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24 18:0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奖励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奖励资金管理使用办法

篇1

第一条 为加强省级再就业资金(以下简称再就业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拓展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容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早日实现再就业,根据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再就业资金主要用于向国有企业出中心的下岗职工、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的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组织起来就业提供小额贷款贴息、小额贷款担保和小额抵押性借款;用于促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的奖励性补贴;以及经省政府批准的其它经费支出。

第二章 资金管理

第三条 再就业资金由省级就业服务机构或其指定的机构负责管理和运作。管理和运作机构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再就业资金的筹集;

(二)编制再就业资金的年度预算、决算;

(三)制定使用再就业资金的标准;

(四)负责对再就业资金的使用审批;

(五)负责再就业资金的管理。

第四条 再就业资金的使用必须坚持“统筹安排、照顾重点、专款专用”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挪作他用。

第五条 省级再就业资金管理机构和其指定的银行按照有关规定,共同协商贷款事宜,并进行规范性操作,确保贷款的正确投向,取得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第六条 再就业资金的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办法按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

第七条 再就业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接受财政和审计部门的检查、监督和审计。

第三章 资金使用

第八条 再就业资金的使用形式有下列四种:

(一)提供小额贷款贴息;

(二)提供小额贷款担保;

(三)提供小额抵押性借款;

(四)用于促进就业的奖励性补贴。

第九条 出中心的下岗职工、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的失业人员,在自谋职业、组织起来就业或从事社区服务业,需要申请银行小额贷款时,可申请再就业资金提供小额贷款贴息或担保。

(一)申请提供小额贷款贴息或担保,应符合贷款对象身份,具备《贷款通则》规定的有关条件。

(二)贴息的期限和额度为50000元以下贷款3个月到1年的利息。

(三)担保的期限和额度:根据《贷款通则》规定,结合贷款方实际情况,担保贷款期限拟定为3个月到3年不等;贷款担保额度控制在50000元以下。

(四)贷款贴息或担保程序:提出申请的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分别持《下岗证》、《失业证》、《贷款贴息申请书》、《贷款担保申请书》以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个体私营营业执照,到省级再就业资金管理机构进行审查,经核准后,与指定的银行办理有关手续。贷款贴息和贷款担保不能同时享受。

《贷款贴息申请书》、《贷款担保申请书》的内容主要包括申请理由、支出项目、所需金额、预期目标及还贷办法和保证。

第十条 申请贷款人除与指定的银行按规定签订贷款合同外,还须向再就业资金管理机构提供诸如房产证、有价证券或存折等作为反担保抵押。

第十一条 抵押性小额借款是为解决上述人员在创业或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小额经费困难,由省级再就业资金管理机构提供的抵押性借款。

(一)借款条件:符合借款对象身份;只能以公民个人身份借款。

(二)借款的期限和额度:根据借款方实际情况,借款期限拟定为3个月到1年不等;借款额度控制在5000元以下。

(三)借款程序:借款对象应持《下岗证》、《失业证》或《借款申请书》及抵押凭据,到省级再就业资金管理机构申请办理借款手续。

《借款申请书》的内容主要包括借款理由、支出项目、所需金额和还款办法。

第十二条 借款方须与省级再就业资金管理机构签订《借款合同》。

第十三条 促进就业的奖励性补贴,是对为促进我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创业者和带头人、招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且占一定比例的用人单位及社区服务实体,从再就业资金中支出的奖励经费。

第十四条 促进就业的奖励性补贴对象及范围:

(一)下岗就业带头人组织大批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就业,且有一定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给予奖励;

(二)用人单位招聘职工时,招用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比例超过30%,且能与下岗失业人员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奖励。

第十五条 申请补贴的单位或实体,应提交《省级再就业资金补贴申请书》,报省级就业服务机构审批。

第十六条 《省级再就业资金补贴申请书》的内容主要包括申请理由、突出成绩和贡献、申请金额 。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七条 省级就业服务机构和省级再就业资金管理机构对再就业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效益要定期进行监督检查,银行要搞好配合。贷(借)款人应实事求是地接受监督检查,保证将有限的资金用于生产自救、自谋职业和组织起来就业。如发现贷(借)款人擅自改变贷(借)款用途的,将提前收回贷(借)款、停止贴息,并追究相关责任。

第十八条 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规定收回全部资金并取消享受再就业资金的资格:

(一)未经省级再就业资金管理机构同意,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的;

(二)不履行承诺义务的;

(三)弄虚作假或以其它非法手段骗取贴息、担保和借款的;

(四)违反资金使用管理规定的。

第十九条 本办法与国家今后的有关规定相抵触时,按国家规定执行。

篇2

一、资金来源、用途和扶持方式

1、资金来源。市财政预算内专项拨款;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的赞助或捐赠;其他合法收入。

2、资金用途。专项资金适用于文化、体育,以及教育、卫生领域,主要扶持市级文化单位和在*市税务部门登记、税收缴入市级国库的文化单位的文化产业发展。对财政体制直接与省结算的区、县(市)的文化产业项目可以"以奖代拨"为主要方式给予适当扶持。

3、扶持方式。资金主要扶持方式为奖励、资助和贴息。

二、资金扶持的条件、重点

1、申请专项资金扶持的项目应符合以下条件:(1)符合国家、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符合《*市大文化产业投资指南》,能提升我市文化水平,引领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除市文产委确定扶持的重大文化项目外,其他项目原则要求为部门、单位自筹资金兴办或社会化、市场化运作;(3)项目已经审批单位批准并投入资金,申报单位经营管理完善,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规范,无违规违法经营记录,申请贴息的项目还贷及时。

2、专项资金扶持重点:(1)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娱乐、文化旅游、艺术品等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和发展;(2)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数字影视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3)文化艺术内容生产和文化品牌的打造;(4)社会力量兴办或社会化运作的重大活动、赛事和展览;(5)公益事业产业化运作项目;(6)社会力量兴办或单位自筹资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及设备更新;(7)市文产委研究确定的其他全市重大文化项目等。

三、资金扶持的标准

1、奖励:每年从专项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对*市文化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文化单位的奖励,具体按《*市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单位评选奖励办法》(试行)(市宣通[*]38号、杭财教[*]591号)文件操作。

2、资助:实际完成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下(含500万元)的项目按定额补助办法进行资助,资助额度根据项目重要性、影响力确定,扶持额度一般不超过40万元。实际完成投资额超过500万元的项目按实际完成投资额的3-6%资助(其中公益性文化项目除享受上述资助外,可再按实际完成投资额的2%以内增加资助)。

3、贴息:根据申请单位和项目的具体情况,参照当年人民银行同类同期基准利率核定该项目的利息补贴率和贴息金额,当年最高贴息金额不超过该单位同年支付该项目的贷款利息额。具体贴息标准是:

(1)对非营利性公益性文化项目按贷款利息全额贴息;

(2)对准公益性文化项目可按贷款利息的50%-100%贴息;

(3)对经营性文化项目的贴息额不超过项目贷款利息额的50%。

对区、县(市)上报的文化产业项目,其"以奖代拨"或资助一般不超过该项目实际完成投资额3%,贴息项目不超过贷款利息的50%。对各区、县(市)上报的项目,各区、县(市)委宣传部和财政局应签署意见,并承诺进行配套支持,配套比例不少于1:1。

申请资助或贴息的项目,只能适用其中一种扶持方式。专项资金对同一项目的扶持最长时限一般不超过三年,确需要超过此期限扶持的,由市文产委分年核准。部分对*文化建设具有突出影响和意义的重大项目,其扶持方式和额度可由市文产委另行议定。

四、资金扶持的办法、程序

专项资金管理遵循科学决策、公正透明、分类管理的原则,对重点项目、公开征集立项项目和专项项目实施不同的办法。

1、重点项目。被市委、市政府、市文产委列为当年度重点扶持的项目,在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年度预算内单列。扶持额度和办法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制订完善相关办法和程序,并经市文产委研究后拨付。

