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范文

时间:2023-03-14 19:2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

篇1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技术 课程改革 成人教育

1.引言

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当前应用最广泛的一门学科,现在各行各业几乎都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学科覆盖面广,发展更新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人专科计算机教育呈现出与以前不甚相同的特点。如何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成人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加强成人教育的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对现在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

2.目前成人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专业定位不准确。

目前,我院成人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个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逻辑设计、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接口与通信、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维修技术、软件工程、Internet应用等。从课程开设的情况看,课程门类繁多,开设的课程主要为本科课程中该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和一些实用型课程的简单堆积与拼凑。专科层次的成人教育学生不同于全日制本科生,他们很多是在职的工作人员,业余时间不多,重新进入学校学了提高学历之外,还希望能很快掌握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应用到日常工作中,提高工作能力。因此,课程内容应该是面向实际,专业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掌握业务知识和计算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2.2理论课偏多,实践环节不足。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目前开设的课程来看,理论基础课居多,实践课偏少,课程开设的初衷是为学生提供较完善的计算机体系的理论基础,但其理论知识相对于成教专科学生来说偏难,他们本来基础就差,理论学习不够透彻,往往一知半解,而且,集中面授时间本来就有限,如果在这期间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而缺乏有效的实践指导,则恐怕学生无法掌握知识,更谈不上灵活应用,最后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各方面都只懂一点皮毛,真正做实际工作时却又显得知识技能不够。

3.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未来10年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成人教育作为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的教育形式,它承担的任务是职后教育,并直接地促进劳动者提高素质。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遵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律,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改革应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形成理论深浅适度、知识面宽、内容新、实践性强的新的课程体系。

4.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改革的设想

4.1优化课程设置,显示特色。

新的课程体系应淡化学科概念,紧紧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加大实践课的比例,增加实训的内容,选取与培养主线相关的知识,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及新方法新信息的传播,又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课程设计还应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比如在课程设计中,可以适当压缩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课时,或者是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加强应用软件类课程的学习,如CorelDRAW、Photoshop、office办公软件等。

4.2提高教师素质,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他们的教学思想和学术水平,知识面的深度、广度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还影响到学生的未来。由于当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现在大多数计算机专业教师都是在传统的继承式教学中完成高等教育的,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对陈旧,即便是计算机理论水平很高的教师,也只能不断地进行自我“充电”,更新知识,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教师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除此之外,还应提高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操作水平,培养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按教学要求设计相关课件的能力。

为了强化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使教学活动融教、学、做于一体,我们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中既具有相应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及操作技能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和专家到学校做兼职教师,担任相应的教学工作。兼职教师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熟练的工作技能、新技术和新工艺应用实例、典型的事故案例、优秀的企业文化资源等。他们作为生产实践领域的能手和专家,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后,可对专业和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提供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状况、人才需求信息、人才质量要求、管理制度及规范、企业文化发展等多元信息,推动学校的专业和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更加适应企业的需求。

4.3吸收优质的教育资源,实行开放式办学。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侧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实践课程较少,而就业市场则更需要技能型人才,毕业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以培训代替实践,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人才。目前社会上大型的培训机构,有从事培训有丰富的经验,有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其课程的开设也是经过多方面的专家论证,教材实用性强,有完整的实验实训配套;而且这些培训机构与企业联系密切,有一套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与这些培训机构联合办班,能够吸收这些机构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技能性技术,使学科专业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4.4采取考证、培训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多渠道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近年来,资格认证培训在全国相继发展起来,职业证书与个人上岗就业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成人高等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借助学校培训资源,坚持以应用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与技能为本,以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职业认证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把专业认证考试的课程纳入到日常教学之中。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后,根据自身情况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信息产业部的信息技术认证考试、劳动厅的职业资格证考试等,毕业后不但能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能取得专业资格证书。学生不仅在技术上可以建构坚固的知识结构,而且在实际应用能力上可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篇2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真题真做;岗位技能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社会日益广泛的应用,社会对计算机软、硬件的设计、开发、销售、应用、管理和维护等诸多方面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以社会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为导向,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岗位操作技能。

专业课程体系是落实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系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中,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结合本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在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传统课程体系的不足

教学改革前,我院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为:在课程结构方面,其课程结构安排基本上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缩简版,呈现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三段式结构。在课程间的联系方面,前导课程注重为后续课程准备基础理论知识。在课程内容方面,注重传授系统的,完整地理论知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紧密的联系,实践仅被作为理论的应用和验证而置于次要地位。

这样的课程体系是以学科理论为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缺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专业化、行业化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程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对计算机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介绍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实践环节上缺乏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和行之有效的手段,由此导致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方面缺乏力度。

2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2.1分析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科学定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所培养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认真分析其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确定所培养学生应具有的关键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素质。结合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要求,逆向推求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构成。

在大量的市场调查和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社会所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的岗位进行分析,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熟练进行软件开发、测试与维护,从事软件编码、小型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维护等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主要服务单位:从事软件开发、维护与销售的企业和需要信息化管理、维护的企事业单位。具体针对的岗位:JSP开发人员、数据库开发人员、数据库管理人员、网页制作人员、网站开发工程师以及软件销售、维护和市场推广人员等。

2.2注重课程体系的实践性,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

教学体系的建设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构建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到专业知识的结构、专业知识的内在规律,还应考虑到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言,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迅速,因此,需要设计一个既能相对稳定,又能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就业学习,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必然要以实践教学为途径。那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主导方向,选择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上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门类较多,且发展迅速,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阶段性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及未来发展呈现多样化、广泛性的特征。因此,注重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除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外,还应增加拓展性的教学内容,重视技术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的持续学习打下基础,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以满足学生毕业后自主学习的需要, 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变化。

