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核心技术范文

时间:2024-01-24 18:0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的核心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经济的核心技术

篇1

[关键词]石油钻井

自动化技术

运用

近几年来,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已经引入到了石油开采领域。井下信息实测技术、井下指导和交流系统在石油的开采过程中已经被广泛地推广应用。在这样的社会发展现状下,由机械化和信息化共同构成的石油钻井自动化技术受到各石油企业和单位的重视,在实际工作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工作流程和理论体系。伴随IT行业的兴起,科学技术在石油钻井中的综合运用,给石油钻井技术的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

1我国传统石油钻井的不足

我国是石油大国,有着储量丰富的石油资源,我国的石油年均开采量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口数量的激增,人们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传统的石油钻井是我国原油开采的主要方式,但这种开采方式在技术水平、开采工艺上比较落后,石油的生产产量也比较低。传统石油开采模式与采用现代技术的石油钻井相比较,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开采难度比较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采用先进的钻井技术,不仅使石油企业的石油开采效率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还大大降低了生产人员的操作难度。我国传统的石油开采技术比较落后,采油钻井技术还不成熟,使原油开采的难度比较大,严重制约了我国原油开采事业的快速发展。

1.2石油开采成本比较高

导致我国石油行业发展缓慢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成本投入比较高。对石油开采,前期投资比较大,短期内无法及时收回成本,致使我国早期的石油产业发展很慢。在油井的维护方面,也是需要比较大的投资。而最终企业获得的经济收益往往和预期的差别比较大,种种因素导致我国早期的石油业发展处于滞后阶段。

1.3石油产量比较低

在传统的石油钻井中,没有先进的勘测技术,给原油生产带来很多麻烦,预先设计好的生产工艺不能顺利执行。不能进行正确的油井定位,是造成原油产量低的重要因素。例如:前期对油井的勘测不精确,不能准确地找出油气层的位置,导致开采期间原油的产量不达标。

2钻机和装备的智能化、自动化发展

自从1935年国外诞生了自动送钻技术的专利,就意味着石油钻探技术发展到了信息化时期,到了四五十年代,在石油钻井领域,新型设备和新技术被广泛地推广和应用,促进了石油企业的迅速发展。在最近几年,机械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刹车系统逐渐形成了以离合片和相关比例要求的电磁刹车为主的新型的电磁控制功能和应用模式。这使得井下堪钻的过程实现了比较系统的工作流程。

自动化石油钻机实现了智能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综合运用。自动化石油钻机在应用过程中体现出了先进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的特点,能够与环境形成统一的指导模式和要求。

2.1地质导向钻井

地质导向钻井就是根据井下的实际地质情况和石油储藏特征来确定和控制井眼的钻井技术。地质导向钻井技术的应用,使得对井下钻具的控制更加精确,准确命中最佳的地质石油储藏目标,这样,井眼可以避开地层界面以及地层流体界面,并且始终位于产层之内。在薄产层和高倾斜产层,最适合用地质导向钻井技术钻水平井。在这些产层中,按照常规方法来控制井眼轨迹很难准确地命中最佳目标,使用随钻定向测量和随钻底层评价测井数据进行地质导向钻井,对于钻头周围几米范围内的地质油藏特征可以随时了解,也可以准确掌握钻头与地层界面或者地层流体的相对位置,因此可以控制钻具始终在油气藏中间钻进。使用地质导向钻井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油层钻遇率、钻井成功率和采收率,进一步实现了增储上产,大大节约了钻井成本。

2.2钻机自动化技术

自动化钻井包括地面钻机自动化和井下自动化两个方面。井下自动化技术是依靠井下闭环自动控制系统来实现的。近几年来,外国很多石油企业在这两方面进行了孜孜不倦的努力,并且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在井下定向这一方面,他们研制出了井下定向控制自动化钻井系统,包含了钻头、旋转导向装置以及随钻测量仪。在旋转导向装置里面,预先存有井眼设计轨迹的数据和许多控制命令,钻头传感器和随钻测量仪的探管测到的井斜、方位值传回导向装置时,和原先存储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偏差超出了规定的范围时,导向装置里面的电子控制模块就会发出相应的控制命令,系统设备进行相应改变,直到井眼轨迹符合设计好的井眼轨迹。

3随钻检测技术的运用

在迈向自动化、智能化钻井的过程中,随钻检测技术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技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突破了原有的行业局限,逐渐形成了新的技术体系和新的行业。随钻检测控制技术正在朝着钻井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迈进,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实现随钻测量和控制的完美结合。

1979年,第一次应用MWD。MWD就是把钻后有线测量和传输井下参数的方法改变为随钻无线测量及其传输方法,这对随钻检测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从1995年开始,LWD、PWD、IWD、NRWD等技术的相继研发成功和运用,逐渐形成了随钻地质导向钻井和随钻工程服务技术,适应了在非常复杂的地质和环境条件下的石油钻井。

随钻检测技术涉及到了测井、油藏地质和自动化等多个学科领域,是石油钻井行业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为了使这项技术更加成熟,就要积极探索相关的先进技术,攻克石油工程领域的关键技术,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技术攻关力度,提升核心技术的实力,加强油气勘探开发建设。

4调控自动化技术的运用

调控自动化技术是对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利用,该技术的运用,大大地提高了石油钻井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了企业的石油钻井质量。为了强化现场钻井施工的秩序,石油企业必须引进调控自动化技术,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对石油钻井开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自动化调配。

篇2

关键词:组合投资 技术本质 管理理念 应用分析

一、组合投资技术概述

当代的投资组合理论是在马克维茨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其经典的论点是证券投资组合的选择,其中提出了均值与方差的模型,奠定了投资组合的理论基础。在上个世纪的中期,这一理论被延伸,提出了相关的资本资产定值概念,从而影响了资本投资的研究方向与深度。市场化的金融体制完善使得投资组合理论进入了银行的管理系统,尤其是贷款管理上,其针对性的投资分析与风险控制为银行信贷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与评价依据,从而使得贷款的定价、资本配置等被量化。在贷款管理领域的成果被总结为:贷款组合风险最小化的研究;单位风险收益最大的研究;基于风险价值约束的贷款组合最优。

