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权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24 18:05: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集体林权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集体林权制度

篇1

关键词:林权制度改革;问题;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6-0043-01

1 我国的林业经营形式

我国的林地面积是耕地面积的2倍多,约为40多亿亩,全国2\3以上的农民兼职或专职从事林业的经营与管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着几千万甚至上亿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我国主要的林业经营形式有:

1.1 联户经营

为了扩大经营规模联户经营需要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由能人牵头,联合零星户或者是几十户共同来进行经营,本着风险共担自愿结合的原则进行。一般是有自愿联合的要求且承包规模较小的农户是规模经营的初级形式或萌芽,相对于分散经营的生产效率有所提高。

1.2 集体经营

在林业资源比较丰富的重点林区体现为集体经营,它的主要形式是举办乡村集体林场,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经营模式。集体林场的分配原则是分配原来的生产队的村或组并开始实行劳动在场的形式,后来随着林场经济的发展有的集体林场还实行了场长负责制但大多数演变成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由于管理体制比较健全林场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较高所以对林业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3 折股联营或合作经营

折股联营或合作经营实行统一经营在我国许多省推广这种形式是按股分红、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林地和林木都没有分。其具体做法是将集体的林地、林木和相关林业资产折成股份分给林农,分配形式作了改革集体经营或合作经营实行按股分配。

1.4 林工商联合经营

这种形式一般由集体林场投入土地与投入劳力,其投资主要来源于森工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由农村营林单位、木材经营公司以及工业企业强强联合经营来培育林业资源,例如,造纸企业与林业联营的称林纸一体化经营,木材采伐后直接由森工企业或木材公司按国家有关政策收购。这种形式提高了林业资源的质量,体现了森工企业把林场作为第一车间,更加符合加工业的需要,企业也降低了经营成本。林场按企业加工制造业的要求进行定向培育林农也增加了收入。

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1 确权纠纷多

林权证发放困难。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或者是林改方案不公平、程序不公开,引发了林农与林农、村与村、组与组、甚至是县与县之间的纠纷,由于实施的难度大。这就给山林和林地的产权明晰带来了难度所以纠纷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省际和县际之间的纠纷解决难度更大。虽然有村委会和司法程序为解决纠纷提供途径,但与民间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林权证发放的目的是保障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林权证发放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操作上的失误和工作程序的不规范。不规范的林权证发放也是日后林权纠纷产生隐患的原因之一。同时出现了新的有证无山和有山无证现象,存在着新增的林地没有及时地办理林权变更手续,这给今后的确权工作留下了隐患,还有个别委托手续不完善、合同数据不吻合等情况。林权证发放的重要作用之一是林农可以用林权证申请抵押贷款,但林农出现贷款难等林权证不能有效地到达林农的手中问题也是林权证的发放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问题,长期或短期不利于林农今后的扩大投资也不利于整个林业的生存和发展。

2.2 配套改革滞后

有学者认为配套改革比主体改革更重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第一步是确权,但这并不是林改的目的,搞好落实处置权、放活经营权并且确保经营权的确权之后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来保障林业经营者的利益。真正实现树定根、山定权以及人定心出台配套改革有利于林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所以在重点抓好主体改革的同时也应该抓好配套改革。而当前一些地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后续配套改革措施不能及时地到位,如林地流转缺乏林权登记管理中心等流转平台,林农低估林地和林木的价值,林权流转没有实现制度化和公开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果也十分不利。

2.3 林权抵押贷款难

目前,林农取得的贷款多为速生林,银行一般不给予贷款林农通过林权证可以向金融机构申请抵押贷款,但是由于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林木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使得某些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给林农。对于管护生态林的林农银行方面对林农造林贷款也没有给予十分特殊的贷款政策。此外林业生产的长周期和资金回报期长的特点不符合其还款的期限,即使林农取得了贷款也显得极为不合理。往往会出现林农在取得贷款并对林业进行投资之后,还没有真正地见到投资的效益,另一方面,林业本身就是不确定因素较多的产业,林农取得抵押贷款难的原因是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天气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银行本身也不愿意对林农发放林权抵押贷款,因为给林农贷款的银行也会受到牵连一旦出现自然灾害等情况不仅林农受损失。

3 林权制度的改革措施

3.1 建立和完善林业资源“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在前一阶段分山到户经营的基础上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农村政策是符合农业生产基本经营制度的,要根据其管理特点坚决做到五统五放就是做到有统有分、统分结合、该放开的放开。公益林、生态林商品林经营。要防止乱砍滥伐与防火还要同时防森林病虫害做好林业三防工作,社会化服务要放、林业投融资要放、营造林要放、木竹交易要放;林业发展规划要统、资源流转要统、采伐管理要统。

3.2 建立林业投融资体系

生态林业以国家投入为主,以提高生态补偿水平强化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而林业投融资体系是现代林业经济的核心。生态林和商品林的融资体系应当有所区别,商品林业以国家投入为引导,在保证林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以林农和社会投入为主体,鼓励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活动,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建立林业产权抵押贷款,让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发行债券或股票。建立林业灾害风险机制发展林业保险事业,各类金融机构要加强金融对林业的支持。

3.3 建立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发展现代林业必须按照优质与高产高效、安全与生态的要求积极培育商品林业,实现山上办绿色银行转变林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非木质林产品使林业成为繁荣山区林农增收的主导产业。提高林地产出效率并且要大力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为主的林产工业。

3.4 建立和完善林业政策法规体系

完善林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全面推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快地方立法步伐、林业市场监管制度、林地流转制度。逐步建立权责明确的政策体系,理顺事业和企业之间、林业管理体系内部的行政的关系,实现监督有效保障有力且行为规范的林业监督执法体制。

3.5 建立林权交易中心

主要是搭建林业产权交易规范林权交易秩序、建立森林资产评估以及林木资源及林产品交易市场和木竹检测中介服务平台。林地使用租赁权出让转让、抵押市场,开通林权林业综合服务与办事登记窗口。

3.6 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建立现代林业企业制度加快国有林场和森工企业改革步伐,明确任期内林业资源增长和林业经济发展目标,建立领导干部抓林业建设的任期目标责任制。

3.7 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创新林业组织结构

促进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构建一个运作规范、提高林业经济效益的根本措施是建立高效的林业组织结构。组织结构与经济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经营规模小单个农户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商业中介来为自己提供高效和低交易费用的流通服务,容易出现统一经营层次长期滞后的情况,在市场博弈中在经营垄断,流通渠道单一且价格受控的情况下林农唯一的选择只能是以低价将木材卖给中间商或收购站,农民的劳动得不到合理补偿,林业两危问题在原有体制下无法根本解决,林业生产得不到发展。

4 结语

只有有效解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问题,才能使林权制度改革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实实在在地解决林业方面的问题,促进我国林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篇2

一、我市林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

20*年,我市启动了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当年泗阳人江鹏来到珊瑚镇祯祥村,承包该村的路沟渠等宜林地栽下意杨1.2万株。20*年,*镇引进台商徐雄星投资1000万元开发农田林网绿化工程,全镇路

、沟、渠等村级集体公用地,包括镇内干河、*、生产沟等两侧的闲置土地,全部租赁给台资企业,租赁期限15年,栽植意杨20多万株。全市各地先后出现了股份合作造林、独资造林、承包造林等多种投

资模式,投资主体有机关及镇村干部、社会能人等,涌现出了“镇前模式”、“肖榨模式”、“常桥模式”等改制工作的先进典型,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非公有制林业在我市林业

经济中的比重达90%,我市的森林覆盖率也从5年前的8.5%提高到现在的19%。全市现有有林地面积35.7万亩,定植银杏650万株,意杨800多万株,活立木总蓄积量50多万立方米。基本上消除了栽植姓公的

树的现象。

二、面上调研问题

(一)、集体林地资源现状

全市集体林地面积35.7万亩,自从20*年实行林权制度改革以来,除市水务局所有的*河道上的1300亩集体林地上的树木没有改制以外,其余的全部采取多种形式承包到个人,由个人承包经营,目前

由各乡镇水利站负责管理。林地所有权属各乡镇人民政府,使用权归市水务局,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各乡镇水利站。目前还没有发放林权证,全部为生态公益林。