按照上述思路,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系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根据高职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和岗位群的职业技能需求,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建立了由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结构,并确定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Java语言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ava Web应用开发、J2EE企业级开发、J2EE框架技术。职业技术课程以6门核心课程为主干,主要培养学生从事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技能。职业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直接上岗能力为出发点,注重就业岗位的社会需求,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以往存在一种误区,将实践教学集中于毕业设计阶段,忽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确定性,要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其规定的实践动手能力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因而,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首先应当注意到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于实践过程的积累,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全过程实践。

我院计算机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在每学期3周的小学期的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中,其教学内容以核心课程的实际应用和职业素职教育为主。主要内容有:静态网页制作、Java与Java Web综合实训、J2EE企业级开发综合实训、J2EE框架技术综合实训、职业能力训练等实训项目。

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实行“真题真做”,设计题目绝大部分来源于公司企业的实际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在设计过程中,公司的开发工程师到校给各课题组成员安排任务、说明要求并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实际开发工作中的要求及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并制定开发计划,使学生获得真实的软件开发工作的体验。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中实行“真题真做”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技术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同时,缩短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距离,完善了实践教学工作,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

2.3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篇3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课程教学;焊接模块;仿真技术;焊接工艺卡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24-01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化的时代。同时,网络知识、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也给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焊接课堂理论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网络技术,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上的重点和难点,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在焊接实习中应用仿真模拟技术为焊接实习节能降耗和减少对学生的伤害。

一、应用计算机技术改革焊接课程教学模式

焊接实训技能课,由于受到理论学习程度的限制,无法深入,导致学生对焊接过程难以理解很深,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通过对焊接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声、文、图集于一体,借助动漫功能,可以逼真地模拟焊接过程,同时添加解说,这样传递的信息丰富而形象生动,使得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量和感性认识,便于学生联想,激发创新思维。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

二、应用计算机技术完善焊接课程教学手段

在焊接实训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把操作要领一一演示分解,还可进一步通过让同学们看视频,揣摩技术要点,然后到焊接实训场地边对照分解动作边进行训练。在焊接实训中,由于焊接设备有限、焊接工位少、劳动强度大,通常是3~4个同学一台焊机,一人进行焊接操作练习,其他人在旁边观察并帮助纠正错误的操作姿势,其中有一个同学通过数码相机或手机将焊接过程进行录像,焊完后共同分析焊件的质量优劣并对缺陷进行说明可能出现的原因,回放看录像以便在下次的操作时予以改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应用计算机技术设计焊接模块,注重差异化培养

要承认学生在学习上存在能力和个性差异的现实,研究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特色,分解成若干难易程度不同的模块,如设计以焊条电弧焊、埋弧焊、二氧化碳焊、手工钨极氩弧焊等焊接方法模块,将焊接工艺、焊接设备、焊接缺陷、焊接应力和焊接变形、焊接安全、焊接材料等理论内容融在这些模块里,在焊接方法的大模块下,再根据水平焊、立焊、横焊、仰焊等焊接位置来设计小的教学模块。这样,才有培训主线,目标性也比较强,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动手的积极性,从而增加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四、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焊接实训

仿真模拟技术是指使用仪器设备、模型、计算机虚拟技术,以及利用场地、环境的布置,模仿出真实工作程序、工作环境、技术指标、动作要求,进行科学研究、工业设计,模拟生产、教学训练和考核鉴定等的一项综合技术。近年来,随着焊接基础理论和试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焊接过程数值模拟和专家系统得以迅速发展,从而可以使焊接加工技术逐步从“技艺”走向“科学”。通过计算机可以对焊接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数值模拟。

职校学生焊接实训主要以中、初级焊工为主,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通过引入多媒体仿真教学系统,利用计算机为基础,通过人机交互让学生更多地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整个教学进程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在仿真模拟实习过程中,学生与实习对象能进行交互,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参与仿真,建立起使人感到身临其境的“交互式虚拟现实世界”。仿真模拟过程具有“沉浸―交互―构想”三个基本特征,以虚拟现实技术创造虚拟环境,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其中的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同时学生与虚拟环境之间可以有多维信息交互作用,学生从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的虚拟环境中,可以获得对实习对象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五、应用计算机技术编制焊接工艺卡指导实习和生产

下图是计算机技术在焊接中的应用领域示意图。

实现计算机编制焊接工艺卡可准确、快速地替代手工编制,并可实现实时查询功能。这样编制出来的焊接工艺卡可形象直观让学生进行实习和模拟生产。

总之,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既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焊接课程的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更有效地优化焊接课堂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提高学生焊接实训技能。

参考文献:

[1] 许莹.焊工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篇4

关键词:实验教学;云计算实验平台;实验模式;实践创新

引言

云计算技术是近年来计算机和互联网领域的研究热点,云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和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因而云计算课程正逐渐成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目前,国内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云计算相关的课程,在培养云计算专业人才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1-2]。为促进学生掌握云计算相关技术,培养学生的云计算设计和应用能力,河海大学在物联网工程专业开设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课程,主要介绍云计算的基本理论、关键技术以及云系统的架构和应用。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云计算的解决方案,掌握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部署云平台,进而在云平台上构建相关云应用。由于云计算是来源于互联网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技术,是虚拟化、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负载平衡等多种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成果,云计算技术的实践性、时代性与发展性,决定云计算是一门以实践为中心的课程,因此实验环节对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对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探索和实践,通过构建实验平台、优化实验内容、创新实验模式、强化综合设计训练等措施,帮助学生掌握云计算的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更有竞争实力。