二、组合投资技术的本质理念

(一)风险计量

在贷款管理中组合投资的技术可以帮助分析信贷的风险,及对风险进行计量,其中被应用的技术有结构模型和统计模型,前者的提出是在公司资产价值与股价映射关系上建立起来的,针对变量建立数据库,对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进行计量分析;后者则是建立在数学统计基础上,利用样本与历史数据的建模,对客户进行人为的分类,从而对其违约概率进行统计,由此形成了今天的风险组合分析,即风险不再是单一资产风险,而是组合资产带来的风险;其次是对风险因素的多元化处理,也就是将多种风险因素纳入到风险计量中,目前应用的风险控制模型多为组合风险管理模式。

(二)贷款组合资本的计量

投资组合的基本理论就是对两个要素进行分析,其中一个是组合收益的期望值;一个是组合方差,代表的是风险即投资不确定性。贷款是否可以在有限的风险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就取决与二者的关系。此时投资组合技术认为资产组合是否成立,则是对比其他组合在同样风险条件下是否获得更高的收益,亦或是同样收益下风险更小。所以从组合投资的角度看,不是消除某个贷款投资的风险,而是如果利用组合投资来降低风险增加收益,帮助贷款管理选择最佳的投资组合,这才是其针对资本计量的本质。银行实务中各种业务组合数量庞大,计量的组合风险大大低于单个风险的单纯合计,因此其可以帮助贷款管理降低风险提高收益。

(三)信用风险的组合管理

贷款管理中信用风险是重要的评价标准,而组合投资技术可以帮助其对信用风险进行计量,一方面可以对个体进行综合风险评价,一方面则可以进行风险分类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资产的属性进行分类,将其按照不同的风险类型进行逐一评价,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风险评价标准,从而帮助银行的贷款管理来准确评价投资对象的信用风险,从而降低贷款的风险程度。

三、组合投资技术在银行贷款管理中的应用

(一)贷款产品选择

商业银行在贷款经营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就是产品设计,也就是贷款组合的优化,也就是让提供的贷款风险最小而受益相对大,从众多贷款对象中选择合理的组合形式是其经营的核心问题,所以按照组合投资的基本原则,单笔贷款最优不等于组合最优。所以现代商业银行多数都在依靠效益、安全、流动三者平衡的模式来选择贷款对象,也就是借助组合投资技术来进行最优化的选择,从而降低整体的风险等级。

(二)贷款产品定价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中,主要考虑单笔贷款风险;综合贡献;客户对银行影响等三个方面对贷款产品进行定价,其本质就是成本定价和市场定价。当然市场定价符合市场规律,但是其风险控制的需求也就越大。同时也不能忽视市场定价中必须考虑成本因素,一味的追求低价虽然可以获得市场空间但是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此时就必须利用组合投资的技术对风险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从而确定产品的合理定价,以此保证商业银行贷款产品的获益能力。

(三)资本配置管理

资本配置的基本目标就是风险调整后提高收益;其次是资产组合的风险控制最低。所以资配置在管理中应建立在银行资产组合的基础上,其本质就是分析抵御非预期经济损失的资本总量是否可以保证银行资本的安全,在经济资本的总量固定的条件下,银行的各种业务线都应在一个相对优化的条件下,也就实现了配置合理。国际通行的思路是合理资本配合引导银行各个业务的发展,按照风险收益的比例进行扩展或者收缩,当然贷款业务也在其中,且贷款管理是资本配置的重要组成,当然必须满足风险与收益的最佳收益比例。

(四)行业性贷款管理

上面所述,组合投资技术可以为银行提供一个行业性的评价计量,这样就可帮助银行进行行业性的贷款管理。之所以对行业组合管理加以重视就是因为,行业之间存在一定的依存度,随着产业链系统的建立于拓展,行业关联性也随之增加,因此必须关注行业贷款的组合管理,如果将行业中贷款的会受到相同的系统风险影响,就可将贷款组合分解成为不同的行业板块进行管理,按照各个行业的相关性,利用模型可以计算并减少非系统性的风险,从中选择出最为优化的投资组合,在实际操作中,组合管理应匹配不同的行业系统风险,选择相关度较低企业进行贷款组合,从而降低风险。

四、结束语

组合投资的技术起源于对资本的合理控制与管理,旨在降低投资的风险并增加收益,这与商业银行的贷款经营与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其所提供的风险评价与经营思路完全可以应用于银行的贷款管理,在应用中可以帮助银行降低风险并实现整体管理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刘宇.浅谈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大观周刊,2012(24)

[2]谢刚,李勇.基于贷款交易业务模式创新的信贷资产组合管理研究,金融论坛,2009(1)

篇3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8)2(b)-0176-03

Effect of postoperative early activities com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ZHU Ying-yan1 LI Shu-ying2 ZHANG Shu-juan2

1.Department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People′s Hospital of Raoping County,Guangdong Province,Raoping 515700,China;2.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People′s Hospital of Raoping County,Guangdong Province,Raoping 5157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postoperative early activities com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the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laparoscopic myomectomy.Methods A total of 158 patients with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were selected from March 2015 to March 2017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81 cases) and control group(77 cases)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received routine postoperative care,whil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ceived early 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pain score,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recovery time,complication incidence and patients′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pain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3 days after surgery,the anus exhaust time and first feeding time were earli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patients′satisfac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Early activity;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Laparoscope;Myomectomy;Rehabilitation effects

