好辖区内粮食安全生产工作。

五、落实惠民政策

1.做好区早稻种植、生猪、农机购置等补贴资金发放。2.申报2021年农民培训工作任务指标,今年计划培训高素质农民100人。

六、深化改革

1.完成村干部任期及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工作。2.完成产权制度、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相关报表系统填报工作。3.研究部署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及管理工作,对镇(办)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及管理培训。

七、林业生态措施有力

1.全面完成人工造林100亩,低效林改造1000亩,主要山场安排在镇、、、村。2.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节活动,春节后,组织区领导班子和区直干部参加义务植树节活动,计划安排在镇村植树25亩。3.积极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实现“三个确保”,具体要做好野外火源管理和隐患排查,森林防火宣传,加强护林员管理督导。

八、全面推进林长制

1.优化完善村级林长、基层监管员、专职护林员“一长两员"森林资源源头网络化管理体系,提升林长制信息化水平,完善林长制标准化建设,更新林长制公示牌。2.开展一次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活动,加强部门协作,将联合公安、市场监督开展一次野生动物保护监督检查一次。3.抓紧完成2018至2020年森林督查发现问题整改销号工作。4.做好政府建设项目林地审批申报材料的审查及转报工作。

篇3

1、工业污染源。主要来自小河及石板河流域内企业,散落分布于辖区6个行政村、3个企业居委,主要为煤炭采选、钢铁、焦化等行业。小河和石板河流域及支流在我镇境内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大,且河流域的径流量小,自净能力有限,加之工业固废乱堆乱放,经雨水冲刷后排入河流,存在较大环境安全隐患。

2、生活污染源。一是流域内居民生活污水。我镇常住人口约4.4万人,分布居住在小河和石板河流域内,居民生活污水产生量较大,没有污水处理厂。二是固体废弃物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是沿河村(居)沿岸倾倒、堆积生活(生产)垃圾,加上雨水冲刷进入河流的污染物也给河流造成了水体污染。

3、农业面源及(种)养殖污染源。主要来自沿河村(居)种(养)殖场和散布于沿河的农村种(养)殖户,这些种养殖场(户)的废水、畜禽粪便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河水水质恶化。同时,来自流域内农业生产施用化肥、农药也给河流带来了污染。

二、工作目标

通过综合治理,搭制污染源头,使小河、石板河流域污染物总量明显下降,水质有一定程度的好转,确保河流综合环境在短期内有较大改观。

三、整治范围

此次整治采取企业落实环保措施,村(居)加强环保知识宣传、政府组织协调,督促企业落实环保措施并抓好村(居)生活垃圾处置和河道综合治理等方式。整治范围:

1、煤炭洗选、煤炭开采、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超标排放污水的单位及存在重大污染事故隐患的排污单位。

2、各村(居)河流域内规模较大且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的种(养)殖场和造成水体水质恶化的种(养)殖场。

3、沿河村(居)乱倾倒垃圾的各类场所。

4、影响沿河流域水环境及占河道的建设工程。

四、工作措施及各工作组职责

明确任务,设立6个专项治理工作组,1个工作督察组,同时村(居)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环保意识、供电所依法强化供电管理。

(一)农业面源及(种)养殖污染源治理工作组,由黄仕慧同志任组长,镇农业服务中心、镇畜牧站、镇农技站参与。对沿河村(居)种(养)殖场和散布于沿河的农村种(养)殖户的废水、畜禽粪便、农业生产施用化肥、农药进行整治。

(二)生活污染和垃圾处理治理工作组,由同志任组长,镇城管中队参与。认真落实餐馆、旅社、门面门前三包等措施,在小河、石板河流域增设垃圾池,做好垃圾清运工作;督促国有企业加强对辖区生活垃圾的整治;协助区城市管理局做好镇乡街道垃圾清理场(收运站)项目的申报、立项、建设等工作。

(三)河道综合治理工作组,由同志任组长,镇水保站参与。对河堤防洪排涝和河道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形成报告及河流清理方案;协商区水利局加快河流综合整治工作。

(四)企业污染治理工作组,由同志任组长对辖区无环保设施,工艺落后的洗选企业进行清理,提出名单报镇政府,并协助镇政府与区环保局协商,加强对国有企业、地方煤矿、洗煤厂、配煤点、有色金属、化工等企业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治理,同时对非公企业生活污染加强监管。

(五)建设工程综合治理工作组,由同志任组长,村建站参与。负责清理、查处违法河道修建的违章建筑;做好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站的申报工作,并协助区住房城乡建设局修建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站。

