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范文
时间:2024-01-24 18:06: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掌握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热爱辅导员工作,责任心强,工作作风好,严于律己,是辅导员教育学生的立身之本,辅导员的心理品质是对大学生最好的影响。所以,辅导员自身要加强心理素质的修养,具备高尚的情感,要追求心理美,要热爱每个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心境。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在知识结构上,除要懂得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接受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其次,要了解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因为气质类型不同,其心理活动特征也就不同。这样,辅导员可以对不同的事情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工作更有针对性。
二、要了解学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学生是关键。如果不了解不知道学生们有什么共性困惑,不清楚有哪些存在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无从谈起。了解学生,首先要对学生整体有一个全面把握,对一般学生的共性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如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对前途的迷茫问题、对感情的困惑问题等。把握好共性问题的同时,还要重点排查特殊心理问题学生。在新生入学之时,辅导员就要认真了解学生,可以通过学校体检结果、心理健康测试反馈、和学生逐一谈心、由学生干部及宿舍长介绍相关学生情况等,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要尽可能详实,不仅要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心理健康测试反馈为基础,还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及谈心情况,对特殊学生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跟踪观察。心理健康档案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学生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完善,这样不仅有利于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好特殊心理问题学生工作,还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与学生情况变化的关系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经验。
三、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利用同辈进行心理辅导
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一些是属于共性的东西,如新生适应问题、大学生感情困惑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心理问题共性特征可以制订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使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心理压力,正确面对挫折,防患于未然。
四、进行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
1.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谈心。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便利条件是和学生接触较多,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也比较多,其中谈心尤为重要。和学生谈心,是一种了解,更是一种情感交流。通过谈心,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敞开心扉,将心中的郁闷、不快一一倾诉,从而使心情释放。辅导员通过学生的倾诉也能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也可以从学生的言谈举止把握学生性格及心理现状,对学生的问题把握较为真实,并能立即感知谈心效果。面对面的谈心可以选择不同的地点,可以在办公室,也可以选择操场或公寓,要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亲近感。
2.利用网络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通过面对面的谈心,可以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但有些学生不愿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辅导员,而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对等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可以利用QQ、MSN、邮箱等网络工具和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老师在明处,学生在暗处,增强了学生的隐蔽性,有利于其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老师。在这里学生可以责问辅导员,可以咨询一些政策,也可以尽情宣泄苦闷及不满、寻求帮助。面对这样一个完全暴露的心灵,是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大好时机。在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的同时,辅导员应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可以借机向学生灌输在日常教育中学生听不进甚至抵触的教育内容。
五、加强与心理问题学生家长的沟通
家是温馨的港湾,学生出现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与家庭背景有关。有些家长比较熟悉学生,但有些家长由于孩子从中学到大学一直不在身边,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也不愿与家长深谈,以至不了解自己孩子现状,学生已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却还一无所知。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可以和家长联起手来做学生工作,如果学生的心理诱因在家庭,家长了解学生现状,进行自我反省,改变家庭氛围,多给孩子以温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建立信息员制度,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篇2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里健康;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生活环境的改变
刚入校的大学生,承载着家长的希望进入校园,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而他们当中多数都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独立自主能力。离开了父母的照顾,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和集体生活方式,事事需要自己动手,就会感到生活上的不适应,从而容易导致一些心理上的烦恼。
(二)学习方式的改变
大学的学习方式,不同于高中的“满堂灌”,学习具有多样性,主要依靠自学,这就需要学生做好大学生角色的转换,培养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还是个人才聚集的地方,许多高中时代的佼佼者面对激烈的竞争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对心理健康的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
(三)大学生的恋爱问题
随着大学生活的丰富,班级、学生会、社团等同学接触机会的增加,学生们开始涉足爱情这个领域。然而,这恰恰也是对大学生造成困扰的问题。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处理问题出现偏激,就会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严重时甚至走向极端。
(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
当今大学生常常面临交际困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交流,常以自我为中心,不熟悉沟通技巧。另外,同学们习惯、爱好、风俗等多方面的差异,也容易引起大学生心理上的不稳定情绪。
(五)严峻的就业形势
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特别是临近毕业的学生所关注。大学几年的努力,无非是为自己在走出校门的时候能够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然而近几年来,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毕业人数日渐增多,大学生找工作或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使得许多面临毕业的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影响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了解和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后,更要不断学习和思考。在总结日常工作经验的同时,认真向辅导员前辈们学习,在工作方式上不断创新,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从源头上尽可能的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一)充分认识入学教育的重要性
刚入校的大学生单纯而又充满好奇,从中学来到大学,是人生新的一页。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适应新的校园生活和学习环境。建立学生档案,熟悉学生背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恋爱观。另外,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在迈进校园以后逐渐适应大学生的身份,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创建和谐校园氛围