子?m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于育龄期女性,给患者的生殖健康带来严重影响[1-3]。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出血少等优点,在子宫肌瘤手术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4-5]。由于受到术中二氧化碳气体及麻醉药物的影响,术后患者往往存在胃肠功能紊乱、肩部及膈下疼痛等问题[6-7]。部分患者由于缺乏相关疾病知识,担心肌瘤复发或影响生育,影响患者术后康复。研究显示,术后早期活动有利于促进腹腔内残留的二氧化碳排出,从而减轻腹胀和疼痛,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8-9]。本研究将早期活动与心理干预相结合,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进行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住院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1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子宫肌瘤的诊断标准[10],并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②患者意识清楚,能用语言或文字沟通交流;③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有精神疾病者;②患有严重的心、肝、肾或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观察组81例和对照组77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8~57岁,平均(37.6±3.5)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例,高中或中专23例,大专或本科49例,硕士及以上3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0~61岁,平均(38.2±4.3)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例,高中或中专27例,大专或本科40例,硕士及以上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疾病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术前护理、手术实施、麻醉方式等方面均无差异。对照组患者术后按照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护理常规进行,??患者进行病情观察、治疗护理以及相关健康宣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活动,并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术后早期活动 术后常规给予患者去枕仰卧位6 h,当患者下肢逐渐恢复感觉时,帮助患者行床上踝泵运动和抬腿运动,每小时2~3次,5 min/次,以患者不感觉疲劳为宜。6 h后协助患者翻身并拍背,并指导患者行双上肢活动,并逐步鼓励患者坐起。术后第1天鼓励患者床边站立,适应后可床旁活动,循序渐进,注意加强监护,避免患者跌倒。告知患者早期活动对减轻疼痛和促进康复的意义,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1.2.2心理干预 术后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估,与患者亲切交谈,了解患者目前的心理状态和顾虑,而有针对性行心理干预。担心影响生育的育龄期患者,告知在术后1~2年可妊娠,需根据具体情况做好孕前检查。担心肌瘤复发或恶变的患者,给予相关疾病知识,并告知子宫肌瘤的预后良好,术后加强随访可以预防。还可采用转移注意力等方法帮助患者减轻术后不适,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消除患者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对患者的丈夫也进行相应的疾病知识指导,鼓励患者丈夫给予患者支持和理解,以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

1.3评价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术后3 d的疼痛情况,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从0~10分别表示“无痛”和“最痛”,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疼痛越剧烈[11-12]。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用排气时间和首次进食时间评价。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问卷在出院前1 d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共10个条目,各条目从“非常不满意”、“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非常满意”分别赋予1~5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3 d疼痛情况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后3 d的疼痛评估得分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和满意度得分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排气时间及首次进食时间均晚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得分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子宫肌瘤是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临床上手术治疗主要采取腹腔镜行肌瘤剔除术[13]。由于术中牵拉膈肌以及残留二氧化碳形成酸性环境,患者术后早期肩部及膈下疼痛发生率较高[14-15]。加切口疼痛以及术后卧床,影响了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不利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得分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排气时间及首次进食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篇4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区域创新本质上是区域经济行为。从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相互联系的视角,对两者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贵州省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建议。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因子,成为很多政府为增强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一种重要的弹性政策措施。成功的经济区域应该是内生型经济增长的区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改革开放后的前2O年,在Xl~4,平“两个大局”思想指引下,中央政府实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落后的面貌,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本文运用耗散结构讨论方法建立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新的分析框架。为寻求解决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新路径,破解区域封锁、恶性竞争难题的新措施,探讨区域分工合作的转制和创新,为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分工合作、发展落后地区提供实践范例,为各级政府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

1.1区域经济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区域是指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则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了从低水平平衡发展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转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造就了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经济核心区和增长极,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1.1.1区域经济的基本内涵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其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1.1.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历程1978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根据不同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即l979—1990年向东倾斜的不平衡发展阶段、1991一1998年开始关注中西部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启动阶段和1999年以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中国是一个地区差异较大的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在“六五”计划中采用传统的沿海与内地“两分法”来反映这种差异性,到“七五”计划时期,中国政府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并以此作为国家确定经济开发重点和生产力布局优先次序的依据;在“八五”计划中,中国政府又采用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这种“两分法”,“九五”计划则表述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1999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除了“七五”计划时期的西部1O省(区、市)外,还包括原来属于东部地区的广西和原属于中部地区的内蒙古,以及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样从省级行政单元看,形成了“10+2”的大西部概念和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新三大地带格局。2005年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实施了东北地区振兴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分为四大区域,由此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新格局(表1)。比如,在西部地区,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发展情况就差别较大,主要包括西部大开发省份;在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差别也很大,而东北地区可以大致看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区。

1.2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1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国内外尚未有十分明确、统一的概念。如从科技层面出发,将区域创新能力定义为“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工艺流程、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能力之和”、“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科技能力和区域科技竞争能力”等;美国哈佛大学波特教授波特和斯特恩认为,国家创新能力取决于共有创新设施的强度,支持创新集群的环境条件下以及两者互动联系的强度。在我国,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在区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该研究小组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将区域创新能力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5个方面(图示)。

1.2.2区域创新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区域创新在本质上就是区域经济行为。区域经济强化了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区域意识和空间意识,即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高速稳定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帮助区域创新从各个方面建立了一种区域架构。区域经济活动暗示区域创新的系统特征,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诱导区域创新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工加强区域创新的优势互补,区域经济政策引导区域创新的发展方向。总之,区域经济学对区域创新发挥着基础理论的导向作用。

2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的耦合关系

2.1区域创新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技术创新使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成为相关行业新的“增长极”,该增长极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不断吸引着周围的各种要素。一是增长极的高速增长对生产要素供应部门产生影响;二是增长极高速增长诱导周围地区新兴工业部门、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等的出现。区域创新环境还可以为区域内的大量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及各种技术服务,并进行技术扩散,形成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效应。通过区域创新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的创新合力,区域中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园区形成区域经济中的新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内大型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还可以逐步形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2技术创新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