2、公开征集立项项目。按照《*市文化产业扶持项目立项管理暂行办法》(杭文产办[*]2号)规定,实行专家评审和行政决策相结合的审批制度,经过公开征集、项目受理、形式审查、专家评审、联合审查等程序并经市文产委研究决定后,由市文产办与项目单位签订合同后拨付。

3、专项项目。按照文化发展实际需要和工作进度安排,由各项目承办单位的主管部门专项上报市发展文化产业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文产办,设在市委宣传部)经市文产办、市财政局审核并提交市文产委研究同意后拨付。

部分项目也可采用招投标等形式确定。

五、资金审批

1、组织领导。专项资金管理和审批工作在市文产委领导下,由市文产办和市财政局负责组织实施。市文产办每年编制预算计划,报市文产委审核后,列入市财政预算。

2、时间安排。重点项目在年初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预算中明确;专项项目可根据实际需要分批申请;公开征集项目一般每年1次,在当年6月底前通过新闻媒体公告,在9月底前完成审批工作。在当年11月底前,提出次年资金预算。

3、资金拨付。市文产委研究确定扶持项目后,由市委宣传部(市文产办)、市财政局联合发文,市财政局根据文件规定拨付扶持款。除重要项目、专项项目及奖励项目按扶持款和奖励额100%一次性拨付外,其它项目一般先拨付扶持额的70%,其余30%部分待项目考核(可以跨年度)合格后再拨付。符合国库直接拨付条件的资金,一般实行国库直接拨付。

六、资金监管

1、市委宣传部(市文产办)、市财政局对扶持项目实行跟踪检查,各受助的企事业单位应切实加强资金管理和核算,规范办法,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及时向市委宣传部(市文产办)、市财政局报送资金使用情况。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委宣传部(市文产办)、市财政局将视情节轻重,除追回已拨付资金外,将取消两年内享受财政扶持的资格,并按有关规定进行查处。

(1)申报内容不真实骗取专项资金;

(2)擅自变更补助项目内容;

(3)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4)无故拖延拨付专项资金;

(5)不按规定上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6)因管理不善,造成专项资金损失的。

3、市委宣传部(市文产办)、市财政局将建立资金使用绩效考核制度,以委托中介机构等方式对扶持项目进行考核、审计,评估项目实效,并及时向市文产委提交资金使用情况报告。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同时接受市审计局等部门的监督。

篇3

一、奖励资金的使用原则

奖励资金专项用于发展生猪生产,坚持实行“引导生产、多养多奖、力求平衡、直补到户、专项使用”的原则。

二、管理职责

按照上级政策要求,奖励资金管理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须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合理安排和使用奖励资金。

(一)财政部门为奖励资金的主管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的领导下履行下列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对发展生猪生产的各项财政激励政策。

2、组织制定本地区的奖励资金的使用方案。

3、审核确定奖励资金具体扶助项目,下达项目资金计划。

4、根据项目实施进度拨付项目资金。

5、监督检查奖励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并对发现的问题做出处理。

6、参与项目竣工验收。

(二)畜牧部门为奖励资金扶助项目的实施管理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履行下列职责:

1、贯彻落实国家对发展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

2、认真核实生猪规模化养殖户的基础数据,提出具体奖励项目建议。

3、会同财政部门制定奖励资金使用实施方案。

4、对生猪规模化养殖户项目实施业务指导和提供技术服务。

5、监督检查生猪规模化养殖户项目资金的使用,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会同财政部门做出处理。

6、组织项目竣工验收。

三、奖励资金的使用范围及申报条件

(一)使用范围。奖励资金是具有特定用途的专项资金,其使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支持推广标准化养殖150、500模式猪舍,对按150、500模式新(改、扩)建猪舍的养殖户,经验收合格,给予奖励扶持;为配套150、500模式猪舍建设的存栏基础母猪300头以上的父母代种猪场给予奖励扶持。

2、支持规模化生猪养殖户(场、小区)的猪舍标准化改造。对养殖户进行猪栏、自动饮水装置、通风系统、降温和取暖设施设备等的改造给予奖励扶持。

3、支持规模化生猪养殖户(场)的良种引进。对养殖户引进大约克、长白猪、杜洛克等良种猪给予适当补贴。

4、支持规模化生猪养殖户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户改造净道污道、粪污存贮池、氧化池、沼气池及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给予扶持。

5、支持生猪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对畜牧部门为生猪生产提供疫情监测、生产动态监测、畜牧技术服务与培训和病死无害化处理等服务项目给予适当奖励扶持。

6、支持鼓励生猪养殖大镇创建活动。对乡镇为发展当地生猪生产而实施的配套建设,如通电、通水、通路等工程给予适当扶持。

(二)申报条件。申请使用奖励资金的规模化养殖户,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此次奖励范围为年12月31日前建成投产的规模化养殖户。

2、年出栏生猪300头以上,实行封闭管理,人畜分离、集中饲养的规模化养殖户。

3、防疫严格、管理规范,有健全的生产管理、免疫程序、消毒和科学饲养管理制度,按照标准化饲养程序组织生产。要有健全的生产记录档案和免疫台账,有《动物防疫合格证》。

4、引进种猪应从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猪场购买,并有种猪合格证和动物检疫部门的检疫证明。

5、年国家通过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小区)项目资金给予专项扶持的,不再享受奖励资金支持,从年开始列入支持范围。

四、奖励资金的申报拨付

奖励资金的申报拨付程序为:由养殖大户向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申报--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乡镇财政所共同实地审查--乡镇政府核定--畜牧局、财政局组成专班检查验收审定--财政局测算分配资金方案--市政府审批--财政局下拨资金--财政所直发到养殖户。

(一)资金申报。畜牧部门负责组织申报、审核,并确保养殖户(场)基本情况及申报资料的真实性。

1、申报时间:申报时间截止年5月31日结束。各地要积极做好宣传工作,符合条件的养殖户要申报当年项目计划和实施,各相关单位积极配合。

2、申报资料:符合奖励条件的生猪养殖户(场)按申报项目填写《年生猪养殖奖励资金申请表》,申报奖励资金的资料要内容完整、真实可信、签字齐全、一式二份。申报猪舍改造、良种引进和粪污处理支出奖励,根据项目需提供以下相应资料:(1)符合《动物防疫法》规定的防疫条件,标准化栏圈“150”、“500”要求的猪舍改造选址、工程设计、工艺流程、畜牧部门完工验收报告和支出凭证;(2)良种引进后种猪系谱和检疫证明及支出凭证;(3)粪污处理建沼气池、化粪池等设施或配套的粪污处理相关设备、粪污处理达到无害化标准的相关证明。(所有申报资料统一用A4文档纸)

以上申报资料以乡镇为单位汇总,由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基层财政所填报《年生猪养殖户(场)基本情况汇总表》,并由单位主要负责人、调查审核人及各地政府主要领导签字加盖行政公章后,连同分户(场)申报资料一式二份上报市畜牧局。市畜牧局汇总后连同分户(场)申报资料一并报市财政局。

(二)资金拨付。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分配、管理,资金拨付采取事后原则。财政局根据市政府审批意见,将资金分配、划拨到基层财政所,财政所直接发到养殖户,父母代种猪场、农业小三场所属养殖场由市财政局直接拨付到账户。

五、奖励资金的监督管理

(一)建立档案管理制度。畜牧部门要对规模化养殖大户进行登记造册,对养殖场的名称、负责人、所在地、规模及相应配套设施等进行详细记载,并对养殖大户相关硬件配套设施进行拍照存档,做到户户建有档案、管理科学规范。