大学几年的经历和教育对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东方校长俞敏洪说过:“最可怕的不是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习惯,而是养成了某种恶习却不自知。”一个辅导员的言行举止,不仅会影响到工作的开展,也会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影响。所以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仅要说,更要靠做。同时,大学生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在学校要打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帮助学生们养成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打造“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班级口号。在学习上,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制定好完整的大学规划。学生在思想上积极乐观,就会自然地远离心理健康问题。
(三)开展班级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放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而不是等到出现心理问题了再解决问题。辅导员担任着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也要主动承担心理辅导的工作。适当开展班级的心理教育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活动可以是多种形式的。特别是针对人际交往、大学环境适应等容易出现问题的话题,开展主题活动。我个人认为,同学们围坐在一起的活动效果要比讲座的方式效果好,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许多都是长期困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所致,简单的几次班级心理教育活动,可能会将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同学帮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很多,面对心理问题生要冷静分析原因,积极引导学生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要从两方面思考,一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了解其思想动态,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二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替学生分析问题,如果注意力太过集中于一点,就会忽略其他的事情,所以要全面的考虑问题,帮助学生变换角度思考,转移注意力。
同学之间接触最多,同龄人之间也比较容易敞开心扉。因此要鼓励学生之间建立信任,互相帮助。这样既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又可以解决一些心理上的困扰,避免一个人“钻牛角尖”的现象。
篇3
关键词: 新形势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从2001年开始,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先后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有关文件,明确指出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
1.新形势下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各种社会变化亦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1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据2004年7月4日《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此外,近年来大学生中由于心理问题或由心理因素引发的休学、退学等情况,乃至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也呈上升趋势,这说明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容乐观。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高校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的辅导员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2大学生心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角色与环境改变的适应障碍,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学习与生活的压力,情感困惑和危机,独生子女大学生后遗症,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就业压力。
2.新形势下辅导员如何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首先要端正态度,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建构好自身积极健康的内心世界,树立起适应时代的、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与世界观。
2.1客观对待出现的问题,尽快适应环境。
环境的改变是一个客观事实,大学生从中学步入大学,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不能在这个问题上徘徊,辅导员应该首先教育学生在心理上说服自己接受这一客观存在,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尽快调整心态,熟悉新环境,接受新环境,努力使自己适应新环境,尽快融入到新的集体生活当中去,然后逐渐积累生活经验,提高生活自理、自立能力。
2.2教育学生合理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在中国,一直以来学习、读书被赋予很高的价值,大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提高自己实力、改变现状、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的重要手段。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与其在同学中的地位紧密相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注学业是同关注自我紧密联系的。因此,辅导员应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并根据客观条件调整自己的需要和心理渴望。这样学生可以避免由于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而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
2.3辅导员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教育。
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可以正确认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排解不良情绪,学会心理调试的正确方法。辅导员要特别重视性心理和恋爱观的教育,使他们对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性发育规律有一个较好的了解,同时还要启发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恋爱、友谊的关系,教育学生既要反对禁欲,又要反对,更要批判性解放、性自由等错误观念,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性观念。
2.4加强人际交往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圈。
首先,辅导员要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绪及时耐心引导和帮助,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态势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教育他们既要正确认识自己又要客观评价他人。其次,辅导员要教给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教育大学生加强人际交往中的品德修养,使他们学会信任、学会尊重、学会宽容,用真诚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真诚的友谊。最后,辅导员要适当组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同学们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5培养科学的生活方式,良好的人格品质,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从而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要促使老师与同学之间在心理上实现相互认同、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只有集体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有利于学生达到学习上的满足,达到情感上的满足,达到道德自我实现的满足,从而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
2.6辅导员应注重充分发挥心理委员在班级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委员是一批心理健康并且愿意帮助他人的大学生,他们作为辅导员与班级的在心理方面的联络员,要及时发现、关注、关怀和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及时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委员是生活在大学生周围的“心理专家”,通过心理委员的日常工作和专业培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生活,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与挑战。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人、成才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激进作用,大学生成才才有可靠的内在条件,而高校辅导员更应该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和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景莹.大学心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
[2]张梅英.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1).
[3]董海艳.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应以学生为本[J].职业圈,2007,(16):78-79.
[4]陈丽文,胡凯.长沙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3).