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的关系:一是技术创新的系统性要求与产业集群内各主体的互惠共生性要求一致(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在创新系统中都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技术创新系统中的外部经济效益与产业集群中的集聚原理一致。在产业集群中,众多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群的发展和建设可以促进地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分工,减少产业结构趋同化和重复建设等问题,达到规模效应,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健康发展。技术创新加快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这是由于技术创新的内在属性与产业集群的一般特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我国,无论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一些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带动的区域发展典型。如中国的硅谷“中关村”,武汉“中国光谷”已研制成功5大品种、4O多种型号的新型激光切割机,在占领国内55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开始称雄东南亚地区的激光市场。

2.3区域创新离不开区域内技术进步及对经济、文化资源的依存产业结构的升级仅靠技术引进和模仿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自主创新的能力,而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依靠区域创新环境的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的创新离不开地区的经济、文化和资源等条件和水平。国外的研究也证明,区域技术创新的发展受到区域具体的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及其所形成的制度、结构因素的影响。区域创新是以区域作为整体,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目的,来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从而能够一方面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发展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3贵州省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快重点行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3.1.1加快西电东送的建设贵州动能资源丰

富,水能、煤炭和煤层气开发潜力极大,尤其是火力发电弥补了枯水期水电紧张的状况,具有独特的“水火互济”优势。同时,随着贵州电力工业的发展,必然带动煤炭生产的规模化、自动化及集约化水平,促进煤层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增加煤炭工业的科技含量,进而可使高附加值的煤化工产品进入东南沿海。

3.1.2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贵州磷矿资源丰

富,原矿品位高,有害杂质含量低,是全国数百家大、中、小型磷肥、磷化工企业生产的重要原料。贵州磷及磷化工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生产设备和总体经济效益在全国具有突出的优势,发展潜力巨大。贵州的磷酸二铵为中国名牌产品。

3.1.3铝及铝加工贵州的铝加工在全国占有重

要地位,氧化铝、电解铝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竞争力,经济效益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贵州省铝产品主要销往广东,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技术协作的深入,贵州铝的深加工产品必然能寻求到更为广阔的市场。

3.1.4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建设贵州

高新技术发展较快,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另外,为了使贵州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信息产品与服务指数、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能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制定了“数字贵州”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加强了“数字贵州”信息交换中心、数字国土、数字城市、数字农业、企业信息化、数字林业、数字交通、数字公安、数字校园的规划和建设,同时制定并规范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力争形成较完备的信息产生、交流及共享体系,推动全省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3.2注重喀斯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贵州位于西南喀斯特的腹心地带,处于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地区。由于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石漠化面积的迅速扩展,已从根本上威胁到贵州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并严重危及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和三峡库区的生态平衡,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和全国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贵州喀斯特区的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已刻不容缓。围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生物资源开发及监测评价等内容,贵州省已开展了改善生态、生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的研究,并创建了退耕还林还草、保土节水、产业化生态旅游、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试验示范区。为了进一步推进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环境污染的控制,还需联合其他省(区)共同攻关。

3.3加大贵州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

3.3.1畜牧业贵州气候温暖湿润,畜群生长及饲

料生产条件明显优越于西北和北方牧区,且广大农村受工业污染和化学农药污染的程度小,是生产“无公害食品”的理想地方。贵州畜禽品种丰富,拥有一批适应性好、抗病性强、周期短和肉质优的地方特色畜禽资源。全省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达400万hm2以上,还有约33万hm2地坎,200万hrn2林下草地,80万hm2退耕还林地和数千万亩冬闲田土可供利用,畜牧业发展的增长空间极大。此外,养畜成本低,使贵州畜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国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列为重点,出台了退耕还林还草等优惠政策,为贵州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加上加入世贸组织后,拓展了贵州畜牧业发展的国际市场空间,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的协作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国家将进一步推进南贵昆经济区的建设,这对贵州畜牧业的发展更为有利。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推进,必然要加大对脱贫带动力大的畜牧业的投入,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3.3.2卷烟、酿酒等特色产业

贵州烤烟种植和卷烟生产历史悠久,有明显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是全国烤烟种植和卷烟生产大省。全省拥有黄果树、遵义、云雾山等名优卷烟品牌,目前,围绕提高卷烟产品的质量,正对烟草配方技术、安全型卷烟生产技术、混合型卷烟产品以及烟用香精香料等进行研究开发。以“国酒”茅台为龙头的贵州酿酒工业,是贵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全省拥有茅台、董酒、习酒、贵州醇、青酒等名优品牌及其系列产品。贵州酿酒工业拟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在保证质量和增加品种系列的同时,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3.3.3特色食品业贵州具有发展以特色农产品

和野生植物资源为原料的特色食品生产的优势。黑糯米、薏仁米、荞麦、芭蕉芋、山药、辣椒、竹荪、土豆、魔芋等特色农产品目前已由原料出口转为就地加工;刺梨、猕猴桃、杨梅、柑桔、银杏等已从野生转为基地规模化种植;竹荪、香菇、蕨菜、折耳根等山间野菜资源丰富,为贵州特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3.4发展贵州旅游业

贵州旅游以原生的自然环境、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宜人的气候著称。境内溶洞、瀑布、峡谷、石林、温泉等自然景观数量多、分布广、观赏价值高。全省拥有可供旅游者游览的旅游景区(点)1000多处,有黄果树、龙宫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贵阳、花溪、百花湖等4O个省级风景区,有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等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淮河麻阳、道真大沙河等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有遵义、镇远2座历史文化名城,现已开发4条各具特色的旅游风景线。贵州是多民族省份,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产品不仅在全国旅游市场占有一定优势,还具有重要社会文化旅游科研价值。随着“泛珠三角”创新联合体系的建设,区域协作内容的扩展,贵州与滇、桂、川将会形成旅游片区优势,建立起西南区域旅游资源的大系统,合作推出旅游品牌。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旅游业独特的地缘优势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3.5重视劳动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贵州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优势。随着“泛珠三角”创新体系的建设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数量将会增大。因此,除加快建立反应灵敏的国际劳务市场信息通道,积极拓展国际劳务市场,提高贵州国际劳务合作质量和水平,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劳务输出人员专业技能和新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整体水平,并通过劳务输出,带动设备技术的输出,促进贵州经济的发展。

