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教育培养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24 18:0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干部教育培养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干部教育培养学习计划

篇1

【关键词】班集体建设;学风建设;学生干部;深度辅导

班级是高等院校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教育者实施教学活动、完成教育培养目标的基层组织。承载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使命。班级建设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参照物。如何加强班级建设,是高等院校面对的主要问题。

一、明确班级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班级建设和管理

班级建设是指教育者通过各种手段将班级组织培养成班集体,以完成学校教育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基础。高等院校的班级建设的目标是以教书育人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心理健康素质,遵纪守法,热爱学习,乐于进取,崇尚文明,团结友爱的社会主义新人。

班级建设的主体是学生,也就是说学生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所以,班导师和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学生,明确班级建设目标和自己的奋斗目标,将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结合,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以个人的发展促进班级建设,以班级进步带动个人提升,最终打造出和谐与共,积极向上的班风。

二、规范组织建设,加强团队精神建设和学生干部培养

班级学生干部组织是学生实施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学生自治机构,是联系老师和学生的桥梁与纽带。学生干部的选拔制度要公开、公平、公正。通过学生自荐、民主选举、辅导员考核等流程,选拔出作风正派、关心集体、服务同学的学生干部。一个团结一致、有威信的班级干部队伍是推动班级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明确学生干部职责、加强班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对做好班集体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学生干部的培养要系统,要有计划。激发出学生干部的潜能和主动性,使他们真正做到为班级服务,为同学服务,在学习上发挥标兵作用,在生活上发挥模范作用,在活动中发挥带头作用。同时,要加强班级之间学生干部的交流,缩小班级之间的差距,定期组织学生干部培训,提高学生干部的理论水平和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干部积极开展集体活动,发挥班级成员的能动性,增强集体荣誉感,让学生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三、完善激励机制,加强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

建立一套系统的班级奖惩制度,将学生的日常表现量化,与学年评优评奖相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对班级建设意义重大。良好的激励制度是对班级活动的认可和鼓励,可以增强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班级成员的自豪感。同时也能形成班与班之间,班级成员之间良性的竞争氛围,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根据班级特点,形成富有个性的班级文化。引导学生以此为核心,创造性地开展各种主题鲜明,富有时代气息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例如设计班服、创办班刊、组织好团日活动、节日聚会、生日送祝福,志愿服务活动、素质拓展训练等。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并在活动中循序渐进的打造自己班级的文化特色,形成自己班级的文化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有了共同的班级文化,班级凝聚力得到加强。

四、切实抓好学风建设,以优良的学风带动班级班风建设

一个班级的学风对班风建设具有直接的影响,能体现出班级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业成绩、管理水平和师生的综合素质。也反应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加强班级学风建设对高等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十分重要。因此,高校各级领导尤其是班导师和辅导员要加强管理和疏导,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激励机制,积极开展争创“学风优良班”等为目标的学风建设活动。倡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做好学习规划。具体有以下三方面的措施:一是让学生在了解自己的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培养方向、就业形势、社会状况和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与班级共同目标相结合的学习和奋斗目标。这是形成班级良好学风的前提;二是制定科学可行的学习计划。大学生在充分认识专业和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制定一个科学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并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三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践等。在实践中锻炼能力、磨练品格、提高素养,养成勤奋、谦虚的治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总之,班级的每个学生都能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合理规划和分配学习时间,掌握专业知识,培养综合素质,共同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团结互助的班级意识,班级的学风建设才会健康向上。同时在优良学风建设的过程中,班级学生能认识到自己在班级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带动了良好班风的形成。

五、辅导员加强深度辅导力度,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深度辅导”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辅导员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紧扣“培养什么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主题,切实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推进深度辅导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班集体建设。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和培训。经常与干部谈心、交流,注重培养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工作方式。要求学生干部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形象,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度辅导工作。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业、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指导,缓解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带给大学生的压力。使其能够正确地面对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确定奋斗目标,合理安排学习计划,顺利完成四年的学业,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3、认真开好主题班会,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有些问题是学生们普遍存在和关注的。例如:环境适应、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学习压力、时间管理、就业指导等。辅导员可以在班级中召开相关的主题班会,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辅导员的引导,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由此加强班级成员之间的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和班级凝聚力。

篇2

今年我第二年担任九年级(1)班和(4)班的班主任。《礼记》中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第二轮的教学,我对这一名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是我对这一学期的工作总结。

一、班级管理方面

今年6月份,我送走了我任教的第一届毕业生,这届学生是我从七年级一直教到九年级的,三年的相处我们有了深厚的感情和高度的默契。而现在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诸方面的能力都不如刚毕业的学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指导小组的三个老师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发现选拔班干部

学生干部是班主任的参谋和助手,是联系班主任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得力的学生干部能积极支持和配合班主任开展工作,起模范带头作用,对班风和学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及时发现、教育和培养好班干部,是管好班级的重要一步。经过假期中的几次自学考试和开学初期同学们劳动的表现,最后我们选出了责任心和组织能力较强,在同学中威望较高的王晨和刘伊然为班长。这样以他们为首的班委会就产生了。