(二)建立动态监管制度。畜牧部门要对建档的生猪养殖大户进行动态监管,每月对各地的生猪调入、调出和出栏、存栏等基础数据进行动态管理,跟踪基础数据的变化。养殖大户申报的生猪出栏数按畜牧部门开据的运输检疫证明数为准;对申报项目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验收,掌握项目落实、进展情况。根据动态监测情况,对生猪养殖大户奖优汰劣,有进有出,动态管理。

(三)建立公开透明制度。畜牧部门要对奖励政策通过媒体、广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让广大生猪养殖户切实了解政策、享受政策、落实政策,提高生猪奖励申报的覆盖面和发展生猪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对列入奖励范围的养殖户的相关情况在场址所在地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奖励政策公开透明。

篇4

第一条本办法所称财政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除重点工作领导小组项目建设资金(含县财政配套项目资金)和工作经费及周转资金以外,县级财政按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和中省市下达的项目专项资金。属于救灾、应对突发性事件等不宜于实行项目管理的专项资金,由县政府依照上级要求和资金管理办法按用途安排。

第二条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相互配合的要求,共同做好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专项资金要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严格按照项目建设工作任务和资金性质使用,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三条专项资金按项目实施主体和资金争取渠道进行拨付,原则上不作调整,需要整合的进入整合专户,统筹安排使用。需要县级财政部门安排50万元以上的资金,按照《县重大事项、重点项目、大额支出调研决策制度》执行。

第四条无论是县级财政预算的专项资金,还是中省市下达的专项资金,使用前由项目实施单位提出项目实施方案,报经县政府分管领导批准后,作为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的依据。经县政府批准的项目实施方案,严禁随意调整和更改。项目验收和检查以实施方案载明的内容为准。

第五条拨付项目资金时,项目单位需填制资金拨付申请表,同时附县政府分管领导批准的项目实施方案,经县政府主要领导批准后,财政局予以办理,先期拨付项目资金总额的40%,完成工程或项目进度80%时再拨付40%,如需项目进度资金调度,由县政府分管领导审批,但不得超过资金总量的80%。另外20%待相关部门对项目完成情况检查验收合格后予以拨付。

第六条专项资金根据不同项目和具体用途,分别采取资金补助、奖励扶持、财政贴息和资本金投入方式使用。

第七条专项资金拨付尽量减少中间环节,资金补助实行报账制核销,奖励扶持实行“一卡通”兑现,财政贴息直接与金融部门结算,资本金投入按国有股管理办法执行。

第八条专项资金的支出中,属政府采购性支出的,必须按规定进行政府采购;属公开招标的项目,必须按工程招标规定进行公开招标。

第九条项目实施单位要做好项目财务管理工作,正确核算新增固定资产价值,及时办理资产交付使用和登记手续。项目实施单位要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管理,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定期向县政府报告资金使用和项目完成进度。

第十条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要加强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组织开展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专项检查,及时报告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篇5

二、本办法考核奖惩对象为各乡镇(街道、管委会)创建“家园清洁行动”的村庄。

三、每年从市级预算安排一定专项资金,以及省、市核拨专项资金设立市“家园清洁行动”专项资金,资金安排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以奖代补”是指对列入市年度计划创建“家园清洁行动”达标村庄,经考核验收并符合标准的,以奖励形式给予补助。

四、各乡镇(街道、管委会)要积极筹措资金,整合各方力量,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家园清洁行动”,建立以政府、村组织、村民及社会捐助共同投入的资金筹措机制。

五、以奖代补资金使用于各村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输工具配备,不得使用于各种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等与奖励资金使用范围不相符的支出。

六、各乡镇(街道、管委会)政府根据《市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村庄考核标准》,负责对列入市年度创建“家园清洁行动”的村庄进行自查验收,并将经自查验收达到考核标准的村庄名单上报市“家园清洁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七、市“家园清洁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年度“家园清洁行动”目标任务,组织成员单位依据考核标准,统一对各村庄进行考核验收。

八、奖励标准:经市“家园清洁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考核验收,考核档次分优秀、合格、不合格3个等次。考核采取百分制,90分以上(含90分)为优秀,90分以下、80分以上(含80分)为合格,80分以下为不合格,对达到优秀标准的村庄,给予2万元奖励,达到合格标准的村庄,给予1万元奖励。同时,经省、市考核验收,达到合格标准的村庄,将分别全额兑现省级奖励1万元、市级奖励0.5万元。

九、惩处办法:对于该年度计划50%以上村验收未达标的乡镇(街道、管委会),给予分管领导、具体责任人效能告诫,同时取消该乡镇(街道、管委会)、村参加各级有关环境卫生先进单位的评选资格。若发现乡镇(街道、管委会)、村存在虚报、谎报现象,市“家园清洁行动”领导小组将对其进行通报批评,同时取消该乡镇(街道、管委会)当年所有市级创建达标村庄以奖代补资金。

十、市政局、财政局、市农办根据年度家园清洁行动目标和考核验收情况,提出年度以奖代补资金分配方案,报市“家园清洁行动”领导小组审定后,把以奖代补资金下达到各乡镇(街道、管委会)。

十一、各乡镇(街道、管委会)根据市下达的以奖代补资金,在规定的资金用途和使用范围内,将市以奖代补资金拨到具体达标村,并报市“家园清洁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篇6

一、以规范促管理,健全制度约束机制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规范和加强农业财政管理的基础和前提。长期以来,我们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理念,坚持“先建制度、后分资金,先规范、后运作”的原则,每一项专项资金,都首先研究制定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做到资金延伸到哪里,制度管理就覆盖到哪里,在制度建设上实现全覆盖,确保了资金分配、管理、使用上的科学规范。同时,我们在制度设计上突出操作性。对每一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都明确规定了资金分配标准、支持范围、支持环节、申报程序以及管理监督责任等,注重增强基层一线人员对政策的理解、把握和执行能力,确保做到每项工作都经得起审计检查和历史检验。据统计,近年来我们累计研究制定管理制度80多项,逐步构建起了科学合理、覆盖全面、运转有序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体系,真正做到了用制度管人、管钱、管事。

二、以创新促管理,健全预算执行机制

一是积极创新预算执行模式。在我省推广实行了“基础工作前移+公式法因素法分配+资金直拨到县+县级报账提款”的预算执行新模式:在预算编制时提前研究确定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扶持重点、分配原则和时间进度等关键问题,并在年底前组织下年度项目申报;不断扩大项目审批权限下放范围,更多地采取公式法、因素法“切块”下达到市、县;对明确到县的资金采取专户直拨的方式直接拨付到县,由县级实行报账制管理,减少中间环节,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早到位、早发挥效益。二是建立健全预算执行督导制度。进一步强化各级农口部门作为预算执行主体的责任意识,努力提高预算执行的进度和质量。建立预算执行月调度制度,关键时期实行周调度制度,及时掌握预算执行动态,研究分析预算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对执行不力的部门和单位,采取约谈、督导、通报制,督促协调有关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政府采购进度和集中支付速度,为加快预算执行创造良好条件。三是切实强化预算执行奖惩机制。在继续对各市农业财政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评的基础上,将省直农口部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工作纳入绩效考评范围,并把考评结果与下一年预算安排和资金分配直接挂钩,切实调动了各级各部门抓预算执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推行这些改革,我们每年上半年基本完成省级农业财政资金的分配,前三季度基本实现支出,第四季度开展下一年度预算编制工作,财政支农预算执行管理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三、以统筹促管理,健全资金整合机制