3.6构建以知识经济产业化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基地

构建科技创新基地要依据现代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科学技术成为知识经济中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等知识经济特征,寻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撑、实现产业化过程中核心技术随资本、股权漂移,重点是建设知识经济发展平台。贵州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应以省会贵阳为中心,以主导产业项目为支撑,核心技术研发为重点,核心组件经营为目的,最终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我开发能力的高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要整合上、中、下游产业,形成产业链。产业化基地发展分三个时段:第一时期为基础期,2003年7月至2006年底,完成组织核心团队、掌握核心技术的主要支撑项目建设;第二时期为发展期,2007年初至2009年底,主要以抢占市场占有率为策略目标,占领一定份额国际、国内市场,实现科技创新基地的稳定收益;第三时期为整合发展期,在2009年以后的4~5年内,以品牌经营为主轴,实现以核心技术带动的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基地的实施主要由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技术三大块组成,突出微硬盘核心技术产业、光电核心技术产业、数字TV核心技术产业三个核心项目及高科技产业群。

篇5

像这样以专利赢得市场的企业,在苏州渐成“气候”。

知识产权为强市之魂

2015年中美欧日韩知识产权五局局长会议于5月20日在苏州召开,这是国际产业界对苏州知识产权保护成效的肯定。近年来,苏州市以“知识产权杠杆”撬动创新经济发展,一批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生根发芽。

“2015年3月,苏州市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的意见》,目的是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作为市场经济重要基石所具备的推动创新、优化结构、提质增效等多重功能,推动苏州从知识产权大市向知识产权强市转变。”苏州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刘春奇说。

国家知识产权主管机构首个京外专利审查分中心,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制定出台《苏州市专利促进条例》,设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各级政府每年投入近2亿元……记者采访发现,知识产权保护成为苏州壮大创新型经济的重要出路。

统计显示,2014年苏州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0.3万件和5.5万件,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一大批拥有较多高质量专利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产品附加值高,对经济的贡献度大,成为牵引产业转型升级的“火车头”。

经济攀高图强路在何方

“在于培育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和产业。”苏州市市长周乃翔说,分析全球知识产权产业发展大势不难发现,凡是知识产权比较密集的产业,其劳动生产率都显著高于其他产业,从业人员收入高出40%-50%。

眼下,人们测试血糖水平往往要去医院抽血,既不方便又具一定疼痛感。2014年创建的苏州美医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引入无创血糖仪专利技术,采用光谱数据测量血糖浓度等信息,巧妙解决了这一让患者头疼的问题,近期新产品将推向市场。

无创血糖仪是苏州以知识产权战略资源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的缩影。这些年,苏州显现出专利数量快速增长、专利质量显著提升、发明专利占比稳步增加的良好态势,未来还将通过实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知识产权提升和知识产权导航产业发展等三大工程,力争到2020年,实现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5%,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7%。

企业尽享产权红利

苏州瑞派宁是一家与传统企业“背道而驰”的公司:产品还没上市,专利已经申请到全球各地。早在2013年,瑞派宁的核心技术产品――数字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仪)研发成功时,专利布局就已撒开大网。目前,公司围绕PET已申请国内外专利112件,其中PCT国际专利24件。

在严密的“专利墙”外,诸多国际医疗器械巨头对数字式PET产业虎视眈眈,却又束手无策。“获取知识产权不仅可以快速打开国际市场,也能实现核心技术产品价值最大化。”瑞派宁科技发展部袁戎说。

篇6

消费电子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拉动力。特别是21世纪主导世界经济的经济形式是知识经济,随着经济发展到知识经济,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世界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十五”期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速度超过30%。到2004年年底,电子信息全行业销售收入已达到26500亿元,规模居世界前列。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消费电子行业已形成从元器件到整机、上下游相互配套的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链日趋完善,中国消费电子的生产和销售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

不过,中国消费电子行业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核心技术相对还比较缺乏,部分广电、元器件依赖于进口,技术创新的水平还有差距,跨国经营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等等。下一步,我们要努力建设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消费电子行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促进升级,支持核心技术和供应技术研发,建立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数字电视工程和“三十一”的融合,加强数字技术在消费领域的推广应用,培育新的增长点。

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引导和鼓励企业在研发能力、跨国经营、资本运作等方面下功夫,协调扶持政策,为企业成长壮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包括建设与国际接轨、科学、先进的企业管理机制,建立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业务流程,按照国际标准开展经营活动,全面提升技术、业务及管理创新的能力。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抓住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和机构调整的有利时机,继续为外商投资和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和引导跨国公司在华加强研发和延伸加工环境,加快在华建设总部基地,促进上下游的有力配合和行业的良性聚集,鼓励企业在引进来的同时走出去,扩大国际化经营,在技术、标准等方面加强与跨国公司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消费电子行业间的国际合作和贸易发展。

四是坚持依法行政,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强政策研究和部门协作,争取国家对消费类电子行业发展的支持,加强市场监管,在质量监督、规范竞争、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快立法建设步伐,引导消费电子企业注重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篇7

【关键词】产业生态圈 信息经济 新兴增长点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信息产业已成为创新力最足、渗透力最高、带动性最强的产业领域。随着新型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在全球范围不断涌现,全球的信息产业也正发生趋势性转变,发展格局也处于不断重构状态。信息经济在我国异军突起,目前我国信息产业基础已比较扎实,发展潜力充足。“十三五”时期,我国应紧紧抓住信息经济变革的有利契机,顺应“互联网+”潮流,通过全新的发展理念,培育信息经济新兴增长点,抢占全球信息经济的制高点。而在当前产业边界加速融合、跨界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下,产业生态圈的构建逐渐成为主流。我国信息经济或可通过产业生态圈理念来培育新兴增长点,获取信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产业生态圈的六个维度