(二)、教育培养班干部

我们对班干部,不能只是使用,还应该进行教育和培养。我们经常教育他们树立为集体服务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鼓励他们既要大胆工作,又要严格要求,注意工作方法。

此外,我还坚持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组织他们学会制订计划及具体措施,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加以改进,教会他们如何分辨是非,及时阻止同学中的不良行为。而对于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决不姑息,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并带动其他同学,促进整个班级管理工作。

(三)、任命宿舍长

除了教室,宿舍是学生在学校的第二场所了,所以说宿舍的管理也是尤其重要的。因此宿舍长需要有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学生来担任。在一次和学生谈话时刘硕自荐可以担任宿舍长,通过我对他的了解,知道在七八年级时他是一个纪律上都管不住自己的人,我曾犹豫过他能行吗?我又想这样或许是帮助他改掉毛病的一个办法所以我就任命了他。指导小组的其他两位老师也赞成我的决定。经过一个时期的实践证明我们的决定是正确的。他不仅改掉了毛病,还将宿舍管理的井井有条,同时他的成绩直线上升。

(四)、开主题班会

1、通过和他们一段时间的相处,我感觉他们的心理年龄要比实际年龄小,说话和办事不像是即将初中毕业的学生,好像是小学生。他们会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来跟老师告状,为多擦一节课黑板或者多做了一次值日或者少吃了一角饼而鸣不平。(班主任工作 banzhuren.cn)他们不能自我调节,不会互相沟通,这些可能跟是独生子女有关。这时我们就会在班会上给他们讲与人相处的方法。告诉学生我们九(1)班是一个大家庭,你们都是一份子,我们要向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互相体谅。

2、由于刚刚升入九年级有些同学还没有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时间利用率不是很高。因此我主讲了《珍惜时间》的主题班会。

(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

我们的学校虽然不大,但是各种活动却十分精彩,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我也就因势利导,给他们创造环境,展示自己。

运动会上,我积极组织学生报名,认真组织比赛,并及时嘱咐每一个参赛的学生做好赛前的准备活动。运动会上我们取得了年级第一的优秀成绩。赛后我认真总结了这次运动会的得失,教育学生要胜不骄,败不馁。并利用周末的时间制作运动会的课件,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之后我们班的凝聚力明显比开学是强得多了,我们越来越像一家人了。

(五)、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1、化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到了九年级,面对毕业升学考试,学生已经逐步摆脱七、八年级的幼稚和盲目,学习目的日渐明晰。我们引导学生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

2、鼓励竞争,强大自我。没有竞争机制,集体便没有活力,个人便没有危机感,读了王金战老师的《学习哪有那么难》之后,我就学习他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班会上说出将要超越的对手,来激发学生昂扬的斗志,挖掘学习巨大的潜能。还将王金战老师的个人学习经历读个他们听。这样学生会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增强完成任务的紧迫感,有效的提升了学习效率,从而改掉了学生拖拉懒散的作风。

3、让学生学会“会学”。学生还普遍存在不会学习的现象,自以为是,懒得动笔。简单题一看我会做不写了,难题不会做,老师讲过之后会了就不反思,更别说整理了。我就用身边同学的成功经验启发学生,用自己亲身体会告知学生,利用班会和恰当时机,将王金战老师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听课的效率”等读给他们听,渗透学法指导

4、防止偏科,全面发展。我们时刻关注学生各学科的均衡发展,引导学生不断强化薄弱学科,突破重点,帮助偏科学生建立自信,提升兴趣。我们还和各学科老师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把握偏科学生学习情况。和科任教师一起为他们出谋划策,排解困难,并利用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开开“小灶”。

教育需要无私奉献,管理需要不断创新。让我在反思与展望中以更好的姿态投入崭新的2011年。相信在新一年的工作中,我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篇3

由于临床工作的特殊性,继续医学教育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现象广泛存在。为提高医务人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医院着力加大宣传力度,反复强调继续医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本院,每年继续医学教育相关知识培训都作为医院新员工入职前培训的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一继续医学教育概述性的知识:如概念、目的、意义、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二介绍与卫生技术人员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主要包括: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及医院继续医学教育规章制度。通过培训不仅使新入职员工对继续医学教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且加深对于继续医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另外,医院同时制定了相关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其中要求科室在安排继教学习年度计划时,一定要把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意义作为医务人员必修内容进行学习。只有加强宣传教育,医务人员观念转变了,行动才能跟上。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向导,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最根本的转变,要想搞好高校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二、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继续医学教育规章制度

1、领导重视,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

领导重视是继教工作开展的基础。本院一贯秉承“科技兴医、科教兴院”的办院方针,注重科技进步,始终坚持科学化发展道路,采用多渠道、多层次、多学科的方法探索现代传染病学的理论体系。院领导把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作为提高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把继续医学教育作为提高医院专业技术干部整体素质、促进人才培养、加快学科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近年来,医院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先后举办了十余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班,鼓励医务人员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另外,加大了教育培养的力度和投放,新建及改造3个不同规格的多媒体会议室及示教室,先后投资百万元装备远程转播系统、音响、投影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医务人员创造了一流的学习环境。医院加强了组织领导,建立继续医学教育组织管理体系。