一是挖掘横向整合潜力。在对省级农业财政专项资金进行优化整合的基础上,加强预算综合统筹,将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河道工程维护费、森林植被恢复费等政府性收费与相关财政专项统筹安排,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等资金与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捆绑起来使用,努力做到“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口子、预算一个盘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财政支农资金的规模效应。二是加大纵向整合力度。充分发挥省级财政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加强上下联动,协调推进。对上,坚持将省级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与中央政策进行有效对接,积极将国家有关部委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等资金与省级财政支农项目捆绑结合,项目统一规划布局,资金统一安排使用,有效避免了项目分散、交叉、重叠等问题。对下,积极为市、县整合创造条件,省级大幅度减少具体项目的审批,把决策权、审批权下放到市县,由各市、县负责将各级财政资金捆绑起来,统筹安排使用,切实增强了地方在资金统筹和项目决策方面的自,集聚了政策和资金合力。三是创新县级整合途径。以财政部启动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契机,引导鼓励各项目县以两类项目为整合平台,以统一规划为指导,自主开展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切实做到了“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与此同时,省财政加大政策扶持和考评奖励力度,实行“县级自主整合、省级绩效考评、专项资金奖励”的办法,引导县级建立起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

四、以公开促管理,健全外部监督机制

一是在政策制定上坚持民主决策。注重发挥我省农业专家顾问团、科研院校及有关部门和基层的“智囊”、“外脑”作用,在形势分析、思路研究和政策制定上,积极征求他们的意见,在项目立项、申报过程、组织实施、检查验收和绩效考评等环节,聘请他们全面参与,真正做到了决策过程公开、公正。二是在项目确定上坚持公平竞争。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项目,积极推行竞争立项、公开评审。比如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立项时,通过采取“县级申报、专家评审、公开陈述、现场打分、当场亮分、全省公示”的评审程序,提高了项目选择的科学性、民主化和透明度。三是在项目管理上坚持借助外力。积极推行第三方监管,对一些重大项目,委托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对投资规划进行审核把关,委托财政监督机构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工程建设质量进行监理评估,邀请纪检部门全程参与项目选择,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补贴补助类项目推行公示公告制,全面加强和扩大监督管理,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篇7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绍市委发〔*〕112号)、《关于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绍政发〔*〕41号)、《关于优化市区产业结构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绍政发〔*〕56号)和《关于进一步鼓励市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意见》(绍政发〔*〕66号)的精神(上述四个文件以下简称《政策意见》),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资金来源。市财政局设立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财政专项资金(包括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该专项资金由市财政局统一安排。

第三条市发展改革委、市经贸委、市科技局、市外经贸局、市商贸办、市环保局等部门(以下简称归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财政扶持项目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市财政局负责财政专项资金的筹措、分配、使用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管理原则。

(一)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科学、规范、效率和突出重点、专款专用的原则。

(二)坚持按照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要求,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加强各归口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按照“稳存量、调增量”的基本要求,保持现有各资金渠道和管理途径的总体稳定,着力优化资源整合和配置,促进资金统筹安排、合理使用。

(四)建立健全绩效评价制度,落实部门管理责任和科学决策程序,确保各类资金使用取得实效。

第二章扶持对象、重点、方式及标准

第五条扶持对象。在*市区范围内经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财务管理健全、依法纳税的企业及依法成立的相关单位。

第六条扶持重点。

(一)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发科技新产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创建科技型企业。

(二)实施扶优扶强,着力培育成长型企业,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改造,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软件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提升竞争实力。

(三)支持企业开展以产品信息化、制造过程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建设。

(四)鼓励建设区域创新扶持体系,支持企业构建社会公共服务平台、投资建设公共技术平台,鼓励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及科技中介机构。

(五)支持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加快节能技术改造和推广。

(六)鼓励建设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共同建设创新载体。

(七)鼓励企业争创知名品牌,加强品牌经营,提升产业水平。

(八)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创业和拓展市场。

(九)支持企业腾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生产制造企业主辅分离,鼓励引进新办现代服务业。

(十)鼓励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促进发展建筑产业研发总部基地、文化创意总部基地、商务服务中心。

(十一)优化结构,鼓励企业做强对外贸易。

(十二)鼓励引进优质外资项目,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实力。

(十三)鼓励企业扩大对外合作。

(十四)国家、省专项资助并要求地方财政配套的项目。

第七条扶持方式。按照《政策意见》确定的方式实施,原则上采取一次性奖励、补助及配套补助。

第八条扶持标准。财政扶持按照《政策意见》的规定执行,并对相关内容的扶持标准明确如下:

(一)技术开发费的奖励政策。

1.《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绍市委发〔*〕112号)第2条规定“对享受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以每年实际抵扣额为基数,在20%以内予以奖励,单项最高不超过50万元。”

2.《关于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绍政发〔*〕41号)第2条规定“企业技术研发费用(不包括政府补助部分)当年占销售收入比例超过3%的,超过部分财政给予20%的奖励,最高不超过50万元。”

同一单位享受上述两项政策按最高原则执行,不重复奖励。

(二)企业与院校科技合作专项资金。

1.院校科技合作一般项目:与院校合作金额不得低于10万元,按项目计划投入总额(包括硬件、软件投入和技术开发费用)的20%以内给予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30万元。

2.院校科技合作重点项目:与院校合作金额不得低于15万元,按项目计划投入总额(包括硬件、软件投入和技术开发费用)的30%以内给予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

3.院校合作共建创新载体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按项目计划投入总额(包括硬件、软件投入和技术开发费用)的20%以内给予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4.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招投标项目:按项目计划投入总额(包括技术研发、中试、推广及专项试制设备投入等费用)的30%以内给予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上述项目在验收时的实际投资额小于项目计划投入总额90%的,则同比例减少补助总额。

(三)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专项资金。

1.市区投资20万元以上的节能、节水技术改造项目,按设备投资额的20%以内给予资金扶持。列入市级综合节能技术专项改造项目,给予设备投资额30%以内的资金扶持。单个项目当年最高扶持金额不超过50万元。被省级有关部门考核认定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绿色企业的,给予每家企业5万元一次性奖励。

2.同一单位涉及不同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的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项目的,按最高原则执行,不重复奖励。

第三章申报、审核及拨付程序

第九条资金申报程序。

(一)依据固定资产投资额、技术开发费、广告实际支出额、实际支付诉讼费用、销售额等确定奖励、补助金额的项目申报程序:

1.在项目投入次年4月底前由归口管理部门和市财政局联合下发通知并组织单位申报。

2.单位应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和年度申报通知的要求,向归口管理部门和市财政局提出申请,并提供以下材料:

(1)奖励、补助资金申请报告。

(2)有关设备投资额、技术开发费、广告实际支出额、实际支付诉讼费用、销售额的有效证明材料(或具有一定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的设备投资额、技术研发费用、广告实际支出额、实际支付诉讼费用、销售额的专项审计报告)。

(4)其他需要提供的材料。

3.申请技术开发费奖励的单位,应以技术开发项目为单位进行单独核算,建立技术开发费管理台帐,对技术开发费用进行准确归集、核算和统计。申请时还需提供由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审核确认书、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和由政府相关部门或企业自行立项的技术项目开发计划(立项书)等材料。

(二)定额奖励资金的申报程序。

1.涉及奖励的评比、认定及资格审核等事项由归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进行审核,市财政局参与。

2.市政府发文的定额奖励资金,单位依据市政府批准文件直接向市财政局提出申请。

3.各归口管理部门发文的定额奖励资金,由市财政局会同各归口管理部门向市政府提出奖励申请。

(三)视地方财政贡献大小确定奖励、补助金额项目的申报程序。

1.由市财政局在次年4月底前组织单位申报。

2.单位应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和有关要求,向市财政局提出申请,并提供以下材料:

(1)要求奖励、补助的资金申请报告。

(2)资金申请表。

(3)对地方财政贡献的有关证明材料。

(四)配套补助项目的申报程序。

由单位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和有关文件要求,向各归口管理部门和市财政局提出申请,并提供以下材料:

1.配套资金补助申请报告。

2.企业营业执照及相关获得补助项目的有效文件和复印件。

3.其他需要提供的材料。

对于上述四项内容之外的其他奖励、补助项目,由市财政局和各归口管理部门协商后确定。

第十条资金审核和拨付程序。

(一)各归口管理部门对项目情况进行审核,并可采用专家评审、论证等形式;市财政局对企业项目资金投入和效益情况进行审核,并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审计。

(二)市财政局会同归口管理部门向市政府提出申请。涉及视地方财政贡献大小确定补助、奖励金额的项目,由市财政局向市政府提出申请。

(三)市财政局在市政府批复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资金拨付到位。采用合同制管理的项目,根据合同要求按进度拨付。

(四)市政府直接发文的定额奖励资金,市财政局在收到单位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资金拨付到位。

第四章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

第十一条单位在收到奖励、补助及配套补助后,应严格按规定使用,并按现行财务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

第十二条监督管理。

(一)实行财政扶持资金的中止机制。各归口管理部门要强化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掌握项目进度并及时反映情况,对达不到目标要求,或进展情况差、资金使用无明显效果的项目,经归口管理部门和市财政局认定,应予以中止,并停拨或追回已拨付的财政专项资金。

(二)切实加强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市财政局要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同时可以委托中介机构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审计,并接受社会监督和审计监督,确保资金专款专用、防止截留或挪用。

(三)严格执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对违反有关规定,弄虚作假、骗取或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的单位,要依法进行查处,收回资金,并处相应的罚款。同时在3年内取消该单位申请各类财政奖励、补助的资格。情节严重、触犯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绩效评价。

(一)各归口管理部门应按《*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意见(试行)》(绍市财绩效〔2006〕17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要求,组织项目单位自评和归口管理部门绩效评价。每年各归口管理部门要按《实施意见》要求将绩效评价的计划、情况汇总和评价报告报市财政局。

(二)市财政局根据财政管理要求,每年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和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项目组织评价。同时也可对各归口管理部门的绩效评价情况进行抽查。

(三)对未按规定进行绩效评价的项目和资金,市财政局应暂缓安排财政专项扶持资金。

第五章附则

第十四条同一企业同一内容的项目只能向一个归口管理部门进行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否则取消该项目当年申请资金资格。

第十五条企业类似项目同时获得国家多项支持的,原则上只对其中一项给予配套(该项目已享受市政府专项资金资助的,视同配套资金)。

第十六条本办法实行最高限额制度。对企业同一事项涉及多项扶持政策的,按最高一项执行。

第十七条凡对地方财政贡献额低于奖励或扶持额、节能减排未达标、发生严重安全生产事故和重大环保事件等的企业,不得享受有关奖励、补助政策。

篇8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全会和中央、省、地、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以抓机遇、抓投资为契机,以招商引资、项目拉动、城市建设为重点,大力培植新增财源,努力挖掘增收潜力,确保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建立完善政府融资体制机制,积极筹措建设发展资金。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本着“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和“部门预算、零基预算、综合预算”的要求,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的顺序合理安排支出,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确保职工工资、离退休费、基本养老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教育、科技、农业等支出的合理增长,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奋斗目标

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任务为76100万元,比去年增长16.04%,地方财政收入任务为61520万元,比去年增长16.27%。其中:国税部门13800万元(所得税3000万元,增值税10000万元,消费税800万元),地税部门35900万元(所得税5800万元,其他各税30100万元),财政部门26400万元。

三、建立完善奖励激励机制,促进财政全面增收

各征管部门和执收单位按照抓大不放小的原则,认真履职尽责,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做到应收尽收,确保完成年全市财政收入目标任务。

1、烟叶税:根据年全市烤烟种植计划,凡有烤烟种植任务的镇乡办事处,其烟叶税收达不到下达任务85%的不予奖励,完成任务85%至100%的按实际完成数的10%予以奖励,超过100%的部分40%奖励给镇乡办事处。

2、耕地占用税:农民建房耕地占用税,由各镇乡办事处组织征收,年终任务内按照实际入库数的20%予以奖励,超任务部分按30%予以奖励。市内招商引资等大型项目的耕地占用税,由市地税局统一征收;相关镇乡办事处要竭力配合,年终按照各镇乡办事处实际收地数结算一定的工作经费予以补助。

3、其他收入(包括罚没收入):其它收入实行零任务考核。各镇乡办事处的其它收入按年终实际完成入库数的20%予以奖励,市直部门按实行综合预算后的比例予以奖励。

4、煤炭及其它矿产品税费收入:各产煤镇乡办事处要加大煤矿建设工作力度,促进煤矿企业早日投产。年煤炭及其它矿产品税费收入,按实际入库市级收入部分的20%予以奖励。

5、砂石厂、砖厂、门面及房屋出租税费:年试行由各镇乡办事处牵头负责,税务部门持票配合征收的办法,探索建立砂石厂、砖厂、门面及房屋出租税费征管的新机制。年由镇乡办事处牵头完成税收市级收入部分(不含税务部门直接组织征收部分)的50%奖励相应镇乡办事处,其奖励资金可以用部分直接奖励参与征收工作的镇乡办事处及村(社区)干部。

6、基础设施配套费、人防费:市建设部门、人防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加大基础设施配套、人防费收缴力度,做到应收尽收。未经市政府批准,不得擅自减免、缓交。市建设部门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缓交基础设施配套费的追缴力度,确保年内全面清收缓交的基础设施配套费。

四、加强预算管理,严格预算约束,进一步完善审批程序,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转

1、实行零增长预算。按照上级要求,今年公用经费实行零增长预算,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各镇乡办事处、各部门年公用经费预算原则按照支出预算执行,个别特殊情况可作适当调整。

2、及时按预算划拨。市财政部门要严格执行预算,强化预算约束,各镇乡办事处、市直各部门纳入预算的公用经费及干部职工工资要按时及时拨付。财政部门(会计核算中心)要加强会计监督和核算,确保人员工资按月入卡,公用经费落到实处。

3、规范审批程序。市级财政预算到部门的各项业务经费,由部门提出使用计划,经分管市长提出建议,分管财政市长签批后拨付,未经签批,不得随意拨付。上级下达的各类项目建设专款,财政部门根据其项目建设进度的资金需求和财政资金的调度情况予以拨付,同时,向分管该项目的市领导报告。各镇乡办事处实现的分成及节余资金,由镇乡办事处提出使用计划,经市财政局审查提出建议后报市政府审批(50万元以内的由分管财政市长审批,50万元以上的由市长审批)。

4、统筹安排配套资金。市级预算安排的各种配套资金,由承办项目的单位提出项目配套资金计划,市政府根据各项目需配套资金情况统筹安排,最大限度地做好扩大内需等项目配套资金到位工作。

5、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各镇乡办事处每年要按照法定要求编制预算草案,镇乡预算草案要报经同级人代会审议通过,并严格按通过的预算执行。市财政局要加强业务指导,不断提高镇乡办事处财务工作水平。各镇乡办事处要按照《会计法》的有关规定按时向市财政局报送会计报表,年度结束要进行财政决算。不按时报送会计报表的,市财政于次月起停拨其一切经费。

6、严格财政检查。由市财政局牵头,市审计局等部门参加,定期对各镇乡办事处财政账务进行检查,每季度至少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提高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五、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扩大融资规模,弥补财政资金不足

1、加强融资平台建设。要积极创造条件,搭建更多的融资平台,当前要积极依托开源建设投资公司、市年财税工作安排建议

城司、安达交通工程公司、利群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和即将成立的德溪新区开发公司等融资平台,进一步优化整合国有资产,建立健全融资平台资产注入机制,不断增强融资能力,为我市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建设提供充足资金。

2、加强银政合作。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探索建立金融创新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为我市投融资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3、做好融资项目储备工作。建立完善融资项目储备制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实际,做好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项目储备工作。要选择一批有优势、有潜力,符合融资政策并可迅速用于融资的优质项目,确保融入资金及时投到项目建设上。