1构建云计算实验平台

为了给云计算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提供实验环境支持,笔者采用“IBMOpenStackSolutionforSystemX”云平台解决方案设计企业级私有云架构[3],构建基于OpenStack的云计算实验平台并在其上部署虚拟桌面、分布式计算等应用环境,按实验需求分配基础设施资源,提供实验教学的软硬件环境支持。OpenStack是一整套云计算开源软件项目的综合,旨在为公共及私有云的建设与管理提供软件,实现基础设施级的资源配置。基于OpenStack的云计算实验平台根据用户需求快速创建实验环境,为云计算课程以及其他物联网专业课程提供应用开发和环境管理服务。云计算实验平台框架如图1所示。云计算实验平台的物理设施资源包括网络、计算和存储设备等,通过使用虚拟化技术KVM对底层硬件进行虚拟化,形成统一的虚拟资源池[4]。云计算实验平台中部署了OpenStack的核心服务组件,包括存储服务、计算服务、镜像服务、认证服务、网络服务等,以提供实验所需的软硬件资源管理;同时还配置了开源的网络资源监控工具Ganglia和Nagios,对云平台的运行状况及性能进行实时监控。Nagios用于监控云平台的主机、网络和服务状态,Ganglia用于监控系统资源负荷情况。在基于OpenStack的云实验平台下配置常用的云应用工具,如数据库、桌面云系统、分布式数据处理和存储平台Hadoop等。桌面云系统为实验教学提供一种自主创建和管理虚拟机实验环境的方式,采用VDI(virtualdesktopinstructure,虚拟桌面架构)模式构建。云实验平台将实验所需的软件环境制作为镜像,需要时再利用这些镜像创建虚拟机,学生只需获得使用权限,通过桌面云登录到虚拟机,就可获得所需的实验资源。云实验平台下的Hadoop应用环境为分布式数据处理的相关实验以及专业工程实践提供环境支持和展示服务;在OpenStack云平台中部署Hadoop,不仅能充分利用云平台中未被利用的计算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器资源利用率,还可简化Hadoop集群的部署工作,大大提高实验环境的部署效率。

2产学合作,优化实验内容

云计算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动手对云平台进行操作和配置,加深理解云计算的理论和架构并掌握一些云应用构建和部署的经典技术,最终能够利用云平台开发各种应用。围绕这个目标,河海大学与IBM公司合作共同建设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云计算实验的关键内容和实验项目,帮助学生对所学理论和技术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IBM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平台支持、教师参加IBM的云计算技术培训等各种方式,积极吸收云计算企业的前沿科技成果;充分利用IBM公司提供的云平台资源实施相关的实验项目,设计IaaS、PaaS以及SaaS相关的实验项目并持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在IaaS级别上的实验项目主要是对开源云平台OpenStack的部署和应用。通过安装和配置OpenStack核心组件,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基础设施云架构,从而理解怎样构建公有云和私有云;学生采用脚本安装或源码安装方式搭建一个多节点的OpenStack云平台,安装OpenStack的主要组件服务并对OpenStack云平台实现基本的操作管理,掌握IaaS平台对基础设施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模式。在PaaS级别上的实验项目包括Hadoop以及IBMBlueMix平台的应用。学生通过搭建一个Hadoop集群的分布式计算平台,熟悉其核心组件,同时自主研究大数据分析算法,对现实中海量数据处理场景进行分析,并在Hadoop集群环境中处理实现。BlueMix是IBM公司推出的PaaS公用平台,学生在BlueMix平台配置开发环境,可以实现移动应用、Web应用、大数据应用和物联网应用的开发和部署[5],通过自主研发和实践操作理解云计算PaaS平台的可靠、高效以及高可伸缩的处理特点。在SaaS级别上,以IBMWorklight开发环境为核心,将云计算和移动开发相结合,设计海量并发移动应用开发等案例。这些实验内容的设置,旨在通过实践教学结合行业云应用案例,帮助学生掌握云应用的特点以及构建、部署、运行和管理云应用的相关技术。学生通过实验可以了解虚拟化、集群管理、云平台资源分配、云应用部署和等多种技术内容,加深对云平台层次模型的理解,提高云平台的实践技能。教师在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补充实验项目,结合物联网专业的其他实验教学平台,开发与工程训练与工程应用相关的实验项目,如与移动流媒体应用开发实验平台相结合,在云计算平台部署后端移动视频直播服务器,实现手机视频即拍即传、手机视频直播和点播播放功能,设计基于云平台的实时移动视频应用实验项目,作为开放性实验。

3依托在线课堂,探索实验教学新模式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对实验素材进行整理和测试并补充完善相关的理论知识,编著出版针对本科生层次的云计算实践教程,使学生能够在教程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同时对课程进行在线课堂建设,整合包含视频、PPT、文字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实验素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由于云计算技术发展迅速,平台更新快,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需要通过网络资源获取,因此在线课堂应密切关注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动态,紧密跟踪主流云计算平台与技术,及时更新技术资料和知识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依托在线课堂,教师应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强化课前预习(在线)和课后拓展(在线)环节并在课堂实验中增加研讨内容,逐步打破传统的单一课堂实验模式,形成“课前预习(线上)+实验研讨(线下)+课后拓展(线上)”的混合型实验模式。在线课堂的开放性和云实验平台的共享性决定课程采用混合型实验模式具有先天优势:学生可以随时提前进行实验预习和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网络平台传给教师审核;教师可以在云实验平台上验证学生提交的实验作品;课后拓展实验所需的软硬件资源可以通过远程登录云实验平台申请分配,并通过虚拟桌面的方式获取。在混合实验模式下,教师在实验前准备相关知识点的视频和阅读资料上传到在线课堂,并为学生制订可完成的预习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自由自主地完成与实验相关的预习任务;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并进行互动讨论,让班级同学以小组形式开展协同学习,将实验任务落实到组内的每个成员;实验验收时由各组讲解相应内容,教师与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提问,参与讨论;要求学生在实验后在线提交实验作品和实验报告,根据学生表现和实验结果打分并计入课程总成绩。混合型实验模式打破传统实验方式对实验场地和时间的限制,让学生自主决定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难度,解决学生学习意愿与资源供给的矛盾,从而有效提高实验效果。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线上学习、线下动手实践和讨论的方式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不仅轻松学习专业知识,还可锻炼自主学习能力、自控能力和表达能力。