①成立了由院长担任主任委员,三位副院长为副主任委员,相关职能科室及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明确职责和任务,具体领导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挂靠医院科教科,负责有关继续医学教育日常管理及具体实施,制定学习计划、组织学习、项目管理、学分授予等工作。

③为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管理,保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质量,建立继续医学教育考核评估制度,成立以继教办公室主任为组长,学术委员会专家为成员的继续医学教育考核评估工作领导组,具体指导各专业各项技能的培训及考核情况。

④科室成立了考核小组,负责督促本科室业务人员的日常学习;设立了继续教育秘书,及时传达并落实上级及医院安排的各项学习计划,合理组织科室人员的学习。

2、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是继续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环节。本院根据卫生部及市卫生局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下发文件要求,成立了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设立专门的继续医学教育办公室,专职人员负责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以《卫生部关于加强“十二五”期间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天津市继续医学教育实施办法》、《天津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天津市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2013版)、《天津市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办法》、《天津市继续医学教育必修项目管理规定(试行)》等为指导不断更新修改本院继续医学教育有关文件,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制度,相继制定了《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办法》、《继续医学教育考核制度》、《继续医学教育规划、计划制定和组织实施管理制度》、《继续医学教育奖惩制度》等,明确了继续医学教育的相关政策、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三、继续医学教育管理

继续医学教育规划,同医院科技发展规划、计划紧密衔接,形成一种合理而有效的制度。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在每年底主持召开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一是总结上一年继教工作成绩及存在问题,二是根据科室上报计划指定下一年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人才培养计划和具体实施安排。继续医学教育内容一直在改进,目前已经丰富多彩,覆盖各学科,不仅涉及医学科学知识(涵盖临床、科研、教学、管理)等,还有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总之,医院学术活动体现“四新”和“三性”,以真正做到开发卫生人力资源,培养创新性复合型医学专业人才。

1、学术活动

医院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院内学术活动,内容主要体现“四新”和“三性”,并且有针对性加强医疗风险防范、医疗法规、医患沟通、文献检索、全科医学、医院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会议范围为临床医药护技人员,科教科将医院举办的学术活动按照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要求,在会前会后安排听课人员刷继教IC卡,予以一定的学分。另外,各科室根据各自的学习计划安排时间(基本上没半个月一次)和学习内容,通过小讲课、病历讨论、查房、专题培训等形式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学习,医院科教科不定期去参加,以便监督和督促各科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各科继教秘书将对每次学习活动进行详细记录,并按照年度建立科室继教学习档案夹。

2、继教项目管理

①项目申报继续医学教育贯穿卫生技术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对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应为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每年天津市卫生局科教处组织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工作,本院要求各科主任每年申报国家级、省市级继教项目,并且将申报项目情况与各科主任年终考核直接挂钩,已敦促各科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继教项目申报采取科室推荐和医院专家初审相结合的方式申报,各科主任认真组织,并结合学科特色与优势,筛选优秀项目进行申报。医院鼓励多学科联合申报,鼓励聘请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共同申报。申报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前沿;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进展;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的引进和推广;填补国内(国家级项目)或省内(省级项目)空白,有显著社会或经济效益的技术和方法。项目负责人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项目内容必须是其从事的主要专业或研究方向,负责人在本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科室认真填写项目申报书后,经科教科组织专家进行审核,审核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申报的意义;项目内容是否具有前沿性、针对性;课程安排是否合理;学分授予否合理等,经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初审后,方可进行申报。

②项目督查项目获准后,要求在招生通知前,必须经本院科教科审核后方可对外公布,并责成项目负责人把关,核对通知上的内容是否与批复的项目内容相符。项目督查是保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举办质量的关键,督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是否按照申报内容举办、授课教师情况、是否规范地授予学员学分、教学环境、学员现场调查等。督查对项目举办单位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强化了项目的管理、完善了管理过程。强调考勤制度,学员必须参加项目所有的课程,考核合格后才能授予学分。本院在每个项目的举办过程中,在开课签到时刷继教IC卡授予部分学分,并在课程某一特定时间现场发项目评估表,到课程结束时收回,并刷继教IC卡授予另一部分学分,同时向外地参会人员发放学分证书。这样既完成了质量评估,又兼顾了报名者的出勤情况。另外,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上级审批部门,不定时抽查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内容和组织情况,针对不合格项目,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总之,要通过从各个角度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的规范管理,促进继续医学教育良性循环。