篇4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044-02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校专职学生德育工作者,承担着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工作,这支队伍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职能中承担着重要角色,面对新情况、新形势,如何在工作中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已成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 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第一,学习方法和能力欠缺。进入高职院校,在学习内容上,深度与难度加大;在学习方法上,独立性和钻研性增强,为此,相当部分学生不能及时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如缺乏学习动力、对专业不感兴趣等,以至于在心理上产生焦虑或困惑。
第二,就业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高职院校大学生在认知水平、自我定位等方面尚不成熟,当他们怀着兴奋的心情跨入大学校门时,往往踌躇满志,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甚至有些学生进入大学伊始,就考虑着就业问题,期望着将来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然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有些学生无法安心学习,以至于整天逃课,甚至辍学。
第三,恋爱问题产生的心理困惑。学生进入青春期后,渴望与异往,早恋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恋爱观,抱着好奇心理,加之缺乏生活经验和经济实力,以至于最后给双方的身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有些学生经不起这种挫折,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
第四,盲目攀比心理普遍存在。有的学生不了解家庭的真实经济状况,摆阔气,乱花钱,互相攀比,同学之间过生日请客吃饭,互送贵重礼物。另一方面他们又显示出盲目崇拜的心理,崇拜歌星、影星,在校园里形成一群为数众多的追星族。
第五,人际关系不和谐。对于刚进入大学开始独立生活的高职学生来说,面对陌生的校园、生疏的群体,一些学生对周围生活的环境有一种强烈的交往需要,但由于缺乏人际沟通能力,加之在同一个集体中,人的性格差异、生活规律不同,以至于同学之间产生摩擦和冲突,使一些学生感到孤独、郁闷。
第六,意志力相对薄弱。高职学生年龄大多在十七八岁左右,正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行为偏激及冲动。当遇到挫折时,消极应付或不知所措,不主动地想办法战胜困难,缺乏对挫折的理性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苦无良策或处理不当陷入焦虑和困惑之中。
二 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第一,高职辅导员应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高职辅导员不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也要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历层次上不断提高,但在知识结构、智能品质、情绪情感、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与所承担的工作要求还有差距,缺乏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因此,辅导员要加强心理知识的学习以及心理教育技能的训练,要比较系统地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而了解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心理测量的方法和技巧。同时,高职院校辅导员还应加强人文修养,对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了解分析新形势下各种社会因素对学生身心的影响。
第二,要了解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前提。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若不了解学生,教育效果当然不会好。可见,作为大学生思想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应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可以对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收集,准确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建立心理档案;或针对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心理问题开展专项心理调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基于此,对个别表现有较明显心理不良反应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重点对他们在思想上进行引导、生活上进行指导、行为上进行督导。
第三,要树立榜样、悉心引导学生。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准确掌握学生基本情况,通过在师生间建立飞信群、开通公共邮箱等方式,畅通学生表达渠道,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要求和愿望,重点对他们在思想上进行引导、生活上进行指导、行为上进行督导。同时对学习态度端正、工作积极的优秀学生及时进行宣传表扬,选拔一批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具有奉献精神的学生干部,重点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而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学习生活上,尽可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多为他们创造便利条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真正做到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同时,还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把心理疏导和思想引导结合起来,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并及时地纠正偏激观点。
第四,要耐心倾听、理解尊重学生。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耐心倾听,理解尊重学生,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当你对他进行心理教育时,学生未必会真心实意地听从,有时还会强词夺理,反而嫌辅导员罗唆、苛刻、不通人情等。对于这类学生,辅导员要对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条件以及其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同时,更需要辅导员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进行情感交流沟通,要用动听的语言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用真诚的力量去感化学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第五,积极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园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课堂和课外活动,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开展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工作;利用黑板报、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比赛等活动,来增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也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班级文体活动,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辟心理健康教育园地,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树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妥善地处理自身遇到的心理问题。
第六,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还应切实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拓宽实践途径,增加实践内容,在实践活动中让高职学生调整生活节奏,展示自己的才华,克服对高职教育认识上的偏见,获取奋进的信心,使他们有充沛的精力更好地投入学习和生活。
总之,高职辅导员不仅要当好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还要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的心理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增强、沈之菲.学校心理辅导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2]张建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5(5)
[3]郭智慧.高职院校辅导员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7(8)
篇5
本研究运用自编问卷,对两个中部地区地级市的中小学生进行全面调查,了解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和评价。
1.1研究工具
本研究在访谈法的基础上,参照教育部颁布的《纲要》精神和内容,自编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中小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情况、中小学生对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包括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评价、对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评价、对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评价等),最后还包括中小学生对本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1.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山西省某市和河南省某市中小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选取小学二、四、六年级,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共九个年级11338名学生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11027份,回收率为97.3%。其中农村中小学生4453人,占40.4%;城市中小学生6574人,占59.6%,符合当地城市和农村学生比例。在所有学生中,小学生4495人,占40.8%,初中生3408人,占30.9%,高中生3124人,占28.3%。调研数据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录入和分析。
2研究结果