4强化综合设计训练

对于云计算的初学者和本科层次的学生来讲,课程教学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快速建立云计算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实验操作直观了解云平台的使用,在此基础上再深入了解和剖析云计算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实现模块,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课程教学的进度实时安排实验内容,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及时消化理解课堂所授知识点;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课堂实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对云计算进行深入学习和实践,完成拓展实验项目。学生以课外小组的形式提高学习,学习主题不限,可以是IaaS/PaaS平台搭建配置,也可以在云平台上进行应用开发,或者设计一套从底层到应用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以PaaS平台BlueMix为例,该云平台具有强大的灵活性和兼容性,不限制开发内容和开发工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在该平台实现与硬件、网络、软件开发相关的应用并且即时到互联网。课后拓展实验环节注重综合能力训练[6],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在开放的实验环境中设计开发云计算应用系统,逐步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表现突出或者在公有云平台上优秀作品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国家、省部级组织的云计算相关赛事,如云计算应用大赛、IBM公有云平台开发大赛等,利用学科赛事训练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7]。通过自主学习和参加竞赛,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最先进的软件开发模式,掌握最新的云计算技术,提高云计算设计和应用能力。

5结语

篇5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学时分配;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2-5531-02

Discussion on Teaching the Course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in the Speciality of Computer

ZHANG J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otou 014010, China)

Abstract: The discussion on teaching the course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includes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teaching, period assignment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Through near three year practices, the teaching effect is good.

Key words: multimedia technology; period distributi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1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从多媒体技术原理和应用的视角,对多媒体的主要应用领域和相关技术做了全面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多媒体音频处理技术;计算机动画;多媒体视频处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压缩、编码技术;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和著作工具。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为今后开展多媒体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第1章多媒体技术概述

重点: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多媒体数据的特性与表现形式,多媒体关键技术。

1) 多媒体的概念 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定义、分类。

2) 多媒体数据的特性与表现形式掌握多媒体数据的特性与表现形式。

3) 多媒体关键技术 理解多媒体关键技术。

第2章多媒体计算机系统

重点: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磁存储系统的工作原理,显示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1)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3) 磁存储系统及工作原理掌握磁存储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磁盘阵列RAID技术。

3) 显示系统及其工作原理掌握液晶显示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显卡的工作原理。

第3章多媒体光盘存储系统

重点:光盘的结构与记录信息的原理。难点:光驱读取光盘的方式。

1) 光盘存储系统了解光盘存储系统的特点和分类,掌握光驱读取光盘的方式。

2) 光盘的标准了解常见光盘的标准,掌握VCD和DVD技术的区别。

3) 光存储介质的结构与工作的原理掌握光盘的结构与记录信息的原理。

第4章多媒体音频信息处理

重点:音频文件的格式,MIDI的工作原理,音频处理软件cool edit。难点:音频信号的数字化。

1) 音频信号及其概念 了解音频信号的形式,理解声音的三要素。

2) 声音信号的数字化掌握模拟音频信号的数字化过程。

3) 声卡理解声卡的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

4) 音频文件的格式与处理软件理解声音文件的格式,掌握音频处理软件cool edit

5) 乐器数字接口---MIDI了解MIDI系统的组成,理解MIDI的工作原理。

第5章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重点:图像处理中的色彩学知识,图像文件格式。难点:图像数字化过程,PhotoShop用法。

1) 数字图像处理概述了解数字图像的概念,理解图像的分类。

2) 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研究内容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研究内容。

3) 图像与图像数字化过程 掌握图像数字化过程及原理

4) 图像处理中的色彩学知识理解色彩模型、色彩三要素、颜色深度和位平面

5) 位图绘画与编辑理解滤镜、通道、图层、蒙版的概念。

第6章计算机图形学与图形处理技术

重点:矢量图格式的特点,三维真实感图形的生成技术

1) 计算机图形学概论了解图形的概念,理解图像和图形的区别。

2) 三维真实感图形技术掌握三维真实感图形的生成技术。

3) 矢量图格式与绘图软件理解矢量图格式的特点,了解常见的绘图软件

第7章多媒体视频信息处理

重点:视频的数字化过程,视频文件的类型,YUV模型。难点:premiere的使用。

1) 视频基础知识理解视频的定义、了解视频的分类

2) 广播电视信号及其标准了解广播电视信号制式,理解YUV与RGB彩色模型。

3) 视频的数字化过程掌握视频的数字化过程,理解数字视频的采样格式

4) 视频文件的类型和处理软件理解视频文件的类型,掌握premiere的使用。

第8章计算机动画

重点:计算机动画的主要技术与方法

1) 计算机动画的概念理解计算机动画的定义。

2) 实现计算机动画的主要技术与方法理解计算机动画的主要技术与方法。

第9章多媒体数据压缩与编码

难点:统计、预测、变换编码的工作原理,JPEG和MPEG压缩编码和算法。

1) 数据压缩编码技术概述理解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理解对称压缩和不对称压缩。

2) 统计编码、预测编码、变换编码理解统各种编码的思想。

3) 静态图像压缩标准JPEG和运动图像压缩标准MPEG掌握 JPEG和MPEG压缩编码原理。

第10章 多媒体电子出版物与著作工具

重点:理解多媒体著作工具的分类。难点:掌握Authorware的使用。

1) 多媒体著作工具了解多媒体著作工具的特点,理解多媒体著作工具的分类

2) 常用多媒体著作工具介绍了解常用的多媒体著作工具,掌握Authorware的使用

3) 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

4) 实验教学环节

3 结束语

为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在近三年的教学过程中以“案例教学法”为导向,围绕以上教学内容设计了很多视频、音频、图像、动画方面的实用案例,这些案例都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应用到的,例如在图像处理中制作个人证件照,视频处理中给视频制作字幕配背景音乐等等。在课程结束时,绝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多媒体作品,部分同学还将自己的作品上传优酷等视频网站,有很高的点击率。实践证明,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钟玉琢.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辅导与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林宗福,多媒体技术基础实验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8-1959-02

Study on Curriculum Reform of Applied Computer Technology in Vocational College

WEI Yan-jun, YANG Ming-li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hangqi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angqiu 476000,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main question on the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proposes projec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he design pattern of the applied computer technology, studies the general goals and the content of the professional core curriculum, and discusses the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Only tightly arounds the field of expertise and professional job group representation requirements, the curriculum reform will receive actual effect.