(六)生态植被治理工作组,由同志任组长,林业站参与。负责实施河流流域内生态恢复,完成区下达的封山育林任务。

(七)村(居)要加强河流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环保意识,做好占河道修建违章建筑、乱排乱倒的巡查工作。

(八)两山供电所对造成河流环境污染的无环保审批手续的企业不予输供电;已输供用的,依法予以断电。

(九)河流环境治理工作督察组,由同志任组长,纪检监察工作人员参与。对在河流环境治理过程中,重视不够,监管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的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问责,并提出相应处理意见报镇党委、政府。

五、工作步骤

(一)成立机构、责任分工阶段(2014年2月-3月)制定工作方案,成立工作机构,落实工作任务,细化工作责任。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召开境内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具体部署整治工作任务。

(二)集中整治阶段(2014年3月-2013年10月)全面开展对小河、石板河流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对河流域及支流的清理,确定一批对水体产生污染的限期治理项目;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清查汇总,协调区直有关部门做好处罚、关闭污染企业,对各村(居)垃圾基本实现集中收集处理。

(三)督察整改阶段(2014年11月)由领导小组牵头,对各责任单位、承办单位进行全面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各单位年终考评。

篇4

第一,中央和省委对城市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必须全面贯彻、深入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深刻回答了“怎样认识城市”“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三大问题,尤其是强调的“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省委李强书记提出的“六个优化”,切中了要害,抓住了关键,为我们做好城市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李强书记在镇江调研时,对镇江的城市工作给予特别关注,深刻指出,“镇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禀赋良好,按照新发展理念持之以恒干,这座城市完全可以建设得更漂亮”。李强书记希望我们大力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山水花园城市。围绕贯彻落实这些新部署新要求,市委六届十三次全会专题研究城市工作,提出了要高度关注找准短板、补好短板,尊重规律、落实规律,战略定力、战略优化,方式创新、思路创新四大问题,为开好这次城市工作会议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镇江城市工作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必须乘势而上、加速提升。镇江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6.6%,标志着进入到了城市化较快发展的后期,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是从外延扩张加快转向内涵发展,解决日益凸显的“城市病”更为迫切,人民群众期待城市变新变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对镇江城市发展“资源很好、变化很大,缺陷不少、遗憾不少”的总体评价已成为共识。与此同时,镇江的城市发展面临新的竞争格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颁布实施,交通发展进入高铁时代和轨道通勤时代,虹吸效应、挤压效应必将进一步显现,资源要素的争夺必将更为激烈,镇江稍不留神,就可能掉队落伍,陷入边缘化的尴尬。面对这一形势,既要保持足够的清醒,也要树立足够的自信。总的一条主线就是大力推动城市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以转变转型争取主动、赢得未来。

下一步城市工作怎么抓?晓明市长将作全面部署,今天会上下发的两个文件征求意见稿也立足远近结合、虚实结合,作出了具体指导和任务安排,大家要抓好落实。下面,我围绕“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这个主题,讲四点意见。

一、从重物轻人向以人为本转变

人的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核心,以人为本是城市工作的最大规律。指出,“做好城市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进一步阐释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我们要深刻把握、自觉贯彻。

1把满足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

这是我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最重要的导向,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回归”,不忘“初心”,回归到城市发展的本源。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民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民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客观分析当前城市工作的种种问题,最终都要追根溯源到重物轻人甚至见物不见人的不良倾向上来。要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逻辑起点,坚持从城市居民的利益偏好出发而不是从城市管理者的主观偏好出发来开展城市工作,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工作上的集中体现。

2把做强城市功能作为着力点。

人们向往城市、奔向城市,是因为城市有能够满足他们需要的现代功能,能够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果对照“以人为本”找短板,功能缺失就是最突出的一块短板。城市的基本功能是集聚要素、通达物流、发展产业、传播文化、改善人居,说到底都是为人的生产生活服务的,就生产角度而言,要为高端要素集聚提供支撑平台,其内涵非常丰富,按大类分,仍然是宜居、宜业、宜游三大功能。着力增强“宜居”功能。坚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两手抓”,加快建设安全高效便利的生活服务和市政公用设施网络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改善居住环境。这里需要特别强调城市公共安全的问题。城市具有人口集中、经济集中、社会财富集中、现代化设施集中等特点,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着力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体系,严守城市安全底线。着力增强“宜业”功能。把城市作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发挥比较优势,打造高端平台载体,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人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创业舞台。着力增强“宜游”功能。一盘棋谋划“吃住行游购娱”,构建“大旅游”格局,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名城的远程号召力。做强城市的功能,还要高度重视功能集成,以混合用地为重要原则,改变大产业园区、大居住区的传统功能布局,推动不同功能区相互交织、有机组合,逐步实现职住平衡,尽量减少城市内部不必要的“人口潮汐”现象。城市街区和道路要有人情味,为居民骑车散步、逛街购物、餐饮会友、休闲娱乐提供方便,形成综合功能街区。