2.1城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城市中小学在设置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健康课程开设方面较好。但整体来看,初中和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相比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设置心理辅导室整体来看,城市中小学中有88.7%的学校设置了心理辅导室,4.3%的学校没有设置,7.0%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学校有没有设置心理辅导室。其中,城市各级学校心理辅导室的设置情况如表1。卡方检验发现,小学、初中、高中心理辅导室开设置情况有显著差异(χ2=802.8,p<0.001)。初中学校相对较少,只有80.7%的学校设置了心理辅导室。
2.1.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城市中小学中有89.8%的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5.8%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4.4%不知道学校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卡方检验发现,不同阶段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情况有显著差异(χ2=192.1,p<0.001),其中高中和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比例占90%以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初中学校占83.9%。
2.1.3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其他活动情况整体上,城市中小学中,有66%的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其他活动,12.7%的学校没有此类活动,21.3%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活动。其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及活动较多,占85.7%,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及活动的中学刚过半,30%左右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学校有没有心理健康讲座。经卡方检验,不同阶段学校在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方面有显著差异(χ2<701.6,p<0.001)。
2.1.4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城市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满意度为:67%的学生表示很满意,24.8%的学生认为一般,8.2%的学生不知道。具体来看,小学生的满意度为85.6%,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满意度较低,分别为58.4%和53.1%。经卡方检验存在显著差异(χ2639.6p<0.001)。整体看来,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低于小学生。
2.2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通过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认知与评价发现,农村中小学在硬件设施、心理健康教师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与城市中小学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没有得到落实。具体调研结果如下。
2.2.1设置心理辅导室与城市相比,农村设置心理辅导室的学校较少,尤其是高中。整体来看,66.5%的学校设置了辅导咨询室,13.7%的学校没有心理辅导室,19.8%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在学校有无心理辅导室。其中,小学有81%的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初中和高中比小学少(见表4)。经卡方检验发现,小学、初中、高中心理辅导室设置情况有显著差异(χ2=932.1,p<0.001)。
2.2.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农村中小学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学校占70.7%,没有开设的占16.0%,不知道自己学校是否开设的占13.4%。其中,小学开设情况较好,在90%以上,初中有75.4%,而高中仅有27.3%(见表5)。经卡方检验,不同阶段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情况有显著差异(χ2=1414.8,p<0.001)。
2.2.3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整体来看,农村中小学中有45.3%的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及相关活动,30.2%的学校没有相关活动,24.4%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自己所在学校有心理健康讲座或相关活动。小学中有76%的学生回答举办过心理健康讲座,初中为58.5%,高中最少,只有25.1%。经卡方检验,农村中小学之间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的情况有显著差异(χ2=767.7,p<0.001),小学心理健康讲座的开设情况明显好于初中和高中。
2.2.4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整体来看,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满意度低于城市。其中对心理健康教育表示很满意的学生占45.3%,表示一般的占30.2%,表示不知道的占24.4%。小学生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初中,高中生满意度最低。经卡方检验发现,农村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呈显著差异(χ2=881.6,p<0.001)。
2.3城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
如上所述,城市和农村中小学基本上都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相关讲座。这里,通过比较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以期了解城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差异。
2.3.1心理辅导的态度与评价在所有参与调查的11027名中小学生中,去学校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为3592人,占全部被调查对象的32.6%。其中,小学生1480人,占辅导总人数的41.2%,初中生1520人,占44.6%,高中生592人,占19.0%。整体来看,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中,初中生最多,高中生最少。
(1)对心理辅导教师的评价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教师辅导水平的评价存在差异。城市学生认为辅导老师很有水平的占74.3%,而农村学生认为辅导老师很有水平的为68.9%。整体来说,城市和农村心理辅导教师水平之间存在差异,经卡方检验发现这一差异显著,χ2=35.8,p<0.001。城市学生对心理辅导教师水平评价更高。
(2)对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价整体来说,心理辅导对中小学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接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和农村学生都认为心理辅导对他们心理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仅有3.5%的学生认为心理辅导没有帮助。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效果评价差距不大,认为心理辅导“很有帮助”的分别占74.5%和74.4%,表示一般的分别占20.8%和23.2%,表示没有帮助的分别占4.8%和2.4%。
(3)对心理辅导的态度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态度比较接纳。整体上看,79.1%的学生表示接受心理辅导,20.9%持不确定或比较排斥的态度。具体来看,对心理辅导表示“比较接受”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79.2%和79.0%;表示“不确定”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17.7%和19.1%;表示“比较排斥”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3.1%和1.9%。由此来看,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态度上略有差异,但相差不大,整体呈接受态度,仅有极少部分学生表示对心理辅导持排斥态度。
2.3.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在参与调查的中小学生中,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有8721人,占79.1%。这里主要分析农村与城市中小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和课程效果评价。
(1)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兴趣表现出差异,城市中小学生中有73.3%表示很有兴趣,而61.1%的农村学生表示很有兴趣,接近40%的农村学生表示对心理健康课程兴趣一般或毫无兴趣。经卡方检验,城市和农村对心理健康课的兴趣差异显著(χ2=160.8,p<0.001)。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城市中小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符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占79.4%,这一比例在农村中小学生中只占64.8%(见图5)。在授课内容上,城市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卡方检验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城市和农村学生的评价差异显著(χ2=233.4,p<0.001)。
(3)授课教师水平的评价城市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评价更高,认为心理健康教师授课很有水平的城市学生占79.7%,而这一比例在农村学生中只有62.5%(见图6)。近40%的农村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水平一般或水平不高。卡方检验,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授课水平的评价方面,城市和农村学生之间差异显著(χ2=330.6,p<0.001)。这说明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上,农村和城市之间有差距。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差距不大。具体来说,城市和农村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很有帮助”的分别占74.3%和73.3%,认为“一般”的分别占22.6%和24.1%,认为“没有帮助”的分别占3.1%和2.5%。这表明,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有帮助。虽然农村和城市在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教师资源上有差距,但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整体评价没有显著差异(χ2=4.729,p=0.094),说明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都是很有必要的。