③对外合作本院自1999年以来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选派学科带头人及业务技术骨干外出进修学习,参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引进新技术,促进院内新项目的开展及资源利用,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带动全科乃至全院,整体提高技术人员的技能。在此周期内我院先后送出到国外进修12人,如法国里尔大学科研中心、美国Mayo医学中心、肯塔基大学等多家科研中心进行培训学习;在国内重点医学院校进修15余名,参加长、短期培训班(7天至2月)20余人;参加国际、全国、省市级学术会议及学术交流人数达六百余人。选派学科带头人或技术骨干参加国内外高级学术会议,提高医院和技术骨干在医学界知名度,同时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或请国内外的医学专家来院作专题讲座,明确自己的地位和差距,进一步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

④远程教育为方便本院医务人员多途径的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响应国家卫生部“十二五”规划中继续医学教育“分级分类”学习的号召,网络学习为医务人员提供了远程医学教育的平台,向广大医务人员提供更便捷、灵活自主的学习方式。在时间上、地点上为学员们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全天24h,不管在哪里都可以学习,合理授予学分,达到资源共享。每个人都可根据兴趣、专业、科室、需要选择专业相关课件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本院要求学员在远程继教学习后,携带远程继教学分证到科教科将学分录入。今后医院也将顺应时展需要,建立医院内部专题远程教育网络,及时更新知识、丰富内容,使继续医学教育做到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帮助医务工作者避免工作和学习时间出现矛盾。

四、继续医学教育考核

1、评价科室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方法

医院每年要对继续医学教育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总结。内容包括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人数、时间、经费、培训内容、培训效果等情况,搞好交流评比和表彰奖励。召开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座谈会,听取各方面意见,改进下一步工作。职能部门每月重点检查,每季度全面检查并考核继教工作,及时表扬先进,敦促或批评完成不好的科室,以提升继续医学教育的时效。抽查科室继续教育的有关记录(包括参加学习人员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每季度征求各层次专业人员对科室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包括对学习内容、方式、效果的意见),必要时参加考察,对科室继续教育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并与科室奖金挂钩。

2、科技人员继续教育考核办法

本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考核,必须纳入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ICME),实行学分制。天津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并获得规定的学分,作为年度和任期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任和执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初级卫生技术人员每年应当取得25学分,其中三级医院初级卫生技术人员要求Ⅰ类学分不少于5分;中级、高级卫生技术人员每年应当取得25学分,其中I类学分12学分,II类学分13学分。医院对于继续教育不合格者视情节分别给予批评教育、年度考核不合格、低聘、解聘卫生技术职务和不准参加相应技术资格考试、不予执业再注册的处理。

五、总结

篇4

一、我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

去年我校共有学生875人,除流动人口子女255人外,本地学生有620人。经过我们的摸底调查,父母双双外出的留守学生有450人之多,占本地学生人数的72.5%;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学生也有百人之多,占本地学生人数的16%。也就是说,我校有近四分之三的学生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的。可见,隔代监护已经成为我校留守学生主要的监护方式。

二、留守儿童中问题学生的成因

留守儿童如果监护得当,教育得当,确实能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思想素养。我们通过调查,主要有以下好处:

1.以培养他们果断的判断力;

2.可以锻炼他们独立生活能力,例如说洗衣服、做饭等;

3.父母不在家里,照顾家里的爷爷奶奶,使父母在外专心工作;

4.孩子遇事可以自己解决,学会为人处事与朋友交往;

5.遇到困难能自己解决,没有依赖。

但由于监护人的素养不够,社会、学校的关心不够,更多的是产生问题学生。具体体现在:

(一)心理健康现状堪忧

首先,从与这些学生长期的交流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平时都非常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分多聚少的亲情还是造成了这些学生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这无论对父母还是孩子来说,都会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巨大创伤,尤其是对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可能会使他们将来变得性格冷漠、不善交谈、“无拘无束”……造成许多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他们将来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其次,由于缺乏或者不愿采取与“监护人”或老师交流的正常宣泄方式,留守学生很容易积压忧郁,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就极想从同龄人中去获得安慰或宣泄,这样,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蔓延,甚至会出现“拉帮结伙”的现象,造成道德滑坡现象比较严重。

第三⑻留守学生“钻空子”,三面撒谎,欺骗家长、老师和监护人,以期达到“多用钱,少上课”的目的。由于学校、家庭和监护人之间缺乏沟通,让留守学生趁机钻空子。从对一些留守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多起这样的事件:有些学生以学校要收某些费用为由(其实根本无此事情),向外出的父母或监护人要钱。而父母长期在外,心疼自己的孩子,不分“青红皂白”,要多少就给多少。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种隔代亲情又经不起孩子的“死纠蛮缠”,只好“缴械投降”(因为大部分外出父母都有“备用基金”放在长辈那儿,预备给孩子使用。有多少基金,有的甚至连孩子都知道具体的数字)。结果,说谎成“性”、好吃懒做。有些学生甚至还会动用这些基金请客代抄作业……这种心理疾病的恶性循环,导致的将是一个学生终生发展的“毁灭”,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二)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一方面,农村教育注定了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相对薄弱性,教学硬件设施不够完善,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以及众多因素的影响,虽然许多学校都会制定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些学生在学校的“成绩危机”仍然是一个令校方头痛的大问题。