Key words: applied computer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reform

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最终都必须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教育层次、类别的区分,也集中反映在课程观、课程模式、课程内容等之间的区别。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类别特征、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区别,也集中反映在其课程体系之中。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引入了能力本位的观念,学习借鉴了国外一些经验,改革了课程内容,增大了实践环节,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整体课程模式和体系上还没有根本的变革[1]。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习国外经验与结合国情的关系尚未处理好;课程体系偏重以学科理论为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缺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专业化、行业化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程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对计算机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介绍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实践环节上缺乏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和行之有效的手段,由此导致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方面缺乏力度。

1课程改革的思路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主要经历了课程体系构建、核心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三个阶段。课程体系构建是课程改革的基础,本专业根据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了“IT职业能力培养渐进式”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通过“职业准备课程”、“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和“岗位技能应用课程”逐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在核心课程建设过程中,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模式,坚持“一个模式、两条主线、三个结合”的原则,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2]。

1)一个模式

以工学交替为模式,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交替进行,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理论知识,在学习中完成工作任务,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2)两条主线

第一条是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中活动与知识的关系来设计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软件产品生产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每个项目的学习都围绕“网络商店网站”、“企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等典型应用软件产品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第二条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真正以“能力”为主线来设计课程。按照工作的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来确定课程设置。同时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地理解为重复的、刚性的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培养,开发学生在复杂的工作关系中做到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

3)三个结合

一是企业与学校结合。一方面注重引进企业软件产品开发项目资源,将企业软件开发项目分解成教学实践项目和任务;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结合,不但组成联合课程开发小组共同进行课程开发,而且邀请企业教师进行教学实施,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气氛。二是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结合。依据程序设计员国家职业标准、企业和软件行业对应用软件开发人员的实践能力要求设置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和职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将实践教学分成基本技能训练、项目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等模块,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始终。三是知识学习与职业发展结合。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要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重视与学生终生职业生涯发展密切相关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关注学生毅力、自信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愿望的培养。

2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在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优质核心课程的确定和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核心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整个专业课程建设的效果。本专业课程组通过抽调骨干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和聘请行业技术专家、企业一线专家召开论证会的方式,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多方论证,并围绕工作岗位的需求,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确定了《应用软件开发技术》、《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SQL Server2008数据库应用与开发》和《嵌入式应用与开发》四门课程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对核心课程提出了建设总体目标为:组建专兼结合的核心课程建设团队,制定各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以及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评价标准,并开发出保障教学效果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核心课程的建设,带动本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个核心课程改革小组的成员严格按照依据工作岗位定位专业目标、依据工作任务确定课程设置、依据职业能力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开发经历了课程定位确定、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项目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设计、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实施与反馈六个阶段。

四个核心课程小组根据各自课程的特点,结合能力模块,提取出每个课程的专业培养目标,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训练、专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起来,以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项目为主线,将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突出工作过程,主要考虑以下几个环节所涵盖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需求分析是分析用户需求的过程。主要工作任务是确定待开发软件的总体要求和适用范围,确定相关的硬件、支撑软件的要求、项目决策与解决方案等。

项目计划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的总体工作量进行估计,并结合各自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对项目的进度进行安排,也是对日后项目进展进行监督的一个依据。

概要设计主要工作任务是模块分解、确定软件的结构、确定模块的功能、设计模块间的接口、全局数据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等。

详细设计主要工作任务是界面设计、每个模块的实现、局部数据结构设计等。

系统实现是将软件设计以程序代码实现的过程。主要工作任务是编写模块代码、调试程序、组件编程、组装系统模块等,并完成用户文档的编写。

产品的是在软件产品的开发基本完成之后,将产品成用户可方便安装或者使用的形式。

3教学实施过程改革

无论是课程体系的构建、核心课程的建设还是教学情境的设计最终都要落实到课程的实施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了保证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专门成立了课程改革和质量监控委员会。选派骨干教师,配备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成立核心课程改革小组,并配备充足的教学设备、建立有效的保障体系,保障课程改革的实施,同时,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监督教学实施效果。从而使课程改革的成果真正落实到课堂,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

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知识水平、能力水平、认知水平、认知网络和认知特点,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六步教学法。

1)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或“问题牵引”等不同的任务提出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通过案例演示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对于部分实现的程序,教师边分析边实现,由老师讲解关键代码,在后面的环节学生可模仿完成功能实现。教师要为每一章内容精心制作具有动态效果的幻灯片,以及便于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实例代码,随堂演示,条理清晰,并在开发环境中演示实例代码运行效果。教师在示范时应注意编程的规范性,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3)项目实战以仿真软件企业项目组的形式进行。教师分配任务,根据需要成立若干项目组,每个项目组配置一个项目经理(学生担任),项目组成员明确分工,分组讨论任务的实施方案,在小组内部形成明确的任务实施方案后分头实施。不仅能够培养学生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各司其责”的团队合作精神[3]。

4)任务实施完成后,先在小组成员内部互检并讨论存在的问题,最后与教师互动解决存在的问题。在该环节中进行师生互动,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5)小组成员派代表汇报任务完成情况,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照考核标准进行评价。

6)教师对学生实施过程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总结,小结本学习情境,布置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安排能力拓展项目。并利用网络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注重学生课后学习过程监控。

4结束语

课程改革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改革过程中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走适合自己发展之路,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多层次的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课程观,理解和把握职业教育课程的真正涵义,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我们的课程改革才会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陈娟.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4):148,150.

篇7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 高职院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xplore Vocational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eaching in the Era of Big Data

KANG Lili, CAO Jun

(Chongqing Energy College, Chongqing 402260)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cloud computing, after the mobile Internet, ushered in the era of big data,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big data,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Summarizes the main issues currently Basic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vocational colleges exist. In the era of big data presents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s in terms of content to keep up with the rhythm of the times, the upgrade room management system, save the data, the reform of the student evaluation methods, and taught to be as professional services.