(二)集体土地林木资源现状

近几年来,为了实现森林覆盖率达20%的目标,我市充分利用*、*、*、*河道、高速公路两侧、农田路渠等大搞植树造林20多万亩,在栽植之前就进行改制,所有栽植林木基本改制到位,其中有

48000亩划入省级公益林。未进行登记发证。

(三)林业场圃、森林公园现状

我市现有两个市级场圃,一是市果园场,原来连续多年亏损,土地面积1015亩,职工173人,退休63人。近年来,经多方筹集资金,已进行了改置,置换了职工身份,腾出土地对外招商引资。园区先

后吸引丹阳、无锡及本地能人投入1200多万元,投资发展花卉苗木、高效设施栽培、奶牛养殖三个项目,已成为苏中地区规模较大优质葡萄栽培基地。改制后,原场的部分职工继续在场圃内打工,部分

职工自己创业,走上致富之路,场圃又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二是市第二捕捞公司,

(四)林业管理现状

1、机构设置及队伍建设

我市林业主管部门为*市林业局,事业单位,其中事业编制个,参照公务员管理编制个,在职职工人。

全市共有22个乡镇,有镇设立了林业工作站。各乡镇共有在编专职林果员人。

2、财政收入

财政预算内林业行政事业经费万元,纳入财政支出的人数人(含乡镇人员),乡镇林业工作站人员工资市财政补助一点,不足部分有自筹和镇财政补助两种形式。各类林业工程建设项目一般由镇财

政投入,市政府实行以奖代补。

3、育林基金征收

20*年共征收育林基金元,征收范围为集体和个人生产、加工、销售木材、林木采伐等,征收标准为12%,上缴比例为,留存部分作为发展林业事业的专项资金。

(五)流转的情况

近年来的我市林权改革主要集中在路、沟、渠等宜林地块,通过转让这些宜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激发广大群众投资绿化造林的热情。5年来,全市路、沟、渠等宜林地两侧共拍卖林木42.83

万株,回收资金850多万元,签订改制合同1400多份。针对这些集体权属的宜林地块被改制后用于发展意杨可能会对农民的粮食生产产生胁地的现象,我们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和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吸引

农民主动参与林权改制,特别是部分地区采取的4:4:2分成方式,即林木栽植及管护费用全部由投资者承担,其收益得4成,农民得4成,村集体得2成,极大的提高了农民参与林权改制工作的积极性。

由于我市没有专门的森林资源评估机构,本地的林木、林地的流转过程中,大多是承包方和镇、村进行自行协商,还没有进行林权登记发证,不存在林权变更登记。最好是有省里面进行专门培训,

在各个市县建立一个进行森林资源评估的专门机构,这样就具备了森林资源的评估和对损坏林木的评估的资格。

(六)、投融资体系情况

目前,我市仅开展的以农民家前屋后银杏树定权登记发证工作,全市尚未办理一起林权抵押贷款。而全市大面积的成片造林的发证尚未进行,即这些成片林发了林权证,可能也贷不了款。建议省市

部门出台有关林权抵押贷款政策,规范林权抵押贷款的评估机制,建立一套完整的林权抵押信贷体系。

我市地处苏中平原,自然林木资源较少,大多为人工造林,树种单一,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特别是近年来我市高效规模林业发展迅速,我市冬枣、葡萄等特色经济林果和花木种植发展迅速,森林保

险的推行将有利于化解由于天气等不可抗逆因素对林业的影响,降低投资者的经济损失,提高其积极性,促进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建议省市部门统一出台森林保险制度,同时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促

进该制度在林业生产领域的推广。

(七)林业社会化服务

我市于20*年由市政府牵头成立了*市银杏协会,建立中介服务组织,对本地的生产、销售等都带来了极大的好处,进一步拓宽了林农信息渠道和增收途径。

(八)关于推进改革的其他问题

林权改制后,我市仍然执行采伐审批制度,通过健全和落实“伐前设计、伐中检查、伐后验收”制度,对各采伐单位提交的采伐申请,我们都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勘查,严格把好采伐审批

关,做到责任明确,监督检查到位。通过加大对乱砍滥伐、无证运输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林政管理工作规范有序。

在森林防火方面,由于我市成片林多为新造林,且连片面积不大,每到冬春季节,我们都强化宣传,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落实森林防火工作责任制,至今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主要表现在四夏期间

烧秸杆时有林木被烧现象。但随着造林速度的加快,我市的森林防火工作也不容乐观,一是缺少专业的森林防火人员;二是没有森林防火专用设备。建议上级部门从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必要设备及防

火经费等方面加大对县级森林防火投入。

对于我省的林业行政执法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林业行政执法,是一个单独的执法体系,现在有的地方林业行政执法与农业行政执法联在一起,人员不足,执法水平不高,有着单纯的以追求经济

效益为目的,存在以罚代刑的现象。没有真正起到保护资源的作用。

二、点上调研问题

(一)已进行林改的点

近几年来,我市农村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各个村及各个村民小组,都召开了相应的会议,充分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将林改方案进行公示,如我们的*镇,镇政府在与外商签定合同之前,就与各个

村签定管护合同,各个村又与各农户签定管护合同,明确了各个农户的责任和管理的棵数。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理林权证。

目前已经进行林改的地方,有的收入是作为集体公益事业的费用支出,比如修路等,有的村就是直接分到老百姓了。没有强迫流转的现象。

(二)未进行林改的点

到目前为止,我们这儿没有进行林改的只有属于水务局所有的*河道上的树木,水务局正在和各个乡镇的水利站进行规划。

三、对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要加大宣传的力度。要组织基层林技人员外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吸引能人、外资参与林权改制,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动员本地能人、村干部、群众投资林

业产业,对栽植的树木进行收购等,真正形成“户户参与,个个竞买”的林权改革工作格局。

二要加大组织领导的力度。林权改制过程中要成立专门的班子,制订工作计划,确保林权改革有计划、有步骤、有效果的开展。严格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增强透明度,制定完善好改制手

续。

三要加大改革资金管理与使用的力度。抓好改制资金的收、管、用等问题,并用于林业产业发展,使资金权属不变,投向合理,滚动发展,良性循环,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篇3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林权流转;规范建议

1 引言

为了实现森林资源的盘活、农民收入的增长、生态环境的优化,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关集体林权改革的制度和政策。改革意见指出林地改革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落实林地的承包权问题,二是要释放林地的经营权,林地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流转。林地作为重要的资源,林权的流转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由于目前林地流转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造成资源的流失和浪费,因此,如何规范林权流转成为当前集体林权改革的重点问题。到目前为止,规范林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法规还未颁布,因此,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林权流转问题的做出研究探讨,对于促进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权流转的规范化进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林权流转存在的问题

2.1 林权流转的政策法规存在滞后性

我国目前没有一部与林权流转相配套的政策法规,没有行之有效的外部拉动政策,林地流转相关的法律法规存有严重的滞后性,阻碍了现代经济活动快速发展的需要,造成很多地方林地流转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其最终结果致使林地流转随意性大、流转行为不规范、操作有失公平性、合同不合乎法律依据等现象。

当前很多地区林地的价格都是由村委会自行目测估算进行确定的,加之政府的行政干预,致使公众利益受到极大损失。多数地区没有建立林地流转评估机构和中介机构,缺乏信息平台,林地流转消息无法得到正常流通,造成现有林地无法进行公开竞拍。

2.2 林地使用权流转行为不规范

很多地方的干部和农民群众对于林地的流转尚且认识不足,加之没有健全的林地流转制度,使得林地流转行为相当不规范。不规范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在对承包政策不十分了解,对经营制度不十分明确的情况下,片面的强调林地流转的作用,夸大强调林地集体所有权的好处,利用权力强力推行。把林地承包权的短期内不变更同林地流转进行对立。为谋取政绩和利益,将林地流转片面的定性为是壮大本村经济,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把流转得来的收益私自留归本村。对于私自进行林地转包的行为,不加干预,不予制止,致使集体的林地被不合法侵犯,经济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2.3 林地使用权流转程序混乱

林地进行流转没有相关的正规程序,流转手续不够齐全,给后期的管理带来隐患。很多地区林地的流转只是口头协议,没有合同文本,即便有合同文本,其中的条款也不规范,权利义务划分不清,没有明确的违约责任。承包者认为在其所承包的年限里,对于林地可以任意为之,私自将林地再转租给第三方;个别地区利用林地流转的名义,对林地的用途私自更改,用于修建一些固定设施、建立一些工程项目等。