3把实现共建共享作为落脚点。

城市居民是建设城市的主体,也是受益的主体。要以法治化治理为目标,推动城市管理者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城市,尊重居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更多社会成员参与到城市建设、运营和治理中,打牢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广泛问计问需于民,不断修正和完善城市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切实解决公众参与“嘴巴上很重要、心里头不想要、走程序被需要”的现象;尤其要注重宣传引导,让群众时刻看到城市的点滴变化,享受到城市发展、变化和进步的红利,增强认同感、归属感、获得感,从而变“要我做”为“一起做”,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二、从粗放发展向精明增长转变

必须清醒看到,镇江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紧、环境容量小,“摊大饼”没有空间,拼资源缺乏支撑,高排放容纳不下,决定了我们的城市发展不能再沿袭过去粗放发展的老路径,必须加快转入精明增长的新轨道,在“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上主动作为、真抓实干。

1各个环节要集约精细。

就是要统筹抓好规划这个“成长坐标”、建设这个“骨肉之躯”、管理这个“血脉之源”。规划要精美。对城市发展来说,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浪费。要实现规划全覆盖,把全市域作为一盘棋来考虑、作为一个城市来规划,高质量推进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各类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修编,统筹各类空间规划,统筹“地、水、绿、文、美、产、居”多种要素功能,推进“多规融合”,确保各类项目建设都有规划依据,各种重大设施布局都有规划统领,所有重要空间利用都有规划先导。要大力提升规划设计水平,按照“紧凑型城镇、开敞型区域”的要求,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加强引导和管控,留住镇江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要强化规划刚性,一经确定就要严格依法执行,持之以恒抓落实,决不能凭长官意志随意调整。总之,就是要通过科学规划,使城市定位、布局和结构全面优化,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建设要精致。城市建设是百年大计。要着眼于打基础、利长远,谋划推进城市道路、地下管网、生态环保设施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补好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要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要求,优化建筑设计,善于运用建筑来表达城市个性气质,构建古今贯通、中西合璧、南北交融的多元化建筑风格,多打造一些“长”出来的城市地标,注重在城市街道“家具”等细节上精雕细琢,对空调、太阳能热水器、洗晾衣物等附属设施也要纳入建筑设计规范,增强新建住宅的美观度。要加快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特别是一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倡导城市修补,推进老旧小区环境改善和有机更新,焕发老城区的功能和活力。管理要精细。城市管理面对的是大量的人、车、事,要突出市容管理、交通管理、安全管理等重点方面,有效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继续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实行一级执法、属地管理、分级保障、权责一致的城管综合执法模式,深化网格化、街长制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使城市管理没有空白和盲区。

2投入产出要精打细算。

镇江城市建设基础薄弱,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推进城市工作,我们面临着投入保障不足和财力更趋紧张的双重矛盾,更要注重增强效益观。大的方面,无论是土地、岸线、山水、特许经营权等各类城市资源,都要强化整体谋划、推动资源整合,在精明开发、集约利用上动脑筋、下功夫,算好投入产出比,确保效益最大化。具体到每一个项目、每一项工程,都要克勤克俭、精打细算,避免低效投入、铺张浪费,真正把有限的人财物用到关键处、花在刀刃上,力争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大效益。在这方面,一定要摒弃短期行为,善于算大帐、综合账,算战略账、长远账。

3城市增值要转换动力。

现在的城市建设,已经告别了以往“大拆大建”“土地财政”时代,更加需要在城市经营上挖掘潜力,在城市发展上转换动力。城市发展动力主要来自集聚效应,集聚效应主要来自产业和要素集聚。要在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创新型经济、都市型经济、枢纽型经济的同时,按照市委六届十三次全会部署,把加快高端载体建设作为一个战略重点来推进,壮大“国字号”载体,培育高水平特色小镇,打造高端会展平台,形成集聚高端产业和高端要素的“强磁场”。要以更加开放的理念加强城市经营,转变城市营销方式,加快提升镇江城市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从千城一面向特色发展转变