Key words era of big data; vocational colleg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1 大数据概况

2013年5月10日,阿里巴巴CEO马云在淘宝十周年晚会上,做卸任CEO职位前的演讲时,马云说:“大家还没搞清PC时代的时候,移动互联网来了,还没搞清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大数据时代来了。”在IT这个日新月异的产业,不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科技浪潮,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我们又迎来了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大数据。

大数据时代来了,那什么是大数据呢?百度百科对大数据进行了如下定义,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或这样的定义,大数据,或称巨量数据、海量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集成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①

大数据归纳起来有4V+1C五大特点:(1)多样Variety。数据产生的来源多样性决定了数据的多样化,有结构化的数据,更多的则是非结构化数据,比如网页、图片、音频、视频等数据。(2)海量Volume。由于网络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每天产生的数据量由TB级别上升为PB,有观点认为,现在只需要两天我们就能够产生自文明诞生以来到2003年所产生的数据总量。(3)高速Velocity。短时间内能够产生海量的数据,这也就要求必须能够快速地对这些庞大的复杂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为快速决策提供支持。(4)价值Value。大数据蕴藏着大价值,数据存储和挖掘技术的有力保障之下,大数据是我们新的获取价值的源泉。(5)复杂Complexity。显而易见,大数据的产生复杂多样,对数据的存储以及如何在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用信息也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②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把物体连接网络,接受我们的控制和使用,云计算为海量数据的处理提供了可能,移动物联网也为数据信息的传输提供便利,以及PC电脑、平板电脑、手机,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等终端设备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数据。这些庞大的数据,无论是在经济领域、政府领域、文化领域还是教育领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决策过程将不再依赖于经验和直觉,而是根据对收集到的数据的处理加工,挖掘关键信息,提供决策依据,基于数据分析的决策将是未来的核心特征,我们将迎来循“数”管理的模式,当今社会,数据将成为核心竞争力,三分技术,七分数据,得数据者得天下。

对于教育来说,积攒下来的庞大数据如何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利用,如何改变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如何使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将是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

2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授的主要内容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分类、特点(概述),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及信息的表示;第二部分是microsoft office 常用组件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及frontpage基本操作;第三部分是网络基础知识及信息安全的介绍。计算机行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课本知识的更新远远落后,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学生知识水平差异较大,课堂授课难以面面俱到。学生来源由于城市和农村的地域差异、统招生、单招生、三校生等组成差异等等,使得生源多元化,学生组成复杂、录取分数不高、理论知识基础相当薄弱等现状,这促成了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多样化,因而学校很难顺利组织和实施统一的教学活动。(3)实训条件受限。学生实训水平参差不齐,对课堂教师教授内容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不可能达到一致,这就导致了教师布置同一实训任务,有部分学生在上课时间结束之前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而计算机机房的机器都装有系统还原,上一次课堂上机没有完成的实训任务难以在下堂课继续。③(4)考核评价缺乏个体化。由于个体的差异,每名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在课程结课时,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往往注重的是最后结果,对学生整体进行统一的同水平要求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应该进行个体的纵向比较,而不是总体的横向对比。衡量的标准应该是每名学生相对自己进步的大小,而不是学生距离统一考核目标的远近。(5)普及性授课难以满足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不同要求。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授课内容单一,而不同专业学生在就业岗位上对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要求各异,课程教学和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的脱节。

3 改革思路探讨

(1)更新教学内容。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在大数据时代,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原有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把计算机及应用新技术穿插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在计算机的发展阶段中,介绍新型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神经网络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等;在计算机硬件系统中,新型存储器、时下热门大数据的存储技术、3D打印机讲解;在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特别是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介绍、当前流行手机APP功能介绍;办公软件部分要重视在线帮助和联机协作;计算机网络部分,伴随网络而产生的大数据的存储、管理、挖掘及分析,以及移动互联网的介绍。(2)保存机房实训信息,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成大数据,挖掘信息,客观评价学生的进步。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对数据的存储技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难得到一套新型的机房管理软件,不用配置高端的设备,借助某些平台利用网络,我们能够保存每一台计算机的节点信息,学生能够更方便地完成任务,而且通过这些数据信息,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一系列的比较,也能够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进步。(3)根据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每一位高职大一学生都需要学习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授课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调研,以确定本专业个性化教学内容。一方面,计算机教师需要和本专业相关资深专业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调研本专业毕业生在核心就业岗位上的任职需求,了解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经过调研,结合计算机教学内容,设计符合专业岗位的项目案例,真实模拟岗位环境工作过程,让学生提前打好就业基础。(4)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和教师的解放。随着这场大数据革命的到来,充分实现教育信息化,对课堂的把握不再依赖于教师的经验,而是通过教学数据更精准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堂调节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教师只需要进行相应的监督和指导,扭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窘况。

4 小结

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让大数据辅助我们的教学。

注释

①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039).

篇8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改革

计算机技术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着网络化、多功能化及行业化的方向发展。与之相对应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发展则显得相对滞后。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专业化的计算机教育欠缺,学生始终停留在计算机基础理论和简单程序的操作上;人才短缺匮乏,普遍表现在专业实践技能强的学生少;此外,教师队伍也未能及时更新知识体系。

据有关媒体报道,到2015年,重庆市的电子信息产业要占工业销量产值的三分之一,将有超过1亿台电脑在重庆生产,形成年产值7000亿元的产业集群。目前,我市的IT人才缺口约在6万~9万人。调查数据中显示,按照我市IT产业的发展规划,实现产值2500亿元时,人才缺口将高达30万人。

1确立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和规划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职业素养培养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价值取向,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计算机主要是培养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维护、程序编写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庆地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高职专业定位的岗位主要有平面设计师、动画设计师、影视编辑员、网站设计师、IT产品营销师、文秘、排版技术员和程序员等。

