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小学生家庭教育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24 18:06: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前小学生家庭教育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0700)
摘要: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农村教育正受到广泛关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农村家庭作为孩子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应发挥出特定的教育优势。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因此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试图从分析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入手,从家庭方面描述了错误家庭教育对他们心理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并针对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通过这样可以让家长、学生及有关社会成员系统地了解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促进农村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小学生;心理
一、当前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村家庭教育出现真空现象
家庭给孩子的教育不完整,要么缺少父爱关怀,要么没有母亲陪伴成长,这主要是由于单亲家庭子女多、父母外出务工家庭学生比例大,隔代监护子女多、独生子女多、由于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和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家长观念转变,独生子女增多、不良的家庭环境多。不良的家庭环境主要有三类:一是风暴型家庭。这种家庭大多是父母感情不和,家庭成员互不信任,孩子在不安定的环境里成长,再加上外界复杂又不良的环境影响,孩子就像风暴一样报复社会,报复他人,最终毁灭自我;二是专制型家庭。这种家庭往往以家长自居,要求孩子惟命是从,对孩子专制压服,滥施处罚,孩子得不到家庭的丝毫温暖,没有自由民主气氛,孩子的个性以及爱好皆被扼杀,这样即使天资聪明也不被允许发挥便会导致一事无成;三是放任型家庭。这种家庭往往是父母一方外出,一方忙于家务劳动和种地,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或是家庭成员有不良习惯(如赌博、酗酒等),疏忽了孩子,使孩子成为了“流浪者”,放任自由,缺乏正确引导。
2、家庭结构的变迁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婚率上升,离异家庭子女有所增加,也由于交通事故、意外事件的频繁发生等原因,单亲家庭增多,这些家庭子女由于缺乏亲情关怀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产生一些问题,一是任性、自私、冷漠的性格,缺乏同情心,叛逆心理重,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现象;二是性格怪癖,不与人交往,合作意识差,合作能力低。三是无上进心,道德品德较差。四是学习成绩低下,作业普遍完成差,学习缺乏积极性。五是由家庭无称职监护人或无监护人,学校和家庭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直接影响成绩下降,产生流失或辍学现象。
3、家长素质的适应性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误区,阻碍孩子成长。教育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教育方法不正确、不科学、重抚养、轻教育、重分数、轻能力、重时间、轻效率等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一些家长不以身作则,教育孩子言行不一,自身修养差很难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2)家庭教育观念滞后。有些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都教不好,家长能有啥办法?有的家长甚至不懂家教,认为“树大自然直”,当时爹妈都没怎么管我,不也长这么大了,对家教放任自流。
(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期望过高,不能从孩子的天资、年龄、学习基础、有无兴趣特长等实际出发,仅凭主观愿望对孩子提出难以实现的要求,致使孩子压力过大,学习不好,过不开心。
(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有的家长从来不与学校联系,不参加家长会,不过问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家长不知孩子在校的学校情况,老师也不知学生在家的复习情况,老师与家长都不知道孩子的具体情况,又如何对学生因材施教呢?
二、农村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被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的状态”。那么在农村家庭教育下,小学生的心理到底是怎样的呢?
1、单亲家庭的孩子比同龄有完整家庭的孩子早懂事,早当家,但她们由于受家庭的影响,往往比较自卑,胆怯,内向。独身子女往往是家里的霸道王子、掌上明珠,在他们身上不难发现自私,高傲,独来独往的心理特征。像父母外出务工维持生计的家庭孩子虽能吃苦耐劳,艰苦学习,但他们内心自认低人一等也能明显表露。不良的家庭环境教育对学生的心灵更是造成无法抹去的烙印,对孩子专制压服,滥施处罚,日积月累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日趋严重,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伤害孩子自己,同时也可能对周围的人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2、“留守孩子”大多由隔代抚养或寄宿在学校,致使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可见,“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的难题。他们生活在角落里,感受不到外面世界的精彩,感受不到社会的飞速发展,这样的自闭,格格不入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是根本没有好处的。
3、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众所周知,农村都是相对贫穷的,小学生往往产生自卑心理。如果没有人及时引导小学生的心理的话,那么其心理问题只会日趋严重,严重到其心理自信不能正常建立。
三、关于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物质文化生活状况的改善,许多家长普遍提高了对孩子的期望值,凸显了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但纵观农村家庭教育的状况,却不容乐观,需要我们深思去解决问题。
1、提高农村家庭家长教育能力
家长教育能力低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没有促进作用,为了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引领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理解科学的小学教育。家长要转变对孩子学习、生活、发展的认识,而一个健康的心理是孩子学习好,生活好,发展好的根本保证。家长要投入精力,要有毅力“研究”孩子的心性,提高对孩子的教育能力。
2、提高家长的文化知识水平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的榜样作用是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因素。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提高家长的文化水平,增强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可以优化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极为有用。
3、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是搞好农村家庭教育的根本
作为基层教育管理部门,应从提高家长的认识,转变观念入手,鼓励农村家长掌握一些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教育方式从传统家庭向学习型家庭转变,学习方式从家长权威向亲子共学转变。同时,利用农闲时间举办各类家长培训,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家庭教育滞后的问题,以此培养出合格的家长,做好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
4、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家庭与学校只有步调一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各尽其职,才能使孩子受到全方位的教育熏陶。因此在家长没有意识到两者配合协调的重要性时,学校有责任主动和家长联络,诸如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交流等方式与家长交流,将学校的教育观念带给学生家长,以共同完成对孩子的教育。
5、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须了解孩子
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起心灵的桥梁,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家长应放手让孩子接触社会,包括社会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并给予正确引导,让孩子增强抵抗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家长要重视孩子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家长必须时刻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心理行为,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因此,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履行好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创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场所。中国教育中家庭因素对孩子成长影响的故事不计其数。孔子对儿子传授学习方法,孟子的母亲为教育孟子多次搬家,龚自珍从小受到外祖父段玉裁的影响,在文学上造诣很深,这都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为此我仅对农村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做粗略的分析,并向社会呼吁:教育在一线的教师及各位家长请给予农村孩子多一点的教育、关心,他们是被遗忘的天使,他们十分渴望教育,希望农村教育能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改进,能得到热爱教育的人士的支持配合。
由于学生的心理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在此我只能作一个相当肤浅的分析,希望由此引起更多人的热忱关注。我们不能只关注孩子是不是吃的饱,穿的暖,身体有没有病,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农村的小学生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我们不希望他们产生一些心理上的问题而不能开心的过好这一生!