城市发展到今天,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有”和“无”的问题,而是品质高不高、特色强不强的问题”。我们一定要牢牢保持战略定力,紧紧围绕苏南规划“四基地、一中心、两城市”的总定位和“生态领先、特色发展”的战略路径,着力增创特色优势。这一工作导向要更加鲜明地树立起来,向着打造现代产业高地、开放创新高地、生态宜居名城、文化旅游名城的发展目标越走越深、越走越开阔。

1彰显生态领先、低碳示范的特色。

生态化绿色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主导方向,城市化本来就应该与生态文明深度耦合。“生态领先”是镇江自然禀赋所决定的特有定位,“低碳示范”是正在培育的重大亮点,两者相结合将塑造镇江最显著的城市特色。要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构建彩色化、珍贵化和效益化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让镇山林立、水脉纵横、丘陵延绵、洲屿错落的生态家底更加厚实;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制度体系,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重点片区环境整治;深化低碳城市试点,推进“四碳”创新,办好国际低碳技术产品交易展示会,启动建设生态城镇化示范区,确保镇江的生态文明建设从过程先行到水平领先。

2彰显历史文化、现代文明的特色。

城市与文化,与生俱来,密不可分。历史是城市之根,没有历史的城市是肤浅的;文化是城市之魂,没有文化的城市是脆弱的。要全面塑造文化特质。把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贯穿城市建设全过程,充分挖掘利用镇江积淀深厚、资源丰富、包容性强的文化底蕴,在旧城改造中注意保护文物古迹,注重在传统民居的屋檐、门窗、砖瓦上收集和挖掘镇江的特色元素,更好地塑造城市符号,传承城市记忆,展现城市神韵,形成具有高辨识度的独特风格。在新城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嫁接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古事新说、古文新做、古曲新弹、古戏新唱,促进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使城市真正成为文化容器,成为人们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要全面提升文明程度。坚持“以文化人”,深化文明创建,从一些具体事情抓起,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起,强化城市管理人人有责的观念,建立完善市民行为规范,促进市民形成良好道德素养和社会风尚。尤其要发挥赵亚夫等身边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广大群众自觉珍惜这座城市、热爱这座城市、奉献这座城市,达到“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的效果。

3彰显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的特色。

这“两个城市”是我们很重要的试点工程,也应当成为示范亮点。要运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打造城市管理的“超级大脑”,建设以大数据中心、市民融合服务平台、企业融合服务平台、城市管理服务平台、农村综合服务平台为主的“一中心四平台”,向着建设“智慧城市”迈出坚实步伐。要紧紧抓住镇江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的政策机遇,全面提升城市管网排水能力,大力推广透水建材铺装,高标准建设下沉式绿地、海绵公园等雨水滞留设施,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使城市弹性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四、从点状突破向统筹推动转变

当前的城市工作,总体上还是更多的关注某个具体的街道、景区、标志性工程,城市发展统筹协调不够、可持续性不够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一现状必须着力改变。

1强化系统谋划。

城市是个复杂的“巨系统”。做好城市工作,要推动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规模结构、产业结构,系统推进规划、建设、管理各方面工作,强化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善于调动政府、社会、市民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城市工作科学化水平。当前要倍加重视整体塑造城市风格,立足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乃至全国全球的更大坐标系,对标世界丘陵滨水城市的标杆科学定位,全面加强对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布局合理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打造协调统一的城市轴线、城市天际线、城市文脉、城市肌理、城市风格和色彩。

2强化整合联动。

就是要整合资源要素,切实解决空间碎片化的问题;就是要促进区域联动,坚持主城区和辖市区并重、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并行、地上建设和地下建设并进;就是要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像重视农村那样重视城市,像抓“三农”工作那样抓城市工作,善于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形成城市工作的强大合力。

3强化标本兼治。

着力创新城市工作体制机制,重点围绕“人气怎么聚”“融资怎么办”“土地怎么用”等难点问题,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为城市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注入新的活力。要深化户籍、住房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落户政策,推动城中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就业、医疗等服务同质化均等化,实现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村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要深化政府平台改革,积极推进市政工程向民资开放,鼓励社会资本和公共基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市政设施运营和社会事业兴办。城市工作关键在干部,要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培养选拔懂建设、会管理的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引导和推动各级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规划建设管理城市,提高领导城市工作的能力水平。

篇5

从上世纪50至70年代“人定胜天”的围垦,到90年代以来填湖造地的房地产开发, “百湖之城”武汉走过了一段留下创伤性记忆的历史。不仅是部分湖泊的消失、湖域面积的缩小,其间,人口的膨胀、工农业排污、超量的养殖,都让这座城市的湖泊不堪重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清澈、美丽与生机。