另一方面,这些学生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上也不容乐观,由于“监护人”大多数年事已高,且文化素质偏低,许多监护人对其孩子的教育都疏于管理。他们认为:作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主要职责就是不要把孩子饿着或冻着。再加上缺少文化,不会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每天晚上的任务就是问孩子一句:“作业做好了没有?”只要孩子回答一句:“做好了。”他们今天的监护任务就算完成。至于孩子作业真的做好没有,做的对不对,就不加深入“追究”了。因为这些事情他们管不了也不会管。这种家庭监护作用,严重影响了留守学生自控能力的形成,从而导致留守学生学习成绩的直线下降。

近几年来,许多农村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不做作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越教越差,差生越来越多,教师越教越不会教。究其原因,除了大量来自贫困落后地区的流动人口子女外,留守学生中隔代监护造成留守学生许多心理疾病的产生乃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针对差生,虽然学校也加强了与家长的相互沟通,每学期都召开多种形式的家长会,但到会的绝大部分仍然是“老头老妈”。家访呢,也是一样,绝大部分接待的还是“老头老妈”。对于“问题孩子”,这些“老头老妈”的解决方法更为简单粗暴,负责任一点的,将孩子大骂一顿。极少部分还会来一顿“武打”,然后呢?不了了之。不负责任的,当着老师的面说的好听,在孩子面前就“哑口无言”。我们曾在私底下和部分家长作过交流,他们的回答令人哭笑不得:“我们又不懂,怎么教他们呀?”“家里事忙还忙不过来呢,谁有工夫来管他们呢?”“儿子媳妇会给多少钱让你用?”“打孩子,媳妇回来怎么交代?”结果,收效甚微。

(三)“监护人”监护状况形势“急”人

据调查,留守家庭中绝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很少一部分由亲戚代管。尽管隔代亲人觉得照顾留守子女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存在诸多监护问题,具体表现在:

溺爱。“留守孩子”在祖父母或外公外婆身边什么家务事都不做,各种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一些老人认为,孩子爹妈在外赚钱多,只要孩子不拿钱做犯法的事,随他用。有的老人嫌学校伙食差,为他们在饭店包餐。

袒护。在孩子父母对子女严格要求的时候,老人往往袒护。六年级一名学生一年花费9000元,从上海回来的父亲查问此事,爷爷奶奶都说:我们知道钱用在什么地方,有些钱是我们老两口花的。五年级一名学生,平时玩游戏、看电视,学习成绩下降,身在南京的父亲打电话教育孩子。爷爷接过电话:孩子还小,哪能不玩?

误导。“留守孩子”的祖父母或外公外婆文化程度较低,误导孩子的现象时有发生。四年级一男生偷了老师的钱,受到批评教育。孩子回家如实对奶奶说了,奶奶给孩子一巴掌,说:“这种错误只能对家里人说,不能对外人说。”

过急。不少“留守孩子”的监护人认为,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将子女交给自己监护,责任重大。因而,有的监护人对“留守孩子”管教特别严格,有时让孩子接受不了。一位爷爷发现孙女接过一个男同学的电话,担心孙女谈恋爱,便在自己房间安装一个话机,监听孙女电话。一个舅舅希望学习并不冒尖的外甥将来考取名牌大学,为其制定了详细的节假日学习计划,孩子很少有时间玩,与舅舅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放任。多数监护人只负责孩子吃、住、穿,对孩子的学习、思想基本不过问,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只是通过电话向孩子的父母汇报,有的干脆放任自流。

缺乏沟通。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而绝大多数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与孩子谈心,绝大多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简单的骂两句,或者是粗暴一些的暴力行为。他们认为,这就是关心。可见,双方在沟通态度及方式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在学习教育的问题上,“监护人”在监护内容及责任上都存在着很大的盲区。

三、教育对策与建议

不论是留守学生教育,还是流动子女教育,它们都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一个社会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由于这一人群正在不断加大,问题正在不断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并重视这一社会问题。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对留守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打工经济的“发热”,留守学生缺乏的并不是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抚慰对他们来说更是弥足珍贵。针对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学校应该普遍建立有关的关爱扶助制度,老师和留守学生确立帮扶对象,与留守学生谈心、交流。特别是学校教育更需完善,设立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定期辅导班主任和其他教师,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为学生铺设心理健康的绿色通道。

2.开通“亲情热线”,开设“倾诉信箱”,建立互通制度

我校要求班主任、任课老师对家长、对学生要开通“亲情热线”,经常与外出家长联系,及时反馈留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经常和学生联系,指导、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在学校开设“倾诉信箱”,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校园生活的欢乐与充实、真情与温暖,切实提高“留守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3.建立留守学生资料档案

每学期开学,我校都要求班主任摸清每一位留守学生的家庭住址、“监护人”情况、父母在外打工地点以及具体的联系方式,并将班主任以及任课老师的联系电话告诉留守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为相互之间的及时联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我校把学生成长手册当作一条重要的交流渠道,将留守学生每个月在校在家的各种情况、留守学生自己的心里话记录在案,便于留守学生的父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起到了“对症下药”的桥梁作用。