参考文献:
[1]康文荣.农村家庭环境调查与分析.
[2]许晶敏,杨皓.家庭教育误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甘肃高师学报.2000(06)
[3]郭晓飞.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调查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5(11).
[4]陈定湾,何凡,刘碧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09).
[5]胡立平.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革新.2007(01).
[6]安金玲.论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文学教育(下).2008(01).
[7]马梁红,蓝琼丽,田昕.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2
关键词 :家庭教育;小学生;成长;作用
有人将家庭教育比作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课堂”,它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每一个家庭都要对家庭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并协助学校和社会,使得小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石[1],对社会其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就是针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进行着重论述,首先对家庭教育的相关概念以及当前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然后阐述论述了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作用,最后阐述了家庭教育的实施途径及方法。
一、家庭教育概述
1.1 家庭教育概念。
所谓家庭教育,就是指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家长通过家庭生活实践和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的具有教育影响意义的社会活动。家庭教育是家长有意识地、自觉地社会实践活动。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在这个“微型课堂”之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这位教师对小学生的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意义深远的。
1.2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1.2.1 家长对孩子的言传多于身教。
由上述关于家庭教育的概念的描述可知,家庭教育中需要家长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然而,当前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时,言传却多于身教,也就是说家长整日地对子女进行说教,大谈做人的道理,条条框框,将得甚多。但是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却不按照这些“大道理”进行办事,这就导致了表里不一,嘴里那么说,但是行动起来却表现得十分让人失望。对于小学生而言,家长的言行的巨大反差会使得孩子不知所措,并不知道是家长“言传”的是正确的,还是家长“身教”的是正确的,这就对孩子的身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2 家长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教育重点在于智育[2]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只要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智育,比什么都要强。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很舍得。这主要表现在家长想尽一切办法将孩子送往重点学校进行学习。除了在正常的学校学习之外,家长还给孩子报了各种培训班和特长班,希望孩子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家长们看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智力教育,应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孩子的智力教育之上。
二、家庭教育在小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分析
2.1 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在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中进行,通过家长与孩子的互相沟通、家长的言传身教并利用家庭的环境氛围对孩子实施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2.1.1 家长对孩子的良好的榜样作用。
家长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一定要考虑到其言行对孩子的心理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孔子又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于家庭教育中,就说明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实验证实,孩子倾向于模仿大人的言行。这就说明了家长的榜样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家长作为孩子的榜样,反过来,孩子又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品德修养,一言一行,甚至神态表情,动作细节,无不对小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示范行为会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3]。2009年,将三个班级中的所有家长召集到学校会议时,对各位家长的一些生活习惯进行调查分析,作了如下的问卷,实发问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数为118份,有效率为99%。
关于班级家长生活习惯的调查问卷
各位家长,为了能够使你们在孩子心目中有一个良好的榜样,现在对你们的生活习惯进行一个调查,希望各位家长能够认真对待。谢谢你们的配合!
1、家长姓名:
2、家长性别:
3、遇到挫折时,你是怎么对待的?()
A.避而远之; B.无所谓; C.勇敢面对
4、您晚上一般什么时候睡觉?()
A.晚上10点以后;B.晚上九点左右;C.不一定
5、您早上什么时候起床?()
A、很早B.正常工作时间C.睡到自然醒
6、周末你们全家会出去玩或是参加活动吗?()
A.会 B.不会 C.偶尔
7、当你在孩子面前犯错时,你的态度是怎样的?()
A.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教育孩子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B.不会承认错误,在孩子面前应该保持威信
8、您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吗?()
A.有 B.没有 C.偶尔
9、您对孩子的学习关心吗?()
A.不关心; B.关心
通过这样的调查问卷,首先对家长是一个自我提醒,其次就是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重要榜样作用。
2.1.2 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
一般而言,可以将教养方式分为四类:(1)民主型。家长对孩子关心、尊重、理解、信任,爱而不惯,严而不苛;(2)溺爱型。家长一孩子为中心,对孩子过度溺爱,对孩子的物质的需求上的满足远远多于对孩子的精神上的需求。这就造成了孩子在家庭中过度“受宠”;(3)专断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严格苛刻,粗暴生硬,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家长的简单粗暴使孩子自卑、懦弱、冷漠、逆反,没有安全感;(4)放任型。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家长对孩子不关心,使孩子冷漠、自私,不懂爱和关心,行为放纵,没有责任感和同情心。
2.2 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作用。
在小学阶段,孩子对于外部事物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孩子都能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掌握一定的做人道理。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起到补充的作用[4]。家庭教育的补充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家长对孩子在校习得的知识的“辅导作用”。孩子在学校学得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会有一些疑问,在孩子放学回家时,家长可以对子女进行课业上的“辅导”,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知识简单所决定的,大部分家长对于小学的“辅导”还是能够胜任的。(2)家庭教育是孩子在校受到的德育的补充作用。小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教师还会教会学生懂得一些人生的道理,会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在孩子回到家中时,一般会在家长面前提及德育的一些问题,家长会对子女进行一些补充。(3)家庭教育能够全方位地影响小学生的成长。