5、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各镇乡办事处每年要按照法定要求编制预算草案,镇乡预算草案要报经同级人代会审议通过,并严格按通过的预算执行。市财政局要加强业务指导,不断提高镇乡办事处财务工作水平。各镇乡办事处要按照《会计法》的有关规定按时向市财政局报送会计报表,年度结束要进行财政决算。不按时报送会计报表的,市财政于次月起停拨其一切经费。

6、严格财政检查。由市财政局牵头,市审计局等部门参加,定期对各镇乡办事处财政账务进行检查,每季度至少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提高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六、强化融资项目资金管理,建立健全融资项目资金偿还机制

1、加强融资项目资金管理。各融资平台要按照总量控制、综合平衡的原则,根据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在财政承受能力范围内,科学合理制定融资计划,报市政府审定后组织融资。融资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政府融资原则上按申报项目安排使用,特殊情况需调剂使用的,在征得贷款银行同意后,报市政府审批。承贷公司要加强融资项目资金管理,认真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规范政府融资管理的建议(试行)〉的通知》(毕市府办通〔〕9号)文件精神,依据贷款到位情况和建设项目招投标情况编制预算,经市财政局审核后报市政府审批执行。建设项目资金实行“按计划、按预算、按程序、按进度”拨付,市财政局要全程监督管理,确保融资项目资金安全。

2、建立健全融资债务偿还机制。按照“谁用款、谁还款”的原则,实行偿还资金筹措领导责任制。原则上市政府分管领导为资金筹措负责人,项目承贷单位或公司为还款直接责任人。今年市财政除预算安排一定资金用于融资还贷外。相关项目单位要积极采取措施,筹措贷款偿还资金。融资平台要加强贷款资金管理,切实履行还款职责。市政府将加强协调调度,综合采取土地整治开发变现,国有土地挂牌出让,闲置公产公物出租、拍卖,企业改制后房屋及土地处理等多种方式筹措还贷资金,确保按时还贷。

七、积极稳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实现对财政资金使用全过程的动态监控。积极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依法依规加大对非税收入的监缴、稽查和管理力度,强化政府性基金和各类国有资产、资源收益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政府采购工作。在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管采分离”制度,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

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体制,规范镇、乡、办事处财政收支行为;启动“村财乡代管”改革;开展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推进我市农村公益事业大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搞好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工作,并建立制止发生新债的稳定机制。

八、积极发挥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推进公共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能力的作用

按照“抓项目、支三农、惠民生、保稳定、促发展”的原则,确保重点项目建设、三农、民生领域财政支出合理增长,充分发挥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保障作用。

1、支持重点项目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大力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扎实做好项目筛选和申报的前期工作,力争更多项目落户我市。

篇9

第一条为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明确部门管理职责,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高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63号)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财政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为实现某一事业发展和政策目标或者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由财政安排的、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主要包括:经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工业、农业、服务业、教育和环保等专项资金。主要来源:上级下达的各类专项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县级财政安排的用于上级配套、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及其他专项资金。

第三条救灾、应对突发性事件等安排的,不宜实行项目管理的资金,不纳入专项资金的管理范围。纳入县直各单位部门预算的专项支出,按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执行。

第四条专项资金的设立、调整、撤销、项目管理,资金使用和执行、绩效评价和监督适用本办法。县级依法征收的各类基金(资金)、专项收入安排的专项资金,一并纳入本办法管理。中央、省市级财政补助的专项资金按本办法规定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条专项资金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发展原则。设立专项资金必须具备法律法规、规章或政策依据,具有明确的绩效目标,符合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利于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量力而行原则。专项资金的安排视县级财力情况而定,体现示范性、激励性和动态性。重点支持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最急需的支出项目,着力保障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的实施。

(三)跟踪监督原则。牢固树立财政资金“安全为本”意识,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实现专项资金全过程监督。建立科学的专项资金决策和筛选机制,项目的确定实行集体决策、联合会审、专家评审等制度。

(四)规范管理原则。坚持公开、公正、规范的原则管理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设立、申报、分配、执行、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依法行政的要求,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运作,确保专款专用。

(五)绩效管理原则。按照既定的绩效目标,将专项资金的审批、分配、监督检查与绩效评价紧密结合,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绩效管理制度,提高专项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按类管理原则。不断优化专项资金管理结构,合理配置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对同一类型的专项资金,实行按类管理,不得重复设立、申报。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六条县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监察机关和审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相互配合,共同做好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

第七条县财政局应当履行以下管理职责:

(一)负责制定各类专项资金具体管理制度,制度内容应包括:专项资金的用途、绩效目标、使用范围、管理职责、执行期限、分配办法、支出管理和审批程序等。

(二)负责专项资金设立、调整和撤销等事项的审核工作,并按程序报县政府审批;

(三)负责汇总梳理专项资金类型和目录,报县政府审批后确定;

(四)会同县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组织项目筛选、评审、申报与分配等工作,建立健全项目储备库,加强项目库建设,实行动态管理;

(五)负责专项资金支出预算的编制、执行、资金调度和统筹安排,严格专项资金的审核、拨付;

(六)监督管理专项资金支出活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绩效管理工作;

(七)组织专项资金执行期届满或者被撤销后的清算、资金回收以及其他相关管理工作;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八条县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对本部门使用的专项资金履行以下职责:

(一)配合县财政局建立健全专项资金具体管理制度,设立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制定管理流程,明确责任主体,规范资金管理;

(二)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行业发展重点,按预算管理的要求,编制年度专项资金支出项目计划;

(三)会同县财政局等部门,及时牵头组织项目筛选、评审、申报与分配等工作,主动配合县财政局建立项目储备库;

(四)执行已批复的专项资金支出预算,对项目实施过程实行全程监督和管理,严格按绩效目标对专项资金实施自评价;

(五)加强专项资金财务管理,按规定向县财政局报送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对专项资金执行情况进行自查和评估;

(六)负责对执行期届满或被撤销的专项资金履行相关管理工作;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县审计局应会同财政局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加强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并出具绩效评价和审计报告。

第十条县监察局对专项资金的支出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违反本办法行为作出处理。

第三章设立、调整和撤销

第十一条专项资金应当按法律法规、规章或县有关规定设立,符合公共财政投入方向,重点满足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

第十二条设立专项资金须经县政府批准。新设的专项资金,由县业务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县财政局审核后,报县政府批准后设立;或者由县财政局直接提出申请,报县政府批准后设立。

第十三条申请设立专项资金,由县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牵头,会同县财政局等部门,对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资金规模和绩效目标进行组织论证,提出绩效目标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必要时,通过组织听证等方式听取公众意见。

第十四条上级文件在申报项目方面有具体要求的,由县业务主管部门会同县财政局,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共同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报县政府批准后上报。上级文件明确要求县级财政安排配套资金的,由县业务主管部门向县财政局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文件依据,由县财政局按规定提出意见报县政府批准。

第十五条专项资金不得重复设立,不得增设与现有专项资金使用方向或者用途一致的专项资金。凡需要新增的专项资金,应首先考虑从现有同类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整合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集中财力办大事。

第十六条专项资金应当明确执行期限。执行期限一般不得超过5年,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七条专项资金在执行期间需要调整使用范围或者金额的,由县业务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县财政局审核后报县政府审定。对执行期届满确需延期的,应当在执行期届满前一年编制年度预算草案时重新申请设立。

第十八条专项资金在执行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财政局报经县政府同意后,调整或者撤销该专项资金:

(一)客观情况发生变化,使专项资金设立的目标失去意义或者需要完成的特定任务已不存在的;

(二)专项资金的绩效达不到预期目标的;

(三)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存在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

(四)财力情况发生重大变动;