根据以上培养目标,可将计算机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块。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社会需求和应用软件的变化,灵活地设置和改变专业及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践方面,采取了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设计和实践教学方法。其中公共课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英语、法学概论、哲学、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等。专业基础课包括:电子线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等。专业课包括: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数据库应用及程序设计、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基础、软件工程等课程。在课时数的比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保证学生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的同时,还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2计算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设想

2.1深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设计方式为,在第一学年的暑期安排顶岗实习。通过一学年的计算机基础实训和微机组装与维修的基础知识学习,然后利用暑假,进行顶岗实习。进行办公技能和微机组装与维修的顶岗工作;在第二学年的暑假安排顶岗实习,将在程序设计、网页制作、软件开发、计算机网络应用等课程,进行顶岗实践;第三学年就进入毕业设计学年。前半个学年安排专业综合技能课程的学习,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最后半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并根据岗位需求,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项目开发、软件编程、软件测试、网页制作等专业性工作。

2.2确立符合岗位需要的教学方案。对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和合理分解,确定专业能力规格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关键,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应以实践能力培养规格要求为目的,合理的安排各教学环节,构建新的知识理论,结合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通过国家相关部门或企业认证的考核鉴定并取得岗位证书和等级证书,达到培养目标。

2.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先进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解决时间与内容多的矛盾,进一步开发教师授课能力和创造力,形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大大缩短教学时间,为实现学分制,弹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2.4建立教师培训体系。教师专业素质培训包括两方面:一是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跟上专业发展步伐,及时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二是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培训,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现代化教育理论等。

3构建市场项目认可的考核制度以适应院校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市场对毕业生的认可度同类院校排名靠前的优于排名靠后,关于计算机专业只是针对个别理科院校有所差异。但是因为行业分工体系的不同,技术工种的认可度也逐渐提高,在中小企业中已经有了重新的认识,而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是基于传统的认可度。创新型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对应聘者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同。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高职毕业生仅仅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综合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考核模式上,突出实践教学的要求。以项目或者作品考核代替笔试。要求学生平时必须在设计上花很多时间和精力,通过作品设计又可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改变传统的评价手段和方法,结合市场项目采用阶段评价、过程评价、目标评价等多种评价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评价形式结合课堂表现、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等情况,更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和能力,用市场需求认可度来完善现有课程评价考核中的不足。

4结束语

一直以来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缺乏且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改革其专业教育体系和课程方案的设计,包括职业教育体系的规范和监控,因此,为了保证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健康发展,除了要重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外,还要在课程分析、课程方案实施、课程方案评价等环节上多花时间。

参考文献:

[1]董红安.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的思考[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

[2]吕岩.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0

[3]付光.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

作者简介:

李芳(1979~),女,山东人,在读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及网络安全技术、软件可信技术等

篇9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

我校属于地方省属院校,教学和科学研究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产出地方需要的应用性成果;大力开展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各种服务活动,形成为地方全方位服务的体系。同时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通过校企联合等措施来完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按照“面向行业、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的思路进行改革,建立以校内技术中心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育人模式。以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衡量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志。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具有操作技能高、创新能力强、知识体系宽、综合素质高。

2 课程体系定位

2.1 重视实践教学,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以“实践、实用、实干”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探索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实习形式,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自于教师科研、生产实践和企业需要;理论教学要有鲜明的实践导向;加强基地建设,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教学能力,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学习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锻炼。

2.2 发展应用学科专业,开发应用型课程

根据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课程内容,在课程中及时融人最新科技成果,使课程设置处于相对稳定和不断更新的状态之中。在硬件方面的改变,教学校怎么样建立职业场景,创建学习工厂;在软件方面的改变,改变教师队伍的结构,提升他们的素质,引进新的技术,引进新的课程和创新教学方法;在机制方面的改变,建立的是一个人才知识、信息和创意的通道,基于该通道学校就可以对整个人才培养进行流程化的改革,建立起新的激励机制;在文化方面的改变,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体、以学习者为主体,体现价值创造的导向,把创新这种精神植入到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对行业信息化应用解决方案的创新,促进了地方传统行业向互联网+的转型,并以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制造业升级的技术支撑。

3 实践课程体系探索

3.1 优化各类课程设置。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既有根据学生的共性发展要求和学科发展要求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又有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及市场需要设置的专业方向课程;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确定为三个方向,应用软件开发和网站开发和手机APP开发。其中应用软件开发对应课程分别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Linux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网站开发方向对应课程为:网页制作、动态网页、PHP源码开发,MySQL数据库;手机APP开发对应课程为:Android应用开发;学生按学科大类人校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选学科、选专业、选专业方向、选课程、选教师,可以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修读辅修课程、双专业、双学位,甚至可以进行特殊培养。

3.2 注重实践创新能力。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把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等活动与学生的培养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将课外科技活动引入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体现出培养学生具有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进行科技创新能力锻炼的实施意见。在教学方式上倡导任务驱动式教学,其特点是任务在前,研究探索、动态思维。以科学问题为先导,以解决问题的设想和试验为途径,从实验结果一步步地推出结论,该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希望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导下,能够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互联网+战略实施、科研应用前沿方面推进地方高校升级发展,使河北科技学院在发展转型、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以及产业服务等方面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同时实现行业对高校专业办学的高度认可,有效提升本专业的区域行业影响力。

3.3 改进教学评价制度。

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是发现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要方面,学校要合理制订人才评价的标准.采用多种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单一标准,要更加注重形成性、动态性、综合性的评价,考核内容要更加注重学生利用知识、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过去单独以机械再现知识的记忆型考试方式为主的知识检测方式和学习评价方式。

围绕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互联网+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促进河北科技学院转型发展,在京津冀地区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在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要满足企业、岗位能力、职业素养以及个人发展需求,培养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为了让学生所学更加贴近社会需求,课程设置中引入企业工程师授课,目的让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早确定就业方向,更有效地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除了将企业工程师请进来,还引领学生走出去,在企业中完成实习实训,使学生及早获得企业经验。

参考文献

[1]孙峰,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26―28.