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只是对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起到协助和补充的作用,还应该注意加强对孩子的全面教育,使学生在心理、品德、技能等方面都能有一个提高和完善。家庭教育还能影响小学生的成长方向,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每个孩子都会对家长的言行进行模仿,都具有家长的特点和品质,一个品质高的、勤奋向上的、热爱劳动和学习的家庭势必会培养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三、家庭教育的实施途径及方法
3.1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个人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既是一个人素质的基础内容,也是一个的基本修养的真实反映。孩子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完全要靠家长打从孩子从小时逐渐培养的。家长在对孩子的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培养的时候,首先要对孩子的生活作息时间有一个严格的要求。作息时间的严格要求,是孩子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内容。其次,要让孩子养成思考生活的好习惯。思考生活,可以使得孩子能够正确地审视社会,对社会有了很好地审视,就会在社会中能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人际关系。
3.2 加强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可以对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加以正确的引导。家长加强对子女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可以使得孩子不仅能够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还能够学习各种学习之外的知识,例如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等。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那么孩子就能够以学习的态度来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包括学习中的问题和生活上的难题。家长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可以通过如下几步:(1)为孩子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作息时间表,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学习;(2)使孩子养成“学要学个踏实,玩要玩个痛快”的学习习惯;(3)使孩子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在学习之中对未知事物的探索。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小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学校教育更是起到了强大的“后盾”之作用。只有正确的家庭教育,才能够促进孩子的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家长应该从我做起,为孩子提供优良的家庭成长环境,为培养一代品质好、素质高、有知识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欣.家庭教育的作用及实施方法[J].青少年研究,2003(2).
[2]桑冬平.大学生家庭教育作用弱化成因分析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3).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
当前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小学生还是走读形式,并不住校,因此,除了在学校之外,家庭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场所。由于小学生分辨是非善恶和心理承受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欠缺,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和亲人作为孩子从小接触的人群,对于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将重点探讨家庭教育与小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1.家长的教育方式
通常存在两种不健康的教育方式。一种是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的家庭,孩子是家庭的中心,通常一个孩子周围围绕六个家长,对孩子所提的要求百依百顺,孩子如果遇到一些困难也不舍得让孩子吃苦,家长帮助孩子解决,这样一来,孩子将没有一点儿抗打击能力,倘若在没有家人保护的环境下遭遇一些困境,往往会备受打击,手足无措,也不会自我调整心态。另一种方式是第一种方式的相对面,在一些家庭,父母对孩子所抱期望过高,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范围,倘若孩子没有达到家长严苛的要求,就会挨骂,甚至挨打,这样的孩子往往学习成绩较好,但是却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往往有一种怯懦和自卑的心理。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心理造成较大影响。家庭不幸福或者家境不好的学生,往往独来独往,不善于与人交流,在这样的家庭中,家长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教育问题,因此,老师也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对于他们不成熟的心智来说,倘若不加以重视,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
3.家长的文化水平
家长的文化水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学习需要一定的氛围,在学校如此,在家里也是如此。倘若父母文化水平不高,那么可能对孩子的学习不太重视,或者只重视了孩子成绩如何提高,对于孩子的心理特点、情绪变化不懂得如何去正确引导和教育。
二、结语
小学生的心理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出于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他们也喜欢模仿。因此,针对以上提出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建议家长可以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积极的、乐观的榜样,以保证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小霞.基于“家校联动”的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05).
篇4
一、从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的问题出发,确定学校德育主线
对于小学生来说,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无数的事实证明了。无论是良好的习惯还是不良习惯,将会影响他的一生。这个问题,家庭和学校都应清醒地认识到。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策略与途径研究成为德育主线。该主线围绕着班主任专项培训——班主任指导手册、各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指导手册、少先队大队队员自我管理手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家庭指南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分别从班主任、家长、少先队员三个主体出发,探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与途径。
从学校德育整体上讲,围绕着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每学期专项班主任培训的设计,每学期两次的家长会的设计。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案到总结,都要精心设计。避免了以前这两项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各年级方面,有目的的研究小学各年级最核心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每个年级不应超过5个,抓住本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深入研究。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谈心,总结出各年级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指导手册。
班主任方面,学生在校的良好习惯相对容易形成,在家庭里保持难度较大。运用小学班主任与家长密切的关系,探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家庭指南。最大程度地提高家长在这一过程中的参与度,与孩子共成长。
二、从学校和家庭合作的可能性出发,确定学科主线
在小学生所学的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科学等科目中,学校和家庭合作的可能性在何处,是此项研究的重点。
语文、数学、英语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学生关注的焦点,也是家长和教师关注的焦点,也就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努力目标。