2.4 林地使用权流转市场不成熟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只关注林地一级流转市场的培育,即林地根据使用途径依法将使用权分户到林农,但是我国林地流转的二级市场还不成熟,致使林地的二次流转受限。部分地区已建立的林地的流转中介机构,但是尚且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林地流转市场的发展。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林地流转评估服务、林地流转管理和经济仲裁等机构,林地流转的登记备案和变更登记相对滞后。很多地区在进行林地使用权转让时没有专业的评估机构,对树木的存活条件、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等缺乏调查,不能够通过科学的方式对价格作出合理的评估,致使近似的林地地块价格悬殊很大。同时,林地的流转价格在估测时没有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问题,致使对集体的资产造成大量流失。很过林地由于没有评估机构给予专业的评估,致使林地因没有资质得不到认可,给其流转带来困难。

2.5 林地使用权流转中出现倒卖现象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明确要求集体林权要在本村范围内进行公开拍卖,使本村所有的农民都可以有机会进行参与。但是在实际进行公开拍卖时,由于普通农民的资金有限,没有足够的实力同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和非本村的投机者等外部人士进行竞争,因此后者通过提高筹码获得了大片的林地使用权,之后再用高价转手进行倒卖,从中赚取高额利润。

有部分人借助职权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假借促进林权流转的名义对林地进行兼并,扰乱了正常的流转秩序,加大了林业的风险投资。有些人通过林地的频繁流转,迅速的发家致富,造成林业资源的部分流失,使林业资产成为个人的私人财产,各地出现很多非法的林业大户,他们的倒卖行为破坏了林地的有序流转,埋下了林业投资的风险隐患。

3 对策与建议

3.1 建立健全流转制度,对林权流转实行规范管理

政府要在尊重林权自由交易的基础上,做好政策引导,帮助林农对于林地使用权流转的方式做出合理的选择,避免林农因盲目选择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于林地使用权流转要做好规范登记,制定规范管理的法律条例,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规范林地流转合同制度,以此提供法律保障,防止出现违约现象,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完善林地流转的管理和监督机制,维护林地所有者的经济权益,保障林地的保值增值效益,规范林地的流转行为;制定科学的评估制度,建立林地评估机构,对评估人员进行统一的专业培训,以此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之上,确保林地流转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为确保林地流转交易的信息的通畅,建立林地交易网络中心,为林农提供咨询业和服务,办理相关的林地产权交易手续,确保林地产权交易的合理性、公正性和公开性;规范林地的流转的审核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

3.2 建立林权流转服务信息平台

建立林地流转办公室,指导农民的林权流转,使其具有规范化的管理,调解因林地使用权流转所引起的纠纷。大力培养林地流转中介机构,加快完善林业服务体系,建立有序、公开、公正、规范化的交易平台,搭建林权流转交易的信息网。对外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林地流转的供求、价格信息,使投资者能够及时获取和掌握真实的流转信息,为林地流转的有效达成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对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管理,通过林业部门的合法登记,予以承认,给发证书,当权属身份发生变化时,要依法给予证书更换,对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给予法律的保护,加强林地的保护,杜绝乱砍乱伐现象。

3.3 推进林权流转制度的辅助

(1)加快林业农民劳动力的再就业。建立有偿的林地流转政策,对于下山移民和需转移就业的农民给予适当的补助,有助于引导和鼓励农民进行林地流转。建立林地有偿使用权的市场,将生态性弱的分散性经营的林地(例如:闲置的高山林地、产能低下失管的林地),流转到懂技术、会管理、有资金、能经营的专业林户手中,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的林业经营,促进现代林业技术的推广,推动农村产业化的进程和经济结构的改良。

(2)政府需通过实行各种优惠政策培养符合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壮大各种林业协会和林业合作组织,鼓励社会各界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林业投资,确保林地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3)推进建立失地失林农民的生活保障机制,保护农户的流转利益,健全农户的救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户籍制度,有效地确保农户在林权流转之后没有后顾之忧,以基金的方式作为农民林权流转后的生活保障。

(4)制定林权流转的法律制度,确保流转行为有法可依。尽快建立林业承包和流转的法律制度,规范林业的生产技术、投资行为,防止缺乏能力和对林地从事不正当经营的人对林地资源造成浪费或谋取暴利,对于林地的承包、流转、转让、出租规定最低面积标准。

参考文献:

[1] 樊喜斌.关于林地流转问题的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8(4):17~18.

[2] 徐秀英,石道金.浙江集体林地使用权流转的调查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8(5):37~38.

[3] 周新玲.林地使用权流转的调查与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7(5):55~56.

篇4

关键词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措施;宁夏彭阳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201-01

彭阳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全县上下一定要保持强烈的紧迫感和高度的责任心,把林权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及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合力攻坚,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确保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1 认清形势,增强林权制度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发展现代林业的强大动力

为了从根本上增强彭阳县林业的发展活力,必须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建立健全彭阳县林业生产机制和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林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1-2]。

1.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惠民工程”

彭阳县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经济潜力巨大。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可重新调整农村分配关系,实行“还山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将为全县林果产业提供发展空间,有利于实现林业多元化投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1.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利于明晰产权

改革,可从根本上解决产权归属不清、经营主体不实、经营机制不活、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 明确任务,扎实推进林权改革各项工作

2.1 严把工作程序

严格按照“宣传动员、调查摸底、公示林权现状、外业勘界确权、签订承包合同、审核建档、发放林权证”等几个步骤来实施,做到程序、方法、内容、结果“四公开”,实现全过程“阳光操作”。乡镇主要领导要积极开展调研,掌握工作进度,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及时对林改工作进行政策指导[3]。

2.2 严格明晰产权

对已承包的集体地,进一步稳定和完善承包关系;对尚未承包到户的集体地,要采取家庭承包经营、集体股份合作经营和其他经营方式明晰产权。在生态移民迁出区、县城规划区内建设用地等范围内的集体林地,各乡镇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可采取集体股份合作经营和其他经营方式;对权属有争议林地、林木,要依法调节,落实经营主体[4]。

2.3 认真做好勘界确权

产权明晰后,要实地勘界、登记,将林地进行准确的定界和勾图,做到地块、地类、面积和四至界线“四统一”,使登记内容和相关数据齐全规范、准确无误,图、表、卡、册一致,人、地、证相符。

2.4 切实加强档案管理

完整、准确、系统的林改档案,是林改工作的客观反映和重要的历史见证,是改革成果的重要体现。各乡镇要将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工作贯穿于林改全过程。

3 落实措施,确保林权改革任务圆满完成

2012年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键年,全县林权改革要紧紧围绕“明晰产权、勘界发证、明确责任”三大任务,按照“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要及时召开乡、村、组干部会议,立即安排部署林改工作,确保10月底前完成12个乡镇36个重点村的主体改革任务,其余村组要同步推进,12月底前全面完成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任务。

3.1 责任上再落实

各乡(镇)要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林改工作责任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乡镇干部直接抓、技术干部蹲点抓的工作机制,形成林改工作整体合力。

3.2 宣传上再强化

各乡镇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形式,对林改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报道,新闻媒体也要加大宣传力度,为改革提供舆论支持。广泛宣传林权改革的各项政策,以及改革中涌现的好经验、好做法,使广大群众认识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及其深远意义,增强群众参与林改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农民群众对林改政策的知晓率达到98%以上[5]。

3.3 质量上再保证

林改工作质量是通过验收的关键。各乡镇要认真贯彻执行区、市、县林权改革的文件精神和会议精神,严格按照规定动作和程序要求,一道程序也不能少,决不能因为赶进度而忽视工作质量。

3.4 力量上再保障

当前,全县林改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充实林改工作人员,要增派懂业务、责任心强的林业技术干部和工作人员参与到林改的各项工作中,保证林改工作顺利进行。为了确保任务如期完成,县有关部门专门安排了林改工作专项经费,专门用于资料印刷、设备购置、宣传培训、车辆燃油和干部工作经费补助等,以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

4 参考文献

[1] 徐济德,许传德,黄东,等.福建林权制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5(12M):12-16.