4.举办关注“留守”儿童家教知识讲座,提高代监护人的素质和责任感

市、局、镇、校关工委报告员深入农村各校举办监护人家教知识讲座、隔代教育知识讲座。讲座的内容突出当前“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何做好“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监护人如何认真履行监护职责。帮助监护人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加强对监护的“留守”孩子的情商教育,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注重全面的教育培养,养成良好的习惯、性格、品质;加强与其外出务工的父母联系沟通,使外出的父母了解孩子,经常与“留守”的子女联系,配合做好关爱教育,弥补父爱、母爱的不足。还可以社区为依托,组织家庭教育经验交流,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5.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

农村小学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农村留守学生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学生在老师、同学这个群体中有益、健康、快乐地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6.发动乡村干部、有关部门办实事好事,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

乡镇、村妇联干部与年老体弱的监护人结对子帮扶监护,开展“爱心妈妈”自愿活动,用亲情、真情关爱“留守”儿童,弥补母爱的不足。

篇5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 继续教育发展 机遇 挑战 对策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这种新型教育方式对我国继续教育发展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根据我多年从事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经验和调研,有下列几点认识:

一、现代远程教育给我国继续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现代远程教育扩展了继续教育的对象范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构建一个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时代的趋势。要实现这一目标,继续教育无疑是一个重要战场。在这个战场中,我们可以实现对社会各类在职或非在职人群开展各式各样的学历或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继续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而以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使继续教育摆脱了时空的限定、扩展了继续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因为人们不管在何地何时,只要具备网络条件都可以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与培训。社会不同群体的远程网络继续教育和培训正不断涌现,如全国正在掀起的广大教师和党员干部的网络继续教育和培训等。

由此可见,现代远程教育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扩展了我国继续教育的对象范围,组织数以万计的学员通过网络参加学习和培训已经成为现实。这样大数量和大范围的继续教育是传统继续教育无法实现的。

(二)现代远程教育丰富了继续教育的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继续教育的核心,学习资源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继续教育的质量与效果。而当前我国继续教育的学习资源还不够丰富、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学习资源往往只是几本教材,学生获得学习资源的渠道不多,接触优质教学资源的机会较少。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已经初见规模和成效。一大批标准规范、设计合理、体系完备的网络学习资源被开发完成,而且经过整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优质、丰富、共享的学习资源。比如,国家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资源等。继续教育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网络学习资源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和培训。虽然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开展继续教育还有很多难点,比如网络学习如何有效组织和评估等,但可以肯定的是,网络学习资源的开发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继续教育的学习资源。

(三)现代远程教育为继续教育提供了一种个性、自由、交互的教学模式

继续教育应该依据学生的特点,一切教学服务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展开,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多样学习需要,进而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互动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但是,由于受传统学历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我国继续教育的教学还比较僵化封闭,没有形成一种个性、自由、交互的开放教学模式。

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使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把继续教育的课堂搬到了网上。基于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针对性强,突显个性化,教学手段自由灵活而且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自行制定学习计划,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师生、生生之间可以在网络上通过BBS、E-mail等交流工具进行各种实时或非实时的互动交流活动。由此可见,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弥补和改善了传统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缺点与不足,大大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二、现代远程教育对我国继续教育发展提出的挑战

(一)对传统继续教育观念的挑战

以网络为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继续教育观念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传统继续教育的对象范围相对较小,教学主要是面授形式,学生的学习主要处于一种“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状态。而基于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继续教育的对象范围几乎扩展到了社会各类人群。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极大变化,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主要起着一种辅助和引导作用。而且由于计算机的强大存储和传输功能,使得学生在网络上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海量的古今中外的人类智慧。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必须做好观念上的转变,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二)对继续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挑战

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极大地丰富了继续教育的教学资源,继续教育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网络资源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和培训。但是,继续教育网络资源的建设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第一,由于继续教育肩负着学术类、技术类、管理类、技能类、工程类等各类人才的教育培养,因此,继续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如何做到内容的广博性与专业性并重?第二,由于网络资源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积极、高效地沟通协作才能够完成,那么,不同部门之间应建立什么样的沟通协作机制?第三,网络资源的建设要考虑到其共享性,但是共享性资源的建设无疑需要制定出一套统一的行业标准,那么,这种标准应该如何建立,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如何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第四,部分继续教育教学资源由于其自身特点,无法转换成网络教学资源,这部分教学资源必须采取面授形式传递给学生。那么,我们如何处理好继续教育网络教学资源与面授教学资源之间的衔接与补充关系?第五,目前,已有大量的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完成,但是,我们如何对其实现合理整合和高效利用?由此可见,现代远程教育对继续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提出了诸多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无疑是一项迫切任务。

(三)对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挑战

基于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针对性强,突显个性化,教学手段自由灵活而且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一系列的挑战。首先,网络教学设计的差异性、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完整性以及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很难得到保证。其次,由于网络教学的特点,师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互动,这种非面对面的、方便快捷的辅导与沟通方式存在一系列的潜在问题,比如,信息沟通的虚假性、缺乏情感交流等。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尽管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已极大地实现了教学双方的异地交流和互动,但它仍然代替不了现场直观教学的情绪传输和切身感悟。”[