2012年,是武汉的“铁腕治湖”年。市委书记阮成发在5月份的市委市政府工作会议上说:“要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保护好武汉的湖泊”、“一寸水面都不能缩”、要“还湖于民”。随后,武汉市全面推行“湖长制”,并公示名单,宣布武汉湖泊保护进入“、责任到户”时代。2012年10月26日,湖泊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60名水务执法人员上岗执法。

武汉市水务局办公室一位官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自2002年武汉市的《湖泊保护条例》出台之后,就已经杜绝了大规模的填湖行为。武汉已经意识到了湖泊是“老天爷送给武汉的礼物”,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所以下了很大的决心和力度在整治。

“启动项目”投资已达到500亿

东湖是中国最大的一个城中湖,是武汉市最富盛名的一个湖泊,也是长期以来社会关注度最高、争议话题最集中的一个湖。

“这几年武汉的湖泊确实比以前漂亮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武汉项目办公室主任雷刚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他作为一个武汉人的直观感受,“水质类别上可能没有显著的提高,但感官上实际是比以前好多了。”

武汉从2009年开始启动“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又叫武昌“六湖连通”工程。在此之前,汉阳的“江湖连通”工程也早已启动,加上汉口的“大金银湖”生态水网工程,武汉将投入数百亿资金打通三片水网。

雷刚参加过政府的几次会议,水务局也是他们的合作伙伴之一。WWF的角色是技术支持:几湖连通怎么连,闸口在哪儿建,水流多大,湖泊健康的指标体系是什么,怎么样恢复到什么样的级别,健康东湖生态水网环境流的指标体系如何确立,等等。市政建设具体怎么操作,则是政府部门的事。

“它还是一个修复的项目。水系原本以前也是连通的,这符合生态理念。”雷刚说。现在,通过亚行的100亿元贷款,“大东湖”的截污基本已经完成,一些生态修复项目也已经启动。“你去看落雁景区,他们在做的一个生态恢复项目,如果顺利完成,落雁景区将基本恢复成80年代东湖的原貌。那时候水草丰富,并且水很清的。”

水务局办公室官员告诉本刊记者说:“今年我们把‘三线一路’的规划也出台了,中心城区的‘三线一路’马上要向社会公示,远城区的已经启动了。”三线是指蓝线、绿线、灰线。通过三线一路能把湖泊的形态控制下来。蓝线就是水域保护线,绿线就是绿化保护控制的范围,包括湖泊到岸线多少米之内,的规划控制线叫灰线。在这个范围内规划建设有严格的要求。此外,绿化带外圈还有环湖路,那是规划给广大市民的亲水空间,“跑步啊,健身什么的,都可以”。

仅武昌“六湖连通”中的东湖和沙湖连通工程,动迁居民就近万户,改造面积约125万平方米。不仅是修渠连通湖泊,还包括重新整理周边的土地,引进商业地产项目,以“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功能”。

国家发改委于2009年批复的《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总体方案》,工期是12年,总投资159. 79亿元,其中部分为国家拨款。而本刊记者于2012年10月在东沙湖连通工程的展示厅里看到,仅这个“启动项目”,投资就已经达到500亿。项目内容包括“一桥、一路、一园、一街及周边疏解道路”六部分。

已经建成的“一街”即汉街,滨临新开挖的人工渠“楚河”,现在已经成为商家聚集、人声鼎沸的休闲步行街。周边的电影城、高层居住楼也在高高的塔吊林中拔地而起。

“塘”与“湖”的误解

“我在汉阳江湖连通的专家会上就说,千万要防止搞成新一轮的房地产开发。通水、行船、边上路也修起来,还有绿化,那环境看起来不就好了吗?盖房子能卖更好的价钱,于是又大修房子。那个严西湖严东湖,以前多偏僻的地方,现在变成房地产商眼中很好的修别墅的地方。”中科院水生所的曹文宣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曹文宣于2010年看到《长江日报》上刊登出的“六湖连通”效果图,更是相信了自己对这些项目的判断- - -东湖、沙湖、杨春湖、严西湖、严东湖、北湖连成一片,然后中间新“长出”大量高楼。

“现在问题就出来了。这么多高的房子,它的污水往哪里排?污水管道还要打隧道,水往低处流的,你的污水除了往湖里你还能咋办?就说不能减轻污染,反而更增加了污染。”