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这四个学科,虽在小学教学中也属基础学科,但学生这方面的成绩好坏,与个人爱好有很大关系,与家庭支持密不可分。学生对哪方面更感兴趣,就可按自己的主观特长培养,让有兴趣的学生,更好的发挥特长,就成为家庭与学校合作的目标。
综合实践与科学这两门学科,是近十年来大家才开始关注的学科。它们强调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这些理念老师和家长得慢慢接受。一方面,教师担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怕学生出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家长担心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想要家长支持,我们必须选择合适的时间、安排合适内容,运用合适的形式,吸引学生、家长,积极参加这些活动。
三、从少数特殊个体出发,确定心理健康主线
社会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给小学生带来各种影响。近年来,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相当普遍的问题。很多调查和小学生的自我报告表明,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吸烟饮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要预防、减少和解决青少年学生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篇5
关键词:农村;小学;孝德文化教育;学校;家庭
一个不懂得孝道的人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一个品德不端的人不能成就事业。孝德文化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小学生正处在长心智,个性品德建立初期,做好小学孝德文化教育对于学生今后成长极为重要。而农村因为经济条件限制,父母多忙于工作,甚至将孩子留守家里让老人照顾,即便有精力教育孩子,教育方式和水平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多方面因素导致农村孩子的孝德文化教育较为欠缺。因此,农村小学孝德文化教育应着力加强。下面结合工作实践,就农村小学孝德文化教育,谈一些看法和做法,与同仁共勉。
一、农村小学孝德文化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失衡较为严重,一些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外出打工,未外出打工的家长,也多从事较为繁重的工作,这些不利因素,使得小学生的孝德文化教育严重欠缺。具体表现如下:
1.根据有限范围内农村小学生家庭生活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的性格多内向,大多数还是懂得孝敬父母和其他长辈,懂得礼让的基本道理,这说明农村小学生的孝德现状还是良好的。但从少部分情况可以看出,一些学生对父母的辛苦并不理解,尤其是家长外出务工家庭的孩子。他们的父亲或母亲,甚至双亲皆不在身边,疏于父母的关爱使得留守孩子对孝敬父母和其他长辈的观念淡化。另外,由于当前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对孩子的过分娇惯使得小学生认为什么都应该自己独自享受,遇到好吃的、好玩的等,总是自己优先,自己把持,认为理所应当,不懂得礼让父母。农村家长由于工作忙,感觉对不住孩子,更加重了这方面的不良现象。
2.孝敬父母,礼让他人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些后进生在孝敬父母,礼貌待人方面做得比成绩优异的学生还要好。而部分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却常常表现出骄横,不懂得孝敬长辈,礼让他人。另外,小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生活自理能力差,不服父母的管教,顶撞父母的教导。生活中总是依赖父母的帮助,事事都要父母参与,不懂得为父母减轻负担。而父母忙时,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忙,他们却懒于动手帮助,自私自利的心理极强,只要自己舒服就行。农村小学生在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方面要比城里小学生好些,但还是多有欠缺。
二、农村小学孝德文化教育实施策略
加强农村小学生的孝德文化教育,首先,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校不能只一味地追求成绩,而将德育教育放一边,或流于形式。另外,当前学校的孝德文化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层面,现代形式的孝德文化教育应取代灌输式、说教式的传统孝德文化教育。将孝德文化教育与网络、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让“孔融让梨”的故事成为声情并茂的动画,让教师的“讲”变为学生的“演”。其次,家庭教育是小学生孝德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孩子生活环境较为闭塞,信息不畅导致他们知之甚少,家长应该着力加强孩子的孝德文化教育,担负起第一任老师的重任,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更加有“教养”。
1.农村小学开展孝德文化教育的途径。农村小学开展孝德文化教育的资源较之城市更为丰富,农村人口少,社会环境较安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主要以提升学生道德品质,锻炼社会实践能力为主。例如,周末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到敬老院打扫卫生,到附近的农田里帮助身有残疾的家庭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到留守老人家里做家务等等,开展每项活动,教师都必须参与其中,与孩子一起劳动,用教师的表率魅力感染每一名学生。我们身边有着丰富的孝德文化教育资源,只要教师深入挖掘,农村小学孝德文化教育就能丰富多彩。
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45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9-0044-03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种瓜得瓜,和豆得豆”,孩子的许多心理品质得出是在家庭中发展起来的,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据广州师范学院骆风教授主持的一项对广州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指出了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家长渴望子女成才,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但是对教育子女的“精神投入”普遍不足。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躯体疾患,还要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健康,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1]因此,要让孩子获得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就家庭教育而言,家长首先必须要有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教育方法与技巧,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真正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每个家庭。
一、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一)单亲家庭对中小学生心理的影响
家庭的不完整,家教的不全面,尤其是残缺家庭人际关系的不完整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学生在这种生活环境中,感受不到家庭完整和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感受不到家庭友爱以及父母的关爱和呵护,进而在心灵深处始终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这种压抑感会影响到他们的言行,影响到他们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有的学生还可能在这种单亲家庭中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风气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产生着重要影响。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方面日趋成熟化,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辨别能力和抵抗能力不强的缺陷。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如“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一切向钱看”等已严重污染到学生的心灵。现代大众传媒如电视、广播、书籍、报刊杂志、录音、录像及宣传品等所传递的一些不健康信息无时无刻不在侵扰学生的领地,家长也防不胜防,这对于还没有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中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毒剂,毒化着他们的心灵。由于现在一些人社会公德意识的弱化,导致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习以为常,进而使中小学生产生模糊认识乃至失足现象;而且社会上的某些不良影视节目和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会使中小学生做出违道德和法律的行为。