[2] 李然,严立冬.我国林权改革制度窥见[J].当代经济,2005(2):59-60.

[3] 李凤辉.华安县湖林乡集体林权改革的实践与措施[J].福建林业科技,2005,32(4):221-224.

篇5

关键词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问题;对策;青海互助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215-02

互助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全县共有林业地面积为318.77 hm2,其中国有林地面积为180.65 hm2,集体林面积为121.50 hm2,个人林地(退耕还林)面积为16.62 hm2。通过2010—2011年2年时间全县7.89万hm2的集体林地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全面完成。

1 基本情况

互助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于2010年5月正式启动,首先在丹麻镇进行为期5个月的试点,通过试点锻炼队伍、掌握方法、总结经验,11月在全县全面展开。截至2011年底,全县已有18个乡镇263个村的7.47万hm2集体林地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外业勘测定界任务,勘界面积7.63万 hm2(有新增面积),勘界率100%;确权宗地4 533宗。发放林权证1 114本,发证面积7.63万 hm2,发证率达到了100%。

在完成主体改革任务面积中,股份制经营面积6.922万hm2,占确权面积的90.7%;村集体统一经营面积6 880 hm2,占确权面积的9.0%;其他承包方式226.67 hm2,占确权面积的0.3%。

2 主要工作做法

2.1 强化领导,健全机制

一是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林业、农业、国土等21个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林业局。从民政、司法、国土、农业、畜牧、林业6个单位抽调18名同志为林改工作人员。县林改办下设督导组、宣传组、文秘组、档案组、勘界组、发证组、纠纷调解7个工作组。二是各乡镇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林业的副乡镇长为副组长的林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系统开展对各村林改工作的指导、检查、督促和协调工作。三是全县各村成立了以村书记或主任为组长,“两委”班子其他成员和部分群众代表为组员的村级林改领导小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四是向各乡镇派驻林改工作组。在试点工作中从林业、国土、畜牧、农业、司法等部门及各乡镇抽调154人组成工作组,协助各村林改工作小组一边开展工作,一边摸索经验,既完成任务,又锻炼队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2]。

2.2 签订目标,落实责任

2011年初,互助县与海东行署签订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标责任书,2011年3月25日,在全县林业工作会议上,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要求各乡镇党委、政府必须进一步提高和深化认识,统一思想,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对集体林改工作的要求,充分调动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促进森林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增长和林业经济提升。

2.3 组织培训,把握政策

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情况复杂,涉及面广,为避免走弯路,应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期间,县林改办组织人员多次到民和县、门源县进行参观,并邀请省级专家对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乡镇负责人及村林改工作组人员进行培训,培训人数达3.2万人次。通过调研和培训学习,提高了领导干部和林改工作人员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大意义的认识,明确了互助县林改的工作思路,熟悉了基本操作程序,掌握了工作方法,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指明了方向。

2.4 广泛动员,深入宣传

互助县始终坚持把宣传工作贯穿于各阶段的工作之中,认真抓好林改宣传发动工作。为促进互助县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向全县9.8万余户农户发放了《致广大农民朋友们的一封信》《青海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知识问答》和该县自行编印的《互助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宣传材料》共29.4万份;二是各乡镇村制定了林改宣传工作方案,对宣传工作做了具体的安排部署;三是在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各行政村主干道、学校、广场等场所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办宣传板报;四是各乡镇林改办编印简报136期,县林改办编印《林改信息》26期。通过板报、广播电视、张贴宣传标语、召开会议、撰写简报、办板报等多种宣传方式,营造了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扩大了群众对林改的知晓面,调动了群众参与林改的积极性,为顺利推进林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5 加强指导,做好督查

县林改办公室先后4次成立督查组对各乡镇林改工作按照查阅资料、现场抽查、走访农户等方式进行全面检查指导,及时反馈,全力推动落实。县重点工作督查室把林改工作列入全县重点工作督查范围,对问题多、进展迟缓、措施不力、弄虚作假、敷衍应付的乡镇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督导,并就存在的问题下发了督查通报,使责任心不强、工作落后、问题严重的乡镇林改工作得到了有效提升,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2.6 严格程序,统一标准

为保证林改工作质量,针对林改工作中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特点和工作进度,县林改办及时下发指导文件,提供建设性参考意见,制作了林改工作流程图、林权纠纷调处表、统一的村级林改方案样本、各环节产生的林改档案资料表等,使各乡镇林改工作有了统一标准、统一步骤、统一流程,做到操作程序合法,工作环节严谨,数据调查准确,改革结果满意[3]。

2.7 加强措施,狠抓纠纷调解

林改工作的难点和突破点是林权纠纷调处工作,由于互助县自然地理条件特殊,县情林情复杂,部分地方林地界限不清,林木权属不明,矛盾比较突出,林权纠纷已成为林改工作的阻力。为此,县林改办和各乡镇积极探索林权纠纷调处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落实责任。矛盾纠纷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进行调处,凡属本乡范围内的,由乡政府牵头自主调处,涉及乡与乡的,由相关乡镇协商调处,疑难复杂调处不了的,由县林改办出面牵头组织相关乡镇和单位进行调处。

2.8 收集资料,健全档案

林改是一项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长久工程,必须做到立字为证,有据可查。林改工作要完成既定目标,重点要走好民主程序。因此,林改工作对档案建设和管理的要求非常严格,对林改中形成的政策文件、数据资料、会议记录、表册图纸、民主表决、方案等资料妥善保管。根据林改档案的建设及管理要求,县林改办积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专门成立档案组,负责乡镇林改档案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二是根据《青海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办法》,结合互助县林改档案工作实际,印发了各阶段档案归档范围以及份数要求表,对林改档案材料的整理、归档范围、档案安全管理进行了具体要求;三是要求各乡镇安排专人负责林改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制定了档案管理员职责;四是加强培训指导。把档案管理作为林改工作的重要内容,县林改办对全县的林改档案管理分阶段进行检查和指导,有效提高档案质量;五是邀请县档案局专业人员的各乡镇巡回指导,并在每个乡镇现场示范,重点指导1~2个村作为档案样板村,以此带动和辐射全乡。

3 改革后的成效

3.1 社会效益日益凸显

林改使主动咨询林业经营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农民明显增多,已有大户和联户承包的农民主动上门咨询政策和种植技术,群众造林育林积极性和社会投资林业的热情空前高涨。

3.2 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林改前群众不知道公益林有收入,保护意识淡薄,管护责任不到位,时有人畜毁坏现象发生。林改后,依托森林资源开展林下种养业和憩息休闲茶园、旅游业的逐渐增多,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建立,林权所有者有望从自己经营的林地里得到一定的效益补偿,群众护林造林意识明显增强,实现了生态和经济的“双赢”。

3.3 生态效益充分发挥

林改后森林面积将有效增加,经济林和附加值高的林木发展迅速,通过树木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使局部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人居环境逐步得到优化。

3.4 森林管护得到加强

林改后农民对林木的管护意识不断增强,责任心显著提高,盗伐林木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各类人为灾害发生率呈显著降低。

3.5 林业发展环境得到改善

林权改革后,开展林权流转、抵押贷款,提高了林业融资能力,减轻农民的发展压力,缓解了社会矛盾,为当地的林业产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并为群众提供了务工就业机会。

4 存在的问题

4.1 林权管理体系不健全,流转难

未建立林权交易平台,不能给林权流转双方准确提供政策、程序、价格、资源、流转意向等各类信息,服务宣传工作滞后,造成流转不规范。流转模式单一,目前全县已流转林地全是以协议转让的方式流转,由于林地流转信息化建设滞后,目前难以实现挂牌竞标交易,所有林地的转让价格无相关调控措施,农民的长期利益得不到保障,不利于林权改革工作顺利开展[4]。

4.2 生态公益林补偿低,保护难

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后,互助县林地已划入国家重点公益林地方公益林,现行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对集体、农民都基本无利可言。目前,国家重点公益林集体只提供管护费150元/hm2,而且不能全部到位,再加上生态公益林严格控制采伐。因此,对当地农民来说得不到一点收益,零星盗伐、监守自盗等现象屡禁不止,生态公益林管护难度相对加大[5-7]。

5 发展建议

一是建立林权登记管理、林权变更、资产评估、中介服务等多项职能的综合机构,规范林权流转。二是建议逐渐提高补偿标准,使之基本能够满足森林的经营和管护费用,林地得到有效保护。三是建议出台更加优惠的支持发展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引导农户在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组建新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营实体,帮助和指导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扶持力度,在信贷融资、科技服务等方面予以倾斜,使合作组织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

6 参考文献

[1] 刘基勇.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浅谈[J].中国科技博览,2012(8):251.