3教育成效与建议
3.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自教育部《纲要》以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重视,受到中小学生的热烈欢迎,并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效。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基本普及至所有城市中小学和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与十年前相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不仅仅是面向少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跟学习相关的心理问题,而是促进中小学生在认知、情绪、动机、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人格健全发展,帮助学生实现个人成长,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二,随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家长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态度的改变,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中小学都取得了良好成效。从本次调研数据看,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呈接纳态度,心理辅导室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讲座活动得到广泛普及,极大部分农村和城市中小学学生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课程表示很有帮助。第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和硬件设施比《纲要》颁布初期有了明显改善。相比2005年对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本次中部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室的开设情况都有明显改善。2005年中部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率仅有38.1%,全国范围内47.3%的中小学没有心理咨询室。这说明近十年来,随着教育部《纲要》的颁布和中小学校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和兼职教师的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广泛普及,正在逐步向深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3.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篇6
一、积极筹备心理健康咨询室的建设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副校长和主任为副组长,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及各班班主任为心理健康小组成员的组织机构,积极筹备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对心理健康咨询室进行了设施配置,制定了心理辅导教师工作岗位职责,确定了心理健康的辅导原则,制定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建立了心理危机机制,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二、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档案。
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学生实际,围绕学生为中心工作开展心理健康 教育活动。
1、在工作的过程中,建立健全了各种档案,档案包括:学生心理辅导、教职工咨询、心里危机机制、家长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总结等。是我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走上了正常轨道。
2、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我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并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渗透起来,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心理教育,在思品课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等,让学生并不是孤立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多方位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各课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挖掘、利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长和发展。
三、积极开展阳光心理健康咨询工作,鼓励教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使每一位教师尽快掌握一点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出现失误。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因此,本学期咨询室成立近2个月以来,共接待教师咨询5人次,学生2人次,家长1人次。对多名家长进行了多次指导。师生、家长咨询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心里烦躁郁闷、有工作压力、情绪低沉、亲子矛盾、子女择业前途、青春期烦恼、婚姻恋爱、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不良行为等等。指导学校、家长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多种途径,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通过本学期的努力工作,解决了多年来学校学生中难以解决的困难,有力的协助和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
四、积极查阅有关资料,努力提高自己知识层面
篇7
以教育部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重要文件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与上岗资格认证方案》、《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求把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推上新台阶。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工作要点
(一)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健康教师一个人的事,是所有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事,所以学校应成立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班主任教师为辅,其他教师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战线。
(二)探索多渠道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团体辅导。
利用每班的健康课,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
2、设立“心语信箱”。
开设心理咨询室,接受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的咨询。心理咨询室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根据心理咨询室建设要求,布置合理的环境,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考虑儿童的审美特点,让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
3、个案教育。
以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作为个案对象,以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两种方式研究。采用跟踪研究,合作的方式进行。
4、指导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5、指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心理健康课实效,心理健康老师应重视指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学会放松。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
(2)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
(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篇8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省、市、县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具体目标
1、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2、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做好班级保健的培训工作。
4、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策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重视心理辅导试点班的实践研究工作,以点带面开展研究活动。
6、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试点班的课程活动。
7、做好家长学校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8、充分利用班队会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学期最少开设四节以心理健康为内容的主题班队会)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1、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并提倡全体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继续通过家委会、家长会组织学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使家长逐步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地提高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
(二)认真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及心理咨询工作。
1、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并能有所侧重地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心理档案。
咨询途径:
(1)学生自愿前往咨询
(2)班主任老师推荐
(3)辅导老师访谈
2、开通“心语热线”,进行电话咨询辅导。
3、在学校宣传窗设立“心灵广播”栏目。
4、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知识讲座。