(五)其他需调整或者撤销专项资金的情况。

第四章项目管理

第十九条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专款专用,量入为出,发挥专项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建立健全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根据项目特点,按照轻重缓急原则,优先安排重点项目、急需项目、成效明显的项目。

第二十条严格专项资金项目申报程序。

(一)编排项目。建立健全项目储备库,每年初,县业务主管部门从本部门主管的行业范围内梳理本年度要实施的项目报县财政局。县财政局根据项目情况,按单位、分产业建立全县集中统一的项目储备库,实行动态管理,增强项目实施的计划性。

县业务主管部门梳理选择项目,要做到公开、公正、规范,依据项目对地方税收贡献程度、综合社会效益等进行确定,必要时项目申报指南,指导全县项目单位进行申报。

(二)项目立项。县业务主管部门要根据上级政策要求,会同财政局从项目储备库中筛选项目进行立项。对多个实施主体符合项目条件的,实行竞争立项,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实施主体。

(三)材料准备。项目申报资料应主要包括企业情况、项目情况、绩效证明材料、相关文件、报表资料等。项目申报主体应当保证申报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合法性,不得以虚报、冒领、伪造等手段骗取专项资金。

(四)项目初审。项目申报后两月内,县业务主管部门应会同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及时核实申报项目的真实性、效益性,形成初步核实意见,联合下达项目初审确认书。

(五)项目评审。实行项目集中评审制度。在项目初步审核认定的基础上,再由县业务主管部门牵头,会同县财政局等部门,共同组织有关专家、业务人员或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组成项目评审小组,对申报的项目集中联合评审。并按一定比例实地核查,择优立项,合理确定补助资金。

(六)项目执行。专项资金项目分配方案,由县业务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报县政府审批后执行。重大项目需要公示的,公示期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

第二十一条严格专项资金项目申报。

(一)同一类型专项资金的项目,明确由牵头的县业务主管部门汇总,其他相关部门配合,避免重复申报。

(二)同一单位的同一类项目不得重复申报专项资金;同一单位的不同类型项目可以分别向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申报。

(三)同一项目已获得国家、省和市财政资金奖励或补助的,一般不得重复奖励或补助(国家、省和市文件规定需要地方配套的除外)。符合县级专项资金奖补条件的,同一单位同一项目只能享受一个类型资金奖励。

(四)对于已批准项目尚未完成的,除特殊情况外,项目单位不得再申报同一类型的专项资金。

第二十二条县业务主管部门和县财政局应当督促经批准的专项资金项目加快实施,保证项目如期完成,确保专款专用。

第二十三条项目单位应当按规定用途使用专项资金,未经批准,不得变更项目内容或者调整资金。确需变更项目内容或者调整资金的,应当按项目和资金管理权限逐级上报,由县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局审批;重大项目的变更,需报经县政府批准。

第二十四条撤销或者调整专项资金项目形成的资金结余,县财政局有权及时收回,有关部门和单位应予积极配合。

第五章资金使用和执行

第二十五条专项资金使用前,县业务主管部门应制定专项资金具体管理制度。具体管理制度包括专项资金的主要用途、绩效目标、使用范围、管理职责、执行期限、分配办法、审批程序、支出管理、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等内容。对未制订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或实施细则的,县财政局暂缓拨付资金。

第二十六条专项资金的拨付,按照“用款单位申请、主管部门初审、县财政局复核、县政府审批、县财政局拨付”的程序办理。

第二十七条县业务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项目资金分配方案,编制专项资金具体用款计划,按规定报县财政局审核拨付。专项资金的拨付按财政国库管理规定办理。

第二十八条专项资金支出实行分类管理。

(一)实行财政“以奖代补”方式的,根据项目进展情况预拨部分资金,使用项目完成并经考核后拨付剩余资金。对经考核后,不符合奖补条件的,由县财政局收回预拨资金。

(二)实行财政直接补助方式的,根据项目计划和实施进度,分次拨付。项目验收合格前资金拨付一般不得超过补助总额的80%,验收合格后,补助资金全部拨付到位。

(三)实行财政贴息补助方式的,可以按贴息比例分期或一次性拨付到位。

(四)实行财政专项借款方式的,根据文件或合同,分期或一次性拨付到位。

(五)实行股权投资等其他支出方式的,按“一事一议”原则拨付。

(六)专项资金支出涉及基本建设投资的,应当按基本建设程序办理。

(七)用于项目评审、业务培训、会议、考核评比、工作性奖励等方面的工作性经费,按规定提取并统筹使用。由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工作开展情况,提出使用计划,经县财政局审核,报县政府审批后安排。

(八)不得以任何方式将专项资金用于工资福利和公用经费等一般性支出。

第二十九条县财政局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拨付专项资金,不得无故滞留、拖延专项资金的拨付。对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县财政局应予扣回资金,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条专项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当年未使用完的专项资金预算不再结转下年使用。经批准的跨年度执行的项目专项资金可结转下年使用。

第三十一条经县政府批准,县财政局可以根据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对间隙资金统筹安排,合理调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十二条专项资金使用单位要严格按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实行专账核算,切实加强财务核算的基础工作。

第三十三条专项资金按规定形成国有资产的,应当及时办理决算验收,进行产权、财产物资移交,办理登记入账手续,并按规定纳入单位资产管理。

第六章绩效评价

第三十四条按照对专项资金实行全过程绩效评价的原则,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机制,实行绩效目标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项目实现预期目标。

第三十五条县财政局负责资金绩效评价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研究制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制度;会同县业务主管部门制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办法,评价办法应包括绩效目标、对象和内容、评价标准和方法、组织管理、工作程序等内容。

第三十六条专项资金执行期届满后,县业务主管部门对专项资金使用结果实行自评价,评价内容包括项目绩效目标、评价标准和方法、实施情况、组织管理水平、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情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等,形成书面评价报告。

第三十七条县财政局会同审计局对县业务主管部门开展的专项资金绩效自评价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对专项资金绩效实施评价和再评价,并向县政府报告绩效评价结果。

第三十八条监察、审计部门根据县政府要求,对部门绩效评价报告进行抽查评审,将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布,抽查情况由县财政局作为该部门下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违法行为,法律、法规、规章已有处罚规定的,按其规定进行处罚。

第四十条未经批准设立专项资金,或者未经批准延长专项资金执行期的,由县财政局报县政府批准后,撤销该专项资金,并收回相关资金。

第四十一条县业务主管部门未按规定对专项资金形成的资产纳入国有资产管理的,由县财政局限期改正,并报经县政府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四十二条县监察局、审计局、财政局等部门要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实行全过程监督,加大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人和事查处办度,发现问题,依法处理。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财政局责令改正,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并对相关单位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三年内取消申报各类专项资金资格;严重违纪违规的,由监察机关立案查处;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一)以虚报、冒领、伪造等手段骗取专项资金的;

(二)未执行专项资金项目支出预算的;

(三)未经批准变更项目内容或者调整预算的;

(四)未经批准调整专项资金使用范围或者金额的;

(五)对发现问题,责令改正,未履行改正要求的;

(六)未执行规定,将专项资金用于工资福利和公用经费等一般性支出的;

篇10

企业资金风险是指企业资金在循环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资金的实际收益小于预计收益而发生资金损失,进而造成企业运转不畅,甚至破产倒闭。企业在资金运营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受到来自于管理能力、业务处理、系统运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资金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资金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一、高速公路企业资金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具有投资大,成本高等显著特点,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不论是投资建设期间的资金投入,还是建成通车后的经营还贷,都会引起巨额的现金流。因此,在高速公路建设管理资金流量巨大的背景下,如何管好用好资金,有效控制资金风险,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探索有益的资金风险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二、高速公路运营企业资金风险的应对措施

1.加强员工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及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1)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

加大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力度,进行全员风险教育培训,促使每位员工树立较强的资金风险管理意识和法治观念,将资金风险防范和预警融入企业业务经营的每个环节。