篇6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协同创新;双导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3)02-0170-03

党的十报告明确要求: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因此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素质,对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建成小康社会等奋斗目标的实现,更加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自1985年起党和国家陆续制定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特殊政策措施,包括在内地中学设立、新疆班,在普通高等学校设立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定向招收非生源学生、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等。近年来面向少数民族地区不断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少数民族大学生录取比例持续增加。进入内地非民族院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学生相比,由于文化习俗、、语言不通、家庭经济等因素造成思维和行动方式差异显著。

一、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特性

(一)校园适应障碍多,集体融入性差

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阶段同时面临生活习俗差异、校园环境陌生、语言理解困难的冲击,与汉族同学交流不畅,极易产生心理不适,出于本能,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新生选择直接求助于本民族高年级学生,并习惯于在校期间日常学习生活娱乐多与本民族同学共处。往往导致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同学缺乏广泛的接触交流,最终将自己日益局限于本民族学生的“小圈子”,拒绝发挥个人的积极主动性,既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个体的性格完善与自我成长,更不利于民族融合,与国家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方针相违背

(二)学业压力突出,综合素质发展不均衡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等实际情况,进入内地高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普遍面临较大的学业压力,即使经过高中内地班、高校预科班的强化学习阶段,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仍然无法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和周围同学的学习节奏,更有少量学生尚不能自如地使用汉语进行日常学习。部分高校只能将少数民族学生单独编班进行数学、外语类的课程教学,变相降低学业要求。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弥补第一课堂的差距,从而导致他们较少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无暇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影响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

(三)思想政治素养薄弱,缺乏政治追求

进入内地高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远离原居环境,面对内地和家乡在经济发展、生活条件差距,民族意识更加强烈,再加上普遍具有,两者相互交织,民族自尊心极强,渴求理解与认同,又较为敏感,如果不注重思想引导,极易引发校园不稳定事件。部分学生习惯于在学业和帮困助学方面被区别对待,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心,没有树立勇挑家乡发展繁荣重担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历史使命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发展力度亟待加强。

(四)就业局限大,生涯发展竞争力不足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内较少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组织,也缺乏参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渠道,导致进入毕业班阶段,就业竞争力不强,继续升学学生比例低,绝大部分内地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都会选择返乡就业,一方面顺应国家政策,为民族地区建设注入新生力量,究其背后原因是少数民族人才难以适应内地的主流文化和生活方式,无法通过内地用人单位的选拔录用。实际上如果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在内地成功就业,累积先进的职业理念和工作经验,再重返家乡,能够发挥深层次作用。

二、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缺乏协调统一的少数民族学生育人目标和责任意识

在内地非民族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小,高校教育管理者积累的相关经验不足,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性认识有限,不能从系统论视角审视高校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职能,部分人仍停留在“只要少数民族学生不出问题就好”的认识层面,一味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特殊照顾,降低高等教育培养要求,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

(二)未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体系,教育内容与形式滞后社会发展

在内地非民族院校中,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趋同于普通学生,专业教育方式方法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创新性不足。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国际局势瞬息万变,网络普及和WEB2.0时代的到来,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工作面临更复杂的环境变化和严峻挑战,要求高校必须改变单纯依靠学校封闭式教育的单一模式,构建和完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开放教育模式,及时调整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

(三)没有系统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的校内外资源

校内资源包括软硬件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育人氛围,师资队伍建设不足,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除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专业教师不协同的共性问题,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过程中还存在教师不了解学生民族特点,淡化甚至无视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差异现象。校外应逐步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协同机制,充分发掘社会实践育人,培育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四)高校自身宏观管理不协同

协同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在不改变系统构成要素的基本前提下,通过要素之间的协调合作,使得系统产生统一协同的力量。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不能孤立于高校整体工作之外,离不开宏观管理。现行大多数高校德育管理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分离,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体系基本由主管校领导一学生工作处(部)一院系学工办的三个层次构成,但涉及学术、管理服务、后勤保障等职能又另有学校其它部门承担,现有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协同配合的组织、平台、路径和方法手段不多,缺乏效果反馈机制。

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者遵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这一群体的发展特性。借鉴协同创新理论,优化整合高校现有内外资源,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师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积极探索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和有效手段。

三、“双导制”的形成与界定

(一)“导师制”与“导生制”

“导师制”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因材施教,是一种由一名导师指导数名学生,对学生的学业、品行和生活等方面,进行全程性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该制度在世界高校范围内得以广泛推广。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主要应用于研究生培养,北京大学自2002年起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随后很多高校得到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导生制”源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或称“贝尔一兰卡斯特导生制”,是一种以“学生教学生”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由教师上课时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作为导生,让他们先接受教学内容,再由这些导生转教其他学生。用以解决教师匮乏、生多师少的矛盾。导生制对英国的初等教育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并曾在欧美和其它国家广泛应用。我国学者李启谦认为“孔子是这一教学形式的最早倡导者与使用者。”近代晏阳初在《教学法的新曙光》中第一次明确“导生制”这一名称,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也采用同一方式。