(三)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
由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有的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甚至袒护包庇。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或者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挫折,或者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他们无法形成社会所希望的性格取向,因此,他们无法适应竞争化的社会,反而在欲望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实施违法犯罪。如包头市某学校一位班主任老师曾在全班40多名同学中调查了一个问题:“如果有同学欺负你,你将怎么办?”半数以上的学生回答说:“打他!”或“跟他拼了!”老师问为什么,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学生们回答竟然说完全是父母教的,并且振振有辞地转述父母的意思:人在社会上要厉害些,绝不能受一点窝囊气。这种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的家庭教育,大概就是时下不少中小学生在被同学“欺负”以后所做出的“以牙还牙”吧。
(四)家长的教育观念重智轻德
在应试教育“分数之上”观念的引导下,许多家长对子女的个性、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发展不以为然,认为智育发展才是关系子女一生发展的实用能力。当今社会的家教热、各种培训班热、择校热等足以说明了家庭对子女智力教育的关注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一项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中,当问道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你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及“你最关心孩子哪方面的事情?”时,68%的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身体健康,再次才是子女的个性及道德品质。殊不知父母把孩子培育成“人中之龙”的过程中要先成“人”,而人的道德品质是成“人”的首要因素。
二、对中小学生实施家庭心理教育的对策
(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家长,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象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于促进孩子的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严而有度。
(二)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意志和品德心理
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小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调节与控制挫折与磨砺的关系。逐步引导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学会冷静分析,学会以适当的方式宣泄压力和不良情绪。同时,要指导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求助于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心理咨询,来实现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及探究精神。从而逐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并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
(三)经常与孩子沟通,联络感情
我们很多家长以为,只要给孩子吃好、穿好、玩好,他就应该心满意足了。其实不然,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见解。孩子们最渴望得到的是父母的理解,父母的认可。有时,父母一句简单的话,一个简单的动作,会让他们感动一生,幸福一辈子。家长要想教育好孩子,就要经常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说说话、谈谈心、讲讲故事;陪孩子出去打打球,玩玩游戏;有机会家长还可带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参观参观,让孩子多了解父母。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的孩子与我们有代沟,太让我们难理解了。其实,家长与儿女有代沟是非常正常的,只要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多给孩子一些理解,这种代沟就迎刃而解了。
(四)学会欣赏与激励,学会批评与惩罚
在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中,从小学到中学,家长对孩子的表扬越来越少,批评越来越多。有的孩子进入中学以后,耳边响着的只有批评的声音,表扬已经跟他们无缘了。这种处境的孩子,往往对自己失去信心,容易产生“得过且过”的想法。所以教育孩子就应该欣赏孩子,激励孩子,就要一点一滴的在“成功”上做文章。当然,孩子也需要批评与惩罚。批评、惩罚也是教育。现在,有人主张把批评与惩罚置于教育之外,是不妥的。[2]问题是如何进行批评与惩罚。缺点错误,应该批评,要分析原因,要讲道理,批评的方式应易于孩子接受,引起反思。家长要学会和风细雨、寓贬于褒、充满期待、同心同理式的批评,而且要与孩子共同讨论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措施;坚决避免劈头盖脸、暴风骤雨、讽刺挖苦、随便揭短式的批评。适度的惩罚也有教育作用。何谓“适度”,就是以不伤害孩子的自尊、自信,使孩子能够进行自省、自我教育为原则。这需要家长谨慎从事,不可多用,不可滥用。
(五)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言行,树立榜样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一生中的所有“第一”都应该是从家庭、父母那里得到的。因此,家长的言行和平时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最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为人父母,要教育好自己的儿女,首先自己要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平时,家长在孩子面前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及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习惯,不要让自己的坏习惯影响孩子,要给孩子留下一个好印象。作为家长千万不能把打骂孩子作为唯一的教育手段,也不能一味地溺爱孩子,更不能放任不管,遇事要跟孩子讲道理,以理服人,为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
(六)及时与老师保持联系并沟通
学生在校期间,家长应抽时间到学校去拜访老师,了解相关情况,如学生在班级的环境情况、同学交往情况、老师交往情况等等。对本学期学校开设的课程、学校的要求、要做的“心中有数”。[3]学生家长应协助老师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和熟悉自己的孩子,如向老师提供孩子在家学习的效果、在家的各种表现、孩子有什么爱好、有什么需要、家庭最近出现的可能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各种变化等等,都应该让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知道,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孩子克服各种困难,减少心理压力和困惑。
(七)鼓励孩子积极交往
交往是现代社会生活对人的基本要求,交往能力也是一个人能否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小学生有两种交往:一是与成人的交往,一是与同辈人的交往。在与同辈人交往中,孩子不仅能更好的认识自己,而且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关心同伴,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学会在争执或矛盾中,如何协调关系。因此,家长应多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多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鼓励他们广交同学伙伴。有些父母基于“怕孩子吃亏”的心理,剥夺了孩子交往的机会,造成了孩子心理的孤独、焦虑,不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八)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与技巧。使家长了解中小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总之,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在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家庭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他们渴望和家长沟通,也热切希望自己的种种正当言行能得到家长的支持、理解和帮助,更希望心理危机时有来自家庭的亲情安慰。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英.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J].新疆社科论坛,2007,(3):89-90.