5、在家教指导活动中,举行专题讲座,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千家万户,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亲子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6、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各班班主任要利用二会一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重视试点研究,增强科研意识
1、试点班老师要善学、勤学,阶段性地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并在班主任例会中进行交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认识、开拓思路、更新方法。
2、试点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展示。
3、试点班要重视调查分析、研究,并进行个案分析,不断地积累资料,逐步在校内进行推广。
四、具体工作
1、制订并讨论学期心理辅导工作计划。
2、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氛围建设工作。
3、心理咨询室开始开放(每周三中午12:00—12:30)。
4、开通“心语热线”。
5、举办青春期心理卫生讲座(六年级学生)
6、出好心理健康教育专题黑板报。
7、开展心里健康辅导示范课活动
8、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家庭心理指导”的有关内容。
9、做好学期总结及资料积累和个案分析
10、心理档案建立工作。
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重要文件为指导,认真贯彻《z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z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与上岗资格认证方案》、《z市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求把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推上新台阶。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工作要点
(一)、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健康教师一个人的事,是所有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事,所以学校应成立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班主任教师为辅,其他教师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战线。
(二)、探索多渠道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团体辅导。
利用每班的健康课,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
2、设立“心语信箱”。
开设心理咨询室,接受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的咨询。心理咨询室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根据心理咨询室建设要求,布置合理的环境,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考虑儿童的审美特点,让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
3、个案教育。
以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作为个案对象,以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两种方式研究。采用跟踪研究,合作的方式进行。
4、指导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5、指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心理健康课实效,心理健康老师应重视指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学会放松。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
(2)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
篇9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异常;成因;对策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归宿。为了解江西省城乡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城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我们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周步成等主持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对江西省赣西、赣南、赣中等地区12所城乡小学的1267名中、高年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检测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对测试资料的统计和调查访谈,我们初步掌握了城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分析查找了引起城乡小学生心理障碍以及造成城乡小学生心理差异的原因,为有关部门针对性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一、城乡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1 江西省城乡小学生心理焦虑水平处于正常状态,但还有45.22%的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异常表现。
2 城乡小学生心理焦虑异常主要表现在意志、勇气、自信心、人际关系、学习等方面,而且在冲动倾向、人际焦虑、自责倾向、学习焦虑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3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明显的城乡差异,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检出率、检测指标的单项差异等方面,而且还与年级、性别有着密切关系。四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非常显著的城乡差异,六年级则差异不明显;城乡女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差异非常明显,乡村女生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城市女生。
二、城乡小学生心理焦虑异常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
1 城市小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家里大都被视为掌上明珠,受到长辈的过度关注,百般呵护甚至溺爱。这种家庭生活环境往往使孩子容易形成任性、固执、依赖、脆弱的性格特征。此外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不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隔代亲”现象、父母关系不和、“单亲家庭”等等,也是造成小学生心理困扰的直接原因。
2 在乡村家庭中,由于家长文化素质较低,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部分孩子产生心理偏差。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在乡村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生群体――留守儿童。据我们统计,乡村调查对象中,留守儿童高达62.53%。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他们基本上过着隔代抚养或寄养的生活,监护人对他们一般仅限于生活上的关照,而忽略了对他们心理上的抚慰。由于这些儿童长期和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形成消极冷漠、孤僻任性、自私敏感、抑郁苦闷等特征。有研究表明,如果亲子关系不良或被人为剥夺,儿童缺少父母的热情与关爱,就难以获得自我的良好感受,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从而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可以说留守儿童的增多,是造成乡村小学生的心理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城市小学生的主要原因。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
1 小学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的现状直接影响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调查中了解到: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缺乏爱心和责任心,在学生需要指导和帮助时,不仅态度生硬,而且常常批评指责,使学生情绪低落,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还有的教师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甚至对学生进行恐吓、嘲讽、体罚等等,使他们产生孤独、冲动、畏惧、人际焦虑等异常心理。
2 在乡村,尤其是偏远的贫困地区,由于受教育观念、办学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引起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方法简单,校园文化枯燥,与留守儿童家长缺少交流沟通,对留守儿童缺乏针对性的个性化心理疏导等等,这是导致乡村小学生心理困惑的主要原因。
(三)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
1 由于四年级小学生心理不够稳定,认知评价水平较低,社会经验比较缺乏以及个性特征的差异等,他们容易受外在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他们往往因教师、家长的不当行为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相对而言,城市小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比较优越,他们见识较多,心理需求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而乡村学生由于条件限制,相比之下显得孤陋寡闻,主观愿望与现实条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过着隔代抚养或寄养的生活,年幼的他们对新的生活环境难以适应,父母不在身边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对父母的依恋和思念使他们常常感到忧郁,这是造成城乡四年级小学生心理差异的主要原因。
2 调查结果表明,六年级城乡儿童心理差异并不明显,这是因为他们处于“从儿童期向青年期(成熟期)过渡的一个时期。”由于乡村儿童上学一般比城市儿童要晚1~2年,再加上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比城市学生成熟更早。他们已经懂得生活的艰辛,能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开始承担家庭责任,过去那种对父母的依赖性减少,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增强。调查中发现,六年级留守儿童中有75%的经常做家务,“希望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
3 对于乡村小学的女生来说,她们比男生有更大的思想压力,乡村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使不少六年级女生要面对是继续升学还是结束学业的两难选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她们感到很无助,这是导致乡村女生的焦虑水平远远高于城市女生的主要原因。