(2)加强员工业务技能培训

有效控制资金风险,除员工自身职业道德之外,其业务素质和技能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员工必须不断强化自身业务技能,熟悉基本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的金融、财政和货币政策,熟练掌握财务管理、资本运营等理财知识技能,并密切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不断提升工作水平。企业定时组织员工进行业务技能培训,聘请专家对最新的政策、理论、知识进行培训和讲解。

(3)健全员工评价及考核机制

建立和完善员工的评价、考核和奖励等激励机制,涉及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只有实现员工所创造的效益与奖励直接挂钩,才能更好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任用、培训、监督与考核,把先进的信息化软硬件网络建设与培养造就一支能够脚踏实地、认真负责、政治业务素质过硬、敢于坚持原则的人才队伍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2.加强政策法规研究

加强政策法规研究是要及时掌握市场经济客观规律,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一是加强国内外管理信息交流,及时反馈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制定应对措施,避免经营风险。二是集中行业优势形成市场竞争能力,密切关注相关产业市场动态,加强政策研究和理论研讨,不断改革经营管理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手段和经营方式,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三是积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科学合理的收支分配体系,解决因人为因素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3.加强系统功能,完善软硬件及网络通讯功能

应不断完善资金管理网络平台的建设。通过提升业务软件功能,加大网络体系建设,逐步把企业结算中心构建成一个现代化的资金管理平台。体现“一个中心、两种控制、贯穿全程的资金风险管控”的理念,即以账户管理为中心,通过事前的资金预算/计划来控制事中的资金结算/交易,以授信额度控制信贷规模,以及贯穿全部业务流程的风险提示和控制。系统通过账户管理设置,可以对企业账户形成“收支两条线管理”、“统收统支”、“现金池”等不同的资金管理模式,并在日常资金业务(包括资金申请、支付、归集、划拨等)处理过程中与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筹融资管理、财务管理建立内部勾稽关系,进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实时分析”,从而将资金业务处理和集中管控思路紧密融合成一体。

4.实时监控付款指令

在结算中心运行模式下,每笔付款业务均是以指令数据的形式通过系统平台的银企直联接口发至银行。每条指令包含收付款单位名称、账号、所在地区、开户行名称和代码、跨行标志等信息。在一些情况下,比如某项信息填写错误或是发生通讯故障时会导致付款失败。为防止重复付款,首先通过查询网上银行或电话询问银行以落实该笔款项的交易记录,其次分析失败原因,若因付款指令信息错误,则将该指令退回成员单位修改;若因网络通讯等原因未发送至银行,则需在保证通讯正常的前提下重新发送指令并实时进行监控,直到交易成功为止。

5.建立健全各项资金管理制度

(1)资金结算业务内控制度

一是需完善结算中心的组织结构,监督结算中心业务活动,优化结算中心的经营模式和手段,严格规范审批权限,建立以规范化的会计记录、监督制约、财务核对、谨慎安全为原则的会计控制制度,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财务、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进行操作,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客观性和有效性。二是建立严格并相互制约的支付审批制度,在保证各单位或部门权责的前提下,对所有经营业务实施多重控制和交叉检查,每一笔业务需经多人核对、审批。保证记账与复核、付款数据补录与审批、付款指令审批与指令发送等职责相分离,以实现业务流程岗位责任明确、工作程序相互制约。三是建立内部经营管理责任制和风险管理考核制度,确保风险责任到岗到人。同时建立以风险防范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稽核监察制度,定期进行内部监督检查,保证过程控制规范,保证各项措施的落实,并通过实行岗位轮换和定期审计制,严防内部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风险。通过对业务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监管,把各种资金风险因素控制在萌芽状态或可接受范围内。

(2)资金预算管理制度

以企业年度财务预算为编制依据,建立资金预算管理体系。资金预算作为一种控制机制,可以有效地控制企业成员单位企业的收入及费用支出,是在分配资源的基础上,用于衡量、评价成员单位经营绩效,充当一种企业战略和经营绩效之间联系的工具,最终确保企业战略的实现。实施资金预算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明确经营目标,而且为结算中心立足自身工作特性,调配、优化企业资源,找准工作重点创造了前提条件。首先,是资金预算的编制。按照期间划分为年度预算和月度预算,月度预算需在年度预算的范围内编制,编制预算一般宜采用上下结合的方式。首先由企业根据整个的发展战略提出预算目标,并将其进行分解下达给各成员单位,然后各成员单位结合自身情况编制各自的预算草案,最后由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对各成员单位的预算草案进行汇总和审核,并召集各成员单位进行预算的沟通协调与调整,最后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其次,是资金预算的调整。各单位在特殊情况下需调整资金预算的,可采用预算追加的方式,追加的预算必须经各级审批后,方能在新追加的预算项目内进行支付。再次,是资金预算的执行与考核。对比各单位预算数据与执行数据,出具文字报告,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并根据执行率对成员单位定期进行全面评价和考核。

(3)备用金管理制度

备用金指各成员单位的日常零星费用支出及金额较小的采购支出,如小额的差旅费、招待费、邮电通讯费、办公用品采购等。加强企业及各成员单位备用金管理,目的是保障资金安全,规范单位备用金的操作行为。各成员单位在年度预算中须申报年度备用金使用限额,结算中心结合成员单位实际情况,核定每月备用金使用限额,该限额在一定期限内保持不变,如备用金限额与实际数误差较大,结算中心重新核定后及时调整。增加备用金的成员单位须先提出申请,经结算中心审核通过后,在下期按重新核定的备用金限额拨付。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备用金额度和当期使用情况,在预算中单独列示下期备用金拨付数,结算中心据此拨付补齐额度。特殊情况下结算中心也可以根据各成员单位申请即时下拨,备用金的下拨金额以各成员单位在结算中心的实际存款为限。

(4)大额支付管理办法

制定大额支付管理办法,目的是有效控制结算资金风险,防止利用大额支付结算进行违法犯罪、金融诈骗行为,维护成员单位的权益,保证成员单位存款资金的安全。成员单位因业务需要,需从结算中心支付一定额度资金至外部银行或企业或相互之间转账时,为协助企业及成员单位防范资金风险,结算中心向成员单位确认对外付款的额度达到一定金额,结算中心工作人员首先要核对指令中各项业务要素是否齐全、准确,然后电话联系成员单位财务负责人,核实无误后,提交结算中心或企业相关领导进行审批,完成支付指令流程后,打印结算凭证,并记录确认人。大额支付业务结束后,需对每一笔进行事后监督。每日业务终了,复核员须认真核对大额支付凭证上有无确认所记载的相关事宜,内容是否正确、完整,对于记载缺少的内容,应及时和成员单位联系,再次进行确认,保证记载内容的及时、准确、完整。核对无误后方可装订凭证。

(5)资金结算系统操作密码管理办法

对资金结算系统来说,操作员密码管理也是防范资金风险的一种方式。结算中心和各成员单位有权登录资金管理系统的操作人员分别设定用户代码和初始密码,通过其可登录并使用各类子系统。操作人员在使用系统过程中,为防止密码泄漏,必须定期更改密码。当遗忘密码或人员发生变动时,可向企业结算中心申请重新设置密码。各成员单位对安全认证机构提供的密钥(即CA证书)要严格管理,员工使用的密钥如需更改,要做好更改记录。

(6)坚持执行周例会制度

坚持实行周例会制度。在周例会上,总结上一周的工作完成情况,明确本周工作计划及安排,列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解决办法,并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同时,派专人每日记录上线工作日志,跟踪记录上线工作内容、结算中心及成员单位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对于结算系统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各成员单位统一采用复制全屏加文字描述的方式反映,结算中心再与软件开发商和银行方面联系沟通,及时解决。通过每周召开例会、每日记录日志的新工作方式,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了企业资金安全和结算中心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