篇7
存在的问题
问题之一:重视不够,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学校是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法制教育应从小抓起。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为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学校的法制教育由于没有硬任务、硬指标,因而也就没有明确的职责和目标,形成法制课上与不上一个样、上好上坏一个样的状况。
问题之二:形式简单,教育方法缺乏多样化。法制教育仅仅局限于校园和课堂之内。由于对法制课的重视程度和经费等原因,现在的法制教育在大多数学校里往往局限于校园之中和45分钟的课堂之内,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缺乏直观的教育,很少有学校能把学生带出去学习,或邀请其他单位参加,最多也就是每个学期邀请有关单位作一次法制演讲,平时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尚处于理想化,不利于增强中小学生的法制观念。
问题之三:质量不高,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其中很多教师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更缺乏实践经验,仅依靠自学课本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只能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甚至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有的学校虽然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兼职法律教师,但因受课程安排和兼职教师时间、精力的制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问题之四:过于短视,家庭教育片面化。当今家庭教育潜存着一种可怕的倾向,注重实力、注重财富、注重比较和竞争,这种文化观及其衍生出来的价值观已经影响了许多家长,最为集中和典型的反映就是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智力发展非常关注,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极为重视,忽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或者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学校,或者交给本身溺爱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进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模式的落后、家庭教育重点的偏颇,再加上有些父母本身的法制素质不高使得本应列为第一位的家庭法制教育位置缺失。
问题之五:学生压力太大,心理教育缺失化。学校、家庭、社会对分数的片面追求导致中小学生在心理上承担着过重的压力,特别是在学习上不能适应家庭或学校期望的孩子更是承受着成人难以想象的压力。有的孩子一直处于压抑状态,而自身又没有合理的宣泄途径,有的孩子产生抑郁心理,有的孩子滋生反抗心理,甚至报复心理。这样的孩子遇事不够冷静,做事不计后果,因为突发性事件的刺激就极容易一时冲动而造成恶果,这样的例子已屡见不鲜。
问题之六:职责不清,教育管理缺乏整体化。法制教育的责任不仅仅在学校,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配合。但目前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不能有机结合,在教育管理中由于缺乏合力大大降低了教育效果。比如对学生不在校的时间,由于学校鞭长莫及,家庭管不好,需要依靠社会环境的约束。而目前社会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各地区各不相同,有的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的参与较少,因为诸多因素的存在,造成法制教育脱节、死角现象突出。
可以采取的对策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搞好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中学生违法犯罪,它不仅是提高中小学生自身素质,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抓好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几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加强教育效果。
对策之一:有关部门和领导要重视开展法制教育。要增强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对减少和预防中小学生违法犯罪,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决策部门应当把法制教育列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及时修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中,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同时,司法、教育等部门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另外,要加快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法学院校开设一定比重的教育学科,在师范院校增加一定比重的法律课程,从而使法律专业人员能够有机会进入教师队伍,使师资队伍具有相应的法律素质,最终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具有可靠的资源保证。
对策之二:法制教育内容和形式要丰富。各学校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概念的掌握,而应注意学生法制观念的养成教育。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理性思维比较弱,所以要注重借助于形象思维的方法。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可以通过举办文艺演出、征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组织撰写读后感和编辑《法制小报》,定期召开法制主题班会,举行升国旗仪式和重大节日庆祝及重要法规颁布周年纪念活动,组织旁听司法公审大会,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请政法干警讲法制课,开展学生“带‘法’回家”普法实践等活动,通过生动、直观、形象的活动形式,使中小学生从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法律熏陶。
对策之三:家庭法制教育要跟上。不管社会竞争如何激烈,家长望子成龙如何心切,在家庭教育中,决不能只强调孩子的智育而忽视德育,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法治教育,让孩子学会遵守人生路上的“红绿灯”,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需的。拔苗助长、溺爱教育、棍棒代教育、放纵教育、怂恿教育酿成的苦果已不胜枚举;一些家长不注意自身修养,恣意妄为,身教不当,导致孩子出污染污,应了“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箴言。家长必须具备现代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了解相关的法规、增强法治意识,平时注重自身修养,对孩子的发展重视全面素质,真正担当起孩子教育的发源地作用。
对策之四:关注心灵,适时心理疏导学业的压力。同学间的交往、家庭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中小学生的心理不适。家庭和学校应时时关注孩子的心灵,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合理的负面情绪宣泄途径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尽快摆脱不良情绪,以冷静客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他人,减少因为心理因素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给心灵留下一扇窗,吸纳新鲜空气、沐浴灿烂阳光,多一点理智和关怀,少一点冲动和责备,让我们时时关注孩子心灵。
篇8
关键词:农村 养成教育
引言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名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虽然养成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1]
一、农村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野性十足、不守纪律、散漫随意、讲粗话、打架斗殴。
2.小学不良习惯的延续如随口说粗话、大声喊叫、动手动脚等,虽然经过老师提出要求,知道必须遵守行为规范,但由于旧习惯的影响,许多不良行为会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
3.是非观念模糊。例如把与老师公然对抗、损坏公共财物、冒险、危险行为看成是英雄行为,把帮助同学打架看作是“行侠仗义”。
4.任性执拗、自私自利。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娇生惯养,滋长了孩子任意妄为的脾气。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外出吃亏,唆使孩子骂人打人,使孩子变得野蛮。
5.逆反心理、明知故犯。这类学生熟悉纪律要求,也知道这些要求合理正确,但他们对老师提出的纪律要求很反感,认为老师小题大做,吹毛求疵,从而抱着对抗的情绪。
二、解决策略