三、城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加大对城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力度,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实行校长负责制,成立心理辅导中心,配备专职心理咨询师,出台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建立心理健康常规检查制度和学生心理档案,定期对有心理异常表现的学生进行复查和指导。加强对乡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督促与管理,尤其要把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作为工作重点。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的专业素质
“班集体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社会。它为学生提供了社会化的途径,促进学生的社会成熟。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在学生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班主任的教育观、工作方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对学生有深刻的影响,往往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楷模和启迪者”。要加强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乡村小学条件艰苦,经费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薄弱,这是当前的实际问题。对于经费短缺的问题,可以采取国家出一点,当地各级政府各出一点,学校出一
点,家长出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资金,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充分发挥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三)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养
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家长素养有助于孩子的教育培养。学校可以开设家庭心理辅导咨询热线或建立网上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传授基本的心理辅导方法,帮助家长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
学校应和留守儿童的父母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保持学校与家长、临时监护人的密切联系与沟通。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设立家长热线,把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心理状况和学习情况及时告诉家长,让家长对孩子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要求父母通过电话、书信、定期回家等形式,保持与孩子的经常性联系,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亲情的温暖,使孩子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特别是学科教学中,所有教师都应结合教材本身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人格塑造与心理疏导。”
开展团体辅导,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乡村小学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为女生和留守儿童开设专门的融知识性、趣味性、操作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向他们传授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他们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提高他们抗挫折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另外要注意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教师可以与学生采取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指导,对其问题行为进行诊断和矫正。
建立问题学生心理档案,并进行阶段性的跟踪辅导。通过设立“知心”热线、“悄悄话”信箱、心理咨询室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向老师说出自己的心理困惑。适当给学生提供合理的情绪宣泄渠道,以帮助学生调节情绪,舒缓心理压力,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五)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形成社会合力,让小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心理环境指对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心理行为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事实。校园心理环境指校园给人的心理感受、心理体验、身心发展,甚至是对人的学习、生活、交往、成长产生心理影响和行为制约的全部空间环境、气氛和风气”。学校可以通过建构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优化校园心理卫生环境的根本。因此,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关爱学生,增进师生感情,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光靠家庭、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的大环境,学校、社区、家庭与政府必须齐抓共管,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方荷花,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大众心理学,2007,(6)。
[2]李玲,城乡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0,(1)。
[3]陈旭,谢玉兰,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调查及家庭影响因素[J]心理学,2007,(5)。
[4]李百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篇10
关键词:小学;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5-0008-04
一、前言
朋辈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是由一种受训和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过程,或者是同质团体在指导者的带领下通过共同的探索和训练,促进成员共同成长的过程。一项关于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找同伴的占70%,找父母的占10%,找老师的占8%,其他占12%。这表明朋辈群体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今,不少中小学将其心理健康教育受众狭隘化,往往只侧重于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也是朋辈心理辅导所关注的。
综观朋辈心理辅导的发展可见,美国在朋辈心理辅导方面已走上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其朋辈心理辅导组织覆盖面广,同时有较为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而我国的朋辈心理辅导发展时间较短,专业性和规范性不强,服务的范围和对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近几年才进入我国高校,更鲜有服务于中小学的。然而,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既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助人效果,切实给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小学,如果把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定位只局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治疗和干预上,活动将难以开展。因为要求小学生掌握专业的心理辅导技巧是极其不易的,也是不现实的。基于此,我们把研究视角聚焦于如何从预防和发展的角度开展小学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并设计较为完善的朋辈辅导培训体系,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检验其有效性,为小学朋辈心理辅导提供科学依据和可操作的方案。通过朋辈心理辅导,改变,只有专业心理教师才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状况,让更多学生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朋辈心理辅导推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横向发展,更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解决小学专业心理教师缺乏而不能满足心理咨询需求的问题,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心理辅导机制。
二、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
当今小学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与小学生对心理援助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朋辈心理辅导既能弥补小学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又能满足学生的多层次心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心理辅导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小学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缓解小学专业心理辅导力量需求的压力
专业心理辅导教师配备不足与日益增长的小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两者间的差距,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断彰显的问题与矛盾。小学心理辅导老师往往会把视角局限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无力或很少有精力顾及大部分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心理品质的培养。然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其次才是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和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助力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能够起到预防、发展和干预的作用,从而弥补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不足。