[2]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34―37

篇10

关键词:虚拟机技术 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课程 应用

中图分类号: TP3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a)-0019-02

1 虚拟机技术概述及虚拟机软件特征

1.1 虚拟机概述

虚拟机分为基于软件方式的虚拟机和硬件方式的虚拟机两种,一种是当前运用最普遍的虚拟机,另一种是寻求发展的虚拟机,目前我们探究的是前者。对环境适应性质的加强是很有必要的,使分区独立得以改善,也使计算机改革和创新得以完善,对完整计算机技术加模拟,这样的计算机也就是虚拟机。在中间层次的基础上实现计算机资源的管理和再分配,这就是虚拟机技术的实质,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并实现共享是最为重要的,使内在支撑得到改善。

1.2 虚拟机软件及其特征

目前虚拟机技术的探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完善的过程支撑是极为重要的,有关的条件限制得以实现,使其中的认同得到这一步的改善,近些年来才得到实际的应用和认同。当前 Virtual Pc和VMware这两款虚拟软件较为流行,和Windows系列、PS/2等软件进行比较,都可以在Windows系统的基础上模拟出许多计算机,VirtualPc 2004以后的版本不支持Linux操作系统,而VMware支持;在X86保护模式下VMware客户操作系统能够直接运行,虚拟机的运行有着出色的性能和逼真的环境,教学中普遍运用这种软件。

下面这几种是虚拟软件的特征。

(1)任何一个虚拟机都存在一个VM控制块,比如VM控制块的执行状态,它包括复制的VM寄存器等。

(2)它有着独立的设备、存储器和CPU等,有相应的保护针对I/O 端口和每个虚拟机等设备,能够得到计算机系统的全部资源。

(3)对于任何一个虚拟机的虚拟内存系统分配而言,都采取了相互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的地址空间。

(4)一个主机上能够运行多个机器,使安装系统得到优化,其中的内容得到改善,虚拟机之间的对话得以加强,其中的共享和网络资源得到改善,资源得以整合和利用。

(5)从虚拟机来看,会阻止有关系统受到伤害,控制整个过程,可以区别和安装,对硬盘而言,加强操作的效率对硬盘的操作有巨大的帮助,主机和虚拟机系统有较好的隔离性,资料得以逐渐完善。

(6)硬件可以实现间接的复制,改善硬件的内涵是很有必要的,使其中的差异得到进一步完善,没有必要太在意其中的不同,可以直接修复和维护虚拟机系统造成的损坏,使其功能得以实现。

(7)不仅可以修改虚拟机系统的各种配置参数,还可以对其进行设置,比如设备参数、硬盘大小、内存容量和虚拟机名称等。

2 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由于高校计算机硬件及软件这些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所以加强实践能力对大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使动手能力加强,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得以改善,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加强。

2.1 虚拟机技术导入计算机课程的主要环节

从课程和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环节有:(1)安装应用软件;(2)设置计算机BISO;(3)配置和安装操作系统;(4)格式化和区分硬盘;(5)还原和备份系统。

2.2 虚拟机软件辅助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优势

因为多媒体教室普遍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 2000,具有明显的公用特性,参数不易被修改,满足课程的管理需求,对近些年的问题做了探究,发现再探究后会出现许多教学上的问题,总结出以下关于虚拟机软件辅助教学的好处。

(1)在投影仪上不能看出物理计算机对BIOS的设置过程,目前管理有了相应的基础,各任课教师不能任意进入和修改BIOS,利用虚拟机能够很好地处理这种情况。

(2)物理计算机阻止以下破坏性操作:格式化和对硬盘分区等,教师可以执行以下操作命令:学生演示FDISK、Format等,这可以实现虚拟操作过程演示。

(3)物理计算机阻止各任课教师安装别的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如Linux,而利用虚拟机就不会有这种限制,还能够根据需要修改和配置系统参数,比如注册表和内存大小。

(4)利用克隆软件Ghost,教师不仅能够提高系统的优化能力,还能够提高其备份能力,虚拟机有时能够利用不同模式代替投影仪。

(5)网络环境的搭建,主机通过联系其全部虚拟机网络达到资源共享,使网络媒体的授课力度得到加强。

(6)VMware Workstation是一款很好的虚拟机软件,它可以使录制效果得到改善,实现视频和截图的作用,这使课件的多媒体使用途径得到增强,教学成功的概率也得到加强。

2.3 虚拟机技术可实现软件课程的实验平台

实验环节虚拟机软件可以给实验带来真实的计算环境,下面几点是利用软件课程构建实验平台的优势。

(1)用很少的实验设备可以完成众多实验。

(2)使成本管理降低。从实验来看,许多功能有待于完善,不像机房那样会重新安装和改善管理,所以系统是会出现崩溃的,完善实验步骤极为重要。通过虚拟机软件的采用,根据实验的需要会在虚拟机中安装操作系统,比如在磁盘上生成虚拟机文件,也叫做Guest OS,就可以解决上面的问题。在物理计算机中安装一个虚拟机软件和Windows操作系统,不仅可以增加效率,还可以提高性能。

(3)有较强的独立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环境的改造能力和约束能力得到加强,使实验课程更加完善,进一步整合和利用了其中的方法,其中的安装环境得以改善,学生的适应性加强,学生先后使用同一台机器。这样,假如一个学生通过正确配置,在虚拟软件中能够安装同一个操作系统的众多副本,后面的操作都是正确的,不会给学生的实践带来问题,所以,在逐步使用虚拟机软件后,学生可以采用各自的Guest OS,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可以得到准确和真实的反映。

3 结语

虚拟机技术为高校开展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教学提供了一个高效的教学平台,搭建的真实教学环境为教学实验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虚拟机技术应用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给学生课内外提升自主学习的动机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成为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推广的一种比较先进的辅助教学技术。

参考文献

[1] 阳树铭.虚拟机技术在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5):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