曹文宣院士的担忧在地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严西湖畔得到了印证:严西湖畔数千亩的房地产开发,不仅侵占蓝线、绿线,更是直接排污到湖里。

本刊记者在现场看到,有些本该属于公共区域的湖岸线被工地圈占、覆盖,一些房地产商规划图上,百余亩的湖汊将被圈占成一个项目的“内湖”。

没有人敢踩这个红线

本刊记者没有查到这些项目的环评公示,甚至也没能从武汉市国土和规划部门查询到土地证的公示。

如果不是地产商自己的广告,人们很难知道开发商在一些生态敏感区域,踩着蓝线、绿线建成了大面积的别墅。

而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相关部门的官员则告诉本刊记者,“不要轻信房地产商的广告,消费者自己要有判断”。在相关部门“宏观”的解释里,自2002年《湖泊管理法》出台之后,湖泊的保护已经有了法律保障,没有人敢踩这个红线。

对于近年来不断有民众和媒体对一些涉嫌毁坏湖泊的个案进行监督的现象,不止一位接受采访的相关官员告诉本刊记者:主要是老百姓对一些市政工程不了解,只要看到湖边有施工,就以为是在填湖。另外,并不是所有的水面都是湖泊,有的就是一个“塘”,并不在保护范围内,所以造成一些误解……

与官员们的解释不同的是,民众眼中的地产商有“打球”的做法,也就是将湖汊用堤截断,造成一个“塘”,先种上些荷花什么的,后来就填了盖房子。

武汉市人大常委,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保峰告诉本刊记者,据他观察就有这样的情况。“你买的是可以看见大湖面的水岸房,可是没过几年,又变了很多房子在前面挡住了。他们就跟你说,这里有个堤,这个是个塘,所以不是填湖。”

李保峰告诉本刊记者:“如果湖边要建房子的话必须退出几十米来。一定会有几十米的绿化带,绿化带外面还有环湖路,滨湖空间不属于任何企业和个人,永远是公众的。”

但是,“资本侵犯社会公众”的事,好像并没有绝迹。

民众保护意识被激发了

李保峰在今年武汉的“两会”上提了一个提案,对公然侵占公共湖滨空间的房地产项目提出强烈抗议。

丽岛花园建在南湖一角,珞狮南路和珞瑜路路口东南侧,那里原本是自然的湖岸线。可是,丽岛花园滨水的区域修起一片别墅区之后,就截断了两侧,用铁门锁住,将湖岸变成了自己专属的区域。

“你作为一个普通公民你就过不去了。你想看看湖边,对不起,这是属于他们的,他们有钱。为这个事情我非常气愤。”

李保峰说:“我写了议案,后来水务局说是很多年前的事了,现在改不了。东西湖、金银湖也有这样的案例,私人别墅的平台都搭到湖边了。不准公众走了。你再有钱,怎么可以占领公众的东西?”

当人们意识到湖泊是一种很宝贵的环境资源时,保护意识就被激发了。但是同时,新一轮资源分配的矛盾也就呈现出来了。究竟是“还湖于民”,还是“妥协于利益”,成了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纠结着矛盾的敏感点。

既然作为“寸水寸金”的资源,湖泊也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物。实际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东湖等原本连通长江的湖泊就被人为地阻断,失去了随着江水自然涨落的属性,自净能力也大大降低,湖里沉积和生成了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

对于治理的方法,曹文宣院士告诉本刊记者:“还是应该让湖泊恢复夏涨冬落,冬天把湖底露出来,紫外线一照,就降解了淤泥上的有机污染物。让它氧化,接触了空气,很多致癌、致畸,还有E2这种使雄性个体雌性化的有机污染物就都可以通过氧化、紫外线降解。”

篇6

凭借优良的办学环境和过硬的培养质量,山东交通技师学院获得了“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全国交通系统规范化技工学校”“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单位”“山东省教学质量优秀单位”“山东省最具就业推动力特色学院”“省级文明单位”“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被确定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技工院校汽车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山东省金蓝领技师培训基地”“山东省就业创业省级项目定点培训机构”“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牵头院校”等。

一体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情景模拟4S店维修接待的形式引入新课,通过游戏“击鼓传花――抢工时”进行复习提问,活跃课堂气氛;借助维修资料和工作页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通过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和教师指导制订工作计划,以企业的工作流程来设计课程;最后由各组对本次任务进行汇报展示,提出所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并评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给予工时奖励……

在这堂《丰田卡罗拉怠速不稳、加速无力的故障诊断》一体化教学公开课上,知识训练和技能训练融为一体,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通过实操实训,变为了探究知识的主体。这是山东交通技师学院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生动体现。