(二)满足小学生多样化心理发展的需求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存在个体差异,对心理援助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当学生出现心理发展需求或者遇到心理问题时,多数会选择向朋辈倾诉。朋辈心理辅导能以同伴互助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网络可满足小学生多样化心理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朋辈心理委员在为同学开展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不仅能帮助周围同学舒缓心理压力,解除心理困扰,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一个彼此沟通、交流中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机会,有助于促进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以及良好人际环境的形成。心理委员在助人的同时使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当自己碰到心理问题时,也可以自己帮助自己,达到“助人自助、双向受益”的目的。
三、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的实施
2013年,我们将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研究申请课题立项,根据课题研究的操作构思,经过近一年的实践与总结,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实施程序:一是甄选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心理辅导技能;二是组建心灵成长小组,规划常态工作内容;三是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一)甄选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心理辅导技能
每学年开始,全校倡议、发动、招募班级心理委员。根据自荐及他荐原则,增补人员。原则上,每班限定男女同学各1名。选出的班级心理委员经过心理教师面试后,通过活动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班长,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再由心理辅导教师按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内容对他们进行培训,传授必备的心理专业知识和行之有效的实操技能。其主要有: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怎样调适情绪、怎样控制行为、适当的宣泄方式、怎样寻求心理帮助、怎样寻求合适的求助对象和适宜的求助方法;掌握一定的辅导原则,如尊重、同情、倾听,在需要自助和助人时,能够胸有成竹、理性应对;选择科学的心理读物,推荐有益的心理网站;收集典型个案,完成同伴辅导工作记录表;发现同学中的情绪异常情况及时向心理教师、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反映等。
(二)组建心灵成长小组,规划常态工作内容
为了提高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与实效,学校还组建了由部分班级心理委员构成的心灵成长小组,并研制整套切实可行的自我培训学习方案,促使他们自主进行心理健康理论与技能学习,由心理教师在实践活动中随机引导其改进与完善。
每学期初,心灵成长小组利用学校的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对全体心理委员开展为期六周的专业技能培训。随后,每两周组织一次工作能力提高培训活动。心理委员在班级中的角色地位很重要,但他们的工作能力需要在不断的实战演练中得到提升,才能获得同辈的认可与信任。因此,尽可能多给他们创设交流的机会,以从中汲取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在每次的提高培训活动中,培训的主题是依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和各班学生的心理状态而择定的。如期末考试月份,对心理委员进行考试心理辅导的技能培训,通过专业教师指导和同伴相互学习,使他们能帮助、辅导同学缓解考前焦虑,从容应对考试。
每两周召开一次工作规划与布置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整体配合才能使其具有实效性和生命力。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月”期间,要求心理委员组织全体同学参与心理漫画赛、心理书签制作比赛等各项心理竞赛,倡导人人关注心理健康、人人宣讲心理健康知识,达到广泛的宣传教育目的。通过定期召开会议,使心理委员明确近期工作,找准方向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形成良好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效能感,并不断地积累经验,尝试创造性地开展具有年级或班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心理委员经常会碰到受自身经验与能力局限而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每学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一次同伴心理互助案例督导。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督导,既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灵成长,消除对朋辈心理辅导的畏难情绪。在定期督导中,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及时调整心理辅导方案,以提升心理辅导的实效。要让朋辈心理辅导员明确地意识到,助人活动基于自身的能力,如果自身未达到帮助别人解决某一问题的能力时,切勿强求自己,而作出另请高明助己应对的选择,才是对来访同学负责任的表现。
(三)发挥心理委员作用,开展朋辈心理互助
1.组建“阳光小队”,搭建心理沟通桥梁。“阳光小队”,寓意为同学带来积极、正向的心理能量。碰到心理委员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阳光小队”在督导过程中及时向其他心理委员请教,或者及时转介给心理老师。“阳光小队”定期开展“请到心灵葵花园来”的活动,每名心理委员向班级同学发放邀请卡,打破同学对心理咨询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让同学了解心理咨询,为心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搭建桥梁,并引导同学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心理咨询,必要时能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
2.策划“相约心灵葵花园”,宣传心理保健常识。每周五大课间,“相约心灵葵花园”进行专题广播,使学生了解更多心理健康信息。心理委员定期在学生群体中搜集他们感兴趣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共同困惑的话题,并和心理老师一起撰写广播稿,编排演播程序,使20分钟的广播能集专业性、趣味性、实效性为一体,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发展的职能。
3.结对“心灵伙伴”,携手共促心灵成长。学期初,学校分发给每个学生《心灵伙伴谈心本》,这本谈心本将记载学生在心灵成长方面的体悟,也成为同班同学与心理委员谈心的对话本。每周一,各班心理委员收齐“心灵伙伴”谈心本,通过书面沟通,走进每个同学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助人成长。
4.组织“心理游园会”,互助激发心理潜能。学校德育室和心理咨询中心每学期针对各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举办心理游园会活动。举办心理游园会前,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心理委员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和需求,为活动收集同学身边的素材,以详实的案例提升活动的实效性。心理委员作为心理游园会各个“关卡”的策划人与主持人,设计菜单式心理普识内容,学生通过挑战各种“关卡”,了解心理保健知识,激发心理潜能,完善心理品质。
5.编演“校园心理剧”,化解一般心理问题。以校园心理剧的编演促进同伴心理互助,使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心理互助的过程中学会自主解决常见心理问题。在前期的预研究中,我们对校园心理剧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总结出校园心理剧编演“五步骤”:第一步,从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过程中搜集、积累素材;第二步,筛选、提炼素材,编写、生成校园心理剧;第三步,编排、完善校园心理剧;第四步演出心理剧;第五步,总结成果分享感受。心理委员携手同伴编演校园心理剧,展示了通过同伴互助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过程,不仅宣传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也充分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的理念。
四、对小学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反思与前瞻
以往的朋辈心理辅导研究与实践,都倾向于将其定义为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心理辅导工作,以致要求担任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心理辅导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能妥善地处理接收到的“心理垃圾”。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们的研究更侧重于预防和发展,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围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设置活动;让朋辈心理辅导员成为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心理游戏的演示者、心理知识的传授者、心理老师的小助教等。这些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却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其效果有待进一步检验。此外,心理辅导老师要建立起健全的成长反馈机制,定期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清理心理负能量的活动,保障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从事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依然保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防其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为他们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诚然,无论是从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实践探索层面,对小学生的朋辈心理辅导迄今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朋辈心理辅导的非专业性特点使其难以避免人们对其科学性与有效性的质疑。只有充分把握朋辈心理辅导的特性,结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拓展和创新与其相适应的有效的实施方略、渠道,才能使朋辈心理辅导真正地解决学校心理师资紧缺的燃眉之急,并有效地促进、充实、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昌盛.高教园区内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问题与对策[J].水电教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