产业生态圈,就是某类产业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或者将要形成的以某个或某些主导产业为核心,并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区域性产业多维网络体系,主要包含六个维度。

一是生产维度。在既定区域内集聚了大量的相互依存和协作的企业,形成一个大集群。集群内部的企业包含专业从事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生产型企业,产业链横向和纵向相配套的关联企业,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和企业,以及产业内某些关键特殊领域的企业等等。二是科技维度。在产业生态圈内,形成围绕主导产业的科技研发、设计、试验和成果转化等构成的科技创新体系。三是服务维度。在既定区域内,集聚各类专业型的配套服务企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便捷化的信息、咨询、物流、销售等服务。四是劳动维度。在产业生态圈内,主导产业、各个配套产业以及关联产业都拥有技能水平较高的劳动力大军,多支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五是基础设施维度。产业生态圈内部配备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例如,将通信基础设施、机场等配备于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圈,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配备于运输依赖型的产业生态圈。六是公共维度。包括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法律法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金融信贷服务体系,以及生态圈内的发展氛围等。

新一轮信息浪潮成为新兴的增长点

从细分行业来看,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行业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速曾一度达到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3倍以上。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外需推动为导向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逐步呈现乏力的状态,而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不断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兴增长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速曾一度达到了30%以上,明显高于同期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水平。2015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速保持在15%以上。

从信息经济的新型业态来看,“十二五”以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一大批新兴信息技术业态的迸发式增长,与之关联的信息终端设备制造业、信息集成系统、数据信息处理和存储服务、嵌入式系统服务、软件产品、信息技术咨询服务、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等新兴行业均保持了较高速的增长,许多行业的年均增速都突破了20%。

随着信息技术的继续普及和信息经济的持续火热,在“十三五”期间这些行业业态将成为我国信息经济的新兴增长点。据预测,“十三五”我国新兴信息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5%以上,预计到2020年底这一产业的总体规模将突破11万亿元。其中,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这四大行业的规模将分别达到5.5万亿元、500亿元、2万亿元和3万亿元左右。

产业生态圈是培育信息经济新增长点的关键

当前,我国乃至全球信息经济的发展环境正继续发生较大的变化,其中产业生态圈不断成为以新型发展理念培育信息经济新增长点的关键所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这四大新兴增长点的市场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产业和服务的市场竞争,而是包括了由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和专业平台等的综合实力所构成的生态体系的市场竞争。从目前全球主流跨国集团的竞争优势来看,产业生态体系越是完善,就越能够对外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并且与合作伙伴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进而可以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参与,形成更有实力的协同创新发展格局。

近几年来,国际上的一些巨头以应用软件系统升级、硬件更新升级、数字信息集成和系统平台升级等方面的互动融合为导向,积极构建以产品、内容和服务为主要亮点的“产品+内容+服务”的产业生态系统。这种新的发展理念在美国体现得较为明显。其中,Google公司和ARM公司联手打造了以ARM为核心的100余家从事集成电路的企业、1000余家专业的OEM企业、10000余家新产品设计企业、由100多万名先进的工程师开发而成的10万多项设备等共同组成的联盟体系。通过打造一个强有力的产业生态圈,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下获得较高的市场竞争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Wintel的领头地位。

国际巨头的种种迹象均表明,以产业生态圈的发展理念来培育信息经济新增长点,已成为未来信息经济实力竞争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十三五”时期,以产业生态圈的发展理念培育信息经济的新增长点,也是我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

以产业生态圈理念,培育信息经济新兴增长点

进一步培育和掌握一批信息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首先要重视基础创新,掌握新一代关键核心知识产权。我国信息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多,信息企业的创新也多围绕在应用、外观、基本功能等方面,核心竞争力较低。当然,没有关键核心技术,就难以形成完善、高质量的产业链,也就难以打造生产生态圈。因此,要以产业生态圈理念培育信息经济新增长点,就要争取关键核心技术的国际地位,重点突破国内信息产业薄弱环节存在的技术瓶颈,全力推进工业实时控制系统、云计算系统、智能终端制造系统等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

加快推进信息经济的商业运作模式创新。“十三五”时期,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一批新兴的信息经济增长点的稳定发展,都需要有商业运作模式的创新。就拿物联网来说,目前我国物联网的发展瓶颈之一就是商业运作模式的瓶颈,物联网发展的挑战不但在于技术上的问题,更在于市场上的规模化应用。“十三五”时期,以物联网等为新兴增长点的信息产业必须坚持产业生态圈理念,推动商业运作模式创新,化解产业资源、产品碎片化与规模化供给之间的矛盾。这就要重视信息产品的创新、信息技术的创新,实现我国信息经济硬实力的创新发展。同时,还要重视信息产业发展中的流程优化、制度组织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等方面的软实力的积极创新。

积极鼓励企业主体进行兼并重组或构建战略联盟。国家应鼓励和支持本土信息类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中小型信息类企业以及产业领域相关企业,加大企业的信息技术整合,不断丰富信息产品和完善信息产品的结构,加快推动信息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拓展并不断扩展消费者资源,增强企业发展潜力。积极支持本土的信息经济领域龙头企业优化关键核心技术的布局,针对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领域,兼并或联盟拥有组织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有成长潜力、产品市场前景广的企业,获得信息经济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①张志强、雍兰利:《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集成与企业成长路径》,《改革与战略》,2016年第3期。

篇8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196-03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必要性

从本质上看,世界各国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起因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恢复、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而提出来的。其共识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率先走出经济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1]。而历史经验也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如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面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例如,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欧盟宣布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 156亿日元。韩国计划到2012年投资60 000亿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另外,还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英国、法国相继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倾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英国还计划十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这比英国以往任何时候对生物医学研究的投入都要多。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在2009年宣布投资2 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