[2] 张莉,朱迅.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践探讨[J].现代园艺,2012(6):211.

[3] 马梅芳.浅淡石山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J].青海农林科技,2012(1):78-80.

[4] 侯一蕾,王庭秦,郭向荣,等.北京市怀柔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J].林业经济,2012(3):23-27.

[5] 童荣政,张海涛.林权改革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问题分析[J].民营科技,2012(4):158-129.

篇6

一、检查依据

本次验收按照《*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检查验收实施办法》、*林改办发〔2009〕3号、*府函〔2009〕87号规定的程序、内容和标准进行。

二、验收需提供的主要资料

(一)各村林改工作验收申请;

(二)村自查所有汇总表格;

(三)各种档案资料;

三、验收时间

2009年5月11日-25日。

四、检查的村数量

全镇涉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村共23个,按照《*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检查验收实施办法》规定,应组织人员全面验收。

五、检查内容

(一)组织实施情况。

主要包括成立林改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林权管理机构建设情况;召开相关会议和印发相关文件的情况;落实工作经费和相关资金的情况;开展相关培训和政策宣传的情况等。

(二)方案制定情况。

主要是集体经济组织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制定情况。具体包括改革方案内容是否符合法律和有关政策的要求;是否经过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等。

(三)实地勘界情况。

主要是包括工作组织情况(勘测队伍)、实地勘测宗地面积和四至界线是否准确、勘界资料是否完整准确、林权公告资料是否齐全等。

(四)承包合同签订情况。

主要包括承包经营合同是否依法签订;是否按照政策要求落实双方责任;合同内容是否依法规范完整;检查合同签订份数、面积,并依此计算确权到户率。

(五)林权证核况。

包括林权证发放数量;林权证相关内容填写是否准确、无误,是否符合政策规定;人、地、证、图、表、册是否相符等。

(六)林权纠纷调处情况。

主要包括建立纠纷调处机制情况;林权纠纷发生的件数、面积和已调处纠纷的面积、案件件数;林权纠纷调处档案建立情况等。

(七)林权档案管理情况。

主要是林权档案建立和管理的情况,是否按照*府办〔2007〕264号及*林改办〔2009〕3号文件的管理要求和规定执行。林改专门档案和改革方案、林权登记以及村民(代表)会议记录、决议等有关林改资料是否齐全、完备,是否专柜保管和移交。

(八)群众满意情况。

主要是改革政策、程序、内容、方法、结果公开情况;农民对改革政策的理解与参与情况;农民满意程度等情况。

六、检查验收人员组成、分组情况及检查要求

检查验收组由镇林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镇林改办成员、驻村干部共同组成。依据《*县村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标准与评分表》,对村组的林改工作进行量化评分,考核总计分*到90分以上(含90分)的评定为合格,80-89分(含80分)的评定为基本合格,*不到80分的评定为不合格。村组自查合格后报县林改办申请县级验收。验收组分三个小组,分别对全镇林改工作验收。验收组人员及负责验收村如下:

*

七、检查程序

(一)自查程序。

乡镇对开展林改工作的村、组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范围覆盖本乡所有有林改任务的村,不留死角。对发现的问题要定时、定人、定责认真整改。

(二)验收程序。

乡级自查合格后,乡镇人民政府要向县林改领导小组提交验收申请。由县组成检查验收组,对申请乡镇进行检查。

(三)市级复查。

市人民政府或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依照省检查验收办法,在市范围内对完成自查的各县进行复查。

(四)省级抽查。

县验收合格后,在向市人民政府或林改领导小组提交受检申请的同时,抄报省林改领导小组。由省、市组成联合检查组进行检查。检查组对受检县林改工作总体情况做出评估。

八、检查方法

(一)确定样本及抽样比例。

县检查验收小组对全县各乡镇的组织实施、档案管理情况进行全查,对每个乡镇所涉及林改的村社的实地勘界、发证、纠纷调处、群众满意等情况,进行全面进行检查。通过各项检查结果的汇总分析,评定受检乡镇改革完成情况和质量情况。省、市复查和抽查均采用随机抽查20%的乡镇,在被抽取的乡镇中,随机抽取2个村进行质量检查。通过抽检指标结果进行汇总分析,评定受检县改革完成情况和质量情况。不论省抽查,还是市复查,被抽中村的外业勘查宗地数至少要占到检查村宗地数的5%。

(二)抽样方法。

在被查县范围内,按乡面积从小到大依次排序,构成一个闭合环,按规定的起始号和间隔号抽取检查乡。并依同样方法抽取村。

(三)检查方法。

1.听取县、乡、村林改小组和驻村工作组对该村林改情况介绍,了解受检村基本村情、民情和林情,掌握林改总体情况。

2.查阅林改成果资料档案,确认合同手续是否齐全、程序是否合法、面积量算是否准确。

3.对照林权登记发证材料,外业勘验和内业检查相结合,看图、表、册、人、地、证是否相符。

4.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调查、发放调查表等形式,了解林改是否得到村民的拥护,村民对林改是否满意,是否促进了村民增收。

5.通过听、查、看、访,在全面掌握各村林改情况后,逐项对照林改综合检查标准进行测评打分。

九、验收报告内容

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基本情况;

2.检查工作开展情况;

3.检查结论;

篇7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

1保护区内集体林及改革情况

1.1保护区内集体林情况。我省自1981年开始建立了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林业系统已经建立保护区共计70个,森林类型保护区共计54个,当时保护区内的林地所有权主要以国有为主,集体林为辅。如白石砬子、老秃顶子、医巫闾山、仙人洞等森林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是在原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保护区。随着保护区建设的步伐加快,保护区内的集体林比例逐步提高。由于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使得划入到保护区中的集体林部分的管理主要是采取同村里签订的简单管护协议的形式确定管护权利,有的省级保护区甚至连简单管护协议都没有签订,使得划入保护区内的集体林所有者相当一部分并不知道自己所在的村组集体林已经被划入了自然保护区。被划入保护区的集体林地,主要有以下2种情况:

1.1.1有典型生态系统、重要保护物种的分布,必须将集体林纳入保护区的范围。如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该保护区是植物的垂直分布带,为了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该保护区涵盖了本溪的桓仁和抚顺的新宾2个县。重点保护物种孑遗植物双蕊兰,全世界目前只有在老秃顶子保护区有分布。

1.1.2当地政府为申报国家级或为将来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做准备,为达到相关申报面积标准,将国有林周边的集体林、责任山、自留山、营造的人工林和农用地划入保护区范围,如抚顺的浑河源、龙岗山、猴石、葫芦岛的白狼山等省级保护区。

全省54个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中,保护区总面积73.8万公顷,其中集体林面积30.5万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1.3%,占全省集体林总面积601.3万公顷的5.07%。省级以上森林类型保护区核心区中集体林面积4.04万公顷,缓冲区内集体林面积5.96万公顷,实验区内集体林面积8.36万公顷。其中6个森林类型国家级保护区中核心区的集体林总面积3332公顷,缓冲区中集体林总面积15887公顷,实验区中集体林总面积5492公顷;19个森林类型省级保护区中核心区的集体林总面积37083公顷;缓冲区中集体林总面积43761公顷,实验区中集体林总面积78058公顷。34个市、县级森林类型保护区中集体林总面积121666公顷,集体林的比重大都集中在实验区和缓冲区部分。