这两种制度都源于教师教学领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学生数量的持续增长,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早已突破教学组织形式,拓展出学生事务管理、教育引导、活动创新等相互交叉的职能领域,“导师制”与“导生制”有机融合,逐步发展成为新形势下学生教育、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双导制”的界定

“双导制”即导师和导生共同参与教育管理过程,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职责明确的高等学校育人机制。如何巧妙地衔接平衡上述两种制度,既保障有力地发挥教师“人生导师、学业导师”职责,又能够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关键在于理顺其中师生关系、师师关系和生生关系,才能实现“双导制”1+1>2的协同作用,形成育人合力,切实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双导制”不是单纯的两种制度叠加,在管理层面,强调导师为主,导生为辅,导师与导生之间是垂直关系,同时导师内部与导生内部也应建立协同作用机制。导师队伍构成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教师、党政和共青团干部为主。兼顾社会力量:导生则必须经过严格选拔和专门培训,通常是学习优秀、能力出众或者已经在某个学生活动领域取得较好成绩的在读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在导师监督指导下,引导(低年级)学生完成专业学习、第二课堂活动、学生事务管理等任务。

在职责领域,导师和导生两种角色分工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导师注重思想教育、学业指导、生涯规划,提纲挈领,点石成金;导生即指导学生学习的学生,可以是被指导者的同龄人或者更高年级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应优于被指导者,则侧重于学生事务组织管理、学习经验的传授和生活督导等。

从发展角度看,导师与导生之间也能够起到相互促进作用,比较显著的是对导生的锻炼、教育和提高,既能通过引导活动获得更抽象的思维、对更广泛学习内容的综合掌握,而且能够改善领导能力和人际交往的技能等。同时对于导生来说,与指导教师共事,并且引导同伴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实践项目,可以让导生更加自信,产生更高的成就感,对导生在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方面均产生深远的影响。实际上对导师而言,通过对导生的指导,也可以促进对自身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的反思和提升。

四、“双导制”在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中的应用

考入内地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带有淳朴的求知欲望,有较强的成才意愿,特别是来自民族内地班的生源质量相对较高,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民族意识强烈,家庭经济条件不佳,希望得到理解与尊重,但又容易产生心理失衡,需要给予更多关爱和疏导。需要高校教育管理者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和民族工作相结合的规律,弥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一性要求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发展的差异性需求。同时少数民族学生总数少,且分散在不同院系和专业,少数民族学生之间自发也会形成具备导生雏形的小团体,但仅仅局限在本民族内部,缺乏与其他民族同学的交流互动,更缺乏教师的系统指导。在现有基础上,可以大胆尝试由群体教育方法向个案工作方法延伸,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升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一)导师和导生的选聘

在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应用“双导制”,将传统的“一对一”、“结对子”拓展为“多对一”、“多对多”、“对对碰”等形式,为每一名少数民族新学同时选配导师和导生,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导师应由本院系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以分管辅导员、班主任为主)共同构成,必须具备良好师德师风和人格魅力,有较强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指导能力,乐于参与学生工作,认真负责,如果能与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同一地区将更具亲和力。导生则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本民族学生和其他民族学生中各选一人,可以来自同专业的二年级和三年级,各具优势,本民族学生必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最好有一人为党员,强调品学兼优和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具备较强的奉献精神,能够配合导师进行学业生活指导等工作任务。同时这两名导生最好相互比较熟悉或有一定的了解,便于协作配合。

(二)明确导师和导生工作职责要求

通过导师和导生工作职责的落实和人格魅力的影响,营造出宽松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和发展。导师负责关心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特别应积极进行思想引导,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善个性发展;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给予选课指导、进度督促,指导课外科创活动等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关心学生心理波动和日常生活,每月走访寝室,并与学生本人进行谈心交流,完成工作记录。还应对导生工作进行安排、督促和考核。导生则需协助导师做好新生入学适应工作,融入集体生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鼓励引导学生增强进取心;传授个人的学习经验,进行选课指导,帮助学生摸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进行课程作业答疑等;还应积极带动学生参与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和课外科创活动,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在生活上关爱学生,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影响少数民族同学。完成工作记录,并就个人担任导生的经历体验与导师进行汇报交流,听取指导意见。两者工作领域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如表1所示。

(三)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

动态选聘。导师和导生采用聘任制,导师一般任期为四年,即贯穿少数民族学生本科四年,而导生由于自身面临毕业离校问题,一般任期为1-2年,由学校学生工作部(处)或院系自行组织上岗培训。完善导生监督考核机制和导师激励机制,可以考虑核算工作量等方法,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专业教师参与到少数民族学生培养乃至整体学生工作中,提升育人质量。定期举行工作例会,相互交流工作经验体会,形成反馈机制,根据实施效果进行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