2009年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确定工作启动,当时初步确定的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文件起草组也相应成立,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先是从原本的七个领域扩展到了九个领域,增加了“民用航空”和“海洋工程”两大领域。2010年年初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四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经过半年的意见征求,主要领域从七个扩为九个,现在又改为七个,但前后七个领域的产业内容已发生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已进一步定为七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这一宏大规划,被业内人士看做继“4万亿”后中国政府启动的最大规模的产业计划。而这一计划,已瞄准发展结构的根本转变。

但是,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也就是说,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可能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而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1]。例如,美国有极为严格的高科技出口制度,有20个大类的高科技产品不得对中国出口,并动辄以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为由,拒绝向中国输出技术。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我们的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才能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现状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它既涵盖了“战略”本身的重大性、长远性和未来性,也涵盖了“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新作用的特征[1]。例如,总理(2009)在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时则指出,“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特征。同时,从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看也体现了“新兴产业”的特征(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1]。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两会期间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战略性’是针对结构调整而言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这些产业是着眼未来的,它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2]。 赵刚(2009)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在国民经济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和长远影响的行业,其次是着眼未来,必须具有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可能性[2]。王勇(2010)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1]。中国部分媒体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内,由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性进展所形成的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1]。

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与关键核心技术相联系的。对二者关系的解释可从20世纪世界各国关于国家关键技术的规定中得到认识。例如,美国在1991年3月的《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指出“国家关键技术”是对“对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如先进技术计划(ATP)、信息高速公路计划(NI-I),生物技术计划的人类基因组技术和环境保打技术计划的清洁能源及清洁车辆计划技术等,把关键技术与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德国技研部委托弗朗霍夫系统和创新研究所与七个研究管理局合作提出的《21世纪初的德国关键技术》报告认为,所谓“关键技术”指的是“对国家经济有决定性影响;欧盟制定的《第四次研究、技术开发示范活动总体规划》把“关键技术”定义为:“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增强社会凝聚力的跨部门、跨行业的通用技术”;韩国政府制定的“高度先进国家计划”(又称HAN计划,c-7计划)认为,“关键技术”是“能够给经济带来最大潜力,并对社会有综合效益的基础性通用技术和应用性产业技术”。这些规定都把关键技术与国家经济发展、新兴产业的兴起联系了起来。

第一次把关键核心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系起来的是国务院总理,他在2009年9月21日和22日面向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召开的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他指出,选择关键核心技术,确定新兴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就会贻误时机。新兴战略性产业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否则就会受制于人。其后,他又在2009年11月3日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强调,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当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形成也是与自主创新相联系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中国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就必须加快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如果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陷入恶性循环。同时他还指出,中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着力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2]。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评述

从以上理论讨论的状况看,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通过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其重要手段。同时,也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通过自主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可使中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要意义。就整体来讲,通过自主创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当然,从这些理论讨论的情况发现,尽管各国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提得较多,但并没有形成具体的自主创新路径,就相关的概念都还处于争论之中,例如,什么是战略性新产业?什么是关键核心技术?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究竟能够产生哪些效应?这些效应产生的机理是什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有哪些?都还没有作出完整回答。因此,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相关问题,形成明确、具体的研究路径是必要的。

1.可形成的具体研究路径分析。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发展趋势:(1)对问题中所涉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及自主创新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和目的,建立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究的逻辑起点。(2)为了有利于问题研究的深入,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进行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明确,将奠定继续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3)为了明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联系,可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作用过程进行分析。例如,关键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及关系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过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形式分析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详细研究,不仅从理论上回答了为什么要通过自主创新形式来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4)为了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到底能够带来什么效应,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产业市场效益、产业技术效益、产业带动效益、产业优化升级效益进行分析。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从理论上清楚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效益,也可为后面的研究内容提供直接的参考标准。(5)为了更深入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可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进行分析。例如:技术知识聚集、资金保障体系、畅通的技术推广路径和产品销售市场等。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探索提供逻辑参考。(6)为了能够探究出对实际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办法,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进行探索。例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有效政府服务平台建立、配套技术使用体系的建立、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建立等。这部分的探究,可实现课题研究达到的实践指导意义的目的。

2.研究路径的结果分析。从以上研究路径看,可达成的预期结果有:(1)研究中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这不仅构成了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还丰富了新兴产业理论,也拓展了“战略”理论的范畴,具有研究理论上的创新结果;(2)该研究根据关键技术理论和核心技术理论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重大创新,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作用。同时,也拓展了“关键技术”理论的和“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创新结果;(3)该研究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条件,探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路径,形成的完整的自主创新路径和研究体系,对中国有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有一定实际指导作用,具有实践上的创新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勇.战略性新兴产业简述[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篇9

2012年是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的特殊时期,这是因为全球经济受到美国信用等级下调和国家债务风险的双重因素影响下,而且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局面是在短期内无法彻底改变的,但是根据IDC、Garter以及iSupli等市场研究机构的相关数据显示,2012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支出率增长了近5.7%。根据这一调查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调整有着重要作用,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其它生产领域的整体发展状况,同时也要求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通过调整市场结构来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这样才能保证电子信息产业可以更好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1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产业在本质上就是研发和生产电子设备、电子元件、器件、仪器以及仪表的工业,其生产范围涵盖了广播电视设备、通信导航设备、雷达设备、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电子仪器表以及电子专用设备等,所以从产业链角度可以将电子信息产业划分为终端产品、电子中间产品、配件以及电子元器件等。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主要包含通信、计算机及外设、软件、数字视听、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LED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等产业链,所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范围广、影响大,由于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在发展中受到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影响,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开始逐渐透露出产业全球化、产品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等特点,同时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加。现阶段国际产业组织的扩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的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同时也使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分布由梯次投资开始转向直接投资。再者,由于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开始向电子信息产品的品牌、服务以及市场份额等方向转变,核心技术和品牌服务已成为影响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所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在新时期势必要向全球化和产品区域化进行转变。国内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技术、品牌服务以及生产规模的低成本是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而随着国内市场中电子信息产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增加,是否能实现企业的规模化生产来强化生产成本控制,已成为影响电子信息产业是否可以获取市场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2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2.1生产规模化加剧