1.2保护区内集体林改革情况。全省涉及集体林改革问题的省级以上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共9个市,20个县,23个省级以上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这20个县中涉及保护区内的集体林改革的进度不尽相同。抚顺市新宾县集体林总面积400万亩,其中保护区内的集体林20万亩,占全县集体林总面积的5%,其中15万多亩已经全部林改完成,还有4万多亩在老秃顶子保护区抚顺管理局范围内缓冲区部分还没有林改,已进行林改的保护区内的集体林区域的林权证,仅发放了一小部分;桓仁县集体林总面积386万亩,保护区内的集体林10.07万亩,占全县集体林总面积的2.6%,目前已经全部完成林改;清原县集体林总面积342万亩,保护区内的集体林总面积14.4万亩,占全县集体林总面积的4.2%,目前保护区内的集体林还没有开展林改;抚顺县集体林总面积184万亩,保护区内的集体林总面积11.3万亩,占全县集体林总面积的6.1%,目前保护区内的集体林也没有开展林改;本溪县集体林总面积338万亩,保护区内集体林面积9.9万亩,占全县集体林总面积的2.9%,目前已经有7.9万亩进行了林改;宽甸县集体林总面积657万亩,保护区内集体林面积4.3万亩,占全县集体林总面积的0.65%,目前已经有1.6万亩进行了林改。全省已经有13个县217.7万亩保护区内的集体林进行了林改工作,占保护区集体林总面积的47.8%。

在保护区内集体林已经改革的地区中,我省西部地区进展的比东部地区速度快,涉及省级以上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地区还有7个县目前没有进行林改,这些地区还正在等待上级针对保护区林改的明确政策,然后再实施。

保护区内集体林已经改革的这些地区采取的林改形式基本是按照省厅2006年132号文件精神执行的。各县采取的改革形式也不尽相同,桓仁县是采取分利不分林的办法,山林没有落实到户。新宾县是采取分林到户的方式进行林改的。

2保护区内集体林改革的主要问题

2.1林农的承包经营权不能依法实现,权益受到侵害。一些地方政府在申报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时,未征得林权所有者的同意,将部分责任山、自留山、单位或个人贷款营造的人工林和农用地划入了保护区范围,林农可以开展的正常森林经营活动无法进行,林农无法通过林改带来收益,同没有划入保护区的集体林相比自身利益受损,心态失衡。林农积极争取林改后对分到手的林地和林木进行适度采伐,林下开发、生长抚育、承包养殖等开展经营活动的权益受到制约。划入自然保护区中的集体林,流转中处于无人敢买和交易价格过低的情况,林权所有者意见较大,要求划出自然保护区的呼声较高。在对划入到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抚顺管理局范围内的新宾县平顶山镇大东沟村的集体林所有者的村组进行调查时,村民们反应最为强烈。

2.2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难度增大。保护区中的集体林,特别是核心区和缓冲区中的集体林同样承担着生态保护和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生长地的强大生态功能。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分到手的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和经营权无法给林农带来实际的利益,客观上形成了保护区的依法管理权同林农的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和经营权的对立,林农的利益得不到适度补偿的情况下林农将积极争取自身的各种权益,随意进出保护区的核心区或缓冲区的情况将难以制止或经常发生,日常管护工作与林农利益之间冲突加剧,管理难度加大。这种情况目前在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已经时有发生,这将使保护区内的生态完整性和自然生境将受到威胁。

2.3已实行的保护区内集体林补助标准与社区群众的期望利益存在较大差距,补偿标准低。现行的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中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部分也就是基层得到的4.75元/亩,实际上基本用于乡镇或林业部门的护林员的管护经费、苗木补助等费用了,现实中这部分补助资金无法补助到集体林权所有者身上。省级财政对省级以上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内集体林的补助仅仅是5.25元/亩,按照平均每户分得集体林60亩计算,每户每年仅得到315元,群众反映实在太少,新宾县平顶山镇大东沟村的村民甚至拒绝领取这5.25元/亩的补助资金,认为补偿标准过低,个人利益损失过大。

3几点建议

我省的自然保护区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但面对保护区内集体林的改革情况,本着兼顾保护区内集体林权所有者的利益和自然保护区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功能、保护好我省的生态安全的原则,力争达到共赢。现提出以下建议:

3.1依法科学调整保护区界线和功能区。对尚未批准总体规划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或规划不合理的保护区以及功能区划不合理的保护区暂缓批复其总体规划,根据区域的自身特点,尽快开展本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重新编制总体规划,要在开展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基础上,科学论证,按程序报经原审批单位批准,将生产活动频繁、失去保护价值的耕地、村庄、自留山和贷款营造的人工林调整出自然保护区以及将有人类活动、景观资源好的集体林地从核心区和缓冲区调整到实验区,以保护林权所有者的利益。

篇8

今天,省林业厅――带领省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组一行深入我县进行林改检查验收。首先,让我们用掌声对验收组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简要汇报三个方面内容:

一、――县林改工作基本情况

――县地处福建东北部,被誉为“中国太子参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年1*月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县试点建设预验收。全县辖7乡2镇、112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总人口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万户8.8万人。土地总面积81.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66.7万亩,有林地面积5*.8万亩,森林覆盖率62.3,活立木总蓄积量48.8万立方米。2*年全县实现林业经济总产值16911万元,其中林业第一产业产值5679万元,比增38.6%。

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我县根据县界勘定结果,及时调整了林地区划范围(其中*1799亩集体林地被划入邻市辖区),并考虑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建设的需要,将村、镇周围的25997亩商品林先后界定为县级生态公益林。经重新核对统计,全县林业用地实有面积66.5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24.6万亩(省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22.*万亩)、占37;应明晰产权商品林面积38.4万亩、占57.7;暂不列入应明晰产权商品林面积3.5万亩、占5.3;全县林权应登记发证面积63.*万亩,占94.7%;商品林面积1*亩以下的行政村2*个,有改革任务的行政村96个。截至2*年11月3*日,全县共完成集体商品林产权明晰面积36.3万亩,占应明晰产权面积的94.6%;完成林权区划申请登记面积62.9万亩,占林权应登记发(换)证面积的99.9%;完成电脑录入面积62.8万亩,占符合条件申请登记面积的1*;已发放林权证25本,面积2.4万亩。经县林改检查验收组的严格检查验收,96个有林改任务的行政村中,合格村45个,基本合格村51个,合格率为1*%;9个乡镇中,有3个乡镇全面完成改革任务,6个乡镇基本完成改革任务,林改受益农户*1户,受益面达9*.5%,乡镇的综合满意率在96.3-1*%之间,全县的综合满意率为97.5%。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保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三年来,切实做到部署及时、措施有力,大胆探索、全面推进,切实从组织上强化领导、从队伍上加强建设、从检查上深化监督、从工作上注重协调、从物质上做好保障,确保了林改工作稳步有序有效推进。一是成立了县、乡、村三级林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组建了村级林改监审小组,并根据各级领导班子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充实,从组织领导上确保林改工作扎实推进。二是组建了村级林改工作队。按照“县直接领导、乡镇负责组织、部门搞好服务、村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从县直各部门、各乡镇抽调了3*1名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组建了116个林改工作队,深入各乡镇、村组织开展林改工作。三是深化检查监督。县人大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强化人大代表监督工作。县政协组织委员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森林防火”专项调研,对林改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四是认真传达贯彻上级精神。每次省、市林改会议后,我县及时进行传达,并按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据统计,*年6月以来,全县先后11次召开林改专题会议或结合农村工作会议传达省、市林改有关精神,确保了林改工作能够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五是多方筹集经费。三年来,我县通过采取上级补助、县财政专项列支和乡镇配套相结合的办法,共投入林改专项资金36万元(其中省市补助13.4万元、县财政投入11万元、乡镇级配套11.6万元),确保了林改工作的正常运转。同时,县直有关部门根据自身职责大力协作配合,形成了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林改工作深入开展。

2、明确目标责任,健全督查机制。按照先紧后松的指导思想,县委县政府及早安排好年度林改任务(*、*、2*年分别安排2*%、6*%、2*%的林改任务),各乡镇各有关部门按照年度任务,采取并落实一系列工作措施,建立健全督查机制。一是县政府在每年年初的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以责任书的形式将林改任务下达给各乡镇,将林改工作列入乡镇年度经济量化考核内容。二是各乡镇实行分管领导挂片、干部包村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将林改任务分解落实到村、责任落实到人,将林改工作列入乡镇领导干部年终考评的重要内容。三是林业部门组建林改督查组。县林业局6名副科级领导各负责1-2个乡镇的林改督查指导工作任务,业务科室干部负责乡镇林改技术检查指导工作任务。四是将林改列入县效能督办项目实行一旬一报、当月通报制度,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五是开展专项执法监察工作。由县纪委、监察局、县效能办、县林业局联合组建成立林改执法监察工作小组,深入各乡镇各村,对林改进展情况、规范操作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纠正意见或限期整改。