1.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目前农村小学生随地吐痰、随手丢果皮纸屑甚至满口脏话的现象极为严重,虽然他们对于各种各样的《守则》《规范》倒背如流,这些现象表明养成教育仍在这还停留在行而上学的层面。为什么要等到每年雷锋月的时候,每个学生才能主动去帮助别人?为什么在学校能积极打扫卫生,回到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需要从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声好……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做起,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所以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2.养成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作力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三字经》云:“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需要相互配合,缺一不可的。在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应避免出现“5+2=0”的现象。这个现象是说当前常常出现“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两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了5天系统而加强性的教育,而当学生回到家后由于教育的不连续或滞后,在两天的周末里,学生又回归没有教育的局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在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作为教育者在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必须恰当地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学校作为孩子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自觉承担起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等的养成,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对孩子进行细致而系统的教育;而同时家庭教育必须跟上学校教育的步伐,同步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如果脱节或某一方过分地滞后,孩子就会出现无所适同,甚至出现道德的双重性。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
3.养成教育要从关键期抓起
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时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锁,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他们的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我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有关养成教育的活动,让他们在生动形像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在学生行为规范训练中要特别重视生活能力的培养。要从培养基本的生活能力入手,从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等具体细微的行为方式的学习和训练开始,坚持把自律和他律相结合,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等。[2]
4.养成教育需要突出社会公德的作用
为使中小学生做个遵守社会公德的好公民,在中小学的养成教育中,教师首先要做到言传身教,从自身做起,注意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人格,让自己的言谈举止都做到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并在爱班爱校、关心集体、遵纪守法、遵守秩序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其次,教师要从文明礼貌、助人为乐、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场所卫生及保护环境、关心公益事业等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入手,对中小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第三,要制定小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语言、文明行为公约等,号召他们“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根据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让小学生自测自评,开展“社会公德,文明礼貌”问卷调查。建立小学生精神文明志愿者服务队,检查监督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不文明行为,以此来塑造小学生良好文明的社会形象。
总之,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不懈地抓,而对待农村的小学生,又不能违背他们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和成长规律。我们要从点滴做起,结合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作用,并突出社会公德的作用。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训练,平时督促学生的常规养成教育,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大连开发区 小学生 养成教育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070-02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从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高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说:教育,就是从各方面给学生一个好的影响,让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为、健康,等各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进一步提高对养成教育地位及作用的认识,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连开发区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调查内容
调查的学校是以大连开发区城区5所小学为范围。调查对象是一年级至五年级学生及家长及在校教师。本次问卷主要涉及到学生的日常习惯养成情况,主要包括:文明礼仪习惯、良好学习习惯、良好行为习惯、自理习惯、卫生习惯等。总体来说能对所调查的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有大概的了解,能真实的反映小学生对良好习惯的认识和养成情况。
(二)大连开发区小学生养教育现状问题及分析
在小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方面的努力都是不可缺少的。虽然是三个方面,可能会存在不同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又具有相同点。
1.对小学生养成教育的认识存在问题
对任何一个教育理念的理解都是放在首位的,这也是一条不变的规律,而从我们的调查中,我不难看出在这方面,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都有所欠缺,对于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概念、目标等的理解都能做到有耳闻,但不深究,更不能与时俱进,这就在以后的具体实践中很难保证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持续发展,进而就会影响到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效果,也将成为一个瓶颈。
2.对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方法存在问题
以上的调查结果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学校、家庭、社会及小学生个人,在养成教育方面还比较单一缺乏科学性。三方面都比较认可的方法是灌输式的说教,认识不到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更有益处。而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的硬性要求也被看作是最佳的方法。这些简单的方法被过分使用,忽略了环境的不断发展,人的不同需要等实际情况,这样也同样影响到了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效果,甚至会起到一定的反向作用。
3.对小学生养成教育的评价存在问题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效果评价也存在着单一,不全面的问题。评价对于一项教育的实施很重要,既是一种保证持续发展的反思,也是一种保证持续发展的动力。而现在对于小学生的评价却显得有所偏颇,大部分以学生的学习好坏为标准,学习好了就是好孩子,学习不好了就是坏孩子,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养成,全面发展。这样的评价直接导致三方面的工程重点的偏移,使得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不均衡的发展,偏离了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初衷。
总之,造成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的因素有很多,原因也有很多,虽然以上的分析试图找到一个系统的原因,但要真正分清孰是孰非还需要一个更长的探究过程,不过从中我也能看出来就是各方面都有不足,都还有可提高的空间,也就是说我们的小学生养成教育还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只要我们能够正视这些,我们就会有好的教育效果。
二、强化大连开发区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策略
根据古今中外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笔者以“知、情、意、行”的心理学理论为切入点,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为论述重点,结合实际提出以下策略:
(一)学校:科学打造小学生养成教育体系
学校是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前沿阵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学校在此方面的实施是否科学合理就成了关键,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小学和养成教育体系,以此主导学生的养成教育。
1.深化理念提高认识,为养成教育夯实养成教育基础
学校作为养成教育推进的基础单位,对于养成教育的理解是一个关键。学校的养成教育理论更新也非常重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这一理论的提出已经有很长时间,从提到发展也经历了不断提高更新的过程,而当前的社会对于养成教育的理念又有了新的提法那就是“公民教育”,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对养成教育的具体升华,学校应该以养成良好习惯为基础,大力推动“公民教育”,以让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为教育目标,不能再单一的只是以良好习惯养成为目标,而是要再多一些责任感教育,更多一些社会参与的因素。
2. 搭建多样平台,为养成教育提供助力