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动力,而且受到电子信息产业的区域化特征影响使其生产规模化会不断加剧,最终会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开始加入到传统制造业中,这样不仅可以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可以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也可以使我国传统制造业开始向智能化、绿色化以及服务化方向发展,使我国传统制造业在新时期可以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对实现传统制造的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等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2.2个性化、网络化、智能化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无法脱离高新技术的支撑,而高新技术的更新速度与创新速度一直相对较快,电子信息产品在新时期研发中所使用的技术种类也随之增加,同时电子信息产品在研发中受到消费个性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些因素使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在新时期开始向着个性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方向发展,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电子信息产业在新时期要不断向更细小、更精密化的集成电路发展。

2.3电子信息产品终端设备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世界各大电子产品制造商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开始对电子信息产品的智能终端进行了一些调整,这便使电子信息产业在发展中迎来了一次巨大变革,很多电子信息企业开始与计算机软件设计企业进行联合开发,虽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电子硬件设计制造领域的发展较为落后,但是随着各生产领域之间的合作不断加深使这方面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所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与其它行业的联合运作模式正在不断建设中。

2.4产业界限化正在逐渐减弱

随着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新时期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其在机械、汽车、能源、交通以及建筑等领域中的衍生电子信息产品也在不断增加,这使电子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界限化特征正在逐渐减弱,虽然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律决定了其基本特征和发展状况,但这些基本特征和发展状况对促进其在新时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所以电子信息产业在核心技术、市场需求以及国际分工等方面开始呈现新的趋势。

篇10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由于长期在传统经济体制影响下,致使我国的高速公路发展滞后于发达国家。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的高速公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尽量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已位居世界前列。虽然我国的高速公路发展速度较快,但因其各地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上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何能让我国的高速公路更好、更快的发展起来,带动经济的快速进步,这就需要把现代通信技术科学的应用到高速公路的建设当中来,这是当前需要业内人士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现代通信技术

经济的提速,也使科学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随之也带动了高速公路建设的现代通信技术的完善和发展,在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运营、管理当中现在已普遍采用卫星定位系统、数字地图技术、gis等相关通信技术,并很好的实现了各项技术的相互融合,从而推动了高速公路智能化的发展速度。

将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卫星定位系统,数字地图技术运用到现代高速公路中来,保持了高速公路各管理部门之间的通讯快捷顺畅,并将高速公路的内部各部门和外界密切的联系起来。作为交通专用的通信网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交通信息的传输载体,现代通信技术为各种网络服务和高速公路中重要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动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在高速公路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果,高速公路干线基本上覆盖了我国的大部分区域,在高速公路工程中,通信技术的应用比较广泛,对于高速公路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信息化本文由收集整理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通信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形势需要,所以要对通信技术进行改革,利用现代先进的通信技术,对高速公路进行科学化的网络信息管理工作,为高速公路向智能化管理方向发展奠定基础。

2.现代通信技术与高速公路应用发展与融合

2.1卫星定位技术

卫星定位技术已经在我国大部分领域中都有所应用,在高速公路建设中亦是如此,并且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比如说在工程建设的初期,可以利用卫星定位技术进行野外勘探工作,对于桥梁的定点工作和对汽车进行的监控等,卫星定位技术的应用为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2.2数字地图技术

在这个数字时代,大量的现代化的处理方式都与数字有关,可以说,数字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符号。在这一点上,我国国内与国外的发展史不同的,因为在国外,数字地图已经非常完善,而且形成全国的网络式的分布,对于在高速公路上的人来说非常具有指导性,相反,在国内,我们的数字地图还不完善,突出表现在没有全国统一的数字地图,大多是个人的自主研发,生产,相较于国外,数字地图的指向性功能就大大减弱了。

2.3公路数据库与技术

在我国公路数据库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公路实际上的发展的需求,我们通常说的gis通信技术是适用于地理空间的数据的计算机系统中,而我国的高速公路具有线性的地理特征,这一点使得gis技术在高速公路的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4枢纽站得休息和服务技术。

在这项技术上,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因为,我们的高速公路系统虽然建成了很多的枢纽站,但是仅仅是建成,相关的服务体系还没建成,在这一点上同样重要,因为,现代的发展更加的注重以人为本,体现人的自我意识的提升,所以,建立枢纽站,可以大大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为整个高速公路系统的建设添砖加瓦。

3.我国现代通信技术与高速公路发展应用成果与局限性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高速公路的建设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在高速公路方面结合了通信技术中先进的技术,对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运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在高速公路的经营发展和维护中,可以提高运行效率,减少了事故的发生率,并且节省了大部分的经济成本,对我国的财政也缓解了压力。

通过现代通信技术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为我国的高速公路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我国在通信技术上的起步较晚,所以一些核心的技术发展的还不够完善,在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就不相适应,那么在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就会存在隐患,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同时由于这种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为我国的财政增加了压力,不利于下一步的发展。

4.解决方案与展望前景

鉴于我国通信技术运用到高速公路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自己粗浅建议:

(1)政府应坚持多种投资融资的策略,鼓励各种社会主体参与到现代通信技术的研发,实现关键领域国家控制,多种投资融资策略并行的体制,进一步减轻国家财政压力。

(2)国家应出台各种鼓励优惠政策,支持核心技术的研究,鼓励将现代通信技术不断完善,促进将现代通信技术运用到高速公路建设中的进程,使科技转化为动力的进程加快。

(3)不断研发核心的通信技术,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自我突破,自力更生,不断完善现代通信技术,不断促进现代通信技术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运营,管理,维护的融合。

5.结语