3、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改革氛围。为了使林改工作深入人心,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县乡两级坚持舆论先行,通过广播、有线电视、黑板报、公开栏、标语、365服务中心等宣传渠道和发放林改材料、入户动员讲解等宣传方式,把林改政策法规、目的意义、改革内容等宣传到位,讲解到位,积极营造良好的改革舆论氛围。据统计,三年来全县共印发《致全县林农的一封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学习培训提纲》、《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回答》、《关于农村土地承包法学习培训材料》等各类宣传材料5万多份。通过宣传发动,进一步统一了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真正做到让各级干部知道,让广大农民群众知道,使广大林农真正关心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林改工作。

4、夯实基层力量,严格规范操作。为了更好地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县实际,加快林改的路子,我们通过试点先行、夯实力量、创新技术、加强培训,促进了林改工作依法依规,规范操作,提高了工作质量。一是认真开展县级试点工作。*年6月25日,我县选择城郊乡下村开展县级林改试点工作。通过总结林改经验,制定了《――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同时结合东林乡山岭村试点工作,形成材料汇编,向全县推广。二是充实基层工作力量。从县林业局抽调8名专业技术干部,充实到相对薄弱的基层林业站,协助外业区划等技术服务工作。结合全县生态公益林护林员调整,从待业的林业院校毕业生中选聘1*名熟悉电脑操作的,作为专职护林员充实到基层林业站,参与林改材料的整理录入。三是搞好技术创新。鼓励和支持原林业站站长吴国华同志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开发了林权数据自动处理模块软件,加快了我县林改内业材料整理进度。四是举办多层次、系统化的技术培训班(内容涉及地形图判读勾绘、法律法规知识讲座、林改方案编制、各类表格填写、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应用以及检查验收等各个方面)。据统计,全县共举办林改培训班1*期,培训人员达38*多人次,印发林改指导性材料(如《――县林改业务培训材料》、《――县乡镇林改工作队工作提纲》和《――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材料汇编》等)46*多份。五是抓点带面,全面推进林改工作。各乡镇先选择两个群众基础好、产权明晰、形式多样的行政村作为示范村,强化内外业质量管理,以点带面,推动其他村林改工作开展。

5、尊重群众意愿,选择合理模式。按照省、市林改的政策要求,结合我县集体林地经营的实际状况,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对改革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做法。一是对产权明晰、相对独立的林业经营区、生态公益林和83年林业“三定”时核发无误的自留山进行巩固登记。二是对已落实承包、租赁、合作、转让经营的山林,符合林业法律、法规、政策的,予以确认登记;程序不够规范、手续不完备的,在尊重历史事实、依法依规、协商解决、补充完善的基础上,给予确权登记。三是对一些权属存在争议、千米以上无人承包的荒山、城镇建设预留地等暂不进行产权明晰。四是对集体经营的商品林,根据实际林况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选择适宜的明晰产权与经营形式。主要有:①划定自留山。对四至清晰明确,小块分散的个私林、农民长期经营的竹林、经济林和集体荒山迹地,划定为自留山,原则上按户划块,面积掌握在全村林地总面积的5-2*%之间。②落实单户承包经营。按照个人谁造谁有、集体山林均山到户的工作原则,落实家庭单户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③落实联户承包经营。对一些集中连片、难以分割的集体山林、荒山迹地以及村民合造、合股共有林,通过公开投标、公平竞争或林地租赁的形式,由若干户(3*户内)为单位,推选委托人与村委签定林木林地承包或租赁合同,确定每年或到期采伐时上缴林木承包基数或林地使用费。目前,我县林权区划登记面积63.*万亩,除了24.6万亩生态公益林按原有权属落实承包经营或由村集体统一经营外,其余38.4万亩商品林基本划分为四种经营类型,其中自留山经营6.1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9.2,承包经营(包括租赁经营)26.4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39.7,村集体统一经营2.1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3.1,其他经营(包括转让、股份合作、划拨等)3.8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5.7。

6、强化自查验收,确保改革质量。为扎实推进林改工作,确保改革质量,我县在林改工作中强化自查验收。*年7月14日制定出台了《――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办法》,随后,选择东石乡太阳村和富财村开展县级检查验收试点工作。通过补充完善,形成《――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材料汇编》,下发到各乡镇和相关部门,供参检人员学习,以便统一规范操作。同时,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林业局局长和县纪委常委、监察室主任任副组长、4名县直部门副科级领导、1名高级工程师和7名林改专业技术人员为成员的县级林改检查验收组和4个林改检查验收小组。*年11月初至2*年11月1*日,验收组深入全县9个乡镇112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进行检查验收,重点审查了96个林改任务村的所有林改材料,抽查了初审材料的整改情况,共走访了干部群众2*83人,占验收单位(村、社区)总户数的9.4%;共抽查宗地791宗、面积4.7万亩,分别占验收单位申请登记总宗地数和面积的1*.8%和7.5%。2*年11月11日开始,林改检查验收工作重点转入对各乡镇“林改工作责任状”的综合考核评定,主要是查阅各乡镇有关林改工作的文书档案和经费收支情况,并随机抽查两个整改村,对整改情况进行核实。通过考核评定,3个乡镇被评定为全面完成改革任务,6个乡镇被评定为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全县林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二、林改工作主要成效

三年来,我县通过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林区群众发展林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表现为:

1、稳定了山林权属,增强了林农发展林业的信心。通过改革,落实了自留山政策和“谁造谁有”政策,基本实现了“耕者有其山,权利平等”的改革目标;明晰了产权,落实了经营主体,有效保障了林农的合法权益;颁发(换)了林权证,让林农吃了“定心丸”,增强了他们管好自家林,大力发展林业奔小康的信心。林业生产逐渐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良性发展局面。如*五蒲村农民郑兴旺,*年底在县林业局的指导帮助下,投资25.5万元,在自留山和承包的林地上种植木瓜85亩。2*年初步投产,收入5.6万元。今年计划再筹资3*多万元,扩大种植至2*亩,全部木瓜投产后,每年可稳定收入6*万元以上。

2、提高了林农护林防火的主动性,森林资源得到进一步保护。通过改革,广大林农在取得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同时,也落实了管护责任,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护林难、防火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过去,由于森林资源属于村集体所有,村民护林防火的积极性不高,发生森林火警火灾时,往往是林业干部、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冲锋在前,村民很少自觉上山扑火。改革以后,村民护林防火的积极性明显高涨,基本做到了“管好自家山,看好自家林”。如今年春季,由西洪村引发的森林火灾蔓延到邻村东阳村界时,东阳村全体在家青壮年村民均第一时间主动赶到了现场扑火,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据统计,2*年1-11月份,全县共发生乱砍滥伐等林政案件45起,比上年同期减少11.6%,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

3、盘活了林业资产,促进了村集体和林农双增收。为确保基层组织正常运转,促进林农脱贫致富奔小康,我们在促进林农增收的同时,注意解决村财增加的问题。首先,通过改革,产权明晰、利益到人,解放了林业生产力,林农敢于投入,舍得投入,愿意投入,从林业经营中得到的收益明显提高,脱贫致富信心更足。其次,通过改革,落实集体山林承包、租赁和转让,村集体可以从林地使用费和现有林承包经营分成和林木转让款中,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我县许多村财空白村,通过林改,盘活了林业资产,每年获得3*-1*不等的收入,这些收益,村集体除了用于维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外,主要用于村道、自来水、村办公楼等方面的改造。部分村财收入较多的村,还加大了农村文化、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方面投入,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4、激活了林业经营机制,加快了山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为了确保林改成果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针对目前存在的农户发展林业经营规模偏小、经济效益无法得到发挥等诸多问题,我县按照“稳定体制,放活机制”的思路,积极引进林业加工企业,开发山区优势资源,同时鼓励企业以联办或定向收购等形式建设原料林基地。既让广大林农增加了收益,又解决了加工企业有资金、有市场、无原料的问题,实现了双赢,促进山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以我县2*年引进的竹浆粕项目为例,该项目依托我县和周边地区丰富的竹林资源,年加工竹浆粕2.5万吨,年需竹材原料几十万吨,项目投产后,每吨竹子的市场收购价可达4*元左右。据推算,仅此一项,可带动农民人均增收45*元,户均增收18*元,并可带动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篇9