“大力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促进技工教育从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从课堂教学向生产教学转变、从书本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变,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确定的教改方向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回归了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学院各专业一体化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学习技能和知识的顺序,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使学生学完一门课,就可以初步掌握一项实际工作任务。

为了开发好课程,组织好教学活动,广大教师深入企业,与工人师傅同劳动、同学习,了解实际工作任务和现代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了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这样培养出来的老师,既是学校的教学主体,也是这一领域的工作能手,最能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后的工作中学生最需要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更符合企业的要求。”学院党委书记李军介绍道。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山东交通技师学院逐渐培养了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中“双师型”教师(含技师)占比80%以上,有山东省首席技师7人,临沂市首席技师4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交通技术能手1人,全国技术能手3人。

教改也使学生逐渐养成了主动查找资料、主动思考问题、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有学生谈及体会时说:“每一个学习任务都是一次挑战,我喜欢这种挑战!我喜欢这样的学习!”

来自企业的声音是最实际的认可:“这样的学生让我们感觉很灵活,知道怎样学以致用。他们整体的职业能力让我们感觉与企业入职一年的员工差不多,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这样的学生,我们愿意用。”

为了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学院不断改造提升教学设施设备,教学场地设置也打破了传统布局,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设立了30多个“一体化”汽车专用教室、2个2000平方米的汽车新技术和综合实习车间,建成了现代化的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线、CAD/CAM仿真实验室、财务物流实训室、电工电子实验室、汽车模拟驾驶室、空调线体实验室、形体训练室以及数控车床加工、数控铣床加工、加工中心实习车间和汽车维修、钣金、焊接、钳工等实习车间,并积极建设技能创新工作站、大师工作站等。

2012年,学院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单位,教学改革走在了全省职业教育的前列。2015年,学院成功申报了山东省示范专业群“汽车应用与维修”建设项目。2016年,学院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牵头院校。

以赛促学,“真刀真枪”拼技能

2016年,在中国技能大赛――第44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原型制作项目比赛中,代表山东省参赛的山东交通技师学院学生王建强获得全国第三的优异成绩,并入选国家集训队。

技能大赛是一面镜子,是检验和激励学生的一N手段,大赛教学则是学校教学的补充和促进。通过技能比赛,让学生和教师在备战过程中不断成长,带动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专业的内涵发展。山东交通技师学院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抓手,推动教学设备和教学能力的建设,培养现代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打造特色高技能人才培养品牌。

2016年,学院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1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2项,获得市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校外,学生们屡获佳绩;校内,学生们的竞赛活动也是丰富多彩。自2013年开始,山东交通技师学院已连续举办了四届技能节,2016年技能节活动更是与文化体育等活动相结合,打造并成功举办了“技能文化周”活动。为期5天的活动,共设置学生专业技能竞赛、运动会、专业大讲堂、专业论坛、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内务竞赛、文艺汇演、技能节开放周及教师技能竞赛等8个类别109个项目,集中展示了山东交通技师学院师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并在全院掀起了“重技能、练技能、比技能”的热潮。各专业把理论知识融入竞赛设计中,促使学生进行“真刀真枪”的实操技能训练。而每一项赛事,从技能训练到不断更新设计思路,都是对教师和学生从书本知识到实际应用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山东交通技师学院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鼓励师生参加各项技能大赛,进一步营造重技能、练技能、比技能的浓厚氛围,推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激发师生员工提升技能水平的热情。同时,以技能文化周活动为载体,以世界技能大赛和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为目标,积极选拔和训练优秀选手,争创优异成绩,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工作。”学院院长赵存柱说。

校企合作“零距离”,就业率高达98%

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对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专业设置、实习实训、毕业生安置都有重要作用,是学生、学校与企业共赢的办学方式。

山东交通技师学院先后与山东交通运输集团、山东省临沂交通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山东荣庆物流集团、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有限公司、北汽福田诸城汽车制造厂、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常林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远通汽车贸易集团等60余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与省内外近百家企业保持着合作关系。企业通过“冠名订单式培养”,提供奖学金、出资建设专用实验室,共同制订培养计划等形式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根据企业需求,在学院组建校企合作班,并共同建设区域技术培训中心。在改善专业教学条件、拓展就业渠道的同时,使学院专业教学与行业领先技术同步、接轨。