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为小学生养成教育搭建更多、更丰富的平台,来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最终将良好道德品格转化成了学生内在的品格。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与环境因素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这些道理。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本着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正向引导作用为出发点,比如,我区内有的学校在校园提倡“家”的概念,让学生有强烈的归属感,责任感,感觉自己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这样的引导就很成功,学生能很自己觉地重视自己的行为习惯,如不破坏公物,不大声喧哗,不能没有礼貌等。同时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还应该注重多元化,给学生正向引导是一方面,还应该给学生多方面的正向引导,不能只是向学生宣传学习第一,而是要让学生重视到良好的习惯养成也是做人的根本,是做人的需要。
在常规教育中也应该重视养成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在每一堂课,每一次升旗仪式,每一堂班会中都能感受到养成教育的存在,都能从中获得养成教育的培养,这样久而久之就使学生形成定式的习惯。
3. 完善评价体系,给学生准确定位
评价这一环节,在教育过程中被越来越多地重视,评价的全面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自身行为的认同度。因此,学校、教师,在对学生养成教育的评价环节需要不断完善,给学生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每个学生的养成教育起点位置都有不同,有的学生本身的良好习惯养成就处于一个较高的位置,有的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我们的评价如果是一刀切式的,那这两类学生就会得到不到的信息反馈,对于起点高的学生可能会觉得养成教育的过程挺容易,而不去重视,而对于起低的学生则会感觉到良好习惯的养成可望不可及,自己努力也无用,就会丧失动力。同样的情况,对已养成习惯不同的学生如此一刀切的评价,也不利于发展。学校、教师的评价应该注意到学生养成情况的横向、纵向、多维度的评价,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给自己的养成过程一个准确的评价,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养成教育目标有一个客观的定位,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持续发展。
(二)家庭:将养成教育放在本位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被重视程度呈递增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将注意力转移到这方面来,而家庭教育的内涵也就随着教育发展而不断变化,不断面临前的挑战。同样,在家庭教育中养成教育方面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也需要我们研究出新的策略,以保证养成教育在家庭环境中得到顺利实施。大连开发区的很多家庭都是来自于外地,家长素质不一而足,必须结合具体的现状进行分析。
1.重视孩子的养成教育,全面培养孩子
家长应该树立让孩子全面发展的观念,以培养拥有良好行为习惯,良好品格的孩子为最终目标。除了重视孩子的学习习惯,还要培养学生具备生活习惯,良好品德意识。如,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多参加家务劳动,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等。如此全面的培养,才能保证孩子的全面成长、良好发展,进而使家庭教育呈良性循环的趋势。
2.注意言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成长也很重要。小学生处于身心高速发展的阶段,对于环境的变化有很敏锐的反应,并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
(三)社会:重视养成教育,提供正确导向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成果好坏最终是要依靠社会来检验的,同时社会对于养成教育的导向又决定着小学生养成教育的何去何从。面对这样的一个大课题,笔者只能从小点入手来提出小小的策略。
1.注重监督,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养成教育环境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小学生可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受期影响也是明显的。当今社会是一个爆炸式发展的社会,各式各样的渠道为学生提供了各式各样的信息,有好的有坏的,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因此社会监督的环节也就必须加强,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我们应该努力地为孩子提供一个正确的导向。
2.加强社会与学校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学校为学生提供养成教育的实践机会,家庭为孩子提供养成教育的实践机会,社会当然也应该参与进来。如为学生提免费的养成教育讲座、为学生提供社区服务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公益活动机会等,这样的实践活动是学校、家庭所不能为的。学生会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帮助、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约束自己的言行,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
三、结 论
学校、家庭、社会是小学生养成教育的三大阵地。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又是以学校为主导,实践于家庭,检验于社会。学校教育是前沿阵地,家庭教育是第二地阵地,社会环境是第三阵地。我们要做就是要把这些地阵地有效串联起来,使之形成一种合力,共同作用于养成教育的过程。学生也是自然人,也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不管是不是他们自身的意愿,他们都将在这个环境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受到影响。只有这三大阵地融为一体,才能实现学生养成教育的良性循环,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2]只有这样做了,我们才能让养成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让学生接受、受用,我们的大连开发区的小学生养成教育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的德育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勤.有效开展幼儿养成教育的路径探析[J] . 考试周刊?2010,(43).
[2] 大连市教育局.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自主管理[J].辽宁教育研究,2003(4).
[3] 李春芳.论陶行知的养成教育思想[J]. 生活教育, 2007,(09) .
[4] 付海峰等.养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J].德育理论与实践,2006,(12).
篇10
关于家庭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探讨
对孝顺的新思考
家校联手引导孩子妥善处理“学生时代十大关系”
家庭教育与国际传播
实施“家文化”工程的思考——智慧家庭教育与企事业单位“一家人”文化
从实践案例中看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家庭教育策略
关于特殊儿童家长参与特殊教育的问题探讨
消除县域家长学校办学“高原现象”的实践研究
家校联动显实效 和谐育人促发展——吉林省梨树县沈洋镇中心小学家庭教育工作经验回眸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生与父亲沟通的现状研究——以内蒙古某地为例
对西部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及思考
论离异家庭对未成年子女心理的影响
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音乐之美在家庭教育中闪光——艺术教育融入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传播·激励·探索·指导——全国家庭教育现场会综述
2010“亲子阅读·书香中国”读书计划启动——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品格发展无可替代
新世纪大学生“直升机父母”现象的教育反思
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水平的出路在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家庭教育观的偏离
《周易·咸卦》之“感应”思想对家庭教育沟通中的启示
家长学校科学发展的五大办学机制
关于家长心理学校的探索及路径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查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开发区为例
以青岛市崂山区为例谈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养问题
家庭气氛对心理健康和学业戈就水平的影响及其营造
家庭环境对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提高“80后”年轻妈妈育子素养的培训与研究
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马卡连柯的儿童游戏思想及其对现代家庭游戏的启示
加拿大家庭学校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两代父母协同教育幼儿的个案研究
3~6岁流动儿童问题行为成因及解决对策的研究
走向关怀与理解——基于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现状的思家庭教育地位要强化
我国家庭教育管理体制刍议
家庭职业指导略论
浅谈成人群体中的家长学习
幼儿教育中家长教育能力的提高
浅谈家庭教师的兴起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指导市场浅探
中小学课外教育需要创新思维
家园配合指导幼儿“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有效策略
变劣势为特势:在挫折中成长——基于“留守儿童”“留守”环境的思考
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广西宜州市怀远镇为例
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幼儿敏感期的教育及其训练——关于蒙台梭利的儿童敏感期思想的实践
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主要误区与指导的研究
试析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
重庆市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浅析家长学校的定位问题
依托社区,三方联动,构建“和谐育人”的理想教育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