摘 要 本文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认识的基础上,对贵州省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现状进行介绍,分析了林业产权制度在改革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并提出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贵州省 林业产权 制度改革

林改是以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改革,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项重大突破。集体林权制度革的实质就是林权的确定和流转,通过确定林权明晰权,通过林权流转盘活资产,使森林资源在林业资产增长过程中得到增加和优化,林农得到增收[1]。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对维护广大林农的利益、发展林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在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贵州省目前集体林权改革的问题,旨在为贵州省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一、贵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本现状

贵州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总体要求,分三步走,即2007年完成试点工作;2010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以“产权明晰”为核心内容的主体改革;2009年完成以“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改革。

2007年12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锦屏、瓮安、册亨、余庆、平坝、黔西、铜仁、白云、六枝等9个县(市、区)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07年12月试点县按照省委常委会议议定,省人民政府制发的《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意见》(黔府发[2007]42号)(以下简称《意见》)要求,紧紧围绕建立“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程序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集体林业产权制度,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开展了试点工作。2008年11月如期完成了试点工作任务,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林改明晰了产权,促进林业快速发展。二是林改推动了农村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林区社会和谐。三是林改让农民得到实惠,生态得到保护,促进了乡风文明。四是林改拓宽了林业投资融资渠道,多渠道增加林业投入。

贵州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全省林业干部职工的艰苦努力,正按照《贵州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据统计,截止4月底,全省共完成确权勘界1.28亿亩,占林改面积的97%,共勾绘宗地735.8万宗;完成数据录入640多万宗,占已勾绘宗地的87%;调处林权纠纷60221起,占总发生数72349起的83.2%;共发(换)林权证178万本,3794.9万亩,175万宗地[2]。

二、贵州集体林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007年贵州省先行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现已基本落实经营主体、产权明晰和确权发证的任务。大胆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建立林业投融资体制、林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成效逐渐明显。但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林农权利益的大调整,导致林权主体多元化、管理复杂化等等制度层面的问题未得到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的及时改善配套的必要支撑,出现了涉林矛盾纠纷增多、林木资源保护压力大、林地使用费征收难等系列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1.涉林矛盾纠纷增多。引发涉林矛盾纠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少数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造成森林资源转让不规范,程序不合法。二是林权证核发有纰漏,留下权属争议隐患。由于林改时间十分仓促,个别林改工作小组成员和林业技术人员责任心不强,在林地区划时不够认真,工作粗糙,造成四至不清、界线不明、证山不符等等,致使村民之间争林争地情况时有发生。三是自留山遗留问题较多,存在山证不符,有山无证,有证无山,自留山被占用或被村集体转让、收回造林等现象,诱发许多矛盾纠纷。

2.小农经营,难以产业化。林业的最终发展方向是规模化和产业化,但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林农家庭成为经营主体,由于小农经营自身的局限性,对林业产业的总体结构和布局认识不一,上规模的林业生产建设项目较难实施,这将严重制约林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的进程。针对林权分散、经营单位变小的实际情况,如何及时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如何引导林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是摆在经营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3.非公有制林业税费过重。制约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有两大因素:一是林权存在不稳定因素,市场准入率低;二是林业税费过重,制约了森林资源的培育、营造,也制约了加工业的发展。三都县目前征收以下税费:⑴育林基金12%;⑵维简费8%;⑶林业保护建设费5元每立方米;⑷农特税2个8%;⑸检疫费2‰;⑹运输证工本费每份2元;⑺增值税:原木13%,锯材17%;⑻城建和教育附加:增值税的8%(城建5%、教3%);⑼工商费2%;⑽管理费5%(省州县2:1:2);⑾所得税:利润的33%;⑿车船、印花税(征收森工企业)。锦屏县在办理运输证时,按每立方米统一征收200元。三都县统一向森工企业征收林业费金和农特税等。

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策

贵州省林改中存在的系列问题,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存在的条件,但主观因素比例较为严重,深层次原因是因为制度的缺失、管理缺位、服务不到位造成。因此,要从机制、制度建设入手,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顺责权利关系,规范职能管理,创新林业经营管理体制,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3]。

1.要尽快健全政策法规保障机制。国家和省林业主管部门要尽快研究出台适合于集体林权改革后林业管理的法规,尽快健全完善法规保障机制。集体林权改革后,林业经营呈现出了产权主体多元化,经营模式多样化的状况。林业管理的对象发生了改变,必然要求管理要随之而变。为适应这些变化,需要有适合于现有林业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出台。当前,最急切需要修订《国家林业部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国家林业局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两部规章,并将其上升为国务院法规,同时制定其实施细则。同时要全面疏理林业规范性文件。对建国后各个时期中央和地方制定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疏理,结合各地实际进行调研考量,保留可行的,清除不实用的,修改不符合、不适应林改后林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原有政策规定,破除政策,重新制定符合实际的,形成环环相扣、协调一致、运作顺畅的政策措施体系,指导管理林业生产发展。如对林农房前屋后、路边村头种植的零星木竹的砍伐、销售如何采取简易程序审批,做到少收费少限制,快砍快卖,及时解决农民手头紧等问题,要在政策规定上进行突破。

2.引导经营主体和模式的多元化。为实现更大的效益,要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整合资源,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引导林农开展新型的林业合作经营,把分散的林户组织起来,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尤其是在经营、销售等方面形成合力,允许经营主体和模式多无化,提倡联户经营、股份合作经营、企业原料生产基地等多种经营模式,分工协作以优化资源配置。

3.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要充分认识非公有制林业在林业建设中的作用,增强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意识,把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作为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坚决贯彻国家统一规定的税费政策,禁止向经营者及企业统一收取税费。(1)对非公有制森工企业,要确保原材料供应,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2)育林基金减少省、地留成比例,加大返还县级比例。在县级返还比例中,规定一定比例返还国有、集体、个人(目前是国有林场全额返还,集体、个人的未返还)。(3)对使用国家贴息贷款造林的乡村林场,造林大户,在国家贴息5年的基础上,省、地、县三级财政再贴息8年,具体办法由省林业厅、省财政厅制定后报省政府批准执行,允许商品木材产销见面,取消中间环节。

参考文献:

[1]东航,朱冬亮.中围集体林权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思考.社会主义研究.2006(5):79-81.

篇10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2009年,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召开,掀起了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新热潮。目前,全国已确权林地面积15.14亿亩,占集体林地的59.4%,发证面积11.36亿亩,占已确权面积的75%。

贾治邦指出,林地承包到户后,农民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由于农民对林木拥有了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原来的集体林由“我们的”变成了“我的”,过去担心的乱砍滥伐的情况不但没有发生,反而出现了全家护林、合作护林、精心护林的可喜局面。

农民通过精心经营林地、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收入大幅度增加。浙江省安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多元,其中仅竹产业一项农民人均收入就达到6500多元。甘肃省合水县农民胡振东2009年上半年在林下养鸡4万多只,产出已达到120多万元。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通过发展核桃产业,收入在1万~5万元的农户达1.2万户,山区农民收入首次超过了平原坝区的农民收入。

同时,贾治邦指出,2009年中央林业投入达到691.7亿元,增幅13.9%,创历史新高,强林惠林政策实现重大突破。

一是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进一步完善。森林经营首次列入中央财政预算,由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在11个省区和大兴安岭林区进行500万亩中幼林抚育补贴试点。林木良种补贴开始试点。林业机具纳入补贴范围。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提高,与财政部联合了《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制定了《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将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由每年每亩5元提高到10元,广东、福建、江苏、湖北、北京等省市将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每年每亩15~60元。造林补助标准从每亩100元提高到每亩200元。

二是林业金融政策实现重大突破。森林保险开始试点,投保面积2.7亿亩,保险金额1141亿元。林权抵押贷款规模扩大,林权抵押面积5430万亩,获得贷款217亿元。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进一步完善,各金融机构林业贷款规模达到240亿元,落实林业贴息贷款160亿元、中央财政贴息资金6.5亿元。

三是林业税费政策得到重大调整。颁布了新的《育林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林业部门过去从育林基金中列支的经费,明确由同级财政预算解决,延续了以林区“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