学院通过教育部“博世汽车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与世界500强企业德国博世公司合作举办“博世维修工程师班”;与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引入先进的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通过高端引领,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的广泛深入开展,促进了学院学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工作稳定率的提升。2016年山东交通技师学院全年招收新生3069人,高级以上学生占78.4%,在校生规模突破8000人。2016年上半年成功举办春季校园招聘会,吸引省内外80多家知名企业提供近2000个岗位;2016年安置毕业生1874人,就业率达到98.6%。

匠心育人,培养德才兼备新人才

技能立身,道德立人,成才先成人。在“重技强能”的基础上,山东交通技师学院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综合素质,牢固树立“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把“德、爱、文明、安全”作为学生教育指导思想,将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相融合,军事管理和个性发展相统一,逐渐摸索出一条特色之路。

近日,在山东交通技师学院操场上,4000余学生集体诵读国学经典《少年中国说》。朗朗的读书声响彻整个学院,也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这是学院特色道德教育活动之一“阳光晨读”的一次集中展示。

学院自2013年开始组织“阳光晨读”活动,以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每天早晨带领学生诵读《弟子规》等优秀文化作品,并开展了朗诵比赛、背诵大赛、征文大赛等系列活动,将中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到道德教育中。同时学院将专业课授课融入道德教育内容,通过德育课、职业道德课、就业指导课以及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树立职业道德规范。开展以“道德讲堂”为代表的系列德育活动,包括大爱教育、感恩教育等,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是学院培养学生的一块重要阵地,也是知识与道德教育可以灵活发挥的教育阵地。学院共有50余个学生社团,每年都开展30多项大型活动,活动涉及科技文化类、体育运动类和实践公益类等。很多学生在社团组织的活动中找到了归属感,培养了乐观,积极的品格。

日常行为习惯是个人修养的集中体现。山东交通技师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日常行为养成,推行半军事化管理模式。聘选高素质的退伍军人担任教官,负责日常军事管理;实行学长制管理办法,以老带新;推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教育”,使学生会、社团、志愿服务队等学生组织发挥更大作用;举办班主任技能大赛,提高班主任的业务水平;不断创新,推行“互联网+学管”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在山东交通技师学院随时随地都会看到队列整齐的学生队伍,听到响亮的班级口号,每一名学生都神采奕奕,每一个宿舍都干净整齐,每一间教室都秩序井然。

各院系都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把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遵规守纪教育渗透到教学和实习、课外活动、社会服务等各方面,使学生在就业之前就已经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一定的执行力和敬业精神,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职业道德基础、过硬的身体素质基础。

近年来,山东交通技师学院培养出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除了专业技能高超,还特别能吃苦,特别懂礼貌,特别爱劳动,特别会沟通,良好的综合素养受到了各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强化作风建设,营造文明和谐育人环境

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是学校中心工作良好开展的前提,山东交通技师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内涵式发展为主题,以文明创建为总抓手,推动学院科学发展。

近期,学院积极开展 “三转两促一提升”作风建设活动,以转工作理念、转工作方式、转工作态度、促队伍建设、促业务工作为主要内容,促进工作向服务型、标准型、集约型转变。以抓工作作风建设为突破口,找准抓住解决好当前干部职工队伍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尤其干部队伍在思想观念、党风廉政、精神状态、担当作为、主动履职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努力打造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勇于担当、锐意进取、昂扬向上、廉洁勤政,充满干事创业激情的干部职工队伍。

学院党委书记李军在2017年“三转两促一提升”作风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直接影响到学院的内涵发展。加强以‘三转两促一提升’为核心的工作作风建设,不断提升落实工作的力度和效率,才能打造更‘美’校园。”

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学院党委研究确定了以“一训三风”为灵魂,以“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为基础,以“行为文化”为目的,以“中华传统文化、沂蒙红色文化和现代汽车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运用展板、宣传栏、文化长廊、校园网、校园广播、学生社团等有效载体,校园文化积极向上、丰富多彩,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全体师生的精神面貌都有了明显提升,学院形成了“学先进、讲文明、树新风、创一流”的良好风尚,师生中涌现出爱岗敬业的先进典型邢凤娟,见义勇为的先进典型张平、刘永强等。其中,邢凤娟同志被评为2016年“山东好人”,并被推荐为2017年2月“全好人”候选人。校内各类文明活动异彩纷呈,学院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组织开展了城乡文明共建、文明出行志愿服务、“第一书记”“结亲连心”等活动。

2013年学院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单位,并连续三年高分通过复评,2016年获得“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目前山东交通技师学院正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单位。通过一系列作风建设和文明创建工作,山东交通技师学院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觉做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高尚道德情操的践行者、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展望“十三五”,建设全国一流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